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松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松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x 页
松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拾遗]
  
松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44H 页
语类拾遣
尝谓二弟曰。天之禀赋于人也。何其不均之甚也。余尝见南褒。(衮之兄)其接人也恭。其处事也敬。凛凛然有君子之风。而独不能化其弟。何哉。无他。此所以王导不能使其弟之不为敦。安礼不能使其兄之不为安石。可胜惜哉。
人之才禀不同。如谷之播地。及其苗也。或小或大。或长或短。不啻以万殊论也。若栽培之得其道。则莫不实栗而穗颖。今之学者。无论儒佛杨墨。各立其门户。儒者劝之以儒。佛者劝之以佛。不知因其材而导之。但以其学教之。所见各异。互相訾嗷。而其学之者。亦无方向。东背西驰。悠悠滔滔。其成就也亦难矣。
政有公家之政。有私家之政。士之不遇于世。则当为政于家。而其要则正心而已。心正则家正。家正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之道。无不得其正矣。故曰。政者正也。
今世士大夫家子弟。徒知华其身。甘其食。腴其言。而不知其身之所以侈靡安乐者。出于乃祖乃父勤劳刻苦之工也。一朝时异事变。倾家覆业。则反不如穷
松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44L 页
闾家俭拙子弟行色。穿衣破履。沦落乡曲。无所不为。良可叹也。
今世之士。勤力尽心于文字问。欲托以名不朽者。皆可非也。不务实地上工夫。而全事雕饰。悦人耳目。而其中则未必有也。是岂为学者初心耶。在昔圣经贤传之传于世者。皆出于当时门生高弟之口授耳提。薰陶如。涵泳如。流及后世者也。非如唐之姚崇,樊宗辈全事著述。欲寿传于后世之意也。
文章虽曰小技。亦业之精者也。虽巫医乐师之工。及其成功。劳筋苦骨。孳孳汩汩。积累而后有得。况为文章者乎。非着力有得。不可易言。乃欲不读而能之。不勤而得之。惑矣。如此而谬为大言曰。唐则萎弱。不必学也。宋则卑陋。不足学也。专尚浮靡藻华之饰。其可乎哉。
华人以为公之文章。原于性理。高出唐宋。其笔翰之往往落于中朝者。争以缣素模之。遗以为宝。一日。华人持缣帛来请诗文。公辞曰。诗章。人之馀事。反不如此等文字。遂援笔大书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字与之曰。此是士君子终身日用之物。不可一日无之者也。其人谢去曰。此真君子之学也。华人至今称之曰
松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45H 页
八字屏。
事实拾遗
韩松斋性轻财好施。家有数百斛谷。公从容谏其父曰。士君子不宜殖货。父曰。汝言善矣。汝处之。公即聚穷族及乡里之贫乏者。尽散与之。皆感叹。每受由还乡。令夫人搜出旧着衣服缠袜。补缀且瀚。以遗穷族之无衣者。(海东名臣录)
韩忠(丙午生)字恕卿。癸酉。及第。谪巨济。又被搆。杖死狱中。 摭言云。韩承旨忠。气槩豪放。早有文名。喜音律。中癸酉壮元。以典翰充奏请使检察官赴京。有善卜者。衮使驿者问平生吉凶首尾。卜者抚若。只书藏头体一律与之。回还。即坐党被祸。未久。又被告。杖死狱中。平生首尾彷佛如此。可怪之甚也。(己卯录)
自号松斋。丁丑秋。以持平闻其母罹疾。呈辞。给由至清州母家。医教沐浴治疗。得痢疾。不可久旷职事。上疏辞职。且言赋税贡献。一系于灾伤等第。而守令不谨踏验。农作又在乎食与种。或一不得则废耕。请革陈田之税。勿徵往年之粜。考灾以实。以抒民力。 上嘉纳之。又 赐暇由。其忧国爱民之诚。天性然也。戊寅。充检察官。与上使南衮,副使李耔赴京。乃卞诬 
松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45L 页
宗系事也。公抗言。立庭待命。得请乃还。不可虚辱 君命。呈咨礼部十馀度。得宗伯题本。奉 敕乃还。 上特赐一行人庄穫有差。公以事不完就。遽受赏赉不自安。以其田十五结税许其穷姑。俾遂生活。尝在燕都。上使南衮。得病几殊。副使李耔调药。公语耔曰。这汉必赤士类。耔止之。衮知其意而含恨焉。公前为应教时。觐亲上来。路遇儒生授陈弊书一篇。匿名不语。公以为遗世隐逸之士。启达物色求之。乃振威无赖人权铎也。是秋。为亲辞职。授忠清水使。十二月。言官以公与静庵交相朋比。权铎匿名书。欺罔上达。巨济安置。辛巳冬。宋祀连所纳书。记有瑞庆。指为恕卿。讯问将伸理之。夜死于狱中。(己卯录补遗)
韩忠字恕卿。号松斋。丙午。生于清州鹤谷里。幼时。宿祖父智怀中。忽惊悟曰。梦骑龙头上天。龙角触胸。痛而觉。七岁。祖父指路傍堠使赋。应声曰。长生几阅行行客。携友上寺。谈性理书。端坐如泥塑人。两膝皆穿。为书状官。上使南衮病。副使李耔为之调药。忠曰。这汉必赤士类。耔曰。万里同事。岂可存畦畛乎。在玉河馆。学七弦琴。华人所谓三年不成者。七日传其音。为忠清水使。与冲庵游玉溪临月潭。闻静庵赴配。单骑
松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46H 页
往迎于锦江。和诗为别。至是。台官李蘋等论启。被拿流巨济。安处谦狱记中有瑞庆。衮以忠之字同音。拿致。 上亲问其诬。命保放。衮阴使守卒拉杀之。气槩豪放。志操刚坚。奔义如狂。嫉恶如雠。卜居南山幽绝处。与静庵,冲庵。公退。必设长衾大枕同寝焉。尝曰。在朝则与诸贤戮力王事。在野则与遗逸讨论经史。无非行道济世之心。天文,地理,律吕,阴阳,卜筮。无不通晓。尤工观德。发无不中。轻财好施。常慕张公艺九世同居之义。隘鹤谷旧第。卜居南数里。植松栗。名栗村。(朝野会通)
资禀秀异。气象峻截。刚明正直。清谨孝友。博学经史。沈潜性理。德行日就。文艺夙成。又善书字晓音律。而长于武才。射穿杨叶。时人称之曰。当世出入将相之材。无出公右矣。年才十岁。母夫人常有宿疾。侍侧不离。躬自汤药。日渔前溪。以供甘旨。及长。聘于姜氏。闻夫人有私储数百斛。公从容谓之曰。士君子不可以货殖。散诸亲族之贫穷者。夫人承顺其意。亦无难色。有庶弟性甚不肖。入山为髡。悯其迷误。喻以天伦。俾为长发。与之同居。嫡庶兄弟甚众。寒暑共衣。饥饱同味。欲效张公艺九世同居之义。至于夫人之箱箧。小
松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46L 页
无私藏焉。正德六年庚午。中司马。九年癸酉。擢文科。累迁谏官。入侍 经筵。讲明治道。献规诚恳。 上嘉乃忠直。眷遇益隆。常与赵静庵,金冲庵诸贤等。结为兄弟。凡为国事。同心协力。以致泽为己任。十四年戊寅秋。以改 宗系事。请于 上国。南衮为上使。李公耔为副。公为书状官。知衮奸邪。往还一路。未尝与语。时 皇帝移幸陕西。衮数劝公退还。公曰。吾等受命远来。不可以虚辱 君命。独立庭抗疏。礼部侍郎毛澄等。感公忠恳。以 本国奏草。历议于诸阁老曰。须着力起草。毋见笑于文献之邦。可也。 中朝士大夫取公文章。原于性理。以为高出唐宋矣。称曰。此人不合在小邦。虽求诸中国。不可多得。咸服其义。求识公面。玉河馆外。车马骈阗。衮内惭外忌。欲为阴中。闻有善卜者。推以公数。卜者作藏头体四韵诗与之曰。少年壮气拔天摩。把龙泉几岁磨。上桐梧将发响。中律吕有时和。传三代诗书教。起千秋道德波。币已成贤士价。生何独怨长沙。衮见长沙之句。知公数蹇。益怀谋陷。及还。衮多取宝物。而公之行装。只有图书数轴而已。衮忌其清白。累以红毡。公投诸江水。 中庙嘉其为勤 宗系之功。特加褒秩。赐田十五结。岁己卯
松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47H 页
六月。加通政。拜同副承旨。俄升左副。 上方注意大用。衮由是猜忌日深。与沈贞,李沆,洪庆舟辈。谋害诸贤。构成党祸。以至位不满德。身且未保。呜呼惜哉。 宣宗朝二十四年庚寅。录光国功臣原从一等。 赠嘉善大夫吏曹参判。有子三。曰参文。曰参德。曰参才。(万历谱松斋事迹。石滩所撰。)
年十二岁。文思日进。欲赴监试。其父参议公。以年少止之不得已。而令老仆偕入场屋。考官怜其稚弱。嘉其颖秀。呼韵赋诗。应声而对。及还。告参议公曰。今之举业。不过衒价钓名之市。荣身肥己之策也。切非士君子格致诚正之工。遂折节读书。取小学,心,近,性理等。沈潜玩索。慨然有大志。不留意于科举之文。而兴慕圣贤之风。笃志力行。期于有成。年二十五。中生员。二十八。中别试壮元。尝谓人曰。余学未专精。早登不幸。是所满心兢惧者也。愿给暇数年。则与同僚之好学者。日夜切磋。则庶有补于为治之道矣。每以崇道学。正人心。法圣贤。兴至治为己任。时月之间。期见唐虞之治。不无欲速之弊。而大祸忽作。(东人师友录)
己卯十二月二十日夜。闻雷变曰。南士进用矣。是日。静庵赐死。南衮果入相。其感应之不可诬。先见之明
松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47L 页
如此。(海东野言)
松斋在水营。闻北门祸作。击案起叹曰。士华竟起士祸也。达宵愤叹。尝谓人曰。士生斯世。得 君如此。而未能致 君于尧舜之地。使共工,驩兜辈。逞志于紸纩之下。何面目立于世乎。吾辈其为鱼肉矣。(稗官杂记)
公尝曰。士君子立朝。但知有国。不知有家。但和(一作知)有 君。不知有身。此语与静庵先生爱君如爱父。忧国若忧家等语。若出一口气。可谓君子合辙之妙也。(渔村笔话)
辛巳十二月二十日。衮嗾守卒将拉杀之。有一狱卒预知其机。径告于公。公徐答曰。生亦其天。死亦其天。此岂衮之所能为也哉。小无忧惧之色。反有喜幸之容。狱卒又问曰。死者。人所共恶也。而今公反有幸然之色。何也。公曰。吾死得其所。然矣。若死于衮手。则于主上。必无后世杀一不辜之名也。此岂非为人臣所大幸处耶。因曰。汝为我可得纸笔否。狱卒求诸人与之。公使狱卒举木囊头。因裁家书与故旧书。付狱卒曰。可信传否。狱卒曰。喻喻。言未毕。衮之所使狱卒拦入。矫 旨拉杀。闻者莫不掩泣。虽牛童马卒。奔走相吊曰。再昨年。杀赵大宪。今年。杀韩承旨。朝无人矣。吾等其无所归矣。(猿亭日记)
松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48H 页
公之处事从容。虽患乱急遽之时。未尝有疾言遽色。在水营时。闻静庵杖配。单骑迎锦江。和诗为别。而归未及任所。追卒报云。有一官员来矣。公徐曰。金吾郎来矣。趣入营中。傍人问曰。何以知为金吾郎也。公曰。来尚晚矣。吾之赴任时。已料有此变。而不意孝直先我也。及到。拿 命果至矣。傍人皆震剥失色。公独从容易服。下阶四拜而问曰。近日 上候若何。又曰。罪状果何事耶。金吾郎曰。与赵大宪交相朋比。且年前权铎匿名书。实出公等之手。而欺罔启达矣。公曰。是非虽混于一时。情状必露于后日矣。小无愠色。从容就道。一府人莫不号哭随之。水营军卒与清州儒生数百人。至于诣阙讼冤而未得。(东人闻见录)
公之赴京而还。只有图书数轴而已。衮忌其清白。累以红毡。公投诸江水。(韩氏渊源录清白录)
承旨韩忠年才十岁。母夫人有宿疾。公侍侧不移。躬自汤药。日渔前溪。以供甘旨。夜深命退。每至门外。潜听喉息。闻鼾声然后退。(孝行录)
与金净,金湜,奇遵,韩忠等。相与协力同心。大有更张。设立条法。以小学为教人之方。且欲举行吕氏乡约。四方风动。若久不废。治道不难行也。但当时年少之
松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48L 页
辈。急于致治。不无欲速之弊。旧臣之见摈者。失职怏怏。百计伺隙。搆成罔极之谗。一时士类。或窜或死。馀祸蔓延。至今士林之间有志学行者。辄指为己卯之类。人心孰不畏祸。士风大污。名儒不出。职此故也。(静庵集退溪请褒赠启)
如韩忠,朴世熹等。亦当时士林之领袖。而才高气迈。刚锐过中。自用直遂。区别旧臣。激怒小人。终被大祸。惜乎。(静庵集休庵请加褒赠启)
十清先生朝京师。还到辽东。闻北门祸作。先是。阴崖李先生耔。松斋韩先生忠。同南衮赴燕。衮病甚危。松斋曰。这汉不死。必赤士类矣。阴崖目摄之。而至诚救疗。至是祸作。衮与沈贞之为。先生涕泣曰。衮,贞果赤士类。孝直何罪。孝直。静庵赵先生字也。当时静庵诸贤。其规模气象自如是矣。抑其前后受祸轻重。松斋最酷。阴崖最轻。先生处两先生之间。其高下浅深。非后学之所敢知。而一时诸贤之相与同条共贯。则无疑矣。(十清轩金公碑铭)
壬午正月望后。余治丧南还。到清州界。有儒生数百人。迎丧道左而吊。余问佥章甫与吾先兄有宿契否。曰。未也。然则何为而致吊也。诸生答曰。昔闻乡先生
松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49H 页
没而可祭于社。今乡先生没矣。可不吊耶。(公弟进士廉闻见录)
中宗朝。 命择师儒可当人。抄选李耔,崔淑生,金世弼,李荇,金安国,申公济,尹倬,柳溥,文瑾,宋钦,韩效元,孔瑞麟,洪彦弼,苏世让,韩忠,赵光祖,李得全,金絿,黄孝献,朴祥,金净。经筵将讲性理大全。 命选文学士使讲习。李耔,金安国,金净,金世弼,赵光祖,申光汉,金正国,柳云,金絿,洪彦弼,金湜,韩忠,朴世熹,奇遵,郑应,张玉,赵祐,李希闵,黄孝献,权云,李忠楗预焉。(海东名臣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