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读书纪数略 卷十一目录
读书纪数略 卷十一目录 第 1a 页 WYG1033-0100a.png
钦定四库全书
 读书纪数略卷十一目录
  地部
   山川𩔖
    五岳
    五岳佐理
    五岳神名
    泰山二岩
读书纪数略 卷十一目录 第 1b 页 WYG1033-0100b.png
    二华
    华山三峰
    二室
    南岳五峰
    北岳五别名
    五镇
    五名山
    九镇山
读书纪数略 卷十一目录 第 2a 页 WYG1033-0101a.png
    九山三条
    负二山
    五台山
    砥柱三门
    二崤
    二嶓冢山
    四东山
    二浮玉山
读书纪数略 卷十一目录 第 2b 页 WYG1033-0101b.png
    三天柱山
    二鹦鹉山
    卯酉二山
    海门二山
    四流山
    九连山
    罗浮二山
    五侯山
读书纪数略 卷十一目录 第 3a 页 WYG1033-0101c.png
    七台山
    闽中三山
    旂鼓二山
    峨嵋三山
    骊山二岭
    褒斜二谷
    四明山三入
    太白山五名
读书纪数略 卷十一目录 第 3b 页 WYG1033-0101d.png
    覆釜山斗三形
    马当山二险
    彭门九陇
    冬桃山三面据险
    洞庭山穴四通
    武落钟山二穴
    月岩三形
    鹤鸣山六形
读书纪数略 卷十一目录 第 4a 页 WYG1033-0102a.png
    龙角山二石
    争界二督邮
    山四形
    四时山色
    山四有
    五丘
    九丘
    五陵
读书纪数略 卷十一目录 第 4b 页 WYG1033-0102b.png
    伏羲陵二
    女娲陵三
    汉五陵
 
    四海
    四海神
    二溟
    四渎
读书纪数略 卷十一目录 第 5a 页 WYG1033-0102c.png
    三大水
    九川
    六川
    八流
    三河
    三川
    两源
    四大河源
读书纪数略 卷十一目录 第 5b 页 WYG1033-0102d.png
    黄河九曲
    黄河四大折
    河水五色
    河水九名
    九河
    宋四河
    五河
    济水三伏三见
读书纪数略 卷十一目录 第 6a 页 WYG1033-0103a.png
    九江
    三江
    五湖
    九州川
    九州浸
    九泽
    十薮
    诸国之水
读书纪数略 卷十一目录 第 6b 页 WYG1033-0103b.png
    二泊
    五津
    三水府
    通江五大浦
    浙江三源
    新安江四源
    汉水二源
    汉江四水
读书纪数略 卷十一目录 第 7a 页 WYG1033-0103c.png
    三湘
    五渚
    十二溪
    五溪水
    武陵五溪
    九溪
    十八滩
    九龙滩
读书纪数略 卷十一目录 第 7b 页 WYG1033-0103d.png
    宜春三峡
    巴楚三峡
    瞿唐二名
    四川
    沬水三派
    皂江三支流
    皂江九堰
    左右二江
读书纪数略 卷十一目录 第 8a 页 WYG1033-0104a.png
    监家山三泷
    芦沟河二派
    桑乾河七泉
    交河
    二汶水
    五汶水
    妫汭二水
    泉源二源
读书纪数略 卷十一目录 第 8b 页 WYG1033-0104b.png
    关中八水
    漆沮二流
    白鹭洲二水
    二清河
    三泖
    苕溪二源
    霅溪四水
    二箬溪
读书纪数略 卷十一目录 第 9a 页 WYG1033-0104c.png
    章贡二水
    辰酉二水
    沔水二源
    禹二渠
    汉二渠
    晋三渠
    唐三渠
    三白渠
读书纪数略 卷十一目录 第 9b 页 WYG1033-0104d.png
    入城三渠
    三大防
    六堰
    汉上林十池
    灵岩山顶三池
    钱塘六井
    五云井
    多云山三井
读书纪数略 卷十一目录 第 10a 页 WYG1033-0105a.png
    修觉山二井
    三叠泉
    潓泉七穴
    灵池山八泉
    雌雄二泉
    五温泉
    温泉三物
    半汤
读书纪数略 卷十一目录 第 10b 页 WYG1033-0105b.png
    五珠池
    三玉河
    翁加黑亚四水
    朝那湫二
    八功德水
    五色河
    九渊
    三水相荡
读书纪数略 卷十一目录 第 11a 页 WYG1033-0105c.png
    四时潮汐
    琼潮两流
    水一日盈涸
    两水相合
    水四德
    观水九似
    水性五易
    水三有
读书纪数略 卷十一目录 第 11b 页 WYG1033-0105d.png
    川数
    五水
    禹治水二道
    汉决河七
    贾让治河三策
    贾鲁治河三策
    黄河三说
读书纪数略 卷十一目录 第 12a 页 WYG1033-0106a.png
钦定四库全书
 读书纪数略卷十一  福建巡抚宫梦仁撰
  地部
   山川𩔖
五岳(周礼大/司乐注)
 岱(兖/州)(荆/州)(豫/州)(雍/州)(并/州) 纂要泰山(今泰/安州)华山(今/华)
 (阴/县)衡山(今衡/山县)恒山(今定/州)嵩山(今登/封县) 又书四岳无嵩
 山 尔雅霍山为南岳即天柱山按霍山在今寿州
读书纪数略 卷十一目录 第 12b 页 WYG1033-0106b.png
 六安县天柱山在汉庐江郡灊县
五岳佐理
 东岳泰山罗浮括苍为佐命蒙山东山为佐理 南
 岳衡山霍山灊山为储副天台句曲为佐理 中岳
 嵩山少室武当为佐命太和陆浑为佐理 西岳华
 山地肺女几为佐命西城青城娥眉嶓冢为佐理
 北岳恒山河逢抱犊为佐命玄陇崆峒阳洛为佐理
  又三佐命山则青城山天柱山庐山
读书纪数略 卷十一目录 第 13a 页 WYG1033-0106c.png
五岳神名(龙鱼图呼之/令人不病)
 泰山神姓圆名常龙 衡山神姓丹名灵峙 华山
 神姓浩名郁狩 恒山神姓澄名渭渟 嵩山神姓
 寿名逸群 一云嵩山君角普生嵩山将军石元泰
 山君元丘目睦泰山将军唐巨华山君浩元仓华山
 将军邹尚衡山君烂洋光衡山将军朱丹恒山君伏
 通萌恒山将军莫惠
泰山二岩
读书纪数略 卷十一目录 第 13b 页 WYG1033-0106d.png
 西岩为仙人石闾 东岩为介丘
二华(薛琮注西京赋华山对河东首阳山河水过之而/曲行河神巨灵手擘其上足蹋其下中分为两以)
  (通河流今华岳上掌形具在其脚迹在首阳山/下华山顶上有池生千叶莲花服之羽化因名)
 太华 少华
华山三峰(记高嵓四合重岭秀起顶方/七里三峰直上晴霁可睹)
 南峰 西峰 东峰
二室(嵩山三十六峰二室相去/十七里其下各有石室)
 太室(东/)少室(西高八百六十丈上方十/里与太室相埒但差小耳)
读书纪数略 卷十一目录 第 14a 页 WYG1033-0107a.png
南岳五峰(衡山七十二峰其最大者/五而紫盖石囷芙蓉极秀)
 祝融 紫盖 石囷 芙蓉 天柱
北岳五别名(括地志或/名太茂山)
 兰台府 列女宫 华阳台 紫微宫 太乙宫
五镇
 东镇沂山(在沂/州)南镇会稽山(在越/州)中镇霍山(在晋/州)西
 镇吴山(在陇/州)北镇巫闾山(在营/州) 周礼大司乐四镇
 无吴山唐志四镇无霍山
读书纪数略 卷十一目录 第 14b 页 WYG1033-0107b.png
五名山(封禅书天下名山八而五在中/国此黄帝所常游与神会者)
 华山 首山 太室 泰山 东莱
九镇山(周礼职方氏九/州之镇山也)
 会稽山(扬/州)衡山(荆/州)华山(豫/州)沂山(青/州)岱山(兖/州)岳山(雍/州)
 无闾(幽/州)霍山(冀/州)恒山(并/州) 尔雅有梁山幽都山昆崙
 墟无衡山岳山恒山以沂山为斥山盖字误也 史
 正义索隐皆以为九州之山岍壶口底柱太行西倾
 熊耳嶓冢内方岐 淮南子吕氏春秋九山则会稽
读书纪数略 卷十一目录 第 15a 页 WYG1033-0107c.png
 泰山王屋首山太华岐山太行羊肠孟门也
九山三条(禹贡正义马/融王肃皆然)
 岍为北条(陇/州)西倾为中条(洮/州)嶓冢为南条(兴/元) 郑康
 成分四列岍阴列西倾次阴列嶓冢次阳列岷山(一/作)
 (荆/)正阳列
负二山(列子北山愚公欲移太行王屋二山于渤海/操蛇之神告之帝帝命夸娥氏二子负之)
 一厝朔东 一厝雍南
五台山(仙经名紫府内经为清凉山文殊师利所居志/云环五百馀里五峰高出云表顶皆积土似台)
读书纪数略 卷十一目录 第 15b 页 WYG1033-0107d.png
 中台(高四十里周六里西北太华池东畔雨花池前/饭仙山即中台案也东南鹫峰西侧甘露池)
 东台(高三十八里周三里东南岭畔明月/池人传纱帛障目或见月在水中)西台(高三/十五)
 (里周二里东北下/有文殊洗钵池)南台(高三十七里周二里有/圣僧岩三贤岩罗汉洞)北台
 (高三十八里周三里名掖/斗峰顶有黑龙池七佛池)
砥柱三门(河南陜州东北四十里黄河中始特一/巨石禹凿之为三唐太宗勒铭尚存)
 南曰鬼门(尤为/险恶)中曰神门 北曰人门
二崤(左传晋人禦秦必/于崤崤有二陵)
 南陵(夏后皋/之墓)北陵(文王之所/避风雨)
读书纪数略 卷十一目录 第 16a 页 WYG1033-0108a.png
二嶓冢山(通典在天水者/西汉水所出也)
 一在天水上邽 一在汉中金牛山
四东山(山以太/傅名)
 一在临安 二在金陵(皆非所居/之东山)一在始宁(乃其/故居)
二浮玉山(一统志湖州府/城南玉湖中)
 在归安者为小浮玉 在孝丰者为大浮玉(苕水出/其阴)
三天柱山(同上馀杭乃道书/第五十七福地)
 一在寿阳 一在龙舒 一在馀杭
读书纪数略 卷十一目录 第 16b 页 WYG1033-0108b.png
二鹦鹉山(临安府其地多/出鹦鹉故名)
 一在蒙自县西 一在县北
卯酉二山(在松阳相对各以方向/为名叶法善往来处也)
 卯山 酉山
海门二山(姚宽曰四海潮皆平唯浙江二山相/对谓之海门岸狭势逼涌而为涛耳)
 南曰龛 北曰赭
四流山(蕲/州)
 水南流西流者俱入蕲水县界 北流者入寿州霍
读书纪数略 卷十一目录 第 17a 页 WYG1033-0108c.png
 山县界 东流者入安庆府太湖县界
九连山(惠州和平县高峻蒙密秋冬虫蛇蛰/穴贼备乾糗入山至春夏则不能)
 东连龙川 河源 南连博罗 增城 龙门 从
 化 西连乳源 翁源 北连赣州龙南
罗浮二山(浮山本蓬莱一峰因洪水/浮海薄于罗山遂为一山)
 浮山 罗山
五侯山(莆田山/有五峰)
 正视之五故呼五侯 侧视之二故呼双髻 自郡
读书纪数略 卷十一目录 第 17b 页 WYG1033-0108d.png
 城视之三又呼笔架
七台山(邵武府山/上有七台)
 台星 文殊 普贤 会仙 狮子 云台 月台
闽中三山(鼎峙郡城故谓/福州为三山)
 越王山 九仙山 闽山(亦曰乌/石山)
旂鼓二山(世传左鼓右/旂全闽二绝)
 旂山(福州府/城西)鼓山(府城东两山相/对延袤数十里) 最高为大顶峰
  一名屴崱疾峰正东可望琉球
读书纪数略 卷十一目录 第 18a 页 WYG1033-0109a.png
峨嵋三山(名山记周匝千里石龛百一十二大洞十二/小洞二十八寺有六光相居绝顶华严居前)
    (峰白水居其中历八十四盘山径如线六十/馀里至峰顶即普贤示现处其屋皆板为之)
 大峨(两山相对/状若峨嵋)中峨(又名覆/蓬山)小峨(又名铧刃山/与中峨接)
骊山二岭(在临潼下/有温泉)
 左曰东绣岭 右曰西绣岭
褒斜二谷(汉中褒城县东北长四百七十里斜谷旧有/栈阁二千九百八十九间板阁二千八百九)
    (十二间历代制作增损两谷/高峻中间谷道褒水所经)
 南口曰褒 北口曰斜
读书纪数略 卷十一目录 第 18b 页 WYG1033-0109b.png
四明山三入(绍兴馀姚县高一万八千丈周二百一十/里峰凡二百八十有二中曰芙蓉峰有汉)
     (𨽻刻石曰四明山心其右有方石四面玲/珑如窗牖通日月星辰之光故曰四明)
 由鄞小溪入则称东四明 由馀姚白水入则称西
 四明 由奉化雪窦入则直谓之四明
太白山五名(嵊县/西)
 绝高者为太白 次为小白 面东者为西白 面
 西者为东白 在东阳者为北白
覆釜山斗三形(温州永嘉县郭/璞谓郡城象斗)
读书纪数略 卷十一目录 第 19a 页 WYG1033-0109c.png
 华盖 松台 郭公 海坛四山为斗魁 积榖
 巽吉 仁王三山为斗柄 黄土 灵官二山为辅
 弼
马当山二险(郡县志九江彭泽县横枕/大江陆鲁望铭天下之险)
 在山曰太行 在水曰吕梁 合二险而为一吾又
 闻乎马当
彭门九陇(彭门西九/山连结)
 伏陇 豆陇 秋陇 龙奔陇 走马陇 千秋陇
读书纪数略 卷十一目录 第 19b 页 WYG1033-0109d.png
  骆驼陇 较车陇 横檐陇
冬桃山三面据险(纪胜赣州龙南县上多桃树经冬始/熟溪名桃川据险当关可制三面)
 东通和平 南通翁源 西通始兴
洞庭山穴四通(广记出南穴深百馀尺渔人毛公堕/其中至一宫下有青泥食若粳米旬馀)
      (始出事闻梁武帝问杰公云此洞穴有/四支盖东海龙王第七女掌珠藏也)
 一通洞庭湖西岸 一通蜀道青衣浦北岸 一通
 罗浮两山间大溪 一通枯桑岛东穴
武落钟山二穴(寰宇记荆州长阳县本廪君所出处廪/君姓巴氏与樊氏瞫氏相氏郑氏五姓)
读书纪数略 卷十一目录 第 20a 页 WYG1033-0110a.png
      (俱出因约以剑刺石/壁著者立为君长云)
 其一色赤(廪君出/于赤穴)其一色黑(馀姓出/于黑穴)
月岩三形(在道州东西两门如/城阙当中而虚其顶)
 自东望之如月上弦 自西望之如月下弦 就中
 望之如月望
鹤鸣山六形(郡县志邛州大巴县上应氐宿山有二十/四洞应二十四气洞湥不可测每遇一气)
     (则一洞窍开馀皆不见有七十二穴应/七十二侯乃马成子张道陵升仙之处)
 东西二溪出其两腋 大清宫建在顶啄 玄真坊
读书纪数略 卷十一目录 第 20b 页 WYG1033-0110b.png
 建在项 大坪是其背 延祥观在天柱山石柱腰
 岩是其两翼 冠子山三峰中峰是其尾
龙角山二石(方域志长/阳山穴内)
 阴石常湿(旱鞭阴/石则雨)阳石常燥(潦鞭阳/石则晴)
争界二督邮(刘义庆幽明录二郡之界数峰互出有倚/石如人攘袂相对俗谓二督邮争界于此)
 宜都 建平
山四形(巩氏耳/目志)
 海山微茫而隐见 江山严厉而峭卓 溪山窈窕
读书纪数略 卷十一目录 第 21a 页 WYG1033-0110c.png
 而幽深 塞山童赪而堆阜 又锐而出者为虎牙
 尖而背者为熊耳角而巘者为牛首冠而峭者为鸡
 头
四时山色(郭熙/论画)
 春山淡冶如笑 夏山苍翠如滴 秋山明净如妆
  冬山惨淡如睡
山四有(酉阳/杂俎)
 上有葱下必有银 上有薤下必有金 上有姜下
读书纪数略 卷十一目录 第 21b 页 WYG1033-0110d.png
 必有铜锡 上有金玉者木傍枝下垂谓之宝苗
五丘(尔/雅)
 三在河南 二在河北 说者多以州黎宛营为河
 南潜敦为河北恐未是
九丘(山海经南海之内监长/之国有九丘以水络之)
 陶唐之丘 叔得之丘 孟盈之丘 昆吾之丘
 黑白之丘 赤望之丘 参卫之丘 武夫之丘
 神民之丘
读书纪数略 卷十一目录 第 22a 页 WYG1033-0111a.png
五陵(尔/雅)
 东陵阠 南陵息慎 西陵威夷 北陵西隃(即雁/门山)
 中陵朱滕 又有陵莫大于加陵梁莫大于溴梁坟
 莫大于河坟谓之八陵
伏羲陵二
 一开封府陈州 一陜西成纪废县(即伏羲/所生地)
女娲陵三
 一兖州府济宁州 一平阳府赵城县 一河南府
读书纪数略 卷十一目录 第 22b 页 WYG1033-0111b.png
 阌乡县黄河滨(天宝末忽失所在/乾元初复涌出)
汉五陵(西都/赋)
 长陵(高/帝)安陵(惠/帝)阳陵(景/帝)茂陵(武/帝)平陵(昭/帝) 合灞陵渭
 陵延陵义陵康陵为长安十陵
 
四海(太公/金匮)
 东海(徐扬神/句芒)西海(西域神/蓐收)南海(交广神/祝融)北海(青沧神/颛顼)
四海神(河/图)
读书纪数略 卷十一目录 第 23a 页 WYG1033-0111c.png
 东海君姓冯名修青夫人姓宋名隐娥 南海君姓
 视名保赤夫人姓翳名逸寥 西海君姓句大名丘
 白夫人姓灵名素简 北海君姓禹名怅黑(一云姓/禺名强)
 夫人姓结名连翘
二溟(庄/子)
 南溟 北溟
四渎(尔雅渎者𤼵/源注海者也)
 江(出岷山/松州)(出昆崙/山西域)(出桐柏/山唐州)(出王屋/山孟州)
读书纪数略 卷十一目录 第 23b 页 WYG1033-0111d.png
三大水(朱子语录中/国有三大水)
 黄河 长江 鸭绿江
九川(即禹贡所/谓通九道)
 弱水 黑水 河水 汉水(史作/瀁)江水 济水(史作/沇)
 淮水 渭水 洛水
六川(吕氏/春秋)
 河水 赤水 辽水 黑水 江水 淮水
八流(博物/志)
读书纪数略 卷十一目录 第 24a 页 WYG1033-0112a.png
 渭出鸟鼠 汉出嶓冢 洛出熊耳 颍出少室
 汝出燕泉 泗出陪尾 淄出月台 沂出泰山
三河
 黄河 淮河 洛河 通典羌援剑入三河关谓黄
 河析支河湟中河
三川
 河 洛 伊 一曰豫州其川荥洛与伊瀍二水为
 三川 周幽王时三川震则指泾洛渭三川皆出岐
读书纪数略 卷十一目录 第 24b 页 WYG1033-0112b.png
  唐志鄜州三川县华池水黑水洛水
两源(河水东流潜行地下至/规期山北流分为两源)
 一出葱岭东流 一出于阗南山北流(合葱岭河东/注蒲昌海)
四大河源(出昆崙山/东北陬)
 青河 白河 黑河 黄河
黄河九曲(河源星宿海涯为二泽流合三山岐为九度/行二千馀里经昆崙山南而西而北而东又)
    (行二千馀里至于积石历云/中九原至大宁始入中国)
 道昆崙山名地首上为权势星一曲也 东流千里
读书纪数略 卷十一目录 第 25a 页 WYG1033-0112c.png
 至规共(一作/期)山名地契上为距楼星二曲也 邠南
 千里至积石山名地肩上为别符星三曲也 又千
 里入陇首抵龙门名地根上为宫室星四曲也 又
 千里至卷重山名地咽上为卷舌星五曲也 东流
 贯砥柱触淤流山名地喉上为枢星以运七政六曲
 也 西距卷重山千里东至雒会名地神上为纪星
 七曲也 东流至大伾名地肱上为辅星八曲也
 又东至绛水千里至大陆名地腹上为虚星九曲也
读书纪数略 卷十一目录 第 25b 页 WYG1033-0112d.png
黄河四大折
 由积石至湟中是第一折 至灵州西南转北即凉
 沙甘肃四郡是第二折 北流千里至九原丰州是
 第三折 丰州之东为榆林境自北而往直至潼关
 皆河南矣此第四折
河水五色(乾凿度天降嘉/应河水先清)
 清变白 白变赤 赤变黑 黑变黄(各三/日)
河水九名(黄河汎水一/岁中有九名)
读书纪数略 卷十一目录 第 26a 页 WYG1033-0113a.png
 凌解水(正/月)桃花水(二三/月)麦黄水(四/月)菰蔓水(五/月)矾石水
 (六/月)荻苗水(七八/月)登高水(九/月)复槽水(十/月)蹙凌水(十一月/十二月)
 (冰断复结/蹙起成层)
九河(尔雅一分为八得许商得其三杜佑通典得其六/欧阳忞舆地记 其一或新河载以旧名或一地)
  (互为两说道郑氏以为齐桓塞八流以/自广 郦 元谓九河碣石苞沦于海)
 徒骇 太史 马颊 覆釜 胡苏 简 洁 钩
 盘 鬲津 蔡九峰不分简洁为二谓其一为河之
 通流未详是否
读书纪数略 卷十一目录 第 26b 页 WYG1033-0113b.png
宋四河
 汴 黄 惠民 广济(即五/丈河) 四渠谓惠民金水五
 丈汴水
五河(凤阳府/属县)
 淮河(在县/东)浍河(源出河南永城县经宿州境至县/南东流入淮县治临之故号浍滨)
 河(在县西北连浍/河东流入淮)漴河(在县东南源出/南湖一流入淮)潼河(在县东/北绕沱)
 (河东流入淮因/此五河故名)
济水三伏三见(禹贡/注)
读书纪数略 卷十一目录 第 27a 页 WYG1033-0113c.png
 𤼵源王屋名曰沇自沇而下行于地中(一/伏)及东出二
 源合流始名为济(一/见)自济而下潜入于河(再/伏)及截河
 南出溢而为荥(再/见)自荥而下复行地中(三/伏)及东流则
 绕出陶丘之北(三见由是/不复伏矣)
九江(尚书注唐诗所谓江至浔阳九𣲖分也晁公武云/犹太湖一湖而名五湖昭馀祁一泽而名九泽耳)
 乌白江 蚌江 乌江 嘉靡江 畎江 沙源江
  廪江 提江 箘江 按江自荆南而合于汉沔
 间者亦有九川江清江鲁洑江潜江沱江漳江沮江
读书纪数略 卷十一目录 第 27b 页 WYG1033-0113d.png
 直江汉江唐人诗所谓孤城一柱观落日九江秋是
 也 其自巴陵以合于三湘间者亦有九沅渐元辰
 溆酉澧澬湘九水皆潴于洞庭中东入江此则禹贡
 所谓九江孔殷是也 一曰浙江(杭/州)杨子江(润/州)松江
 (苏/州)吴江(同/上)楚江(江/州)湘江(潭/州)荆江(荆/州)汉江(利/州)南江(洪/州)
三江(周礼职方氏扬州其川三江疏至浔阳南合/为一东行至扬州入彭蠡复分为三道入海)
 吴松江 钱塘江 浦阳江(韦昭释禹贡/三江既入云) 吴地记
 松江北行七十里得三江口东北入海为娄江一名
读书纪数略 卷十一目录 第 28a 页 WYG1033-0114a.png
 下江东南入海为东江一名上江并松江古笠泽为
 三江 汉地理志有中江南江北江苏子瞻谓岷山
 之江为中江豫章之江为南江嶓冢之江为北江(曾/氏)
 (云中江北江皆禹所导南/江乃其故道故经不之志)中江从丹阳芜湖东北至
 会稽阳羡县东入海南江从会稽吴县东南入海(即/松)
 (江/也)北江从会稽毗陵县东北入海 一说荆州荆江
 苏州松江杭州浙江为三江
五湖(同上扬州其浸/五湖何氏注)
读书纪数略 卷十一目录 第 28b 页 WYG1033-0114b.png
 彭蠡 洞庭 巢湖 太湖 鉴湖 史正义谓游
 莫贡䔖胥(并在太湖/东岸五湾) 或说太湖射贵湖上湖洮湖
 滆湖 史索隐则谓具区洮滆彭蠡青草洞庭 一
 说湖州太湖楚州射阳岳州青草润州丹阳洪州宫
 亭 案太史公曰上姑苏望五湖张勃吴录太湖之
 别名以其周行五百里故名若国语云吴越战于五
 湖是又直在笠泽一湖中耳
九州川(同/上)
读书纪数略 卷十一目录 第 29a 页 WYG1033-0114c.png
 三江(扬/)江汉(荆/)荥洛(豫/)淮泗(青/)泾汭(雍/)河泲(兖幽/二州)
 (冀/)虖沱呕夷(并/)
九州浸(同/上)
 扬五湖 荆颍湛 豫波溠 青沂沭 兖卢维
 雍渭洛 幽菑时 冀汾潞 并涞易
九泽(禹/贡)
 大陆(冀/州)雷夏(兖/州)孟诸(豫/州)荥泽(同/上)大野(徐/州)彭蠡(扬/州)震泽
 (同/上)云梦(荆/州)荷泽(豫/州) 司马相如子虚赋楚有七泽其
读书纪数略 卷十一目录 第 29b 页 WYG1033-0114d.png
 一云梦
十薮(尔/雅)
 鲁大野(钜鹿东北/大泽也)晋大陆(钜鹿北广/河泽也)秦阳(扶风汧/县西)
 宋孟诸(梁国睢阳/县东北)楚云梦(华容东南/巴丘湖)齐海隅(海滨/广斥)
 圃田(中牟西/圃田泽)燕昭馀祁(太原鄢陵/县北九泽)周焦护(扶风池阳/县瓠中)
 吴越之间有具区(吴县南太湖/即震泽也) 周礼职方氏九州
 之薮泽无大陆海隅焦护有弦蒲貕养凡九薮 严
 助传八薮为圃无大陆昭馀祁
读书纪数略 卷十一目录 第 30a 页 WYG1033-0115a.png
诸国之水(管/子)
 齐之水道躁而复故民贪粗而好勇 楚之水淖弱
 而清故民轻果而贼 越之水浊重而洎故民愚疾
 而垢 秦之水泔最而稽淤滞而杂故民贪戾罔而
 好事 晋之水枯旱而运𡌧墆而杂故民谄谀葆诈
 巧佞而好利 燕之水萃下而弱沈滞而杂故民愚
 戆而好贞轻疾而易死 宋之水轻劲而清故民閒
 易而好正
读书纪数略 卷十一目录 第 30b 页 WYG1033-0115b.png
二泊(地理志天下水名泊/者二今为牧马地)
 梁山 长丰
五津(水经注大江自湔/堰至犍为有五津)
 白华 万里 江首 涉头 江南 杜牧传二津
 白马津盟津
三水府
 上水府(江州马/当山)中水府(太平州/采石山)下水府(润州/金山)
通江五大浦(旧图/经)
读书纪数略 卷十一目录 第 31a 页 WYG1033-0115c.png
 赵屯 大盈 顾浍 崧子 盘龙
浙江三源(唐六/典)
 一出歙州 一出衢州 一出婺州(历睦杭越三/州界入海)
新安江四源(合流至新安为/滩三百六十)
 一出歙县黟山 一出休宁率山 一出绩溪彰山
  一出婺源浙山
汉水二源(诗地/理考)
 一出秦州天水县谓西汉至巴中县入江 一出大
读书纪数略 卷十一目录 第 31b 页 WYG1033-0115d.png
 安军三泉县谓东汉至汉阳军入江
汉江四水(由汉中流入郧县因地而名总之为汉水/也上至襄阳七百里下至沔阳州五百里)
 漾 沔 汉 沧浪
三湘(三水皆会/于洞庭)
 潇湘 蒸湘 沅湘
五渚(水经注又战国策秦/袭郢取洞庭五渚)
 湘 沅 微 澧 四水同注洞庭北会大江
十二溪
读书纪数略 卷十一目录 第 32a 页 WYG1033-0116a.png
 巫峡溪(夔/州)五云溪(越/州)岷山溪(嘉/州)清远溪(广/州)洞伯溪(台/州)
 嶓冢溪(嘉/州)昆崙溪(北/)武陵溪(鼎/州)苧罗溪(越/州)涤溪(利/州)
 溪(越/州)沔池溪(洛/京)
五溪水(寰宇记桂阳县合为一/江过阳山界入广州)
 沧浪水 昆湖水 横溪水 叶腐水 相思水
武陵五溪(水经注此五溪由沅合湘注/于洞庭至岳阳而后入江)
 雄溪 樠溪 酉溪 潕溪(一作/沅)辰溪 寰宇记彭
 水有五溪以楚子城巴巴子兄弟五人流入各为一
读书纪数略 卷十一目录 第 32b 页 WYG1033-0116b.png
 溪长曰酉辰巫武沅
九溪(沅/州)
 郎溪 潕溪 雄溪 辰溪 龙溪 叙溪 武溪
  桂溪 酉溪
十八滩(赣/州)
 白涧滩 储潭鳖滩 天柱滩 石人滩 青州滩
  狗脚滩 小湖滩 大湖滩 铜盘滩 横石滩
  梁滩 昆崙滩 舞索滩 小蓼滩 大蓼滩
读书纪数略 卷十一目录 第 33a 页 WYG1033-0116c.png
 绵津滩 漂神滩 惶恐滩
九龙滩(江州府青流县二十里两崖石峡如关隘而石/龙横截水中高可数丈乘舟下龙如自山坠地)
 上六龙属本县 下三龙属延平府永安县
宜春三峡(𡊮/州)
 牛阑峡 昌山峡 钟山峡
巴楚三峡(水经注蜀口隘处夔州七百/里两岸连山非午不见日)
 归峡(又曰巴峡/广泽峡)巫峡(峡州一曰夔/州巫山县)西陵峡(即明月峡/夔州之西)
  庾仲雍荆州记巴楚有明月峡广德峡东突峡今
读书纪数略 卷十一目录 第 33b 页 WYG1033-0116d.png
 谓之巫峡秭归峡归乡峡 王洙曰瞿塘巫山黄牛
 也 赵曰夔之上游有明月峡巴峡巫峡此山三峡
 鹤巴峡程记三峡即明月峡巫山峡广泽峡其瞿塘
 滟滪燕子屏风之𩔖皆不在三峡数
瞿唐二名(乐府解题瞿盛也唐陂池也/言盛水其中可以行舟也)
 夏则为瞿 冬则为唐
四川(说文川者穿也蜀江之水非一而岷/泸雒渝为四大川渝出巴山亦曰巴)
 岷江一水也 泸一水也 雒一水也 渝一水也
读书纪数略 卷十一目录 第 34a 页 WYG1033-0117a.png
沬水三𣲖(宋史沬水出蜀西徼外阳山江大皂江皆为/沬水秦李冰凿离堆以分其势害减而利溥)
  一𣲖南流成都以合岷江 一𣲖由永康至泸州以
 合大江 一𣲖入东川而后西川
皂江三支流(迤北都江/口置大堰)
 疏北流为三曰外应溉永康之导江成都之新繁而
 达于怀安之金堂 东北曰三石洞溉导江与彭之
 九陇崇宁蒙阳而达于汉之雒 东南曰马骑溉导
 江与彭之崇宁成都之郫温新都新繁成都华阳
读书纪数略 卷十一目录 第 34b 页 WYG1033-0117b.png
皂江九堰(皆以提摄北流注/之东而防其决)
 李光 膺村 百丈 石门 广济 颜上 弱水
  济 导
左右二江(南宁府城西南自合江镇合而为一/流入横州曰郁江即古夜郎豚水也)
 左江源出广源州 右江源出峨利州 源出岷山
 者分两江经成都南
监家山三泷(韶州乐昌县广圆五百里接曲江县界崖/岭峻峭悬湍回注崩浪震山谓之泷中皆)
     (汉周府君凿后韩愈/尝过此又名韩泷)
读书纪数略 卷十一目录 第 35a 页 WYG1033-0117c.png
 一新泷 二腰泷 三垂泷
芦沟河二𣲖(源出桑乾经太行入宛平境出葫沟河桥/东南看丹口分二𣲖桥跨河金明昌初建)
 一络都城至通州高丽庄合白河 一经固安至武
 清小直沽合卫河(俱流/入海)
桑乾河七泉(水经源自太原汾阳北之天池伏流至朔/州马邑县雷山之阳汇为七泉合而为一)
     (至宛平/县境)
 曰上源 曰玉泉 曰三泉 曰司马洪涛 曰金
 龙池 曰小卢 曰小浦
读书纪数略 卷十一目录 第 35b 页 WYG1033-0117d.png
交河(北直县以四大水/交注于县故名)
 滹 沱 高 滱
二汶水(地理考朱氏谓在齐/南鲁北二国之境)
 一出莱芜原山入济徐州之汶也 一出朱虚泰山
 北又东北入潍青州之汶也
五汶水(述征记泰山郡水皆名汶源别而流同/汶阳有田即春秋齐人归鲁以谢过者)
 北汶 瀛汶 牟汶 紫汶 浯汶
妫汭二水(郡国志在蒲州尧山下为釐降二女/之所异源同归浑流西注而入于河)
读书纪数略 卷十一目录 第 36a 页 WYG1033-0118a.png
 南流妫 北流汭
泉源二源(水经注/即百泉)
 一出朝歌西北东与左水合谓马沟水 一出朝歌
 西北大岭下经骆驼谷逶迤九十曲谓美沟水
关中八水(上林赋八川/分流是也)
 灞 浐 泾 渭 沣 镐 涝(一作/潦)(关中记/作漆沮)
漆沮二流(诗地理考谓皆出/雍州皆东入渭)
 诗之漆沮入渭上流 书之漆沮入渭下流
读书纪数略 卷十一目录 第 36b 页 WYG1033-0118b.png
白鹭洲二水(史正志碑秦淮源于句容溧水两山间自/方山合流至建康于府之左分为二支即)
     (太白所谓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是也)
 一支入城内 一支绕城外 共夹一洲曰白鹭
二清河(在清河县俱泗水之末流经徐沛/至县西北三叉口分为二入于淮)
 大清由治之东北 小清由治之西南
三泖(吴郡志泖在华/亭境有三名)
 上 中 下 县图以近山泾圆者曰圆泖近泖桥
 阔者曰大泖自泖桥而上萦绕百馀里者曰长泖
读书纪数略 卷十一目录 第 37a 页 WYG1033-0118c.png
 北有谷水亦曰谷泖
苕溪二源(舆地志合浮玉山水/至吴兴入于太湖)
 一源自天目 一源自独松岭
霅溪四水(湖州府城南门外有四水亭霅者以众流/合集为义又谓水荡激时霅然有声故名)
 苕溪 前溪 馀不溪 及北流水通谓霅溪
二箬溪(在长兴取下/水酿酒极醇)
 上箬 下箬
章贡二水(赣州府城北合为赣水抵万安/界有十八滩中多怪石颇险)
读书纪数略 卷十一目录 第 37b 页 WYG1033-0118d.png
 章水 贡水
辰酉二水(图经沅陵西北以方位而名惟辰水有虾/父老相传马援征蛮感其惠政蝗化为之)
 辰水 酉水
沔水二源(水经/注)
 清检(出美/鲋)浊检(出美/鳠)
禹二渠(河渠书禹厮二/渠以引其河)
 一贝丘(属清河书北过浲/水至于大陆是也)一漯水(在汲郡东书/浮于漯是也)
汉二渠(沟洫志杜佑谓秦汉间郑渠溉田四万顷白/渠溉田四千五百顷唐以后渐减至六千𤱔)
读书纪数略 卷十一目录 第 38a 页 WYG1033-0119a.png
 郑国 白公
晋三渠(食货志泰始/间夏侯和修)
 新渠 富寿 游陂
唐三渠(高宗时沧州刺/史薛大鼎治)
 长芦 漳 衡
三白渠(元和/志)
 太白渠(泾县东/北十里)中白渠(首受大白渠东/流入高陵县界)南白渠(首受/中白)
 (渠东南流亦/入高陵界)
读书纪数略 卷十一目录 第 38b 页 WYG1033-0119b.png
入城三渠(唐以渠导/水入城)
 龙首渠(一北流入苑/一入太极宫)永安渠(北流/入苑)清明渠(入太/极宫)
三大防(玄宗时作此榖/洛得无水患)
 上阳 积翠 月陂
六堰(唐百官志/堰皆有丞)
 兴城 五门 六门 龙首 泾堰 滋堤
汉上林十池
 初池 麋池 牛首池 蒯池 积草池 东陂池
读书纪数略 卷十一目录 第 39a 页 WYG1033-0119c.png
  西陂池 当路池 大台池 郎池 初学记十
 五池无初池大台郎池有承灵昆灵天泉龙鱼菌鹤
 太一舍利百子
灵岩山顶三池(在苏州即古砚石山大/旱不涸盖吴时所凿也)
 月池 砚池 浣华池
钱塘六井(李泌引西湖水以/足用白居易浚之)
 相国井 西井 金牛池 方井 白龟池 小方
 井
读书纪数略 卷十一目录 第 39b 页 WYG1033-0119d.png
五云井(洞冥记长安东七万里有/云山山头有井云从井出)
 土德王则黄云出 火德王则赤云出 水德王则
 黑云出 金德王则白云出 木德王则青云出
多云山三井(英山县志井/有三窟甚深)
 风 雷 雨
修觉山二井(华阳记成都新津神秀禅师/结庐于此唐明皇驻跸题寺)
 春夏汲东 秋冬汲西(水斯甘洌/反之则否)
三叠泉(在南康府城西即水帘洞一名三/级泉泉下注盘石三叠而后至地)
读书纪数略 卷十一目录 第 40a 页 WYG1033-0120a.png
 初落大盘石上袅袅如飘云垂练 中级如碎玉摧
 冰 下级如玉龙翔舞
潓泉七穴(道州/东郭)
 五泉曰潓 𣷡 涍 汸 淔 一曰漫泉(盖欲自/旌漫浪)
 (也/)一曰东泉(出山/东) 漫翁云七胜泉在五如石间皆
 有窦窦中涌泉异于七泉故名七胜泉
灵池山八泉(在翁源山顶相传一庞眉叟时见/池中因名翁水居人饮此多寿)
 涌泉 香泉 甘泉 温泉 震泉 龙泉 乳泉
读书纪数略 卷十一目录 第 40b 页 WYG1033-0120b.png
  玉泉
雌雄二泉(在梁山县/多喜山)
 春夏左盈右竭 秋冬左竭右盈
五温泉(永平府滦州五泉俱/有暖气冱寒不冰)
 一在州城西北(即北/甸河)一在城西围山下(八景所云围/山圣泉者也)
 一在唐山下(即姜将军/斩蛟处)一在龙湾 一在龙溪
温泉三物(王褒温泉铭白矾上彻丹砂下流华清驻/老飞流莹心乃知三物为根蒸为暖流耳)
 白矾 丹砂 硫黄
读书纪数略 卷十一目录 第 41a 页 WYG1033-0120c.png
半汤(江乘地记县东南/三十五里有汤泉)
 半冷 半温(共同一壑张勃云冷水夏濯可/以清暑温水冬浴可以攘寒)
五珠池(实皆海而岛屿/环围故称池云)
 曰杨梅 曰青莺 曰平江 曰永安(廉/州)曰乐明(雷/州)
三玉河(西域于阗国三河皆有玉而/色异每秋水涸王捞玉于河)
 东白玉河 西绿玉河 又西乌玉河
翁加黑亚四水(职方/外记)
 一从地喷出即凝为石 一冬月常流至夏反合为
读书纪数略 卷十一目录 第 41b 页 WYG1033-0120d.png
 冰 一投铁便如泥再镕则为精铜 一水色沈绿
 冻则成石永不复化
朝那湫二(寰宇记陜西平凉府固原州祠旧设祀朝那/神也湫渊四十五里渟水不流冬夏无增减)
    (战国时秦人诅楚投文于此土人/谓之东西海泉眼两岸不生草木)
 一在州东十五里 一在州东北三十里
八功德水(钟山/东)
 清 冷 香 柔 甘 净 不饐 蠲痾 弥陀
 经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
读书纪数略 卷十一目录 第 42a 页 WYG1033-0121a.png
 以金沙布地一澄净二清冷三甘美四轻软五润泽
 六安和七除饥渴八长养诸根
五色河(司马相如大人赋注/五色之河本仙经说)
 紫 碧 绛 青 黄
九渊(列/子)
 鲵旋 止水 流水 滥水 沃水 汜水 雍水
  汧水 肥水
三水相荡(抱朴子天河从北极分为两条而/下又与海水合故激涌而成潮)
读书纪数略 卷十一目录 第 42b 页 WYG1033-0121b.png
 其一经南斗中过 其一经东斗中过 两河随天
 转入地下过
四时潮汐(同上潮汐者一月之中天再/东再西故潮水再大再小)
 夏日居南宿阴消阳盛而天高一万五千里故夏潮
 大 冬日居北宿阴盛阳消而天卑一万五千里故
 冬潮小 春日居东宿天高一万五千里故春潮渐
 起 秋日居西宿天卑一万五千里故秋潮渐减
琼潮两流(天下之潮皆一日两汛惟琼海不然/潮之大小随长短星不系月之盛衰)
读书纪数略 卷十一目录 第 43a 页 WYG1033-0121c.png
 半月东流 半月西流
水一日盈涸(王韶之/始兴记)
 连州下流有斟溪一日十溢十竭 安宁州有潮泉
 一日三溢三竭 贵州城外有漏汋一日百盈百涸
 应刻漏焉
两水相合(番禺/记)
 晨潮下 晚潮上(两水相合/谓之沓潮)
水四德
读书纪数略 卷十一目录 第 43b 页 WYG1033-0121d.png
 沐浴群生流通万物仁也 扬清激浊荡去滓秽义
 也 柔而难犯弱而难胜勇也 导江疏河恶盈流
 谦智也
观水九似(孙卿子孔子答子贡问/君子见大水必观焉)
 遍与诸生而无为似德 卑下倨句必循其理似义
  浩浩乎不居似有道 赴万仞之谷不惧似勇
 主量必平似法 盈不求概似正 绰约微达似察
  以出以入就洁似善 𤼵源必东似志
读书纪数略 卷十一目录 第 44a 页 WYG1033-0122a.png
水性五易(子华子人情犹水然久则不能/无易故君子慎其所以湛之)
 方圆曲折湛于所遇而形易矣 青黄赤白湛于所
 受而色易矣 砰訇淙射湛于所性而响易矣 洄
 洑浟溶湛于所容而态易矣 咸淡芳奥湛于所染
 而味易矣
水三有(淮南/子)
 方折者有玉 圆折者有珠 清者有黄金
川数(庄子名川三/百支川三千)
读书纪数略 卷十一目录 第 44b 页 WYG1033-0122b.png
 江河之水自西极达于东溟为中国大川 百三十
 有五为中川(桑钦/水经)千二百五十有二为小川(郦善/长注)
 下水泉三亿三万三千五百五十九(六典/注)
五水(管/子)
 经水(出于山/入于海)枝水(别于他水入/于大水及海)谷水(山沟一有/水一无水)川水
 (出于他水流/于大水及海)渊水(出地/不流)
禹治水二道(先从下起与周/九州三道异)
 一道(冀兖/青徐)二道(扬荆豫/梁雍)
读书纪数略 卷十一目录 第 45a 页 WYG1033-0122c.png
汉决河七
 酸枣(孝文/时)瓠子 馆陶(孝武/时)清河灵鸣犊(元帝/时)馆陶
  平原 渤海清河信郡(成帝/时)
贾让治河三策
 徙冀州民当河冲者决黎阳遮害亭使北入海此上
 策也 多穿堤于冀地使民溉田分杀水势此中策
 也 缮完故堤增卑倍薄此下策也
贾鲁治河三策(欧阳元撰贾/鲁河成碑记)
读书纪数略 卷十一目录 第 45b 页 WYG1033-0122d.png
 酾流导之曰疏 抑暴扼之曰塞 去淤深之曰浚
黄河三说(吕大防言黄河/持议有三说)
 回河 塞河 分河(为四堤二河/以分减水势)
 
 
 
 
 读书纪数略卷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