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容斋先生集
容斋先生集 第 x 页
容斋先生集
 行状
  
容斋先生集 第 291H 页
大匡辅国崇禄大夫,议政府左议政兼领 经筵事,监春秋馆事,弘文馆大提学,艺文馆大提学,知成均馆事, 世子傅李公行状。[周世鹏撰]
公讳荇。字择之。号容斋。系出德水县。今属京畿丰德郡。八代祖讳劭。在高丽朝。閤门,祗候。赐紫金鱼袋,知三司事。七代祖讳允蒀。民部典书。赠佥议政丞,德水府院君。六代祖讳千善。恭悯朝。诛奇氏有功。守司空柱国。乐安伯。谥良简。五代祖讳仁范。政堂文学,艺文馆大提学。高祖讳扬。工曹参议。 赠工曹判书。曾祖讳明晨。知敦宁府事。谥康平。祖讳抽。知温阳郡事。 赠左赞成兼判义禁府事。考讳宜茂。字馨之。号莲轩。天质醇正。接物以诚。无甚爱憎。不妄言笑。未有边幅。豁如也。擢丁酉科。 成庙方锐意文治。试文士于 阙庭。连居三魁。 特命授弘文馆校理。历为吏曹正郎。跻宪府。至执义。蹑玉堂。至应教。入薇垣。为司谏。适逢燕山朝。负大器而不大施。人皆惜其不做。为诗文。操管立就。有文集。官至洪州牧使而卒。 赠议政府领议政兼领 经筵,弘文馆,艺文馆,春秋馆,观象监事。自温阳以下。皆以公贵推恩也。妣昌
容斋先生集 第 291L 页
宁成氏。 赠贞敬夫人。宝文阁大提学文肃公讳石瑢。是曾祖。京几都观察黜陟使讳概。是为祖。校书馆校理, 赠礼曹参判讳熺。是为考。内外德门。其积善也。两隆会为一家。即符馀庆。克生五男二女。男长曰菤。擢己酉武科。官至节度使。次曰芑。辛酉文科。今左相。次即公。次苓。庚午武科。官至平海郡守。次薇。乙亥文科。今为大司宪。一女。即赞成曹公继商夫人。公以成化戊戌五月壬午生。自龆龁时。聪敏好学。夜以继日。不妄游嬉。如成人焉。弘治乙卯。公年十八。擢丙科及第。选为权知承文院副正字。丁巳冬。选补艺文馆检阅兼春秋馆记事官。转至奉教。始。先进颇以年少易之。及见公修草。莫不愕然叹服。己未春。参修 成庙实录。秋。例授成均馆典籍兼南学教授。庚申四月。以贺 圣节质正官。赴京师。秋。拜弘文馆修撰,知制 教兼 经筵检讨官,春秋馆记事官。辛酉。坐论事。迁成均馆典籍。壬戌春。除礼曹佐郎。未几。迁 世子侍讲院司书。癸亥夏。拜司宪府持平。九月。升弘文馆副校理。例带兼职。寻升校理。甲子春。除司谏院献纳。还为弘文馆应教。时燕山主荒乱。深憾母妃尹氏之废死。杀 先朝旧臣殆尽。又欲追崇尹氏。极其徽号。议于廷。皆曰。允当。公与同僚独议曰。追崇之典。于
容斋先生集 第 292H 页
礼已极。今不可复加。燕山主大怒。下狱鞫之。将置首议人极刑。或有冀免者。力辨不已。唯公顺受。无一辞。兄弟亲戚。争劝其自明。公曰。死。命也。安忍移于人。以偷生乎。时应教权公达手。在外逮系。未及至。至则曰。唱议者。我也。非李某也。于是。权公死。而公得杖流于忠州。人皆多权公。而服公临死不夺也。六月。又坐朴修撰訚事。再杖还配。例充役。秋九月。复论前议事。追系拷掠。几至大故者数。至冬十二月。减死论杖。属岭外之咸安郡为奴。乙丑春正月。方至配所。秋八月。又因匿名书狱。系掠更冬。至明年丙寅春正月。出配巨济岛。二月。方至配所。就高绝岭下。围棘以守。是年秋。又令收系。杖限死。垂上道。遭时乃免。初燕山。诛戮朝士。无虚日。公前后逮系杖配。极惨酷。亲戚见之。无不泣涕。公未尝一出怨言。人皆曰。必不免。公亦不动心。读书不辍。人或止之。公曰。朝闻道矣。夕死何憾。丙寅九月。 中庙即阼。以弘文馆校理召还。俄升为副应教。又 命赐暇读书于净业院。丁卯秋。承命为江原道乡试试官。往江陵。九月。升应教。十二月。丁内忧。庚午二月。服阕。除成均馆司艺。四月。拜弘文馆副应教兼艺文馆应教。寻除议政府检详,知制 教兼春秋馆记注官。七月。升为舍人,知制 教兼春秋馆编修
容斋先生集 第 292L 页
官。旧例。以舍人司都堂郎厅。必选一时名艳。为莲亭会。及公之为舍人也。有笔之于壁曰。桃李无华。李某入中书堂。盖言其远色也。士林传笑。公终身不近声色。其律己之严。多类此。辛未五月。除奉常寺副正,知制 教兼承文院参校。九月。丁外艰。癸酉十一月。服阕。除成均馆司艺,知制 教。自后。常兼知制 教。甲戌三月。升司成。十一月为司赡寺正。乙亥二月。除司谏院司谏兼春秋馆编修官。六月。 特授通政。为司谏院大司谏。公久滞下僚。闻是命。士林相贺。方 章敬之薨也。潭阳府使朴祥,淳昌郡守金净上疏。请以慎废嫔为后者。外议汹汹。皆以为然。公为大司谏。独奋然曰。此不可为也。当死执。遂力争。其议遂寝。于是。 上亲迎我 大妃。其不识事理者。谓公请鞫祥等。是欲谋害士林也。公尝曰。燕山主为母妃。反雠我 先王。赤戮朝臣。几危宗社。慎守勤既伏辜。诛其父。而立其女为国母。以蹈覆辙。奈 社稷何。诚为大事。极言其不可尔。岂欲置是属于死耶。宁甘受其言而不忍负 宗社。冬十月。坐言事。左授佥知中枢府事。十二月。拜弘文馆副提学。丙子冬。移病不出。递为佥知中枢府事。丁丑春。除成均馆大司成。夏。复入为副提学。六月。复为大司成。谢 恩之日。 上传于公曰。以副
容斋先生集 第 293H 页
提学为大司成。旧无是例。但作人为重。特授之。七月。拜承政院左承旨,知制 教兼 经筵参赞官,春秋馆修撰官。八月。升都承旨,知制 教兼 经筵参赞官,春秋馆修撰官,艺文馆直提学。是月。 特拜嘉善,司宪府大司宪。初。新进喜变更。好自用。公不肯苟合。由是见忤。果有移书台谏。论公为误国。九月。降授佥知中枢府事。公怡然笑曰。一身进退。岂可苟乎。归守桑梓。以终馀年。是吾志也。翌日。匹马南归。侨居于沔川之沧泽村。自号沧泽渔叟。公不事生产。初寓沔川也。伯兄节度公。闻公窘乏。与之谷二百斛。公曰。我若饥。不待兄之见许而取食。终不取一斛。时水原府使李诚彦上疏。辨公之诬。不报。成均馆儒生。亦草疏欲上陈。而为安处谦所沮。识者莫不伤叹。惜公之去。至有流涕者。戊寅正月。除兵曹参知。黾勉赴 命。即告病还于沔。又除户曹参议。不赴。己卯冬。朝议稍定。十二月。除弘文馆副提学。有 旨召还。庚辰正月。 特授嘉善工曹参判兼同知 经筵,春秋馆事,守弘文馆大提学,艺文馆大提学,知成均馆事。公初为己卯人所斥。及还。乃曰。己卯之误。宰相之过也。年少之辈。未经世故者。骤加高位。任其纷乱。而不加裁制。其人何罪。抑非宰相有以致之乎。二月。兼同知义禁府事。十
容斋先生集 第 293L 页
月。兼 世子右副宾客。秋。为證考使湖岭二南。辛巳正月。 特授资宪。为工曹判书。兼知义禁府事, 世子左副宾客。馀如旧。寻又 特授议政府右参赞。今 皇帝即位。遣翰林院修撰唐皋,兵科给事中史道。颁来登极诏。以公为远接使。迎于境上。往还酬唱。深得其欢心。时今左相为义州牧使。两使闻公荆树之蘩。乃指五星之说。称美之。两使到弘济院。以 殿下迎 诏后乘辇还宫。为非礼。公据例言之。两使辄有怒色曰。俺等专欲尚礼。参赞亦有此言耶。公对曰。 殿下今待 诏郊外。敬事 朝廷之礼。大人自当见之。上使怡然笑曰。因参赞之诚敬。已悉 国王之诚敬也。唐使。天下正人。每叹服公之为人及其诗章。称为吟坛老将。戒副使慎勿轻投。癸未。升左参赞。十月二十五日。 王世子行入学礼。以公为博士官。博士官。乃师傅之职。必选一代硕德。公于讲论之际。应答之辞。皆出人意表。 世子问及治国之事。公对曰。非今日所当问。因陈孝敬之道。论者服其得体。秋。加阶崇政。升右赞成。兼判义禁府事, 世子贰师。馀如旧。一日。公乘轩车向阙。有儒生裴珣。步遇于 景福宫碑隅。隐躯而窥之。公以袂拭泪。两目皆赤。生怪之甚。行见有人当刑。始知公乃泣辜也。闻者曰。公之是心。
容斋先生集 第 294H 页
即天地好生之心。世之不知公者。虽罔曰不爱物。岂可信哉。甲申夏。 特授吏曹判书。铨甄一出于至公。人无间言。言者以弘化阙位。秋。复为左赞成。丁亥十月。 特授大匡辅国崇禄大夫议政府右议政兼领 经筵事,监春秋馆事,弘文馆大提学,艺文馆大提学,知成均馆事。戊子春。满浦佥使沈思逊。为野人所戕。麾下士。皆散走而不救。公曰。此而不诛。何以示法。朝廷竟免其死。议者皆以公言为然。 中庙方赫怒。锐意西讨。朝议多赞之。已 命许硡为大将。公独抗节极谏。忠悃之发。反覆不已。语载国乘。其大要。兵凶战危。难保万全。使许硡为将。虽必胜万全。既胜之后。未可以又使硡守之。边患将无穷矣。竟不兴师。西北边苍生。至今免为鱼肉者。繄公之忠恳是赖。九月。 上幸骊州。公为留都大将。庚寅冬。升左议政,兼 世子傅。馀如旧。 贞显之丧。卜兆于 宣陵之南麓。礼曹例更审定。时有以风水名者。同曹欲启请率行。公曰。不可。同曹强欲 启之。公毅然曰。此辈欲售其术。若以为不可用。将改卜他地乎。不然则后必有言。竟不带行。时洪相国彦弼。为礼曹判书。后值 中宗之丧。已卜 靖陵。而尹霖以邪喙。煽动 朝廷。大役将就而未定者累日。于是。洪相语及其事。叹曰。容斋料
容斋先生集 第 294L 页
事。真不可及也。使李公若在。必无此事。尝有人言福城君将不利于 东宫。公曰。不杀老夫。不可以动摇。闻者竦然。公见 朝廷之势。渐至委靡。及登相位。常以为忧。至忘寝食。每进言于 上曰。请察威权之所在。盖有所指也。辛卯十月。因论金安老事。降授判中枢府事。兼领经筵事,弘文馆大提学,艺文馆大提学,知成均馆事。初。公与安老。同在翰苑。同入读书堂。披心相善者。久矣。当南文景之率同朝。请窜安老也。公独以为无名而逐宰相。不得无弊也。至涕泣相送。文景闻而笑曰。李公宽厚容物。不知是人之奸邪。终必为其所卖。然若他人。则理须同责。如李公。胸中坦然无可疑者。固不可以是为责。及安老之还入也。其子延城尉金禧。连上其父之冤。收议于三公。时公为相。以安老初被无形之罪。今又年久。当自 上斟酌耳。公之意。盖欲使自便居住而已。及放还。夤缘复职。缔结躁进。以行胸臆。其有嫌怨者。窜逐殆尽。公始悟其状。见安老。则斥言其阴私。严辞峻责。不少忌讳。安老有惭色曰。此皆台谏所为。非吾之所敢知也。公何以指言我也。退与其党。阴为沮公之谋。唱为之说曰。李某构成吾事。非止罪吾也。将以陷士林。于是。朋比安老者。谋欲构陷。每遗所亲信。探公之意。大司宪沈彦
容斋先生集 第 295H 页
庆问于公曰。外有浮言。台谏欲论相公者。此非台中之论。故台谏欲自明云。公笑曰。若然则吾为万世之权臣矣。台谏岂可以此自明乎。尝于族会中。有安老之党。来谓公曰。 东宫孤单。颐叔为羽翼。不可动摇。公曰。 国储已定。在朝之臣。谁不欲为 东宫死者。 朝廷只有一安老乎。及见其所著遣愚文。叹曰。小人情状。尽在是矣。决意斥逐。子弟惧。交谏曰。请引疾避位。以全门户。公曰。吾无先见之智。不能防于未萌。而又避祸以负 圣明乎。一身死生。不足恤。但恐奸人得志。国事日非也。遂与领议政郑光弼。俱陈安老奸邪。请窜之。正言许沆曰。李某怯于被弹。托劾安老。谋害士林。于是。台谏,侍从附于安老者。并起而反攻公。以公德望素著。不敢遽加罪名。只递政府。而馀人。或罢或窜。公论既噤。邪议朋兴。有以公尚未抵罪为言。明年壬辰三月。生员李宗翼。上疏言时政得失。语及公之无罪。更激其怒。遂窜公于平安道咸从县。甲午十月二十五日。卒于谪所。享年五十七。乙未春三月十三日。葬于沔川长者洞先茔之南麓。丁酉冬十月。安老及其党伏罪。十一月。 命复公之旧职。公身长十尺许。面方而髯茂。龟背而麟定。抱荆玉而璞如也。团和气而塑如也。其杰魁如龙虎。翔峙如鸾凤。望
容斋先生集 第 295L 页
之。知其为大人君子也。早有大志。为学甚勤。莲轩谓公曰。余观四佳徐公。终身为苦。汝亦欲作苦矣。盖公之少时。莲轩已知其为典文衡矣。虽在晚年。每鸡鸣而起。就榻读书。其好学真如饥渴之嗜饮食。平居无惰容。未尝有疾言遽色。虽甚怒。亦未尝骂人以死。食不重肉。衣才蔽体。仕宦三十年。不问有无。室庐如寒素家。子女满堂。仅得衣食而已。或劝置田庄。公曰。食禄之家。务占田园。无禄者。何以聊生。吾禄足以代耕。置田庄。为子孙计。不亦劳乎。子弟服饰奢。不许升堂。且曰。汝辈苟志于善。虽不得科第。吾亦无所恨。所乘马。人不堪骑。公亦不以为意。至毙而后。代以他马。及为宰相。内兄遗以轺。一轺十年。大抵自奉极菲薄。人不堪处。而处之有裕。尝曰。禄不及亲友。而侈自奉。吾不忍为也。其待亲戚。无远近。必周急抚穷。如恐不及。家计屡空。亦有所不暇顾也。其待人无贵贱。一出至诚。未见有安排。人无贤愚。莫不信服。有布衣交。来求禄仕。公引接甚款。其人一日。以苞苴来馈。公曰。吾所以遇子。故人之意也。今子以穷求官。而遗我以赂。是子非穷矣。何必求官。官职其可以赂得乎。遂谢不见。大惭而去。公每训诸子曰。吾平生所得。在于不欺。其好善恶恶。出于天性。故见人不善。必面责之。人不敢
容斋先生集 第 296H 页
干以私。 朝廷倚以为重。有以关节不到目之。又曰。人臣居位食禄。当不忘 君恩。无负 国家。一身不可顾也。如或藉权势以树私恩。厚聚敛以殖田园。便一家为子孙计。则吾不为也。又曰。荷 国厚恩。须思毫末报效。苟不容于时。而不得行吾志。则当引身而退。彼贪位冒禄。俯仰随波。则吾亦不为也。况排斥异己。唯自全是图乎。拜相之日。公乃流涕曰。无德而位高。何以堪之。痛自抑逊。子弟族亲有求官。辄拒之曰。 朝廷官爵。岂宰相施恩之具耶。常以王曾恩出怨归之言。为得宰相体。由是。侥倖者或多怨之。末年。忧 朝廷。叹曰。士林各树朋党。非 国家之福。此宋朝所以亡也。尝于 经幄。极陈时弊。谓将有后日无穷之患。其见士林。则必切责曰。君等自作不靖。以此群邪仄目。竟至被斥。又曰。今人家有宝器。则皆知其护惜。其提携必谨。如恐失坠。至于 国家事。从心左右。未有念其失手者。是以 国家大器。反不如其家之小器。岂不戾哉。尝开小斋于南山之青鹤洞。又号青鹤道人。夹路种松桧桃柳。公退。扶杖逍遥。萧然如野人。一日。有录事乘昏报奇去。有一人着屐粗衣。率小童。出洞门。录事骑过。而问政丞在乎。公徐顾曰。欲报奇乎。我来此云。录事不觉坠焉。其忠朴类此。凡遇胥
容斋先生集 第 296L 页
属。亦必恭谨。至今称其宽仁。自公为安老所诬。一时文士。为后生出题。多拈放猊。不然则啜羹也。盖放猊。指公之仁。啜羹。指安老之忍。及公殁于谪所。闻者莫不流涕。至于安老之败。中外歌舞。群儿皆雀跃。有人曰。彼小儿何所知而喜。又有一人应声曰。儿之父。曾受其毒。故虽小儿。亦知其为喜也。可以见君子小人之辨。而人心之难诬也。公娶宗室璋山副守稠女。生四男三女。男长元祯。闲居沔川。不乐仕进。次元祥。今为兴德县监。次元福。今为尚衣直长。次元禄。中庚子司马。登辛丑第。今为弘文馆校理。女长。适敦宁府参奉崔世龙。次适幼学柳梦宣。季适幼学柳滋。公之学出于论语。其诗文据事直书。去藻饰。不为诡异险绝之辞。而如天成神造。无有斧凿痕。尽人情。该物理。必妙诣其极。卓乎其不可企及。尝作逐野人檄文。南止亭深为之叹服。古无主文砚。止亭为大砚。传于公曰。此所以为斯文传心也。不及再传而公殁。平生著述。未尝置草。其得手稿者。唯谪居南迁海岛三录,南游录,和南岳唱酬集而已。旁求裒集。诗若干卷。文若干卷。其寓咸从也。不复事吟咏。唯杜门读书。删成东国史略。手自缮写。惟公积德如崇山。可见者。畜泄云雨。而茫乎不可窥其根基之厚也。伟量如钜海。可见者。容育
容斋先生集 第 297H 页
鲸鲲。而浩乎不可知其津涘之远也。讷讷其言。如不克出口也。慥慥其心。如不克胜衣也。俭而能安。贞而不谅。敬爱尽于兄弟。信义著于朋友。一念之谨。百行之备。岂天地储精。生应中兴。为邦家之瑞耶。至于危邦之抗议也。死狱之不辨也。大婚之得正也。摈使之合仪也。入学之善对也。泣辜之遗爱也。西征之止举也。苞馈之无及也。田园之不占也。其忠似刘向。其节似孔融。其德似丙吉。其仪似公西赤。其孝似颖考叔。其仁似子产。其谏似魏相。其廉似杨震。其勇似诸葛亮。若文章。乃其馀事耳。泽被生民。而民不知。功在 社稷。而 国无券。所谓世皆知有功之为功。而不知无功之为有功者。岂虚语欤。公之子元禄。录公事迹。请述行状。世鹏于公。辱知最深。不敢以不文辞。参纪见闻如右。谨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