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武陵杂稿附录卷之二 第 x 页
武陵杂稿附录卷之二
年谱
年谱
武陵杂稿附录卷之二 第 209H 页

皇明孝宗皇帝弘治八年(燕山君元年)乙卯
十月二十五日戌时。先生生于陜川郡泉谷里第。
先生之先。尚州人。高祖进士公。始移居于陜川。○母贞夫人黄氏娠先生。梦有一老人。以金管一枚授之曰。谨藏以授儿。
九年丙辰(先生二岁)
十年丁巳(先生三岁)
十一年戊午(先生四岁)
先生自幼。孝友天植。无一言忤父母志。与伯氏副正公世鹍同游戏。式好无相犹。一日。伯氏患尰受针。先生见而泣。人曰。何泣也。先生曰。兄痛。弟不能不痛。
十二年己未(先生五岁)
始受字学。
参判公口授天地父母字曰。天地即万物之父母。父母即吾身之天地。先生曰。若吾之身为天地。则吾之目为日月乎。公奇之。
十三年庚申(先生六岁)
武陵杂稿附录卷之二 第 209L 页

已知朱夫子绍先圣启后学。对卷。必肃容敬读。
十四年辛酉(先生七岁)
侍母夫人疾。
先生忧形于色。与人不笑语。母夫人久不能梳。为虱所苦。先生亲自沐膏接发。缘虱以去之。
随参判公移居漆原武陵里。
十五年壬戌(先生八岁)
先生勤于读书。每张灯至夜分不寐。母夫人闷其幼年苦读。以煨栗与之曰。得无疲乎。先生曰。昔范纯仁之母。劝子读书。示以烟帐。今吾母以煨栗止其读耶。母夫人曰。汝若为范纯仁之事。吾不为范纯仁之母乎。参判公之舅正郎权公守平素有鉴识。谓参判公曰。此儿他日必贵显。愿以子孙相托也。
十六年癸亥(先生九岁)
十七年甲子(先生十岁)
遍读四书。
十八年乙丑(先生十一岁)
武宗皇帝正德元年(我 中宗元年)丙寅(先生十二岁)
武陵杂稿附录卷之二 第 210H 页

尝侯姜公疾。天雨向暮。先生欲辞还。姜公曰。日已尽矣。须经宿而归。先生曰。家君远出。慈母在堂。不可一夕旷侍也。姜公命一小奚偕之。行才里馀。阴月朦胧。忽一大虎当路咆哮。小奚苍黄呼号。先生徐责之。缓步而前。及还。戒小奚曰。无说虎事。恐惊吾慈母也。
二年( 中宗二年)丁卯(先生十三岁)
三年( 中宗三年)戊辰(先生十四岁)
读书于安国寺。
与伯公联枕共衾。咬菜食疏。人不堪其苦。而先生晏如也。
四年( 中宗四年)己巳(先生十五岁)
受参判公筑墙之戒。书壁以自省。
先生德器渐就。而参判公犹加警励曰。汝见奢人乎。其心必骄。汝见俭人乎。其心必谨。骄者鲜保。谨者鲜败。汝将何择。尝筑墙有回曲处。参判公命撤之曰。吾厌其曲也。筑墙既高。又命卑之曰。岂有高而不坠者乎。先生自念。墙曲犹可厌也。况心曲乎。墙高犹易坠也。况人之自高者乎。
武陵杂稿附录卷之二 第 210L 页

五年( 中宗五年)庚午(先生十六岁)
母夫人患浮肿危㞃。先生食不甘味。衣不解带者凡数年。然后复常。
六年( 中宗六年)辛未(先生十七岁)
聘夫人晋州河氏。
弘文校理沃之女。○先生尝曰。希骥亦骥。希颜亦颜。列书圣人位号于壁。肃然拱对。宛若亲炙。寻究经理。手抄口诵。顷刻不怠。
七年( 中宗七年)壬申(先生十八岁)
魁乡试。
先生专心为学。旁治举业。一出辄占魁。华闻益著。
八年( 中宗八年)癸酉(先生十九岁)
赴省闱见屈。
先生每患俗学屑屑于词章之末。尝读中庸。吟一绝曰。四方八面多头绪。俗学纷纷昧所修。堪笑费工皮壳上。几人能向一中求。
九年( 中宗九年)甲戌(先生二十岁)
武陵杂稿附录卷之二 第 211H 页

十年( 中宗十年)乙亥(先生二十一岁)
先生尝曰。上蔡之去个矜字。真是个劄著处。虽在谭戏之顷。未尝发矜语。
十一年( 中宗十一年)丙子(先生二十二岁)
次金濯缨(驲孙)秋怀赋。
略曰。朝浩咏兮周孔。夕清啸兮三王。肠已撑于千卷兮。饱何待于五仓。愿身化为元龟兮。冀一献于未央。闻百虫之吟秋兮。涕无从而盈眶。缅钟期之既死兮。伯牙断其峨洋。邈宇宙之寥廓兮。渺余思之伥伥。仰阙里之多贤兮。纷济济而跄跄。独回也之庶几兮。知用舍与行藏。一箪兮一瓢。处陋巷而犹康。得圣人而为依兮。亦奚慕于虞唐。悲一间之未达兮。叹今也之即亡。由食辄兮冉富季。乃同忝乎孔墙。何度量之相越兮。若河海于断潢。顾达士之闲闲兮。拟远志于羲皇。见者知其自期之不苟也。
十二年( 中宗十二年)丁丑(先生二十三岁)
武陵杂稿附录卷之二 第 211L 页

与伯氏侍立参判公。公曰。人之言动。一不慎则招百尤。我之所以戒汝者有三。一曰慎口。二曰慎身。三曰慎心。汝须勉之。先生拜曰。敢不从命。遂退而扁其斋。
十三年( 中宗十三年)戊寅(先生二十四岁)
作存养赋。
初言天命降衷之均。中言克复之难而反复于孔孟程朱之训。末以明诚约礼之工终焉。见集中。
冬。哭姜进士。
有祭文见集中。
十四年( 中宗十四年)己卯(先生二十五岁)
先生病疽几危。伯氏涕泣不食。每寻医远出。先生数数呼伯氏。及还。喜曰。闻兄之声。我病自苏。
六月。夫人河氏卒。
葬于咸安坪馆里河氏之先阡。
十五年( 中宗十五年)庚辰(先生二十六岁)
往北关。愬冤于观察,节度二营。
参判公在军职。病不赴防。当被罪。先生艰关徒
武陵杂稿附录卷之二 第 212H 页

冬。聘夫人广州安氏。
生员安公汝居见先生。甚器重之。以其子妻之。
十六年( 中宗十六年)辛巳(先生二十七岁)
世宗皇帝嘉靖元年( 中宗十七年)壬午(先生二十八岁)
三月。中司马试。
十月。登别试乙科。选入承文院权知副正字。
先生还乡。至金山郡。宿于扶桑驿。郡宰乃旧知也。以书邀之。先生以诗谢曰。敢辞华馆投残驿。千里荣亲一步忙。至陜川。展拜先墓。邑宰鱼灌圃得江为备奠馔。先生以诗谢曰。荣到九泉应结草。光生三族共知恩。他年定忆今年事。只愧无辞谢至仁。
二年( 中宗十八年)癸未(先生二十九岁)
七月。除副正字。
武陵杂稿附录卷之二 第 212L 页

六月。闻伯氏副正公讣。还乡。
二十二日。兄子博生。
先生取养之。因为己嗣焉。
秋。撰性理节要序。
性理大全始颁及我东。思斋金相公正国。撮为节要。尚相公观察岭南。锓梓广布。先生为之序焉。
拜正字。
赐暇读书于湖堂。
四年( 中宗二十年)乙酉(先生三十一岁)
十一月。选拜艺文馆检阅。兼春秋馆记事官。
五年( 中宗二十一年)丙戌(先生三十二岁)
正月。迁弘文馆正字兼 经筵典经。制进守成箴。
其序略曰。自古有国家者。莫不以勤而兴。以逸而亡。使后世守成之主。皆守先祖创业之心。则是心宁有逸哉。其箴略曰。上天赫赫。下土茫茫。惟辟作福。俯临万方。创业不易。守成尤难。其难伊何。操心孔艰。罔念则凶。克念则吉。是以君子。所其无逸。母甘八珍。先祖豆粥。母安广厦。先祖
武陵杂稿附录卷之二 第 213H 页

六月。转著作。
六年( 中宗二十二年)丁亥(先生三十三岁)
三月。拜博士。
九月。升副修撰知制 教兼 经筵检讨官,春秋馆记事官。
书进诗十月篇。
冬雷震。 上命考古事。时朴嫔有宠。金安老用事。先生书小雅十月篇以进。同列有难之者。先生曰。天变由于人妖。今日之安老。即昔日之皇父。灾变之生。实有其应。闻者服其正直。
七年( 中宗二十三年)戊子(先生三十四岁)
正月。拜修撰。
制进启沃诗。
其目有五。曰敬天。曰法祖。曰勤政。曰务学。曰纳谏。
武陵杂稿附录卷之二 第 213L 页

十二月。拜工曹佐郎。
制进履霜箴。
略曰。几之不炳昧其归。微之不杜蹈其危。故曰。图大于细者兴。忘难于易者亡。
八年( 中宗二十四年)己丑(先生三十五岁)
二月。除兵曹佐郎。
三月。除江原道都事。
历览关东形胜。登襄阳南轩。咏一绝。曰孤灯细雨泪潺湲。恋 主思亲入梦难。白发已惭忠孝事。望穷南北眼空寒。盖以寓恋 阙怀家之意也。
作酒箴。
略曰。酒为物。祸为深。甘厥口。乱厥心。疏者圣。酗者淫。周有诰。卫有箴。吁可畏。诚可禁。
九年( 中宗二十五年)庚寅(先生三十六岁)
五月。以兵曹佐郎 召。未至。拜司谏院献纳。旋罢。
时院中方论金安老事。累 启未蒙 允。大司谏沈彦光欲停 启。先生曰。须用劄子力争。或可回天。彦光勃然曰。然则献纳自为之。因与彦
武陵杂稿附录卷之二 第 214H 页

秋归觐。
九月。访曹南冥于山海亭。
讲心经,庸,学等书。
十年( 中宗二十六年)辛卯(先生三十七岁)
作天定诗。
参判公尝谓曰。人间万事有定分。小踰其分。害已随之。先生拜受命。作天定诗曰。万事已天定。浮生空自忙。随时能顺命。为乐到羲皇。
十一年( 中宗二十七年)壬辰(先生三十八岁)
十月。除成均馆典籍。
十一月。除忠清道都事。未赴。还拜典籍。
十二月。丁参判公忧。
奔丧南还。道遇群盗。先生号擗泣血。盗感其诚孝。不忍害之。居忧过毁。须发尽白。丧中凡礼。一遵朱文公家礼。参判公平日所嗜果物。终身不忍吃也。
十二年( 中宗二十八年)癸巳(先生三十九岁)
武陵杂稿附录卷之二 第 214L 页

先生亲自负土成坟。尽家财环筑石屏。人或言过于厚葬。先生曰。为人子者。可惜财以薄其亲乎。葬毕。庐于墓下。距家几二十里。每三日。一省母夫人。三年不懈。
撰参判公墓表。
十三年( 中宗二十九年)甲午(先生四十岁)
十四年( 中宗三十年)乙未(先生四十一岁)
二月。服阕。
先生为母夫人。以居室稍间。犹难尽子职。移奉于所居。竭诚致养。每曰。禄养不如志养。视膳。必问其所欲与者。凡事必承顺。母夫人曰。吾儿善事我矣。
与李刚而(祯)论敬字之义。
李公自泗上访先生于武陵。留数日。相与讲论敬字之义。先生赠一绝曰。恭敬如形影。表恭由内敬。书绅贵子张。参倚方言行。
作静养动察二吟。
静吟曰。养之复养之。静时须养哉。齐山濯可哀。宋苗揠堪咍。惺惺保固有。暂离便寇来。寂感致
武陵杂稿附录卷之二 第 215H 页

十一月。除典籍。兼中学教授。
十五年( 中宗三十一年)丙申(先生四十二岁)
迁奉常寺判官。
十六年( 中宗三十二年)丁酉(先生四十三岁)
四月。除昆阳郡守。
时。金安老势焰益炽。先生不容于朝。为便养老母。乞郡南来。为政。以振民化俗为务。略文敦实。祛瘼揃苛。词讼之自邻邑来者盈庭溢街。而先生一一分决。皆得其当。虽见斥者。未尝有怨言。
为文告吏民。
邑俗贸陋。至有不行三年之丧者。先生作文告之。略曰。为吾吏民者。子而孝厥父。弟而敬厥兄。妻而谨事其夫及舅姑。幼且贱而尊礼其长且贵者。儿而以读书为业。人而以起讼为耻。彊不得以侵弱。富不得以渔贫。智不得以罔愚。揖让相乐。薰为善俗。上以报 圣明千一之化。下以慰无状分忧之望。可也。且三年之丧。若驷之过
武陵杂稿附录卷之二 第 215L 页

作唐虞歌。
时新诛安老。一国翕然望至治。先生作此歌以寓志。
为书质心经疑义于晦斋李先生。
贻书宋圭庵(麟寿)论孝经。
书略曰。近读孝经。不知手足之蹈且舞也。吾夫子删定赞修。自为一家书者。惟孝经一部而已。今人诲儿。先授孝经。至德要道。不为大人所服
武陵杂稿附录卷之二 第 216H 页

十七年( 中宗三十三年)戊戌(先生四十四岁)
六月。以推检邻郡滥刑事见罢。
奉慈训书私簏。
先生。直而不阿。见人有不正。若将浼焉。一日。大夫人愀然面命之曰。汝大人在时。每曰。世人不喜直道。而吾儿守直道。不容人之不直。恐为不直者所诬。吾每以是惧汝。先生曰。当早夜自省。无贻老母之忧。仍书藏于私簏以为戒。
十月。丁内艰。
大夫人疾甚。先生尝粪甜苦。焚香祝天。愿以身代。梦有一老人。与白丝八两。翌日。大夫人病小瘳。后八十日而卒。始知八两乃八十钱。即延八十日之兆也。先生叫号拚擗。几绝复苏。殡葬祥禫。一如前丧之礼。
十二月。合葬于参判公墓。
庐墓瞻省。亦如前丧。
十八年( 中宗三十四年)己亥(先生四十五岁)
十九年( 中宗三十五年)庚子(先生四十六岁)
武陵杂稿附录卷之二 第 216L 页

撰彝训录。
先生尝劄记参判公遗训及大夫人所教。著为一篇。
撰东国名臣言行录。
二十年( 中宗三十六年)辛丑(先生四十七岁)
正月。除典籍。俄授工曹正郎。
二月。除弘文馆校理。
先生在京。以小轴书考妣二位。奉安堂奥。朔望必奠。新物必荐。朝夕必谒。出入必告。
五月。除礼宾寺佥正。
七月。除丰基郡守。兼春秋馆编修官。
先生到郡。谒圣庙。庙宇栋折将压。东西斋舍。上雨傍风。生徒怠散不讲。先生大惧。即捐廪移建。既落。行释菜礼。礼毕。揖诸生曰。大学明五止。中庸有四未能。孟子之四端。论语之四勿。皆作圣根基。凡子孝弟恭臣忠妇顺者。必赖朋友之箴规。升此堂者。无忘吾言。
为文告郡中父老。
略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别。长幼序。睦睦
武陵杂稿附录卷之二 第 217H 页

二十一年( 中宗三十七年)壬寅(先生四十八岁)
敬差官李瀣褒 启进资。
时岭南大饥。饿殍满野。先生劳来安集。全活甚众。温溪李公以敬差上其事。谓居官清慎。竭力荒政。为一道最。 上命进资以奖之。一日。民来
武陵杂稿附录卷之二 第 217L 页

创建白云洞书院。奉享安文成公。
丽朝俗尚神佛。文成公慨然有忧道之志。营立学舍。纳其臧获。以供学徒。晚而敬慕晦庵。自号晦轩。其排邪扶正之功。足以表准百世。先生常深慕之。及守是邦。访其旧迹。由顺兴废府数里得宿水寺。乃公少时读书处。遂营立书院。拓址得瘗铜百馀斤。贸置经史子集千馀卷。置赡田备器物。以为学徒藏修之资。其规模节次。一依白鹿洞旧事。以白云常满洞壑。故名其洞曰白云。作竹溪辞,道东曲。使歌以祀之。又以文贞公安轴,文敬公安辅有忠孝廉德。配以享之。引诸生讲学。远近诸儒。鼓箧坌集。弦诵不辍。盖东方书院之兴。自先生始。退溪先生嗣守是郡。与方伯沈通源书曰。周侯之建院。前古所无之盛举。噫。天其或者由是东方书院之教。使可同于上国也。又曰。周侯之倡此伟事。其专于尊贤卫道之意。确乎其不可易矣。
二十二年( 中宗三十八年)癸卯(先生四十九岁)
读论语人不知而不愠章。书一绝以自勉曰。俗
武陵杂稿附录卷之二 第 218H 页

二十三年( 中宗三十九年)甲辰(先生五十岁)
送移民实北边者。
时国家徙民北边。踰岭之日。先生置酒张乐以送之曰。疲民之弃墓离乡。其情可恻。酒以写其忧。乐以慰其情。以宣我 圣上之惠可也。
四月。游清凉山。
有游山录及诗。退溪先生跋其后。
与黄仲举(俊良)读易。
作三绝。有阐幽显微辨物正言等说。其自注曰。阐幽。以天道之幽而用之于人事。显微。以人事之显而本之于天道。彰往。谓明于天之道而彰已往之理。知来。察于民之道而知未来之事。辨物。乾马,坤牛,离火,坎水,硕果,苋陆之类。悉辨其似也。正言。谓元亨利贞。直方大之辞。正其言以晓人也。断事。利涉大川。可小事。不可大事之语。有以决其疑也。辨物正言断辞。后天之易也。视先天则为备矣。负乘往来。事名之小者也。茅棘豕雉。物名之小者也。所称虽小。而其所取类。皆
武陵杂稿附录卷之二 第 218L 页

秋登小白山。有恋 阙诗。
至国望峰。望见京山云物。赋一绝曰。国望峰头望京国。长安不见见龙门。龙门西畔五云起。白发孤臣双泪痕。
十月。撰竹溪志。
白云洞书院既成。先生辑安文成公本传遗文及刱院事实。又取附中国诸书院文字。以解时人创见之疑怪。凡为三册。刊于院中而印布焉。
十一月。 中宗升遐。
先生昼夜涕哭。若丧考妣。
二十四年(我 仁宗元年)乙巳(先生五十一岁)
五月。承 召入都。拜哭 靖陵山下。
以天使制述官承 召。五月二日。由汉江直抵 靖陵。外臣无拜陵之礼。因拜哭于山下。赋一律以志哀曰。五月初五日。由舟向 靖陵。历都思跣足。望城涕垂膺。天地孤臣拜。云霞万木蒸。
武陵杂稿附录卷之二 第 219H 页

七月。 仁宗升遐。
十一月。拜成均馆司成,知制 教。
先生还朝。丰民请留不得。乃立遗爱碑。
二十五年(我 明宗元年)丙午(先生五十二岁)
二月。转军资监正。
三月。以春秋馆编修官。参修 中,仁两朝实录。
六月。拜弘文馆应教,知制 教兼 经筵侍讲官。转拜典翰。
每进讲。宿斋戒。潜思积诚。其辅导之方。必以涵养德性为先。其于天理人欲出入危微之际。君子小人进退消长之几。开陈扬搉。冀有以将就圣学。赵同知士秀侍讲。退语人曰。周某格君之忠。人不可及也。一日。讲论语至四勿章。讲官以为四勿。惟颜子能之。非他人所能及。先生极论其言之弊曰。人患不能事斯语而已。有为者亦若是。人皆可以为仁矣。又有言三代之治。不可复回于后世者。先生曰。后世之所以不侔三代。政坐此也。若以尧之所以治民治其民。舜之所以事尧事其君。则唐虞可回于今日。讲毕。从容
武陵杂稿附录卷之二 第 219L 页

撰进心图说。
时李芑窃柄。屡起大狱。滥及无辜。先生遂进心图说一册。仰勉 圣明以法天地生物之仁。行尧舜爱民之德。累累数千言。时有不悦者。面斥其进说烦多。先生不为介。犹尽言不已。
十月。拜弘文馆直提学。
十一月。升通政大夫。拜弘文馆副提学,知制 教。兼 经筵参赞官,春秋馆修撰官。
二十六年( 明宗二年)丁未(先生五十三岁)
上大学释理疏。
略曰。伏愿 殿下。潜经而沿于传。究传而会于经。眷眷乎十仁字。反覆乎一恕字。验一心有无之七病。察楚书舅犯之所宝。敦五止而惕五僻。又必以四命字四慎字四义字。念念存省。不忽
武陵杂稿附录卷之二 第 220H 页

上劄论文昭殿礼。
仁宗 祥禫后。议附于延恩殿。先生上劄略曰。 殿下亲承 仁庙丕绪。为服三年。义当父视。于情至切。于时至近。反覆计之。于理不可不入 文昭殿。 世宗之不以 恭靖入 文昭者。承 太宗之后。重在 太宗而 恭靖为疏。 成庙之议出 文宗者。承 世祖, 睿宗之绪。重在 世祖, 睿宗而 文宗已缅其迁也。皆得圣人之权。今也方服 仁宗之丧。衰麻在身。上下之哀痛尚剧。则 仁庙之不附 文昭。化诸 光庙之迁出。愈为未安。今虽附于 文昭。渐之以远则后日之议 仁庙。终必为 文宗之列。若附于延恩则非徒增室。有违 世宗之教。亦恐贻后难继之弊。
武陵杂稿附录卷之二 第 220L 页

司仆正金天宇冒禁请货唐马。先生上疏辨之。略曰。昔武王。大圣人也。召公豫戒受獒。而作旅獒一篇。伯囧。太仆正也。穆王豫戒导侈。而作囧命一篇。然而武王则闻谏即悟。却一獒而垂统八百。穆王则有戒自蹈。得八骏而几亡四海。二篇俱在。明鉴昭昭。其得失固不可以一毫掩也。敬写二篇以进。伏惟 殿下取择焉。 中宗大王乘骢马。亦知其良。而不复命贸于辽。至有大臣建议而不许。其为后世虑至矣。然天宇以 先王所乘一骢之良。犹藉口为辞。必欲货致唐马。设使今日货唐马无禁。多致其良则后日之为天宇者。藉今日为辞。纷纷曷有纪耶。其言又曰。本国一马之直。可买唐马一二云。其无稽鄙语。实出于市井。是天宇不以义导 殿下而以利罔 殿下。臣闻君子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苟以利而已则其源一开。末流必滥。滥必有溺。不亦深可惧乎。
六月。拜承政院同副承旨。
闰九月。迁左承旨。
武陵杂稿附录卷之二 第 221H 页

正月。转右承旨。
先生久在侍从。前后进说甚多。 上亦知其忠清廉谨。 恩赉有加。
三月。拜左承旨。
二十八年( 明宗四年)己酉(先生五十五岁)
正月。拜都承旨知制 教。兼 经筵参赞官,春秋馆,艺文馆直提学。尚瑞院正。
五月。升嘉善大夫。拜户曹参判兼同知春秋馆事。
六月。差 靖陵献官。
先生前在丰郡。 中庙上宾。明年夏。承 召入都。望拜 陵下。常抱弓釰之痛。至是乞差献官。拜 仙寝。不胜感慕。有回首太平年四十。微臣几日近天颜之诗。
七月。拜黄海道观察使。
谏院 启请留。以为周世鹏学问精博。可备顾问。宜在 经幄。不宜远出。 上以为西民方困穷。 天使亦将出来。非斯人不可。举朝咸惜其去。时海俗尚武艺。文教衰绝。学校颓废。先生一新旧染。振起后生。谆谆施教。严其准程。榜谕列
武陵杂稿附录卷之二 第 221L 页

立崔文宪公(冲)书院于海州之西。
先生以为我东自檀箕以后。下逮三国。真儒不作。厖俗无知。薛弘儒之博勤。崔文昌之文藻。虽为人所称。而于周孔之道。槩乎未闻也。惟崔公得溯濂洛之源。创建庠序。卫圣抵佛。黜霸尊王。澄清浊世。为国仪凤。启发群疑。为世蓍龟。实有功于世教者也。乃于公旧址。建院啜享。又以崔文和公崇圣学。攘夷教。责难启沃。有直方之道。遂配之。藏书置田。一如白云洞规模。曰(一作自)是远方学者坌集。文化大行。及先生殁。诸生会奠于京。且画其遗像以归。
十月。撰大夫人讳辰哀志。
二十九年( 明宗五年)庚戌(先生五十六岁)
七月。入为同知中枢府事。俄迁成均馆大司成。
先生教士。以去浮华懋实学为本。每谕之曰。士之讲学。将以发挥事业。为需时经世之具也。周制。上士下士。因其学之浅深而所用有大小。为
武陵杂稿附录卷之二 第 222H 页

立考妣墓碣。
先生撰先公墓文。营立墓碣。伐石水运。至上浦舟沈。先生临江痛泣。盥手祈天。翌日。舟忽载石而浮。又以谁无父母孰非人子八字。刻于石望柱。壬辰之乱。岛夷疑其有货。欲加暴。见石刻字。感叹曰。此孝子之葬亲也。宁忍犯为。遂引去。
三十年( 明宗六年)辛亥(先生五十七岁)
正月。上辟佛疏。
略曰。佛者本西戎五印度之一丑教耳。子而不父其父。臣而不君其君。民而不事其事。男而不妇其妇。女而不夫其夫。言为邪诐。行为乱贼。必尽灭人类。然后为快于心。是其罪大恶极。穷天地亘古今而有不可逭者。是故。欲福田。反受其殃。其死也。积薪而烧其骨。石以磨之。风以散之。其受刑之惨。亦未有若是之酷也。 中庙以上圣之资。应中兴之运。赫然南面。为治四十年。礼乐文明之化。一洗万古。其于燕山乱政。无有一
武陵杂稿附录卷之二 第 222L 页

武陵杂稿附录卷之二 第 223H 页

二月。拜佥知中枢府事兼同知成均馆事。
十二月。拜同知中枢府事。
三十一年( 明宗七年)壬子(先生五十八岁)
赐宴 殿庭。
上命选廉谨有德行者。入 阙赐宴。先生与李滉,李浚庆,安玹等十九人。同时被选。人皆荣之。
十二月。兼同知义禁府,成均馆事。
先生自海西而还。宿痾间发。每欲休退。以 上恩深隆。不忍决去。及有是 命。力辞再三。 上曰。纵不能连日视事。时往禁府。有何旷废之忧哉。竟不 允许。
武陵杂稿附录卷之二 第 223L 页

二月。兼同知 经筵事。
力疾入讲。冀有以一言复陈于 上。其毕义愿忠之心。弥久弥笃。然疾已沈绵。 上亦闷之。
七月。迁佥知中枢府事。
九月。景福宫灾。
中庙尝营作于宫内。先生谏曰。凡人主狭小先王制度。此渐甚可惧也。 祖宗所安之地。不须增广。 中庙笑曰。此非增广。实假架也。先生复进曰。虽假架。亦不须作也。 中庙默然。及是失火。延及诸宫。先生扶病往哭。还曰。 中庙在天之灵。必悔恨于今日。
十一月。拜同知中枢府事。
三十三年( 明宗九年)甲寅(先生六十岁)
正月。寝疾辞职。
三月。 上命递 经筵,成均兼衔。使安心调病。
七月初二日庚子。卒。
病革。夫人请诀。先生不许曰。礼。男子不绝于夫人之手。傍侍者问以家事。先生不答。口中吃吃皆国事。
武陵杂稿附录卷之二 第 224H 页

有 赐祭文。
八月。引柩还乡。
有 赐挽。且 下教所经诸邑。使致奠护送之节。视例有加。
十一月十九日丙辰。葬于县西猪渊上先茔下酉坐。
从治命也。
四十一年( 明宗十七年)壬戌
贞夫人安氏卒。
癸亥春。合葬于先生墓。
神宗万历九年(我 宣祖十四年)辛巳
刊行文集。
始胤子博。以遗文请校于退溪先生。及宰盈德时。锓板为原集。至是又宰永川。收拾其馀为别集。继刊之。合为十六卷。
十九年( 宣祖二十四年)辛卯
本乡士林。享先生于桐林书院。
在武陵山城下。
三十二年( 宣祖三十七年)甲辰
武陵杂稿附录卷之二 第 224L 页

毅宗崇祯六年(我 仁祖十一年)癸酉
十一月。配享白云洞书院。
海西士林。享先生于海州之杨根书院。
显宗元年庚子
本乡士林。建书院于南皋。奉安位版。
在县南。先生平日栖息之所。桐林旧院。毁于壬辰之燹。至是。复建于此。
肃宗三年丙辰
四月。 赐额德渊书院。
儒生李哲等。上疏请额。 令礼曹禀处。判书洪宇远,参判郑哲,参议南天汉,正郎尹𧂍等 覆启。以为周世鹏居家诚孝。笃志学问。以文章经术。历事 三朝。风节表著。大为士类矜式。先正臣李滉跋其遗文。极其称道。而 明庙赐祭之文。亦已褒美。可谓 三朝渊德。一代鸿儒。当此新服之初尊德乐道之日。似当有表祠揭号之典。
上曰依允。 命吴始复书额。
四年丁巳
武陵杂稿附录卷之二 第 225H 页

玄孙孟献。上言请谥。 上命大臣收议。右议政许穆献议。以为故参判周世鹏。其文学德行。固可表于百代。为士林所宗仰久矣。先儒文集中。亦可见其有功斯文。特宜 赐谥崇奖。以激励士风。不得不尔者也。伏惟 上裁。三月。下 教曰。故参判周世鹏 赠谥。四月一日。大臣引见。时左议政权大运 启曰。故参判周世鹏 赠职 赐谥事。因臣陈达。收议于他大臣。而诸大臣收议中。皆陈 赐谥宜当之意。而 赠职一款。不为明白举论。故该曹不敢举行矣。右议政许穆曰。臣意则以为既曰 赐谥则 赠职自在其中。故初不举论矣。 上曰。六卿追 赠事。分付该曹。
五年戊子
竖神道碑。
眉叟许穆撰兼写篆。承旨李命殷书。
景宗四年辛丑
陜川士林。建道渊书院于文林。奉安位版。
武陵杂稿附录卷之二 第 225L 页

四月。 赐谥文敏。
勤学好问曰文。应事有功曰敏。后孙基德等上言。请依 肃庙成命 赐谥。礼曹覆 启。以为周世鹏学问名节。自是 国朝名臣。议谥迁就。已至百有馀年。诚是欠事。令弘文馆依例举行何如。 上曰。依允。吏曹判书金鲁敬撰谥状。
哲宗十年己未
重刊文集。
旧板火于壬辰之乱。至是始重刊。
今上四十二年乙巳
影帧改摹。奉安于家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