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圭庵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x 页
圭庵先生文集卷之二
疏○劄
疏○劄
圭庵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19H 页
陈 朝廷时弊劄(甲申六月)
伏以。台谏。上司人主耳目。下执朝廷纪纲。政有所得失。俗有所美恶。皆于是乎系焉。救一机一事之差。虽急于头燃。犹惧不给。况依违苟遣。罔有攸为。而事能有不废者乎。属者。朝廷之事。可言者甚多。法者。朝廷共公。廷尉比当。虽人主。不得低昂。而居喉舌者。擅弄大辟刑章。以撼朝议之定。国制。罪罢者。非有旨。例不得叙。天曹。掌铨选之公。而置私于荐僚。以启侥倖之门。污吏。国之巨蠹。所当先去。滔滔饕餐。难可备言。间有科进者。分符之初。凭藉礼贽。恣营己私。以肆贪浊之习。此皆朝廷之疵政。末俗之锢弊。物论喧沸。有识唾骂。岂细事哉。人主倚以为耳目。朝廷赖以为纪纲。而熟视之若无视。熟闻之若无闻。人主将安所倚为耳目。朝廷将安所赖为纪纲哉。伏惟 殿下。特示睿断。以快公论。
进桧岩毁刹汰僧劄(甲申)
伏以。象教。夷狄之俑习。正道之蟊贼。其害甚于杨墨。崇奉者。未见福利。得祸愈惨。远则萧梁。近则高丽。事
伏以。台谏。上司人主耳目。下执朝廷纪纲。政有所得失。俗有所美恶。皆于是乎系焉。救一机一事之差。虽急于头燃。犹惧不给。况依违苟遣。罔有攸为。而事能有不废者乎。属者。朝廷之事。可言者甚多。法者。朝廷共公。廷尉比当。虽人主。不得低昂。而居喉舌者。擅弄大辟刑章。以撼朝议之定。国制。罪罢者。非有旨。例不得叙。天曹。掌铨选之公。而置私于荐僚。以启侥倖之门。污吏。国之巨蠹。所当先去。滔滔饕餐。难可备言。间有科进者。分符之初。凭藉礼贽。恣营己私。以肆贪浊之习。此皆朝廷之疵政。末俗之锢弊。物论喧沸。有识唾骂。岂细事哉。人主倚以为耳目。朝廷赖以为纪纲。而熟视之若无视。熟闻之若无闻。人主将安所倚为耳目。朝廷将安所赖为纪纲哉。伏惟 殿下。特示睿断。以快公论。
进桧岩毁刹汰僧劄(甲申)
伏以。象教。夷狄之俑习。正道之蟊贼。其害甚于杨墨。崇奉者。未见福利。得祸愈惨。远则萧梁。近则高丽。事
圭庵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19L 页
在方册。昭然可鉴。今闻桧岩缁流。称奉内旨。大开道场。都下奔波。填咽寺门。饭僧无虑数千。逋租亡籍。抵掌相庆。一举左道。四方争趋。臣等固谓精一圣学。终不诱于诞说。而顾何有如此事耶。尊尚斯道。攘斥异端。莫如盛代。何始终若是戾耶。作万化之原。动一毫之差。其弊将使愚氓。灭弃彝伦。流入禽兽。斲丧名教。治乱所在。可不惧哉。名山诸刹。暗行香火。殆无虚月。内需之费。亦出于民。非神运鬼输也。况今比岁凶歉。饿莩相望。不恻民隐。靡谷游手。无毫补于治道。有大累于 圣德。昔柴世宗。毁佛像铸民钱。胡颖。杖僧人脱愚俗。史氏称美。至今无异辞。 殿下明智。上配尧舜。而欲陷柴胡钱弃事欤。伏愿 殿下。知敬德之有本。悟奉佛之无益。毁刹汰僧。永绝根柢。阐斯道之明白。发愚民之聋惑。国家幸甚。
论特进侍讲不当废劄(辛丑十一月)
伏以。亲贤畴咨。君道之要。陈善纳诲。臣职之当。故四门之辟。帝舜所以广聪明也。十日之寒。亚圣所以警君心也。九重之深邃。妇寺之亵狎。其害有甚于鸩毒。故古之欲正其君心者。必以广延贤士大夫为急。非僻潜消于不瑕有愆之顷。治道胥益于朝夕启沃之
论特进侍讲不当废劄(辛丑十一月)
伏以。亲贤畴咨。君道之要。陈善纳诲。臣职之当。故四门之辟。帝舜所以广聪明也。十日之寒。亚圣所以警君心也。九重之深邃。妇寺之亵狎。其害有甚于鸩毒。故古之欲正其君心者。必以广延贤士大夫为急。非僻潜消于不瑕有愆之顷。治道胥益于朝夕启沃之
圭庵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0H 页
际。岂区区细务。可同日语。而顾欲以彼废此哉。国家于朝讲。既有台谏入阁故事。犹以为末也。又引特进官轮侍讲论。其意甚美。其来已久。固无可议。而前者。大臣于 经筵。启以特进侍讲。为无益而徒旷职事。欲废之。自 上以接贤士大夫为重而不可废也。臣等闻之。以为 圣学高明。深知轻重之所在。其进于善也无穷矣。为大臣者。固当将顺之不暇。今因下议诱诸废事。并欲举特进官而废之。 上问亲贤之道。下进疏贤之策。大臣之引君当道。固如是乎。 殿下闻大臣此议。不以为怪。得非以大臣之议为可。而移好善乐问之心乎。臣等不胜缺望。大抵近来大臣谋国。弃其根本。而出于寻常因循苟且。议事之际。不无轻重失宜。虑事舛错。此岂夙夜尽诚。謇謇匪躬之意乎。伏惟 殿下。益进圣学。以广从善之量。上下交孚。以尽吁咈之美。
因灾救弊疏(辛丑十一月)
伏以。上天。示灾以警人。故人事益修。人君。省己以应天。故天意可回。是以。考政者。必求于天端。弭灾者。必推于人事。天人之际。其应昭昭。不可诬也。臣等伏见近年以来。天灾时变。叠现层出。今岁尤甚。夏而不雨。
因灾救弊疏(辛丑十一月)
伏以。上天。示灾以警人。故人事益修。人君。省己以应天。故天意可回。是以。考政者。必求于天端。弭灾者。必推于人事。天人之际。其应昭昭。不可诬也。臣等伏见近年以来。天灾时变。叠现层出。今岁尤甚。夏而不雨。
圭庵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0L 页
冬而无雪。疾疫荐臻。民畜俱殄。天之示警。迫切至此。诚宜恫瘝在身。戒剧渊冰。反躬修省。有以尽消弭之方。敦本责实。有以答上天之威。而区区于文具之末事。屑屑于制令之细务。未见反之于一己。推之以本原。克尽夫侧身应天之实。故天不悔祸。警告未已。盛冬之月。雷在地中。乃理之常。而晔晔震电。不宁不令。四方郡邑。报奏非一。呜呼。冬雷之变。有类于夏雪之异。阴阳失节之极。未有如此之甚者。夫上天之谴怒。乃至于斯。使国家无有疵谬之政。仳离之民。炳几识微之君子。所当长虑却顾。閒微而杜渐。犹恐隐伏之祸。或发于不测不虞之中。况今朝政之失。民怨之多。皆足以致天灾者。虽愚夫愚妇。无不知之。固难得以尽举。姑撮其一二。则宫闱之间。未尽齐整。正家之道。未尽严肃。女谒盛行。公道壅遏。奢侈日极。牟利日深。以之习俗不正。贪污成风。以之仕路不清。纪纲解弛。士气之偷靡。民生之困瘁。莫有甚于此时也。安于因循。狃于寻常。不即惕然瞿然。回心而向道。使上天仁爱之心。变以为茫茫。眷眷之意。变以为漠漠。则臣等深恐国家之危。将发于朝夕之近而莫之救也。伏愿修己以立其根本。谨独以务其诚实。根本苟立矣。诚
圭庵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1H 页
意苟笃矣。政事法令之间。施为应接之宜。自然循序。而无不各得其当然之理矣。天人感应之理。不期应而自无不应矣。于为国乎。何有哉。侍从以此而陈论。台谏以此而执奏者。亦非一再矣。 殿下闻之亦熟矣。每示优容之色。而内无警改之意。徒有纳谏之名。而竟无纳谏之实。岂非以为言之者塞其言责而已。不甚留意而然乎。或以为升平既久。人心习俗。自趋于非僻。有非人力之所可卒革。而委之于寻常乎。抑欲革之。而将不得其道乎。昔贾谊。当汉文全盛之朝。犹以为措火积薪之下。至于痛哭流涕长太息者。其言虽若太过。而究其实。亦非苟为激发过高之论也。盖忧其渐之将然而预言之。嗟夫忧其渐之将然者。独且至于痛哭流涕。况今蔽痼已甚。邦本已挠。岌岌然虑其朝夕之变者。将何以为心哉。臣等请条陈其弊。以究其所以然之故。伏愿 殿下。深探其本。以尽其所以变移之方。不可徒苟且以徇外而为人也。传曰。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又曰。正家而天下定矣。盖以家而言。则身为本。以国而言。则家为本。 殿下处九重之内。居幽独之地。接御妇寺之际。未能一如外朝之齐敕。内言或不得不出于外。外言或不得不入
圭庵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1L 页
于内。内外未尽有截。禁掖未尽肃穆。衽席之间。宠倖之人。或有累于光明正大之域。不能无黯黮偏私之疑。戚里姻娅。出入宫闱。略无防禁。因缘凭藉。窥觇恩幸。外为尽诚之状。内营谋利之心。请托攀附之计。或有时而得售。以之席宠怙势。招权纳赂。官职之除拜。由于铨选之公。而或云得失犹可以容人力。诉讼之胜负。由于曲直之辨。而或云与夺犹可以有营为。幸中其说。归之己功。女谒之行。依凭之请。必不尽达于冕旒之聪。而琐琐之徒。欲遂己欲。誇耀宠贵。受人赠赂。众听疑怪。不能无惑于其间。夫闺门房闼之中。正始之所由基。王化之所由本也。内治之不肃。壸掖之不严。乃至于此。正家之实。恐未尽也。夫风化之本。在于律身而正家。法令之行。当自贵近而率先。近来。王子驸马之家。未闻义方之训。徒极侈靡之奉。婚姻务尽其华盛。第宅务尽其宏大。车服什物之数。日滋月长。画栋雕梁之制。连跨里巷。民力竭于外。国储殚于内而莫之恤者。岂非慈爱有所偏系。而不暇念其佗乎。传曰。宫室崇侈。民力彫尽。怨讟并行。莫信其性。然则其所以爱之者。适所以害之也。况贵所居室。民之表率。而每以崇奢泰广营利为事。争占山泽。务植田
圭庵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2H 页
园。惟得之求。不恤其佗。依托宠灵之私。表里市井之徒。每至于冒法陈诉。冀欲与之共分其利。而 殿下亦牵于慈爱之偏。或有时而从之。曲循其愿。俾遂其私。导之以利。启之以贪。以此刑家而训民。民安所不至乎。是以。贪风大肆。奢侈日甚。上自宫闱。下至闾巷。婚姻宫室衣服饮食。莫不僭分而踰制。奢心既侈。无有纪极。其费既广。力不足以自辨。则营求百端。聚敛无艺。民方饥馑。流离糊口之不给。上困于引徵之贡。下厄于需索之烦。将救死之不赡。尚安能保其佗乎。不唯是也。丝麻米谷。日输于南蛮。以市白银珠贝之珍。布帛货财。络绎于北京。以贸锦绣金玉之宝。空一国有用之财。易异方无益之物。以助奢靡之欲。以残民生之命。古人云。奢侈之害。甚于天灾。不其然乎。人心俗尚。长于温饱之中。狃于奢靡之习。惟以美衣服大宫室为高致。而以崇谦让尚节义。谓之迂阔。急奔竞趋利途为功务。而以恬退守静。谓之疏拙。折简为长策。请托为公道。大閒既废。四维不张。居官者。少清谨之人。莅民者。多掊克之辈。权要贵近。干请烦渎。列郡承风。酬答恐后。瘠民封己。略无顾忌。广占田宅。古者士以为耻。今则为之无厌。苞苴显行。古者人以为
圭庵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2L 页
耻。今则受之不惮。俗习之陋。一至于此。岂不寒心。夫人材。国家之元气。学校。风化之本源。古者求治之主。莫不以此为先务。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其教也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而贤材众多。治隆于上。俗美于下。非后世之所能及也。今者储养之方。教育之道。非不至矣。正路榛芜。而圣门闭塞。士习不正。趋向偷鄙。寻章摘句。惟怀利禄。卤莽灭裂。莫究义理。衣缝掖之衣而不知儒行之为何事。如有以圣贤为师者。必以为狂而窃笑之。少有步趋端严者。则必以为愚而慢侮之。渐成弊习。不务古人为学之方。虽曰读圣贤书。而要其志之所向。则皆与圣贤背而驰者矣。及其侥倖科目。一摄仕版。则又有官资崇卑。禄廪厚薄是计。岂能尽力于国事民隐。以无负于任使之者哉。以容默保位为深智。以建明有为为愚妄。悠悠泛泛。莫肯朝夕。偷安苟且。同底靡靡。父兄之所教诲。师友之所劝戒。皆欲不危其言。不危其行。唯诺成风。无敢言极谏之节。软熟相尚。无特立独行之人。屡更变故。习尚益渝。其自为便利之私。则惟日甚于前日。语及时弊。则皆诿诸不可为。事涉更张。则皆欲推之于人。而不欲自当于其身。不自勉己而勉诸人。不自责己而
圭庵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3H 页
责诸人。蹇蹇匪躬者。未见其人。临节不挠者。未知其谁也。士习之坏。乃至于此。可谓之国有人乎哉。以此朝廷之上。纪纲不立。百工惰哉。万事隳哉。视官舍如传舍。视国事如越人。庶僚具禄。不事其事。国势陵夷。元气萎薾。如坐弊船之中。浸浸然及于胥溺而莫之知。上无以检其下。下无以承其上。上自庙堂。下至百隶。士私其身。人各其心。脉络不贯。体统紊舛。怠惰解弛。以度岁月。无维持巩固之势。有土崩瓦解之忧。吁谟之臣。避嫌畏事。苟存形迹。不敢建明。应对顾问而已。祇顺 上教而已。至使廊庙之重。殆为奉行 圣旨之司。辅弼之任。果如是耶。驯致纲纪委地。无所管摄。法令禁制之细。每勤于宵旰。簿书期会之末。亦烦于宸裁。屈至尊之威。侵有司之务。大本不立。众目莫举。统序既乖。劳而无补。纠举检敕之任。只寄于耳目之官。振作颓纲之责。仅托于弹劾之间。如是而望治者。不亦远乎。职在喉舌者。不但出入而已。敷奏覆逆之间。犹当随事纳诲。使人主非僻之心。潜消默夺。可也。顷以台谏劄意下问之际。非不知公论之所指。辄发阿顺之言曰。无此事也。近密清选之人。尚且如此。士气之萎薾。可知矣。由是而公道不行。私门大开。仕
圭庵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3L 页
路不清。贤否杂揉。铨选当以公而无私。而仕进必申于权势之门。一官有阙。简札云集。为铨曹者。亦难取舍。惟视请简之高下。以为注拟之低昂。世族未必皆可用。而失业童稚之人。辄居荐擢之列。寒门未必皆可弃。而穷经白首之士。终无自拔之路。愚智不择。正邪谁分。薰莸杂进。珉玉同升。日月久次。渐为升荐之阶级。守正奉公者。亦无拔擢之异褒。黜陟不严。幽明或混。宜殿而最。宜最而殿。皆出于干请之私。尽由于爱憎之心。勤谨廉静之士。不但无以为劝。而反致多口之毁。贪饕无忌之人。不但无以为惩。而反有不虞之誉。世之执法不阿。守正不挠者。百无一二。中智之人。犹将随俗变化而同趋于不善。况本庸庸琐琐之俦乎。是以。庶官庶位。未有空窠阙位。而拣一讼官。择一守令。则每有乏人之叹。而终亦不得称职之人而授之。典城百里。受字抚之寄者。但在营私家称宾客而已。岂有加恻隐于细民者哉。哀痛之教。恻怛之旨。溢于瞻听。而便归于文具。徒寓于空言。十室九空。村落为墟。邦本萧然。势不可支。民生之困。孰有甚于此时者乎。至于边境之上。将帅之人。尤不以爱恤军卒为先。每以割剥杀虐为能。怨詈谤讟。有不忍闻。主将
圭庵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4H 页
视士卒如草芥。士卒视主将如仇雠。卒有刁斗之警。尚安能望其如子弟之卫父兄。手足之捍头目乎。唯其如是。故边尘不起。而民户日蹙。军额日空。南方水卒。固已且然。至于两界。则徒有其籍而无其人。设若虏骑长驱而至。则当谁使之折冲而御侮乎。至于六镇之民。不堪侵剥之苦。去硕鼠之害。怀乐土之愿。潜移于他境而莫之恤也。至有与为婚媾者。义州之民。亦或潜投辽东。逃奔避役之是甘。不敢保其怀土之思。思之至此。宁不为之扼腕长叹乎。民生之困弊。边圉之空疏。至于此极者。皆由于仕路不清而择人不审也。说者皆谓人材乏少。善良无几。按簿指点。可用者少。内外庶官之众。岂得人人而择之乎。臣等窃以为不然。传曰。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无私心而有实理之谓也。古之为治。亦岂借才于异代乎。爵赏者。人君之砥石。所以砺世磨钝也。好恶定于上。劝赏行于下。人知趋避而士务自砺。则贤材之作。多士之兴。将不期然而然矣。 殿下患士习之不正。则不过择师表之人。明示趋向之方。以劝导之而已。患仕路之不清。则莫如依 祖宗朝严试才之规。参以纠察之人。不使庸杂不学之辈。滥厕于
圭庵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4L 页
其中。则人知砥砺而自勉矣。至于边隅守境之臣。列邑涖民之官。其所以渔夺民财。驱迫军卒者。岂皆粗猛而自为奸利哉。亦由于首善之地。好尚不明。而习俗之弊。有以驱之也。诗曰。周王寿考。遐不作人。然则作人之机。皆系于在上之人。伏愿 殿下。先自务实激砺。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则其感应变化之速。有不可以言语形容者矣。苟或不然。则忧勤宵旰。亦无补于大体。而终归于解弛之习矣。天语丁宁。徒有感于一时。而终无持久之益矣。百僚促促。惟细务之是勤。不过治簿书急期会。以塞责而已。亦何有于尽其职之实乎。自古。国家之祸变。常生于民心离怨。民心离合之机。其端甚微。而其祸甚惨。方今民穷财竭。域内虚耗。国势萎弱。于斯极矣。则无怪乎灾沴荐臻矣。昔宋景公。有君人之言。荧惑退舍。天听虽高。有感斯道。至诚未有不动。而不诚未有能动者。夫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岂声音笑貌为哉。臣等未知 殿下日用常行之道。言语号令之发。其能尽其诚乎。非有学问之力。素养之功。则虽欲诚之而终不可得也。臣等伏见 殿下。每遇灾沴之作。惕然忧勤。常欲改纪政事之阙失。振作委靡之弊习。似可以感人心
圭庵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5H 页
回天意矣。而惟天谴告之灾。弥严而不殄。是 殿下有望于下而人不知感。致谨于上而天不悔祸者。岂非以应天感人之本未立而然乎。大学传曰。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夫诚意乃自修之首。而慎独为用功之始。苟能用功于致知之事。则固已知其善之当为而恶之当去矣。然其一念始发于须臾之顷。端绪之初。有实焉。有不实焉。盖有他人所未及知。而己所独知者。是乃人心念虑初萌动之端。善恶诚伪所由分之始。其理甚细微而幽隐。然其为学出治之本。乃在于此而有不可移易者。苟能于此几微之初。致其审察之力。体认真的。发端不差。所谓正心而修身。齐家而治国者。将举此而推之而已。苟不用力于斯。则万机之烦。庶事之众。头绪茫茫。竟无下手之处。虽使尽心力而为之。亦将泛而不切。劳而鲜效必矣。伏望 殿下。于宫门深邃之中。志气清明之际。澄神定虑。反己静观。察天理人欲之分。致扩充遏绝之功。义理于是乎判。敬畏于是乎立。逸欲于是乎戒。由是而制事出治。由是而用人临民。所操者简约。而所及者广博。天心岂有不回于上乎。人心其有不感于下乎。
圭庵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5L 页
修己之实。自无不尽。而正家之道。自无不至矣。奢侈之弊。自归于敦朴。请托之事。自不干于其间。而人心习俗之不正。纪纲士气之不振。亦将无不各得其正。而不足为 圣明之轸念矣。顷者。 殿下于遇灾之日。讲求治道。有意于经籍之本源。小学之格言。将欲讲之于经幄。以究出治之原。此 圣上学问之功。发见于侧修之际。天人感应之机。正在于是。臣等闻之。孰不感激于心乎。此 宗社无疆之休。此生民万世之福也。伏愿 殿下。终始于学。留心存省焉。
陈讲学纳谏设校用人四事。仍请复荐科及静庵赵先生官爵疏。(乙巳四月)
伏以。 殿下正位宸极。万物咸睹。天命之眷顾方深。人心之蕲向方切。处分号令。曾未几时。而听断光明。规模宏远。朝野之间。欣然相庆。举以尧舜之德。望于圣躬。唐虞之治。期于今日。企渴倾伫。如恐不及。 殿下承积累之业。奋大治之志。必能刚健勇迈。不为后世庸常之习所拘。必以先王正大之政为法。痛刬宿弊。亟推深仁。使百僚警心。万姓苏气。然后太平之基定矣。若曰。圣人之道。未易遽行。累世之习。未易遽革。窃窃焉因陋而偷安。循常以姑息。上下恬然。不克更
陈讲学纳谏设校用人四事。仍请复荐科及静庵赵先生官爵疏。(乙巳四月)
伏以。 殿下正位宸极。万物咸睹。天命之眷顾方深。人心之蕲向方切。处分号令。曾未几时。而听断光明。规模宏远。朝野之间。欣然相庆。举以尧舜之德。望于圣躬。唐虞之治。期于今日。企渴倾伫。如恐不及。 殿下承积累之业。奋大治之志。必能刚健勇迈。不为后世庸常之习所拘。必以先王正大之政为法。痛刬宿弊。亟推深仁。使百僚警心。万姓苏气。然后太平之基定矣。若曰。圣人之道。未易遽行。累世之习。未易遽革。窃窃焉因陋而偷安。循常以姑息。上下恬然。不克更
圭庵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6H 页
化。臣等恐其政令之失。刑赏之舛。纪纲之颓靡。风俗之薄恶。日以益深。而国家之势。终何所底哉。是诚 殿下佗日之忧。而救之无及矣。制治之规。盍先于嗣服之初乎。前古帝王所以致大治。不过讲学纳谏设校用人而已。致大乱者。亦不过四事之不修耳。自非大无道之君。孰不勉于四事之重。而内无实见之诚。外存苟行之迹。弊弊于文具之末。而不见其效者多矣。若 亲御经筵。解释章句。杂以治道之说时进而罢者。讲学之末也。密迩师儒之臣。讲论必穷其极。体认必反诸己。知之不至于浃洽则不止也。存养于独居之时。省察于几动之初。渊泉时出。施于为政。讲学之本也。听之勉强。行之苟且。合意则喜。忤志则愠。或内厌其数而泛为勉从之辞者。纳谏之末也。其言逆于心。则必求诸道。其言逊乎志。则必虑其谄。参群议而纠国政。犯众怒而弹人物。通四方之耳目者。台谏也。嘉其忠直而恕其狂僭。听之如恐不及者。纳谏之本也。士常盈舍而考德问业者。绝无。官不阙位而倚席不讲者。皆是。士存名额而师为备员。学校之末也。精师儒之选。重教诲之任。经明行修者。升之于朝。不材下愚者。归之于农。禁绝俗学。笃全圣理。必使德成
圭庵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6L 页
而材达。学校之本也。天下之才。其出也无方。其用之不可以不广。今也祇以科举门荫之所出。填阙列职。以处亲旧。济干请而已。则因吏部之注拟。不知其人而但批其名。以今日之政规。求人材之用。不亦难乎。虽有绝伦之材。高世之识。而文不工于科学。地不系于阀阅。终身都市而不得见用。况山林湖海之远乎。大诰中外。召收髦俊。虽在至微。不惮其迁之高官。非人之为贵而才德之为贵者。用人之本也。庸谬阘冗之流。无甚过恶。而资格相拟。则例置之右位。英豪贤德之辈。拘于爵级。不可拔擢。则或滞于卑秩者。用人之末也。臣等之所谓四末者。危亡之兆也。四本者。治安之根也。敢以讲学纳谏设校用人四事。为 殿下条陈之。伏愿 圣明留意焉。内而百官。外而万民。所取而效者。人主之一身也。身之设施注措。日至千万。而宰之无形者。心也。心之为物。其体至虚。而其用至妙。顷刻之间。变化不测。而出入无常。苟不操存而养其静。省察而谨其动。则七情谬戾。百行颠倒。失其当然之则。身不可得修矣。身之不修。而有能治国家者乎。治心之法。莫要于学问。格物而致其知。诚意而正其心。曾氏之书。既发其端。持敬克己之方。读书穷理
圭庵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7H 页
之功。备在经传。圣贤之训。殆无馀蕴。苟能潜思力践。以求善养。使寂然不动之时。清明湛一之主于至虚者。无少间断。感而遂通之后。条理节文之发于至妙者。不忒毫发。则万机之来。随事循理。如鉴之空。照之而妍蚩别。如衡之平。称之而轻重判。应之不厌其多。处之皆归于正。治平之道。沛然而有馀裕矣。尧舜禹汤之受授天下。莫不以心为之传者是已。圣学不明。后世帝王之好学。不过博览强记。而心与书为二。其于治国也。竭意虑而营营焉。穷昼夜而矻矻焉。终身劳攘而不见其治者皆是。汉唐中彼善于此者。则讲论经理。夜分乃寐。有若光武。师事三老五更。亲自执业。有若显宗。锐意经术。日昃夜艾。讨论不怠。有若太宗皆是。下以章句进之。上以口耳受之。何补于心神之用哉。程子言于宋神宗曰。经筵之官。俨然列侍。讲读数行而退。以此而责辅养之功。不亦难乎。所贵乎经筵者。欲迎接师儒。劘切道理。非视朝听政之比。宜优游宴语。从容审问。不立程科。不限时晷。使情意交孚。辞气得展。然后性命精微。可以商确。时事得失。可以敷奏。至于讲罢入宫之后。或居无事。或静夜独念。必有事焉。而閒邪存诚。惩忿窒欲。应物之地。清明洞
圭庵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7L 页
豁。则天下之大本。在矣。于为国乎。何有。呜呼。体认之功。胜于记诵。操存之效。大于讲说。今以六曹八道之事。丛集于目前者。不胜其纷冗。则虽圣智天锡。靡不曲畅。然精神之用有限。事物之会无穷。何暇潜思自得。拳拳而服膺哉。愿自今。总其大政。略其细务。专心学问。以为涵养之地。不胜幸甚。一己之见有限。故虽上智。不能无一失。众人之善无穷。故虽下愚。亦必有一得。古之圣王。欲收众人之善。以广一己之见。宾师卿士。都俞吁咈之外。使矇瞍诵诗以陈。百工执艺以谏。庶人传言于耳。犹恐其未尽也。进善之旌。诽谤之木。登闻之鼓。无时无处而不为规警之地。故箴戒之言。日闻于上。而天下之情。无幽不烛。此所以尊德乐道而成至治之功也。三代之法既远。而人臣献纳之路。只有谏官。古之卿士矇瞍百工庶人之所当陈者。一委诸谏官而使言之。其任不既重乎。至诚恻怛。精忠慷慨。逆龙鳞料虎须。犯雷霆之威而不能自已者。上也。顾名思义。勉为责难之言。引谤以归君。迁就以塞责者。次也。依阿迎合。喜则陈。怒则噤。图宠而误国者。下也。眇眇之躬。寄之巍巍之上。地有万里之远。门有九重之深。所常与居处者。不过宦官宫妾。则通四
圭庵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8H 页
方之耳目而不使之壅蔽者。台谏而已。 殿下欲得其至诚恻怛而知无不言者乎。欲得其勉为责难而中怀前却者乎。欲得依阿迎合而反覆无恒者乎。得其上则敬惮焉。得其次则姑息焉。得其下则慢易焉。疏忌常生于敬惮。狎昵常生于慢易。自非圣人尽物我之情。明邪正之辨。则孰能悦忠直为爱我。疾奸佞为陷我哉。故君明则谏而受赏。君暗则谏而被杀。历代前鉴。昭然可观。谏臣之职。宁过于犯而不可过于恭。宁失于讦而不可失于谄。大圣如舜。而曰无若丹朱傲。大贤如成王。而曰无若殷王受之迷乱。以圣臣谏圣君。尚有如此。而后世忠言之士。所不敢道。古今人主之纳谏高下。举此而可知矣。呜呼。剪桐。小过也。而周公戒其无戏。折柳。常事也。而程子戒其害物。自庸主观之。岂不亦数而斯疏乎。言之不尽。则寇准之引帝衣。命不可行。则王旦之焚内诏。苟非宋主之仁明。则其能免于大不敬之诛乎。听纳之道。温颜屈己。开心见诚。勿以独断自圣。勿以至尊压下。勿以拂逆为忤。勿以谗间为疑。既闻之则不徒面从而命行之。或有狂狷之士。妄陈孟浪之辞。亦当容而置之。然后一国之情。通而众善之集。有不可胜既者。如此而至
圭庵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8L 页
治不复者。未之有也。伏愿 圣明。深玩焉。形法。可以惩恶而不可使耻其为恶。政令。可以劝民于善而不可使感民于善政。三代之治。莫不以学校为先者。所以导之以性情。感发其良心。而消融其宿慝。盖有不自知其然而然者。古之人。以大学为首善之地。岂不以为生民虽众。其教之。必自此始乎。作成人材。陶冶风俗。舍此而无可为之法。何也。天下之性同。则天下之心一也。先之以教诲之深。继之以观听之远。以心感心。以性治性。而天下无难化之人。今也建学以聚士。设官以授业。内外学校之制。庶几乎三代之遗法。而掌教者。恒不得其人。记诵训诰以为通经。组缀腐熟以为工词。科举之利。又从而夺其志。教之者无本。受之者无用。功名富贵之念锢。而视孝悌忠信为何事。侥倖狙诈之习熟。而置礼义廉耻于度外。教法之坏。莫今之为极。人才之不出。风俗之不美。职此而为之根耳。 殿下亲登宝位。创一代之基。整顿庶政。不知其几。而大关大机之在所当先者。莫若学校。今若痛革顽风。釐正弊习。倡以为己之学。而苟不得明师以率之。则虽日诵三代之法。户说六艺之文。何益于薰陶变化之间。而况礼官之烦文末节。岂足以收劝
圭庵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9H 页
学之功哉。必有学问夙成。望实素著。可以服士心之趋向者。然后置之大学之长。而其馀虽不能尽得其比。亦当选其优于文行者。不但以寻常谫薄之人而苟充其位。又侍从之臣。兼带馆学之职。以重其任。而互相激励。则善诱之下。必有鼓舞之士。风声所及。岂无矜式之人。天性之真。蔼然而不容已。贤能之宾兴。善俗之化成。可以俪美于前古矣。伏愿 殿下。广询博访。必得其人。委任而责成。则激昂诱掖之事。自在其手。岁月之间。必见其少验。数年之后。可期于大成矣。伏愿 殿下留心焉。治国之道。在于用贤。求贤之道。在于任相。盖万事之丛冗。百司之繁剧。虽以圣人之聪明。不可以独运。必得当世之才。分授众职。上自六卿。下至百执。随其器而审其用。然后朝无倖位。官不废事。今之用人。科举为盛。而雄才杰士之出于其间者。绝无而仅有。况门荫保举之庸琐乎。选用之路。如此其狭。则乡里之善良。山林之遗逸。何阶而得进于朝端。深居九重。固不能遍识其群下之臧否而用舍之。宰相者。上近至尊。下通众情。闻见之亲。采访之博。论荐之易。故求贤必于宰相。然后可以尽当时之用。而居其位者。不以经世宰物为心。以窃位保宠为
圭庵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9L 页
计。知有其人而不肯进之。固其罪也。信之不笃。任之不专。使宰相。上惧君心之疑。下忧物议之夺。动怀顾念。而不敢进言者。亦或有之。方今宰相。无荐贤之人。铨衡重任。一委诸吏部。只以资级之久近。事务之閒剧。那移互换。以补缺员而已。宏才硕德。荐拔之事。则熟念其可。而不肯一措其手。躁竞机慧之徒。辄见躐进。而贞方简静之士。类多沈滞。治效之不立。正坐此尔。诚宜谋及朝廷。博求搜扬之典。一依先王尊德乐道之意。勿为后世循常之政所制。咨询访问。必求其实。参伍校量。不违其才。不幸有沽名饰貌。结交市誉之人。猥厕其间。则听其台谏之弹驳。使公道显行。仕途清正。则忠贤俊杰之愿出于朝廷者。必不可胜用矣。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程子曰。天生一世人。自足了一世事。但不能尽用其才。故不能大治。又曰。规规守常。资格任人。而有能致大治乎。伏愿 圣明留意焉。三代取人之法既远。而汉室之初。尚有遗意。选举之目。多以贤良方正为名。魏晋氏九品中正之法。亦知求其实用之材。至于隋唐。专用文词取士。而求贤之举。一废不复。顷在己卯荐举之科。实仿古人之意。初无伪滥之衅。比诸群试于有司。较一日之长
圭庵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0H 页
而得之者。高下相万也。无故而废弃。且将三十年于今。贤才沦伏。有识悲愤。久为君上之累。自古及今。虽罪至大逆。未有夺其科举者。燕山之朝。以律断取人事。甚无谓。故 先王反正之初。议夺其科。未久而还给。今者。选士试策。名为荐举之科。有何不可。而独见枉收。故郑光弼力陈其不可夺之意。而 大行大王亦收议还给。大臣不能将顺而未及归正。士林之叹。亦已极矣。新政之初。宜先示荡正之道。赐复其科。以广用人之路。不胜幸甚。臣等职在言责。苟有所闻。不容隐默。天下之治。始于齐家。窃见 殿下。圣性出天。律己治内。宜无所不至。但嫔媛之列。内外之戚。因缘出入之势。依阿侧媚之态。或不能大正前习。而少借恩情。蛊心之病。伏于不测。而累政之患。悔之无及矣。先王后宫之移寓慈寿宫者。今既无之。婢使馀孽。尚处其中。党邀朋结。久为渊薮。妖说怪行。国人洞知。即位之初。宜先荡涤。以示清明之化。不唯不尔。反有私出其宫。而欲剃其发者。果若人言。则岂是不为 圣政之大疵而缺群臣之望哉。赵光祖职牒还给之请。大臣台谏侍从儒生之言。可以知一国之同情。 殿下亦称其学术之正。而迟留不断。日复一日。群邪趐
圭庵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0L 页
心。众正堕胆。而士习向背之机。无由以定。 殿下每以洗雪冤枉为虑。伸理之恩。独不及于光祖。忠君爱国之志。受陷于群小而为地下之冤鬼。不止于匹夫之冤而已。 殿下好学乐善。深仁泽物。夐出前代。而违一国之情。偏执于此人。臣等之惑滋甚。 殿下自毓德春宫。仁圣之声。浃于群听。及其即位。发政施仁。赫然异观。大小臣工。颙望至治。披腹呈疏者。继至阙下。指陈时事。开悟圣心。不为不多。 殿下之答。一则曰可嘉。二则曰留念。虽蒙优许之教。未闻施行之实。言之者怀惭。闻之者缺望。苟唯如是而已。则虽使人进其书。家上其章。何补于无用之虚文哉。窃见前代之君。虽甚衰之世。未尝无求言之举。而听而行之者未闻。伏愿 殿下。以群下有言。为救己之过而不以为形己之短。以为爱己而不以为轻己。其毋曰儒生之疏。贱而不可用。侍从之疏。例应故事。台谏之疏。职分之常体然。见之必审。行之必尽。则宗社幸甚。
圭庵先生文集卷之二
启辞
会宁居金所乙古大宽罪启(己丑九月)
启曰。臣等见顷者推考金克达启本回启公事。以为金所乙古大。居会宁城底。有同边氓。而前者彼人。作
圭庵先生文集卷之二
启辞
会宁居金所乙古大宽罪启(己丑九月)
启曰。臣等见顷者推考金克达启本回启公事。以为金所乙古大。居会宁城底。有同边氓。而前者彼人。作
圭庵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1H 页
贼于我境。而被罪者有之。故依其例定罪云。近见边方之事。如王山赤下等事。容易快断。凡事大快。则必有后悔。彼人虽曰有同边氓。不可以边氓待之。且非自任便往来于惠山也。幸因畋猎出来。只通奇别而已。必是我国人教诱而为之。今者。以其深重之罪开谕。而且谕之曰。汝非自来作贼也。必被诱为之。与我国人不同。故今姑特为宽宥云。且今者。亦闻平安道之奇。边警不静。不可以寻常例事而处之也。臣等非专为此事而合司来启。适以衙日入来。故佥议以启。
因弘文馆上劄辞谏职启(己丑九月)
启曰。弘文馆劄内云。议国事论人物。愚者。智不能周。暗者。明不能烛。懦者。劫而不能言。黠者。知而不能发。其自谓不愚不暗者。或为权倖所掣肘。知谋身而不知谋国。徇私情废公议。举细事遗远虑。苟循君心。罔敢格非。又曰。一事之谬。一人之宠。未必不为祸乱之囮。危疑之媒。议国事论人物。台谏之职也。臣等苟处言地。祸乱之囮危疑之媒已成。而不敢言。致此议论固当。臣等不可在职。请递。
论科弊启(辛卯二月)
启曰。近来科举之事。至为解弛。举子录名时。四馆官
因弘文馆上劄辞谏职启(己丑九月)
启曰。弘文馆劄内云。议国事论人物。愚者。智不能周。暗者。明不能烛。懦者。劫而不能言。黠者。知而不能发。其自谓不愚不暗者。或为权倖所掣肘。知谋身而不知谋国。徇私情废公议。举细事遗远虑。苟循君心。罔敢格非。又曰。一事之谬。一人之宠。未必不为祸乱之囮。危疑之媒。议国事论人物。台谏之职也。臣等苟处言地。祸乱之囮危疑之媒已成。而不敢言。致此议论固当。臣等不可在职。请递。
论科弊启(辛卯二月)
启曰。近来科举之事。至为解弛。举子录名时。四馆官
圭庵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1L 页
员。其族亲则无四祖内外保单子录名而成册。名之曰四馆族亲册。已成弊习。其来既久。如此猥滥之事。不可不禁断。故去十八日坐起时。僚中齐议。其族亲册推纳见之。昨日更议于四馆书吏取招时及官员缄问时。掌令郑万钟,持平宋麟寿,金致云同辞合意。小无异论。只罢完议。后更执佗意。引嫌强辞。与初相反。未知其意也。殊失事体。不可苟合。请递。
论狱囚李宗翼启(壬辰二月)
启曰。宗翼狱中疏内所言。大关 宗社。不胜惊愕。国家自丁亥年灼鼠之变。金克愊,李沆。以外援奸魁。结为死党。专为朴氏之地。申结沈贞。相为唇齿。谋去士林。塞公论。以逞奸计。奸计得成。则置国本于何地。置宗社于何地。士林共愤者。为 宗社大计也。三奸恶盈罪极。自促祸败。 天鉴所洞照。凶邪之徒。伺閒投隙。一以摇撼上下。一以鱼肉士林。李荇又从而为之党。谋还贞,沆。缔结营救。无所不至。而李宗翼亦在救中。 上心坚定。其计不售。怏愤益甚。挟其气势。唱率政府。阴嗾继商。搂引六曹。谋去台谏。使人主孤立。而威权归己。贞,沆指期可还。而凶邪之党。次第布列。 宗社危亡。所不忍言。宗翼德其救己。益怨士林。灼鼠
论狱囚李宗翼启(壬辰二月)
启曰。宗翼狱中疏内所言。大关 宗社。不胜惊愕。国家自丁亥年灼鼠之变。金克愊,李沆。以外援奸魁。结为死党。专为朴氏之地。申结沈贞。相为唇齿。谋去士林。塞公论。以逞奸计。奸计得成。则置国本于何地。置宗社于何地。士林共愤者。为 宗社大计也。三奸恶盈罪极。自促祸败。 天鉴所洞照。凶邪之徒。伺閒投隙。一以摇撼上下。一以鱼肉士林。李荇又从而为之党。谋还贞,沆。缔结营救。无所不至。而李宗翼亦在救中。 上心坚定。其计不售。怏愤益甚。挟其气势。唱率政府。阴嗾继商。搂引六曹。谋去台谏。使人主孤立。而威权归己。贞,沆指期可还。而凶邪之党。次第布列。 宗社危亡。所不忍言。宗翼德其救己。益怨士林。灼鼠
圭庵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2H 页
之事。人所共愤。而指为虚事。反以谋陷士林之人。为臣子之体。此言虽出于宗翼。根柢源委。必有所由。决非臆说。六七奸凶秘计。尽露于其党之口。至以父子间之事。欲摇 殿下。其计惨矣。宗翼方在推鞫。自有国典。不须论启。凶邪忿怨之徒。狐鼠憸小之类。互相表里。竞生邪议。徼幸 上听。眩乱国是。安危所系。机关甚重。不可不达。故臣等敢启。
因投书 大内之变。请治奸凶启。(壬辰七月)
启曰。臣等闻裹石投书于 大内。自古所无。此必奸人内外相应。以逞凶谋。指之者。虽在外。投之者。必在内。乘间肆毒。至为可畏。此岂细民之所为。亦岂平心者之所为哉。必近来凶党怀愤。百计逞恶。期陷 社稷而后已。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臣等不胜痛愤。街巷处处贴榜所言。皆为不道。臣等皆知其邪类所为。置之不问耳。沈思顺既以此被鞫。而凶党犹此不惩。至于投书 大内。显示不轨之谋。此乱逆之魁也。朝廷视此。以为寻常。则凶徒甘心。益长其恶。 宗社之祸。不可胜言。自 上明灼凶谋。即召政府议之。欲惩奸凶。此 宗社之福也。事非寻常。则当处以非常矣。
因 东宫宾厅南隅。挂凶物之变启。(癸巳五月)
因投书 大内之变。请治奸凶启。(壬辰七月)
启曰。臣等闻裹石投书于 大内。自古所无。此必奸人内外相应。以逞凶谋。指之者。虽在外。投之者。必在内。乘间肆毒。至为可畏。此岂细民之所为。亦岂平心者之所为哉。必近来凶党怀愤。百计逞恶。期陷 社稷而后已。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臣等不胜痛愤。街巷处处贴榜所言。皆为不道。臣等皆知其邪类所为。置之不问耳。沈思顺既以此被鞫。而凶党犹此不惩。至于投书 大内。显示不轨之谋。此乱逆之魁也。朝廷视此。以为寻常。则凶徒甘心。益长其恶。 宗社之祸。不可胜言。自 上明灼凶谋。即召政府议之。欲惩奸凶。此 宗社之福也。事非寻常。则当处以非常矣。
因 东宫宾厅南隅。挂凶物之变启。(癸巳五月)
圭庵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2L 页
启曰。今日书筵。朝讲后昼讲时见之。则 东宫宾厅南隅把子上。有一物假作人头。以纸涂之。画为毛发耳目口鼻。分明刻造。而悬之以木牌。两面皆有所书。而一面则分三行书之。其言皆凶逆不道触犯之言。不忍以口形容也。朝讲时所无之物。昼讲时有之。而且必悬之于东宫者。欲使书筵官见之也。尤为凶逆。不胜惊愕。若只书于纸如匿名书之例。则即当弃之。此则非如匿名书。不可私自裂破。故敢启。
全罗道观察时。以南原府使吴谦,南平县监白仁杰善政驰启。(甲辰二月)
启曰。南原府使吴谦,南平县监白仁杰善政。 命加各一资。谦为政悃愊。赋徭平均。民皆亲爱说服。公债输纳时。官不徵督。民争负戴而纳。犹恐不及。尽纳今年之债。又尽纳积年逋欠。虑有穷乏民。尽卖田宅财产者。令勿纳。亦不能止。仁杰居官清谨。勤恤民隐。建立学堂。置学长而教诲其乡里子弟。莅事之暇。亲临劝讲。至诚训励。县人皆乐读书。佗邑人亦闻风就学。尽心教诲。讲论不辍。
因 上侯违豫。陈宗戚视膳。内医入诊启。(乙巳正月)
启曰。 殿下固守小节。讳疾却膳。至于此极。内外隔
全罗道观察时。以南原府使吴谦,南平县监白仁杰善政驰启。(甲辰二月)
启曰。南原府使吴谦,南平县监白仁杰善政。 命加各一资。谦为政悃愊。赋徭平均。民皆亲爱说服。公债输纳时。官不徵督。民争负戴而纳。犹恐不及。尽纳今年之债。又尽纳积年逋欠。虑有穷乏民。尽卖田宅财产者。令勿纳。亦不能止。仁杰居官清谨。勤恤民隐。建立学堂。置学长而教诲其乡里子弟。莅事之暇。亲临劝讲。至诚训励。县人皆乐读书。佗邑人亦闻风就学。尽心教诲。讲论不辍。
因 上侯违豫。陈宗戚视膳。内医入诊启。(乙巳正月)
启曰。 殿下固守小节。讳疾却膳。至于此极。内外隔
圭庵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3H 页
绝。群情危疑。君臣。犹父子也。君父有病。而臣子不知。可乎。大臣恳请面对。再启而再拒。不察恳迫之情。臣等不胜缺望。我 先王朝延对宗戚。有副水刺之制。请以宗戚重臣。为司瓮提调。轮日入侍。视进膳与否。以俟 上体平复。且令内医。逐日入诊。随證随治。不胜至愿。
请勿行别 宣酝启(乙巳闰正月)
闰正月丁巳。宗宰一品以上及承政院,弘文馆,司宪府,司谏院全数承召。诣閤门外。 上传于尹仁镜曰。 慈殿及举朝。劝予从权。故予己勉从。予欲朝廷亦开素。今令来会。仁镜等谢之。瓮人举肉床。劝大臣等皆执肉食之。遂行 宣酝礼。爵讫。将行别 宣酝。先生与大司谏李公润庆。前就尹仁镜等曰。今日只开素而已。何必行别 宣酝乎。如是则无异平时。政丞若欲不止。则我等欲启而止之。
启曰。今日命开素。故为 宣酝矣。并行别 宣酝。至于再三。则无异平时。殊无变礼之意。请勿行别 宣酝。
请勿行别 宣酝启(乙巳闰正月)
方启请止之。未有发落。而仁镜等。行别 宣酝不
请勿行别 宣酝启(乙巳闰正月)
闰正月丁巳。宗宰一品以上及承政院,弘文馆,司宪府,司谏院全数承召。诣閤门外。 上传于尹仁镜曰。 慈殿及举朝。劝予从权。故予己勉从。予欲朝廷亦开素。今令来会。仁镜等谢之。瓮人举肉床。劝大臣等皆执肉食之。遂行 宣酝礼。爵讫。将行别 宣酝。先生与大司谏李公润庆。前就尹仁镜等曰。今日只开素而已。何必行别 宣酝乎。如是则无异平时。政丞若欲不止。则我等欲启而止之。
启曰。今日命开素。故为 宣酝矣。并行别 宣酝。至于再三。则无异平时。殊无变礼之意。请勿行别 宣酝。
请勿行别 宣酝启(乙巳闰正月)
方启请止之。未有发落。而仁镜等。行别 宣酝不
圭庵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3L 页
止。
启曰。臣等以别 宣酝未便启之。则宜待于成 命而后。或行与止。而一边启之。一边行酒如恐不及。此由台谏轻故也。酒至于臣等。则决不可参饮。请递臣等之职。
请勿行别 宣酝启
启曰。自 上既劝肉。劝肉则闻 命矣。 宣酝一爵。已知 上意恳惓。至于二三爵。则有似平时。且及于醉。醉于非时。有乖礼文。故论执。而臣等之论。不足为轻重。故承旨 宣酝不止。常时虽小小事。台谏论执。则姑待发落。然后施行。臣等论执在坐。而强以行之。臣等在台谏无状。故如此。不可在职。请递。
请勿行别 宣酝启
启曰。台谏时方论执。则政院姑停其事。而待发落。可也。今者。左承旨元混。不待发落。强行 宣酝。不有台谏。非徒事体有妨。后弊无穷。请罢。别 宣酝。非其时。请速 命停。
请勿行别 宣酝启
启曰。承旨 宣酝非其时。故臣等既以不合于礼启之。臣等决不可参饮。臣等参酌情礼而启之。牢拒至
启曰。臣等以别 宣酝未便启之。则宜待于成 命而后。或行与止。而一边启之。一边行酒如恐不及。此由台谏轻故也。酒至于臣等。则决不可参饮。请递臣等之职。
请勿行别 宣酝启
启曰。自 上既劝肉。劝肉则闻 命矣。 宣酝一爵。已知 上意恳惓。至于二三爵。则有似平时。且及于醉。醉于非时。有乖礼文。故论执。而臣等之论。不足为轻重。故承旨 宣酝不止。常时虽小小事。台谏论执。则姑待发落。然后施行。臣等论执在坐。而强以行之。臣等在台谏无状。故如此。不可在职。请递。
请勿行别 宣酝启
启曰。台谏时方论执。则政院姑停其事。而待发落。可也。今者。左承旨元混。不待发落。强行 宣酝。不有台谏。非徒事体有妨。后弊无穷。请罢。别 宣酝。非其时。请速 命停。
请勿行别 宣酝启
启曰。承旨 宣酝非其时。故臣等既以不合于礼启之。臣等决不可参饮。臣等参酌情礼而启之。牢拒至
圭庵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4H 页
此。不胜缺望。请速 命停。台谏时方论执。政院不待发落而强行。台谏未及禀决。而事已施行。岂无后弊。请勿留难。速罢。○仁镜启曰。台谏非徒不入。请罢承旨。何必毕行 宣酝。请 命勿行。
圭庵先生文集卷之二
书
答退溪李景浩(滉)
心丧人参祭时服色
以玉色团领为未安。宜著白布衣。未知合于礼经乎。
告诀堂弟(麒寿)
皇天后土。可表此心。一子托君。吾何忧焉。
戒子应庆
勤读书戒酒色。养生丧死。必尽情文。以慰九泉之魂。负愧而生。不如无愧而死。勿以我为戒。怠于为善也。
圭庵先生文集卷之二
墓碣铭
乐轩卢公墓碣铭(并序)
公讳辑。字士和。新昌人。高祖讳纯。登司马选。不仕。曾祖讳厚伦。中进士。祖讳赳夫。行御侮将军训练院习读官。考讳眉寿。行建功将军忠武卫副司直。娶朝散大夫行南平县监俞硕蕃之女。以 弘治己酉五月十四日。生公。公生而颖悟。长益谨重。 嘉靖丙戌。筮
圭庵先生文集卷之二
书
答退溪李景浩(滉)
心丧人参祭时服色
以玉色团领为未安。宜著白布衣。未知合于礼经乎。
告诀堂弟(麒寿)
皇天后土。可表此心。一子托君。吾何忧焉。
戒子应庆
勤读书戒酒色。养生丧死。必尽情文。以慰九泉之魂。负愧而生。不如无愧而死。勿以我为戒。怠于为善也。
圭庵先生文集卷之二
墓碣铭
乐轩卢公墓碣铭(并序)
公讳辑。字士和。新昌人。高祖讳纯。登司马选。不仕。曾祖讳厚伦。中进士。祖讳赳夫。行御侮将军训练院习读官。考讳眉寿。行建功将军忠武卫副司直。娶朝散大夫行南平县监俞硕蕃之女。以 弘治己酉五月十四日。生公。公生而颖悟。长益谨重。 嘉靖丙戌。筮
圭庵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4L 页
仕。受通礼院引仪。升义盈库主簿。迁缮工监主簿。除丹城县监。时值岭饥。公诚心赈救。民无捐瘠。阖境爱戴。以官廨失火坐罢。寻复造纸署司纸。旋弃还乡颐养。日与亲旧逍遥。丙申十月。忽感微恙。入京寻医。竟至不瘳。是年至月。卒于京第。享年四十有八。禀性温厚。外和内刚。奉亲无亏礼。居官有廉称。睦族信友。表里如一。尤能处事详敏。博通古典。国家大礼。鸿胪必启。公主张焉。及其卒也。上下咸叹。粤明年十二月二十三日。葬于怀德文旨先茔乾坐之原。礼也。公娶宣务郎典涓司奉事权陟之女。生三男二女。娶建功将军行忠武卫黄世贞之女。无育。男长曰景霖。御侮将军行忠武卫副司直。次曰景震。筮礼宾寺正行参奉。次曰景霮。从仕郎。黄淑人谓余与其先公有分。具善状。使其季景霮氏来请余铭。余何忍敢拒。略叙其迹而铭之曰。
其存于世。位不称德。其返而化。乡闾痛惜。哲人之萎。知礼者亡。馀庆绵绵。子孙绳绳。瞻彼花岩。树此片石。惟公之德。永垂无极。
孺人李氏墓碣铭(并序)
夫人李氏。曹先生植之母。判校讳彦亨之配。 嘉靖
其存于世。位不称德。其返而化。乡闾痛惜。哲人之萎。知礼者亡。馀庆绵绵。子孙绳绳。瞻彼花岩。树此片石。惟公之德。永垂无极。
孺人李氏墓碣铭(并序)
夫人李氏。曹先生植之母。判校讳彦亨之配。 嘉靖
圭庵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5H 页
乙巳。葬于大茔之东原。先生曰。立石系羊。宜有刻也。徵余以铭。莫之难矣。为其子难。为其母难。为其铭难。虽然。蓝田生美玉。固也。大鸟为鹓雏。理也。为其子易。为其母易。独蚩泠符之雕荆玉也。终不能易。若大姬之丐桑于蚕妾。则求己之而亦一难也。辞不获焉。李氏之先仁川。六世祖高丽侍中。作臣谪嘉树。今之三嘉。子孙家之。忠武卫讳菊。寔夫人之考。王父。义城县令怞。曾王父。蔚州事穰。妣曰崔氏。少尹敬孙之女。少尹考。左议政崔润德。祖。判书云海。曾祖。侍中录。夫人生而孝于。奉舅姑备敬养。睦夫族以肃雍。承祭祀加于事生。抚卑幼同于己儿。谦恭如不胜以事判校公。公亦敬礼。未尝有姬侍。见人贫不能昏葬及有冤闷者。必垂泣而赈之。一门长少皆曰。某夫人。吾母行也。判校公先夫人卒。在官廉慎。不为身计。贫如寒士。升阶通政。只有一马。鬻为章服。实夫人有助焉耳。先生脱然欲学圣人。便罢试举。用力敬义。紧把得定。不以一时趋向为进退。究其自修之地。盖父母之教然也。享年七十。生男三人女五人。长曰柆。早逝。生一女。适士人河宗岳。生一女没。次即植。有一女适金行。次桓。一男一女。皆幼。婿长县监郑云。生二男一女。女适金
圭庵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5L 页
翊。男之虎,之麟。次李公亮。有志士也。生四男三女。女幼。男天民,俊民,献民,锡民皆好学。次郑白冰。次郑师贤。生三男二女。女幼。男度,序,庠。次李参。遂以夫人之德之在人者铭焉。
有非非妇。无仪非宜。柔嘉维则。孰父母罹。关关之洲。风自火出。振振之趾。寒谷有律。克生贤子。教以义方。道学之实。儒林之望。曹门有碑。其铭在口。无愧其铭。绣虎之母。
圭庵先生文集卷之二
墓表
晚巷宋公墓表
君讳汝雨。字商辅。世为恩津人。司宪府持平讳明谊之玄孙。曾祖愉。虎贲卫司正。祖继中。中军卫司直。父眉年。司宰监主簿。娶议政府录事权贵达女。庚辰三月二十四日辛丑。生君。 嘉靖七年六月十一日辛亥。以疾终。春秋六十九。夫人曰阳川许氏。嘉善大夫艺文馆提学兼知春秋馆事完之子御侮将军副司果礼之女。执夫丧过哀。阅六月灭性。春秋七十二。明年十二月二十日壬午。合葬于怀德石崛山原。君。天性和厚。与物无竞。不求闻达于世。逍遥草野。娱志花卉。亲戚朋友有丧。必匍匐救之。忧人忧哀人哀。有此
有非非妇。无仪非宜。柔嘉维则。孰父母罹。关关之洲。风自火出。振振之趾。寒谷有律。克生贤子。教以义方。道学之实。儒林之望。曹门有碑。其铭在口。无愧其铭。绣虎之母。
圭庵先生文集卷之二
墓表
晚巷宋公墓表
君讳汝雨。字商辅。世为恩津人。司宪府持平讳明谊之玄孙。曾祖愉。虎贲卫司正。祖继中。中军卫司直。父眉年。司宰监主簿。娶议政府录事权贵达女。庚辰三月二十四日辛丑。生君。 嘉靖七年六月十一日辛亥。以疾终。春秋六十九。夫人曰阳川许氏。嘉善大夫艺文馆提学兼知春秋馆事完之子御侮将军副司果礼之女。执夫丧过哀。阅六月灭性。春秋七十二。明年十二月二十日壬午。合葬于怀德石崛山原。君。天性和厚。与物无竞。不求闻达于世。逍遥草野。娱志花卉。亲戚朋友有丧。必匍匐救之。忧人忧哀人哀。有此
圭庵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6H 页
恤人之志而不得施。命也。虽不为宰物者所用。居于乡党。得淳厚长者之名。不可以此而易彼也。其终也亲故乡邻。莫不思惜。哭之尽哀。又其尚也。男曰世钦。有学行。娶李希绩女。生子女。女适习读河永澄。生子女。世钦女长适忠义卫柳公柏。馀幼。君既寿考。又有贤子。天之福善。信。于是而可徵也。 嘉靖九年二月十六日丁丑。奉训郎礼曹正郎, 世子侍讲院文学宋麟寿。谨书。(按性潭文敬公所撰墓表追记曰。表文中所称持平玄孙。不能无使人疑惑。抑持平亦或为曾经之职。而玄孙则自五代以后通称者欤。)
宣教郎冰库别提尹公墓表
公讳伯龄。字仁叟。坡平人。侍中尹瓘之后。初以门荫补冰库别提。性谦卑。不以父兄势骄人。燕山恶公祖领议政弼商。并及子姓。甲子。谪怀仁。丙寅终。寿三十二。是年。以礼窆于怀德注山。夫人。安东府使宋汝谐女。亦恩津望族。淑懿谨厚。孝舅姑宜宗族。以哀伤终。寿五十六。葬公墓下。从治命也。生三男。长沆。娶察访韩湑女。生女幼。次涑。中进士。娶承议郎闵璃女。生三子。皆幼。次河娶县监朴志女。生子女。亦幼。公考。承政院左副承旨俶。祖。即领议政。曾祖。白川郡事坰。妣河阴奉氏。奉礼忠孝之女也。三寸侄朝散大夫司宪府
宣教郎冰库别提尹公墓表
公讳伯龄。字仁叟。坡平人。侍中尹瓘之后。初以门荫补冰库别提。性谦卑。不以父兄势骄人。燕山恶公祖领议政弼商。并及子姓。甲子。谪怀仁。丙寅终。寿三十二。是年。以礼窆于怀德注山。夫人。安东府使宋汝谐女。亦恩津望族。淑懿谨厚。孝舅姑宜宗族。以哀伤终。寿五十六。葬公墓下。从治命也。生三男。长沆。娶察访韩湑女。生女幼。次涑。中进士。娶承议郎闵璃女。生三子。皆幼。次河娶县监朴志女。生子女。亦幼。公考。承政院左副承旨俶。祖。即领议政。曾祖。白川郡事坰。妣河阴奉氏。奉礼忠孝之女也。三寸侄朝散大夫司宪府
圭庵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6L 页
掌令,知制 教兼春秋馆编修官宋麟寿。书。
圭庵先生文集卷之二
遗墨
[圭庵先生遗墨]
元甫氏带传 手笔。千里 颜色即一席。倾慰曷胜。 服驭。学味有相。大耸喜。生职责渐重。报效无阶。 来索文字。构呈。未妥处不妨斤正。谨复状照亮。
己丑二月十三麟寿复。
圭庵先生文集卷之二
遗墨
[圭庵先生遗墨]
元甫氏带传 手笔。千里 颜色即一席。倾慰曷胜。 服驭。学味有相。大耸喜。生职责渐重。报效无阶。 来索文字。构呈。未妥处不妨斤正。谨复状照亮。
己丑二月十三麟寿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