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六十一
卷六十一 第 1a 页 WYG0970-0544c.png
钦定四库全书
 图书编卷六十一
             明 章潢 撰
  东岳总序
 粤稽重华咨牧肇州封山浚川盖曰地有名山大川
 则国为之重乃若名山莫重于岳莫尊于岱而巡狩
 柴望亦独先之是故宗称于书瞻咏于诗镇于礼书
 于春秋下逮子史百氏扩其功用出震配乾岂徒以
卷六十一 第 1b 页 WYG0970-0544d.png
 盘礴崱屴矣乎况我国家定鼎燕冀实惟兹山雄峙
 于东侈形势壮舆图以奠王畿国计漕源亦维兹是
 赖宜有以志之是故探赜索隐以汇经籍之文发山
 川之秘首之以泰岳而峰岩水石诸名胜附焉犹之
 言天而不外乎日月星辰言海而必及乎蓬瀛桑碣
 将使遐方之人亦得而尽览之卧游乎洞天福地必
 有旷心逸度默契吾夫子之所以小天下者矣
卷六十一 第 2a 页 WYG0970-0545a.png

卷六十一 第 3a 页 WYG0970-0545c.png
 山东济南府山曰泰山(泰安高四十/馀里见东岳)函山(城南泰/山北麓)
 洞山(府东南山如重甗土有东西二洞西洞深透一/里东洞出万仞绝壁之上又有翠屏岩独秀三)
 (秀峰龙洞/黑龙潭)黉山(章丘郑玄/注书于此)大峪(邹/平)夹谷(淄川即齐/鲁会盟处)
 白(长山抱朴子曰即泰山副岳绣江源自此山高二/千九百丈周六十里云雨长白醴泉寺即范仲淹)
 (读书/处)方山(长清即水/经玉符山)通明山(峭壁中有二石孔/日光东西明透)陶山
 (肥城范蠡浮/海出齐止此)石闾(泰安汉封/泰山禅处)亭亭 梁父 云云(俱/泰)
 (安/)宫山(新/泰)原山(菜芜淄水出其/阴汶水出其阳)马谷(海/丰)日观峰(泰山/顶东)
 (鸡鸣时见日/出高三丈)龙堂洞(章丘县南有东西二洞东高广/深邃有卧龙迹旁一石卓立如)
卷六十一 第 3b 页 WYG0970-0545d.png
 (柱西深可数里有泉自上滴/下有石盆盛之四时不竭)趵突泉(济南名泉七十/二趵突为上金)
 (线珍珠/次之)
 兖州府山曰曲阜(一名尼丘山孔子应祷所生之地/五峰连峙今其麓有宣圣庙中和)
 (壑西南有观川亭/遗趾东有坤宁洞)甑山(城/东)云山(宁/阳)凫山(邹县形如凫/飞南有吕公)
 (洞世传伏羲画卦于此故/土人呼其处为八卦山)峄山(峰峦秀特洞窟玲珑/石门孔穴相通谓之)
 (峄孔秦始皇刻石颂德禹/贡峄阳孤桐即此山也)昌平(邹孔子生于/昌平乡即此)龟山(泗/水)
 (龟蒙/即此)桃山(滕/)雪山(上有梵王太子庙有盘陀石悟真/有丹阳白云黄龙青龙观音诸洞)
 君山(峄/县)阳山(金/乡)栖霞(单/)文亭(武/城)曹南(曹州即诗/南山朝隮)景山
卷六十一 第 4a 页 WYG0970-0546a.png
 (曹县即诗/景山与京)髣山(定/陶)两城(济/宁)郗山(嘉/祥)金乡(钜/野)独孤(郓/城)
 华(东/平)蜀山(汶/上)榖城(东阿即张良/得黄石处)孔子(平/阴)梁山(寿/张)艾山
 (沂龟/山)蒙山(禹贡蒙羽其艺诗奄有龟蒙居鲁东即/孟子所谓东山论语所谓东蒙是也)
 沬洞(根盘三十里壁立耸/霄若钜柱之撑大厦)钜野泽(即禹贡大野既潴/周职方薮曰大野)
 东昌府山曰茌山(府/城)历山(汉有/舜庙)陶山(馆陶禹/贡陶丘)西山(恩/)
 弇山(萃/)古迹姚墟(濮东南援神契曰舜生于姚/墟应卲曰姚墟与雷泽相近)
 青州府山曰云门(城/南)牛山(临/淄)愚公山(东有愚公冢/北有愚公谷)
 山(高/苑)孤山(昌乐伯夷北海/之滨即此山侧)沂山(临朐周礼青州之/镇曰东泰山即此)
卷六十一 第 4b 页 WYG0970-0546b.png
 天山(记云仰天胜绝甲于东方又云自临朐历五井/而西舍井山行如锦屏者二十里又云礼观音)
 (像谒丰济祠探黑龙渊息白云洞听水/帘之潺湲望陂门之屹嶪真奇境也)岞山(安/丘)琅琊
 (诸城即齐/景欲观者)九仙山(苏轼云九仙在东/武奇秀不减雁荡)百丈崖(在沂山/东镇庙)
 (西壁立万仞形如斧削路皆蒙翳有泉自山巅而下/洒若飞雨曰瀑布泉宛有庐山之胜乔宇篆百丈崖)
 (三字剡/于岩壁)蒙阴(蒙/阴)浮来(莒/州)文峰(沂/水)孤奎(日/照)丝山(山形陡/绝悬溜)
 (浸石如丝缕状/丝水发源于此)大岘(即穆陵关其山峻险仅/容一轨故为齐南天险)峱山(临/淄)
 (齐风遭我乎峱/之间兮即此)水帘洞(在云门山之阴中有泉清洌/常枯旁有石洞六石枕九又)
 (仰天山亦有/水帘洞泉)
卷六十一 第 5a 页 WYG0970-0546c.png
 登州府山曰羽山(府城东南/即书殛鲧)莱山(黄县封禅书/莱为阳主)之罘
 (福周围五十里三面濒海史记始皇登之罘/刻石纪功武帝至此闻称万岁两石铭尚存)丹崖山
 (府城北二面石壁巉岩上有蓬莱阁及半/山狮子南十三洞秀丽奇绝为一郡山冠)珠矶岩(在/丹)
 (山下石壁千尺水/中小石状若珠玑)沙门岛(城北海中六十里凡海舟/渡辽者必泊此以避风又)
 (有鼍矶牵羊大竹四岛海市见灭/多在五岛之上又岛中多产美石)齐山(招/远)岠嵎山(栖/霞)
 五龙(莱阳山下五/水合流入海)大昆崙(宁海有大白岭烟霞洞/秀拔冠群山即昆崙)
 登(文登始皇集文/士登此论功德)成山(文登封禅书/成山为日主)召石山(成山/东)
 牛岛(文登北海中又海/驴岛与此岛相近)五垒山(文登南北成行入海/如垒又南石门山两)
卷六十一 第 5b 页 WYG0970-0546d.png
 (石耸立如门今按文登有铁查山/东连斤山甚奇秀图经弗载何欤)
 莱州府山曰塞同(城东一名神/山掖水出焉)神仙洞(府城东南十/五里有洞七)
 (曰虚皇三清五祖六真长生披云/灵官又有神仙石像四十九数)金泉(吾/度)之莱山(州/北)
 (五十里东连大泽御驾明堂/诸山多秦篆悬崖断莫能辨)天柱山(绝顶巉岩/耸立如柱)孤山
 (维夷齐/庙在)陆山(昌邑霍/光封此)胶山(胶山胶水源/焉一名铁撅)砺阜(高/密)石城
 (即墨淮涉/发源于此)不其(汉郑康成/教授此山)劳山(滨海山有二其一高/大曰大劳山其二差)
 (小曰小劳山二山联属高二十五里周围/八十里齐记曰泰山虽云高不如海东劳)天井山(即/墨)
 (上有一井极甘故名北/有三穴汤泉出焉热甚)三山(莱州北汉志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在渤)
卷六十一 第 6a 页 WYG0970-0547a.png
 (海中岂海岸/之三山也)万里沙(夹万岁水两岸/沙长三百里)
  辽东山附
 首山(都司西南山顶平石上有掌/指之状泉出其中挹之不竭)辉山(沈阳层峦叠/嶂为诸山之)
 (冠又有蛇山狼山黑/山巾子山皆在卫境)医巫闾山(广宁舜封十有二山/以此山为幽州之镇)
 (自是遂为北镇其山掩抱六重故又名六山上有桃/花洞中可容五六人又圣水盆三其水自悬岩下泻)
 (虽冬不冰又有仙人岩飞/瀑岩山下又有吕公岩)大团山(宁远中高四百四/丈守之可断北方)
 (出没/之途)长白山(三万衡东北横亘千里其巅有潭周八/十里渊深莫测南流为鸭绿江北为混)
 (同/江)桃花岛(宁远滨海/漕舟泊此)孤石(广宁屹立海中高百馀尺/周围三十馀步上有仙石)
卷六十一 第 6b 页 WYG0970-0547b.png
 (棋盘下有/黑石棋子)
  历山
 府南五里一名舜耕山古有舜祠曾南丰齐二堂记
 云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
 负夏郑康成释历山在河东雷泽在济阴负夏在卫
 地皇甫谧释寿丘在鲁东门之北河滨在济阴定陶
 西南陶丘亭是也以余考之耕稼陶渔皆舜之初宜
 同时则其地不宜相远孟子又谓舜东夷之人二家
卷六十一 第 7a 页 WYG0970-0547c.png
 所释雷泽河滨寿丘负夏皆在鲁卫之间东方之地
 历山不宜独在河东在齐者是也世因河东雷首山
 一号历山沩水所出舜娶尧女所居迁就附会谓历
 山为雷首之别号不考其实由是言之则图记皆谓
 齐之南山为历山舜所耕处故其城名历城为信然
 也或者不此之论乃备陆鲁望象耕鸟耘之辩可见
 其赘(龟蒙云世谓舜田历山象为之耕鸟为之耘圣/德感物非也盖耕者行端而履深似象步耘者)
 (举疾而畏/晚如鸟啄)通典云山有太甲冢未详历山南属泰山
卷六十一 第 7b 页 WYG0970-0547d.png
 东连琅琊崇冈叠嶂脊脉下断钦尝有诗云济南山
 水天下无晴云晓日开画图群山尾岱东走(音/奏)海鹊
 华落星青照湖此济南山势也
  长白山
 长山县南三十里太平御览云长白山者因此山云
 雨长白故名西南又有太湖山二山并有石室败漆
 船上有记皆谓尧时物元和志云于陵城西长白山
 高二千九百丈周六十里昔陈仲子夫妇隐此宋范
卷六十一 第 8a 页 WYG0970-0548a.png
 文正公读书寺中
  九仙山
 密州东南百二十里坡云九仙在东武奇秀不减雁
 荡所谓九仙今已压京大是也
  龟蒙山
 鲁颂閟宫曰奄有龟蒙遂荒大东传曰龟蒙鲁国二
 山也龟山近鲁在今费县西北七十里后人指为蒙
 山者山顶宛如龟形名不虚得夫子龟山操曰余欲
卷六十一 第 8b 页 WYG0970-0548b.png
 望鲁兮龟山蔽之韩退之拟曰龟之大兮祗以奄鲁
 则龟为鲁之大山明矣蒙山在龟山东二山联属长
 八十里禹贡之蒙羽论语之东蒙正蒙山也先王封
 颛臾为附庸之君使主蒙山祭山在东故曰东蒙后
 人疑于东蒙之说遂以龟山当蒙山蒙为东蒙而隐
 没龟山之本名夫鲁人颂其本国之山川辞必审矣
 故今定蒙山为龟山东蒙为蒙山以复古焉(帝王世/纪少昊)
 (自穷桑都曲阜注谓穷桑在/鲁东蒙山属鲁地未知果否)龟山下有古颛臾城山
卷六十一 第 9a 页 WYG0970-0548c.png
 前玉虚宫唐仙人贾神翁所建有英烈昭济惠民王
 祠即颛臾也山西南十里馀有漏泽泽有五冗春夏
 积水秋冬漏竭将漏之时有声居人扈穴取鱼随种
 麦比水至麦已收矣(费县廨有唐大中间校书郎李/潜漏泽赋并序石刻宋至和间)
 (出于泥中今断裂为二在醉翁亭记碑旁醉翁碑者/欧公同时人苏唐卿为费县宰篆记文刻石立于此)
 (并刻欧公往/复手帖皆精)蒙山前阳口村有玉皇庙相传老莱子
 故宅也阳口亦山名
  羽山
卷六十一 第 9b 页 WYG0970-0548d.png
 地记旧在朐县西北九十里今属沂州东南百二十
 里殛鲧山也前有羽潭一名羽池左传鲧化为黄熊
 入于羽渊即此渊
  君山
 一名抱犊山峄州六十里述征记曰承县君山有抱
 犊固壁立千仞去海三百里天气澄明宛然在目山
 上有池深才数尺水旱不增减平田数顷昔有隐者
 王老抱一犊于上耕种后遇异人仙去故以名焉汉
卷六十一 第 10a 页 WYG0970-0549a.png
 曰楼山魏号仙台其高九里周四十五里然今峄州
 城北别有仙坛山亦奇秀岂即仙台而误为君山所
 掩邪
  夹山
 峄州北七十里通典东海怀仁县有夹山即夹谷也
 左传定公十年公会齐侯于祝其实夹谷孔子相(汉/有)
 (祝其/县)
  石屋
卷六十一 第 10b 页 WYG0970-0549b.png
 泰山东行三四里无复溪径披蒙茸攀巉岩伛偻而
 上愈进愈险下瞰岭崖惊汗浃背又三里盘旋转一
 冈而石屋在望矣有羽士迓于青松绝壑间前牵后
 拥乃获跻焉瞠目纵晀上有削铁奇峰千朵前有夷
 地可半亩入其中窈然深朗然虚明石窦涓涓凝结
 玉柱大十围高丈馀晶莹可鉴崖有元君手印玉指
 宛然后有石床则元君偃息处左偏一窍透绝顶顶
 有石楼可坐三四人水滑不能升跻攀数蹬而下力
卷六十一 第 11a 页 WYG0970-0549c.png
 疲卧石床毛骨洒洒旁有圣水池清冽而甘不盈不
 涸下有石曰牛心甚奇怪又下有洗鹤湾深不可测
 鹤鸣于上似与人声相应和真仙境也游泰山者每
 以道左日穷为画于斯罕到孰知石屋之多奇
  标山
 绰然亭西四三里有双山曰标各广四十亩童无树
 林东西并峙皆青山叠矗势陂陀可步而上按图舆
 经无其名盖土人以旁无他山惟此石标可望故以
卷六十一 第 11b 页 WYG0970-0549d.png
 名之其上有洞如屋可避风雨始登若小劳既戾其
 上神超气逸身欲羽飞环视众山手若可即其联岩
 属巘盛于东南而微杀于西北诸支流之水萦络交
 碧练横绳引析而复合盖郊外可登眺者莫此胜焉
  龙洞山
 山如重甗上有东西二洞邃深一里许东洞出万仞
 绝壁之上洞口釜𩰿尚存烟火之迹如墨昔人避兵
 引絙以上中心有泉不知其深几许又有翠屏岩独
卷六十一 第 12a 页 WYG0970-0550a.png
 秀三秀峰峰侧又有龙洞祷雨辄应宋封灵虚宫下
 有黑龙潭悬珠泉俱近洛口九域志又云禹登山谓
 禹治水尝登此
  云门山
 府城南五里上方号大云顶有通穴如门可容百馀
 人远望如悬镜泉极甘冽崖壁上衔蚌壳结石相传
 海田所变如沈存中笔谈载大竹山崖螺蚌石子横
 亘如带之类齐地尤多又有碎石子或间瓦砾凝结
卷六十一 第 12b 页 WYG0970-0550b.png
 作石殆不可晓盖蚌石杂沙土凝者水所积也石子
 自凝成石者气所化也岂天地之终万物皆碎为尘
 及其开辟渐复凝聚元气渣滓中融化未尽者犹有
 其质耶以理逆之无足怪者云门之东曰劈山山峰
 分裂如劈古名劈头山西则驼山三山联翠障城如
 画
  琅琊山
 密州东南百五十里齐景公放于琅琊即此吴越春
卷六十一 第 13a 页 WYG0970-0550c.png
 秋越王句践徙琅琊立观台以望东海秦始皇廿八
 年南登琅琊大乐之留三月徙黔首三万户于台下
 立石颂德御览云碑有六百字可读台侧有四时祠
 台上有神泉人或污之即竭汉于此置琅琊县武帝
 亦尝登焉隋开皇十六年于此置丰泉县大业初复
 为琅琊唐省之今山下井邑遗迹犹存登山石道如
 故土人名曰御路
  艾山
卷六十一 第 13b 页 WYG0970-0550d.png
 栖霞西北三十里山前温泉可浴按栖霞县本以山
 得名曰百涧北曲方岭唐山灵峰覆甑积金芝阳公
 山棋山磁山哈㠠山(哈㠠在/福山南)岠嵎山不能具述大抵
 环县皆山耳宋李常云吾州有重岩叠嶂不可名状
 信然
  邹峄山
 峄之为山虽非名岳巨镇其洞府玲珑岩窦崎峭千
 态万状他山之秀未必可并道家所谓洞天此非其
卷六十一 第 14a 页 WYG0970-0551a.png
 一欤顷导江张先生题峄山诗云淮堧有葛绎其阳
 孤桐生地里殊迥隔山名难混并盖谓此山去今徐
 地远非禹贡所载峄阳孤桐之山也窃尝考之书曰
 海岱及淮惟徐州诗閟宫云保有凫绎奄有龟蒙遂
 荒徐宅春秋文公十三年杜预注云峄山在邹县北
 今山之西南有村曰故县疑其为古邹县也唐杜佑
 通典云故邹国城在县东南周围四十里上冠峰峦
 下属岩壑穷险胜景有邹峄山宋逸斋王氏诗补传
卷六十一 第 14b 页 WYG0970-0551b.png
 云凫绎二山皆徐国之地绎与峄同李迂仲诗解曰
 保有凫绎之绎即禹贡所谓峄阳也陈大猷书解旁
 注薛氏云峄山在袭庆府邹县此山始无土壤故山
 阳孤桐可贵程氏春秋分记峄山在邹县东南三十
 里高秀独出太平御览峄山事迹引尔雅曰邹峄纯
 石相积连属而成山邹山记云邹山古之峄山也孤
 桐之所植邾文公之所卜山下是邹县本是邾国鲁
 穆公改邹山从邑变故谓邹山峄阳犹多柏树
卷六十一 第 15a 页 WYG0970-0551c.png
  之睘山
 在福山县东北三十五里连文登县界周围五十里
 三面濒海史记秦始皇登之睘刻石纪功郊祀志齐
 有八祀之睘为阳主汉武登睘山闻称万岁即此其
 东南海水中有叠石俗传武帝造桥有雨石铭尚存
 欧阳修云古秦篆遗文才二十一字曰于久远也如
 后嗣焉成功盛德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其文与峄
 山碑泰山刻石二世诏语同而字画皆异惟泰山为
卷六十一 第 15b 页 WYG0970-0551d.png
 真李斯篆尔
  鳌山
 鳌山一曰劳山有大劳小劳齐记谓泰山高不如东
 海劳始皇登劳盛山即此以劳于陟也在今即墨之
 东南四十里东西南直距海上山形延亘若城雉峰
 起如堞纵横高卑直突旁拥相系凡五百馀里其奇
 峰怪石不能以状崩崖幽谷深岩绝壑峻岭曲崦不
 尽以名栖禅鍊真灵异之迹不可以遍土人以峰名
卷六十一 第 16a 页 WYG0970-0552a.png
 崓山多因名嘉靖癸巳秋余按县至自胶闻蓝侍御
 玉夫悉山之胜云土人不易到不能自遏与玉夫出
 东郭三十里由三标山出海上蒿莽中十里累累数
 丘一高起曰鹤山至则攀陟亦峻石㟏岈磊砢凭籍
 为磴松多偃枝古干夹石而上一道宫曰通真庵后
 有洞傍巨石镵道人丘长春大书鹤山洞余亦勒同
 游岁月鳌之东麓也西南诸峰插天横亘数重望之
 若剑戟羽镞森列而恍然若云并海滨东南行二十
卷六十一 第 16b 页 WYG0970-0552b.png
 里山皆巉岩一峰深秀多长松怪石由丛石历块转
 折成路至狮子岩下有台宇乃宋太平宫也岩侧有
 三石结架如户出其上时夕阳在峰顶海涛撞激直
 至峰下是夜宿道人居夜半月色潮声不能寐起坐
 台际鸡鸣与玉夫登岩见日自海隅涌出云霞异色
 海气苍漭日光浮金万里世之大观也是日岩下题
 石门曰寅宾岩壁大书一诗从宫之南渡飞仙桥寻
 白龙老君华阳诸洞降巘乘小兜从者徒步缘海滩
卷六十一 第 17a 页 WYG0970-0552c.png
 乱石间行转入山麓遵海而东历番眼岭下临不测
 屡策杖惴惴由恶水河乱石滩皆海涛中行山回从
 蛟龙嘴歇肚石黑松林皆山腹处极险非人迹所至
 有下清宫在山之隅不能至从黄水滩西北入山中
 凡三十里始有人居就树下饭由山径历黄山崓黑
 山崓观音崦皆矗起数百仞极奇秀又三十里入群
 岫间北峰峻极山半隐隐台殿至则巉削攀绝僧垂
 木阶下乃援而升上有石洞洞额大书明霞洞大安
卷六十一 第 17b 页 WYG0970-0552d.png
 辛未题余勒诗一章其中空同上如厦环石如堵前
 设户牖洞左有佛宇僧庐右石门从磴数百级上绝
 壁数仞下视沧海与天浮动岛屿皆空壁下一草庵
 老僧定处是夜宿洞中明日晨饭毕下山经石瓢清
 凉甸聚宝峰三里山峰下有道院亦宋所建上清宫
 宫傍石间跨朝真迎仙二桥桥侧巨石镵诗十绝亦
 丘长春书字画端整余书如梦令词于右由宝珠山
 八水河十五里登天门山极峻险峰多奇状如仙释
卷六十一 第 18a 页 WYG0970-0553a.png
 拥出山口复有二峰若石叠就高数十仞两楹相峙
 上逼云际下瞰沧海峰有丘长春大书南天门三字
 大抵道上之山人迹罕至道释之外鲜有登陟丘盖
 宋南渡后避世于此者从天门南下历数十峰初视
 若蚁壤且近行数十里不绝每峰皆峻大而仰莫及
 者降至麓濒海上曰韩寨上有聚仙宫碑勒元学士
 张起岩记饭于宫复从西北入山循渰牛涧砖塔岭
 僧帽石大风口三里河小风口瘦龙岭清凉寺仙迹
卷六十一 第 18b 页 WYG0970-0553b.png
 桥金刚崓二十里至巨峰其峰最高而奇周山之峰
 异状百出徘徊不能去巨峰下数石百仞壁立梯穷
 径绝有两石若劈劈处见一窍上闻大声一僧乘木
 梯下请升遂援之而上由壁中行转至一茅庵甚明
 洁左有佛宇嵌崖隙甚幽西北群峰直出其后东南
 海色相映庵前牡丹诸奇花偃松异木从故道十五
 里出海滨循山麓西北行皆平地四十里至华楼山
 下数里至巅松千株皆偃盖从石隙间深入有万寿
卷六十一 第 19a 页 WYG0970-0553c.png
 宫老君殿少憩寻翠屏岩余梯而大书之时已晚宿
 道人庵明日晨起与玉夫寻古遗迹周山之石摩勒
 殆遍多金元人作者从王乔崓至凌烟崓下题同游
 岁月峰隙见海色远映道人吹笙笛于高架崓上飘
 然有物外之想遂寻金液泉夕阳洞石门山至清风
 岭题名于岭之石门又步至华表峰下一曰聚仙台
 其峰叠石数十仞峻拔且秀奇少焉海中诸岛东有
 大管小管车门沧洲南有鲍鱼老公车屋大古小古
卷六十一 第 19b 页 WYG0970-0553d.png
 浮岛皆登陟所见者
  趵突泉
 按图泰山之北与齐东南诸谷之水西北汇于黑水
 之湾又西北汇于柏崖之湾而至于渴马之崖盖水
 之来也众其北折而西也悍疾尤甚及至于崖下则
 泊然而止而自崖以北至于历城之西盖五十里而
 有泉涌出高或至数尺其旁之人名之曰趵突之泉
 齐人皆谓尝有弃糠于黑水之湾者而见之于此盖
卷六十一 第 20a 页 WYG0970-0554a.png
 泉自渴马之崖潜流地中而至此复出也趵突之泉
 冬温泉旁之蔬甲经冬常荣故又谓之温泉其注而
 北则谓之泺水达于清河以入于海舟之通于济者
 皆于是出也
  沂山
 舜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浚川禹奠高山大川沂
 山其一也周礼职方氏正东青州其山镇曰沂山沂
 山在临朐南百馀里即古盖与朱虚地颜师古曰沂
卷六十一 第 20b 页 WYG0970-0554b.png
 山在盖郑志曰朱虚有东泰山考之水经云巨洋水
 出朱虚县泰山郦道元注曰泰山者东泰山也巨洋
 水即国语所谓巨水袁宏所谓具昧王韶之以为巨
 蔑亦或曰朐瀰一水也而广其目焉西则远宗岱岳
 东则俯视琅琊山之巅为百丈崖有飞泉下洒曰瀑
 布左麓为东镇庙或曰中有尧柏背负凤凰岭南有
 穆陵关界长城书案二岭之间管仲所谓南至穆陵
 是也大岘柳龙诸山环其左石门仰天逢山绕其右
卷六十一 第 21a 页 WYG0970-0554c.png
 嵩朐委粟奠其北金泉瀰水经其后斯则沂山之灵
 秀为东方之巨镇也自虞夏有望秩之典至周有埋
 沉之祭秦祠加车乘骝驹
卷六十一 第 22a 页 WYG0970-0555a.png

卷六十一 第 23a 页 WYG0970-0555c.png
  岱岳泰山
 泰山在泰安州北东方之岳也一曰岱宗又曰兖镇
 周礼职方河东曰兖州其山镇曰岱山书曰二月东
 巡狩至于岱宗五经通义云王者受命易姓报功告
 成必于岱宗东方万物始交之处宗长也言为群岳
 之长诗曰泰山岩岩鲁邦所瞻博物志云一曰天孙
 言为天帝孙也主召魂东方万物始成故知人生命
 之长短白虎通云王者受命必封禅封者增高也禅
卷六十一 第 23b 页 WYG0970-0555d.png
 者广厚也皆刻石纪号著已之功绩以自效也天以
 高为尊地以厚为德故增泰山之高以示报天禅梁
 甫之阯以报地汉官仪及泰山记云盘道屈曲而上
 凡五十馀盘经小天门大天门仰视天门如从穴中
 视天匆矣自下至古封禅处凡四十里山顶西岩为
 仙人石闾东岩为介丘东南峰名日观鸡鸣时见日
 始欲出长三丈所又东南名秦观可望长安秦李斯
 碑篆毁仅存数字吴观者可望会稽周观者望见齐
卷六十一 第 24a 页 WYG0970-0556a.png
 黄河去泰山二百馀里于祠所瞻黄河如带若在山
 趾盖侈言也又云山南有庙种柏千株大者十五六
 围相传云汉武所种今所馀无几小天门有秦五大
 夫松尚存岳顶有秦无字碑人云内有字盖韬之也
 斲崖数丈唐开元纪泰山铭𨽻书大四寸乾封年登
 封文在其右字寸许类圣教序集右军书为近时闽
 人盖以忠孝节义四大字尽镵毁见者痛惜山有丈
 人独秀鸡笼老雅狮子莲花悬石诸峰百丈舍身马
卷六十一 第 24b 页 WYG0970-0556b.png
 棚鹁鸽诸崖石经石壁佛寺鬼椒子酆都桃花马蹄
 溪里诸峪回马雁飞黄岘思乡青峰西横诸岭牛心
 龙口试剑龙纹虎阜诸石迎阳吕公白云遥观思仙
 诸峒玉女王母白鹤白龙水帘诸池又有明月嶂登
 仙台下有东西中三溪有云云亭亭梁甫杜首肃然
 万里诸山皆先代所禅者上有岳庙碧霞仙女祠四
 方乞灵者岁无虚日所施牛羊马金绮钱帛甚多有
 司掌之岁数万金山东之财用实资焉
卷六十一 第 25a 页 WYG0970-0556c.png
  泰山
 自济南往谒阙里回抵泰安公馆夜酌景贤曰喜兹
 和煦明当同登泰山一览奇胜可乎余诺之明晨起
 与景贤联骑出州城北望轻烟薄霭横带山腰适参
 政叶拱宸副使庄尚源邂逅而至遂与偕往北行二
 里过白鹤泉泉出石罅湁潗鼎沸久旱则渗漉距西
 百馀步曰梳洗楼不知创于何时惟存故址从西折
 北二里有王母池泉甘而冽瀵沸潾㵾不竭不溢乡
卷六十一 第 25b 页 WYG0970-0556d.png
 人取水禜雨颇验又北五十馀步曰吕岩有吕仙石
 像宋时建楼阁堙圮独荒基破础犹存今围以石垣
 其中深林茂草森布蒙密晔晔猗猗颇有佳致至山
 麓时日出扶桑云霞绚䌽目前群峰错立远近异态
 景物之奇似快心意自山麓抵回马岭十馀里群峰
 对峙巀㠔峥嵘势相噬齧中夹溪流转腾潎洌触崖
 石激堆琦其声澎湃滈滈浤浤萦迂数里入汶又有
 巨石大者如轮小者如瓮砊碨礧偃卧路径难以
卷六十一 第 26a 页 WYG0970-0557a.png
 数计策马单行崎岖至岭下是岭岌嶪陡绝车骑不
 可前驰余四人神思觉疲仆从亦有倦色少憩石上
 饮茗易肩舆穿深林踰大石行可四里陡崖劖削中
 夹石径䧢陀险阨有石磴可跻复行二里许即宋真
 宗东封帐宿处曰御幛其地夷衍嘉木榬榬繁阴布
 地前即深涧黛蓄膏渟水光映天巉石错杂如龂腭
 有小鱼色青黑浮游水面临溪观之时罗道士献茶
 饼余试以饼饵之翕然聚已而尚源投以小石悉潜
卷六十一 第 26b 页 WYG0970-0557b.png
 去复三里馀至黄岘山秦时有松五株始皇登山封
 五大夫枯没后人续植者有百馀年老干拳曲拥肿
 宛若苍龙势欲飞腾余四人休憩其下嗟赏奇态又
 行二百馀步曰百丈崖崖广(音/眼)如屋可容十馀人临
 瞰道傍紫蔓青萝摇缀蒙络傍有石洞谽谺而黑莫
 测深广人亦慑惧不敢窥又经石壁峪至十八盘两
 峰对插峭削如壁其间累石为径盘当西南天门几
 五里远望如梯悬倚山畔此最险绝易出轿盘道而
卷六十一 第 27a 页 WYG0970-0557c.png
 上入又门东行数里诣昭真观易冠服荐祀紫霞元
 君问道士云不知创始每岁春月四方谒者踵至心
 弗虔立致奇报余闻而验之数矣已即祠后观碑唐
 玄宗纪泰山铭字大如手岁久风雨多剥蚀其字距
 东十数步观始皇封泰山制李斯所篆其石埋植土
 中高五尺形制似方非方四面广狭不等余刮磨垢
 蚀而细观之总二十二行行各十二字多不可识又
 西行数步上太平顶此泰山最高处上有磐石方丈
卷六十一 第 27b 页 WYG0970-0557d.png
 廉隅尚整黧色光润可爱余四人坐石上少顷拱宸
 尚源足疲怯还昭真观余与景贤蹇裳径往顶上俛
 瞰群峰攒簇伏地若培塿独神霄两峰嶙特起佳
 花异草含丹吐白者骈罗列布于岩谷灵禽怪兽啾
 鸣啸号之声杂沓应耳最为泰山奇胜又有三峰曰
 日观吴观周观余与景贤纵目四顾渺然无极而崧
 华恒霍诸山以及江汉河济诸水皆可指数诚天下
 诸山莫踰其高时日正午风清气爽徘徊既久顿觉
卷六十一 第 28a 页 WYG0970-0558a.png
 神思飘洒迥隔尘寰而不知身踞青霄上也复从顶
 东下数十步有玉女泉水清甘美道士时汲瀹茗又
 东行二十步曰龙口泉大石有罅如龙哆其口水自
 中出其流㵿㵿有声潨然复从险陉南行四十步悬
 崖峍绝壑古木蒙蔽余俯身觇之毛发𥪡耸有怪
 石形如大匮虚倚崖畔风至摇撼问道士云此谓舍
 身崖人修道从兹舍身入仙境余与景贤深恻道士
 惑世者戕人之生遂命州官塞路径绝往来崖之西
卷六十一 第 28b 页 WYG0970-0558b.png
 有五峰嶙峋巉簇其状若莲名莲花峰自西山小山
 折旋而东层嶂叠出泉涌石上奔泻数十丈缕缕如
 帘名水帘泉其鸡笼诸峰桃花诸峪多有灵迹奇胜
 独岭峤巃嵷岩壑嵽嵲荆蓁交迷路径不可到从天
 门盘旧道而下至半岭正夕阳西照回视山色玲珑
 水光荡漾樵翁牧子隐隐树林间恍若画图中人物
 欲乘馀兴往徂徕寻竹溪六逸堂故基石守道隐居
 日已暮矣
卷六十一 第 29a 页 WYG0970-0558c.png

卷六十一 第 30a 页 WYG0970-0559a.png

卷六十一 第 31a 页 WYG0970-0559c.png

卷六十一 第 32a 页 WYG0970-0560a.png
  尼山
 居曲阜东六十里出城十里左右累累然尽鲁汉诸
 陵去二十里茂林葱郁中有马鬣封者颜墓也及二
 十里馀远近冈峦秀列隐若龙虎蟠踞环结而为五
 峰者此即尼山也山下有夫子庙庙东有中和壑南
 有观川亭亭下有智源溪汇众流为川川有坤灵洞
 俯视之深黑不可入相传中有石床石枕诸公徘徊
 久之相与叹曰天下之大非无名山大川可观而千
卷六十一 第 32b 页 WYG0970-0560b.png
 万年斯文一脉独肇于此得非天地五行精华之气
 自开辟初已秘于此一旦吾夫子应祷而生有以独
 得之尽夺天下古今之秀为人之至又为圣之至也
  阙里庙图
 庙之制中为大成殿十楹崇八丈邃有奇广倍其半
 为左右庑百馀楹后为寝殿八楹前为门四重中为
 桥三殿之左为家庙后为神厨前为诗礼堂为神库
 又为燕申门殿之右为启圣王殿后为寝前为金丝
卷六十一 第 33a 页 WYG0970-0560c.png
 堂又前为启圣门前左右为斋室室之外为快睹仰
 高二门与观德毓粹二门而四又左右为钟鼓楼与
 角楼而六阁之前后为碑亭各四前四亭则本朝御
 制而祝敕诸文皆附焉
  阙里
 嘉靖二年闰月芬舟抵济宁问道谒阙里得九川言
 君为主伍寒泉适以部事至偕行甲子发济宁东趋
 昌平驿六十里又东趋四十里乃至是夕薄公馆沐
卷六十一 第 33b 页 WYG0970-0560d.png
 浴明日早具菜果携麻姑泉入庙修释菜礼九川曰
 此礼废久矣礼毕入寝殿拜郓国夫人入右殿拜启
 圣王出观杏坛坛在正殿前有新杏衍亭出大成门
 观手植桧孤干古色若虬旋起未已出奎文阁至大
 中门又至仪门见两墀柏阴鹿数十皆黄色乳而驯
 却登奎文望之北南东皆山环抱若人冠冕佩玉执
 圭秉笏端拱正揖逡巡于三十里外正南为纲山其
 外为凫山山之麓为伏羲画卦所东南为防山其外
卷六十一 第 34a 页 WYG0970-0561a.png
 为尼山尼山之南为黄山又其外为颜母山为峄山
 为三峰山(亦名车/稍山)盖二百里而遥正东为东山其外
 为九龙山又其外为凤凰山为陪尾为蒙山山之南
 为夹谷盖三百里而近东北为马鞍山山之夕阳为
 夫子删述所其外为临乐山为昌平山又其外为龟
 山盖二百里而近正北为九峰山其外为甑山为杏
 山又其外为梁父为云云为亭亭为介丘为徂徕至
 所聚为泰山望之烟云缥缈盖百里而遥其西则
卷六十一 第 34b 页 WYG0970-0561b.png
 廓然惟浅垄平阜依稀环抱若宫墙若城郭周遭数
 十界水曲曲可辨其内为沂为洙为泗其外为漕为
 洸又其外为汶为济大抵皆西南流会于今之济河
 乃折而东径徐以入于淮也然沂水出于尼山径阙
 里之南西流汇于逵泉溢于雩水行七十里入于泗
 非东出于岱麓之沂山至于下邳行六百里之沂也
 洙水出临乐山西北流浮孔林入于泗非出于兖城
 北之洙也泗水出陪尾山西流径阙里之北百里强
卷六十一 第 35a 页 WYG0970-0561c.png
 折而南会于沂入于济非东出乘氏南东流至眭陵
 行千馀里入淮之泗也汶水有仙台原山寨村三源
 皆西流合于泰安之下又西流六十里合徂徕源之
 小汶河乃注于洸而南入于济惟良泉则仰出于黄
 山北流径东峙群峰之外以入于泗奇矣九川曰凡
 山皆发于昆崙至于都会山必西峙水必东流阙里
 之山环北南东三面而沂汶泗又皆西游盖逆矣芬
 曰地势东南倾而水流焉气澌尽也中原地气此其
卷六十一 第 35b 页 WYG0970-0561d.png
 障与夫黄河排积石入中国冲溃突厥其患不啻猃
 狁金元非岱岳诸山东奠之则青徐之境与碣石俱
 沦矣兹土山水俱逆实启中国元气之运故岱于五
 岳得称宗焉而伏羲画八卦以始斯文孔子作六经
 以终斯文皆于兹土亦万古人心之障也九川曰阙
 里当奎分(汉书云鲁奎娄之分野与步天歌言角/亢氐为兖州之分野异今以汉书云)
 文徙曹楚丘仍占东壁(东壁卫分野曹/楚丘鲁地也)然则斯文在
 兹其天地之交元气之会与圣公曰予今日始有闻
卷六十一 第 36a 页 WYG0970-0562a.png
 矣遂下东登诗礼堂堂旧名延宾又入观孔圣家庙
 庙前为旧金丝堂基即鲁共王欲坏处九川曰事亦
 神哉芬曰不然昔夫子厄于陈蔡大夫而弦歌不衰
 大夫乃感而去共王坏宅时孔氏子孙无如之何亦
 惟金石丝竹是修耳共王果亦感而止故君子贵自
 艾圣公寒泉皆跃然曰子于处忧患之道几矣已访
 圣公宅与修士相见礼公固让废之日午公留饷设
 酒乐具丝竹有琵琶短篴而琴箫阙焉酒七行罢往
卷六十一 第 36b 页 WYG0970-0562b.png
 拜颜庙于街之东北有乐亭于前仪门外有古井其
 陋巷在庙之街东南是行也圣公不与既而出城北
 比四里所拜孔林至则圣公及博士闻礼先生亦集
 矣导自渐门入二百馀步为夫子墓土封高丈馀芬
 升之林木深秀无禽鸟声洙水漾于前绿净可染其
 西南有子贡旧场时有为除草筑室者东南隧道左
 有驻跸亭未入出飨殿前观二石人四石兽奇古予
 三人摩挲久之圣公曰人则翁仲兽则或以前为角
卷六十一 第 37a 页 WYG0970-0562c.png
 端然与芳曰兽则外一为神羊(即獬/豸)内二为驳马人
 则魏明帝铸铜列于司马门外者号翁仲恐墓前石
 人别有称或者方相之类与上前门坐少顷九川复
 引至删述所距孔林东北亦四里因元有书院九川
 增大之且易书院名为洙泗讲坛坛实据二水之胜
 而马鞍山又别委三峰如笔架于前果神秀哉坛后
 为圣公别墅亦造焉因与之别而往拜周公庙于城
 之东北其地隆耸盖足俯察北南东三面之奇也公
卷六十一 第 37b 页 WYG0970-0562d.png
 之后有东野氏殊零落
  孟庙墓
 邹本古邾小国兖州之南鄙也至缪公时改邾为邹
 邹城东南隅有冈曰文贤其势回旋掩抱有沟曰因
 利水自巽方而来灌城壕而西之古人传之曰因此
 山川之秀而孟子生焉今鲁国邹兴乡邹儒里即其
 地也卒葬于四基山之阳郭璞云邾城东北有峄山
 峄山北有牙山牙山北有唐口山唐口山北有阳山
卷六十一 第 38a 页 WYG0970-0563a.png
 阳山北有孟轲冢在焉今四基山者是也
卷六十一 第 39a 页 WYG0970-0563c.png

卷六十一 第 40a 页 WYG0970-0564a.png
 河南开封府山曰夷山(府/城)黑阳(原/武)酸枣(延/津)黑山(封/邱)
 山(襄城县南史记申公曰天下名山八而三在/夷狄五在中国皆黄帝所尝游首山其一也)邢山
 (新郑上有/子产冢)禹山(钧/州)狗脊(中/年)云垄(密/)梅山(郑/)嵩渚(荣/阳)
 山(河阴即/敖仓)方山(汜/水)开阳(密/)洪沟(河阴县东即楚汉分/界处北接广武山与)
 (荥泽/连)葵丘(考城县治东春秋/诸侯盟于葵丘)鸿沟(即楚汉/分界处)隋堤(即隋/焬帝)
 (所/筑)
 归德府山曰虞(永/)甘露岭(宁陵隋文帝幸岱/至此甘露降故名)
 河南府山曰嵩山(登封县北五岳之中/岳也东大室西少室)首阳(偃/师)轘辕
卷六十一 第 40b 页 WYG0970-0564b.png
 (巩有十二曲将去复/还故名汉于此置关)女几(宜阳白兰香神女/上升遗几在焉)北邙(府/城)
 (北连偃师巩孟/津多汉唐陵冢)金门(永宁竹/可笙管)天坛山(永陵县西一名/坛屋山宋王子)
 (由纪异云早暮有影其色深碧旦则在西直插天际/日高则卧与海接暮影在东先卧后立他山所无也)
 (坛上有仙灯王母洞中/有仙药中岩有仙猫洞)青要(新/安)白石(渑池涧/水自出)三涂(嵩/)
 砥柱(陜即禹贡云三门禹凿通河/曰鬼门中曰神门北曰人门)鸡足(陜上有虎岩/洞临河宛如)
 (鸡/足)岘山(灵/宝)阌山(阌/乡)熊耳(卢氏即/禹贡云)龙门龛(在府南二十/五里两山对)
 (峙东曰香山西曰龙石壁峙立伊水中出/又名伊阙壁间凿石龛石佛大小千数)王乔洞(新/安)
 (洞上二木皆化为石而/复产枝叶与凡木类)
卷六十一 第 41a 页 WYG0970-0564c.png
 南阳府山曰豫山(城/东)杏花(镇/平)桐柏(唐淮水/自出)铜山(泌/)
 金(邓/)熊耳(内/乡)丹崖(其石悉赤壁峙霞障若江/云秀空二岫更为奇出)方山(裕/即)
 (曰方城/以为城)箕山(舞/阳)黄城(叶即子/路问津)崆峒(汝昔广成子隐此/然崆峒有三一在)
 (安定一在临洮庄周述黄帝问道崆峒接/遂言游襄城登贝茨访大隗皆与此山)鲁山(鲁/山)峨眉
 (郊/)卧龙冈(府城/西南)
 汝宁府山曰天中(府城北亦名天台山高丈馀上土/下石以其在天地之中故曰天中)
 (自古考日景测/分数莫正于此)蟠山(确/山)石城(信/阳)洪山(遂/平)罗山(罗/山)浮光
 (光/山)安阳(固/始)
卷六十一 第 41b 页 WYG0970-0564d.png
 彰德府山曰韩陵(府城/东北)贺兰(磁/)五岩(汤/险)东涸(临/漳)隆虑
 (林负大行按恒/岳景最奇绝)黄华(在隆虑山内有三峰名仙人楼/玉女台鲁般门其顶突出云表)
 (名摩云峰连峙若屏名连屏峰群峰磊落如仙人聚/集名聚仙峰下有黄华谷北岩出瀑布又有抱犊冈)
 (马鞍山栖霞谷景颇/幽胜又有挂镜台)鼓山(武/安)崇山(涉/)流沙岭(林县其/岭多沙)
 (遇暴风飞/走如流)
 卫辉府山曰神山(城西一/名仙翁)同盟(获/嘉)苏门(辉晋孙/登隐处)朝阳
 (淇/)牧野(府城/南)青岩山(在淇县西南/上有水帘洞)
 怀庆府山曰太行(府城北其山西自济源东北接河/内修武辉县林县至磁州界绵亘)
卷六十一 第 42a 页 WYG0970-0565a.png
 (数十里峰谷岩洞景物万状虽各因地立名然实皆/太行为中州巨镇禹贡大恒山至于碣石亦相联属)
 (之/意)王屋(济源县西百里禹贡底柱析城至于王/屋是也以其山形如王者车盖故名)天门
 (修/武)紫金(孟/)明月山(层峦叠嶂左右回抱宛如城阙大/行之支峰也西有苍公洞洞方一)
 (丈有天平石光/莹如碧玉然)百家岩(河北诸郡山之所至随地异/石其实皆大行也修武北五)
 (十里有曰百家岩者以岩/首稍平可容百家故名)白鹿山(下百家岩并大行/之麓北行三十里)
 (至白鹿山山之半有白茅寺一曰白云泉中有/三凤岭西有二泉左曰金沙右曰银因像异名)石门
 山(白茅寺东比至石门山两山壁立/相拒如门下冇三潭深不可测)盘谷(济源县北/有韩愈送)
 (李愿归/盘谷序)王母洞(天坛山北洞/下渊深莫测)
卷六十一 第 42b 页 WYG0970-0565b.png
  王屋山
 王屋山在济源县西百里禹贡曰底柱析城至于王
 屋是也以其山形如王者车盖故名或曰山伏如屋
 也又曰山空其中列仙宅之其内广阔如王者之宫
 也按龟山白玉上经暨茅君内传皆云大天之内有
 玄中洞三十六第一曰王屋之洞周回万里名清虚
 小有之天杜甫诗忆昔北寻小有洞即此山也其绝
 顶曰天坛常有云气覆之轮囷纷郁雷雨在其下飞
卷六十一 第 43a 页 WYG0970-0565c.png
 鸟视其背相传自古仙灵朝会之所世人谓之西顶
 盖以武当山为南顶泰山为东顶而并称三顶云夙
 慕天坛王屋之胜顾尘事羁缚恒以未获一游为憾
 岁乙巳三月十三日乙亥蚤起渡河往游是夕宿元
 武翌日丙子宿武陟丁丑宿覃怀戊寅宿济源己卯
 晨出县城西走沟中四十里饭胡岭又折西南行十
 五里度秦岭皆行山上逾五里至剑河堡南行又折
 西北行十五里阳台宫在王屋山之麓唐司马承祯
卷六十一 第 43b 页 WYG0970-0565d.png
 修真之所也明皇御书寥阳殿三巨字殿中塑昊天
 上帝像旁侍十二元辰皆伟丽而白云道院乃巨寥
 阳之东曰白云者承祯别号也宋徽宗尝游幸其中
 天尊殿壁绘神仙龙鹤云气升降辇节羽仪之属甚
 奇盖开元中人笔殿左有唐大中八年碑上刻睿宗
 与子微书并送还天台诗入道院见大镬一径丈深
 数尺胜国时物也宫之南有八仙岭其势如八仙饬
 冠佩下天拱揖而向阳台又有仙猫洞燕真人丹成
卷六十一 第 44a 页 WYG0970-0566a.png
 鸡犬皆仙去而猫独不飞升至今在洞呼之即应者
 又不老泉皆去宫不远出阳台宫东北行下山百馀
 武谒烟萝子祠祠前有洗参井祠即烟萝子宅址也
 烟萝子者晋天福间人世传烟萝子佃阳台宫田苦
 积功行忽一日于山中得异参阖家食之拔宅上升
 云过祠北行涧道中褰乱藤履危石东西两山壁立
 千仞风飕飕起岩谷林木间令人震恐涧道中行八
 里复上山坂垒巘盘曲莫记层数乃循石磴道士导
卷六十一 第 44b 页 WYG0970-0566b.png
 引入紫薇宫仰视台殿如在天上至门金书榜曰王
 屋山朝真门门内为天王殿榜曰天下第一洞天又
 上一层曰三清殿面对华盖山如几案又上一层曰
 通明殿设昊天上帝像殿中环列朱龛贮国朝御赐
 道藏经若千幽有碑数十通皆宋金元时物薄暮酌
 方丈之松菊堂翌日庚辰兴为天坛绝顶之游乃乘
 小山轿仆夫持絙牵舆以上出紫微宫西上二里至
 望仙坡阅披云子修炼之迹又上四里至憩息亭凡
卷六十一 第 45a 页 WYG0970-0566c.png
 登绝顶者至此必饮茗少憩故名其地有仰天池四
 面高而中凹旧有泉今涸至此则山径愈峻险轿不
 可行乃步以上过此则蹑瘦龙岭登一天门曰瘦龙
 者以山脊之癯如瘦龙露骨也过一天门登十八盘
 山石壁陡绝旋绕而上至蹑云桥观烟萝子登仙石
 石上有足迹下有涧曰避秦沟又稍上则紫金岩岩
 之右有三官洞洞前有仙人桥少顷至南天门愈陡
 绝手攀铁索以上观轩辕黄帝御爱松小憩换衣亭
卷六十一 第 45b 页 WYG0970-0566d.png
 谒玉皇殿殿之东曰清风台西曰明月台皆巨石也
 又行数十武至绝顶入虚皇观谒轩辕观真君祠乃
 陟三级瑶台极其遐览东曰日精峰日始出时晶彩
 烂然西曰月华峰月上时光华先见也于是东望海
 岱西眺昆丘北顾析城南俯黄河如绵如嵩山少室
 隔河对峙咸聚目前下视华盖诸山卑如培塿窃意
 天下奇观无踰此者余徘徊久之乃下三级瑶台偏
 观古今诸石刻而日已晡矣是夕宿上方院入寝室
卷六十一 第 46a 页 WYG0970-0567a.png
 将就枕道士走报请观天灯亟出视之则见远火如
 流星下上明灭杳无定迹时从行者咸相顾骇异辛
 巳昧爽起观日始出之景甚奇天既明阴云蔽翳移
 时顷之霁步至北天门见古松十数株夭蹻如虬龙
 环列成行俨如侍卫皆千百年物也遂观舍身崖志
 心石在东北虚岩之上突出一石阔尺许长丈馀势
 欲飞坠下瞰峭壑神悸股栗又观老子炼丹池池上
 有老子祠古碑存焉又二里至李道人庵闻东北有
卷六十一 第 46b 页 WYG0970-0567b.png
 王母洞奥邃莫测人迹罕至元岁时投金龙玉简于
 此余欲往游之道士曰径险不可行且有蛇虎潜其
 中乃下南天门一里许游黑龙洞洞前有太乙泉一
 曰太乙池盖济水发源处也世传悉城之山升白气
 于天落五斗峰化为湿云自石窦中滴水降太乙池
 云道士曰每岁诸元会日五更之初辄闻仙钟自远
 洞中发声悠扬清婉可听又曰日出没时间有倒影
 之意
卷六十一 第 47a 页 WYG0970-0567c.png
  王乔洞
 新安有王乔洞在县西二十里石皆土所成取而破
 之木叶之形交错其间若雕刻者尽山石皆然洞之
 上二木亦皆化石而复产枝叶与凡木类按王乔有
 三其一乃周灵王太子其一汉叶县令其一蜀之益
 都人俱有仙术今未知孰是而神仙之事皆昔固有
 之矣
  霖落山
卷六十一 第 47b 页 WYG0970-0567d.png
 州西北四十里有山曰霖落寺曰香泉者初自寺庄
 入山门约行六七里峰回路转得古浮图亭亭出杳
 霭间清嶂回抱真画图也望东北诸峰顶历苍穹足
 注绝壑山之椒万石林立极太湖奇特之状半空磊
 落势若飞来苍岩老柏俨视上下云烟空翠顾接不
 暇即霖落山也行百馀步径渐狭束石荦确不能骑
 青鞋竹丈推挽以进还自绝涧底陟西磴道入寺殿
 废基巅崖上东西二佛龛岁月峥嵘皆开元间物南
卷六十一 第 48a 页 WYG0970-0568a.png
 瞰哀壑心魄为动王子与客循东崖而下抵霖落足
 仰看青壁斗绝如削今谓之舍身崖者是也少憩转
 而升东北石磴攀萝蹴鳞度滴乳古崖再折华严壁
 下壁磨崖为之作𨽻书刻华严部特精致可观字约
 万数寺僧诞誇时出光怪中凿巨龛古佛护以龙象
 其香泉自经洞石罅中流出穿云霤石复从乳岩半
 腹下泻作瀑布流飞溅丛石间珠跳玉迸盘旋百折
 山藉以润寺仰以清也西崖对峙老藤怪石出槲树
卷六十一 第 48b 页 WYG0970-0568b.png
 间蹲踞腾拿如众兽相搏望之愕然而恐野人曰此
 狮子岩也其西北一峰天成如台石径作梯盘曲而
 上若雌霓挂树连卷未收即寺之眺月台也其故趾
 相传昔魏安王起雪宫于此
  林虑
 太行之秀至吾乡西山融结为最观郡乘载柳仲涂
 居闻僧惟深言天平泉石过衡岳远甚明日夙兴拜
 韩公坟读富郑公所撰碑碑有亭故无损石极美碑
卷六十一 第 49a 页 WYG0970-0568c.png
 阴有树如水墨所画坟皆甓甃所完者尚多兵荒中
 有僧纪公奋身捍蔽卒赖其力宅兆形势风水家图
 以为式以为天地间不多见者凭高历览又登寺西
 南经阁果极其妙高下阴显与图所传不异也小酌
 遂行林州知州李祐之迓于诸翟晚至州宿万安寺
 丙寅谒庙学游黄华山和叔送予出郭北门行十馀
 里至其麓皆小石槲樕是日大霜水皆冰人谓地高
 寒较他地早一月槲叶青红可爱路渐高闻水声于
卷六十一 第 49b 页 WYG0970-0568d.png
 灌丛乱石中又数里山益高峰益峻壁益峭涧益深
 路益险水声益大峰回路转掩抱重叠使人应接不
 暇涧皆盘石高下为蹬级泉流其上悬而为练激而
 为湍飞花旋碧喧豗飘洒其潴而为泓者清彻如空
 纤芥可见寺相近屏嶂益奇乱石不可骑过盘石道
 左有水硙作屋其上自麓又十里至寺石柱刻张商
 英绝句诗言高欢避暑事棋字韵叶来字注切其下
 他柱多题刻漫灭不可尽读大率多崇观间人少憩
卷六十一 第 50a 页 WYG0970-0569a.png
 遂入山观水帘逾三里许遂不可骑矣始见悬瀑如
 练于半天骑留林石间相率牵拥而登焉峻坂微径
 乱石荦确如梯而无级樛木交错攀萝挽条尺寸而
 进赖健卒曳絙于前挽之而登因思东汉封禅记所
 载登太山事此近似焉问俗至否以僧言远近为喜
 畏又三里许始至有石突出如屏四向无所连着其
 高入云所谓挂镜台也前有盘石疲甚坐其上望水
 帘北崖者仅如匹练下溅崖飞白始阔其西者崖上
卷六十一 第 50b 页 WYG0970-0569b.png
 垂白亦不过丈许意谓昔人传誇过实俄从卒持三
 冰柱长五尺许以献云至帘下得之且盛言其伟遂
 欲即之发火一酒引满数爵诸生暨从者遍饮之乃
 缘南崖微径迤逦而西而北坡极陡峻草石皆冰滑
 不可拔足尺寸展移栗栗危甚乃至西崖下水帘内
 仰面望之目力为穷始见崖上之水飞洒散布疏密
 匀整自崖而下至涧底其长不知几百丈其阔百馀
 尺光明透彻去人尚五丈许真所谓迸珠帘者也负
卷六十一 第 51a 页 WYG0970-0569c.png
 崖坐石久之折而东至北崖帘下有嵓坐数十人帘
 之长又过于西者东边颇浓厚自巅至地时如团雪
 投坠而散连属不断加以动摇飞舞如玉龙蜿蜒状
 馀皆与西帘同两帘皆清气袭人时时飞洒如细雪
 着人面信天下之奇观也帘下沾洒细草皆为清水
 日夕凝积或耸直如玉笋或披疏如珊瑚蔽崖弥涧
 奇形异状不可殚记琼田瑶草殆此谓也西崖下望
 挂镜台则培塿矣此山之形奇峰重叠如展画屏不
卷六十一 第 51b 页 WYG0970-0569d.png
 知高挂镜台又几百丈周围环抱而开豁其东台如
 门屏而位置偏南台前之山一遮一掩又不知几百
 重也始坐盘石疑水帘之小盖辽远空阔掩映崖石
 淡然而无加以老目茫茫故也北帘之东又有悬瀑
 望之差小青壁无路不能即观久之循来迹而归石
 间多兰台上石坠于下者皆为水波龙鳞之状方平
 可爱且乘且步俄至寺前就盘石列壶觞以坐又以
 红树及山果如丹砂者与僧所持冰列于前清泉冷
卷六十一 第 52a 页 WYG0970-0570a.png
 泠非迫于暮不忍归也复延子敬同至黑灶山寺殿
 东椒壁有梅轩佚老真元癸酉岁所题文字皆奇其
 下残缺石柱多宋人题名缘石磴登方丈鸣筝小酌
 从者得雄雉炙以侑觞题诗于东壁而出至𡸷峪东
 二里馀支题龛琢石崖为之有开元十九年蔡景所
 撰碑刻甚精寺前流泉怪石不减黄华寺有巨槐荫
 地数亩山门有白松皮叶皆异砖塔嵌张商英圣灯
 石刻圣灯寺在西北峰绝顶望之隐隐见其殿宇僧
卷六十一 第 52b 页 WYG0970-0570b.png
 云盖四十里之遥余独乘月登陟坐松下盘石僧有
 普寺者善觱篥终日献艺至是又率其徒按羯鼓笙
 笛鉴鍧交奏迭作于月明松影中清风飒然山鸣谷
 应不知此身之在人世也昔欧谢诸公游嵩山见石
 室汪僧叩厥至论余之游乃得此辈可为一笑不意
 此山秀拔在黄华之右至于水帘之奇伟与夫遮掩
 环抱重叠深远则不及也二山之泉皆去山数里洑
 入地中东回过诸翟翟曲宿下洹庚午至凤宁山山
卷六十一 第 53a 页 WYG0970-0571a.png
 在洹水之阴峭拔奇秀望之如凤耸石为两翼上有
 亭其巅又为亭亭上为屋两重塑三圣女其上有金
 泰和间碑载赫舍哩氏所建三女则不能究其氏族
 也山多古柏路甚险登之甚劳既至其巅则俯瞰二
 亭若井底坐久风急始彻俎而下过南斋观丈八佛
 大砖浮屠贮佛其中有绍圣间石刻过槎牙岭至善
 应宿储祥宫宫有洞洞有房以甓为之
  伊阙
卷六十一 第 53b 页 WYG0970-0571b.png
 河南府南三十里横亘一山为禹所凿引伊水北注
 伊源从闷顿岭五百馀里四山扼阻至是独洼且薄
 禹顺其势导之使民得免于鱼又不烦重费非大圣
 人精灵与造化争功能及此乎且丹崖并峙万仞断
 裂潺湲中注后世因作技巧崖体遍划龛居佛佛大
 小不同龛洞浅深宏窄不一竞奇呈异星布栉比不
 能以万千记名其总曰锣鼓洞曰莲花洞曰双塔洞
 曰水敛洞曰金佛洞激以水声其流响镗镗是名锣
卷六十一 第 54a 页 WYG0970-0571c.png
 鼓上旋顶作菡萏瓣是名为莲花下临诸澜势甚激
 搏立洞口悉收听之是名为水敛洞上建双塔洞内
 有金佛是名为双塔金佛奇莫如锣鼓盛莫如莲花
 自锣鼓莲花而下石罅中迸涌三泉由金佛直下石
 罅中迸涌五泉山南北有凤仙乾元香山看经天竺
 潜溪广化宝应八寺径口有五龙庙
  苏门山
 苏门山古士率栖焉其著者魏阮籍晋孙登宋李之
卷六十一 第 54b 页 WYG0970-0571d.png
 才邵雍元许衡姚枢耳然诸皆有祠独籍不祠也苏
 门有九峰山亦奇绝然其上无泉侯赵川亦无川可
 恨也大行山至苏门峰万馀数森森若排剑北寺中
 有三峰独奇可三寺各当一奇有一泉绕之流乃其
 泉数里触大石辄入地故不至侯赵川予观三湖之
 险盖虎豹之窟而魑魅所宅也西踞壸关北跨陵川
 东扼林虑上党有盗贼恒数百骑来则彀弓弩持刀
 出没林阻岩谷间号曰青羊白戈云而盘山路石岈
卷六十一 第 55a 页 WYG0970-0572a.png
 岈崭崭行若登天然过此豁然旷川而四面皆山所
 谓侯赵川也盖若桃源焉三湖有巨竹蓊茂登山西
 望亭亭缘崖而绿者竹也中湖则有石镜半规耳而
 默莹能鉴天日山河人物焉岂不异哉
  砥柱
 在陜州东五十里黄河中以其形似柱故名禹贡谓
 导河东至于砥柱即此乙卯往游砥柱离州二十里
 午食又二十里循河行十里至三门集津三门者中
卷六十一 第 55b 页 WYG0970-0572b.png
 曰神门南曰鬼门北曰人门其始特一巨石而平如
 砥想昔河水汎滥禹凿之为三今水行其间声激如
 雷而鬼门尤为险恶舟筏一入鲜得脱者名之曰鬼
 宜矣三门广约二十丈其东百五十步即砥柱崇约
 三丈周数丈相传上有唐太宗碑铭今不存蔡氏书
 传以三门为砥柱州志亦谓砥柱即三门山皆未尝
 亲履其地故谬误若此
  嵩岳叙
卷六十一 第 56a 页 WYG0970-0572c.png
 五岳均擅天地之奇观而诗独称嵩高惟岳者何白
 虎通云以丽四岳之中故高之也其山峙二室环五
 乳列三台皆屹然天表手可扪星其下大河东注碧
 洛南折矗矗乎枕地轴应天枢五精凝藏矣故降为
 圣哲则申甫生发为义烈则夷齐巢许出秘而为玄
 真则有面壁仙去者皆腾光吐图之休祯也若夫时
 雨旸祛灾沴则岳之馀耳自昔圣朝明王秩祀摛文
 而骚雅穷奇之士息焉游焉咏焉歌焉皆所以发挥
卷六十一 第 56b 页 WYG0970-0572d.png
 中极宣泄元灵信疆场明祗组绣钜观也斯志也置
 之几案时一观焉全嵩之佳胜隆隆在目固不必履
 登封之趾陟二室之巅而后为游嵩也
卷六十一 第 57a 页 WYG0970-0573a.png

卷六十一 第 58a 页 WYG0970-0573c.png

卷六十一 第 59a 页 WYG0970-0574a.png

卷六十一 第 60a 页 WYG0970-0574c.png
  嵩山
 至洛阳欲图嵩山之游二日至偃师县三日自偃师
 沿洛河南行五里渡河十里登唐庐陵王墓石表犹
 存中一牌高大字漫灭不可读三十里至萼岭口两
 山对峙岩道崎岖乃唐高宗幸少林寺时所凿山行
 八里至其少林寺寺在少室山北麓有碑后魏孝文
 为胡僧跋陀建者唐太宗为秦王时赐寺僧教当时
 寺僧之立功者十有三人惟昙宗授大将军其馀不
卷六十一 第 60b 页 WYG0970-0574d.png
 欲受官赐地四十顷此可补唐书之缺少林僧至今
 以武勇闻所从来远矣寺佛殿后为讲堂堂后左有
 立雪亭昔僧慧可常侍达摩雪深至腰不去卒嗣其
 法今僧中称为二祖出于西廊百步有甘露台胡僧
 跋陀于此翻经天降甘露故名西北上山一里至达
 摩庵殿前有六祖手植柏又上一室门外石刻达摩
 面壁之庵六大字宋蔡汴书室中塑达摩像案前石
 高仅二尺广半之达摩之形宛然其上拭之益显盖
卷六十一 第 61a 页 WYG0970-0575a.png
 庵之上四里有达摩洞兹石乃其九年所面者古谓
 精神可通金石谅哉回至方丈寺僧文载言经阁后
 有古槐往视之其高十丈围三十尺文载复诵文潞
 公游寺诗有五品封槐今尚在之句则其寿可知第
 未知封自何时也出寺东行十五里折而东北三里
 至戒坛寺破屋三楹中四碑刻元学士李溥光所书
 茶榜字径四寸遒伟可爱又旁有唐大历二年敕戒
 坛碑寺左百步为会善寺法堂中有后周嵩阳寺碑
卷六十一 第 61b 页 WYG0970-0575b.png
 后刻云大唐麟德元年移植于此可谓古矣佛殿东
 偏有泉出自山中东南行时有飞雪十里至登封雪
 乃大作庚午雪霁东行嵩山近目雪蒙其巅如玉田
 璚树复相带映其清逼人恨无工画者如范宽辈以
 图之耳八里至嵩山神祠祠在黄盖峰下盖嵩山巍
 然中国之中其周几二百里群山拱列有类儿曹宜
 其秀钟灵聚为五岳之尊而黄盖一峰在山东南尽
 处其宅神灵尤宜祀之外有亭扁曰草参过客惮于
卷六十一 第 62a 页 WYG0970-0575c.png
 入谒多展拜于此入门三重咸有古柏或乔或偃或
 俯或欹或屈而蟠或怒而攫或奋而欲腾又或如帷
 盖之张几二百株三门内左右列四岳祠又有降神
 殿壁绘古甫申像岁久剥落谒岳神殿西为御祠祠
 多历代碑刻南行二里折而东北又二里北麓入庐
 岩寺盖唐卢鸿隐处后为僧庐其上四里有卢岩上
 寺闻石壁飞瀑数丈视此殊胜路陡雪深竟莫能至
 辛未登封北三里所嵩阳废观其中所存唯唐李林
卷六十一 第 62b 页 WYG0970-0575d.png
 甫记元五祖堂记二碑及三古柏柏之高皆不逾三
 丈大可六人围旧有石刻云汉武帝封大将军其次
 亦可四人围道士云此次将军也皆形状怪甚不可
 图绘又东三里据山阳为崇福宫其后名万岁山昔
 汉武临幸闻空中呼万岁者三因即其地建万岁观
 唐更名太乙下山东行一里观启母石石旁之祠及
 唐崔融碑今皆不存按启母石事见淮南子其说不
 经后人盖尝辨之
卷六十一 第 63a 页 WYG0970-0576a.png
 
 
 
 
 
 
 
 
卷六十一 第 63b 页 WYG0970-0576b.png
 
 
 
 
 
 
 
 图书编卷六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