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松斋先生文集卷之二
松斋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x 页
松斋先生文集卷之二
 书
  
松斋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531H 页
上礼部郎中书(戊寅 宗系卞诬赴燕时)
斋沐选日。谨进言于郎中执事。惶悚不任。初于廊署。暂拜威仪。翕然望风。思欲更叨履舄。申禀危悰。而自图遐人。以殊音冒烦雅聪。恐愆于度。退沮衔吁已再月矣。窃念。 国祖康献王横罹谬诬之事。虽于奏本。详备首踵。而痛切之状。犹有所未尽。歆闻执事秉德怀材。蔚然为掌礼之官。惟汲汲于和神人。定民志。以仁孝留心焉。敢不宣达鄙抱而有所恃耶。大率天下之变。莫极于败伦贼义。而父子。伦之至也。君臣。义之纲也。今会典所录。乃加 国祖以二者之变。顾非其实。而虚枉暧昧有如是者。凡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以其有仁义五常之性矣。而俾 国祖。于父子则舛焉。于君臣则犯焉。传载四布。遂成丑恶。为其后孙臣民者。亦复何心哉。此而不卞。乃吾东方皆为乱贼之归。固不复自容于 皇明覆焘之内矣。且惟小邦。虽介于海陬。世遵箕畴之教。内荷东渐之化。贵道德而贱功利。修仁义而守名分。其来尚矣。况 国朝始受太祖高皇帝之命。新一邦规画。使家有礼国有法。而
松斋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531L 页
纯诚律己。垂范后昆。永修职贡于明廷。用心亦已勤矣。反罹无妄之辜。使三韩数千载彝伦之纲维。一朝绝而弃地。将如万世公议何。此非 天朝素所望于小邦。而亦非执事所欲闻者。况父子之际。物不能移之。人不得间焉。以李仁任无状奸回。高丽一首恶。谬加于 国祖之系。今夫一匹夫谱系或讹。而父非其父。子非其子。尚且转嗤于世。亦不敢自立于乡里。况显一邦之宗主。反不得父其父。蒙恶戴丑。一至此极。是鄙邦上下所以痛切骨髓吁天不已者也。 国祖当高丽荡析之馀。夷乱扶颠。崇善瘅恶。而有如凶败馀党。将无所容。遂搆谗妒之说。眩乱名实。流闻 天朝。见录于条章。然其曰姑待之。则实有所疑。将有俟于异日。明矣。厥后纷纭已一。情伪俱著。向之微者明。疑者释。而 太宗文皇帝特准所奏。永正传讹之失。夫岂以 祖训为可轻改耶。诚以善继善述之道。在于如是而已。程子曰。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信乎谱系不明。则报本追远之道熄。上之所以令下。下之所以承上者。将无所据而立矣。执事既以天下为己责。宁不于此戚焉动察乎。且如四王之事。则恭悯躁暴罔道。而为洪伦等
松斋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532H 页
所弑。及祦,昌僭伪之迹宿著。国人奉 圣祖。责异姓之命。声义黜之。载诸典故。坦如日月。于 国祖。了无间焉。至于王瑶。则本以阴弱之姿。昵谗喜杀。大失主道。为神人所弃。 国祖迫于群情。不获已上禀 帝旨。用宁东土。是岂 国祖初心耶。盖其势之不得免焉。夫救民革命之举。天地间一大机会。实非智谋所可干也。故虽以成汤,武王之德。卒不得辞焉。岂非势顺数至而理亦随之者耶。且仁者培之。不仁者覆之。天之心也。于是皇王帝霸。禅代相寻。而世变终可知已。鄙邦虽猥僻。然所以世代之相推转于其中者。庸无理数之可拟乎。犹其如是。而或不免弑夺之名。则窃恐斯民之憔悴于虐政者。终不得见救于仁者矣。况 国祖眷眷以王瑶保养自终。则其所尽心焉者有在矣。是以 国祖之薨。 太宗文皇帝赐谥康献。而曰抚民安乐。曰行善可记。诰文昭然承贲一方。夫谥者。虽以臣议君。子议父。固不敢溢美。使 国祖而稍有可疑。则 皇明亦何所私。而必褒之至是耶。大抵弑逆之罪。天人所不容。于王法。必痛正而后已焉。果有是罪。而 天朝置而不问。反齿于朝见之列。谥则加美。兹乃劝恶。岂理也哉。且于一统志。书曰。其主
松斋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532L 页
瑶昏迷。众推门下侍郎。(太祖姓讳)请主国事。琼山丘先生于大学衍义补曰。门下侍郎主国事。而诏更国号。又曰。朝鲜颇尚礼义。安分守礼。恭顺朝廷。贡献不废。且言彼既尽夫畏天之诚。我之所以待之者。可不乐天以自居哉。噫。丘公之所言如彼。一统志之所记又如彼。而率无异辞。彼岂无所取裁。而若是其丁宁乎。夫典籍者。流声实于来世矣。而会典所载。独乖于诸录。舛讹若是。后之览者。将何所取信耶。况以极恶之目。枉加于重泉之魂。沈郁不白。久而弥深。虽其幽魂未得自列于世。冤悯之积。亦足以上干天和。斯岂皇朝仁政之所宜忍耶。昔。宋苏子容卞父草头木脚之谤。请刊国史。而神宗从之。兹不过一时讥刺之嫌。而尚改国史。况千万世彝伦之所系者乎。今之改会典。方诸更国史。轻重难易又有间矣。自惟小邦开申陈迹。冒犯雷霆之下。讼空名于百数十年后。未敢自安于无事之地。是亦仁人君子所宜动心者也。寡君自闻此事。慄慄然如无所归。若存若亡。日夜待昭洗之诏。如囚之望赦。而来此坐淹秋冬。悠悠旅邸。岁则暮矣。时时相向。挥涕仰苍。不知所抵。伏惟执事。更垂仁裁察焉。事急心烦。未暇择言。谨冒昧以禀。
 
松斋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533H 页
郎中姜龙答曰。此重事。例当会多官议定。第虑奏禀往返之际。淹留必久。欲议会于诸阁老。亟为处置。
答安求礼(处顺)(己卯)
苦寂中得见手泽。兼垂客资。苏晤何极何极。愚仅存馀命。但疾患相仍。惟馀枯骸。可能久于世耶。其未复见生平颜色。决矣。时复自念。宁禁长吁。所冀自慎自慎。如见大立。传吾此怀。馀难一。谨此。(大立李弘干字○孟冬初旬有七日 松斋)
 长夜无灯。不眠独坐。可任此间耶。如有来者。荏油觅付。薏苡亦望料理。生涯所用。可笑可笑。
复答安求礼书(己卯)
远委问赆。开牍拭涕。亦复何言。比来之事尤惨。果谁怨尤。仆守命仅不死。终未知何如处也。凡人之事。能逃数与命与理也欤。当此之时。相问信亦可休也。馀难区区。只此。(至月二七午 松斋)
 世事千万。更不挂口可可。
戒子书(辛巳十二月二十七日。狱中临终时。)
凡为学者。先正其心。然后可以讲明此理。而谨守之。
松斋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533L 页
一句之旨。一字之义。不可放心看过。今日解一义。明日践一事。造次于是。颠沛于是。一心慥慥。则自然向圣贤地位去。若乃身外之荣悴休戚。即当一切听天所为。而无容心焉。其自至者。亦择其可而受之。其不至者。则无求之之理也。此是终身立脚地位。不可分寸移易。从古圣贤。尝以此自勉。亦不敢不以此待人。其相传指诀。炳如日星。而顾今寥寥一世间。人知此义者无多。头出头没于富贵利达之场。奔走颠倒。侥倖得之。则自以为天下之能事无过于是。一身之事业无踰于此。冥冥悠悠。灭身无寤。此实见闻染习之陋。贫窭困厄之累。不得不如此也。后生小子知思无主。脚跟不定。苟先以干禄蹈利为意。则卒无以识夫为人之理。而沦于污下。乌在其圣人为后学开牖之道哉。夫世之举业干禄者。莫不曰为亲也非为己也。苟为人亲之心。不愿其子举业干禄。而惟愿学古希贤。则不知更有何说以能舍此而取彼乎。余则早忝不幸。学未精而求进。德未立而欲行。风埃汩汩。日失月亡。上未能导其 君于尧舜。下未能置其身于皋夔。獍牙虺毒。左侵右触。致有此境。昏弃之甚。悔懊之久。尚何足言乎。是余惩于己。望于汝。不欲以自外至
松斋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534H 页
者为吾荣也。见今锋镝临门。借纸艰草。汝等没身不忘。可也。
松斋先生文集卷之二
 记
  
梨谷堂记
夫山之幽水之清。无情物也。人之有情者。酷爱而忘倦。不知老之将至。何也。以其仁智之所乐。而至乐存焉。世人不知幽且清者所以养吾之性情。滔滔汩汩。沈没尺尘者。盖不以一二数。是以。君子人超然远怀者。多寄山水。送老延生。梨谷主人。旧适安之老也。孝友殊笃。素性脱凡。晚卜梨谷之深。以为终老之所。谷则幽而势阻。川则清而味甘。南则积翠于烟树表者。鸡岳之峻拔也。北则主镇于咫尺间者。高山之崒嵂也。襟带袖拱之外者。鲸川之南流也。林茂西岑之上者。大岾永慕之兆也。众山四围。清泉涌玉。大岾孔迩。所以山幽水清者一卜斯得。求慕之义从之与俱。山蔬野味。随所得而荐诚。佳时吉日。邀良朋招兄弟以娱之。亦有乐闻其风而远来寻者。则不之深拒。待以情礼。主人之所好与所行。视古之君子。真无怍矣。所谓清而味甘者。始达于林间沙石之窦。而经数步注落方池。声落琤琮。可拟琴瑟。古人言卧听夜弦声。信
松斋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534L 页
不虚矣。有堂萧洒。翼临池西者。梨谷堂也。作堂者谁。主人也。主人与客。临池微醉。谈笑阔略。不殊庐山隐君子。然主人之意。不在谈笑之间。在于山水之间。山水之乐。得之于心。而寓之于觞咏谈笑中。尤可法矣。呜呼。山水不能自异。惟爱山水者异之。梨谷之埋没草茅间者。不知其几百年。过之而不顾者。亦不知几何人耶。主人一过。卜筑小室。山水之遇人。人之遇山水。亦知有数存焉。雪岳之下。有一钓叟。信宿兹堂。朝晖夕阴。气像不一。岭月吐彩。骨冷魂清。耿然难寐。不揆鄙拙。记于壁上。时则昭阳孟秋望也。
松斋先生文集卷之二
 颂
  
帝赉良弼颂。(癸酉 亲耕时。别试壮元及第。)
厥初生民之初。朴蒙倥侗。厥类讹越。力大者搏。齿大者齧。掀掀藉藉。不知道焉。帝隐若兹。寔命睿智。君其民师其长。梁宇而居之。麦粟而养之。井区其地。仁义其俗。而黎庶之林林。土宇之茫茫。不能独理。则必锡嘉谟之佐。左右其职。羽翼其德。人君倚而重。生灵赖而安。其责巨矣。故上有睿智之君。必有良臣之辅。如尧舜禹之为君。而有皋夔稷契之臣。理之常也。然圣人不恃其理。潜心默虑。犹惧其不得焉。尧以不得舜
松斋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535H 页
为忧。舜以不得禹为忧。其忧思之诚。默契于冥冥。而理之应必随焉。感之理微矣。钦惟嗣王宅忧已讫。新服厥命。未有命戒。群臣咸谏。上犹不言。作书以告曰。予以凉德。克畏天显民柢。不敢有禀命。况我邦家国运中否。耆年宿德。皆已逝矣。谁可辅弼予。左右予乎。兹恐台德不类。悠悠迄今恭嘿。惟幸帝启佑我人者不怠。故隐然梦寐之际。赉予良弼。汝亟以梦像旁求。为予启德。求之得于傅野。乃与厥像肖。与之语。果圣人也。于是位冢宰。兼师傅而朝夕左右之者。近其人以学也。其纳诲之益。黼黻之美。将与唐虞良弼齐驰而侣盛。呜呼。世之欲求贤致治者。朝访夕咨。日月勤焉。曾不能获一贤。闻一助。今嗣王。何验之密也。盖人之精神。与天地阴阳相为流通。不爽其应。一哉王之诚。其合天人会阴阳之极欤。尧舜禹以不得贤为忧。而求必格天。天所命。不过讴歌讼狱之间耳。我商先王。亦诚于求。而天之所赉。只五就之验耳。未有如恍然之境。昭然相接。言语如。音貌如也之奇也。臣某在史官之列。敢不颂其德。铭其事以寿其传也。于是以赞诵之事白于上。上不敢自居。归之于帝。帝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成焉。无为而已。臣益知嗣王取乎帝。
松斋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535L 页
遂献颂曰。
在下明明。在上赫赫。高下虽悬。有感斯格。呜呼我王。爰恭爰嘿。深思天显。恐不负荷。冀赉股肱。天鉴在下。蘧然恍然。魂交气合。惟王陟降。在帝之侧。帝曰尔商。克肖其德。爰自乃祖。有命既集。肆赉莘挚。俾协于一。今汝克承。自求多福。不易惟王。厥猷翼翼。予有良弼。盍汝赉之。爰面命之。彷佛其仪。王于兴焉。克审厥像。爰得之说。爰作之相。上帝既命。侯服于商。左之右之。为龙为光。其德不回。我王以宁。恺悌君子。邦家之桢。谁其赉之。上帝是贻。谁其致之。我王是思。思无邪谅天人会通之机欤。
松斋先生文集卷之二
 铭
  
松斋铭
    
(甲子九月。闻寒暄就刑。叹曰。吾道扫地尽矣。决然无出世之志。遂作一书室。植松三株。名曰三松亭。因号松斋。)
松者贯四时而长翠。故君子贵其一节不渝也。圣门所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旨哉言乎。兹取此以作斋铭焉。
维松之贞。植立亭亭。根盘坤轴。干拂高冥。气凌风雨。势压雷霆。饱霜不渝。傲雪恒青。清风乍至。爽籁泠泠。
松斋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536H 页
涛声隐隐。恍泛沧溟。龙鳞屈曲。偃盖岩扃。挺然特立。君子仪刑。岁寒后凋。著之圣经。取此劲节。垂训丁宁。嗟余茅塞。禀天受形。不二其操。夙夜惺惺。松窗阒寂。收我视听。一室萧然。万毫俱醒。左图右书。怡悦晚龄。苍髯白甲。相对疏棂。永坚乃心。敢作斋铭。
松斋先生文集卷之二
 启辞
  
司谏院请罢两司启
台阁者。公论所在也。公论不正。则国纲随以颠倒。言路从以杜塞矣。近者。朴祥,金净等。以刚正朴直之类。冒万死而进一言者。以 殿下为强臣所制。不能保伉俪之重。故必欲存大分于既坠。全旧恩于已睽也。疏中所论。未尝不大有理也。而 殿下若曲从 允许。则可谓 大圣人盛德事也。 殿下以不当之说而不 允。则置之不问。亦包容虚受之大度也。台谏则当勉勉进进。俾成纳谏之规。而反以归之邪说。眩惑 天聪。至于拿鞫。陷 君于不义。累 圣德于万世。此大失其职也。臣虽愚陋蔑劣。职在台谏。不可与失职之人。腼然并列于公论之地。请罢两司。以严 国纲。以重公器。
请改正靖 国功臣启
松斋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536L 页
成希颜,朴元宗等。非不有功于 宗社。而其为人果而无术。反坠于贼臣柳子光术中。使子光之琐琐姻娅。皆授铁券。以赂多少。定功高下。至有连车属狗之讥。至今有识者莫不赍愤含郁。而士林丧气于戊午之祸。重足而立。钳口而行。莫敢奋不顾身。亟请改正者。但恐 圣学未臻高明。故以为此事重难。尚此迟疑。为 国家万世膏肓之疾。臣窃忧之。若不即痛塞利源。广开言路。则未来之弊。必有不可忍说之事矣。
松斋先生文集卷之二
 经筵陈启
  
侍讲官时启(一)
夫 人主。朝廷之所瞻仰也。朝廷。四方之所取正也。一日二日之万机。莫不由 圣明而禀处焉。至于内而三公九卿。外而牧伯守令。皆取正于 殿下一身上。则 殿下之动静语嘿。其非一国之规矩乎。书曰。克艰厥后。惟 殿下留神焉。
侍讲官时启(二)
人主之学。非儒生俗士寻章摘句而已也。学是学其所当为之事。而读是读其所当行之言也。学其事而未能践其事。则此非切己之学。而终归伪学。读其言而未能行其言。则亦非切己之言。而终归例言也。必
松斋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537H 页
须精索力践。以为某事可学而某事不可学。某言可行而某言不可行。一句一字之旨。沈潜反覆。念兹在兹。绻绻服膺。遵而勿失。则义理公私之分。是非善恶之辨。昭然如昏衢秉烛。坦然如熟路轻车。至于处事接物之际。临上御下之道。无不得其当矣。姬学之缉熙。禹言之拜昌。未尝不自这中间做得来也。
侍讲官启(三)
古之名臣硕辅之导其君也。虽熙皞大平之世。未尝不以危辞谠言。或激以讽之。或面以诤之。无他。必使其君安不忘危。益进修省之意也。以夏禹之大圣。而益戒以罔游于逸。罔淫于乐。益亦非不知禹之必不为此。而其在劝勉之道。不得不如此也。以汉文之至治。而贾谊喻以卧薪火燃之戒。谊亦非不知昌际盛时。而其在勉励之地。亦不得不如此也。近来。 圣学日进于高明。而治效未臻。臣窃怪之。但宰相一自反正以来。不敢尽诚于国事。畏头畏尾。全谋置身之所。朝无折槛之朱云。殿无牵裾之赵普。设或有一言直谏之臣。台谏太尚峻截。所论未必皆出于公言。以为语逼 圣躬。事触时讳。小而有刊削之典。大而有岭海之放。如是则虽有百汲黯在廷。 殿下何由以闻
松斋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537L 页
直言乎。必广开言路。包容虚受。则朝廷之事皆出于正。而士气自然兴起。民心自然欣耸。至治可见矣。小臣颛蒙蔑劣。有何识见。但职在启沃。故如是敢启。
侍讲官时启(四)
书曰。殷监不远。在夏后之世。 殿下何不于此深究而默量乎。 我朝万世之前鉴。在丽季。 殿下今日之鉴戒。在废朝。无他。在亲君子。远小人一段而已也。当废朝。所亲信进用者。朴孝元,任士洪,李克墩,柳子光等。而此辈盘据内外。朋奸党恶。纳媚废主。导淫宣虐。贼杀忠良。毒害生民。陷其君于不义者也。所摈斥被死者。金宗直,金宏弼,金驲孙,郑汝昌诸人。而此辈以间世名儒。协力同心。倡道崇学。励精图治。激怒小人。终被大祸者也。今日在廷之臣僚。未必皆是君子。未必皆是小人。则都在 殿下取舍亲疏之如何耳。佞色孔壬。何代无之。以尧舜之治而有四凶。以神宗之治而有安石。此乃关盛衰之运。系治乱之道。故治世则君子道长。乱世则小人道长。君子小人之道。势不两立。古今之通谊也。以 我朝言之。戊戌之狱。君子攻小人。戊午之狱。小人攻君子。二十年间。一胜一败。治乱随之。大抵君子之用刑。常失于缓。小人之报
松斋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538H 页
怨。必残灭乃已。戊戌之狱。君子能尽其律。极其刑。则岂复有戊午之祸哉。在昔哲王之世。则君子小人之辨甚易。如鹤之立鸡群。如兰之在草中。其容色臭味不露而自露。朝廷指以为君子。乡党指以为君子。虽小人在廷。莫可逞其机锋。而自然退缩。其故何哉。人君必任之而不疑。听之而无间。其处事也日趋于正。其从议也一出于公。不其然而自然也。近世则君子小人之辨尤难。人君格致诚正之功未至。则或以君子为小人。或以小人为君子矣。君子固以小人为小人。而小人亦以君子为小人。邪正路杂。是非不分。如莠之似禾。犊之似麟。小人辈修饰善言。掩蔽肺肝。情伪莫辨。言实不同。或有睚眦。则百端伺隙。搆成萋斐。君子无以展其怀抱。小而退缩邱樊。大而迸首斧钺。小人乘时恣意。使国事颠倒。可胜痛哉。近者朝廷。一自朴祥,金净等疏后。士论角立。互相标榜。恐有士林不靖之虑。 殿下阐明 圣学。镇定士林。使朝廷处事一出于正。则是非邪正。自不胜逃其情矣。虽二三小人在廷。岂可干其间而恣行哉。若 殿下以貌取人。以人废言。则将来之事。有甚于戊午之祸矣。此臣所谓监戒于废朝者也。
参赞官时启。(一○方讲论语。因陈启。)
孔子曰。逊与之言。绎之为贵。 殿下何不于此垂监乎。人君之纳谏。如海之受水。不以清浊巨细取舍。来者受之。逝者不逆。及其盈科泡涵。则虽或有一条浊流。不能乱其本源之澄澈。从谏如是。则士何患不直言。民何患不至治乎。
松斋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538L 页
参赞官时启(二)
近来。 圣学渐臻于高明。而但诚正之工。犹有未尽。臣窃忧之。古昔哲王明辟之为学。先从那地上做来。故成汤之日新。文王之缉熙。有得于精一之学。而究其本。则无非尧舜之心法。故言治者。必称尧舜也。
参赞官时启(三)
大抵治国。如治乱绳。治之缓徐。则综理明覈。治之欲速。则反致淆乱。首末颠错。终至无何之境。朝廷自废朝以来。馀习尚多。全谋利源。蚊蜹虮虱之辈。侥倖得功。青紫眩耀。掉臂洋洋。如此之类。虽不可一日充朝。而亦不可一朝除去。若速除之。则彼辈潜伺暗螫。士林之间。恐有不靖之虑。愿 上确然不动。以立大公之道。正其趋向。则朝论自然归正。士习日益革其旧也。
参赞官时启(四)
大臣。一国之冢宰也。如家之有冢妇。一动一静。无不询谋于冢妇。若晷刻移次。则凡事疏略。家必索矣。虽凡民私家之事。如此。况一国之摄万机。总百官者乎。迩来。朝规苟于常例。或间一日而登对。或四五日而登对。上下之情。不得相通。外内之事。亦不得详达。是岂臣邻赞襄之道哉。昔。 世宗常御勤政殿。召大臣不时登对。故其时大臣黄喜,许稠。公退不得解朝衣。上下明良。励精图治。至今称 世宗之至治也。
松斋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539H 页
侍读官时启(一○戊寅。因雷变而启。)
天人之际。虽甚悬绝。而最可畏也。不可以冥冥违越。今者雷变。非寻常所致也。其来也必有苗脉。或朝廷之上。小人凌君子欤。宫腋之间。妇寺蠹 天聪欤。边圉之外。遐夷启后衅欤。盖天地和而后阴阳调。阴阳调而后风雷顺轨。无不感应于人而作。故至治之世。甘露降。醴泉出。吉祥日臻。将乱之世。霜雷失节。日月薄蚀。灾异层生。此非天道之无常。寔由人事之不齐也。故治世之君畏天。乱世之君悖天。天之于人也。若有一毫相背之理。则其感应之报如是乎。诗曰。畏天之威。又曰。谓天盖高。其听则卑。愿 上惕然动察焉。
侍读官时启(二○时静庵为辅养官)
伏见 元子宫衣尺渐长。天姿岐嶷。 国家千万世无疆之业。实在于此。臣不胜欣祝万万。而自古辅养之任极艰。人得其人。可以有为。而今者。 圣简特纡。官得其人。在廷臣僚孰不耸瞻。而辅养之责。非直在辅养官而已。惟在 殿下躬率之如何耳。宫腋之间。自衣服饮食。至起居动静。无非教导之方。可不慎哉。
松斋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539L 页
侍读官时启(三)
盖辅养之方。在于习与成性而已。苟有兴起振作之道。则亦何恨其规外之事乎。愿使 元子亦参 经筵之上。耳闻目睹。则其于言论讲习之道。庶有益焉。
侍读官时启(四)
我国朝规。盖多姑息之病。故事事难于成就。大臣专尚包容。台谏徒事峻截。朝论不一。往往有圭角。自 上必明正勇断则事济矣。
侍读官时启(五)
取人。不可以一短弃其长也。古人云。顽如石而有攻玉之用。毒如蝮而有和药之需。此言甚切当矣。大抵短处有长。长处有短。权而用之。则天下之物。无可弃之物矣。
松斋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540H 页
侍读官时启(六)
    
(戊寅春。设贤良科。取金湜等二十八人。先是。政府六曹同议启曰。西汉孝廉,贤良科最近古。今亦仿此。今京外审覈名实。京中则四馆专掌。勿论朝士儒生。荐报成均。转报礼曹。中枢府,六曹,京兆,弘文馆亦举所知。移文礼曹。外方则守令报监司。更加审察。移文礼曹。礼曹合取京外所荐。具姓名行实。报政院启闻。举主姓名亦悬录。以防谬举之弊。时公以弘文馆应教。兼带侍读官。入侍陈启。)
昨日赵光祖所启云。如金湜者。文识高明。诚难得之人。此实通朝之所共论也。非光祖之私见也。孔子曰。圣人吾不得以见之。得见君子者。斯可也。善人吾不得以见之。得见有恒者。斯可矣。如金湜者。足可谓善人矣。亦可谓有恒者矣。伏愿 殿下奖拔大用焉。仍又启曰。臣官卑识蔑。虽不在荐主之列。亦有所株谅焉。惟 圣明垂察焉。伏见今贤良科荐目中。申潜识度明敏。有学行才艺志操。朴薰气局弘远。不露圭角。有君子之风。学行方重。志操端确。李延庆有学行干局。有识度才器。有孝行志操。此寔 圣朝之人瑞。而殿下之股肱也。循资践历。置诸左右。则唐虞之治。何患不致焉。惟 殿下念哉念哉。
检讨官时启(一)
清朝之任官。无官不然。而至于史官。尤不可不择。必
松斋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540L 页
择其正直刚方者。为可。此是千万古是非丛中也。若有一毫不正之端。则公邪淆杂。善恶不分。使后之读史者。无以识其世治之如何也。无以明其彰善惩恶之道也。故东周之末。史官不得其人。王风日颓。国纲日坠。乱臣贼子。略无所忌。恣意横行。彝伦几斁矣。孔子生于其时。无以行劝惩黜陟之典。故作春秋。笔者笔之。削者削之。凶腰乱领。尽伏于笔钺之下。为万世帝王不易之纲常。盖治世之史官。官得其人。故直。乱世之史官。官不得其人。故不正。此虽名为一官。而治乱亦可见矣。可不慎哉。
松斋先生文集卷之二
 拾遗
  
筵中记事(己卯八月二十五日)
上以衮服 御勤政殿。受群臣朝参。 移御思政殿。召同副承旨韩忠曰。昨日成均馆儒生制述入格儒生几人耶。其数可书来矣。忠曰。生员,进士并六十人。幼学一百二十馀人。合几二百。长官则同知以下皆往矣。臣见昨日制述儒生皆知向方。所在无杂遝之患矣。仍进曰。成均生员等及长官。以谢昨日 赐酒之 恩。皆到 阙下。如此师生俱来之时。 引见讲论。则庶有兴起振作之路也。 上曰。此言固是。然不
松斋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541H 页
须 引见儒生。只见长官。承旨 传教于儒生。亦可矣。但同知事赵光祖。乃大司宪也。台谏接见于便殿。无乃不可乎。其议于政院以启。忠等及出。 上且谓忠曰。儒生接见事。大抵欲以规外之事鼓舞振作也。笺下。列书儒生中量数召入。讲书于思政殿。似可。忠以谢笺进。又以儒生抄启单子进。 上落点。乃生员李世铭,进士朴光佐,幼学金景鸾。 上御思政殿。同知赵光祖,尹倬,大司成金湜,礼房承旨韩忠,记事官安琎,李构,申潜等入侍。生员李世铭入讲讫。进士朴光佐入讲大学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之句。幼学金景鸾入讲大学生财有大道之句。俱不能为对。光祖反覆引难。且谕且警曰。士穷居草野。岂无其怀可陈于今日者乎。嗟叹之。忠曰。虽有其志。始入此地。意气固不得舒畅也。光祖顾忠曰。可收栍也。儒起出。忠收栍进曰。三儒中一人略。二人不通。光祖曰。李世铭则有志儒也。但未熟耳。大纲则知之。尝学于金湜。故湜亦知之。资质近于执滞之病。时有固执之处。然岂有害乎。忠且进曰。近来师长择善。故儒者兴起。多聚学宫。诚为可嘉。湜曰。今则儒生趋向大变也。昔则成均馆制述时。儒生恐其未及入制。皆踰墙
松斋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541L 页
乱入。不可防禁。昨日则不然。以此见之。士习之有变。其可观矣。光祖曰。前则儒生之未得赴举者。至为上疏区区也。忠曰。宋时。两程之学至矣。而一时君上不好。故终为一家之学。无用于世也。士之趋向。在上导率之如何耳。光祖曰。此言善矣。湜曰。自古君得尽其道。则下人趋向。自然定矣。光祖曰。今 圣学既高。国家之事。庶几乎有为矣。臣等恐惧之心。则益大于前昔矣。臣今日亦以此言于申潜曰。今 上之德日进。而 经筵官无学术渊源之力。每恐进讲辅导未得为也。虽以臆见为之。岂为美乎。 上曰。弘文馆近果多阙。故顷者差之。而俱以年少论递。(奇遵,郑应,张玉等也。)是欲待其成就而用也。然无直提学,典翰可当之人矣。如洪彦弼,朴祥等。前日人亦以为可当。何如耶。光祖曰。此二人虽未极合于 经筵官。祥则介洁之士也。彦弼持心亦非耶者。彦弼与臣四寸兄弟也。岂不知也。可为直提学典翰也。忠曰。祥则有儒者气节。彦弼非儒者也。于国事素无精诚。虽曰善人。无实心者。则不可用。惟有诚而无自谋之计者。可用也。光祖曰。祥亦非宽大君子。多有狭隘之病。忠曰。此人亦岂以大人规模责备乎。虽云有所短处。与其中间出入靡有定
松斋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542H 页
止。若无是非者。大相辽绝矣。光祖曰。虽有诚者。不实用之。则于致治。何益乎。
己卯七月。 上遣承旨韩忠。分御厨往成均馆。饷其师生。翌日。皆诣阙笺谢。 上御正殿。引见尹倬,赵光祖及金大成湜登对。又引诸生。讲书于前。
尹倬与赵光祖率儒生入侍。时承旨韩忠进曰。赵光祖可久任于同知。尹倬性甚淳直。于书无所不读。居家又清简。能于教诲后进。此人亦宜久任也。(尹卒窝公倬墓碣铭)
上御正殿。方讲性理大全。顾谓左副承旨韩忠曰。成均馆儒生。亦有识性理者耶。忠曰。近者。国子之任。每得其人。如尹倬,金湜。不无振作之效。故或有知者。但识其大略而已。尚不晓性理之源。若 圣学高明。则士习渐臻趋向矣。(经筵日录)
苏世让,金安国,崔淑生,金世弼等入侍。 上方讲论语。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反覆问难。世让曰。知为学之方。然后可以为思矣。承旨韩忠进曰。学不可以无思。思不可以无学。虽日读数千言。无思则非学。夫思者。心之所由也。苟无心焉。则乌足以为学乎。安国曰。承旨之言。甚当矣。世弼曰。圣人岂欲徒能
松斋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542L 页
学。徒能思而然乎。学则自然为思。思则自然为学矣。世让曰。然。(上同)
松斋先生文集卷之二
 供状
  
狱中供辞
臣生长草野。徒知读古书。居家孝友。至于立朝。只以忠义为尚。凡所怀抱。诚心陈达而已。与赵光祖,金湜,金净,金絿等。虽同朝相列。别无朋比盘据权要。引诱后进。诡激成习。使国论颠倒。朝政日非。在朝之臣。畏其势焰。莫敢开口之事。而权铎匿名书。戊寅五月。以病母相见。下去清州。还来时稷山地道傍。素不知人呼名邀语。心以为异。下马问其姓名。不言。遂出袖书。见其书。皆合时宜。尤异之。令乘传者骑到振威。与县令共话。强问其名。如前不答。因问曰。此书何不亲达。渠亦云。君若陈布程明。则外方寒生。不必自达。而去后。疑虑有志之士有怀不达。肃拜后。诣政院历言。虽无姓名。有志者之所为。何必谓之未安。因此上达。即以 命求四五日。儒生郑源。来问路见人容貌及书意。一一言之。源云。吾所亲切人。而名乃权铎也。翌日来家。出见。果是其人也。何事来耶。闻访惊惶上来。即往见承旨。言殊无奇。回 启此意甚当云。意本出入
松斋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543H 页
京外。闻见须 启。然后上下之情相通。言路广开。疏辞实陈时弊。故无名书之不可启。不及计料。而政院知其时弊。亦不意不道之书矣。素有相知之分。佯为不识。拟为贤者荐扬。万无其理。而礼曹判书南衮递差启禀。称病不仕。 命牌招之。犹且不出。行幸时诸事及祭享。久无长官。闷其凡事虚疏。言及爵赏。徒知国事。有诚不能详察之事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