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俛仰集卷之五
俛仰集卷之五 第 x 页
俛仰集卷之五
 附录
  
俛仰集卷之五 第 256H 页
有明朝鲜国。故资宪大夫。议政府右参赞兼知春秋馆事。企村先生宋公家(《颐斋遗藁》 卷19에는 '行'으로 되어 있다.)状。
 本贯。忠清道洪州牧新平县。
 
 高祖考讳希璟。 文科。通训大夫。判司宰监事。号老松堂。亦号筠里。
  妣淑人东莱郑氏。判书允厚女。
 
 曾祖考讳寿之。 效力副尉右军司勇。 赠通政大夫。兵曹参议。
  
妣孺人。 赠淑夫人。▣▣▣氏。
 
 祖考讳福川。 奋顺副尉。 赠嘉善大夫。兵曹参判兼同知义禁府事。
  妣安人。 赠贞夫人。固城蔡氏。生员象文女。献纳河龙孙。
 考讳 泰。 学生。 赠资宪大夫。吏曹判书兼知义禁府事。号孝思堂。
  妣贞夫人淳昌赵氏。司果时雍女。生员思履孙。玉川府院君元吉五代孙。
公讳纯。字守初。一字诚之。号企村。退溪李文纯先生
俛仰集卷之五 第 256L 页
滉。因其所居而称也。亦号俛仰亭。新平则士林因其亭名贯乡而称也。宋氏之先。出自新平县。古百济沙平县。而今并于洪州牧。其谱始自高丽制述业及第,奉翊大夫书云观正兼习射都监判官讳丘进。历左右卫保胜散员,精勇郎将讳裔。礼宾寺注簿,同正讳义明。正顺大夫。判典客寺事兼春秋馆编修官致仕讳谦。至通训大夫。判司宰监事兼春秋馆记注官讳玄德。寔生老松公。老松公。我 太宗壬午登第。选艺文馆检阅司谏院正言献纳。辛卯。以 圣节使书状官赴北京。获被 帝眷。 太宗亦为之褒美。丁酉。又赴京。 世宗庚子。以佥知承文院事。奉使日本。时本国奉 帝敕讨对马岛才一岁。倭人求去 国书所纪 永乐年号而据大义斥绝。将被拘。犹毅然不屈。倭王大感悟。修礼物护归。 太宗, 世宗尤重之。 召见便殿。命具行中日录及诗律以进。行至世。既再佚再传。而苏世让,曹弘立。先后序之。性又至孝。为老亲乞养。壬寅。得守咸阳郡。居四年。有治绩。用名宦录于舆地胜览。上世。葬连山县鸡龙山北青岩洞。因居其地。及老松晚岁。退老全罗道潭阳府而葬。则始为潭人。仍世不振。孝思公笃孝。常恸少孤失学。训督子
俛仰集卷之五 第 257H 页
侄。期致立扬而不幸蚤卒。恨不得终养老母。赵夫人克媲无违。孝舅姑睦宗族。抚婢仆赒邻里。从子之官。又不受赂遗。其葬而祔也。大提学忍斋洪公暹铭之。退溪书之。即其积庆而贤子之贵。三世之貤。可知已。公以 弘治六年,我 成宗癸丑十一月十四日。生于府南锜谷面上德里第。幼已颖悟。好读书。艺无所不通。而克承庭训。文学日进。辛酉。甫九岁。有所弄雀死。文以哀之。仅二十三言。而仁民爱物之端。蔼然辞表。识者异之。 正德八年, 中宗癸酉八月。中进士三等十八人。是时讷斋朴文简公祥莅本府。公与郑参判万钟从学。朴公素严峻少许可。见公辄大称赏。日论说古人言行学术。励以反本之业。未几。文誉大振。公自言平生稍知向方。专赖其导引。因又兼师石轩朴公祐。即讷斋之弟。亦号六峰云。丙子。游太学。有重望。戊寅。讷庵宋公世琳。出宰绫城县。素以家塾勤诲。为后进师表。公又从之。己卯十月。中别试及第乙科一人。其覆试也。考官策问濂洛出处。公操纸笔立对。出入驰骋。如万马横逸。不可控制。遂擢魁。及赴 殿试。则安贞悯公瑭,静庵赵文正先生光祖,自庵金文懿公絿,金文毅公湜及南衮。并以一时藻鉴差考
俛仰集卷之五 第 257L 页
官。得公策。高声读曰。季云以后。无此文章。将置首选。还以篇末语疵。屈居第三。季云。金濯缨驲孙字也。静庵固深爱公。欲一见待暇致邀。而公已以新 恩归觐矣。俄而。衮及沈贞,洪景舟等。夜入神武门。危动 上衷。请黜静庵。一队名流。拟于 殿前扑杀。赖郑文翼光弼泣谏得缓。而犹未免窜死。静庵以十一月受药。则公于是竟未及一识。常以为恸。而讷斋亦被斥不容矣。公遂不忍求进。顾祖母父母在侍。亦不忍忘世。是冬。分隶承文院权知副正字。免新未毕而庚辰春。有荐艺文馆者。试史才如例。立归。秋游瑞石山。有诗呈石轩。以悼士祸。冬。始授本馆检阅兼春秋馆记事官。既以翰林入仕。考史至己卯事。辄呜咽不自胜。寻荐录弘文馆。授正字。所谓南床位也。又选东湖读书堂。 赐暇读书。是亦 国朝储才作成。期俾华国之地。一世所称极选。而慕斋金文敬公安国诸贤。又相与阴护而显引者也。辛巳春。在艺文馆。 上赐柑于承政,弘文,艺文,侍讲各司在 阙中者。因降 御题。公进七律三首居首。受 赐弓一张。献家庭以荣 君赐。是时春夏凡六朔。分番东湖所读制。逐月课以 启。有暮思一绝云。日已西时月未东。群星争耀
俛仰集卷之五 第 258H 页
点长空。山川气色因沈没。谁识孤怀病此中。盖亦为己卯士类及安贞悯前后惨祸以寓哀。而承旨崔世节。衮党也。既嫉其侄猿亭寿峸为士类所尝好。而重以诗讽已。则诬而杀之。又欲因公诗中伤。其僚适止之乃免。秋。 天使唐皋,史道颁 敕且归。各献诗告别。 上以其意不可忘。宜 永垂示。 命宰相侍从能诗者十五人和进成帙。而 嘉靖壬午正月。公荐 承政院注书矣。亦应制被选。是春罢归。有自警诗以志悔。夏。全罗道观察使申公鋿。以 国典散官。得试都会儒生。差公赴灵光郡佛甲山寺。与县监罗安世,光州教授邢士保同试。七月。游府北龙泉寺观瀑布。癸未。授艺文馆奉教。八月。丁考忧。执丧如礼。十一月。葬于府南无量山老松以下先兆之侧。庐墓守之。扁曰风树堂。而二弟絪,绅偕焉。灵川申公潜,河西金文靖先生麟厚。并以诗追纪。灵川。进士同年也。河西。少时门徒也。甲申。始营俛仰亭基于上德里西一里许。直企村新居家园西北崖上。先有郭氏居之。梦金鱼玉带之士联翩其上。果为公所有。而士大夫多造游者。乙酉十月。禫阕。与林检阅鹏。舟游会津江。授 世子侍讲院说书。丙戌。升弘文馆修撰,知制 教兼 
俛仰集卷之五 第 258L 页
经筵检讨官。是春。哭南西溪趎。又分番东湖。因月课进兰棘兼画诗一绝。亦寓讽也。自是移司谏院正言,兵曹佐郎。还授弘文馆修撰。盖入仕以来。其所出入如弘文之修撰升校理。司谏之正言升献纳。司宪之持平升掌令。以至吏,兵之佐郎升正郎。一切清要。并再三践历。而常带制 教,检讨,记事则 朝廷之属望重矣。丁亥夏。罢官归觐。秋。授正言。降 御题八景。 庭试文臣。公进七律居副。戊子夏。以弘文校理。乞暇归觐。时外舅薛公南仲。为清洪道兵马虞候。因历省营中。节度使柳泓。为设宴清虚堂。己丑秋。又分番东湖。十月归觐。先是。袒免叔父知止堂孝宪公钦。老松之弟。 赠参判龟之曾孙也。以文学孝友清白。重于南中。公与梁学圃彭孙诸贤。蚤游其门。是年。莅本府。睦爱尤至。自乙亥 章敬升遐。而 仁宗在东宫。幼冲已有圣德。至丁丑。 文定御壸则一二流言。多以为不利 东宫。孝惠公主。亦 章敬出也。下嫁延城尉金禧。安老子也。安老始为衮所逐在谪。嗾其妻党正言蔡无择。宣言 东宫孤危。使我还 朝。当矢心翼护。时贤亦往往信之。庚寅。相臣李荇,大司宪沈彦光。竟为无择所诳。请放安老叙用。而公为台谏。力
俛仰集卷之五 第 259H 页
言不可。晦斋李文元公彦迪。亦与公合辞。不 允。安老之怨公始此。初。 东宫有灼鼠之妖。而敬嫔朴氏子福城君嵋。在诸 王子中年长而地逼。奸党咸谓朴氏之蛊 东宫。为子地也。请置重典。公则知其实出安老之巧诬。不可令朴氏母子抱冤。乃累 启缓其罪。而嵋犹窜。后移礼曹佐郎。差庆尚道御史。还授奉常寺佥正。移议政府检详兼 世子侍讲院文学。则郑文翼公时尚为领相无恙。每见公至。必屏妻子。入寝室娓娓吐怀。其为贤公卿所重如此。转升议政府舍人。辛卯。 东宫又有悬牌妖语如灼鼠者。两司希安老旨。请亟杀朴氏母子。至壬辰尤急。公以司谏院司谏。犹力以为不可。益与时论相忤。癸巳。朴氏狱竟成。母子踵死。其女二翁主绝属籍。而次婿唐城尉洪砺。亦杖殒于狱。国人冤之。安老遂大得志用事则李荇以不附杖流。相臣沈贞。以相轧逐死。其党张顺孙,韩效元,金谨思又先后入相。而无择及许沆等。重与之缔附煽乱。斥贤类无虚日。公常愤然。面折其狡恶。亦自分必败。就乡庄创筑俛仰亭。盖取俛仰宇宙之义。而听松成公守琛。为书亭额。盖将永以为归也。甲午。安老入相。嫉郑公一队尤甚。目以三径。而以郑公
俛仰集卷之五 第 259L 页
为一径。以公为一径。欲以一网打尽。则郑公果以迁 禧陵。受诬窜金海。而公亦罢归。自此不得安于 朝矣。奉母优游。若将毕命而已。乙未。具屏庵寿福卒。哭以诗。即己卯士类而寿聃之兄也。丙申。 上重试文臣于庭。罗松斋世缵以检阅。对策极言朝象之不和。有曰。周有臣三千。惟一心。受有臣亿万。惟亿万心。不知 殿下之人心几亿万耶。安老大怒。下禁府。自为委官鞫诘曰。汝在外方。何以知 朝廷事耶。必有与同议者。意欲使引公。并逮治甘心。盖亦知公为南中后辈领袖而罗公有所受也。罗公揣其然。愈愤切不言。累讯碎骨。酷于宋之诗案。幸 上特宥。减死窜固城。而公亦仅免。君子以此两美之。丁酉冬。安老势盈恶极。 特旨并无择,沆三奸 赐死。告 太庙五日。而起公弘文馆副应教。慕斋与郑公亦 召还。戊戌。升司宪府执义。又升弘文馆直提学知制 教兼艺文馆应教。因差忠清道御史。不数月而己亥春。又特升通政大夫。承政院右副承旨。转都承旨,知制 教兼 经筵参赞官春秋馆修撰官艺文馆直提学,尚瑞院正。应制进诗一律居首。受 赐马装。四月。 天朝辽东都司来。差宣慰使西行。庚子。擢授嘉善大
俛仰集卷之五 第 260H 页
夫。庆尚道观察使兼兵马水军节度使。会金诚斋若默与河西友婿。而同中文科。就妇翁尹镇安任衡家设 恩荣宴。诚斋即讷庵甥侄而公同门也。公为之赴会押宴。而尹氏为二婿登科。别给田土奴婢立券。则公以手笔證之。亦一时美谈云。乃赴任。历巡部下七十馀邑。所到。留诗如慕斋故事。而与左兵使张世豪,水使奉承宗。又遍视山海关防。无一遗者。舟游左兵营南洋之台下。名以望仙。至咸阳则老松公莅郡时诗手笔在板上。追次韵以致慕。公尝重创先公孝思堂于旧墟。而亦得听松书额。及是。又移老松诗笔遗板。以揭于堂。辛丑。内迁同知中枢府事。兼五卫都总府副总管。转行司谏院大司谏。自三奸败死。群贤汇征。世道若可有为。而 文定诞 明宗。封庆原大君。至是八岁矣。有舅尹元衡。与 仁宗舅尹任。有二戚相倾之渐而人谓之大小尹。一种奸细。已多附元衡。而杨渊,黄宪。俱以粗鄙被 上宠。二人。元衡党也。渊虽赏逐谨思。而实趋势。宪又本衮党也。公劄斥曰。自古鄙夫得志。未有不雠士林者。请斥去以清仕路。不 允。而宪为吏曹判书。与元衡相结炽煽。公移司宪府大司宪。欲驳宪。左右不应。公挺然曰。进退人物。
俛仰集卷之五 第 260L 页
决非患失辈所能。且年少骤升。奈误名器何。元衡时为执义。不得已从之。非其欲也。自是。其党毁公者四起。壬寅。公果黜。授全罗道观察使兼兵马水军节度使。宪复为吏曹判书。朋奸济恶。而元衡之势日张。 东宫则孤危甚矣。公无乐供职。而僶俛行部。不为久计。犹以外弟梁公山甫。静庵门人之贤也。为助其潇洒园修葺。泉石花木。其胜有倍。又会友婿兵使林㙏。因巡省外姑于昌平县。远近荣之。癸卯。引疾递。授汉城府右尹。以大夫人年高。乞外邑便养。授光州牧使。志物之养。至诚不怠。甲辰十一月。 中宗升遐。 仁宗嗣位。时事益汹汹多虞。而十二月。大夫人卒于衙。乙巳二月。靷祔考墓。公年已五十三矣。守墓号泣。不以暂离。七月。 仁宗猝又升遐。 明宗嗣位而 文定垂帘听政。则中外威福。悉自元衡出矣。八月。李芑,郑顺朋,许磁,林百龄等。承望元衡。入对忠顺堂。诬 启 两殿。致 先朝旧臣柳灌,柳仁淑及任于逆死。其有杀戮。必曰定难。人或言及。赤族乃已。道路为之结舌。因策伪勋。号以卫社功臣。如晦斋及冲斋权忠定公拨一二贤卿。亦皆勒被封君。而宪与正言陈复昌。又前后翼附。浊乱无已。公虽处苫凶。未始不悲愤
俛仰集卷之五 第 261H 页
也。丁未二月。禫阕。金光准。故人而伪勋也。忽见公语曰。公知 朝庭戡乱否。公慢应曰。不知也。光准勃然曰。国论已定。何谓不知。公不与更辨。磁亦故僚也。既录勋。富贵赫然。公戏曰。公家美女。曾所未见。一何多也。磁面赤不敢对。公之讽纠。虽知旧不避如此。每叹乙巳诸贤多败。尝作歌曰。有鸟哓哓。伤彼落花。春风无情。悲惜奈何。有歌儿赴人宴席传唱。则复昌在座。忽尔惊讶曰。此必谤讪。未知谁作。歌儿不肯告。复昌亦不甚穷竟。一日来问曰。人谓我小人。我诚小人乎。公曰。小人也。复昌惊曰。我虽无状。宁遽至是。公乃戏曰。人谓君子为小人则或非小人乎。盖既直斥无讳。又婉辞致讥。而复昌终不悟。人谓公善言云。是时。例复同知中枢府事。参修 中宗实录。公在戊子以前。已会朝士任弼亨,金万亿,成守琛,宋之翰,尚震,金明胤,许伯琦,柳健,安从腆,郑希弘,李光轼,李思曾,朴绍,尹忭,闵齐仁,李兴,朴世蓊,崔景弘,柳世龟,张玉,洪德演,李巙,沈思逊共二十四人。修癸丑甲契。序以日月。具录一案。而公序于第十二。或同年同僚。大约多取同声用生日轮会。至是又以同知职名录案。而其存殁之异。邪正之变。亦公与后人衡鉴之所寓也。及癸
俛仰集卷之五 第 261L 页
丑回甲之宴。则郑湖阴士龙。又有诗志之。寻降行掌隶院判决事。五月。差奏闻使赴北京。至抚宁县。有童子名养正者读书。公赠诗勉以正学。以科场病人为慨。后闻其师揭壁称赏。至三河。县人王继福。出示岳武穆王精忠录图。留诗寓感。入京城留乌蛮馆。 皇朝时有门禁。使本国使臣不得出入。经月至秋。作一孤囚。公呈文礼部曰。窃照本国忝备东藩。世守箕封。 天朝自前以知礼称许。不与诸夷并数。而出入之便。惟在于彼国。锁闭之令。独加于小邦。夫疑生于不信。禁由于难制。今乃俾 皇恩壅而不布。下情郁而不伸。恐有碍于导宣 天泽。抚绥远人之义也。礼官读曰。佳哉好文章。竟蒙 钦依。得通门禁。如甲午使臣苏世让得请故事。十月。竣事乃还。至山海关。主事方九叙。礼貌如初。赠以瀛海集。公以二律谢之。既复。请知止宋公孝思堂记文。而听松又为公书之。十二月。哭宋公丧。戊申。出为开城府留守。时百龄,顺朋相继死。而宪入相。又忤于元衡。则复昌又受嗾黜诸外。公既赴任。不以出为意。每暇游花潭。怀徐公敬德。己酉。又遍观朴渊,观音窟,义相台,大兴洞,兴王洞诸胜。而与听松,灵川及尹橘亭衢,赵松冈士秀,周慎斋世
俛仰集卷之五 第 262H 页
鹏,沈佐郎守庆,元校理虎变,郑校理惟吉。或诗或书。或往来同游。周公方按黄海。欲以故道为治。故诗以勉之。又筑场岩亭于府西。日逍遥其间。郑公万钟。同门友也。在庆尚监营卒。有诗以哭。有郑宋为朋举国知之句。公固知事无可为。常有弃官之志。其庶叔与公昵者。每言吾见外居宰相出自西小门者。未见有自南大门出。盖为仕宦入京者至死不出。而在京死者。柩行必由四小门。其生者得由四大门出入故也。公虽知其为戏。而亦每以为嫌。及自开城纳节而归也。庶叔送至江上。则公临觞语曰。吾乃今得出南大门矣。庚戌。起授大司宪。移吏曹参判。许磁方为赞成。亦追悔乙巳事。不欲因附元衡。与闵齐仁同归。公乃不嫌再出。惟协心荐贤是务。则其进退人物。往往多忤元衡矣。四月。赴庆会楼下应制。进安不忘危诗七律。居首 赐马。閒游荡春台。公尝与参判具公寿聃友善。具公为复昌所好。人多斥者。公以朋友义重。独深责之。具公大悔悟。遂疏复昌。复昌讶之。一日抵具公曰。公之待我。何乃有异畴昔。必听宋某言故也。遂与芑谋。芑亦曾用奸计夺人财。为公所斥者。两憾既合。则六月。嗾台谏李无疆。及朝讲入侍。就 文定帘
俛仰集卷之五 第 262L 页
前斥公曰。缔结寿聃。鼓生异议。是为邪党。不宜在 朝。因并命公及具公与李润庆,李浚庆,许磁五重臣一时远窜。 朝野震骇。具公俄又赐死。公闻将窜待命。大司宪宋世珩。故交也。闻诬启方发。知公必不免。私送人马。先嘱公戒行。因以书来。金百匀(金旁)适在座。子弟畏其泄。乃语百匀曰。事急矣。当速理行装。愿客蚤去。公遽曰。大丈夫事。宁有不可对人言者。我苟有罪。斧钺是甘。否则死生休戚。人所共睹。因出世珩书示之。有曰。君既见忤领奸。又忤于恶物。两恶主张。左右风靡。不胜痛咄。盖指芑与无疆也。事机严秘。人莫敢开口。顾公则表里无隐。豚鱼可孚。利害不动。襟怀自旷。故百匀非正人也。犹以不欺为感。无疆亦追闻称服。常言宋某。君子人也。一视夷险。心肝洞然。又言当其窜时。人皆为之悲叹。虽割肌相遗。若无一毫惜者。可怪矣哉。其对人啧啧。愈久不已。公初拟窜清洪道舒川郡。不数日。以近南乡。移平安道顺川郡。挈二子海宽,海容赴谪。沿路相慰。历上平壤之浮碧楼。有诗自叙。恨归休不早也。辛亥六月。蒙 宥。量移京畿水原府。及两司合 启逐无疆。又劾罢芑。于是。大臣有特辨公无罪者。是冬。乃放归而元衡又已入相矣。
俛仰集卷之五 第 263H 页
壬子闰三月。命外叙。降授善山都护府使。五月。到府。府古称多土豪难治。岁亦荐歉。民罔奠居。公不嫌龙蛇。推赤心置腹。爱动于色。奸吏仰视。亦不忍欺。于是民若吏大化。每肩舆以出。观者必加额呼父。御史以 闻。特赐表里一袭以褒之。或暇日游府人故黄参军允献无尽亭。以至其孙孤山耆老梅鹤亭及月波亭诸胜。而所与游者。申灵川尚州牧使也。李默斋文健,黄柳村汝献。寓公而党锢也。旧僚也。宋倻溪希奎。同年也。朴龙岩云,卢松亭守諴俱朴松堂英。门徒也。三公亦府人也。又府境士大夫多生员进士同年。因设榜会于海平古县。其一往一来。相得甚乐。而无非与政通者。是年。吴贰相谦莅潭阳。及公暇归。偕上俛仰亭。劝以重葺。因以赀助。而奇高峰大升记之。林白湖悌赋之。河西及林石川亿龄,朴思庵淳,高霁峰敬命。并有诗三十咏倡和焉。癸丑。与宋倻溪舟游洛东江。哭周慎斋。而李芑亦死矣。十二月。夫人薛氏卒于衙。甲寅。靷归以葬。还府历知礼县。则卢玉溪禛时知县。用古道治僻邑。诗以美之。自衙移寓府西迎凤里。故河公纬地旧居。所称壮元坊也。松堂及郑新堂鹏。亦皆府人。而先十年下世。并有诗以致慕。七月。始集中年以
俛仰集卷之五 第 263L 页
后诗藁。录示子孙。其按本道则郑彦悫知本府。尝慊于公。自丁未以副提学上良才驿壁上血书起诬狱。戮贤得志。及公左迁本府。彦悫适按道。颇困公。公略不介意。一世咸称长者。将递归。以俛仰亭所揭赵龙门昱所和三律。索退溪和之。既去则府民大小遮路。号泣请留而不能得。乃相与伐石。以乙卯立碑于府城南门外大堤上。而宋倻溪序而铭之。至今戒勿毁伤焉。公尝于屋下。私语以叹曰。元衡,复昌为鹰犬。大噬士林且尽。其终享福禄。能复几何。不意此言为元衡漏听。则公益复凛凛惨祸。而特以黜官在外。无隙可乘而免。亦一幸也。丙辰。序老松日本行录。先是录佚。而梁公山甫得诸南原老儒吴祥。以归于公云。丁巳冬。哭梁公。戊午。起授全州府尹。将行。元衡忽来见曰。士林虽斥复昌。复昌实有功。 上初即位。廷臣多谋危者。而吾以戚臣。未敢与闻朝议。其 宗社不殆。时一发比耳。当时复昌。奔走翊戴。功不可量。试考诸 皇朝永乐皇帝以藩王入承大统。死者几五万。今以乙巳死者。反谓其多而交谪之耶。其言之恐动威胁。视初年有甚。而公竟亦不与之一辨。是年。安公玹,李公浚庆入相。庚申。呈病遰归。是年正月。河西卒。五
俛仰集卷之五 第 264H 页
月。树碣考妣墓。十二月。 朝廷闻 天使将至。大臣 启以公有诗战才。与退溪及石川驲 召。辛酉正月。至京而 天使不果至。旋授罗州牧使以归。时沈通源入相。亦元衡党也。甲子春。哭听松及泛虚亭尚公震。乙丑。 文定升遐。元衡窜死。自是清议得始行矣。丙寅。权公辙入相。 隆庆丁卯六月。 明宗升遐。 宣祖入承大统。闵公箕又入相。而己卯乙巳诸贤。并次第昭雪。衮亦追夺。戊辰。授汉城府左尹。参修 明宗实录。移刑曹参判司宪府大司宪。己巳。特升资宪大夫。汉城府判尹。转议政府右参赞兼知春秋馆事。公年七十七矣。引疾乞归。自此退休乡园十有四年。累乞解职。 上以先朝耆老不许。久之。 许付知中枢府事。处以閒散。累 赐食物。凡有 赐赉。一如在庭 恩例。一日。 下备忘记曰。宋纯以宰相退老于乡。虽不受禄俸。令本道磨鍊岁给。以示予厚待老宰之意。且旧规之有无。事理之当否。予未知之。偶尔思之。故言之。有司以无例防 启。 上犹特申食物。臣僚莫不感激。公既閒居。 朝议益重之。为 除弟绅镇岑县监及二子官。俾奉荣耀。而二子不幸继殁。公实理以遣京。凡世上欣戚。不切切置怀。故其颐养所充。精
俛仰集卷之五 第 264L 页
力不衰。年踰八十。犹看书作字。张弓围棋。与壮时无异。日乘竹舆。来去俛仰亭松竹间。山翁溪友。杂坐谈笑。不以四朝元老自处也。尝作俛仰亭三言歌曰。俛有地仰有天。亭其中兴浩然。招风月挹山川。扶藜杖送百年。盖亦几乎俯不怍仰不愧。而令德令闻始终无憾者矣。惟其爱 君忧国之诚。曾未少弛。发诸篇什。形诸讴吟。有致仕歌三篇,梦见 主上歌一篇,五伦歌五篇,俛仰亭长歌一篇,短歌七篇,杂歌一篇及少时玉堂受 赐黄菊歌一篇,春塘台观耕应制农歌一篇。方言古语。错综抑扬。风流情致。溢发委曲。有足以惇风教立懦顽。而不徒一时被之管弦而已。今其词曲。尚流播未泯。而松江郑公澈训民歌第一第二。亦有引而采者。其农歌音节。尤足听闻。传诸古里。农夫口授耳认曰。此宋爷遗声也。前后所交游不替者。自申企斋光汉。以至退溪,听松,松斋,龙门诸贤。既皆道义相期。而后进名流河西,锦湖,玉溪,思庵,高峰,霁峰,松江以下二十馀公。举出入尊服。听松尝为之叹曰。此所谓天下桃李尽在公门者也。当庚午。思庵判吏曹。则公又闻而喜之曰。朴淳秉铨。关节绝矣。其好贤而不忘如此。万历己卯十月。家人设回榜宴于
俛仰集卷之五 第 265H 页
亭子。有以 启闻者。 上命户曹 赐花宣酝。一如新 恩时例。而霁峰,松江,高峰,白湖与本道方伯及守令共百馀人并赴之。一路耸然。夜深酒阑。公微醺就温室。松江倡曰。举公蓝舆。也自不恶。吾侪当为之担行。遂一时扶拥而下。人又嗟叹。以为美谈曰。此尤前古所未有之盛事也。若公当时。岿然若鲁灵光独存。而三达五福之会并。亦天意有以报公耳。秉彝好懿。人孰不然。而一世诸贤。其相与贤贤若是者。不益于光有耀哉。壬午二月初一日。公忽微觉不平。患呕就睡。翛然而卒。享年九十。时有白光自屋上属天而如虹蜺。其消则有赤云漫空而散。若是者非一再。人皆异之。官吏巷民。俱变服不肉数十日。聚米以奠。乃始复常。非得人之深。而能然乎哉。讣 闻。辍朝三日。遣礼官 赐吊。具文致祭。松江亦祭以文曰。呜呼。风埃险涂之难尽。尽之者尚矣。其不踬者亦鲜矣。立朝六十年。遵大路而终不大踬者。于相公见之。然则今日之恸。非为私也。呜呼哀哉。公之平生。斯亦隐约而举之矣。四月二十二日。葬无量考墓之下子坐之原。薛氏为祔左。后十五年丁酉。亭烬于倭乱。而公所与前后诸贤倡和诗板。无一存者。又五十七年 孝宗
俛仰集卷之五 第 265L 页
甲午。后孙仅始创修则鹤沙金公应祖莅本府。属外裔李萱。辑板上旧诗文。作俛仰亭杂录而序之。又五十年 肃宗甲申。士林始建龟山祠于府西南木山面蓝山里古馀溪上东距亭二里许。既又以老松及李东岳,安讷与夫乡宋勿染亭廷笋,金清溪应会,金晚德大器,金瑞石彦勖,罗九华茂春,宋栗翁徵。次第追享。东岳。本府名宦也。栗翁公。伯父白圭堂砺曾孙也。公少而孝于考。老白首。事妣益匪懈。其丧也。在墓庐惟谨。其祀也。并朔望不缺。以至祖先忌辰。虽八九十。犹必诚虔。而待子弟以和。御奴仆以宽。或有过。不喜笞朴。亦不深探其情原。其天性忠厚而正直。弘大而确质。自乡里应接。曾不以贵贱有所亲疏。故上下老少。咸得其欢心。推而及于亲民按部。用人论事之际。所急者化俗而不流于弛缓。所严者斥奸而不偏于刻讦。虽其始危于世节。中困于安老。终忤于元衡及芑。有事则必见斥。有斥则犹不屈。宜若不止一窜。而卒之身与名俱享。卓然为己卯乙巳前后惨祸以外完人者。讵无以哉。古云。能柔能刚。又云。不激不随。视履考祥。公盖其人。而由古迄今。历选不与伦拟。则▣谓之无多可矣。乃世之君子。观公逶迤治乱之间。
俛仰集卷之五 第 266H 页
不暇舒究其然。而遽有以责备。何也。若忍斋与其从弟判书昙。在 明 宣授受之交。致士类新旧之岐。此自洪氏一边之得失耳。公以旧人。重以故交。以宪长宿研。一为其所引。亦何至于攻新进谋偕。有如栗谷李文成先生珥 经筵日记之云乎。若果然也。即当日新进在所谋攻之中者。莫松江先也。而松江于公有祭文。无怨可知。意者栗谷论公。亦犹其论吴公谦者。而尺度所存。非后学可窥。抑日记所载。往往出于传闻。而附春秋疑信之例欤。今公诗文遗藁。或当日手编。或后人续裒者。参诸公私评议。诚凿凿可徵。尚论之士。其庶有释然矣。薛氏生于甲寅。少公一岁。从封贞夫人。新罗弘儒侯聪之后。自庆州移贯淳昌郡。有中赞文良公公俭,赞成齐简公之冲。克大其家。而继以版图判书安统,参议凝宫直, 赠参判玉川君纁,郡守荣祖。至察访苌。即虞候南仲之父。夫人其孙也。性贞悫。事公诚谨。奉舅姑敬顺。待人不事缘饰。虽已贵显。犹克俭。不废妇职。如贫贱时。人有问之则曰。富贵在外。职分在我。而责诸在下。无是理也。且人生斯世。旷职癈分。所作何事。盖不学问而常行实德。皆与理暗合。其有事为。必因心直出。而不以善恶有
俛仰集卷之五 第 266L 页
可择。则天禀然也。有崔氏女。先逝。终身痛伤。诸侄之亲死无归者。鞠养婚娶如己出。方公之窜。夫人夜半露心指天呼曰。天乎无罪而长女死。又令生者窜。天之降祸。必有所召。若知有罪。当自改之。及其在善山衙内。患胸痛。且终。挥子弟勿俾环呼曰。我语汝等。大宅与亭子近。大人接宾应事。所喜居者。我死。宜与摄室居此如我居。勿违大人意。因命二子序坐。馈以粥。忽惊曰。我死矣。又呼外孙崔弃曰。汝母死。我育汝如母。念汝寒。今隆冬矣。衣一袭在笼。此后谁复衣汝。亦馈以粥。转及婢仆曰。汝辈俄顷当罔极。可先食此。我之馈汝。毕于今日矣。才毕而卒。寿六十。其不以死生为动而从容处置。若有道君子者。岂屑屑有所为而强为之乎。二子。即海宽。丙午生员三等五十七人。授 健元陵参奉。海容。授珍原县监。为公便养也。一女婿崔世胤。县监。其子弃。进士。与松江善。壬午五月。撰公家状。将谒文作者而不果。其女适宗室顺兴君梦禹。公又有六子二女。子曰海清。箕子殿参奉。曰海澄。曰海源。曰支繁。曰支长。曰次方。女婿申聃寿。季女四任。未嫁节死于丁酉倭乱。海宽无子女。其妻光山金氏。以县监崔世胤之婿顺兴君第二子𤦹。更名继宋。
俛仰集卷之五 第 267H 页
称以侍养。使奉其祀。海容亦无子女。其妻彦阳金氏。以海清长子德美为子。实奉公宗祀。官军资监佥正。海清次子悌美。一女婿金庆修。海澄一女郭元福。海源子硕美。无后。俊美。武科。二女婿。南仁元。宗正。支繁。无后。支长子德弘。二女婿。宋台福,朴永根。次方子泽美。光美。武科。晋美。申聃寿。无后。今德美长子副司猛瓘。次子佥中枢瑊之子武宣传官又昌。以下曾玄若干人。公之世德家声。郁而不章。二百年于兹矣。呜呼。公之事实。在己卯乙巳诸录。退溪,栗谷诸集。公之宦迹。在槐院,翰院,玉堂,湖堂,银台,春坊, 经筵,薇垣,柏府,兵,吏,礼三部,耆社,京兆,政府。与夫 皇京之奉使。两湖全岭之持斧按节。开城,善山,光,罗之居留字牧者。又皆暴著耳目。而野乘地志太史之藏。盖无非经纬参伍之所则后之论述。虽喙长三尺。尚复何加焉。独惜乎墓而无表碣神道之刻。庙而无准品 宣谥之典。祠而无 谕祭赐额之举。甚至遗墟一亭之久颓而将废也。遗命百世。亩之仅祭而垂卖也。永言之。宁非 朝野之一大羞事乎。胤锡生也晚。识且薄。诚无足一二云云。而窃尝奉读 肃宗御制记李光迪回榜宴花酒之 赐。有引公所蒙 宣庙故事。又读
俛仰集卷之五 第 267L 页
 当宁在东宫 御制所序故梦窝金忠献公昌集续自警篇。有载公所语庶叔别席者。辄低徊叹仰久之。曩丁酉。公七代孙日佐。即又昌曾孙也。不鄙肯来。属以状行。及胤锡戊戌东游。谒公墓登公亭致慕。而在都下。梦陪公回榜。则未始不太息曰。当时执舆之贤。而犹多有谥。以公得舆之贤。而乃无谥可乎。一时士大夫咸曰。此善谑耳。而亦可慨者。盖日佐之请益勤。方将就木川县斋。至诚加督。而忽以庚子殁矣。呜呼。胤锡虽无能为役。其何忍右已。以归于其孤允权。庶他日贤孝者藉手陈请。而世之立言载笔诸巨公其有采焉。谨状。
崇祯三辛丑我
圣上五年五月 日。御侮将军前行 世子翊卫司 翊赞越松黄胤锡。状。
俛仰集卷之五 第 268H 页
议政府右参赞宋公行状
公讳纯。字守初。一字诚之。号企村。即退溪先生因其里名而谓之也。又号俛仰。乃士林后学。以其亭名而称者也。系出新平县。高丽书云观正讳丘进。为鼻祖。自是簪组相承。五世而至讳希璟。官判司宰监事。号老松堂。以能专对。被眷于 皇朝。见重于倭国。为 太宗朝名臣。寔公高祖也。曾祖讳寿之。效力副尉。 赠兵曹参议。祖讳福川。奋顺副尉。 赠兵曹参判。考讳泰。 赠吏曹判书。号孝思堂。以笃孝见称于世。妣淳昌赵氏。司果时雍女。玉川府院君元吉五代孙。甚有妇德。忍斋洪公暹铭其志。退溪李文纯公滉书之。公以 弘治六年癸丑十一月十四日。生于潭阳之上德里第。幼颖悟。好读书。文艺夙就。癸酉。中司马。时讷斋朴公祥莅本府。公乃从学。朴公素严峻少许可。见公大加称赏。深致勉励。期以远大之业。讷斋之弟六峰祐。亦于公有教迪之益。公尝自言平生为学。实赖朴公。而称知向方。己卯。登别试乙科。考官安贞悯公瑭,赵静庵先生光祖,金文懿公絿,金文毅公湜。得公策高声读曰。季云以后。无此文章。静庵甚爱公。将邀致。而公已荣归矣。未几。北门祸作而静庵受命。讷
俛仰集卷之五 第 268L 页
斋亦被斥。公痛伤不已。是冬。分隶承文院权知副正字。庚辰。授艺文馆检阅兼春秋馆记事官。寻荐录弘文馆授正字。又选入东湖读书堂。是皆清望极选。而金慕斋诸贤所相推引者也。辛巳。在东湖有一诗。寓意于己卯士祸。衮党崔世节。欲成诗案而不果。壬午。荐授承政院注书。癸未。除艺文馆奉教。八月。遭外艰。执丧尽礼。庐于墓侧。扁以风树。后河西金先生有诗以咏其事。乙酉。服阕。除侍讲院说书。丙戌。升修撰,知制教。自是历践谏官宪职,玉堂,郎署者。数年之间。不止再三。当金安老之在谪也。相臣李荇,大宪沈彦光。为正言蔡无择所诳。请放其谪而叙用。公以谏官。力言其不可。晦斋李文元公所言亦与公同。而安老不得蒙放。其怨嫉忒甚。及安老得志用事则善类摈斥相续。公乃还乡里。筑成俛仰亭。寔取俛仰宇宙之义。而成听松守琛。为书其扁额。盖将优游毕命也。丁酉安老伏法之后。 朝廷即起公为弘文馆副应教。戊戌。除司宪府执义弘文馆直提学艺文馆应教。己亥。特升承政院右副承旨。转都承旨。四月。 天朝辽东都司来。差宣慰使西行。庚子。擢资嘉善。为庆尚观察使。巡到列邑。辄留诗如慕斋故事。至咸阳。见老松公
俛仰集卷之五 第 269H 页
莅郡时诗笔镂版。乃次韵以致感慕。公尝重创孝思旧堂而堂额亦用听松笔。至是。又以老松诗笔。移揭于堂。辛丑。除同知中枢府事。连迁大司谏大司宪。驳斥吏判黄宪。其党谤公者多。壬寅。出按全罗道。值时事危疑。实无乐供职。而惟与外弟梁公山甫。同其志趣。为之修葺潇洒园而甚相欢。癸卯。因疾递。授汉城右尹。既而。为便养出宰光州。志物极备。十二月。在衙丁忧。翌年二月。靷窆。公年踰五十而守墓号慕。不暂离焉。丁未。忧吉。授同知。参修 中宗实录。五月。差奏闻使赴北京。至抚宁县。有童子名养正者读书。公赠诗勉以正学。而以科场病人为慨。后闻其师揭壁称赏。至三河。县人王继福。出示岳武穆王精忠录图。公留诗寓感。入京城留乌蛮馆。 皇朝有门禁。使本国使臣不得出入。作一孤囚。公呈文礼部曰。窃照本国忝备东藩。世守箕封。 天朝自前以知礼称许。不与诸夷并数。而出入之便。惟在于彼国。锁闭之令。独加于小邦。夫疑生于不信。禁由于难制。今乃俾 皇恩壅而不布。下情郁而不伸。恐有碍于导宣天泽。抚绥远人之义也。礼官读曰。佳哉好文章。竟蒙 钦依。得通门禁。如甲午使臣苏世让得请故事。十月。竣事乃
俛仰集卷之五 第 269L 页
还。至山海关。主事方九叙礼貌如初。赠以瀛海集。公以二律谢之。戊申。出为开城留守。既赴任。不以出外介意。每暇日探胜境中。时与成听松,周慎斋诸贤相邀咏怀。又筑场岩亭于府西而徜徉其间。未几。纳节而归。庶叔送之江上。则公临觞语曰。吾乃今得出南大门矣。先是。叔尝言吾见外居宰相出自西小门。未见有自南大门出者。盖叹仕宦入京者死而后乃出也。庚戌。除大司宪。迁吏曹参判。政注之间。务持公平。甚为元衡所忤。公与具公寿聃友善。尝责其为复昌所好。则具公遂疏复昌。复昌乃疑而衔之。与芑相谋。嗾台谏李无疆。入侍就 文定帘前斥公曰。缔结寿聃。鼓发异议。是为邪党。不宜在 朝。于是 命以公及具公诸人一时远窜。 朝野震骇。大司宪宋世珩。以公故交。闻诬 启方发。知公必不免。私送人马。先嘱公戒行。因以书来。金百匀适在座。公子弟畏其泄。乃语百匀曰。事急矣。当速理行装。愿客蚤去。公遽曰。大丈夫事。宁有不可对人言者。我苟有罪。斧钺是甘。否则死生休戚。人所共睹。因出其书示之。有曰。君既见忤于领奸。又忤于恶物。两恶主张。左右风靡。不胜痛咄。盖指芑与无疆也。事机严秘。人莫敢开口。顾公则
俛仰集卷之五 第 270H 页
表里无隐。豚鱼可孚。利害不动。襟怀自旷。故百匀非正人也。而犹以不欺为感。无疆亦追闻称服。常言宋某。君子人也。一视夷险。心肝洞然。又言当其窜时。人皆为之叹咜。虽割肌相遗。若无一毫惜者。可怪矣哉。其对人啧啧。愈久不已。公初拟窜舒川。竟乃以近南乡。移定于西路顺川。翌年夏。量移于水原。冬。放还。壬子。除善山府使。邑俗素称难治。岁且荐饥。民罔奠居。公不嫌龙蛇。推赤心置腹中。阖境爱戴。颂声载路。御史以 闻。乃有赏 赐之典。一邑之中。亦多胜区名流。公甚乐与之游览。公曾按本道时。郑彦悫尝有慊于公。至是。郑彦悫适按道。颇困公。公略不介怀焉。及遰归。府之士民。遮路挥涕。后立去思碑。宋倻溪希奎为之序铭。戊午。除全州府尹。庚申。呈病递还。戊辰。除汉城左尹。参修 明宗实录。迁刑曹参判大司宪。己巳。特升资宪。为汉城判尹。迁议政府右参赞。乃因疾退休。十馀年之间。屡乞解职。久之。许付知中枢府事。一日。下备忘记曰。宋纯以宰相退老于乡。虽不受禄俸。令本道磨鍊岁给。示予厚待老宰之意。且旧规之有无。事理之当否。 予未知之。偶尔思之。故言之。有司以无例防 启。上犹特申食物。臣僚亦皆为之感激。
俛仰集卷之五 第 270L 页
己卯。家人设回榜宴。 朝庭有以 启闻者。 上命户曹赐花宣酝。一如新 恩例。郑松江,高霁峰,奇高峰,林白湖诸公与道伯邑宰赴会者甚众。夜深酒阑。公微醺就寝室。松江曰。举公蓝舆。也自不恶。吾侪当为之担行。遂扶拥而下。观者莫不艳叹。壬午二月初一日。神气微有不平。患呕就睡。倏然而卒。享年九十。时有白光属天如虹蜺。其消则有赤云漫空而散。若是者非一再。人皆异之。讣 闻。辍朝市。遣礼官 赐吊致祭。四月二十日。葬于潭阳之府南无量山子坐原。即先兆也。公诚孝笃至。老益匪懈。丧致其哀。祭尽其礼。当先世忌辰。虽至大耋。亦必与祭而极其诚虔。性度忠厚正直。居家而待子侄御奴仆。务从宽和。在 朝廷处乡里而凡所应接。一切不以贵贱亲疏而有间。甚得人之欢心焉。公蚤登高科。扬历华显。而屡阅世道之变嬗。终守雅志之劲确。逮其暮年。居閒养静。凡世间欣戚。不切切置怀。而精力无少衰损。至如看书作字。张弓围棋。与壮岁无异。飘然竹舆。日去徕于俛仰亭松篁中。山翁溪友。杂坐笑晤。悠然有出尘之趣。尝作俛仰亭三言歌曰。俛有地仰有天。亭其中兴浩然。招风月挹山川。扶藜杖送百年。公之平素襟韵。
俛仰集卷之五 第 271H 页
于此一曲。槩可以想像也。公平居忧国之忱。未尝斯须弛。而于贤邪进退。致念益切。每叹乙巳诸贤多败。尝作歌曰。有鸟哓哓。伤彼落花。春风无情。悲惜奈何。有歌童赴人宴席传唱。则复昌在座忽惊讶曰。此必谤讪。未知谁作。歌童不肯告。复昌亦不甚穷竟。一日来问曰。人谓我小人。我诚小人乎。公曰。小人也。复昌惊曰。我虽无状。宁遽至是。公乃戏曰。人谓君子为小人则或非小人乎。盖是婉辞致讥。而复昌不能悟焉。公尝私语曰。元衡以复昌为鹰犬。大噬士林且尽。其享福禄。能复几何。后为人所泄。入于元衡之耳。而公适以黜官在外。得免惨祸。公之所甚见忤者。皆是群奸。而实为退溪,河西以下数十诸贤所推重。听松喟然兴叹曰。此所谓天下桃李尽在公门者也。松江祭公之文。有曰。风埃险涂之难尽。尽者尚矣。其不踬者亦鲜矣。立 朝六十年。遵大路而终不大踬者。于相公见之。然则今日之恸。非为私也。公之见称于当时君子。有如是矣。岂非所谓观其所与者欤。公配淳昌薛氏。考虞候南仲。弘儒侯聪之后。少公一岁。从封贞夫人。德行甚备。有女士懿范。临殁整暇。若君子之正终。附葬于公墓。二男。长海宽。 健元陵参奉。次海容。
俛仰集卷之五 第 271L 页
珍原县监。一女适崔世胤。县监。侧室有六男。海清。箕子殿参奉。海澄,海源,支繁,支长,次方。二女。长适申聃寿。季未嫁。节死于丁酉倭乱。海宽无子女。以县监崔世胤之婿宗室顺兴君梦禹第二子𤦹。更名继宋。称以侍养而奉其祀。海容无子女。海清生二男。长德美。军资监佥正。为海容后。奉公宗祀。次悌美。一女。适金庆修。海澄一女。适郭元福。海源二男。硕美。俊美。武科。二女。南仁,元宗正。支繁。无后。支长。一男。德弘。二女。宋台福,朴永根。次方三男。泽美。光美武科。晋美。申聃寿无子女。曾玄若干人。今至七八代而不甚繁衍。只是海容后孙。馀皆绝嗣。呜呼。公之徽迹载于国乘野史者。百世之下。有足以考徵矣。而公诗文数卷。有云仍之所葆藏。后人之慕公深者。亦可诵而知之也。龟山之遗祠。俨然俎豆之奉。俛仰之旧亭。恍若杖屦之临。今距公殁。为数百载之久。而其遗躅之可寻又如此。虽无隧表圹志之阐扬幽潜。顾何惧其泯没不传也。窃尝闻 肃宗御制记李尚书光迪回榜宴花酒之 赐。有引所蒙 宣庙故事。 当宁在东宫所序金忠献公昌集自警编。有载公所庶叔别席者。猗欢盛矣。凡百君子欲知公者。盍亦观于此哉。今公八
俛仰集卷之五 第 272H 页
代孙允暹。以故翊赞黄胤锡所为状来示余。其总论有曰。虽其始危于世节。中困于安老。终忤于元衡及芑。有事则必见斥。有斥则犹不屈。宜若不止一窜。而卒之身与名俱享。卓然为己卯乙巳前后惨祸以外完人者。讵无以哉。噫。斯其尽矣。更何赘焉。允暹甫以为此乃家状而不能无烦复。愿有以檃括也。余于其勤请。终辞不获。谨第录如右。
崇祯三乙卯腊朝。德殷宋焕箕。谨状。
俛仰集卷之五 第 272L 页
议政府右参赞俛仰亭先生年谱
癸丑 大明孝宗皇帝弘治六年(本朝 成宗大王二十四年。)十一月十四日。 时先生生于全罗道潭阳府南锜谷面(俗号豆毛谷)上德里。
甲寅弘治七年。( 成宗二十五年)先生二岁。 成宗升遐。燕山君嗣。
乙卯弘治八年。(燕山元年)先生三岁。生而颖悟。好读书。(似在三岁以后)于才艺无不能。始尊公痛少孤失业。仍世不违训。励子侄期以立扬。先生克承其志。竟至有成。
丙辰弘治九年。(燕山二年)先生四岁。
丁巳弘治十年。(燕山三年)先生五岁。
戊午弘治十一年。(燕山四年)先生六岁。
己未弘治十二年。(燕山五年)先生七岁。
庚申弘治十三年。(燕山六年)先生八岁。
辛酉弘治十四年。(燕山七年)先生九岁。(有所弄雀死。为文以哀之曰。我人也。汝鸟也。鸟死人哭。义为不可。汝由我而死。是以哭之。人皆异之。)
壬戌弘治十五年。(燕山八年)先生十岁。
癸亥弘治十六年。(燕山九年)先生十一岁。
甲子弘治十七年。(燕山十年)先生十二岁。
乙丑弘治十八年。(燕山十一年)先生十三岁。
俛仰集卷之五 第 273H 页
丙寅武宗皇帝正德元年。( 中宗大王元年)先生十四岁。
 九月。燕山主废。 宗登极。
丁卯正德二年。( 中宗二年)先生十五岁。
戊辰正德三年。( 中宗三年)先生十六岁。
己巳正德四年。( 中宗四年)先生十七岁。
庚午正德五年。( 中宗五年)先生十八岁。
辛未正德六年。( 中宗六年)先生十九岁。
壬申正德七年。( 中宗七年)先生二十岁。
癸酉正德八年。( 中宗八年)先生二十一岁。八月二十日。中进士申潜榜三等十八人。○癸酉,甲戌间。讷斋朴先生祥。莅本府。公与郑参判万钟受业。朴先生性严峻少许可。独称赏先生。日论说古人言行学术。励以反本之业。未几。文誉大振。先生自言平生稍知向方。专赖导引之力。是时。又兼师石轩朴先生祐。(亦曰六峰)即讷斋弟也。
甲戌正德九年。( 中宗九年)先生二十二岁。
乙亥正德十年。( 中宗十年)先生二十三岁。
丙子正德十一年。( 中宗十一年)先生二十四岁。是时。游太学有声。○三月。 章敬王后升遐。 仁宗诞仅二月矣。
俛仰集卷之五 第 273L 页
丁丑正德十二年。( 中宗十二年)先生二十五岁。 文定王后。册正壸位。
戊寅正德十三年。( 中宗十三年)先生二十六岁。○校理醉隐宋公世琳。出宰绫城县。素以诲人不倦见称。公又从之。
己卯正德十四年。( 中宗十四年)先生二十七岁。十月。中别试金珌榜乙科一人。其覆试也。考官以濂洛出处发策。居魁。及 殿试。考官安贞悯瑭,静庵赵先生光祖,自庵金公絿,金公湜及南衮。得先生所对曰。季云(金公驲孙)以后。无此文章。将置首选。以篇末语病。居第三人。赵先生既深爱先生文。待隤邀请。而先生已登第归觐矣。俄而。衮及沈贞,洪景舟等。夜入景福宫神武门。以危言动 上。谴黜赵先生及冲庵金公净数十名流。将议扑杀于 殿前。郑文翼公光弼泣谏得缓。而犹未免窜死。公常恸之。○是冬。分隶承文院权知正字。(公自士祸以后。无意当世。而急于为亲。不得不黾勉就仕。)
庚辰正德十五年。( 中宗十五年)先生二十八岁。春。承文院免新未毕。荐入艺文馆。试史才如例。立归。○秋。游光州无等山。有诗呈石轩朴先生。为士祸致悼。○
俛仰集卷之五 第 274H 页
冬。授艺文馆检阅兼春秋馆记事官。入仕考史。至己卯事。辄呜咽不自胜云。○荐入弘文馆录授正字。○赐暇东湖读书堂读书。
辛巳正德十六年。( 中宗十六年)先生二十九岁。是春。在艺文馆。 上赐柑于承政院,弘文馆,艺文馆,侍讲院俱系阙内者。仍降三题。曰蓝关白雪。曰石门青松。曰洞庭黄柑。各 命制进七律。先生居首。受 赐弓一张。献严府。荣 君赐也。○春夏六朔。分番湖堂。每朔所读所制。拜依 令书 启。○先是己卯秋。士类斥死者多。而先生有暮思诗一绝。至是朔启。并以录上。承旨崔世节。欲因之中伤。同僚有止之者。乃免。
壬午世宗皇帝嘉靖元年。( 中宗十七年)先生三十岁。正月。荐授承政院注书。○先是辛巳秋。 天使唐皋,史道颁 诏。将还。有诗献于 上。以陈别怀。既还。 上命拣宰相侍从能诗者十五人。令各和进曰。 天使赠别诗。要使永传。垂示不忘之意。并诸臣和什成册纳 内。是月。先生在承政院制进。参选。○是春。罢官南还。有自警诗四绝。○夏。本道观察使申公鋿。以国典得差散官。为都会儒生试官。差先
俛仰集卷之五 第 274L 页
生赴灵光佛甲山。与县监罗安世,光州教授官邢士保。同试儒生。○七月。与检阅郑万钟,(仁甫)上舍尹洵。(明允)同游龙泉寺观瀑布。
癸未嘉靖二年。( 中宗十八年)先生三十一岁。移艺文馆奉教。○八月乙亥。丁考孝思堂 赠判书公忧。执丧如礼。○十一月壬申。葬考于本府无量山北原东先兆。庐墓曰风树堂。
甲申嘉靖三年。( 中宗十九年)先生三十二岁。是秋。为考墓树碣。伐石于锦山郡。○始买俛仰亭基地。(在企村新居西北。即上德里北行不二三里也。其始有郭姓者居之。梦见金鱼玉带之士联翩其上。后为先生所有。直家园崖上。)
乙酉嘉靖四年。( 中宗二十年)先生三十三岁。十月。禫阕。○是月。与林翰林鹏。舟游罗州会津江上。○授 世子侍讲院说书。
丙戌嘉靖五年。( 中宗二十一年)先生三十四岁。春。哭南西溪趎。○又分番湖堂。有题兰棘画诗一绝。因朔 启以进。亦寓讽也。○升弘文馆修撰知制 教兼经筵检讨官。 移司谏院正言。 移兵曹佐郎。又入弘文馆。先生自出身。其所出入。如弘文馆修撰,校理司谏院正言献纳司宪府持平掌令及吏,兵
俛仰集卷之五 第 275H 页
曹佐郎及正郎凡要地。必再三践历。常带知制 教兼 经筵检讨官春秋馆记事官。朝廷之属望如是。
丁亥嘉靖六年。( 中宗二十二年)先生三十五岁。夏。罢官归觐。○秋。授司谏院正言。时庭试文臣。降 御题桃源八景七律。先生入选居副。○沈贞入相。○是时。始修癸丑甲契。共二十四人。
戊子嘉靖七年。( 中宗二十三年)先生三十六岁。夏。授弘文馆校理。归觐。时外舅薛公南仲为清洪道兵马虞候。先生历谒营下。节度使柳泓。为宴清虚堂。
己丑嘉靖八年。( 中宗二十四年)先生三十七岁。秋。又分番湖堂。○十月。归觐。○是时。袒免叔知止堂宋公钦莅本府。睦爱相切。公早与梁校理彭孙游其门。至是尤笃。
庚寅嘉靖九年。( 中宗二十五年)先生三十八岁。时论请放金安老叙用。以翼东宫。先生为台谏。力言不可。先是。宫中有灼鼠之变。论者谓是 王子福城君嵋母朴氏所以蛊 东宫也。将置重典。而先生知出安老巧诬。不可令朴氏母子含冤。乃累 启缓其罪。○授礼曹佐郎。○差庆尚道御史。○还授奉常
俛仰集卷之五 第 275L 页
寺佥正。○迁议政府检详兼 世子侍讲院文学。郑公光弼。时为领议政尚无恙。每见先生。必屏妻子入寝室吐怀。其见重士流如此。○升议政府舍人。○哭讷斋。
辛卯嘉靖十年。( 中宗二十六年)先生三十九岁。○时 东宫又有县牌妖语如灼鼠者。两司请杀朴氏母子。先生为司谏。又以不可力论。忤时议。俄而。朴氏狱成。人心冤之。
壬辰嘉靖十一年。( 中宗二十七年)先生四十岁。○六月。子海清生。
癸巳嘉靖十二年。( 中宗二十八年)先生四十一岁。○安老既柄国得志。沈贞窜死。张顺孙,韩效元,金谨思又后先入相。俱安老党也。用事蔡无择,许沆之徒。(进士同年也)缔附煽乱。斥贤类无虚日。先生愤然面折其恶。亦自分必败。就乡庄创筑俛仰亭。即俛仰宇宙之义也。有三言诗。自是优游。旋不复葺。而听松为书亭额。○九月。知止堂拜全罗观察使。(甲午递)
甲午嘉靖十三年。( 中宗二十九年)先生四十二岁。○金安老入相。嫉郑公一队。目以三。以郑公为一径。以先生为一径。将一网打尽。则郑公窜金海。公亦罢
俛仰集卷之五 第 276H 页
归。自此不得安于 朝。奉母优游。若将毕命而已。
乙未嘉靖十四年。( 中宗三十年)先生四十三岁。有诗哭具屏庵寿福。己卯名流也。
丙申嘉靖十五年。( 中宗三十一年)先生四十四岁。 上重试文臣于庭。检阅松斋罗公世缵对策。极言朝廷不和之状曰。周有臣三千。惟一心。受有臣亿万。惟亿万心。不知 殿下之人心几亿万耶。安老大怒。下禁府。安老自以委官。鞫曰。汝在外方。何以知朝廷事耶。必有与同议者。意欲使引先生。将逮治之。罗公愤而不言。累加刑讯。其酷甚于宋世诗案。幸 上宽宥。减死窜逐。先生亦得免。君子以此两美之。○权溥入相。亦安老党也。○崔新斋山斗卒。
丁酉嘉靖十六年。( 中宗三十二年)先生四十五岁。冬。安老权势日盛。 上特诛安老。无择,沆并 赐死。告 太庙五日而先生拜弘文馆副应教。○洪彦弼,金克成相继入相。慕斋亦起废还朝。
戊戌嘉靖十七年。( 中宗三十三年)先生四十六岁。升司宪府执义。○升弘文馆直提学。又以知制 教兼艺文馆应教。仍差忠清道 御史。○哭郑文翼公。
己亥嘉靖十八年。( 中宗三十四年)先生四十七岁。春。特升
俛仰集卷之五 第 276L 页
通政大夫承政院右副承旨。转至都承旨,知制 教兼 经筵参赞官春秋馆修撰官,艺文馆直提学,尚瑞院正。○送林锦湖亨秀赴会灵判官。○应制进桃源诗一律居首。 赐马装。○四月。差 天朝辽东都司宣慰使。西行过黄州怪石院。与诸宰赋诗。
庚子嘉靖十九年。( 中宗三十五年)先生四十八岁。擢升嘉善大夫庆尚道观察使。发巡。与左道兵使张世豪,水使奉承宗。舟游左兵营南洋中台下。名台曰望仙。又至咸阳郡。追次高祖考老松堂 洪熙乙巳东轩诗。板上犹有手笔故也。先生尝重创先公孝思堂于旧墟。亦有听松书额。及是。又移老松诗板以揭于堂○既赴任。赴诚斋金公若默,河西金文靖麟厚文科 恩荣宴。○善山府使郑彦悫倾邪不法。公因事操切。彦悫由是慊公。
辛丑嘉靖二十年。( 中宗三十六年)先生四十九岁。内迁同知中枢府事兼五卫都总府副总管。转行司谏院大司谏。时梁渊,黄宪。俱以粗鄙(宪。南衮党也。)蒙 上眷。先生劄斥曰。自古鄙夫得志。未有不雠士林者。请斥去以清仕路。 不允。授宪吏曹判书。宪结戚臣
俛仰集卷之五 第 277H 页
尹元衡。相与炽煽。○授司宪府大司宪。欲驳黄宪。左右不应。先生挺然曰。进退人物。决非患失辈所能。且年少骤升。奈误名器何。尹元衡时为执义。不得已从之。自此众毁四起。○是年。知止堂宋公特授左参赞。谢 恩乞遰。蒙 允。四月。南归。倾朝饯别于东大门外汉江上。
壬寅嘉靖二十一年。( 中宗三十七年)先生五十岁。被黜为全罗道观察使。俄而。黄宪复授吏曹。与朋奸济恶。先生无意供职。○为外弟梁公山甫。助筑潇洒园。(泉石之胜。自是有倍。)发巡。与兵使林㙏。偕省外姑于昌平。林公即公连袂也。
癸卯嘉靖二十二年。( 中宗三十八年)先生五十一岁。引疾而归。○授汉城府右尹。○以大夫人年高。乞外便养。授光州牧使。(事大夫人至诚奉养。终始不怠焉。)○慕斋卒。
甲辰嘉靖二十三年。( 中宗三十九年)先生五十二岁。秋。与泰仁倅灵川申公。会于古县金公若晦閒亭。共游云住寺。○十一月。 中宗升遐。 仁宗嗣位。承 遗教采公论。始雪静庵诸贤之冤。○十二月庚寅。丁大夫人忧于州衙。
乙巳嘉靖二十四年。( 仁宗大王元年)先生五十三岁。二月
俛仰集卷之五 第 277L 页
庚申。祔大夫人于考墓。号泣墓侧不暂离。○七月。 仁宗升遐。 明宗嗣位。 文定王后垂帘听政。尹元衡,李芑,郑顺朋,许磁,林百龄等搆诬耆旧。目以谋逆。其有杀戮则曰定难。因策伪勋曰卫社功臣。人或言及。必致赤族。道路为之结舌。芑,顺朋既同时入相。黄宪及正言陈复昌。又为其羽翼。浊乱不已。先生每叹乙巳诸贤多败。尝作歌曰。有鸟哓哓。伤彼落花。春风无情。悲惜奈何。有娼儿在人家宴席歌之。复昌在座。忽惊讶曰。此实谤讪。未知谁作。因诘之。娼儿不答。复昌亦不穷竟云。一日。复昌来问曰。人指我为小人。我诚小人乎。先生曰。小人也。复昌惊曰。虽无状。宁至是。先生戏曰。人指君子为小人则或非小人乎。盖既直斥不讳。而又婉辞致讥。而复昌犹不悟。人谓善言。
丙午嘉靖二十五年。( 明宗大王元年)先生五十四岁。九月。长子海宽。中生员尹棐榜三等五十七人。○林百龄死。
丁未嘉靖二十六年。( 明宗二年)先生五十五岁。二月。禫阕。○勋臣金光准。故交也。见先生曰。公知朝廷戡乱事否。先生曰。不知也。光准勃然曰。国论已定。何
俛仰集卷之五 第 278H 页
谓不知。先生不与辨。许磁亦故交也。既录勋。富贵赫然。先生戏曰。公家何多美女。皆前日不见者也。磁面赤不敢对。其劲气所及。虽亲旧不避如此。○授同知中枢府事。参修 中宗实录。○修癸丑甲契。共二十四人。○降授掌隶院判决事。○五月。差奏闻使赴北京。行至抚宁县。见一读书童子名养正者。赠诗勉以正学。及归。童子言其师见诗称赏付壁。至三河。王继福示岳武穆精忠图。有诗。山海关主事方九叙。见赠瀛海集。又以诗谢之。 皇朝时有门禁。使本国使臣不得出入。先生呈文礼部曰。窃照本国忝备东藩。世守箕封。 天朝自前以知礼称许。不与诸夷并数。而出入之便。惟在于彼国。锁闭之令。独加于小邦。夫疑生于不信。禁由于难制。俾 皇恩壅而不布。下情郁而不伸。恐有碍于导宣 天泽。抚绥远人之义也。礼官读曰。佳哉好文章。竟蒙 钦依。得通门禁。○九月。副提学郑彦悫与宣 传官李橹。上良才驿壁上血字十六字。复起诬狱。士类尽矣。○先是。就先考旧基。孝思堂重创之。至是请知止堂宋公记之。听松成公题其扁。○十二月。哭知止堂宋公丧。
俛仰集卷之五 第 278L 页
戊申嘉靖二十七年。( 明宗三年)先生五十六岁。二月。出开城府留守。时黄宪入相。忤于元衡。陈复昌承元衡旨。黜宪于外。○游花潭。忆徐公敬德有诗。○郑顺朋死。
己酉嘉靖二十八年。( 明宗四年)先生五十七岁。○游朴渊。○筑场岩亭于府西。○哭郑公万钟。
庚戌嘉靖二十九年。( 明宗五年)先生五十八岁。四月。入拜大司宪。移吏曹参判。劝许磁协心荐贤。忤于时贵。○赴庆会楼下。应制安不忘危诗七律居首。 赐马。○游荡春台。○先生尝与具参判寿聃友善。具公为陈复昌所好。人多斥者。先生以朋友义重。独深责之。具公悔悟。遂疏复昌。复昌讶之。一日抵具公曰。公之待我。何异畴昔。必听宋某言也。乃与李芑阴谋。芑亦曾以奸谋夺人财物。见斥于先生者。两憾合势。嗾台谏李无疆。当朝讲入侍。就 文定王后帘前。斥先生为邪论。不宜在朝。窜先生及具公,李公浚庆,李公润庆,许磁。盖一日逐五重臣矣。朝野震骇。俄而。具公 赐死。先生远窜。是六月也。先生将窜待命。大司宪宋世珩方论 启。知先生不免。私送人马戒行。因以书来。时文官金百匀
俛仰集卷之五 第 279H 页
在座。子弟畏其泄。乃入语百匀曰。事急。当速理行装。愿尊宾早还。先生即曰。丈夫心事。宁有不可言者。我苟有罪。斧钺是甘。不然。死生休戚。人所共睹。因投宋书示之。有曰。君既见忤于领奸。又忤于恶物。两恶主张。左右风靡。不胜痛咄。盖指芑,无疆也。时事机甚严。人莫敢开口。而百匀感先生无隐。无疆亦叹先生襟怀夷旷。常曰。宋某君子人也。一视夷险。心肝洞然。当其窜时。人皆悲叹。虽割肌相遗。无少惜者。初配忠清道舒川郡。以近南乡。不数日。移配平安道顺川郡。二子海宽海容从行。
辛亥嘉靖三十年。( 明宗六年)先生五十九岁。六月。蒙 宥。量移畿内水原府。○两司合 启。逐李无疆。又劾罢李芑。于是大臣特辨先生无罪。是冬。乃得放还。而元衡竟入相矣。盖人无贤不肖。不独不忍挤摈。虽主论排摈者。亦心服感叹如此。先生值危亡之会。不以利害动心。非夫不计死生者。曷能至是。
壬子嘉靖三十一年。( 明宗七年)先生六十岁。闰三月二十三日。 命叙外任。二十六日。降授善山都护府使。四月二十二日。入谢。五月初二日。起行。初九日。到府。府境古称多士豪难治。重以荐歉。民罔奠居。
俛仰集卷之五 第 279L 页
先生不嫌龙蛇。推置赤心。爱形于色。奸吏亦不忍欺。于是民吏大化。或肩舆出路。远近必加额呼父。御史褒 闻。 上特赐表里一袭。○游黄孤山耆老梅鹤亭。○八月。孙德美生。○潭阳府使吴公谦。偕登俛仰亭。劝以重葺。且许助力。是岁成之。奇高峰大升记之。林白湖悌又赋之。
癸丑嘉靖三十二年。( 明宗八年)先生六十一岁。九月。与宋倻溪希奎。舟游洛江。○李芑死。○周慎斋世鹏卒。○十二月。夫人薛氏卒于衙。
甲寅嘉靖三十三年。( 明宗九年)先生六十二岁。二月。靷夫人薛氏丧。自府归葬。○历访卢玉溪禛于知礼县衙。赠以诗。美其用古道治僻邑。○自海平县。历赴司马会于江亭。府境多同榜故也。○游黄参军允献无尽亭。○自衙移寓府西迎凤里。即故忠臣河公纬地旧居壮元坊也。朴公英,郑公鹏。亦皆邑人。已先生年下世。并有诗致慕。先生既左迁是府。则郑彦悫适按本道颇困之。先生略不介意一世咸称长者。○七月。自录诗稿。○先生于归。府民遮路号泣请勿去。既不得则追思颂德。愈久不忘。相与伐石。以明年乙卯。立碑于府城南门外。府人前
俛仰集卷之五 第 280H 页
牧使宋倻溪希奎。撰铭并序。○先生尝私语曰。元衡以复昌为鹰犬。噬尽士林。其终享福禄。能为几何。其言偶为凶徒漏听。而先生幸免惨祸。盖以窜逐外叙。无隙可乘故也。
乙卯嘉靖三十四年。( 明宗十年)先生六十三岁。退溪为先生次俛仰亭七律三首。(小序云。公旧居在潭阳。亭之胜槩。独擅湖南。公时屈迹善山。将辞归。寄书索诗。用赵景阳韵。)
丙辰嘉靖三十五年。( 明宗十一年)先生六十四岁。初。老松公日本行录。佚不传。梁公山甫得诸南原老儒吴祥以示。公得而序之。
丁巳嘉靖三十六年。( 明宗十二年)先生六十五岁。冬。哭内弟潇洒园梁公。
戊午嘉靖三十七年。( 明宗十三年)先生六十六岁。授全州府尹。将行。元衡来见曰。士林虽斥复昌。复昌实有功。 上初即位。廷臣多谋危者。吾以戚臣。未闻朝议。其宗社不殆。特一发耳。当时复昌。奔走翊戴。功不可量。考诸 皇朝永乐皇帝以藩王入承大统。死者几五万。今以乙巳死者谓其多而交谪耶。其恐动威䝱。视初年有甚。而先生竟亦不与辨而行。○安玹,李浚庆入相。
俛仰集卷之五 第 280L 页
己未嘉靖三十八年。( 明宗十四年)先生六十七岁。
庚申嘉靖三十九年。( 明宗十五年)先生六十八岁。呈病遰归。○正月。河西金先生麟厚卒。○五月。树碣考妣墓。大提学洪公暹铭。前工曹参判退溪李先生滉书。○十二月。朝廷闻 天使将至。大臣 启先生有诗战才。与退溪及林石川亿龄驲 召。
辛酉嘉靖四十年。( 明宗十六年)先生六十九岁。正月。既上京而 天使不果至。旋授罗州牧使南还。○沈通源入相。元衡党也。○玉溪卢公来莅潭阳府。
壬戌嘉靖四十一年。( 明宗十七年)先生七十岁。入耆老所题名。
癸亥嘉靖四十二年。( 明宗十八年)先生七十一岁。 顺怀世子卒。○玉溪卢公辞官归。
甲子嘉靖四十三年。( 明宗十九年)先生七十二岁。正月。听松卒。○春。泛虚亭尚成安公震卒。(公同庚同年也。官至领议政。在政府十七年。有重望。)
乙丑嘉靖四十四年。( 明宗二十年)先生七十三岁。四月。 文定王后升遐。元衡窜死。自是清议行矣。
丙寅嘉靖四十五年。( 明宗二十一年)先生七十四岁。○权辙入相。
俛仰集卷之五 第 281H 页
丁卯穆宗皇帝隆庆元年。( 明宗二十二年)先生七十五岁。六月。 明宗升遐。 宣祖嗣位。○闵箕入相。○命褒赠静庵。追夺南衮。又雪乙巳诸冤。
戊辰隆庆二年。( 宣祖大王元年)先生七十六岁。授汉城府左尹。参修 明宗实录。○移刑曹参判。○哭林石川。
己巳隆庆三年。( 宣祖二年)先生七十七岁。特升资宪大夫。汉城府判尹。○转议政府右参赞兼知春秋馆事。○先生引疾乞归。退休乡园。累乞解职。 宣祖不许。以 先朝耆老。 命付閒散秩。改授知中枢府事。先生既归十四年。累 赐食物。凡 恩赐宠荣。一如在庭臣僚。一日。 特下备忘记曰。宋纯以宰相退老于乡。虽不受禄俸。令本道磨鍊岁给。以示予厚待老宰之意。且旧规之有无。事理之当否。予未知之。偶思之事。故言之。有司以无规防之。 上犹赐食物。廷臣莫不感激。○先生立朝五十年。初为金安老,蔡无择,许沆所斥。中为尹元衡,黄宪,梁渊所斥。后为李芑,陈复昌,李无疆所斥。凡小人当朝。直道不容。必先见斥而终不为之少屈。○是时。先生已退老矣。闻朴思庵淳判吏曹。喜曰。朴淳
俛仰集卷之五 第 281L 页
秉铨。关节绝矣。(出李白沙恒福所撰思庵行状。)
庚午隆庆四年。( 宣祖三年)先生七十八岁。十月。退溪卒。
辛未隆庆五年。( 宣祖四年)先生七十九岁。○洪暹,李铎。相继入相。
壬申隆庆六年。( 宣祖五年)先生八十岁。○朴淳入相。○七月。李浚庆卒。○十二月。奇大升卒。
癸酉神宗皇帝万历元年。( 宣祖六年)先生八十一岁。平日虔执祀事。不替朔望。祖先忌辰。虽八九十岁。不少懈。既居闲。 朝廷惜之。既授弟绅镇岑县监。又授长子海宽 健元陵参奉。又授次子海容珍原县监。俾便荣养。既相继以殁。而以理遣哀。精力不衰。年过八十。围棋张弓。看书作字。无异壮时。日竹舆去来俛仰亭松下。山翁溪友。杂坐谈笑。而其爱君忧国之诚。未尝少弛。有致仕歌,梦见 主上歌,五伦歌及俛仰亭长歌,短歌,杂歌。方言俚语。风流溢发。而情致委曲。一世至今传诵。而其农歌音节。尤足听闻。乡里农夫。口授不泯曰。此是宋大监遗调也。或曰。即春塘 亲耕时应制以进云。○先生既与申企斋光汉,李退溪滉,成听松守琛。道义相讲。而金河西麟厚,奇高峰大升一代名流二十馀
俛仰集卷之五 第 282H 页
人。举出入门下。听松曰。此所谓天下桃李尽在公门者也。○卢守慎入相。
甲戌万历二年。( 宣祖七年)先生八十二岁。
乙亥万历三年。( 宣祖八年)先生八十三岁。
丙子万历四年。( 宣祖九年)先生八十四岁。
丁丑万历五年。( 宣祖十年)先生八十五岁。
戊寅万历六年。( 宣祖十一年)先生八十六岁。
己卯万历七年。( 宣祖十二年)先生八十七岁。十月。先生家人设回榜宴于俛仰亭。 上命户曹 赐花宣酝。一如新 恩时。郑松江澈,高霁峰敬命,奇高峰大升,林白湖悌。又道伯圭庵宋麟寿。邑宰共百馀员并会。一道耸观。夜深。先生微醺。欲还温室。郑公倡曰。举公蓝舆也不恶。吾辈当荷舆。一时扶拥而下。人皆嗟叹而荣之曰。此前古所未有也。
庚辰万历八年。( 宣祖十三年)先生八十八岁。
辛巳万历九年。( 宣祖十四年)先生八十九岁。○郑芝衍入相。光弼曾孙也。
壬午万历十年。( 宣祖十五年)先生九十岁。二月初一日庚寅。先生忽微觉不平。患呕就睡。翛然而卒。时有白气自屋上属天如虹蜺状。及其消也。赤云漫空而
俛仰集卷之五 第 282L 页
散。如是者累。人皆异之。讣 闻。辍朝三日。 遣礼官具文吊祭。松江郑公亦操文来哭。○先生天性。端厚宽容。待子弟以和。御奴仆以宽。虽有所失。不喜笞扑。亦不深探其情。居乡接人。不以贵贱有间。上下老少。咸得欢心。及卒。官吏巷民。皆变服不肉数十日。聚米致奠。然后始复常。非得人之深。能如是乎。○四月二十二日。葬于本府无量北原先兆。○五月。外孙崔弃撰家状。
丁酉万历二十五年。( 宣祖三十年)先生卒后十六年。倭寇自素沙败走。俛仰亭亦被兵燹。先生所与前后诸贤倡和镂揭者。无一存焉。
甲午崇祯纪元之二十七年。( 孝宗大王五年)先生卒后七十三年。时后孙出力。重搆俛仰亭。而未遑镂揭于板本。府使鹤沙金公应祖。(丰山人。居荣川。)乃属先生外裔李萱。辑先生及退溪,河西,高峰,霁峰以下诸贤诗文作一册。曰俛仰亭杂录。是岁五月。识之。有曰。余之生也其后。于先生之盛德大业。何敢窥闯其一斑。而迹其平生。立朝行迹。必与阴邪权势。相为消长。此进则彼退。彼进则此退。有若水火冰炭之不相容。阴阳昼夜之每相反。屡黜而犹未悔。终焉退
俛仰集卷之五 第 283H 页
休山林。得名区以自托。俯仰尘世如樊笼。其峻节高风。真可以师表百世。而乡无祠墓无表。潭之人。乌得辞其责。余既不能久于此。无以容力。则区区为此者。岂徒事文词而已。后之览者。亦必有掩卷三叹。慨然想慕乎先生之遗风馀韵。而谅余衷于千载之下者矣。
丁卯崇祯纪元之六十年。( 肃宗大王十三年)芝湖李公选撰知止堂行录。举左参赞赵文节元纪,行知中枢李聋岩贤辅及俛仰公与知止堂四公。并称其退休老寿而曰。清操苦节。并名一世。悬车高躅。后先相望。而享有大耋。同在一门。吁亦异矣。
甲申崇祯纪元之七十七年。( 肃宗三十年)先生卒后一百二十三年。士林刱龟山祠于府西南十里木山面蓝山里。(即古称馀溪之水上也。)以老松公及故府使东岳李文惠公安讷与夫乡贤宋勿染廷笋,金瑞石彦勖,金晚德大器。先后享之。
丁酉崇祯纪元之九十年。( 肃宗四十三年)南鹤鸣跋知止堂遗稿曰。且念潭阳有宋参赞纯。制长歌备陈幽趣。吾族祖参判公弼星使是府。余送以诗曰。遥知俛仰亭中景。晚节寒花尚带香。盖叹美之也。今阅
俛仰集卷之五 第 283L 页
此录。参赞于孝宪叔侄门人。而享年九十。终于邻境。吁亦盛矣。
 判府事竹泉李公德浻(赞成忠肃)为全罗监司。巡到潭阳。时府使今判枢郑公光绩。谓余曰。本府十里外。有故判书宋公亭子。号为俛仰。景致颇胜。幸襜帷暂临。以办清游。翌日。郑公先往候焉。余亦继至。亭临绝岸。隐映于苍松翠竹之间。眼界旷远。山川风景。果为道内名区。余与府伯。登临设酌。带月而还。宋公讳纯。风流豪迈。为一代名卿。所著无等诸曲。至今传唱。辞甚清婉。弱冠登第。历扬清显。年至引退。优游乘梓。享清福者垂二十载。年九十而卒。登第周甲日。监司宋公麟寿为制 赐花。大设庆席。妓乐倡优。百戏俱呈。酒阑。坐客劝一插花以侈馀庆。白发苍颜。头戴 赐花。叹曰。不料今日复行少年时事。因泫然泣下。满坐感泣。观者啧啧。一道以为盛事。且公生存时。言于子孙曰。吾百年后每年秋夕。必于此亭设祭。子孙奉行。壬辰兵火。鞠为灰烬。其时府伯登眺古址。瓦砾崩堆。怆然谓宋家子孙曰。天作胜地。不可久使荒废。我当助费。诸君协力。亟建斯亭。及其农歇。尹公备给材瓦。调发役夫。翼
俛仰集卷之五 第 284H 页
然飞阁。不日重建。亭既成。适当秋夕。复设祭于亭上。邻人梦宋公乘蓝舆向亭。宛若平日云。岂不异哉。
戊午崇祯一百七十一年。( 正宗二十二年)上命设道科于光州。(监司李得臣。牧使徐滢修。)
御制湖南校准儒生应制试题。
  诗。○荷舆俛仰亭。
  解。潭阳府志曰。宋纯号企村。二十登第。文章标望。为世所宗。历事四 朝。退老林下。作亭家园岸上。名曰俛仰亭。盖俛仰宇宙之意也。其爱 君之诚。多形于篇咏。登第周甲日。设宴于俛仰亭上。如新 恩时。一道耸观。酒半。修撰郑澈曰。吾侪为此老荷竹舆可乎。遂与献纳高敬命,校理奇大升,正言林悌。掖上扶舆而下。邑宰及四邻来会者随之。人皆嗟叹而荣之。此实前古所未有之盛事也。
  赋。○将军树。
  解。全州府志曰。将军树在钵山南。 穆祖为儿嬉戏。聚群童习阵法于大树下。时人名其树曰将军树。
笺。 拟本朝群臣贺用周家祀后稷之礼。建 肇庆
俛仰集卷之五 第 284L 页
庙。
诗义。 我图尔居。莫如南土。
  解见诗大雅崧高。
策。 王若曰。湖南一路。即我 朝兴王之地也。建宅肇庆。有邰之家室也。岩底虎祥。平林之鸟翼也。嘉树基盛迹。西岐之柞棫也。子弟备宿卫。誉髦之有造也。昭兹来许。于万斯年。朝家之视之。维丰之垣也。邦人之处之。凡周之士也。顾予承丕丕基。纵不能于 前宁人图功。咨尔湖南诸生。其肯不率乃攸行。书曰。惟予一人。膺受多福。其尔之休。有辞永世。盖言其上下交须。有德有言。子孙绳绳。克享天禄也。虽诸生怀忠贡诚。以迪我治法政谋。四门不辟矣。九重且邃矣。谁能导之前而使之言哉。肆予慨念于兹。仿汉庭之发策。依宋殿之给札。爰命长吏。造尔廊庑。宽尔程限。思欲闻汝昌言。咨尔子诸生。明听予言。其母曰草莱之疏逖。惟远犹是告。迹如备乎夙夜之列。身如侍乎轩墀之缀。无却顾。无嗫嚅。 天命人心蕲向眷顾之际。王政时务得失利害之分。竭言而无讳。然补予聪。听言而不用。固予之过。
俛仰集卷之五 第 285H 页
谓其不见用而不言。非诸生之责欤。近世受弊之端。不可以更仆数也。溯其本则蔽一言曰。含默耳。故囊括无咎。金缄有戒。如水益下。无远不渍。在朝而谠论息。在野而嘉言伏。每中夜兴叹。明发者屡。荏苒转眄。伊今二纪馀矣。子诸生亦恶能会予心而谅予苦也。湖之南。被山带海五十有三州。形胜冠于一国。财赋甲于诸路。尽是江海之总辖。舟车之都会也。连阛带阓。人烟弥望。畴平原沃。民业自足。垦田之以结计者三十万有馀。仓廪之以包计者百有八十三万零。重以稻鱼布缕之利。筠簬橘柚之产。世推上腴。人归乐土。乡无不旌之里。里无不臧之俗。虽地不加辟。民不加聚。俨然为海东之名藩。而吏无善治。治失良法。或一事也而昔利而今弊者有之。一制也而前便而后否者有之。咨尔子诸生。予所欲问于尔等者。其目有七。一曰结役也。二曰粜籴也。三曰均税也。四曰漕转也。五曰军政也。六曰关防也。七曰法令也。凡此七者。无一不本于万化之原。而朝廷正而后四方正。近者悦而后远者怀。予将反省之不暇。然帝王之学。异于
俛仰集卷之五 第 285L 页
匹庶。不可以澄治之未至。暂忽于怀保之丕策。子诸生岂忍遐予而效尤于今之人也。若其山川谣俗。州郡沿革。有不足以备例而顾问也。结役则一结准三十八亩。一亩准十有四卜。量准周尺。尺准把束。即经国之令典。而一字标为五结。火田并置六等。量准甲戌之尺。案付庚子之量者。果无混淆之叹欤。沿郡创行大同法。每结收米十三斗。一斗初减。群黎咸颂。而山郡则或行或辍。朝令虽或屡改。苦钱苦绵。民愿无不曲从。秋纳之令为春收。疲残纾眉。隐馀之并属元帐。奸猾敛手。但于作结之际。丰残不均。出秩之后。滥约惟意。以至于宫结之偏重。火结之太峻。结钱之昔无近有。结敛之年增岁加。更校则以复买结。豪富则养户防结。作结之异规而下户偏徵。收结之无节而官胥日横。民之厉矣。无以聊生。将何术而振刷之。粜籴则利国者病国。养人者害人。沿郡京坻。无胫而归岩邑之积。往岁糠秕。不舂而责今年之粲。徵族有禁而不惟族也。至及其邻。抑配为罪而不惟配也。或行其敛。一有耗谷之散卖而凭公料贩者出。一有赈政
俛仰集卷之五 第 286H 页
之经纪而挟私反弄者多。甚至立本之租。营邑不知。停退之谷。虚实相蒙。民役邑用之先犯仓簿而倍徵于秋后。漕米结钱之假托市直而虚留冬间。谷名换而衙门互录。则吏奸得以潜售。库欠绽而闾里被剥。则民势日就难支。船米则分留不明。城饷则运置无常。罗里铺之频移。销刻太烦。济民仓之旋废。得失何居。营谷繁而三司之谷渐少。则尽分之弊痼矣。官需蓄而还米之需渐广。则幻捧之害切矣。将何策而损益之。均税则凡厥税额。并属均厅。盖为杜私门抑海征也。令下之初。浦民鼓舞。不出十年。税日益缩。民日益瘁。设箭最说七山。立船辄数猬岛。而此已十减五六。他又何论。营阃之贸用。难保守法。比总之美意。莫副名实。量船之规。多准七把以上。本道之法乃以六把为准则船制之长短自如。把数之盈缩随时。场基之不免抛弃。而尚载录案。网税之未尝折补。而多归尾闾。非但海夫受弊。亦致陆民称苦。市少鱼腥则曰。均税之故。井疏盐烟则曰。均税之致。以至物价刁腾。民产难乏。莫不归咎于均税。将何法而苏救之。漕转
俛仰集卷之五 第 286L 页
则制置即久。遵守勿失。得成之设。初在于咸悦。旋归于沃沟。则圣堂之自龙安浦口。为咸悦漕税之所者。创于何时。取耗之式。不见于大典。始见于续典则权近之记湖南漕转。有斗耗量减之语者昉何书。砺山之罗岩仓所运者何谷。罗州之荣山仓所并者何处。而古有其制。今无可考欤。险洋而立标。轻船而指路。都会有逢点之式。沿海设护送之所。规模可谓详矣。臭载不胜纷然。诸仓漕船。昔则为一百有五十。今不过三分而居一。经用有所轸惜而然欤。收租不及古昔而然欤。舵工之纳贿图充。船费之比昔多蹊。驾粮之预为和卖。斗剩之潜自除出。殆难一二计。而至若右沿诸邑之赁船载运也。斛缩颇增。故败相续。名色不一其端。诛求有百其窦。将何法而釐正之。军政则惟我 先大王减匹之至恩大德。浃于民心。于戏不忘。而刊册之外。官保兹多。避趋之际。良丁渐缩。黄白之皆签而富或许免。逃老之仍置而里每替纳。水陆之伍多阙。石壕之喝公肆。如收布之军。则不计绵农之丰歉。空费官定之价本。收米之军。则才得一番充额。
俛仰集卷之五 第 287H 页
便纳一包长腰。较诸减匹之前。反有加徵之叹。缁徒日小。则谓以役歇而还俗。寺奴日耗。则谓以舍苦而投良。长吏曰然。刺史曰然。及夫编阙。辄改其说曰。邑口为几。邑军为几。口与军相悬。将指木乎。抑指石乎。不思矛盾。如印一板。将何计而矫革之。关防则清海。张保皋之所昉设也。带方。刘仁𨋀之所经理也。统营不置于清海。杨元一败于带方。何欤。光阳县为河东之次。果得觇地之法。求礼镇升节度之营。亦合设险之义欤。潭阳之当处金城山。长城之当处笠岩山。昔有建言之人。而尚无通变之举。何欤。两道之三湖分疆。果是名胜海路。而千里联岛。亦皆要冲。而碧骨金马之称。赤裳蛟龙之号。或有捍卫之可及欤。八良寺筑城之论。耕织各异。左右阃移舱之议。枘凿难合。将何见而折衷之。法令则封山孰非紧重。而陆焉而有边山。海焉而有莞岛。为一道之最而取次童濯。税卜孰不应纳。而春焉而锄农之挟起。秋焉而塍陌之隙耕。无一或漏于奸吏之橐。而良田沃土。反多见漏。庖禁虽严。村罕茧栗之养。扇制虽改。野稀楮竹之产。乘
俛仰集卷之五 第 287L 页
轿。小事也。弊归邑属。滥率。故犯也。害及村民。罢内司之推刷。革宫房之导掌。并付之营邑。官府袖手。吏乡朵颐。其为瘼甚于前日。斛有大小而出入各异。尺有长短而公私亦殊。钦恤典则之虽颁。而笞箠违式。当赈劝分之虽戒。而瓶罂告罄。毕竟民不得奠居。而流离琐尾者。无以殚记。将何施而董成之。肆予否德。受 祖宗艰大之投。欲以宽大仁厚之治。跻斯民于太和元气之中。而菽粟同水火之饶。工贾富猗顿之旅。岁告丰瑞。家腾欢声。即予夙宵至愿也。是以。阶前入埏。念念元元。一雨愆期。食为之减匙。一谷失稔。寝为之绕榻。于是乎有蠲除之科焉。有赈恤之政焉。为之择监司守令而恒俾抚摩。为之遣绣衣直指而时加廉察。倘庶乎其敛五福之庆。以大赉齐民。亨万年之禄。以永绥方夏。奈之何治不徯志。事与心违。实惠未究。末俗滋伪。方岳。予所委畀也而难尽旬宣之责。守宰。予所分忧也而未闻循良之治。非曰人人之豢酣声利。驰逐货色。而缠绕者谬俗。熟习者闻见。国耳公耳者。果能有几人乎。万有一家与府争贿。金与粟争
俛仰集卷之五 第 288H 页
贵。禾苗未立。睥睨已多。机杼方戛。徵索遽至。良畴无侧趾之耦。比屋有露骬之叹则三古已矣。汉唐之少康亦难。为民父母。其将立视其颠连。而不之恤乎。抑予闻之。三代之治。在道而不在法。三代之法。贵实而不贵名。故朱子曰。天下万事有大根本。而每事各有要切处。其所谓大根本者。即人主之一心。而根本既立。要切可见。从古事端之起。不由于四方。而古于朝廷。如人而伤气则寒暑易侵。木而伤心则风雨易摇。此予所以反省惕然。丕拟洗一代之瞻聆。动四方之跛躄。先从远人而搜之剔之。徕我朝端。协赞新化者也。结役可使平也。莫要于改量。而邑邑皆得循良而后可议也。粜籴可使祛也。莫便于常平。而年年保无停辍而后可论也。均税无充代之资。则不可以罢也。漕转非总督之设。则不可以行也。军营之不革。而收米收布之额。何以汰之。戎务之渐弛。若阃若镇之弊。何以洗之。若法令之脩明。特一号令间事。而因循易。更张难。终无可以物与无妄之道矣。咨尔子诸生。湖南之为人才冀北。自古有称。名贤辈出。文献代传。丰
俛仰集卷之五 第 288L 页
功伟伐。铭昭于金石。风流儒雅。衣被于后学。则濡染有自。观法有所。经纬史耆事数典而扬眉抵掌。思欲一有吐露者夫岂无人哉。况于诸生业专诗书。名登剡牍。裒然处待访之列。耳目所睹闻之旧弊新瘼。有不问。问之不于子诸生。而恶乎问。其体予虚襟。副予求助。详得失之源。稽富庶之方。取诸腹笥。倾倒无底。千里如面谈。一言而心契。深有望于子诸生。而康而色。予当乐闻而翕受之。
  道伯李公得臣奉 教抄 启。湖南故家世族俛仰八代孙武科出身宋允哲入道荐抄 启。是年七月初七日。 上特除武臣兼宣传官。 引见入侍。 上下教曰。汝是俛仰亭主人。年岁几何。仍 命举颜正立。 亲问俛仰亭。 圣教亹亹谆复。 恩眷隆重。同月十九日。特令出六宣略将军武臣兼宣传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