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十三
卷五十三 第 1a 页 WYG0970-0232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图书编卷五十三
             明 章潢 撰
  黄河图叙
 汉使张骞持节西域访河源以为二水发葱岭趋于
 阗汇盐泽伏流千里至积石再出唐薛元鼎使吐蕃
 访河源得之闷磨黎山世之论河源率皆本此莫知
 其非也至元始命都实为招讨使佩金虎符往求之
卷五十三 第 1b 页 WYG0970-0232b.png
 四越月而得其说如图所载还具以闻其地库库楚
 授其说翰林学士潘昂霄撰而临州朱思本于巴尔
 济苏家得帝师所藏梵宇图书译之与潘互有小异
 俱载元史黄河本东北流历西番至兰州凡四千五
 百馀里始入中国又东北流过番境凡二千五百馀
 里始转河东又南流至蒲州凡一千八百馀里通计
 屈曲九千馀里而张骞所访乃在其西万里外皆为
 吐蕃遮隔不得假道故也世之受蔽于外舍近求远
卷五十三 第 2a 页 WYG0970-0232c.png
 者何以异此朱思本姓名因河源记始传其为图与
 所记山水道里不少差舛特存之以代輶轩之对或
 言天下之山皆原于昆崙今观之图岂足与辨未能
 实诣而徇传闻不独于山然也
卷五十三 第 3a 页 WYG0970-0233a.png

卷五十三 第 4a 页 WYG0970-0233c.png

卷五十三 第 5a 页 WYG0970-0234a.png

卷五十三 第 6a 页 WYG0970-0234c.png

卷五十三 第 7a 页 WYG0970-0235a.png

卷五十三 第 8a 页 WYG0970-0235c.png

卷五十三 第 9a 页 WYG0970-0236a.png

卷五十三 第 10a 页 WYG0970-0236c.png

卷五十三 第 11a 页 WYG0970-0237a.png

卷五十三 第 12a 页 WYG0970-0237c.png

卷五十三 第 13a 页 WYG0970-0238a.png

卷五十三 第 14a 页 WYG0970-0238c.png

卷五十三 第 15a 页 WYG0970-0239a.png

卷五十三 第 16a 页 WYG0970-0239c.png

卷五十三 第 17a 页 WYG0970-0240a.png

卷五十三 第 18a 页 WYG0970-0240c.png

卷五十三 第 19a 页 WYG0970-0241a.png

卷五十三 第 20a 页 WYG0970-0241c.png

卷五十三 第 21a 页 WYG0970-0242a.png

卷五十三 第 22a 页 WYG0970-0242c.png

卷五十三 第 23a 页 WYG0970-0243a.png

卷五十三 第 24a 页 WYG0970-0243c.png

卷五十三 第 25a 页 WYG0970-0244a.png

卷五十三 第 26a 页 WYG0970-0244c.png

卷五十三 第 27a 页 WYG0970-0245a.png

卷五十三 第 28a 页 WYG0970-0245c.png
  河源(元史/)
 元命招讨使都实穷黄河源都实受命行四阅月始
 抵其地既还图其形势来上言河出吐蕃朵甘思西
 鄙有泉百馀泓方可七八十里沮洳散涣不可逼视
 登高望之如列星然名火敦脑儿火敦脑儿华言星
 宿海也群源奔辏近五七里汇为二巨泽名阿剌脑
 儿自西而东连属成川号赤宾河又合亦里赤忽兰
 也里木三河其流寖大始名黄河又岐为八九股行
卷五十三 第 28b 页 WYG0970-0245d.png
 二十日至大雪山名腾乞里塔即昆崙也由昆崙南
 至阔即及阔提二地始相属又经哈利别里赤儿之
 地合细黄河及乞儿马赤二水北行复折而西流过
 昆崙北又转而东北行约二十馀日至积石始入中
 国云大约自河发源至中国计及万里然其间溪涧流
 络莫知纪极昆崙之西人迹罕少而山皆草石至积
 石方林木畅茂世言河九折盖彼地有二折焉
  黄河源流大约说
卷五十三 第 29a 页 WYG0970-0246a.png
 约河源仿经为之辞曰河源于星宿海汇为二泽流
 合三水岐为九渡行二千馀里经昆崙山由山南又
 合二水北流折而西复过昆崙之北又转而之东又
 北行二千馀里至于积石
  河源辩(王鏊/)
 客有问河源者王子曰是非予所及履也虽然予以
 为必出于昆崙曰子何以知之曰予以理知之山与
 水同原天下之山起于昆崙天下之水出于昆崙无
卷五十三 第 29b 页 WYG0970-0246b.png
 疑也曰子不闻乎昔元世祖欲穷河源遣使行四五
 千里至吐蕃朵甘思西部有曰火敦脑儿者华言星
 宿海也有水百泓望之如列星此河源也踰昆崙二
 十馀日矣予曰西域之迹发自张骞骞所历诸国甚
 久且远东汉之世大秦条支安息至于海滨四万里
 外重译贡献班超遣掾甘英穷临西海而还皆未睹
 所谓昆崙也何元使得之易乎禹本纪言河出昆崙
 去嵩高五万里外国图云从大晋西七万里得昆崙
卷五十三 第 30a 页 WYG0970-0246c.png
 之墟今元使行不及五千里云已踰之何昆崙之近
 乎自昔言昆崙者皆在西北元使所图乃在西南何
 也然则元使所谓昆崙者果昆崙乎所谓星宿海者
 果河源乎未可知也尔雅云河出昆崙墟色白并千
 七百川色黄山海经云昆崙之丘河水出焉东南流
 注于杞天之水洋水出焉西南流注于丑涂之水黑
 水出焉西流注于大杅淮南子云昆崙之墟河水出
 其东北陬赤水出其东南陬洋水出其西北陬雪山
卷五十三 第 30b 页 WYG0970-0246d.png
 高五百由旬山顶有阿耨达池池东有恒伽河从象
 口出共五百河流入东海南有新颖河从牛口出共
 五百河流入南海西有博叉河从马口出共五百河
 流入西海北有斯陁河从狮子口出共五百河流入
 北海康泰扶南传曰恒水之源出昆崙有五大源分
 流为诸水洛书曰河自昆崙出重野径积石为中国
 之河张骞云于阗之西水皆西流注西海其东水东
 流注盐泽盐泽潜行地下其南则河源出焉古书所
卷五十三 第 31a 页 WYG0970-0247a.png
 记先后一辙岂皆不可信而元使独可信乎曰为其
 得之亲见也曰古之至人夫独非亲见凿空以欺后
 世乎释氏生于天竺穆王宴于瑶池夫岂非亲见乎
 而疑之也然则元使其信乎曰吾尝考之河有两源
 一出于阗一出昆崙之墟且汉使亦尝穷河源矣谓
 出于阗其山多玉石采来天子案古图书名其山为
 昆崙然非古所谓昆崙也元使所见其殆是乎若昆
 崙之墟彼固未之睹也且天竺诸国有身热头痛之
卷五十三 第 31b 页 WYG0970-0247b.png
 坂县度之阨热风夏雪毒龙恶鬼猛虎狮子之害元
 使亦尝历此乎禹本纪言河出昆崙昆崙其高二千
 五百馀里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瑶
 池淮南子载昆崙之上有木禾珠光树玉树悬圃阆
 风十洲记谓弱水绕之上有金台玉阙之类元使亦
 尝睹此乎虽其神怪恍惚不可尽信而河源之出于
 是不可诬也近有佛图调者谓钟山西六百里有昆
 崙郭璞谓别自有小昆崙也则昆崙固非一乎曰昆
卷五十三 第 32a 页 WYG0970-0247c.png
 崙之远近不一然则河源恶乎定曰水经昆崙在西
 北河水出其东北陬东南流入渤海其一源出于阗
 之南山北流与葱岭合东注蒲昌海郭璞云河出昆
 崙潜行地下至于阗国复分流岐出合而东注盐泽
 复行积石为中国河此定论也予见近世之论河源
 者每以一夫之目废千古之论故为之辩
  河源总论
 古今河源之说异禹贡云导河自积石未穷其源也
卷五十三 第 32b 页 WYG0970-0247d.png
 汉张骞云河有两源一出于阗一出葱岭唐薛元鼎
 云得河源于昆崙之水赤黄黑青色以方异穆天子
 传言阳纡之山河伯所居是为河宗佛书言阿耨达
 山有大渊水即昆崙也其山名往往不同者或古今
 变易或番汉异称不然记者之妄耳按潘侍读昂霄
 河源志今朝之究河源盖得目观非传闻者也元太
 祖尝征西夏过沙陀至黄河九渡九渡者在昆崙西
 南宪宗命皇弟锡里征西域凡六年拓地四万里而
卷五十三 第 33a 页 WYG0970-0248a.png
 河源在域内矣至元庚辰世祖命臣都实往西域将
 城其地以通互市自河州行五千里抵河源及还图
 城郭位置以闻上悦以吐蕃都元帅领工徒以往使
 其弟库库楚驰奏大臣沮之次年还河源在吐蕃西
 鄙有泉百馀窦地方七八十里而皆沮洳不胜人迹
 泉不可逼观登其旁岭下视窦历历如列星然故名
 火敦脑儿火敦者汉言星宿也脑儿者海也星宿海
 合流而东汇为二泽复合流始名黄河然犹清可涉
卷五十三 第 33b 页 WYG0970-0248b.png
 河析为九即九渡也广五七里下复合流渐远水益
 浑土人抱革囊骑过之其聚落之处多编木为舟以
 济附以毛革中仅容二人又东则两山峡束广可一
 二里或半里深叵测矣昆崙腹顶皆雪盛夏不消河
 过其南距山麓仅五六十里又南为四达之冲地多
 盗常镇以兵昆崙之西人民少山居其南山峻兽有
 旄牛野马狼狍豲羊之属东则山益峻而地渐下岩
 至狭或狐可跃渡河至贵德州始有官治历积石至
卷五十三 第 34a 页 WYG0970-0248c.png
 河州东北流历兰州鸣沙州应吉里州流正东自星
 宿海至汉地河南北小水旁注者众其山或草或石
 至积石始林木畅茂世言河九曲而彼地有二折云汉
 书言葱岭至蒲昌海水洑流而出临洮今洮水自南
 下非蒲昌也土人言于阗葱岭水下流散之沙碛则
 其洑流信然其复出者莫知矣或又云黄河与天通
 又云昆崙去嵩高五万里阆风玄圃积瑶华盖仙人
 所居皆妄也世多言河出昆崙者盖自积石而上望
卷五十三 第 34b 页 WYG0970-0248d.png
 之若源于是矣而不知星宿之源在昆崙之西北东
 流过山之南然后折而抵山之东北其绕山之三面
 玦玦焉实非源于是山也然凡水者山之血胍也山
 高而广则其水必众而钜昆崙至高广者也而谓无
 一水源于其间耶其不言之者盖欲破昔之谬著今
 之奇故略之尔
  黄河九曲
 黄河九曲其说出河图绛象今录于此河导昆崙山
卷五十三 第 35a 页 WYG0970-0249a.png
 名地首上为权势星一曲也东流千里至规其山名
 地契上为钜楼星二曲也邠南千里至积石山名地
 肩上为别符星三曲也邠南千里入陇首间抵龙门
 首名地根上为营石星四曲也南流千里抵龙首至
 卷重山名地咽上为卷舌星五曲也东流贯砥柱触
 阏流山名地喉上为枢星以运七政六曲也西距卷
 重山千里东至雒会名地神上为纪星七曲也东流
 至太坯山名地宏上为辅星八曲也东流过浲水千
卷五十三 第 35b 页 WYG0970-0249b.png
 里至太陆名地腹上为虚星九曲也元学士潘昂霄
 河源撰云黄河九折侥外有二折盖乞儿马出反必赤
 里也禹贡导河自积石以此参考之绛象河图及河
 源志与禹贡一一皆合
  黄河四大折
 黄河自盐泽西来暨达潼关其面势所向凡四大折
 或与匈奴分境或当匈奴来路其初一折由积石而
 径湟中则鄯兰也是一折也及至灵州西南遂转北
卷五十三 第 36a 页 WYG0970-0249c.png
 而行凡千馀里北河西岸即为肃凉甘沙四郡是又
 一折也迨其北流千里而遥至九原丰州则又转而
 东流故丰州北面正拄大河是又一折也丰州之东
 为榆林北境固抵大河而河从此州之东又转而南
 故胜州北东两面皆抵大河也自此而往直至潼关
 皆是河南矣此又一折也
  三门
 三门集津在平陆县治东六十里道由东西延至黄
卷五十三 第 36b 页 WYG0970-0249d.png
 堐循河东下再行十里至其处河南山脊峻下其尾属
 于北山凿山作三门以道河流南者为鬼门中为人
 门次北为神门又次北及开元新开河又以中为夜
 叉门北为金门新开河为公主河未详其说也鬼门
 迫窄水势极峻急人门遂稍平缓直东河十五步中
 流有小山乃底柱也东流又十步其水潆回谓之海
 眼深不可测神门最脩广水安妥盖唐宋漕运之道
 山嵓上有阁道其牵泐石深尺许正南下五十步有
卷五十三 第 37a 页 WYG0970-0250a.png
 石耸起侧视若香炉然东又三十步一峰可高数丈
 不甚奇新河南北广约二丈其峰石如甃又如绳之
 取直者行百馀步与神门水合其南一峰壁立度二
 百尺许极奇秀石纹青黄相杂其岭多鹄鹳巢叠石
 为炉形非飞举者不可至不知其始或谓老君炼丹
 炉盖神之也新开河左就嵓石下刻宋金人题名并
 诗且刻翠阴禹功二嵓稍东刻忠孝清慎四字字画
 若颜鲁公书者其南山上有石巉然如鸱蹲者人号
卷五十三 第 37b 页 WYG0970-0250b.png
 挂鼓石盖禹用以节时齐力也自新开河东口涉水
 上山旧有开化寺今不存有小祠象龙神者前碑剥
 落不可摸不知何时立祠担下二石其状如碑无字
 上作三窍一碑盖金元兴定十二年修禹庙之记也
  禹门
 禹门禹贡龙门也亦曰禹门渡云两山石立河出其
 中广不百步世谓禹凿所谓三月鱼上渡而为龙也
 其东岸曰看鹤台尤孤峭不可下瞰西为梁山即河
卷五十三 第 38a 页 WYG0970-0250c.png
 梁也北曰建极宫道家祠神禹者也刻石十馀多元
 名臣文地极幽其间烟云水石之聚虫蛇罔象之居
 相传桃花开时河水喷激声震万雷始异今也并河
 之东为太史公墓前为庙有晋永嘉中殷济树碑今
 皆圯于河徘徊良久作龙门之歌下山日昃道过子
 夏墓墓在新丰里新丰南曰通化里即文中子讲学
 处也
  底柱
卷五十三 第 38b 页 WYG0970-0250d.png
 底柱在平陆县东五十里大河自蒲津西来至是微
 折而南是柱正当转曲之间在三门山之阳紫金骆
 驼二峰之西其形如柱植立中河今年内滨初公谷
 泉储公约往观之乃七月三日至平陆同刘虞州缘
 河北岸崎岖而东至其下登拜禹庙出先临门蹈禾
 黍中迤逦南望彷佛窥其形状但为双树所蔽翳尔
 既坐三公问底柱何在群指而未得予曰两岸双树
 蔽翳而突兀祠前者是也乃自先临门之磴而下东
卷五十三 第 39a 页 WYG0970-0251a.png
 缘河浒至于悬崖去河咫尺倚崖而立南望底柱形
 状峭拔与河中诸峰不同时暴雨新落大河泛涨是
 柱颇偏西岸予又疑曰往何以谓之柱在中流邪虞
 州子曰河至秋阑冬后则东流倒于西岸而是柱正
 当中尔诸人欲前进求至其所而路益隘阢内滨子
 乃命绘人扶二吏往直至紫金峰东与柱相对而东
 岸山碑有古刻底柱二字及唐宋人铭诗绘人皆誊
 来以观遂开尊河浒之上内滨子浩然叹曰斯河也
卷五十三 第 39b 页 WYG0970-0251b.png
 自昆崙积石而来北过龙门东至底柱纳水不啻万
 流过山不啻千重虽崇岭峻巘俱避左右无一能当
 之者独此柱高不及数寻围不及百丈乃岿然中流
 上撑昊天下系厚地污浊不染波荡不去亘万古而
 不磨乃人之一心本与乾坤相通或为巧言所入或
 为正议所拂遂移其正理变其常性乃不若此柱何耶
  古河辩
 汉许昌言九河故道谓徒骇在成平(今献州乐寿县景/城镇古有成平城)
卷五十三 第 40a 页 WYG0970-0251c.png
 胡苏在东光(今景州东光县东连/沧州古有胡苏亭)鬲津在鬲县(德州有/鬲县城)
 曰太史曰马颊曰覆釜在东光之北成平之南曰简
 曰洁曰钩盘在东光之南鬲县之北斯言简而近实
 后世图志虽详反见淆乱尝往来燕齐西道河间东
 履清沧熟访九河故道盖昔北流卫漳注之(今之御河/汉初犹入)
 (河汉魏时名漳水/隋唐以来名御河)河既东徙漳自入海安知北流之漳
 非古徒骇河欤(宋会要神宗熙宁三年议开御河臣寮/奏云可于恩州武城县开约二十馀里)
 (入黄河北流故道下五股河详此/则御河入黄河北流故道无疑也)踰漳而南清沧二州
卷五十三 第 40b 页 WYG0970-0251d.png
 之间有古河堤岸数重地皆沮洳沙卤太史等河当
 在其地沧州之南有大连淀(今曰大梁五龙堂宋碑/作大连疑即隋末群盗)
 (所据之豆/子□也)西踰东光东至海此非胡苏河欤淀南至
 西无棣县百馀里间有曰大河曰沙河皆濒古堤县
 北地名八会口(土人云因/河会得名)县城南枕无棣沟兹非简
 洁等河欤(无棣沟通海隋末废塞唐薛元鼎开之百姓/歌曰新河得通舟楫利直达沧海鱼盐至昔)
 (日徒行今骋驷美哉薛公德滂被凡此沟淀今皆为盐/司堰塞平时潴水不通才遇霪雨水即溃溢故河间清)
 (沧之地常被水/害无有宁岁)东无棣县北有陷河阔数里西通埭
卷五十三 第 41a 页 WYG0970-0252a.png
 东至海兹非所谓钩盘河欤(德州有/盘河镇)滨州北有士伤
 河西踰德棣东至海兹非鬲津河欤士伤河最南比
 他河差狭是谓鬲津无疑也(所谓士伤者土人云昔/人战场因伤贤人故云)
 (按水经汉安帝时剧县贼毕豪等东船寇平原县令/刘雄门下小吏所辅浮舟追至厌次津战败为贼所)
 (擒辅求代雄豪纵雄杀/辅于此津盖此河也)蔡氏书传乃曰自汉以来讲
 求九河皆无依据祖王横之言引碣石为證谓九河
 已沦于海按禹贡文北过洚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
 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大陆在邢赵深三州之地尔
卷五十三 第 41b 页 WYG0970-0252b.png
 雅之广河泽也去海岸已数百里(大鹿又曰巨鹿吕/氏春秋曰钜鹿之)
 (北遂分为九河路史云九河始元城大名县西三百/有故渎郑夹漈谓大陆非赵地之广河泽乃汲郡之)
 (吴泽也如此/则又远之矣)又东至海中始叙九河则大陆与九河
 相离千里如是之远而绝表志不合禹贡之文其不
 可信一也王横谓海溢出浸数百里而青兖营平郡
 邑不闻有漂没之处而独浸九河其不可信二也今
 平原迤北清沧之间虽为树艺城邑相望而地形河
 势高隐曲折往往可寻但禹初为九厥后或三或五
卷五十三 第 42a 页 WYG0970-0252c.png
 变迁多寡不同必欲按名而索故致后儒纷纷之论
 不得不辩
  黄河流入中国
 黄河源出西番星宿海贯山中至西戎名细黄河绕
 昆崙至积石经陜西山西境界至河中潼关流经河
 南之阌乡灵宝陜沔池新安济源孟津孟巩温汜水
 武陟河阴原武荥泽阳武中牟祥符尉氏陈留通许杞
 太康睢宁陵归德诸县至直𨽻亳县马丘村合马肠
卷五十三 第 42b 页 WYG0970-0252d.png
 河城西北合涡河东至直𨽻怀远县之荆山合淮其
 在孟津西有杨家滩西北有繀家滩杏园滩马粪滩
 筑护民堤三百十五丈永安堤一百二十丈以防漫
 流又有支流一自祥符县西南八角决八安家河一
 股从朱仙镇闹店流经尉氏一股从三里冈刘冈流
 经通许北境西至扶沟铁佛寺合流经西华会沙河
 颍河入北湖又经商水项城之南顿至直𨽻寿州西
 至正阳镇合淮一自祥符县白墓子冈决入流经通
卷五十三 第 43a 页 WYG0970-0253a.png
 许杞大康之马厂集旧名马厂河又经柘城县鹿邑
 东北境合涡河至亳县北关仍入本河合淮俱入海
  黄河故道
 古自阳武北新乡西南入境东北经延津汲胙城至
 北直𨽻浚县大伾山北入海即禹贡导河东过洛汭
 至于大伾处至魏郡邺县有故大河在东北直达于
 海疑即禹之故河也周定王五年河徙则非禹之所
 穿汉文帝十二年河决酸枣东南流经丰丘入北直
卷五十三 第 43b 页 WYG0970-0253b.png
 𨽻长垣县至山东东昌府濮州张秋入海五代至宋
 两决郑州及原武东南阳武南流经封丘于家店祥
 符金龙口陈桥北经兰阳仪封入山东曹县境分为
 二𣲖其一东南流至滁州入泗其一东北流合会通
 河国朝洪武七年至十八年二十四年阳武原武祥
 符凡四度渰没护城堤又决阳武西南东南流经封
 丘至通许分九道名九龙口又南经诸州入南直𨽻
 大和县入淮正统十三年河溢仍循阳武故道直抵
卷五十三 第 44a 页 WYG0970-0253c.png
 张秋入海
河源考
  夏书禹贡
 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底柱又东
 至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洚水至于大陆
 又北播为九州同为逆河入于海
 蔡传曰河自积石三千里而后至龙门但一书积石
 不言方向荒远在所略也龙门而下因其所经记其
卷五十三 第 44b 页 WYG0970-0253d.png
 自北而南则曰南至华阴记其自南而东则曰东至
 底柱又详记其东向所经之地则曰孟津曰洛汭曰
 大伾又记其自东而北则曰北过洚水又详记其北
 向所经之地则曰大陆曰九河又记其入海之处则
 曰逆河自洛汭而上河行于山其地皆可考自大伾
 而下垠岸高于平地故决齧流移水陆变迁而降水
 大陆九河逆河皆难指实然上求大伾下得积石因
 其方向辩其故迹则犹可考也
卷五十三 第 45a 页 WYG0970-0254a.png
 程氏曰自洛汭以上山水名称迹道古今如一自大
 伾以下不特水道难考虽名山旧尝凭河者亦复不
 可究辨非山有徙移也河既变迁年世又远人知新
 河之为河不知旧山之不附新河辄并河求之安得
 旧山之真欤
  西汉书张骞传
 汉使穷河源其山多玉石采来天子案古图名河所
 出山昆崙云
卷五十三 第 45b 页 WYG0970-0254b.png
  西汉书西域志
 西域中央有河其河有两源一出葱岭山下一出于
 阗于阗在南山下其河北流与葱岭河合东注蒲昌
 海蒲昌海一名盐泽者也去玉门阳关三百馀里广
 袤三百里其水停居冬夏不增减皆以为潜行地下
 南出于积石为中国河云
  山海经
 昆崙山纵横万里高万一千去嵩山五万里有青河
卷五十三 第 46a 页 WYG0970-0254c.png
 白河赤河黑河环其墟其白水出其东北陬屈向东
 南流为中国河河百里一小曲千里一大曲发源及
 中国大率常然东流潜行地下至规期山北流分为
 两源一出葱岭一出于阗其河复合东注蒲昌海复
 潜行地下南出积石山西南流又东回入塞过燉煌
 酒泉张掖郡南与洮河合过安定北地郡北流过朔
 方郡西又南流过五原郡南又东流过云中西河郡
 东又南流过上都河东郡西而出龙门汾水从东于
卷五十三 第 46b 页 WYG0970-0254d.png
 北入河东即龙门所在龙门未开河出孟门东大溢
 是谓洪水禹凿龙门始南流至华阴潼关与渭水合
 又东回砥柱砥柱山名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
 中若柱然今陜州东河北陜县三县界及洛阳孟津
 所在至巩县与洛水合成皋与济水合济水出河北
 至王屋山而南截河渡正对成皋又东北流过武德
 与沁水合至黎阳信都信都今冀州绛水所在绛水
 亦曰溃水一曰漳水钜鹿之北遂分为九河钜鹿今
卷五十三 第 47a 页 WYG0970-0255a.png
 邢州大陆所在大陆泽名九河一曰徒骇二太史三
 马颊四覆釜五胡苏六简七洁八钩盘九鬲津又合
 为一河而入海齐桓公塞九河以广田居故馆陶贝
 丘广川信都东光河间以东城池九河旧迹犹存汉
 代河决金堤南北多罹其害议者常欲求九河旧迹
 而穿之未知其所是以班固云自兹钜汉以亡其八
 枝河之故渎自沙丘堰南分地出焉故尚书称导河
 积石至于龙门今绛州龙门县界南至于华阴北至
卷五十三 第 47b 页 WYG0970-0255b.png
 于砥柱东至于孟津在洛北都道所凑古今以为津
 东过洛汭至于大伾洛汭今巩县在河洛合流之所
 也大伾山今汜水县即故成皋也山再成曰伾北过绛
 水至于大陆其绛水今冀州信都大陆泽名今邢州钜
 鹿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海是也同合出九河
 又合为一名为逆河逆行也言海日有朝夕潮以迎
 河水
  河决考
卷五十三 第 48a 页 WYG0970-0255c.png
 按河决之患三代已然汉文帝时河决酸枣(今开封/府延津)
 (县/)武帝而后则决于瓠子(在大名府开州/城南二十五里)决于馆陶
 (今东昌府/馆陶县)分为屯氏河(即今/卫河)东北入海至元成时河
 始决东郡(今东昌/府地方)分流于博州(今聊/城县)后又决平原(今/德)
 (州/)决渤海(今景州沧州/武定州皆是)决清河(今广平府清河县/及真定枣强县是)
 信都(今真定冀/州深州地)皆东北并青冀之境以达于海自东
 汉历魏晋隋唐以及宋初并鲜河患迨宋仁宗至和
 间河始决大名神宗熙宁始决于澶州曹村(今开/州地)
卷五十三 第 48b 页 WYG0970-0255d.png
 流断绝河道南徙东汇于梁山泺(在东平/州西)分为二𣲖
 一入南清河入于汇(在今淮安清河县即泗水下流/发源泰安州经徐邳南流入淮)
 一合北清河入于海(即济水故自兖州东北流经济/南府长清齐河济阳武定蒲台)
 (利津等州县/界入于海)黄河入淮自兹滥觞矣旧黄河在开封
 城北四十里至我朝洪武二十四年河决原武东经
 开封城北五里又南行至项城经颍州颍上县东至
 寿州正阳镇全入于淮而故道遂淤至是又决荥阳
 过开封城之西南而城北之新河又淤自是汴城在
卷五十三 第 49a 页 WYG0970-0256a.png
 河之北矣隋唐以前河自河淮自淮各自入海宋中
 叶以后河合于淮以趋海矣此古今河道迁徙不同
 之大略然前代河决不过坏民田庐而已我朝河决
 则虑并妨漕运而关系国计故我朝治河视前代为
 尤急
  治黄河议
 黄河发源具载史传今不敢烦渎姑自宁夏为始言
 之自宁夏流至延绥山西两界之间两岸皆高山石
卷五十三 第 49b 页 WYG0970-0256b.png
 麓黄河流于其中并无冲决之患及过潼关一入河
 南之境两岸无山地势平衍土少沙多无所拘制而
 水纵其性兼之各处小水皆趋于河而河道渐广矣
 方其在于洛阳河内之境必东之势未尝拂逆且地
 无高下之分水无倾泻之势河道虽大冲决罕闻及
 至入开封地界而必东之势少折向南其性已拂逆
 矣况又接南北直𨽻山东地方地势既有高下之殊
 而小水之入于河者愈多淤塞冲决之患自此始矣
卷五十三 第 50a 页 WYG0970-0256c.png
 此黄河之大槩也今之论黄河者惟言其瀰漫之势
 又以其迁徙不常而谓之神水遂以为不可治此盖
 以河视河而未尝以理视河也夫以河视河则河大
 而难治以理视河则河易而可为瀰漫之势盖因夏
 秋雨多而各处之水皆归于河水多河小不能容纳
 遂至瀰漫然亦不过旬日至于春冬则鲜矣是则瀰
 漫者不得已也水之变也岂其常性哉至于所谓神
 水者尤为无据其故何耶盖以黄河之水泥沙相半
卷五十三 第 50b 页 WYG0970-0256d.png
 流之急则泥沙并行流之缓则泥沙停积而停积则
 淤之渐矣今日淤之明日淤之今岁淤之明岁淤之
 淤之既久则河高而不能行然水性就下必于其地
 势之下者而趋焉趋之既久则岸面虽若坚固水行
 地下岸之根基已浸灌疏散而不可支矣及遇大雨
 时至连旬不晴河水泛涨瀰漫浩荡以不可支之岸
 基而遇此莫能禦之水势倾刻奔溃一泻千里遂成
 河道近日兰阳县父老谓黄河未徙之先数年城中
卷五十三 第 51a 页 WYG0970-0257a.png
 井水已是黄水足为證验故人徒见一时之迁徙而
 不见累岁之浸灌乃以为神无足怪也为照河南山
 东及南北直𨽻临河州县所管地方多不过百里少
 则四五百里若使各该州县各造船只各置铁扒并
 尖铁锄每遇淤浅即用人夫在船扒浚若是土硬则
 用尖锄使泥沙与水并行既无淤塞之患自少冲决
 之虞用力甚少成功甚多且黄河水激湍而泥沙则
 又易起更有船只则人夫不惟免涉水之苦而风雨
卷五十三 第 51b 页 WYG0970-0257b.png
 可蔽宿食有所是修河之智而寓爱民之仁推而言
 之其利甚博若夫瀰漫之势殆不能免所可自尽者
 则在筑堤防患不与水争地耳
 宋太祖曰夏后治水但言导河至海随山浚川未闻
 力制湍流广营高岸自战国专利堙塞故道以小防
 大以私害公九河之制遂隳历代之患弗弭神宗曰
 后世以事治水故常有碍以道治水无违其性可也
 如能顺水所向迁徙城邑以避之复有何患虽禹复
卷五十三 第 52a 页 WYG0970-0257c.png
 生不过如此欧阳修曰开河如放火又曰避高就下
 水之本性河流已弃之道自古难复文彦博曰河不
 出于东则出于西利害一也今发夫修治徙东从西
 何利之有自古治河之说多矣若宋二帝之见二臣
 之言可为百世法
  黄河治法
 今之治河者难于禹焉夫三代以上或都秦雍或都
 陈贡道皆溯黄河水击数千里直达耳而江南之贡
卷五十三 第 52b 页 WYG0970-0257d.png
 赋犹未入中国也且王畿自以公田之入足上供祭
 祀宴享军国之需故饷道不经见禹特治河之患播
 大伾析九河至今天津入于海事毕矣彼一时也河
 利于北而不利于南徙今则饷事大半仰给江南而
 江南之舟泛长江历扬淮而北非河以济之则五百
 四十里当陆运耳京师若何故治水者必不可使北
 行由禹之故道必约之使由徐邳以救五百四十里
 饷道之缺是不徒去河之害而又欲资河之利者也
卷五十三 第 53a 页 WYG0970-0258a.png
 不亦难乎若不为饷道计而徒欲去河之害以复禹
 故道则从河南铜瓦厢一决之使东趋东海则河南
 徐邳永绝河患是居高屋建瓴水也而可乎故九河
 故道必不可复者为饷道也而非难复也
 黄河由小浮桥会徐洪自小浮桥之上皆闸河也故
 汶水出高家闸与小浮桥大河会是汶与河交会在
 高家闸嘉靖末水北徙由秦沟则自小浮桥以上遂
 四十里至茶城悉为大河高闸沉河中不复见则汶
卷五十三 第 53b 页 WYG0970-0258b.png
 与河交会在茶城矣
 黄河自清河迄茶城五百四十里全河经徐邳则二
 洪平舟以不败是黄河决堤之害有限而济运之利
 无穷今恶其害也而欲去之河南是河南岁治黄河
 徐邳岁治运河滋多事耳今以五百四十里治运河
 即所以治黄河治黄河即所以治运河其功合一不
 亦便哉
 黄河自宿迁而下河博而流迅治法宜纵之必勿堤
卷五十三 第 54a 页 WYG0970-0258c.png
 宿迁而上河窄而流舒治法宜束之亟堤可也又徐
 邳水高而岸平泛溢之患在上宜筑堤以制其上河
 南水正而岸高冲刷之患在下宜捲埽以制其下不
 知者河南以堤治是灭址崇顶者也徐邳以埽治是
 摩顶拥踵者也其失策均也
 黄河上源支河一道自归德饮马池历虞城夏邑永
 城宿州灵壁睢宁出宿州小河口弘治中侍郎白昂
 浚之一杀河势一利商船今淤若河趋则因势利导
卷五十三 第 54b 页 WYG0970-0258d.png
 之而丰沛萧砀徐邳之患纾矣
 黄河为中国患久矣神禹以来或言于三代或言于
 汉唐宋时固不同或言于秦晋或言于宋郑徐淮地
 固不同今治河者动泥古说则以三代治河之法用
 之汉唐宋可乎又以秦晋治河之法用之宋郑徐淮
 可乎特以数事拘儒牢不可破者列于左
 一多穿漕渠以杀水势此汉人之言也特可言之秦
 晋峡中之河耳若入河南水汇土疏大穿则全河由
卷五十三 第 55a 页 WYG0970-0259a.png
 渠而旧河淤小穿则水性不趋水过即平陆耳夫水
 专则急分则缓河急则通缓则淤治正河可使分而
 缓之道之使淤哉今治河者第幸其合势急如奔马
 吾从而顺其势堤防之约束之范我驰驱以入于海
 淤安可得停淤不得停则河深河深则永不溢亦不
 舍其下而趋其高河乃不决故曰黄河合流国家之
 福也
 一我朝之运不赖黄河此先臣之言也盖欲黄河由
卷五十三 第 55b 页 WYG0970-0259b.png
 禹故道而以为山东汶水三分流入徐吕二洪为可
 以济运遂倡为不赖黄河之说耳夫徐吕至清河入
 淮五百四十里嘉靖中河身直趋河南孙家渡赵皮
 寨或南会于淮或出小河口而二洪几断漕事大困
 则以失黄河之助也今欲不赖之而欲由禹故道则
 弱汶三分之水曾不足以湿徐吕二洪之沙是覆杯
 水于积灰之上者也焉能荡舟二洪而下经徐邳历
 宿桃河身皆广百馀丈皆深二丈有奇汶河勺水能
卷五十三 第 56a 页 WYG0970-0259c.png
 流若是之远乎能济运否乎故曰我朝之运半赖黄
 河也
 一黄河北徙国家之利此先臣之言堪舆家之说也
 不知三代以上都冀州黄河若张弓然其时大江以
 南多未贡赋故山东之运东而至西秦之运西而至
 原不藉南运也若河南徙则东运既不便而黄河之
 水从大行而望之势若反而挑王气乃微古今贡赋
 全给于江南又都燕据上游以临南服黄河南徙则
卷五十三 第 56b 页 WYG0970-0259d.png
 万艘渡长江穿淮扬入黄河而直达于闸河浮卫贯
 白河抵于京且王会万国其便若是苟北徙则徐邳
 五百里之运道绝矣故曰黄河南徙国家之福也
 一黄河不能复禹故道必使复河南故道此近臣之
 议也盖惩徐邳连岁河患激而云然耳不知徐邳之
 患由邳河之淤又由先年河行房村口近年曲头集
 口旁流既急而盛正流必缓而淤而徐邳之水患博
 矣然河患不在徐邳必在河南不在河南必在徐邳
卷五十三 第 57a 页 WYG0970-0260a.png
 嘉靖以前河经河南河南大患九重拊膺百工蹙额
 思与河南图一旦之命策力毕举竟莫支吾而河南适
 有天幸河并行徐邳而后河南息二百年之大患居
 平土者仅二十馀年今若复河南之故道岂惟人力
 不胜即胜之是又徙徐邳之患于河南而又生二洪
 乾涸阻运之患也第堤徐邳三百里有奇河不泛滥
 而徐邳之患消故河由徐邳则民稍患而运利由河
 南则民与运两患之姑母论王土王民邻国为壑之
卷五十三 第 57b 页 WYG0970-0260b.png
 大义也又况堤固水深即砀徐之患直河秋一季耳
 利害岂不明甚故曰河南故道不必复也
 一黄河清圣人生此史臣之言也彼盖谓五百年王
 者兴说也非河渠说也夫王者兴非臣所当言而今
 拘儒每以黄河清为上瑞误哉夫黄河浊者常也清
 者变也欲其常浊而不清彼浊者尽沙泥水急则滚
 沙泥昼夜不得停息而入于海而后黄河常深常通
 而不决清则水澄水泥不复行不能入海徒积垫河
卷五十三 第 58a 页 WYG0970-0260c.png
 身与岸平耳夫身与岸平河乃益弱欲冲泥沙则势
 不得去欲入于海则滞不得疏饱闷偪迫然后择下
 地一决以快其势此岂待上智而后知哉夫河决矣
 饷道败矣犹贺曰上瑞非迂则愚故河清则治河者
 当被发缨冠而救之不尔忧方大耳故曰黄河清变
 也非常也灾也非瑞也
 行水之法治有馀先下流治不足先上源国家饷道
 延袤几三千里黄河之水每患其大盈有法以制其
卷五十三 第 58b 页 WYG0970-0260d.png
 盈令不溢闸河之水每患其大缩有法以济其缩令
 不竭盖有玄运存焉未可以言而尽也
 瓜洲上曰通惠闸下曰广惠闸青石市诸苏州麻石市
 诸上元闸匠取诸夏镇丁夫募诸江北经三月而后
 成排万口而始定议百年而方兴难矣哉
 黄河若河南铜瓦厢陶家店练口判官村挖泥河荣
 花树刘兽医口若山东武家坝瓦冈口皆要害也以
 头年下埽为次年之防一年积料为两年之用则桑土
卷五十三 第 59a 页 WYG0970-0261a.png
 早备阴雨无虞矣慎之哉
 治黄河之浅者旧制列方舟数百如墙而以五齿爬
 杏叶杓疏底游乘急流冲去之效莫睹也上疏则下
 积此深则彼淤奈何以人力胜黄河哉虞城生员献
 策为余言以人治河不若以河治河也夫河性急借
 其性而役其力则可浅可深治在吾掌耳法曰如欲
 深北则南其堤而北自深如欲深南则北其堤而南
 自深如欲中深则南北堤两束之冲中坚焉而中自
卷五十三 第 59b 页 WYG0970-0261b.png
 深此借其性而役其力者也功当万之于人又其始
 也假堤以使河之深其终也河深而任堤之毁余曰
 此深河之法也欲浅河以为洲法若何曰反用之耳
 其法为之固堤令涨可得而踰矣涨冲之不去而又
 踰其顶涨落则堤复涨急流使之别出而堤外水皆
 缓固堤之外悉淤为洲矣余试之为茶城之洲为徐
 邳之河无弗效者故曰以人治人以事处事以将选
 将以兵练兵
卷五十三 第 60a 页 WYG0970-0261c.png
  治两河议
 我国家漕河形胜诚天造地设而有所待者夫自通
 州以至仪真凡三千里而南旺分水适当其中南由
 闸抵徐州则会黄河至淮安入海而扬州湖水接之
 以达于江北由闸抵临清则会卫河至天津入海而
 通州白沙接之以达于京南北地里之远近既侔而
 水道之接济亦类虽图画亦不能尽其妙诚天下河
 道第一形胜我圣明亿万载无疆之业也每思两河
卷五十三 第 60b 页 WYG0970-0261d.png
 修治大要不同窃谓治运河者须治其源而河有体
 用源乃体也河其用也治黄河者惟治其流而水有
 常变小则常也大其变也治运河者浚泉导流不少
 懈惰则体立矣而又挑浅修闸筑坝治堤之类其用
 亦行河其少艰乎治黄河者于水之常遇有泥沙淤
 塞则用人夫驾船于水中以铁扒并尖铁锄浚之使
 沙泥随水而去夫淤塞既除则水得其道自无冲决
 之患更修筑堤岸以禦水之变或护城池或防耕种
卷五十三 第 61a 页 WYG0970-0262a.png
 使民得遂其安养而免渰没之虞则黄河之事可少
 济矣今黄河三委一由兰阳大名山东至萧县出徐
 州一由宁陵夏邑宿州出宿迁一由亳州合涡河会
 淮水出清河三委俱当疏浚通流以杀水势第人多
 狃于俗见惟以瀰漫之势为言谓黄河为神水不可
 治要在断然行之耳若夫今日徐吕二洪则在用黄
 河之水由萧县出者经小浮桥闸河泉水合流共济
 焉是其于其要处致力如此
卷五十三 第 61b 页 WYG0970-0262b.png
 尝考之元史其建国之始江南粮饷或自浙西涉江
 入淮逆流至中滦陆运至淇门入御河以达京师或
 自利津河或开胶莱河入海(元建都于燕其漕运自/海道浙东西之粟自浙)
 (入海江东西之粟自江入海淮东西之粟自/淮入海而其得人则有若朱清罗壁之徒)至元十
 九年始至海运二十六年乃凿渠起安山西南由寿
 张西北至临清引汶绝济直属漳卫名曰会通河盖
 汶水自古东北入海而以智力导引使南接淮泗北
 通白卫则自元人始也是时汶渠虽开而海运如故
卷五十三 第 62a 页 WYG0970-0262c.png
 至我朝永乐以来始用守臣之议大浚会通以便粮
 于是江淮一带万里通津尺寸之水尽为我国家有
 矣顷者徐吕(吕梁/徐州)二洪河流断绝自淮以北不可以
 舟岁漕重事急如涌泉是可不为之重虑乎今之漕
 渠北自海口南至漕河二千馀里其间不过汶泗诸
 流而已必赖黄河之水自西入之而后漕运流通水
 利深广故曰黄河南徙国家之福运道之利也丘文
 庄亦曰江南赋贡之来必由济博之境则河决不可
卷五十三 第 62b 页 WYG0970-0262d.png
 使之东行一决而东则漕渠乾涸岁运不继其害非
 独在民且移之国矣盖言运道之利必资于河也然
 河势播迁靡有定向今或自赵皮寨南向亳泗或复
 经流徐邳冲决乾涸不常又汶泉遇旱则微南旺以
 淤而狭此漕之害也为今之计法在疏筑而已河有
 故道徙有决口独不可因其旧而为之乎其或河流
 亢悍不可复回则计出于引沁矣沁之源出自绵山
 向尝合流于徐而顷为黄河所并要惟自武陟而上
卷五十三 第 63a 页 WYG0970-0263a.png
 导济源引沁历曹州由旧分水处出永通闸以达于
 二洪可也或谓徐吕二洪黄河南徙盖尝引沁矣沁
 流微弱不足以济则如晋谢玄之树栅立埭壅二岸
 之流以利漕宋人之开修月河上下置堰增闸以时
 开闭此又计之不得已者也
  漕河详节
 宋少保礼河南永宁人永乐初治会通河先是国朝
 都金陵饷道悉仰给于南江右湖广之粟江而至两
卷五十三 第 63b 页 WYG0970-0263b.png
 浙吴会之粟浙河而至凤泗之粟淮而至河南山东
 之粟黄河而至而金陵至舟楫之会而灌输焉置饷
 道弗讲永乐中治北京上供百官六军悉待哺于江
 南之稻梁永乐初治海运运艘两浙自浙入于海吴
 会自三江入于海湖广江西自洋子江入于海淮北
 河南自河淮入于海山东各以滨海州县入于海皆
 会直沽达于天津而怀庆卫辉以其舟顺卫河入天
 津来会俱溯白河逆于张家湾输上都而舟溺亡算
卷五十三 第 64a 页 WYG0970-0263c.png
 计臣曰海道险不可运乃令江南之运皆由高宝诸
 湖渡淮达黄河陆运百七十里入卫河指天津输上
 都而车费算计臣曰陆道费不可运少保乃请治会
 通故道顾元末鼎沸不暇治饷事故道废自汶上至
 临清五百里悉为平沙乃究尉迟公之旧迹及元人
 之遗则自汶之上流唐元为冈城坝遏汶入洸河会
 泗水东南注济宁济宁今天井闸尉迟建也以天井
 之南注淮安以天井之北注天津而南旺地特耸济
卷五十三 第 64b 页 WYG0970-0263d.png
 宁水上行终元之世第舟载上供数十石耳海运若
 故少保公患之适有戴村老人白英者献策曰南旺
 地耸盍分水焉第勿令汶南注洸河北倾坎河导使
 趋南旺南九十里流于天井北百八十里流于张秋
 楼船可济也少保乃造梁窒汶之入洸者大坝戴村
 遏汶之入坎河者开新渠百十有馀里抵南旺而分
 注之九年道大通浅船约万艘载约四百石粮约四
 百万石浮闸从徐州至临清几九百里直涉虚然为
卷五十三 第 65a 页 WYG0970-0264a.png
 罢海运河成
 坎河口者其运漕之橐钥乎旱则止汶以济漕涝衍
 则泄汶以全漕石滩天壤俱弊可也后来者时为橐
 时为钥有权存焉酌而用之存乎人耳
 诸闸漕以汶为主而以诸湖辅之若蜀山马踏南旺
 安山沙湾诸湖皆辅汶北流者也独山微山昭阳吕
 孟诸湖皆辅汶南流者也顾汶水微于春夏之交而
 灌输方盛湖水溢于夏秋之交而运事已竣要在节
卷五十三 第 65b 页 WYG0970-0264b.png
 宣诸湖秋终则悉闭之以待运春终则渐发之以济
 运则得之矣闸河原属人为河身博不踰六丈故水
 束而深惟自留城以下往年为黄水所荡漕博至有
 数十丈者夫以半汶南流而铺数十丈浅宜然今立
 小河之法于秋尽水落之候因势创筑缕水小堤以
 小漕身如平浅则两旁夹缕之延袤以浅为度大都
 漕博止六丈堤高止五尺根四尺顶二丈拦以小椿
 草夏秋水涨则任其败水落复脩每千夫日可小二
卷五十三 第 66a 页 WYG0970-0264c.png
 三里漕立小则水立深浮舟俄顷耳此岁功也
 夏春运盛之时正汶水微弱之候南北分流之则不
 足并流之则有馀特为番休之法如运舸浅于济宁
 之间则闭南旺北闸令汶尽南流灌茶城逆舟屯于
 汶之上源以待北决如运舸浅于东昌之间则闭南
 旺南闸令汶尽北流灌临清此役汶全力者也万历
 元年始用此法漕大利
 南旺脊水也闭诸北闸则南流闭诸南闸则北流水
卷五十三 第 66b 页 WYG0970-0264d.png
 如人意者莫如汶故命之左则左灌济宁命之右则
 右灌临清万历元年临清稍滞运余以尾入帮南旺
 闭之南闸令全汶趋临清一日而出板闸者七百十
 日而出运艘六千有奇此所谓役水者也
 漕河十月徵税十一月兑军十二月开帮次年二月
 过淮三月四月过徐州洪入闸今之令万全之策也
 黄河中河道助夫挽运以二旬而渡河则粒米皆太
 仓有矣闸漕与河接若河下而易倾则萃漕船塞闸
卷五十三 第 67a 页 WYG0970-0265a.png
 河之口数重闸水为船所扼不得急奔则停回即深
 留一口牵而上递相为塞障而拥水也命曰船堤是
 以船治船者也闸漕下流通河者必流一浅长数丈
 戒勿浚以蓄上流诸浅见矣此以浅治浅也
 闸漕一里藉令舟漕可容九十艘旧制鱼贯三十艘
 而过之余令之九十艘盈漕焉漕盈则水溢且上闸
 之水不得直遂也而善停蓄水可逆灌上闸矣每启
 踰九十艘闸人大骇此以漕治漕者也
卷五十三 第 67b 页 WYG0970-0265b.png
 白河天津至通州凡五十九浅夫以浚浅有堤夫筑
 堤百八十年堤夫犹故也而以浅夫为引舟夫者误
 余为之复旧制云
 治漕有八因河之未泛而北运因河之未冻而南还
 因风之南北为运期因河之顺流为运道因河安则
 修堤以固本因河危则塞决以治标因冬春则沿堤
 以修因夏秋则据堤以守是谓八因有三策四月方
 终舟悉入闸夏秋之际河复安流上策也运艘入闸
卷五十三 第 68a 页 WYG0970-0265c.png
 国制无虞黄水齧堤随缺随补中策也夏秋水发运
 舸渡河漕既愆期河无全算斯血策矣是谓三策
  漕河事宜
 窃惟今之语治河者其说有二主防运河者则以堤
 必亟筑主顺水性者则以堤必勿筑臣以为古之治
 河者求以去河之害而已纵其性而顺下焉则无事
 矣勿筑诚是也今则不惟去河之害而复欲资河之
 利万一纵其性之所之如昔年河决张秋东注于海
卷五十三 第 68b 页 WYG0970-0265d.png
 则今运道悉为平陆虽欲勿筑不可得也故禦盗必
 资夫城守禦河必藉夫堤防但河东趋则顺其性而
 为之东堤不可激之使西河南徙则顺其性而为之
 南堤不可障之使北堤远河则所汇者广可使安流
 堤近河则所容者隘必致激搏寻常水涨堤有全功
 异常水灾堤无胜算此河堤之大较也河道流动譬
 之人身清河以下其尾闾也邳宿之间其水道也徐
 吕之间其肚腹也旁流既多正道自塞是以有邳河
卷五十三 第 69a 页 WYG0970-0266a.png
 之淤水道既湮肚腹自涨是以有徐州之患故清河
 之流迅则邳宿之道自通而徐州之患自减此运河
 之大较也修筑长堤必赖夫力然白夫不如徭夫徭
 夫不如募夫白夫者州县借𣲖之夫未行则有帮贴
 安家之苦既行则有往返之劳在役则有支给饭食
 之费且骚百姓竭民事河臣所忧有大于河者徭夫
 者定编铺浅闸溜之夫相沿已久官民俱安募夫者
 雇募贫困之民损官而不扰民工作而寓赈济民心
卷五十三 第 69b 页 WYG0970-0266b.png
 既乐用力尤勤大率白夫除帮贴安家外官复给之
 饭食徭夫除编佥工食外官复给之犒赏皆有重复
 费用若募夫则每工给官银四分始量力而分工终
 计工而受食应补给者补给应扣除者扣除伹不失
 信即可子来故白夫不如徭夫徭夫不如募夫此徭
 夫之大较也
  修瓜洲闸
 议照瓜洲为运道咽喉而下江等总岁运漕储贰百
卷五十三 第 70a 页 WYG0970-0266c.png
 万石咸必由之一向建设土坝凡江北之空船南兑
 必掣坝以出江南之重船北运必盘坝以入运船有
 靠损之虞盘剥有脚价之费停泊江滨有风涛之患
 船只辐辏有守候之苦诸臣累次建白该部累次题
 覆欲于花园港潴市等处建闸慎严启闭俾运艘往
 来直达江浒委属利便而竟格不得行者徒以本镇
 垄断之徒欲牟大利每假走泄水利为辞查得仪真
 亦近大江国初亦设土坝后因车盘不便弘治年间
卷五十三 第 70b 页 WYG0970-0266d.png
 改建闸座迄今上江漕运便不可言且高宝诸湖之
 水岁以瀰漫决堤为患未闻以走泄涸竭为患也况
 国家之事未有全利而无害者惟择其利多而害少
 者为之今闸成之后漕舟通利若履平地一便尽免
 车盘船无靠损二便随到随过风波无虞三便闸座
 既通高宝诸湖水有疏泄不致败堤四便闸道通行
 商舶云集市廛交易水陆必至五便夫愚民不可虑
 始国计亟宜远图苟有利于漕储少不利于百姓即
卷五十三 第 71a 页 WYG0970-0267a.png
 所谓利多而害少者尚为之也而况官民俱便有利
 而无害者乎
 议得防河既如防寇则守堤当如守边故有堤不守
 与无堤同守堤不密与无守同先年河南累被河患
 大为堤防今数十年幸获安堵者则防守严而备禦
 素也谚云河决夜岂诚如汉人阴气盛则河多决穿
 凿附会云尔哉徒以人力昼则防而夜则懈故河不
 决于所防而决于所懈耳夫河南运道上源也犹然
卷五十三 第 71b 页 WYG0970-0267b.png
 昼夜防守而后得数十年之安而况徐邳为粮运正
 道既多方以堤之可不多方以守之乎臣等同总督
 漕运都御史王宗沭巡按直𨽻御史王应吉攒运御
 史张宪翔巡盐御史张守约备勘前堤联络即以去
 年水涨为准尚高五尺若使寻常水泛仅及堤根但
 令河安则沿堤以修河危则据堤以守修时即守守
 时即修人力日加绵密堤防岁加高厚则徐邳运道
 似可久安夫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言贵守也
卷五十三 第 72a 页 WYG0970-0267c.png
 一议定期夫号令一则观听明期限严则心志定查得
 各边事例以七月十五日上边十月十五日下边期
 限定如四时号令坚如金石九边联属万里响应法
 至详密也今守堤法制悉备宜照上边事例行之查
 得黄河二月则有桃花水三月则有清明水四月则
 有麦黄水然小者瀰滩大亦平岸若遽议令上堤既
 妨挑浚筑塞之功又率民力于无所休息之地非计
 之得者也应以伏秋水至百川灌河之时为候各夫
卷五十三 第 72b 页 WYG0970-0267d.png
 悉以五月十五日上堤九月十五日下堤其携有室
 家不愿下堤者听夫在堤者享完聚之安则上堤者
 得炊爨之便河即泛溢吾不患于无守即不泛溢亦
 不失其所以为修肆阅月间修守兼施上下如法人
 力不困而功成工食不加而事集似为长便
  停开泇河
 亲诣该勘地方逐一踏勘先自徐沛吕梁邳州以至
 直河口次自直河周湖柳湖以至泇河口良城侯家
卷五十三 第 73a 页 WYG0970-0268a.png
 湾彭河葛墟岭马家桥复自葛墟岭以下一带该桃
 河两岸各六七里以至直河口往返数四左右旁求
 勘得地里东西相去计长二百五十馀里委比黄河
 长三百里者不惟可以避徐吕之险抑且得捷径之
 利兼之中间原有河形间亦可舟虽沦涟于周柳蛤
 鳗土山距山连汪吕孟等湖然障水筑堤未尽不便
 虽横射于十里泉黄河沟双沟沂河营河成子诸河
 然打坝建闸未尽称难创议渠漕诚为有见但自马
卷五十三 第 73b 页 WYG0970-0268b.png
 家桥量至葛墟岭相距三十里中间吕孟湖水周围
 七十馀里接连微山湖赤山湖陵沟桥金沟泉关桥
 河玉花泉诸泉俱由薛河流入此湖其水停蓄潆回
 终难注泻以便筑堤又据乡民张世禄等呈称夏秋
 山水泛涨冲荡激射势甚汹涌可虞又勘得葛墟岭
 与马家桥河底相较原量高六丈一尺或五丈二三
 足不等今于岭顶先次掘处迤西另挖一工自四月
 初七日起至十五日止前后共用过夫匠八百三十
卷五十三 第 74a 页 WYG0970-0268c.png
 四工给过工食银二十五两二分掘开南北长一十
 五丈除两斜坡实长六丈辟一丈八尺七寸深二丈
 四尺以下锥探俱系礓石难掘果有泉水涌出且此
 岭非系孤冈陡起实漫从远处积高迤东量至曹儿
 庄天齐庙计长二十里俱属高坡迥无河势尽凿深
 四五丈不等且地脉相通礓沙无异今有原试二十
 馀井可照又自岭西南马山旁张庄湖边利国驿郝
 家庄由中心沟亦可达曹儿庄南湖内河流计长三
卷五十三 第 74b 页 WYG0970-0268d.png
 十馀里但道既回远地复滨山虽有沟形中多断续
 又自曹儿庄东踰大房岭枣儿庄小房岭万家庄彭
 河韩家庄过台儿庄至侯家湾共长六十馀里自枣
 儿庄以下俱有河形但两岸宽窄不一河底深浅不
 等水流断续不常其夹岸土石不为赤礓之坚确难
 掘即系黑沙之散漫难筑固已号称不易然较之侯
 家湾良城之积石此犹土礓之易为者若侯家湾至
 郭家林岔河口李家道口良城桥至马蹄湾水静沟
卷五十三 第 75a 页 WYG0970-0269a.png
 抵泇河桥共计长二十馀里水虽顺流但侯家湾良
 城水静沟岔河口等处间多大石皆横亘河底巉岩
 河外试凿数处寸断惟艰随于良城迤西南北两岸
 各离五六十丈或百馀丈挑试三井俱长阔一丈或
 八九尺掘深方与河平辄遇大石不下又于侯家湾
 南并郭家林北亦共挑试三井各长一丈五六尺阔
 一丈三尺或八九尺不等掘深二丈三四尺不测与
 水平俱有大石截底自四月初一日起至初六日止
卷五十三 第 75b 页 WYG0970-0269b.png
 前后六井共用过夫匠二百零四工给过工食银六
 两一钱二分意欲遵依移于六七里外另道开挖奈
 左右去山愈近则伏石愈多委难疏凿又自泇口桥
 由谭家园瓦子埠齐家杲家严家宋家等庄以至直
 河口共计长一百三十馀里中贯诸湖固沙淤冲射
 之可虞幸底鲜伏石无开礓凿石之大苦用工浚筑
 似亦成漕尚可虞者周柳二湖地势卑洼取土独难
 议者又欲开泇口由隅头集以出直河共长九十馀
卷五十三 第 76a 页 WYG0970-0269c.png
 里并力开挑或远诸湖尚可虑者泇南一带地势直
 下停蓄不易是岂可轻议哉大约马家桥水从此入
 者也其道有二一由葛墟岭一由利国驿皆会曹儿
 庄而东然葛墟岭止礓土犹未易凿也矧利国驿林
 头村之伏石乎直河口水从此出者也其道亦有二
 一由周柳湖一由隅头集皆接泇口镇上流然周柳
 湖堤岸尚不易筑也矧泇口镇隅头集之开凿乎纵
 利国驿隅头集为可开周柳湖葛墟岭为可避至如
卷五十三 第 76b 页 WYG0970-0269d.png
 中间良城侯家湾等处中阻伏石无从宛转旁逼诸
 山莫可迁就卒难成功等因到司据此犹恐不的覆
 该两司会同各道逐一踏勘与各官大约相同会议
 得历查黄河之徙决惟在沛县飞云桥以南邳州以
 北徐吕二洪上下之间今自马家桥以至直河口开
 通运道不惟可避二洪之险实可暂免河决之患但
 葛墟岭良城侯家湾地形高者有彻水凿石之艰吕
 孟周柳诸湖地势污者有运土筑堤之苦群议毕集
卷五十三 第 77a 页 WYG0970-0270a.png
 无容复赘且一兴大工所费不赀即今公私匮乏财
 用不敷而差赋日繁民力愈竭况西自葛墟岭东至
 台儿庄约七十馀里南北相去约三十馀里俱系峄
 县地方连漕水潦居民逃徙十已六七职等驱驰竟
 日杳无人烟停讹缺之地即欲兴工动众时势委难
 合无候呈允日俯赐题覆停寝前工以纾民困庶财
 力不致徒费而地方得以少息矣
  漕河合一
卷五十三 第 77b 页 WYG0970-0270b.png
 窃照漕运河道原属一体今承大坏极弊救急补偏
 竭尽心思仅获早运疲瘁精力始尽回空然仓皇之
 秋未暇酌议漕臣言漕河臣言河靡通条贯血胍未
 融夫言漕而不言河是进饮食而不理脾胃者也言
 河而不言漕是理脾胃而不进饮食者也来年全运
 比之今年多粮一百万石多船二十馀艘而又比今
 年少一开月此诚危急迟速之秋也若不早图噬脐
 何及臣谨会同漕运都御史王宗沭酌议漕河合一
卷五十三 第 78a 页 WYG0970-0270c.png
 事宜条为四款开具上闻
  浚浅缕堤
 国家相传治河之策不过浚浅以防淤塞筑堤以防
 溃决舍此之外别无策矣然浚浅有二法有漕河黄
 河之浅有二水交会之浅浚漕黄者或逼水而冲或
 引水而避此以人力胜之者也乃浚二水交会之浅
 则不然如黄水与闸水相会则在茶城与淮水相会
 则在清河茶城清河之浅无岁无之良以二水互为
卷五十三 第 78b 页 WYG0970-0270d.png
 胜负黄河水胜则壅塞而淤及其消也淮漕水胜则
 冲沙而通要之人力居二三而水力居其七八此浚
 浅之大槩也筑堤亦有二法有截水之堤有缕水之
 堤截水之堤可閒施于闸河而不可施于黄河盖黄河
 负悍湍之性挟川潦之势投之所向何坚不瑕乃欲
 以一堤当之此鲧之所以方命而宋人之所以耗财
 也乃若缕水之堤则河自宋以来由淮达海我朝资
 之为运故于两岸筑堤者正不使其从旁溃溢始得
卷五十三 第 79a 页 WYG0970-0271a.png
 遂其润水入海之性非若战国之疆界彼此赵障之
 而入梁宋障之而入齐避害于国而委壑于邻亦非
 若宋人之畿辅滨河河趋东则排之使西趋西则排
 之使东及其末季倡为回河之说乃欲以人力胜水
 性盖皆拂之而非顺之也昔禹之治水非任水之所
 之其决其疏其排其瀹皆自人力治之特以顺为治
 故曰行所无事国家缕水长堤实存大禹遗智故百
 六七十年赖藉而不变者以此要之可缕水而不可
卷五十三 第 79b 页 WYG0970-0271b.png
 截水此筑堤之大槩也查得清河之浅每岁有之应
 照茶城行南河分司督同管河通判带领官夫器具
 遇黄河水涨落之时挖挑河沟导令淮水冲刷则虽
 遇涨而淤必遇落而通抑何妨于舟楫之利涉惟清
 江浦之水势最弱而出口处所适与黄水相值比因
 听许民船由闸往来不闭遂至沙淤而闸身卑矮水
 每溢过科臣所谓外水平高闸座脊没汪然巨浸尽
 成浊流盖得于目击者既有妨于运道复贻患于淮
卷五十三 第 80a 页 WYG0970-0271c.png
 郡诚当议处至于海口访自隆庆三年海啸之后壅
 水倒灌低洼之地积潴难泄御史所谓河潦内出海
 潮逆流停蓄奠聚愈壅愈溢盖亦得于目击者今看
 得前水亦已消涸居民云据今所见与二年之前迥
 异海中虽有沙滩离海口之二十馀里土人称系古
 迹亦无积石浅堵给事中谓不必加功不能加工二
 言蔽之矣
  创复诸闸
卷五十三 第 80b 页 WYG0970-0271d.png
 惟善治者宜永其法于不匮谋国者当通其变于未
 穷比年黄河横流运道艰阻朝臣拊髀而太息河臣
 蓬累而奔驰淮水之南弃焉不讲盖淮南之运道尽
 坏矣祖宗之初制尽失矣非当事者故弃淮南也智
 穷于闸道力竭于黄河其不得不弃淮南者势也臣
 以上年十一月浮河淮历高宝诸湖以达于瓜仪远
 览遐思可为流涕夫高宝诸湖周回数百里西受天
 长七十馀河秋水灌湖徒恃百里长堤若障之使无
卷五十三 第 81a 页 WYG0970-0272a.png
 疏泄是溃堤也以故祖宗之法遍置数十小闸于长
 堤之间又为之令曰但许深湖不许高堤是故以浅
 船浅夫取河之淤厚湖之堤夫闸多则水易落而堤固
 浚勤则湖愈深而堤厚意至深远也比年畏修闸之
 劳每坏一闸即堙一闸岁月既久诸闸尽堙而长堤
 为死障矣若畏浚浅之苦每湖浅一尺则加堤一尺
 岁月既久湖水拥起而高宝为盂城矣循此安穷此
 岂可不为寒心哉臣是以有复诸闸复浅船浅夫之
卷五十三 第 81b 页 WYG0970-0272b.png
 议诸闸欲密欲狭欲平闸密则水疏亡胀闷之患狭
 则势缓无冲击之虞平则湖溢耶水从上透湖即涸
 耶闸底截住亡起闭之劳高宝兴化诸州县亡溃堤
 昏垫之苦此祖宗之法所当议复者一也淮安清江
 浦河六十里先臣陈瑄浚至天妃祠东其口决而至
 于黄河运艘出天妃口入黄河穿清河半饷耳嗣缘
 黄河水涨则逆注入天妃口而清江浦多淤第开天
 妃口可也议臣乃塞天妃口令淮水勿与黄水值而
卷五十三 第 82a 页 WYG0970-0272c.png
 费十馀万开新河创通济闸以北接淮河其说曰接
 清流勿接浊流可不淤不知黄河非安流之水也伏
 秋盛发则西拥淮流数十里并灌新开河彼天妃口
 一黄水之淤耳今淮黄会于新开河口是二淤也夫
 防一淤生二淤又生淮黄交会之浅岁役丁夫千百
 随浚水过随合而又使运艘迂八百里浅滞而始达
 于清河孰与出天妃口者便且利今年黄淮交会太
 浅运艘阻梗臣预开天妃口河以待一掘而通之四
卷五十三 第 82b 页 WYG0970-0272d.png
 日而出南船四千二百艘于黄河运道尽矣臣是以
 有建天妃闸之议盖今早运之期黄水正落由清江
 浦启天妃闸顺出黄河既无浅阻又免挑浚漕船鱼
 贯直达清河运尽黄水盛发则闭天妃闸谢绝黄水
 彼河虽善淤安所假道而犯及清江浦哉黄水一落
 又启天妃闸以利商舶新河口勿浚可也勿用可也
 坐省年年淮黄交会挑浚之忧足补陈瑄之所未备
 此祖宗之法所当议补者二也由黄河入闸河为茶
卷五十三 第 83a 页 WYG0970-0273a.png
 城出临清板闸七百馀里旧有七十二浅自创开新
 河汶流平衍地势无复高下相悬七十浅悉为通渠
 斯万世之利也惟茶黄交会之间运盛之时正值黄
 河水落之候高下不相接则相失而相倾是以有茶
 城黄家闸之浅连年患之祖宗时建有境山闸今自
 新河水平闸没泥淖中几丈馀弃不复用臣于茶城
 为之西堤束水急冲而茶城不浅茶城之上为之四
 活闸束水急冲而黄家闸不浅然非久计也臣是以
卷五十三 第 83b 页 WYG0970-0273b.png
 有复境山之议境山闸上距黄家闸二十里下接茶
 城十里而基故在今特于故基之上累石而为之工
 费可省七分之五夫此闸成则既可以留黄家闸外
 二十里之上流又可以接茶城内十里之下流而又
 挟二十里之水势冲十里之狭流蔑不胜矣何徒苦
 丁夫之挑浚运船之盘剥为此祖宗之法所当议复
 者三也是皆臣也便宜事行者也但念善始者不必
 善终若不仰仗皇上威严垂诸令典则作者之志久
卷五十三 第 84a 页 WYG0970-0273c.png
 而或湮述者之心远而或怠将使臣今日之流涕者
 便后人之复流涕矣
  请复浅船
 事莫善于法祖法莫病于因循今年之运既得以善
 其终明年之运又不可以不虔其始臣于三月二十
 二日舣舟黄家闸四月初三日移泊茶城初五日移
 入徐州凭舰而观之则运卒如云操舟如雨南风拂
 拂既得天时河流滔滔又得地利数千里粮运夜行
卷五十三 第 84b 页 WYG0970-0273d.png
 无盗警又恊人和快心畅意远虑深怀未尝不欣然
 仰叹祖制之善又未尝不蹙然痛悼今时之弊也敢
 根极为皇上陈之夫祖宗以四百万之漕粮免近万
 之浅船又令每船止约四百馀石仅半载焉既为有
 馀之船又为不尽之载岂不知满载省舟之为便而
 为是经年造舟纷纷者以闸河故也夫七省之粟使
 尽涉江踰淮历黄河则长江大河巨舰满载奚不可
 者奈会通河因元之旧元人𨗳汶入洸出济宁分水
卷五十三 第 85a 页 WYG0970-0274a.png
 焉而阳榖汶上东平之间地高于济宁故南旺之间
 倒行而逆施之水浅胶舟即运亦每舟十数石耳不
 足饷上都议海运开贾鲁河而元人竟困于饷道国
 朝虽因会通河之旧然不令汶水入洸出济宁而𨗳汶
 西南注南旺南旺者运河之脊也又得全汶之利故
 每舟可运四百石然夏旱则汶流微又不敢过四百
 石特为浅船之制其制底甚平而仓甚浅夫底平则
 入水不深仓浅则负载不满又为之限曰浅船用闸
卷五十三 第 85b 页 WYG0970-0274b.png
 水不得过六拿六拿者三尺也祖制之善何如哉而
 今变矣船渐少矣各省不务足浅船而务雇民船不
 务遵原运而务搭原运雇船有三害民船底尖入水
 深而易胶牵挽不前一害运官勒掯水脚携妻子泣
 告者踵踵矣累及民船二害一民船胶则干浅船皆
 阻闸漕不能速进三害此雇船之病河道也搭运有
 五害今年全运四百万石江南粮多船少则搭三十
 石五十石甚至一百石彼仓浅去水甚近江河巨浪
卷五十三 第 86a 页 WYG0970-0274c.png
 压之即沉往往见告矣一害以十卒而挽四百石犹
 惧不胜今挽五百石其艰苦若之何二害搭运重则
 浅船入水有至八拿以上者臣熟察之亡有六拿旧
 制矣是困河道也三害搭运多即幸不胶抵湾必迟
 安能早运四害抵湾迟必回空迟直守冻耳胡以待
 新运五害此搭运之病河道也今时之弊何如哉而
 今年竟利者悉赖皇上主持诸臣竭力或预大挑之
 法或滩坎河之口或括山东之泉或发诸湖之水或
卷五十三 第 86b 页 WYG0970-0274d.png
 察风色或候泉流故茶城溜沟鱼脊梁黄家闸上水
 诸浅深皆四尺至七尺天旱水枯之时幸不败事然
 亦竭泽而渔非全算也若不早图此坐困之术耳而
 或者曰白粮以民长船运千石以上不苦独奈何苦
 雇船搭运哉臣以为长船之运甚迟每候六七月间
 秋水时至直以九月十月抵湾彼不回空亡虑守冻
 明年又有长船雇矣岂若浅船有一回空则足一船
 之运有一阻冻则少一船之运者胡可一律语也伏
卷五十三 第 87a 页 WYG0970-0275a.png
 乞皇上敕下该部勿以目前之幸济而忽远图勿循
 今时之弊端而废祖制足四百万之额船载四百万
 之额粮尽复入水不过六拿之旧制令船力胜水力
 水力胜船力其雇船搭运坐困之弊一切痛革夫造
 船之费与沉溺之患孰多滞运之害与快运之利孰
 便祖宗之法与今时之弊孰善伏惟皇上留神则河
 道幸甚国计幸甚
  造船
卷五十三 第 87b 页 WYG0970-0275b.png
 管造运船大肆侵渔钉稀板薄欲船坚久不可得也
 十三把总徒寄空名刻剥尤甚指挥千户百户吏书
 皆肆侵渔欲军不穷不可得也把总皆画船运船乃
 破船欲米不浥烂不可得也把总船过闸拨运军为
 助运船漫不如意欲船不漂沉不可得也至京费又
 取于军矣故免运多取粮长粮长多取细民民穷起
 而为盗盗起必用兵用兵必费财故造船须坚把总
 须革军士须行番休之法须差主事提督河路验视
卷五十三 第 88a 页 WYG0970-0275c.png
 船只可也又差主事数员代把总管发运上纳可也
 又听三堂考察之科道紏弹之可也运军例带随船
 器械每年过淮三堂教阅之常例赏军银就教阅时
 赏彼得实惠威武因之奋剔如此久习运军皆精兵
 也奚至往年流贼劫掠焚烧之祸哉窃见河道通塞
 不常临清德州去边实近不可不讲海运之法以防
 意外之虞也
  漕河总叙
卷五十三 第 88b 页 WYG0970-0275d.png
 国朝黄河入运洪武元年河决曹州从双河口入鱼
 台大将军徐达开塌场口入于泗以通运时戴村未
 坝汶由坎河注海运阻故引河入塌场以济之二十
 四年河决阳武东南由陈颍入淮而元故会通河悉
 淤永乐九年以济宁同知潘叔正言命尚书宋礼役
 丁夫一十六万五千浚会通河乃开新河自汶上县
 袁家口左陟二十里至寿昌之沙湾接旧河九阅月
 而成侍郎金纯从汴城金龙口下达塌场口经二洪
卷五十三 第 89a 页 WYG0970-0276a.png
 南入淮漕事定为罢海运正统十三年河决荥阳冲
 张秋尚书石璞侍郎王永和都御史王文相继塞之
 弗绩景泰四年都御史孙有贞役丁夫五万八千作
 九堰八闸以制水势塞之凡十有八月而成弘治三
 年河决原武支流为三一决封丘金龙口漫祥符下
 曹濮冲张秋长堤一出中牟下尉氏一汜滥仪封考
 城归德入于宿迁以布政使徐恪言命侍郎白昂役丁
 夫二十五万塞之弘治五年复决金龙口溃黄陵冈
卷五十三 第 89b 页 WYG0970-0276b.png
 再犯张秋侍郎陈政治之弗绩六年讹言沸腾有云
 河不可治宜复海运有云陆运虽费饷事亦办朝议
 弗之是也乃命都御史刘大夏平江伯陈锐役丁夫
 十三万有奇一浚苏家渡口开新河道水南行由中
 牟至颍州东入于淮一浚四府营淤河由陈留至归
 德分为二𣲖一由宿迁小河口入淮一由亳州涡河
 入淮分土命工始塞张秋二年告成自是河南岁计
 河工矣正德四年河东决曹县杨家口趋沛县之飞
卷五十三 第 90a 页 WYG0970-0276c.png
 云桥入运患之工部侍郎崔岩役丁四万二千有
 奇塞垂成暴涨之溃岩以忧去侍郎李镗代之四月
 弗绩盗起而罢七年都御史刘恺筑大堤自魏家湾
 至双堌集亘八十馀里都御史赵璜又堤三十里绩
 之嘉靖六年河决曹单城武杨家口梁靖口吴士举
 庄冲鸡鸣台七年淤庙道口三十里都御史盛应期
 开赵皮寨白河诸支流杀水势役丁夫五万八千三
 月而成乃议开夏村新河役夫九万八千阅月朝议
卷五十三 第 90b 页 WYG0970-0276d.png
 不一罢之八年飞云桥之水北徙鱼台谷亭舟行闸
 面九年由单县侯家林决塌场口冲谷亭十一年十
 二年水竟不耗十三年庙道口淤都御史刘天和役
 丁夫一十四万三千九百九十四浚之四月始成而
 忽由赵皮寨向亳泗俄骤溢而东回梁靖口渐奔坌
 河口东出谷亭之流遂绝运河淤二洪阻涸秋冬忽
 自河南夏邑县大丘四村诸集攻开数口转向东北
 流经萧县城之南仍出徐州小浮桥下济二洪赵皮
卷五十三 第 91a 页 WYG0970-0277a.png
 寨俄塞十九年决野鸡冈由涡河经亳州入淮二洪
 大涸兵部侍郎王以旂开李景高支河一道引水出
 徐洪济役丁夫七万有奇八月而成寻淤二十六年
 决曹县冲亭运河不淤三十二年决房村约淤三十
 里都御史曾钧役丁夫五万六千有奇浚之二月而
 成三十七年新集淤七月忽向东北冲成大河而新
 集河由曹县循夏邑丁家道司家道出萧县蓟门由
 小浮桥入洪七月七月淤凡二百五十馀里趋东北
卷五十三 第 91b 页 WYG0970-0277b.png
 走段家口析为六股曰大溜沟小溜沟秦沟浊河胭
 脂沟飞云桥俱由运河至徐洪又分一股由砀山坚
 城集下郭贯楼又析五小股为龙沟母河梁楼沟杨
 氏沟胡店沟亦由小浮桥会徐洪河分为十一流遂
 不淤然分多则水力弱水力弱则并淤之几也四十
 年七月河果大淤郭贯楼淤平全逆行自沙河至徐
 州俱入北股至漕县崇朴集而下北向分二股内南
 之一绕沛县戚山徐州杨家集入秦沟至徐州北一
卷五十三 第 92a 页 WYG0970-0277c.png
 绕丰县华山北又分二股南之一自华山东马村集
 漫入秦沟接大小溜滥入运河达徐北一大股自华
 山向东北由三教堂出飞云桥而又分十三股或横
 截或逆流入漕河至胡陵城口漫散胡坡达徐从沙
 河至二洪浩渺无际而河变极矣八月少保尚书朱
 衡乃请开盛应期新河浚流留城旧河同都御史潘
 季驯
开新河自南阳达留城一百四十一里有奇浚
 旧河自留城达境山五十三里有奇役丁夫九万一
卷五十三 第 92b 页 WYG0970-0277d.png
 千八阅月而成七月河复决沛县冲运河而运河亦
 由胡陵城口入湖坡九月马家桥堤成水始南趋秦
 沟冬沛流遂断隆庆元年正月河南冲浊河鸡瓜沟
 入洪二年专由秦沟入河而河南北诸支河悉并秦
 沟三年四年河大涨徐州上下悉为巨浸舟行梁山
 之麓而茶城至吕梁两岸为山所束不得下又不得
 决五年乃自双沟而下北决由房口曹房口青羊口
 南决关家口曲头集口马家浅口阎张家摆渡口王
卷五十三 第 93a 页 WYG0970-0278a.png
 家口房家口白浪浅口凡十一口枝流既散干流遂
 微乃淤自匙头湾八十里而河变又极矣议者欲弃
 干河而行舟于曲头集大枝间冬初水落则干已平
 沙而枝复阻浅损漕舟千有奇则又议弃黄河运而
 胶河泇河海运纷沓焉莫可归一都御史潘季驯
 役丁夫五万开匙头湾仅仅一沟遂塞十一口并冲
 沟沟大流导而八十里之故道渐复明年议大堤两
 岸北堤起磨脐沟迄邳州之直河南堤起离林铺迄
卷五十三 第 93b 页 WYG0970-0278b.png
 宿迁之小河口六年二月少保尚书朱衡兵部侍郎
 万恭至悉罢胶泇之议而一意事徐邳河役丁夫五
 万有奇分工画地而筑之夏四月两堤成各延袤三
 百七十里始列铺布夫议修如河南山东黄河例河
 乃安运通万历元年运又大通议始定夫黄河有干
 有枝嘉靖四十四年以前析十一枝上流而复归于
 徐州之干河故干通而枝淤隆庆五年以前析十一
 枝上决而不归于邳州之干河故枝通而干淤若植
卷五十三 第 94a 页 WYG0970-0278c.png
 木焉枝荣则干瘁干荣则枝瘁与其瘁干孰若瘁枝
 治河者与其枝通孰若干通故黄河合流防守为难
 然运之利也国家全藉河运往事镜之何尝一年废
 修守哉或者欲分河以苟免修守之劳而不欲事堤
 以图永饷道之利又不虞河分之易淤堤废之易决
 其未达祖宗之所以事河与河之所以利运者余故
 备著于篇大智者采择焉
卷五十三 第 95a 页 WYG0970-0279a.png

卷五十三 第 96a 页 WYG0970-0279c.png

卷五十三 第 97a 页 WYG0970-0280a.png

卷五十三 第 98a 页 WYG0970-0280c.png

卷五十三 第 99a 页 WYG0970-0281a.png

卷五十三 第 100a 页 WYG0970-0281c.png

卷五十三 第 101a 页 WYG0970-0282a.png

卷五十三 第 102a 页 WYG0970-0282c.png

卷五十三 第 103a 页 WYG0970-0283a.png

卷五十三 第 104a 页 WYG0970-0283c.png

卷五十三 第 105a 页 WYG0970-0284a.png

卷五十三 第 106a 页 WYG0970-0284c.png

卷五十三 第 107a 页 WYG0970-0285a.png

卷五十三 第 108a 页 WYG0970-0285c.png

卷五十三 第 109a 页 WYG0970-0286a.png

卷五十三 第 110a 页 WYG0970-0286c.png

卷五十三 第 111a 页 WYG0970-0287a.png

卷五十三 第 112a 页 WYG0970-0287c.png

卷五十三 第 113a 页 WYG0970-0288a.png

卷五十三 第 114a 页 WYG0970-0288c.png

卷五十三 第 115a 页 WYG0970-0289a.png

卷五十三 第 116a 页 WYG0970-0289c.png

卷五十三 第 117a 页 WYG0970-0290a.png

卷五十三 第 118a 页 WYG0970-0290c.png

卷五十三 第 119a 页 WYG0970-0291a.png

卷五十三 第 120a 页 WYG0970-0291c.png

卷五十三 第 121a 页 WYG0970-0292a.png

卷五十三 第 122a 页 WYG0970-0292c.png

卷五十三 第 123a 页 WYG0970-0293a.png

卷五十三 第 124a 页 WYG0970-0293c.png

卷五十三 第 125a 页 WYG0970-0294a.png

卷五十三 第 126a 页 WYG0970-0294c.png

卷五十三 第 127a 页 WYG0970-0295a.png

卷五十三 第 128a 页 WYG0970-0295c.png

卷五十三 第 129a 页 WYG0970-0296a.png

卷五十三 第 130a 页 WYG0970-0296c.png

卷五十三 第 131a 页 WYG0970-0297a.png

卷五十三 第 132a 页 WYG0970-0298a.png

卷五十三 第 133a 页 WYG0970-0298c.png

卷五十三 第 134a 页 WYG0970-0299a.png

卷五十三 第 135a 页 WYG0970-0299c.png

卷五十三 第 136a 页 WYG0970-0300a.png

卷五十三 第 137a 页 WYG0970-0300c.png

卷五十三 第 138a 页 WYG0970-0301a.png

卷五十三 第 139a 页 WYG0970-0301c.png

卷五十三 第 140a 页 WYG0970-0302a.png

卷五十三 第 141a 页 WYG0970-0302c.png

卷五十三 第 142a 页 WYG0970-0303a.png

卷五十三 第 143a 页 WYG0970-0303c.png

卷五十三 第 144a 页 WYG0970-0304a.png

卷五十三 第 145a 页 WYG0970-0304c.png

卷五十三 第 146a 页 WYG0970-0305a.png

卷五十三 第 147a 页 WYG0970-0305c.png

卷五十三 第 148a 页 WYG0970-0306a.png

卷五十三 第 149a 页 WYG0970-0306c.png

卷五十三 第 150a 页 WYG0970-0307a.png
  治河大要总考
 贾让治河三策堤防之作近起战国齐与赵魏以河
 为境齐地卑下作堤去河二十五里虽非其正水尚
 有所游荡时至而去则填淤肥美民耕田之或久无
 害稍筑室宅排水泽而居之湛溺固其宜也今堤防
 狭者去水数百步远者数里此皆前世所排也今行
 上策徙冀州之民当水冲者放河北入海此功一立
 河定民安千载无患谓之上策若乃多穿漕渠旱则
卷五十三 第 150b 页 WYG0970-0307b.png
 开东方下水溉冀州水则开西方高门分河流富国
 安民兴利除害支数百岁谓之中策若缮完故堤增
 卑倍薄劳费无已数逢其害此最下策也
 欧阳修曰河本泥沙无不淤之理淤常先下流下流
 淤高水行渐壅乃决上流之低处此势之常也然避
 高就下水之本性故河流已弃之道自古难复是则
 决河非不能力塞故道非不能力复所复不久终必
 决于上流者由故道淤而水不能行故也智者之于
卷五十三 第 151a 页 WYG0970-0307c.png
 事有所不能必则较其利害之轻重择其害少者而
 为之犹愈害多而利少
 欧阳玄至正河防记治河一也有疏有浚有塞三者
 异焉酾河之流因而导之谓之疏去河之淤因而深
 之谓之浚抑河之暴因而扼之谓之塞疏浚之别有
 四曰生地曰故道曰河身曰减水河生地有直有纡
 因直而凿之故道有高有卑高者平之趋卑高卑相
 就则高不壅卑不潴虑夫壅生溃潴生湮也河深者
卷五十三 第 151b 页 WYG0970-0307d.png
 水虽通行身有广狭狭难受水水溢悍故狭者以计
 辟之广难为岸岸善崩故广者以计禦之减水河者
 水放旷则以制其狂水隳突则以杀其怒治堤一也
 有创筑修筑补筑之名有剌水堤有截河堤有护岸
 堤有缕水堤有石船堤治埽一也有岸埽水埽有龙
 马拦头马头等埽其为埽台及推捲牵制薶挂之法
 有用土用石用铁用草用木用筏用絙之方塞河一
 也有缺口有豁口有龙口缺口者已成川豁口者旧常
卷五十三 第 152a 页 WYG0970-0308a.png
 为水所豁水退则口下于堤水涨则溢出于口龙口
 者水之所会自新河入故道之源也曰折者用古算
 法因此推彼知其势之低昂相因相准折而取匀停
 也
 宋濂曰夫以数千里湍悍难治之河而欲使一淮以
 疏其怒势万万无此理也分其半水使之北流以杀
 其力河之患可平矣譬犹百人为队则力全莫敢与
 争若分为十则顿损又各分为一则全屈矣治河之
卷五十三 第 152b 页 WYG0970-0308b.png
 要孰踰于此胡子曰兹论固然然又当因势否则宋
 人回河之患可鉴已
 刘天和曰河之水至则冲决退则淤填而废坏闸座
 冲广河身阻隔泉源害岂小耶前此张秋之决庙道
 口之淤新河之役今兹数百里之淤可鉴已议者有
 引狼兵以除内寇之喻真名言也故先朝宋司空礼
 陈平江瑄之经理亦惟导汶建闸不复引河且于北
 岸筑堤捲埽岁费亿计防河北徙如防寇盗然百馀
卷五十三 第 153a 页 WYG0970-0308c.png
 年来纵遇旱涸亦不盘剥寄顿及抵京稍迟尔未始
 有壅塞不通之患也惟汶泉之流遇旱则微汇水诸
 湖以淤而狭引河之议或亦虑此然国计所系当
 图万全无已吾宁引沁之为愈尔盖劳费正艺而限
 以斗门涝则纵之俾南入河旱则约之俾东入运易
 于节制之为万全也若徐吕二洪而下必资河水之
 入而后深广惟当时疏浚慎防禦相高下顺逆之宜
 酌缓急轻重之势因其所向而利导之尔
卷五十三 第 153b 页 WYG0970-0308d.png
 两河修治大要不同治运河者须治其源而河有体
 用源乃体也河其用也治黄河者惟治其流而水有
 常变小则常也大其变也斯言实国家治河要义彼
 宋元竭民事河卒无成绩所以为无策之甚也若谓
 沛县水患可悯但河流经行不在丰沛则在萧砀即
 开新集庞家屯等处不过移沛县之患于萧砀之间
 去岁勘议之初萧砀方脱水患之民嗷嗷惶怖不忍
 见闻况今沛县四围渐已淤高询之土人皆谓一二
卷五十三 第 154a 页 WYG0970-0309a.png
 年间水必他徙似不宜以一邑之故动列省三十馀
 万之众费三百馀万之资以徼不可必成之功而贻
 有害无益之悔也
 所谓欲开旧河者其说有二一则开新集由浮桥出
 徐吕二洪免黄河北徙之势此以黄河旧河言也臣
 度之自新集至浮桥一百六十馀里不知该几百万
 银钱粮无处一难也夫取资黄河不过为济二洪之
 险今于二洪无碍即其北徙害在地方不在河道似
卷五十三 第 154b 页 WYG0970-0309b.png
 不必更兴不急之工二难也是黄河旧河不必议也
 一则以南阳等闸至湖陵城等处即今坚硬可凿此
 以运河旧河言也臣度之黄河北徙之势未艾也即
 今开凿能保其不再冲乎此一难也再新河费四十
 馀万银役几十万夫死于工作者几百十人命仅成
 此河又欲舍此而他图则前项工费皆成无用矣此
 二难也且府库既虚民力已竭再行用之劳伤之下
 必有他变此三难也是运河旧河不必议也至所谓
卷五十三 第 155a 页 WYG0970-0309c.png
 新河不可行者其说有三一则马家桥易浅一则沙
 河易淤一则薛河易冲谓之三难臣愚以为此三者
 其委也但在因地修补随时救治臣不谓难臣之所
 谓难者则其源也夫新河与青原山相近而兖州以
 南费峄邹滕四县之水实注焉夫以一堤而障四县
 之水又当大山泻下之势必不能支且其地水利素
 不疏通每遇阴雨弥望白水遍地成湖若不寻其源
 分其流则自济宁至南阳至秦沟无处不可冲决不
卷五十三 第 155b 页 WYG0970-0309d.png
 特三河口一口为然也臣愚以为善治水者不与水
 争水有所归流行无滞必有分杀之处则不至于暴
 溢大都顺其势而利导之耳即今河工已成宜急为
 疏浚分杀之谋又夏村一带地形稍高非薛河之水
 又不足以济运道臣愚以为薛河上流须别浚支河
 以分其势至于三河口鲇鱼泉等口对过之处凿开
 大口令其顺流西去仍于下流百步外再筑一矮堤
 或为湖为塘高六七尺仍作一水闸水溢则任其西
卷五十三 第 156a 页 WYG0970-0310a.png
 流水浅则所蓄之水以资运舟其上流低洼之处亦
 因其势捲埽为湖以为停水之所多置放水闸以为
 开闭之具夫有处以分其流则水自不至暴溢不暴
 溢则自不至冲决自不至淤浅而所谓三难者可免
 矣又多方处置蓄水之所以为运舟之资则既去其
 害又取其利虽未遽为经久之计而亦不失为一时
 之便其开凿旧河二说俟财力充足之时为之未为
 不可也国家运河漕东南之粟以实京师自临清而
卷五十三 第 156b 页 WYG0970-0310b.png
 北徐州而南悉资卫淮诸水惟徐州至临清一带闸
 河则藉山东泉水然与黄河相近故多冲决之患弘
 治以前决在河南正德以后决在徐沛查自嘉靖四
 十五年之间沛县被决凡八次矣而未有如四十四
 年之甚者盖缘沛县旧河积沙为岸而其东昭阳湖
 地势卑洼黄水乘虚就下自西奔入昭阳湖必先横
 截旧河而始成抵于湖水过沙停不数年必一淤者
 势固然也自筑马家桥堤成而沛县之流遂断沛县
卷五十三 第 157a 页 WYG0970-0310c.png
 断流而秦沟浊河之势日盛即今徐沛一望尽是高
 地旧河河身淤深宜稻方数百里鱼鳖之区皆变为
 桑麻之地矣臣又虑留城至旧山系黄水故道乃筑
 东堤五十馀里为障禦计则黄水可无壅塞之虞又
 建复黄家闸则泉水有所节宣亦无胶浅之患二年
 间新旧相接水流充满舟楫通行惟薛沙二河亦尝
 虑其伏涨冲突方兴工分杀其势工未及就而水已
 至矣是以有去夏之患然臣思之运河之患患在黄
卷五十三 第 157b 页 WYG0970-0310d.png
 河彼其排山倒海之势经年累岁之害来则难禦去
 则必淤若山水则乍盈乍消涸可立待或一岁而再
 至或数岁而一见此可以人力胜者也今皆在于上
 源改水在薛河则于东邵王家口各开支河筑厚坝
 三道引水经赤山微山吕孟等三湖从地浜沟下徐
 在沙河于黄甫开支河经赵沟归独山湖南建减水
 闸一十三座泄出昭阳湖而又于翟家口宋家口杨
 家口杜家口各开支河筑厚坝二道以防末流引之
卷五十三 第 158a 页 WYG0970-0311a.png
 而入甄家洼尹家湖而归于印马池等处是沙河薛
 河之水俱有归宿又何冲突之足患乎
  治河说
 治河之策大约不过数说或筑堤以塞之或开渠以
 疏之或筑堤落而下以石或听其自决以观其势或
 欲徙民居放河入海或欲穿水门以杀水势或欲空
 流所注之地或欲寻九河故道而立文庄则云古今
 言治河者莫出于贾让三策而其治之之术又莫出
卷五十三 第 158b 页 WYG0970-0311b.png
 于贾鲁之三法盖谓二贾不失禹意也然以今之势
 与今之时考之则让之策不可行鲁之法亦不行矣
 寻禹故道放河入海让所谓上策今挽河而北则运
 道将置之乎据坚地开水门让所谓中策今自雍西
 建瓴而下所经冀兖淮独安所择坚地乎水门在在
 如是多与河流不相直安所分水势乎增筑堤防让
 所谓下策今中州而下徐沛而下堤更善瑕乌在约
 拦水势乎乃鲁之三法当事者踵行之杀河之流因
卷五十三 第 159a 页 WYG0970-0311c.png
 而深之之谓疏也岁用疏法而河流未尝杀矣去河
 之淤因而深之之谓浚也岁用浚法而旋通旋壅矣
 抑河之暴因而扼之之谓塞也岁用塞决口而暴溢
 如故矣治而睹明效者暂也不治而治安澜者幸也
 二百二十年于兹封事朝夕上曾有出此三者而建
 必然之画乎亦曾有行此三者而享一再世之利乎
 故丘文庄又谓贾让诸人皆随时制宜之策今日未
 必皆便惟元时去今未远地势物力大段相似宜今
卷五十三 第 159b 页 WYG0970-0311d.png
 河南潘宪每年循行并河郡县如尚文所建之策元
 大德中时河决纪县浦口文议不塞便相地所宜或
 筑长垣以禦泛滥或开淤塞以通束隘从民所便或
 迁村落以避冲溃或给退滩以偿所失如此虽不能
 使沿河州郡百年无害而避患居民亦可渐苏息矣
  六漕治法
 综之为六漕自潞河顺天津为白漕不宜治自天津
 逆临清为卫漕不必治自临清逆南旺又自南旺顺
卷五十三 第 160a 页 WYG0970-0312a.png
 出茶城为闸漕宜少治自茶城顺流睢阳为河漕宜
 数治自睢阳踰高宝连瓜仪为河漕宜亟治自瓜州
 渡长江入京口以入于杭为浙漕宜间治夫白漕从
 密云而南下霁十日则平沙弥河雨一日则泛运卒
 急则挽舟又急则直易舟耳其节短不病运故其法
 治之以不宜治也卫漕渠甚敛而流甚深渠敛则流
 专流深则渠利故其法治之以不必治也闸漕强半
 藉汶万历前汶乘势东而下于青海即西注者微西
卷五十三 第 160b 页 WYG0970-0312b.png
 注微则不能七灌北三灌南二百年春夏水竭往往
 闸漕斩焉弱不能续数里之流万历以后坎河既滩
 乃驱汶全流于春夏之交闸道遂溢直时启闭耳故
 其法治之以少治也河漕有源之水也崇堤约之以
 专其流随流堤之以若其性运毕则修以清漕漕毕
 则清以待运岁相循环也故其法治之以数治也湖
 漕无源之水也夏秋多雨则胀闷而决堤冬春多旱
 则涸竭而胶舟胀之既不可涸之又不可夫养生者
卷五十三 第 161a 页 WYG0970-0312c.png
 虚其腹则神耗而液乾实其腹则肠急而腹溃虚其
 实实其虚此岂能一日忘备哉故其法治之以亟治
 也浙漕治或在润或在常或在姑苏或在崇德直踰
 年一深通之耳故其法以间治也若孟津而下河运
 之昆崙也运所不经若勿治可也然脩身者能不脩
 昆崙乎法反宜亟治襄江而下江运之头颅也运所
 必经若急治可也然药病者能先药头颅乎法反宜
 勿治夫理饷道者其犹理气血乎闸漕浙漕患在气
卷五十三 第 161b 页 WYG0970-0312d.png
 血之不足宜补之使羸卫漕河漕患气血之有馀宜
 泻之使缩白漕湖漕则有馀不足无定形故补泻无
 定执羸缩无定衡余故取治水见诸行事存案牍者
 括而纪诸筌蹄
  漕渠七议
  形胜
 国家大计在转输转输资漕渠漕渠资堤民之富藏
 于田田之利藏于水无水溉禾即民贫转输焉给也
卷五十三 第 162a 页 WYG0970-0313a.png
 淮扬大势泗水由石梁泄于淮旴眙破釜山阳诸水
 由云山衡阳诸涧泄于宝应蓄于二塘天长铜城诸
 水东泄高邮蓄于三塘西连大仪甘泉盘古山涧诸
 水蓄于江都五塘仪真四塘是时田多垦治坝堰具
 存北不泄于诸湖东不泄于运河故湖平水浅河堤
 鲜冲决之患舟行无风波之险近坝堰圮废塘不蓄
 水小新雷陂由淮子河而泄句城由乌塔沟而泄陈
 公北山由带子沟而泄直渀漕渠益以邮应五塘之
卷五十三 第 162b 页 WYG0970-0313b.png
 水尽奔诸湖则漕渠乌得不溢诸湖乌得不险哉且
 昔人创置塘堰岂轻用民力捐土田空帑藏乎必有
 经世之略遗后世之利者矣何也江都句城塘周回
 四十馀里灌田八百馀顷小新二雷鸳鸯陂塘积之
 当句城之灌仪真陈公塘周回九十里灌田千顷有
 奇北山水匮茅家山刘塘积之当陈公高邮白马茅
 拓三塘灌田视江仪宝应白水塘独深广周回百二
 十里合羡塘灌田二千百顷是四邑诸塘之胜槩也
卷五十三 第 163a 页 WYG0970-0313c.png
 平时蓄之资以灌禾旱年水涸决之通运扬之富斗
 粟十钱乃原于此兹闸坝不设塘水渀溃或时雨浃
 旬山水骤发甚为漕渠大患也乃今昔异宜险夷区
 别岂无故哉昔之塘坝蓄水其泄少近塘鬻堰废其
 泄大河也水无潴制即充溢浩渺主者不知以渐而
 泄于闸洞输于海口惟务增筑加插毋论旱潦障之
 其与昔人设铺捞浅平水蓄泄深虑远眺异矣失今
 不治是使冈陆千五百里之水悉以运河为壑湖阔
卷五十三 第 163b 页 WYG0970-0313d.png
 增险势必溃决又以下河为壑也夫上河腴田没于
 湖不啻什百千万岁损粮运客载奚直十百千艘非
 湖险为患乎湖险为患实由堤高堤高则水大水大
 则澎湃汹涌加之积润土酥西风触浪高崖丈许即
 更加数尺水亦随满寔增其险亦焉能以一线之堤
 禦寻丈之势耶且造化惟泄始蓄理也积之满者其
 溃大势也障之而使之常蓄岂理也哉势所不能也
 昔禹治水以四海为壑皆自下流疏杀其势先决九
卷五十三 第 164a 页 WYG0970-0314a.png
 川距海使大水有所归复浚亩距川则小水有所泄
 今诸塘漕渠五湖及上下诸湖皆设堤防凡以蓄水
 也由塘达渠由渠达湖由闸洞达下河诸湖达濛喻
 及中十盐场海口皆所以泄水也上自西山逮下河
 田疏水道资蓄泄灌注浚亩浍距川也泄濛喻海口
 则决川距海也欲治水舍禹奚适哉苟俾百姓殷富
 惟长吏举农政司空兴水利修废塘建平水实䃮立
 水挚增斗门以次渐泄于海则湖不扬波岂惟方物
卷五十三 第 164b 页 WYG0970-0314b.png
 毕献运舟不损货贿不滞河堤不决塘堰蓄济兼防
 异常之变已耶蕞尔淮扬尚得腴田十数万顷不加
 赋而民足矧天下乎当有握其枢者
  源委
 善田者能以高为下卑为高明于原隰之理可语治
 塘坝达蓄泄之义可语建洞闸审于就下之性可语
 设堤防察于深浅之宜可语避湖险此其枢在上不
 在下也旴泗天长地势距诸塘高十数丈距漕河五
卷五十三 第 165a 页 WYG0970-0314c.png
 湖复二三丈距下河又丈许近堤之田距广洋湖数
 丈距海口堤下又不啻数十丈也海口之堤历诸盐
 场延袤百八十里曰范公堤捍禦涨卤毋令侵稼建
 海口闸蓄淡水灌禾潦则泄之旱纳潮水通盐运闸
 外高筑埠墩防冲决海溢任之藉以栖息谋深虑远
 文正之遗爱也濛喻地高无闸则泰州十场高邮兴
 化宝应盐城由支河径泄于海尤为要害之区今虽
 湮塞故迹尚存可修而举也兹欲缵禹之绩师其意
卷五十三 第 165b 页 WYG0970-0314d.png
 先导濛喻疏下河俾二州三邑十场之水有所泄复
 询求张王清沟二海口故道使之尽泄于海于是始
 修河堤增设平水实䃮易闸加圈立水挚浅则蓄之
 溢任泄去涵洞变通宜民修复十四塘废堰增设泰
 州姜堰海安坝下涵洞规石䃮水势稍高泄于西溪
 诸场由西溪诸场海河坝下均设涵洞高水挚以次
 泄之其要也大都漕渠非河源东临大海易泄就其
 地言之自旴泗破釜山阳云衡黎铜二城诸涧连亘
卷五十三 第 166a 页 WYG0970-0315a.png
 大仪西山甘泉盘古诸水蓄于塘者源也渟于湖者
 源之汇也漕堤而下濛喻盐场诸口纡曲泄于海者
 则委之委也苟溃其源不使之蓄溢其汇不使之流
 塞其委不使之漏泄即潦增湖险旱易水涸乃归咎
 天时不预为之所予不知其可也矧穷氓罹旱乾水
 溢之患哉亟宜修复塘堰蓄其源增置限水实䃮节
 其流疏浚海口水道泄其委俾潦不渀溃漕渠旱决
 塘水济运非漕渠远猷乎忽远猷思政本坐失事机
卷五十三 第 166b 页 WYG0970-0315b.png
 也何也旴泗西出冈陆也得水资灌埒于低田是谓
 高为下濒湖没于水者下也得泄成畬与阜田等是
 谓卑为高易亢瘠而嘉禾变沮洳为沃壤剩水险湖
 沮洳弃地皆藏富之区也岂惟不滞转运哉遗淮扬
 土田之利成万世永赖之功于谋国致厚望云
  平水
 平水减水制不同而名异金门启闭曰减水闸闸闸
 也甃石实砌立水挚曰平水䃮䃮达也䃮加圈如桥
卷五十三 第 167a 页 WYG0970-0315c.png
 曰斗门斗小也杨太仆最毕湖东鸾得其意未悉其
 制何也启闭由金门木闸资弊端实䃮一成不易均
 之泄水利害顿殊也王端毅公恕造减水二十四闸
 夫岂无利于国不便于民顾创造于前陈水部毓贤
 柱史戴公金王公鼎闻人公铨抑岂无见复欲增造
 于后予岂无所见必欲彻金门废木闸易实膊哉诚
 地因于时事以义制殆有不容已者何也前辈创建
 更置可语并善矣讵知后人尽失其意顾遗漕渠痼
卷五十三 第 167b 页 WYG0970-0315d.png
 疾不可救药以堤夫司启闭势家得请托当事不察
 之过也昔三代民命制于君三代而下民命制于天
 戕于人当事不知而威柄下移非农政不举水利不
 兴之故哉予著论累千百言独谆谆归重平水至谓
 民命可制于君非谩语也夫利于灌不利于漕即予
 不敢不病于运病于民予实不能当民穷财尽之时
 非利百废一予宁为之乎且前辈议减水之制奚不
 知尽闸而泄其泄速孰知流弊至大潦不启即启又
卷五十三 第 168a 页 WYG0970-0316a.png
 止一闸塞责未几即闭犹夫不启也设之何用哉莫
 若平水实䃮仍闸洞故道因旧址资砖石椿木更新
 制凿金门木闸之害视河洪行舟昔深穴尺今增一
 为七定立水挚不容增减过之任泄而自流不及尽
 蓄而自止小涸紏浅夫挑浚大涸决塘水济之即盗
 泄何由售奸请托毋从升其词说堤夫不操予夺之
 权势家不专蓄泄之利所谓民命制于君此也矧漕
 堤永不崩决濒年无事兴修转输免漂折之虑土田
卷五十三 第 168b 页 WYG0970-0316b.png
 舒旱潦之忧以君养民其利甚溥而功易集何惮不
 为哉尝计平水实䃮兴利什一除害什九民田之利
 不与也旱年蓄而不泄一潦年泄而不蓄二以渐而
 泄不决河堤三上河不受水患四下河得水灌溉五
 腴田不没于湖六水浅免于风涛七募栽渔麻饶鲜
 食之利八浅种蒹葭深种苇极深施葑刍饲之利与
 民共之九菱芡莲藕资穷民终岁之食十禁风罟网
 䈑船抹索伤茭芦拥护河堤避湖险十一何谓十九
卷五十三 第 169a 页 WYG0970-0316c.png
 害旱年增筑加插徒费人工害一得贿盗泄竭泽不
 顾害二水涸不捞浅虚设浅夫害三冬宜蓄水贿通
 货载轻泄害四罾断资闸洞水不虑下运害五潦年
 藉口闸敝恐官不启蓄水患害六夏闭渰上河堤下
 不得水利害七秋泄渰下河上河过时难布害八蓄
 泄不时倚官守为奸害九文移往来动淹旬日害十
 𣲖草捕船拖葑遍及穷乡非赂不免害十一旱年带
 土大船必僦小船登岸受卸复逗遛不进害十二居
卷五十三 第 169b 页 WYG0970-0316d.png
 民利堤决贸易害十三豪右争趣任事害十四河堤
 经费难稽害十五将决不即修补初决故缓紏工已
 决难与湖势争险害十六将竣故留丈口已竣大泄
 运舟涩滞不谋挑浚遗搬剥之扰害十七堤决必先
 渰上河后渰下河村无宁居旅多恐怖害十八濒年
 椿木捲埽劳费足任建䃮害十九予谓利兴则害自
 除存公平正大之体绝私恩小惠之施毋为姑息苟
 免以甘悦临人往常移增筑之粟建平水兴工役活
卷五十三 第 170a 页 WYG0970-0317a.png
 饥民即财无徒费祸乱不作河防犹故乃尔士民不
 靖何哉兹岁非霖霪积雨顾湖溢堤决载胥及溺实
 缘堤高蓄患固经略之失计也老农谓二百年来无
 此大变非不靖之馀烈乎
  诸塘
 漕渠必培其源始蓄疏其委始输能使旱不滞舟潦
 不决堤可与论国家大计筹生民休戚已江都五塘
 仪真四塘高邮三塘宝应二塘山则西皆高东南皆
卷五十三 第 170b 页 WYG0970-0317b.png
 下循就下之性因冈岭之势于东南筑堤引山涧诸
 水障之为塘灌民田资漕运历汉唐迨明兴未之有
 改成化间王端毅公工部郎郭公于二雷各造石闸
 一水达二句城陈公如之正德间抚院戴公疏复修
 诸塘嘉靖间抚院周公河院郭公盐院戴公洪公焦
 公工部郎毕公先后檄郡守侯公刘公朱公委邑令
 江都谷公张公仪真杨公督工修筑历百七十年名
 卿硕辅苟留心经济未有不谋缮治者岂无见哉顾
卷五十三 第 171a 页 WYG0970-0317c.png
 邻氓倔强盗种尚畏官法未敢明为已业后二雷小
 新陂塘渐为势豪谋佃因而侵越犹未遽废也迩年
 巨猾投献权贵明鬻句城官为𣲖给莫敢异同则诸
 塘攘臂侵占尽矣稽升赋之入率多滋弊合诸邑仅
 二千金乃豪猾逋负租吏侵尅工所冒滥无俾于国
 不利于民何至上干厉禁下遗饥阻乃大坏漕运壮
 图俾历代经略远计圣人深虑隐忧荡然无复顾忌
 何哉率由守令迁转不常监司无暇远虑侥倖无事
卷五十三 第 171b 页 WYG0970-0317d.png
 事过即已不思在昔定鼎金陵江北适当畿辅今建
 都燕冀淮扬即为襟喉向使勍敌决瓜仪则畿辅难
 守近不逞袭故智即中原坐困杞人之忧当路所宜
 轸念也鄙见欲尽复废塘先筑坝堰以次修复闸䃮
 考景泰先规分属运司资其恊治除厉禁许令积水
 灌禾旱则泄之济运思患预防缓急有备诚亿万斯
 年之利也惟诸塘久废为民耕垦视犹已业彼愚民
 久假不归乌知非有一旦复之于官则苏轼之论不
卷五十三 第 172a 页 WYG0970-0318a.png
 为无见必广询刍荛务恊人情宜土俗其閒受佃之
 家固多荒废不治有苦于逋负自愿还官有疲于旱
 潦徙而之他又有昔贫今富欲求转佃复有官为𣲖
 给恐贻子孙之累殆什居六七尚馀二三可曲处而
 得也询之既广得之必真即为还官等杀察其心不
 强其所不欲怀之以恩体之以恕而喻之以义明示
 诸塘为漕渠要害中原命脉有不能徇民私情而忘
 国家隐忧者民虽至愚即獧狡负固可以理喻或地
卷五十三 第 172b 页 WYG0970-0318b.png
 居上游过费壅治则给还佃值或授新垦召田给流
 徙故业及置荒废易之处以礼不迫以威行有渐不
 驱以势焉有不乐从者乎惟身任国事痛恤民隐不
 牵于毁誉不怵于利害则水利可兴漕源可蓄安得
 不重望当路乎必俟非常之才始建非常之业谓世
 无陈元龙李袭誉范文正王端毅吾不信也
  越河
 往语毕湖东水部道平水甚悉出四疏评之称杨太
卷五十三 第 173a 页 WYG0970-0318c.png
 仆越河不若平水详而覈刘梅国文尔雅唐渔石事
 核实毕于平水特详多踵杨议文昌达比观宝应志
 略不载四公之疏近阅陈水部疏平水详于越河指
 画利害不愧职业陈之次策乃其上策戴龙山疏浚
 堤下久壅河道欲泄湖水导下流予谓治委则源自
 输诚为卓见闻北江尹宝应奏开越河造减水闸五
 走海渠五湖水泄于五闸五闸下于五湖可语潴泄
 之宜矣惟木插滋弊大潦不启若濛喻束隘终非善
卷五十三 第 173b 页 WYG0970-0318d.png
 图王柱史奏开内河行舟保漕运建闸座固河防则
 北江之议也北江督学复申前疏条陈河堤利害湖
 势险恶至渰没城邑漂荡盐场可语敷奏详明实心
 建业惟估计大少取土实难来后议之勘阻耳范少
 参疏诸湖合塘周回五百里可语险矣乃延袤当不
 止此仲廉宪疏鍊达垦至谓见知湖险是已若身历
 其所度高卑审难易始免于闻知也二公产于其地
 且尔讵可责之视官为传舍者乎周约庵疏条达充
卷五十三 第 174a 页 WYG0970-0319a.png
 蔚文则佳矣未得源委之说犹昧于治险之道乎淮
 扬诸湖惟宝应至险然非河源近委可泄岂若洞庭
 彭蠡天险不可制哉能以人力障之使之深以广亦
 能以人力导之使之浅且隘是裁成转相之道也不
 此之计惟务开浚何哉以今湖险言之自邵伯湖达
 邮应抵白马周回不啻千里盖自天长六合旴泗山
 阳诸水汇为十四巨塘连亘千五百里其堰既废其
 水骈集于湖惟可堤一线之路阔数丈顾欲捍禦数
卷五十三 第 174b 页 WYG0970-0319b.png
 渀腾大势湖乌得不险堤乌得不崩舟乌得不覆抱
 忧世之志宁不为寒心耶兹欲除国之患兴民之利
 岂必越河重费哉宁若建石䃮立水挚一成不易疏
 浚下河使达于海上下流通不蓄水患为万世漕河
 长策越河可无建也矧无裨国计非切民隐又事势
 大不同于康济何也高邮地形止低河身七尺挑河
 之土淤积两岸北河闸堤亦高厚加之成化殷富白
 康敏陈恭襄经略得宜故财赡而工亦易集今宝应
卷五十三 第 175a 页 WYG0970-0319c.png
 瓦店历北田至三官嘴堤下旧有沟溪通舟楫距湖
 防低丈四五尺无土可取须载客土实之高以高则
 工大费多而难成低且薄则不任蓄水而易崩塌即
 两岸甃石亦须培土尤重费不赀顾悉索已匮之财
 兴此无益大役又与河堤绝无干涉予不知其可也
 苟确守前议喜建事功杞人窃虑数千里大浪冲此
 一线之堤焉知新河未竣旧堤不先决哉
  名田
卷五十三 第 175b 页 WYG0970-0319d.png
 邓艾垦淮扬荒废为屯筑塘灌溉几成陆海王介甫
 议垦大湖后人开白茅港输海遂成苏松之富虞集
 议濒海沃壤募浙人种稻至托克托始垦直沽遗海口
 之饶三公之策创于盛世顾行穷蹙之时具有成效
 矧今全盛资官力垦弃田藏富于民奚不可耶予欲
 复四邑废塘引水耕治效邓艾屯营芜修吉甫袭誉
 陈登之政则冈陆可埒低田延石䃮泄湖水参酌单
 谔之议使上下河壖弃地并获常稔导下河泄海口
卷五十三 第 176a 页 WYG0970-0320a.png
 举虞集疏议托克托规画则退水沮洳濒海草荡易为
 嘉禾大都淮扬迤西高亢之田奚啻百万馀顷皆有
 粮垦于水利犹民故业也至上下可退水之地自邵
 伯湖历高邮宝应抵白马而北上下四岸奚止数十
 万顷下河如之濒海草荡又不止此合三垦无纪极
 即少许亦百万馀顷无粮而垦于弃水居三之二顾
 创造劳烦必资官力为经画疆理始任耕耨其地率
 旴旷平衍无陵阜限阂可施井制为名田求圣王经
卷五十三 第 176b 页 WYG0970-0320b.png
 世之迹召来流徙募能召百夫为田即任百夫之长
 千夫万夫如之量优给授厚廪饩犹武官承袭令世
 世无与则敖荡技能之徒莫不奋臂争趣愿为之长
 閒民失业靡不哀怜乞诉愿为之氓何也河壖弃地
 非田也可使耕耨游食漂泊非农也令秉执耒耜岂
 强之使然哉方今无田不税乃耕无税之田无农不
 耕顾役不耕之民设田官修稼政驱天下于农岂直
 淮扬已耶此未可与秦越其民传舍其官者语也其
卷五十三 第 177a 页 WYG0970-0320c.png
 制以濒湖上下退水界以旧塍退尽限止筑堤高厚
 为径畛涂道路师遂人匠人之法浚倍深广因亩遂
 沟洫浍川之形制而纵横之盖井田水多路广路广
 通车马达国都水多资灌溉饶鲜食之利惟退水沮
 洳特艰取土必沟洫浍川深广倍于径畛涂道路始
 任高厚而岂徒哉沟深种鱼苗岸广结庐会筑场圃
 䈑泥植靛治蔬种麦非弃地也复教之杂植榆柳桑
 槐夹岸葱郁始无崩塌之患也平时置车灌溉旱设
卷五十三 第 177b 页 WYG0970-0320d.png
 涵洞引水潦资堤防捍禦风车倒水兼用曲竹必使
 旱潦有备俯仰有资数稔始议薄征高田仍故赋惟
 修堰充塘夫濒海主海口闸洞中下主堤充浅夫浅
 老此外徭役一切蠲免盖三代之赋虽重而力役甚
 轻国朝赋法轻于三代而役法特重于汉唐不可不
 变而通之也兹欲特加恤典召来远人俾家给顷田
 永为恒产禁毋得买卖豪强兼并著为令甲制之在
 官不轻予夺有百亩之授无什一之征耽口分世业
卷五十三 第 178a 页 WYG0970-0321a.png
 之乐省稚老还受之烦岂其独厚流徙之民哉苟利
 于国益于民不得不养其全力以励创造之艰风天
 下俾旱则极力挑浚潦即百法培补将毋论朝昏不
 惮寒暑犹渴思汲饥待哺至水火不避白刃可蹈遇
 有兴作百十万家家役一力不崇朝而事集矣非有
 法令驱之以生息之利在是也捐蓄患之水开富庶
 之源又焉得与穷氓计租赋较盈缩哉矧河堤永不
 崩溃土关不设椿木刍草砖石工费岁省不赀困敝
卷五十三 第 178b 页 WYG0970-0321b.png
 之民不可息肩乎此其任在守令贵在监司经略在
 司空举劾在抚按考课在铨曹覈实在都院苟宰辅
 莫执其枢忽易之亦犹近世之讲学空谈耳何益于
 国何裨于民哉
  经费
 计工易经费难非费之难经之难也民穷财尽岂惟
 费一利百始动哉即利万万费止一二未可轻议也
 方今淮扬大患莫甚漕渠民苦旱潦莫甚水利然非
卷五十三 第 179a 页 WYG0970-0321c.png
 上脩废堰中建实䃮下疏海口则水利不兴运舟莫
 济殆非重费不可故曰经之难也濒年河堤冲决多
 自北而南缘黄河合淮泗倒灌先自宝应甚则入江
 下河滩漫亦先自应盐邮兴直奔泰之十场而止惟
 兴化独洼受害尤剧必起集近水处所人夫量给食
 米千石四百金鸠工先浚濛喻乃其急务访求输海
 故道议于十场海河坝下增十涵洞高其水势费止
 千金关系甚重也计修二十四闸更实䃮水挚因故
卷五十三 第 179b 页 WYG0970-0321d.png
 址砖石五千金足举大事矣近黄河南徙徐邳浑浊
 已非清河流冷滩塌则漫入宝应下河革湾淤塞则
 直冲淮安二城近圈上开渠则泗水直渀倒灌尤捷
 惟黄浦平河二处北受黄淮浊水南当白马巨冲尤
 为要害之区也宜各造联络大闸疏堤下水道径趣
 濛喻既泄浑汗尤杀湖险费千金则淮扬交会之地
 所宜经略轸念也郡治霖雨新城积水病涉尤不利
 堆盐宜沙坝下设涵洞水挚百五十金高邮三大闸
卷五十三 第 180a 页 WYG0970-0322a.png
 非昔矣宜更新制三百金宝应水浸城市三官殿嘴
 将尽没于湖苟溃外防即城无宁宇宜南北各造联
 络三闸五百金泰州海安姜堰坝下增三涵洞高水
 挚加斗门三百金十四废塘即起近塘人夫资水之
 家修补缺堰日给米二升不过千金大要万金可办
 若䃮制既定水必渐泄则上下河及濒海退水之地
 为筑堤浚沟如井制又为结庐舍贷牛种必俟水退
 始蠲重赀非四五万金不任充费惟帑藏空虚取之
卷五十三 第 180b 页 WYG0970-0322b.png
 有司无可应给告之工部已成侵冒量移军饷即事
 体重大欲暂设开则一舟三𣙜民复何堪贷之运司
 彼自有定额季解何所责偿取之商人无重臣清理
 百弊丛生实缘坐𣲖定价坐𣲖涉禁锢定价类齐物
 此岂近人情哉守法之家捐重赀需之数年必买边
 引始封挚所得不过数钱贩商则购南货权子母走
 边徼售于土著一岁再获相远悬绝非真边商也安
 得不启獧狡睥睨巧为速化之术方图出桥已径封
卷五十三 第 181a 页 WYG0970-0322c.png
 掣殆有素称窘迫一旦骤得巨万之赀视义子鼎铛
 公擅盐利尤为得策其法则始坏于残盐继坏于王
 本再坏于河盐大坏于超掣遂使祖宗旧制荡覆无
 遗皆变法不善有以致之夫定价坐𣲖本以消引不
 知消犹火之销铄无复煨烬始免壅滞矧同一引同
 一关支在内商则任其积在边商则许其消不知其
 引尚在何谓消也计边商岁多售金二十馀万皆内
 伤之膏血与其无故而厚贩商孰若暂取内商十之
卷五十三 第 181b 页 WYG0970-0322d.png
 一二兴水利垦名田为万世之利乎苟欲消引何不
 悉免坐𣲖定价每盐合给一空引消毁馀盐之外许
 增百斤以八十偿引值以二十助兴修即一年可消
 七十馀万三年消之殆尽引值顿增其法自止内商
 得息肩边商免坐守取之赋外不病于国岁终则止
 何病于商是一举拯敝法保漕运垦名田取偿于馀
 盐遗泽复省濒修之累免垫溺之危驱游食閒民俾
 尽力于沮洳弃地内消隐忧外化强梗复得田百万
卷五十三 第 182a 页 WYG0970-0323a.png
 馀亩得粟三四百万石悉藏富于民数稔始三十税
 一得赋米十七八万石当江北赋算之入高田资灌
 亩增一石得粟千万不与也缵禹治水之功收稷树
 艺之效达诸天下荒废尽垦则百姓可富礼乐可兴
 文景之小康奚足言哉
  漕河议
 漕之役当嘉靖末黄河决而东注自华山入飞云桥
 截沛以入昭阳湖逆历湖陵以至谷亭四十里其南
卷五十三 第 182b 页 WYG0970-0323b.png
 溢于徐为巨浸天子为之南顾而兴嗟亦数四勤宵
 旰而大司空出计以为仍故道则河益狎而攻无已
 强捍之则暂见其利而终酿害谋于捍与徙之间而
 循求废趾有河自南阳折而南东至于夏村又东南
 至于留城而浚橇檋板筑之役兴而谤腾矣窃谓捐
 天下之财以填无益之壑天子意不能无动而会采
 辅臣言委计视河者乃正前后役夫九万有奇白金
 以两计者四十万而粟米称是两岁之间漕道通而
卷五十三 第 183a 页 WYG0970-0323c.png
 大司空再受赏吏士赐爵有差或谓河不久复当变
 湖以费水衡钱万万者非也汉武帝之塞瓠子避河
 害耳而至发卒数万人自湛白马玉璧群臣从官自
 将军而下皆负薪置决口功成而筑宫以侈之今兹
 通漕大计胡言费也或谓不当逆拒河也逆之则决
 而为漕害顺之则借以为漕利又非也夫河性能决
 而不能安为顺也言借河利者引寇而入室者也然
 则为今之计者如之何曰河决有渐也度其来或增
卷五十三 第 183b 页 WYG0970-0323d.png
 筑堤以抗之或决其下流而别引之霖溢有时也多
 集木石以为楗严耳目以为侦而已自淮而北则多
 横溃而成溢自淮而南则或涨入而成塞皆不可不
 预计而逆为之所也夫漕河通而海运之说渐绌矣
 海运之说得之漕河阻而后入其言大计二曰岁往
 返不过四月而艘卒以三之二自便耗馀可小裁而
 羡镪可积也曰县官即万一以咽忧能别于喉咽之
 外而济大命诚亦利便哉然而不克如胜国始终之
卷五十三 第 184a 页 WYG0970-0324a.png
 海利者何也胜国业下宋而宋之戈船下濑之卒啸
 聚而不敢归者无虑数万此其人皆习风涛踯躅待
 命者也朱清张瑄一剧盗耳骤以东南天下之半而
 委之金虎符万户而下听其自爵赏而不从中命也
 钱榖听其自出没而不从中訾也故清瑄得以毕见
 其才而为百馀年之利然国纪溃而清瑄亦并族矣
 今毋论守臣自一濒笑外斤斤束三尺士亦安能舍
 燕中牍而见富贵乎夫艘与卒阳为募而阴则拘摄
卷五十三 第 184b 页 WYG0970-0324b.png
 也别妻子若脱褓见制阃若束湿不待纳之鲸鲵之
 口而称就死矣吾固筴海漕之不可以久也然亦知
 创之者甚难而湮之者甚易乎哉一旦有缓急凿空
 而后思其故则晚矣
  治河议
 粤考黄河之源出自星宿踰昆崙九曲而入中国此
 河之所自来也禹之治河自积石凿龙门历华阴下
 砥柱抵孟津洛汭至于大伾酾为二渠过洚水至于
卷五十三 第 185a 页 WYG0970-0324c.png
 大陆播为九河盖方大伾以下河始出峻而就平地
 则析之为二自大陆以下地平土疏益善溃则播之
 为九故历三代之久免冲决之患者禹之功也此所
 谓相时审势得治水之道者也自周定王时河始南
 徙已非禹之故道迨汉元光以后或徙东郡或决瓠
 子或决馆陶或分而为二或合而为一迁徙不常而
 河之患于是乎益甚是非禹绩之替也时势之变为
 之也自汉以来明智之君每广询而博访宣力之臣
卷五十三 第 185b 页 WYG0970-0324d.png
 恒竭思以效劳是虽倡议疏治者代不乏人然河无
 常处治无定策卒皆托诸空言而已若夫贾让当哀
 平之世陈上中下三策丘浚常称其治河之法莫备
 于此矣夫谓增筑堤防约拦水势使不汜滥者其法
 固无容议也至于上策放河使北入海是即禹之故
 智今妨运道已不可行中策据坚地作石堤开水门
 分杀水势然自汉至今千数百年中州大名之境泥
 沙填委无复坚地而河流与水门每不相值让之策
卷五十三 第 186a 页 WYG0970-0325a.png
 盖就汉之时势论尔而今可尽行乎贾鲁任河防之
 职言疏浚塞三法丘浚尝称其治河之法莫要于此
 矣然杀河之流因而导之之谓疏去河之淤因而深
 之之谓浚抑河之暴因而扼之之谓塞是三者疏为
 上浚次之塞之法又不得已而用之尔而岂可一概
 行乎故浚又以为贾让诸人皆随时制宜之策今日
 亦未必便者盖有见于时势之不同耳我国家建都
 上游漕会通之河输东南之赋以给京师往因二洪
卷五十三 第 186b 页 WYG0970-0325b.png
 梗涩取济黄流合于汶上诸泉滔滔平流浮舟水面
 不烦牵挽之劳以济我国家漕运之利诚天启之惠
 也比岁大雨水溢河决于徐之飞云浦逆流而上横
 冲运河沙淤百里中外惊惶莫知所措先帝特敕总
 督大臣毕集群策鸠工分理惧水之东奔也而挑新
 河以让其地惧水之北徙也而筑长堤以遏其冲所
 以相时权势而为目前济运便民之计者诚善矣然
 或者犹以为河从西北极高之地建瓴而下以万里
卷五十三 第 187a 页 WYG0970-0325c.png
 转折之势而乘之以雨水交发百川灌集之威而出
 之以秦沟一股不溢而北徙则溢而东奔况芝麻庄
 崔家坝等处倒湾崩岸是北徙之势方殷曹单之堤
 一失则南阳鲁桥一带运河淤塞之患不免议欲于
 上流别开支河以杀其势是亦永图久大之谟以济
 邦民之患者也执事又谓使有济漕之利而无冲决
 之患执画一之策而不惑于纷纷之议然事关大计
 非愚生之所敢议也考之宋儒任伯雨曰河流混浊
卷五十三 第 187b 页 WYG0970-0325d.png
 淤沙相半久而必决者势也安可以人力制哉惟宜
 宽立堤防约拦水势使不至大段漫流耳朱熹氏曰
 禹之治水只是从低处下手下面之水既杀则上面
 之水必泄是故通乎任朱二君子之言而可以知支
 河之不必开矣欧阳修曰黄河已弃之故道自古难
 复盖河流既久底岸皆高水行渐壅自不能行乃弃
 而他徙非若人力堵塞之河渠道犹存也吕祖谦曰
 禹不惜数百里之地流为九河以分其势善治水者
卷五十三 第 188a 页 WYG0970-0326a.png
 不与水争地也是故通乎欧吕二君子之言而可以
 知旧河之不必复矣盖黄河之流其东趋固一也而
 时不能无古今之异其利害相对也而势不能无轻
 重之殊以今日之时言之河自孟津而下经中州平
 坦之地迤逦而东泄于徐沛之间大河南北悉皆故
 道土杂泥沙善崩易决非若禹引水自大伾两山极
 高之地而下矣此其时之有不同也而欲效疏九河
 之法将见河流细分则益缓而易淤矣而古今可以
卷五十三 第 188b 页 WYG0970-0326b.png
 并论耶以今日之势言之取河水以济徐吕二洪而
 又阻其东奔以免祖陵之害制其北决以防运道之
 淤况徐沛之间复多阻山治之倍难非若禹播九河
 弃数百里之地为受水之区矣此其势之有不同也
 而欲图万全之策吾恐利之所在害之所伏也而轻
 重可弗审耶噫此当事诸臣虽有谋国之忠长顾之
 虑而卒纷纷莫之定也虽然知时势之难而不有以
 处其难不可也知治河之无上策而卒诿之无策不
卷五十三 第 189a 页 WYG0970-0326c.png
 可也今惟相古今之时权轻重之势师禹之意而不
 泥禹之迹如秦沟一股果可以纳大河之流也则效
 禹行所无事之智焉疏其下流以导其自然之归固
 其长堤以防其冲决之患而又于芝麻庄崔家坝等
 处下椿捲埽以抑其北徙之势各于沿河南岸去淤
 捞沙以疏其壅塞之患使水由地中行而不至于汜
 滥斯已矣支河固不必开也如秦沟一股不能容全
 河之水也则效禹决排之法焉浅者浚之使遂其下
卷五十三 第 189b 页 WYG0970-0326d.png
 就之性隘者疏之使缓其湍迅之威务使上无所激
 而接河济洪之道如故下有所纳而由清达淮由淮
 入海之道如故斯已矣支河亦不必开也如此则不
 惟运河疏通获转漕之利久役疲民获苏息之休而
 东奔之流既阻则陵寝无冲决之虞北徙之势既防
 则曹单免垫溺之患庶乎永赖之绩可复见于今日
 而三策三法之说亦会通于异世之下矣否则徒知
 用古人之法而不能相古今之宜泥一定之迹而不
卷五十三 第 190a 页 WYG0970-0327a.png
 能权轻重之势则胶柱鼓瑟徒劳而罔功也乌足以
 语通天下之变而成天下之功耶
  治河总论
 惟河出星宿踰昆崙抵积石数千里又自积石至汴
 至淮数千里其远且峻而湍悍未有所容挟山陜河
 汴之诸流溢霖潦之后其冲激而横决固其常也自
 汉以来明智之君勤劳博咨于上谋议任事之臣竭
 思毕力于下然河未有不决治河亦未有定策也其
卷五十三 第 190b 页 WYG0970-0327b.png
 在汉文武间则务塞如塞酸枣塞宣房是也其在哀
 成间则议不塞如贾让所谓徙民当水冲者不与河
 争地李寻解光所谓因其自决以观水势听河欲居
 之者是也后之言治河者大槩不出此二端然河者
 数变而不可逆者也使塞之于此而复决于彼是不
 知河之变而逆其性者也故丘文庄独称贾让者盖
 见河之不易塞也然地不可以数徙水不可以徐观
 即河所欲居林莽荒旷之墟待其自定可也即贯城
卷五十三 第 191a 页 WYG0970-0327c.png
 郭历郡县国家所系者大其亦可待否也故文庄又
 以贾让诸人皆随时制宜之策今日未必便者盖见
 河之不易议也而在今日尤有难者河自汴而南则
 凤阳淮泗之间祖陵及王坟在焉王气所钟天下之
 根本也东则会通河在焉漕江南数百万之粟集百
 货以充京师天下之咽喉也皆国家所甚系者也河
 不东则漕不通而河之势非会通所能当也故方欲
 引而东又防其有决会通之患及其障而南又防其
卷五十三 第 191b 页 WYG0970-0327d.png
 为陵寝之患自古治河两难未有如今日之甚者使
 汉人复生亦未知何以措其智也今徐房之间河既
 横决或者徒见天变方甚以为其道必不可复不若
 任其所决而别徙道以属之于邳独不知河之入徐
 束之以徐吕二洪而当两崖之险此天之设奇以济
 漕而制河者也尚不能制而至于决况去崇山之险
 无两洪之束而循漫流以通道势之必不可者也故
 议者专意于新安以为新安淤而徐房决今开淤以
卷五十三 第 192a 页 WYG0970-0328a.png
 容水而塞其决以制横流则故道宜复然亦不知徐
 房者受上流之输而建瓴于新安者也今不急治其
 上流而欲开数十里之淤以当横溃无涯之水则塞
 者必复决而开者必复淤此亦势之所不可也故禹
 之治河自积石凿龙门辟伊阙下砥柱抵孟津洛津
 至于大伾酾为二渠过洚水至于大陆播为九河方
 大伾以下河始出峻而就平地则酾之而为二大陆
 以下地益平土益疏水益善溃则播之而为九此所
卷五十三 第 192b 页 WYG0970-0328b.png
 以导其上流而分其支者也导而分之则河虽欲决
 而不可得也明兴九河之迹既远然其始自汴而出
 者河犹有六其二入淮其四合漕以入于淮出荥泽
 者至寿入淮出祥符者至怀入淮出长垣者至阳榖
 入漕出曹州者至鱼台入漕出仪封者至徐之小浮
 桥入漕出沛之南者飞云桥入漕出徐沛之中镜山
 之北者溜沟入漕是其犹有禹分之遗意也及其后
 或塞或微或并为二或合为一而河之道愈寡其力
卷五十三 第 193a 页 WYG0970-0328c.png
 愈专则其决固宜也愚尝观明兴以来河凡数决矣
 洪武间决鱼台其后鱼台塞而正统间决沙湾大洪
 之口沙湾塞而弘治间决金龙口又决张秋当是时
 沙湾之功成乃作九堰八闸开渠二十里而犹不免
 于决及张秋之功成乃浚贾鲁河孙家渡诸口其法
 尤备然其后又决曹单及正德间曹单塞又决丰沛
 及嘉靖初丰沛塞又复决鱼台及鱼台决乃浚赵皮
 寨而数年复决夏邑遂徙而入涡奔亳泗而赵皮寨
卷五十三 第 193b 页 WYG0970-0328d.png
 又塞复数年诸河之入漕者皆不来清济间流几绝
 而入涡者溢于泗震惊陵寝于是诸臣皆惶恐待罪
 开孙继口而涡河塞漕复得通及孙继口入徐又有
 今日之决始孙继口之役诸臣之受切责惧无以报
 命也故尽截野鸡冈之水以入新口又捲埽筑坝横
 亘而逼之不容入涡所以为漕计而护陵寝者非不
 甚重然河之正𣲖皆归孙继而以全力入徐矣是河
 之所以暴决者以其专而不分故也愚尝问长老皆
卷五十三 第 194a 页 WYG0970-0329a.png
 言今诸河已塞惟孙家渡与孙继口而孙家渡广不
 能数丈不足以分孙继独赵皮寨广加数倍河之正
 𣲖也今诚急浚赵皮寨道河之四以入淮而其六之
 由孙继以入徐者开别支以杀其势又于孙家渡诸
 口按河脉而时疏之彼其力既分则可以渐制既不
 至为陵寝患而漕亦宜通故言当先治上流者此一
 计也然禹导九河自碣石北入于海及隋凿汴始南
 通于淮则淮者非受河之正也故余阙宋学士皆谓
卷五十三 第 194b 页 WYG0970-0329b.png
 以河之大不宜以一淮为之委者明淮不足以当河
 也今闻淮之安东其淤略与新安等矣夫以全淮注
 河而又不能即达于海则河益激而淮益不能容其
 于新安之淤相乘而积亦其所必至者故当并治下
 流者又一计也夫治上流以救其源治下流以疏其
 委然后徐房之决可塞而新安可开矣
  治河总论
 夫河与海皆天下之至大海尤百川所归然海无患
卷五十三 第 195a 页 WYG0970-0329c.png
 者水之流其未杀而得所容故也惟河出星宿踰昆
 崙抵积石数千里又自积石至汴至淮数千里其远
 且峻而湍悍未有所容挟山陜河汴诸流溢霖潦之
 后其衡激而横决固其常也自汉以来明智之君勤
 劳博咨于上谋议任事之臣竭思毕力于下然河未
 有不决治河亦未有定策也其在汉文武间则务塞
 如塞酸枣宣房是也其在哀成间则议不塞如贾让
 所谓徙民当水冲者不与河争地李寻解光所谓因
卷五十三 第 195b 页 WYG0970-0329d.png
 其自决以观水势听河欲居之者是也后之言治河
 者大槩不出此二端然河者数变而不可逆者也使
 塞之于此而复决于彼是不知河之变而逆其性者
 也故丘文庄独称贾让者盖见河之不易塞也然地
 不可以数徙水不可以徐观即河所欲居林莽荒旷
 之墟待其自定可也即贯城郭历郡县国家所系者
 大其亦可待否也故文庄又以贾让诸人皆随时制
 宜之策今日未必便者盖见河之不易议也而在今
卷五十三 第 196a 页 WYG0970-0330a.png
 日尤有难者河自沛而南则凤阳淮泗之间祖陵及
 王坟在焉王气所钟天下之根本也东则会通河在
 焉漕江南数百万之粟集百货以充京师天下之咽
 喉也皆国家之所甚系者也河不东则漕不通而河
 之势非会通所能当也故方欲引而东又防其有决
 会通之患及其障而南又防其为陵寝之患自古治
 河两难未有如今日之甚者使汉人复生亦未知何
 以措其智也今徐房之间河既横决或者徒见天变
卷五十三 第 196b 页 WYG0970-0330b.png
 方甚以为其道必不可复不若任其所决而别徙道
 以属之于邳独不知河之入徐束之以徐吕二洪而
 当两涯之险此天之设奇以济漕而制河者也尚不
 能制而至于决况去崇山之险无两洪之策而循漫
 流以通道势之必不可者也故议者专意于新安以
 为新安淤而徐房决今开淤以容水而塞其决以制
 横流则故道宜复然亦不知徐房者受上流之输而
 建瓴于新安者也今不急治其上流而欲开数十里
卷五十三 第 197a 页 WYG0970-0330c.png
 之淤以当横溃无涯之水则塞者必复决而开者必
 复淤此亦势之所不可也故禹之治河自积石凿龙
 门辟伊阙下砥柱抵孟津洛汭至于大伾厮为二渠
 过浲水至于大陆播为九河方大伾以下河始出峻
 而就平地则厮之而为二大陆以下地益平土已疏
 水益善溃则播之而为九此所以导其上流而分其
 支者也导而分之则河虽欲决而不可得也明兴九
 河之迹既远然其始自汴而出者河犹有六其二入
卷五十三 第 197b 页 WYG0970-0330d.png
 淮其四合漕以入于淮出荥泽者至寿入淮出祥符
 者至怀远入淮出长垣者至阳榖入漕出曹州者至
 鱼台入漕出仪封者至徐之小浮桥入漕出浦之南
 者飞云桥入漕出徐沛之中镜山之北者溜沟入漕
 是其始犹有禹分之遗意也及其后或塞或微或并
 为二或合为一而河之道愈寡其力愈专则其决固
 宜也愚尝观明兴以来河凡数决矣洪武间决鱼台
 其后鱼台塞而正统间决沙湾大洪之口沙湾塞而
卷五十三 第 198a 页 WYG0970-0331a.png
 弘治间决金龙口又决张秋当是时沙湾之功成乃
 作九堰八闸开渠二十里而犹不免于决及张秋之
 功成乃浚贾鲁河孙家渡诸口其法尤备然其后又
 决曹单及正德间曹单塞又决丰沛及嘉靖初丰沛
 塞又复决鱼台及鱼台决乃浚赵皮寨而数年复决
 夏邑遂徙而入涡奔亳泗而赵皮寨又塞复数年诸
 河之入漕者皆不来清济间流几绝而入涡者溢于
 泗震惊陵寝于是诸臣皆惶恐待罪开孙继口而涡
卷五十三 第 198b 页 WYG0970-0331b.png
 河塞漕复得通及孙继口入徐又有今日之决始孙
 继口之役诸臣之受切责惧无以报命也故尽绝野
 鸡岗之水以入新口又捲埽筑坝横亘而逼之不容
 入涡所以为漕计而护陵寝者非不甚重然河之正
 𣲖皆归孙继而以全力入徐矣是河之所以暴决者
 以其专而不分故也愚尝问长老皆言今诸河已塞
 惟孙家渡与孙继口而孙家渡广不能数丈不足以
 分孙继独赵皮寨广加数倍河之正𣲖也今诚急浚
卷五十三 第 199a 页 WYG0970-0331c.png
 赵皮寨导河之四以入淮而其六之由孙继以入徐者
 开别支以杀其势又于孙家渡诸口按河脉而时疏
 之彼其力既分则可以渐制既不至为陵寝患而漕
 亦宜通故言当先治上流者此一计也然禹导九河
 自碣石北放于海及隋凿汴始南通于淮则淮者非
 受河之正也故余阙宋学士皆谓以河之大不宜以
 一淮为之委者明淮不足以当河也今闻淮之安东其
 淤略与新安等矣夫以全淮注河而又不能即达于海
卷五十三 第 199b 页 WYG0970-0331d.png
 则河益激而淮亦不能容其与新安之淤相乘而积
 亦其所必至者故当并治下流者又一计也夫治上
 流以救其源治下流以疏其委然后徐房之决可塞
 而新安可开此四役者宜同时而并举不可阙一者
 也然察执事之意顾以同时举天下之四大役非所
 以惜财而体国者嗟乎愚之为此议者正恐财之妄
 费也夫兴天下之役而成天下之功此自古用财之
 道也不得谓之费惟顾惜而功不成则其所用乃所
卷五十三 第 200a 页 WYG0970-0332a.png
 谓费也昔秦王将伐楚问王剪曰非六十万人不可
 问李信曰二十万人然李信以二十万人而不胜则
 二十万人皆费也王剪之胜则六十万人而不为费
 治河亦若是也去年天子闵被水之地蠲郡县以万
 计遣大臣往赈又十万计失今河不治则他日宜蠲
 宜赈者又不知其几也今以蠲与赈者倍其数即河
 可成民得其业是愈于蠲与赈者甚远也宋人防河
 与防寇等矣夫寇之可忧未必如中原之可忧惜财
卷五十三 第 200b 页 WYG0970-0332b.png
 之说非所以施于遇变不得已之时者也然执事又
 以罢民不可以重劳灾地不可以处众斯固虑之深
 也而愚以为是则在夫抚之得失而不可以议役之
 兴沮也何者兴四大役法当用数万人不可谓不劳
 以数万人之众而合处千里荒芜之间不可以不备
 此所谓深虑也然令数万人急者得钱饥者得食如
 逐货于市趋稼于田仰给而有藉则所以收离散之
 民而为救荒之策者也其何劳之得怨令千里之间
卷五十三 第 201a 页 WYG0970-0332c.png
 画地而居分功而作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辐辏而
 得所归则所以御部伍之法而兼制变之术者也其
 何众之能为是诚在夫官之得人而抚之有道也不
 可以是而议夫役也
  治河总论
 盖闻河之害中国所从来久矣自昔君臣相与蒿目
 呕心未闻有称善治者何也以治之者诚难也河源
 自星宿踰昆崙已折而趋积石乃会雍浮汴以达于
卷五十三 第 201b 页 WYG0970-0332d.png
 淮夫以万里奔腾之势无重冈巨涧以阑之故当冲
 决而不可禁此一难也河有出有过有径有合有分
 有屈有注有入何多变也乃其行则至悍猛而不安
 其顺岂缓急能酾其流而杀其怒此二难也河之性
 善下斯得其平而不争今亘齐梁之野旷衍如砥而
 以洪涛洄洑于其间卒有方数千里之水欲其建瓴
 于地中也得乎此三难也河杂滟沙淤泥非有迅流
 常涤之则势必益垫而其身反郁起而高于岸夫堆
卷五十三 第 202a 页 WYG0970-0333a.png
 出于岸流自湍之况值霖潦百川复为之灌集此四
 难也夫诚难其治也而遂委之于不治则非也治之
 已难也而使不得其所治之道则尤难也盖上世惟
 陶唐时鸿水沸出民人升降移徙崎岖而不安禹起
 而治之乃行山表木洒沈澹菑故道河自积石下砥
 柱历盟津雒汭至于大伾乃厮为二渠过洚水至大
 陆又播为九河夫由大伾以上地形高而水峻急易
 泻合乎其所不得不合也由大伾以下地形卑而土
卷五十三 第 202b 页 WYG0970-0333b.png
 轻脆善溃分乎其所不得不分也故曰禹之治水水
 之道也此禹所以通其法也嗣后殚硕画之思者发
 盈庭之论逞奇谲之虚者竞作舍之谋故有欲以人
 力胜者则曰塞之便愚以为是障之也有惟诿于天
 运胜者则曰不塞便愚以为是犹滋漫也何也水气
 之导也过为防壅终必盈溢焉能筑垣而久居水乎
 然蚁孔之变祸且不测而欲徐观其所自定又恶可
 得也眉山氏曰不塞汜滥不止塞之则水未必听是
卷五十三 第 203a 页 WYG0970-0333c.png
 塞与不塞皆非所以永持至安之长策也夫使其决
 也而幸不至戎毒可且勿塞脱或溢皋汨陆将有闾
 殚为河之患固莫若随决随塞即不能保其勿坏尚
 足支数十载宽近忧欧阳氏曰治水本无奇策相地
 势谨堤防而已是塞也者犹为猝可倚救败术也胡
 不引汉事观之乎盖自周定王时河徙砱砾禹之故
 道无可求者故迄于西京而其为害益绵绵不绝孝
 文时尝决酸枣矣乃大兴东郡卒塞之故金堤之溃
卷五十三 第 203b 页 WYG0970-0333d.png
 旋复而白马之波不扬终帝之世濒河民不识濡足
 之患孝武时再决瓠子矣乃自临河湛壁马扈从将
 军已下皆负薪使公卿将卒寘决口已而筑宫宣防
 侈其盛由是而观用塞之效可睹已夫孝文海内富
 庶非不足修禹之业而计卒出于塞且仅再传而复
 决武以雄才大略犹然长歌悲感既徼灵于河祇穷
 数年之力而始塞盖即一塞且不易如此甚矣河之
 难治也我朝岁漕淮取济黄流宋之疏汴元之引汶
卷五十三 第 204a 页 WYG0970-0334a.png
 皆所倚为用焉利尽东南半天下之赋由此以进若
 人之咽喉然系至重矣然惟南行则利漕或东决则
 害漕今之言计者正利害相持之际也乃欲尽去其
 害而独资其利则难之难矣盖尝槩水患而测之河
 非汴不得合于淮故漕之忧常在汴犹之内关之疾
 也假令汴可无忧矣则虞其转而危我之汶泗汶泗
 定又虞其盘而危我之清济清济定又危其越而危
 我之丰沛即幸底定俱勿割又虞其畔而不南重为
卷五十三 第 204b 页 WYG0970-0334b.png
 运道之厄然则奈何其治之易哉往事不具论比者
 河失其行决于崔镇黄池其县邑鱼鳖其人民行河
 使以菑告上喟然南顾特为置督府假以事权令一
 切理水形便于是改邑起萧县之溺布揵堙崔镇之
 洪絙苇埽高隁之坝隤石榇清口之堤一日之内四
 役并兴诸使腠胝无胈庶工肤革不毛而朝廷重悯
 被灾之地首诏赐民租又为出司农钱钜万以哺诸
 堤繇使鳞集并河而为之作吏有谋挠其计者即褫
卷五十三 第 205a 页 WYG0970-0334c.png
 厥官或媮堕偾事辄收逮之不贳乃今天心叶顺川
 灵效职水得所壑而绪业渐用即功夫新颠木之邑
 非徙民当冲之上策乎阗灭决口非疏塞并举之故
 智乎捲诸埽治遥堤又非图上请行之遗谋乎盖昔
 人焦心销志殚数百年错出之奇顾卒崇空语者而
 尽施行于今日此旷世之业也乃议者犹谓河有故
 道宜及时恢图兴复兹过计也河流既久走沙渐淤
 水沈滞难行自不得不弃而他徙兹欲夺新河之河
卷五十三 第 205b 页 WYG0970-0334d.png
 必趋强干而回注于已灭难明之故道非所以察形
 也往者孙渡之役不有覆辙耶或又谓当别开一河
 以备运道之阻兹又过计也远图不可倖致将糈糒
 佣作必倚办县官劳费且什伯卒未有能济而乃设
 不必然之虑以徼难竟之功非所以轨事也近日胶
 泇之役不苦蹠盭耶揆今之计亦曰慎预防之术规
 善后之宜而已是故长堤远护非不可约拦水势然
 东强西伤之语未必妄也则畚锸之工可弗常饬与
卷五十三 第 206a 页 WYG0970-0335a.png
 堕崇填阏非不可抑遏浚流然止啼塞口之喻未必
 诬也则栅落之具可弗时集与岁当夏秋信水既涨
 而忽有非时之客水乘之则其溃也必暴故平准之
 候人宜议选也地居河壖寸壤方齧而即数百丈之
 息壤因之则其陷也必广故巡视之番卒宜议补也
 上流不畅斯腾涌而为灾水之由泗入者不可渐以
 浚之乎下流不疾斯羡漫而为害水之由徐入者不
 可渐以疏之乎而又于青兖冀豫可由之处各正沟
卷五十三 第 206b 页 WYG0970-0335b.png
 洫以引水之溉而披其势则治田亦以治河也卫博
 徐邳经漕之所多开月河以伺水之横而折其猛则
 漕通亦河之通也夫饬畚锸而集栅落则成业保矣
 选候人而补番卒则警备严矣上流浚而下流疏则
 原委导矣沟洫正而月河开则水利广矣所谓预防
 而善后者或以斯乎昔管子论备害之道首请置水
 官故其要尤在以择官为本谓宜妙简经明禹贡之
 士俾领河堤而又博求习水者分置其属使之共行
卷五十三 第 207a 页 WYG0970-0335c.png
 视图方略得便宜经理则职任专而事功自立尝闻
 江河在天地间犹脉络在人身中然则河之为患非
 即脉络之病乎而择官之说则良医之求也由前数
 说则针砭汤熨之法也试采而行之河之患庶其有
 瘳乎
  泇河(附/)
 泇口河从马家桥入微山诸湖穿梁城侯家湾取道
 于利国监经蟃蛤柳诸湖出邳州直河入黄河有六
卷五十三 第 207b 页 WYG0970-0335d.png
 难焉微山诸湖水中不可堤一也梁城侯家湾葛虚
 岭皆数十里顽石不可凿二也碙石水中随撤随合
 金火不可施三也岭南去徐吕二洪一舍耳二洪高
 下相等避徐吕二洪险葛墟洪险复生四也假令治
 泇河即不治徐邳河犹可万一泇河成岁治之而徐
 邳河非无事之水也而又治是两役也劳不已甚乎
 五也计凿良城侯家湾非五百万不可视今治徐邳
 河五百年之费况未必成六也治泇河策宜永罢之
卷五十三 第 208a 页 WYG0970-0336a.png
  漕运考(附/)
 程颐曰禹贡冀州为帝都东西南三面距河他州贡
 赋皆以达河为止
 按禹贡所谓达于河即达京师也然叙水路于贡赋
 之后每州皆同亦后世漕运之法也但未明言其为
 漕耳管子曰粟行三百里则国无一年之积粟行四
 百里则国无二年之积粟行五百里则国众有饥色
 左传晋荐饥乞籴于秦输粟于晋自雍及绛相继命
卷五十三 第 208b 页 WYG0970-0336b.png
 之曰汎舟之役 吴城䢴沟通江淮
 按汎舟以输粟开渠以通粮道已见于春秋之世秦
 欲攻匈奴运粮使天下飞刍挽粟起于黄腄琅琊负
 海之郡转输北河率三十钟而致一石
 按飞挽始于秦盖由海道以入河也海运在秦时已
 有之汉兴高祖时漕运山东之粟以给中都官岁不
 过数十万石孝文时贾谊上疏曰天子都长安而以
 淮南东南边为奉地古者天子地方千里中之而为
卷五十三 第 209a 页 WYG0970-0336c.png
 都输将繇使远者不在五百里而至公侯地方百里
 中之而为都输将繇使远者不在五十里而至输者
 不苦其繇繇者不伤其费故远方人安及秦不能分
 人寸地欲自有之输将起海上而来一钱之赋数十
 钱之费不轻而致也上之所得甚少人之所苦甚多
 也武帝时通西南夷灭朝鲜击匈奴筑卫朔方转漕
 甚远山东咸被其劳
 武帝劳中国人漕中国粟以争无用之地是以璀璨
卷五十三 第 209b 页 WYG0970-0336d.png
 之珠而弹啁啾之雀也务虚名而受实害损有用之
 财而易无用之地岂盛德事哉郑当时言关中运粟
 请引渭穿渠泾易漕度而渠下民田万馀顷又可得
 以溉此损漕省卒上以为然发卒穿渠以漕运大便
 利
 吕祖谦曰汉初中都所用者省漕运之法未讲也郑
 当时议开漕渠引渭入河盖缘是时用粟之多漕法
 不得不讲宣帝时耿寿昌奏故事岁漕关东榖四百
卷五十三 第 210a 页 WYG0970-0337a.png
 万斛以给京师用卒六万人宜籴三辅弘农河东上
 党太原诸郡榖足供京师可省关东漕卒过半
 寿昌此议遇京辅丰穰之岁亦可行之赵充国条留
 屯十二便其五曰至春省甲士卒循河湟漕榖至临
 羌以威羌虏扬武折冲之具也
 充国此议遇岁丰稔边方无事亦可行之光武北征
 命寇恂守河内收四百万斛以给军以辇车骊驾转
 输不绝诸葛亮在蜀劝农讲武作木牛流马运米集
卷五十三 第 210b 页 WYG0970-0337b.png
 斜谷口治斜谷邸阁息民休士三十年而后用之后
 魏于水运之次随便置仓每军国有须应机漕引(此/法)
 (亦民/便)隋文帝以仓廪尚虚议为水旱之备诏于蒲陜
 等十三州募运米丁又各置仓转相灌注漕关东及
 汾晋之粟以给京师
 隋制凡经过之处以丁夫递运要害之处置仓场收
 贮次第运之以至京师运丁得以番休而不久劳漕
 船得以回转而不长运而所漕之粟亦得以随宜措
卷五十三 第 211a 页 WYG0970-0337c.png
 置而或发或留也唐都关中岁漕东南之粟高祖太
 宗时用物有节而易赡水陆漕运不过二十万石玄
 宗时裴耀卿请于河口置仓有武牢洛口等名使江
 南之舟不入黄河黄河之舟不入洛口而诸仓节级
 转运水通则舟行水浅则寓于仓以待不滞比于旷
 年长运利便一倍有馀在当时未行又请罢陆运而
 置仓于河口凡三岁漕七百万石代宗时刘晏主漕
 事故时陆运斗米费钱十九晏命囊米而载减钱十
卷五十三 第 211b 页 WYG0970-0337d.png
 江船不入汴汴船不入河河船不入渭江南之运积
 扬州汴河之运积河阴河船之运积渭口渭船之运
 入太仓岁转粟一十万石无升斗溺者宋建都于汴
 漕运之法分为四路东南之粟自淮入汴至京师陜
 西之粟自黄河入汴至陈蔡之粟自关河(即惠/民河)入汴
 至京师京东之粟历漕济及郓入五丈渠至京师四
 河惟汴最重汉唐建都于关中汉漕仰于山东唐漕
 仰于江淮其运道所经止于河渭一路宋都汴梁四
卷五十三 第 212a 页 WYG0970-0338a.png
 冲八达之地故其运道所至凡四路宋岁漕东南米
 麦六万斛漕运以储积为本故置转般仓于真(今仪/真)
 楚(今淮/安)(今泗/州)三州以发运官董之江南之船输米
 至三仓卸纳即载官盐以归舟还其郡卒还其家汴
 船诣转般仓漕米输京师三仓有数年之备
 按宋人以东南六路之粟载于转般之仓江船之入
 至此而止无留滞也汴船之出至此而发无覆溺也
 江船不入汴汴船不入江岂非良法欤窃以宋人都
卷五十三 第 212b 页 WYG0970-0338b.png
 汴漕运比汉唐为便易前代所运之夫皆是民丁惟
 今朝则以兵运前代所运之粟皆是转递惟今日则
 是长运唐宋之船江不入汴汴不入河河不入渭今
 日江湖之湖各远自岭北湖南直达于京师唐宋之
 漕卒犹有番休今则岁岁不易矣宋人又有载盐之
 利今之漕卒比之宋时其劳有倍一岁之间大半在
 途无室家之乐有风波之险洪闸之停留舳舻之冲
 激阴雨则虑浥漏浅涩则费推移沿途为将领之科
卷五十三 第 213a 页 WYG0970-0338c.png
 率上仓为官攒之阻滞及其回家之日席未暇暖而
 文移又催以兑粮矣运粮士卒其劳苦万状有如此
 者伏乞推行宋人转船载盐之法于今日少宽士卒
 之一分宽一分则受一分赐矣况其所赐非止一分
 哉
 按沙河即今淮安府板闸至新庄一带是也本朝永
 乐十三年平江伯陈瑄因运舟溯淮险恶乃寻宋刘
 璠议开沙河以避淮水之险乔惟岳继自楚州至淮
卷五十三 第 213b 页 WYG0970-0338d.png
 阴故道于是开清江浦五十馀里置四闸以通漕又
 于沿江一带增堰以防走泄蓄水以资灌注引泉以
 备乾涸至今为利今日运道自仪真直抵潞河其间最
 险者有二所高邮湖堤及徐吕二洪是也然二洪之险
 地也地有定形人可以用其力湖堤之险天也天无
 常变虽若非人力可为然人力胜天亦有此理高邮
 之湖南起杭家觜北至张家沟共三十馀里唐李吉
 甫为淮南节度使始于潮之东亘南北筑平津堰以
卷五十三 第 214a 页 WYG0970-0339a.png
 防水患(即今/牵路)在宋时又有斗门水闸本朝洪武九年
 知州赵原者始甃以砖永乐十九年加以砖之大者
 景泰五年又护以木椿实以砖土以备风浪往来舟
 楫方其天色晴霁风恬浪静如行镜中一遇西风骤
 起波涛汹涌人物沦亡不可胜计建议者往往欲于
 旧堤之外湖泊之傍别为堤一带约去旧堤一二十
 丈下覆铁釜以定其基旁树木椿以固其势就浚其
 中之土以实之用砖包砌一如旧堤其中旧有减水
卷五十三 第 214b 页 WYG0970-0339b.png
 闸三座就用改作通水桥洞引湖水于内以行舟楫
 仍于外堤造减水闸以节水挚如此则人力足以胜
 天省官物之失陷免人物之死亡为利实亦不小元
 史食货志元都于燕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
 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自伯颜献海运之
 言而江南之粮分为春夏二运盖至于京师者岁至
 三百馀万石民无挽输之劳国有储蓄之富岂非一
 代良法欤
卷五十三 第 215a 页 WYG0970-0339c.png
 按海运之法自秦已有之而唐人亦转东吴粳
 给幽燕然以给边方之用而已用之以足国则始于
 元焉考元史论海运有云民无挽输之劳国有储积
 之富又云海运视河漕之数所得盖多故终元之世
 海运不废作元史者皆国初史臣生长胜国习见海
 运之利所言非无徵者我朝洪武三十年海运粮七
 十万石给辽东军饷永乐初海运七十万石至北京
 至十三年会通河通利始罢海运窃以自古漕运所
卷五十三 第 215b 页 WYG0970-0339d.png
 从之道有三曰陆曰河曰海陆运以车水运以舟所
 运有多寡所费有繁省河漕视陆运之费省什三四
 海运视陆运之费省什七八今漕河通利岁运充积
 固无资于海运也然会通一河譬则人身之咽喉也
 一日食不下咽立有死亡之祸请于未事之先而为
 意外之虑寻元人海运之故道别通海运一路与河
 漕并行江西湖广江东之粟照旧河运而以浙东西
 濒海一带由海道运使人习知海道一旦漕渠少有
卷五十三 第 216a 页 WYG0970-0340a.png
 滞塞此不来而彼来亦思患预防之计也夫海运之
 利以其放洋而其险也亦以其放洋今欲免放洋之
 害宜预遣习知海道者起自苏州刘家港访问傍海
 居民渔户灶丁逐一次第踏视泊舟港汊沙石多寡
 洲渚远近委曲为之设法图画具本以防傍海通运
 之法是亦一良法且元史载海运自至元二十年始
 至天历二年止备载岁运所至之数以见其所失不
 无意也窃恐今日河运之粮每年所失不止此数况
卷五十三 第 216b 页 WYG0970-0340b.png
 海运无剥浅之费无挨次之守而国家亦有水战之
 备可以制服朝鲜安南边海之患诚万世之利也至
 元时韩仲晖等言自安民山开河北至临清凡二百
 五十里引汶绝济直属漳御建闸三十有一度高低
 分远近以节蓄泄赐名会通河按会通河之名始此
 至我朝洪武二十四年会河淤往来者悉由陆以至
 德州下河永乐初起造北京粮道由江入淮由淮入
 黄河运至阳武由陆运水运至北京厥后济宁州同
卷五十三 第 217a 页 WYG0970-0340c.png
 知潘叙正因州夫递运之难请开会通河朝命工部
 尚书宋礼发丁夫疏凿以复故道又命刑部侍郎金
 纯开黄河故道分水以益漕河自是始罢海运专事
 河运盖永乐十三年也明年平江伯陈瑄又请浚淮
 安安庄闸一带沙河自淮以北沿河立浅铺筑牵路
 树柳木穿井泉于是漕法通便噫元之为此河河成
 而不尽以通漕盖天假元人之力以为我朝之用也
 又按历代建都于西北者皆仰给东南之漕都长安
卷五十三 第 217b 页 WYG0970-0340d.png
 者阻关陜之险漕运极难所资者江淮渭河都洛阳
 汴梁兼资汴洛汝蔡而已惟我朝建都幽燕东至于
 海西暨于河南尽于江北至大漠水涓滴皆为我国
 家用其功最钜者其运河由江而入䢴沟繇淮而度
 上清口经徐吕二洪沂沁泗水至济一居运道之中
 所谓天井闸即元史所谓会源闸也诸水毕会于此
 而分流于南北此盖居两京之间南北中分之处通
 议诸闸天井居其中临清总其会居中者如人身之
卷五十三 第 218a 页 WYG0970-0341a.png
 有腰脊也总会如人身之有咽喉腰脊损则四支莫
 运咽喉闭则五脏不通济宁居腹里之地而多有旁
 出之途临清乃会通河之极处漕路之要害也东控
 青齐北临燕赵且去边关不远疾驰之骑不浃旬可
 到为国家深长之思者请跨河为城两际各为水门
 以通舟楫而包围巨闸在于其中设官以司启闭屯
 兵以为防守亦思患预防之一事也
 
卷五十三 第 218b 页 WYG0970-0341b.png
 
 
 
 
 
 
 
 图书编卷五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