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十五
卷五十五 第 1a 页 WYG0970-0367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图书编卷五十五
             明 章潢 撰
  两河新筑堤闸坝总叙
 窃惟黄淮二河古称二渎黄河发源于星宿海经昆
 崙山历陜西山西河南出南直𨽻之徐州合山东汶
 泗诸水以资运道自徐经邳至清河县东与淮水会
 淮河发源于河南之桐柏山经凤阳泗州亦至清河
卷五十五 第 1b 页 WYG0970-0367b.png
 县东与黄河会二渎合流俱经安东县由云梯关入
 海其淮河以南则由淮安历扬州以通江南黄河以
 北则由会通河历天津以达京师两河抱于凤泗光
 岳钟于祖陵我国家亿万年根本之地实在于此且
 岁输江南四百万之粮以给官军数十万之用上有
 关于国计下有系于民生自隆庆年间黄河从崔镇
 等口北决淮水从高家堰等处东决二渎之水散漫
 无归故入海之路停滞而不达此非河之浅也水不
卷五十五 第 2a 页 WYG0970-0367c.png
 行而沙自塞耳今惟诸决尽塞两河复合水行沙刷
 海口复通且坚筑堰以防㐲秋之涨连建减水坝
 以泄盈溢之水筑归仁集而泗州陵寝无冲射之虞
 固黄浦八浅宝应诸堤而兴盐诸邑无昏垫之苦塞
 天妃闸以拒黄流修复通济清江福兴诸闸以严启
 闭复礼智二坝创建天妃坝以便车盘则二渎不至
 横流两河悉循故道闾阎有可耕之业漕运无转挽
 之难真平成之伟观旷世之希觏也
卷五十五 第 3a 页 WYG0970-0368a.png

卷五十五 第 4a 页 WYG0970-0368c.png

卷五十五 第 5a 页 WYG0970-0369a.png

卷五十五 第 6a 页 WYG0970-0369c.png

卷五十五 第 7a 页 WYG0970-0370a.png

卷五十五 第 8a 页 WYG0970-0370c.png

卷五十五 第 9a 页 WYG0970-0371a.png

卷五十五 第 10a 页 WYG0970-0371c.png

卷五十五 第 11a 页 WYG0970-0372a.png

卷五十五 第 12a 页 WYG0970-0372c.png

卷五十五 第 13a 页 WYG0970-0373a.png

卷五十五 第 14a 页 WYG0970-0373c.png
  初议治河疏略
 看得水性就下以海为壑向因海壅河高以致决堤
 肆溢运道民生胥受其病故今谈河患者皆咎海口
 而以浚海为上策则诚然矣第海有潮汐茫无驻足
 不得已而议他辟岂知海口视昔虽壅然自云梯肆
 套以下阔七八里至十馀里深皆三四丈不等纵使
 欲另开凿必须深阔相类方便注放则工力艰钜必
 不能成矧未至海口乾地犹可施工及将入海之处
卷五十五 第 14b 页 WYG0970-0373d.png
 则潮汐往来亦与旧口等尔且海之旧口皆系积沙
 人力可浚水力能冲乃若新辟之地则土壤坚实不
 特人力难措而水力亦不能冲故职等窃谓海无可
 浚之理惟当导河以归之海则以水治水即浚海之
 理也然河又非可以人力导也欲顺其性先惧其溢
 惟当缮治堤防俾无旁决则水由地中沙随水去即
 导河之策也顾频年以来无日不以缮堤为事亦无
 日不以决堤为患何哉卑薄而不能支迫近而不能
卷五十五 第 15a 页 WYG0970-0374a.png
 容杂以浮沙而不能久堤之制未备耳是以黄决催
 镇等口而水多北溃为无堤也淮决高家堰黄浦等
 口而水多东溃堤弗固也乃议者不咎制之未备而
 咎筑堤为下策岂得为通论哉又有所未尽者上流
 既溃堤以旁决矣至于下流复或岐而分之其趋于
 云梯关正海口者譬犹强弩之末耳盖徒知分流以
 杀其怒而不知水势益分则其力益弱水力既弱又
 安望其能导积沙以注于海乎职等故谓今日浚海
卷五十五 第 15b 页 WYG0970-0374b.png
 之急务必先塞决以导河尤当固堤以杜决而欲堤
 之不决者必真土而勿杂浮沙高厚而勿省巨费让
 远而勿与争地斯堤可固也如徐邳桃清沿河各堤
 固矣催镇等口塞矣则黄不旁决而冲漕力专高家
 堰筑矣朱家口塞矣则淮不旁决而会黄力专淮黄
 既合自有控海之势又惧其分之则力弱也则必暂
 塞清江浦河而严司启闭以防其内奔姑置草湾河
 而专复云梯以还其故道仍接筑淮安新城长堤以
卷五十五 第 16a 页 WYG0970-0374c.png
 防其末流尽令黄淮全河之力涓滴悉趋于海则力
 强且专下流之积沙自去下流既顺上流之淤垫自
 通海不浚而辟河不挑而深矣此职等所谓固堤即
 所以导河导河即所以浚海也犹虑伏秋水发暴涨
 伤堤职等查得吕梁上洪之磨脐沟桃源之陵城清
 河之安娘等处土性坚实可筑滚水石坝三座若水
 高于坝任其走泄则水势可杀而两堤无虞矣至若
 宝应石堤之当复与夫下流支河之当疏扬州运河
卷五十五 第 16b 页 WYG0970-0374d.png
 之当浚皆今时之切务所宜次第并举而不可缓者
 也但前项工程自丰沛徐淮以至海口共长千有馀
 里自清江浦以至仪真共长三百馀里地势遥远工
 程浩大一时钱粮未措人夫难集除前请发银二十
 万两并截留漕粮八万石一面先将丰沛缕堤大黄
 遥堤及徐邳一带缕堤酌量帮筑桃清南堤并接淮
 安新城长堤乘时创筑高家堰两头水势稍缓先行
 筑塞宝应湖先用桩笆修筑土堤外其馀各项工程
卷五十五 第 17a 页 WYG0970-0375a.png
 相应大加修举云云议照事师古者罔愆智不凿者
 乃大孟子论智一章首以禹之治水为喻而论为政
 则曰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是大智者事必
 师古而不师古则凿矣故治河者必先求河水自然
 之性而后可施其疏筑之功必先求古人已试之效
 而后可仿其平成之业黄水来自昆崙入徐济运历
 邳宿桃清至清口会淮而东入于海淮水自洛及凤
 历旴泗至清口会河而东入于海此两河之故道即
卷五十五 第 17b 页 WYG0970-0375b.png
 河水自然之性也元时岁漕江南之粟由扬州直北
 出庙湾入海至永乐年间平江伯陈瑄始堤管家诸
 湖通淮河为运道然虑淮水涨溢东侵淮郡也故筑
 高家堰堤以捍之起武家墩经大小涧至阜宁湖而
 淮水无东侵之患矣又虑黄河涨溢南侵淮郡也故
 堤新城之北以捍之起清江浦沿钵池山柳浦湾迤
 东而黄水无难侵之患矣尤虑河水自闸冲入不免
 泥淤故严启闭之禁止许漕艘鲜船由闸出入匙钥
卷五十五 第 18a 页 WYG0970-0375c.png
 掌之都漕五日发筹一放而官民船只悉由五坝车
 盘是以淮郡晏然漕渠永赖而陈平江之功至今未
 斩也后因剥食既久堤岸渐倾水从高家堰决入一
 郡遂为鱼鳖而当事者未考其故乃谓海口壅塞遂
 穿支渠以泄之盖欲亟拯淮民之溺多方规画以为
 疏导之计其意甚善而其心良亦苦矣讵知旁支暂
 开水势陡趋西桥以上正河遂至淤阻而新开支河
 阔仅二十馀丈深仅丈许较之故道不及三十分之
卷五十五 第 18b 页 WYG0970-0375d.png
 一耳岂能容受全河之水下流既壅上流自溃此崔
 镇诸口所由决也今新开寻复淤塞故河渐已通流
 虽深阔未及原河十分之一而两河全下沙随水刷
 欲其全复河身不难也河身既复面阔者七八里狭
 者亦不下三四百丈滔滔东下何水不容若犹以为
 不足而欲另寻他所别开一渠恐人力不至于此也
 以臣等度之非惟不必另凿一口即草湾亦须置之
 勿浚矣故为今之计惟有修复平江伯之故业高筑
卷五十五 第 19a 页 WYG0970-0376a.png
 南北两堤以断两河之内灌而淮扬昏垫之苦可免
 至于塞黄浦口筑宝应堤浚东关等浅修伍闸复伍
 坝之工次第举之则淮以南之运道无虞矣坚塞桃
 源以下崔镇口诸决而全河之水可归故道至于两
 岸遥堤或葺旧工或刱新址或因高冈或填洼上次
 第举之则淮以北之运道无虞矣淮黄二河既无旁
 决并驱入海则沙随水刷海口自复而桃清浅阻又
 不足言矣此以水治水之法也若夫扒捞挑浚之说
卷五十五 第 19b 页 WYG0970-0376b.png
 仅可施之于闸河矣黄河河身广阔捞浚何期悍激
 湍流器具难下前人屡试无功徒费工料但恐伏秋
 水发淫潦相仍不免暴涨致伤两堤故欲于磨脐沟
 陵城安娘城等处再筑滚水坝三道万一水高于坝
 任其宣泄则两堤可保而正河亦无淤塞之患矣徐
 州以南之工如此而已或有难臣者曰臣等欲顺水
 性今淮水欲东而乃挽一道果字铺起至李字铺加
 筑遥堤四里馀谷山匙头湾添建涵洞二座三义镇
卷五十五 第 20a 页 WYG0970-0376c.png
 添建滚水坝一座此皆原题未载委应增益在淮则
 有通济福兴二闸从新改迁新庄逼近通济闸势难
 两存板闸止宜仍旧信字坝逼近黄河不便修复仁
 义坝改建天妃闸以里至于兴盐等处入海支河因
 高堰黄浦八浅堤成水可泄自宜停止而宝应湖堤
 减水闸止须修建四座此原题备载委当更易因时
 审势随地制宜臣等固不敢惜劳以贻一篑之亏亦
 不敢妄举以滋无益之费
卷五十五 第 20b 页 WYG0970-0376d.png
  两河工成疏略
 照得数年以来黄淮二河胥失故道至以地方州县
 为壑盖由黄河惟恃缕堤而缕堤逼近河滨束水太
 急每遇伏秋辄被冲决横溢四出一泻千里莫之底
 极北岸则决崔镇季大等处南岸则决龙窝周营等
 处共百馀口又从小河口白洋河灌入挟永堌诸湖
 之水越归仁集直射泗州陵寝以致正河流缓泥沙
 停滞河身垫高淮水又因高家堰年久圮坏溃决东
卷五十五 第 21a 页 WYG0970-0377a.png
 奔破黄浦决八浅而山阳高宝兴盐悉成沮洳清口
 将为平陆黄淮分流淤沙罔涤云梯关入海之路坐
 此浅挟而运道民生俱病矣自去秋兴工之后诸决
 尽塞水悉归漕冲刷力专日就深广今遥堤告浚自
 徐抵淮六百馀里两堤相望基址既远且皆真土胶
 泥夯杵坚实绝无往岁杂沙虚松之弊蜿蟺绵亘殆
 如长山夹峙而河流于其中即使异常泛涨缕堤不
 支而溢至遥堤势力浅缓容蓄宽舒必复归漕不能
卷五十五 第 21b 页 WYG0970-0377b.png
 溃出譬之重门待暴则暴必难侵增纩禦寒则寒必
 难入兼以归仁一堤横截于宿桃南岸要害之区使
 黄水不得南决泗水至于桃清北岸又有减水四坝
 以节宣盈溢之水不令伤堤故在遥堤之内则运渠
 可无浅阻在遥堤之外则民田可免渰没虽不能保
 河水之不溢而能保其必不夺河固不能保缕堤之
 无虞而能保其至遥即止盖尝考弘治以前张秋数
 塞数决自先任都御史刘大夏将黄陵冈一带增筑
卷五十五 第 22a 页 WYG0970-0377c.png
 大行堤一道而张秋之患遂息此其已试之明验也
 今职等所筑之遥堤即大行堤之别名耳况系真正
 淤土较之大行杂沙又有不侔者故今岁㐲初骤涨
 桃清一带水为遥堤所束稍落即归正漕沙随水刷
 河身愈深河岸愈峻前岁桃清之河胶不可楫今深
 且不测而两岸迥然高矣上流如吕梁两崖俱露巉
 石波流湍急渐复旧洪徐邳一带年来篙探及底者
 今测之皆深七八丈两崖居民无复昔年荡析播迁
卷五十五 第 22b 页 WYG0970-0377d.png
 之苦此黄水复其故道之效也高家堰屹然如城坚
 固足恃今淮涓滴尽趋清口会黄入海清口日深上
 流日涸故不特堰内之地可耕而堰外湖波渐成赤
 地盖堰外原系民田田之外为湖湖之外为淮向皆
 浑为一壑而今始复其本体矣其高宝一带因上流
 俱已筑塞湖水不至涨满且宝应石堤新砌坚致故
 虽秋间霖潦浃旬堤俱如故黄浦八浅筑塞之后俱
 各无虞柳浦湾一带新堤环抱淮城并无齧损不特
卷五十五 第 23a 页 WYG0970-0378a.png
 高宝田地得以耕艺而上自虹泗旴𣅿下及山阳兴
 盐等处皆成沃壤此淮水复其故道之效也见今淮
 城以西清河以东二渎交流俨若泾渭诚所谓同为
 逆河以入于海矣海口之深测之已十馀丈盖借水
 攻水以河治河黄淮并注水涤沙行无复壅滞非特
 不相为扼而且交相为用故当秋涨之日而其景象
 如此昔年沙垫河浅水溢地上祗见其多今则沙刷
 河深水由地中祗见其少地方士民皆谓二十年来
卷五十五 第 23b 页 WYG0970-0378b.png
 所旷见也窃照我朝建都燕冀转输运道实为咽喉
 自仪真至淮安则资淮河之水自清河至徐州则资
 黄河之水黄河自西而来淮河自南而来今流于清
 河县东经安东达云梯关而入于海此自宋及今两
 渎之故道也数年以来崔镇诸口决而黄水遂北高
 堰黄决而淮水遂东桃清虹泗山阳高宝兴泰田庐
 坟墓俱成巨浸而入海故道几成平陆臣等受事之
 初触目惊心所至之处子遗之民攀舆号泣观者皆
卷五十五 第 24a 页 WYG0970-0378c.png
 为陨泪然议论纷起有谓故道当弃者有谓诸决当
 留者有谓当开支河以杀下流者有谓海口当另行
 开浚者臣等反覆计议弃故道则必欲乘新冲新冲
 皆住址陆地漫不成渠浅涩难以浮舟不可也留诸
 决则正河必夺桃清之间仅存沟水淮杨两郡一望
 成湖不可也开支河则黄河必不能两行自古纪之
 淮河泛溢随地沮洳水中凿渠则不能别寻他道则
 不得况杀者无几而来者滔滔昏垫之患无时而止
卷五十五 第 24b 页 WYG0970-0378d.png
 不可也惟有开浚海口一节于理为顺方在犹豫而
 部遗咨叮咛臣等亲诣踏看臣等乃乘轻舠出云梯
 关至海滨延袤四望则见积沙成滩中间行水之路
 不及十分之一然海口故道则广自二三里以至十
 馀里询之土人皆云往时深不可测近因黄淮分流
 止馀涓滴入海水少而缓故沙停而积海口浅而隘
 耳若两河之水仍旧全归故道则海口仍旧全复原
 额不必别寻开凿徒费无益也臣等乃思欲疏下流
卷五十五 第 25a 页 WYG0970-0379a.png
 先固上源欲遏旁支先防正道遂决意塞决以挽其
 趋筑遥堤以防其决建减坝以杀其势而保其堤一
 岁之间两河归正沙刷水深海口大辟田庐尽复流
 移归业禾黍颇登国计无阻而民生亦有赖矣盖筑
 塞似为阻水不知力不专则沙不刷阻之者乃所以
 疏之也合流似为益水不知水不弘则沙不涤益之
 者乃所以杀之也旁溢则水散而浅返正则水束而
 深水行沙面则见其高水行河底则见其卑此既治
卷五十五 第 25b 页 WYG0970-0379b.png
 之后与未治之先光景大相悬绝也每岁修防不失
 即此便为永图借水攻沙以水治水臣等蒙昧之见
 如此而已至于复闸坝严启闭疏浚杨河之浅亦皆
 寻绎先臣陈瑄故业原无奇谋秘策骇人观听者
 凡所勘堤坝虑长短之异数也为长绳以计其丈尺
 虑厚薄之异制也为横竿垂线以计其底面虑泥沙
 之异土也试之锄镢以验其纯杂虑坚松之异工也
 试之铲锥以验其虚实堤堰以土真杵实为上坝闸
卷五十五 第 26a 页 WYG0970-0379c.png
 以石磈坚厚为工
  治河议
 文皇帝宅幽都岁漕东南粟四百万置都水使者河
 上筑堤距河虑至深矣岁久禁弛济南诸泉多牟没
 而黄河亦时徙时决是故当永乐则凿汶河正统弘
 治则凿张秋金龙口在正德则塞曹沛嘉靖则有房
 村赵皮塞庙道口李景高口之役盖至岁乙丑河决
 而东自华山入飞云桥截沛水历湖陵南至谷亭四
卷五十五 第 26b 页 WYG0970-0379d.png
 十里汇为巨浸固漕河之大阨也明年大司空治之
 弃斯集庞家屯之旧河不治乃凿自南阳东至夏村
 又东南至马家桥然后遏河流之入沛者折入秦沟
 而疏留城故渠至境山五十里又疏薛沙诸支河分
 杀水怒盖漕道是始更出而东南粟四百万得从漕
 上入于大司农矣越隆庆辛未徐邳之水病漕则诸
 言浚旧河便者交难司空曰黄河所从来建瓴万里
 邀挟百川独秦沟当之彼其势不溢而北则溢而东
卷五十五 第 27a 页 WYG0970-0380a.png
 矣旧河之沦没无几其处易浚浚之良便柰何司空
 一日而劳十万人之力捐县官金钱数十万缗粟称
 是以凿新河黄河性宁有常岂其能及旧河独不及
 新河哉此固一说也然愚则以为国家漕道业已与
 河相直出秦沟过吕梁洪踰淮放海譬之大盗然矣
 汉武帝竭天下之力至沉璧马令从官负薪石而后
 仅胜之乃立宣房宫作歌以侈大其事说者犹以为
 不若避之便何者河不与漕争道也今河与漕争道
卷五十五 第 27b 页 WYG0970-0380b.png
 矣乃至欲引河利漕岂非延大盗入室哉故势不得
 避则逆而捍之势得避则顺而徙之今必欲溯丰砀
 越虞城放于归德之丁家道口以穷新集故道则厥
 土惟涂泥耳即具卒万人恐不能操舟没而取也且
 河性湍悍土疏善溃日杂之而日塞之则人将告病
 而久顿大众以几万一之功非策也今独疏凿新河
 令河出秦沟而东不至病漕则是国家于河不治而
 已得其大窃以为司空之策得也然新河初成而境
卷五十五 第 28a 页 WYG0970-0380c.png
 山而南又塞司空奉玺书役河上堤茶城以西至于
 马家口幸应绩矣而明年茶城蒙阴宝应下邳之间
 又以竭泽告病于是天子以当事诸臣意见不同动
 多掣肘故久而无功乃一事权假便宜予金钱八十
 万使重臣率水衡使者经画漕事以力践其言事克
 底绩邀之以酬功劝之于是漕臣皆焦心乾口以尽
 其馀而淮决高堰河决崔镇者皆幸就塞淮扬徐邳
 之堤延袤千里而丁子浅芦子沽其功颇告成矣此
卷五十五 第 28b 页 WYG0970-0380d.png
 皇上元德格天淮海效灵所至独所谓专一之效耶
 然愚闻往者高堰黄浦以全淮之水病兴化盐城故
 议者请凿丁溪白驹周禄港诸支河为水壑今黄浦
 幸就塞则开支河之役当议罢也不然是外引水病
 兴盐也范堤肇自吕泗终于徐渎延袤数百里所以
 贻淮海之安非一日也即令以高堰黄浦之故必当
 微凿之以泄暴水亦所不敢言者况牛湾河瓦龙港
 其水门固在此何待范堤耶令黄浦幸就塞则范堤
卷五十五 第 29a 页 WYG0970-0381a.png
 当以时修复也不然非所以捍海潮障盐河也往者
 武宗朝有乞省转输之半者会羽书旁午主计者不
 能支遂罢其议今诚不能以减漕邀于左藏然稍议
 折以佐民旦夕之命且省转输此事理可为者也不
 然则顷者且赐民田租之三矣何论议折也往者岁
 漕十二万石海上而庙议有恐其以刍粟万石率千
 人而弃之海者于是天子遂罢海漕愚则以为海漕
 亦不可罢诚自淮盐海道夹碣石以薄幽蓟岁不过
卷五十五 第 29b 页 WYG0970-0381b.png
 一月之劳耳其所输可以佐缓急其视河漕大都所
 省牵挽供饷之费当得数十万且令四方郡国宝藏
 皆得自海舶以交错于幽蓟为市也不然假令有群
 不逞者当河而大呼以坐索饷馈而吾独举国待哺
 于河漕此非筴也往者庙议皆言胶莱河北自海口
 南至麻湾萦纡三百馀里乘潮之艘虽能上下然不
 能远诸山溪之水即欲凿之使深而其应或多游沙
 或多冈石其大沽河又南入麻湾不可挽而西潍河
卷五十五 第 30a 页 WYG0970-0381c.png
 则越在百里外不可引而东必欲凿两海非经费百
 万积五六年不可于是天子遂罢治胶莱愚则以为
 国家建设长利苟利足以偿费犹将为之况相什百
 千万此者乎今之胶莱废河仅仅百里可以计日而
 就即费甚亦千金已耳何至縻费三百七十八万也况
 姚演既治闸新河店通海潮达于安东则胶莱宜无
 不可开者元既岁漕百二十万粟入大帑则今虽若
 丘文庄议以江东西湖广之粟从河而以浙东西濒
卷五十五 第 30b 页 WYG0970-0381d.png
 海之粟航于海上使之羽翼河漕以苏漕卒之困而
 坐食其利宜亦无不可者不然则宜若天顺七年引
 沁通卫以杀黄河水力又不然而疏红荆口故道与
 河漕并行是又患河计河之外一长策也若河漕则
 必欲蓄水而与水争矣夫欲与之争利则又安得不
 受其害在任事者时加之意使不至于大溃耳
 
 图书编卷五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