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渔村集卷之十三
渔村集卷之十三 第 x 页
渔村集卷之十三
 [附录]
  
渔村集卷之十三 第 241H 页
谥状[李宜哲]
公讳彦光。字士炯。号渔村。上祖讳汉。仕丽朝。自直翰林院。累官中书舍人。退居岭东三陟府。恭悯王以其东归。赐名东老以宠之。连拜礼仪判书,进贤馆提学。不起。子孙因家焉。遂为三陟人。公之曾祖讳忠甫。官诸司正。 赠吏曹参议。大父讳文桂。 赠兵曹判书。父讳浚。进士及第。为承议郎,户曹佐郎。 赠议政府左赞成。公幼。颖拔好读书。能属文。年十五。俱中乡试三场壮元。号为神童。 中宗二年。举进士。癸酉。以明经登第。荐入翰林。拜捡阅。进奉教。己卯冬。坐党祸。贬镜城教授。久之。拜兵礼二曹佐郎。寻除弘文馆修撰,吏曹佐郎,司谏院正言。出为江原道都事。召拜司宪府持平。迁忠清都事。改工兵吏曹正郎,司仆寺佥正。除镜城判官。入为司宪府掌令。改弘文校理。丙戌。丁内艰。服除。连拜校理,典翰,直提学。间为司宪府执义,艺文应教。皆名选也。公在台阁久。好直言不讳。累上书言事。 上辄嘉纳。尝上十渐疏。略曰。 中兴之初。深惩废朝。斥退奸邪。登进忠良。爵禄不私于戚畹。荐用多由于大臣。今则贤愚倒置。佞邪竞进。抗直敢言者。目之新进浮薄。自谓耆宿者。未有忠言嘉谟。
渔村集卷之十三 第 241L 页
货赂为市宠之阶。嬖幸司媒爵之径。非宰相之姻娅。则无以登名于仕籍。依倚幽阴。肆张声势。 中兴之初。尊尚儒术。斥去异端。 亲临学宫。执经论难。髡缁之徒。绝迹城市。今则闾巷小民。祝发出家。横行都下。逃避征徭。富商贵戚。舍财要福。兴造寺刹。所在一新。而学舍颓废。莫之修葺。生徒解散。弦诵无闻。国学如此。乡序可知。其异于废朝之为者。无几矣。又曰。士气之盛衰而治乱系焉。我 成庙培养士气。贤材蔚兴。及至昏朝。芟夷略尽。国随而败。中兴以来二十馀年。士气摧沮。终不复自振。有阿依苟合之习。无忠谅鲠直之风。可不思所以之反哉。又曰。君子小人。辨之为难。而知之有道。面折廷争。尽言不讳者。君子也。阿谀苟容。妒善嫉贤者。小人也。苟察之未精。而顺志者登庸。忤意者斥去。则憸小日进。忠贤日退矣。又上劄。论君德时政。且言。李长吉。谄邪老汉。宜亟斥去。无为明德之累。时有奸人投书之变。公上劄曰。自古。明主在上。未必无奸谮之行。今禁闼之内。无是则已。如或有之。其术不得逞于彼。而又欲行于此。势所必至。往在己卯。为书约矢。以射禁中者。累矣。未几。赵光祖等。果被其祸。今又踵其事。而作匈书。投之内庭。士林之祸。亦将如己卯。国无直士。君上孤立矣。可谓寒心。庚寅。
渔村集卷之十三 第 242H 页
以吏曹参议。拜江原道观察使。徵拜大司成。明年。改副提学,大司谏。魁文臣廷试。遂由承旨。升大司宪。累迁吏,兵礼,工曹参判。寻擢工曹判书兼艺文提学。被荐大提学。公以未经湖堂 赐暇。引例辞免。丙申春。西北蕃胡作乱。杀边将。遂除公充关西警边使。未还。拜吏曹判书。是时。金安老自谪徒。召入用事。及其党许沆。专擅乱政。有进士陈宇者。尝倡言安老,沆之罪恶。安老大怒。乃与沆属言官。论宇谤讪朝廷。并逮捡详张玉父子及他知名之士百馀人。将杀之。公闵其无辜。涕泣力救之。遂忤安老意。出为咸镜观察使。及安老死。 上思公。即日。召拜工曹判书。改议政府左参赞。既而。论者谓公尝引入安老。遂夺官。斥退田里。以庚子九月六日。卒于江陵。春秋五十四。初。安老为吏曹判书。以罪坐配。既而。量移畿县。以窥再入。是时。己卯诸贤。党锢未解。而南衮死。沈贞,李沆等。相继流窜。郑文翼公复相。朝政更新。而公则常自予以己卯士类。欲解其锢。而力不能得。安老之窜。由于衮贞等主其论。安老常怨之。安老之子禧尚 公主。仁庙姊也。 仁庙在 东宫。 文定王后新入宫。多蜚语流行两宫间。 东宫傍侧。有灼鼠祝诅之变。人皆忧其孤危。公时为大司宪。公之兄彦庆为二相。当时秉政。
渔村集卷之十三 第 242L 页
安老使其党蔡无择等。宣言于朝曰。安老入则党禁可解。东宫可安。朝议靡然信之。公之兄弟。遂力助之。召安老入则愈益横。废锢党人尤甚。惟赦金公絿,朴公薰数人。以实前言。屡起大狱。诛徙宗室公卿。至欲谋废王后。 中宗为之忧惧。于是。安老 赐死。而公亦召矣。方安老之入也。晦斋李先生为司谏。及典翰赵公宗敬,司谏朴公绍。以为安老小人不可用。与公议不合。及安老用事。公悔其召。常谓人曰。我死。宜为厚幎。无以见数子于地下。安老闻而衔之。由是有警边使之除。咸镜观察之贬。公之积忤安老。固可见矣。国史录曰。 仁庙在东邸。久无嗣。安老谋纳其外孙女朴氏。公往诘其由。安老怒曰。我无是也。仰天为誓。公退曰。王莽纳其女于平帝。而外饬虚让。安老之誓类此。安老愈恨公欲陷之。然则其可与安老并案哉。安老之死也。朝臣之党附安老者。诛窜略尽。而公独召用。则公之忠荩。有以见孚于上下。又可知矣。然其时论公者。乃梁渊也。渊素有怨于公。方为大司宪。与大司谏黄宪。承 内旨。论诛安老。因并中公以释憾。亦见其言之妄不足辨也。夫知人之明。圣人所难。安老初以文墨小技。窃位盗名。其所号言者。乃调停己卯。羽翼东宫。朝野之所想望而喜闻者。公之见欺于
渔村集卷之十三 第 243H 页
始而引进之。固不异矣。其终则为其所挤。而连遭贬黜。几陷于死。虽其先见之明。不及于晦斋诸公。原其本。亶出于扶士类忠 国家之心。则被劾而废。赍恨而殁。岂非所遇之不幸。君子所哀者耶。是以。一世尚论之士。莫不著书纪实。明其心迹。而尤斋宋先生。叙公文集曰。当初误事之责。公则难辞。而又有修郤之人。乘时抵斥。故公之愿忠之心。终为败事之咎。又曰。杨龟山。不知蔡京之奸邪。胡文定。反被秦桧之笼络。而二公不失于程氏之渊源。今公顾不足为己卯之闻人耶。呜呼。斯言也其尽之矣。独退溪李先生所为晦斋行状。称沈某谓李某在朝。安老不得入。遂劾罢之。然劾罢晦斋者。乃安老党许洽。与李任苏逄等。假他事发之。非公之所为者。而其文如此。有可疑者。故玄石朴文纯公。深明其状。引安璐党籍补,国史许洽劄子以辨之。且引张魏公行状。朱子一依南轩所记。而不能无讹。因自恨其不及先生在时而就质焉。然后公之始终。是非虚实之辨。于是乎定矣。然而公既殁。子孙微弱。远处穷海之陬。不能以是自明于世。 肃宗甲子秋。因公之五代孙澄。上言 驾前。特 命还其职牒。上距公之殁。为百四十五年。而乃得伸焉。夫幽枉必雪。而迟速有时。其理有宜然者。公可以无
渔村集卷之十三 第 243L 页
憾矣。公资性忠直。立朝正色。常以旌别贤邪。作士气。奖名节为己任。其前后所上书言事。类皆激切慷慨。有古烈士之风。其文章尔雅。延登馆阁。名文大策。多出其手。尤长于诗。遒健富丽。自成一家。尝傧 诏使龚用卿,吴希孟。酬唱盛一时。雅操恬澹若寒士。人不敢干以私。其居家孝友。亦天性也。生九岁。而丁父忧。执丧如成人。人咸异之。母夫人金氏。方严有识度。其戒诸子曰。人之有忠信。犹食之有肴酱。苟以善自治。可以禳千灾。汝宜修身力学。以继先人之业。公服其训。卒能成就。盖有所自云。公自遭口语。退处乡里。筑室镜湖之傍。以渔钓觞咏自娱。其忧时爱君。反己自讼之意。往往发于歌诗之间。尝作杜鹃日出诗以自悲。所著诗文。有渔村集四卷。行于世。夫人江陵朴氏。将仕郎承绪之女。先公七年卒。公殁之年。葬于临瀛甑山之原。夫人从公祔。一男云。有文学。早卒。孙二人。长源。进士。粹源。女适监司洪春年。长源无后。粹源男说。监察。孙三达。进士。三近。女适郡守金会宗,府使徐贞履,左尹洪琢。以下诸子孙。不能悉记。公之官历事行。具应谥法。今其后孙楺。使其子尚显。来请文为状。将以告于太常。谨按其家状及诸公叙述。论次如右。以谂于有司焉。
渔村集卷之十三 第 244H 页
辛巳二月。通政大夫承政院左副承旨兼 经筵参赞官,春秋馆修撰官李宜哲。谨状。
神道碑铭(并)序[宋焕箕]
粤在 中庙朝。渔村沈公。以文章才行。为一代名胜。当金安老擅权。尝悔其引入。谓人曰。我死。宜为厚幎。无以见数公于地下。安老闻而嗛之。因是而由冢宰出北藩。及安老死。 上思公。特旨内移。既而。论者谓公尝引进安老。遂夺官放归。后百四十五年 肃宗甲子。特 命还其职牒。伸其幽枉。 英宗辛巳。 赠谥文恭。呜呼。后世尚论之士。莫不著书纪实。明其心迹。而我先祖尤庵文正公。叙公文集曰。当初误事之责。公则难辞。而又有修郤之人。乘时抵斥。故公之愿忠之心。终为败事之咎。又曰。杨龟山。不知蔡京之奸邪。胡文定。反被秦桧之笼络。而二公皆不失于程氏之渊源。今公顾不足为己卯之闻人耶。噫。斯言也其尽之矣。百世之下。欲知公者。盍于此观之哉。公讳彦光。字士炯。三陟人。远祖讳汉。当丽朝恭悯时。累官为中书舍人。退居岭东三陟府。恭悯以其东归。赐名东老。连拜礼仪判书,进贤馆提学。终不起。子孙仍家焉。曾祖讳忠甫。官司正。 赠吏曹参判。祖讳文桂。 赠兵曹判书。父讳浚。进士及第。户曹佐郎,知制教。
渔村集卷之十三 第 244L 页
 赠议政府左赞成。妣 赠贞敬夫人江陵金氏。司直普渊女。公生于 成化丁未三月初三日。幼有异质。六岁。能属文。思致出凡。九岁。丁外艰。执丧如成人。见者咸异之。金夫人。方严有识度。尝戒之曰。人之有忠信。犹食之有肴酱。苟以善自治。则可禳千灾。汝须修身力学。以继先人之业。我忍而未亡者。为汝兄弟在耳。公服习慈训。文行夙成。甫成童。俱魁乡试三场。以神童见称。丁卯。中司马。癸酉。登明经科。荐入翰林。拜检阅。转奉教。己卯冬。坐党祸。贬镜城教授。久之。拜兵,礼二曹佐郎。寻除弘文修撰,吏曹佐郎,司谏院正言。出为江原都事。召拜持平。迁忠清都事。改工兵吏曹正郎,司仆寺佥正。除镜城判官。入为掌令。改校理。丙戌。遭金夫人丧。服阕。连除校理,典翰,直提学。间为司宪府执义,艺文应教。皆清选也。公久处台阁。每有论事。语多切直。辄蒙 嘉纳。尝上十渐疏。略曰。 殿下在中兴初。惩废朝奸邪之误国。思忠良与之共理。爵禄不私于戚畹。荐进多出于大臣。今也。贤愚倒置。阘茸竞进。抗直敢言者。曰之新进浮薄。自谓耆宿者。未有忠言嘉谟。货赂为市宠之阶。嬖幸司媒爵之路。依倚怙肆。自拟城社。苟可以刹己。不恤宗社。此知有家。而不知有国者也。 殿下在中兴初。尊尚儒术。斥
渔村集卷之十三 第 245H 页
去异端。亲临学宫。执经论难。缁袍髡首。绝迹城市。近者。闾阎氓隶。祝发逃赋。横行都下。略不畏忌。富商贵戚。施财邀福。诸山寺刹。稍稍重新。而学宫颓废。无意修葺。生徒解。六艺不讲。国学尚尔。乡序可知。是何梵呗之多。而弦诵之未闻欤。其异于废朝之毁学校。斁彝伦者。无几矣。又曰。夫养士气。将以养国脉也。士气之盛衰。而治之隆替。系焉。我 成庙。培养有道。多士辈出。至戊午甲子。芟夷殆尽。中兴之后。二十馀年。士气摧涯。不复自振。有依阿苟合之习。无忠纯直谅之风。 殿下盍思所以反之哉。又曰。知人则哲。尧舜其难之。君子小人之分。岂易辨哉。然知人有道。面折廷争。尽言不讳者。贤臣也。妒善嫉贤。依阿苟容者。邪臣也。炳几烛物之明。一有未至。而顺志者登庸。逆意者斥去。则小人。不进而自近。君子。不退而自远矣。又上劄。陈君德时政。且言李长吉谄邪老汉。宜亟斥去。毋为明德之累。又因奸人投书之变。劄论剀切。而举己卯之匈书约矢。以射禁中者。为陈戒之大端。庚寅。特拜吏曹参议。寻除江原道观察使。还拜大司成。辛卯。除副提学大司谏,承旨。魁文臣廷试。遂升大司宪。累迁吏,兵,礼,工曹参判。乙未。擢工曹判书兼艺文提学。又参来衡圈点。乃以未经湖堂 赐暇。因例辞免。丙
渔村集卷之十三 第 245L 页
申。受关西警边使之 命。竣事未还。拜吏曹判书。适当皇明学士龚用卿,吴希孟来颁 庆诏。承 命馆待。周旋酬唱。多所贵扬。时金安老用事。屡起诬狱。许沆为党助。有陈宇者。倜傥士。尝倡言安老,沆之罪恶。安老大恚。乃属言官。论宇诽讪朝廷。并逮张玉父子及他名士之株连甚众。公为理官。至涕泣力救。遂忤安老意。丁酉。出为咸镜道观察使。是年。安老伏辜。 上即召公拜工曹判书。改议政府左参赞。戊戌。以有台劾。斥退田里。庚子九月六日。以疾卒。春秋五十四。实 嘉靖十九年也。先是。安老为吏判。以罪坐配。未几量移。乃图再入。时己卯诸贤。党锢未解。而南衮死。沈贞,李沆等。相继流窜。郑文翼公复相。朝改更新。而公与伯氏贰相彦庆。尚痛己卯士祸。欲解其锢。而患未得其援。且当 文定王后主壸。 仁庙在东宫。而有蜚语流行两宫间。廷臣甚忧之。于是。安老使其党蔡无择。宣言于朝曰。安老入。则党禁可解。 东宫可安。朝议靡然信之。公之兄弟。遂力助之。盖以安老常怨其窜黜。由于衮贞主论。而其子禧尚公主。 仁庙姊也。方安老之入也。晦斋李先生为司谏。及典翰赵公宗敬,司谏朴公绍。以为安老小人不可用。与公议不合。及安老用事。则惟赦金公絿,朴公薰。以实前言。
渔村集卷之十三 第 246H 页
而讽其心腹。潜折公议。杜闭士流。有甚于前。大作威福。益无忌惮。公乃发悔恨之语。而见忤忒甚。安老败后。台阁之掎摭前事以论公者。实未有以察夫公之本心也。公尝知安老谋纳其外孙女于 东宫。乃往诘其由。则安老变色曰。吾家安有此事。遂指天日为誓。公退曰。王莽纳其女于平帝。而外饰虚让。今安老之誓。实类之。公之始终心迹。于此一端。亦可见矣。安老之奸。并世先见者。固不无其人。而彼以调停己卯。羽翼 东宫为言。实是朝野之所想望而喜闻也。则公之见瞒而援引者。诚无怪矣。而盖出于扶士类忠国家之心。及安老得志。罪恶渐著。则公遂为其所挤陷。而连遭贬黜。安老伏诛。而党附尽除。则公乃以其有忠荩。而独被召用。公之毕竟与安老异者。若是其较然矣。其被劾而废。赍恨而殁。岂非所遇之不幸耶。虽然。国史,野乘所载录者。斑斑有可据之实。大贤名公所辨明者。焯焯有可徵之文。凡在后人粗有见识者。孰敢致惑于其间哉。惟退溪先生所述晦斋行状。称沈某。谓李某在朝。则安老不得入。遂劾罢之。顾其文。不能无爽实可疑者。故朴玄石世采。深明其状。引安璐党籍补国史许洽劄子以辨之。且引张魏公行状。朱子一依南轩所记。而不能无讹。因自恨其不及
渔村集卷之十三 第 246L 页
当时躬就陶山而仰质焉。然则公之是非虚实。亦可谓不待百世而定者也。公雅性朴直。立朝自励。前后所陈疏劄。类皆以旌别淑慝。作士气。奖名节为说。忠愤激烈。有骨鲠之风。文章尔雅。延登馆阁。名文大策。多出其手。尤长于诗。遒健富丽。自成一家。素履恬静。虽在显要。澹然若寒士。人莫干以私。自遭口语。退处乡里。筑室镜湖之傍。渔钓觞咏以自娱。揭龚吴两华使诗笔于海云亭。且以两程真像之求得于华使者。奉藏于镜浦上。寻常吟哦之间。往往有忧时爱君。反己自讼之意。若其杜鹃日出等诗。亦可想其平日志节也。公墓在临瀛甑山之负亥原。配江陵朴氏。将仕郎承绪之女。先公七年殁。及公之葬。迁祔于左。一男云。有文学。早卒。孙男长源。进士。粹源。副司勇。女适监司洪春年。长源无后。粹源男说。荫监察。生二男。长三达。进士。次三近。三女适郡守金会宗,府使徐贞履,左尹洪琢。以下内外孙。方至八九世之远。而殆为数百人之多。不能尽录。显者。六代孙世纲。通德郎。鹏瑞,世纬。皆佥中枢府事。世缜。参议。七代孙㮋。武都事。楅。采进士联璧。八代孙尚晋。武监察。尚健。武县监。其吁于 驾前。获蒙复爵之 恩者。五代孙从仕郎澄也。告于太常。得受 赠谥之典者。七代孙 赠参判楺也。
渔村集卷之十三 第 247H 页
八代孙尚显,尚颎。九代孙焕,熻,勋,煿诸君。将树石墓径。而煿是海云亭主人。今远来请铭。顾以芜辞。何能阐扬。乃敢撮取前辈诸贤之所撰者。而为之序。系以铭曰。
嗟公立朝。有直道清名。 痛诸贤之受诬。愤群邪之蔑贞。 思所以扶接微阳。期至于渐复泰亨。 纵有引奸之误着。亶出愿忠之真情。 何异康侯之见欺秦桧。与夫龟山之不知蔡京。 允矣。为己卯之闻人。亦可拟胡杨之于二程。 猗复爵 赐谥之隆典。诞由群彦之辨明。惟徽迹何必尽记。撮其太而斯可铭。我有所述。于以谂夫千龄。
 
资宪大夫吏曹判书兼 元子师傅,成均馆祭酒,经筵官德殷宋焕箕。撰。
 嘉善大夫京畿道观察使安东权常慎。书。
 幼学杞溪俞汉芝。篆。
崇祯纪元后三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