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学圃先生文集卷之三
学圃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x 页
学圃先生文集卷之三
 附录
  
学圃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175H 页
世系源流
  源
梁氏其先耽罗人。檀君时。良乙那为耽罗国王。后孙至新罗入朝。赐星主王子爵。改良为梁氏。(耽罗。今名济州。)
先生十世祖保崇。(丽朝。官游击将军。)子峻。即先生九世祖。
(检校礼宾卿,佥议侍中,赞成事。)子淳。即先生八世祖。
(元宗朝。登壮元科。直文翰署。三使上国。仕元为左部尚书银青光禄大夫。还丽朝。忠肃王嘉之。赐名赞。位止赞成事。)子遵。即先生七世祖。
(文科直文翰署。参文学士兼左部承旨。)有子(子二。长硕材。次栋材。文科大提学。封锦城君。)硕材。即先生六世祖。(栋材有四子。曰汉诚。文科县监。曰汉瑞。▣科兵使。曰汉佐。文科郡守。曰汉精。文科察访。)
硕材(初讳凤。文科直文翰署。殿直司书。门下侍郎中显大夫。)有子(子二。长汉忠。文科宗庙寺令。次汉贤)汉贤。即先生五世祖。(汉忠有二子。日惶。直长。曰悚。)
汉贤(生员。被荐不仕。)子悌。即先生高祖。
(或云鹈。奉顺大夫。判书云观事。)有子(子二。长思渭。次思济。直长。)思渭。即先生曾祖。(思济子。或云泌。生员。或云兴孝。监役。未详孰是。)
思渭(我 朝儒学教导直长同正)有子(子二。长泼。官六品。次湛。)湛。即先生王父。(发子允信。副司直。)
学圃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175L 页
(赠司仆寺正。墓绫城富春面池洞。土名碑石洞。)有子(子三。长以河。次以洲。次以汀。)以河。即先生皇考。(以洲子麟孙。参奉。以汀子彭世。训导。)
以河。(展力副尉。葬绫城北面虎洞。土名星山上洞。 赠承政院左承旨。立祠绫城。娶海州崔氏。与公双窆。 赠淑夫人。)有子(子二。长彭孙。次彭硕。号三训堂。训导。)彭孙即先生。(先生事实。在年谱碑状诸篇。葬绫城双峰之中条山。土名大山。娶锦山金氏铦女。淑人与先生合葬。 赠贞夫人。再娶清州韩氏孝恭女。贞夫人。葬与先生同茔。)
  流
先生有八子。长曰应箕。(字云章。秉节校尉。葬绫城富春面中山。五子。山立,山翰,山秀,山浚,山迥。)次曰应台。(字叔躔。号后圃。生员文科。历官东莱,灵光。礼曹参议。三使上国。卒于玉河关。礼葬绫城北面周道里。宋渊斋秉璿铭其墓。二子。山厚,山重。)次曰应鼎。(字公燮。号松川。生员。壮元文科。重试壮元。历官成均馆大司成,弘文馆副提学。 赠礼曹参判。迁居罗州博山。葬罗州獐本本村。有松川集。五子。山海,山龙,山璹,山轴,庶希志。)次曰应毕。(字彦霖。经学荐授 健元陵参奉。葬先生墓青龙外校理山。心石斋宋秉珣表其墓。一子。山旭。)次曰应德。(字侯彦。参奉。迁居宝城亳谷。葬宝城松谷面可信洞。五子。山杭。庶希乐,希天,希杰,希焕。)次曰应国。(参奉。葬曾祖寺正公墓下。)庶曰知遁。(参奉。葬绫城大谷面茅山村后麓。三子。石民,斗民,升民。)次曰知命。
孙山立。(应箕之长子。字士仰。以孝 赠户曹参判。葬高祖寺正公墓上。) 山翰。(应箕之次子。字士重。号通溪。以孝 赠贞陵参奉。) 山秀。(应箕之第三子。号六慕亭。军资监正。)山浚。(应箕之第四子。奉事。) 山迥。(应箕之第五子。字天维。号建溪。宣务郎。迁居灵岩永溪。)○山厚。(应台之长子。字坤长。司圃别提。) 山重。(应台之次子。字坤雄。宣务郎。)
学圃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176H 页
○山海。(应鼎之长子。字茂弘。号遁庵。 赠工曹参议。) 山龙。(应鼎之次子。字宇翔。生员。壬辰乱举义。丁酉。与弟山轴。奉母夫人避于三乡浦。遇贼投海。以孝旌闾。) 山璹。(应鼎之第三子。字会元。号蟠溪。壬辰乱举义。拜工曹佐郎。癸巳。立节晋阳。以忠旌闾。立祠晋罗二州。 赠吏曹判书。谥忠悯。) 山轴。(应鼎之第四子。字维石。丁酉。投海。旌孝。) 希志。(一作义之。应鼎之五子。参奉。)○山旭。(应毕之子。字明宇。壬辰乱举义。拜礼宾寺奉事。)○山杭。(应德之长子。字明湖。荫宁海府使。) 希乐。(应德之二子。) 希天。(应德之三子。) 希杰。(应德之四子。) 希焕。(应德之五子。)○石民。(知遁之长子。) 斗民。(知遁之次子。) 升民。(知遁之第三子。)
家状[梁世南]
先生讳彭孙。字大春。梁氏出自耽罗。唐尧时。有三神人降于瀛洲汉山趾。与檀君并立。良姓。世为星主。其后改良为梁氏。有讳洵。渡海仕新罗。翰林学士。封汉罗君。是为先生远祖。暨丽季益显。世胄婵嫣。讳淳。直文翰署。位赞成事。讳遵。踵入翰苑。世掌丝纶。名重一世。讳凤。改讳硕材。历翰署司书。讳汉贤。生员。被荐不仕。高祖讳悌。判书云观事。曾祖讳思渭。直长同正。德行文章。世济其美。祖讳湛。 赠司仆寺正。考讳以河。 赠承政院左承旨。妣淑夫人海州崔氏。忠佐卫司直 赠左通礼浑女。文宪公冲后。生员光山金孝温外孙。先生生于 皇明孝宗弘治元年戊申九月十
学圃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176L 页
九日己卯。即我 成宗大王十九年也。姿禀醇粹。器局渊深。自在髫龀。颖达特异。五岁时。与群儿游于街上。时乃盛夏。骤雨将作。霹雳雷声。山裂地坼。电光闪闪。群儿惊惶。先生独嶷然而立。小不畏怯。徐谓群儿曰。古有天高听卑之语。天虽高。人之善恶。昭然视听。吾辈有何恶事。而天必罚之乎。因率群儿。天然以还。人皆异之。七岁。魁白场。及其呼入。应对进退之节。自合规矩。主守及邻邑守宰见而异之。握手甚奇爱之曰。吾侪于京乡。未尝见如此明秀奇爱儿。因劝留衙中。先生即起而拜言曰。吾闻官衙是临民听讼之堂。非儿辈出入所则官家之命。虽至重且大。不敢从。因辞出。诸守宰嗟叹无已曰。安知七岁儿若是其壮乎。优赏纸笔墨。其后主守言于方伯如右。是年秋。方伯巡道设伤。使之魁榜。方伯见而大奇之。因欲试其才局。以天地日月为题。先生即应声起拜。请纸笔题之曰。天地为吾量。日月为吾明。天地与日月。都是丈夫事。方伯见而奇之曰。虽使坐此诗赋人作之。必不能及此。尤可见其局量行事之大有为也。乃使列邑守宰及榜中诸儒赓之。皆不能抽笔。方伯遂书片简曰。海鹤之姿。秋月之精。他日龙门。大阐芳名云以赠。后
学圃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177H 页
累赏纸笔。每称之以绫城梁神童。八岁读经书。微辞奥旨。亦能领解。气宇轩敞。志度严整。十岁前。令闻著于京乡。十二。读书山寺。有异僧至。膂力驱人。阖寺奔萉。先生曰。即求一椎来。吾当除害。立三丈楼下。以椎邀击僧脑。即超楼上。僧熟视其气像之表异。欲试其局量之如何。猝入怯之以还寺。先生终不少沮。拱手正坐曰。尔何如僧。乃敢如是无礼。天然对册。诵读如故。僧即下阶而拜谢曰。公真间世人。吾见气度有异于人。故窃试之。果如吾所见。他日立身扬名。乃其馀事。当名流百世。血食千秋。因前陈未来事甚悉。忽不见。是时名声益著。乡党长老称之以有道秀才而不名。列邑之宰无不就访焉。十三。就正于知止堂宋先生钦门。先是宋公匹马来访。一见已如旧识。因留数日。论性理之学。无不通解如流。乃叹曰。吾东传道之责。寔在斯人。待之如高弟。及归见主守谓曰。古所谓子国有颜子者。正合于今日子邑之有梁秀才某。自此因从学于宋公。与罗松斋世缵,宋俛仰纯。道义相交。居常以小学律身。精密笃实。德器渐成。接其辞气。可知其成德君子。及长。慨然有求道之志。治心修己。一以穷格义理为本。存心经济。以致君泽民为志。尝
学圃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177L 页
病学无师友。遂访静庵赵先生光祖。辄忘年归贽。讲究经旨。讨论理蕴。凡于事物。深存格致工夫。必以躬行心得。推之家国为务。静庵亦深诩其学识才行迥超常伦。将为需世之大器也。后拔乡解。入会试场中。出题前有一胥吏来传试题而索赂。先生大骂之。不试而还。建 中庙五年 正德庚午。中生员第二。与静庵同榜。静庵为进士第一。由是。相随质学无虚日。静庵尝曰。吾见梁同年。不觉鄙吝之萌自消。及其相接叙晤也。有如芝兰之薰于人也。又赞其气像曰。霁后秋天。纤云初捲。明月皎皎。人欲净尽。及十一年丙子。又中文科第三。选入湖堂。声华蔼蔚。朝议以先生有启迪辅导之学。抄入瀛选。 中庙雅尚儒术。锐意文沿。先生以尧舜君民为己任。以程朱道学为要的。每入 经幄。必整衣肃容。齐心积虑。对越方册。如敬神明。仰思俯记。惟冀感格 君心。资益 圣学。一以伊川薰沐齐己拈香拜书为法。一日。 上问曰。孔门之学。所业何事。对曰。仁而已矣。 上复问曰。何谓之仁。复对曰。仁。人心也。圣人因其本然之心。先致其知而诚意。故仁之发也。学乃成矣。且人主不可不学。盖正朝廷。理万民。必本于是心。不学以致知则是心乱
学圃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178H 页
矣。何以成帝王之治乎。 上称善。顾问甚悉。时静庵抱负兼济。感格恩遇。便欲唐虞斯世。与冲庵金先生净。援引同志。协力共贞。群哲汇征。朝著肃清。先生协赞先正。羽翼斯文。其在书堂时。与金大柔,金老泉,奇子敬,安顺之,蔡英之等。往候郑文翼公光弼。郑公曰。玉堂调剂之策甚重。而今见君。吾无忧矣。一夜。南衮以竹杖亵服。乘月来访。谓先生曰。今日朝廷经济之责。莫重且大。吾果难独任。而环顾列朝。可与协赞者无出公右。故今宵之行。正自不得不已。公其不遗我也耶。且遐方求仕之人。无血心荐引之人。高官显职。难可得进。公其谅哉。公其谅哉。先生正色而答曰。公如有经济之志则何不见赵光祖。而有今夜之行乎。经济协赞之责。我何敢当。而且遐方之人。虽出仕路。高官显职。本是分外。则何必区区附于人而图之乎。衮更以甘言美说。诱以百般。先生终不施听。衮固知不能强屈而去谓人曰。吾闻南方之人。含容善顺。今见梁君。专事愚愎。决非可用之才也。当时 经筵讲官。世称四学士。而先生及服斋奇公遵道源斋朴公世熹,新斋崔公山斗是已。皆以一时经行之士。迭日侍讲。先生引经陈义。勤勤恳恳。 上尝指示曰。谨慎
学圃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178L 页
学士。群僚亦必动色啧舌。尝仍讲陈戒曰。大学之止至善。中庸之致中和。人主为学之极工。其本在于率性明德。而皆从慎独上做去。其要又主乎诚敬二字。真实之诚。主一之敬。即一心主宰。万事纲领。 圣学之所以彻头彻尾者也。且严于贤邪进退之几。尝曰。阴阳为天地大对待。君子小人互为消长。亦一理之固然。小往大来。其机若环。自古圣王深轸扶抑之方。君子之进。如茅斯拔。小人之退。如庐斯剥。此易之否泰二卦所以占治乱之道者也。凡于只日开讲。懋积孚诚。格正君心之非。为讲学头脑。援据经传。开释旨义。纵横出入。反覆缊绎。自天人义理王霸之别。淑慝公私治乱之由。莫不倾囷倒蕴。不避其支蔓繁复。惟期其感格裨益。朝讲辄至日昃。昼讲或至宵分。 上竦然倾听。多所肯服。然 圣体疲倦。或欠伸改容。或作气更坐。御床戛戛有声。群小傍伺阴隙。暗揣 宸衷。遂以虫篆飞语。为一网打尽之计。而先生则爱 君忧国之心。出于天彝。非尧舜不陈于前。性度又温粹清雅。体若不胜衣。言若不出口。至于当大事。则辨别是非。勇往直前。无不得当其理。且以清节自砥励。有意于激扬振刷之政。尝与静庵语及靖国录券之
学圃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179H 页
滥竽。先生曰。成希颜,朴元宗辈虽有大勋。素无学识。且陷于柳子光术中。猥录其子弟之无尺寸劳者。利欲横流。人心陷溺。诚有紫阳一苇难杭之忧。此非朝家细事也。静庵曰。塞利源。励世道之方。莫先于削勋录。己卯冬。静庵为大司宪。与谏长李成童合启。请削勋券之猥滥者。 上不允。先生以弘文校理。与副提学金絿,应教奇遵,修撰沈达源。联劄极论。 上引见。喻以重难之意。十一月。静庵又辞避连启。争之甚力。十一日。 上特许之。时南衮为清议所不容。常怏怏。知 上意厌儒臣。且沈贞之花川君。洪景舟之南阳君。皆参靖国勋者。衮暗嗾贞,景舟。先以阴谲诬说。传播宫禁。恐动 天听。至十五日。群臣于榻前。定夺削去录券。是夜。衮,贞,景舟等。从神武门乘昏潜入。合启赵光祖等谋不轨。事机危迫。敢此急告。其启曰。奸党朋比。声势相倚。诬 上行私。国势颠倒。请付有司。明正其罪。皆诣閤外。张烛列坐。先生方在禁直。与承旨尹自任,注书安珽相语曰。岂有政院玉署不知而潜入之事乎。中使申顺刚俄出召成云为承旨。云趋入。安珽攀云带曰。何敢独入。云击珽臂去。饬守门禁杂人。先生与自任,珽皆不得入。三更。缇骑四出。逮囚赵
学圃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179L 页
光祖,金净等八人于狱。将杀之。先生闻诸公在囹圄酌酒相诀之语。不胜悲愤。仰天垂涕。自馆学生及坊民乐工书吏联章讼冤。守阙号哭。先生目击时象。愤不欲生。遂倡议。与典翰郑应率馆僚抗疏力争曰。国之有士。犹人之有元气。气散则人亡。士殄则国丧。建宁之党祸起而汉祚衰。熙丰之正士销而宋室危。斯固然之明鉴。既覆之前辙也。言多剀切。至于叩头流血。人咸传诵。时领相郑光弼涕泣牵裾。诚动于 天。天怒小霁。遂减死律。配静庵绫城。冲庵锦山等地。凶党复启以先生及参赞李耔,应教奇遵,承旨朴世熹等并请拿处。幸赖领相出死力营救。独先生及阴崖得脱于拿囚。馀皆就理。先生遭斥。即归绫城旧第。静庵适配此土。遂日夕相从。静庵曰。吾两人幸得从游于此。殆不偶尔。相与切偲。以遂初志。庶无大过。岂非天欤。先生曰。顾今人情椓丧。吾侪窜逐四裔。而天使我团聚于兹。竟究平日未卒之业。此天意亦能胜人者耶。俄而长湍府使李蘋为大司谏。庆尚左监司李沆为大司宪。十二月十三日。合启请加律赵光祖党人。遂书先生名及安瑭,崔淑生,李耔,金安国,李若冰,柳仁淑等三十九人于一纸以启。又请罢贤良科。先
学圃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180H 页
生惴惴危蹙。若不保朝夕。向人语。未尝及时事。与静庵相守。每以处困不失亨交勉。若一时相睽。辄以书往复。讲究理义之所安处。怡訚如也。以忘其离骚。静庵一日谓先生曰。吾侪此祸。系在时运。叹之何为。吾则有死而已。先生握手涕泣而止。十二月二十日。静庵受后 命。先生执手从容就诀。皆无一言。但曰。各自靖献吾 王而已。吾辈几何不相从。是日。雪深尺馀。日惨风凄。人不堪其寒。而先生独沾曳于谪庐外。终日哭泣。不觉寒气逼身。是夜。因疾累至气绝。既殓殡毕。使长子应箕设奠致哀。扶病还家。衮等既害静庵。而冲庵以下七人。并绝岛安置。又议定党人律。轻重有次。以先生及崔淑生,李耔,诗山正正叔等十四人并削夺官爵。又以韩忠等六人外方付处。安瑭等十二人罢职。张玉等五人外补。于是。善类窜黜殆尽。越二年辛巳冬。宋祀连急书告安处谦与诗山正谋殛衮。逮诏狱锻鍊。衮等又上凶疏曰。安瑭以无状小人。任铨衡为领袖。群小得志。交相称誉。赵光祖,金净金湜,李耔,朴世熹,梁彭孙,崔山斗,奇遵二十二人。分受清要。管执枢机。日以植党为事。其异己者。则曰心术不正。曰是非不明。罢逐无馀。其附己者。则曰颇有
学圃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180L 页
经术。曰学知向方。罔昼罔夜。群聚结朋。即今馀党。包藏祸心。以诳以诱。为枭为獍。幸赖天佑。奸谋败露。请严刑峻法。明示显罚。遂标榜禁锢。不有馀地。先生自静庵丧后。屡登凶启。祸将不测。遂绝意世事。筑小堂于中条山下双峰里之小溪上。以学圃扁诸堂。左右图书。襟怀冲澹。考槃田园。不出户庭。终日对书。持敬用工。饬励言行。动遵规矱。其于辞受取舍。虽一介之微。必合于义。燕閒独处。未尝有怠容。接人。终日无倦色。教训子弟。纳于义轨。每晨昏子弟定省。必问何所为。如有合意则曰。士当志于圣贤之学。无以猥杂等事斯须介怀可也。闻不如意。则必愀然曰。流光可惜。无为小人之归。子弟或出宴会则虽夜已深。不就寝席。必俟其归。验其醉否。且问所会何人。所论何事及有益无益。以是为常。不以辞色假借子弟。家庭肃穆。截然若朝廷。学者坌集。愿抠衣者甚众。先生皆谢遣之曰。独不见晦翁党锢后蔡西山血脚事耶。是重吾罪戾也。杜门屏客。人莫敢强。居乡恂恂而至于义理关头处。小不降志逊言。苟为唯诺。常时语及静庵事。辄慷慨流涕。每逢其受 命之日。必自斋沐。奠酒果于堂北。痛哭而止。且诵爱 君如爱父。忧国若忧家
学圃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181H 页
之句。悲歌击节曰。惜不与斯人同归。以见冲庵诸公于地下。乌在平日相勉之谊也。只自涕泣无逮而已。呜咽不成语。癸巳。 中庙始悟。先放流配金絿等。先生与金正国等并被收叙之典。先生终不出。有人劝曰。今者 渊衷幡悟。善类甄复。先生畏约多年。何不一出。展行所学于世耶。先生摇手止之曰。吾为世大僇。何颜更出。是载祸以饷也。托以痼疾。益自韬晦。未几。金安老用事。更锢党人。祸烈前日。人始服先生有明鉴焉。丁酉。都宪梁公渊劾安老 赐死。先生及柳仁淑等四人首蒙叙 命。屡被 经幄胄肆之召。终不出肃。甲辰。又除龙潭县令。先生曰。余以无状。不可累辱 君命。强赴任。尝有一吏素极奸慝。曾为守宰者不能禁除之。先生到官。使之以首吏。每以义理谕而谆谆然不已。不多日月。即改过为良善人。又前有猛虎横行县境。伤人殆不知其几。先生莅官。即为文祭于山。虎乃从去。县境人皆异之。未几。弃官归。乙巳。 仁庙即祚。台启请叙党人。太学儒疏请静庵复爵。 上即允。恩叙之典。复及于先生。是岁七月。 上升遐。先生以 先朝旧物。深感记簪履之恩。号恸倍极。竟以八月十八日。考终于家。享年五十八。葬于绫之
学圃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181L 页
双峰里负巽之原。呜呼。 国朝文治之休明。经士之蔚兴。莫盛于 中庙己卯。先生以聪明英达之姿。有充养笃实之学。性行之刚方。桂烈而兰郁。操履之纯确。玉粹而金精也。理心律身。笃信古经。出言制行。动稽圣训。本之诚正规矩之道。推之治平经纶之策。忠爱弸于心中。忧乐先以天下。讲肆论列。举是嘉言善猷。同朝协寅。罔非正人吉士。直道徇国之志。可验于瀛馆联劄之日。清操励俗之风。足见于靖国削勋之章。昕夕赞襄。薰陶涵养。欲使义理习熟于听闻。德业日臻于广大。庶几措一世于比封。而天独奈何使沴氛阴虹。干翳其间。薄蚀星日之精耶。功券才削。俞咈甫已于当日。北门潜启。骇机条发于中夜。彼元凶大憝。缔结勋掖。磨牙伺影。必欲甘心于先生者。不后于静冲两先生。独赖郑文翼公之力护。幸得免于憯锋。而终枳其身。永阏其才。上不得施其学于吾 君。下不得究其泽于吾民。及其废锢南归。婆娑家食之日。若使大肆力于斯学。诱掖后进。振起斯文则虽不遇于当时。可有功于后学。而隐约穷闾。怵迫祸机。谢世蛰户积二十七年。戒党锢于东汉。惩伪学于南宋。其心可谓哀痛恻怛也。是以。韬名铲迹。终不复出脚弹
学圃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182H 页
冠。翊赞邦猷。嘉惠后学。是则东人之无禄。而先生方可谓元祐完人矣。若其托意于抱瓮灌圃。杜关养痾。于一切世事。廓然断念。能优游于羿彀中。以是。先生屡入凶疏。终逭大祸。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先生有之矣。当其士气板荡之馀。习俗渝薄。仁义之说。不复有闻。而能使后之学者。知崇天德笃人彝。以尽夫君君臣臣之道者。罔非先生一队人之赐也。顾世之妄雌黄者。每以信道直前。触忤物情病静庵。以讲说支离。致厌 上听罪先生。又以当日士祸谓由于士流中好名喜事者激以成之。殊不知君子事君之道。积诚回天。引后当道而已。何可逆揣 上意之乐厌。而阔狭其说哉。斩伐之馀。学术不明。常情妄度如此。虽以金思斋之学识。亦曰。鸡鸣烦启。事涉逼迫。隆冬盛夏。日午方退。是不能纳约自牖也。噫。先生诚深格 天。冀其感动。引谕义理。开发 圣聪。诚有得于习坎之象矣。惟退溪先生曰。世之为士者。犹知尊王道贱霸术。尚正学排异端者。伊谁之功欤。栗谷先生曰。使后学知理学之可宗。有功于斯道大矣。宜后人之仰若山斗。此可谓的确论矣。 中庙末年。 乾心洞释。昭烛冤枉。 仁宗初服。追述 遗旨。收用党人。自
学圃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182L 页
此士习稍知依归。民志有所定向。倘非己卯诸贤之功。东人难免侏俪左衽矣。故曰。必如是而后。东方之为君臣者定矣。彼憸小辈贼虐忠良。一启再启。谗诬罔极。昔。蔡京籍司马光三百馀人。刻石颁天下。今先生之名。斑斑于前后凶疏如宋碑之存。后世知其为君子党矣。 崇祯三年。因沙溪金先生倡论。士林建请于 朝。以先生配静庵。并啜享于绫之竹树书院。 万历六年。以子松川公贵。推 恩赠吏曹参判。兼如例。天理之在人心。不可诬如是夫。配锦山金氏。进士敬行之子铦女。长水县监庆州李在仁外孙。有七子女。继配清州韩氏。孝恭女。有一子。长应箕。秉节校尉。有学行。早卒。次应台。生员。文科礼曹参议。次应鼎。生员。壮元文科。又重试壮元。大司成。世称松川。次应毕。参奉。次应德。参奉。次应国。文章。早卒。女郑仁富。进士。次郑仁洪。参奉。侧室二男。长知遁。文章参奉。知命。早夭。应箕子山立。以孝 赠户参。山翰。早卒。山秀。军资监正。山浚。早卒。山迥。宣务郎。女高季英。生员。应台子山厚。司圃别提。山重。女文九容。以烈旌闾。金洪匀。进士。应鼎子山海。 赠户参。山龙。生员。以孝旌闾。山璹。工曹佐郎。以忠立祠旌闾。 赠左承旨。山轴。以孝
学圃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183H 页
旌闾。女金弘汉。李庆男。生员。军资监正。金光运。进士。以烈旌闾。侧室男希志。能文章。早夭。应毕子山旭。礼宾寺奉事。应德子山杭。宁海府使。女安重武。应国无嗣。女郑昕。生员。文科监察。郑仁富子郑复。参奉。郑行郑待。郑仁洪子郑溟。进士。郑溁。生员。郑𣲲。进士。郑沄。进士。县监。女安师国,金琫。内外曾玄不尽记。先生在世伈伈。畏约无穷。凡有著述。一不收拾。后乃裒集遗藁十许卷。藏于松川公家。丁酉倭乱。避祸岛中。全家投海。先生文籍。荡然无遗。先生之立朝仅四载。除职迁官。只传登第。即赐暇书堂。历长兴库直长,汉城参军,奉常寺主簿吏,刑工三曹佐郎,吏礼二曹正郎。入两司。为正言,持平。入玉堂。为修撰,校理三字衔而已。独惜乎其著书。可以牖后学裨世教。而今无一存者。采诸人传诵。只录若干集。而无异吉光片羽。可珍也已。尝监西冰库藏冰事。忤于政府。为其舍人所困。终不少沮。自脱纱帽投地踏之曰。吾所辱于人者。徒眷此物。昂然而出。一时名流尚其气槩。今其文献缺亡。以绵识謏见。何能揄扬其遗躅。矧乎百载之下。只以剽得于目耳者。欲依俙彷像其生平大略。其邃学茂行。清名峻节可以栋,梁乎宇宙者。则安得形容其万
学圃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183L 页
一。遂据诸公己卯录及古家文迹。略此胪记。以听立言君子之裁择焉。倘以是槩先生之平生。则诚浅解焉。 崇祯纪元后庚申正月日。玄孙世南。再拜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