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企斋文集卷之一 第 x 页
企斋文集卷之一
辨
辨
企斋文集卷之一 第 469H 页
揲蓍除挂一辨
■■启蒙书中。虚一分二。挂一揲四归奇者。乃揲著之法也。其第一揲。不五则九。第二揲。不■则八。计其奇偶以定阴阳老少。则子朱子■有明说。至于除初挂之一。则靡有明说。故■者疑之。问于西山蔡氏。蔡氏之说曰。在天地则虚其一。在万物则又挂其一。而亦夫尝明言所以然之象。愚尝反覆思之。以为太极生两仪。一阳一阴之谓也。阳者饶而阴者乏。阳饶故阳之一画饶而为奇。阴乏故阴之一画乏而为偶。奇偶者。阴阳之仪也。方圆者。天地之象也。故圆者围一而经三。方者围一而经四。阳用其全。故用其经三而为参天。阴用其半。故用其经四之半而为两地。参两者。■■其一而言。一者阳也。然则天以一而用三。地以一而用二。统于阳也。阳尊而阴卑。阴■于阳。揲蓍诸变之用。皆从阳数中推来。不过自一而三自三而九也。何以知其然也。天
■■启蒙书中。虚一分二。挂一揲四归奇者。乃揲著之法也。其第一揲。不五则九。第二揲。不■则八。计其奇偶以定阴阳老少。则子朱子■有明说。至于除初挂之一。则靡有明说。故■者疑之。问于西山蔡氏。蔡氏之说曰。在天地则虚其一。在万物则又挂其一。而亦夫尝明言所以然之象。愚尝反覆思之。以为太极生两仪。一阳一阴之谓也。阳者饶而阴者乏。阳饶故阳之一画饶而为奇。阴乏故阴之一画乏而为偶。奇偶者。阴阳之仪也。方圆者。天地之象也。故圆者围一而经三。方者围一而经四。阳用其全。故用其经三而为参天。阴用其半。故用其经四之半而为两地。参两者。■■其一而言。一者阳也。然则天以一而用三。地以一而用二。统于阳也。阳尊而阴卑。阴■于阳。揲蓍诸变之用。皆从阳数中推来。不过自一而三自三而九也。何以知其然也。天
企斋文集卷之一 第 469L 页
以一而用三。三者各复有三。三三者九也。而一而三而九。其数为十三。除一则为十二。去三则为九。三与九与十二转相为用。而一居其初。无所用也。无所用则是不可不除也。何以知其然也。凡为爻皆以三变。老阳三也。少阴三也。少阳亦三也。老阴亦三也。四三十二亦因三而得也。故老阳之变。极于十二。而挂扐之策。乃得其一三九之数。除初一合三九。然后亦得为十二。而其数始可推也。是以。二少一老之策。亦取用全用半之义。则无非十一之数。而皆统于阳也。何以知其然也。阳之三一。各复有三。三一三三者十二也。而三一者三也。三奇之数也。三三者九也。老阳之数也。阴之一二复有二。阳之二一。各复有三二。二二一二二三者十二也。而一二二一者四也。一偶二奇之数也。一二二三者八也。少阴之数也。阳之一一复有三。阴之二二各复有二。一一一三四二者十二也。而一一二二者五也。一奇二偶之数也。一三二二者七也。少阳之数也。阴之三二各复有二。六二者十二
企斋文集卷之一 第 470H 页
也。而三二者六也。三偶之数也。三二者亦六也。老阴之数也。观此则居一二三四。而含九八七六者。四象之天数也。得三四五六。而含九八七六者。四象之地数也。故三四五六者。挂扐之数也。九八七六者。过揲之策也。邵子曰。去其三四五六之数。以成九八七六之策。犹曰去其挂扐之数。然后可成过揲之策。亦指其十二而言也。必也除阳数十三之一。然后四变十二之数。可得而推也。除初挂之一。乌得而已乎。故诸变之用。皆从阳数中推来。不过自一而三。自三而九也。况于十二之数。朱子之说详矣。有一其十二者。有两其十二者。有一其十二而进四者。有两其十二而退四者。其变总为六十四。而当六十四卦之义则既闻之矣。若于四变之中。十二之数总为四十八。而当四十九除一之义。则未可得而闻也。以愚言之。四变之十二。自阳数除一者而得之。其四十八。自用数除一者而得之。若一蛇然。首尾相应。莫非自然之数也。或曰。若子之说。阳变除一可也。阴变除一者又何欤。
企斋文集卷之一 第 470L 页
曰。其不云乎。天曰三。地曰两。天亦去一也。地亦去一也。所谓统于阳也。或曰。子之说则然矣。先儒之所不言。子欲明之。子果多乎。曰。愚敢多云乎哉。昔武陵丁氏者。生于朱,蔡之后。其贤不及朱,蔡。而乃为原衍翼衍之说。其中发明虚一之说最为精到。黄氏瑞节。以丁氏之说为出朱,蔡之外。可谓备之备也。故君子不以人废言可矣。谨辨。
企斋文集卷之一
记
真珠轩记
古称方丈山在三韩外渤海中而岭东为近。神仙秘迹。往往而在。岂因山水之美。得是称于古欤。平居洛京。宿有泉石之志。每与人谈山水。多以岭东为最。而竹西楼居其首。尝欲一寓目其间。以博予观。第以职系金銮。出入侍从入九载。虽寻常使命且未授。况得远眺海域哉。正德十五年春正月。以亲老便养。力求补外。得宰真珠古府。所谓竹西楼乃府之有也。江湖处远。虽古人所忧。亦窃有喜焉。是年仲春。离京师。越三月初吉来莅。其途道所
企斋文集卷之一
记
真珠轩记
古称方丈山在三韩外渤海中而岭东为近。神仙秘迹。往往而在。岂因山水之美。得是称于古欤。平居洛京。宿有泉石之志。每与人谈山水。多以岭东为最。而竹西楼居其首。尝欲一寓目其间。以博予观。第以职系金銮。出入侍从入九载。虽寻常使命且未授。况得远眺海域哉。正德十五年春正月。以亲老便养。力求补外。得宰真珠古府。所谓竹西楼乃府之有也。江湖处远。虽古人所忧。亦窃有喜焉。是年仲春。离京师。越三月初吉来莅。其途道所
企斋文集卷之一 第 471H 页
经江山瑰观。固已众矣。而至于踰星摩历观音峡。穿桃源。过花迁。登头陁岭。东临渤海。庶几望方丈山。观止于此。难为山水也。府之距岭才四十馀里。下岭始入府。残城古社。乔木掩映。只使人心悲也。下车之日视事毕。未遑他务。首访竹西楼。楼在城西丹崖上。因崖为城。下临潭。五十川所合流处也。头陁苍翠。太白巃嵷。洞壑数百里逦迤而来。至江上斗断者曰南山。晴砂白石。粲然森爽。烟云暧翠。变态横生。如遘烈美人。心诚好之。不可得以狎。始识人世复有此楼居也。彷徨四顾则栏槛摧挠。黝堙漫漶。座榻尘而伏翼遗矢焉。怪而问之。有侍童趋而进曰。前府伯南公顺宗创制新馆。其水轩之美远过斯楼。自是过客登眺。罕有至焉云。楼之西缘崖数十步。号称仙路。由兹路遂登水轩。轩之向背与楼同。而阶级嵬然。栋宇翼然。连甍复阁。廊庑庖厨炳焕一新。盖尽弃其旧而为之也。江山之美。非有所增损。而因馆宇之美。又若有美焉。然则竹西楼既擅岭东山水之美。而水轩之作。又有
企斋文集卷之一 第 471L 页
美于此者。宜其啸咏者之众。而曾无一人留语者。岂非兹轩之不遇也。今监司洪公(景霖)属余云云。初以未遑辞。海濒人事颇罕。铃牒是稀。背夏涉秋冬。未尝不逍遥于兹轩。久久若有独领其要者。噫。春而览者。知有春而不知有秋。夏而览者。知有夏而不知有冬。古今题咏能道及四时者盖寡。兹用忘其浅陋。首撰四律。以寓隗始之意。倘有嘿想心会。不遍睹四时景致。而能写江山变态者是所望也。维年仲冬有日。记。
企斋记
斋以企名。何企也。企吾祖也。吾祖名堂以希贤。吾名斋以企。企吾祖。所以希贤也。希贤则希圣。希圣则希天。非企之所可及也。然则企不可为欤。曰将无所不企也。吾斋之东。有山卓立。高其山则企而仰。吾斋之西。有路平直。远其路则企而行。吾斋之前。有川混混而逝。见川之逝而不息则企而叹。吾斋之后。有松切切而交峙。见松之岁晚则企而羡。吾斋之中。有香一炷。有琴一张。有书万卷。时或焚香
企斋记
斋以企名。何企也。企吾祖也。吾祖名堂以希贤。吾名斋以企。企吾祖。所以希贤也。希贤则希圣。希圣则希天。非企之所可及也。然则企不可为欤。曰将无所不企也。吾斋之东。有山卓立。高其山则企而仰。吾斋之西。有路平直。远其路则企而行。吾斋之前。有川混混而逝。见川之逝而不息则企而叹。吾斋之后。有松切切而交峙。见松之岁晚则企而羡。吾斋之中。有香一炷。有琴一张。有书万卷。时或焚香
企斋文集卷之一 第 472H 页
而鼓琴。舍琴而读书。其亦有所企乎。书有贤焉。见贤焉则企之。书有圣焉。见圣焉则企之。圣如天。天则安也。安于天以为命。吾所企也。遂以为企斋记。
泛槎亭记
或有问槎之说者曰。槎桴属。乘之可以济。昔汉有张骞者。尝乘此以使西域。故后世称使者。遂为之乘槎。今也有旧宰相金公安国罢官于朝。既不得为时所用。则作亭于梨湖之阴。命以泛槎。亦何取于此哉。孔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其亦有取于兹义欤。曰不然也。槎之为取奚止于此哉。夫槎之为物。材而不为人所用者也。虽非庄周之所谓散材。而亦可谓材之散者也。周之言曰。凡木之生。不愿为材。桂可食故伐。漆可用故割。梓桐杞柳凡有用者。皆未免乎戕贼。今夫槎之始也。不择材之可用与不。而生且死于深山嵌岩之中。上不为梁柱。下不为薪樵。不为琴为瑟为棺椁杯棬。故能寿且大。而自仆于风霜摧败之馀。其形槎然。其腹枵然。亦不为冲波逆浪之
泛槎亭记
或有问槎之说者曰。槎桴属。乘之可以济。昔汉有张骞者。尝乘此以使西域。故后世称使者。遂为之乘槎。今也有旧宰相金公安国罢官于朝。既不得为时所用。则作亭于梨湖之阴。命以泛槎。亦何取于此哉。孔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其亦有取于兹义欤。曰不然也。槎之为取奚止于此哉。夫槎之为物。材而不为人所用者也。虽非庄周之所谓散材。而亦可谓材之散者也。周之言曰。凡木之生。不愿为材。桂可食故伐。漆可用故割。梓桐杞柳凡有用者。皆未免乎戕贼。今夫槎之始也。不择材之可用与不。而生且死于深山嵌岩之中。上不为梁柱。下不为薪樵。不为琴为瑟为棺椁杯棬。故能寿且大。而自仆于风霜摧败之馀。其形槎然。其腹枵然。亦不为冲波逆浪之
企斋文集卷之一 第 472L 页
掀举漂入于江海。而幸为人所得。则用以代舟楫之任者百一焉。然则槎之为物。材之幸者也。而用生于不为用。此正周之所谓材与不材之间者也。故公之自号则曰梨湖散老。揭以名湖之亭则曰泛槎。意者公之取义。其有在于兹乎。方其湖水渺然。与天为一。公幅巾便服。坐于亭上。或春明而风定。或秋清而月朗。时乘此槎。与浮萍鸥鸟。泛泛乎相忘于人世而不相属也。夫不用之为用。至此又无以加矣。安得与公同乘此不用之物。泛于银潢浩瀁之中。问渡于天津。而再探织女之支机。还虽为君平所识。无害。此又不得则因梨湖秋水之至。顺浮东流而下。访三山于缥缈。与羡门安期生论贯月挂星之说。亦岂不可。或曰然。愿书此以为泛槎亭记。
骊州迎宾馆 御额记
臣谨按。典礼有五。其一曰宾。古之盛帝明王必重乎是者。盖以柔远人。怀诸侯。王道之大经也。自上栋下宇之制兴。大而 天子诸侯之国都。以及州郡县邑。莫不有馆宾之所。书
骊州迎宾馆 御额记
臣谨按。典礼有五。其一曰宾。古之盛帝明王必重乎是者。盖以柔远人。怀诸侯。王道之大经也。自上栋下宇之制兴。大而 天子诸侯之国都。以及州郡县邑。莫不有馆宾之所。书
企斋文集卷之一 第 473H 页
曰。宾于四门。四门穆穆。四门者。唐虞所以礼四方之宾者也。治之盛莫唐虞若也。而礼宾之重。在 天子之国。犹至于四所。则自四方而达于 天子之国者。从可知矣。降及夏殷。莫不由是道也。至周而五礼始著。宾居其一。则尤异其制。及其衰也。齐桓霸者耳。以无忘宾旅为戒。犹有先王之遗教焉。惟我 国家凡所以营 国建都。以至州郡县邑之置。动遵古礼。制度无关。骊阳。畿内大州也。其地据江上游。水陵之路。交通于是。不惟 国之使价旁午。如海东诸国凡有使。必由是达于京师。故其馆宾之所。异于他地。有楼焉。曰清心。有馆焉。曰宾仙。夫其所以得是号者。盖骊江胜槩在兹二所。居是楼者心必清。宾是馆者人必仙而后丁也。以兹而礼宾。夫谁曰不可。嘉靖七年戊子冬十月。我 主上殿下覃惟孝思。遹追亲贤。 幸骊阳。斋宿清心楼。躬致禋于 英陵。耋艾观瞻。蹈舞咨嗟。仍 赐所经民是年田租之半。且虑或有遗逸。移 御宾仙馆。策取乡士而宾兴之。 上始入馆。见
企斋文集卷之一 第 473L 页
其扁。顾谓侍臣曰。兹非美号也。其改以迎宾。牧使臣李希辅敬奉 圣旨。追改其额。画以云龙。书以黄金。焕如也。臣窃惟王者有言则必书之。有制度则必记之。书以垂之。记以示之。今王言及度。有书而无记。使盛意湮郁。至于今七载。睹是额者莫得其颠末。岂非阙典之甚欤。臣(光汉)负 国厚恩。俟罪兹地久矣。始者闻其事而感于心。今者望其额而发于情。顾以犬马微质。尝叨侍从之后。今虽废退。自当与疏远者异。且幸其未死。一得赞扬王言。亦所愿也。因拜手稽首曰。大哉王言。其所包岂不远矣乎。自古帝王。非至愚至闇。其始也莫不勤励。若将有为。其终也多至于怠荒。不为游佃声色所误。则事佛求仙之举作。甚者其车辙马迹遍于天下。今我 圣上。即位以来。端拱深居廿九年于兹矣。因谒 先陵。一幸骊阳。而江山之胜。馆宇之美。犹惧有以荡于心者。乃黜宾仙之号。易以迎宾。似以讥夫汉阁唐楼望仙之非而垂戒后昆。且示 国家重宾之意。其抑邪扶正。绥来远人。而终始
企斋文集卷之一 第 474H 页
王道之心。蔼然于言表。为度于万世。后之为宾而馆于斯者。瞻仰 御额。莫不怵然感于衷。归语其君其长。咸愿出于斯路矣。然则其所包者岂不大且远哉。斯亦唐虞三代之古道也。呜呼盛哉。臣敢列以示之。俾知馆名之所始。
公州复按舞亭记
按舆地志。亭在锦江下。距州治仅二里。高丽时有按廉使醉而起舞。因以名亭。后有欲重修者为监司所沮。时人为之语曰。前有醉舞按廉。后有醒吟监司。废近百年。今州牧李侯乃复之。求记于予。予曰。凡物之废兴者数也。其所以废兴者理也。理得则物兴。理失则物废。得失之间。废兴之所由乎。其所由者有所待乎。其所待者又有所待乎。时待人人待时。物因以兴。其废也亦如之。然则斯亭之兴于古也。废于中也。复于今也。无亦以是之故欤。夫造物者之为山为水。初非有意使人见而喜之。而若遇佳山胜水。人见之必喜。喜则思欲有以久其喜者。情也。情之钟。必形于物。于
公州复按舞亭记
按舆地志。亭在锦江下。距州治仅二里。高丽时有按廉使醉而起舞。因以名亭。后有欲重修者为监司所沮。时人为之语曰。前有醉舞按廉。后有醒吟监司。废近百年。今州牧李侯乃复之。求记于予。予曰。凡物之废兴者数也。其所以废兴者理也。理得则物兴。理失则物废。得失之间。废兴之所由乎。其所由者有所待乎。其所待者又有所待乎。时待人人待时。物因以兴。其废也亦如之。然则斯亭之兴于古也。废于中也。复于今也。无亦以是之故欤。夫造物者之为山为水。初非有意使人见而喜之。而若遇佳山胜水。人见之必喜。喜则思欲有以久其喜者。情也。情之钟。必形于物。于
企斋文集卷之一 第 474L 页
是乎有台亭楼观以俪其山水。盖亦仁智之事也。吾想夫斯亭之始。必有人因时之可。理之得。喜于情而形于物。其山水之佳胜。能使按廉者舞。情之极于乐也。夫乐亦有数。乐极则理失。物之所由废也。亦何讥于醒吟者乎。吾同年李侯弘干。敛惠一州于兹四年矣。时清理得。百废俱兴。尝于暇日。考阅地志。得亭之故。因游锦江之皋。于层崖上见亭之址。不觉喜之深而情之钟。归即命工。功未久而亭告复。亭之废且几年。而乃复于今日。非吾所谓有待者乎。柳子云。贤者之兴而愚者之废。废而复之为是。其亦候之谓乎。州之民安候之化。乐亭之新。相与歌曰。美矣斯亭。瞻仰攸宜。废久而复。有待而为。锦水涣涣。鸡岳崴崴。匪谋游衍。仁智之归。醉舞是欤。醒吟非欤。废兴有由。理数愈微。乐不可极。乐极则悲。矍矍太康。畏兹天威。基我升平。舞斯吟斯。维侯保之。乐亦无违。吾于侯非一日之好。闻其事而乐之。唱其歌而为之记。后之继者如不至于乐极。则庶斯亭之不废云。
企斋文集卷之一 第 475H 页
俱庆堂画钟记
古者有器。曰罍樽。罍以金樽以木。或刻以云雷。或画以牺象。以享宗庙。以燕宾客。皆酒器之贵重者也。时益以侈靡。有曰白玉杯者。有曰琉璃钟者。非馨香之用。乃酣畅之具。君子尚安取之哉。阳山宰权君㻩家畜画钟画卓一具。坏以土。白其质。画以青。燔于火。其所画者。卓面画堂。堂前画父母。次及三兄弟兄弟之妇。次及三姊妹姊妹之婿。暨于庶弟二人庶子一人凡十七人。以此在座。钟外画鹤梅竹三物。钟里书一寿字。是器也文质之备。情义之尽。盖有得于罍樽之遗意者乎。权君惟孝惟友。和乐之湛。顺及父母。施于有政。著于樽俎之间。俱存无故之庆。乃萃于厥躬。每于春秋谒告之日。二亲初度之辰。开堂设筵。置钟卓于前。亲戚毕至。邻里咸集。兄弟姊妹以次献寿。歌呼蹈舞。和气蔼如。嗟乎人世之乐。复有如君者乎。某早失怙恃。吁天无及。虽兄弟姊妹之存者。零落异居。记君之钟。其何以为心。早晚当升君之堂。拜君之俱庆。举君之
古者有器。曰罍樽。罍以金樽以木。或刻以云雷。或画以牺象。以享宗庙。以燕宾客。皆酒器之贵重者也。时益以侈靡。有曰白玉杯者。有曰琉璃钟者。非馨香之用。乃酣畅之具。君子尚安取之哉。阳山宰权君㻩家畜画钟画卓一具。坏以土。白其质。画以青。燔于火。其所画者。卓面画堂。堂前画父母。次及三兄弟兄弟之妇。次及三姊妹姊妹之婿。暨于庶弟二人庶子一人凡十七人。以此在座。钟外画鹤梅竹三物。钟里书一寿字。是器也文质之备。情义之尽。盖有得于罍樽之遗意者乎。权君惟孝惟友。和乐之湛。顺及父母。施于有政。著于樽俎之间。俱存无故之庆。乃萃于厥躬。每于春秋谒告之日。二亲初度之辰。开堂设筵。置钟卓于前。亲戚毕至。邻里咸集。兄弟姊妹以次献寿。歌呼蹈舞。和气蔼如。嗟乎人世之乐。复有如君者乎。某早失怙恃。吁天无及。虽兄弟姊妹之存者。零落异居。记君之钟。其何以为心。早晚当升君之堂。拜君之俱庆。举君之
企斋文集卷之一 第 475L 页
钟以祝曰。使君之二亲。如鹤之久寿。使君之兄弟。如梅之芳美。使君之子孙。如竹之繁盛。退而与君健倒此钟。一洗吾平生罔极之胸次。权君曰诺。书以为记。
十一亭记
吾观山溪佳致多在于穷僻之间。而为骚人隐士之所遇。如柳之愚溪。骚而遇者也。李之盘谷。隐而遇者也。夫骚与隐。非人之遇。乃山溪之遇也。不遇于时而遇于山溪。亦不可不谓之命也。原城之西偏。有地曰庆庄。山溪之佳。古未有遇者。卢生济仲遇之。卢不骚不隐而遇于山溪。既遇不遇之山溪。作亭于其间。请名于余。余以十一答之。卢生拜而请其义。余又答之曰。一者数之始也。十者数之成也。亭一也。景十也。何谓十景。曰雉山涌月一也。凤岳横烟二也。莲塘鱼乐三也。柳渚凫眠四也。台岩垂钓五也。石潭撑舟六也。原头牧笛七也。江口渔火八也。斗峰花木九也。锦壑枫林十也。一亭成而十景备。名之四十一。不亦称乎。生曰。一亭十景。有主者在。此十二。非十
十一亭记
吾观山溪佳致多在于穷僻之间。而为骚人隐士之所遇。如柳之愚溪。骚而遇者也。李之盘谷。隐而遇者也。夫骚与隐。非人之遇。乃山溪之遇也。不遇于时而遇于山溪。亦不可不谓之命也。原城之西偏。有地曰庆庄。山溪之佳。古未有遇者。卢生济仲遇之。卢不骚不隐而遇于山溪。既遇不遇之山溪。作亭于其间。请名于余。余以十一答之。卢生拜而请其义。余又答之曰。一者数之始也。十者数之成也。亭一也。景十也。何谓十景。曰雉山涌月一也。凤岳横烟二也。莲塘鱼乐三也。柳渚凫眠四也。台岩垂钓五也。石潭撑舟六也。原头牧笛七也。江口渔火八也。斗峰花木九也。锦壑枫林十也。一亭成而十景备。名之四十一。不亦称乎。生曰。一亭十景。有主者在。此十二。非十
企斋文集卷之一 第 476H 页
一也。欧阳之六一。亦可谓證矣。曰。非此之类也。亭一也。景十也。主人一也。谓之一十一则可。谓之十二则不可。今夫亭始于主人。而景成于主人。以一至于十一。岂非有数存于其间乎。十者。河图之数也。河图之数五十五。必除其五。然后大衍乃成。则一十一之数。宜除主人之一。然后亭之名始得而成也。嗟夫。亭之名既囿于数。则山溪之遇不遇。亦岂非命也哉。数与命也。吾且柰何哉。姑虚其主。寓诸一而玩其十可也。卢生曰唯。当归书此言。以为亭之记。
绍修书院记(应 制)
竹岭之东。有丰基郡。郡之东北。有小白山。山之逦迤而南来。幽邃而窈窕者曰白云洞。竹溪之源。发于小白。而流经于洞。斯乃古顺兴废府之地。而高丽文成公安裕藏修之所也。文成学而修身。以明其志。宦且达。纳其藏(一作臧)获土田于国学。至今犹赖之。其有功于斯文实大。其子孙世居兹地。代有闻人。如舆地胜览所载。其故家遗教。尚有存焉。人思慕之。愈久
绍修书院记(应 制)
竹岭之东。有丰基郡。郡之东北。有小白山。山之逦迤而南来。幽邃而窈窕者曰白云洞。竹溪之源。发于小白。而流经于洞。斯乃古顺兴废府之地。而高丽文成公安裕藏修之所也。文成学而修身。以明其志。宦且达。纳其藏(一作臧)获土田于国学。至今犹赖之。其有功于斯文实大。其子孙世居兹地。代有闻人。如舆地胜览所载。其故家遗教。尚有存焉。人思慕之。愈久
企斋文集卷之一 第 476L 页
而不衰。前郡守臣周世鹏雅好儒术。为郡数年。专务以学教人。创建书院。且为文成立庙而祀之。以顺学者之心而兴起焉。初拓院基。得瘗铜若干斤。院且成。购贸书史而藏之。给息钱置赡田。使郡士之有识者干之。于是学徒盛集。非上舍与俊秀者。不得列。弦诵之习。日以彬彬焉。其后观察臣安玹。乃文成之苗裔也。又继周守而经度之。增置鱼盐之资。俾有役隶而给之。将以永久而不废。斯甚盛事也。而其所阙者。郡守既不请于朝。观察使又不以闻。非但 圣世作成之美意郁而不彰。事不由 朝廷。名不载国乘。又难经久。后郡守臣李滉为此而惧。遂备录创院之颠末。上书于观察使臣沈通源。请以上闻。愿依宋朝白鹿洞故事。赐以扁额书册。以昭 圣朝崇学乐育之盛。观察使乃以其书 上闻。上命大臣议而允之。遂下其事于礼曹判书臣尹溉。请以臣(光汉)命其名。且记命名之义。令校书馆刻而颁之。加给书册。邮以传之。 上皆可之。臣(光汉)闻命惶恐。拜稽而献其名曰白
企斋文集卷之一 第 477H 页
云洞绍修书院。臣窃惟为学之道。废而不讲久矣。学而不讲明其义。不知修己之为何事。既不知修之能敬而直之于内。能义以方之于外乎。此绍修之所以名书院也。呜呼。三代之末。圣王不作。庠序学校虽存。而上无躬行以导率者。天下之学者。贸贸莫知所宗。仁义丧而明德晦矣。孔子虽大圣。不得君师之位。乃与其徒讲明为学之道。其言曰。自天子至于庶人。一以修身为本。其所以教所以学。无非内外交修之道也。天下后世。翕然宗而师之。孔氏之道衰而有孟氏者出。孟氏者。传孔氏之道而绍之者也。其收心养气之说。亦无非反之于吾身。其道虽大。其要不过曰修己反人而已。故其所居鲁邹之邦。至今历千百岁。而人犹慕之。天下之徵文献者。必曰鲁邹。夫天下之国如彼其多。而无国无君焉。然言礼义之邦者。必曰鲁邹。后之贤者虽不如孔孟。苟有躬修之实者。假其所居。犹足以起学者之心。况于身为君师而化由于国学者耶。故人君所操转移之机甚微。而其薰陶作成
企斋文集卷之一 第 477L 页
之效。收于后者甚大。臣乃于宋太宗见之矣。汉,唐,魏,晋以来。非无学校之为尚。徒有其名。而绝无躬率之实。其治效蔑蔑乎无闻。太宗之为君。其躬行导率之实。则臣亦未之闻也。其转移作成之效。则独于书院见之矣。太宗以天下之君。取南唐隐士之书院。赐之扁额书册以振作之。终宋之世。真儒辈出。道学大明。以绍孔孟不传之绪。观此则宋之作成人材之效。若出于书院而不由于国学者。何也。是无乃天下之国学。犹未若李渤躬修之所耶。今者 圣明在上。文运方亨。守臣周世鹏之建置书院。李滉之请于朝而奖劝之者。虽出于人为。而天固启之也。我 殿下既能躬行而导率于上。学者又能兴起而绍修于下。是则教化由国学而及于书院。由书院而达于四方。其效固非宋朝之所可比。不但正学书院又见于东方。将见人材蔚为世用。而民蒙至治之泽矣。奚止修其身于家。而不得立于朝如宋儒而已哉。
岭南楼重修记
岭南楼重修记
企斋文集卷之一 第 478H 页
密阳号为钜府。雄于岭南。土宜稼山多栗。水产美鱼。谚传崔生且死而犹慕。然物众地大。为是府者。苟非大贤。治化所难究。民有杀其亲者。中间降号为县。今复为府者未久。朝廷难其守。以朴侯世煦为选。朴侯为府且四年。因其民之庶而富之。既富而加教。教之行无所壅。民始知入孝而出弟。公无讼牒。野有讴谣。于是乃以馀刃。修及废坠。府之有斯楼百六十年。其始郡事金凑创之。府使安质修之。后府使姜淑卿恢其制而改之。亦已八十馀年矣。栋之挠者日益倾。阶之圮者日益颓。丹雘之漫漶者日益渝。侯既患宣郁导滞之莫称。又虑过客之病于登眺。谋及常与游进士仇有温。仇生从而赞之。嘉靖二十有一年壬寅秋。请诸监司林公百龄。易其旧而新之。吏劝工良。虽戒以勿奢。不自觉其过于壮丽。梁且上。令仇生为之文。既成而落之。按楼之故。驰书与予。请记其事。余谓古有滕王阁。王勃为之序。韩愈又为之记而曰。未尝观所谓滕王阁者。今观仇生之文。足继王勃。而侯又欲使
企斋文集卷之一 第 478L 页
吾为韩愈。韩愈固能于文。然未观而记之。尚阙于江山之美。登望之乐。如余者。观未及而文且拙。于记兹楼也奚。大抵楼观之作。虽非止为观美。亦多因胜地而设。故名之者必取其胜。岭之南。楼观之胜者非一二。不过取其所寓之景而名之。若晋之矗石。福之映湖者皆是已。而斯楼也直以岭南名之。盖谓岭南之胜。专在于兹也。余虽未尝观。而因名之善。得斯楼之最胜也。嗟乎。胜地不常。古人所悲。物之废兴。亦物之所固有也。胜地不常。故兹楼废。兹楼既废。而朴侯兴之。楼虽有废兴之殊。而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必无古今之异。吾于兹楼。虽未获从侯游。亦可为侯赋之云。
凌波堂小记
楼之东北隅旧有堂。名曰望湖。在弘治年中。府使金永锤创之。为宾客燕寝之所。固为美制也。然堂卑而楼高。宾客之由是楼投宿者。甚妨于陟降。且作之日月既久。基圮栋倾。殆不惬居处。朴侯病之。撤其旧。小移于南。筑石台崇其址。视旧制增加一间。堂始得与楼联
凌波堂小记
楼之东北隅旧有堂。名曰望湖。在弘治年中。府使金永锤创之。为宾客燕寝之所。固为美制也。然堂卑而楼高。宾客之由是楼投宿者。甚妨于陟降。且作之日月既久。基圮栋倾。殆不惬居处。朴侯病之。撤其旧。小移于南。筑石台崇其址。视旧制增加一间。堂始得与楼联
企斋文集卷之一 第 479H 页
楹。饰其三面而丹雘之。虚其南以临江流。改名曰凌波堂。高明爽豁。正所谓于焉嘉客者也。
企斋文集卷之一
志
再生契志
岁戊子。西戎袭杀边将。 朝廷命监司许公硡巡察边地。奏讨贼便否。别遣幕下九人。皆一时选也。自渭原郡乘舟下鸭绿江。中流有石悬水数仞。舟若由此。鲜不覆且碎。而操者失其便。幕府所乘舟陷于此。幸而获全。岂非天之佑善也。大不然。何必置之死地而生。抑以固诸君夷险不易之心。为他日急流之砥柱。不但使衔杯酒作好会。以无忘再生而已也云。
企斋文集卷之一
说
蜾蠃化螟蛉说
岁在昭阳协洽夏。企斋先生宅忧于庐。尝昼暝而坐。有一物集于庭。状若细腰而小。声似蚊雷而殷。怪而察之则初不识其为何物也。以两股搏泥。抱而飞去。复来亦如之者终日。
企斋文集卷之一
志
再生契志
岁戊子。西戎袭杀边将。 朝廷命监司许公硡巡察边地。奏讨贼便否。别遣幕下九人。皆一时选也。自渭原郡乘舟下鸭绿江。中流有石悬水数仞。舟若由此。鲜不覆且碎。而操者失其便。幕府所乘舟陷于此。幸而获全。岂非天之佑善也。大不然。何必置之死地而生。抑以固诸君夷险不易之心。为他日急流之砥柱。不但使衔杯酒作好会。以无忘再生而已也云。
企斋文集卷之一
说
蜾蠃化螟蛉说
岁在昭阳协洽夏。企斋先生宅忧于庐。尝昼暝而坐。有一物集于庭。状若细腰而小。声似蚊雷而殷。怪而察之则初不识其为何物也。以两股搏泥。抱而飞去。复来亦如之者终日。
企斋文集卷之一 第 479L 页
先生谓童子曰。汝往视之。此何物也。抟泥而往者何用。童子往视之则入于壁空中。用以泥作窠云。既数日。先生又谓童子曰。汝往视之。物死欤。其化欤。何故阙然不往来者欤。童子曰。噫。物不复事于泥者。飞接虫而来。入其窠鼓其翅。其声殷殷然。吾怪之是何物也。先生曰。吁。是蜾蠃也。所接者虫。是螟蛉也。是能以他物类己者也。童子曰。然则物固有变化者乎。先生曰然。庄周固言之矣。汝童子也。试以汝易知而明之。夫能随时变化者物有之。诗云。八月斯螽。九月莎鸡。十月蟋蟀是也。能生生化化者物有之。汝独不见养蚕者乎。蚕作茧。茧生虫及蛾。蛾交而生卵。卵又生蚕。至于物而能化物者。唯蜾蠃能之。童子曰。物固能之。人亦有之乎。先生曰。善哉问也。昔仲尼。邹人之子而圣者也。颜回。路之子而贤者也。仲尼能使颜路之子视听类我。言动类我。是亦化也。人能化人者。唯仲尼能之。自是以后。人无能化人者。人亦无能化于人者。悲夫。
圃田合欢瓜说
圃田合欢瓜说
企斋文集卷之一 第 480H 页
辛卯七月之十有三日。有女奴来告。且曰噫。吾见异矣。西圃之田有瓜焉。一蒂两实。合而为一。其状可明。吾以为不祥而弃之。余试取以观之。果如其言。实异之大者。庄周曰。果瓜有理。此岂无理者乎。古有同颖禾,两岐麦,连理木。未闻以为不祥也。然则斯瓜也抑亦其是之类欤。瓜有三分之理。故指物之易分者。谓之瓜分。瓜本三分之物。而今者两瓜合而为一。此两一而六合之象欤。两一者。阴阳和而为一也。六合者。上下四方同而合也。兹独非祥耶欤。既而思之。禾之同颖者。周公之德也。麦之两岐者。张君之政也。木之连理者。咸宁之治也。今余弃于时而为野人。虽学吕安之灌园。邵平之种瓜。已为孔氏之所鄙。而又无善德足以感召吉祥者。而瓜之合欢。生于野人之田。独何欤。徐又自解之曰。阴阳和而上下四方同者。固非野人之事也。安知今之时有贤者出。能上辅君德。下顺人心。以同四方者乎。能辅君德则和自上生。能顺人心则和自下生。上下和则阴阳和。阴阳和则分者
企斋文集卷之一 第 480L 页
可合。而四方亦从而和。和而至于此。将见丰年穰穰。世道熙熙。舍哺而嬉。击壤而歌。岂非野人之祥也欤。既以答女奴。书以为说。
企斋文集卷之一
论
五经论
圣人之书之大者。不过曰五经。其次则曰易曰书曰礼曰诗曰春秋。而世之治亦如之。易阐王道。书载王政。礼记王教。诗言王化。春秋寓王法。道降而政亦衰。政衰而教微。教微而化亡。化亡而法寓于书。法寓于书而天下无善治。故画起于河图。笔绝于获麟。微矣哉。
企斋文集卷之一
序
从父兄文景公二乐亭集序
夫道莫盛于帝王。孔子称尧舜之盛与天同大。而所可见者。巍乎焕乎事功文章而已。盖其精一危微之旨。虽要妙而难闻。事功文章之著。其必有本而致之。本者何。道与德而已矣。呜呼。道德之衰旧矣。古之帝王事功文章。虽不可复见。今世之能有事功文章者。亦岂偶然哉。夫以古今之远贤人君子之多。其有
企斋文集卷之一
论
五经论
圣人之书之大者。不过曰五经。其次则曰易曰书曰礼曰诗曰春秋。而世之治亦如之。易阐王道。书载王政。礼记王教。诗言王化。春秋寓王法。道降而政亦衰。政衰而教微。教微而化亡。化亡而法寓于书。法寓于书而天下无善治。故画起于河图。笔绝于获麟。微矣哉。
企斋文集卷之一
序
从父兄文景公二乐亭集序
夫道莫盛于帝王。孔子称尧舜之盛与天同大。而所可见者。巍乎焕乎事功文章而已。盖其精一危微之旨。虽要妙而难闻。事功文章之著。其必有本而致之。本者何。道与德而已矣。呜呼。道德之衰旧矣。古之帝王事功文章。虽不可复见。今世之能有事功文章者。亦岂偶然哉。夫以古今之远贤人君子之多。其有
企斋文集卷之一 第 481H 页
得于文章而不得于事功者乎。文章有诸己。事功存诸天。得于己。不得于天。何害。况时有两得者乎。吾从父兄相国文景公。当世之有事功文章者乎。其所谓两得者乎。公之学。渊源于皇祖文忠公之门。亲炙而薰染之者有本。大肆于 成庙教育群材之日。琢磨而浸润之者益精。其行之为道。得之为德。发之为文章。措之为事功。有其具且有其施。遭遇 圣明。道契德合。沛然其行。蔚乎其成。其所垂之于竹帛者。虽拟诸典谟。无多愧焉。然则公之文章。岂如世人镂为篆刻。世为如是之诗文哉而其为诗文。出于性分之高。得于言外之表。爽迈粹拔。杳然独造。又非世人之所可及。然公之自视则为馀事。平时著述。旋弃草稿。罔有存者。公之子瀚。窃拾而藏之。十亡八九。(光汉)虽在门墙。亦未尝多得而见之。往往诵一句两句。如精金美玉。字字可宝。惜乎公今其没世。公之事功文章。其大者存乎史氏。固不待诗文而传。然其雄辞巨篇。既遗失而莫可见。其一二存乎子瀚者。又未脱稿。每恨
企斋文集卷之一 第 481L 页
不与人共之。予自罢废而来。家于骊上。绝意人事。虽文墨亦无所亲。一日。瀚抵书与余曰。先父诗文存者若干篇。今既缮写。釐为两卷。亦叔之所尝欲见。且多讹字阙字。请质于叔。书其事于卷端。将图刊行于世。余既以未得见为恨。又重其请。敬授而复之。平生背痒。于是乎始爬。乃知今之世有此古诗文。噫。龙泉夜光。岂是箧椟之私藏。当为人共见。人之见如不异于余之见。其必有所兴乎。皇明嘉靖戊子腊后二日。高灵申光汉。书于元亨里之企斋。
云庵上人诗轴序
丁酉春。有龙门山僧印文者。访予于骊之元亨里。探其装出诗轴授余曰。梨湖有命。必往求和于公。敢以谒。阅其轴。则首题者清心。次讷斋。次拙翁。各用异韵。而梨湖又题一绝。且和其三韵。吾观题诗者四人。而拙翁吾先辈。清心,讷斋吾所善。梨湖吾所师事者。僧之来见。奚啻跫音之喜而已。则和其四绝而归之。亦以成梨湖之命。而与印师之进也。翌年春。
云庵上人诗轴序
丁酉春。有龙门山僧印文者。访予于骊之元亨里。探其装出诗轴授余曰。梨湖有命。必往求和于公。敢以谒。阅其轴。则首题者清心。次讷斋。次拙翁。各用异韵。而梨湖又题一绝。且和其三韵。吾观题诗者四人。而拙翁吾先辈。清心,讷斋吾所善。梨湖吾所师事者。僧之来见。奚啻跫音之喜而已。则和其四绝而归之。亦以成梨湖之命。而与印师之进也。翌年春。
企斋文集卷之一 第 482H 页
吾与梨湖相继还朝。自是以来。縻于剧宦。荏苒五六年。每想湖山旧居。便如隔世。未尝不为之怅惘。迩者病且痼。移告在骆峰第。一日尝早起。忽有敲门者。乃前之求诗僧印文也。省然记其面目。讯其所以来之意。又欲求序其轴云。因阅其旧轴。则今世名能为诗者无不在焉。此亦韩子所谓笃好而致多者欤。其中有吾堂侄旧翰林潜所和甚善。轴首又写风竹绝妙。师袖其书与余曰。前之求诗也。以梨湖为价。今之求序也。亦以峨嵯(山名。即潜之所寓。)为绍。公焉得无情。嗟乎。吾于是䡒(一作轴)。有所感矣。前之题诗者暨吾凡五人。而至今未七年。清心方落南未还。拙翁,讷斋,梨湖诸公。皆以继逝。览其手迹。亦可为潸然。安忍序是轴乎。然其人虽亡。而所存者其文字。且续和者如此。峨嵯又为之工画。是轴也将不为山家之秘藏。而必盛行于世。又安可不序其颠末。俾后之览是轴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师之归。其以是报峨嵯可也。
冲庵集序
冲庵集序
企斋文集卷之一 第 482L 页
冲庵集者。金侯净之所著也。侯字元冲。官至判书。己卯之祸。谪死于济州。既为时人所摈。又无干家子弟。其遗稿散落不见收者久矣。后二十八九年间。有侯之堂侄金君天宇者。为玉堂应教。一日。持侯之遗稿诗若文来示余曰。吾叔父元冲公。自在妙年。文章甚高。又好学文。所造尤深。大为缙绅所推服。而身陷于罪罟。曾为脍炙之诗文。反归于目动心怵之具。岂不惜哉。近看朝廷之上。士气稍振。公论亦行。冲庵之诗文。庶几见采于时矣。愿公少加删削。定其编次。则吾且锓梓。以图不朽。公以为何如。余曰。甚矣。子之厚于斯文而乐于为善也如是哉。非止爱其族叔父而已也。仍受而留之。常置诸案上。叹咤吟赏之间。岁月荏苒。未克编次。而金君天宇又至于奄忽。未识天意之薄于善人。而不欲成人之美者。乃至于是耶。稿之还藏于箧笥且有年矣。今者公州牧许公伯琦抵书与余曰。吾得冲庵遗稿若干卷。鸠材倩工。已临首事。似闻公家有全稿藏焉。望亟搜付。俾得校正其舛讹。且
企斋文集卷之一 第 483H 页
请序于卷端以记其事。辞甚殷勤。嗟嗟乎稿之不幸失金君。又何幸得公于今耶。天之果不薄于善人。而终能成就之如是夫。遂封寄其稿。以卒金君之志。又美许牧之勇于为善而不懈于扶树斯文。乐副其请。噫。宝剑三千。虽深藏于九原。精光显扬。上为白虎。况于文章之精英。根于天地。发于性情。其人虽没。金刚王粹之气终不可泯灭。集而成书。焉得己乎。后之览者将有以知其性情之所在。岂独诗文云乎哉。
高灵世稿序
尝观于水源之大者。其流必长。流之长者。其派必分。滔滔浩浩。同至于海而后已。岂惟水为然哉。夫文亦犹是已。必有渊源泓涵渟滀于上。而后其下演迤大肆。逾远而逾得其宗。此吾高灵世稿之所以著也。惟吾申系出高灵。远祖讳成用。禀岳降而生。阐文源于始。子孙相承。文献不绝。至于八世。吾祖文忠公。袭积累之渊源。蓄演迤之洪流。其所措诸事业。发为文章者。被之金石。布于方册。不待稿之有
高灵世稿序
尝观于水源之大者。其流必长。流之长者。其派必分。滔滔浩浩。同至于海而后已。岂惟水为然哉。夫文亦犹是已。必有渊源泓涵渟滀于上。而后其下演迤大肆。逾远而逾得其宗。此吾高灵世稿之所以著也。惟吾申系出高灵。远祖讳成用。禀岳降而生。阐文源于始。子孙相承。文献不绝。至于八世。吾祖文忠公。袭积累之渊源。蓄演迤之洪流。其所措诸事业。发为文章者。被之金石。布于方册。不待稿之有
企斋文集卷之一 第 483L 页
无而传也。然其曰保闲斋集者。斯实高灵世稿之祖。而兹所集世稿者。乃其分派而得其宗者也。吾家世积庆之馀。文忠公有子八人。而靡有不能于文者。吾先考讳(浻)暨叔父讳(溥)所制诗文。既撰于续东文选。而又有从父兄文景公(用溉)继先祖而典文衡。有集曰二乐亭。近亦刊行于世。今者吾伯父奉礼公讳(澍)及其子三魁先生(从濩)及其孙高原尉(沆)三世之稿。始克成书。呜呼。伯父公年才二十二。厌世最早。而其宝唾馀韵。尚有可传于世者如稿之所载。使其天假之年。则其所成就。乌可量哉。是必有盛大之气郁结而未散。抑将溃决而放肆。此三魁先生之所以大鸣于世者然也。吾观三魁之文之渊源。既受于文忠公厚。又激于奉礼公深。且其自得于天分者爽迈而秀发。虽不容吾喙。而 皇朝邵进士。吾相国洪公之述备矣。独惜其视世又不久。有如是之文。而未得大施于世。子沆乃以父之纶。终于三十一。又何其短也。天之生斯人而与斯文。其报施如此者何耶。沆之弟潜。
企斋文集卷之一 第 484H 页
痛三世之俱早。惧文献之无徵。其勤勤恳恳。笃于孝爱而期于继述者。盖于其所著志文见之矣。然世之人。何得见此而尽知潜哉。潜之用心。可谓勤且苦矣。自以博雅之才。横罹罪罟。久在祸谪。暨乎晚节。获见天日。出守泰山县。其所以屈牛刀于割鸡。栖枳棘而不陋者。其心以为将有得于此。而卒其平生之所大欲也。守泰而来。南方屡饥。列邑流民。争归于泰。咸赖其养焉。荒政之暇。手书三世之稿。无不字楷而画正者。书成遂锓于梓。而抵书与余曰。吾书且成。非叔父。无以叙此书者。吾固嘉其志之勤苦。而喜其书之卒得有成。其何敢辞。犹恐世之观此书者。将谓高灵世稿止于此而已也。于是遂历叙其渊源之所自。流派之所分。得其宗者盖多。当有如潜者复出。合诸稿而一之。大成其书。然后知吾门为大方之家。而必有望洋向若而叹者矣。皇明嘉靖纪元之二十八年正月日。书于骆峰之企斋。
王诏使鹤皇华集序。应 制。
王诏使鹤皇华集序。应 制。
企斋文集卷之一 第 484L 页
惟东方不吊于天。今 皇帝二十三年。我 恭僖王奄弃臣民。越明年。 荣靖王受诰命嗣位。在疚成疾。 继薨逝。 帝为震悼。乃 命别选廷臣。 赐祭若赙谥。行人司行王公鹤实应是 命。其入我国。道途往来之间。恋阙思亲。即景写事。动有所作。玑珌瑟瑟。散落东土。及其竣事而还。我 殿下钦 天子之宠而无以答。爱 诏使之贤而不可留。则乃 命臣郑士龙曰。尔既陪侍王公。且得酬和于下风。尔宜撰次其诗若文俾入于梓。又命臣(光汉)序其卷首。此不但使东人有所矜式。将以流传中国。盛行于天下。而臣以不佞。且 文材。安能称道雅诗以副盛旨者哉。臣窃惟诗之教大矣。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所谓诗亡者。非诗之亡。诗之教亡也。夫诗者。根于人之性情而发之于言。性情正则发于言者无不正。性情不正则思从而邪。其言乌得而正哉。古昔盛时。圣人在上。以身为教。直温宽栗。揉得其中。然后天下之言无不发于正。而诗者又言之精华也。
企斋文集卷之一 第 485H 页
可以永其声。可以谐八音。可以和神人。于是乎圣王之能事毕矣。自周衰以来。斯教亡矣。故吾夫子删定三百篇。善恶俱记。非但欲其惩创感发而已。有王者作。将以见天下政教之得失。民心之邪正。而其施为变移之难易。必于此而得之。诗道之有关于世教。乃如是夫。钦惟 皇明济区宇于纯夷之日。续道绪于沈痼之馀。积德累仁。教导大振。内赞典谟。外敷文命。代有其人。而我东邦素秉礼义。变而至道常先于万国。使盖相望。无非大雅之君子。其文光笔彩。前后交映。号为皇华集者。凡一十有二编。间以吾东人酬和之什。实如周雅之后商鲁二颂载焉。无非发于性情之正。而举皆知道者之所为也。由是言之。 皇明文教之覃远。虽周亦有所不及矣。第恨东人无禄。连遭国忧。徒以茕茕栾栾之怀。发之于疚棘之中。曷足以赞大雅之制作。然观民风者若并以采录。则亦可见 皇明达诗教于天下。呜呼盛哉。臣谨序。
游天磨蚕头二录序
游天磨蚕头二录序
企斋文集卷之一 第 485L 页
尝闻古之君子有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者。以友辅仁者尚矣。以文会友者。余于斯二录见之矣。朴公仲说之与南相士华,李相择之友也。岂但莫逆于心相视相笑而已哉。欢然有文而聚之。蔚然有作而张之。其平居无事。无一日之无会。更唱迭酬。无一会之无作。其遗稿动成卷轴。脍炙于人世者多矣。其后三人之中。南公李公相继入相。其事业既为人所见闻。独仲说氏早亡。所学未少施。事业无所著。惜其人而不可作。则二公乃为之裒集其诗文。久已刊行于世。而斯二录者。又其全稿而有逸于本集者也。其子朴正公亮职兼校书局校理。惧其录之遗失而无传。请于提调宋公㻩及光汉。愿以铸字印之。印且讫。正又请于余曰。若得叙其事于卷端。所愿毕矣。余观夫二录。非此文不得以会此友。既会此友则所谓辅之以仁者。未必不在于其中。方仲说之游天磨也。无李公以辅之。则必有子瞻独往伤神之叹。而穷探奇胜或至于倦。其文焉得如是之盛哉。又于蚕头之会。三公胸中。
企斋文集卷之一 第 486H 页
造化更相触发。而其笔头之妙。有不可言语形容者。亦岂无友之所辅乎。于此可见三公之所到。而世之论者惜仲说独不得于事业。是何知事业者有不及于文章者耶。某序。
阙庭 经筵官赐宴图序
恭惟我 主上殿下冲年嗣服。 圣烈仁明大王大妃同垂帘听政。第五年春。 赐经筵官宴于勤政殿庭。酒一等乐一等。供具馔品皆一等。中官 宣爵。内厨继珍。锡赉有差。斯实古今罕有之盛举也。凡与是宴者。上自公卿。下至郎署。 即位以来。苟经是职者。咸得与焉。总五十九人。于时承 二圣继陟之后。三年之丧虽毕。而国家多事。岁且不登。 朝廷上下犹未遑于宴饮。八音殆若遏密者久矣。及至是宴。彤庭赫赫。列坐秩秩。仙乐交奏。彩娥迭舞。恍若梦之帝所而始听钧天广乐。人无不感激而甚乐焉者。 宣劝屡行。酒事且阑。有聚首而坐执爵而咏叹者。有起而蹈且舞者。有醉而颓于座者。雍雍然融融然。和气可掬也。此诗人所谓既醉以酒。又饱以德
阙庭 经筵官赐宴图序
恭惟我 主上殿下冲年嗣服。 圣烈仁明大王大妃同垂帘听政。第五年春。 赐经筵官宴于勤政殿庭。酒一等乐一等。供具馔品皆一等。中官 宣爵。内厨继珍。锡赉有差。斯实古今罕有之盛举也。凡与是宴者。上自公卿。下至郎署。 即位以来。苟经是职者。咸得与焉。总五十九人。于时承 二圣继陟之后。三年之丧虽毕。而国家多事。岁且不登。 朝廷上下犹未遑于宴饮。八音殆若遏密者久矣。及至是宴。彤庭赫赫。列坐秩秩。仙乐交奏。彩娥迭舞。恍若梦之帝所而始听钧天广乐。人无不感激而甚乐焉者。 宣劝屡行。酒事且阑。有聚首而坐执爵而咏叹者。有起而蹈且舞者。有醉而颓于座者。雍雍然融融然。和气可掬也。此诗人所谓既醉以酒。又饱以德
企斋文集卷之一 第 486L 页
者也。太史氏所谓沐浴膏泽而咏歌洪恩者也。呜呼。鹿鸣既远。南陔不传。君臣相好之礼亦从而缺矣。况于阐明不传之学于千百载之下。而崇师重儒。使隆恩厚望耸观于一世。苟非遭遇之盛。曷得以致此哉。惟我 殿下以聪明睿智之资。念精一缉熙之功。自在冲年。常典于学。加以 大王大妃胎而教之以正。蒙而养之以正。其于辅导作圣之方。无所不用其极。而博选 经筵官。视旧增数。日侍 讲殿。所论皇王而耻言偏霸。所陈仁义而不曰功利。当此之际。如水未波而益清。如鉴未尘而益明。上之所以待于下。下之所以期于上者为如何哉。今之得与是宴者。孰无动心于兹者乎。苟以尧舜之道。为高远难行而不可几及。以正心诚意。谓上所厌闻而不可陈说。徒取卑近似是之言。掩然以媚于君心。则是无乃厚享其臣。待以助我。而反享其误我者乎。今者遭遇之盛如是。期待之重如是。诸儒之所学又如是。庶几共竭心力。弥缝黼黻。致君于三王五帝之上。泽民于雍熙泰和之
企斋文集卷之一 第 487H 页
中。将自兹宴始。宜图盛事。以示无穷。既叙颠末。又系以诗。诗曰。
唐虞盛际多三十。 经幄偏承雨露涵。精一有传唯至道。古今无异岂高谈。 恩倾锡宴朋来百。礼过宾筵 宠接三。 宣劝浃肌兼饱德。中和歌罢倚醺酣。
企斋文集卷之一
劄
谏 中宗内禅东宫劄(戊戌冬大司谏时作)
臣等伏以。人君凡有举措施为。必先询谋咨度。审时量势。上当天心。下顺人情。然后动皆合义。无悔吝之失矣。若时有所不可。势有所难行则所为虽善。终归于无施矣。虽事之细微。尚不可不尔。况于禅授之大事乎。昔尧舜以天下与贤。乃曰询谋佥同。龟筮协从。其不为人心之汹汹。独断于隐密之中。可知矣。臣等伏睹顷日内禅之举。卒然定于宫闱之间。外阻朝廷之议。人情汹惧。上下遑遑。是岂以储嗣为不贤且长乎。第以 殿下当春秋鼎盛之日。负荷甚重。图国家惟新之治。颙望所系。而卒遽之命。忽出于一朝。蜎蠖之间。妇寺
唐虞盛际多三十。 经幄偏承雨露涵。精一有传唯至道。古今无异岂高谈。 恩倾锡宴朋来百。礼过宾筵 宠接三。 宣劝浃肌兼饱德。中和歌罢倚醺酣。
企斋文集卷之一
劄
谏 中宗内禅东宫劄(戊戌冬大司谏时作)
臣等伏以。人君凡有举措施为。必先询谋咨度。审时量势。上当天心。下顺人情。然后动皆合义。无悔吝之失矣。若时有所不可。势有所难行则所为虽善。终归于无施矣。虽事之细微。尚不可不尔。况于禅授之大事乎。昔尧舜以天下与贤。乃曰询谋佥同。龟筮协从。其不为人心之汹汹。独断于隐密之中。可知矣。臣等伏睹顷日内禅之举。卒然定于宫闱之间。外阻朝廷之议。人情汹惧。上下遑遑。是岂以储嗣为不贤且长乎。第以 殿下当春秋鼎盛之日。负荷甚重。图国家惟新之治。颙望所系。而卒遽之命。忽出于一朝。蜎蠖之间。妇寺
企斋文集卷之一 第 487L 页
将命。 殿下之情。虽出于至公至诚。然不审时量势。欲以不治之绪遽传诸嗣。此非为国长远之虑。亦非示后世之法也。 命下之后。群情纷摇。都下惶悚。莫不涕泣。外廷如此。宫中可知。 殿下当此之际。亦岂不惕然乎。伏见 下教。东宫痛情哭泣。至于不食。 殿下亦反为之大惊。 东宫纯孝至情。有以感动其 圣慈。天听即回。不远知复。慈孝所激。天性之至。中外胥悦。上下相安。此实 宗社生灵之福也。 殿下如欲近法 祖宗则当法世宗。欲远法古圣则当法文王而已。传称文王之德曰。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殿下既能推仁慈之诚心。欲于中身之年传位于贤嗣。 东宫亦能起敬起孝。至于哭泣不食以回 天听。上止于仁慈。下止于敬孝。诚能终始此心。上下交孚。则所谓止于信者未必不在于此矣。伏愿 殿下勿以臣等之言为浅近。而更加体念则 宗社幸甚。国家幸甚。取进止。
企斋文集卷之一 第 488H 页
弭灾救弊劄(戊戌冬大司谏时作)
臣等俱以无状。叨侧谏列。苟有所知。义当触雷霆冒鈇钺。必尽言而后已。臣等伏睹近来民生困拯。变异叠见。上之谴告。昭昭如指示面命。而下之应答。蒙蒙然袖耳冥目。初若惕虑。徒以虚文为事。竟不觉悟。付诸杳茫之地。祸患之作。将不可测。言念至此。足为痛哭。诗▒。晔晔震电。不宁不令。哀今之人。胡憯莫惩。震电非变异之大。而诗人忧之。今年震电实为非常。邦域之内。震死人物非一二计。而震及 太庙之庑。惟天惟 祖宗所以示警者。莫测其由。雹者天地之戾气。冬月之雹。犹称变异。况于盛夏乎。且如白气布天。太白昼见。并出于一时。此皆阴盛阳微之应。或宫闱预政。外戚专权。或小人谗谮。君子消沮。或兵戈兴行。生民糜烂。古今著验。历历可指。昔齐景公一言。荧惑退舍。人主精神心术。足以上应天意。臣等伏睹 殿下近日下教。云有匪常之变。当以匪常应之。大哉斯言。苟能充之。此我一言而兴邦者也。 社稷生灵之福。正在
臣等俱以无状。叨侧谏列。苟有所知。义当触雷霆冒鈇钺。必尽言而后已。臣等伏睹近来民生困拯。变异叠见。上之谴告。昭昭如指示面命。而下之应答。蒙蒙然袖耳冥目。初若惕虑。徒以虚文为事。竟不觉悟。付诸杳茫之地。祸患之作。将不可测。言念至此。足为痛哭。诗▒。晔晔震电。不宁不令。哀今之人。胡憯莫惩。震电非变异之大。而诗人忧之。今年震电实为非常。邦域之内。震死人物非一二计。而震及 太庙之庑。惟天惟 祖宗所以示警者。莫测其由。雹者天地之戾气。冬月之雹。犹称变异。况于盛夏乎。且如白气布天。太白昼见。并出于一时。此皆阴盛阳微之应。或宫闱预政。外戚专权。或小人谗谮。君子消沮。或兵戈兴行。生民糜烂。古今著验。历历可指。昔齐景公一言。荧惑退舍。人主精神心术。足以上应天意。臣等伏睹 殿下近日下教。云有匪常之变。当以匪常应之。大哉斯言。苟能充之。此我一言而兴邦者也。 社稷生灵之福。正在
企斋文集卷之一 第 488L 页
于 殿下一转念之间。未知 殿下将何以实之耶。当今之召灾者非一。臣等姑举其切近者陈之。顷日权奸攀附。其揣摩 殿下之意。专用承顺逢迎。入于左腹。 殿下既陷于其术。以妖谄甘言。为忠直谠论。以报复恩雠。为分别淑慝。眷注日隆而权柄下移。国势几至于岌岌。幸赖 殿下明断。奸党虽服其罪。然大本既误。诛戮相连。国脉亦从而伤矣。比如毒药攻伤之人。病虽已而体则虚。风邪间发则决不可支矣。 殿下自见欺于奸佞之后。以为人无足倚信者。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之间。情意不孚。非但朝无直言之人。大臣亦拘于形迹。不敢展布所蕴。唯唯成习。无曰可曰否之意。 殿下有问则言必称 上教允当。子思云君之国事将日非者。未必非此之谓也。大抵人君遇灾而惧。当谨察于一身。远求于时政。身苟正。政安有不正。故身正然后家可以正。家正然后可以及于朝廷。夫宫禁者。人主之家而出治之本。必使宫禁先清。内外斩斩。然后上无偏私之系。下无攀缘
企斋文集卷之一 第 489H 页
之路。群贤在位。穆穆布列。而公平正大之路必在于朝廷。则威福不移于下。而权纲自归于上矣。为人君者。内不知务此。外欲以明察。下侵细务则其于大体。固已有伤而无益。此正奸凶之无所忌惮。而肆志于其间者也。诗曰。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夏后之世远。则古人有云惩前日则知矣。 殿下惩于前日。则亦足为鉴矣。伏愿 殿下深察焉。夫威重者人主。不欲重而自重。难振之者士气。虽振之而不振。以人主之威。加难振之士气。靡有不摧折者。今之士气。摧折已甚。欲救其弊。莫如广开言路。昔朱云请尚方剑欲斩张禹。元帝懦弱之主。犹不治折槛以旌其直。帝之旌其直者。亦非能有意于斩禹也。盖其言则虽已置于不用之地。而所言者。为国非为身也。故言苟可用则用之。虽不可用。不至于罪之则公论可伸。直谏可来耳。顷者之弊。以言为讳。小有触犯。必驱之于刑杖之下。虽父子兄弟之间。亦多寓目而不能言。 殿下孤危于上。朝臣扼腕于下。当此之时。亦有为奸佞请剑
企斋文集卷之一 第 489L 页
者乎。非徒言之不听。又至于杀身而已。是以经患以来。士大夫外虽俨然。内无生气。习俗颓靡。无慷慨言事之人。奸欺之弊。诚非细故。孔子曰。无道则言逊。朱熹释之曰。为国者使士言逊。岂不殆哉。伏愿 殿下留念焉。臣等闻。古语有之曰。宫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故弊习之成。必有其来。近者奢侈既极。贪污成风。弊根已痼。不可复救。此皆由于奸凶用事。以侈靡为华国之大务。以割剥为经远之长谋。徵索郡县。无有纪极。苞苴事人。誉声日至。廉谨自守者。毁言朋兴。守令承风。驮载络绎。一以赂 殿下之左右。一以充自家之沟壑。加以赋敛烦重。工役不息。以至于今。民怨于下。天怒于上。而犹不知止除。靡靡恻怛之教屡下。而实惠不行。黜陟之典虽严。而视为文具。赏罚因此混淆。内外以之而沈浊。言之至此。可谓于悒。孔子曰。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风必偃。伏愿 殿下崇俭于身。节用于内。躬以导下则下必有傒志者。民怨岂不慰。天怒岂不可答乎。臣等又闻。否极
企斋文集卷之一 第 490H 页
则泰来。泰极则否来。必然之捚(一作理)也。当今之时。虽不足为泰。然百年升平。不为不久。传曰。久则变。升平之变。必至于乱。今者南倭有衅。西戎逼居。北方饥馑。军额日至于减耗而盗贼繁滋。国用日损其储备而上下俱竭。加以近岁军令益解。边备虚疏。脱有不虞。将何以御之。居升平之世。有宽厚之故也。此一国臣民之福也。史称汉文之治风流笃厚。禁网疏阔。然至于军令。未尝不严。兵家之言曰。缓则急之。急则缓之。凡干军令。不少假借。必先信之于无事之日。然后可以用之于急难之时。不然。一朝有变。驱升平之民。赴之于矢石之所。其不有涣然而离散者乎。故仍因苟且之间。势至于不可救者。此古今之通患也。伏愿 殿下罢不急之役。以宽民力。举必行之典。以严军令。消灾于已形。转祸以为福。此其时也。臣等伏睹近日 下教。罪己之诚。念时之切。忧虞之意。溢于言表。古人云。主忧则臣辱。使殿下之忧至于如此。而为臣子者。其有不惕然感动于中者乎。今者大奸已除。人心稍定。
企斋文集卷之一 第 490L 页
朝廷之上。当务协和。此其几也。 圣念至此。臣等不觉相贺。昔宋朝之臣。或以君子攻小人。或以小人攻君子。或以君子攻君子。或以小人攻小人。彼入则此出。此入则彼出。贤者虽多。终未能久于朝廷。国从以亡矣。夫难公者心也。易偏者势也。苟失公心。必有偏势。人主之心。当如鉴空衡平。尤不可有所偏倚。善苟当赏则赏之。恶苟当罚则罚之。无偏无傥。必遵王道。则人心可和于下。而天意可顺于上矣。伏愿 殿下鉴权奸之迹而勿喜逢迎。孚上下之情而信任贤臣。绝偏私之系以收威福。清宫禁以杜邪径。振士气以革偷佞。广言路以烛奸蔽。崇节俭以抑奢侈。正贪污以实邦本。严军令以固外备。和朝廷以安内治。则其消灾之道。应变之方。庶或有补于万一矣。臣等无任激切屏营之至。
企斋文集卷之一
状
代朴永润辞勿赴平安节度幕下状
伏以 圣世之理。慈孝为先。人道之大。父子为本。兹冒 严威。敢陈至情。窃惟臣身及父
企斋文集卷之一
状
代朴永润辞勿赴平安节度幕下状
伏以 圣世之理。慈孝为先。人道之大。父子为本。兹冒 严威。敢陈至情。窃惟臣身及父
企斋文集卷之一 第 491H 页
璨俱以不佞。猥蒙 国恩。往年。臣则授瑞山郡守职事。臣父亦授善山府使职事。父子二人。同受重寄。非但 宠光至斯。顾惟罔措。实是私情所愿。奉养得地。非臣殒首所能上报。臣本无姊妹。只有兄弟。不幸臣兄某官某。去夏五月。在官病死。臣父由是伤痛。病至难救。臣侍汤药。不能暂离。其时监司臣某。启臣废官。罢臣之职。至是秋八月。臣父亦以病不莅事。致仕归乡。艰难保护。以至今日。臣诚愚鄙。岂辞爵禄者。而自罢官以来。未尝一至京城以求禄仕。诚为父若无臣。无以自存。言念至此。不觉泪滋。今者平安道节度使臣某。举臣为幕下士。此诚微臣图报 国恩之日。臣第以独子。父且老病。曾授内地职事。便道省觐。不过三四日程。而尚且不保。至于谴罢。况兹远塞。离绝病亲。情难往赴。徐庶所云方寸乱矣。不可以事君王者此也。臣窃念战国之时。信陵临军机之急。尚令独子无兄弟者归养。今兹 圣世。不唯国有成法。且无门庭之寇。而为军官者不乏。岂必伤父子之恩。然后为可
企斋文集卷之一 第 491L 页
以报国也。伏愿 圣明矜臣愚款。察臣至情。特降 恩许。俾臣病父有养于将死之日。令臣愚尽忠于毕命之前。不胜幸甚。
以病不赴廷诤辞职状
臣伏以素多疾病。常时趋仕。多皆出于黾勉。近因大臣以两宗事累日伏请其不可。长坐冻地。风寒外袭。疝證内触。庶至不救。而百官论事之际。职在二公之地。舆疾退来。旷废重任。不胜痛悯。臣以不佞。遭遇 圣明。盟参勋籍。位擢崇班。常怀危惧。报 恩无术。然其为志则必致君于无过之地。为吾东方之圣主。归以报 中宗之左右。臣不能自已者也。臣之父祖以上至于臣身。五世连登 圣明第矣。至宰相臣祖叔舟。累参盟勋。配享 成宗庙庭。臣虽无状。可谓世臣矣。臣在 中宗朝。出入侍从。至于九年之久。尝于召对之夜。 天语丁宁曰。义虽君臣。亲则父子。目击是训。铭在骨髓。惟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中年辛巳间。始遭谤害。久在闲散。丁酉诛奸之后。召除谏职。累蒙特超。至于位专铨衡。徒增感激。
以病不赴廷诤辞职状
臣伏以素多疾病。常时趋仕。多皆出于黾勉。近因大臣以两宗事累日伏请其不可。长坐冻地。风寒外袭。疝證内触。庶至不救。而百官论事之际。职在二公之地。舆疾退来。旷废重任。不胜痛悯。臣以不佞。遭遇 圣明。盟参勋籍。位擢崇班。常怀危惧。报 恩无术。然其为志则必致君于无过之地。为吾东方之圣主。归以报 中宗之左右。臣不能自已者也。臣之父祖以上至于臣身。五世连登 圣明第矣。至宰相臣祖叔舟。累参盟勋。配享 成宗庙庭。臣虽无状。可谓世臣矣。臣在 中宗朝。出入侍从。至于九年之久。尝于召对之夜。 天语丁宁曰。义虽君臣。亲则父子。目击是训。铭在骨髓。惟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中年辛巳间。始遭谤害。久在闲散。丁酉诛奸之后。召除谏职。累蒙特超。至于位专铨衡。徒增感激。
企斋文集卷之一 第 492H 页
庶几少效。而臣民无禄。遽见天摧。攀号未及。情不自抑。敢以微悃撰挽。卒句有曰。尚监知国不知身。以此自誓。 殿下即位以来。职带经席。每于进讲之际。伏听 天声。出以语人曰。 主上圣学。日就高明。近世所无。将见生于心。作于事。施于政。无所不可。治化不待久而当出矣。非但臣心如斯。一国人心。孰不如斯乎。自近年来。似有崇佛之端。臣累于 经席。陈其不可。而犹谓縻于 慈殿。乃有是尔。固非 主上之本意也。今复两宗之 命。遽出于不虑。群臣相顾失色。罔不解体而扼腕。嗟乎。儒释邪正。未可论也。国家兴衰。正在此机。如此之时。老而不死者。当何以为心哉。儒士蒙 先王之教育。而不忍不尽其道。台谏侍从思 先王之恩顾。而不忍不尽其职。而况于宰相乎。而况于老臣乎。大臣率百官庭争者至于半月。 殿下非不知一国之心。非不知一国之是非。而牢拒不回。至诿以胁制君父。所谓大臣者。知其不可而不止。亦非事君之道也。大臣知其不可而止。是望 殿下
企斋文集卷之一 第 492L 页
于何地乎。 殿下断然自立于有过之地。复中宗四十年久废之法。而不知恤一国人心之向背。如我老臣者。诚未能格天。又不能以死争之。一朝溘先朝露而死。则当以何颜拜中宗在天之灵乎。臣不胜伏枕陨涕。非但请解本职。伏望显示罢黜。以惩其罪。
企斋文集卷之一
碑铭○墓志
淑人郑氏墓志铭
郑。大族也。系出光州。著于古。高丽之季。有三重大匡门下赞成事臣扈。生麟振。仕我尹开城府。麟振生存。司宪府监察。存生以忠。云峰县尉。是生高城郡守晢。实淑人之考也。母南氏。南氏者。大臣元翰之孙。继明之女。生淑人而贤。南氏教之善。克遵女范。未笄而织组成功献之。高城目曰。异日必为人贤妇。福之所▒。其在兹乎。及长。归林氏。今锦山郡守讳万根为配。受性懿重。平生。未尝看视门户。且善事舅姑。姑尝患毒疮久。亲调药饵。衣不解带者数月。病果愈。由是益有贤称。林氏实平原府君彦脩之后。微而不振者数世。显自锦山
企斋文集卷之一
碑铭○墓志
淑人郑氏墓志铭
郑。大族也。系出光州。著于古。高丽之季。有三重大匡门下赞成事臣扈。生麟振。仕我尹开城府。麟振生存。司宪府监察。存生以忠。云峰县尉。是生高城郡守晢。实淑人之考也。母南氏。南氏者。大臣元翰之孙。继明之女。生淑人而贤。南氏教之善。克遵女范。未笄而织组成功献之。高城目曰。异日必为人贤妇。福之所▒。其在兹乎。及长。归林氏。今锦山郡守讳万根为配。受性懿重。平生。未尝看视门户。且善事舅姑。姑尝患毒疮久。亲调药饵。衣不解带者数月。病果愈。由是益有贤称。林氏实平原府君彦脩之后。微而不振者数世。显自锦山
企斋文集卷之一 第 493H 页
公。公之所与游。皆时之闻士。而淑人克敬克顺。问之顺之。咸曰。林氏有贤助。家居。内外斩斩。于子女。爱而教。于婢仆。恩而威。族侄之穷无所归者。必曰于我养。从之任者。凡县二府二郡二。而未尝一跌。由家之正也。嘉靖二年十月十三日。疾终于锦之衙。享寿六十五矣。有子三女二。男长曰参奉毗。早逝。有子曰仁寿。是嗣祀。次曰垓。中文科。为灵光郡守。次曰畯。中武科。为扶安县监。皆在官遭忧。女一适李君希雍。今刺富平府。于垓为同年。光汉其季婿也。于畯同年而文。志姑氏德行宜为详。而其最者。有燕山之政乱也。短三年通丧。敢违者罪死。虽大夫士。无不靡然从者。时于咸兴府丁内忧。府尹高相之妾。以王制强进肉。固执不许。卒以礼阕服。此丈夫之所难。而妇人而行之。可不谓贤欤。呜呼。欧阳公脩,朱文公熹尝自撰父母碑。人不以溢美疑。然则我于姑氏乎。亦可铭也夫。铭曰。
妇而顺。母而慈。家而宜。维德之裕。以世其后。
妇而顺。母而慈。家而宜。维德之裕。以世其后。
企斋文集卷之一 第 493L 页
全罗道右节度柳公墓碣铭
柳氏。世官族也。其远祖车达者。始显于高丽。助太祖南征。为三韩功臣。车达有子曰孝金。尝游九月山。有虎当前张口。且若泣诉者。见其喉中有物。能探而去之。以故世受阴骘云。孝金后官至左尹卒。五世孙公权者益大其业。累官至知政事学士。其子曰泽。泽之子曰璥。璥之子曰陛。陛之子曰㻻。㻻之子曰总。是又五世。为大官不绝。暨总之子曼殊。佐我 太祖。赐开国功臣号。官至议政府左赞成。封上将军。于公为高祖。公讳墉。字镇国。公之考曰伯孙。通政大夫长兴都护府使。祖曰洙。有靖难功臣。官如其祖曼殊。曾祖曰殷之。正宪大夫知中枢府事。由曼殊及公之身。是又五世。为名将不绝。人言柳氏世有阴德。故其后如是之繁。此岂救一虎之报能至是欤。将必有大于是者。而人或莫之知也欤。公之伯氏曰坦。坦之子曰起宗。为吾家姊婿。由是吾于公。闻而知之者详。公之妣则某官某之女也。以某年月日生公。公幼有英气。见者咸叹柳
柳氏。世官族也。其远祖车达者。始显于高丽。助太祖南征。为三韩功臣。车达有子曰孝金。尝游九月山。有虎当前张口。且若泣诉者。见其喉中有物。能探而去之。以故世受阴骘云。孝金后官至左尹卒。五世孙公权者益大其业。累官至知政事学士。其子曰泽。泽之子曰璥。璥之子曰陛。陛之子曰㻻。㻻之子曰总。是又五世。为大官不绝。暨总之子曼殊。佐我 太祖。赐开国功臣号。官至议政府左赞成。封上将军。于公为高祖。公讳墉。字镇国。公之考曰伯孙。通政大夫长兴都护府使。祖曰洙。有靖难功臣。官如其祖曼殊。曾祖曰殷之。正宪大夫知中枢府事。由曼殊及公之身。是又五世。为名将不绝。人言柳氏世有阴德。故其后如是之繁。此岂救一虎之报能至是欤。将必有大于是者。而人或莫之知也欤。公之伯氏曰坦。坦之子曰起宗。为吾家姊婿。由是吾于公。闻而知之者详。公之妣则某官某之女也。以某年月日生公。公幼有英气。见者咸叹柳
企斋文集卷之一 第 494H 页
氏世有人焉。辛卯春。 成宗亲试武科。擢公第二。年二十一。是季冬。从征北虏。以功超二级。为训鍊院奉事。历宣传官,都总府都事。至戊午岁。丁内艰。服阕。拜安州判官。甚有声绩。丙寅春。又遭艰。既三年。选补济州判官。请于朝。归扫先夫人墓于庆尚之金海。适值倭人寇边。连陷郡邑。公奋身赴斗。以功升堂上。召拜五卫将。自是五为郡府。而朝廷再以侍卫无宿将。请留不遣。三为水军节度使。任方面之寄。其见重于时如此。初公之为全罗右道节度也。倭寇窃发。以失军机。被谪于东莱。辛卯秋。 上特命放还。复拜五卫。是冬。出为梁山郡守。翌年秋。罢还。因居于金海第。已无仕志矣。癸巳春二月二十三日。病终于第。寿六十四。明年甲午春。葬于其乡之酒村山西陇。冬。夫人尹氏继逝。合葬于公茔之东为一封。遗命也。公有子三人女一。长曰奉宗。生一男一女。先公逝。仲曰绪宗。举武科为县监。有女二人。季曰胤宗。有一男。女适人。有男亦一人。呜呼。公为国世臣。能谨身守官。为长克字爱。
企斋文集卷之一 第 494L 页
为将克抚御。绩闻成绪。虽其位与禄与寿未为大得。曷可不谓之优乎。矧曰子孙之繁。又足以永其庆者乎。铭曰。
寔繁者柳。实远其条。达能树德。全乃克肖。一十一叶。终始丽朝。翊我昌运。粤惟曼殊。图功式似。有孙曰洙。绳其祖武。五世惟公。有何积庆。受报斯丰。天将复昌。菀彼其阴。金海之墟。酒山岑嵚。埋光双剑。是谓同穴。文追刻石。示以世德。
直长杨君墓志铭
今 皇帝嘉靖十四年夏五月十有三日。吾同年杨君疾终于第。越二十四日。其孤谊驰状谒余求墓志铭。谓知先人者莫如某。非以为文也。其敢辞。呜呼。余诚知杨君久。丁卯春。余与杨君同举司马试。于稠会中始相识。见其貌如珠玉。莹然已可爱。自是屡获尽殷勤。己巳夏。余时未释褐。负笈山寺。杨君先在焉。相遇甚得。观方读大学熟。益服其学文之有方。虽未能继此而往来。知之至今已二十九年。不可谓不久。是宜志其事。呜呼。杨君今其
寔繁者柳。实远其条。达能树德。全乃克肖。一十一叶。终始丽朝。翊我昌运。粤惟曼殊。图功式似。有孙曰洙。绳其祖武。五世惟公。有何积庆。受报斯丰。天将复昌。菀彼其阴。金海之墟。酒山岑嵚。埋光双剑。是谓同穴。文追刻石。示以世德。
直长杨君墓志铭
今 皇帝嘉靖十四年夏五月十有三日。吾同年杨君疾终于第。越二十四日。其孤谊驰状谒余求墓志铭。谓知先人者莫如某。非以为文也。其敢辞。呜呼。余诚知杨君久。丁卯春。余与杨君同举司马试。于稠会中始相识。见其貌如珠玉。莹然已可爱。自是屡获尽殷勤。己巳夏。余时未释褐。负笈山寺。杨君先在焉。相遇甚得。观方读大学熟。益服其学文之有方。虽未能继此而往来。知之至今已二十九年。不可谓不久。是宜志其事。呜呼。杨君今其
企斋文集卷之一 第 495H 页
没矣。吾年甲辰而且多病。君少一岁而强。老且病者尚视世。少而强者而没乎。是安忍铭其墓乎。惟杨氏系出关西。汉太傅震之后也。事在高丽史传。高丽时。有名起者受元顺帝命。来相恭悯朝。赐氏于清州。清之有杨氏始此。君之曾祖曰同知敦宁讳厚者。实起之曾孙也。厚生讳淳。瑞山郡守。子淳生讳沔。宗簿寺佥正。于君为考。初娶府使申保女。先没无嗣。继室以孙氏。江原都事讳顾之女也。是生君。君生而英秀。乃名而字之。名世英。字秀彦。早举司马。誉声籍甚。力学不止。将见其大有成就。屡试屡屈。不克展其骥足。至丁亥春。初以善楷书。荐补延 恩殿参奉。寻换 集庆殿。戊子。又移社稷署。壬辰。升敦宁奉事。甲午。升尚瑞院副直长。乙未以终。呜呼。杨君五十一之寿不为久。七品之禄不为优。人之有德有才者。尚能施于世耶欤。君娶赠吏曹参判许聃之女。生一男。孤谊是已。谊举辛卯司马试。知事金公世弼嘉其才学。以女妻之。生男二女二。皆幼。君之施于世者。亦将有在乎。是
企斋文集卷之一 第 495L 页
可铭。铭曰。
畿甸惟杨州西之山秀而佳。此其杨氏之世藏。宜尔福禄无涯兮。
卒议政府领议政文僖公墓志铭
上即位之五年嘉靖己酉春。首相洪公卒。讣闻。 上为之三日不视朝。 命礼官赙葬如仪。葬有日。胤子知中枢府暹遣从弟执义昙。请志于太史氏光汉曰。公讳彦弼。字子美。南阳人。南阳有曰子儆者。官至户曹参判。是公高祖。子儆生益生。同知枢院事。后以公赠兵曹判书。益生生贵海。庆尚右道水军节度使。赠左赞成。贵海生讳浻。承政院右副承旨。赠领议政。是娶开城伯汉川府院君赵温之孙司艺衷孙之女。以成化丙申生公。公德器早成。学问日就。年才弱冠。举司马试。遂以知名。叔父吏部瀚有藻鉴。尝谓公曰。谢玄为其叔父安所重。汝知否。盖以喻器重之意。弘治甲子。中文科覆试。时燕山政方乱。杀谏臣殆无虚日。追锢曩时言事者子孙。遂坐谪珍岛。丙寅九月。 中庙反正。悉放无辜被谪者。明年
畿甸惟杨州西之山秀而佳。此其杨氏之世藏。宜尔福禄无涯兮。
卒议政府领议政文僖公墓志铭
上即位之五年嘉靖己酉春。首相洪公卒。讣闻。 上为之三日不视朝。 命礼官赙葬如仪。葬有日。胤子知中枢府暹遣从弟执义昙。请志于太史氏光汉曰。公讳彦弼。字子美。南阳人。南阳有曰子儆者。官至户曹参判。是公高祖。子儆生益生。同知枢院事。后以公赠兵曹判书。益生生贵海。庆尚右道水军节度使。赠左赞成。贵海生讳浻。承政院右副承旨。赠领议政。是娶开城伯汉川府院君赵温之孙司艺衷孙之女。以成化丙申生公。公德器早成。学问日就。年才弱冠。举司马试。遂以知名。叔父吏部瀚有藻鉴。尝谓公曰。谢玄为其叔父安所重。汝知否。盖以喻器重之意。弘治甲子。中文科覆试。时燕山政方乱。杀谏臣殆无虚日。追锢曩时言事者子孙。遂坐谪珍岛。丙寅九月。 中庙反正。悉放无辜被谪者。明年
企斋文集卷之一 第 496H 页
别举。特许公赴 殿试。登第。初授权知承文院副正字。丁卯。拜弘文馆正字。是年。转至副修撰。又迁司谏院正言。己巳。移佐兵曹。升拜弘文馆副校理。释褐未几。月升岁迁。历扬重地。靡有如公者。华问籍甚。庚午。三浦倭反。陷熊川,荠浦等城。湖南绎骚。文翼公郑光弼为巡察使。往镇抚之。以公有国器。举为从事。既还。拜司宪府持平。兼知制教。自是至通政。常带是衔。辛未。以事罢。未久复职。累迁兵刑两曹正郎,司谏院献纳,弘文馆校理。再转应教。四践掌令。尝为议政府检详。迁拜台官。后又为检详。升舍人。迁升司谏。丁丑。母夫人疾病。乞解谏职。移授司仆寺佥正。寻以特 命拜弘文馆典翰。又特升直提学。是年六月。遂遭忧。居庐执丧。罔不由礼。己卯服阕。超拜通政大夫承政院同副承旨。转右副。时公之从母弟赵光祖见遇 中庙。年少竞进。为事过激。公独忧之。是冬。新进被罪。公名亦在谴中。赖宰相辨白乃免。移拜兵曹参知。庚辰。观察黄海道。赋政不烦。西海宁谧。秩满。佥知枢府。复拜
企斋文集卷之一 第 496L 页
参知。又入政院。拜都承旨。眷遇日隆。秋。嘉善拜司宪府大司宪。以言事。左授佥知枢府。乙酉。复拜大司宪。兼艺文馆提学。同知 经筵,成均馆事。丙戌。由刑曹参判。特授守知中枢府事。如京师贺 圣节。还拜工曹参判。仍兼同知 经筵,艺文提学。迁户曹。馀如故。由户曹复拜大司宪。又迁工曹。由工曹复拜大宪兼 世子右副宾客。又迁礼曹。馀如故。凡为参判者五。为大宪者四。己丑。以病递。又为守知枢府。兼同知义禁府。夏。特升资宪。判汉城府尹。兼带以次俱升。 中庙方属意大任。庚寅辛卯两载间。历试吏户兵刑四曹判书。往哉者咸谐。壬辰。拜议政府左参赞。朝廷退新而来。务存大体。宪长宜用长者。参赞之前。由刑判拜大宪。今又由户判。复拜大宪。凡为是职者六。于此可想公之厚于德者也。由大宪又拜参赞。兼弘文馆提学。公既兼艺文。又兼弘文。旧事。将典文衡者得兼两职。公执此固辞。只递艺文。公非不足于此任。而必辞之谦退。乃公之至性也。甲午。出按京几道。盖有见
企斋文集卷之一 第 497H 页
也。冬。特加崇政阶。拜右赞成。弘化之地。时论洽然。乙未春。胤子暹愤权奸误国。语忤三凶。下吏拷问几死。以故公亦坐罢。退营菟裘于南阳。惟以文墨为娱。益务崇深。若将老焉。丁酉冬十月。既定奸凶之罪。起为户曹判书。寻进阶大匡辅国。入拜右相。又辅左相。起废之初。人谓公将治丁酉必严。公略无介意。多所包容。人服其量。甲辰冬十一月。 中庙疾大渐。召公入卧内受顾命。暨 仁庙即位。 中庙在殡。而乙巳正月。宫中有疫。虽拘俗忌。处之实艰。言事者以公为不争。交章请罪。 仁庙于初服不宜易旧臣。 御批劾草力止之。寻 命升领议政。公以大臣被论不可处相位。上章引退者再三。 仁庙勉副之。拜领中枢。仍领 经筵。今 上初。置院相四人。日参决庶务。公为首。秋。逆臣尹任等伏诛。录卫社勋二等。封益城府院君。戊申。复入政府为首相。时望虽重。身亦老矣。屡以疾请免。不许。遣中使 赐几杖貂裘。仍 传曰。几杖所以安也。貂裘所以温也。其 恩顾如此。冬。疾转
企斋文集卷之一 第 497L 页
剧。再辞甚恳。 上遣承旨问疾 赐药。批答不允者亦再。自始病。子弟进药。辄挥之曰。年位已极。服此何为。己酉正月。病革。 上又遣承旨。问以后事。仅曰。天 恩罔极而已。是月二十八日终。年七十四矣。四月。葬于南阳清明山洪法洞从先茔之侧。礼也。公天性至孝而痛深蓼莪。奉慈闱益谨。非有大疾病。不废定省。亲具甘旨。尝而后进。尤谨于奉先。有穷族无以供祭祀。辄设之于家。如得新物。不荐不尝。自少好读书。老而愈喜。公退之暇。未尝释卷。子弟或以事请间。公以一卷书投诸前曰。汝试一看了。他无所答。为文章甚清高。尤长于诗。尝有疾。夫人买田一区。公病愈始知。怒而笞婢。其不营产业如是。雅意俭素。不喜华美。室无客馆。有地不起。知雄守雌。近名必退。已与子侄增一秩进一官。辄愀然曰。其将酿何祸乎。为相。务镇静不建白。人有言者。子弟以告。公曰。吾固知时事之可更张者多矣。然更张而不得其善。不如勿扰云。此曹参所以为汉世名相也。公初娶府使郑叔垠之女。早
企斋文集卷之一 第 498H 页
卒。后娶领议政肃清公宋轶之女。生一男一女。男则知枢府暹是也。登辛卯年第。有文章。善仕与公同。秩视六卿。女适敦宁府都正尹珍。枢府先娶晋山君柳泓之女。无子女。后娶县监韩慈之女。生一男一女。幼。都正生二男二女。男长曰裕昆。次曰裕后。幼。女长适韩景祥。次适李义健。侧室生二男三女。男曰远。观象监奉事。曰造。幼。女长适许应奉。次适郑仁。次适李有文。铭曰。
蓍龟有长算。世所稽疑。柱石支大厦。国以持危物。亦然矣。而况人之作柱石蓍龟者耶。所以有老成。愈于有典刑。噫。吾相公厚德镇物。柱石所未载。多闻博识。蓍龟所未藏。今其亡矣。我于何不伤。埋铭地下。以告茫茫。
蓍龟有长算。世所稽疑。柱石支大厦。国以持危物。亦然矣。而况人之作柱石蓍龟者耶。所以有老成。愈于有典刑。噫。吾相公厚德镇物。柱石所未载。多闻博识。蓍龟所未藏。今其亡矣。我于何不伤。埋铭地下。以告茫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