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武陵杂稿卷之七○原集
武陵杂稿卷之七○原集 第 x 页
武陵杂稿卷之七○原集
 杂著
  
武陵杂稿卷之七○原集 第 35H 页
游清凉山录
嘉靖甲辰四月初九日丁丑。将游清凉山。早发丰基郡。郡斋送之者。书生醴泉张应门,密阳李鹤龄,咸阳朴承元,丰基权叔鸾,咸安李机,漆原裴亿,汉阳闵宗中,密阳柳芬,醴泉权鲐寿,权好金。从行者。延城李愿,天岭朴淑良,临瀛金八元及阿博四人。是日。承文院著作朴承侃,承政院注书朴承任兄弟。设茶礼以荣亲。其兄朴承健,承俊。亦中癸卯生员。兼举庆礼。来会者。安东府使赵世英,醴泉郡守金洪,荣川郡守李桢,奉化县监李宜春,三嘉县监黄士杰,礼安县监任鼐臣,安奇察访潘硕权,昌乐察访许砯,前司谏黄孝恭,前典籍秦渊及四乡父老。余亦往会。设宴于龟台上流。临流展席。外内具庆。帐幕云布。观者倾邑。注书之严府进士朴珩。年可六十。须鬓浑白。风仪戌削。信乎真长者也。七子皆文儒。桂莲联辉。乃邦家之光。其福未易艾也。宴罢。驰入客廨。宿双清堂。李愿,阿博。先到待之。朴淑良,金八元。骑月继至。喜甚。呼童子点烛。李愿读东坡凤翔八观诗。令愿先咏石鼓歌。声音和壮。
武陵杂稿卷之七○原集 第 35L 页
极可快也。仍论子瞻。其高才可以驱驾昌黎。惜其所入之差。便谬千里。自谓向长安而反适瓯越。未免为媢嫉之雄。诚可悲也。使小伶登字民楼。吹笛。其声浏浏。飞彻月桂。有福妓卓文儿者。与余同乙生。货得一樽抱来曰。今夜。老子似发高兴。老妓兴复不浅。遂开酌大醉。遒曰。若不诵大学。恐其流也。遂令诵大学。至其心休休。以义为利等语。辄三复永叹。有慨于前古也。
戊寅。蓐食。别安,荣,醴,奉,礼诸官。倩安东笛者贵欣。为乡导。省骑从。使博辈先驱。渡沙川。暂饭于召憩亭。亭在荣,礼之交。聋岩李相公宰荣时所植。其后公为方伯。亦来憩于此。枝叶蔽芾。绿阴满地。行暍而畏炎者。就之如父母。可名曰召憩。踰龙寿岘。历温溪。见吴进士彦毅。遂谒聋岩于汾水之宅。公出迎门外。引坐围棋。命之食。继之以酒。使大婢按琴。小婢抚筝。或歌归来辞。或歌归田赋。或歌李贺将进酒。或歌苏雪堂杏花。飞帘散馀春。其子文梁字大成。侍坐。亦歌寿曲。余与大成起舞。公亦起舞。公之春秋七十八。乃吾先年也。愈为之兴怀悲梗。公所居殊隘狭。然左右图书。堂前列置花盆。墙下植花草。庭沙如雪。洒然若入神仙
武陵杂稿卷之七○原集 第 36H 页
宅也。日暮。驰到夫浦。令辎马先渡。醉与诸生横槎。暝乱乘兴。渺然有遗世之志。既渡。颓然卧莎岸。先待者。前万户琴致韶及其子侄四五人。邀余宿其家。骑月入前村。村乃吾王母权氏之父故牧使权虞旧居。万户遒权牧姊妹之出。其遇我特厚。
己卯。微雨。诸琴十馀人。皆挈榼来饷。将发。步出前路。望见权祖故家。遥礼权简墓。即牧祖之考也。初。牧祖从舅氏总制李恪。开镇合浦。遂为漆园府院君。尹子当家婿。因居焉。我之寓漆园。亦从权氏也。追惟悲感。垂涕而去。东行穿入乱山中。渡碧溪。不知其几。乍雨乍晴。或蓑或否。往往有山村。髣髴桃源。其耦而耕者。类沮溺。阅岩耕者。类子真。老而锄者。疑庞德公。顾谓诸生曰。不逢尧舜君。则虽抱犊入此。木食涧饮而终身。可也。行三十馀里。有岐路。迷不知所向。赖礼安人随后。访得才山路。迤北登大岭。始见云雾堆于西。即清凉诸峰淑气之所结构也。喜甚。暂憩。遂下山渡溪。折而复西。又登大岭。蜂附而上。绝险倍初岭。已与人境迥隔。其初岭名曰断俗。二岭名曰怀仙。度复关。始入清凉洞。马上披蓑仰面。有奇岩秀出。壁立千仞。隐见烟雾中。迢迢若夷叔立殷末。即卓立峰也。循东崖
武陵杂稿卷之七○原集 第 36L 页
右转。石径欹侧。雨脚不止。马跼遬雁行。阽危甚。乃脱蓑引鞚。裼衣尽湿。步步戒惧。心骨俱酸。日斜。达莲台寺。千峰紫翠。卷舒无定。其晦如夜。即开为昼。俄而旋晦。晦复褰开。岳色之在望中者。或全露。或半露。有云气自上罩之者。亦有自下蒸之者。或孤生岩罅而为风披拂者。堆若白雪。走若苍狗。其淡淡其蓊蓊。若有嘘者吸者。变态倏忽。顷刻万状。虽谈天之衍。雕龙之奭。殆不可形容。寺僧迎慰曰。贫道徯久。侯来何晚。有老宿指点烟雾中云。彼金生窟。彼致远台。此后有元晓寺。西有义相峰。昔者。四圣人居是山。结为道友。往还游息于斯云。余应之曰。元晓。新罗中叶僧。金生,义相。亦皆罗产而异世。最后者崔孤云。其生在罗末。安得相从。尔无以瞽说罔我。自此释徒不得发诞厖。谚云。昔有寺僧。欲创是寺。死为三角牛。输入供财。其勤殊苦。一日。死于寺下。遂聚石为墓。试问此。欲针其诬惑。有小衲开口将答。老衲目止之。遂合喙不敢吐。徐曰。有一琴姓生员。命画三角于寺门。使来者皆知其结缘也。余谓崔孤云入大唐。檄黄巢。名动天下。遂为东方文章之祖。至于配食文庙。然其实吾儒之罪人也。昔王夷甫善清谈。误天下苍生。使神州陆沈于五
武陵杂稿卷之七○原集 第 37H 页
胡。永为中原百代罪人。若孤云则反有甚焉。彼其负大名东归。虽不为朝廷所容。东人望之若神仙中人其平生所历一水一石。至今犹称道不衰。诚使孤云粗识吾儒之门户。而昌言排之。则五百年高丽。未必陆沈于佛。若是之酷也。其称顺应曰大德。利贞曰中庸。呜呼。是二妖僧者。果能为大德,中庸。孰不为大德,中庸乎。其助桀为虐。得罪万世名教。可胜言哉。若琴生者。亦孤云之罪人也。
庚辰。快晴。遣还马仆。策杖出寺。寺僧戒訚前导。循小溪。东跻。攀缘树木。数十步辄一息。李愿,朴淑良。率笛者先行。隐映青林间。如度新就障子。已在致远台。笛声高起。响裂层崖。金八元与阿博。皆插花在后。行且俯视。别室,中台,普门三刹。如在瓮中。洞壑窈窕。灵籁自生。雨后诸峭竞秀。步步益奇。入真佛庵。无僧久矣。铁壁在后。飞瀑在左。亦胜观也。迤南行。向金塔。细路危滑。数息树阴。使从者采蔬。山皆襞石无土。所得甚鲜。到致远台。但闻笛。不见其人。恍如子晋登缑而吹笛者潜身层岩上然也。坐久。訚云。有客自外来。问之则吴仁远已到中台。举杖遥揖。即舍马攀藤。相见喜甚。各举一杯。遥见内山十一寺。夕阳满户。高低翠壁。
武陵杂稿卷之七○原集 第 37L 页
明媚可爱。虽使郭熙,李伯时复生。固难模也。天暝抵宿。下清凉寺。
辛巳。朝微雨。饭后。步出上清凉前台。极洞快。旧无名称。酌一巡。仁远曰。子盍名之。余戏吟。有他年唤作景游台之句。仁远大笑。即题于罗汉堂壁。历入安中寺。松斋李公堣。少时。与黄宰相孟献,洪先生彦忠。读书于此。其后松斋有一绝曰。安中寺里洪黄我。丙午年中事已辽。存殁人间一惆怅。乱松春雨夜萧萧。是时。洪先生已殁。故公诗如此。今则三仙皆已作古。余次其韵曰。怊怅何时鹤返辽。仁远恻然良久。又书二诗于佛榻。入克一庵。登石梯。有老松千尺。大可十围。风穴在庵后。极险绝。李愿辈先登。余与仁远继之。穴口有二板。传云崔致远所坐围棋之板。板在窟中免雨。故能千载不腐。穴深不可测。迥临碧虚。仁远令笛者。吹步虚子。又使诸生。或歌或舞。歌笛争竞。响落半空。一行欢甚。遂访致远庵。饮聪明水。水在崖泐。满石坳。滢若明镜。冽如冰雪。当不让康王水帘。然致远十二入唐。岂歃此而养聪耶。以致远所歃。遂得聪明之号。为可笑也。訚云。有僧居旧庵。将点佛灯。忽崖石下坠。捲屋去。举头。但见月星皎皎。其身无伤云。亦可为立
武陵杂稿卷之七○原集 第 38H 页
岩下者之戒也。入其庵。蹑其台。益有感于孤云。噫。使时君远奸回近贤人。则鸡林之叶。未必遽为黄落也。斯人嘉遁。名与日月争光。而东都诸陵。未免耕种。吁可悲也。到下大乘。前路已黑。俄见霁月。上金生后峰。遂抵文殊寺。寺在两壁间。笛者贵欣。先待门外。其声愈亮。山鸣谷应。遂宿禅房。明月满室。枕飞瀑闻杜鹃。已觉此身超乎世外。又闻啸鸟。极可怪。戏谓仁远曰。昔。阮嗣宗以啸鸣。及闻苏门半岭声。大惭而还。此无奈籍之魂欲学孙登者耶。
壬午。西入普贤庵。堂前有岩石。可坐二人。余与仁远坐岩上。诸生散坐庵内。有白衣持酒来。即任宣城调元所送也。方开酌。有二生来。一李国梁。聋岩之侄。一吴守盈。仁远之子。李生袖出聋岩书。乃公戏作歌。使李生歌。而听之者。于是酌宣城之酒。奏福州之管。使李生歌聋岩之歌。亦山中之一奇兴也。又有僧祖安。自金刚山来。丙申岁。尝从我登伽倻者。袖出吾诗。有群山眼底皱。万仞悬双屩。他年方丈路。携尔蹑云梯等语。僧眼一碧。而吾鬓已白尽。再逢一笑。可喜也。晚出西台。席月良久。还宿文殊。
癸未。步自文殊并普贤。绕绝壁。抵梦想庵。缘崖路绝。
武陵杂稿卷之七○原集 第 38L 页
架二木通栈。下临不测。两足生酸。毛骨悚然。加以文园病渴。喉吻生烟。见飞瀑自绝壁间落槽。引饮数螺。五内回仙。攀蹑层磴。乃入庵。庵西有峭壁千仞。俯临绝壑。即莲台寺之上界。安年几七十。其行甚捷。临不测。无惧色。仁远曰。是殆猿狖后身也。还由石栈出。从壁隙。上元晓庵。路极危峻。所云前人见后人顶。后人见前人足。腹背俱荡者也。訚云。是庵屡迁。非元晓旧居。庵东绝壁削铁。下有旧址。恐其基也。使吴守盈。列书十二峰名于板壁。又由庵东并绝壁。攀萝累息。上满月庵。独与仁远坐庵前石台。有异鸟来集。所坐树梢。怡然刷翮。适尔忘机。移时乃去。又有两鼯出没石筑间。馋焉若营。骇然若惊。四顾而走。走而伏。伏而又顾。惟穴是寻。李愿欲捕之不得。是夕。天无点缀。月色如洗。夜半。开户独立。如在广汉俯视世界也。
甲申。蓐食。上白云庵。少憩。遂跻攀分寸。所到渐高。所见益远。鹤驾,公山,俗离诸峰。已落眼前。累憩。得到紫霄顶。苍壁千仞。不可攀梯。卓笔峰。亦颖脱不可登。遂登砚滴峰。倚杖良久。望西北诸山。浩啸而归。重探白云庵。读李舍人景浩记。真幼妇之作也。遂由满月。遵东溪。推转而下。往往息柽阴。左右皆苍壁。行至文殊。
武陵杂稿卷之七○原集 第 39H 页
后洞府稍大。即紫霄之东。擎日之西。溪流合泻而为文殊飞瀑者也。路上有大石。石上有一松。可爱。路下有峰峭拔。上大乘在其趾。寮主甚陋秽。先入者皆呕哕而出。不果入。直抵金生窟。崖栈朽绝。手挽藤蔓。匍匐藓崖。振身而登。惕惕可警。窟在大岩之下。岩石最雄峻。回护若天成。飞瀑自岩上散落。其声喧豗。白日飞雨。刳木承之以为饮。僧云。若雨后势大。其声转壮。如倒银河。石室清净。冠上方诸刹。终宵听瀑。洒然可爱。倘有灵仙。必先栖息于此。余家有金生书帖。其字画皆峭劲。望之若群岩竞秀。今观是山。乃知生学书于此。笔精入神。潜移叠颖也。昔公孙大娘浑脱舞。张旭得之而善草书。其妙一也。苟得其妙。以免画卦。可也。舞与山奚择。但此正而彼奇。故有楷草之分耳。世皆传旭之草出于舞。而不知生之法得之山也。是固不可以不阐也。
乙酉。到莲台寺。暂饭。登小楼。出坐林台。酌数巡。别诸衲。步出狮子项。始骑马。行穿绿阴中。过三角墓。少憩。碧涧漱灵。源出洞门。渡大川。回望乱巘。云烟深锁。依然若刘阮从天台而来也。大成迎我于渡口。仁远设幕于路左。醉李酒。饱吴饭。与仁远投宿龙寿寺。寺乃
武陵杂稿卷之七○原集 第 39L 页
前朝巨刹。桧柏参天。堂宇半摧。居髡数三。丑不可近。丙戌。读高丽学士崔诜碑文。其欺君佞佛之恶。倾海难洗。宜为野燎烧断也。阿博与国梁,守盈,愿,淑良,八元五生。宿温溪来会。聋岩相公率大成。肩舆临访。琴万户年八十五。亦来寻。开酌佛宇。各行礼。相公别出游山具。至简而能备。羞列诸品。器不求外。且侑以醇醪。皆神仙味也。酒半。令二子文梁,国梁。歌之。歌声若出金石。诸生皆起舞。琴叔九十能舞。亦人世所罕也。极欢而出。余与阿博,愿,淑良,八元。是夕还郡。
清凉山。在安东府才山县。实太白一支之飞来而聚精者。其扶舆磅礴之气。结束为众峭。竞耸寒色。自远望之。若碧笋乱抽。凛然可敬也。有大川环其趾。即黄池之下流也。石駻而水驶。不得容舠。或长壁夹长渊。拭镜挼蓝。譬如弱水清浅。隔绝尘凡。妄辔自杜。必久旸水落。然后仅通外人。故山赖水而益邃。大抵是山。其周回不过百里。而峰峦层叠。皆峭壁戴峭壁。烟岚树木。如画如棚。信乎造物者之别施伎俩也。余尝东游金刚。西蹑天磨,圣居。南登伽倻,锦山诸顶。惯窥头流之左胁。其他培塿之陟。不足数也。虽不敢妄拟于子长。然云山雅赏。亦云久矣。私谓海东诸山。雄蓄莫
武陵杂稿卷之七○原集 第 40H 页
如头流。清绝莫如金刚。奇胜莫如朴渊之瀑,伽倻之洞壑。而至如端严爽介。虽小。不可狎者。唯清凉为然。故有问中国之名山。则必先称五岳。北曰恒。西曰华。南曰衡。中曰嵩。而其最大者曰岱。然而问其小山之仙焉。则必曰天台。有问吾东国之名山。则必先称五山。北妙香。西九月。东金刚。中三角。而其最大而在南者曰头流。然而问其小山之仙焉。则必曰清凉。余十岁时。已闻安东有清凉山。愿一蹑而不得者。三十七年。自剖符丰城。刻意往观。东西行。遥睋面目。每劳颈脰。而辄为尘冗掣肘。至有造宿其下而回辕者。惄惄忡忡。抱饥渴怅然者又四年。今既五十。苍颜白发。始得倚筇于砚滴峰头。亦幸矣。其内外诸峰。旧无名僧之传说者。内峰。唯菩萨,义相,金塔,砚滴。外峰。唯大峰若金塔峰。或称致远。以致远台在其下也。义相峰。亦以义相窟在下而名之。其陋类此。佔毕斋于头流。谓不信无徵。不名其可名者。况如某者何人。敢忘其僭而名之乎。然朱文公于庐山。遇奇绝。辄名。未尝以无徵而不名也。是山诸峰。历百世无名。诚为乐山者所耻。若必待朱子之贤而名焉。则其得名。不亦难乎。姑名之。以俟来哲之改也。何伤焉。遂名其外峰之长曰
武陵杂稿卷之七○原集 第 40L 页
丈人。即演大字之义。而远拟泰山之丈岳也。其西曰仙鹤。东曰紫鸾。外山凡三峰。皆未暇往观而遥名之。其内峰之宗者。名曰紫霄。苍岩千尺。秀出空外。东峰名曰擎日。取宾旭之义。南峰名曰祝融。有仿于衡山。由紫霄。西行未五十步而最颖者。名曰卓笔。由卓笔西行。未十步而突立者。名曰砚滴。砚滴之西。有峰擢出如芙蓉者。名曰莲花。即莲台寺之西峰。而僧家所谓义相峰者也。莲花之前。有峰绝类香炉者。名曰香炉。金塔峰在擎日之下。卓立峰在擎日之外。合内外峰。凡十有二。而仍旧名者二。改旧名者三。无名而名之者六。其一仍旧名而冠一字。即卓笔峰。亦拟庐之卓笔也。僭有所不得避者焉。紫霄峰凡九层而十一寺。白云最高。次满月。次元晓。次梦想。次普贤。次文殊。次真佛。次莲台。次别室,中台,普门。擎日峰凡三层而三寺。曰金生。曰上大乘。曰下大乘。金塔峰亦三层而五寺。山形如塔。五寺皆架绕中层。曰致远。曰克一。曰安中。曰上清凉。曰下清凉。是也。诸寺之负峭壁者。自下仰视。但见峭壁。不知其上又有寺也。由是。寺后皆壁。寺前皆台。自莲台视之。则金塔峰为一三层塔。自致远台视之。则紫霄峰亦一九层塔。是皆平生所不
武陵杂稿卷之七○原集 第 41H 页
睹而不闻也。目诸峰。则懦者足以立。耳诸瀑。则贪者足以廉。饮聪明之水。卧满月之庵。虽曰未仙。吾必谓之仙矣。独怪地志及国史。皆云崔致远游清凉寺。即陜川伽倻山之月留峰下也。若此山。则虽载地志。而未有一字及孤云,金生者。岂后人欲尊是山。诬引孤云,金生住此耶。抑有是而失其传欤。不然。于致远。名台而名寺。于金生。名窟而名寺。千年遗迹。何其明白如隔晨也。并记之。以俟知者。噫。使是山在中州。则未必不为李杜之所吟弄。韩柳之所记叙。朱张之所登赏。当大鸣于天下。而寥寥千载。凭藉金生,孤云二人者。为著于一国。良可叹也。是山虽名属安东。而其下皆礼安地。自松斋,聋岩以后。鸿儒硕士。磊落相望。谚称清凉者安东山。而实出礼安。人物地灵之说。岂可诬哉。岂可诬哉。是行。杂咏八十五首。并录前后。为清凉散吟者近百篇。归卧海上。与儿辈一披。庶可以想玆行之为适也。虽然。亦有所儆焉者。昔朱晦庵与张南轩。游南岳。自甲戌至庚辰凡七日。唱酬所得百四十有九篇。己卯中夜。凛然拨残灰相对。以戒其荒也。至定要束是后虽有可歌者。亦不复见于诗。南轩既序之其将别于槠州也。敬夫以诗赠晦翁晦翁不过
武陵杂稿卷之七○原集 第 41L 页
答赋而止。乃为南岳游山后记曰。自癸未至丙戌凡四日。自岳宫至槠州。凡百有八十里其间山川林野。风烟景物。所见无非诗者。而既有约相与讨论。寻绎于诗。固有所未暇云。又曰。诗之作本非不善也。而吾人之所以深惩而痛绝之者。惧其流而生患也。群居有辅仁之益。犹或不免于流。况离群索居之后。事物之变无穷几微之间。毫忽之际。其可以荧惑耳目。感移心意者。又将何以御之哉。一行遂尽录其说。以当盘盂几杖之戒。余生苦晚。既不得陪杖屐于南岳之雪。又不得承绪论于槠州之别。憃愚迂野。欲寡过而未能。敢不敬诵明训。以告诸友而自讼也哉。丁亥。商山周某。书。
武陵杂稿卷之七○原集
 序
  
送沈佥使赴满浦镇序
嘉靖四年冬十二月初六日。弘文馆直提学丰山沈侯升堂上。出帅满浦。或曰。满浦。大镇也。虽远。亦荣矣。古今豪杰。其不遇于时。四世不迁。皓首为郎者凡几人。枯槁穷壑。死而无闻者凡几人哉。花川相公。以社稷元勋。居庙堂之上。而春秋尚盛。沈公负文武长才青春冠玉。拜具庆于内。而树旗旄于千里之外。前者
武陵杂稿卷之七○原集 第 42H 页
呵而后者拥。执政之荐。 主上之宠非荣而何以沈公忠勇。当闾延三邑之要冲。必晓夕立伟功。还朝廷。其为公为卿。亦必自此行始也。窃为沈公快之。或曰。沈公。贤人也。方今义勇罕如沈公。识量罕如沈公。耻其身之不如皋,夔,稷,契者。罕如沈公耻其君之不如羲,农,黄,喾者。罕如沈公。秉史笔。惟其直。掌丝纶。惟其敏。在郎署。惟其谨。入中书。惟其雅。操风宪。惟其肃。居论思。惟其忠。此所谓目无全牛。无适而不游刃者也。一朝。辍侍从之昵近。从戎事于遐徼。何足为沈公荣乎。夫朝廷譬若室堂腹心也。满浦则不啻如藩篱之一隅。手足之一指也。与其无病于一指。孰若无病于一身。与其善守于一隅。孰若善守于一室哉。窃为朝廷惜之。世鹏闻而哂之曰。其所以快之者。果不知沈公者也。其所以惜之者。亦非真知沈公者也。夫夷狄之于中国。如阴之抗阳。上世患山戎。三苗梗舜。鬼方拒殷宗。猃狁侵周室。汉匈奴,唐突厥,宋之辽金。皆是。若倭,野人于我国。亦然。然倭人则距鲸涛万里。资木道为变。虽跳踉试剑。而无弓马长技。是固不足以动心也。野人者。本女真蒙古之遗种。壤地相接。凶悍桀黠。其非倭奴之比也久矣。故方今 圣上之所忧而
武陵杂稿卷之七○原集 第 42L 页
大臣之所议者。实在西北。流莽哈。屏朱将。芟赤下。汲汲若不测之忧。近在朝夕。而又预养豪杰之士。经理西北。拟保百年无虞者。沈公其人也。沈公文足以华国。武足以盖世。忠足以勤事。仁足以恤下。智足以应变。勇足以决策。夫然故其年三十。而其承 命。出入咸镜者四。出入平安者再。前年承 密旨。往谕北方边将。今年亦然。何其从事之独贤也。其突不暇黔。而其容无难色。岂所谓真知轻重大丈夫哉。闻其自北还也。图画北方山川。盗贼之所从往来旁蹊曲径。靡不详悉。卷诸袖中而来京都。都中士大夫。始知沈公之所以自任也亦不轻而重。噫。堂室之贼。起于藩篱。一指之肿。足以丧身。故西汉之衰。由于朔漠。北宋之亡。本于韶河。孰谓藩篱之不恤而一指之无虞乎。 圣上之所养如此。大臣之所荐如此。沈公之自任如此。则其之满浦也。何所快焉。又何惜焉。其自西还也。西方山川。亦必入公袖中来矣。迨其春秋之壮也。袖西北山川。审主客形势。察兵民利害。揣摩酬酢。使一部六韬。瞭然在其胸中。然后归侍 玉陛。为公为卿。则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者。非斯人。其谁也。是岂以冠玉为荣而衽席为安者哉。是岂侥倖于一朝之成功。
武陵杂稿卷之七○原集 第 43H 页
而宁以百万之师。骨曝沙砾者哉。昔黔夫守徐州。赵人祭西门。韩范经略陜西。诸羌不敢犯边。军中兴谣。一曰西贼闻之心胆寒。一曰西贼闻之惊丧胆。公行。吾将见其祭而闻其谣也。皆曰诺。后数日。沈公以纸遗世鹏曰。请书一言而赠行。世鹏平日。无所挟。其何能应公之望乎。姑书或人问答之辞。而奉赆焉。
送金翰林以质正官如京序
大明受天命为天子。以临天下二十五年。我 朝鲜亦受天命为诸侯。以保一国。 天子乐天而恤小。我王畏天而事大。君臣相得。内外相孚。乐而同乐。忧而同忧。使价之轮蹄连络而不绝者。迩来百三十有馀年。我国朝贡之士。于特遣之外。岁率有二行。曰正朝使。曰 圣节使。使一人必择职重而识博。知礼而能敬者。遣之。书状官一人。即古书记之任也。职带 御史。以纠一行。非弘而毅。简而温者。莫克居之。质正官一人。非敏于事。慎于言。学通古今。以斯道为己任者。不与焉。嘉靖五年十月十五日。正朝使沈公顺经。将启行。吾友正郎全君翰为书状。翰林金君亹为质正。实从之。朝之卿大夫。莫不出饯于慕华馆前。窃相语曰。使与二从事。皆得其人也。酒三行。金君促膝而告
武陵杂稿卷之七○原集 第 43L 页
余曰。我有万里之行。而子无一言之赠。可乎。余曰。然。古之帝王。其至治孰有盛于唐虞三代者乎。而其泽未究于九州之外。其一统孰有过于汉唐宋元者乎。而其治又不足观也。然则极天所覆。穷地所载。无一物不被其泽者。自有中国以来。固有如大明者乎。无也。我国在海隅。号称礼义之邦。檀君之神化。箕子之彝教。固莫不盛也。然其俗犹有所未尽变者。自三国合于高丽。传三十世。而其礼文尚多愧焉。然则渐仁摩义。陶甄一区。使无一物不囿于礼让之中者。自有东土以来。固有如我朝鲜者乎。无也。噫。斯二者。非但绝无于古。亦难再期于后。士之生乎今也。讵不幸欤。况子之衔命于此而远游于彼耶。昔夫子入周。先问礼。季札观周。先问乐。今子之行也。所质者非礼耶。所就正者非乐耶。顾其名而责其实。吾于子有望焉。若夫踰鹄岭而吊王氏。历平壤而谒大师。涉萨水则悲百万之为鱼嘲隋炀不克乐天而败。过威化岛则念前徒之倒戈。痛辛祦不克畏天而亡。至于安市城边问主人。华表柱下访丁威。览山海之雄关壮秦皇之暴威。昭王之台。禄山之桥。昌黎之杰。天祥之忠。可喜可愕。可敬可丑。可哀可乐。沿途百物。触目生感。抚剑
武陵杂稿卷之七○原集 第 44H 页
北顾。吸大漠之劲气。开襟南望。挹齐鲁之醇风。逮乎京师。瞻眺乎山川城郭之壮。翱翔乎礼乐文物之盛。试欹器于周庙。摩石鼓于唐宫。质其所已知。闻其所未闻。牢笼百代。卷诸方寸。岂复昔时屠狗悲歌之士乎。其东还也。将见吐啸而虹霓射天。挥毫而珠玉满案。以其所得者。献之于 王。播之于朝。润色我东邦亿万年无疆之休。顾不伟欤。遂书而为赆。
送柳都事赴关西幕序
文章盛于西京。而词藻隆于唐。余观吾友柳君弘仲赴关西节度评事时诸子相送之作。则未见今人之愧于汉若唐也。弘仲氏自关西还也。袖其赠行诗文两卷而付我曰。凡今之纵鞅文场者。皆送我以言。而子独阙其述。盍系序焉。余既诺之。退而披之。则文或如捕龙搏虎。词或如编贝联珠。心悸胆怖。骇汗而不敢发一言于其间也。然观诸子之言。其大槩皆道弘仲华国之文。盖世之武。而孝以慰之。忠以勉之。信乎得朋友相送之情。而非苟为文辞者也。及弘仲之入薇垣。跻玉堂也儒林相庆。谓斯人之必久补衮阙旋由夏官员外郎。又出为关西都事。朝之惜其去者。咸咄咄焉。世鹏进饯于弘济院。执酌而告之曰。前之赴
武陵杂稿卷之七○原集 第 44L 页
节度幕也。余既无言。今之赴观察幕也。又忍瘖默乎。其佐宣 圣化。以弘殷太师遗风。其警戒无虞。以绸缪牖户。边将有以欺诈要功者。子白主人而斥之。县宰有以仁渥濡民者。子白主人而扬之。立大威恢大信。使西方一域。变为齐鲁之邦。而戎羯不敢南下而牧马。则子之事也。子之责也。许公之德足以容君。君之贤足以事许公。两美相合。宫商轶奏。此非一人一家之幸。实一国之幸也。庶尹金君光辙氏。亦今人而古心者也。其亦以是告之。遂书以归之。(许公名硡。沈思逊遇害于满浦。朝廷特遣许。为平安观察使以镇之。是时。李亨顺继思逊。为满浦帅。欲诱致野人以诛之。许颇以为然。累 启不已。故序有恢信等语。冀柳之规也。)
送许牧使赴任义州序
义州。我国之西门也。距王都一千二百里。其地窎远。通上国接靺鞨。使价之轮蹄连络于一路。民疲而俗悍。有朱蒙氏之旧习焉。苟守牧非其人。则一境为墟。而变且生于呼吸造次之间。去年冬。今礼曹判书金公。自平安监司瓜归。白于 上前曰。义州。乃使介出入之户而民困于送迎支供。加之以疠疫。因之以饥馑。抚摩调恤。非文士不可。今牧使某。武臣不称其职。上以为然。立 命递之。政曹以今济州牧使李公。荐
武陵杂稿卷之七○原集 第 45H 页
之于 上。宪府劾之曰。是文而不能武。长于抚民。而短于临敌。 上问铨曹曰。今之在朝。其有文武全材。礼足以承上国。威足以压胡羯。惠足以活我饥民者。谁欤。佥曰。弘文馆直提学许某。其人也。但以其阶资低下。不敢为荐。 上曰。予亦知其为人也久矣。其超授堂上而遣之。及 命下士林啧啧。以补外为惜。世鹏以为今 圣上方举群贤。陶冶民物。以收太平之功。是固有所未暇惜也。夫一指有痛。宁使和扁缩手旁观而必待放心之疾。然后救之耶。抑将先救其受痛处耶。此公之所以有外命也。风云之会。千载一时。他日之入相出将经纬邦国者。非公而谁乎。公之忠亦岂以外补。有一分动心哉。后数日。入侍 经筵。宰相有言。西道罪徙之民。皆奸猾之尤者。闻其多行不法。若义州则地连上国。不早为之所。恐致开衅。 上曰。今既择遣刺史矣又何患焉于是。益信公之分忧于 宵旰者重且大。而为不足惜其去也。不知古之为太守。亦有甄拔自上眷宠如公者乎否其贤必闻于中原。其德必洽于穹庐。其施必先于孤茕。而我 圣上畏天之诚。一施之仁。如伤之恩。亦必自公行益著矣。尝闻古人之为守也有当旱入境而雨者。有虎
武陵杂稿卷之七○原集 第 45L 页
渡河者。有凤来鸣者。有疠不入境者。有蝗化鱼虾者。贤者之所至。妖气之必销。和气之所积。休祥之必臻。若史可信。其验于公欤。其验于公欤。
送郑兴德之任序
东莱郑君由司宪监察。出拜兴德县监。商山周某往叩其门曰。某游宦羁穷。五年而十迁侨居。破铛蠹篇。将无所归寓。子有六期之行。盍以华堂庇我乎。郑君闻余言。诺之无难色。且曰。我有千里之行。子盍以一言赠我乎。遂相笑而退。后五日。余在东湖书堂。闻其行。促棹追及汉水之浒。执盏而告之曰。君。大材也。兴德。小县也。以大材而屈小县。是用牛刀而割鸡也。言氏之歌。宓子之琴。乃将听于今。将复以何言赠君。然君。主也。我。客也。主之处客。客之赠主。义俱不可阙也。其可以无言乎。夫县宰虽小职。一邑之主也。一邑之内。草木鸟兽之生。无一物命不悬于县宰。一物失所。皆县宰之责也。况于民哉。故士之不得大行于世者。必伸其志于县宰。然则县宰之责。亦大矣。昔陶潜遣一力。戒其子曰是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呜呼推是心则亦庶几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况一县乎。幸勿以客之言为迂也。
武陵杂稿卷之七○原集 第 46H 页
如此然后。客之言不负于主。主之行无愧于客矣世固有钳制为贤。刮剥为能者。此则非吾之所敢知也。子以为何如。郑君握手曰。唯。遂行。
竹溪志序
嘉靖辛丑秋七月戊子。余到丰城。是年大旱。明年壬寅大饥。其年。立晦轩祠堂于白云洞。又明年癸卯。移建学舍于郡北。别立书院于晦轩庙前。或曰。甚矣。子之迂也。学宫则然矣。至于文成公庙与书院。独不可以已乎。公既从祀国学。达于州县何必立庙。既有学校。何必别立书院。当饥馑不时。居滓贱不信。我国旧无祠若书院。欲由我而始。不亦近于汰乎。余应之曰。然。吾观朱子之为南康。一年之间。申修白鹿洞书院。又立先圣先师祠。又立五先生祠。又立三先生祠。又为刘屯田。作壮节亭。当是时。金虏陷中夏。天下血肉。加以南康地面。连岁大饥。方卖爵取谷。以活流殍。其危如此。其困如此。而其立院立祠不一而止者。何也。天生蒸民。所以为人者。有教也。人而无教。父不父。子不子。夫不夫。妇不妇。长不长。幼不幼。三纲沦而九法斁。人之类灭久矣。夫教必自尊贤始。故于是。立庙而尚德。立院而敦学。诚以教急于已乱救饥也。其言曰。
武陵杂稿卷之七○原集 第 46L 页
自世俗言之。似无紧要。自今观之。于人心政体。所系不轻。如今日荒政。便与此事相表里。呜乎。晦翁岂欺我哉。今夫竹溪。文成公之阙里。若欲立教。必自文成始。某以无似。当太平之世。忝宰是邦。于一邑。不得不任其责。遂竭心力。乃敢立其庙而架其院。置其田而藏其书。一依白鹿洞故事。以俟来哲于无穷。时亦不暇顾也。信亦不暇恤也。昔司士贲请袭于床。子游曰。诺。县子闻之。曰。汰哉。叔氏。专以礼许人。夫子游不据礼以专诺。其来讥固宜。如某者。区区所事。皆法晦翁。智者必察。仁者必恕。何汰之有。曰。朱子之贤。优于孟氏。朱子之功。配于仲尼。其过化之妙。必有异于常人者矣。然而朱子去南康未十年。其称壮节亭者。门墙亭榜。无复一存。必待曾致虚为宰。然后即日改筑。增广旧制。朱子盖亦有感矣。以此言之。则子虽努力立庙院。其保十年。固未可期也。而又无曾致虚为之后焉。则非徒笑侮于今时。必且取讥于后日。学圣贤。要以师其心也。如非其贤而踏其迹。不亦痴乎。曰。不然。师其心则必践其所履。其迹安可避也。避圣贤之迹而不踏。则将踏乡愿之迹。吾恐其免于痴而流于贼也。大明一统志。其载祠宇者一千二百馀。所载书院
武陵杂稿卷之七○原集 第 47H 页
者三百馀所。其不载者何限。今之佛宇遍诸峰。金碧照耀。人莫之怪。而独怪于玆乡之一庙一院者。何也。此固朱子之浩叹于庐山也。若夫立之者在我。传之者在彼。在我者我固任之。在彼者何忧焉。其俟得大贤如朱子者。而传之久也命也。其不得曾致虚而传之不久也。命也。其如命何。曰。朱子于白鹿。必申然后修之。子之于白云。无申。何也。曰。白鹿之必申。以先代帝王所命也。其他则无申焉。曰。文成公建置赡学钱。纳藏获。其勤则有之。其所学可得闻乎。曰。高丽史臣。自不识道理。故能言其功。而不知阐其学。每读丽史。至文成公传。未尝不喟然兴叹。盖公之脱贼杖巫。闺闼之对。学校之勤。绳己之严。鉴人之明。考其所造。非大贤而何。惟其庄重安详。所以能谋善断。至于论夫子。则曰。臣忠于君。子孝于父。弟恭于兄。是谁之教也。言若日星。昭垂万古。至使武人心降而出钱。其有功于斯文甚盛。及其晚年。常挂晦庵真影以致景慕。遂号晦轩慕晦翁。所以慕孔子也。其仁勇至于易箦而不惰。语其所向之正。一洗三韩旧染。若益斋,圃隐诸公。皆馀波所渐。逮 本朝。礼乐教化。已觉与三代并隆。尔来二百四十年。天理之复明。文风之大兴。其谁
武陵杂稿卷之七○原集 第 47L 页
之力也。如公者。真可谓东方道学之祖。虽以薛弘儒,崔文昌之贤。尚不得议其彷佛。其他又何说。呜呼。是独不可以从祀乎。而丽史称安某置赡学钱。以此从祀。其陋类此。窃闻公之诗。有曰香灯处处皆祈佛。箫管家家尽事神。独有数间夫子庙。满庭春草寂无人。其排邪忧正之意。可谓至矣。且公之本传。既曰文章清劲可观。则其所著必多。而后世之无传焉者。何也。岂公晦而不发欤。佔毕斋慕其昌歜。载得一句于青丘集。一鸠晓雨草运野。匹马春风花满城。其气象如化工。深味十四字。足以知公之心矣。盖公之学问。虽不及晦翁。其心则晦翁之心也。余谓欲见晦轩心。当观晦翁遗书。欲识晦翁面。当礼晦轩遗像。遂撰竹溪志若干篇。弁以公家行录。其馀尊贤,学田,藏书,杂录诸篇。则必表出朱子所著而为之冠。用寓公慕朱之意。其说皆为己之学。实出于仲尼,颜,曾,思,孟,两程之要旨。而与后世为人之学。其义利内外。精粗本末。自有霄壤之判矣。读是书者。诚能主敬以立本。先读公本传。必寻公之所以慕晦翁者何心。晦翁之所以使公致慕者何道。以公所以礼晦翁者礼公。千万洗心。然后详熟晦翁诸作。则天之所以与我者。必争露其
武陵杂稿卷之七○原集 第 48H 页
端于吾目中矣。苟得因其所发。而遂究其全体。则反身而诚。吾事也。强恕而行。吾事也。其为乐。盖将有不觉其舞蹈。虽或禁之。而自不能已矣。何暇外慕。若回,雍二子之说于请事者。其亦不在斯乎。某诚憃騃。于道无闻。已迫迟暮。悔之何及。然亦有所服膺而慕。于是。姑书之。敬告同志之来学于书院者。甲辰冬十月甲戌。商山周世鹏。序。
尚州留乡座目序
尚。吾州也。肇国自沙伐。在新罗。为昔于老所灭。其国变为雄州。州名凡八变而复今名。浸恭检。襟东洛。属之以五县。幅员之广。民物之夥。冠一国。俗简而风淳。其称美无以尚矣。然而尝怪其以人物著称者。在高丽惟十一人。在本朝。妇女崔氏一人之外。无闻焉。岂吾州之大。人物之盛。不啻千百年。而其忠贤孝烈。止于此而已耶。不然。其当时执笔者之诬欤。辛亥秋。大设乡会于昭格署洞。赞成事上洛君金相公及锦原君丁公应斗,左承旨郑公惟吉。皆来会。世鹏亦与焉。其次禹舍人鋿,金司艺泓,黄庶尹怡,姜员外士安,朴员外裕庆以下若干人。极欢而罢。是日也。礼曹判书湖阴郑相公。独以公务不与。后数日。上洛公以吾乡
武陵杂稿卷之七○原集 第 48L 页
座目。属世鹏为序。世鹏不敢辞而为之说曰。惟我国重氏族士大夫。其在京者。谓之京在所。其在乡者。谓之留乡所。此乡座目之所以设也。人为五行之秀气。莫不有四端。幼而耻为互乡童。长而耻为乡原贼。见桑梓则敬。过故乡则下车。同是心也。故君子必以孝悌为本。由一乡而准四海。由四海而准古今。皆自乡党推也。其饮有礼。其约有书。孔子。大圣人也。其于乡党。恂恂然似不能言者。其谨如此。夫中人以下。学则可以为圣贤。不学则即近禽兽。于是乎重五教。吾观居是乡者。其不率而危其身。辱其亲者多矣。礼曰。贵贵。以其近于君也。老老。以其近于父也。敬长。以其近于兄也。其于近者犹然。尚何君父之忽而厥兄之慢耶。苟能推吾之所固有者。各念其所生。而先修其身。则其有忝氏族者乎。方今吾州之登于朝者。若上洛,湖阴之勋德文章。锦原,内翰之事业雅望。皆可以炳耀古今。操史笔者。将大书特书。虽欲诬之。不可得矣。禹舍人以下诸君。又皆一代之英。而其在野经学茂德之士。郁然辈出。则亦岂而诬而无传欤。敬序之。以贺吾乡人物之盛。而一为前修解焉。一为后生勉焉。
武陵杂稿卷之七○原集
 记
  
武陵杂稿卷之七○原集 第 49H 页
无尽亭记
头流山东走三百里。其横截半空。鬣振浪涌。作镇于咸安者。曰馀航。其一肢翩翩飞来。未十里。伏而又起。如紫凤护雏而有城跨其上者。郡也。城山左臂蜿蜿蟺蟺。逶迤西北。奋骧作气势。缘拥郡城。遂东赴清川。如渴蛟饮水而昂头。有栋架其顶者。无尽亭也。亭距郡一牛鸣地。即吾赵牧使先生新居之东皋也。先生得是皋而因家焉。其始也。为大道傍之一荒丘。又当邑居之剧。自阿那伽倻开国。以至于今。天不秘地不藏。路于是者日千百。然而未闻有知是胜而亭之者。唯先生一觑而得之。刊荆榛化堂宇。顾不幸欤。移旧路莳嘉树。以开蒋氏之径。花竹掩映。飞甍翔翥。藏获之家罗朴皋外。行者望之。若羽人居。先生谓余曰。我以无尽名之。子为我记之。某于先生。每有谒。辄引登。遂得纵观其形胜也。其制凡二栋。西为燠房。东北皆窗。窗外有坛如玉局。其下苍壁。大川之自南来者。汇如明镜。萦如玉带。锵如璆佩。环壁北注。入于枫滩。川外有碧梧可千株。东望诸峰。皆松桧葱郁十里许。先生尝曰。是吾乘化之所归也。南望有山。突兀柱昊。莫有间簉。直与亭相对者。曰巴山。北望大野目极千里。
武陵杂稿卷之七○原集 第 49L 页
麦秀而翠浪掀天。稼熟而黄云盖地。冬而闭户。爱日可曝。夏而开窗。炎歊莫近。通三岛之紫翠。挹十洲之烟光。清风自来。明月先到。不出跬步。万像咸集。信乎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先生历典五州。早赋归去来而高卧于其中。以青山白云为宴屏。以清风明月为傧介。发曾咏。舒陶啸。萧然而幽。寂尔而旷。悠焉而乐。熙熙如也。其乐也无尽。虽万钟之卿相不足以易此。夫宦海虽荣而有辱。故君子以勇退为贵。姑以一邑之事言之。李元帅芳实。以盖世之忠。克复京城。济三韩于鱼肉。功莫大矣。而生罹横及。鱼相国世谦。以华国之文。黼黻王猷。为多士之桢干。名莫高矣。殁亦不免。方之先生之乐。不亦有愧乎。岂先生有见于斯欤。且先生指眼前山。为身后计。是能知命也。能知命。故能勇退。能勇退。故能有是乐。亭之景无尽也。而先生之乐亦无尽也。以无尽会无尽。亭之名与先生之名。俱无尽也审矣。某何幸托名于玆亭。然厥今文章大手。上下比肩。必有能尽其无尽之义者矣。冒为之说。不亦僭乎让不获。则姑书始末而归之。先生名参。字鲁叔咸安人嘉靖二十一年夏六月日。丰基郡守周世鹏。记。
武陵杂稿卷之七○原集 第 50H 页
清道客馆重修记
清道。古伊西国也。负达句。控推火。左鸡林。右昌宁。其地沃。其水丽。其山谡谡皆神秀。云门最大而郁积其俗俭。其风淳。其人多君子。有金英宪之遗烈。其邑廨陋湫。栋桡既久。行者愠避。每怪始谋之不臧而继修之无人。我 圣上中兴之三十六年辛丑。吾友广州安太古氏。由户曹正郎。出宰是邑。其未期月而治洽。其民鼓舞。佥曰。我侯之至。百废俱兴。新我馆。时乎不可失也。其士亦不谋而同。复其太守。太守然之。申于方伯。方伯知其贤。前后所助者若干物。遒流材云门。水驶而易致。不烦牛也。募手而董役。不劳民也。今年春。余往过之。其筑基也牢。其架宇也宏。上东西轩梁长视上厅。中东西轩视中厅。下东西轩视大门。望之翼翼。即之潭潭。阶级廉隅。各极其制。规模恢廓。如大人压坐。其量不测。信乎主为室者与都料匠相得也。见者叹服曰。不意书生胸中有如许雄伟间架或曰。道非大府。疑若过大。余曰。齐宣之囿四十里。民以为大。文王之囿七十里。民以为小向之道州。馆不修而民有忧色。今之道州。乃大兴土木。而民且为乐岛夷所涂。使宾所由其大何伤。议者乃解。余见太古。其言
武陵杂稿卷之七○原集 第 50L 页
曰。欲新馆宇者。民愿也。耆翼之先唱者。云门丈人金大有也。规画而克成者。立岩徵士朴河淡也。劝其始者。前方伯韩山李公清也。勉其终者。后方伯一善林公百龄也。时之太平者。 圣人在乎上也。他邑皆荒。而吾邑适登者。天也。吾独为之监涉焉耳。功何有我也。若夫纪年月。非子。不可也。余应之曰。前乎太古而无是馆廨也。其欲经营而不得者。不知其几太守也。后乎太古而有是馆廨也。其能补修而勿弊者。又不知其几太守也。以今日经营之心。为后日补修之举。则吾知其不为使宾之愠避也审矣。且今之经营者。是民也。后之补修者。亦是民也。使是民果如今之子来。则其于补修。何难焉。然但知补修。而不以经营之心为心。则吾不知是民以经营为苦乎。以补修为苦乎。不经营不补修。而使是民无是乐者。吾亦不知其何人也。太古名宙。能诗文。善自晦。中丙子生员。登戊子科。与吾同年生。自少有大庇俱欢之志。欲知其心者。观此廨宇可也。有是心而独不克咸其施。如吾民何。姑书史竹而俟之。嘉靖二十二年十二月上浣。朝散大夫丰基郡守兼春秋馆编修官商山周某。记。
丰基古迹记
武陵杂稿卷之七○原集 第 51H 页
丰基郡。本新罗基木镇。有土城旧址。周围甚钜。谚传。城西小川。旧有桥楼。故称楼桥。城北大路。即市肆路。截郁锦洞。横跨占方山。山上有射场云。其称北厅川者。岂其时川上有射厅乎。三国初。高句丽最强。岭南诸郡。若及伐山,(顺兴)柰已,(荣川)玉马,(奉化)买谷,(礼安)临河,真安,(真宝)青已,(青松)安德于尸,(宁海)尸忽,(盈德)阿兮(清河)之属。皆其所有。而独基木。距鸡林最远。屹然为屏翰。使赤牙(殷丰)以西。竟不得动其一发。其雄强。千载可想。尝考三国史。阿达王三年丙申。开鸡立岭路。五年戊戌。开竹岭。即汉桓帝之十二年上元。峰有旧路痕。谚传。上元寺即古院基。当竹岭之未开也。高句丽必取路于斯。竹岭迤南。有兜率峰。极峻耸。有祷辄应。其一股东走。距郡五里许。斗临官路者曰登降城。丽太祖登玆七日。而百济降书至。睟容至今在龙泉寺。端肃温明。望之可爱。真天表也。一怒合三。万世是赖。微王氏。吾其肉乎。有斯文林霁光。为郡作庙而安之。未几火。睟容得全。庙宇不复作。为可叹也。我 文宗胎。藏于鸣凤山 昭宪王后胎及高丽三王胎。皆藏小白山。一山而安御胎至于四。一邑而安 御胎至于五者。他邑所无有也。余观小白山。北来而西骧。其结构极雄大。黛色
武陵杂稿卷之七○原集 第 51L 页
横截天半。诸峰之在内者。又皆秀发。若翠浪竞涌。一望郁葱。知其畜祐为无穷已也。其蜿蜒东来。绝而复续。高不及九仞。而若伏龟然者。曰灵龟。即文成庙镇也。由庙山西距数里许有鸭脚古树。谚传是竹州遗址。其迹宛然而国乘及地志。皆不可考。大抵文献无徵。多类此。顺兴自及伐山为岌山。为顺政。为顺安为兴宁为兴州为顺兴凡七改而卒废于李甫钦。丰基由基木为基州。为基川。为永定。为安定。五改而有今名。仰前俯后。吾不知其几兴废也。而举此一邑。足以知天下。呜呼。世有横目而自营者。亦不知其何心也。并录之。以为向善者勉焉。
丰基移建学校记
道之大明。自仲尼始。其在上古。人文荒闇璞如也。有庖牺氏。契于俯仰。画而阐之。既五而三。其明渐著。迄于周而益明。然能明于中国。而不能明于万国。能明于一世。而不能明乎万世。夫能以道大明于万国万世者。其惟仲尼乎。仲尼如日月。无内外。无远近。无古今。道之所明。神之所临。故独以匹夫。享其报于万国万世。虽以尧舜禹之大圣。亦不得与焉。惟我邦在一隅。闻道最晚檀降而犹厖。箕来而渐晢。历二四三国。
武陵杂稿卷之七○原集 第 52H 页
一于丽而稍明。至文宗时。崔文宪已知建学。然其亦窃仲尼之隙光人伦不得明于上。小民何所监于下乎。厥后安晦轩建赤帜大倡。圃隐继之学校之设遂大备于我。内而国庠。外而八路三百州。莫不兴学立庙。执笾豆骏奔走。其敬恭如祀天子。其为教大行。其为道大明。一洗万古如青天白日。无查毫点缀。虽三代。不可及也。辛丑秋七月。某以太守到丰基。先谒圣庙。庙违邑几七八里。栋折支撑。将压王位。生无舍。教无堂。汲无井。浴无川。大惧不任。八月上丁。躬荐时事。慨然欲移建。谋之献官。佥曰可也。方苦大旱。不敢有为也。有上舍黄彬氏闻且叹曰。请出家米十五石。为经费助。壬寅春。大饥。犹得以黄家米。为请于方伯韩山李公清。始克伐陶。卜地于郡城之北三里。负小白。面鹤驾。兜率在右。锦川在左。土洁而邑近。襟廓而濯便。一邑咸贺曰得地。善山林相公百龄。继韩山为方伯。大施盐鱼以供。工功易就。其秋。始役。越明年癸卯春。断手。殿宇邃而俨。庭墙方而敞。开神门于南旁。达一门于左。由东庭而入。别立明伦堂于庙东。迤南堂前。立左右斋。中开正路立正门于南。为使宾所由。通小门于左右。两斋生对揖而出。祇礼于庭。庖廪师舍。
武陵杂稿卷之七○原集 第 52L 页
一时俱举。八月乙亥。移妥圣神于新庙。越三日丁丑。行释采礼。礼毕。某谓诸生曰。始焉而私助者黄氏。终焉而公施者林公。董役者士人秦俊。而役之者官属也。唯太守无能。束手而事集。可感而愧也。且太守虽名曰太史。而实拙于文辞。既不得自为之记。告于人而又不得。将奈何。春秋。凡兴作必书。若官属之劳也。秦生之勤也。黄氏之义也。林公之仁也。皆可记也。而移校年月。又不可以无传。则乌可已乎。乌可已乎。姑书始末。以付诸生。诸生其告当世之有道者而记之。可也。若夫入庙而明祀。登堂而明伦。以大明吾仲尼之道者。固吾所以俟来哲于无穷也。大学明五止。中庸有四未能。七篇之四端。一部之四勿。皆克念作圣之妙诀也。诚使学者。必先于成己而后于成物。则其师之为教。弟子之为学。庶不负 朝家设校本意。而一二变。亦可以至于道矣。不然。师为窃廪。弟子为滥巾。未免为疾行之桀。孳利之蹠。彼牛襟而马裾者皆是。呜呼。小而洒扫应对。大而修齐治平。孰非吾儒者分内事耶。子孝而弟恭。臣忠而妇顺。斯四者。吾伦之最大。而其箴规磨切之益。必自朋友始。其为大。固与四者并矣。鼓箧而升此堂者。其于辅仁之际。亦不忘
武陵杂稿卷之七○原集 第 53H 页
吾言。而质之于有道。幸甚。嘉靖甲辰秋七月既望。记。
义城乡校重立宝粟记
义城。古召文国。土厖而民醇。名为县。实与州若府并。有大儒。曰慕斋金相国安国。邑人也。生应中兴。当 中庙之二十二年。出按辰韩。唱小学以扶竖教本。王化大行。以粟六十斛。与邑学。为学徒讲劘费。取息而存本。将为无穷用。有司之驽者。慢其守。岁癸巳。值歉而绝。越十年癸卯。清道人芮君厥成。乃作邦训。与诸生共议。复立凡若干斛。今县令张侯世沈氏。亦闻而补之。乡人使吾徒申元禄。告我而记之。余谓慕斋公倡千载之绝学。宠旧邦以学费。其勤至矣。然而自丁丑至癸巳。仅十七年而绝绝之十年。而又有芮君者续之。张侯者补之。自今而后。吾不知凡几绝而几续也。诚使按节诸公恒存慕斋之心。则吾固知百世无绝。而既绝之后。又有如芮君之训。张侯之倅。则其续也。特反掌耳。何患乎绝而无续。虽然有一说。若慎择有司之贤者。以主其敛散。使出纳无龠合之私则虽无慕斋公之方伯。张侯之倅。芮君之训。亦可以无绝也。并录之。以付申生。俾后日为有司者。庶有所深省也。呜呼为有司者。闻吾言。亦可以动心乎哉。不然。吾
武陵杂稿卷之七○原集 第 53L 页
恐未免于后日之驽讥也。为其父兄者。不亦耻乎。为其子孙者。不亦悲乎。况于其本身者乎。至于来学之士。亦必体慕斋养贤之心。其孳孳不为人而为己。不以利而以善。然后小者可以保吾守而安一身。大者可以扩吾有而准六合。不然。食而不愧于斯粟也者几希矣。嘉靖二十四年十二月初十日。成均馆司成商山周某。记。
邀月堂记
余自鸟岭。入阳山。摩挲崔孤云,李梦游二碑。蹑白云台。历探仙游洞。遂登加恩县楼。浩浩乎凭虚如也。内有小堂。其洞快同而愈。清绝可爱。县宰赵君曰。是楼若堂。皆无名。请名之。予谓凡楼亭台榭之名。必出于大君子。非余之所敢当。赵君曰。风景如此。而以地僻无名。不亦欠乎。余应之曰。必欲名之。楼以凭虚。堂以邀月。可也。赵曰今夫楼架在半空。上可以扪星辰。俯视飞鸿戾鸢。得名凭虚固宜。若堂则万景森罗。可揽撷者。固未可一二数。而独以邀月名之者。不亦偏乎。余应之曰世之名楼亭而病其偏者。固有以万景名之矣。然必欲数景而为名。则楼台之名。不亦混乎。夫月。配日而分势。其腾天而吐灵也。独宜于万景。山得
武陵杂稿卷之七○原集 第 54H 页
之而益佳。水得之而益清。草木花卉得之而益萧散。故憎月者唯盗。而爱月者皆是。然其所以爱之者。有浅深。耽其光景而赏之者。骚人之爱也。得其意味而乐之者。君子之爱也。测其亏盈而戒之者。圣人之爱也。然则其为主客于是堂者。其亦知所爱而邀之哉。赵君笑曰。诺。姑书问答之说归之。为小堂记。若凭虚之记。则其求之当世之牧老。可也。赵君名应世。字良弼。汉阳人。嘉靖丙午十月日。弘文馆典翰周某。记。
义鹅记
上章摄提格岁单阏之月。大姊卒于驾洛里第。姊家有一双白鹅。及姊卒。入内庭。望堂户。哀鸣。如是者累月。一家益为之悲恸。余时以幕客。在关外。闻之而已。明年春。武陵村舍成。移置两鹅。皆雄也。余方索居无聊。观其雪衣皎洁。一尘不染。和鸣得得。饮啄必共。绕除翩跹。若相慰焉。添其料。救其渴。日与之相对。十月十四日夜。其一死。朝起而视之。则其一抱其死鹅。叩翼哀叫。声彻寥廓。见者嗟悼。有村童取而去之。乃复徘徊。四顾上下。号怨遍走。其所曾游啄之地。望望然若有求。声益恳苦。旬日来。至不得出音。夫鹅。微物也。其恋主似忠。其悯友似义。何其异也。吾观世之卖友
武陵杂稿卷之七○原集 第 54L 页
而自售者太半。其忠于国者。能几人哉。噫。万类天地中。唯人最贵。孰谓物之塞者有君子之操。而人之灵者反不如物耶。然则彼襟裾而马牛行者。谓之人。可乎。不可也。羽毛而仁义心者。谓之物。可乎。不可也。鹅乎鹅乎。吾甚敬汝。虽欲回是人之腹。以为汝笃不可得矣。将奈何。因作义鹅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