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武陵杂稿卷之六○原集 第 x 页
武陵杂稿卷之六○原集
杂著
杂著
武陵杂稿卷之六○原集 第 17H 页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记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自天子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孟子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蚀。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
子思曰。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惟人之所不见乎。
莫显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
记曰。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故君子必诚其意。
武陵杂稿卷之六○原集 第 17L 页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
子曰。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子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信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子曰。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
子思曰。譬如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武陵杂稿卷之六○原集 第 18H 页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孟子曰。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孟子曰。然。徐行后长者。谓之弟。疾行先长者。谓之不弟。夫徐行者。岂人所不能哉。所不为也。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又曰。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
记曰。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寔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冒嫉而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寔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
武陵杂稿卷之六○原集 第 18L 页

孟子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蹠之徒也。欲知舜与蹠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非义袭而取之也。
孟子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材而教育之。三乐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不义而
武陵杂稿卷之六○原集 第 19H 页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颜渊曰。舜何人也。余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悦。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欤。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未见其止也。
子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较。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
武陵杂稿卷之六○原集 第 19L 页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子曰。参也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立教
子曰。有教。无类。
武陵杂稿卷之六○原集 第 20H 页

孟子曰。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记曰。男女有别然后。父子亲。父子亲然后。义生。义生然后。礼作。礼作然后。万物安。无别无义。禽兽之道也。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走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矣乎。惟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诗云。绵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子曰。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馀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
武陵杂稿卷之六○原集 第 20L 页

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
孟子曰。拱把之桐梓。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养之者。至于身。而不知所以养之者。岂爱身不若桐梓哉。弗思甚也。
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若
武陵杂稿卷之六○原集 第 21H 页

子曰。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是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子曰。立爱自亲始。教民睦也。立敬自长始。教民顺也。
子曰。孝子之事亲。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曾子曰。亲戚不悦。不敢外交。近者不亲。不敢求远。小者不审。不敢言大。
故人之生也。百岁之中。有疾病焉。有老幼焉。故君子思其不可复而先施焉。亲戚既殁。虽欲孝。谁为孝。年既耆艾。虽欲悌。谁为悌。故孝有不及。悌有不时。其此之谓与。
孟子曰。大孝。终身慕父母。
舜尽事亲之道而瞽瞍底豫。瞽瞍底豫而天下化。瞽瞍底豫而天下之为父子者定。此之谓大孝。
武陵杂稿卷之六○原集 第 21L 页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矣。
记曰。贵老。以其近于亲也。敬长。以其近于兄也。
虞,夏,殷,周。天下之盛王也。未有遗年者。年之贵乎天下久矣。次乎事亲也。
行一物而三善皆得者。唯世子齿于学。(三善。将君我而齿让。于父在礼然。将君我而齿让。于君在礼然。将君我而齿让。长长也。众人知父子君臣长幼之道也。)
孟子曰。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于己者。不思耳。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记曰。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也。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君子之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
武陵杂稿卷之六○原集 第 22H 页

孟子曰。君子行法以俟命。(法者天理之当然)
记曰。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亦无所不至矣。
子曰。大臣。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孟子曰。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
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
武陵杂稿卷之六○原集 第 22L 页

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也。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子曰。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孟子曰。责善。朋友之道也。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以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习于威仪而不直)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记曰。君子。不尽人之欢。不竭人之忠。以全交也。
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曾子曰。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记曰。君子奸声乱色。不留聪明。淫乐慝礼。不接心术。
武陵杂稿卷之六○原集 第 23H 页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以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君臣正。父子亲。长幼和而后。礼义立。
君子之容。舒迟。见所尊者。齐遬。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头容直。气容肃。立容德。色容庄。
执虚如执盈。入虚如有人。
论语曰。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
子思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禹。恶旨酒而好善言。汤。执中。立贤无方。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武王。不泄迩。不忘远。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
武陵杂稿卷之六○原集 第 23L 页

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
孟子曰。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
明道曰。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
刘安礼问临民。明道曰。使民。各得输其情。
明道曰。观天地生物气象。
万物之生意。最可观。
天地生物。各无不足之理。常思天下。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有多少不尽分处。
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
一命之士。苟存心于爱物。于人。必有所济。
满腔子是恻隐之心。
明道作县。凡坐处。皆书视民如伤四字。常曰。颢常愧此四字。
明道曰。有关雎麟趾之美意。然后可以行周官之法度。
先王之世。以道治天下。后世。以法把持天下。
教人者。养其善心而恶自消。治民者。导之敬让而争
武陵杂稿卷之六○原集 第 24H 页

治天下。以正风俗。得贤才为本。
义理与客气相胜。只看消长分数多少。为君子小人之别。(横渠曰。戏谑。不惟害事。志亦为己所流。不戏谑。是亦持己之一端。遂作东铭。)内重则可以胜外之轻。得深则可以见诱之小。
克己。可以治怒。明理。可以治惧。
懈意一生。便是自暴自弃。
人不能去思虑。只是吝。吝故无浩然之气。
君子。当对越在天。
曾点,漆雕开。已见大意。
不学。便老而衰。
道之浩浩。何处下手。惟至诚。才有可居之处。
为学。心口不相应。盍若行之。请问之。曰静坐。(伊川每见人静坐。便叹其善学。)
须是大其心。使开阔。譬如为九层之台。须大做脚。须得。
性静者。可以为学。
不日进者。必日退。
论学。要明理。论治须识体。
武陵杂稿卷之六○原集 第 24L 页

明道。乐易多恕。
明道。终日端坐。如泥塑人。其接人。浑是一团和气。
明道。视其色。如阳春之温。听其言。如时雨之润。(刘安礼从明道三十年。未尝见其忿厉之容。)
伊川曰。入道。莫如敬。
静后。见万物自然皆有生意。
累高必自下。
出义则入利。出利则入义。
心定者。其言重以舒。不定者。其言轻而疾。
安重则学坚固。
忠恕。可以公平。
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圣人之心。如止水。
德善日积。则福禄日深。
居是邦。不非其大夫。是理最好。
克勤小物。最难。
人有三不幸。(少年登科。一不幸。席父兄之势。为美官。二不幸。有高才能文章。三不幸。)
豺獭皆知报本。厚于奉养而薄于先祖。甚不可也。
待父母之犬马。必异乎己之犬马也。独爱父母之子。
武陵杂稿卷之六○原集 第 25H 页

若久要。须是恭敬。君臣朋友。皆当以敬为主也。
若取失节者以配身。是己失节。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责己感多。责人应少。
不愧屋漏。则心安而体舒。
人心常要活。(心常存。则常活不滞。)
圣人者。天地之量也。
圣人之责人也。常缓。
人多欲直己。固是气不平。亦是量狭。
敬胜百邪。
毋不敬。可以对越上帝。
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
圣人之道。坦如大路。学者。病不得其门。得其门。无远之不可到也。求入其门。不由于经乎。今之治经者。亦众矣。然而买椟还珠之蔽。人人皆是。
朱子曰。敬之一字。万善根本。
心无不敬。四体自然收敛。
君子爱日不倦。
一念起处。万事根源。
武陵杂稿卷之六○原集 第 25L 页

吝者。阴病里證。
读孟子景春章。若濯江汉而曝秋阳。
夫子之于曾子。如决积水于千仞之壑。一闻便透。更无凝滞。
尽诚然后可以践形。(有形虽人。而心实禽兽。是不足以践其形矣。)
见处通透无隔碍。行处纯熟无龃龉。
持养之方。不过敬之一字。
敬字工夫。圣门第一义。彻头彻尾。不可略有间断。(许鲁斋曰。天下古今。善皆从敬字上起。天下古今。恶皆从不敬生。)
未知者。非敬无以知。已知者。非敬无以守。
志于仁则虽有过差。不谓之恶。
譬如磨镜。垢尽明见。私欲尽而天理存耳。
克己。无巧法。譬如孤军猝遇强敌。只得尽力舍死。向前而已。尚何问哉。
湘江诸人。欲心果能便消否。第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耳。
天下之事。必至于久而后。是非之实。可见。此君子之
武陵杂稿卷之六○原集 第 26H 页

静者。性之贞而诚之复也。
敬者。通贯动静。
辟邪
子曰。乡愿。德之贼也。(朱子曰。乡者。鄙俗之意。同流合污。以媚于世。人皆称之。而不知其有无穷之祸。如五代冯道者。此真乡愿也。似德非德。而反乱德。故深恶之。)
万章问曰。孔子在陈。曰。盍归乎来。吾党之士狂简。进取。不忘其初。孔子在陈。何思鲁之狂士。孟子曰。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獧者有所不为也。孔子岂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敢问何如。斯可谓之狂矣。曰。如琴张,曾晰,牧皮者。孔子之所谓狂矣。何以谓之狂也。曰。其志嘐嘐然曰。古之人古之人。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程子曰。曾晰言志而夫子与之。便是尧舜气象也。特行有不掩焉耳。)
狂者。又不可得。欲得不屑不洁之士而与之。是獧也。是又其次也。孔子曰。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
武陵杂稿卷之六○原集 第 26L 页

万章曰。一乡皆称愿人焉。无所往而不为愿人。孔子以为德之贼。何哉。曰。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恶佞。恐其乱义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恶郑声。恐其乱乐也。恶紫。恐其乱朱也。恶乡愿。恐其乱德也。君子反经而已矣。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朱子曰。反。复也。经。常也。万世不易之常道也。兴。兴起于善也。邪慝。如乡愿之属。是也。世衰道微。大经不正。故人人得为异说。以济其私。而邪慝并起。不可胜正。君子于此。亦复其常道而已。常道既复。则民兴于善。而是非明白。无所回互。虽有邪慝。不足以惑之矣。)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当
武陵杂稿卷之六○原集 第 27H 页

使禹治之。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中土而居之。(朱子曰。此一治也。)
尧舜既殁。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污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污池沛泽多而禽兽至。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朱子曰。暴君。夏太康,孔甲,履癸,商武乙之类也。自尧舜殁至此。治乱非一。及纣而又一大乱也。)
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书曰。丕显哉。文王谟。丕承哉。武王烈。佑启我后人。咸以正无缺。(朱子曰。此一治也。)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朱子曰。此周室东迁后。又有一乱也。)
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朱子曰。孔子作春秋。以讨乱贼。则致治之法。垂于万世。是亦一治也。)
武陵杂稿卷之六○原集 第 27L 页

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朱子曰。孟子虽不得志于时。然杨墨之害。自是灭息。而君臣父子之道。赖以不坠。是亦一治也。)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诗云。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则莫我敢承。无父无君。是周公所膺也。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
武陵杂稿卷之六○原集 第 28H 页

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朱子曰。言苟有能为此距杨墨之说者。则其所趋正矣。虽未必知道。是亦圣人之徒也。孟子既答公都子之问。意有未尽。故复言此。盖邪说害正。人人得以攻之。不必圣贤。如春秋之法。乱臣贼子。人人得以诛之。不必士师也。圣人救世立法之意。其切如此。若以此意推之。则不能攻讨。而又唱为不必攻讨之说者。其为邪诐之徒。乱贼之党。可知矣。)
程子曰。杨墨之害。甚于申韩。佛者之害。甚于杨墨。盖杨氏为我。疑于义。墨氏兼爱。疑于仁。申韩则浅漏易见。故孟子止辟杨墨。为其惑世之甚也。佛氏之言。近理。又非杨墨之比。所以为害尤甚。
愚按。杨氏之学。流于无君。墨氏之学。流于无父。孟子惧其流弊。犹指为禽兽而距之甚严。若佛氏者。出家而无父。入山而无君。一身而
武陵杂稿卷之六○原集 第 28L 页

武陵杂稿卷之六○原集 第 29H 页

朱子为南康。劝女道还俗榜曰。须至再行劝谕者。盖闻人之大伦。夫妇居一。三纲之首。理不可废。是以先王之世。男各有分。女各有归。有媒有娉。以相配偶。是以男正乎外。女正乎内。身修家齐。风俗严正。嗣续分明。人心和平。百物顺治。降及后世。礼教不明。佛法魔宗。乘间窃发。唱为邪说。惑乱人心。使人男大不婚。女长不嫁。谓之出家修道。妄希来生福报。若使举世之人。尽从其说。则不过百年。便无人种。天地之间。莽为禽兽之区。而父子之亲。君臣之义。有国家者所以维持纪纲之具。皆无所施矣。幸而从之者少。彝伦得不殄灭。其从之者。又皆庸下之类。虽惑其言而不能通其意。虽悦其名而不能践其实。血气既盛。情窦日开。中虽悔于出家。外又惭于还俗。于是不昏之男。无不盗人之妻。不嫁之女。无不肆为淫行。官司纵而不问。则风俗日败。悉绳以法。则犯者已多。是虽其人不能自谋。轻信邪说。以至于此。亦其父母不能为其儿女计虑久远之罪。究观本末。情实可哀。此当职前日之榜。所以不惮于丁宁也。然昨来告戒未行。只缘区处未广。今复详思。与其使之存女道之名。以归父母兄
武陵杂稿卷之六○原集 第 29L 页

朱子答伯恭(东莱先生吕祖谦字)辟苏书曰。示谕曲折。深所望于左右。顾其间。有未契处。不得不极论。以求至当之归。至于立彼我较胜负之嫌。则熹虽甚陋。岂复以此疑于左右者哉。持养敛藏之诲。敢不服膺。然有所不得已者。世衰道微。邪诐交作。其他纷纷者。固所不论。而贤如吾伯恭者。亦尚安于习熟见闻之地。见人之诡经诬圣。肆为异说。而不甚以为非。则如熹者。诚亦何心安于独善。而不为极言覈论。以晓一世之昏昏也。使世有任其责者。熹亦何苦而譊譊若是耶。设使颜子之时。上无孔子。则彼其所以明道而救世者。亦必有道。决不退然安坐陋巷之中。以独善其身而已。
武陵杂稿卷之六○原集 第 30H 页

武陵杂稿卷之六○原集 第 30L 页

武陵杂稿卷之六○原集 第 31H 页

朱子曰。近日。有一般学问。废经而治史。略王道而尊霸术。极论古今兴亡之变。而不察此心存亡之端。若只如此读书。则又不若不读之为愈也。
朱子曰。苏氏兄弟,仪,秦,老,佛。合为一人。
苏公嗾孔文仲。龁伊川而去之。
苏氏之言高者。出入有无。而曲成义理。下者。指陈利害。而切近人情。其智识才辩。谋为气槩。又足以震耀而张皇之。使听者欣然而不知倦。非王氏之比也。然语道学则迷大本。论事实则尚权谋。衒浮华忘本实。贵通达贱名检。此其害天理乱人心。妨道术败风教。亦岂尽出王氏之下也哉。使其行于当世亦如王氏之盛。则其为祸不但王氏而已。主名教者。亦不得恝然而无言也。盖王氏之学。虽谈空虚。而无精彩。虽急功利。而少机变。其极也陋。如薛昂之徒而已。蔡京。虽名推尊王氏。然其淫侈纵恣。所以败乱天下者。不尽出于金陵也。若苏氏则其律身。已不若荆公之严。其为术。要未忘功利而诡秘过之。其徒如秦观,李廌之流。皆浮诞佻轻。士类不齿。相与扇纵横捭阖之辩。以持其说。而漠然不知礼义廉耻之为何物。虽其势利
武陵杂稿卷之六○原集 第 31L 页

苏氏之学。虽与王氏。若有不同者。然其不知道而自以为是则均焉。学不知道。其心固无所取。则以为正。又自以为是而肆言之。其不为王氏者。特天下未被其祸而已。至乃谓汤武篡弑。而盛称荀彧。以为圣人之徒。凡若此类。皆逞其私邪。无复忌惮。岂可以是为当然而莫之禁乎。杨朱。学为义者也。而偏于为我。墨翟。学为仁者也。而流于兼爱。本其设心岂有邪哉。特于本原之际。微有毫釐之差。是以。孟子推言其祸。以为无父无君而陷于禽兽。辞而辟之。不少假借。孟子亦岂不原其情。而过为是刻核之论哉。诚以其贼天理,害人心于几微之间。使人陷溺而不自知。非若刑名狙诈之术。其祸浅切而易见也。是以。拔本塞源。不
武陵杂稿卷之六○原集 第 32H 页

愚谓。异端之于吾道。如阴之于阳。夜之于昼。黑之于白。稂莠之于嘉禾。其消长盈虚。亦固其理。而甚者。阳剥而为阴。昼变而为夜。白泹(一作涅)而为黑。嘉禾变而为稂莠。吾道化而为异端。故圣人必谨其微。所谓异端者。在春秋时。曰乡愿。而孔子始辟之。后百年至于战国。又有杨墨者肆行。孟子惧而辟之。由秦汉迄于唐宋。老佛二家大炽。一千四百年。有河南两程氏出。然后又一大辟廓如也。然世皆知乡愿,杨墨,老佛之为异端。而不知苏氏之为大异端。彼其学谲而言成理。吞吐宇宙。槌倒山河。不但惊动一世。而亦足以驱驾百代。于是。倨肆自大。媢侮正士。少无忌惮。至使伊洛之泽。竟不得渐于时。其狂波滔天。殆不可遏。厥后又百年然后。朱子大声辟之曰。苏氏兄弟,仪
武陵杂稿卷之六○原集 第 32L 页

谨按。殷太师东封。畴教浃海域。其风为万国最。故世称小中华。其登于竹帛者。名儒硕士。磊磊相踵。仰之若众星丽太空。三国时。任沙餐独以文章。鸣于罗。其次薛弘儒,崔文昌。文昌之文动天下。逮高丽。其大鸣者。金文烈,李文顺而止耳。然而未闻以斯道为己任者。其言。往往淫于达摩。多疵而少醇。忘本实衒雕缀。为可悲也。甚者。提童子之耳。教之以词藻。唯喜其早达。罔声利取宠荣。驯致骄傲。使誇张恣睢。以速其颠覆。不知养以孝悌忠信。做积福久远基址。至于一夫烧髯。祸延家国。呜呼。斯道之不幸。可胜言哉。自晦轩公出。礼晦
武陵杂稿卷之六○原集 第 33H 页

权生兄弟名字说
有权生者。丰基人也。年甚少。礼甚谨。诵诗三百甚勤。一日。拜余于郡斋曰。请名吾及吾弟。余方有公事。曰。姑去。后一日。生再来。余曰。然。必欲使余名之乎。我且名之。名其兄曰择中。字曰执之。其季曰用中。字曰时之。夫权者。经之反也。而得其中则是亦经而已。故君子贵乎择中。当其始也。择之须精。及其得也。执之须固。虽得其中。而执之不固。则终亦不为我有。故君子贵乎固执。是故。能执然后能用。能用然后能权。然用之不以时。则亦子莫之中而非权矣。故权须中。中须权。二者。不可须臾离也。颜渊。圣之亚者也。择乎中庸。既得之。拳拳服膺而勿失。虞舜。圣之大者也。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今夫生之姓既权。则其于中也。愈不可以不致念。况于其常乎。因姓而名之。因名而字之者。吾之事也。因字而思名。因名而思姓者。生之责也。
武陵杂稿卷之六○原集 第 33L 页

告昆阳吏民文
为吾吏民者。子而孝厥父。弟而敬厥兄。妻而谨事其夫及舅姑。幼且贱而尊礼其长且贵者。儿而以读书为业。人而以起讼为耻。强不得以侵弱。富不得以渔贫。智不得以罔愚。揖让相乐。薰为善俗。上以服 圣明千一之化。下以慰无状分忧之望。可也。如有子不孝其父。弟不敬其兄。妻不知谨事其夫及舅姑。幼且贱而不知尊礼其长且贵者。乐奸暴而喜斗讼。徼幸以侵夺为己利者。将一切痛锄乃已。且三年之丧。若驷之过隙。岂万一得以答我生鞠之恩乎。圣人焉特为之立中制节。使贤者俯就。而不肖者跂及耳。故曰古今之所一也。天下之达丧也。 圣祖以孝理邦家。凡公卿大夫士。并许徇情持服。独以四圉有戍。特立百日之法。以为庶民从军之期。犹虑孝子之伤其情也。亦曰愿行三年者。听我 祖宗仁孝之意。蔼然于法律之外。非教之才经百日而食肉也。今者。闾巷小民。不知百日是庶民从役之期。馀哀方剧。敢临墓哭
武陵杂稿卷之六○原集 第 34H 页

策问
问自生民以来。善为治者。无如尧舜。善言治者。无如孔孟。其为道不过曰孝弟而已矣。夫孝者。放之而无不准。弟者。推之而无不达。唐虞三代之隆。其为孝弟之治。可得闻其详欤。秦汉以下。虽有可为之君。而无是臣。亦有可为之臣。而无是君。寥寥百世。不复见善治。可胜叹哉。吾东方天开别区。自殷太师敷畴教涤旧染。变夷貊为华夏。馨香之治。蔼然可想。而文献已无徵矣。历三国。迄于王丽。其治亦有孝弟之可言。无欤。恭惟我 祖宗。垂统以此道。先正。左右以此道。我圣上。赫然中兴。绍往绪扬休烈。以流裕无疆者。亦莫非此道。可谓超轶隆古之盛矣。然而今之民俗。或有愧于古者。何也。老老近于父也。而童牙侮耆发。长长近于兄也。而疾足冒桀行。甚者。子为枭獍。而州郡屡为之降号。弟为麀聚。而室家多闻其渎伦。何以则使
武陵杂稿卷之六○原集 第 34L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