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龙门先生集卷之六
龙门先生集卷之六 第 x 页
龙门先生集卷之六
 世系图
  
龙门先生集卷之六 第 237H 页
世系图(赵氏系出平壤府祥原郡。高丽忠烈王时。命移籍平壤府。)
삽화 새창열기
龙门先生集卷之六 第 237L 页
삽화 새창열기
龙门先生集卷之六 第 238H 页
삽화 새창열기
龙门先生集卷之六 第 238L 页
삽화 새창열기
龙门先生集卷之六 第 239H 页
삽화 새창열기
龙门先生集卷之六 第 239L 页
삽화 새창열기
龙门先生集卷之六 第 240H 页
삽화 새창열기
龙门先生集卷之六
 年谱
  
龙门先生集卷之六 第 241H 页
龙门先生年谱
皇明孝宗皇帝弘治十一年(本朝燕山君四年)戊午八月二十一日甲申。先生生于京第。 俗传青坡里。有先生旧基。而世远无徵。姑以京第入录。
十二年己未(先生二岁)
十三年庚申(先生三岁)
十四年辛酉(先生四岁)
十五年壬戌(先生五岁)
十六年癸亥(先生六岁)
十七年甲子(先生七岁)
十八年乙丑(先生八岁)
 武宗皇帝正德元年( 中宗大王元年)丙寅(先生九岁)
二年丁卯(先生十岁)
三年戊辰(先生十一岁)
四年己巳。(先生十二岁)先生自幼有异禀。受书一再读即成诵。作句语辄惊人。是岁游汉江。一代文士多会。令先生作诗。先生应口而对曰。青山面面立。汉水悠悠下。峨洋山水间。谁是知音者。一座惊叹。以为不及。
五年庚午。(先生十三岁)先生诚孝出天。虽在童稚之年。侍亲疾。至诚不懈。又事伯氏养心堂。极其敬爱。邻里咸
龙门先生集卷之六 第 241L 页
称其孝友。
六年辛未(先生十四岁)
七年壬申(先生十五岁)
八年癸酉(先生十六岁)
九年甲戌。(先生十七岁)聘青松沈氏。(考左尹青城君顺径。祖左尹青川君瀚。曾祖领议政青松府院君浍。外祖府使高灵申沚。)夫人生于弘治丁巳十一月二十二日。十八。归于先生。温恭静淑。事舅姑尽礼。承祭祀待宾客。甚得妇道。万历丁丑九月二十二日卒。享年八十一。祔葬先生墓左。○先生居家。内外斩斩。恩威并至。常居外堂。不入内閤。婢仆罕得见面。至于夫妇之间。亦不亲昵。庄以莅之。礼以导之。敬相对如宾焉。
十年乙亥(先生十八岁)秋。赴汉城试。参生进初试。
十一年丙子(先生十九岁)二月。赴生进覆试俱中。(生员。沈连源榜下三等五十四人。进士。赵连榜下三等六十四人。)始受业于静庵先生之门。 先生早岁。俱捷两试。远近闻者莫不慕其才。而先生乃慊然曰。人之生世。岂但以功名为事。遂有求道之志。闻赵静庵,金老泉两先生讲古人义理之学。乃欣然往从之。闻大学中庸之旨。扁其居曰愚庵。沈潜研究。至忘寝食。静庵先生尝曰。诸子中求道之笃。无
龙门先生集卷之六 第 242H 页
如赵某云。
十二年丁丑。(先生二十岁)次张茂先励志诗韵以自警。(诗在集中)又作自警诗。以示同志。(长篇在集中)次朱晦庵感兴诗韵三篇以自警。终篇。有我愿学圣学。期与圣同归之句。
十三年戊寅(先生二十一岁)春。谒表兄琴轩李相公(长坤)于东郭外。○冬。读书于桧岩寺。
十四年己卯(先生二十二岁)春。读书于静庵先生龙仁别墅。○先生与子源。(姓名失传)读书于别墅。一日。静庵先生使人谓曰。吾欲行墓祭。姑移寓山寺云。先生即日来居山寺。一日夜。梦见朱文公。恍然而觉。有学颜子吟等诗。以寓其志。○十一月。士祸起。静庵先生就狱。先生欲上疏。坐系未果。 是月十五日夜。南衮等起士林之祸。静庵先生及金大司成。俱被诏狱。先生闻变。将欲陈疏辨理。搆草未上。坐门生系狱。未得伸其志。使其疏上。祸将不测。而犹以未及上为恨。及静庵先生受 后命于绫州谪所。先生不胜恸悼之怀。遂作辞曰。雨雪交纷兮阴雾凝。平路险隘兮山崚嶒。下土茫茫兮不见日。凤鸟飘飘兮焉可凭。蓬丛棘林兮。万里思飞腾。自此绝意举业。有隐遁之志。
龙门先生集卷之六 第 242L 页
十五年庚辰(先生二十三岁)春。筑室于朔宁。(按十咏所录。则似是马场面内。而里名失传。)与伯氏养心堂。同处讲学。 先生谓养心堂曰。泰山颓矣。吾将安仰。两贤没矣。谁与讲道。不如修吾所学。以遂初志。日与讲磨。兄弟自为师友。时人比之二程云。○作宁城十咏(诗在集中)
十六年辛巳。(先生二十四岁)判官公出宰定州。十月。陪母夫人往判官公任所。
世宗皇帝嘉靖元年壬午。(先生二十五岁)作大狂吟五十韵。赠同志。(诗在集中)
二年癸未(先生二十六岁)正月二十八日。丁判官公忧。时判官公监筑义州新城。以暴疾卒于役所。奉柩还。四月十四日。葬于高阳多院里乾之山王考典籍公墓下。先生哀痛过制。屡绝而苏。仍以成疾。见者危之。三年甲申(先生二十七岁)
四年乙酉(先生二十八岁)三月。服阕。○作中庸大学图。(图佚不传)改号曰葆真庵。○作四欲吟○承母夫人命。赴礼部举。及庭对见黜。 先生自两贤没后。泊然无当世之念。常思高蹈远引。而是时时论益乖。仇视正士。先生常在指目中。大夫人深以为惧。力劝赴举。先生不得已一赴举第二。及庭对。以格致诚正为言。考官意是
龙门先生集卷之六 第 243H 页
己卯之党而黜之。先生自是益知正道之难行。而不能决舍者。承偏亲畏祸之意也。○闻琴轩李相公卜居骊江。作诗并序赠之。(诗在集中)
五年丙戌(先生二十九岁)春。游三山。(三山录在集中)秋。游高岭普光寺。○冬。送聘君沈令公再赴燕京。赠诗。(诗在集中)
六年丁亥(先生三十岁)
七年戊子(先生三十一岁)二月初十日。子孔宾生。○按圹记。先生有长子元宾。耽学早成。十六。献策解额。夭于其岁。而然家藏无生卒可考之文。姑录于此。
八年己丑(先生三十二岁)
九年庚寅(先生三十三岁)
十年辛卯(先生三十四岁)八月。自宁城往游金刚山。(金刚录在集中)
十一年壬辰(先生三十五岁)春。除 浚源殿参奉。 至是。党禁稍解。故有是除。先生以亲老就职。○十一月十五日。子仁宾生。○先生教子弟。慈而极严。进退之节。少有差失。则必举小学事亲章。使读之而责之。谆谆教以孝悌忠信之道曰。人之为人。不出此四者。而为贤为圣。亦在推而大之也。立身扬名。以显父母。难是人子之道。而若以富贵利达为心。则事亲事君。必不得善其终矣。汝辈切宜戒之。故子弟未尝以荣利为言
龙门先生集卷之六 第 243L 页
也。
十二年癸巳。(先生三十六岁)移 顺陵参奉。未久递职。
十三年甲午(先生三十七岁)
十四年乙未(先生三十八岁)
十五年丙申。(先生三十九岁)拜 英陵参奉。冬。辞疾不就。○送子源归海西。 先生尝与子源。同学于静庵之门。己卯。子源谪居关西。至是。 宥还归农舍。先生以诗送之。
十六年丁酉(先生四十岁)
十七年戊戌(先生四十一岁)春。次尹溢之韵八绝。(诗在集中)
十八年己亥。(先生四十二岁)被诗荐。 是岁天使来。朝廷方求文士。慕斋金相公(安国)以诗荐先生。先生闻之。闷然有诗。
十九年庚子(先生四十三岁)七月二十一日。丁母夫人忧。九月十四日。祔葬于判官公墓。○先生奉亲极其诚孝。家虽甚贫。而甘旨之供。极其丰盛。体质迟重。而承奉之际。极其敏捷。晨夕展寝。必亲为之。不任婢仆。少有不安节。则遑遑汲汲。忧形于色。己有痛则虽苦不言。恐其贻亲之忧也。及遭变。哀毁过节。初终。一从礼制。庐墓三年。一不到家。非至甚病。不脱衰绖。不读他书。
龙门先生集卷之六 第 244H 页
惟讲礼经。(出陈旭所撰行状。此是可信文迹。而圹记及行状。并无此语。或者家状中庐墓一节失传而然耶。)
二十年辛丑(先生四十四岁)
二十一年壬寅(先生四十五岁)九月。服阕。自是不复有意于进取。有入山隐居之志。
二十二年癸卯(先生四十六岁)正月。游文殊庵。闻慕斋相公讣。哭之。又作诗以悼曰。圣主方倾注。天胡夺此人。人间有限日。上界无边春。斯道欲隳地。后生何不辰。更吟珠玉句。挥涕鼻酸辛。○哭子源有诗(长篇在集中)
二十三年甲辰。(先生四十七岁)送圭庵宋相公(麟寿)赴燕京。作诗赠之。(长篇在集中)玄轩睦公(世秤)来访。 按集中。公达尊丈见访于弊庐。开话从容。颇以朋友道缺为叹。因有耦耕之约。
二十四年( 仁宗大王元年)乙巳(先生四十八岁)三月。游龙门寺。(寺在砥平县西)
二十五年( 明宗大王元年)丙午(先生四十九岁)二月。到砥平土最美洞。有卜居之志。○遍游龙门诸寺。所到俱有诗。○七月。哭徐花潭。(敬德)有诗云。仰止平生旧。(疑久)胡为而至斯。群咻方未已。独立自无疑。玩意尧夫易。惊人杜甫诗。花潭千古水。呜咽有馀悲。○九月。游锦江亭。(亭在宁越)
龙门先生集卷之六 第 244L 页
二十六年丁未(先生五十岁)春。土最美茅斋成。有诗云。洞名土最美。合置葆真庵。一溪奔万壑。四面拥千岩。栖息心常逸。生涯分自甘。个中无尽趣。休向外人谈。○先生自是卜居于此。世称龙门先生。学者多归之。先生各随其才。期于成就。尝曰。人之为学。非读古书取科场而已也。将以事是君而行其道也。必先尽修己之道。而其法在于方册。勿以涉猎为事。必以体行为务。且读书贪多。最是学者大病。读一书。必尽一书之义。然后又读他书。则自然有见得处。必反于身而力行之。则圣贤可期也。学者以圣贤自期。虽未至圣贤之域。犹可为善士。若以中人自期。则求为下品。不可得也。先生日与学者。讲论经旨。或夜深灯尽。则独坐沈思。疑义有自得处。则必呼门人子弟。抽出经传以验之。一夜至二三。或达曙不寐。其究心经传如此。又与道友问难而质正之。虽吟咏之间。不忘义理。有太极动静,气化形化,见道,修道,指道,诚,命,性,道德,仁义礼智等吟。又各著说以论之。至于朋友酬酢。亦无不论理焉。
二十七年戊申(先生五十一岁)
二十八年己酉(先生五十二岁)
龙门先生集卷之六 第 245H 页
二十九年庚戌(先生五十三岁)
三十年辛亥(先生五十四岁)
三十一年壬子。(先生五十五岁)有 朝命举遗逸。 是岁。 明庙下求贤之教。朝廷以成公守琛,曹公植,李公希颜,成公悌元及先生应 命。
三十二年癸丑。(先生五十六岁)特授宣务郎内赡寺主簿。 先生初欲陈疏辞免。以 明庙励政之初。被不世之遇。遂就之。
三十三年甲寅(先生五十七岁)正月。除长水县监。 是月十九日发行。二十九日赴任。先生为治。以新民善俗为务。去苛扰存大体。静而不烦。吏顺民安。又择士子之秀者。聚而教之。邑人知为学之方。至于旁近之士。亦多有闻风而至者。
三十四年乙卯(先生五十八岁)四月十三日。哭养心堂丧。○按陈旭撰行状云。先生事伯氏甚谨。尽其爱敬。日与相对。出入必同。养心堂尝有心疾。虽至盛怒。先生委曲言之则即解。便有和气。岂非友爱之所感者耶。○是岁。倭寇卒至。连陷巨镇。主帅苍黄失措。惟以杀戮立威。人皆股栗。先生独以义理争之。主帅亦感悟。止其杀戮。稍得御寇之策。○六月。弃官归龙门旧隐。○
龙门先生集卷之六 第 245L 页
先生素有遁世之志。而既蒙 圣主恩礼之厚。僶勉就职。贼既退。辞归旧居。号其堂曰洗心。因与世相绝。惟以穷理教人为事。虽耳顺之年。益自刻苦。未尝少懈。常以圣贤自期。诸贤称之曰。笃志道学。期造圣域。得路着工。进进不已。又曰。识得儒家工程。惟公而已。可见当时朋友间推许之盛也。○九月。答成听松(守琛)书。兼附四言诗二首。
三十五年丙辰(先生五十九岁)二月。游海西。○先生谒文宪书院。诸生请题名。先生题一绝曰。客路栖栖久未还。天教看尽海西山。不须姓字留书院。嬴得狂名满世间。
三十六年丁巳(先生六十岁)三月。竖判官公墓表石。先生撰阴记并书。○十二月十一日庚寅。先生考终于青坡里第。
三十七年戊午二月丙申。葬于砥平龙门山南支丑坐未向之原。(即先生旧居后寺谷)
 神宗皇帝万历六年( 宣祖大王十一年)戊寅。先生长子孔宾撰圹记。
十五年丁亥七月。埋志石于墓。○门人直长慎有撰志文。题志石后面。
龙门先生集卷之六 第 246H 页
毅宗皇帝崇祯九年( 仁祖大王十四年)丙子。 命抄启先贤。先生被选。(金相国堉与礼曹,弘文馆。同议抄选。)
甲午。( 孝宗大王六年)士林就先生旧居之傍。(即白云溪)设俎豆之所。
丁酉。( 孝宗大王九年)浦渚赵文孝公翼。撰行状。(按东儒师友录。有陈旭所撰行状七条。而原本失传。)
癸巳。( 肃宗大王三十九年)砥平儒生朴世龟等。以本院请额事上疏。(制疏闵永孝。疏色闵。疏本见附录。) 不许。 疏入。上 命该曹禀处。礼判徐文裕回 启。以为观此砥平儒生朴世龟等上疏。则砥平有故县监赵昱书院。以其兄晟及故持平申抃并享。号为龙门书院者于今六十年。尚未以闻 朝家。未蒙 赐额之恩。请令有司趁即颁额。以光祀典云云。赵昱之学术行谊。实为一时儒贤之所深许。后世士林之所钦仰。诚宜崇奖。以资观感。而赵晟,申抃两人学问浅深。先辈之表章。既无彰明。后学未能详知。有难轻议。并享俎豆之列疏内辞缘。置之何如。 启依允。○四月。再疏(疏本见附录)蒙 允。○五月初五日。 御容图写都监提调以下 景贤堂入 侍时。提调闵镇远所 启。砥平儒生等。以故县监赵昱及其兄赵晟,故持平申抃三臣祠宇请额
龙门先生集卷之六 第 246L 页
事陈疏。盖赵昱。即先正臣赵光祖门人。而其一时侪友先正臣李滉,成守琛,徐敬德等。无不推许。其兄晟。亦有先正臣李滉称道文字。而申抃则名入于己卯党籍而已。平日言行事迹。不少槩见。前日。本曹以此持难而防 启矣。今又申请。当为回 启。而闻先正臣朴世采尝以为申抃。别立乡贤祠为可云。此论似好。而别立乡贤祠。非该曹所可指挥。有难泛然回 启。故敢此仰达矣。 下询于大臣何如。 上曰。此亦何如。都提调李颐命曰。臣亦尝往来砥平。颇闻居人之言矣。赵昱则不但学行可称。 朝家尝选先贤录。亦入其中。至于收录其子孙。今不必更论。而赵晟亦以遗逸被简。先正臣李滉。称其有才学。至于申抃则以己卯士类。终至被祸。未知生时有何行迹。不少著见。但于野史。有归田闲居之事。故相臣李端夏亦居本县。尝以为名行无著。不必立院云。今此该曹所以难处。有此陈禀矣。臣意则申抃。只合乡贤祠。赵昱兄弟。许其院额。似宜矣。 上曰。申抃既无行迹著称。似难并享。宜许乡贤祠。赵昱兄弟。书院赐额可也。
甲午( 肃宗大王四十年)九月。遣礼官(佐郎申兼济)致祭。(祭文见附录)赐额龙门书院。(去年十月。定延额矣。适值大提学递任。因以 上侯未宁中止。至是举行。)
龙门先生集卷之六 第 247H 页
庚申。( 英宗大王十六年)命赠吏曹参议。 五月十二日。药房入 侍时。都提调金在鲁所 启。故儒逸赵昱与其兄赵晟。皆先正臣赵光祖门人。而隐居求志。学行甚高。晟则才识又极淹博。名臣录以为人比之两程矣。其家在砥平龙门山下。故昱则号以龙门。晟则号以养心堂。而俱登荐辟。昱则官止县监。晟则官止于令。龙门山下。有并享 赐额之书院矣。在前 朝家。于儒贤。多有身后褒赠之举。徐敬德,曹植,成守琛三人。至 赠议政。其馀表表名儒。亦参量赠职。而此两人无所陈达。尝未表赠。臣于昨年。受由往砥平地。闻其地士论。殊以为歉。且方有位版改造之事云。若因此会。蒙 恩改题。则事甚便好。以堂上三品 赠职何如。 上曰。卿若不达。则予岂知之乎。即是先正门人。而且有名臣录所论云。依为之可也。
乙丑( 英宗大王二十一年)十月。立碣石于墓左。○(左议政赵翼撰。左议政李健命书。牧使李徵夏篆。大司宪金镇商追记。)
乙酉。( 英宗大王四十一年)诸子孙就先生旧基。重建洗心堂。(堂成后。又重筑洗心池。)
龙门先生集卷之六
 跋
  
龙门先生集卷之六 第 247L 页
跋[赵时简]
先祖文集。旧为十卷。屡经兵火。几皆散佚。只有诗律若干篇。诸子孙略鸠财力。方谋锓梓。属时简以校雠之役。不敢以孤陋辞。自岁初始役。而窃伏想年代已远。文献不足。今若但取诗集而刊行。则 先祖之文章。虽可得以见也。道德之纯深。言行之笃实。恐或有不章者。兹敢裒摭家传文字及所闻于庭闱者。草成年谱。而生晚于二百三十馀年之后。又重以学识寡昧。漏万挂一。犹不足以得其详也。然后之览者亦庶乎知其大略矣。岂非吾后学之幸欤。
崇祯纪元后三戊戌元月癸酉。七代孙时简。谨识。
龙门先生集卷之六
 附录
  
龙门先生集卷之六 第 248H 页
行状(左议政赵翼撰)
公讳昱。字景阳。姓赵氏。其先平壤人。九世祖仁规。佐高丽忠烈王有功。封平壤伯。谥贞肃公。子孙世为大官。公以弘治戊午八月甲申生。幼有异禀。儿时受书。一再读即成诵。作句语辄惊人。尝泛舟汉江。文士多会。令作诗。即曰。青山面面立。汉水悠悠下。峨洋山水间。谁是知音者。一座惊叹。时年十三。以侍亲疾有闻。又爱兄异甚。邻里称其孝友。十九。中生进两试。远近闻者莫不慕其才。而乃慊然谓人之生世。岂但以功名为事。遂有求道之志。闻赵静庵及金老泉讲古人义理之学。乃从之。闻中庸大学之旨。扁其居曰愚庵。沈潜研究。至忘寝食。静庵尝曰。诸子中求道之笃。无如赵某云。己卯春。读书于龙仁别墅。一日梦见朱子。感而作两绝。以寓其志。及祸作。欲上疏卞理。搆草未上。坐门生系狱。以年最少脱祸。使其疏上。祸将不测。而以未及上为恨。遂作词以悼之曰。雨雪交纷兮阴雾凝。平路险隘兮山崚嶒。下土茫茫兮不见日。凤鸟飘飘兮焉可凭。蓬丛棘林兮。万里思飞腾。自此有隐居之志。谓其兄养心堂曰。泰山颓矣。吾将安仰。两贤没矣。谁与讲道。不如脩吾所学。以遂初志。庚辰
龙门先生集卷之六 第 248L 页
春。与养心堂。筑室于朔宁旧业。同处讲磨。兄弟自为师友。人比之二程。养心讳晟。亦志学多闻。与公并有重名。癸未。公先人以定州判官。卒于任所。奉柩还葬。哀痛过制。既绝而苏者数矣。服阕。作中庸大学图。改号曰葆真庵。自两贤没。泊然无当世之念。绝意科业。常思高蹈远引。而己卯凶焰。久而犹炽。公常在指目中。大夫人深以为惧。力劝赴举。不得已一赴。得举第二。及庭对。以格致诚正为言。考官意其为己卯之党而黜之。自是力陈于大夫人。不复就试。其后党禁稍解。以廷荐除 浚源殿参奉。为亲老就之。居一年。换 顺陵。未久递。又除 英陵。辞疾而归。及大夫人下世。卜居于龙门山中。号其洞曰遁村。名其堂曰洗心。有终焉之计。故世称龙门先生。学者多归之。日与讲论经旨。夜深灯尽。则独坐沈思。至于疑义有自得处。则必呼门人子弟。抽出经传以验之。一夜至二三。或达曙不寐。其究心经传如此。及 明庙下求贤之教。朝廷荐成公守琛,曹公植,李公希颜,成公悌元及公德行以闻。特授宣务郎内赡寺主簿。初欲陈疏以辞。以人主励政之初。被不世之遇。乃就之。出知长水县。为治以新民善俗为务。去苛扰存大体。静而不烦。吏顺民安。择士子之秀者。聚而教之。寒乡后生。颇得知
龙门先生集卷之六 第 249H 页
为学之方。至于旁邑之士。亦多闻风而至者。乙卯。倭寇卒至。陷巨镇。主帅苍黄失措。唯以杀戮立威。人皆股栗。公独以理争之。帅感悟。止其杀。稍得御寇之策。贼退。即解印归龙门旧隐。因与世绝。唯以穷理教人为事。丁巳十二月庚寅。以疾卒于京城青坡里第。明年二月丙申。葬于砥平龙门山南支丑坐未向之原。即旧隐之后也。其所为诗文甚多。抄其可传者为十卷。又门人所记言行可法者为一卷。未及锓梓。失于壬辰兵火。今所存。只绝句若干首而已。其诗文。脍炙一时。笔法之妙。又称独步。然乃其馀事也。性好山水。每匹马游览名山。不问远近。及晚而入深山。优游泉石间以终。其胸怀清洁。绝出尘俗。然在公非为高致也。唯其能早自得师。委己于义理之学。临祸难而不挫。处穷困而不变。孜孜一生。死而后已。此其所学之正。用工之笃。所得之深。所守之正。为世所至鲜。而人不可及者也。所交皆当世贤士。成听松,徐花潭,李退溪,金慕斋,睦玄轩。皆其执友也。诸贤称之。有曰。笃志道学。期造圣域。有曰。得路著工。进进不已。有曰。识得儒家工程。唯公而已。可见当时朋友间推许之盛也。曾祖妣。康津安氏。祖妣。朔宁崔氏。妣李氏。宗室春阳君徕之女。配青松沈氏。汉城府左尹青城君顺径之
龙门先生集卷之六 第 249L 页
女也。有四男一女云。呜呼。先生没。今且百年。当时门人。记其平生学问出处大略。而未及为状也。近者其曾孙门衡。以其一门之议来请状。翼夙闻先生为学道隐居之君子。心所景仰。今又得其详。其景慕益深。谨就此所记。略加删改。为状以遗之。冀传于久远云。
又行状七条(此陈旭所撰。出东儒师友录。而原本失传。)
其奉亲。极其孝。家虽甚贫。而甘旨之供。极其丰盛。体质迟重。而奉承之际。极其敏捷。晨夕展寝。必亲为之。不任婢仆。小有疾恙。遑遑汲汲。忧形于色。己有痛则虽苦不言。恐其贻亲之忧也。事兄甚谨。尽其爱敬。日与相对。出入必同。养心堂公尝有心疾。虽至盛怒。公委曲言之则即解。便有和气。岂非友爱之所感者耶。
其居丧。庐墓三年。一不到家。非至甚病。不脱绖带。不读他书。唯讲礼经。
其祭祀。事无巨细。必敬必诚。致斋之时。整其冠服。危坐默思。必得常时所嗜而备之。务致丰洁。罔敢少忽。若值先忌则曰。此人子终身之丧也。前后两日。悒悒忧惨。不与人笑语。
其居家。内外斩斩。恩威兼至。常居外室。不入内閤。婢仆罕得见面。夫妇之间。亦不亲昵。庄以莅之。礼以导之。敬
龙门先生集卷之六 第 250H 页
相待如宾焉。性又俭约。不喜华美。尝曰。衣取蔽体。食取充腹足矣。何必美好衣食也。平居不言生产。虽至屡空。处之裕如也。
其教子弟。慈而极严。进退之节。少有差失。则必举小学事亲章。使读之而责之。谆谆教以孝悌忠信之道曰。人之为人。不出此四者。而为贤为圣。亦在推而大之也。立身扬名。以显父母。虽是人子之道。而若以富贵利达为心。则事亲事君。必不得善其终矣。汝辈切宜戒之。故子弟未尝以荣利为言。
其教人。必以孝悌为本。各随其才。期于成就。尝曰。人之为学。非读古书取科场而已也。将以事是君而行是道也。必先尽修己之道。而其法载于方策。勿以涉猎为事。必以体行为务。且读书贪多。最是学者大病。读一书。必尽一书之义。然后又读他书。则自然有见得处。既有见得处。必反于身而力行之。则圣贤可期也。学者以圣贤自期。虽未至圣贤之域。犹可为善士。若以中人自期。则求为下品。不可得也。
其学。自少志道。无意荣进。早游赵,金两先生门。薰炙磨砻。多有所得。及其离师之后。益自刻苦。以圣贤自期。常与养心堂。讲究而讨论之。又与道友。问难而质正之。虽
龙门先生集卷之六 第 250L 页
吟咏之间。不忘义理。有太极动静,气化形化,见道,修道,指道,诚,命,性,道,德,仁,义,礼,智等吟。又各著说以论之。至于朋友酬酢。无不论理。又作自警诗。以示同志。大义以诚敬复性为主。不息于须臾之顷。无怠于造次之间。虽耳顺之年而未尝少懈。故充养完粹。纯精之气。达于面目。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者也。
圹记[赵孔宾]
府君讳昱。字景阳。姓赵氏。平壤府人。九代祖讳仁规。佐高丽忠烈王有功。封平壤伯。谥贞肃公。子孙世为大官。入 国朝。位不满。曾大父。通政大夫掌隶院判决事讳得仁。妣淑夫人安氏。大父。通善郎成均馆典籍讳扬门。妣宜人崔氏。考通训大夫定州判官讳守諴。妣淑人李氏。宗室春阳君讳徕之女也。以弘治戊午八月甲申生。府君生有异禀。少长受书。不过一再读。皆已成诵。落笔语辄惊人。正德丙子。登司马两试。以挺特闻。慨然有求道之志。就赵孝直,金老泉两先生门下。为大学中庸之学。扁常居曰愚庵。左右简篇。危坐其中。俯而读。仰而思。至废寝食。其志道之笃。自饬之严。度越诸子。己卯。祸起士林。两先生俱被罪。府君坐门生系狱。以年最少。不在遣中。作词以自悼。随伯父营菟裘于宁城。为隐求计。伯
龙门先生集卷之六 第 251H 页
父讳晟。冲和有大度。乐于教育。随人材而成就之。薰其德者如坐春风中。府君气质刚方。常自捡束刻励。晚年。济以宽平。多从伯父点化中来。怡愉之际。有切偲之益焉。时人比之二程。嘉靖癸未。罹外艰。毁而疾病。少作中庸大易图。外除。改号曰葆真。作四欲吟以自贻曰。欲为东国一闲民。欲游东国好山水。欲览天下古今书。欲了天下一大事。尝举礼部第二。及其庭对。所论皆格致诚正之学也。典贡举者指为己卯馀党而黜之。自此益知正道之难行。而不能决然舍者。承偏亲畏祸之意也。壬辰。除 浚源殿斋郎。奉檄升堂。回不仕之愿。为亲老也。居一年。移 顺陵。丙申。拜 英陵。其冬。以疾免。庚子。丁内忧。服阕而不复有意于进取。筑室于龙门山下。有终焉之志。 明庙壬子。举遗逸。癸丑。特授宣务郎内赡寺主簿。欲上疏陈让。以恩礼之优。乃就之。甲寅。出知长水县。为治以新民善俗为本。去苛扰存大体。静而不烦。吏顺民安。暇日。择士子之秀者。聚而教之。听闻嘉言。争相淬砺。始知为学之方。抠衣而来自旁邑者亦多焉。乙卯。倭寇犯边。巨镇陷没。主帅苍黄失措。多杀戮以立威。吏莫敢与之争。府君独抗以理。帅感悟。人不得死。贼势既退。解印归来。赋诗以伤之。闻者击节叹赏。复居旧隐。翛
龙门先生集卷之六 第 251L 页
然独与道俱。尝曰。吾年已至归路。须令自宽。日诵羲经。或至终夜。分灯尽后。子弟门人皆已退寝。或呼而复燃灯来。命抽架上经传第几卷第几篇以阅之。一夜或二三度。达曙不寐。念兹在兹。常慊然有不足之意。丁巳十二月庚寅。卒于青坡里第。享年六十。越明年二月丙申。葬于砥平县龙门山南支拜谒峰丑坐未向之原。所为诗文。有葆真庵藁十卷。若字画之精。不致意而至。人服其多艺。府君于书无所不读。于学无所不通。自年二十至易箦。潜思方践。无须臾息。无须臾忘。盖以卓绝之才。精诣之识。真积力久。实有所见得。而欲自晦养。未尝强以语人。故时人见其诗文之精绝。则以为文章过人。见其有山林之志。则以为襟怀高洁。有仙风道气。而莫知有其学也。行著习察。名声自振。一世诸贤。咸服其道德。有曰。笃志道学。期造圣域。有曰。得路著工。进进不已。有曰。禀天地精英之气。工夫已尽。有曰。识得儒家工程。惟公而已。其自得处。于诗文中可见。有曰。徐可久名誉虽盛。不如公之兄弟。花潭亦曰。知学问求道。无如公云。其造道之深。烛理之明。非孔宾所敢拟议。而窃以闻于人者。略陈之如此。其自言曰。学之将以行之。世反挤之。宁泯其迹而笃其志。乃喟曰。登山临水。弄月而吟风。与
龙门先生集卷之六 第 252H 页
物外士若将同者。非我志也。其痛矣哉。先妣宜人沈氏。青松大姓。父讳顺径。登武科。位汉城府左尹。以靖国功封青城君。谥胡襄。娶成川府使姓申讳沚之女。生先妣。弘治丁巳十一月己未也。年十有八。归于我先君。温恭静淑。事舅姑尽礼。承祭祀斋洁严敬。凡调胹烹饪之事。必身亲之。待宾客。辄饬庖备馔。致丰盛。于妇功。比老不懈。然不务为华靡之习。所以遵俭约。又有人所难者。及先君卒。孔宾既长而愚。不为世用。奉养无具。处之怡然。万历五年九月乙亥卒。享年八十有一。生四男一女。长曰元宾。耽学早成。十六。献策解额。夭于其岁。次孔宾。次仁宾。季曰鸿宾。学文有进。十五夭。一女已嫁而先亡。孔宾中戊辰司马。尝为木川县监。生男应生,继生,荣生。女一。仁宾以癸酉生员。为 显陵参奉。由太学荐也。生男震生,亨生,益生,颐生。女二。应生娶宗室海丰君女。生一女。仁宾一女。适权省。馀皆幼。越明年二月丙午。祔于先君墓左。不孝子孔宾攀号陨绝。痛贯心骨。重惟先君既不得信其志以没。而孔宾又无所肖似。不能显扬万分。敢次叙姓系官阀志业梗槩。书而掩诸幽。且将请文作者以表于隧。昊天罔极。呜呼痛哉。
志石后题(门人直长慎有撰)
龙门先生集卷之六 第 252L 页
公姓赵。讳昱。字景阳。箕城望族也。禀穹壤精英之气。而令闻夙著。负士林领袖之望。而晚节弥芳。若公者。非大人君子之俦乎。而况学问渊源乎朱程。而切磋琢磨之馀。自有独得之妙。诗律彷佛乎李杜。而逍遥吟咏之际。不违性情之正。行修于一身。而昆玉不足以俪其美。名重于当世。而南金不足以比其贵。是以。孝友之称。远播乡曲之间。遗逸之荐。遂彻冕旒之下。与成公守琛之徒四人。俱获拜官。孟子所谓修天爵而人爵自至之说。如合符节。盛哉。宣化长溪。思尽善俗之方。解印归来。益笃嗜义之志。怡神泉石。堂扁葆真之号。养闲龙门。优游礼法之场。俯仰天地。心无愧怍。苟非道积于躬。而辉发于外。则能如是乎。独惜乎有才而位非青云。有德而寿非黄耇。则天之待贤人。可谓薄也。虽然。此莫非数也命也。而博洽之学。时人许之。高洁之操。物议多之。秉笔者必大书于史册。而足以流传万古。则天之待贤人。亦可谓厚矣。呜呼。积善之家。必有馀庆。而贤者必有其后。公之子孙。其不昌盛乎。公之馨德。在人耳目而昭不可掩。则天将厚报于他日矣。于公何憾焉。肆我先君。与公同志。素有莫逆之交。而有亦少时曾尝师事于公。则公之平生行迹。固已知其详矣。长嗣孔宾。录公志业梗槩。使有
龙门先生集卷之六 第 253H 页
燔造志石。意甚恳恻。则有安敢不力。役将毕。心有所感。故收拾馀芬。挥泣而书于其后。
墓碣铭[左议政赵翼撰]
静庵先生。生于偏荒学术未明之时。能以古圣贤之学。卓然树立。以兴起斯文。挽回世道为己任。举世颙然。庶几见三代之治也。不幸谗搆窃发。遂罹奇祸。为士林至痛。方其倡明正学。从而学者众矣。而其能守以终身。名于世者有数人。龙门先生赵公。是其一也。公生有异禀。儿时受书。一再读即成诵。作句语辄惊人。年十馀。才名远播。未成童。以孝友闻。邻里称之为孝儿。年十九。登生进两试。远近闻者莫不慕其才。而乃慊然谓人之生世。岂但以功名为事。遂有求道之志。闻赵静庵及金大司成湜讲古人义理之学。乃从之学。闻中庸大学之旨。扁其居曰愚庵。日沈潜研究。至忘寝食。静庵尝曰。诸子中求道之笃。无如赵某云。己卯春。读书于静庵龙仁别墅。一日。梦见朱子。寤而作两绝。以寓其志。及祸作。欲上疏辨理。搆草未上。坐门生系狱。以年最少脱祸。使其疏上。祸将不测。而以未及上为恨。自此有隐居之计。绝意科举。与养心堂。筑室于朔宁旧业。同处讲磨。兄弟自为师友。人比二程焉。养心讳晟。亦志学多闻。与先生并有重
龙门先生集卷之六 第 253L 页
名。公作中庸大易图。改号为葆真。是时。时论仇视正士益甚。而先生常在指目中。大夫人深以为惧。力劝赴举。不得已一赴举第二。及庭对。以格致诚正为言。考官意是己卯党而黜之。自是益知正道之难行。而不能决舍者。承偏亲畏祸之意也。其后党禁稍解。以廷荐。除 浚源殿参奉。为亲老就之。居一年。换 顺陵。未久递。后又除 英陵。未久辞疾而归。及大夫人下世。遂卜居于龙门山中。世称龙门先生。学者多归之。日与讲论经旨。夜深灯尽。则独坐深思。至于疑义有自得处。则必呼门人子弟。抽出经传以验之。一夜至二三。或达曙不寐。其究心经传如此。及 明庙下求贤之教。朝廷荐成公守琛,曹公植,李公希颜,成公悌元及公德行以闻。特授宣务郎,内赡寺主簿。以 明庙砺精之初。被不世之遇。不辞而就之。出知长水县。为治以新民善俗为务。去苛扰存大体。静而不烦。吏顺民安。择士子之秀者。聚而教之。遂始知为学之方。至于旁邑之士。亦多闻风而至者。乙卯。倭寇卒至。陷巨镇。主帅苍黄失措。唯以杀戮立威。人皆股栗。公独以理争之。帅感悟止其杀。稍得御寇之策。贼退。即解印归龙门旧隐。因与世绝。唯以穷理教人为事。丁巳十二月庚寅。以疾卒于京城青坡里第。享年六十。
龙门先生集卷之六 第 254H 页
明年二月丙申。葬于砥平龙门山南支丑坐未向之原。即旧居之后也。其所为诗文甚多。抄其可传者为十卷。又其门人所记言行可法者为一卷。未及锓梓。失于壬辰兵火。今所存。只绝句若干首而已。其诗文脍炙一时。笔画之妙。又称独步。然此皆其馀事也。性好山水。每匹马游览名山。不问远近。及晚而入深山。游泉石间以终。其雅尚高洁。绝出尘俗。然在公非为盛节也。唯其能早自得师。委己于义理之学。临祸难而不挫。处穷困而不变。孜孜一生。死而后已。此其所守之正。所得之深。所养之厚。为世所至鲜。而人不可及者也。所交皆当世贤士。听松,花潭,退溪,慕斋。皆执友也。诸贤称之。有曰。笃志道学。期造圣域。有曰。得路着工。进进不已。有曰。识得儒家工程。唯公而已。可见当时朋友间推许之盛也。公讳昱。字景阳。其先。平壤人。九世祖仁规。佐高丽忠烈王有功。封平壤伯。谥贞萧。子孙世为大官。曾祖讳得仁。掌隶院判决事。妣康津安氏。祖讳扬门。成均馆典籍。妣朔宁崔氏。考讳守諴。定州判官。妣宗室李氏。考春阳君徕。配青松沈氏。青城君顺径之女。有四男一女。元宾,孔宾,仁宾,鸿宾。元宾,鸿宾皆夭。孔宾县监。有三子。仁宾奉事。有四子二女。今皆已死。有曾孙若干人。公曾孙门衡。以墓碣
龙门先生集卷之六 第 254L 页
来请。翼夙闻龙门先生为学道隐居君子。而未得其详。今见其门人所为状。窃深景慕。谨摭其学问行义大略及世次子孙以遗之。俾揭诸墓。庶传于久远云。铭曰。人生受气。清浊万殊。由其清浊。而有贤愚。于惟先生。禀赋自美。青年泮壁。誉动群士。不自为足。学慕为己。真儒挺世。倡明义理。归依函丈。日闻要旨。方冀善诱。思竭其才。谗人罔极。遂成祸胎。群贤罹网。玉碎兰摧。愤惋悲悼。其辞孔哀。飘飘远逝。朔野之隈。群阴剥阳。天地其否。贤人之隐。时固然尔。绝路世间。入山愈深。洋洋泌水。苍苍云林。不怨不闷。穷困是甘。惟事简编。一意沈潜。远希洙泗。近慕洛濂。孜孜忘老。老至骎骎。高山仰止。学者云集。勤勤教育。群饮充腹。早亲有道。笃信诚服。穷不能移。祸不能夺。洁身高蹈。守道俟死。百世之下。贪廉懦起。龙门之山。嵂崒峦冈。生于是隐。死于是藏。刻石于兹。可识千霜。
龙门书院讲堂上梁文[李景奭]
高山仰止。共切景慕之诚。旧迹依然。宜修崇奉之礼。牲奠可举。燕贺方腾。惟我龙门赵先生。聪敏其资。孝友之性。夙探程子朱子之道。梦寐如或见之。早游静庵冲庵之门。渊源有自来矣。素患难而色不惧。经险难而操益坚。馀事文章。浮云富贵。友一国之贤士。无非硕德真儒。
龙门先生集卷之六 第 255H 页
发千古之微辞。有是中庸大易。克复则著绝句之言志。琢磨则从伯子之吹埙。何恤乎得失荣枯。所学者格致诚正。一鹗交荐。当际可而敢违。五马暂行。便解归而终老。疾书而夜起者数。乐育而时习之多。眷兹龙门擅胜之区。曾是燕居修道之所。层峦叠巘。据江汉之上游。一坞数椽。有柴荆之故址。拜谒峰下。尚留若堂之封。趋揖山前。几兴行路之叹。肆营妥灵之宇。继开肄业之堂。非惟今日二三子之同心。抑亦昔时老大臣之遗意。尊贤之至。忘力绵而争趋。用相于成。举声应而共济。十室忠信。知美俗之足观。百里讴谣。幸佳政之首被。苍崖碧涧。觉溪山之增辉。绛帐缁帷。见衿佩之动色。几年为兽蹄鸟迹之林薮。一朝化鸢飞鱼跃之乾坤。某水某丘。想杖屦之行过。爰居爰处。恍警咳之亲闻。兹丁令辰。敢申善颂。抛梁东。汉水之东道亦东。心无可洗何须洗。堂绝纤埃月上东。抛梁西。山势北来江水西。瑶琴鸣罢亲黄卷。为惜窗前白日西。抛梁南。当日高名斗以南。白云不向青云住。舒卷无心东复南。抛梁北。不用开襟烦向北。长从座上袭馀春。三伏犹嫌风自北。抛梁上。扶筇时上东山上。眼底平看列岫低。春衣更拂清溪上。抛梁下。上达从来须自下。涵养宜从静座中。工夫正在孤灯下。伏愿
龙门先生集卷之六 第 255L 页
上梁之后。粉袍攸集。青山不孤。慕义向风。快有同于睹凤。升堂入室。喜自倍于登龙。见贤思齐。潜心对越。日勉焉而矻矻。夕惕若而乾乾。冬夏诗书。但见进也。春秋俎豆。勿替引之。能令赤县之民。迁善于下。罔俾白鹿之洞。专美于前。斯乃积德之基。永为作人之地。
龙门书院春秋享祝文
学传先正。道启后人。宜享千秋。永奉明禋。
请额疏(疏头儒生。朴世龟。)
国家自 列圣以来。崇儒右文之化卓冠今古。而至于我赵昱隐居之地。旁近章甫。就建讲业之所。遂以昱之兄晟及昱。啜享其中。又以故持平臣申抃并享。而私号之曰龙门书院者。于今六十年。尚不以闻于 朝家。此则臣等庸懦无勇。迁就不决之罪也。呜呼。昱等之道德学业。为一世之所尊仰久矣。虽以臣等之孤陋。亦尝闻其馀风。今请略举其梗槩。以备 圣明之裁察焉。昱幼有异质。学语便解作文。十馀岁。已以孝友称于乡党。十九。中生进两试。遂大有名公车间。人皆谓一第不足得。而昱顾乃不欲以名利进。闻文正公赵光祖,故大司成金湜讲古人义理之学。往从之。沈潜研究。至忘寝食。光祖亟称之曰。求道之勇。无如赵某。期待异于他弟子。己
龙门先生集卷之六 第 256H 页
卯祸作。欲拜疏辨理。未及上而坐门生系狱。以年少脱祸。遂作词以悼伤。自是无复当世之念。与兄晟。筑室朔宁山中。兄弟自为师友。朝夕切磋。有志之士闻风从之。一世重其名。至比于二程。视世之毁誉荣辱若浮云然。惟以著书讲学为至乐。及党禁稍解。华闻日彰。荐授斋郎者三。而辄弃归。晚卜居龙门山下。名其洞曰遁村。号其堂曰洗心。所建书院。即此地也。故世称龙门先生。而学者日益进。昼则讨论经旨。夜则独坐沈思。其有自得处。虽夜深。必呼门人子弟。抽出经传以参验之。 明庙下求贤之旨。朝廷以昱及成守琛,曹植,成悌元应命。于是特升六品阶。授内赡寺主簿。昱感不世之遇。乃黾勉就职。出为长水县监。其治以新民教士为务。邑俗为之丕变。无何。自免归旧隐。与先正臣李滉,成守琛诸贤。竿尺往来。讲论不辍。诸贤之推许甚盛。或曰。笃志道学。期造圣域。或曰。得路着工。进进不已。至其后贤之所称道则有曰。所学之正。用工之笃。所得之深。所守之正。为世所至鲜。而人不可及。观于此。亦可以知昱之本末矣。晟则早岁志学。与昱齐名。最善于覃精深究。一时士友皆退逊。自以为不及。而儒术之馀。旁及于天文,地理,医药,律吕,筮数。无不精通。辄辞 除命。一以育才为任。户屦
龙门先生集卷之六 第 256L 页
常满。门徒之至于达官者甚多。朝廷釐正音乐。晟承 命监较。咸得其正。及钦敬阁灾。 命晟新之。一如旧制。简仪台亦监修正。使观天察候之道不失其妙。而李滉尝序其遗稿曰。当时所取而试用者。特其尘垢糠秕而非其至也。余所叩而愿学者。亦其一班绪馀而非其全也。滉之言乃如此。则其未得而试者。可知矣。至于抃则亦以己卯士类。弃官经归。终罹馀祸。皭然不滓。恬精(一作静)之操。卓绝之识。自有难掩者。流风所及。尚能廉顽而立懦。则并享于一堂。实出于共公之论。夫以三贤臣之盛德懿行高风峻节。宜有 圣世之表章。而顾兹啜享之祠。仪度草创。香火断续。尚未蒙 赐额之恩。此岂徒士林之深恨。抑亦为 朝家之阙典。兹敢不避猥越。相率仰吁 宸严之下。伏乞 圣明。特命攸司。考例举行。趁即颁额。以重斯文。以光祀典。千万幸甚。
请额疏[再疏]
伏以臣等为先正故县监臣赵昱及其兄晟,故持平申抃三贤臣书院请额事相率抗章。而事下该曹。未免寝格。臣等窃不胜遑闷抑塞。继之以骇惑焉。夫以三贤臣之盛德懿行高风卓节。宜有 圣世之表章。而顾此啜享之祠。未蒙 赐额之恩。则此岂但士林之深恨。抑亦
龙门先生集卷之六 第 257H 页
为 朝家之阙典。若以该曹之寝格。泯默自沮。不为申吁于 黈纩之下。则臣等庸懦无勇慕贤不诚之罪。至此益无所逃矣。又安得徒畏僭越之诛。不一言以明之哉。呜呼。赵昱之师友渊源。学问操履。前疏已略举。而该曹之 启有曰。学术行谊。实为一时儒贤之所深许。后世士林之所钦仰。诚宜崇奖。以资观感云尔。则至于昱。该曹亦不敢容议。而其所持难者。惟在于赵晟,申抃两人。至以学问之浅深。先辈既无表章。后学不能详知。有难轻议于并享为言。臣等请以两臣学问之纯深。先辈之所已表章。后学之所可详知者。条列而毕辞焉。晟早岁志学。与昱齐名。造诣超迈。见识通明。最善于覃精深究。当时士友皆退逊。自以为不及。每有 除命。辄辞不就。一以育才为己任。其所诱掖成就。为一世之鸿儒厖臣者磊落可数。讲理之馀。旁及天文地理,律吕,筮数之书。靡不精通而妙解。 朝家釐正音乐。晟承 命监校。咸得其正。及钦敬阁灾。 命晟新之。一如旧制。简仪台。亦晟之所修正。使观天察候之道不失其妙。而先正臣李滉序其遗稿曰。当时所取而试者。特其尘垢糠秕而非其全也。滉之言如此。则其学问之纯深。于此可见。果可谓先辈无所表章者乎。若抃则以己卯士类。从游于
龙门先生集卷之六 第 257L 页
先正臣赵光祖,金净诸贤间。讲究义理之学。先事之明。炳几烛微。罢官归田。皭然不滓。而平生直道。为奸党所仇嫉。终罹惨祸。苟非学问之纯深。其恬静之操。卓绝之识。何能若是乎弥久弥彰。而始终事迹。具载于己卯录。则后学之所宜考信而详知者。顾不在此乎。臣等之所居砥平县。即三贤栖隐之地。讲磨之所。则并设畏垒之祝。以寓尊仰之诚者。实出共公之论。而方今 圣上临御。治教休明。崇儒右文之化。卓冠古今。虽有一言一行之可以称著者。亦莫不阐发褒扬。以为励世磨俗之资。则况此三臣之名贤宿德。大有功于斯道。而独未得显祀之典者。岂非可惜之甚乎。若以晟,抃两臣。为不可轻议于并享。则顾今诸处祠院合享诸贤。名实德业。岂无差等之可言。而犹不废并享之议。何独于此两贤而疑之哉。两贤臣纯行卓操。表表可徵。流风所及。尚能立懦廉顽。而今乃持难于两臣之同享。并与昱祠而尚靳 旌额之恩。此臣等所以不能无惑。必欲申请而不知止也。伏愿 圣明。并加鉴裁。亟命攸司。考例举行。趁即 颁额。以重斯文。以光祀典。千万幸甚。
赐额时 筵说
癸巳五月初五日。 御容图写都监提调以下 景贤
龙门先生集卷之六 第 258H 页
堂入侍时。提调闵镇远所 启。砥平儒生等。以故县监赵昱及其兄赵晟,故持平申抃三臣祠宇请额事陈疏。盖赵昱。即先正臣赵光祖门人。而其一时侪友先正臣李滉,成守琛,徐敬德等。无不推许。其兄晟。亦有先正臣李滉称道文字。而申抃则名入于己卯党籍而已。平日言行事迹。不少槩见。前日。本曹以此持难而防 启矣。今又申请。当为回 启。而闻先正臣朴世采尝以为申抃。别立乡贤祠为可云。此论似好。而别立乡贤祠。非该曹所可指挥。有难泛然回 启。故敢此仰达矣。 下询于大臣何如。 上曰。此亦何如。都提调李颐命曰。臣亦尝往来砥平。颇闻居人之言矣。赵昱则不但学行可称。朝家尝选先贤录。亦入其中。至于收录其子孙。今不必更论。而赵晟亦以遗逸被 简。先正臣李滉称其有才学。至于申抃。则以己卯士类。终至被祸。未知生时有何行迹。不少著见。但于野史。有归田闲居之事。故相臣李端夏亦居本县。尝以为名行无著。不必立院云。今此该曹所以难处。有此陈 禀矣。臣意则申抃。只合乡贤祠。赵昱兄弟。许其院额。似宜矣。 上曰。申抃既无行迹著称。似难并享。宜许乡贤祠。赵昱兄弟。书院赐额可也。
龙门书院 赐额致祭文
龙门先生集卷之六 第 258L 页
中庙在宥。真儒辈出。大祸中搆。栋梁摧折。纷纭狼狈。背师讳学。兰芷亦化。泾渭一浊。畴能确然。惟乃弟兄。抱经空谷。身困道亨。心存括囊。诚切筑场。默护士气。潜扶国脉。尚功诵义。砥柱松柏。自悼之词。闻者兴悲。含光蕴宝。百世俟之。鹤闻九皋。旌招屡聘。铜仪复修。雅乐待正。间出糠秕。世或惊倒。倘究其用。曷量其造。丘园岁暮。师友周旋。讲磨精微。菀有绪言。龙门一曲。山高水长。生焉考槃。没而祭飨。多士来吁。表章敢缓。锡名并祀。眷尔兴叹。
赠职时 筵说
庚申五月十二日。药房入 诊入 侍时。都提调金在鲁所 启。故儒逸赵昱与其兄赵晟。皆先正臣赵光祖门人。而隐居求志。学行甚高。晟则才识又极淹博。名臣录以为人比之两程矣。其家在砥平龙门山下。故昱则号以龙门。晟则号以养心堂。而俱登荐辟。昱则官止县监。晟则官止于令。龙门山下。有并享 赐额之书院矣。在前 朝家于儒贤。多有身后褒赠之举。徐敬德,曹植,成守琛三人。至 赠议政。其馀表表名儒。亦参量 赠职。而此两人无所陈 达。尚未表 赠。臣于昨年。受由往砥平地。闻其地士论。殊以为歉。且方有位版改造之事云。若因此会。蒙 恩改题。则事甚便好。以堂上三品
龙门先生集卷之六 第 259H 页
赠职何如。 上曰。卿若不达则予岂知之乎。既是先正门人。而且有名臣录所论云。依为之可也。
言行摭录
赵公昱。字景阳。高丽平壤伯仁规之九世孙也。生于弘治戊午。幼有异禀。语辄惊人。尝泛舟汉江。文士多会。令作诗。即曰。青山面面立。汉水悠悠下。峨洋山水间。谁是知音者。一座惊叹。年才十馀。十九。中生进两试。谓人之生世。岂但以功名为事。遂有求道之志。闻静庵,冲庵讲义理之学。闻大学中庸之旨。扁其居曰愚庵。沈潜研究。至忘寝食。静庵尝曰。诸子中求道之笃。无如赵某云。己卯春。读书于静庵龙仁别墅。一日。梦见朱子。感而作两绝。以寓其志。及祸作。欲上疏辨理。搆草未上。坐门生系狱。以年最少脱祸。使其疏上。祸将不测。而以未及上为恨。遂作词而悼之曰。雨雪交纷兮阴雾凝。平路险隘兮山崚嶒。下土茫茫兮不见日。凤鸟飘飘兮焉可凭。蓬丛棘林兮。万里思飞腾。自此有隐居之志。谓其兄养心堂曰。泰山颓矣。吾将安仰。两贤没矣。谁与讲道。不如修吾所学。以遂初志。庚辰春。与养心堂。筑室于朔宁旧业。同处讲磨。兄弟自为师友。人比二程。养心讳晟。亦志学多闻。与公并有重名。癸未。公先人以定州判官。卒于任所。
龙门先生集卷之六 第 259L 页
奉柩还葬。哀痛过制。既绝而苏者数矣。服阕。作中庸大学图。改号曰葆真庵。自两贤没。泊然无当世之念。绝意科业。常思高蹈远引。而己卯凶焰。久而犹炽。公常在指目中。大夫人深以为惧。力劝赴举。不得已一赴。得举第二。及庭对。以格致诚正为言。考官意其为己卯之党而黜之。自是力陈于大夫人。不复就试。其后党禁稍解。以廷荐除 浚源殿参奉。为亲老就之。居一年。换 顺陵。未久递。后又除 英陵。未久辞疾而归。及大夫人下世。遂卜居于龙门山中。号其洞曰遁村。名其堂曰洗心。有终焉之计。故世称龙门先生。学者多归之。日与讲论经旨。夜深灯尽。则独坐沈思。至于疑义有自得处。则必呼门人子弟。抽出经传以验之。一夜至二三。或达曙不寐。其究心经传如此。及 明庙下求贤之教。朝廷荐成公守琛,曹公植,李公希颜,成公悌元及公德行以闻。特授宣务郎内赡寺主簿。初欲陈疏以辞。以人主励精之初。被不世之遇。乃就之。出知长水县。为治以新民善俗为务。去苛扰存大体。静而不烦。吏顺民安。择士子之秀者。聚而教之。寒乡后生。颇得知为学之方。至于傍邑之士。亦多闻风而至者。乙卯。倭寇卒至。陷巨镇。主帅苍黄失措。惟以杀戮立威。人皆股栗。公独以理争之。帅感悟。止
龙门先生集卷之六 第 260H 页
其杀。稍得御寇之策。贼退。即解印归龙门旧隐。因与世绝。惟以穷理教人为事。丁巳十二月庚寅。以疾卒于京城青坡里第。年六十。(出海东名臣录)
公尝过文宪书院。诸生以寻院录请题。公只题一绝。皆相讶莫知为谁。后始闻知。乃公也。诗曰。客路栖栖久未还。天教看尽海西山。不须姓字留书院。嬴得狂名满世间。(出海东名臣录。并出李济臣清江小说。)
明庙壬子年间。以遗逸除六品官。并寻除县监者凡五人。听松先生成守琛为首。诣阙谢恩。授礼山不赴。朝廷以先生有老母。不能远离。移拜积城。亦不赴。南溟先生曹植除官不起。及拜丹城。乃抗疏。李公希颜赴高灵。成公悌元赴报恩。有治声。赵公昱赴长水。未几。遭乙卯倭变。弃官归。(出清江小说。下同。)
赵龙门昱。见有以一诗来示者曰。此乃花潭之作。其词曰。将身无愧立中天。兴入清和境界边。不是吾心薄卿相。从来素志在林泉。诚明事业恢游刃。玄妙机关少着鞭。主敬功成方对越。满窗风月自悠然。龙门深疑其自许太过。遂次其韵曰。至人心迹本同天。小智区区滞一边。谩说轩裳为桎梏。谁知城市即林泉。舟逢急水难回棹。马在长途合受鞭。诚敬固非容易做。诵君佳句问其
龙门先生集卷之六 第 260L 页
然。因袖诗往见花潭曰。见可久然字韵。诗甚好。且诚明事业已做了。当至于浩浩其天。可久之学。到此地位。岂不可仰。花潭终始牢辨曰。非吾作。不知也。龙门遂不示其次诗而来。平生未审其谁作也。其后花潭集刊出。而此诗亦在其中。乃标之曰赠赵景阳云。景阳即龙门表德也。其不可传信如此。余意则与其传疑。不若阙疑。此一诗。去其本集中可也。余自少尝在龙门门下。其胤子孔宾等以所尝亲闻者谓余曰。花潭然字韵。或云实今宰臣某。少日乘豪气自作之。而因戏谓花潭诗。以此传播。其后有诘故于其宰臣者。则宰臣亦不明言其非己作。而乃曰。其诗亦刊在集中乎云。则尤可疑也。
赵龙门少时。泛舟于汉江。诸文士多会之者。命作诗。曰。青山面面立。汉水悠悠下。峨洋山水间。谁是知音者。一座惊叹。终必致远。
赵公昱字景阳。号龙门。年十九。登生进两试。乃慊然谓人之生世。岂但以功名为事。遂有求道之志。闻赵静庵及金大成讲古人义理之学。乃从之学。闻大学中庸之旨。日沈潜研究。至忘寝食。静庵尝曰。诸子中求道之笃。无如赵某云。(出静庵集)
平壤赵氏。自丽朝世为宦族。有讳昱。以遗逸举。赴长水
龙门先生集卷之六 第 261H 页
县监。未久解归。筑室于龙门山下。遂不仕。世称龙门先生。先生伯氏讳晟。亦以经学。超授司畜。一家兄弟。俱受朝廷宠命。呜呼盛哉。(出徐药峰渻所撰先生仲子奉事公墓碣)
听松少与赵龙门为友。尝曰。景阳才有三长。而画笔最胜。(出郭说西浦日录)
龙门先生诗集二卷。蒙此投示。拜受而亟读之。略观数篇。有似击壤集吟咏。洒落襟怀。窃伏想见。而惜乎文集散失而不传也。(出李畏斋端夏答先生曾孙遁村公书)
人品高。闻道蚤。以名节自砥砺。休官隐居龙门山下。泊然无一毫轩冕意。别自号龙门居士。(出尹思亭鸣殷所撰先生出后孙将仕公墓碣)
龙门赵先生。以文章道德。为一世山斗。至今士林宗仰焉。(出金厚斋干所撰遁村公墓碣)
龙门先生集卷之六
 诗章
  
奉和来韵三律(企斋申光汉)
悟得归来便是仙。箪空疏食坐无毡。还抛旧学三千卷。只爱闲身十五年。霜菊有花时又至。白头于酒妙能传。怜君更欲论齐物。为报灰心写此篇。
门前小径马曾谙。闲里何妨作剧谈。秋月迩来明似镜。旧醅今复绿于蓝。诗如李白应无敌。懒甚嵇康自不堪。
龙门先生集卷之六 第 261L 页
须得合并还作五。肯令怊怅但成三。
何物微官当考槃。为亲宁为禄须干。君方作吏来斋舍。我得携家入小山。重与言诗那可废。相逢握手未宜还。百年意气无新旧。难把悠悠出处看。
赠别赵景阳赴长水县任(退溪李滉)
闻说君曾物外栖。龙门山下白云溪。当年几欲追君去。坐对蓬窗出共犁。
我本田翁有好怀。半生深愿苦成乖。君今束带同吾辈。为问人间底事谐。
尘世纷纷好议讥。古来处士是兼非。岁寒看取心如镜。莫把行藏困一麾。
奉呈龙门先生出宰长水(十二韵律○四美亭安馠)
未应珠返海。肯效玉还山。尧舜身亲见。唐虞乐且闲。果哉先圣戒。聊尔硕人宽。涧谷兰香闻。丘园束帛戋。渭川初罢钓。彭泽已腾欢。吾道蛮荒远。斯文簿领间。灭明知有托。孙复喜承颜。僶勉烝池借。定怀栗里安。饱仁咸鼓腹。衣德孰号寒。劳拂天成玉。忧勤 圣锡鞶。梅轩春信早。竹院紫苔斑。收拾青钱咏。邮传莫我悭。
奉送龙门居士赴长水(梧亭朴兰)
龙门隐乐念难忘。竹史能分山水乡。爽气清流如旧玩。
龙门先生集卷之六 第 262H 页
枪茶旗茗采新香。宣城蜡屐身无累。渤海刀牛政最良。残雪春前征路远。离愁萦柳绿丝长。
送葆真庵赴长川(二首○近思斋朴启贤)
灵鹫云边远。龙门雁外高。和烟生尺壁。霜隼击层霄。岂为要斗米。聊欲试牛刀。到老年年别。愁肠不受醪。(前年别子敬。又今别岩邻。故云年年别耳。)
黎氓应迓喜。白发递惊悲。天上多抡选。山中足别离。松林寒带雪。草屋影涵池。杖屦谁来往。掺裾只为私。
奉别景阳旧丈(知足庵尹忭)
行著名难掩。朝廷急藉才。聊将经国志。暂为牧民开。歌麦仁应遍。鸣琴道自恢。遥知怀旧隐。夜夜梦频回。
奉别龙门赴长水(参判李澯)
山水为公分。为官亦不营。丹砂非达命。白屋自相生。事业浮云改。胸怀止水清。百年潇洒计。何必故园耕。
奉送葆真先生作宰高泽(颐庵宋寅)
几年高尚卧林泉。一日徵书下九天。趁鼓官街非野老。分符山邑自诗仙。翛翛琴鹤随行李。草草壶觞作别筵。好去尚堪施旧学。昔贤心迹在青编。
奉别葆真先生之任(听天沈守庆)
萝衣解却着朝衣。猿鹤从他怨未归。俗士何知高尚见。
龙门先生集卷之六 第 262L 页
活民宁有寸心违。村闾旧讟伸眉吐。官阁新诗脱手挥。治最不应终十考。鸰原情思政依依。
奉别葆真公之任(似是企斋所作。而姓名失传。)
圣主忧勤举逸民。龙门辞隐去治人。儒家业自诗书旧。郡县风从敬简新。运却炉锤皆入化。卖来刀剑尽为仁。勿论松菊荒三径。衰世还看揖让淳。
奉呈龙门居士(梅川慎希复)
当今才学孰如君。抱屈林泉谢俗纷。岁晚索居怀渺渺。无堪白首咏停云。
退谷赵葆真坟庵题法灵诗轴(泽堂李植)
兰若山回处。风烟接上方。旧游浑不省。人世本多忙。静室宜僧语。秋灯引雨长。仍思葆真子。昭代亦深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