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武陵杂稿卷之六○别集
武陵杂稿卷之六○别集 第 x 页
武陵杂稿卷之六○别集
 封事
  
武陵杂稿卷之六○别集 第 152H 页
丁未二月初七日封事
臣窃惟 殿下幼冲临御。声律身度。聪明睿智超出百王。加以 圣学日就。早事四勿。已究一贯。当此之时。诚宜尽择博学之士。入侍 讲筵。况臣以草莱寒踪。衰钝之资。卤莽之学。亦忝 经席。至为长官。非徒不能导广 圣心。亦多不得晓析文义。进退踬涩。语言吃陋。抚躬非分。惭惧交极。且臣逮事 先朝。曾侍经幄。猥受天地罔量之 恩。顾乏涓埃有阙之报。正当 祔庙之后。愈新驷隙之痛。诚欲以未及效 先王者冀报 殿下。苍颜白发。已迫迟暮。犬马之怀。岂敢有隐。又于前所毕进大学一部之中。撮其要的。为殿下申之。区区贱悃。天地 祖宗。实共鉴临。伏惟 殿下留神而洞省焉。臣闻大学者。帝王垂世立教之大典。仅一千七百五十有一字。而其规模外大。节目内密。本末次第至切至详。未有渗漏。学之之要。贵在服膺而践履。呜呼。自古为人君者。孰不欲使是身为二帝三王。为人臣者。孰不欲使是身为皋,夔,伊,周。然而后世之君臣所以远有愧于虞,夏,殷,周者。诚以大
武陵杂稿卷之六○别集 第 152L 页
学之教无传。而大学之道不行也。昔。禹儆于舜曰。无若丹朱傲。周公戒成王曰。无若殷王受之酗于酒德。为人臣者。固未尝以吾君为圣而不尽吾忠。为人君者。亦未尝以吾身为圣而不喜受规。今夫闾巷小儿。皆知读大学。问其所以明明德则必曰。格致诚正修。问其新民则必曰。齐治平。相应答如影响。然问其所以行之之方则茫然不知所向。呜呼。是果大学之学乎。夫学贵真知。既知须力行。臣以谓欲学汤盘之日新。须勤太甲之顾諟。必自强不息。健行如天。然后吾之所得于天者。当复其全体。无时不明也。虚灵之地。既霁昏翳。则其本体明于明镜。寂然不动。而事物无穷之变。可泛应曲当。所谓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者是也。臣伏读大学经一章曰。知止而后有定。朱子释之曰。定。谓志有定向。盖言为学。必以知止而定向为先也。苟不知定向则是犹瞽者之擿埴。长安在西而未免东笑。虽日行千里。徒劳而无益。故君子必先为之格物以致知。然后为能知止而定向。此固初学入德之门也。夫五帝之圣。莫如尧舜。三王之圣。莫如文王。然而究其所止。则莫先乎仁之一字。故大学只引三圣。以为万世人君之标准。其称文王曰。为人君。止于
武陵杂稿卷之六○别集 第 153H 页
仁。其称尧舜曰。率天下以仁。呜呼。彼二帝一王。其知止而向行类此。其又赞为仁之效曰。一家仁。一国兴仁。又曰。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诚使人君必止于仁。如射者之的。行者之归。而惟精惟一。克之复之。无一毫人欲之私则其为心如白日青天。云消雾敛。无一查点缀。盖将参二气而妙万物。亦必无一物之不得其所矣。天下之大。可运于掌。况于一国乎。如有一物不得其所。则仁之道歉。而为馁于一物。为愧于天地矣。呜呼。为帝王者。不亦劳乎。昔。汲黯告其君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其言至恳。而武帝不悟。穷兵惑仙。几踵亡秦之覆辙。是初不知定向而然也。仲尼十五而志于学。伊川十四而学圣人。伏念 圣学知止定向。正在今时。夫道一而已矣。人皆可以为尧舜。有为者亦若是。愿 殿下勿以尧,舜,文王为高远而不可跂及也。臣伏读大学。其书至约。四引康诰仅十五字。其曰克明德者。修己之谓也。其曰作新民者。治人之谓也。其曰如保赤子者。仁民之谓也。其曰惟命不于常者。甚言天命之难谌而人事之当尽也。呜呼。诚使人君。日诵此十五字。念念佩服曰。吾之学果能克明吾所初受之明德。而无一毫些累乎。抑一
武陵杂稿卷之六○别集 第 153L 页
毫有所未至乎。吾之道果能作新吾天吾 祖宗所付之亿兆。而无一民旧染乎。抑一民有染乎。又曰。我之仁恤一国之民。果能如父母之保赤子乎。抑有所未尽乎。每以天命之难谌为忧。人事之未尽为戒。日复日日。夜复夜夜。无时豫怠。终始惟一。则此十五字。与舜之十六字。当并为帝王之明师。而明德自明于上。亿兆自新于下。如伤子惠之泽。自洽于天下。将不必祈天。而天命亦为之维新。自底于亿万年。无疆其永矣。臣伏读大学。至于秦誓。独引九十七字。何其引之不惮烦也。尝怪穆公。西戎之君也。其所言未必如二帝三王之圣。而孔子必取而不删。以续夫四代之书者。岂无微意乎。此固曾子之徒所以引證于是书。多至百言而无厌也。其曰。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寔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又曰。人之有技。媢疾而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寔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盖前六十一字。极言君子优容乐善之量。后三十六字。极言小人忌疾厌善之态。穆公其始也。不用百里,蹇叔之言曰。若尔何知。中年。
武陵杂稿卷之六○别集 第 154H 页
宰木拱矣。盖甚言其老谬而用憸小。行师至于只轮不返。于是大悔。乃作是誓。然而终不能尽用耆旧。使憸小再举而河舟焚。此固秦穆劣于五霸也。然而夫子取之者。以其所言则至善。故不以人废言也。呜呼。诚使穆公践其所言。则其治岂可量哉。此又人君之所当深察也。臣伏读大学曰。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臣闻国之所依者民也。民之所依者稼穑也。故周公之辅成王。先陈稼穑之艰难。其诗曰。馌彼南亩。田畯至喜。孟子之陈王道。必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又曰。民事不可缓也。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今之民俗。务本者少而逐末者多。末愈多而食愈少。食愈少而末愈多。靡然日趋于饥馑而不自知也。夫一国之土田有限。而一夫惰农。一田不收。十夫百夫。至于千夫万夫。不执耒耟则其不收者。千万其田矣。故臣以谓今之人灾甚于天灾。何者。今之审天灾者。以四分食而六分不食者谓之六分灾。三分食而七分不食者谓之七分灾。臣所谓人灾者亦然。夫农必使尽人力。然后可以尽地力。故上农夫。贵在粪田。而耕次之。耘次之。敛又次之。其必欲不违时者。
武陵杂稿卷之六○别集 第 154L 页
所以惜其力也。臣故曰。四人农之而六人食之者。六分灾也。三人农之而七人食之者。七分灾也。以此言之。今之人灾。不止七分也。不昏作劳。商书所戒。带牛佩犊。汉吏所耻。今也氓之蚩蚩。争希登垄以罔市。不肯服田而力穑。南亩渐空。西成安望。草窃起于贫穷。白日屠掠。此皆 殿下之赤子。岂不伤怛。苟无人灾则九年耕。裕三年之食。公私满溢。露委于外。菽粟如水火。求之而无不应。行者可无赍粮。民俗自厚。虽间有天灾。不足恤也。况于盗贼之虞乎。我 祖宗朝。诸道监司。皆职带劝农。 祖宗之务本。亦可见矣。伏愿殿下。为政必以民产为先。于宫中。图无逸。诵豳诗。又敦谕八路。驱民于农。使小民皆知务本业而耻末利。革巧诈而还朴实。然后申之以孝悌之义。励之以廉让之风。以隆初服大化之治。不胜幸甚。臣伏读大学。其引诗一十有二章凡一百四十五字。所谓反覆吟咏之间。使人心融神会。不知蹈舞者。诚深于诗矣。尝试诵之。则其命维新之可喜。峻命不易之可畏。民之父母之可爱。民具尔瞻之可谨。向微缉熙而敬止。安得于戏之不忘。至于邦畿之喻。黄鸟绿竹之教。愈可以起人于百世之下。此桃夭萧蓼之得宜。鸤鸠之不
武陵杂稿卷之六○别集 第 155H 页
忒。所以为贵也。其称君子者。一十有三处。皆吃紧为学之要。臣不必一一历陈。而其为道必先慎乎德。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毋自欺。无所不用其极者皆是。夫中庸亦继大学而作。其引诗凡一十有六章。其称君子凡三十有四处。皆可以改目敛观。臣每诵味于此。益知前后圣贤用心之独苦也。呜呼。庸学二书。所论皆格言。然而臣于先儒训诂章句之外。别有所感焉者。故敢竭献芹之愚。伏愿 殿下。始于大学。终于中庸。反覆温理。体而行之。静而安之。无忘引诗。必念君子。则传说所谓念终始典于学。厥德修罔觉者。正在于此也。臣伏读大学。其诚意章。曰必慎其独者再。其平天下章。曰有絜矩之道者再。以义为利者再。臣每读至此。未尝不悚然而畏之。蹙然而敬之。欣然而悦之。夫圣贤所以言之而不足。必再言而无厌者。亦岂无微意乎。诚以慎独之似易而实难。絜矩之似约而至博。为义之似无利而有利也。然臣以谓三说虽若有异。而其实一也。盖慎独不已。则毋自欺而絜矩之情。油然而发矣。絜矩不已。则老老幼幼。而为义之心。蔼然而生矣。虽劝之为利。亦不可得矣。伏愿 殿下。潜经而沿于传。究传而会于经。
武陵杂稿卷之六○别集 第 155L 页
眷眷乎十仁字。反覆乎一恕字。验一心有无之七病。察楚书舅犯之所宝。敦五止而惕五僻。又必以四命字,四慎字,四义字。念念存省。不忽细行。不厌小善。勿贰贤正。勿亲巧令。临民如祭。视物如伤。事大以诚。事小以仁。忠信必先。骄泰必戒。高明法天。博厚法地。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好生之德。协于乾坤。融为太和。和气充积。风雨自顺。百谷登而万物育。于变时雍之治。不独专美于帝尧矣。臣无任激切屏营之至。谨斋沐百拜。昧死以 闻。
武陵杂稿卷之六○别集
 书
  
答李聋岩
伏叨眷札。备省尊体万福。深贺深贺。澄衲之来。又出意表。乍对碧眼。如见芝峰前行。侍泛汾川饮灵源。一洗尘埃中查滓。得参簟石。夜宿满月轩。朝登聋岩玩晓景。平生清赏。已踰所望。及蹑芝山。入精舍登六台。洞览清凉面目。向微导诱之恩。何得至此。奉醉东台仙酒。飞过龙寿山。道憩茂树之阴。邮奴解说是相公所命植者。坐揖清风。移晷乃行。自此益为倾跂。不能顷刻暂弛。小俟务闲。再趋是切。但 宠命方新。礼须拜 恩。谢之以老则尚健。辞之以病则不诚。世固有
武陵杂稿卷之六○别集 第 156H 页
慕名自高者。亦非所望于閤下也。极知相公自处。然不敢有隐于大君子。由竹岭至江路仅一舍。扁舟顺流。数三日可达汉京。舟架茅编。蒸溽不至畏也。丹阳清风。崖壑绝胜。南行时路出是间。因行事悤悤。不得窥其万一。意到郡后即可恣探。只隔一岭。了了心目。犹虚过三岁。人事拘牵类此。欲送相公于寒碧楼上。一日可以还。此区区所愿。日夜望切。伏惟令鉴。谨顿首百拜。
与宋眉叟
秋后不审令体。倏见冬严。翘跂益苦。累差家路省先松。两参司举。往还旬月。以致乖隔。想眷怪。近见李伯胤书。始认令公送子。深贺。第无以图效微恳为愧耳。衰病与迂拙日深。不有新得。徒失旧闻。年逼知命。未免为陈人。唯思归田以修俟而已。感恋 圣恩。徘徊到今。无益于公。有损于私。揽镜自相。每发孤笑。伏惟相公。为天地立心。其自任之重。与朝野所望一也。亦闻南仲公拜判相。必朝夕图议大平之策。区区之心。喜而无寐。洪道原复见天日。亦必数相见众贤会于朝。其乐如此。而独不得望见其车尘。命矣奈何。区区所祝。益加崇深。以慰远慕。月日。世鹏再拜。
武陵杂稿卷之六○别集 第 156L 页
与李琴轩(长坤)
伏蒙前月初七日赐书。哀矜指示可生之路。其辞旨恳深。临照日星。虽天地鬼神。亦足以回动。跪读悲感。不觉流涕失声。伏念閤下。瑞世凤麟。三尺童子。皆得诵君实而知司马。某在龆龀时。已能慕悦而梦想之。愿一望后尘以自壮者计今三十年。诚非不切也。昌宁距漆原仅数舍。地非不近也。閤下退卧田园踰一纪。某之仕宦往来。路必由昌者亦过十年。先人在时。每以不谒吾相公为戒。教非不严也。诚之切地之近教之至严也。然而势有所未敢者。徒以尊卑辽邈。于惷騃固陋。心欲守区区之礼。不敢有所果也。自遭酷祸来。虽惨然在哀疚中。贱情景慕。曷尝暂弛。苫块形骸。百病所萃。血脉枯涸。神气惛薾。年才四十。头颐白尽。毛发触指坠谢。如霜后木叶。加以唾浓不止。往往倒泻黄汁。或呕血赤地。寻常恍惚。疝冷交作。理难久支。孔子言不惑。某年已及之。脩短穷通。无一分动心。独以偏母在堂。未有他儿息可以慰眼前者。每见某枯槁日甚。不胜舐犊之情。辄为之摧伤不已。由是哀激。冀调护万一。仰慰老娘心。敢遣成生。诠禀轩屏。极知僭冒。罪安可逃。閤下反赐忧悯。至降手札以开喻
武陵杂稿卷之六○别集 第 157H 页
之。于敌以下受此。诚无以为报。况贱子之于大贤君子乎。感恩抚躬。若无所措。适母子相继患病。至今未获一修谢疏。伏计俯怪下情矣。哀悚滋甚。近日强加蔬粝。气力比前差健。若得支活五六月。庶可企遵大制。过此后如不甚病。当先祇谒。以披吁下诚。虽即死门下。犹足免鲁毋所羞。况得依归。又延躯命。岂不幸甚哉。以平生慕望之心。念先人至切之教。恸擗顿地。不知所喻。伏惟垂仁焉。暑气酷甚。区区所冀。尊体动履万福。诚无任哀惶感戴之至。谨稽颡百拜上谢。谨疏。
答郑湖阴
伏蒙眷书。备省令体万福。慕荷愈切。世鹏。特叨令矜。尚保迂陋。但白头之年。未免井蛙。恨不得为御而西也。龚,吴诸公。必开好颜。大邦文献。自公此行东矣。隋唐不能乐天而败。丽,济不能畏天而亡。沿途兴感。自不容已。乐天之仁。畏天之诚。前古以来。有如吾 皇明及我 国者乎无矣。于斯时也。虽下士。皆恳激奋忠。愿效一行。况明公堂堂为一世楷模。岂念万里跋涉之艰哉。辽蓟苦寒。狞风可畏。然亦念大君子之行。神明必有扶持。区区倾跂。无以奉赆。惭战惭战。伏惟
武陵杂稿卷之六○别集 第 157L 页
令鉴。馀难覼缕。谨西向再拜。
与沈贰相(彦庆)
前此。缘安东,比安两官人及丹阳训。续承起居。虽隔重岭。如在轩屏之侧。私心甚慰。自近日三处往还亦断。迥然东望。每为发叹。客宦专谋饕口。而今年荒馑。无间往岁。徒使田园就芜。坐路傍困顿。虽督邮搪突。俛白首罄折庭除间。于分已熟。不知为耻。时时揽镜自相。竦然发湖海之思。倘遂此计。披奉益无期矣。如之何如之何。伏惟相公。高卧东溟。颐养日多。某水某丘。其乐难言。至于江湖远忧。非细人之所得窥焉则不容覼缕。兄弟之情。天属也。孰无是心。独闻明公自姜被之冷。过为伤痛。仍致催白。是固世鹏早所折肱者。然亦须付之于彼。千万顺护。以副鄙陋。区区谨百拜上侯。
答洪明仲
关外辽绝。岭雪连天。异乡逢春。转觉寂寥。忽捧玉简来自五云之下。备审足下勤眷。感戴感戴。仆东行已两年。北恋南思。犬马之诚。岂敢暂弛。朋旧远隔。益无以为怀。每衙退。辄披洛下诸公送别之什。整几高吟。不觉此身之在天涯也。及读足下序文。雄浩奋放。能
武陵杂稿卷之六○别集 第 158H 页
大以肆。虽古之作者。亦无以加矣。余独喜见古人于今人中也。前惠犹复云云。其自视惄然。若有所未足焉者。噫。如足下者。虽求之古人中。岂可多得。余观古今为学之士。其病在于自足。譬如盈于杯勺而足焉。满于瓮盎而足焉。或溢于溪涧。滥于江河而足焉。庸讵知大海之无涯无时而足焉者乎。昔颜回氏。圣之亚者也。其言曰。欲罢不能。既竭吾才。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夫回之所仰者。夫子之道也。其贤如此。而其未足之心又如此。故及回之死也。夫子惜之曰。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呜呼。诚使回也。假之以年。推其不足之心。进之不已则其果终为未达一间而止乎。今足下为文。亦犹恐不足。夫文岂异于道哉。苟能推其不足之心。进之不已则虽驾颜追孔。大鸣于宇宙。皆足下责也。况于文乎。其不止为江河。而卒为钜海也审矣。似闻足下住在双里。门第与眉叟家相近。必朝夕相见。商略前往之馀。语及仆。幸道仆此语。仆天资驽朽。年齿已晚。疾病缠绵。虽欲僶勉。已无及矣。然于中夜起坐。未尝不慨然流涕。或取古书读之。欣然忘倦。优游自乐。足送馀年。俟天日稍暖。欲再登怾怛诸峰。蹑尽海上仙区。然后西入都下。与足下连床夜话。
武陵杂稿卷之六○别集 第 158L 页
讨论此方山水。使足下卧游可乎。足下冰府事业。已告方伯。望其颀表。使人敬服。非是冰清。安得如君玉润耶。深慰深慰。并照之。行使甚遽。只此不一。惟祈万万珍重。年月日。鹏拜。
与安太虚
初蒙惠答。但想公怒我书辞而已。不审惠怒正在何语矣。后承再教书。备审示旨。可快可慰。仆之举提调为言者。非欲劫之。在京所闻如是。举粢盛为责者。舍此无以激悟尊听。所以区区多言者。不过护完祭享奴婢。一遵受 教本意而止耳。何见过之深也。辱书又教之曰。但先谕以不为之辞。仆不听则复谕以昨日所教之辞。仆当万死。又何辞焉云云。于鄙陋心。益不能无惑。去冬。以寺奴为猎不便事。仆已白于满月台。公必不记也。若知公之不记。则仆固当先以微辞白之。然后为极陈。可也。然公我间何必为微辞以伺其意。然后为言耶。本月二十六日。仆夜到弊司则首奴辈。尽为贵府捕去。其妻子冒晓哀诉。乞于未杖前以一言惠救一房云。故直置心亲。不暇貌敬。果未能连纸以修辞。要尽吾意以悟尊听而已。初不计再半纸修辞之慢也。白发龙钟。公然作一丑翁。远离偏母。
武陵杂稿卷之六○别集 第 159H 页
精神恍惚忽忽。无人世念。况复凌驾尊旧。便怀罄竹书罪之志耶。山萤洛邸。早共艰辛。区区向仰。妄拟骨肉弟兄。一别汉上。八经寒暑。羽鳞殊势。江渭远隔。每苦停云之思。岂期以再半纸慢书。遽蒙邻乡邻宦之教哉。故旧无大故不弃。亦圣人之仁。望公平心。更取仆初书而读之。仆昏忘。实不能记其书中语。然冀悟尊君勿役寺奴外。岂有一分他情哉。若果有他情。天厌之。望须惠藏其书于箧中。他日欲对公一读。以雪吾今日之恨。且自今请改心事之。七十轮台之悔。君子犹怜之。况未为七十者乎。即合修辞解达。迟迟迄今者。正望公弛怒之后徐徐恕察耳。但此书亦未免繁辞。正所谓抱薪而救火者也。呵呵。早晚奉晤一笑。正缘公家事。非吾一家事。宁有私喜怒。更须平己矜采。似闻留守相公亦发赫怒。恐劳尊体。不胜下情。谨百顿上谢。
与许南仲
向蒙谏院吏赍到眷答书。备审令体万福。遥贺遥贺。若某者。上无所怙。下无所胤。旁无有兄弟。远离偏慈。精神溃溃忽忽。无人世念。何由一望令仪。奉吐酸肠。监种西田才讫。始决策游天磨山。访朴渊跻冢顶。以
武陵杂稿卷之六○别集 第 159L 页
望西海。一荡尘胸。亦足快矣。向年登金刚。观东北界大洋。去岁陟伽倻。挹南海缥气。今又为此行。天之所借。亦未全穷。居閒浩啸。或发汗漫磅礴底意思。岂海山之助耶。但饱更祸患。衰白转甚。公然作一丑翁。把镜照颜。每自心疑怪。况于人乎。读古书。过眼辄忘。立言亦不可望。竟为乡人而止矣。顾初心。岂不悲夫。便欲退藏山野。出课耕耘。入调甘旨。以奉老母而终年。贪恋 圣恩。未能决去。奈何奈何。日者金坚氏之行。醉付数绝。醒不能省记。不知为何等语也。比仍天使行贵州。人必连络。入都。独无一言赐问。为怪为闷。昨见两使所作。似学联儿童之语。可笑。区区慕仰。千万难缕。伏惟令鉴。谨再拜。
答朴密阳(世煦)
翘渴之剧。奄叨迥翰。兼领四卷书四斗果。南楼物色。蔼然在目。殊荷腆贶。若揽秀之记。其时适被方伯所召。颇率尔不足观。反拟皇甫持正。索价高明。其誇张为谑极矣。坐想大府簿牒山积。时时发笑迂汉之狂诞。来教乃比之子安滕阁之引。大君子亦有诞剧耶。然今之承赐。其书叠山所选文章轨范二卷。晦庵所采楚辞二卷。其果黄栗。其诱引之方。亦云至矣。果能
武陵杂稿卷之六○别集 第 160H 页
终之以中正之实。则平生受益。固不可以尖毫覼缕。仆之记中所以区区继之以实者。亦有勉于此。如得其实。则子安轻薄为文。亦不足比也。三郎狐浦之改。甚当甚当。当初。考之地志而书之。其谬类此。夏史书禹贡。至于敷浅原一说。未免诞妄。悠悠三千馀年。至紫阳然后始得其正。微先生。几为后人之所笑矣。问津四十九岁。亦有迷津。亦可发一笑也。伏惟尊鉴。谨再拜。
答郑济卿
恋渴承书。深慰深慰。仆公然已作皤汉。只欠一死。使君一见之。必为之流涕。不暇责我也。甚矣。君之不量世情也。使是白发。行于三代时。则虽称百念于兄。亦足矣。是白之不贵于天下久矣。自念之亦不可得。安能移吾念。使人念吾之念也。与其请念于人而人不念之。莫若不请念而吾所自念之为深念也。然居是荒邑。无以遂吾自念之情。则是固吾之罪也。而势有所未及也。非情之罪也。然以君之所责。知君念我之深也。嗟乎。世固有念我如君者乎。无也。安得一展相念之情。以洗百年之怀也。自吾为邑。不但谷之荒也。柏亦荒矣。上以不得供 上。下以不得应亲朋。白头
武陵杂稿卷之六○别集 第 160L 页
太守之穷多类是。为可叹也。朝暮所对者。只有万仞之太白小白为邻耳。幸一来见此白翁对白峰也。呵呵。惟尊照。适卧病戏草。
与安挺然
秋复中矣。一面何时。念之使人销魂。想高卧挹南岳之翠。必多有著。何不一寄新什。以慰远情也。仆之衰病。比前愈剧。然犹濡滞未能决去。犬马良性。诚难已已。去年。公之南游。正在莺花。虽记仙赏于龟潭。若秋风枫崖之玩。则有天壤之隔。今年。丰丹西事稍登。正公来赏之日。仍谒文成祠。同卧白云洞数十日。则真人间难得之奇会。不敢妄拟于昔贤。求之前往。千里命驾。不但一吕而已。若闽上相寻。亦不远千里。幸洞照一笑。书不尽意。谨再拜。
答黄天安(世宪)
伏蒙眷札。兼领冰味。感荷罔极。入京未月。再擎赐翰。慕戴之情。自不容已。而念及壤下双亲。六载承恩养。益为悲感欲绝。加以民自少游方。凡得父母书。寸纸不敢遗。收藏者只一袋。虽欲复见一字。不可得矣。骨肉皆沦丧。挈家口北来。后不见乡书。亦不复望切乡书。得擎惠书。如见吾父母书。父母在日。凡赐物来。辄
武陵杂稿卷之六○别集 第 161H 页
承小简。至今束笋满箧。老妻能记言当时事。亦为陨泪。若功名则迂狂浅陋。固非其器。安敢望耶。所以北来者。以父母既殁。为人生更无所事。不忍遽与鸟兽同群。宁再望 天阙。然后庶以尽犬马之诚耳。残生衰丑。须鬓如雪。入鹭班。群怪相指。 国家方汰扬人物。如某者晓夕当去。求佳山好水。采薇垂纶。以遣馀生。上不欺 明朝。下不负所学足矣。微公。于何发此平生之怀耶。伏惟矜照。某再拜。
武陵杂稿卷之六○别集
 杂著
  
圣辨
或问曰。何谓圣。曰。圣如天也。曰。何也。曰。天体而圣心者天也。人身而天德者圣也。故至健莫如天。至诚莫如圣。故天行无息。圣行无伪。然天有是心。而不能为人言。圣有是德而能尽其天性。天者体也。圣者用也。天者父也。圣者。子之先觉者也。夫天苍然为盖。而其治教必待乎圣人。圣人藐然居内。而其道德实宗乎天。故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尽仁义之实者。其惟圣人乎。故圣人配天。曰。丹朱嚚。均不似。鲜度悖。圣人其果化乎。遭焚浚。苦胼胝。拘夏羑。困伐削。圣人又何厄乎。婴沮孔。髡侮孟。轼嫉程。侂胄诬
武陵杂稿卷之六○别集 第 161L 页
朱。呜呼。天之不欲使天下大治乎。何其圣人之恒不遇也。曰。不然。勋华克协。万方雍。西伯在一隅。三归其二。圣人其果不化乎。瞽豫洪平。子姬王。仲尼享。圣人果终厄乎。秦,晋,六朝,隋,五代,元。纯用铁。汉,唐。欲镀金而不可掩。宋则金铁杂。至于大明及我朝鲜。圣贤相得。治具毕张。其金之纯矣。天下果终不治乎。天之文。日月星辰是也。圣人之文。诗书礼乐是也。洋洋浩浩。其育物也。真真纯纯。其无己也。大哉天乎。其妙入毫芒。至哉圣乎。其气弸宇宙。故圣人之在上也。其治隆。圣人之在下也。其教迥。虽然。圣人之治。止一世。圣人之教。裕万世。与其治之不隆。宁教之大行于万世也。世有麟凤龟龙则人人皆知其祥也。若圣人则不知也何者。麟凤龟龙。其羽毛鳞介。足以易别也。圣人则亦人耳。无有羽毛鳞介。亦何异于常人。所以难知也。故诗云。俱曰予圣。谁知乌之雌雄。然则圣人者虽有麟凤龟龙之瑞。其不为狼枭蛇蜮之所困也者几希矣。曰。圣人者。面必睟。背必盎。虽无羽毛鳞介。于别乎何有。其未辨者。特未圣乎。曰。圣人之所以为圣者德也。苟以睟盎别圣人。则孔,孟,程,朱不遑遑。而婴,髡,轼,胄无邪喙矣。天下何忧乎无治乎。吾恐后世之以子
武陵杂稿卷之六○别集 第 162H 页
朝为睟盎也。于是乎作圣辨。
笔墨家说
绛人陈玄。与中山毛颖。结为石交。同居一室。玄尝谓颖曰。为君磨顶放踵。亦无憾矣。颖应之曰。我亦宁为头秃。无一毫离君之意。于是交益密。玄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颖曰。起余者。玄也。始可与言交已矣。颖又曰。吾友陶泓氏太重。会稽子太轻。然陶泓之质。确于曾参。会稽之心。清于伯夷。微确。君无所磨。微清。我无以行。盍与若为四友以终年。玄曰诺。相与言于南皋居士。居士闻而为之记。
策问
问唐,虞三代之际。斯道大明。治隆俗美。不可尚已。奈何三代以下。圣人者不世出。千百载而乃一生。其生也亦未免小人之所沮。孔子之于齐景。晏婴沮之。孟子之于鲁平。臧仓沮之。伊川之于哲宗。苏轼沮之。考亭之于宁宗。韩侂胄沮之。天下寥寥。不复见至治。万古一叹。向使孔,孟,程,朱之圣贤。未有晏,臧,苏,韩之不仁则齐,鲁,南北宋之治。可变而至于道欤。吾东方自箕子以后。亦未闻至治。其有道而不遇者谁欤。沮之者谁欤。恭惟我 朝。列圣相承。重熙累洽。方今 圣
武陵杂稿卷之六○别集 第 162L 页
贤相逢。治具毕张。然而朝野之间。天理或晦。人欲或炽。风俗或有愧于唐,虞三代之治者何也。诸君子学圣人之道。蕴经世之略。讲之有素。其悉陈无隐。将转闻于 上。
白云洞石壁刻敬字
文成公庙前。有石壁如削。欲刻敬字。书院诸友。皆以取怪世俗为戒。且曰。当自敬于心。何必刻之于石。世鹏亦不敢强。及得晦翁与蔡季通书。然后乃开视诸友曰。先天诸图尚可刻。独不可以刻敬字乎。尝谓敬者苟之反。才苟便不敬。此固吾晦轩之所契于晦翁者。愈不可以无刻也。庙院虽不得久保。使此刻不至于剥落。则千载之下。称之曰敬石足矣。皆曰诺。遂刻之。
告丰基父老。敦谕小民文。
人之异于禽兽。五伦为重。今者穷巷小民。不循天理。唯人欲是徇。至于为子者或不知其身之出于其父。养之反不如犬马。况能敬乎。甚者。不忍于其家之老畜。而忍于其父者前后相望。每为 圣朝羞。呜呼。使是辈。知是身之出于是父则必无是事。夫禽兽。知有母而不知有其父。故圣人有忧之。制为礼法。尊父为
武陵杂稿卷之六○别集 第 163H 页
重。于是焉人始免于禽兽矣。噫。均是人也。一变为夷狄。再变为枭獍。岂不悲夫。且为妻者昧举案如宾之礼。以鸡鸭之昵为相和。为弟者暗庸敬从兄之义。以门墙之阋为无伤。疾行先长。少者不知行桀之行。加履于冠。贱者亦多作奸陵贵。俗尚之病。莫痛于此。致医之方。所当先务。玆于到任之日。即以话言。晓谕里正等。斯五者。得其道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别。长幼序。睦睦雍雍。所谓天地中间和气致祥之本。而丰年之所由兆也。人皆有良知良能。其不悟者。有所蔽也。云捲则日昭昭矣。蔽去而初可复也。绵蛮黄鸟。止于丘隅。呜呼。可以人而不知所止乎。此固太守之所告。而亦所以自惧也。如有为子而不敬养其亲。妻而不敬事其夫。弟而不敬从其兄。少而不敬礼其长。贱而不敬胜其贵者。太守当躬亲开导。其终不改。必如法痛绳乃已。考翼其敦谕小民。俾各自新无怠。
武陵杂稿卷之六○别集
 序
  
送宋同知守初以奏请使如京序
天极高而能大。地极厚而能广。广故无不载。大故无不覆。易曰。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为天子而尽动
武陵杂稿卷之六○别集 第 163L 页
静之妙。配广大之职者。其惟 大明乎。故能覆载万国。无问海内外。一视而同仁。我 朝鲜受命开国。一心事大。贡献相望于路。尔来百五十有六年。敬戴如一日。视万国最忠。今 嗣王即位之二年冬。 天子求纸。 嗣王使陪臣星驰进献。 天子嘉之。宠赉有加。陪臣之赍敕自神京还也。未出关而为贼所偷。 嗣王惟不克祇承 天子是惧。乃询于宰老。佥曰。是虽出于使者之不职。幽燕一路。唯赂是殉。蠢无羞恶心。固有朝衣而狗苟者。我使行。每遭困辱为日久。驯致窃敕。事极可愕。此在古所未闻。至于馆锁我使。视同獭奴。皆非旧制。且福建人潜通日本。以东海为市。漏泄军机。害且不测。漂舶屡到。解送继踵。意者中国利源滥乎。滥必有垫。 明天子在上。不可以无奏。 王曰。然。其博选宰臣中知礼而能文者一人为上使。又慎简学士中一人。为之从事。廷议以判决事宋公纯。首荐为上使。以佥知柳公智善为副。以右鸿胪朴侯忠元为从事。在列相贺其得人而荣其行也。朝之卿士。相属为诗。以送其行。长歌短律。夫人而能之。信乎所谓越无镈。燕无函。秦无庐。而胡无弓车者也。副提学周世鹏乃执爵而告曰。古之以善使鸣者。齐婴,
武陵杂稿卷之六○别集 第 164H 页
吴札,郑侨,卫赐其人也。彼其聘于列国。雄誇以辩。如讥门于楚。毁垣于晋。皆非笃敬。未闻君子之大道也。独季札入周。周已衰矣。厥后殷礼张温使蜀。诸葛亮见而叹曰。江东菰芦中。生此奇才。然蜀亦僻而陋。其为使无足称。我东方人入使中华而著称者。载国乘不少。若金文正之必达于甘肃。最为得体。自大明以来。前有圃隐。后有阳村。二公俱有王佐之才。见重于高皇帝。蠲贡霁威。泽及东民。以迄于今者。二大儒之力也。今公深于专直翕辟之学。忠孝文章。当不让于二公。其必以乾坤广大之说。为 天子诵之。昔。周公设掌讶。待邦国之使。虽五霸亦然。故宾至如归。无寇盗燥湿之患。仲尼罕言利。所以防其源也。使中国礼遇我使。洞开乌蛮。肃东路绝南舶。而回清风于宇宙。吾于公之行有望焉。尝闻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然欲诚其意。先致其敬。敬积则诚在其中。惟诚动天。况于人乎。公之积敬也久矣。其得请于天朝。而与圃隐,阳村同美于万世也无疑矣。遂书而志别。为诸家赠行诗序。
送丁参知枢卿以管押使如京序
大明受天命为天子二十五年。我朝鲜亦受 皇命
武陵杂稿卷之六○别集 第 164L 页
为诸侯。于今百五十有五年。 天子曰。上帝明明。日监在玆。我 王曰。 天子穆穆。不违尺咫。故我 王之事 天子。犹 天子之事上帝。于是。三韩贡献之使。相望于蓟路。我 嗣王即位之明年丙午秋八月己酉。兵部丁公。以管押使如京。将行。徵语于世鹏。世鹏再拜而为之复曰。上帝之于 天子。天子之于我王。我 王之于我公。其视一也。我 王既以 天子之事上帝者事 天子。我公亦以我 王之事 天子者事我 王。其于 天门专对之日。万里往还之际。苟无一刻一念之忘敬。则岂但达我 王而闻 天子而已。虽上天亦可以回动矣。问礼归来。佐明主致太平。将不自此行始乎。比屡入 讲幄。每闻春府赞成相公之启沃于 上前。必以敬字恳恳陈缕。极知是一字彻忠彻孝。为公家传宝之青毡。其得于独立之下者深矣。聊复诵之。知公之无厌也。呜呼。世之謥詷者。铿铿潺潺。鲜不为锣钵之鸣。瓶罂之溢。若丁公者。德健而学涵。如洪钟钜浸。其声足以起百世。其量足以容八溟。丱而辉。晦而盎。其独知之地。必有浩浩焉者矣。盖将乐取诸人以为善。必不以吾言为质陋而不省也。方在病中。不得与干言之后。敬书而归
武陵杂稿卷之六○别集 第 165H 页
之。为诸家赠行诗序。
送金毅仲序
由姬周以上。君臣皆正学而其治隆。逮君德衰。其臣虽若孔子之圣。遑遑乎天下。而天下莫能容。其克己有若颜回者。其一贯有若曾参者。其私淑有若孟轲者。其乐怡多恕有若程颢者。其五十年不回头有若程颐者。其集群贤而大成有若朱熹者。皆空言无用。呜呼。天其不欲见至治乎。其必靳正学而使不得大施者何也。惟我邦檀厖而箕晢。其教八条。亦必有是臣。罗之时。任强首独称文章。然其亦裨谌之学欤。薛弘儒。引喻当理类孟子。其学必深。其不得大施者。岂学之罪耶。崔致远生罗季。三韩人望之若神仙。非徒不能排释氏滔天之势。而乃反偷生虏教中。指顺应为大德。利贞为中庸。究其情。与陷贼何异。唯崔文宪公则不然。乃能为斯文立赤帜。凤仪于朝。其子文和公。又能揭萧梁之鉴。鹗立敢谏。其家学之正。审矣。李奎报舍子为僧。没齿陷佛。虽以牧隐父子。亦择焉而不精。尝读李崇仁大藏阁记。知其为可悲也。其他各以雕镂。相矜相售。谁复存心化俗。以望前修之旧轨乎。独晦轩,益斋,圃隐。能以正学。大鸣于衰世。呜呼。诚
武陵杂稿卷之六○别集 第 165L 页
使三贤。遇圣明之君。其治讵可量乎。吾同年金毅仲氏。世承正学。早年魁大科。历试内外。按关东。入凤池。判隶院。无适而不游刃。及其伯左尹相公之出尹平壤也。赞成大夫人实从之。毅仲悯旷其定省。惄然西望。如重疾在身。于是。又拜为西海道观察使。人皆曰。是诚孝感所致。非天。其孰能使之棣萼联辉。壤地数千里德礼之风。盖将洋溢于西北。其青毡正学。未必不自此大施矣。况上有 圣明之君。唯正学是崇乎。某于海州。重修崔文宪父子祠堂。何敢自拟于正学者流耶。其有所傒也。而亦不忍自绝于正学者徒也。然则吾所傒者。其不在毅仲乎。呜呼。毅仲之尽其施者命也。其不得施者天也。诚贺正学之得其时也。于是乎言。时乎时乎。毅仲其勉之。嘉靖壬子孟春。商山周世鹏。序。
新刊性理节要序
一生二。二生五。五生万。夫人一于万而能独得五之秀气。其眇然立乎二之内。而与覆载我者。参而为三者心耳。盖心之本一。而心之端有四。由乎四而究其一。可以会吾之性。扩乎四而贯诸万。可以尽物之理。此心学之所以为贵也。尧始以四字命舜。舜乃益之
武陵杂稿卷之六○别集 第 166H 页
以十二字。合十六字而授禹。其臣皋陶亦见而知之。其学至约。而其治最隆。又四百年而其君有汤。其臣有伊尹。又五百馀年而其君有文,武。其臣有周,召。皆得二帝之心法。以治其天下。天下亦大治。后世无及焉。又五百馀年而孔子生。又近百年而孟子生。虽同得帝王之心学。大明是教于万世。然上无是君。天下不复见至治。呜呼可胜叹哉。自是以来。无有是君。亦无有是臣。烈焰以灭之。记诵以汨之。虚寂以淫之。词章以衒之。心之学荡然。天下不复知有儒矣。况望其至治乎。迄于宋。一千四百馀年而周,程生。又百馀年而朱子生。然后心学复大阐。大明太宗文皇帝。即所谓其君而在上位。其治复大隆。于是裒集历代圣贤性理之说有补于心学者。命名曰性理大全。刊行天下而颁及海外。其一视同仁之化。亦二帝三王所未能而无闻者也。恭惟我 朝。圣圣绳绳。既有是君于上。又有是臣于下。复以是书。为之导率。礼乐文明之治。诚不让于唐虞之际矣。是书既刊。行于内外。而简帙汗漫。贫士愿见而不得者尚多。虽得之而会其要领者亦鲜矣。闻韶思斋金相公正国。乃撮其宗的。总若干篇。名之曰性理节要。其为观察也。印以木字。为
武陵杂稿卷之六○别集 第 166L 页
惠于湖南。今四宰尚公尝谓世鹏曰。思斋抄本。约而尽。第木字之印。不如刊行之便且久。其为观察也。即以是本。锓梓于岭南。二南之士。家诵是书。将见孔,颜,思,孟,程,朱之学益盛于海东。而尧,舜,禹,汤,文,武之治愈隆于 圣朝无疑矣。如思斋相公。虽在九泉之下。而其为斯道立帜恳恳之心。诚无愧于 靖庙之皋伊。而尚公方在参赞之地。独不为吾 嗣王之周,召乎。譬之印风骚诲雕镌。使之售巧于棘端。自以为嘉惠后学者。孰得孰失。其必有能辨之者。遂忘其僭惷。敬书而为之序云。
武陵杂稿卷之六○别集
 记
  
揽秀亭记
洛之源。出自主屹。入于金海。贯注辰韩之半。岭南一路。分东西为左右者洛也。其支江之入洛者五。在宜宁曰岐江。在大丘曰河滨。在龙宫曰河丰。在密阳曰三郎。在梁山曰狐浦。宜之江。出头流。丘之江。出母子。龙之江。出太白。密之江。出云门。梁之江。出鹫栖。大凡岭外涧溪之淙潺望海者。吾不知其几千万流。而必达于五支。然后入于洛。故其楼亭台榭以形胜名者。惟洛是压。不于洛。必于五支。其在密阳府之守山县
武陵杂稿卷之六○别集 第 167H 页
曰揽秀亭。亭压洛之东涯。嘉靖戊戌秋。府使张公籍。得地德民亭西南隅而亭之。其冬。张公去而灌圃鱼公得江来。己亥春。乃施丹碧而名之。又其冬。鱼公去而今府使朴先生世煦是代。密。剧府也。号称难治。庚子春。先生始至。邑俗有不顺者。凭几而笑曰。是其不在我乎。乃溉枯鞣梗。酿为太和。其为政之三年壬寅。一府大治。公私委积。于是。召父老而谋曰。始也未遑于亭榭。今则庶事粗理。而岭南名楼。尚颓坏几颠。我且修之。皆曰诺。遂鸠材陶瓦。其秋肇役。春而告讫。又推其材瓦之馀。以拓玆亭。设附舍南北两房窗户。又辟楹西北翼两檐。为下属庇雨之所。楼其中墙其外。门于东南。虽溷厕亦得其宜。前此县吏无治事之所。糗粮床帐。亦无藏处。使客至。主倅昼则设幕而坐。夜则投民而宿。乃作县司十间于德民亭之西北隅。温房凉厅厨库悉备。见者矻矻称之。今年三月。余过密阳。先生曰。记吾亭。余曰。有牧老而为记者。僭也。目今文章大手。磊落相望。自有其人。不在我。先生笑而强之。余以为戏之耳。其后又以书督之。辞不获。则乃再拜而言曰。守山形胜甲南国。权翼平德民亭记尽矣。然斯亭也。始于张公。中于鱼公。终于吾侯。然后制度
武陵杂稿卷之六○别集 第 167L 页
极备。天愈高。地愈下。风月愈潇洒。凡前日之江山者。皆改视而易观。使宾之冲炎歊而东西行者。必开襟游目乎此。而宣其壹郁歌太平。则是固不可以无记也。余自早岁。惯渡守山津。观其西极巴桧。南控驾洛。长江大野。纳纳无际。接三山之缥气。通十洲之烟光。四时朝暮。其变态不测。且秀且丽。可揽可撷。固非言语文字之所雕镂而形言者矣。李白所谓九江秀色可揽结者。岂非中原东南之秀气尽萃于九江。而唯五老峰足以揽结耶。鱼公之以揽秀名者。其亦有见于此乎。大抵楼亭于洛涯与五支者。虽夷清惠和各极其致。而其乾开坤廓。包量极钜。为东南秀气之所集者。独此亭耳。溯洛而著称者。漆之买浦楼,景酿台。善之月波亭。尚之黄家亭,观水楼,閒燕堂。其在下流者。若梁之临镜台。金之悦亲亭是也。十玩堂在宜。冥鸿亭,矗石楼在晋。换鹅亭在山阴。皆枕头流之支。永之明远楼。母子之支也。福之映湖楼。太白之支也。溯密支而大鸣者曰岭南楼。溯梁支而最鸣者曰双碧楼。合一洛五支。其为楼七亭六堂二台二。总十七所而其一揽秀。余所已见者十五。而无与揽秀比者焉。所未见者二。曰换鹅曰閒燕。然閒燕。与观水楼,黄家
武陵杂稿卷之六○别集 第 168H 页
亭鼎足而立。则黄家亭固优于观水楼。而閒燕与观水楼。特伯仲间耳。虽不见。知其不得与揽秀并称也。若换鹅亭则亦不过幽閒窈窕如深闺处子而止矣。曷尝彷佛于玆亭哉。然则玆亭之于洛水。五老之于九江。其揽秀一也。夫人者五行之秀气。然而得其秀者鲜矣。今先生政清如水。能泽洽民物。又能润色江山。流美无穷。可谓以秀会秀矣。仆叨居太史氏之后。其于州郡之兴废。泚颖而书之。固吾责也。况于先生之屡命乎。虽然。徒知其秀而不思其实。则不可也。天以实故高明。地以实故博厚。如山峙而水流。亦莫不有实焉者存乎其中。至于人也亦然。故曰。秀而不实者有之。登斯亭者。能揽其秀而思其实。然后吾之气浩然不馁。而与吾同胞者。当先蒙其泽。庶无愧于亭之名矣。张公字大训。今为户曹参议。羽仪于朝。鱼公字子游。屡徵不起。方灌园于混沌山下。先生字仲温。弘广而毅。可担以大事。非久屈于州府者。乐其江山之遭遇也。于是乎言。且仆系官岭底。每念桑梓距玆亭仅一舍。俟积雨初霁。洛水正肥。倘得一举风帆。不数日。可达乡井。浇拜先松。顺棹而东则揽秀之满亭明月。可以一宿其中。然后请纸笔为序为诗。江英岳
武陵杂稿卷之六○别集 第 168L 页
灵。亦应有助。当为先生毕其说。昭阳单阏七月上浣。丰基郡守兼春秋馆编修官商山周某。记。
长游寺重创记
山人天玉。自驾洛来。其言曰。贫道改构驾洛之长游寺。丙申岁始役。明年丁酉断手。栋宇六十楹。佛殿纯用黄金。杂以朱丹。奢丽甲南国云。且曰。始为是寺者。新罗哀庄王。首露王重恢。恢之者凡八重。而第八化主者。小释也。其始。月支国神僧长游师为化主。其他忘其名。登是寺则俯临马岛。如横几然。若绝荣诸岛。争效奇于禅窗。灵鹫甘露。不足多也。请一言记之。余曰然。长游师遇哀庄而基之。其后檀施之八恢者。其一首露。其他则檀施与化主。俱泯焉无徵。可叹。余观春秋。凡兴作必书。某为太史。虽书尔之恢寺。可也。姤于己而复于子。故君子慎其微。尔之道其兴乎。嘉靖二十三年六月日。兼太史商山周某。记。
武陵杂稿卷之六○别集
 跋
  
李观察使(清)岭南录跋
观察使韩山李相公。自岭南移疾北归也。某追谒于闻庆县。公以纪行诗一卷付之。命为跋。且曰。吾学苏子美。窃观公之所作。皆流出性情。远符风雅。适如渊
武陵杂稿卷之六○别集 第 169H 页
明。平如乐天。不为张司业,杨少尹之苦。而有悠然之味。岂子美所及。且子美乃大简之孙。公为稼牧之胄。大简之学。固有愧于二公。公家渊源所得。亦非子美所及。岭南七十州。其山川风俗鸟兽虫鱼驿院祠庙楼亭池园。可误可悲。可法可戒。兴亡得丧。一寓于诗。辰韩一区。输写北归。公去之后。中夜闻之。必有泣鬼神者矣。至于岁值大馑。存心子恤。驱驰靡监。全活一方者。亦不待言言。而其仁恕之意。蔼然溢于卷中。安得申于待漏诸公。达于 丙夜之览。以开我东国亿万年无疆之福也哉。
金司成季珍入湖南幕。赴锦山郡。两行时赠行诗卷跋。
我东方文治。自殷太师畴教始。在三韩。新罗最尚文。其入学中华。著称者多矣。然而三国史独称文章强首。强首之文载史册者不多见。唯薛弘儒白头翁之说。其引喻当理类孟子。惜其生之僻且晚而不得炙孔,孟之门。又惜其生之早而不得闻程,朱之说也。若崔文昌。大鸣于中国。其雕词俪文。可以俯视晚唐。下逮高丽。金文烈,李文顺诸公。其文词亦工伟。然槩未免生僻晚早之惜也。至丽季然后程,朱之学始东。文
武陵杂稿卷之六○别集 第 169L 页
士蔚兴。及我 朝。文与道大行。为士于世者。人得伊洛之渊源。上沂于洙泗。莫不以生晚为喜。于会文辅仁之道愈勤。吾观金侯季珍氏入湖幕暨赴锦山两行时别什。自陋巷郑相公以下公卿大夫士所作。总若干篇。分为三卷。皆深造乎理。不苟为雕镂者。浩汗若河汉。灿烂若星斗。宫商轶奏。小大合作。信乎无一人之不能也。虽累赋叠赠。有未尝厌者。岂徒见季珍氏获乎上信于友顺于亲之效耶。亦可以观人才之盛。文治之隆。而为邦家亿万年无疆之庆也。季珍氏名彦琚。其亦喜生晚而深于斯道者。敢因其一时所送文词之末梢。而俾益培其本根也。于是乎为之跋。
书姜文景公与李教导诗帖后
昔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睦天下。其名曰孝悌。其为教不难。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而孝之道立。长吾长以及人之长。而悌之道广。故由三代以上。未有遗年者。一曰尚齿。一曰尚毛。斑白不负戴。五十。不为甸徒。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朝。八十。君就而问之。谓之达尊。于是养而乞言。其为道发诸朝廷。行乎道路。至于州巷。放乎獀狩。修乎军旅。宁死而不敢犯。治赖之而隆。俗赖之而美。国赖之而永。故曰年之贵乎天下久矣。
武陵杂稿卷之六○别集 第 170H 页
五伯。三王之罪人。葵丘故会。犹曰敬老。自秦以戎狄吞中夏。烧灭典籍。始大坏是道。弃老取幼。甚者甘罗十二。以黄吻而为上卿。年之贱莫如秦。秦随而覆。厥后千五百载。未闻有孝悌之治也。世皆丑老雠毛。左思之镊。萧察之帽。愈可伤也。中国犹然。况外国乎。上天是疚。眷 大明主中原。一洗万古。又眷我 祖宗抚海东。垂统百世。其为治皆以孝悌为本。大化馨香。内畅外溢。施及无垠。尔来百五十年。余尝谓是不但圣人在乎上。亦必有伊,傅,周,召之徒。圣于孝悌者为其下也。及见姜文景公赠李教导稵之诗若序则真所谓下焉而为伊,傅者也。当是时。公以三公之尊。归觐于故里。其宾客之盛。州闾之荣。可谓极矣。而独以教导。夫妇同更八十七之年。为圣代之瑞。其末曰。谨成一句。以资乡中敬老之张本。而又题云。乡后生姜某。其尊且敬类此。吾观教导公。郑宰相陟之姊翁也。亦曰蒙训诲。位至省宰。一日不敢忘其恩。其为人。不问可知。能积善于家。克享高年。称美于时。流庆于后。所谓仁而得寿。其子进士讳彝伦。又能养志殚孝。升闻录叙。而竟执不就。安牧使知归,李司经叔瑊诸公。相继歌咏以褒阐之。袭藏箧椟。辉映一室。岂可以连
武陵杂稿卷之六○别集 第 170L 页
城拟其价也。吾友荣川郡守李君刚而氏。于进士为玄孙。晚得是什于其堂叔李生员斗家。补缀装䌙。备述其先世德行。将求能言者以发其幽光。其勤亦至矣。且进士之子有曰讳孟柱,孟梁。又皆笃于丧礼。乡党目为孝门。盖亦邦家之瑞也。孟柱即刚而之曾大考。仆虽无似。官带春秋。如教导之仁寿。文景之大悌。进士之孝廉。二孟之笃行。刚而之追远。五者皆可书也。刚而名桢。德宇夙成。年二十四。巍然冠群英。其年。由殿中御史入大明。既还。历试员外郎中。出宰于荣。其治蔼如。源远而积厚。其福之发也。谁能艾之。吾知其享教导公之年而使之登庸。则其文景之徒欤。唱孝悌于下。以陶铸唐虞之风。吾于刚而有望焉。嘉靖癸卯十有一月日。朝散大夫丰基郡守兼春秋馆编修官商山周某。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