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阴崖先生集年谱
阴崖先生集年谱 第 x 页
阴崖先生集年谱
 [年谱]
  
阴崖先生集年谱 第 71H 页
[年谱]
 皇明宪宗皇帝成化十六年(本朝 成宗大王十一年)庚子 月日。先生生于汉都。(日月及坊名。不传。)
十七年辛丑(先生二岁)
十八年壬寅(先生三岁)
十九年癸卯(先生四岁)
二十年甲辰(先生五岁)
二十一年乙巳。(先生六岁)随大谏公丰基任所。(先生自幼嶷然如成人。不妄嬉戏。人已知其非凡儿。)
二十二年丙午。(先生七岁)始就学。(大谏公始授之书。不烦指诲。已通大义。稍长学益力。退处一室。若有心会者。 先生之学。自在髫龄。以洒扫应对为阶梯。事父母。极其孝敬。在兄弟。尽其恭爱。)
二十三年丁未(先生八岁)
 孝宗皇帝弘治元年戊申(先生九岁)
二年己酉(先生十岁)
三年庚戌(先生十一岁)
四年辛亥。(先生十二岁)随大谏公三陟任所。(时 成庙锐意征北虏。大谏公。以执义抗疏。极论其不可。忤 旨。出补三陟。先生随侍焉。)
五年壬子(先生十三岁)
六年癸丑。(先生十四岁)拟上万言疏。大谏公戒止之。(先生
阴崖先生集年谱 第 71L 页
自叙云。年十四。上头陀山中台寺。读宋史。慨然自愤。作万言疏。欲自献。先府君戒止之。疏逸。○头陀山。在三陟府西。寺前。绝壁巉立。积雪交映。先生永夜读书。激昂千古。及还都。忽忽不乐。时或深忧永叹。欲作谏官。极言当世事。)
七年甲寅。(先生十五岁)受业于朱溪君之门。(朱溪君。 太宗玄孙。名深源。字伯渊。号醒狂。寒暄堂门人。学问精深。有鉴识。先生及李公希辅,金公公亮,宋公世忠,漆山正璿孙。皆往学焉。○年条未详。姑附于此。)
八年(燕山君元年)乙卯(先生十六岁○是岁。仲氏参议公讳耘。中进士试。)
九年丙辰(先生十七岁)
十年丁巳(先生十八岁)
十一年戊午(先生十九岁)
十二年己未(先生二十岁)
十三年庚申(先生二十一岁○按行状。有曰。成,郑二公。从先生游。窃慕效之。叹曰。若人。积习成自然。焉可学也。盖先生。天分甚高。根基广厚。不喜空言。惟务踏著实地。以至晚年。真积力久。工夫纯熟。动静语默。随处自得云。成,郑。名不传。)
十四年辛酉。(先生二十二岁)中司马两试。(生员二等第十二人。李守贞榜下。进士二等第十八人。金安国榜下也。同榜。多闻人修士。先生间游国庠。讲磨资益。德器浑厚。不崖异于人。人皆以远大期之。然每以向时所期待十损八九为恨。○是岁。参议公登式年文科。)
十五年壬戌(先生二十三岁)十二月。随大谏公安东任所。(燕山政乱时。大谏公长言官。直言忤旨。递移佥知中枢府事。寻贬补安东。先生随侍焉。○自叙云。翁生于汉都。长于岭南关东。各随先府君之任也。盖指大谏公。乙巳。莅丰基。辛亥。莅三陟。是岁。又莅安
阴崖先生集年谱 第 72H 页
东而言也。)
十六年癸亥(先生二十四岁)
十七年甲子。(先生二十五岁)擢式年文科壮元。拜司宪府监察。○充千秋贺节使书状官。赴 京师。○秋。大谏公谪龙宫。寻移星州。(时燕山追治前日台谏言论切直者。大谏公以前事被谪。○按李松斋日记。十月。前注书李耘。来到高灵夜话云。似是大谏公已于十月前。移配星州。参议公为觐省而历过高灵也。)○还自 京师○荐拜吏曹佐郎(见燕山政益荒。无意仕进。唯用酒自浼。)○哭朱溪君(朱溪君尝论姑夫任士洪不道异心。是年七月。士洪诬构。与寒暄堂诸贤。同时被祸。)○觐大谏公于星州谪所○十一月。就别权桐溪通之(达手)被拿行。(时燕山追罪议立尹庶人庙时立异诸人。桐溪自龙宫谪所。被拿而去。历过尚州。先生适在咸昌。挈壶往别之。桐溪执先生手曰。自古谗佞屠割士类者。宁有终保乎。余则死矣。当抉眼而睹之矣。仍慷慨泫然。傍坐皆泣下。○桐溪被祸后。先生尝拜其墓而叹曰。嗟乎。国俗鄙野。使斯人之墓而芜没如是。若在中国。固已为之立庙云。出桐溪行状。)
十八年乙丑。(先生二十六岁)升吏曹正郎。(循序例升)
 武宗皇帝正德元年(中宗大王元年)丙寅(先生二十七岁)正月。访李松斋明仲。(堣○十五日夕。次野来。痛饮话别。出松斋日记。)○五月。除义城县令。(大谏公既被谪。先生不安于朝。且为觐养。自铨郎。力求外补。得义城。○伯氏讳耦。亦为便养。为唐浦万户。○唐浦。在固城。)○九月。 中宗大王改玉。○省伯氏于唐浦(时万户公尚在镇。先生往省之。仍游南海。作游海赋。赋见集中。)
阴崖先生集年谱 第 72L 页
二年丁卯。(先生二十八岁)撰闻韶志。(志佚)
三年戊辰(先生二十九岁)
四年己巳(先生三十岁)八月。以弘文馆修撰。 召还。(先生在邑四年。理民作士。咸尽其方。大有去后思。○先是。大谏公就谪所。授本州牧使。亦 召还。)○除阳川县令。未赴。复拜修撰。(先生求外得阳川。士论以先生文学。可备顾问。宜内不宜外。遂复授是职。)○闰九月。始著日录。(日录。直书时政得失。人物贤邪。天灾时变。深得史家遗法。○起是年。止丙子。而辛未壬申及乙亥丙子。先生居忧。故无所著焉。录见集中。)○十一月。夜对。(上问三代人君。亦有行不义。杀无辜者乎。副提学李自坚。引血流漂杵之语曰。当是时。岂无无辜者乎。先生曰。此非杀无辜。若书所谓则纣之众。自相攻而然也。 上问汤武优劣。自坚曰。汤之数桀也。恭。武之数纣也。傲。岂无优劣。先生进曰。泰誓。晚出。不可尽信。汤,武。皆能为民除害。岂有优劣乎。出冲斋日录。)
五年庚午。(先生三十一岁)升拜弘文馆应教。○二月。请修郑圃隐,吉冶隐二贤墓。 上从之。(上因先生陈达。命守护郑梦周,吉再墓。禁其樵牧。录用其子孙。出冲斋日录。)○答对马岛主书契(先是。倭奴横恣。杀害边将。侵掠日肆。至是。对马岛主。呈书契于礼曹。先生制其答书以责之。书见集中。)○夏。上疏请还收李茁职牒。(茁。以憸邪小人。构祸朝廷。流窜未久。蒙放给牒。故论之。疏见集中。)○八月。进讲吏文。(二十五日。 上御思政殿。先生及金慕斋安国,申掌令渊。受点进讲吏文。讲毕。命赐酒。各引满扶醉而出。)○奉 命赴义州(是日。公退及暮。自政院急招。诣阙则以平安道龙川人。越江畋猎。汤站指挥。声以持兵犯境。囚诸本站。将欲申报。 上曰。是虽站人恐动之辞。事系上国。往观便宜。仍 命即日发行。待开门登道。历五
阴崖先生集年谱 第 73H 页
日。抵义州。即使人致款于汤站指挥。辞以愚民。不畏邦宪。轻践上国。罪当万死。然实无干扰之辜。且将究问过江缘由。乞赐放还。指挥果放送。先生推问前后越江畋猎人等。龙川人太半不服。故淹留三朔。而往来于龙川,铁山,宁边,泰川诸邑。所至有诗。及关西奉使录。并见集中。)○九月十五日。在龙川。行望阙礼。(有诗○先生拟游香山。赴宁边。因雪深未遂。还出泰川。欲从云山往香山。作诗邀辛明叟熙贞。诗见集中。)○十一月。闻大谏公疾作。驰还京第。是月二十二日。丁忧。(初八日。在铁山。闻报发行。十一日抵家。尚带应教。)
六年辛未(先生三十二岁)正月。葬大谏公。仍居墓庐。(卜葬于龙仁器谷面智谷里。先生仍行庐墓之制。葬祭以礼。乡里化之。)
七年壬申(先生三十三岁)十二月。还京第。○与柳从龙(云)书。论 昭陵事。(时朝廷请复 昭陵。台阁儒生。争论经年。终未蒙 允。搢绅有畏祸顾望者。柳公时为台官。先生与书。略曰。闻君担当大事。朝夕伏阁。此吾辈平昔蓄积。今日望君。岂有量哉。幸今 圣上。有复古之风。诸君在敢言之列。宰相之是正论者。率皆名望。若又见阻于庸庸之论。使大礼不正。谬典不祛。 显陵在天之灵。悒悒无偶。 昭陵之魂。抱冤无穷。则忠臣义士之目。将何时得瞑乎云云。书见集中。)
八年癸酉(先生三十四岁)正月。服阕。(大谏公墓下南溪岩罅。有枫成林。先生心爱之。自号枫林居士。)○拜弘文馆副校理○四月。 特旨移拜校理。(时 上患政出多门。欲 亲御视政。商确人物。令该曹品题。以充庶官。事下。宰枢议以为如大臣进退。当收众议。断自 圣心。微官何必亲经 圣虑乎。是政。先生及郑公光弼。 特旨除拜。馀付该曹。)○制进 显德王后迁祔挽词(先生。尝以 昭陵之
阴崖先生集年谱 第 73L 页
久未追复为痛。至是。 命复 陵。奉迁 梓宫。移祔 显陵。先生既陪从廞卫。又承 命制进挽语。感悦悽惋之意。溢于词表。诗见集中。)○六月。哭伯氏万户公。(公次子稔。早孤。先生育之。先生叔氏都事公讳耨。无子择嗣。先生曰。一气所分。此儿最靡托。兄何忍舍。都事公从之。)○十一月。上疏还削柳子光翊戴勋。(时左相郑光弼。 启以柳子光翊戴之功。古今所无。不可以其罪而削勋。 上命议大臣而还录之。先生与同僚。抗疏极言子光之罪。请还削蒙 允。疏见集中。)○拜副应教。移拜司谏院司谏。
九年甲戌。(先生三十五岁)选湖堂。(燕山之世。废弃湖堂。至是。命复旧制。大提学申用溉。选先生及李长坤,金安国等十九人。)○奉 教。与诸学士。纂集续东文选。(上命词臣。纂集东文。时先生以兼承文院参校与焉。年条未详。姑附于此。)○二月。上疏劾宋轶,洪淑,尹珣,姜徵。(疏中。以轶冒居仪刑之地。多招负乘之讥。淑,珣。材望素浅。不足以辱台司。长刑官。徵。巽懦无守。敢贰春官等语论之。)四月。又上疏极论。(先生首疏弹驳之后。两司合 启继发。久不蒙 允。故又陈疏极论。略曰。宋轶。本无学术。又乏操节。乃以诙浪不根。坐致富贵。 殿下不揆材望。擢置宰辅。远近惊骇。大小解体。洪淑。本非令器。胁肩左右。以取容悦。叨列宰相。不谨名行。营索无厌。多招讥谤。尹珣。以猥琐贱材。被宠乱朝。一狎诗酒。便加阶级。曾未期年。骤至正宪。中兴之初。犹未澄汰。屡膺重寄。辄奏罔功。冒列卿位。人所指笑。姜徵。懦弱无立。易动以利。闇暗污浊。不识名节。况此四人。久辱名器。旷坠天职。伏愿 殿下。更加三思。亟递四人之职。以快物议。以励风节云云。两疏俱见集中。)○八月七日。丁母夫人金氏忧。○十月。祔葬大谏公墓左。仍庐墓。
十年乙亥(先生三十六岁)四月。往龙宫大竹里。权冲斋仲虚(橃)来访。(先生与冲斋。交谊笃好。出处同志。冲斋与其弟樯及文公瑾,瓘兄弟。许公瓒,金
阴崖先生集年谱 第 74H 页
公一源。来会夜话。翼日。冲斋归。临别。先生拳拳以勤学修行。勉励之。○按龙宫人。至今传说大竹里。有李壮元遗址。此是先生庄舍。而先生自叙。岭表有薄业云者。似指此也。且先生妇翁蔡公。退居于咸昌。先生有时往来于龙宫咸昌焉。)○以近思录。赠冲斋。(冲斋为永川守。来见先生。先生以近思录赠之。其道义相磨。寄意郑重如此。)○十月。冲斋及松斋来访。(冲斋日录云。十月二日。往龙宫大竹里。见次野与明仲。终夜话语及昌世元冲疏事。翌日。次野。向咸昌云云。昌世。朴讷斋祥字。元冲。金冲庵净字。疏事。二公联疏请复 慎妃事也。)○十一月。往哭外舅懒斋蔡公。(公讳寿。字耆之。号懒斋。谥襄靖。官至大司宪。参靖国功。封仁川君。退归咸昌而卒。先生往哭之。先生初聘宜宁南氏。不育。再聘仁川之门。生男秋。女李孝伯妻。朴应星妻。凤陵副守万年妻。前后委禽及生子女年月。不传。○按懒斋年谱。婿李某登第云云。先生登第。既在甲子则聘夫人。明是甲子前。且懒斋弘治乙卯年七子女处。手笔区处文书中。夫人以未笄女。序居第七。而第六男。生乙巳。以此推之。夫人生年。恐在丁未戊申间。而似于壬戌癸亥间。归于先生矣。)
十一年丙子(先生三十七岁)四月。竖碑于大谏公墓。(序铭。领议政柳洵撰。舍人金希寿书。)○六月。被师儒抄选。(命议政府吏曹礼曹成均馆。同议拣择师儒可当人员。抄先生及崔淑生,金世弼,李荇,金安国,申公济,尹倬,柳溥,文瑾,宋钦,韩效元,孔瑞麟,洪彦弼,苏世让,韩忠,赵光祖,李得全,金絿,黄孝献,朴祥,金净,以 启。)○九月。构思庵。仍述记文。(大谏公墓下南崦之阳。构屋一间。为斋宿之所。命曰思庵。作记揭板。有若将终身之志。记逸。有上梁文。见集中。)○十月。服阕。还京第。(制毕将归。握奴手曰。留汝独守。义同兄弟。呜咽不已。)○与赵静庵孝直(光祖)及赵方隐仲翼,(广辅)赵晦谷季良。(广佐)构四隐亭。(按先生与赵沆书。略曰。吾及孝
阴崖先生集年谱 第 74L 页
直。与尊先子兄弟。义同兄弟。孝直及我坟山。在龙乡。仲翼兄弟田庄。亦在龙乡。在京则无日不会。下乡则相与观花煮艾。实非偷閒。而切磨交益之功。与夫至乐之寓中。非他人所可知。约构蜗室于斗岩之上。钓于斯。采于斯。薪于斯。耕于斯。名亭曰四隐。仲翼。自为主人欲过了一生。遭值己卯之厄。孝直谪死。季良杖死。仲翼奉母还乡。未久而逝。今我独至老不死。言之至此。泪不能禁云云。书见集中。沆。晦谷之子。○先生与静庵。自在同乡。结为道义之交。及至立朝。同寅协恭。以挽回世道为己任。而又与方隐兄弟。构此亭。将为休退讲磨之所。不幸中罹祸故。因以未就。○亭址在先生坟山洞里。后孙光震。即其地重建焉。)○拜应教○移拜弘文馆典翰○升拜弘文馆直提学○送仲氏奉 命监赈西道之行(海西,关西。未详。)
十二年丁丑(先生三十八岁)上元。 赐柑。 命赋陆绩怀橘故事。(时先生抱永感之痛。故末句云。微臣俯仰辜天地。空忆当时陆子情。)翼日。又 命以陆绩怀橘。为题赋诗。(两诗见集中)○夏。升拜通政大夫弘文馆副提学。○上疏。请勿遣还留馆倭使。(疏见集中)○移拜承政院右副承旨○八月。请褒赠先正金寒暄堂,郑一蠹。(上以庙见节义等事。延访群臣。先生进曰。金宏弼,郑汝昌。学术醇正。东国无比。后儒知所向方。专赖二人之功也。古有赠职褒美之事。此何预于贤者乎。然有国者。所当为也。其子孙。亦可录用。 传于政院曰。金宏弼等子孙。录用可也。出郑文献公实纪。)
十三年戊寅。(先生三十九岁)升拜都承旨。(按冲斋日录。五月十五日。 亲政。前都令次野加同知云。则五月以前。先生为知申无疑。盖先生自丁丑夏。已入银台。其间必有例升履历。而今不可考。)○五月。 特命差奏请副使。升拜嘉善
阴崖先生集年谱 第 75H 页
大夫同知中枢府事。(时李继孟。回自 京师。得大明会典。以来 本国。注误录宗系。又有洪武二十八年云云语。朝廷即具被诬事情。议遣奏请使。 上命博选使价。铨曹难其人。请辍侍臣。荐拟副使。 上特命增秩。先生固让。不 允。)○拜司宪府大司宪兼典医监提调○六月。入侍 经筵。(先生论权胜酷刑杀人事。请推考。 上从之。出冲斋日录。)○冲斋来访(冲斋日录云。六月十六日,七月五日。访次野。又九日夕。与都公左公。访次野于伯玉第。饮夜分而归。时韩公效元为都令。李公名逸。为左令。伯玉。文公瓘字。○按是时。先生与冲斋诸公。共贞王室。协赞治化。往来造诣。论议密勿。而其绪言遗旨。今不可考。)○七月十四日。 上御思政殿。引见宣酝。赐弓袋矢服。(先生与上使南衮,书状官韩忠等。并入侍。酒五行而出。出冲斋日录。)○十五日。 上率百官拜表。遂陛辞。○赴 京师辨诬。(先生进奏复誊书。礼部果大称赏题本。略曰。一统志。又明著王瑶昏迷。李某 我 太祖旧讳 为众所推等事。与今所奏。大略相符。臣等欲望 圣上念其好文守礼之国。鉴其为祖辨诬之诚。俯从所请。降 敕一道责付差来陪臣云云。○时南衮得疾几殊。韩忠附耳语曰。这汉必赤土类。先生曰。此奸死无所惜。然万里同行。岂可坐视其死而莫之救耶。乃调药以济之。得不死云云。)
十四年己卯(先生四十岁)春。奉 敕还自 京师。超拜资宪大夫汉城府判尹兼知 经筵事。(帝降敕曰。尔祖李某。我 太祖旧讳 原不系李仁任之后。我 太宗文皇帝已有明旨。准他改正。今尔又具奏陈情。诚孝可念。特允所请。降敕谕以朕意。其钦承之云云。先生奉 敕既渡江。 上嘉之。有超秩之恩。)○复 命赐土田臧获。恳辞不 允。○二月。进讲性理大全。(经筵将进讲性理大全。 命选文学之士。使之讲习。先生及金安国,金净,金世弼,赵光祖,申光
阴崖先生集年谱 第 75L 页
汉,金正国,柳云,金絿,洪彦弼,金湜,韩忠,朴世熹,奇遵,郑应,张玉,赵祐,李希闵,黄孝献,权云,李忠楗。预焉。)○送成遁斋蕃仲(世昌)归坡州别业(先生与成公。最相善。是时。 上雅尚儒术。登进名贤。旧臣侧目旁伺。成公忧之。每以锋颖太锐为戒。是年春。调疾于坡州别业。后在平海谪所。闻先生下世。怀慕不已。题诗有无复旧交论道义。敢期前席为敷陈之句。诗见附录。出寒暄堂门人录。)○三月。移拜刑曹判书兼五卫都总府都总管。寻拜议政府右参赞兼知 经筵春秋馆事。○六月。送冲斋之任三陟。(时群贤满朝。协力赞襄。期兴至治。而施措阔大。更张无渐。论议务为激切。群小多处散地。潜伺衅隙。先生与静庵,冲斋,申文节公鋿。深忧之。欲调适两间。不至败阙。而诸公不从。冲斋遂求补外。出三陟。将行。先生与诸公出饯于兴仁门外。出冲斋集。)○八月。诗赠金云岩子裕(缘)之任荣川。(金公登科。出宰荣川。先生为排律二十韵赠别。诗见集中。)○十一月十五日夜。南衮等起士祸。先生与静庵诸公就狱。(先是。衮,贞辈。不为清议所容。做虫叶谶。潜摇 上意。又嗾数三宰枢不逞之徒。谋酿士祸。是日夜。衮,贞,洪景舟,高荆山,金铨辈。潜入神武门。密 启曰。事急矣。不可鞫问。速命宣传官金吾郎。领军逮捕。参赞李耔,刑曹判书金净,大司宪赵光祖,大司成金湜,副提学金絿,都承旨柳仁淑,左副承旨朴世熹,右副承旨洪彦弼,同副承旨朴薰等。拿致阙庭而诛之。戎器已陈于殿陛。盖欲当夜扑杀之矣。领议政郑光弼。牵裾涕泣极谏。乃 命下先生等于诏狱。入直右承旨尹自任,左承旨孔瑞麟,应教奇遵,注书安珽,翰林李构。已系狱。夜四鼓矣。光弼又 启曰。李耔。非常人也。国家他日大用之人。乞且宽之。是夜。长天无云。明月满庭。诸公酌酒联句。相与永诀。从容自得。翼日。 命放柳仁淑,孔瑞麟,洪彦弼,沈达源,安珽,李构。诸公相谓曰。次野必免矣。先生与静庵。痛哭有顷。又 命放先生。罢其职。○按先生与静庵。同德齐名。见嫉奸党。
阴崖先生集年谱 第 76H 页
而先生平日。德性宽弘。持论和平。又深戒诸公。作事太激。有以服群小之心。故诸公谓次野必免者。盖知此也。或言南衮不忘燕行周旋之旧云。是则浅之知先生也。)○退归龙仁之思庵○送静庵谪行(静庵谪绫州。路过龙仁。先生与之相诀。)○与晦谷书(书略曰。吾侪被罪。自取谁怨。前此论议。吾谓太激无渐。孝直深以为然。申大用,权仲虚。亦如吾意。岂意祸至于斯。若非郑相。孝直亦不免杖下之死。某同体而尚带旧职。愧汗愧汗云云。书见集中。○大用。文节公字。)○编次高祖考麟斋公遗稿。仍述跋文。(麟斋公国初遭祸。文字散佚百三十馀年之后。先生得若干篇于李相国惟清家。校雠编录。仍作跋文。跋见集中。○后癸未九月。又请跋文于朴讷斋祥。)○十二月。削夺官职。(衮党李沆,李蘋等合 启。请加罪诸党人。 上命南衮。分轻重定罪。于是。静庵赐死。先生削职。)○静庵赵公讣至。哭之。(静庵赐死于绫州谪所。先生闻讣。哭之甚恸。后与方隐书及日录末。叙其悲悼痛惜之怀。久而愈切。)
十五年庚辰。(先生四十一岁)移寓阴城之阴崖。(先生自士祸后。谢绝人事。遂移寓于阴城阴崖洞。仍自号阴崖。筑小屋。屋之东有石泉。㶁㶁至洞口。注为清溪。溪之左右。有岩削立。盘屈为洞门。先生手题其岩曰濯缨仙榻。时引学者。徘徊啸咏于其上。诗酒自适。澹然若忘世。及闻时政缺失。叹咤不已。痛惜士流之心。弥切于中。尝授人宋史。至杀陈东事。哽咽不能出声。惨色满容。哀泪承睫。学者窃视之。瞿然径退。先生尝自言岭表有薄业。去之。足以具饘粥。龙驹益远。吾不忍也。岭表。即指龙宫也。龙仁墓下。无田土可以聊赖。而栖遑于阴城忠州者。盖出于依近龙驹之意云尔。濯缨仙榻四字。字大如掌。刻画。宛然尚存。)○冲斋贻书戒酒。(先生既屏居。忧国伤时。以酒自遣。时或连旬痛饮。以浇胸中磊磈。冲斋闻之。贻书戒之。)○前大司成金公讣至。哭之。(金公谪善山。闻加罪之命。草疏怀衣带中。自缢于居昌山谷间。)
阴崖先生集年谱 第 76L 页
十六年辛巳。(先生四十二岁)冲庵金公讣至。哭之。(冲庵安置济州。至是赐死。时先生仲氏为牧使。冲庵执其手。历问时事云。)○作诗。奉呈仲氏。(诗见集中)○冬。哭赵晦谷。(以持平。杖死于安处谦狱。)○与方隐书(书略曰。孝直谪死。季良杖死。吾侪何至于此极耶。天乎天乎。孝直去路到龙。多有思兄言矣。某在罪中。既不哭季良之柩。又不同兄哭孝直于山所。悲惧交至云云。书见集中。)
 世宗皇帝嘉靖元年壬午。(先生四十三岁)同仲氏省墓。(先生与仲氏。约共省扫。仲氏先至。主倅成霖见访。挟其兄云势。攘臂使气。仇视清流。傍若无人。先生瘦马粗衣。入坐。霖。不觉沮丧而走。强之乃进拜。屏息流汗而出曰。自尔有敬畏之心。年条未详。姑附于此。○先生友爱笃挚。尝与仲氏。约买田先茔侧。筑室共老。终不得遂焉。)
二年癸未(先生四十四岁)
三年甲申。(先生四十五岁)书朱子语录考解后。○著史评(先生尝书晦庵语录考解后。又仿范太史唐鉴著史评。书皆逸。年条未详。并姑附于此。○按先生行状。有曰。先生平生手不释卷。入则开箧论著。出必封识甚固。人莫知其所为云云。盖先生充养有道。体用皆备。不求人知。亦不轻易语人。其所著述。若是封识之固。则此必日录,语录后书,史评等书。而若史评则先生。既费平生精力。其于国家之治乱。人物之臧否。必有所昭晢而辨说之者。可以为后世之龟鉴矣。至于语录后书。亦必发挥前圣之奥旨。有足为后学之嘉惠者。而惜乎文字散佚于士祸兵燹之馀。今其存者。唯日录若干条而已。惜哉。)
四年乙酉。(先生四十六岁)构瓜亭。(先生改构寓舍。舍之东北隙地。作圃种瓜。手自锄耰。名其舍曰瓜亭。仍作记。记见集中。)
五年丙戌。(先生四十七岁)与赵沆书。(书见集中)
阴崖先生集年谱 第 77H 页
六年丁亥(先生四十八岁)
七年戊子(先生四十九岁)
八年己丑(先生五十岁)(元日。先生题诗历书以纾怀。有云。即事道斯存。不必究深窈。人心甚危激。利欲来相剿。把持少或怠。百病更缠绕。庶将铭朽骨。夙夜张幽眇。盖先生为学绪论。今不可寻。而其门路之平实。工夫之纯笃。辨理欲之分。谨操存之机者。此诗可以略见云。)○移卜忠州之兔溪(兔溪。一名剑岩。在獭川上流。八峰罗立。削岩如剑。窈而爽。奥而廓。先生爱其幽绝。遂卜居焉。○先生家素清寒。而屏退流离之中。尤至屡空。晏如也。一日。朝起拓窗。宿云散渚。晓旭明坞。先生欣然曰。乐哉乐哉。小奴伏窗外。私语曰。无盐。乐哉。无酱。乐哉。士林传为美谈。)○筑梦庵(先生筑精舍为栖息之所。名以梦庵。自号梦翁。又号溪翁。作梦庵记。又作上梁文。记文。并见集中。)○李滩叟长吉,(延庆)金十清公硕,(世弼)李樽岩喜初,(若冰)许处士静仲。(础)从游讲学。(己卯后。滩叟以校理。退居州之龙滩。十清以参判。废居州之知非川。樽岩,处士。亦居近数舍。蓝舆小艇。互相往来。穷研道义。乐而忘忧。乡党为之矜式焉。○尝有诗云。滩北有畸人。岁寒期相保。驴声倘入谷。出门当却扫。此可见先生道义从游之乐。心期契许之谊云。)○卢生守慎来谒。(卢公号稣斋。尝曰。吾少时。获拜先生于剑岩精舍。累承教诲。后撰先生行状。有曰。守慎得侍数夜。见读书之馀。必引三四觥。或联句。或记事。复端坐展策。唔咿之声。彻于户外。如是者穷宵竟晷。而温润之色。毅重之气。有不可得而窥其涯涘者云。)
九年庚寅。(先生五十一岁)访松溪守(仲叔)于舟次。(松溪。诗山正正叔之兄。坐己卯祸。谪善山。至是宥归。舟过前江。先生闻之。棹舟往会。慰松溪。时李沆适与松溪。同舟上京。沆即衮,贞之党。戕杀善类者也。先生语之曰。君亦以辛巳人。为逆贼耶。沆曰。观其言辞。大憝之流也。
阴崖先生集年谱 第 77L 页
先生曰。唉。君迄未悟矣。岂可怒其慷慨之言。枉加情外之罪乎。安处谦。义侠之徒尔。辞极慷慨。一座悚然。○辛巳狱。即宋祀连诬告安处谦兄弟搆杀。己卯馀人殆尽。)○除日。自叙行状。又书日录末。(行状略叙世系履历。又书日录末。略曰。某不幸早中科第。历仕废朝。黾勉从仕。天日重明。首 召侍从。疏外之踪。辄肆狂瞽。屡蒙 天奖。出入十载。超取显美。当时同辈。已侧目矣。自视歉然。思糜身报效。第学无经据。性复疏顽。兼以卒起。人不见信。推贤好士。处之无方。驯致不测之祸。一时士流。亦皆贬窜。赵公孝直。受 君命而死。呜呼。人之云亡。岂无所谓乎。如某者。罪衅交积。诋诃万端。尚能张口待哺。向人言笑。岂非顽然一丑物乎。吾与赵公。最亲且知。死生以之者也。今当垂死。恐吾子孙。不知我交情之不负幽明。故乘醉信笔书之云云。并见集中。)
十年辛卯。(先生五十二岁)作船板记。(记略曰。挈家寓梦庵。庵小不得容。借败船于州。横木作架。覆茅其上。为宴息之所。藉一藁席。枕一方石。风来而披襟。月上而弄影。饥则呼婢取食。行则指虾为侣。解缆而任所之。投竿而忘着饵。泛泛悠悠。如梦中想。或口占诗句。书诸片石。辄投江流。见人不怡。故人亦鲜至焉。眼前儿辈。牵挽往来。不能顿舍。时复自笑。每念平生。足迹半天下。雄奇之观不少。安知垂暮飘转。得此幽夐。以送馀日乎云云。记见集中。)
十一年壬辰。(先生五十三岁)金安老历访。(松窝杂记云。公与安老。有姻娅之亲。且同学于朱溪君。平生所为。薰莸相反。安老每有忮害之志。而以公守正。无可乘之隙。己卯诸贤斥死。公亦罢黜。居龙宫。至丙申。安老以左议政。扫坟咸昌地。告以归路历晤。实忌恶而探试之也。公逆见其肺腑。于将过之朝。乃以槐花汤沃面。拥衾而坐。安老出而谓人曰。阴崖公已矣。无足虑也。君子之于小人。有时自晦而避祸。亦其一道也。○按先生癸巳下世。而安老丙申来访云者。是误也。先生常往来于龙宫庄舍。而安老。辛卯。自谪所复入朝。其来访当在是年间也。)
十二年癸巳(先生五十四岁)三月。与申企斋。(光汉)会于介山。
阴崖先生集年谱 第 78H 页
(先生与十清企斋。约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会于介山。岁以为常。是年。重三先生及企斋来会。而十清已下世。不堪山阳之怀云。○按企斋集。三月三日。寄茅洞朴大丘璨诗曰。三三九九年年会。旧约犹存事独违。芳草踏青今日是。清樽浮白故人非。风前燕语闻初嫩。雨后桃花看亦稀。茅洞丈人多不俗。可能无意典春衣者。即是日作也。先生似亦有诗。而逸而不传。○介山。在獭川下流。)○四月。冲斋来访。(冲斋被 召上京。取径路。访先生于阴城。先生亦出候溪边。从容谈论而别。及七月。冲斋除密阳南归也。携退溪李先生。过利川。金慕斋出候到楼岩。邀见先生于船上。滩叟,樽岩。亦来会。出冲斋日录及文笔录。)○十二月。先生寝疾。作梦庵观化遗文。(先生临殁。念无以留语所怀。作梦庵观化遗文。以示子侄辈。盖达死生之原。悼松楸之隔。且曰。丧葬诸事。一依朱礼。敛用时服。祭用家馔。先府君戒勿用油蜜果。故不敢踰。始终只设一楪。如我意。一楪不设。可也。丧祭不用肉。我家旧风。惟朔望。略设脯醢。家礼中。有不得行者。书列于后云。此乃先生绝笔。唯此数行出行状。而全本见佚。惜哉。)○十五日。考终于忠州兔溪之梦庵。
十三年甲午春。葬于龙仁器谷面先兆下艮坐之原。(先生墓在大谏公墓冈参议公墓下。夫人蔡氏。后先生五年以己亥五月十九日卒。祔葬。前夫人南氏墓。失传。)
十七年戊戌。 命复官爵。(时 中庙渐悟己卯之冤 命复先生官爵)
 神宗皇帝万历五年(宣祖大王十年)丁丑。行状成。(左议政卢守慎撰状。见附录。)○命赠谥文懿(道德博闻曰文。德性纯淑曰懿。○按。丙子冬。副提学柳希春 启曰。故右参赞李耔。德行纯备。识量平正。与赵光祖齐名。为一世师表。不幸奸臣南衮辈。构成士祸而波及焉。摈斥退家以殁。其死又在权奸金安老当国之时。子孙衰微泯灭。未有状其行而请
阴崖先生集年谱 第 78L 页
谥者。其门人只有奉事金光颐在焉。乞 命光颐。撰次耔行状。呈有司请谥何如。 上曰。当赐谥。据此则金公光颐。似撰行状。而今无所稽。稣斋年谱己卯条。有曰。少时。获拜阴崖先生。至是。撰行状。请谥蒙 允云云。柳西崖成龙记事。有曰。阴崖李公谥号文懿。余为应教时所定云云。西崖官应教。在于丁丑。且先生族孙松坡公海昌所撰碣文。有曰。丁丑。柳希春。请赐易名。 上允之云云。则稣斋之撰先生行状。当在丁丑。其年谱。以己卯载之。似是讹误。故今以先生 赠谥。载于丁丑。)
十四年丙戌。八峰书院成。奉安位版。(院在忠州。壬午春。州之多士。营建院宇于梦庵遗址之北。监司金宇宏及牧使李选,刘汉忠,吴沄,金伟。相继助成。 王子师傅康复诚。主院事。至是庙成。庙宇曰崇德。讲堂曰好懿。东斋曰明诚。西斋曰敬义。先生主享。滩叟并享。院号溪滩。又称剑岩。稣斋撰记。壬辰。兵燹被燬。乱定重建。李泽堂植。作上梁文。壬子。又以十清,稣斋并享。其后。士林陈疏请额。 赐额八峰。 赐额致祭文。见附录。)○配享文献书院(院在韩山。享稼亭牧隐麟斋祖子孙。先生以麟斋玄孙。又追配。四世享于一院。士林荣之。年条未详。姑附于此。)
十五年丁亥。 特命立后。(先生有一子秋。孝行文学卓绝。丁先生忧。哀毁踰制。服阕才数月而卒。秋有一子培。又不幸早世。至是。 宣庙下教曰。继绝承统。王者之大政。况李耔。大有功于国家斯文。而今闻无后绝祀云。择其族姓中有二子者。继其后。子孙亦为录用。宗中以先生叔氏都事公曾孙裕后。应 命立后。)
十八年庚寅。 赐光国原从一等功臣录券。仍 命赠崇政大夫议政府左赞成兼判义禁府事世子贰师,知 经筵春秋馆成均馆事,弘文馆大提学,艺文馆大提学。(辨 宗系。至是准请。釐正改颁续纂会典。于是。告 宗庙。录勋
阴崖先生集年谱 第 79H 页
前后奉使得请人。先生例参。○按。庚寅录勋时。前后奏请使。如冲斋,韩松斋忠,金自庵絿诸贤。皆得 赠职。则先生之 赠职。亦必在录勋时。松坡所撰碣文。丁丑 赠谥 赠职云云。而柳眉岩希春。只请 赠谥。则丁丑 赠职。无所凭据。故今以 赠职。载于录勋年。以俟后日釐正焉。)
 毅宗皇帝崇祯九年(仁祖大王十四年)丙子。树碣于墓左。(金慕斋撰先生仲氏参议公墓志铭。有曰。吾友韩山李君仲野,次野兄弟。数年来。相继沦谢。次野之子秋。来请墓文。而不欲必速。余喻其意而未遑为。既而闻秋又才服阕而逝。益恸次野之不幸。思有以慰泉下之魂而不得也云云。谨按。其时既请墓文。而不欲速者。盖先生复官爵。早晚间事故也。嗣子不幸先逝。墓文因而未成。至是。曾孙正郎裕后始具石。而属侄舍人海昌。撰阴记。记见附录。○仲野。参议公字。)○命抄 启东国先贤。先生被选。(相臣金堉与礼曹弘文馆。同议抄选。自新罗崔冲。至我 朝郑逑。凡五十六人。先生居第二十三。)
 崇祯甲申后三十八年(肃宗大王八年)壬戌。告祠不祧。(以先生辨宗诬之功。 宣庙朝。有庙主不祧之 命。至是年。先生五代孙参奉晚祥。以亲尽不祧告祠。)
 先祖年谱。旧有一本。盖未知出于何时。而疏略太甚。读者病之。呜呼。先祖立朝十六载。归田十五年。 朝家恃之以蓍龟。士林仰之若乔岳。其懿德伟迹炳炳表著者。载在 国史。固可以历千劫不磨。而但家乘。经兵燹散佚。无一见存。今距先祖之世。为二百十有馀年。往者渐远。来者益忘。几何不至于泯焉。而无所寻逐。则是岂不大可惧哉。于是。不肖敢忘僭猥。蒐摭先辈文集
阴崖先生集年谱 第 79L 页
及杂出野乘凡事关先祖者。辄皆劄录。积费年所。今才编辑。粗备谱体。而吾东文献。盖多无徵。诸家稗说。又未博考。本末事迹。既不得纤悉采录。官职履历。亦多有不能详而阙之者。此尤可痛恨也已。然视旧本。稍得其详。犹可为后孙之羹墙。则亦可谓幸欤。旧本不敢没之。仍附于左。以备参考。且遗稿及言行若干录。分类作编。仅成四编。系之于下。而或搜觅于誊传涂抹之中。或裒集于记诵断烂之馀。漏缺居多。讹误相承。而填补无阶。考證无所。不得不因其疑而存之。以俟博雅君子之釐正焉。 崇祯甲申后百有八年壬申。六代庶孙道兴。谨识。
旧本
 成化十六年庚子。 公生于汉都。
 弘治六年癸丑。  公年十四岁。趋庭于三陟府治。上头陀山中台寺。作万言书欲献。
 弘治十四年辛酉。 中司马试。
 弘治十七年甲子。 擢文科壮元。授司宪府监察。充千秋书状官。比还。拜吏曹佐郎。
阴崖先生集年谱 第 80H 页
 弘治十八年乙丑。 为便养。出为闻韶倅。盖大谏公初谪龙宫。寻移星州时也。
 正德元年丙寅。  为阳川未赴。授弘文馆修撰。
 正德五年庚午  冬。丁大谏公忧。
 正德六年辛未  春。庐于龙仁器谷里。
 正德八年癸酉  春。升副校理,副应教,司谏院司谏。
 正德九年甲戌  八月。居大夫人丧。
 正德十一年丙子 冬。复授应教。升典翰,直提学。
 正德十二年丁丑 夏。升副提学。移右副承旨。
 正德十三年戊寅 五月辨诬时。荐拟副使。遂入 京进奏。即奉 俞敕回江。超拜汉城府判尹。
 正德十四年己卯 三月。迁刑曹判书。寻为议政府右参赞。己卯祸起。坐累。退居阴城。自号阴崖。谢绝闭杜。
 嘉靖八年己丑。  移卜忠州獭川上游之兔溪。舍号梦庵。自号梦翁。又自号溪翁。与李校理滩叟先生。一棹相就。穷研道义。乐而忘忧。
阴崖先生集年谱 第 80L 页
 嘉靖九年庚寅  腊除日。有自叙行状。
 嘉靖十二年癸巳 十二月十五日。易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