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九十
卷九十 第 1a 页 WYG0971-0614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图书编卷九十
             明 章潢 撰
  历代民数总考
 禹平水土为九州人口千三百五十五万三千九百
 二十三地之定垦者九百一十万八千二十顷(禹贡/冀州)
 (厥土惟白壤厥赋惟上上错厥田惟中中兖州厥土/黑坟厥田惟中下厥赋贞青州厥土白坟厥田上下)
 (厥赋中上徐州厥土赤埴厥田惟上中厥赋中中扬/州厥土惟涂泥厥田惟下下厥赋下上上错荆州厥)
卷九十 第 1b 页 WYG0971-0614b.png
 (土惟涂泥厥田惟下中厥赋上下豫州厥土惟壤下/土坟垆厥田惟中上厥赋错上中梁州厥土青黎厥)
 (田惟下上厥赋下中三错雍州厥/土惟黄壤厥田惟上上厥赋中下)涂山之会诸侯执
 玉帛者万国
 周武王定天下列五等之封凡千七百七十二国
 周公相成王制理刑措人口千三百七十万四千
 九百二十三此周之极盛也周礼小司寇及大比(三年/比较)
 (民之/众寡)登民数自生齿以上登于天府内府司会冢宰贰
 之以制邦用司民(主民/数者)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
卷九十 第 2a 页 WYG0971-0614c.png
 皆书于版(籍辩/也)其国中(王国/之内)与其都鄙及其郊野异其
 男女岁登(上/也)(除/也)其死生(每岁有生者登而载/之死者下而除之)及三年
 大比以万民之数诏司寇司寇及孟冬祀司民之
 日(祀司民/之神)一其数于王王拜受之登于天府内史
 司会冢宰贰之以赞王治秦孝公十二年初为赋
 (纳商鞅说开阡/陌制贡赋之法)
 汉自高祖讫于孝平民户千二百二十三万三千
 馀口五千九百五十九万四千馀垦田八百二十七万
卷九十 第 2b 页 WYG0971-0614d.png
 五百三十六顷汉极盛矣(此西汉户口田/赋极盛之数)
 东汉桓帝永寿二年户千六百七万九百口五千六
 万六千八百五十六垦田六百九十三万一百二十
 三顷三十八亩(田亩㨿质帝本初元年数之此乃东/汉户口田赋极盛之数又按三国鼎)
 (时之时合其户数不能满百五十万昔人以为才及/盛汉时南阳汝南两郡之数荩战争分裂户口虚耗)
 (十不存一/理固然也)
 晋平吴之后九州攸同大扺编户一百四十五万九
 千八百四口千一百一十六万三千八百六十三此
卷九十 第 3a 页 WYG0971-0615a.png
 晋之极盛也(晋之后南北分裂运祚短促者皆难稽/据今以其极盛者计之宋文帝嘉以后)
 (户九十万六千八百有奇魏孝文迁洛之后/户五百馀万则混南北言之才六百万而已)
 隋混一之后至大业二年户八百九十万七拾有奇
 垦田五千五百八十五万四千四十顷(此隋极/盛之数)
 唐制凡丁附于籍帐者春附则课役并徵夏附则免
 课从役秋附则课役倛免制每岁一造帐三年一造
 籍州县留五比尚书省留三比
 天宝十三载户九百六万九千一百五十四应受田
卷九十 第 3b 页 WYG0971-0615b.png
 一千四百三十万三千八百六十二顷十三亩(此唐/户口)
 (田赋极盛之数马氏曰隋唐土地不殊两汉而户口/极盛之时才及其三之一何也盖两汉时户赋轻故)
 (当时郡国所上户口版籍其数必实自魏晋以来户/口之赋烦重则版籍容有隐漏不实固其势也又曰)
 (均此宇宙也田日加于前户日削于旧何也盖一定/而不可易者田也是以乱离之后容有荒芜而顷亩)
 (犹在可损可益者户也是以虚耗之馀并缘为弊而/版籍难凭杜佑以为唐自武德初至天宝末凡百三)
 (十八年可以比崇汉室而人户才比于隋氏盖有司/不以经国驭远为意法令不行所在隐漏之甚其说)
 (是/矣)
 宋至道元年诏复造天下郡国户口版籍(自唐宋四/方兵起版)
卷九十 第 4a 页 WYG0971-0615c.png
 (籍亡失故户口税赋莫得/周知至是始命复造焉)
 元丰间天下总四京一十八路田四百六十一万六
 千五百五十六顷(此元丰间天下垦田之数比治平/时所增者二十馀万顷宋之土宇)
 (北不得幽蓟西不得灵夏南不得交趾然三方之在/版图亦半为边邻屯戍之地垦田未必多未应倍于)
 (中州之地然则其故何也按治平会计录谓田数特/计其赋租以知其顷亩而赋租所不加者十居其七)
 (率而计之则天下垦田无虑三千馀万顷盖/祖宗重扰民未尝穷按其数莫考其实耳)
  崇宁元年户三十万三千四百九十五口四十万
  九千一百六十三(此宋户口/极盛之数)
卷九十 第 4b 页 WYG0971-0615d.png
 按此则古今户口无如崇宁大观之盛然观政和间
 详定九十一志而蔡假何志同言天下户口之数类
 多不实(志同言本所取会天下户口数类多不实且/以河北二州言之德州主客户五万二千五)
 (百九十九而口才六万九千三百八十五霸州主客/户二万二千四百七十七而口才三万四千七百一)
 (十七通二州之数率三户肆口则户版欺隐不/待校而知之矣乞敕有司申严法令务从覈实)徐闳
 中乞参考户口(闳中言九州志在元丰间主客户共/一千六百馀万大观初已二千九十)
 (一万乞照诸天应奏户口岁/终再令提举司参考同保)则当时版籍殊欠覈
 实所纪不足凭矣
卷九十 第 5a 页 WYG0971-0616a.png
  国朝民数总叙
 黄册所载至为浩繁其大要则天下之人丁事产而
 已人丁即前代之户口事产即前代之田赋然不稽
 诸古无以见今日之盛也故窃采经傅所录者辑为
 此篇而今之人丁事产则详备其数而别为二条焉
 盖见于古者其辞略故合而为一行乎今者其事悉
 故分而为二理固然也
  弘治十五年
卷九十 第 5b 页 WYG0971-0616b.png
 两京十三省进册衙门总计一千七百三十一
 府一百四十二
 州二百三十四
 县一千一百三十八
 军民府一十一
 宣慰司一十二
 宣抚司一十一
 安抚司二十
卷九十 第 6a 页 WYG0971-0616c.png
 招讨司一
 长官司一百六十
  嘉靖二十一
 两京十三省进册衙门总计一千六百八十二
 府一百四十
 州二百三十
 县一千一百三十九
 军民府一十三
卷九十 第 6b 页 WYG0971-0616d.png
 宣慰司四
 宣抚司五
 安抚司八
 招讨司一
 各卫军民挥使司一十七
 长官司一百八十八
 盐运司一
 盐课提举二
卷九十 第 7a 页 WYG0971-0617a.png
 上林苑盐一
 巡检司二
 国朝黄册民数事产考
 详考天下黄册之数国初至今增减不一今特据洪武
 初年本库见在之数与弘治十五年嘉靖十一年奏
 缴之数录之以备考云
 国初直𨽻府州县并十三布政司(户总计一千六十/五万二千七百八)
 (十九口总计六千五十/四万五千八百一十二)
卷九十 第 7b 页 WYG0971-0617b.png
 直𨽻府州县(户一百九十一万一千八百三十三/口一千七十五万五千九百三十八)
 浙江布政司(户二百一十三万八千二百二十五/口一千四十八万七千五百六十七)
 四川布政司(户二十一万五千七百一十九口/一百四十六万六千七百七十八)
 广西布政司(户二十一万一千二百六十三口/一百四十八万二千六百七十二)
 江西布政司(户一百五十五万三千九百二十三/口八百九十八万二千四百八十一)
 湖广布政司(户七十七万五千八百五十一/口四百七十万二千六百六十)
 山东布政司(户七十五万三千八百九十四口/五百二十五万五千八百七十六)
 陜西布政司(户二十九万四千五百二十六口/二百三十一万六千五百六十九)
卷九十 第 8a 页 WYG0971-0617c.png
 山西布政司(户五十九万五千四百四十四/口四百七万二千一百二十七)
 福建布政司(户八十一万五千五百二十七/口三百九十一万六千八百六)
 广东布政司(户六十七万五千五百九十九/口三百万七千九百三十二)
 河南布政司(户三十一万五千六百一十七口/一百九十一万二千五百四十二)
 北平布政司(户三十三万四千七百九十二口/一百九十二万六千五百九十五)
 云南布政司(户五万九千五百七十六口/二十五万九千二百七十)
  弘治十五年
 南北直𨽻府州并十三布政司(户总计九百六十九/万一千五百四十八)
卷九十 第 8b 页 WYG0971-0617d.png
 (口总计六千一百四十/一万六千三百七十五)
 南直𨽻(户一百九十万九千二百二十七口/一千一十七万九千二百五十二)
 北直𨽻(户四十二万七千一百四十四口/四百二十万五千三百四十七)
 浙江布政司(户一百五十万一千三百四口五/百二十七万七千八百六十二)
 四川布政司(户二十五万七千三百五十七口/二百六十六万八千七百九十一)
 广西布政司(户一十八万二千四百二十/二口一百万五千四十二)
 江西布政司(户一百三十八万五千一百三十八/口六百八十九万五千二百九十三)
 湖广布政司(户五十一万七千六百七十四口/四百一十七万三千二百八十五)
卷九十 第 9a 页 WYG0971-0618a.png
 山东布政司(户八十五万八千五百五十七口/七百六十二万一千二百一十)
 陕西布政司(户三十六万二千五十一口三/百九十三万四千一百七十六)
 山西布政司(户五十八万八千九百六十二/口四百八十七万九百六十五)
 福建布政司(户五十万八千六百四十九口/二百六万二千六百八十三)
 广东布政司(户四十七万一千八百六十二口/一百八十五万八千二百五十七)
 河南布政司(户五十五万九百七十三口四/百九十八万九千三百二十)
 云南布政司(户一十二万六千八百七十/四口一百四十一万九十四)
 贵州布政司(户四万三千三百五十四口/二十六万四千七百九十八)
卷九十 第 9b 页 WYG0971-0618b.png
  嘉靖二十一年
 南北直𨽻并浙江等十三布政司(户总计九百九十/七万二千二百二)
 (十口总计六千二百五/十三万一百九十五)
 南直𨽻(户二百一万五千六百四十六口/一千四十万二千一百九十八)
 北直𨽻(户四十四万八千六十一口四/百五十六万八千二百五十九)
 浙江布政司(户一百五十二万八千一百五十七/口五百一十万八千八百五十五)
 江西布政司(户一百三十五万七千四十八/口六百九万八千九百三十一)
 湖广布政司(户五十四万二千九百一十五口/四百四十三万六千二百五十五)
卷九十 第 10a 页 WYG0971-0618c.png
 山东布政司(户八十三万七千三百四十二/口七百七十一万八千二百二)
 山西布政司(户五十九万二千八百九十口/五百六万九千五百一十五)
 河南布政司(户六十万三千八百七十一口五/百二十七万八千二百七十五)
 福建布政司(户五十一万九千八百七十八/口二百一十一万一千二十七)
 四川布政司(户二十六万八百八十五口/二百八十万九千一百七十)
 陕西布政司(户三十九万五千六百七口/四百八万六千五百五十八)
 广东布政司(户四十九万二千九百六十一/口二百五万一千二百四十三)
 广西布政司(户二十万九千一百六十四/口一百九万三千七百七十)
卷九十 第 10b 页 WYG0971-0618d.png
 云南布政司(户一十二万三千五百三十七/口一百四十三万一千一十七)
 贵州布政司(户四万四千二百五十七口/二十六万六千九百二十)
 黄册事产(说见户/口条下)
 国初直𨽻府州并十三布政司(田土总计八百八十/万四千六百二十三)
  (顷六十/八亩)
  (夏税麦四百六十九万一千五百二十石秋/粮米二千四百七十二万九千四百五十石)
 直𨽻府州县(田土计一百五十六万六千/二百七十四顷五十二亩)
  (夏税麦九十六万九千六十一石秋粮/米六百二十四万四千三百七十九石)
卷九十 第 11a 页 WYG0971-0619a.png
 浙江布政司(田土计五十一万七千/五十一顷五十一亩)
  (夏税麦八万五千五百二十石秋粮/米二百六十六万七千二百七石)
 四川布政司(田土计一十一万二千/三十二顷五十六亩)
  (夏税麦三十二万五千五百五十石秋/粮米七十四万一千二百七十八石)
 广西布政司(田土计一十万二千/四百三顷九十亩)
  (夏税麦一千八百六十九石秋粮/米四十九万二千三百五十五石)
 江西布政司(田土计四十三万一千/一百八十六顷一亩)
  (夏税麦七万九千五十石秋粮米二/百五十八万五千二百五十六石)
卷九十 第 11b 页 WYG0971-0619b.png
 湖广布政司(田土计二百二十万二千一/百七十五顷七十五亩)
  (夏税麦一十三万八千七百六十六石秋/粮米二百三十二百三千六百七十石)
 山东布政司(田土计七十二万四千/三十五顷六十二亩)
  (夏税麦七十七万三千二百九十七石/秋粮米一百八十万五千六百二十石)
 陕西布政司(田土计三十一万五千二/百五十一顷七十五亩)
  (夏税麦六十七万六千九百八十六石秋/粮米一百二十三万六千一百七十八石)
 山西布政司(田土计四十一万八千六/百四十二顷四十八亩零)
  (夏税麦七十万七千三百六十七石/秋粮米二百九万三千五百七十石)
卷九十 第 12a 页 WYG0971-0619c.png
 福建布政司(田土计一十四万六千二/百五十九顷六十九亩)
  (夏税麦六百六十五石秋粮米/九十七万七千四百二十石)
 广东布政司(田土计二十三万七千/三百四十顷五十六亩)
  (夏税麦五千三百二十石秋粮/米一百四万四千七十八石)
 河南布政司(田土计一百四十四万九千/四百六十九顷八十二亩零)
  (夏税麦五十五万六千五十九石秋粮/米一百六十四万二千八百五十石)
 北平布政司(田土计五十八万二千四/百九十九顷五十一亩)
  (夏税麦三十五万三千二百八十石/秋粮米八十一万七千二百四十石)
卷九十 第 12b 页 WYG0971-0619d.png
 云南布政司(田土原/无数目)
  (夏税麦一万八千七百三十石秋/粮米五万八千三百四十九石)
  弘治十五年
 南北直𨽻府州并十三布政司(田土总计四百二十/九万二千三百一十)
  (顷七十/五亩零)
  (夏税麦五百一十八万四千二百九十六石九斗/四升秋粮米二千四百四十八万八千二百二十)
  (三石六/斗一升)
 南直𨽻(田土计六十九万六千/七百二十顷一十二亩)
卷九十 第 13a 页 WYG0971-0620a.png
  (夏税麦一百三十二万七千七百一十三石七斗/四升秋粮米六百二十三万六千一百八十三石)
  (七斗/五升)
 北直𨽻(田土计二十七万四/千三十三顷一亩)
  (夏税麦四十三万五千八百二十七石九/升秋粮米一百一万七千五百六石六斗)
 浙江布政司(田土计四十七万三/千八百九十六顷)
  (夏税麦二十五万四千二百三十八石九斗八升/秋粮米二百三十六万六千三百八十六石三斗)
  (八/升)
 江西布政司(田土计四十万二千四/百六十五顷二十七亩)
卷九十 第 13b 页 WYG0971-0620b.png
  (夏税麦八万七千九百一十二石九斗八升秋/粮米二百五十五万九千七百五石六斗五升)
 湖广布政司(田土计二十万九千/二十六顷五十八亩)
  (夏税麦一十三万九百一十石二斗六升秋粮/米二百三万六千九百九十五石一斗八升)
 四川布政司(田土计一十万七千九/百三十六顷九十六亩)
  (夏税麦五万五千五百九十二石七斗一升秋/粮米七十一万五千三百四十五石九斗九升)
 山西布政司(田土计三十九万一斗亩/五百五十四顷四十七)
  (夏税麦六十八万二千二百九十二石三斗五升/秋粮米二百二万六千九百二十二石一斗一升)
 山东布政司(田土计五十五万五千八/百六十六顷六十二亩)
卷九十 第 14a 页 WYG0971-0620c.png
  (夏税麦八十九万八千六百七十八石八斗五升/秋粮米二百九万八千六百九十九石六斗九升)
 河南布政司(田土计四十一万六千二/百九十三顷六十一亩)
  (夏税麦六十二万二千一百二石六斗二升秋/粮米一百七十八万二千一百八石一斗四升)
 陕西布政司(田土计二十六万三千七/百一十七顷五十四亩)
  (夏税麦七十四万四千四百四十五石一斗一/升秋粮米一百二十万五百四十二石八升)
 福建布政司(田土计一十三万五千二/百五十九顷九十二亩)
  (夏税麦八百七十六石八斗秋粮米/八十四万一千三百五十三石二升)
 广东布政司(田土计二十五万五千七/百八十八顷四十九亩)
卷九十 第 14b 页 WYG0971-0620d.png
  (夏税麦六千七石五斗一升秋粮米/一百一万八千三百七十七石三升)
 广西布政司(田土计九万二千四/百七十三顷四亩)
  (夏税麦三千三百八十石六斗一升秋粮米/四十三万六千九百八十七石八斗八升)
 云南布政司(田土计一万七千二百/七十九顷一十二亩)
  (夏税麦三万四千六十一石八斗八升秋粮/米一十万五千七百七十五石七斗八升)
 贵州布政司(自来原无丈/量顷亩田土)
  (夏税麦二百五十三石四斗五升八石/八升秋粮米四万八千三百三十四石)
  嘉靖二十一年
卷九十 第 15a 页 WYG0971-0621a.png
 南北直𨽻并十三布政司(田土总计四百三十六万五/百六十二顷六十亩九分)
  (夏税麦四百九十九万二千一百三十四石四斗秋/粮米二千四百一十九万八千四百七十二石九斗)
 南直𨽻(田土计七十一万六千二/百九十八顷二十一亩)
  (夏税麦一百二十五万七千二百四十四石八斗三/升秋粮米六百一十三万二百九十一石九斗七升)
 北直𨽻(田土计二十七万六千三/百二十六顷七十亩五分)
  (夏税麦四十三万五千八百五十三石三斗四/升秋粮米一百一万九千六百六十五石九升)
 浙江布政司(田土计四十七万三千/一百七十顷七十七亩)
  (夏税麦一十五万三千九百五十一石七斗八升秋/粮米二百三十六万八千一百六十九石一斗二升)
卷九十 第 15b 页 WYG0971-0621b.png
 江西布政司(田土计四十万一千七百/三十九顷一十三亩五分)
  (夏税麦一十一万七千三百一十二石六斗二升/秋粮米二百五十二万七千九百五石二斗七升)
 湖广布政司(田土计二十四万九千五百/九十三顷九十一亩八分)
  (夏税麦一十万一千石三斗三升秋粮/米二百三万二千六百一石一斗二升)
 山东布政司(田土计五十五万五千八百/八十三顷九十三亩四分)
  (夏税麦八十九万九千四百二十二石二斗三升/秋粮米二百九万九千五百五十五石六斗五升)
 山西布政司(田土计三十九万一千五百/六十七顷一十四亩四分)
  (夏税麦六十八万一千四百一十一石八斗七/升秋粮米二百三万四千三百四十石二升)
卷九十 第 16a 页 WYG0971-0621c.png
 河南布政司(田土计四十一万六千三/百二十一顷七十亩四分)
  (夏税麦六十二万一千一百一十六石九斗二升升/秋粮米一百八十万七千七百九十九石二斗七)
 福建布政司(田土计一十三万五千七百/七十五顷三十三亩一分)
  (夏税麦八百七十六石八斗秋粮/米八十四万二千七十二石四斗)
 四川布政司(田土计一十万九千九/百七顷四十一亩四分)
  (夏税麦三万五千二百七石四斗四升秋粮/米六十八万四千八百七十二石三斗七升)
 陕西布政司(田土计二十六万三千七/百八十五顷六十亩九分)
  (夏税麦六十六万四千七百一十七石二升秋/粮米一百四万五千九百二十石一斗八升)
卷九十 第 16b 页 WYG0971-0621d.png
 广东布政司(田土计二十五万六千九百/六十八顷三十四亩一分)
  (夏税麦四千三百九十七石九斗秋/粮米一百一万三千六百二石八斗)
 广西布政司(田土计九万二千八百六/十八顷六十七亩七分)
  (夏税麦一千九十二石五斗一升秋粮米/四十三万九千五百二十五石四斗五升)
 云南布政司(田土计一万七千六百六/十五顷九十一亩四分)
  (夏税麦三万四千九百四十九石五斗九升/秋粮米一十万六千五百九十三石七升)
 贵州布政司(田土计二千九百五十/一顷六十二亩九分)
  (夏税麦二百三十九石四斗秋/二米四万五千二十六石二升)
卷九十 第 17a 页 WYG0971-0622a.png
 按洪武初天下田土八百四十九万六千顷弘治十
 五年存额四百二十二万八千顷有奇失额四百二
 十二万八千顷有奇是宇内额田存者已失其半矣
 洪武十三布政司并直𨽻府县人户总计一千六十
 五万二千八百七十户人口总计六千五十四万五
 千八百二十一口至嘉靖间户总计九百九十七万
 有零是升平日久而人户反缩于国初司国计者盍
 思其故哉
卷九十 第 17b 页 WYG0971-0622b.png
  古今户口总数
 禹平水土为九州人口千三百五十五万三千九百
 二十三
 周公相成王致理刑措人口千三百七十万四千九
 百二十三(周极盛/之数)
 西汉至孝平元始间民户千二百二十三万三千六
 十二(西汉极/盛之数)
 光武中兴至末年户数仅及西都孝平时四分之一
卷九十 第 18a 页 WYG0971-0622c.png
 至桓灵永寿间更浮于孝平之世(东汉极/盛之数)
 隋承周后户三百六十万平陈又收户五十万大业
 十八载至八百九十万
 唐玄宗天宝十八载户九百六万三千宪宗元和
 时户二百四十七万三(较天宝初/十失其三)
 宋祖开宝中天下主客户三百九万五百四仁宗嘉
 祐间主客户一千二百四十六万二千三百一十七
 国初洪武三年令中书省臣凡行郊祀礼以天下户
卷九十 第 18b 页 WYG0971-0622d.png
 口钱粮之籍陈于台下祭毕收入内府藏之十三布
 政司并直𨽻府州人口总计一千六十五万二千八
 百七十户人户总计六千五十四万五千八百二十
 一口
  户口总论
 说者谓三代而上户口盛于西北三代而下户口盛
 于东南是矣然民数之多寡系于赋役之重轻而圣
 人之于民恒予之以休养生息之恩以致民生蕃阜
卷九十 第 19a 页 WYG0971-0623a.png
 之盛有以也后世乃多为之法以征其身庸调口赋
 日增月益又虐用其民而为乡长里正者不胜诛求
 之苦各萌逃避之意于是版图脱漏人如鸟兽飞走
 莫测而家以之乏国以之贫矣故胡寅论隋氏之耗
 不咎杨李而咎独孤后天宝之耗不罪安史而罪杨
 大真李林甫元和之耗则又归其狱于程异皇甫镈
 之聚敛焉大扺田亩赋重则人争隐漏以逃赋欲蕃
 民生者惟薄赋可也李翱有言人知重赋之可以得
卷九十 第 19b 页 WYG0971-0623b.png
 财而不知轻赋之得财愈多可谓知本矣丁口之徭
 重则人争隐漏以避役欲增户口者惟轻徭可也马
 端临有言庸调之征愈增则户口之数愈减可谓通
 论矣州县果得人以均其赋役户口有不蕃盛者哉
  赋役版籍总论
 赋役稽版籍一岁会实徵十年攒造黄册册有丁有
 田丁有役田有租田曰官田曰民田凡二等租曰夏
 税曰秋粮凡二等丁曰成丁曰未成丁凡二等役曰
卷九十 第 20a 页 WYG0971-0623c.png
 甲役曰徭役曰杂役凡三等皆有力役有雇役计其
 丁粮为差国初天下田土总计八百四十九万六千
 五百二十三顷零征科之数制为两次夏税则纳米
 麦四百七十一万二千九百石外此复输钱三万九
 千八百锭绢三十八万八千七百秋粮则纳米二千
 四百七十三万四百石外此复输钱五千七百三十
 锭绢五千九百夫以田而责之以是赋以汉唐准之
 似有过于重者殊不知汉唐之田赋虽轻而他赋则
卷九十 第 20b 页 WYG0971-0623d.png
 重我朝自两徵之外而他无杂征况于茶课盐虽前
 代所倚以侵渔者亦且从而罢之矣其后拨给亲王
 功臣及土地肥瘠开垦灾伤等项或增或减岁无常
 赋则是法虽有一定之则而斟酌之权未尝不行乎
 其间也苏州府一州七县额田九万顷岁徵粮二百
 七十万带耗其税粮三百五十万淮安府两州七县
 额田十八万顷岁徵粮三十六万较农田之广狭淮
 安加苏州一倍较岁粮之徵输苏州加淮安十倍又
卷九十 第 21a 页 WYG0971-0624a.png
 松江府惟两县岁输税粮一百二十万北直𨽻八府
 一十八州一百一十七县岁输税粮亦一百二十万
 以松江两县税粮视一百一十七县税粮重轻悬绝
 如此彼苏州之民何辜而受其苦哉因求其故盖以
 贼虏张士诚伏诛其将帅叛臣亦从歼灭田皆没官
 故凡租税之重皆官田也今顽民埋隐官田以为巳
 业转将瘠田诡为官税甚则诡曰水𡊢沙压田去税
 存里甲赔累害愈不可言今已不早图切恐民病霍
卷九十 第 21b 页 WYG0971-0624b.png
 韬曰天下农民之病自江而南由粮役轻重不得适
 均自淮而北税粮虽轻杂役则重夫杂役之重非其
 有益于国也如其有益于国不得已而重犹之可也
 今则县有司人自为政高下任情轻重在手大为民
 害如徐州杂役岁出班夫伍万八千有奇岁出洪夫
 一千五百有奇复有浅夫闸夫泉夫马夫等役洪夫
 一役银十二两统而计之洪夫之役岁费银一万八
 千有奇其馀各役不可究言也巳徐州之民仅二万
卷九十 第 22a 页 WYG0971-0624c.png
 户杂役如此民何以堪故徐州民年年拘役无一丁
 免者虽穷坊僻里仅育一人自随亦岁辨役银一两
 是民病已极矣何不宽一分使民受一分泽乎浙江
 阖省粮役重轻之籍尝为一椟曰粮役册将一省丁
 田粮先揭大纲后列条目年有定额椟有定式民有
 定役官有定守赃污官吏虽欲低昂其手以渔取于
 民不可得也岂非良法乎
  丁粮隐漏总论
卷九十 第 22b 页 WYG0971-0624d.png
 淮以北土无定亩以一望为顷欺隐田粮律条未之
 能行也江以南户无实丁以系产为户脱漏户丁律
 条未之能守也洪武初年甫脱战争人民凋残户一
 千六百五万有奇口六千五十四万有奇弘治四年
 承平久矣户口宜蕃且息矣乃户仅九百一十一万
 视初年减一百五十四万口仅五千三百三十八万
 视初年减七百一十六万此其故何也宜司国计者
 知所以处之矣周忱户口论曰或投倚于势豪之门
卷九十 第 23a 页 WYG0971-0625a.png
 而自幼至长无复粮差或招诱于僧道之途而化缘
 财物遍游四方冒名为匠则在南京者应天府不知
 其名在北京者顺天府亦无其籍挈家于舟则四水
 土洋莫知踪迹冒隐买卖陶然无忧
  役法总叙
 役民者官也役于官者民也郡有守县有令乡有长
 里有正其位不同而皆役民者也在军旅则执干戈
 兴土木则亲畚锸调征行则负羁绁以至追胥力作
卷九十 第 23b 页 WYG0971-0625b.png
 之任其事不同而皆役于官者也役民者逸役于官
 者劳其理则然然则乡长里正非役也后世乃虐用
 其民为乡长里正者不胜诛求之苛各萌避免之意
 而始命之曰户役夫宋唐而后下之任户役者其费
 日重上之议户役者其制日详于是曰差曰雇曰义
 纷纭杂袭而法出奸生莫能禁止噫成周之里宰党
 长皆有禄秩之命官两汉之三老啬夫皆有誉望之
 名士盖后世之任户役者也曷尝凌暴之至极乎
卷九十 第 24a 页 WYG0971-0625c.png
 
 
 
 
 
 
 
 
卷九十 第 24b 页 WYG0971-0625d.png
  诸司职掌
 凡各处户口每岁取勘明白分豁旧管新收开除实
 在总数县报于州州类总报之于府府类总报之于
 布政司布政司类总呈达本部立案以凭稽考仍每
 十年本部具奏行移各布政司府州县攒造黄册编
 排里甲分豁上中下三等人户遇有差役以凭点差
 若有逃移者所在有司必须穷究所逃去处移文勾
 耿赴官依律问罪仍令复业
卷九十 第 25a 页 WYG0971-0626a.png
 洪武十四年诏天下府州县编赋役黄册以一百
 一十户为里推丁多者十人为长馀百户为十甲甲
 凡十人岁役里长一人管摄一里之事城中曰坊近
 城曰厢乡都曰里凡十年一周先后则各以丁数多
 寡为次每里编为一册册首总为一图鳏寡孤独不
 任役者则带管于百一十户之外而列于图后名曰
 畸零册成一本进户部布政司及府州县各存一本
 至二十四年奏准攒造黄册格式有司先将一户定
卷九十 第 25b 页 WYG0971-0626b.png
 式誊刻印板给与坊长厢长里长并各甲首令人户
 自将本户人丁事产依式开写付该管甲首其甲首
 将本户并十户造到文册送各该坊厢里长各将甲
 首所造文册攒造一处赴本县本县官吏将册比照
 先次原造黄册查算如人口有增即为作数其田地
 等项买者从其增添卖者准令过割务不失原额所
 㨿排年里长仍照黄册内原定人户应当设有消乏
 许于一百户内选丁粮近上者补充图内有事故户
卷九十 第 26a 页 WYG0971-0626c.png
 绝者于畸零内补辏如无畸零方许于邻图人户内
 拨补其上中下三等人户亦照原定编排不许更改
 果有消乏事故有司验其丁产从公定夺仍于各文
 册前面本县照依式样类总填图所在有司官吏里
 甲敢有团局造册科敛害民或将各处写到如式无
 差文册故行改抹刁蹬不收者许老人指实连册绑
 缚害民吏典赴京具奏犯人处斩若顽民妆诬排陷
 者扺罪若官吏里甲通同人户隐瞒作弊及将原报
卷九十 第 26b 页 WYG0971-0626d.png
 在官田地不行明白推收过割一槩影射减除粮额
 者一体处死隐瞒人户家长处死人口迁发化外凡
 编排里甲务不出本都且如一都有六百户将五百
 五十户编为五里剩下五十户分𣲖本都附各里长
 带管当差不许将别都人口补辏其畸零人户许将
 年老残疾并幼小十岁以下及寡妇外郡寄庄人户
 编排若十岁以上者编入正管且如编在先次十岁
 者今已该二十岁其十岁以上者各将年分远近编
卷九十 第 27a 页 WYG0971-0627a.png
 排候长一体充当甲首其有全种官田人户亦编入
 图内轮当凡册式内定到田地山塘房屋车船各项
 款目所在有司有者依式开写无者不许虚开若类
 县总都总收除项下止除开写人丁事产总数不必
 备开花户其州县将各里文册类总填图完备仍依
 定式将各里人丁事产攒造一处另造类册一本于
 内分豁各乡都人丁事产总数正官首领官吏躬亲
 磨算查对相同于各里并本州县总册后书名画字
卷九十 第 27b 页 WYG0971-0627b.png
 用印解赴本府其提调正官首领官吏于各州县造
 到文册躬亲检阅磨算相同本府依定式另造总册
 一本于内分豁各州县人丁事产总数并州县造到
 各项册后一体开写年月书名画字用印直府州本
 府委官一员率各州县提调造册官吏亲赍其布政
 司所辖府州仍申解布政司本司官吏躬亲检阅磨
 算相同依式类造总册一本于内分豁各府州人丁
 事产总数于各府州造到总册后填写年月书名画
卷九十 第 28a 页 WYG0971-0627c.png
 字用印委官一员率各府州县官吏亲赍俱限年终
 进呈凡庵观寺院已给度牒僧道如有田种者编入
 黄册与里甲纳粮当差于户下开写一户某寺院庵
 观某僧道当几年里长甲首无田粮者编入带管畸
 零下作数凡黄册字样细书大小行款高低照坐去
 样式面上乡都保分等项照式刋刻印不许用纸浮
 贴其各州县每里造一册本进呈册用黄纸面布政
 司府州县册用青纸面 又令各处布政司及直𨽻
卷九十 第 28b 页 WYG0971-0627d.png
 府州县并各土官衙门所造黄册俱送户部转送后
 湖收架委监察御史二员户科给事中一员户部主
 事四员监生一千二百名以旧册比对清查如有户
 口田粮埋没差错等项造册径奏取旨
  授时任民(附/)
 一嘉靖九年十月内户部题该吏部尚书武英殿大
 学士桂奏为授时任民事臣闻大圣人御极九功之
 德皆可歌者以有实政与时偕行耳今考之夏小正
卷九十 第 29a 页 WYG0971-0628a.png
 月令时则诸书可槩见矣至于分地任民所以体国
 经野使民业生业均平如一则古法虽废而州县域
 民尚有乡都村鄙之图其经界俱可修复是均平任
 民之意固未泯也然学士大夫不讲久矣汉晋以来
 诸儒虽有其说辄不遇聪明睿智首出庶物之君以
 行之于是金木水火土榖正德利用厚生之功千有
 馀年几坠地矣兹者适当贞元会合之期陛下以天
 纵之德入继大统宵衣旰食凡事不蹈故常必上律
卷九十 第 29b 页 WYG0971-0628b.png
 天时下袭水土聿新一代之制比隆于尧舜矣乃即
 位之九年亲率百官躬耕帝籍大修九功之德崇万
 化之源务为实政而不徒为仪观也天下信之矣臣
 待罪辅臣何幸躬逢其盛顾以足痿不能与分百执
 事一日之劳而赞襄之心不能自己谨力疾思索实
 得二事一曰授时考妄意编之盖以便百官下僚之
 检阅岂能不为知言者诮乎窃自以为之犹贤乎巳
 之类也若夫法天地之道允执厥中以立甄陶万化
卷九十 第 30a 页 WYG0971-0628c.png
 之本则在陛下所自得于敬一之功有以直造天德
 而臣下实不能赞襄者也今所编授时任民二书各
 装成二册一留御览一乞下之该部以备采择等因
  清图
 一嘉靖九年十月内户部题该学士桂奏为授时任
 民事臣考图者今之黄图故谓之板亦谓之方仪礼
 注云百名书于方以方板阔大可以曲折画图周礼
 地讼正以图即谓是也与籍大段不可合故古人止
卷九十 第 30b 页 WYG0971-0628d.png
 用图以證地讼所谓地讼地之无民照对者乃奸人
 飞诡之源也我祖宗朝屡颁下田不出图户不出乡
 之禁以防飞诡然州县村落有大小人户聚散无定
 居故朱红流水鱼鳞等册虽详而该图之中大则山
 川道路小则人户里巷之总凡经界大政因以反略
 即终不能合于籍册所以不久随废盖不知古人立
 图与籍实是两事林勋本政书作图之法以田为母
 以管业人户为子盖不照籍册所登地方以为凭㨿
卷九十 第 31a 页 WYG0971-0629a.png
 人户虽有逃亡土地只在本处是正地讼切要法也
 故今欲清图惟在以各县地方通融纽算分为几图
 其散漫山坂人少地荒去处又以近分属各图东西
 相准南北相照立为封界记定四至约其顷亩总数
 实写管业办粮系某处人户于上因以立保甲比追
 胥别为一图不必强同籍册等因该本部看得图者
 地图也所以图其地亩坐落之形委与黄册不同洪
 武二十年覈实天下地土其两浙等处富民多畏避
卷九十 第 31b 页 WYG0971-0629b.png
 差役诡寄田产遣监生往丈之画图编号悉书名为
 鱼鳞图册以备查考今本官奏欲清图合行各该抚
 按官酌处施行
  清籍
 一嘉靖九年十月内户部题该学士桂奏为授时任
 民事臣考籍者今谓之黄册古谓之册册者策也以
 行简编此以杀青书谓之册仪礼注云不及百名于
 册为其条小止可计数周礼民讼正以地比即为是
卷九十 第 32a 页 WYG0971-0629c.png
 也与板图大段不可合故古人止用地比以正民讼
 是民与地之有照对者不能作飞诡之弊者也我祖
 宗当时方欲宽乡徙田窄乡徙民又因为与前图画
 不合所以均平里甲之政反为之妨盖不知均里甲
 正在通融各乡村落不当为地图限定者也等因该
 本部看得籍者册籍也所以籍其丁产多寡之数委
 与地图不同我朝十年攒造一次名为黄册前列里
 甲格眼后开人户丁产税粮分别旧管新收开除实
卷九十 第 32b 页 WYG0971-0629d.png
 在巳是定规本官奏称今欲清籍不过照见册追究
 逐年所以飞失田土人户之故则寄居捏荒田土尽
 出投首深为有补合行各该巡抚官查照施行
  攒造
 一嘉靖九年十月内户部题该学士桂奏为授时任
 民事内称地图既清里甲差役毫釐不均无所逃矣
 乃每十岁攒造之时通将该州该县有若干图分限
 田限丁而均𣲖之十年之后消长不一则下之凡一
卷九十 第 33a 页 WYG0971-0630a.png
 里甲有比众田不及一顷以上人不及十丁以上则
 以有馀者附益有比众田增至一顷以上人增至十
 丁以上则听不足者收补今止为造定格册内前遂
 妄指为版图不可更易只以旧管新收开除实在以
 括之反因是每十年为奸猾飞诡一次嘉靖元年臣
 治成安时正改造黄册未定臣即不拘旧定屯社之
 图不拘军五不分户之例一以均里长之丁产甲首
 之多寡为事即一时之地土广亩小亩人人愿均而
卷九十 第 33b 页 WYG0971-0630b.png
 有司旧日之伪增户口人人愿改去其诡捏名字一
 十一屯社事定而人心大悦乃于黄册之外别作一
 图名曰人户归图册与黄册判而为二其今之黄册
 则名曰地土归户册以相参对甫成臣又妄意以为
 图籍既正里甲既均遂旋可以查举世业田以牵联
 族属者别处口分田以广惠困穷矣臣思今之族大
 者就其家抽出世业田隐然有宗于收放之意无难
 举者若口分田则当别为一制不必依仿唐法只将
卷九十 第 34a 页 WYG0971-0630c.png
 自后没官田土分给州县无田穷困之民每十年一
 计口分之田或有流移死绝复入于官等因该本部
 看得各该州县每里额设里长十名甲首各十名轮
 年应役但每里各甲丁田多寡不一十年之间人户
 消长不齐必须攒造之年通融审𣲖然后赋役得均
 而无偏重之患合行各该抚按官查照施行
  军匠开户
 一嘉靖九年十月内户部题该学士桂奏为授时任
卷九十 第 34b 页 WYG0971-0630d.png
 民事臣考近来有上匠不许开户之例盖为军匠逃
 亡事故而设迩来军户有原不同户而求告合户者
 又有串令近军同姓之人投告而合户者匠籍亦然
 于是军匠有人及数千丁地及数千顷辄假例不分
 户为辞于是里长甲首人丁事产不及军匠人户百
 分之一其法止当不分军民匠灶等籍限田限丁将
 州县人户事产通融总算一体分户等因该本部查
 得大明会典内一款凡军户子孙畏惧军役另开户
卷九十 第 35a 页 WYG0971-0631a.png
 籍或于别府州县入赘寄籍等项及至原卫发册清
 勾买嘱原籍官吏里书人等捏作丁尽户绝回申者
 俱问罪正犯发烟瘴地面里书人等捏作丁尽户绝
 发附近卫所俱充军官吏参䆒治罪今本官奏要将
 州县人户通融总算一体分户盖欲同籍则承军伍
 之役分户则应里甲之差今如湖广之垛籍山东之
 分开审差是矣合行各该抚按官查照施行
  新增田地
卷九十 第 35b 页 WYG0971-0631b.png
 一嘉靖九年十月内户部题该学士桂奏为授时任
 民事臣按禹贡有作十有三载乃同之规周官有一
 易再易之令今师其意而施之于新增田土即劝民
 开垦资给事故田产之大法也大扺两山之间必有
 深川滨海之土必有高岸故深川为陵谷沧海化桑
 田自古已然所以新增之产所得率不能补所亡也
 合无今后新增事产通查照弘治年间凡新涨洲田
 别立一册谓之白册升科事例当法周礼之制则以
卷九十 第 36a 页 WYG0971-0631c.png
 二亩或三亩视一亩当法禹贡之制则计成熟之久
 者与不易之产同科等因该本部查得每年会计夏
 税秋粮俱照原额分𣲖各省府徵纳若有新增续认
 一体查照徵收遵行已久但各处临湖边江滨海田
 地东滩西涨彼长此消名曰新增实非旧额昔尚书
 王恕曾巡抚苏常等将此等钱粮不入黄册另作白
 册以补小民包赔之数意盖如此等因覆奉钦依合
 行各该抚按官查照施行
卷九十 第 36b 页 WYG0971-0631d.png
  寺观田土
 一嘉靖九年十月内户部题该学士桂奏为授时任
 民事内称见今荒废寺观俱无僧行住持田产多为
 人侵占逐年失陷税粮赔累里甲官府清查又无人
 照对合无出榜召人报勘纳价改正登册等因该本
 部查得赋役黄册事例一庵观寺院已给度牒僧道
 俱要遵旧例有田粮者俱要编入黄册同里甲纳粮
 当差无粮者编入带管畸零今本官乞要出榜召人
卷九十 第 37a 页 WYG0971-0632a.png
 报勘纳价改正登册承纳税粮相应查处等因覆奉
 钦依合行各该抚按官通行所属查勘寺观田土但
 有荒废寺观无僧行住持及遗下田产无人管业逐
 一清查见数各照彼中时价召人承买改名入册办
 纳粮差不许势豪用强侵占及因而减价承买违者
 从重参究治罪
  编审徭役
 一嘉靖九年十月内户部题该学士桂奏为授时任
卷九十 第 37b 页 WYG0971-0632b.png
 民事内称黄册既均每州县必以人丁事产通融分
 为十分一年一分轻重均施而不照黄册𣲖定年分
 又各通造一册总于各府各府又以各州县丁产计
 差画一均施之以令州县编𣲖又各府以申布按二
 司二司又会同以一省所属合起徭役通融如府之
 视州县则一省通无不均之叹矣且优免等则又重
 拟定而一例行之等因该本部看得各处编审徭役
 各验册内丁口田粮定立等第科差遵行已久但各
卷九十 第 38a 页 WYG0971-0632c.png
 甲丁粮多寡不一者得以众轻易举少者不免增益
 取盈委有不均之叹合将十甲丁粮总于一里各里
 丁粮总于一州一县各州县丁粮总于一府各府丁
 粮总于一布政司布政司通将一省丁粮均𣲖一省
 徭役内量除优免之数每粮一石编银若干每丁审
 银若干勘酌繁简通融科𣲖造定册籍行令各府州
 县永为遵行其外官吏监生生员之家例应优免杂
 泛差役查得大明会典洪武十三年令六部都察院
卷九十 第 38b 页 WYG0971-0632d.png
 应天府两县判录司仪司行人司随朝官员除本户
 合纳税粮外其馀一应杂泛差役尽免正统元年令
 在京文武官员之家除里甲正役外其馀一应杂泛
 差役俱免又查得先为优免事该锦衣卫百户赵镗
 告该本部议拟将锦衣卫随朝官员比照优免内臣
 事俱量其官职品级将各户下杂泛差役指挥三丁
 千户卫镇抚免二丁百户所镇抚免一丁著为定例
 等因嘉靖四年三月二十六日具题奉圣旨内官内
卷九十 第 39a 页 WYG0971-0633a.png
 使户内照文职例优免锦衣卫指挥免七丁千户五
 丁镇抚百户三丁钦此以上事例建议纷纭委无定
 则其京官不拘品秩崇卑一槩全户优免此乃祖宗
 优待常朝官员极为隆厚延今一百六十馀年官属
 众盛差役浩繁科𣲖益频民力日困加以乡里亲戚
 诡寄夤缘里书畏势奉承有司莫敢穷诘致将滥免
 之数一槩加𣲖小民且京官品级本有崇卑而事产
 人丁自有多寡必须立为限制庶可允塞弊源合无
卷九十 第 39b 页 WYG0971-0633b.png
 除锦衣卫指挥千户镇抚百户奉有前项钦依外京
 官一品免粮二十石丁二十丁二品免粮十八石人
 丁十八丁三品免粮十六石人丁十六丁四品免粮
 十四石人丁十四丁五品免粮十二石人丁十二丁
 六品免粮十石人丁十丁七品免粮八石人丁八丁
 八品免粮六石人丁六丁九品免粮四石人丁四丁
 内官内使亦如之外官各减一半教官监生举人生
 员各免粮二石人丁二丁杂职省祭官承差知印与
卷九十 第 40a 页 WYG0971-0633c.png
 吏典各免田粮一石人丁一丁其丁多而粮少者则
 以丁准粮丁少而粮多者则以粮准丁户内丁粮不
 及数者止免实在之数俱以本户自己丁粮照数优
 免但有分门各户疏远房族不得一概混免以启诡
 寄之端覆奉钦依通行各省所属一体遵守违者从
 重各治以罪
  朱熹井田类说
 一嘉靖九年十月内户部题该学士桂奏为授时任
卷九十 第 40b 页 WYG0971-0633d.png
 民事内称朱熹井田类说夫天地土者天下之大本
 也春秋之义诸侯不得专封大夫不得专地今豪民
 占田或至数千百顷富过王侯是自专封也买卖由
 巳是自专地也孝武时董仲舒尝言宜限民田至哀
 帝时乃限民占田不得过三十顷虽有其制率不能
 施然三十顷已不平矣且夫井田之制宜于民众之
 时地广民稀勿为可也然废之于寡立之于众占地
 既富列在豪强者率而归之并起怨心则生纷乱而
卷九十 第 41a 页 WYG0971-0634a.png
 制度难行由是观之则高帝初定天下及光武中兴
 之后人民稀少立之易矣就下悉备井田之法宜以
 口数占田为立科限民得耕种商得买卖以赡贫弱
 以防兼并且为制度张本不亦宜乎虽古今异制损
 益随时然纲纪大略其制一也书曰天秩有礼天罚
 有罪故古圣人因天秩而制五礼因天罚而制五刑
 建司马之官设六军之众因井田而制军赋于是有
 司马之法车徒干戈素具春振旅以蒐夏拔舍以苗
卷九十 第 41b 页 WYG0971-0634b.png
 秋治兵以狝冬大阅以狩于农隙讲武事焉此一王
 于任民而立赋足兵之大略也臣家食时常作周礼
 师田图亦颇讲求大意窃谓农兵学校只是一事古
 之帝王深知之所以升官有统而条目不致纤琐等
 因该本部查得先该本官奏要分豁灾伤田租里甲
 官银及称北方之土有广亩小亩之异南方之粮有
 轻则重则之殊何者如今江西湖广等处州县以村
 分里甲也直𨽻河南等处州县以社分里甲也祖宗
卷九十 第 42a 页 WYG0971-0634c.png
 朝以北方民少地多乃迁山陕等处无田之民分屯
 其地故又以屯分里甲当时社民占地顷亩甚广屯
 民后至顷亩甚狭故屯地谓之小亩社地谓之广亩
 北方之民所甚怨于不均者大坏成则而禹贡不同
 故也然历朝因革不常乃有土地虽同而科则甚异
 者矣然于抄没之产当时追收籍册即因民间所收
 客租之粮谓之官粮及转卖多年无复辨验以致粮
 重人户逃亡负累里甲赔纳此南方之民所甚怨不
卷九十 第 42b 页 WYG0971-0634d.png
 均者也夫亲民事者贵得其情举古法者在师其意
 臣治湖州府武康县时尝查成化年间节该奏行田
 粮事例官为一则民为一则申府而该府七州县行
 之屡年民甚称便今苏松常镇杭嘉等府州县莫不
 欲如湖州府者臣治广平府成安县时尝查奏行事
 例将屯社之地地粮顷亩一其科差行之县民亦称
 便而该府八县莫不效之至今北直𨽻河南山东附
 近各州县又莫不欲如广平府者然南北分郡皆有
卷九十 第 43a 页 WYG0971-0635a.png
 官豪之家阻之故也夫北方官豪之家欲独享广亩
 之利不肯为屯民分粮南方官豪之家欲独出轻则
 之粮不肯为里甲均苦等因奏奉圣旨览卿所奏皆
 恤民周治之意分豁里甲灾伤二事户部斟酌可否
 议处了来说务要经久利便分南北粮土一事版籍
 已定罢钦此钦遵随该本部将分豁灾伤里甲二事
 斟酌议拟题奉钦依备行漕运衙门及各该巡抚御
 史议处具奏定夺去后今本官条陈以上清图等七
卷九十 第 43b 页 WYG0971-0635b.png
 事而复申以宋儒朱熹均井田之说一皆古人良法
 美意致治保民之道但已有前旨本部擅难别议等
 因
  民数总论
 徐伟长中论曰夫治平在庶功兴庶功兴在事役均
 事役均在民数周民数周为国之本也先王周知万
 民众寡之数乃分九职焉九职既分则劬劳者可见
 勤惰者可闻也然而事役不均者未之有也事役既
卷九十 第 44a 页 WYG0971-0635c.png
 均故上尽其心而人竭其力焉然而庶功不兴者未
 之有也庶功既兴故国家殷富大小不匮百姓休和
 下无怨疾然而治不平者未之有也故泉有源治有
 本道者审本而已矣故周礼孟冬司寇献民数于王
 王拜受之登于天府内史司会冢宰贰之其重之也
 一是今之为政者未之知恤已也譬犹无田而欲树
 艺虽有农夫安能措其强力乎是以先王制六乡六
 遂之法所以维持其民而为之纲目也使其邻比相
卷九十 第 44b 页 WYG0971-0635d.png
 保爱赏罚递延及故出入存亡臧否顺逆可得而知
 也及乱君之为政也户口漏于国版夫家脱于联伍
 避役逋逃者有之于是奸心竞生而伪端并作小则
 滥窃大则攻劫严刑峻令不能救也民数者庶事之
 所自出也莫不取正焉以分田里以令贡赋以造器
 用以制禄食以起田役以作军旅国以兴典家以立
 度五礼用修九刑用措其惟审人数乎
  丁粮总论
卷九十 第 45a 页 WYG0971-0636a.png
 户口稽于版籍每十年而覈其盈缩登其数于留守
 付其册于户部制非不密矣然飞诡虚悬致丁匿粮
 耗富者享无粮之田贫者纳无粮之税甚则流移倒
 绝摊及他里将并其所存而逼之使逃矣故丘文庄
 有配丁田之法并取李渤摊逃之议也但贫富异齐
 而必以丁配田则强人以不能而禁人以必致赋役
 有额而漫无补则丁在而伪逋户存而伪绝不可不
 虑也故不若质劵以稽产富而田多者准丁上其则
卷九十 第 45b 页 WYG0971-0636b.png
 贫而丁多者准粮下其等按籍以察逃产存则责里
 甲以代输产亡则覈业主以入甲又严处寄洒之奸
 豪曲招流移之穷馁庶其有实数乎不然均审之檄
 徒勤查造之册徒浩无益也
  役法总议
 役民者官也役于官者民也郡有守县有令乡有长
 里有正其位不同而皆役民者也在军旅则执干戈
 兴土木则亲畚锸调征行则负羁绁以至追胥力作
卷九十 第 46a 页 WYG0971-0637a.png
 之任其事不同而皆役于官者也役民者逸役于官
 者劳其理则然然则乡长里正非役也后世乃虐用
 其民为乡长里正者不胜诛求之苛各萌避免之意
 而始命之曰户役矣宋唐而后下之任户役者其费
 日重上之议户役者其制日详于是曰差曰雇曰义
 纷纭杂袭而法出奸生莫能禁止噫成周之里宰党
 长皆有禄秩之命官两汉之三老啬夫皆有誉望之
 名士盖后世之任户役者也曷尝凌暴之至此极乎
卷九十 第 46b 页 WYG0971-0637b.png
  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者通府州县十岁中夏税秋粮存留起运
 额若干均徭里甲土贡顾募加银额若干通为一条
 总徵而均支之也其徵收不输甲通一县丁粮均𣲖
 之而下帖于民备载十岁中所应纳之数于帖而岁
 分六限纳之官其起运完输若给募皆县官自支拨
 盖输甲则递年十甲充一岁之役条鞭则合一邑之
 丁粮充一岁之役也输甲则十年一差出骤多易困
卷九十 第 47a 页 WYG0971-0638a.png
 条鞭令每年出辨所出少易输譬则千石之重有力
 人弗胜分十人而运之力轻易举也诸役钱分给主
 之官承募人势不得复取嬴于民而民如限输钱讫
 闭户卧可无复追呼之扰夫十年之输一两固不若
 一年一钱之为轻且易也人安目前孰能岁积一钱
 以待十岁后用者又均徭之法通州县徭银数不可
 得减而各甲丁粮多寡势不能皆齐丁粮多则其年
 𣲖数加轻丁粮少则其年𣲖数加重固已不均而所
卷九十 第 47b 页 WYG0971-0638b.png
 当之差有编银一两而止纳一两者有加二加三加
 四五六者有倍纳四五倍七八倍者甚且相什伯则
 名为均徭实不均之大者今合民间加纳之银俱入
 官正𣲖之数均轻重通苦乐于一县十甲之中役人
 不损直而徭户不苦难固便如金银库革定名徭编
 之旧照司府例纳银为募人工食费止令巡守不与
 支收其支收委之吏则毫末承禀于官需索者不得
 行而诛求者自敛又以时得代不久苦查盘吏有身
卷九十 第 48a 页 WYG0971-0638c.png
 役固不得窃库银而逃仓中斗给于旧有募充亲充
 偿所耗固当而募人为看守其耗折亦徭户自偿彼
 守而此偿适教之使盗也今募吏充岁加脚费而折
 耗责之势不敢自盗又年终而更无岁久浥烂之忧
 又甚便诸递运夫马俱官吏支应势不得多取即用
 之不敢溢诸利弊不可悉道其大都徵附秋粮不杂
 出名目吏无所措手人知帖所载每岁并输可省粮
 长收头诸费利固不可胜矣通计里甲均徭驿传民
卷九十 第 48b 页 WYG0971-0638d.png
 兵计合用银𣲖之名四差皆视户丁粮为差次久之
 民相安而享其利也
卷九十 第 49a 页 WYG0971-0639a.png
 
 
 
 
 
 
 
 
卷九十 第 49b 页 WYG0971-0639b.png
  江西差役事宜(附/)
 按惟均徭之法十年一役计丁验粮户分等则行之
 已久诚为均平无累然法久弊生名为均徭实有不
 均之患每岁徭银原有定额而各甲丁粮多寡悬外
 其年丁粮多则𣲖银少而役轻丁粮少则𣲖银数多
 而役重其弊一也所编之差有正银一两而止纳一
 两者此必势豪夤缘者得之有加至一二倍者以至
 数十倍者此必平民下户无势力者当之此患在不
卷九十 第 50a 页 WYG0971-0639c.png
 均其弊二也北方则门丁事产四者兼论南方则偏
 论田粮粮多差重则弃本逐末以致田日贱而民日
 贫其弊三也粮多殷富之家平日则花分诡寄以图
 轻差及至审编则营求贿嘱以脱重差其弊四也岁
 岁审编公门如市官吏开贿赂之门里胥恣索骗之
 计其弊五也丁粮编剩利归于官小民不蒙轻减之
 惠其弊六也有此六弊小民困累巳甚且应直之年
 役重费繁力不能胜大抵人情皆安于目前既不能
卷九十 第 50b 页 WYG0971-0639d.png
 预积十年之费以待一年之输是以一年当差即九
 年未得苏息而倾家荡产者相比也及查均徭规则
 原分银力二差银差内如各官柴薪马丁儒学斋膳
 夫先年俱坐员审编以致贪婪有司故将殷实人户
 自行坐占困而加倍徵收渔猎无厌如两京会同馆
 并山东保定等处马价则以地方隔起有司不肯一
 体追徵以致经年逋负不得以时起解济用此银差
 之弊也力差内如府州县斗库及各骗廪给库子则
卷九十 第 51a 页 WYG0971-0640a.png
 赔费不赀门皂防夫禁子弓兵等役皆编徭户姓名
 募人代当则抑勒需索水马机兵等役则又编头户
 贴户以数十户朋为一役募役则给由帖取讨工食
 穷乡下邑之民不能抗城市积年之势力户被扰鸡
 犬不宁其害尤甚此力差之弊也弊多而法疏则民
 害滋甚愚拟将各项差役逐一较量如力差则计其
 代当工食之费因劳逸而量为增减如银差则计其
 折解交纳之费因难易而加以赠耗通计一岁用银
卷九十 第 51b 页 WYG0971-0640b.png
 若干止照丁粮编𣲖开载各户由帖立限徵收如往
 年编某为某役某为头户某为贴户今一切革之其
 有丁无粮者必系下户止纳丁银有丁有粮者必系
 中户及粮多丁少与丁粮俱多者必系上户俱照丁
 粮并纳审如是则贫富不待审编而自定徭差不得
 避重而就轻其银一完则终岁无追呼之扰而四民
 各安其业使轻重通融于一县苦乐适均于十甲是
 亦调停之一术也
卷九十 第 52a 页 WYG0971-0640c.png
 一革坊里惟州县设有坊里输年应差乃庶民往役
 之义自勾摄公事催办钱粮之外无他事也柰何有
 司不加体恤凡祭祀宴飨造作供帐馈遗夫马百尔
 费用皆令坊里直日管办坊里又坐𣲖于甲首费出
 无经以一科十闾里骚然日见凋敝如病嬴之人不
 少休息将无回生之望愚以为今日所急在于革坊
 里在于定经费凡岁用所需旧系坊里自行出办者
 今皆𣲖徵银两贮之官库如铺陈伞轿幕次器用等
卷九十 第 52b 页 WYG0971-0640d.png
 项应预先置造者祭祀乡饮宾兴上司支应等项应
 临时买备者修理衙门工料应临时估计者接递夫
 马应预先雇募临时拨发者莫非有司之事掌印官
 为之经纪扣算实用数目责令该吏照所司分管随
 下给银登记支销其买辨役使之人即于𨽻兵内轮
 𣲖应用与坊里绝无干涉自规则之外不许妄用自
 岁徵之外不许加𣲖其前项经费仍置立稽查格册
 每季赴抚按院道衙门查覈如果支用有馀作正支
卷九十 第 53a 页 WYG0971-0641a.png
 销如果事出不经支用不敷亦听各该州县于原编
 备补银内支销如此一州一县咸有经常之用既不
 失之苦节废礼而妨事而坊里轮年应役亦可无额
 外诛求之累矣
 一定𣲖则查得本省各项差徭自嘉靖二十八年该
 前任巡抚都御史张酌定赋役总会文册内开南北
 京库漕运本折米银起运存留宗藩司府仓米皆出
 于粮户口食盐起存钱钞则出于丁惟里甲均徭丁
卷九十 第 53b 页 WYG0971-0641b.png
 粮兼𣲖里甲一丁折米一石均徭二丁折米一石及
 查各该州县有以粮独编驿土有以丁粮配编民兵
 有以丁折米独编民兵全不编驿传者各因丁粮之
 轻重而为调停以免偏累民已相安相应查照旧规
 通融兼𣲖其户口食盐起存钱钞近年奉例随粮带
 徵但查盐钞二项系是丁差若仍前随粮带徵则畸
 零小户不无烦扰合行改正仍照丁口徵纳及照田
 粮有沙陷人丁有逃绝若不为之查处则粮差无从
卷九十 第 54a 页 WYG0971-0641c.png
 徵纳里递不免包赔议将沙逃田粮除旧额并沙陷
 无踪原经奏准免𣲖起运止𣲖存留司库者里递均
 摊输纳外其有旧虽沙荒今已开垦久已迷没今曾
 清出或本管里长并各势豪包占影射者即于得业
 人户名下追收花利以扺粮差不得槩及通图如妄
 捏沙逃无㨿者与实粮一例包差至于逃绝人丁原
 额注于实徵册内有㨿者照旧免编外其新开逃绝
 遽难槩免合照不成丁则例比实丁减半编差各州
卷九十 第 54b 页 WYG0971-0641d.png
 县四差人丁原额折算多寡悉从其旧若有投托势
 要隐避差役及脱漏户口者许诸人首告将本犯名
 下罪银充赏凡有清出丁口并逃户复业一面增入
 逐年格册一例𣲖徵仍候造册之年将徵黄二册改
 正如此庶丁粮𣲖则既定而妄捏欺隐之弊悉除小
 民永无偏累矣
 一佥粮解照得夏秋税粮有起运存留有本色折色
 收解之役名为粮长各该州县有一年一审编者有
卷九十 第 55a 页 WYG0971-0642a.png
 三年五年间一审编者止是佥报殷实人户原不轮
 年分甲每遇审编之期势豪大户夤缘规避坊里佥
 报索骗百端身未应役而所费已不赀矣官府不得
 已而为一切苟且之计或以数人而一充一名或令
 一身而包管合户闾里骚然息肩无日包揽者得肆
 侵欺贫难者苦于赔貱一充此役鲜不破家此皆民
 间至苦极累事也查得大明会典洪武二年令天下
 有司度民田以万石为率设粮长一名专督其乡赋
卷九十 第 55b 页 WYG0971-0642b.png
 税十五年革罢粮长徵收令里长催办十八年复设
 粮长是粮长之设或编殷实或轮里甲皆我祖宗旧
 制合无将各里排年管催本里人户税粮听其自行
 输纳米入官仓以管粮官典收银入官库以掌印典
 收查照旧规应用领解粮役几名就于经催中审其
 丁粮近上家道殷实者佥定名数责令管解粮米有
 搬运脚耗之费折银有秤收火耗之费俱于𣲖则内
 酌量加徵当官给发以资其用免其独力赔补是十
卷九十 第 56a 页 WYG0971-0642c.png
 年之中不过轮役一年纵有一年之劳得享九年之
 逸况以本管里长催徵本里人户事势尤为顺便庶
 几祖制里甲催辨之意而审编之弊可杜矣
 一处解运查得兑军兑淮南京各本色粮米及各项
 折银俱系府州县管粮官押经收人役交纳纵有挂
 欠侵欺其弊立见追赔易完以有官统之稽查便也
 其岁𣲖南京本色棉苧布疋旧规原系粮役经解以
 致棍猾揽泊侵欺动以万计且将粗疏布疋扺数解
卷九十 第 56b 页 WYG0971-0642d.png
 纳验不中式大半驳回节经该部开催竟无完报其
 起解南京各项折色如新例及江济二卫水夫马舡
 工料银两会同馆马价各衙门柴薪皂𨽻等银每差
 解户逐项转解以致中途花费侵欺或挂欠而回经
 年批单不获上为国用所关下为各役身家所系
 岂可袭循旧弊而不为之处合无将南京布疋顺委
 部运南粮官带解北京布疋各府类总委官押解南
 京各项银两务照北京事例凡系原差解户自解者
卷九十 第 57a 页 WYG0971-0643a.png
 俱解布政司收贮委官类解严限掣批回销庶可杜
 侵欺挂欠之弊
 周礼乡师遂师州长党正族师里宰鄙师旅师闾胥
 比长主徵六乡赋贡之税秦汉之制十里一亭亭有
 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啬夫有游徼三老掌教化
 啬夫听讼狱收赋税游徼循禁盗贼唐五百家为乡
 设乡正一人百家为里设里长一人掌户口课植农
 桑检察非为在邑居者为坊正掌坊门管籥督察奸
卷九十 第 57b 页 WYG0971-0643b.png
 非在田野者为村正责与坊同宋以里正户长乡书
 手课督租赋以耆长壮丁逐捕盗贼其后乃有三等
 衙前及承符人力手力散从祇候之役惟乡户衙前
 之役为最重或主典仓库或辇运仓物往往至于破
 产故皇祐中禁役乡户为衙前令募人为之至熙宁
 又有保甲之法至宝庆又有义役之法元坊设坊正
 里设里正都设主首专以催输税粮追会公事国朝
 洪武十四年创编赋役黄册以一百一十户为一图
卷九十 第 58a 页 WYG0971-0643c.png
 选其粮多者十户为里长馀百户为甲首十年轮役
 催辨钱粮追摄公事亦犹秦汉之里魁亭长唐宋元
 之坊正里正也选坊里中年高有德者为老人给以
 教民榜文主风俗词讼犹所谓三老也设粮长以追
 收二税犹所谓啬夫也故总甲小甲觉察非常犹所
 谓游徼也是十年之正役也今诸上供公费出于田
 赋之外者皆目之曰里甲盖言阖县里甲所当任也
 而又有十年之杂役焉曰力差曰银差皆里甲丁田
卷九十 第 58b 页 WYG0971-0643d.png
 之自出也而又有民兵焉有夫马焉夫马以代本色
 之邮土而他冲繁水陆之驿又有恊济之𣲖焉一以
 里长丁粮均摊取给夫邦国之用固不可已也而岁
 增一岁如丁田之有限何
  征役考
 小司徒之职乃均土地以稽其人民而周知其数上
 地家七人可任也者家三人中地家六人可任也者
 二家五人下地家五人可任也者家二人凡起徒役
卷九十 第 59a 页 WYG0971-0644a.png
 无过家一人以其馀为羡(饶/也)
 乡大夫以岁时登其夫家之众寡辨其可任者国中
 自七尺以及六十野自六尺以及六十有五皆征之
 其舍者国中贵者贤者能者服公事者老者疾者皆
 舍以岁时入其书(作文书入/于司徒)
 遂大夫以岁时稽其夫家之众寡六畜田野辨其可
 任者与其可施舍者均人掌均人民牛马车辇之力
 政(读为/征)凡均力政之岁上下礼年则公旬用三日焉
卷九十 第 59b 页 WYG0971-0644b.png
 中年则公旬用二日焉无年则公旬用一日焉
 司民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
 章氏曰三代役法莫详于周周礼伍两军师之法此
 兵役也师田追胥之法此徒役也府史胥徒之有其
 人此胥役也比闾族党之相保此乡役也有司徒焉
 则因地之美恶而均役有族师焉则校民之众寡以
 起役有乡大夫焉则辨民之老少以从役有均人焉
 则论岁之礼凶以行复役之法
卷九十 第 60a 页 WYG0971-0644c.png
 按所谓书于版者即前代之黄册今世之黄册也我
 朝每十年一大造黄册凡例有四曰旧管曰新收曰
 开除曰实在今日之旧管即前造之实在也每里一
 百一十户一户一甲十甲一里里有长辖民户十轮
 年应役十年而周周则更大造民以此定其籍贯官
 按此以为科差诚有如徐干所谓庶事所从出而取
 止者也然民伪日滋吏弊多端苟非攒造之初立法
 详尽委任得人则不能禁其脱漏诡寄飞走那移之
卷九十 第 60b 页 WYG0971-0644d.png
 弊矣
 秦用商鞅之法月为更卒(谓给郡县一/月而更卒)已复为正(正/卒)
 (谓给申/都官者)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汉兴循而
 未改汉高祖初为算赋(赋钱人百二/十为一算)
 马端临曰古者有田则税之有身则役之未有税其
 身者汉法民年十五而算出口赋至五十六岁而除
 二十而传给繇役亦五十六而除是税之且役之也
 唐制凡天下户口其资产升降定为九等三年一造
卷九十 第 61a 页 WYG0971-0645a.png
 户籍凡三本一留县一留州一送户部用人之力岁
 二十日闰加二日不役者日为绢三尺谓之庸有事
 而加役二十五日者免调三十日者租调皆免通正
 役不过五十日
 宋以衙前主官物(即今库子斗/级纳户解户)以里正户长乡书手
 课督赋税(即今里长/甲首老人)以耆老弓手壮丁追捕盗贼(即/今)
 (弓兵/民土)以承符人力手力散从官给使令(即今皂/𨽻禁子)县曹
 司至押录州曹司至孔目官下至杂职虞候拣搯等
卷九十 第 61b 页 WYG0971-0645b.png
 人(即今称/子铺户)各以乡户等第定差(此宋初/役法也)
 凡当役人户以等第出钱名免役钱其旧无色役而
 出钱者名助役钱用足又率其数增取二分以备水
 土欠阙谓之免剩钱(此宁熙免役法也其议/始于韩降成于王安石)
 司马光言免役之法其害有五请罢之
 邵伯温曰吴蜀之民以顾役为便秦晋之民以差役
 为便
 吕中曰司马光主差役王安石主顾役二者利害相
卷九十 第 62a 页 WYG0971-0645c.png
 半因其利而去其害皆可行也
 按二法实相资以为用也夫自古力役之征贫者出
 力富者出财各因其有馀而用之不足者不强也各
 随其所能而任之不能者不强也彼有力者而无财
 吾则俾之出力财不足者人助之彼有财者而无力
 吾则俾之出财力不能者人代之若夫事钜而物重
 费多而道远则必集众力裒众财使之运用而不至
 于顿踬资给而不至于困乏则民无或病事无不举
卷九十 第 62b 页 WYG0971-0645d.png
 矣且农夫遂耕穫之愿官府得使令之给而亦可以
 收市井游手之徒一举三得也
  自三代至宋末役法总论
 按差役古法也其弊也差役不公渔取无艺故转而
 为雇雇役熙宁之法也其弊也庸钱白输苦役如故
 故转而为差差役中兴以来江浙诸郡民户自相与
 讲䆒之法也其弊也豪强专制寡弱受凌故复反而
 为义盖以事体之便者观之雇便于差义便于雇至
卷九十 第 63a 页 WYG0971-0646a.png
 于义而复有弊则末如之何也已窃尝论之古之所
 谓役者或以起军旅则执干戈冒锋镝而后谓之役
 或以营土木则亲畚锸疲筋力而后谓之役夫子所
 谓使民以时王制所谓岁不过三日皆此役也至于
 乡有长里有正则非役也柳子厚言有里胥而后有
 县大夫有县大夫而后有诸侯有诸侯而后有方伯
 连帅有方伯连帅而后有天子然则天子之与里胥
 其贵贱虽不同而其任长人之责则一也其在成周
卷九十 第 63b 页 WYG0971-0646b.png
 则五家设比长二十五家设里宰皆下士也等而上
 之则为闾胥曰酂长皆中士也曰旅师曰鄙师皆上
 士也曰党正曰县正皆下大夫也曰州则中大夫也
 周时邻里乡党之事皆以命官主之至汉时乡亭之
 任则每乡有三老孝弟力田掌劝道乡里助成风俗
 每亭有亭长啬夫掌听狱讼收赋税又有游徼掌巡
 禁盗贼亦皆有禄秩而三老孝弟力田为尤尊可与
 县令丞尉以事相教复勿繇戍尝以岁十月赐酒肉
卷九十 第 64a 页 WYG0971-0646c.png
 或赐民爵一级则三老孝弟力田必一级赐民帛一
 疋则三老孝弟力田必三疋或五疋其尊之也至矣
 故戾太子得罪而壶关三老得以言其冤王导为郡
 而东郡三老得以奏其治状至于张敞朱博鲍宣仇
 香之徒为显宦有声名然其猷为才望亦皆见于为
 亭长啬夫之时盖上之人爱之重之未尝有诛求无
 艺迫胁不堪之举下之人亦自爱自重未尝有顽钝
 无耻畏避苟免之事故自汉以来虽叔季昏乱之世
卷九十 第 64b 页 WYG0971-0646d.png
 亦未闻有以任乡亭之职为苦者也隋时苏威奏置
 五百家乡正令理人间词讼而李德林以为本废乡
 官判事为其闾里亲识部断不平今令乡正专理五
 百家恐为害更甚诏集议而众多是德林遂废不置
 然则矫时乡职或设或废未无关于理乱之故而其
 所以废者盖上之人重其事而不轻置非下之人畏
 其事而不当充也至唐睿宗时观监察御史韩琬之
 疏然后知乡职不愿为故有避免之人唐宣宗时观
卷九十 第 65a 页 WYG0971-0647a.png
 大中九年之诏然后知乡职之不易为故有轮差之
 举自是以后所谓乡亭之职至困至贱贪官污吏非
 理徵求极意凌蔑固虽足迹不离里闾之间奉行不
 过文书之事而期会追呼笞箠比较其困踣无聊之
 状则与以身任军旅土木之繇役者无以异而至于
 破家荡产不能自保则繇役之祸反不至此也然则
 差役之名盖后世以其困苦卑贱同于徭役而称之
 而非古人所以置比闾族党之官之本意也王荆公
卷九十 第 65b 页 WYG0971-0647b.png
 谓免役之法合于周官所谓府史胥徒王制所谓庶
 人在官者然不知周官之府史胥徒盖服役于比闾
 族党之官者也苏文忠公谓自杨炎定两税之后租
 调与庸两税既兼之矣今两税如故奈何复欲取庸
 钱然不知唐之所谓庸乃征徭之身役而非乡职之
 谓也二公盖亦习闻当时差役之名但见当时差役
 之贱故立论如此然实则误举以为比也上之人既
 贱其职故叱之如奴𨽻待之如罪囚下之人复自贱
卷九十 第 66a 页 WYG0971-0647c.png
 其身故或倚法以为奸或匿赋以规免皆非古义也
 成周之事远矣汉之所以待三老啬夫亭长者亦难
 以望于后世如近代则役法愈弊差役愈详元祐间
 讲明差雇二法为一大议论然大槩役之所以不可
 为者费重破家其苏黄门言市井之人应募充役家
 力既非富厚生长习见官司官吏虽欲侵渔无所措
 手耕稼之民性如麋鹿一入州县已自慑怖而况家
 有田业求无不应自非廉吏谁不动心凡百侵扰当
卷九十 第 66b 页 WYG0971-0647d.png
 复如故以是言之则其所以必行雇役者盖虽不能
 使充役之无费然官尝任雇募之责则其役与民不
 同而横费可以省虽不能使官吏之不贪然民既出
 雇募之费则其身与官无预而贪毒无所施此其相
 与防闲之术虽去古差远甚然救时之良策亦不容
 不如此然熙礼间言其不便者则谓差役有休歇之
 时而雇役则年年出费差役有不及之户而雇役则
 户户徵钱至有不愿输钱而情愿执复者盖当时破
卷九十 第 67a 页 WYG0971-0648a.png
 家者皆愚懦畏事之人而桀黠之役自能支吾而费
 用少者反以出雇役钱为不便又当时各州县所徵
 雇役钱除募人应役之外又以其馀者充典吏俸给
 之用又有宽剩钱可备凶旱赈救可见当时充役之
 费本不甚重故雇役之钱可以备此三项支用也若
 夫一承职役羁身官府则左支右吾尽所取辨倾囷
 倒廪不足赔偿役未满而家已罄事体如此则雇役
 之法岂复可行雇役之金岂复能了然则此法所以
卷九十 第 67b 页 WYG0971-0648b.png
 行之熙礼而民便之元祐诸君子皆以为善者亦以
 当时执役之费本少故也礼义消亡贪饕成俗为吏
 者以狐兔视其民睥睨朵颐惟恐堕阱之不早为民
 者以寇戎视其吏潜形匿影日虞怀璧之为殃上下
 徂伺巧相计度州县专以役户之贫富为宦况之礼
 杀百姓专以役籍之系否验家道之兴衰于是民间
 视乡亭之职役如蹈汤火官又以复除之说要市于
 民以取其赀其在复除之科者苟延岁月而在职役
卷九十 第 68a 页 WYG0971-0648c.png
 之列者立见虚耗虽有智者不能为谋矣所谓正本
 澄源之论必也朝廷以四维励士大夫饩廪称事无
 俾有多藏之恶士大夫以四维自励力行好事稍能
 以泽物存心然后锄奸贪之胥吏以去其蠹害削非
 泛之支备以食其事力赋敛之簿书必覈无使代逋
 欠之输勾呼之期会必明毋使受稽慢之法夫然故
 役人者如父母之令其子弟恩爱素孚役于人者如
 臂指之护其腹心劬劳不惮既无困苦之忧不作避
卷九十 第 68b 页 WYG0971-0648d.png
 免之念则按籍召而役之可矣奚必曰雇曰差之纷
 纷哉不然举三代以来比族闾党之法所以联属其
 民上下相维者反藉为厉民之一大事愚不知其说矣
  今时上赋条编二法总论
 往时天下赋役率用国朝初法画一里甲十年而一
 事民得番休又随民数之盈缩以赋于民民咸便之
 行之既久而弊滋焉民患苦之于是有司或为总赋
 之法或为条编之法总赋者通岁计其所入而总赋
卷九十 第 69a 页 WYG0971-0649a.png
 之户颁之以所赋之数而人人之所宜入当数而止
 约法画一吏牍大损豪猾不得规避轻重而公家催
 征易起人称便矣其言不便者诸供亿悉在官官率
 取之市人或给之直不当又百姓已罢归官有私役
 之者此见于两浙一策对者然也条鞭者计口受佣
 缘亩定直悉籍其一岁之费而输之于官官为召募
 民不扰焉人亦称便矣其言不便者谓初议法𨽻省
 之郡轻重苦乐既以不均而或又取成额而日裁之
卷九十 第 69b 页 WYG0971-0649b.png
 故费益繁而用愈不给则有那移有预徵那移而官
 困矣预徵而民困矣且差银之入日削而募役枵腹
 于公庭有司坐困莫敢谁何矣此见于江右之策对
 者然也即此推之其两畿诸省赋役之弊可胜数哉
 若其飞诡以乱籍匿产以逃租上户或高枕而素封
 穷丁受箠楚而莫措则又天下之通弊而忧民之士
 所仰屋而窃叹者也
 图书编卷九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