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泛虚亭集卷之六
泛虚亭集卷之六 第 x 页
泛虚亭集卷之六
 年谱
  
泛虚亭集卷之六 第 90H 页
[泛虚亭集年谱(后孙渭 编后孙灏 校)]
 公讳震。字起夫。姓尚氏。贯木川。号泛虚亭。又松岘。又向日堂。
癸丑(李朝成宗二十四年。李朝开国百二年。皇纪二千一百五十三年。明朝孝宗弘治六年。西历一千四百九十三年。)
 六月五日。公生于林川閤下洞第。(今扶馀郡场岩面閤谷里。自公为相。洞名称閤下。今改为閤谷。有遗墟。)公皇考 赠议政公。年衰无嗣。躬祷于圣住山。(在原蓝浦郡东)越明年 弘治癸丑。公生而状貌奇异。啼笑有时。议政公识其非常。手植三槐于庙庭。以拟宋王魏公故事。老槐至今尚存。(距今三十年前。二槐为人剪伐。一槐独存。)
丁巳。(燕山主三年)公五岁。
 丁 赠贞敬夫人延安金氏忧
己未。(燕山主五年)公七岁。
 读书于山寺。议政公教方严督。岁逾不许往来。
庚申。(燕山主六年)公八岁。
 丁议政公忧。零丁无依。鞠养于伯姊成夏山君梦井夫人。侨居于京长兴洞。
乙丑。(燕山主十一年)公十三岁。
 
泛虚亭集卷之六 第 90L 页
林川家奴死。(议政公遗嘱家事者)公自京帖粟百斛庀其葬。人已服其伟量。
戊辰。(中宗三年)公十六岁。
 公天姿卓越豪纵。驰马试射。年过成童。尚不志学。被谩于侪流。始发愤策励学业。居五月。已达文义。十朔。理无滞阻。从人质疑而已。
己巳。(中宗四年)公十七岁。
 聘宗室介山副守讳孝智之女。孝宁大君讳补之曾孙女也。
辛未。(中宗六年)公十九岁。
 
十二月初四日。胤子鹏南。生于京第。
壬申。(中宗七年。开国一百二十一年。皇纪二千一百七十二年。明武宗正德七年。西历一千五百十二年。)公二十岁。
 公学业已成。成夏山亟称不置曰。尚某之质。虽在于孔门。无让于诸弟子矣。因劝就荫仕。不应曰。丈夫读书。当树大业耳。闻成公守琛,守琮兄弟有学行。全纸大书以简曰。闻君之名。有愿交之意。二公亦以大书许之。连榻讲磨。终为道义之交。是岁。有寄题听松堂诗五律八韵。(诗见原集)
丙子。(中宗十一年)公二十四岁。
 
泛虚亭集卷之六 第 91H 页
中司马。入泮课试。连三制入高等。柳公云时长皋比。大加褒称。至访于家曰。见君制述。知有经纶之才。金慕斋,李容斋诸公。亦莫不叹奖。
己卯。(中宗十四年)公二十七岁。
 十月。中别试(改宗系庆科)丙科第三人。 命官赵光祖,南衮,金絿,金湜。
 选入承文院副正字。
庚辰。(中宗十五年)公二十八岁。
 荐艺文馆检阅,待教,奉教。入侍 经幄。时经筵官金世弼。论赵光祖事于 经席曰。顷者赵光祖辈欲效唐虞之治。 殿下尊宠而信任之。于是新进之士。必欲于一朝革旧更新。以施三代之政。 殿下过用其言。反贻今日之忧。此等人一世之名胜。虽有过举之失。不过引古之善政。徒烦欲速之诚而已。乃加窜逐。根连钩党。一朝赐死。至为惨惔。 殿下亦勿惮勇改前愆。反覆陈说。言泪俱下。翰林尚某出而叹曰。今日始闻谠言。(燃藜室记述)明日。南衮请诏狱推鞫。金公杖流阴竹。公亦被论。递西叙。○公平生。耻言人过。至于排击奸佞。少不回挠。屡斥己卯用事人及其奸党崔弘济。(己卯诋疏。请赐死光祖者。)坐递于
泛虚亭集卷之六 第 91L 页
翰林。再驳于持平。皆以此也。事载己卯士祸录。
辛巳。(中宗十六年)公二十九岁。
 拜礼曹佐郎
壬午。(中宗十七年)公三十岁。
 二月。(丙戌)被政院论启。蒙原宥。○政院启曰。礼曹佐郎尚某。昨日酉时。以 传教问致祭前例于领相家听去。而至今尚不回。至为缓漫。请推考。(李朝实录)
 七月。由礼郎。出为北道评事。公素称文武兼才。忌公者托以出。公自后常兼带宣传官。○成听松赠送评事诗七绝三篇。(见听松遗稿)
乙酉。(中宗二十年)公三十三岁。
 还拜户曹正郎。移拜兵曹。
丙戌。(中宗二十一年)公三十四岁。
 五月。迁拜礼曹正郎兼持平。充 圣节使书状官。朝京还。洪益城(圣节使彦弼)器重之曰。吾喜尚君。单独而行也。
丁亥。(中宗二十二年)公三十五岁。
 四月。(壬戌)被论递持平。○是日。司宪府执义许洽启曰。持平尚某。正言金漹。皆有物论。不合言官。请递。传曰。被论宜递。
 
泛虚亭集卷之六 第 92H 页
六月。(丁未)升知制 教。被论递。○是日。谏院启曰。知制 教乃文翰重任也。尚某,申瑛。本有物论。请并改正。不允。(李朝实录下同)
 六月。(辛亥)台谏再启请改。 允之。
 十一月。(乙亥)复拜持平。兼春秋馆记注官。
 十一月。(戊寅)被台论。递持平。○是日。谏院启曰。持平尚某越署经。请递。 传曰递。寻拜司瓮院佥正。
戊子。(中宗二十三年)公三十六岁。
 四月。(壬子)拜为平安道巡边使从事官。巡边使许琓。(吏曹判书)入对启请也。
 
九月。拜司宪府掌令。被论辞递。○是日。司宪府启曰。执义崔重寅。掌令尚某。持平李亿孙。自 上亲行大祭(上亲祭于英陵)时。不参受誓戒。所失甚重。请罢职。 传曰。尚震,崔重寅。以病不得往。罢职则过耳。宪府翌日再启递。
 十一月。(己亥)特命拜为 世子侍讲院弼善。宪府启递为成均馆直讲。○宪府启曰。弼善尚某。前为掌令时。左迁未久。而复授准品之职。未便。请递之。 传曰。尚震其时以病左迁。岂可以一时之事。长为不用乎。台谏及侍讲院官。皆当择差。不可递。公因
泛虚亭集卷之六 第 92L 页
呈辞不就。
己丑。(中宗二十四年)公三十七岁。
 三月。登赏枫岳。东临大海。遍览丛石龟岛之胜景。探胜中贻书于成听松棣案。道山海之壮观。题诗于降仙楼。有古愁今恨堪抛掷。须教兰舟上楚台之句。悠然忘机于物外之像。可见矣。公自见驳于己卯奸党以后。累被噬挤。至被论于典翰侍讲迨十年也。因呈辞暇閒。都掷古今愁恨。洒然放怀于物外天风。
 八月。复拜掌令。被论呈辞。 上敦谕勿辞。再辞递。○按是日。弘文馆上劄。请递台谏。公与梁渊同辞。(启辞见原集)
 十月。拜弼善。入侍讲院。 仁庙在东宫。僚属极选一时清望。公膺是 命。进读甚多。
庚寅。(中宗二十五年)公三十八岁。
 进阶朝散。为侍讲院文学。差掌山陵都监。(贞显王后尹氏薨。葬宣陵。)时金谨思为提调。以葬物私施人。公执言国事未襄。大触其怒。人皆危之。公不动。事完进阶。而后被其毒。论递于判书赞成也。
辛卯。(中宗二十六年)公三十九岁。
 
泛虚亭集卷之六 第 93H 页
拜司谏院献纳。兼春秋。复拜掌令。递为成均司艺。
 十月。(己酉)升弘文馆校理。
 十一月。以侍读官入侍 经筵。陈 启沈思顺,李沆,金安老,曹继商等群小之构陷士林之罪状及己卯奸魁南衮,沈贞构祸之迹。(详见原集启篇)
壬辰。(中宗二十七年。开国一百四十一年。皇纪二千一百九十二年。明世宗嘉靖十一年。西历一千五百三十二年。)公四十岁。
 三月。迁司宪府执义。
癸巳。(中宗二十八年)公四十一岁。
 二月。迁弘文馆副应教。是月。升典翰。
 
五月。(丁卯) 特命超四阶。拜司谏院大司谏。先是。公出入台阁。论及己卯用事臣及福城之罪。虽人所难言。直不忌讳。物议韪之。超阶 特授。允协众望。
 九月。(庚申)拜弘文馆副提学。
甲午。(中宗二十九年)公四十二岁。
 三月。(戊子)复拜大司谏。因言事递。公言时政。触三公。三公诣 阙辞职者三日。竟出公为江原道观察使。○朴佐郎达。己卯后弃官居江陵。是时公就访之。退语人曰。斯人玉壶秋水。(见郑文翼公遗稿)
乙未。(中宗三十年)公四十三岁。
 
泛虚亭集卷之六 第 93L 页
春。巡域至江陵连谷仓。拈韵悬板。(诗见原集)
 四月。承 召。复拜副提学。
 六月。(丙辰)拜承政院同副承旨。寻升右副承旨。
丙申。(中宗三十一年)公四十四岁。
 四月。(壬子)拜为承政院左副承旨。
 四月。(乙丑)承 命。指挥六阵阅兵。是日。 上亲临阅武于慕华馆。以长蛇,鹤翼,鱼鳞,鸟云,偃月,却月六阵。 命公指挥。罢阵后又 命行方革骑射击毬射毬。既毕。 命公赏 赐居首者。公素兼武才。有 特命也。
 
五月。(庚午) 上幸东郊观稼。公启以御乘马太疾。扈从难及。 上许不御。
 十二月。(庚午)复拜大司谏。(公行状。载丁酉年以礼曹参议。复拜大司谏云。按李朝实录。是日。复拜大司谏。从实录书之。)
丁酉。(中宗三十二年)公四十五岁。
 五月。申救郑文翼公光弼。时金安老方用事。忌文翼欲构陷而难其名。适有以 禧陵水石之说 启上者。(李文楗)安老乘隙。发迁卜之议。声势甚张。事将不测。公深思可救之方。自第具谏草。率同僚以 启。俄得轻论。(禧陵之役。文翼公主之。明宗壬戌。移葬靖陵。)
 
泛虚亭集卷之六 第 94H 页
十月。 特命除刑曹参判。 赐阶嘉善。公与梁赞成渊。同入清斋。时权奸益炽。(指金安老)公语及时事。梁公就执公手曰。令公先见。本如神龟。既而。梁公为都宪。相谋击去安老。
 是岁。胄孙蓍孙。生于京第。
戊戌。(中宗三十三年)公四十六岁。
 七月。(丁亥)兼五卫都总管。出为京畿观察使。时畿内有不祥之狱。有管内人士之连名状。公审悉访之。不用刑杖。得情上谳 朝廷。即处以律。朝中大相服公猛断。又有伸理冤狱之事。后有闻公讣音。老妪夜哭。说其活命之恩。(事俱见公行状)
 十一月。(戊子)上书状。启广州牧使林千孙不治之状。坡州牧使沈光彦善治之迹。 上即褒贬。
己亥。(中宗三十四年)公四十七岁。
 六月。 特命超阶资宪。授刑曹判书。公自顾骤升。恳辞递知中枢。是月。拜汉城府右尹。寻升左尹。
 九月。拜司宪府大司宪。公以刑狱多滥。 启请刊颁棠阴比事(决讼要纲)于中外。以谨用刑。 上从之。即 命刊布。
 十月。因台论辞递。 上临朝命招。公牢辞不就。(见李
泛虚亭集卷之六 第 94L 页
朝实录)
 十一月。 上以西方重。特除公观察平安道。时咸镜北道节度有缺。 上欲递西送北。从大臣议。兼带咸镜道连帅以往。辞阙。 上曰。知卿发行。欲引见而适因国忌未果也。平安道近来凶荒连仍。赴京使臣络绎不绝。军民凋残。驿路困弊。莫甚于此。时天使之来。每当农时。民困于输运卜驮。转转失业。令各官百姓。次次相转。使不役久。庶使生民得苏。卿其体予至意。公下车。抚御得宜。军民两安。○苏赞成世让。赠送行诗。(诗见原集赠诗篇)
庚子。(中宗三十五年)公四十八岁。
 春。巡域到江界。拈韵揭板于客舍。(诗见首篇)
 夏。课市民捕蝇。颁牛疫方。(见平壤志)
辛丑。(中宗三十六年)公四十九岁。
 九月。(甲申) 特命超资为汉城府判尹。启递。仍任西伯。(史注。公以平安道观察使。特命超资为判尹。物论以内轻外重启递。仍任。)
壬寅。(中宗三十七年)公五十岁。
 正月。以鸭绿江唐人渔获事状 启。
 二月。请孝友特行者旌闾状 启。 上允之。
 八月二十四日。嗣子宣务郎夭逝。公伤叹曰。吾平
泛虚亭集卷之六 第 95H 页
生无害物事。独于平壤。诛蝇太多。(平壤素多蝇污。公监司时。课民捕蝇。时市廛有卖蝇者。)是为报欤。以文哭之。(祭文见原集)
癸卯。(中宗三十八年)公五十一岁。
 春。升知中枢。
 六月。转工曹判书。
 八月。 特命拜兵曹判书。
甲辰。(中宗三十九年)公五十二岁。
 二月。(辛卯) 特命拜议政府右赞成。
 二月。(癸巳)因台论辞递。○是日。谏院 启曰。右赞成尚某。为资宪未久。遽升贰公重地。未洽物情。请改正。 上答曰。尚震为资宪虽未久。人物可用则可计资历之久近乎。已经六卿。践历且久。不须改正。谏院,宪府累启。 上曰。今姑从请。此人终可大任。 特识公名于 御座右。以寓 宸衷。
 四月。(辛卯)拜为知敦宁府事。
 五月。(己未)拜刑曹判书。
 九月。(壬戌)承 召诣宾厅。论斥尹任,尹元衡党比私议事。
 十一月。(己酉) 上体不豫。诣 阙问安。 启请释囚事。(按李朝实录。是日。 世子以书示于诸宰曰。 上證日数已久。药不见效。罔极之悯。为何如哉。
泛虚亭集卷之六 第 95L 页
以恤囚之意。再三恳达。尚未蒙 允云。于是议 启。)
 十一月十五日酉时。 上升遐于钦庆殿小寝。公与诸宰。诣 阙举哀。
 十一月十七日。奉审 殡殿。同诸宰开视 诰命而还。
 十一月十九日。 大行大王大敛礼。入哭而出。
 十一月二十八日。诣 阙参行成服奠。进贺 嗣位大礼。(按实录。是日。 上居依庐。群臣皆易朝服就班。而陈卤薄于明政殿。承旨奉 遗教前导。史官随之。百官继入。就 殡殿。招内侍曰。时已至。请陈 遗教。兼排设。内侍出曰。嗣王哀痛之极。无冕服之意。诸宰直入庐次门外。左右相 启于慈殿曰。今者宗室及台谏,弘文馆长官与六卿皆已入来。此不可直入之处。然闷极故入来矣。乞更请。又 启于嗣王曰。今日大礼。不以时退。朝廷诸臣。皆会于此。反覆计之。不可如此稽缓。内侍以嗣王之意出曰。有呕逆證。夕奠不得哭临。此意并知悉。暂为调理。当依所启。诸臣皆退外庭。日已暮矣。 嗣王以冕服出次。左通礼引出殡殿前受 遗教。 慈殿传曰。昭信宝与大宝。同入一匣。今特并与外匣而陈之则恐为陋破。只于小褓裹出大宝为当。承旨,礼官等奉进受宝如仪。即位于昌庆宫。御明政殿。受群臣贺。宗亲及文武百官。皆就于明政殿东西庭。通礼诣泰和门外。 启请出次。时已昏黑。明烛乃出。太仆进舆。 上却而不御。行步至御座侧。不忍当尊。良久鞠躬而立。承旨进前 启曰。升座然后群臣得以进贺。今不升座。难以成礼。 上于是黾勉升座而犹不安御。哀痛之极。泣下如泻。左右廷臣。莫不呜咽流涕。礼毕。 上又步入庐次。释冕服。反丧服。)
乙巳。(仁宗元年)公五十三岁。
 
泛虚亭集卷之六 第 96H 页
正月十五日。配贞敬夫人全州李氏捐世。
 夏。递同枢。出为庆尚道观察使。忌公者托辞以岭南巨服。必须剸烦才为治。而出公也。公自下车。发匿治奸。酬决如流。一境大治。李文元公彦迪。深加赞服。公在外藩。而深忧 王室之疑危。有诗曰。安危大臣在。何恨滞江湖。(时仁宗孤危。尹元衡,李芑辈。内附于文定大妃。有疑危之势。)
 七月朔卯时。 上升遐于清宴楼下小寝。(按实录。此日。中殿以谚书 大行王 遗教。付诸注书,承旨,史官等。环坐披读。莫不痛哭。乃丧葬朴素。务除民弊之意也。史官曰。呜呼痛哉。 大行王 遗教。可忍观哉。爱民之念。不弛圣怀。病革。叹曰。生民终何如也。临薨。又以除民弊为 教。盖以 中宗丧后山陵才毕。继以四使,明使之役。一国民生。财力已尽。 圣念之恳恳不已。夫岂非以是而切于中也。天假之以年。使其仁心仁政大展于吾东。则其治化可量哉。天不佑东。使吾民不得蒙至治之泽。痛哉。)
 七月。公还 朝。哭 大行大王殡殿。肃拜 嗣王。退 阙还营。
 八月。诬狱大起。公在岭藩而士祸作。以是得免焉。(按史录。中宗末年。 仁宗在东宫。长而无嗣。 嗣王幼为大君。时尹任。世子之舅也。虽以武进。而与士类合心以辅王室。尹元衡,元老。大君之舅也。阴毒嗜利。见弃清类。常愤嫉士林。遂有大小尹之称。任为大尹。而元衡为小尹。金安老用事。以保护东宫为名。欲以倾中宫。奏放元衡兄弟矣。安老之得罪。任与有功焉。元衡兄弟既还朝。流言日播。东宫甚不自安。中宫亦以大君为危。李芑阴进安固之
泛虚亭集卷之六 第 96L 页
计。以结元衡兄弟。 中宗尝谓大臣曰。两尹自相朋党。一为 世子。一为大君。甚不可。遂并黜之。 仁宗嗣位。朝野想望至治。善类稍进。而柳灌为领袖。遂擢左相。柳仁淑为吏曹判书。尹任以前赞成为刑判。灌感激知遇。尽心国事。仁淑为人刚直。援引名类。群小之见摈者。皆附元衡。 仁宗大渐。语大臣曰。 先王嫡子。惟吾与大君而已。吾殁。可立大君。至是。元衡欲乘时构祸。与李芑,郑顺朋,林百龄,许磁,金光准造言曰。柳灌,柳仁淑,尹任。欲谋叛废 主上。立鸡林君琉。且惮凤城君岏之贤。亦指以为奸臣推戴。遂入告慈殿。密旨欲罪尹任等。元衡嘱台谏。皆不从。遂与芑,顺朋,百龄,磁等。诣廷院告变。逮三人安置。寻皆杀之。台谏不从者皆窜配。元衡等皆录卫社功臣。明日。杀凤城君。连起大狱。一时士类。鲜有脱者。凡巷议之异己者。辄指以为逆。又恐元老争权。嘱有司论罪杀之。元衡威势大振。擅弄国权。)
 九月。 徵还录崇政升吏曹判书。(按实录。乙巳九月。春秋馆奉 教撰录。尚某崇政大夫。行吏曹判书兼判义禁府事,知 经筵事。而公行状则丙午元月。以议政府右参赞徵还云。今从实录书之。)
 十月。(乙亥)复拜同知中枢府事。
丙午。(明宗元年)公五十四岁。
 元月十五日。拜议政府右参赞。兼带总府。
 三月。升阶正宪。加知春秋馆事。与修 中,仁二圣实录。
 八月。兼知义禁府事。
 九月。(丁巳) 特命复拜兵曹判书。
丁未。(明宗二年)公五十五岁。
 
泛虚亭集卷之六 第 97H 页
正月。陈 启备边之策于 经席。 上从之。特书下谕于八道监司,兵,水使处。(按实录。 明宗二年丁未正月己巳。 上御朝讲。以备边事书于八道观察使及兵,水使曰。变生所忽。古今通患。安则忘危。人之常情。往者丙午之乱。蛇项之变。非作于绝和之时。皆出于和亲之日。斯可鉴戒。今者倭虽已许和。其不虞之变。安保必无。防备之策。固不可少弛。常如敌至。罔或少忽。先是。兵曹判书尚某。建议于 经席以备边之事。故下谕云。)
戊申。(明宗三年)公五十六岁。
 二月。辞递。为知中枢府事。
 六月。(戊戌) 特升崇政。为议政府右赞成。(以正宪新升。铨曹之请也。)
 
六月。(甲辰)辞右赞成。再 启不 允。
 九月。(辛酉)入侍夕讲。以病辞右赞成。再 启不 允。
己酉。(明宗四年)公五十七岁。
 正月。复拜吏曹判书。加判义禁府事。
 三月。(壬辰) 中,仁二圣实录稿洗。 赏赐奴婢,田畓,家舍一座,熟马一匹。
 八月。(丙辰)承 召入对于思政殿。 上下教以仁恕之罪状。公与诸宰论斥。
 八月。(乙卯) 上命召李贤辅,鱼得江。公奏请给马。 上许之。
 
泛虚亭集卷之六 第 97L 页
九月。(甲申)卜相为议政府右议政。阶大匡辅国。公膺 命。忧惶跼蹐。再三恳辞。不获 俞允。
 十月。(癸卯)公与吏判尹溉。奉 命看审 靖陵。还 启曰。相地官三人。(李淇焕,李龟相,金洙)各有所见。而皆吉云。 上传旨于公曰。曾闻 靖陵不吉。常怀未安矣。今者往审详密。予意释然。
庚戌。(明宗五年)公五十八岁。
 二月。(丙辰)公以领 经筵事。入侍 朝讲。建议北筑六镇城堡。以御虏患之策。(详见原集)
 二月。(庚申)入侍 经筵。建白创造船舶。以便南运之策。○公每忧南北边备虚疏。累度建议训兵士。缮器械。修城池。造船舶等捍御外侮之策。而朝论寡和。卒未得成就夙志。常叹国忧未纾。
 四月。(壬子)承 命施赏科次入格者。此日。上 御庆会楼观武臣射。出 御题。(安不忘危。七言律。)令宗宰,侍臣制进。 命公赏赐科次有差。
 四月。(乙卯)入侍 经筵。 启陈刑曹取品强奸公事。极论风俗之败。大司宪赵公士秀启辞。略同公之意。○(按史录。领相李芑之外孙安宽为桂山君婿。而桂山之奴犯奸。故李芑用情容隐。有状诉也。)
 
泛虚亭集卷之六 第 98H 页
四月。(戊寅)入侍 经筵。论 启宰臣不可杖律事。略曰。古者刑不及宰相。今检举照律。名之曰某杖一百。某杖八十。此甚不美。大臣若有罪则下禁府刑鞫。犹可也。细微命弃之罪则不可与同众人也。
 六月。承 命修改钦敬阁。按十二朔田猎,稼穑等制度。务合于豳风七月之象。(公时兼带观象监提调)
 十二月。(甲戌)讽谏禅科复设不可意。此日。公因他事诣 阙。 慈殿以备忘记下于公。 命复立禅科。公曰。帝王累德。莫大于崇信异教。以微辞讽止。而未久两宗复设。(史注曰。时宫中方崇佛事。监司郑万钟。引进妖僧普雨。大张佛法。以靖陵报恩寺为禅宗。光陵奉先寺为教宗。自明年复立两宗。设禅科。节次略仿文科。八道寺刹。一时鼎新。三司争之。大臣率百官。廷论普雨之罪。并不允。馆学儒生。请诛普雨。屡疏亦未得请。遂空馆而去。三公四启。弘文馆五启。两司引退。如此汹汹数月之馀。尹元衡,李芑等终不参廷论。盖不欲逆慈旨也。)
辛亥。(明宗六年)公五十九岁。
 正月。(乙丑)诣 阙。论 启两宗禅科不可复立事。引前日 启辞。明辨疑言。因辞职。不允。○前日。公因事诣 阙。两宗之 命适下。故被人疑。自 上亲为昭雪以晓之。公叹曰。事机之难辨者则学识不明者。是非颠倒无怪。至如佛法之不可复设。明如
泛虚亭集卷之六 第 98L 页
日星。虽欲逢君不可得。顾以此事见疑。不能取信于人故也。自反而已。复谁咎哉。
 正月。(壬寅)公与左议政沈公连源。率廷府六曹东西班二品以上。再 启勿复两宗禅科。 不允。
 正月。(庚戌)率百官。三 启勿复两宗禅科。 不允。
 正月。(乙卯)率百官。四 启勿复两宗禅科。 不允。公终始极谏禅科之不可复。至于率百官四 启。卒不得回天。叹谓沈相连源曰。两宗之复。吾二人在职误国之责。乌能逃乎。
 三月。(丁酉) 中,仁二圣实录编成。自 上赐宴乐于实录厅。公上笺谢。(公兼带实录厅堂上)
 三月。(庚戌)公以病呈辞请免。 不允。
 四月。(乙亥)入侍夕讲。 启请推鞫妖僧普雨。 不允。
 八月。(丁丑)卜相。升公为左议政。
 九月。(壬寅) 启请楮货施用事。公以连岁歉荒。货币乏资。国民无所资生为忧。与领相沈连源,吏判尹溉。议立科条。以楮货从绵布时直准用。以通贸易之资为规划。 启请施行。后数日。市廛之民五六百。遮道诉冤于公曰。楮货无赖于朝夕之急。而使之行用。则四方米布。无路至京。而京城之民。将有
泛虚亭集卷之六 第 99H 页
饿死之患矣。公诣 阙。 启宽其通用期限。
 十一月。(甲子)因雷变于寒冱之节请免。 不允。
壬子。(明宗七年。开国一百六十年。皇纪二千二百十二年。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西历一千五百五十二年。)公六十岁。
 正月。(乙酉)献议以日本武卫殿,畠山殿两使接待事曰。 祖宗朝世修通聘。今赉符验文而来。所当接待也。后又议九州通使事曰。考究海东记则九州于我国不远。今许接待以羁縻之。可也。
 是年。迎孙女婿李济臣。公一见称大器。(清江。时年十七。)
癸丑。(明宗八年)公六十一岁。
 
正月。(壬申)入侍 经筵。荐进在野诸贤。 启上曰。宋纯,吴谦,李润庆。俱以才贤。流落荒野。宜 特赐宣召。责以尽忠爱国之实。 上即传命于政院。以吴谦差遣庆州府尹。
 正月。(乙巳)承 召入对。陈衰病不职之状。恳乞退休。优批 不允。
 正月。(癸亥)入侍 经筵。论 启曰。 先王旧法。不可轻改。立法之际。岂偶然参酌耶。今者僧徒日滋。此良民之所以日少。此之不禁。而欲变 祖宗之法。误矣。时谏院有变法之请故拒之也。公不喜纷更
泛虚亭集卷之六 第 99L 页
旧章。每曰。作小聪明。要胜于 祖宗。其可乎。先是。领府事李芑病。公往见。芑曰。吾能知法善通变。窃自许不下于管,晏。公不答而还。此日。引此语讽 启于上。隐然斥其变弄国法之非也。
 七月。(丙辰)翊赞归政大谟。是日。 仁明大妃出御垂帘。 上御帘外。 传命归政于 主上。 上下榻逊辞。顾谓大臣 启请收命。公进曰。 主上天姿卓越。圣学高明。 慈殿知其可以独运万机。故决意归政。况宣仁王后所谓母后当阳。非国家美事者乎。臣等将顺懿旨而已。 上勉从受政。公反覆陈 启以伊尹,傅说告戒于太甲,高宗之意。又曰。君子以小人谓小人。小人亦以君子谓小人。君子小人之别甚难。 圣鉴洞知则可以不惑也。
 是时。公提调司仆。建白偿布募役。以改修箭串。国设牧场。而在前设以木栅者。改以石筑之。当川流处。设铁索开闭。尽其规画。前来轮次课布于畿内。逐年改修。吏缘为奸而民困多矣。其弊遂绝。是岁颇饥。或言时屈。公曰。与其徒赈以糜谷。不若用就以立事。此乃春秋兴工役以聚失业之义也。
 四留斋李廷馣时为参下官。以取禀公事来谒公。
泛虚亭集卷之六 第 100H 页
公与之坐。馈酒而谓曰。吾家近得孙女婿李济臣。其气宇风味。与君沕合。相见否。使小奚命出来。使定交后遂入内。使二人从容谈交。自此二公为死生神交。(见清江,四留斋二公遗稿。)
甲寅。(明宗九年)公六十二岁。
 正月。(癸未)史官特书曰。尚某平生。不喜害人。有长者气象。为相。论事宽重。深得大臣之体。
 五月。(乙巳)承 召入对。 传旨求问。公列举内需寺僧徒之弊。及言 君上不喜纳谏之失。因乞退。
 七月。(己酉) 启请建立郑圃隐书院。
 
九月。(壬申) 启请褒赏孝子节妇。 上命礼曹书启。
乙卯。(明宗十年)公六十三岁。
 正月。(辛未)呈辞请递。 不允。
 四月。(甲戌)以病乞退。 上优批不允。会有边警。仍出视事。
丙辰。(明宗十一年)公六十四岁。
 正月。(乙亥)公与领相沈连源同 启请罢备边司。使兵曹专委军政事。
 二月。(己亥)以病呈辞。 不允。
 三月。(丁巳)公病辞不出。是日。 上传旨。以辅养元子
泛虚亭集卷之六 第 100L 页
议进。领相沈连源右相尹溉合 启曰。待尚某出仕共议。 上答曰。待左相之出。诣阙同议可也。
 五月。(壬申)入侍 经筵。奏荐退溪李 滉。 启曰。李滉虽年少人也。持身清高。可以激薄俗。 上即命政院。以公启意。为书下谕。
 九月九日。呈辞乞休。 不允。公自成均馆课试罢还。道中遇雷雹。归语人曰。不贤者在相位。天必为我示变也。因呈辞乞致仕。 上之恩眷日隆。公尤战兢如此。
丁巳。(明宗十二年)公六十五岁。
 
正月。拜为 世子傅。(是时。册封 世子。以公为傅。)
 八月。(辛巳) 启请世子着忠静巾。公为 世子师。辅导仪礼之节。 世子年幼。不能着礼冠。故有是请。
 十二月。(戊申)上劄辞左相。 不允。
 救解曹南冥植。是时。南冥被 徵。初除丹城。辞职疏。有慈殿渊塞。不过深宫之一寡妇。殿下幼冲。不过先王之一孤嗣。天灾之百千。人心之亿万。何以当之之语。 上以寡妇二字。语涉不逊。震怒几欲罪之。公使内史李济臣。抽来宋史英宗记有欧阳脩告君。慈圣太后。深宫之一夫人。臣等五六书生
泛虚亭集卷之六 第 101H 页
之语。公曰。当以此救解也。明日。具谏草诣 阙启曰。曹植疏。专袭古人告君之语。极言国家孤危之势。非慢语也。 上竟不问。(按公之救解曹南冥事。在公左相时。而年月未详。故编之于此。清江年谱。则编此事于 明宗二十一年丙寅。而公易箦于 明宗十九年甲子则此必误记年组也。)
戊午。(明宗十三年)公六十六岁。
 四月。(丙申)奏荐退溪李滉。 启于上曰。 上如知李滉之贤则委心任之可也。(时退溪以病辞归)○公前后荐进才贤。朝野无遗。而至如退溪先生。再度力荐。劝 上以委心任之。公之惓惓于进贤。可想。
 
五月。(乙巳)奉 旨卜相。是日。史官评三公曰。尚某持重宽和。有大臣之度。沈连源簠簋不饰。尹溉轻狼。不足论。
 五月。(丙午) 御笔批。升公为领议政。
 六月。(壬寅)上辞请递。 不允。
 六月。(乙酉)陈时弊于 经筵曰。国家之忧。不在于夷狄之祸。而在于风俗之薄。自 上当惕然戒惧也。○是日。史官特书比贤于汉之魏尚。(汉宣帝时贤相也)
 九月。(丁亥)公以灾异请免。三 启 不允。
 十月。(甲辰)朔。公卜相。以安玹奉单子入启。 上答曰。
泛虚亭集卷之六 第 101L 页
书启中首参者安玹。亦合予意。
己未。(明宗十四年)公六十七岁。
 正月朔。(癸酉)诣 阙参贺。进班首酌。○是日。 上行望 阙礼于勤政殿庭。又贺圣烈仁明大王大妃及共懿大王妃。礼毕御殿。 上受百官贺。入大内进爵。呈于 两殿。午时。具翼善冠,衮龙袍御勤政殿。行会礼宴。承旨,史官入侍。百官行四拜讫。同副承旨李彦璟进花盘。公以首相。进班首爵。 传曰。敬奉卿等之觞。 命宗亲文武百官各就坐。于是宗宰入就殿内。侍臣坐于阶上。宗亲文武百官。分东西列坐于庭。倭野人入参。行七爵而罢。
 正月。(戊戌) 传命以黄海道馆军事收议于大臣。兵曹判书权辙 启曰。领相尚某以为民有疾苦。不可不变而通之。但五年相递之法。载在续录。轻毁似难。立上等者加给一户。少纾军民之弊为当也。左右相之议不一。 上从公之议。
 三月。(丙辰)上章辞职。 上优批不允。
 六月。(壬戌)病辞。 不允。
 八月。(丁卯)入侍翠露亭 赐宴。 上亲为侑爵。公不觉醺醉。伏于苑中。 上将还大内。问左右知公醉
泛虚亭集卷之六 第 102H 页
卧。不进辇曰。大臣在此。过行未安。 命设行帐后乃还宫。即 命中使护归。
 八月。(甲辰)论 启倭船载物货因风漂到。无作贼之意者。例皆全船捕杀。事理不可云。○史臣曰。前者尹溉建议袭击骨干。尚某曰。潜师掩袭。盗贼之谋也。以堂堂国家。为盗贼之谋。可耻之甚。不嗜杀人。先贤美之。穷兵黩武。前史讥之。某可谓深得大臣之体。○按实录。 中庙己卯年间。会宁府野人速古乃通谋。入甲山府掠夺。朝议命李之芳往令伺隙掩捕。兵判柳聃年力主之。赵光祖进曰。此事正类盗贼狙谲之谋。非王者御戎之道。且以堂堂大朝。为一幺么丑虏。行盗贼之谋。辱国损威。臣切耻之。事乃罢。公亦于尹相之议袭击骨干。止之曰。潜师掩袭。盗贼之谋。以堂堂国家。为盗贼之谋。可耻之甚。前后两贤之持国大体。严然有同也。
庚申。(明宗十五年)公六十八岁。
 六月。(丙申)诣 阙。陈衰病不职之状。上章乞退。 批曰。卿休休老德。居位则朝廷堂堂。去位则众望必缺。至于七 启。辞意尤切。 上以御笔优批。而 赐酒以慰。○同月。 世子加元服。以师赞礼。受鞍
泛虚亭集卷之六 第 102L 页
马之 赐。
 九月九日。(壬午) 上御瑞葱台行曲宴。公以首相。上笺谢 恩。
 九月。(丁亥) 上御庆会楼观射。亲试儒生。 上问于公曰。 中庙朝丙申年。后苑取人有前例。但科举事目。一式年内不得再为别举。此式年内未有别试。今日取人何如。公曰。式年后别科。有关于劝奖也。 上。从之。
辛酉。(明宗十六年)公六十九岁。
 五月。(丙戌)公语人曰。吾与弘胤。自少相交。固知其无私心矣。只恐 主上以弘胤有私心也。○时大司宪金弘胤。直斥奸小李戢,李灌。反被其构陷论罢。公惜之也。○史臣曰。弘胤 启戢等之罪。(李戢,李灌。谄事元衡。见李梁势大。即背元衡附梁。谋陷士林。故大司宪金弘胤启请其罢黜。而反被论罢。)其言则是。而奇大恒与李戢相济。又听李重庆之言。申救李戢。反以弘胤之言为非。启罢其职。大恒朋比党恶之迹见矣。钳制台谏之渐成矣。
 七月。(辛丑)入侍阅武亭。公卿侍从随班。如瑞葱故事。出 御轴题诗。公一句云。忘言醉饱均天里。敬德惟关献曝诚。见者皆谓得大臣箴规之体。
 
泛虚亭集卷之六 第 103H 页
七月。(壬寅)上笺谢前日阅武亭 赐宴。 传曰。昨日引见。欲使君臣之间情谊相孚也。卿等陈谢。予用嘉焉。仍 赐酒。
 八月。(甲申)省墓次诣 阙拜辞。公展扫林川先茔。将行。 启曰。大臣往来本道。例设宴享。为弊不赀。请于今行。 下教免设。 上曰。老相远行。岂无宴礼以慰乎。 上命公之孙副率。乘驲护行。遣中使 宣酒乐。饯行于济川亭。 特赐豹皮。是日雨。 上又命史官。追及江上。 赐蓑衣诸具。皆 御用也。还朝日。又 赐酒乐郊迎。公上笺谢。 御笔批曰。卿以老德大臣。霜天扫茔。岂不表赆薄物乎。是予敬大臣优老德之微意也。
 十一月。行 世子嘉礼。公以师受 赐马。
壬戌。(明宗十七年)公七十岁。
 正月。请顺天道致仕。 上曰。卿至希年。当赐几杖而安之。不宜许退。至于四 启。 答曰。国家用人。当先纯正。凡官尚然。况大臣乎。如卿纯厚大臣去位则予未知国事是也。五 启。 御笔批曰。君臣之间。所当情谊相孚。为人臣者。不得于君而在职。则予未知其可也。如卿老德大臣。久居台府。勉辅
泛虚亭集卷之六 第 103L 页
寡躬。此乃当然之事。不可以稀年轻递。○时尹元衡用权猜位。公以此求退益急。 上旨亦有所指于此。
 三月。(甲午)入侍 王世子嘉礼曲宴。 上传教欲使近侍诸臣起舞。公 启止以有妨礼法。
 七月。公患痢疾。 上闻之。遣内医审疾。 命内医曰。若言予命。恐起居有劳。讳而勿言。令若私问。
 十月。(庚午) 上御讲席。 赐公几杖。仍 赐酒乐。是日。大设供具。累日乃罢。奉常正任吕守樽所。待教成寿益手握水青木把门。吏胥相谓曰。判事司樽。翰林守门。领相之宴。可谓盛矣。公上笺谢 恩。因乞退。 御笔批曰。观卿笺辞。予嘉卿意。人生七十古来稀。居相一纪世未多。岂可轻退老成乎。几杖之赐。所当为。勿谢。○史臣曰。稀年告退。知人臣知足之意。无遗寿耇。有全优老之礼。可谓善矣。
 十二月。公复上辞。 优批不允。 特命给暇安心调养。
癸亥。(明宗十八年)公七十一岁。
 正月。(丙申)复呈辞。极言衰病之状。至三辞。 上犹持难。公辞意恳固。 上乃勉允。 御笔批。授领中枢
泛虚亭集卷之六 第 104H 页
府事。仍领 经筵。○公知遇不世。感激有为。而当元衡之用事。内外掣肘。庙算未展。恒切危悰。恳恳求退十馀年。始得蒙 允。递相之日。身气轻健。始若无疾者。或命驾于水曲山傍。有时取酒微醺。缓歌起舞而自乐。
 九月。 世子病重。 传曰。世子病重。别行狱赦何如。遣史官议于公。公 启曰。上怀罔极。臣何敢异辞。 世子卒。公奔赴哭泣。废食过伤。心痛遽作。几危数日。
 十二月。顺怀柩将发。公欲往祖于郊。或止之。公曰。我 东宫旧僚。终始之礼。不可废。是日。心痛又作。疸證尤重。病席闻星变。叹曰。吾安得死而塞是灾乎。家人慰解之。公曰。吾身虽病。敢忘国忧乎。 上遣内医问病。 特赐御厨。庶几可口珍味。无不备至。病危笃。拳拳皆是忧国之语。终无一言及家后事。公平日。尝戏语家人曰。汝辈以我为临死有遗言离诀之辞乎。若迷劣妇子诵言琐屑。而号哭尸前则甚妨事体。殊非大人一视死生之道也。果终无遗一言。
甲子。(明宗十九年)公七十二岁。
 
泛虚亭集卷之六 第 104L 页
闰二月甲戌朔二十三日丙申。公易箦于正寝。寿七十二。讣闻。 上震悼。辍朝三日。不御肉膳有日。赙吊及祭奠。皆从重典。别遣右承旨姜士弼吊丧。 命都承旨洪昙 赐祭。 传教书堂月课以悼老德大臣为题。以寓 宸怀。是日。位无上下。人无贤愚。莫不痛惜嗟叹。故吏宿隶。奔走号泣。 上传于政院曰。常时大臣病重。则廷院例启遣承旨问病。而近者领府事尚震沈病久矣。至其危笃而不启。何也。(公病革。痛若少定。精神言笑。少不差爽。至于属纩以前。无异平常。每用宽言而镇静家人。不觉危笃。故政院不得知而不启闻。)今见停朝市之启。老成大臣卒逝。予用惊悼耳。(李朝实录)
 五月十九日。 礼窆于果川治东瑞草里坤坐原。江宁君洪暹撰碑铭。砺城尉宋寅书。清江李济臣篆。
 公没后三百一年丁卯十月庚辰朔二十五日甲辰。 高宗命果川县监李泰应。致祭于墓。(祭文见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