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百七
卷一百七 第 1a 页 WYG0972-0207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图书编卷一百七
             明 章潢 撰
卷一百七 第 2a 页 WYG0972-0207c.png
  教养国子考
 大司徒以本俗六安万民四曰联师儒五曰联朋友师
 氏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
 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教三行一曰孝行以亲父母
 二曰友行以尊贤良三曰顺行以事师长居虎门之
 左以教国子弟凡国之贵游子弟学焉 保民养国
 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
 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乃教之六仪一曰祭
卷一百七 第 2b 页 WYG0972-0207d.png
 祀之容二曰宾客之容三曰朝廷之容四曰丧纪之
 容五曰军旅之容六曰车马之容 大司乐掌成均
 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以乐德教
 国子中和祇庸孝友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
 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大磬大夏大濩大
 武 大胥掌学士之版以待王诸子春入学舍菜合
 舞秋颁学合声 小胥掌学士之徵令而比之其不敬
 者巡舞列而挞其怠慢者
卷一百七 第 3a 页 WYG0972-0208a.png
 王制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
 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頖宫乐正崇四术立四
 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
 以诗书王太子王子群后之太子卿大夫元士之适
 子国之俊选皆造焉凡入学以齿
 洪武二年冬十月辛巳上谕中书省臣曰学校之
 教至元其弊极矣使先王礼乐扫地以尽故学校
 之教名存实亡况兵变以来人习于战斗惟知兵
卷一百七 第 3b 页 WYG0972-0208b.png
 戈莫识俎豆朕恒谓治国之要教化为先教化之学
 学校为先今京师虽有大学而天下学校未兴宜
 令郡县皆立学礼延师儒教授生徒以讲论圣道使人日渐
 月化以复先王之旧革污染之习此最急务当速行之
  条陈监规
 祭酒吕楠疏曰岁贡入监即古乡举里选六德六行六
 艺之士故礼称四十强仕道明而德立近年有岁贡年
 二十上下者其德行焉考甚且礼让未闲遇事与名各
卷一百七 第 4a 页 WYG0972-0208c.png
 提学官取词章不顾行检遂使质朴沦坠乞敕该部转行
 提学官当岁贡期于食廪年深二三名内遵照祖宗卧碑参
 取德行必注其平日某德某行纵无完人庶几近之所校文
 惟取其不悖经传理明辞达而止不专于富丽有蹈袭
 六朝人语奇怪难读者俱从黜落而遐荒鄙邑亦取士以
 充用昭圣明一视无外之心又举人在监本以观光皇
 极薰陶质性今查在监实数天下之广仅止二三十人
 盖自会试之后辄称他故骏奔原籍有志者固不废
卷一百七 第 4b 页 WYG0972-0208d.png
 学馀多交际郡邑开治产业侵陵乡曲比及试期方攒
 监簿计水程用规拨历未仕若此居官可知已敇该
 部称巳未监告回举人移文行取违限作旷计月加
 旷不许会试之条庶士类知儆众向于学矣纳银例监
 近奉钦依听其伊亲原籍与考科举此以待志士可矣
 其无志者一旦还里抗揖县官兼服商贾肆行乡闾他日
 入官殃民非浅乞敕该部重刋仪礼并造前项礼乐诸器
 以便诸生游业准古大雅鼓钟辟廱周礼乐语之意义云
卷一百七 第 5a 页 WYG0972-0209a.png
  修明学政
 大学士桂萼疏略曰臣闻先王之教民也因天地之
 性顺人物之生分土授职统之于乡州党族闾里而
 导之以孝友睦姻任恤教不出于畎亩而行不出彝
 伦管敬仲曰农之子恒为农野处而不昵其秀民之
 能为士者必足赖此之谓也汉书馀子遣入序室所
 谓馀子父在则子馀兄在则弟馀故天下生员皆名
 子弟其职在入孝出弟而所以教之者莫切于出作
卷一百七 第 5b 页 WYG0972-0209b.png
 入息之期后世岐教养之政而二之教者不知养养
 者不知教以致学校之弊考德行不求之乡党谈经
 之谬分司徒以属之各官故一登讲堂永耻民事有
 父兄荷蓑笠而子弟衣轻裘见达官贵人竦然起敬
 见胼手胝足虽至亲赧然愧之是虽冠服士人言论
 道法而其孝友之实曾涂之人不若矣此风俗之所
 以日下也乞敕谕提督学校官敦本抑末进农民之
 秀重居乡之行凡入学生徒必求子弟曾知稼穑有
卷一百七 第 6a 页 WYG0972-0209c.png
 孝弟实行者取之每于考校后资访笃实父老如古
 所谓孝弟力田者量赏犒以风之设稽行簿付之里
 老书其敬敏任恤者报其善行旌异之其乡行玷缺
 者选人不许入序岁贡举不以应科而命府州县教
 官集诸生为会五日一会先将所欲讲求经传手录
 之录毕即将本文谐协音声圈点句读会通章大旨
 寻绎不得破碎拟题以坏经义苟有自得录册端商
 之所作字务庄楷次将身所处伦理间事未尽分若
卷一百七 第 6b 页 WYG0972-0209d.png
 所遭不如意者务尽心商处如此将不出畎亩之中
 乡庠之内而骎骎然有复古之渐矣且夫人者天地
 之心也人存其心则与天地为一一息不存则不与
 天地相似失久不复则其违禽兽不远矣心何以有
 曰敬敬何以入曰畏昊天曰明及尔出王昊天曰旦
 及尔游衍敢不敬乎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畏
 也惟畏而后能敬敬而后心存朋友交切严诸此至
 举业文字士子所赖以发身者固不待督责而自劝
卷一百七 第 7a 页 WYG0972-0210a.png
 者矣然其业之也粗解章句辄决裂经传拟题搆文
 竞为浮华放诞之言以夺有司之目是则虽名士人
 其设心与垄断之徒何异志苟进而已矣放心至此
 尚何望其读书穷理以求见圣贤之心法也哉必申
 学官务戒诸生一洗此习先闭门静坐整齐严肃然
 后以先儒读书法取圣贤经书诵读而近思之体认
 深至程子曰如读论孟将门人问处更作已问将圣
 贤荅处便作今日耳闻又云未读时已晓文义大略
卷一百七 第 7b 页 WYG0972-0210b.png
 既读后自家见得又别但觉意味深长今生徒知此
 味者或鲜矣近议者又以为读书无益传注为赘正
 缘其始未知读书之法未深于读之味后有所得惩
 之太过而不知此论一开必将至于尚清谈灭礼教
 聋瞽一世使天下贸贸焉无所执持而后已非所闻
 也乃小学之教本古庠序以明教庠以行礼而视化
 春民毕出在野冬毕入邑邑馀子毕入序室学六甲
 五算书计之事非独教之将有以养之也非独养其
卷一百七 第 8a 页 WYG0972-0210c.png
 德性亦将养其身体固其寿命而坚强其血脉也故
 声音以养其耳采色以养其目降登疾徐以养其血
 脉今之教者严课程急记诵以伤其魂强所不能苦
 其思索以损其魄而教与养胥病矣臣治县时辟义
 仓之右废寺隙地南北数百步有馀建为学舍左右
 相向设四堂前后为门左右为塾以笃实长老二人
 平旦坐左右塾序行道出入每食时至日夕亦如之
 次为习礼堂中绘陈祥道杨复所撰礼图曰童子礼
卷一百七 第 8b 页 WYG0972-0210d.png
 曰士相见礼曰婚礼曰子事父母礼曰妇事舅姑礼
 曰祀先礼曰乡射礼立师掌之诸童子进学即率见
 先生习升降拜揖坐立之节随授一图指示壁画令
 其通晓间令展习以辨杂服又次为句读堂内榜管
 氏弟子职亦列数图示之日讲一图次以孝经小学
 教之句读令其粗熟仍为讲说大义约之心身又次
 为书算堂榜六书法每日止教一两字即以四方上
 下自一至十若干支等名数授之又次为听乐堂内
卷一百七 第 9a 页 WYG0972-0211a.png
 置鼓钟笙磬投壶诗章弓矢礼乐之器或教以鼓节
 或教以歌诗或击鲁薛鼓之半以习投壶或击鲁薛
 鼓之全以习射仪四堂遍而日亦且晡矣自听乐堂
 复之书算以次至句读至习礼皆略复旧业复于门
 左右塾以次序出如此则家无子弟之忧而子弟亦
 得养其德性血脉养其耳目心志而非僻之干无自
 而入于以端养正之本而复古兴理幸甚
  选举总叙
卷一百七 第 9b 页 WYG0972-0211b.png
 古之用人德行为首才能次之虞朝载采亦有九德
 周家宾兴考其德行于才不屑屑也两汉以来刺史
 守相得以专辟召之权魏晋而后九品中正得以司
 人物之柄皆考之以里闬之毁誉而试之以曹掾之
 职业然后俾之入备王官以阶清显盖其为法虽有
 愧于古人德行之举而犹可以得才能之士也至于
 隋而州郡僚属皆命于铨曹缙绅发轫悉由于科目
 自以铨曹署官而所按者资格而已于是勘籍小吏
卷一百七 第 10a 页 WYG0972-0211c.png
 得以司升沉之权自以科目取士而所试者词章而
 已于是操觚末技得以取荣进之路夫其始进也试
 之以操觚末技而专主于词章其既仕也付之于勘
 籍小吏而专校其资格于是选贤举能之意无复存
 者矣然此二法者历数百年而不可以复更一或更
 之则荡无法度而侥滥者愈不可澄汰亦独何哉又
 古人之取士盖将以官之三代之时法制虽简而考
 核本明毁誉既公而贤愚自判往往当时士之被举
卷一百七 第 10b 页 WYG0972-0211d.png
 者未有不入官初非有二途也降及后世巧伪日甚
 而法令亦滋多遂以科目为取士之途铨选为举官
 之途二者各自为防闲检柅之法至唐则以试士属
 之礼部试吏属之吏部于是科目之法日新月异不
 相为谋盖有举于礼部而不得官者不举于礼部而
 得官者而士之所以进身之涂辙亦复不一不可比
 而同之也于是立举士举官两门以该之而古之选
 举不复闻矣
卷一百七 第 11a 页 WYG0972-0212a.png
 
 
 
 
 
 
 
 
卷一百七 第 11b 页 WYG0972-0212b.png
  宾兴贤能考
 周礼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
 智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乡大夫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能乡老
 及夫乡大夫帅其吏与众以礼礼宾之厥明乡老及
 乡大夫群吏献贤能之书于王王拜受之登于天府
 内史贰之
卷一百七 第 12a 页 WYG0972-0212c.png
 王制命乡大夫论秀士升之司徒曰选士司徒论选
 士之秀者而升之学曰俊士升于司徒者不征于
 乡升于学者不征于司徒曰造士大乐正论造士之
 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诸司马曰进士司马辨论官材
 论进士之贤者以告于王而定其论论定然后官之
 任官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
 按三代盛时仕进有二道有由乡学而进者有由国
 学而进者乡学则掌于乡大夫而用之在大司徒国
卷一百七 第 12b 页 WYG0972-0212d.png
 学则掌于大乐正而用之在大司马由选士而为造
 士是乡学所进者则用之为乡遂吏由俊士而为造
 士是国学所进者则进之于大乐正以三代乡里选
 用之法而所谓进士者盖以其成材将进于朝以用
 之故耳后世取士不复此制而亦进士名其原盖出
 于此
 汉文帝十五年诏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
 极谏者(贤良极谏/科始此)
卷一百七 第 13a 页 WYG0972-0213a.png
 元光五年徵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县
 官给食令与计偕
 元朔五年诏补博士弟子(汉制郡国举士其目有三/曰贤良方正也孝廉也博)
 (士弟/子也)
 孝宣本始元年地震诏举郡国文学高第各一人(灾/异)
 (举士/之始)汉召信臣以明经甲科为郎(明经之科/始于此)
 后汉顺帝时尚书令左雄议改察举之法限年四十
 以上儒者试经学文吏试章奏(限年之法/始于此)
卷一百七 第 13b 页 WYG0972-0213b.png
 魏陈群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
 隋始置进士科
 唐制取士之道大要有三由学馆者曰生徒由州县
 者曰乡贡皆升于有司而进退之其科之目有秀才
 有明经有俊士有进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有一
 史有三史有开元礼有道举有童子此岁举之常选
 也其天子自诏者曰制举所以待非常之才焉
 武后天授元年策问贡士于洛阳(后世临轩/策士之始)
卷一百七 第 14a 页 WYG0972-0213c.png
 玄宗开元中令诸州贡举省试下第愿入学者听(此/下)
 (第举人入/学之始)
 宋之科目有进士有明经诸科常选之外又有制科
 而进士得人为盛仁宗始罢诸科而分经义诗赋以
 取士神宗时王安石告其君曰古之取士皆本学校
 道德一于上习俗成于下其人才皆足以有为于世
 今欲追复古制则患无渐宜除去声律对偶之文使
 学者专意经术于是改法罢诗赋帖经墨义士各占
卷一百七 第 14b 页 WYG0972-0213d.png
 易诗书周礼礼记兼论语孟子中书撰大义式颁行
 试义者须通经有文采乃为中格不但如明经墨义
 粗解章句而已(此后世经/义之始)
 朱熹作贡举私议曰古者学校选举之法始于乡党
 而达于国都教之以德行道艺而兴其贤者能者盖
 其所以居之者无异处所以官之者无异术所以取
 之者无异路是以士有定制而无他慕早夜孜孜惟
 惧德业之不修而不忧爵禄之未至
卷一百七 第 15a 页 WYG0972-0214a.png
 按朱熹之议虽未上闻而后世举贡之法未有过焉
 者我太祖于开国之初即诏天下曰自洪武三年为
 始特设科举以起怀才抱德之士务在经明行修博
 古通今文质得中名实相称至十七年又命礼部颁
 行科举程式凡三年大比肆我太宗修五经四书大
 全易诗书如旧惟春秋则宗胡氏礼记则又加以陈
 浩集说焉本朝试士之制虽不尽用朱氏分年之义
 然士各专一经经必兼四书一惟主于濂洛关闽之
卷一百七 第 15b 页 WYG0972-0214b.png
 说以端其本又必使之兼明子史百家之言古今政
 务之要而以论策试之考其识见本末兼该文质得
 中实得朱氏之意于数百年之后真可行之千万年
 而无弊矣
 杜佑评曰夫人生有欲无君乃乱君不独治故建庶
 官昔在唐虞皆访于众则舜举八元八凯四岳之举
 夔龙稷契盖所用人之大略也降及三代择于乡庠
 然后受任其制渐备秦汉之道虽不师古闾塾所推
卷一百七 第 16a 页 WYG0972-0214c.png
 犹本乎行而郡国佐吏并自奖擢备尝试效乃登王
 朝内官有僚属者亦得徵求俊乂暨于东汉初置选
 职推择之制尚习前规左雄议以限年其时不敢谬
 举所以二汉号为多士魏晋设九品置中正盖论阀
 阅罕考行能选曹之任益为崇重州郡之刺史大守
 内官之卿尹大夫咸吏部所署而辟召及乡里之举
 旧式不替永嘉之后天下幅裂三百馀祀方遂混同
 中间各承正号凡有九姓大抵不变魏晋之法皆乱
卷一百七 第 16b 页 WYG0972-0214d.png
 多治少谅无足可称夫文质相矫有如循环教化所
 由兴衰自魏三主俱好属文晋宋齐梁风流弥扇体
 非典雅辞尚绮丽浇讹之弊极于隋世且三代以来
 宪章可举惟称汉室继汉之盛莫若有唐惜乎当末
 造之初承文弊之极可谓遇其时矣群公不议救弊
 以质而乃因习尚文风教未纯虑由于此𬗟观往昔
 论选举者无代无之或云官繁人困要省吏员或云
 等级大多患在速进或云守宰之职所择殊轻或云
卷一百七 第 17a 页 WYG0972-0215a.png
 以言取人不如求行是皆能知其失莫究所失之由
 何者按秦法惟农与战始得入官汉有孝悌力田贤
 良方正之科乃时令徵辟而常岁郡国率二十万口
 贡止一人约计当时推荐天下才过百数则考精择
 审必获品能自兹厥后转益烦门开元天宝之中一
 岁贡凡有数千而门资武功艺术胥吏众名杂目百
 户千途入为仕者不可胜计比于汉代且增数千百
 倍安得不重设吏职多置等级遽立选限以抑之乎
卷一百七 第 17b 页 WYG0972-0215b.png
 常情进趋共慕荣达升高自下由迩陟遐固宜骤历
 方至何暇淹留著绩秦氏列郡四十两汉郡国百馀
 太守入作公卿郎官出宰县邑便宜从事阔略其文
 无所可否责以成效寄委斯重酬奖亦崇今之剖符
 三百五十郡县差降后为八九邑之俊乂不得有之
 事之利病不得专之八使十连举动咨禀地卑礼薄
 势下任轻诚曰徒劳难阶超擢容易而授理固然也
 始后魏崔亮为吏部尚书无问愚贤以停解日月为
卷一百七 第 18a 页 WYG0972-0215c.png
 断时沉滞者皆称其能魏之失才实从亮始洎隋文
 帝素非学术盗有天下不欲权分罢州郡之辟废乡
 里之举内外一命悉归吏曹才厕班列皆由执政则
 执政参吏部之职吏部总州县之权罔究体国推诚
 代天理物之本意是故铨综失叙受仕多滥岂有万
 里封域九流丛凑抡材授职仰成吏曹以俄倾之周
 旋定材行之优劣求其无失不亦缪欤尔后有司尊
 贤之道先于文华辨论之方择于书判靡然趋向其
卷一百七 第 18b 页 WYG0972-0215d.png
 流猥杂所以阅经号为倒拔徵词同乎射覆置循资
 之格立选数之制压倒示其定限平配绝其踰涯或
 糊名考覈或一铨分掌苟齐其末不澄其源则吏部
 专总是作程之弊者文词取士是审才之末者判又
 文词之末也凡为国之本资乎民氓民之利害系乎
 官政欲求其政在久其任欲久其任在少等级欲少
 等级在精选择欲精选择在减名目俾士寡而农工
 商众始可以省员始可以安黎庶矣诚宜斟酌治乱
卷一百七 第 19a 页 WYG0972-0216a.png
 详览古今推伏至公矫正前失或许辟召或令荐延
 举有臧否论其诛赏课绩以考之升黜以励之拯斯
 刓弊其效甚速寔为大政可不务乎
 按杜氏所评大槩论后世吏治不古由选举辟召之
 法废于魏而文华书判之例重于唐也欲精选择在
 减名目少等级而久其任是亦尚行不尚言之意则
 善矣岂知本之论哉或谓学校之设须重明经时艺
 宜尚典雅不专尚词藻亦非本身之教也何也自古
卷一百七 第 19b 页 WYG0972-0216b.png
 圣君贤相未有不身先德行而能以德化人者也观
 孔子教弟子入孝出悌谨言行爱众亲仁行有馀力
 则以学文今之经义不过学文一节其学校固所当
 重苟不复成周乡三物之教而欲贤能蔼蔼济济如
 三代隆盛也难矣哉噫人才政体非二事也急先务
 者不在吏曹之选举而在学校之教养不在文体之
 淳雅而在行检之修明其要则又在司教化者以身
 先之
卷一百七 第 20a 页 WYG0972-0216c.png
  皇朝设科之制
 圣祖开国之初即诏大下曰自洪武三年为始特设
 科举以起怀才抱德之士务在经明行修通今博古
 文质得中名实相称其中选者朕将亲策于廷至十
 七年命礼部颁行科举程式士各专一经经必兼四
 书一惟主于濂洛关闽之说凡三年大比子午卯酉
 为秋乡试辰戌丑未为春会试其试士之制则先以
 经义以观其穷理之学次之论表以观其博古之学
卷一百七 第 20b 页 WYG0972-0216d.png
 终之策问以观其时务之学取其中式登之乡书即
 乡大夫之兴礼也上之礼闱以俟廷对即大司马之
 进士也
  王文恪制科议
 夫科目之设天下之士群趋而奔向之上意所向风
 俗随之人才之高下士风之淳漓率由是出三代取
 士之法姑未暇论唐宋以来科目有明经有进士明
 经即今经义之谓也进士则兼以诗赋当时二科并
卷一百七 第 21a 页 WYG0972-0217a.png
 行而进士得人为盛名臣将相皆是焉出则明经虽
 近实而士之拙朴者则为之谓之学究诗赋虽近于
 浮艳而士之高明者多向之谓之进士盖诗赋虽浮
 艳然必博观泛取出入经史百家盖非诗赋之得人
 而博古之益于治也至宋王安石为相黜诗赋崇经
 学科场以经义论策取士以扫前代之陋然士专一
 经白首莫究其馀经史付之度外谓非己事其学诚
 专其识日陋其才日下盖不过当时明经一科耳后
卷一百七 第 21b 页 WYG0972-0217b.png
 王安石言初意驱学究为进士不意驱进士为学究
 盖安石亦自悔之矣今科场虽兼文论而主司所重
 惟在经义士子所习亦惟经义以为经义既通则策
 论可无俟乎习矣(丘文庄亦谓士子于策场所谓古/今制度前代治迹当时要务有不)
 (暇致力者甚至登科列亦或有不知史册/名目朝代前后字书偏旁者真可叹也已)近来颇尚
 论策而士习既成亦难倅变愚欲于进士之外别立
 一科如前代制科之类必兼通诸经博洽子史词赋
 乃得预焉有官无官皆得应之其中者授翰林次科
卷一百七 第 22a 页 WYG0972-0217c.png
 道次部属而有官者则递升焉如此天下之士皆将
 奋争于学虽有官者亦翘翘然有兴起之心无复专
 经之陋矣或曰今士子一经俱不能精如馀经何曰
 制科以待非常之士也以科目收天下士以制科收
 非常之士如此天下无馀才矣
  章介庵科目议
 古今以科目取士谓其可以得人也然科目岂足以
 得人哉其得人者偶然耳夫朝廷悬爵禄以待天下
卷一百七 第 22b 页 WYG0972-0217d.png
 之士谓其贤且才也而槩取之以科目科目之所凭
 准以进退取舍乎人者非他也乃在乎经义论策诏
 诰表判工与不工之间而已使是文也必贤且才者
 而后工焉则科目信足以得人矣然贤且才者未必
 皆能而不贤且才者未必皆不能也譬之欲求贞烈
 之女而限之以剪制缕结之巧彼非贞烈者独无是
 巧乎求千里之马而限之以青黄赤白之色彼非千
 里者独无是色乎故谓科目不足以得士其得士者
卷一百七 第 23a 页 WYG0972-0218a.png
 偶然耳以此故也然则如之何而后可其必博考前
 代选举之法减进士科所举人数于是科外增置诸
 科不限多寡不拘年岁或藩臬汇选或州县保荐既
 举之必试之试必各就其所属以博学弘词经史淹
 贯精通书写明习占候举者礼部试之以法比疏通
 听谳详慎判断明决举者刑部试之以心计优长
 精通算法转输有法平准泉货举者户部试之以熟
 知险易通习蕃语兵钤精妙智勇兼全举者兵部试
卷一百七 第 23b 页 WYG0972-0218b.png
 之以性行端洁堪为师表素抱朴忠敢于直谏举者
 吏部必授以儒官署职使之待诏翰林及五凤楼前
 等处以试之试必限以二三年谬举者重其罪如汉
 陈汤家贫贷无节不为州里所称及元帝有诏举茂
 才张榖举汤汤代迁父死不奔丧司𨽻奏汤无循行
 榖选举故不以实坐削户二百会薨因赐谥曰缪侯
 如此庶乎人不妄举矣或曰以射择士其果愈于今
 之科目乎观王制所载乐正周礼所载大司徒教士
卷一百七 第 24a 页 WYG0972-0218c.png
 法至矣备矣而其闾胥族师党正乡大夫所以劝饬
 而风励之者委曲严密无少间隙可以容其奇邪淫
 放之行盖其养之深防之豫临事而始以射观之也
 夫岂全恃此以为得人之筌蹄哉若如康斋白沙人
 品殊绝自当从天顺年间人赍敕币徵聘事例不可
 言试也
  宾兴总论
 按古今取士之道大槩有三汉以前之取士也专尚
卷一百七 第 24b 页 WYG0972-0218d.png
 行谊如成周之乡举里选两汉之辟举孝廉诸科是
 也魏晋以下之取士也尚兼门地如中正九品之法
 是也隋唐以来之取士也惟以文辞如明经进士制
 科诸涂是也君子尚论其世而其得失之故可考而知
 矣我国家始初取士与中间后来亦有三截之不同
 洪武初年专用荐举任人进士之科暂一行而复罢
 至洪武十七年始行今科举法与荐举并行不悖至
 永乐宣德皆然成化而后乃专重进士之科而荐举
卷一百七 第 25a 页 WYG0972-0219a.png
 不复行矣(注云考之国初令有司每岁荐举贤良方/正孝廉秀才及山林隐逸之士洪武三年)
 (诏开科举六年诏科举暂且停罢别令有司察举贤/才必以德行为本文艺次之十七年颁行科举成式)
 (凡三年一大比是年又令各布政司直𨽻府州县举/秀才人材必由乡举里选知州知县等官会同境内)
 (耆宿长者访求德行声名著于州里之人先从邻里/保举有司再验言貌书判方许进呈水乐初诏山林)
 (𨼆逸怀才抱德之士有司询访以礼敦请赴京量才/推用宣德中诏各处有文学才行出众贤良方正之)
 (士令所在有司保举赴京选用景泰中诏各处有司/学才行堪受职任之仕隐于民间者许在官四品以)
 (上官在巡抚巡按方面并各府州县正官指陈实/迹荐举赴京考用所举之人设犯赃罪并坐举主)
 稽载籍成周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智仁
卷一百七 第 25b 页 WYG0972-0219b.png
 圣义中和取其德也二曰孝友睦姻任恤取其行也
 三曰礼乐射御书数取其才艺也文辞弗与也两汉
 取士则郡国有孝廉之察有贤良方正之举公卿得
 自召补掾史州郡则得自辟用僚属亦无非取其行
 义取其才能犹未以文辞为重也是以当时士修于
 家而聘召自至士不孜孜于求用而人之好德自不
 能舍之布列在位济济多贤虽至于东汉桓灵之衰
 而一时人才风俗之美虽成周不过是也尚贤兴行
卷一百七 第 26a 页 WYG0972-0219c.png
 其效岂小小也哉魏晋而降中正九品之法虽未免
 兼尚门地然犹以德行为目而察举辟召之良法亦
 未尝不行乎其间非如隋唐以来专尚文辞世道一
 变逐一日之长而易终身之富贵甚至以一辞之工
 而遂终身之官爵有如吕东莱叶水心之所议者而
 古者尚贤兴行之意无复存矣呜呼古之人修其天
 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乃修其空文以邀人爵而惟
 恐其不至汉晋之士皆席珍待举于上至徵书踵门
卷一百七 第 26b 页 WYG0972-0219d.png
 聘币交至而犹有不至者后世乃投牒自举躁竞汲
 汲而惟恐人之或我遗何古今相悬如是耶尝观昔
 人之议矣唐刺史赵臣曰汉朝辟举用人天下之士
 修身于家而辟书交至以此士务名节风俗用修
 本朝选举用隋氏之制岁月既久其法益讹进士词
 赋务求巧丽所习非所用所用非所习争第急切险
 薄成俗(文献/通考)刘晓疏曰今铨曹以书判为得人礼部
 取士以文章为甲乙使天下之士皆舍德行而趋文
卷一百七 第 27a 页 WYG0972-0220a.png
 艺有朝登甲科而夕陷刑辟者虽日诵万言何关理
 体文成七步未足化人(通鉴/纲目)朱子曰今之为法教之
 之详取之之审反覆澄汰至于再三而其具不越乎
 无用之空言如之何其可也(性理/大全)项安世曰科举之
 法此今日不可如何之法也自太平兴国以来举天
 下之人才一限之于科目之内入是科者虽梼杌饕
 餮必官之出是科者虽周公孔子必弃之习之既久
 上不以为疑下不以为怨一出其外而有所取舍则
卷一百七 第 27b 页 WYG0972-0220b.png
 上趑缩而不安下睥睨而不服共知其弊而甘心守
 之不敢复议矣不论伊傅周召如何使诸葛亮王猛
 处此亦当自出意度则作炉鞲以陶镕天下之人物
 以收拾天下之才智决不矻矻受此缠缚也呜呼科
 举之法之弊观数子之言思过半矣我太祖起自淮
 濠定鼎金陵平一天下致太平凡所任用辅佐之臣
 无非荐举辟召如宋濂刘基章溢叶琛则胡太海所
 荐也王祎王大锡则文忠所荐也其馀彬彬辈出卓
卷一百七 第 28a 页 WYG0972-0220c.png
 为为开国名臣者不可枚举缕数也洪武中治定功
 成然后始行今科举法每科所取不过数十人而止
 与荐辟之士同登并用下至正统景泰间犹如故也
 以故杨文贞以白衣荐举历编修而入内阁吴思庵
 以儒医荐历御史以至都宪况钟以吏才荐举仕至
 苏州知府并为一时名臣他可知矣自后进士之科
 日重荐举之途渐湮至天顺初吴康斋之一荐遂为
 朝阳鸣凤举世惊讶而康斋亦不敢安于其位荐举
卷一百七 第 28b 页 WYG0972-0220d.png
 之事自后绝响自是举天下之人不一限于科目诚
 有如昔人之所议谓入科者虽梼杌饕餮必官出是
 科者虽周孔亦弃共知其弊而甘心守之兹言犹切
 中于今日矣呜呼荐辟任人其为效如彼故科举取
 士其为弊如此然后世乃不由彼而由此共知其弊
 而甘心守之者夫岂果古今之异宜而古之道不可
 复行于后世也哉使古之道不可复行于后世我圣
 祖不由之以平一天下身致太平夫今欲兴化致治
卷一百七 第 29a 页 WYG0972-0221a.png
 而用人不法圣祖是犹却行以求及前人也易曰正
 其本万事理今每岁按黜贪酷中外不下数百员每
 次考察所至动至数千员法网严矣然而贪墨之风
 竟不闻少止而民坐日见凋瘵者凡以致理之未得
 其本也致治以贤才为本求才以兴廉举孝为本而
 空言何益经曰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传曰求忠臣
 孝子之门此探本之论也李克曰穷视其所不为贫
 视其所不取此察廉之方也修之于家而坏之于天
卷一百七 第 29b 页 WYG0972-0221b.png
 子之庭理无是也虞书曰静言庸违孔子曰有言者
 不必有德又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
 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圣人之知言之不可以取
 人也是故发为此言以警世也或曰人世不古审欲
 举行而略文则恐教天下相率以矫行立名干誉如
 苏轼所谓上以孝取人则勇者割股怯者庐墓上以
 廉取人则敝车羸马恶衣菲食凡可以中上意者无
 所不至况于司荐举者又或不能无徇私之弊乎此
卷一百七 第 30a 页 WYG0972-0221c.png
 近世所以略德行而宁取其文舍荐辟而从事科举
 也子宁不是之思耶曰是固然矣不曰求士于三代
 之下惟恐其不好名耶好名而矫强为善不愈于不好
 名而安肆为恶耶语曰上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如
 使天下之人皆慕孝之名而相率矫行以为孝皆慕
 廉之美而相率矫行以趋廉斯固庶几于比屋可封
 之俗而可少乎昔人有言人皆作之作之不止乃成
 君子名者有国者之所以厉世磨钝立其的而示之
卷一百七 第 30b 页 WYG0972-0221d.png
 趋也而何嫌于矫行而何嫌于好名而又何疑于干
 誉也哉其间万一有伪行以欺人家修而庭献与夫
 徇私而谬举者则自当彰国法以当之严举连坐之
 法以罪之孰敢不畏岂可因噎而废食因蹶而废走
 逆诈亿不信而废先王制致治之良法哉大抵荐辟
 取士与科举取士究极而论之虽皆不能以无弊然
 荐辟之取士也择而后用科举之取士也用而后择
 择而后用纵使失之亦不过十之一二而得人已八
卷一百七 第 31a 页 WYG0972-0222a.png
 九观文献通考所载孝廉与夫我国初所用荐举之
 士类多名臣可徵矣盖尚贤好德人之秉彝果能执
 此之政坚如金石行此之令信而四时则天下皆争
 自濯磨砥砺举人者必求无负知之名举于人者必
 求无负于举主知百僚师师谁肯自甘私伪以干戾
 于明时取讥诮于君子也哉科举之法宋太宗有言
 曰非敢望拔十得五止得一二亦足为致治之具矣
 此亦已知其不足以尽得人用而后择庶几致望于
卷一百七 第 31b 页 WYG0972-0222b.png
 什一耳观于今日则又有不然者今制进士举人授
 职之后随有三年五年之考察有科道抚按之纠劾
 考察纠劾数过而士无不以不职被谴黜者其间完
 名全节以礼归休者寥寥仅见矣况敢望致治之具
 于什一乎其始也进之轻其终也退之轻孰若进行
 义而举之择孝廉而举用之慎选之于未用之先信
 任之于既用之后而使宗社生灵蒙福也杨龟山氏
 曰三代两汉人物之盛风俗之美后世莫能及者取
卷一百七 第 32a 页 WYG0972-0222c.png
 士以行不专以言故也谓宜别立一科稍仿三代两
 汉取士观人之法举经明行修之士至于投牒乞试
 糊名誊录之类非古制者一切罢之待遇恩数居词
 科之士庶使学者尊经术敦行义人人笃于自修则
 人才不盛风俗不美者未之有也愚谓敦举行义有
 四效善莫大焉民兴于行而风俗美一也风俗美而
 贤众而政事治二也政事治而民生安三也民生安
 而国家安四也信能行此三十年不变其效将至世
卷一百七 第 32b 页 WYG0972-0222d.png
 变风移太平有象矣(注云孔子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
 (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司马温公论东汉风化谓/自公卿大夫至于郡县之吏咸选用经明行脩之人)
 (是以教立于上俗成于下其忠厚清修之士岂惟取/重于缙绅亦见慕于众庶愚庸污秽之人岂惟不容)
 (于朝廷亦见恶于乡里自三代既亡风化之美未有/若东汉之盛者也此二者以谓世变风移太平有象)
 (之/效)所患者与今日世情竽瑟时势难行耳欧阳永叔
 云不以为狂人则以为病子不怒则笑之矣
 举士之典莫详于周闾胥书其敬敏任恤者族师书
 其孝弟睦姻有学者州长考其德行道艺而劝之三
卷一百七 第 33a 页 WYG0972-0223a.png
 岁大比乡大夫致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者能者献其
 书于王至诸侯贡士有一适再适三适之赏不适有
 黜爵削地之罚诚若是后世虚誉浮文之士焉得诬
 哉自汉以来举士之目益盛而闾族州乡之察则疏
 矣若九品中正义当可据而弊亦随之岂古今人俗
 之不相及耶
  选举总论
 人材为世重顾其致殊道则其用殊应古乡三物造
卷一百七 第 33b 页 WYG0972-0223b.png
 士后世专倚于文故古聘而徵之而今投牒以自附
 其治效不古若不宜然哉项安世有谓科举之法今
 日不可谁何之法也人才一限于科目入是科者虽
 梼杌饕餮必官出是科者虽周公孔子必弃习之久
 上不以为疑下不以为怨一出此为取舍则上臲
 而不安下睥睨而不服共知其弊而甘心守之不敢
 复议岂惟伊傅周召虽诸葛王猛必别作炉鞴以计
 陶镕不矻矻受此缠缚嗟乎不济用而为政图宁穷
卷一百七 第 34a 页 WYG0972-0223c.png
 而变顾势之所使亦天理之不终泯其每不悟于治
 世何欤朱晦庵曰今取士之法教之之详取之之审
 反覆澄汰至于再三而其具不越乎无用之空言如
 之何其可也国初荐举贤良方正孝廉秀才及山林
 隐逸洪武六年开科六年罢复于府司必本德行次
 文艺十七年颁行科举成式又令各处举秀才人材
 必由乡举里选访求德行声名之人永乐初诏山林
 隐逸怀才抱德之士有司教请赴京宣德中诏各处
卷一百七 第 34b 页 WYG0972-0223d.png
 有文学才行出众贤良方正之士有司保举赴京景
 泰中诏各处有文学才行堪受职任之士在京四品
 以上官在外抚按方面并府州县正官指陈实迹荐
 举赴京后渐以士与举皆不能无疑是以宿款难易
 今疑未及士而先疑于举者天下之私胜也故莫先
 于正俗以养士今日之士正则他日之举可免于疑
 若天下竞相疑无时而已予乌乎不深疑之
 按国初科贡未行一才一艺咸得收录虽老人税户
卷一百七 第 35a 页 WYG0972-0224a.png
 亦得上觐天颜视其可用即授以官受官者亦莫敢
 负其职负职者不有重罚今科贡之法精抡覆试而
 后用之顾往往负其职何哉岂非虚辞无本之弊乎
 
 
 
 
 
卷一百七 第 35b 页 WYG0972-0224b.png
 
 
 
 
 
 
 
 图书编卷一百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