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十四 第 1a 页 WYG0969-0656c.png
钦定四库全书
图书编卷三十四
明 章潢 撰
舆地总图叙
自古帝王之御世者必一统天下而后为世羲农以
上疆理之制世远莫之详矣其见诸载籍者谓黄帝
画野分州得百里之国万区帝喾创制九州统领万
国尧遭洪水天下分绝为十二州使禹平治水土更
图书编卷三十四
明 章潢 撰
舆地总图叙
自古帝王之御世者必一统天下而后为世羲农以
上疆理之制世远莫之详矣其见诸载籍者谓黄帝
画野分州得百里之国万区帝喾创制九州统领万
国尧遭洪水天下分绝为十二州使禹平治水土更
卷三十四 第 1b 页 WYG0969-0656d.png
制九州列五服禹继唐虞之盛涂山之会执玉帛者
万国而四百年间递相兼并逮商受命其能存者才
三千馀国亦为九州分统天下及周克商尚有千八
百国而分天下为九畿至成王时仍曰九州厥后诸
侯相吞列国耗尽陵夷至于战国天下分而为七秦
并六国罢侯置守分天下为四十郡汉因秦制加置
郡国武帝开拓疆土四履弥广分天下为十三州郡
皆置刺史既而三国鼎峙至晋始合为一置州凡十
万国而四百年间递相兼并逮商受命其能存者才
三千馀国亦为九州分统天下及周克商尚有千八
百国而分天下为九畿至成王时仍曰九州厥后诸
侯相吞列国耗尽陵夷至于战国天下分而为七秦
并六国罢侯置守分天下为四十郡汉因秦制加置
郡国武帝开拓疆土四履弥广分天下为十三州郡
皆置刺史既而三国鼎峙至晋始合为一置州凡十
卷三十四 第 2a 页 WYG0969-0657a.png
有九未几南北分裂至隋复合为一尽废郡为州唐
承隋后置州愈多贞观初分天下为十道开元中又
置十五道宋承五季削平偏据至道末分天下为十
五路宣和年又增置至二十六路元太祖即位于鄂
诺河内立中书省一以领腹里诸内外立行中书省
十以领天下诸路然其地西北虽过于南而东南岛
夷则未尽附惟我皇明诞膺天命统一华夷幅员之
广东尽辽左西极流沙南越海表北抵沙漠四极八
承隋后置州愈多贞观初分天下为十道开元中又
置十五道宋承五季削平偏据至道末分天下为十
五路宣和年又增置至二十六路元太祖即位于鄂
诺河内立中书省一以领腹里诸内外立行中书省
十以领天下诸路然其地西北虽过于南而东南岛
夷则未尽附惟我皇明诞膺天命统一华夷幅员之
广东尽辽左西极流沙南越海表北抵沙漠四极八
卷三十四 第 2b 页 WYG0969-0657b.png
荒靡不来庭而疆理之制则以京畿府州直𨽻六部
天下分为十三布政司曰山西曰山东曰河南曰陜
西曰浙江曰江西曰湖广曰四川曰福建曰广东曰
广西曰云南曰贵州以统诸府州县而都司卫所则
错置于其间以为防禦总之为府一百四十九为州
一百二十八为县一千一百五而边陲之地都司卫
所及宣抚招讨宣慰安抚等司与夫各国受官封执
臣礼者皆以次具载于志焉顾昔周官诏观事则有
天下分为十三布政司曰山西曰山东曰河南曰陜
西曰浙江曰江西曰湖广曰四川曰福建曰广东曰
广西曰云南曰贵州以统诸府州县而都司卫所则
错置于其间以为防禦总之为府一百四十九为州
一百二十八为县一千一百五而边陲之地都司卫
所及宣抚招讨宣慰安抚等司与夫各国受官封执
臣礼者皆以次具载于志焉顾昔周官诏观事则有
卷三十四 第 3a 页 WYG0969-0657c.png
志诏地事则有图故今复为图分置于两畿各布政
司之前又为天下总图于首披图而观庶天下疆域
之大了然在目而我皇明一统之盛冠乎古今者垂
之万世有足徵云
司之前又为天下总图于首披图而观庶天下疆域
之大了然在目而我皇明一统之盛冠乎古今者垂
之万世有足徵云
卷三十四 第 4a 页 WYG0969-0658a.png
卷三十四 第 5a 页 WYG0969-0658c.png
卷三十四 第 6a 页 WYG0969-0659a.png
舆地图总考
粤自黄帝疆理南北尧命禹平水土分天下为九州
别五服舜分冀为幽州并州分青为营州是为十二
州禹贡仍九州商有幽营无梁青周有幽并无徐梁
王畿居中九州环列于外至秦始皇分置三十六郡
后平百粤增置四郡为四十郡罢侯置守汉初承秦
旧武帝开西南夷增置七郡各置刺史统治之哀平
时置郡国六十三与秦四十合百有三分道凡三十
粤自黄帝疆理南北尧命禹平水土分天下为九州
别五服舜分冀为幽州并州分青为营州是为十二
州禹贡仍九州商有幽营无梁青周有幽并无徐梁
王畿居中九州环列于外至秦始皇分置三十六郡
后平百粤增置四郡为四十郡罢侯置守汉初承秦
旧武帝开西南夷增置七郡各置刺史统治之哀平
时置郡国六十三与秦四十合百有三分道凡三十
卷三十四 第 6b 页 WYG0969-0659b.png
有二侯国二百四十一光武中兴乃并省郡国十县
道侯四百馀所后渐增郡国置一百五仍有十三
部汉末三国鼎立晋分十九道为郡一百七十二八
代分裂唐初权置州郡颇多太宗始命并省郡国因
山川形便分天下为十道州府三百五十八至明皇
又增五道各置采访使如刺史之职宋平五季之乱抚
有四京二十三路高宗仅保有东南元南北混一置
立三台十二省宣慰司一十八道至顺帝舆图悉归
道侯四百馀所后渐增郡国置一百五仍有十三
部汉末三国鼎立晋分十九道为郡一百七十二八
代分裂唐初权置州郡颇多太宗始命并省郡国因
山川形便分天下为十道州府三百五十八至明皇
又增五道各置采访使如刺史之职宋平五季之乱抚
有四京二十三路高宗仅保有东南元南北混一置
立三台十二省宣慰司一十八道至顺帝舆图悉归
卷三十四 第 7a 页 WYG0969-0659c.png
我大明际天薄海莫非王土初梓大明志洪武六年
命州府绘上山川险易图十六年诏天下都司上卫
所城池地理山川关津亭墩水陆道路仓库图十七
年令朝觐官上土地人民图十八年夏上览舆地图
侍臣有言舆地之广古所未有者上曰地广则教化
鸡周人众则抚摩难遍此正当戒慎天命人心惟德
是视纣以天下而亡汤以七十里而兴所系在德岂
在地之大小二十七年寰宇通志书成书分为八目
命州府绘上山川险易图十六年诏天下都司上卫
所城池地理山川关津亭墩水陆道路仓库图十七
年令朝觐官上土地人民图十八年夏上览舆地图
侍臣有言舆地之广古所未有者上曰地广则教化
鸡周人众则抚摩难遍此正当戒慎天命人心惟德
是视纣以天下而亡汤以七十里而兴所系在德岂
在地之大小二十七年寰宇通志书成书分为八目
卷三十四 第 7b 页 WYG0969-0659d.png
东距辽东都司又自辽东北至三万卫西极四川松
潘卫又西南距云南金齿南距广东至崖州又东南
至福建漳州府北暨北平大宁卫又西北至陜西甘
肃为驿九百四十九天下道里纵一万九百横一万
一千七百五十里四夷之驿不与焉嗣是永乐十六
年纂天下郡县志天顺五年造大明一统志至嘉靖
八年大学士桂萼上皇明舆地图叙记条其风俗阨
塞兵赋藩封稍称精覈十六年礼部主事许论上九
潘卫又西南距云南金齿南距广东至崖州又东南
至福建漳州府北暨北平大宁卫又西北至陜西甘
肃为驿九百四十九天下道里纵一万九百横一万
一千七百五十里四夷之驿不与焉嗣是永乐十六
年纂天下郡县志天顺五年造大明一统志至嘉靖
八年大学士桂萼上皇明舆地图叙记条其风俗阨
塞兵赋藩封稍称精覈十六年礼部主事许论上九
卷三十四 第 8a 页 WYG0969-0660a.png
边图论条析镇塞利害亦为明练然闻学士大夫有
谓我朝疆域过于宋敌于唐不及于汉盖以失朔方
大宁交趾及开平兴和玄菟乐浪燉煌故也夫尧封
禹贡闽越无闻荆蛮徐戎殷周为梗以今视昔奄甸
弘矣揆文教奋武卫得非今日之要道乎
舆地总论
天下舆地古今一也其在古也诸侯之封土不一其
在今也畿省之郡县不齐疆以世殊名以时易或求
谓我朝疆域过于宋敌于唐不及于汉盖以失朔方
大宁交趾及开平兴和玄菟乐浪燉煌故也夫尧封
禹贡闽越无闻荆蛮徐戎殷周为梗以今视昔奄甸
弘矣揆文教奋武卫得非今日之要道乎
舆地总论
天下舆地古今一也其在古也诸侯之封土不一其
在今也畿省之郡县不齐疆以世殊名以时易或求
卷三十四 第 8b 页 WYG0969-0660b.png
之险要不知古昔为何方或考古之史书不识今何
名何地也体国经野惟于禹贡九州而识其疆域之
所别焉虽三代以前侯国有分合秦汉以来郡邑有
变迁亦庶乎其不淆矣不然晋一也分而为韩为赵
为魏魏又谓之梁楚一也越并吴而楚并越均之为
吴楚为吴越河东一名也兖州并州异焉河西一名
也雍州凉州异焉河南一名也中土边境异焉山东
一名也河南河北异焉江南一地也江左江右异焉
名何地也体国经野惟于禹贡九州而识其疆域之
所别焉虽三代以前侯国有分合秦汉以来郡邑有
变迁亦庶乎其不淆矣不然晋一也分而为韩为赵
为魏魏又谓之梁楚一也越并吴而楚并越均之为
吴楚为吴越河东一名也兖州并州异焉河西一名
也雍州凉州异焉河南一名也中土边境异焉山东
一名也河南河北异焉江南一地也江左江右异焉
卷三十四 第 9a 页 WYG0969-0660c.png
周之河内与汉之河内同乎否乎汉之河东与唐之
河东同乎否乎至于山有东吴西吴水有东汉西汉
其何以别之也耶不知荆衡万古不易之山河济万
古不易之水故禹贡分州一以山川定其疆界兖州
可移而济河之兖如故也梁州可迁而华阳黑水之
梁如故也所以唐一行以天下山河之象在乎两界
北戒自三危积石负终南地络之阴东及太华逾河
并雷首底柱王屋大行北抵常山之右乃东循塞垣
河东同乎否乎至于山有东吴西吴水有东汉西汉
其何以别之也耶不知荆衡万古不易之山河济万
古不易之水故禹贡分州一以山川定其疆界兖州
可移而济河之兖如故也梁州可迁而华阳黑水之
梁如故也所以唐一行以天下山河之象在乎两界
北戒自三危积石负终南地络之阴东及太华逾河
并雷首底柱王屋大行北抵常山之右乃东循塞垣
卷三十四 第 9b 页 WYG0969-0660d.png
至秽貊朝鲜是谓北纪南戒自岷山嶓冢负地络之阳
东及太华连商山熊耳外方桐柏自上洛南逾江汉
抵武当荆山逾衡阳乃东循岭徼达东瓯闽中是
谓南纪穷沙漠限蛮獠极于声教之所可及一如门
户之不容越此以天象分南北言也或又即中华之
山川大势分为三条者如长江与南海夹南条大干
尽于东南海黄河与大江夹中条大干尽东海黄河
与鸭绿江夹北条大干尽于辽东吴草庐所谓昆崙
东及太华连商山熊耳外方桐柏自上洛南逾江汉
抵武当荆山逾衡阳乃东循岭徼达东瓯闽中是
谓南纪穷沙漠限蛮獠极于声教之所可及一如门
户之不容越此以天象分南北言也或又即中华之
山川大势分为三条者如长江与南海夹南条大干
尽于东南海黄河与大江夹中条大干尽东海黄河
与鸭绿江夹北条大干尽于辽东吴草庐所谓昆崙
卷三十四 第 10a 页 WYG0969-0661a.png
为西极之祖分派三干以入中国此又以地脉言也
惟禹贡九州其所载者山川也冀州王都不言所至
而壶口碣石卫洚在其地焉自是以及济河惟兖州
海岱惟青州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海惟扬州荆及衡
阳惟荆州荆河惟豫州华阳黑水惟梁州黑水西河
惟雍州今各州之山川果异于古欤所载惟土田也
如冀之厥土白壤厥田中中兖土黑坟田中下青土
白坟海滨广斥田上下徐土赤埴坟田上中扬土涂
惟禹贡九州其所载者山川也冀州王都不言所至
而壶口碣石卫洚在其地焉自是以及济河惟兖州
海岱惟青州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海惟扬州荆及衡
阳惟荆州荆河惟豫州华阳黑水惟梁州黑水西河
惟雍州今各州之山川果异于古欤所载惟土田也
如冀之厥土白壤厥田中中兖土黑坟田中下青土
白坟海滨广斥田上下徐土赤埴坟田上中扬土涂
卷三十四 第 10b 页 WYG0969-0661b.png
泥田下下荆土涂泥田下中豫土惟壤下土坟垆田
中上梁土青黎田下上雍土黄壤田上上今各州之
土田果异于古欤所载惟物产也自冀之厥赋上上
所赋总铚秸粟米以至兖则草繇木条厥贡漆丝青
贡盐絺海物丝枲铅松怪石徐草木渐包贡土五色
羽翟孤桐浮磬扬草夭木乔贡惟金三品瑶琨筱簜
齿革羽毛荆贡羽毛齿革惟金三品杶干栝柏砺砥
砮丹豫贡漆枲絺纻纤纩锡磬梁贡璆铁银镂砮磬
中上梁土青黎田下上雍土黄壤田上上今各州之
土田果异于古欤所载惟物产也自冀之厥赋上上
所赋总铚秸粟米以至兖则草繇木条厥贡漆丝青
贡盐絺海物丝枲铅松怪石徐草木渐包贡土五色
羽翟孤桐浮磬扬草夭木乔贡惟金三品瑶琨筱簜
齿革羽毛荆贡羽毛齿革惟金三品杶干栝柏砺砥
砮丹豫贡漆枲絺纻纤纩锡磬梁贡璆铁银镂砮磬
卷三十四 第 11a 页 WYG0969-0661c.png
熊罴狐狸织皮雍贡球琳琅玕今各州之物产果异
于古欤是九州之载在禹贡者皆千古不易者也以
今两畿十三省合禹之九州即其郡邑疆界而分别
之冀即北直𨽻山西雍即陜西豫即河南梁即四川
荆即湖广惟淮以北为山东几包青兖徐三州而辽
东则古属青州耳淮以南为古扬州原包南直𨽻浙
江江西以及广东今以一州分一畿三省虽参错不
尽同大略不甚相远也合古今观之则凡在天之星
于古欤是九州之载在禹贡者皆千古不易者也以
今两畿十三省合禹之九州即其郡邑疆界而分别
之冀即北直𨽻山西雍即陜西豫即河南梁即四川
荆即湖广惟淮以北为山东几包青兖徐三州而辽
东则古属青州耳淮以南为古扬州原包南直𨽻浙
江江西以及广东今以一州分一畿三省虽参错不
尽同大略不甚相远也合古今观之则凡在天之星
卷三十四 第 11b 页 WYG0969-0661d.png
土随其州县变易而星土未之变也凡在地之川岳
随其州县迁移而川岳未之迁也与夫历代风俗阨
塞兵赋藩封虽越数千百载一一如指诸掌矣但禹
都冀州王畿四面各五千里今京师即其地而宣蓟
大同去北部何其近欤大宁河套之失此可知矣扬
州自淮南以及江浙地本广矣而又加之以闽广荆
梁之广本由湖之巨浸山之重复矣而又益之以云
贵此则不可概以九州限之也然则统观宇内西北
随其州县迁移而川岳未之迁也与夫历代风俗阨
塞兵赋藩封虽越数千百载一一如指诸掌矣但禹
都冀州王畿四面各五千里今京师即其地而宣蓟
大同去北部何其近欤大宁河套之失此可知矣扬
州自淮南以及江浙地本广矣而又加之以闽广荆
梁之广本由湖之巨浸山之重复矣而又益之以云
贵此则不可概以九州限之也然则统观宇内西北
卷三十四 第 12a 页 WYG0969-0662a.png
文物之盛远不逮古而东南过之固由天运使然而
冀雍青徐兖豫之土田今犹古也一望千里萑苇极
目亦可委之于天运乎扬州田本下下赋下上今岁
运居天下之半而民力殚矣况古之王畿百里赋纳
总二百里纳铚三百里纳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
是粟米之赋取诸五百里而足也今京师天下之本
财赋斯民之命而尽仰给于东南得无大异于古欤
然则垦西北之旷土纾东南之漕储在司国计者加
冀雍青徐兖豫之土田今犹古也一望千里萑苇极
目亦可委之于天运乎扬州田本下下赋下上今岁
运居天下之半而民力殚矣况古之王畿百里赋纳
总二百里纳铚三百里纳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
是粟米之赋取诸五百里而足也今京师天下之本
财赋斯民之命而尽仰给于东南得无大异于古欤
然则垦西北之旷土纾东南之漕储在司国计者加
卷三十四 第 12b 页 WYG0969-0662b.png
之意耳噫以古證今详审幅𢄙之沿革因今思古深
慨治化之污隆览舆图者岂独思禹功哉
皇明舆图四极 (东起朝鲜西至嘉峪南滨海北/连沙漠道路纡萦各万馀里)
京师据一统图在东北之境南京在东南之境南京
之东南为浙江浙江之东南为福建(滨/海)南京之西南
则为江西由江西而西北则为湖广转而东南则为
广东(滨/海)广东之西少北是为广西(南海/滨)广西之西北则
为贵州之西南则为云南而贵州之西北则四川也
慨治化之污隆览舆图者岂独思禹功哉
皇明舆图四极 (东起朝鲜西至嘉峪南滨海北/连沙漠道路纡萦各万馀里)
京师据一统图在东北之境南京在东南之境南京
之东南为浙江浙江之东南为福建(滨/海)南京之西南
则为江西由江西而西北则为湖广转而东南则为
广东(滨/海)广东之西少北是为广西(南海/滨)广西之西北则
为贵州之西南则为云南而贵州之西北则四川也
卷三十四 第 13a 页 WYG0969-0662c.png
此四藩者总在南方(此只以地/分东北论)河南在京师之西南乃
天地之中据一统图湖广承天襄阳之间居地之中
朱子亦云荆襄得天地之中有中原气象为东南交
会处京师东南为山东西为山西又西南为陜西此
四藩者总在北方其九边则辽东蓟州皆在京师之
东而蓟州为近宣府大同皆在京师之西而宣府为
近榆林固原皆在陜西北境而固原在外宁夏在河
套过河而西宁夏之西转南则甘肃也统天下地方
天地之中据一统图湖广承天襄阳之间居地之中
朱子亦云荆襄得天地之中有中原气象为东南交
会处京师东南为山东西为山西又西南为陜西此
四藩者总在北方其九边则辽东蓟州皆在京师之
东而蓟州为近宣府大同皆在京师之西而宣府为
近榆林固原皆在陜西北境而固原在外宁夏在河
套过河而西宁夏之西转南则甘肃也统天下地方
卷三十四 第 13b 页 WYG0969-0662d.png
所至东则山东登莱扬州之通海苏州之太仓浙江
之定海福建之兴泉皆滨大海(此自东及东/南所至之境)而日本
琉球则居东南海中由东转南则广东之潮琼由南
而西则苏门荅剌安南诸国(交趾在安南之东/暹罗在安南之西)而云
南孟定等府亦滨海居于海中者则西洋等国也(皆/在)
(西/南)正西则云南之丽江极西则黄河之星宿海昆崙
山黄河黑水诸处更西不可详矣由西而北则西域
诸国吐鲁番所居而大碛阴山瀚海在焉所谓沙漠
之定海福建之兴泉皆滨大海(此自东及东/南所至之境)而日本
琉球则居东南海中由东转南则广东之潮琼由南
而西则苏门荅剌安南诸国(交趾在安南之东/暹罗在安南之西)而云
南孟定等府亦滨海居于海中者则西洋等国也(皆/在)
(西/南)正西则云南之丽江极西则黄河之星宿海昆崙
山黄河黑水诸处更西不可详矣由西而北则西域
诸国吐鲁番所居而大碛阴山瀚海在焉所谓沙漠
卷三十四 第 14a 页 WYG0969-0663a.png
者也又西北数千里有铁门关过此则不可详矣东
北则由京师出居庸关自北而东过白浪山抵女直
过黑松林以达北海(出居庸关至北/海共四千馀里)大抵中国之势
南临大海北接长城西北多山东南多水此其概也
学士大夫尝言我朝疆域过于宋敌于唐不及于汉
盖以朔方大宁交趾及开平兴和玄菟乐浪燉煌不
足故也夫先王盛时土地西不尽流沙南不尽衡山
东不尽东海北不尽恒山如洛阳为王城皋蛮氏陆
北则由京师出居庸关自北而东过白浪山抵女直
过黑松林以达北海(出居庸关至北/海共四千馀里)大抵中国之势
南临大海北接长城西北多山东南多水此其概也
学士大夫尝言我朝疆域过于宋敌于唐不及于汉
盖以朔方大宁交趾及开平兴和玄菟乐浪燉煌不
足故也夫先王盛时土地西不尽流沙南不尽衡山
东不尽东海北不尽恒山如洛阳为王城皋蛮氏陆
卷三十四 第 14b 页 WYG0969-0663b.png
浑氏密迩乎其境其东之莱牟介莒皆夷地淮南为
舒郡秦为西戎河北真定中山之境乃鲜虞肥鼓国
河东之域而有赤狄甲氏此外荆楚吴越闽蜀又皆
在荒服之外是时中国所有者宋晋齐鲁卫郑通不
过今数十郡地耳周之盛时犹然则夏商以前可知
已故应镛言自秦而上西北袤而东南蹙秦而下东
南展而西北缩盖各有不尽之地不劳中国以事外
也今日地势东南已极于海至矣尽矣惟西与北尚
舒郡秦为西戎河北真定中山之境乃鲜虞肥鼓国
河东之域而有赤狄甲氏此外荆楚吴越闽蜀又皆
在荒服之外是时中国所有者宋晋齐鲁卫郑通不
过今数十郡地耳周之盛时犹然则夏商以前可知
已故应镛言自秦而上西北袤而东南蹙秦而下东
南展而西北缩盖各有不尽之地不劳中国以事外
也今日地势东南已极于海至矣尽矣惟西与北尚
卷三十四 第 15a 页 WYG0969-0664a.png
未底于海耳然视之前代奄甸已弘彼大荒绝漠之
险地气既恶人性复犷非复人居之处其有与无固
不足为重轻也
皇明舆地总图建置
南北直𨽻府二十二州六属府州三十县二百二十
二承宣布政使司十三属府一百二十一羁縻一十
五州一百六十四羁縻四十七县九百三十又羁縻
九(总为府一百五十八州二百/四十七县一千一百五十一)实计里六万九千五
险地气既恶人性复犷非复人居之处其有与无固
不足为重轻也
皇明舆地总图建置
南北直𨽻府二十二州六属府州三十县二百二十
二承宣布政使司十三属府一百二十一羁縻一十
五州一百六十四羁縻四十七县九百三十又羁縻
九(总为府一百五十八州二百/四十七县一千一百五十一)实计里六万九千五
卷三十四 第 15b 页 WYG0969-0664b.png
百五十六户九百三十五万二千零一十五口五千
八百五十五万八百零 夏秋二税共米麦二千六
百零八万五千九百一十六石
京通二仓临德徐淮四仓每年漕运米四百万石
南京各仓每年运米(阙/)
绢二十万五千五百九十八疋丝一万七千零三斤
又三百六十一万八千一十七两棉花二十四万六
千五百六十二斤棉布一十三万八百七十疋麻布
八百五十五万八百零 夏秋二税共米麦二千六
百零八万五千九百一十六石
京通二仓临德徐淮四仓每年漕运米四百万石
南京各仓每年运米(阙/)
绢二十万五千五百九十八疋丝一万七千零三斤
又三百六十一万八千一十七两棉花二十四万六
千五百六十二斤棉布一十三万八百七十疋麻布
卷三十四 第 16a 页 WYG0969-0665a.png
二千七十七疋洞蛮布二百五十九条苧六十五
斤 钞八万一千二十五锭零一百八十四贯
马草一千四百六十九万五千九百九十一包又一
千一百一十六万二千六百四十二斤 都转运盐
使司六盐课提举司九盐课司一百六十九每岁办
盐一百一十七万六千五百二十五引又盐价并引
价银四万六千一百五十八两
太仓库岁额运一百四十九万两内夏税五万五百
斤 钞八万一千二十五锭零一百八十四贯
马草一千四百六十九万五千九百九十一包又一
千一百一十六万二千六百四十二斤 都转运盐
使司六盐课提举司九盐课司一百六十九每岁办
盐一百一十七万六千五百二十五引又盐价并引
价银四万六千一百五十八两
太仓库岁额运一百四十九万两内夏税五万五百
卷三十四 第 16b 页 WYG0969-0665b.png
馀两秋粮九十四万四千八百馀两 马草折银二
十三万七千馀两盐课折银二十馀两云南闸办三
万馀两行太仆寺三苑马寺二监十八苑七十七马
骡驴匹二十万一千一百
市舶提举司三茶马提举司三河渠提举司一两京
都督府八𨽻各都指挥使司十六行都指挥使司五
中都留守一所属卫共四百九十三(属所二千五/百九十三)守
禦千户所三百一十五仪卫司二十九牺牲所二
十三万七千馀两盐课折银二十馀两云南闸办三
万馀两行太仆寺三苑马寺二监十八苑七十七马
骡驴匹二十万一千一百
市舶提举司三茶马提举司三河渠提举司一两京
都督府八𨽻各都指挥使司十六行都指挥使司五
中都留守一所属卫共四百九十三(属所二千五/百九十三)守
禦千户所三百一十五仪卫司二十九牺牲所二
卷三十四 第 17a 页 WYG0969-0665c.png
京营并在外卫所中都承天各边马步官军共八十
四万五千八百馀员名 两京文武官吏岁俸粮共
该(若干/)
各边镇应发年例并新增调集军马等项四百四十
五万两有零 王府二十九郡王三百五十四镇辅
奉国将军中尉以下九千四百四十一郡主县主郡
君县君乡君以下共九千七百九十三每岁禄米八
百五十三万(以上系嘉靖三/十年十月前数)各长官使司三十四
四万五千八百馀员名 两京文武官吏岁俸粮共
该(若干/)
各边镇应发年例并新增调集军马等项四百四十
五万两有零 王府二十九郡王三百五十四镇辅
奉国将军中尉以下九千四百四十一郡主县主郡
君县君乡君以下共九千七百九十三每岁禄米八
百五十三万(以上系嘉靖三/十年十月前数)各长官使司三十四
卷三十四 第 17b 页 WYG0969-0665d.png
夷官宣慰司十一宣抚司十一安抚司二十二招讨
司一长官司一百六十三蛮夷长官司五 四夷入
贡各国东北朝鲜等二东日本一南安南占城等六
西南浡泥等四十九西哈剌等四十六 西北哈密
等七
古今方舆总论
大都山河两戒各极遐方自鸿濛剖判则然而东限
沧海西限流沙南限溪领北限碛漠为天子之四履
司一长官司一百六十三蛮夷长官司五 四夷入
贡各国东北朝鲜等二东日本一南安南占城等六
西南浡泥等四十九西哈剌等四十六 西北哈密
等七
古今方舆总论
大都山河两戒各极遐方自鸿濛剖判则然而东限
沧海西限流沙南限溪领北限碛漠为天子之四履
卷三十四 第 18a 页 WYG0969-0666a.png
内划五服别九州谓之中国盖是封域之广莫若秦
汉秦皇兼并天下设九尉东傅海西凑月支南至北
向户据北河阻阴山为塞威莫振焉孝武之烈镂碣
石包罽宾隃兰沧封狼胥勋莫高焉二君负阖辟
宇宙之才席屡世战胜之烈藉前代共险之饶天实
启之以恢拓境宇易乱而治安可谓非功也唐之盛
长安西境万三千里后乃失河湟捐维州宋则燕云
幅割灵武瓜裂大渡斧划盖自南渡而后纷扰已极
汉秦皇兼并天下设九尉东傅海西凑月支南至北
向户据北河阻阴山为塞威莫振焉孝武之烈镂碣
石包罽宾隃兰沧封狼胥勋莫高焉二君负阖辟
宇宙之才席屡世战胜之烈藉前代共险之饶天实
启之以恢拓境宇易乱而治安可谓非功也唐之盛
长安西境万三千里后乃失河湟捐维州宋则燕云
幅割灵武瓜裂大渡斧划盖自南渡而后纷扰已极
卷三十四 第 18b 页 WYG0969-0666b.png
也已愚究览方舆之概古西北袤而后缩强邻压境
渐逼也古东南蹙而后展蛮夷服属渐众也至云三
五之宅甚迩后乃寝广博综其实不然记牒称神农
地过日月之表禹使章亥步四极里各数亿什即诩
言未可尽诘自日南徼外尧时羲叔所宅也滇垂黑
水玄禹所𨗳也庸髳百濮武王歌舞之师也秽貊句
骊箕子田蚕之国也盖古以文教渐远不尽若后世
𨽻为冠带之室必谓古之地惬臻秦汉乃大非通论
渐逼也古东南蹙而后展蛮夷服属渐众也至云三
五之宅甚迩后乃寝广博综其实不然记牒称神农
地过日月之表禹使章亥步四极里各数亿什即诩
言未可尽诘自日南徼外尧时羲叔所宅也滇垂黑
水玄禹所𨗳也庸髳百濮武王歌舞之师也秽貊句
骊箕子田蚕之国也盖古以文教渐远不尽若后世
𨽻为冠带之室必谓古之地惬臻秦汉乃大非通论
卷三十四 第 19a 页 WYG0969-0666c.png
也惟君德休明即殊域绝党不异宇下否则赤县神
乡判若外域化隆者闳博治浅者褊狭可不鉴欤我
太祖诞膺宝命振天维而总坤络既奠基江左表率
万方一六合而光宅乃经营四方东北起辽海西尽
张掖以要会为镇咸建强宗东南命东瓯环海置戍
西南委黔宁永绥滇服东收朝鲜为守礼之藩盖开
济维新而万叶之鸿谟大定兼乎保业矣成祖法天
枢以定鼎扼天下之吭而捬其背亲御六飞三犁边
乡判若外域化隆者闳博治浅者褊狭可不鉴欤我
太祖诞膺宝命振天维而总坤络既奠基江左表率
万方一六合而光宅乃经营四方东北起辽海西尽
张掖以要会为镇咸建强宗东南命东瓯环海置戍
西南委黔宁永绥滇服东收朝鲜为守礼之藩盖开
济维新而万叶之鸿谟大定兼乎保业矣成祖法天
枢以定鼎扼天下之吭而捬其背亲御六飞三犁边
卷三十四 第 19b 页 WYG0969-0666d.png
庭至视斗杓而还于挞伐不靖时联络诸塞势如控
御靡不顺从封哈密以控诸蕃定交趾复汉唐故壤
西南建官府以慰抚称者牙错而居使臣航海重译
而款三十六国盖纂绍重光而堂构之固特劳兼乎
创造矣皇朝舆图之广际天匝地书文通被几将日
所出入神农所称禹迹所被曷以侈兹顾继世而后
疆事之变亦略可言自辽阳之旧委于前则寇兵集
三岔河之中而东西肘腋不应矣大宁之全捐于后则
御靡不顺从封哈密以控诸蕃定交趾复汉唐故壤
西南建官府以慰抚称者牙错而居使臣航海重译
而款三十六国盖纂绍重光而堂构之固特劳兼乎
创造矣皇朝舆图之广际天匝地书文通被几将日
所出入神农所称禹迹所被曷以侈兹顾继世而后
疆事之变亦略可言自辽阳之旧委于前则寇兵集
三岔河之中而东西肘腋不应矣大宁之全捐于后则
卷三十四 第 20a 页 WYG0969-0667a.png
朝滦两口外强悍聚居而神京肩臂寒矣开平兴和
迁大边保堡后而上谷云中患剥肤矣东胜内徙则
千八百堠罢戍而寇家河曲关辅腹心结轖矣哈密
没于土番则西域朝贡之吭咽饐而河西孤悬斗绝
股指几于𨂂盩矣其在东南者则交南设藩置吏一
旦以卑夷而扬戈三下之劳尽捐矣诸此非可轻议
而愚不敢苛责当事者盖祖宗以百胜之威乘物力
之富犁庭辟境易若卷席而世之平也欲以习安之
迁大边保堡后而上谷云中患剥肤矣东胜内徙则
千八百堠罢戍而寇家河曲关辅腹心结轖矣哈密
没于土番则西域朝贡之吭咽饐而河西孤悬斗绝
股指几于𨂂盩矣其在东南者则交南设藩置吏一
旦以卑夷而扬戈三下之劳尽捐矣诸此非可轻议
而愚不敢苛责当事者盖祖宗以百胜之威乘物力
之富犁庭辟境易若卷席而世之平也欲以习安之
卷三十四 第 20b 页 WYG0969-0667b.png
士当凶暴之徒靡有限之财争域外之利虽鞭之长
不及马腹其势然也虽然得其土地非可供耕耘得
其人民非可供驱使故汉之款五原铭燕然不以增
治弃斗辟闭玉关不以贬烈有道之君务耀德以盛
内不敝所恃以事无用则谈今日全盛之烈当以九
州和理论而边陬海澨隔阂山河之表者恶足较论
也哉但自昨岁洮河之警终于畔约罪在必讨海岛
之夷潜谋犯顺又已见告则方隅不无事矣保泰防
不及马腹其势然也虽然得其土地非可供耕耘得
其人民非可供驱使故汉之款五原铭燕然不以增
治弃斗辟闭玉关不以贬烈有道之君务耀德以盛
内不敝所恃以事无用则谈今日全盛之烈当以九
州和理论而边陬海澨隔阂山河之表者恶足较论
也哉但自昨岁洮河之警终于畔约罪在必讨海岛
之夷潜谋犯顺又已见告则方隅不无事矣保泰防
卷三十四 第 21a 页 WYG0969-0667c.png
微之虑其可忽也
统论长安洛阳汴梁三都形胜
自古帝王之作莫不更都三河之间而周秦以降继
宅两京五季而下又都大梁何帝居之不常也然考
其所以定都改卜之意则有在矣大抵长安便于守
洛阳便于归大梁便于战三京利害各有一偏故前
王因其便利而都之也方其正朔虽一而利势不专
藩侯棋布山河瓜分列国有唇齿之依朝廷无指臂
统论长安洛阳汴梁三都形胜
自古帝王之作莫不更都三河之间而周秦以降继
宅两京五季而下又都大梁何帝居之不常也然考
其所以定都改卜之意则有在矣大抵长安便于守
洛阳便于归大梁便于战三京利害各有一偏故前
王因其便利而都之也方其正朔虽一而利势不专
藩侯棋布山河瓜分列国有唇齿之依朝廷无指臂
卷三十四 第 21b 页 WYG0969-0667d.png
之顺必也守战并修军民两恤俾其进足以制诸夏
之变退足以保固宗社舍长安莫利也故宗周西汉
继宅西土势或然也嬴秦隋唐踵卜长安仍以为安
也逮夫车书混一礼教修明表正朝廷纲目郡县于
是偃武修文轻徭薄赋俾斯民均受其赐思所以新
一王之制侔盛古之隆唯礼乐教化是遑而不以兵
革战伐为事则舍洛阳莫便也故周成汉光定都成
周诚得其宜也曹魏司马晋踵卜洛邑仍以为安也
之变退足以保固宗社舍长安莫利也故宗周西汉
继宅西土势或然也嬴秦隋唐踵卜长安仍以为安
也逮夫车书混一礼教修明表正朝廷纲目郡县于
是偃武修文轻徭薄赋俾斯民均受其赐思所以新
一王之制侔盛古之隆唯礼乐教化是遑而不以兵
革战伐为事则舍洛阳莫便也故周成汉光定都成
周诚得其宜也曹魏司马晋踵卜洛邑仍以为安也
卷三十四 第 22a 页 WYG0969-0668a.png
光武而下唯元魏孝文仅留意于稽古礼文之事故
远拔乎旧俗中宅洛邑灿然新一王之政远侔盛古
亦迁都改卜有以相之若乃版图未一侵伐频乘苗
蛮外讧边隅僭窃必也德刑兼修战守两备宿重兵
于京师强干弱枝以镇服夷夏而指踪英雄以赴其
功则舍大梁莫便也朱梁而下以迄于宋仍都大梁
亦势或然也然有其利必有其害膏腴惰农险阻逸
德知禦侮于海隅而忽艰虞于京辇者长安之不利
远拔乎旧俗中宅洛邑灿然新一王之政远侔盛古
亦迁都改卜有以相之若乃版图未一侵伐频乘苗
蛮外讧边隅僭窃必也德刑兼修战守两备宿重兵
于京师强干弱枝以镇服夷夏而指踪英雄以赴其
功则舍大梁莫便也朱梁而下以迄于宋仍都大梁
亦势或然也然有其利必有其害膏腴惰农险阻逸
德知禦侮于海隅而忽艰虞于京辇者长安之不利
卷三十四 第 22b 页 WYG0969-0668b.png
也故五侯九伯不能乱周而犬戎实乱之山东战国
不能亡秦而赵高实亡之藩狄不能犯函谷而王莽
实篡汉燕晋不能隳苻秦而姚苌实偪坚以至辅民
噪而新莽烬泾师嚣而德宗逃岂非长安忘警戒之
道也欤德化有时替而君不常明纪纲有时紊而政
不常举敌受八面而险不数舍一方矫虔九重震动
此洛邑之不利也在董卓奋而东汉亡尔朱骋而北
朝乱伦师犯阙如履门阑以至典午失驭藩侯弄兵
不能亡秦而赵高实亡之藩狄不能犯函谷而王莽
实篡汉燕晋不能隳苻秦而姚苌实偪坚以至辅民
噪而新莽烬泾师嚣而德宗逃岂非长安忘警戒之
道也欤德化有时替而君不常明纪纲有时紊而政
不常举敌受八面而险不数舍一方矫虔九重震动
此洛邑之不利也在董卓奋而东汉亡尔朱骋而北
朝乱伦师犯阙如履门阑以至典午失驭藩侯弄兵
卷三十四 第 23a 页 WYG0969-0668c.png
往来如织王城不啻傅舍岂非洛阳失战守之备也
欤宴安起于无虞弊蠹生于悠久故载戢载櫜而甲
械朽钝以安以处而士卒狞惫兵多难用将逸难使
可以隆安强之威而不足禦一旦之变此则汴都之
不利也故石晋之亡兵叛于外也宋朝靖康之变太
平之久也然则长安便于守洛阳便于归大梁便于
战又在人之所便利如何固未可恃其所便而遽即
于安也虽然玉京之制各有辅居屏蔽之地又不可
欤宴安起于无虞弊蠹生于悠久故载戢载櫜而甲
械朽钝以安以处而士卒狞惫兵多难用将逸难使
可以隆安强之威而不足禦一旦之变此则汴都之
不利也故石晋之亡兵叛于外也宋朝靖康之变太
平之久也然则长安便于守洛阳便于归大梁便于
战又在人之所便利如何固未可恃其所便而遽即
于安也虽然玉京之制各有辅居屏蔽之地又不可
卷三十四 第 23b 页 WYG0969-0668d.png
不察长安之制以陜西为畿辅而屏蔽实在陇右宋
朝失于西夏洛阳之制以关东为畿辅而屏蔽实在
河东大梁之制以河南为畿辅而屏蔽实在河北故
由古以来洛京之祸常起于并汾汴都之变常起于
燕赵长安之难虽不常所自而河陇之寇尤为频骇
良由失其外屏也是以河湟未归则长安未易都云
朔未宾则洛阳未易卜燕蓟未服则大梁未易宅唇
亡齿寒者此之谓矣由是以论则三京利害各有攸
朝失于西夏洛阳之制以关东为畿辅而屏蔽实在
河东大梁之制以河南为畿辅而屏蔽实在河北故
由古以来洛京之祸常起于并汾汴都之变常起于
燕赵长安之难虽不常所自而河陇之寇尤为频骇
良由失其外屏也是以河湟未归则长安未易都云
朔未宾则洛阳未易卜燕蓟未服则大梁未易宅唇
亡齿寒者此之谓矣由是以论则三京利害各有攸
卷三十四 第 24a 页 WYG0969-0669a.png
当不可一概求也然以王道绳之是不无优劣焉从
古议者纷纷莫不以长安为优而愚意则否长安之
地四塞虽固而包履裁一州之境八州之民皆吾赤
子而乃渐潼洮以自固是何示天下以私也岂天子
守在四夷而王者以天下为家之义哉呜呼天生民
而立之君所以均调而齐一之也故王者之作必中
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俾其贡赋于是而易输冤抑
于是而易诉朝觐会同于是而易期赴调上计于是
古议者纷纷莫不以长安为优而愚意则否长安之
地四塞虽固而包履裁一州之境八州之民皆吾赤
子而乃渐潼洮以自固是何示天下以私也岂天子
守在四夷而王者以天下为家之义哉呜呼天生民
而立之君所以均调而齐一之也故王者之作必中
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俾其贡赋于是而易输冤抑
于是而易诉朝觐会同于是而易期赴调上计于是
卷三十四 第 24b 页 WYG0969-0669b.png
而易达故布德行仁则易以沾濡发号施令则易以
敷畅皆所以均惠斯民也若夫洛邑之地当天下之
中大梁坐水陆之冲其所以惠利斯民孰便于此傅
曰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洛邑之谓也又曰
三十辐共一毂大梁之谓也然则欲求一定万世之
都所以为国家生民无穷之计三都之中惟洛其庶
几矣
统论南北强弱
敷畅皆所以均惠斯民也若夫洛邑之地当天下之
中大梁坐水陆之冲其所以惠利斯民孰便于此傅
曰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洛邑之谓也又曰
三十辐共一毂大梁之谓也然则欲求一定万世之
都所以为国家生民无穷之计三都之中惟洛其庶
几矣
统论南北强弱
卷三十四 第 25a 页 WYG0969-0669c.png
周室之衰秦晋齐楚擅天下相持五百年而秦灭楚
汉室之亡天下三分相持六十年而晋平吴晋室之
乱琅琊南渡继为南北朝相持三百年而隋并陈周秦
汉唐肇基王业皆本陜西光武中兴亦赖河北遂令
古今议者有形势优劣之辨读贾生之过秦则夸言
陜右诵杜牧之罪言则齿誉山东(即宋朝河北西路/河东路及燕云地)
(也/)而赫赫南夏未有称焉寡见謏闻之士大抵雷同
深以为不然夫欲观古今盛衰之理者无徒验功业
汉室之亡天下三分相持六十年而晋平吴晋室之
乱琅琊南渡继为南北朝相持三百年而隋并陈周秦
汉唐肇基王业皆本陜西光武中兴亦赖河北遂令
古今议者有形势优劣之辨读贾生之过秦则夸言
陜右诵杜牧之罪言则齿誉山东(即宋朝河北西路/河东路及燕云地)
(也/)而赫赫南夏未有称焉寡见謏闻之士大抵雷同
深以为不然夫欲观古今盛衰之理者无徒验功业
卷三十四 第 25b 页 WYG0969-0669d.png
之已成当考其兴亡治乱之所由致良将不择兵而战
循吏不择民而治王霸之兴岂择见利而后制胜沃
野不能起惰农高贤不能成格虏山河襟带又安能
保亡国之君是以荆楚削弱王剪渡江高齐荒荡周
师入邺是善用关西者能以并南国也赫连屈强魏
武克朔方孙皓淫虐王浚入金陵是善用河北者皆
能以并西南也章邯轻敌项王渡河姚泓玩寇宋武
入关是善用江南者皆能以并西北也魏太祖宋高
循吏不择民而治王霸之兴岂择见利而后制胜沃
野不能起惰农高贤不能成格虏山河襟带又安能
保亡国之君是以荆楚削弱王剪渡江高齐荒荡周
师入邺是善用关西者能以并南国也赫连屈强魏
武克朔方孙皓淫虐王浚入金陵是善用河北者皆
能以并西南也章邯轻敌项王渡河姚泓玩寇宋武
入关是善用江南者皆能以并西北也魏太祖宋高
卷三十四 第 26a 页 WYG0969-0670a.png
祖周武帝皆一代英雄故魏起河北周本关西宋兴
江南皆能奋自孤微赫然成伯业此则三方之地利
皆可以兴也商受暴虐黄河无固胡亥愚蒙秦关洞
开叔宝荒淫长江失险此则三方之地利皆不足恃
也项王残鸷石季骁雄皆转战无前而斯民重困故
项兴东南石奋西北其亡一也萧衍苻坚皆一时令
主乘时奋功然有雄志而无权材一则强霸于南夏
一则制胜于北朝其败一也夫以孙皓淫虐叔宝荒
江南皆能奋自孤微赫然成伯业此则三方之地利
皆可以兴也商受暴虐黄河无固胡亥愚蒙秦关洞
开叔宝荒淫长江失险此则三方之地利皆不足恃
也项王残鸷石季骁雄皆转战无前而斯民重困故
项兴东南石奋西北其亡一也萧衍苻坚皆一时令
主乘时奋功然有雄志而无权材一则强霸于南夏
一则制胜于北朝其败一也夫以孙皓淫虐叔宝荒
卷三十四 第 26b 页 WYG0969-0670b.png
淫固同符于桀纣矣使奄有万国覆亡不暇何待于
东南哉文王之谟武王之烈高祖之神光武之圣唐
太宗之英武皆以天锡勇智俾表正万邦者也一旅
之众一成之田亦足以王矣何待于西北哉彼东南
之君唯宋武最称英雄然究其威略基图未可与始
皇较优劣又何敢企文武高光之清尘也无其人而
无其功理之必然者也故知南北东西皆无地利兴
亡治乱悉在人谋尚何妄分优劣之有识者或谓西
东南哉文王之谟武王之烈高祖之神光武之圣唐
太宗之英武皆以天锡勇智俾表正万邦者也一旅
之众一成之田亦足以王矣何待于西北哉彼东南
之君唯宋武最称英雄然究其威略基图未可与始
皇较优劣又何敢企文武高光之清尘也无其人而
无其功理之必然者也故知南北东西皆无地利兴
亡治乱悉在人谋尚何妄分优劣之有识者或谓西
卷三十四 第 27a 页 WYG0969-0670c.png
北之风浑东南之俗偷西北之人直东南之民诈西
北之土沃东南之地瘠西北之士劲东南之兵嚣此
形势之所以异也是又不然彼各有所短长固不可
一概论也夫西北之风浑其失也悍东南之俗偷其
得也和浑厚可与奋功悍突难与图治和易则易与
乐成偷惰则难与虑始故由古以来南北纷争则西
北以强胜而多失之乱东南以治隆而多失之弱此
则风俗之各有得失也西北之人直其失也狠而后
北之土沃东南之地瘠西北之士劲东南之兵嚣此
形势之所以异也是又不然彼各有所短长固不可
一概论也夫西北之风浑其失也悍东南之俗偷其
得也和浑厚可与奋功悍突难与图治和易则易与
乐成偷惰则难与虑始故由古以来南北纷争则西
北以强胜而多失之乱东南以治隆而多失之弱此
则风俗之各有得失也西北之人直其失也狠而后
卷三十四 第 27b 页 WYG0969-0670d.png
杂以羌浑之人然而羌浑之人骄奢者也东南之人
诈其得也易而又边以蛮獠然而蛮獠之人庸愚者
也直则不可以屈犯骄则不可以礼加狠暴之人尤
然不可以德化是知西北之人难治也虽愚可以诚
推虽诈可以利夸和易之人易以德怀故知东南之
人易治也故由古以来西北之政多以严致平东南
之政多以宽为治此则人民之各有得失也西北之
地沃便种植而宜蚕桑东南之地硗瘠多田畴而利
诈其得也易而又边以蛮獠然而蛮獠之人庸愚者
也直则不可以屈犯骄则不可以礼加狠暴之人尤
然不可以德化是知西北之人难治也虽愚可以诚
推虽诈可以利夸和易之人易以德怀故知东南之
人易治也故由古以来西北之政多以严致平东南
之政多以宽为治此则人民之各有得失也西北之
地沃便种植而宜蚕桑东南之地硗瘠多田畴而利
卷三十四 第 28a 页 WYG0969-0671a.png
耕布故由古以来西北之人裕于贿而患于饥东南
之人苦于贫而足于食善治西北则足以富国善治
东南则足以馀粮若九有同轨南北一家则储粮常
仰于东南货贿常资于西北则食货之各有得失也
西北之兵沉劲其失也扺肆东南之兵嚣乱其得也
剽锐故西北之兵便于持久东南之兵利于速战尝
考曹公用兵常以坚守挫强敌及征孙权骤来亟战
遂大败于赤壁此则西北之兵便于持久而不利于
之人苦于贫而足于食善治西北则足以富国善治
东南则足以馀粮若九有同轨南北一家则储粮常
仰于东南货贿常资于西北则食货之各有得失也
西北之兵沉劲其失也扺肆东南之兵嚣乱其得也
剽锐故西北之兵便于持久东南之兵利于速战尝
考曹公用兵常以坚守挫强敌及征孙权骤来亟战
遂大败于赤壁此则西北之兵便于持久而不利于
卷三十四 第 28b 页 WYG0969-0671b.png
速战项王持孤军转战无前及遇汉祖坚守相持卒
败于垓下此东南之兵利于亟战而不利于持久也
深渊高田战不获骋而诸葛恪之师败矣江汉之士
出入如飞而李密之众隳矣是以周亚夫坚壁以挫
吴楚谢幼度亟战而败苻坚则以各能用其便利故
耳故张良贾充郑袤之徒皆有南兵剽锐之言而北
制胜以守成不战之功者盖畏其锐而莫敢争也自
古惟闻北人之畏南未闻南人之惮北也顾议者何
败于垓下此东南之兵利于亟战而不利于持久也
深渊高田战不获骋而诸葛恪之师败矣江汉之士
出入如飞而李密之众隳矣是以周亚夫坚壁以挫
吴楚谢幼度亟战而败苻坚则以各能用其便利故
耳故张良贾充郑袤之徒皆有南兵剽锐之言而北
制胜以守成不战之功者盖畏其锐而莫敢争也自
古惟闻北人之畏南未闻南人之惮北也顾议者何
卷三十四 第 29a 页 WYG0969-0671c.png
蔽焉愚谓南北形胜初无轻重举其天时人事如何
耳
论西北古今盛衰
刘石之乱东晋奄有东南垂百馀年淮汉以南尽为
晋土而当时有志之士常叹中原之未复岂不以古
帝王之墟而重失之耶然考其地不过禹贡青徐兖
豫冀州之壤而在唐为河南河北河东三道在宋朝
为四京七路及淮南宿亳海泗诸州与陜西河中府
耳
论西北古今盛衰
刘石之乱东晋奄有东南垂百馀年淮汉以南尽为
晋土而当时有志之士常叹中原之未复岂不以古
帝王之墟而重失之耶然考其地不过禹贡青徐兖
豫冀州之壤而在唐为河南河北河东三道在宋朝
为四京七路及淮南宿亳海泗诸州与陜西河中府
卷三十四 第 29b 页 WYG0969-0671d.png
解州陜虢诸郡是已以宋疆理校之仅能当天下十
三耳何于古而甚重也亦尝考之载史自开辟以来
绵于三代其间帝王之作莫不建国于三河之间户
口庶繁田腴囿辟城邑井里灿然聿脩天下名物于
此乎聚四方风教于此乎美更三皇五帝而益重冠
九有四夷而屹崇故历古以来端为重地号称中原
舍此以外则蛮夷之所居中原可坐而制之以为偏
方指臂之地耳逮夫宗周以降陜服始为王畿春秋
三耳何于古而甚重也亦尝考之载史自开辟以来
绵于三代其间帝王之作莫不建国于三河之间户
口庶繁田腴囿辟城邑井里灿然聿脩天下名物于
此乎聚四方风教于此乎美更三皇五帝而益重冠
九有四夷而屹崇故历古以来端为重地号称中原
舍此以外则蛮夷之所居中原可坐而制之以为偏
方指臂之地耳逮夫宗周以降陜服始为王畿春秋
卷三十四 第 30a 页 WYG0969-0672a.png
而下南国滋为霸土秦汉以还居中驭外包四海之
内尽归中国疆理而偏方指臂之地浸与中原埒矣
然而西汉盛时总天下民户千有二百二十馀万而
中原垂九百万天下县千三百七十有馀而中原当
一千有馀大率县户过天下十之七矧三代以前抑
又可知东晋之时去西汉为未远中原之地虽渐以
陵替而中原之名犹在也当时有志之士深用慨叹
盖亦宜矣然自新室而下更历魏晋南北隋唐五季
内尽归中国疆理而偏方指臂之地浸与中原埒矣
然而西汉盛时总天下民户千有二百二十馀万而
中原垂九百万天下县千三百七十有馀而中原当
一千有馀大率县户过天下十之七矧三代以前抑
又可知东晋之时去西汉为未远中原之地虽渐以
陵替而中原之名犹在也当时有志之士深用慨叹
盖亦宜矣然自新室而下更历魏晋南北隋唐五季
卷三十四 第 30b 页 WYG0969-0672b.png
之乱三河乱离于是郡邑名物代不如昨中原之名
虽因于古而中原之实已非古矣何则当西汉元始
五年中原县户过天下十之七后一百三十有九年
当东汉建康元年中原县户过天下十之六(时天下/县千一)
(百八十中原当七百天下户九/百七十万中原当五百七十万)又后一百三十有六
年当晋太康元年中原县户乃当天下十之五(时天下/县千二)
(百有馀中原当五百有馀天下户二/百四十五万中原才馀一百二十万)又后四百六十
有一年当李唐开元二十八年中原县户乃当天下
虽因于古而中原之实已非古矣何则当西汉元始
五年中原县户过天下十之七后一百三十有九年
当东汉建康元年中原县户过天下十之六(时天下/县千一)
(百八十中原当七百天下户九/百七十万中原当五百七十万)又后一百三十有六
年当晋太康元年中原县户乃当天下十之五(时天下/县千二)
(百有馀中原当五百有馀天下户二/百四十五万中原才馀一百二十万)又后四百六十
有一年当李唐开元二十八年中原县户乃当天下
卷三十四 第 31a 页 WYG0969-0672c.png
十之四(时天下县千五百七十有馀中原当五百有/馀天下户八百四十馀万中原当三百九十)
(万/)又后三百四十年当宋朝元丰末元祐年中原县
户乃当天下十之三(时天下县千一百三十有馀中/原当四百有馀天下户垂千六)
(百五十万中原/四百七十万)夫以宋朝元丰间去西汉之季才千
一百年耳而昔之民户县邑当天下之七今乃仅能
当十之三何古今之殊绝也盖自秦汉以前天下蕃
庶举在中原而江淮闽浙川广之间荒凉为甚汉魏
而下三河浸以荒凉而中原蕃庶反移于江淮闽浙
(万/)又后三百四十年当宋朝元丰末元祐年中原县
户乃当天下十之三(时天下县千一百三十有馀中/原当四百有馀天下户垂千六)
(百五十万中原/四百七十万)夫以宋朝元丰间去西汉之季才千
一百年耳而昔之民户县邑当天下之七今乃仅能
当十之三何古今之殊绝也盖自秦汉以前天下蕃
庶举在中原而江淮闽浙川广之间荒凉为甚汉魏
而下三河浸以荒凉而中原蕃庶反移于江淮闽浙
卷三十四 第 31b 页 WYG0969-0672d.png
川广之间暨于宋朝虚实推迁不啻十倍如今琅琊
一郡五十二县而宋朝存者止三县而已(诸城安丘/二县属宋)
(朝密州宋朝海州东/海县即汉赣榆县也)汉会稽治县一县也宋朝乃为
福建一路凡四十五县汉颍川一郡馀四十三万户
宋朝为许颍二州民户才赢十万而已而汉豫章一
郡才六万户宋朝乃为江东西有十三州军(江西惟/兴国军)
(馀皆豫章郡地江东饶信二州/及南康军亦是豫章郡地也)增至一百七十万户
夫琅琊颍川皆中原地也略以此数郡观之盛衰相
一郡五十二县而宋朝存者止三县而已(诸城安丘/二县属宋)
(朝密州宋朝海州东/海县即汉赣榆县也)汉会稽治县一县也宋朝乃为
福建一路凡四十五县汉颍川一郡馀四十三万户
宋朝为许颍二州民户才赢十万而已而汉豫章一
郡才六万户宋朝乃为江东西有十三州军(江西惟/兴国军)
(馀皆豫章郡地江东饶信二州/及南康军亦是豫章郡地也)增至一百七十万户
夫琅琊颍川皆中原地也略以此数郡观之盛衰相
卷三十四 第 32a 页 WYG0969-0673a.png
反如此然则中原安得不益轻而偏方安得不益重
故今之中原非古之中原今日之中原已与古偏方
无异而古之中原乃在今东南偏方之域矣徇名而
责实必有轻重之当议者可不深考云
论川陜大势
粤自蜀江东下黄河南注而天下大势分为南北故
河北江南皆天下制胜之地而挈南北之轻重者又
在川陜而已夫江南所恃以为固者长江也而四川
故今之中原非古之中原今日之中原已与古偏方
无异而古之中原乃在今东南偏方之域矣徇名而
责实必有轻重之当议者可不深考云
论川陜大势
粤自蜀江东下黄河南注而天下大势分为南北故
河北江南皆天下制胜之地而挈南北之轻重者又
在川陜而已夫江南所恃以为固者长江也而四川
卷三十四 第 32b 页 WYG0969-0673b.png
之地据长江上游而下临吴楚其势足以夺长江之
险河北所恃以为固者黄河也而陜西之地据黄河
上游而下临赵代其势足以夺黄河之险是川陜二
地常制南北之命而况江南之地以淮汉为喉襟以
荆襄为肘腋而巴蜀之地乃控勒湘汉鸿沟千里无
再舍不接畛设令北人兼有巴蜀则南国以湘汉之
郊为战守之地而耕桑之民止于江浙之间万有偏
师不阵一城告奔则冀马秦锋驰于吴会之交矣河
险河北所恃以为固者黄河也而陜西之地据黄河
上游而下临赵代其势足以夺黄河之险是川陜二
地常制南北之命而况江南之地以淮汉为喉襟以
荆襄为肘腋而巴蜀之地乃控勒湘汉鸿沟千里无
再舍不接畛设令北人兼有巴蜀则南国以湘汉之
郊为战守之地而耕桑之民止于江浙之间万有偏
师不阵一城告奔则冀马秦锋驰于吴会之交矣河
卷三十四 第 33a 页 WYG0969-0673c.png
北之地以汴洛为喉襟以并汾为肘腋而秦中之地
乃与汾洛踵接百城逶迤锋火相望也借令南人兼
有秦中则汾洛之间皆为战守之地而耕桑之民止
于河漳之间万有偏师不阵一城告奔则越战吴兵
骋于赵代之郊矣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正此之谓
也盖自春秋战国以来至于宋朝之兴垂千有七百
年而南北交争馀九百载而北人能并南者有四大
率皆先得四川故秦惠王并蜀而始皇因以灭楚晋
乃与汾洛踵接百城逶迤锋火相望也借令南人兼
有秦中则汾洛之间皆为战守之地而耕桑之民止
于河漳之间万有偏师不阵一城告奔则越战吴兵
骋于赵代之郊矣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正此之谓
也盖自春秋战国以来至于宋朝之兴垂千有七百
年而南北交争馀九百载而北人能并南者有四大
率皆先得四川故秦惠王并蜀而始皇因以灭楚晋
卷三十四 第 33b 页 WYG0969-0673d.png
文帝并蜀而武帝因以灭吴周文帝并蜀而隋文帝
因以灭陈及宋之兴亦乾德中并蜀而开宝中遂平
江南然则四川克固江南可奠枕也春秋三国东晋
南朝之际南兵屡得志于中原矣然而终不能成功
者以其不知先取关中故也唯宋武尝克长安旋即
失之故亦不能济河夫得河南而未得关中则沿河
抵关纵横数十城皆为战守之地而所向遇敌其势
逆矣故自河北而渡河南则易自河南而渡河北则
因以灭陈及宋之兴亦乾德中并蜀而开宝中遂平
江南然则四川克固江南可奠枕也春秋三国东晋
南朝之际南兵屡得志于中原矣然而终不能成功
者以其不知先取关中故也唯宋武尝克长安旋即
失之故亦不能济河夫得河南而未得关中则沿河
抵关纵横数十城皆为战守之地而所向遇敌其势
逆矣故自河北而渡河南则易自河南而渡河北则
卷三十四 第 34a 页 WYG0969-0674a.png
难自关中而出河南则易自河南而入关中则难借
使南人兼有关中而善用之则河南数千里之地纵
在敌人徒为战场无险可恃一战而胜则汴洛百城
可传檄而下矣故知得关中则取河南易于反掌不
得关中虽有河南不能守也而东晋南朝交争三百
年间君臣将士日夜图维虽锐意收复中原而不知
陜西之利故转战河南以徼河朔之功而胜负叛服
如代棋变终无益也然则自古南北交争而南人终
使南人兼有关中而善用之则河南数千里之地纵
在敌人徒为战场无险可恃一战而胜则汴洛百城
可传檄而下矣故知得关中则取河南易于反掌不
得关中虽有河南不能守也而东晋南朝交争三百
年间君臣将士日夜图维虽锐意收复中原而不知
陜西之利故转战河南以徼河朔之功而胜负叛服
如代棋变终无益也然则自古南北交争而南人终
卷三十四 第 34b 页 WYG0969-0674b.png
不能并者岂惟力之不迨固亦谋之不臧也夫然后
知南人之守在巴蜀而战在陜西北人之守在陜西
而战在巴蜀彼河南江北之间特舟车往来之地耳
非成功制胜之所也故曰天下大势分为南北而挈
南北之轻重者又在川陜而已
论东南古今盛衰
傅称善人天地之纪君子邦家之光又曰不有君子
其能国乎然则天下国家之重端有在于得人也江
知南人之守在巴蜀而战在陜西北人之守在陜西
而战在巴蜀彼河南江北之间特舟车往来之地耳
非成功制胜之所也故曰天下大势分为南北而挈
南北之轻重者又在川陜而已
论东南古今盛衰
傅称善人天地之纪君子邦家之光又曰不有君子
其能国乎然则天下国家之重端有在于得人也江
卷三十四 第 35a 页 WYG0969-0674c.png
淮闽广之地其来尚矣自黄帝南巡而登湘山(宋朝/潭州)
(益阳/县内)夏禹东巡而登会稽(宋朝/越州)高阳正朔所际南暨
交趾(唐交州宋朝/弃之南蛮)是东南之域振古通中国也然而
文身鴃舌去京华甚远承太古巢穴之馀未陶王化
三代以前邈为蛮区贤人君子不产其邦帝王公侯
未始建国中原视为遐陬之不齿也逮夫泰伯奔荆
蛮而吴人化其德文王之兴化行江汉而召伯之教
明于南国东南之民浸沐休风声教既被君子出焉
(益阳/县内)夏禹东巡而登会稽(宋朝/越州)高阳正朔所际南暨
交趾(唐交州宋朝/弃之南蛮)是东南之域振古通中国也然而
文身鴃舌去京华甚远承太古巢穴之馀未陶王化
三代以前邈为蛮区贤人君子不产其邦帝王公侯
未始建国中原视为遐陬之不齿也逮夫泰伯奔荆
蛮而吴人化其德文王之兴化行江汉而召伯之教
明于南国东南之民浸沐休风声教既被君子出焉
卷三十四 第 35b 页 WYG0969-0674d.png
由是季札历聘诸华而先王礼乐达于海隅陈良北
学中国而周孔之道遍于南服若敖鼢冒筚路蓝缕
以启山林而荆楚以辟句践种蠡焦劳辛苦牧养其
民而扬越以庶子胥之治吴楚实仓廪峙兵库创城
郭设守备而浙江之间浸有疆理矣蔿敖之相楚商
农士贾各肄其业德刑政事不易其常而湘汉之间
滋然繁甚矣加之两汉而下循吏接踵马援修骆越
之律张霸兴吴会之学王景导淮西以牛耕韦宙教
学中国而周孔之道遍于南服若敖鼢冒筚路蓝缕
以启山林而荆楚以辟句践种蠡焦劳辛苦牧养其
民而扬越以庶子胥之治吴楚实仓廪峙兵库创城
郭设守备而浙江之间浸有疆理矣蔿敖之相楚商
农士贾各肄其业德刑政事不易其常而湘汉之间
滋然繁甚矣加之两汉而下循吏接踵马援修骆越
之律张霸兴吴会之学王景导淮西以牛耕韦宙教
卷三十四 第 36a 页 WYG0969-0675a.png
江西以陶瓦许荆以人伦之教新桂岭之治任延锡
以诸华之风移岭表之俗而东南之邦浸为礼义矣
嗟乎城邑而居仓廪而储陶瓦以覆服牛以耕父子
夫妇以为家乡党庠序以为教斯中原之民自古能
之而东南之民自三代以前漫然未有闻知则与禽
兽何异哉逮夫春秋战国得善人君子以为邦浸革
蛮风而归诸华而又汉魏以还天下有变常首难于
西北衣冠转而南渡故西北益耗而东南益盛施于
以诸华之风移岭表之俗而东南之邦浸为礼义矣
嗟乎城邑而居仓廪而储陶瓦以覆服牛以耕父子
夫妇以为家乡党庠序以为教斯中原之民自古能
之而东南之民自三代以前漫然未有闻知则与禽
兽何异哉逮夫春秋战国得善人君子以为邦浸革
蛮风而归诸华而又汉魏以还天下有变常首难于
西北衣冠转而南渡故西北益耗而东南益盛施于
卷三十四 第 36b 页 WYG0969-0675b.png
隋唐宋朝风教滋美端与中原无异而民物丰夥又
复过之故知今之东南非昔之东南昔之东南不能
当一路而今之东南乃过于昔之中原又岂可一槩
论哉方西汉元始五年岁在乙丑东南县户仅得天
下十之一(时天下县千五百五十馀东南才百七十/馀天下户千二百馀万东南才百馀万)
后一百三十有九年当东汉建康九年岁在甲申东
南县户乃当天下之十二(时天下县千一百八十馀/东南当二百四十有馀天)
(下户九百七十万东/南当二百四十馀万)又后一百三十有六年当西晋
复过之故知今之东南非昔之东南昔之东南不能
当一路而今之东南乃过于昔之中原又岂可一槩
论哉方西汉元始五年岁在乙丑东南县户仅得天
下十之一(时天下县千五百五十馀东南才百七十/馀天下户千二百馀万东南才百馀万)
后一百三十有九年当东汉建康九年岁在甲申东
南县户乃当天下之十二(时天下县千一百八十馀/东南当二百四十有馀天)
(下户九百七十万东/南当二百四十馀万)又后一百三十有六年当西晋
卷三十四 第 37a 页 WYG0969-0675c.png
太康元年岁在庚子东南县户乃过天下十之三(时/天)
(下县千二百有馀东南当四百七十有馀/天下户二百四十五万东南八十馀万)又后四百
有六十年当李唐开元二十八年岁在庚辰东南县
户乃当天下十之四(时天下县千五百七十有馀东/南当六百有馀天下户八百四)
(十馀万东南二/百七十馀万)又后三百五十年当宋元丰末东南
县户乃过天下十之五(时天下县千一百三十馀东/南当四百七十有馀天下户)
(千六百五十万/东南九百万)观其县邑之增民户之庶既若此其
盛而又货财如山利源百出以今拟古邈焉殊绝盖
(下县千二百有馀东南当四百七十有馀/天下户二百四十五万东南八十馀万)又后四百
有六十年当李唐开元二十八年岁在庚辰东南县
户乃当天下十之四(时天下县千五百七十有馀东/南当六百有馀天下户八百四)
(十馀万东南二/百七十馀万)又后三百五十年当宋元丰末东南
县户乃过天下十之五(时天下县千一百三十馀东/南当四百七十有馀天下户)
(千六百五十万/东南九百万)观其县邑之增民户之庶既若此其
盛而又货财如山利源百出以今拟古邈焉殊绝盖
卷三十四 第 37b 页 WYG0969-0675d.png
自开辟以来东南财用之饶见诸载史者莫盛于唐
而宋犹且加增数倍唐时岁运东南粟以实关中不
赢二百万石而宋朝漕运大增岁至六百馀万石唐
朝出铜铁银锡之冶凡六州而五在江浙(宣润饶/衢信州)岁
铸钱多止十数万缗而宋朝鼓铸大增岁至百馀万
缗唐朝盐利初不过四十万缗至刘晏斡画其利常
增至六百万缗盐不常有而宋朝盐利大增多至岁
二千万缗而海盐之利居多茶利兴自唐季正元中
而宋犹且加增数倍唐时岁运东南粟以实关中不
赢二百万石而宋朝漕运大增岁至六百馀万石唐
朝出铜铁银锡之冶凡六州而五在江浙(宣润饶/衢信州)岁
铸钱多止十数万缗而宋朝鼓铸大增岁至百馀万
缗唐朝盐利初不过四十万缗至刘晏斡画其利常
增至六百万缗盐不常有而宋朝盐利大增多至岁
二千万缗而海盐之利居多茶利兴自唐季正元中
卷三十四 第 38a 页 WYG0969-0676a.png
始定之额得四十万缗自后代有增加终唐世不过
倍正元之额而宋茶利大增岁至二百二十五缗而
皆在东南此皆熙丰以前国家常赋之岁额也其后
益有加增至于今则又不然矣呜呼汉魏以还皇天
眷佑东南密为覆护俾斯民日以富庶迄于宋朝物
大丰美方之西汉盛时县邑之增几至三倍民户之
增几至十倍财货之增则数十百倍以至庠序之蔼
兴人材之挺出与夫典礼之修习俗之美则又与古
倍正元之额而宋茶利大增岁至二百二十五缗而
皆在东南此皆熙丰以前国家常赋之岁额也其后
益有加增至于今则又不然矣呜呼汉魏以还皇天
眷佑东南密为覆护俾斯民日以富庶迄于宋朝物
大丰美方之西汉盛时县邑之增几至三倍民户之
增几至十倍财货之增则数十百倍以至庠序之蔼
兴人材之挺出与夫典礼之修习俗之美则又与古
卷三十四 第 38b 页 WYG0969-0676b.png
斩焉不相侔矣虽往古中原之盛尤有所不逮则知
天运去来地无常利特因时而已然自开辟以来至
于宋之兴王者之作皆不自东南故议者不能无惑
而不知壅久必行蓄厚必发天意所钟抑有待而然
耳且如并州之地自陈隋以前寥寥数千载未有一
王兴其间河东三节度乃相继为帝又何其盛也闽
中之地自陈隋以前亦寥寥数千载未尝有显者出
及李唐中叶而后常衮唱其教欧阳詹为之师于是
天运去来地无常利特因时而已然自开辟以来至
于宋之兴王者之作皆不自东南故议者不能无惑
而不知壅久必行蓄厚必发天意所钟抑有待而然
耳且如并州之地自陈隋以前寥寥数千载未有一
王兴其间河东三节度乃相继为帝又何其盛也闽
中之地自陈隋以前亦寥寥数千载未尝有显者出
及李唐中叶而后常衮唱其教欧阳詹为之师于是
卷三十四 第 39a 页 WYG0969-0676c.png
庠序浸兴更五代至于宋朝而英才辈出杰然为国
用者不胜其纪由是观之则并州之利始于唐太宗
而闽中之利始于常衮又安知东南之利不始于宋
朝哉仰观俯察酌以民情国家之势断可识已
统论南北形胜
江河淮汉经乎中国皆自西而东注是开辟以来南
北之形势已分矣而古今推迁轻重夺移不可不审
也盖普率之间覆载长育各有定限旺于此则彼衰
用者不胜其纪由是观之则并州之利始于唐太宗
而闽中之利始于常衮又安知东南之利不始于宋
朝哉仰观俯察酌以民情国家之势断可识已
统论南北形胜
江河淮汉经乎中国皆自西而东注是开辟以来南
北之形势已分矣而古今推迁轻重夺移不可不审
也盖普率之间覆载长育各有定限旺于此则彼衰
卷三十四 第 39b 页 WYG0969-0676d.png
盛于此则彼谢虽先后不齐其有兴废一也是皆天
地自然之数非人所能为者观秦汉以前天运旺于
北方故天下之美举萃于西北其冠冕之盛风化之
美榖粟之丰机巧之利财用之饶户口之登举在淮
海以北才越淮汉以南顿然陵替故帝王之兴废在
西而谓之中国淮汉以南尽为蛮夷之域是以舜分
天下为十二州淮汉以北居其九(兖豫青徐雍/冀幽并营)淮汉
以南止居其三(荆扬/梁)周公分天下为九州淮汉以北
地自然之数非人所能为者观秦汉以前天运旺于
北方故天下之美举萃于西北其冠冕之盛风化之
美榖粟之丰机巧之利财用之饶户口之登举在淮
海以北才越淮汉以南顿然陵替故帝王之兴废在
西而谓之中国淮汉以南尽为蛮夷之域是以舜分
天下为十二州淮汉以北居其九(兖豫青徐雍/冀幽并营)淮汉
以南止居其三(荆扬/梁)周公分天下为九州淮汉以北
卷三十四 第 40a 页 WYG0969-0677a.png
居其七(兖豫青雍/并幽冀)淮汉以南居其二(荆/扬)汉武分天下
为十三部淮汉以北居其九(兖豫青徐梁/冀幽并司𨽻)淮汉以南
止居其四(荆扬/益交)元始中总天下千有二百馀万户淮
汉以南止当二百万户是秦汉以前万里南邦仅能
当天下四分之一而已加之三国而下继以东晋南
朝纷争数百年间斯民重困故晋武平吴藉其民户
才盈五十万隋文平陈其藉亦不过晋武之初反以
三隅两淮四川盖可知矣按其道里虽当宋朝十五
为十三部淮汉以北居其九(兖豫青徐梁/冀幽并司𨽻)淮汉以南
止居其四(荆扬/益交)元始中总天下千有二百馀万户淮
汉以南止当二百万户是秦汉以前万里南邦仅能
当天下四分之一而已加之三国而下继以东晋南
朝纷争数百年间斯民重困故晋武平吴藉其民户
才盈五十万隋文平陈其藉亦不过晋武之初反以
三隅两淮四川盖可知矣按其道里虽当宋朝十五
卷三十四 第 40b 页 WYG0969-0677b.png
路之地(淮南江南荆南湖南广南八路两浙/路福建路蜀川四路及京西南路)而户口
凋耗曾无江浙一路之民加之利源匮竭食货萧然
茶税未兴盐利无几酒课既疏商算亦罕其仰以给
国家之用者不过桑农之税而已是数百年间罄南
朝财赋所以曾不及宋朝江浙一路之半而乃用以
提挈天下大半之地以与西北争衡又岂可得哉爰
自李唐而下南北一家蛮荒万里悉为郡县而民物
自古凋零山川英杰抑郁而无所发泄由是天地王
凋耗曾无江浙一路之民加之利源匮竭食货萧然
茶税未兴盐利无几酒课既疏商算亦罕其仰以给
国家之用者不过桑农之税而已是数百年间罄南
朝财赋所以曾不及宋朝江浙一路之半而乃用以
提挈天下大半之地以与西北争衡又岂可得哉爰
自李唐而下南北一家蛮荒万里悉为郡县而民物
自古凋零山川英杰抑郁而无所发泄由是天地王
卷三十四 第 41a 页 WYG0969-0677c.png
气尽钟于北海岳之藏勃焉汹涌动植含灵莫不昌
盛而又蛮夷轨顺盗贼浸息更安史之变而无虞历
五季之难而获免其间纵有祸乱旋即削平至于宋
朝之兴罚罪吊民拾取诸国州县晏然不知有军而
圣圣承承深加涵养民物康宁益用丰泰遂为九围
重地夺往古西北之美而尽有之是以鲁邹多儒古
所同也至于宋朝则移在闽浙之间而洙泗寂然矣
关辅饶裕古所同也至于宋朝则移在江浙之间而
盛而又蛮夷轨顺盗贼浸息更安史之变而无虞历
五季之难而获免其间纵有祸乱旋即削平至于宋
朝之兴罚罪吊民拾取诸国州县晏然不知有军而
圣圣承承深加涵养民物康宁益用丰泰遂为九围
重地夺往古西北之美而尽有之是以鲁邹多儒古
所同也至于宋朝则移在闽浙之间而洙泗寂然矣
关辅饶裕古所同也至于宋朝则移在江浙之间而
卷三十四 第 41b 页 WYG0969-0677d.png
雍土荒凉矣青齐冠盖衣履亦古所同也至于宋朝
则移在蜀汉之间而海岱萧然矣古之赋于民者惟
桑麻所出而桑麻之饶关河为甚东南无足道焉宋
朝则异然酒茶盐铁香药关津之利岁入不赀虽两
税所及殆不能加国家利源莫重于此而太平在于
江淮闽浙川广之间西北无足道焉是以熙丰盛时
分天下为三路而淮汉以北止居其八(京西北路京/东两路陜西)
(两路河北两路/河东路共八路)淮汉以南乃居其十有五(即东晋南/朝十五路)
则移在蜀汉之间而海岱萧然矣古之赋于民者惟
桑麻所出而桑麻之饶关河为甚东南无足道焉宋
朝则异然酒茶盐铁香药关津之利岁入不赀虽两
税所及殆不能加国家利源莫重于此而太平在于
江淮闽浙川广之间西北无足道焉是以熙丰盛时
分天下为三路而淮汉以北止居其八(京西北路京/东两路陜西)
(两路河北两路/河东路共八路)淮汉以南乃居其十有五(即东晋南/朝十五路)
卷三十四 第 42a 页 WYG0969-0678a.png
(之/地)终天下户馀千有六百五十万而淮汉以北才当
五百馀万户(四京馀七十九万京东两路垂百二十/万京西北路垂四十九万河西北路垂)
(九十六万陜西两路垂一百三十二万河/东路垂五十九万共五百二十七万户)淮汉以南
乃当千有百万馀户(京西南路馀三十五万淮南两/路馀百三十一万两浙路垂一)
(百六十一万江西两路馀二百三十八万荆湖两路/垂一百五十三万蜀川四路馀一百九十五万福建)
(路馀一百五万广南两路馀八十/一万共千有一百一十九万户)大率当天下三之
二是不出东晋南朝之地而争十五倍之人以十五
倍之人而争三十倍之利举天下之利尽萃于南夏
五百馀万户(四京馀七十九万京东两路垂百二十/万京西北路垂四十九万河西北路垂)
(九十六万陜西两路垂一百三十二万河/东路垂五十九万共五百二十七万户)淮汉以南
乃当千有百万馀户(京西南路馀三十五万淮南两/路馀百三十一万两浙路垂一)
(百六十一万江西两路馀二百三十八万荆湖两路/垂一百五十三万蜀川四路馀一百九十五万福建)
(路馀一百五万广南两路馀八十/一万共千有一百一十九万户)大率当天下三之
二是不出东晋南朝之地而争十五倍之人以十五
倍之人而争三十倍之利举天下之利尽萃于南夏
卷三十四 第 42b 页 WYG0969-0678b.png
其古今相反若此之甚是岂非天运回环物无两大
故轻重夺移一至此耶抑尝譬之人之生世有幼必
有壮有壮必有老秦汉以前西北壮而东南稚也魏
晋而下壮者之齿益衰稚者之年方长至于宋朝而
壮者已老稚者已壮矣人犹以其昔日之壮也而未
敢轻其老以昔日之稚也而未知畏其壮是又可
以为常乎故曰古今推迁轻重得失不可不审
也
故轻重夺移一至此耶抑尝譬之人之生世有幼必
有壮有壮必有老秦汉以前西北壮而东南稚也魏
晋而下壮者之齿益衰稚者之年方长至于宋朝而
壮者已老稚者已壮矣人犹以其昔日之壮也而未
敢轻其老以昔日之稚也而未知畏其壮是又可
以为常乎故曰古今推迁轻重得失不可不审
也
卷三十四 第 43a 页 WYG0969-0678c.png
论青齐
春秋战国之时齐据东海雄置中夏赫然为五百年
之强国逮于秦汉之际形势益张与陜右相确天下
制胜之地举在两隅如河北江南皆不足道焉故韩
信下赵挈以与张耳而弗顾既袭有全齐遽启假王
之请汉为策命而蒯通遂知楚汉轻重举在于信垓
下克集西楚遂亡则其地利断可知也是故田肯有
东西秦之称愚初读战国楚汉之书殊觉齐地之强
春秋战国之时齐据东海雄置中夏赫然为五百年
之强国逮于秦汉之际形势益张与陜右相确天下
制胜之地举在两隅如河北江南皆不足道焉故韩
信下赵挈以与张耳而弗顾既袭有全齐遽启假王
之请汉为策命而蒯通遂知楚汉轻重举在于信垓
下克集西楚遂亡则其地利断可知也是故田肯有
东西秦之称愚初读战国楚汉之书殊觉齐地之强
卷三十四 第 43b 页 WYG0969-0678d.png
意其后世滋甚然而汉魏而下寥寥数千载间青齐
之地浸以汩没其间擅王(张/耳)僭帝(南/燕)与藩臣不轨(唐/淄)
(青/)节度者各一姓而已而又莫不喘息釜中幸乱苟
安仅为岁月崛强之计王师压境遽即丹夷所谓昔
日形势果何在也以至汉晋隋唐之季天下盗起如
猬南北五季之际中原祸乱沈酣奸雄投隙莫甚于
此时矣而全齐之地蔑尔无闻又何其荒凉削弱之
甚也夫土壤腴瘠山川夷险今古不殊而前后强弱
之地浸以汩没其间擅王(张/耳)僭帝(南/燕)与藩臣不轨(唐/淄)
(青/)节度者各一姓而已而又莫不喘息釜中幸乱苟
安仅为岁月崛强之计王师压境遽即丹夷所谓昔
日形势果何在也以至汉晋隋唐之季天下盗起如
猬南北五季之际中原祸乱沈酣奸雄投隙莫甚于
此时矣而全齐之地蔑尔无闻又何其荒凉削弱之
甚也夫土壤腴瘠山川夷险今古不殊而前后强弱
卷三十四 第 44a 页 WYG0969-0679a.png
相戾若此何哉既而考历代户口登耗与夫城邑修
废郡县增损离合之制然后知青齐之地一盛一衰
盖有自而来方姬周之季有齐垂九百年斯民久获
休息而为之上者经制缉理又皆得其道惟太公克
慎厥始而桓公克振厥中威王又克成厥终三后奋
功全底于治斯民浸以藩息凿斯池筑斯城深耕易
耨日以赴功而齐国赫赫称强伯矣当时齐地不下
七十城而临淄一城已有丁男二十一万触类而长
废郡县增损离合之制然后知青齐之地一盛一衰
盖有自而来方姬周之季有齐垂九百年斯民久获
休息而为之上者经制缉理又皆得其道惟太公克
慎厥始而桓公克振厥中威王又克成厥终三后奋
功全底于治斯民浸以藩息凿斯池筑斯城深耕易
耨日以赴功而齐国赫赫称强伯矣当时齐地不下
七十城而临淄一城已有丁男二十一万触类而长
卷三十四 第 44b 页 WYG0969-0679b.png
则他城可知故苏秦称齐人连衽成帷挥汗成雨盖
言蕃庶之甚也尝考西汉之时全齐之地有二百三
十馀县民户不下二百万大率当天下之十二盖其
去田氏为未远也故知春秋战国楚汉之时齐地独
称强伯不为过矣爰自新莽之乱山东盗起而青徐
首难暨光武中兴削平中土而齐实为殿故地已丘
墟户口凋耗建武之初县邑并省几半涵养二百年
而民户不踰百万重以黄巾之乱海岱骚然全齐之
言蕃庶之甚也尝考西汉之时全齐之地有二百三
十馀县民户不下二百万大率当天下之十二盖其
去田氏为未远也故知春秋战国楚汉之时齐地独
称强伯不为过矣爰自新莽之乱山东盗起而青徐
首难暨光武中兴削平中土而齐实为殿故地已丘
墟户口凋耗建武之初县邑并省几半涵养二百年
而民户不踰百万重以黄巾之乱海岱骚然全齐之
卷三十四 第 45a 页 WYG0969-0679c.png
民举如群盗拿贼数载杀伤困重而归降曹公者犹
百三十馀万人籍其勇锐者为兵馀皆漂流失所自
是齐地空矣魏晋之际休息六十年而民户才盈十
万举全齐之民仅能当战国临淄一城之众既而又
遭永宁之后王弥骋乱杀戮如刈濒海困重虽有州
郡之名几为空地自是而后东国汨焉不振势亦宜
也由是观之天下国家之轻重特在民户登耗何如
苟人物蕃庶则卤莽为膏腴隳废为金汤丘墟为甍
百三十馀万人籍其勇锐者为兵馀皆漂流失所自
是齐地空矣魏晋之际休息六十年而民户才盈十
万举全齐之民仅能当战国临淄一城之众既而又
遭永宁之后王弥骋乱杀戮如刈濒海困重虽有州
郡之名几为空地自是而后东国汨焉不振势亦宜
也由是观之天下国家之轻重特在民户登耗何如
苟人物蕃庶则卤莽为膏腴隳废为金汤丘墟为甍
卷三十四 第 45b 页 WYG0969-0679d.png
栋荒圮为桑麻狼号鬼哭之地为鸡犬相闻牛羊群
牧之乡而赫然盛强矣乃若人民凋耗莫克有为虽
雍州之上腴蜀土之险阻东国之纤巧河朔之强悍
将安设施哉斯率土之滨莫不皆然岂惟青齐之地
古今盛衰有足诧也抑尝譬之土地其躯干人民其
精魄也精魄去矣躯干犹存其何用哉彼有争地以
战杀人盈野是犹舍精魄而争其躯干岂可谓知务
也哉
牧之乡而赫然盛强矣乃若人民凋耗莫克有为虽
雍州之上腴蜀土之险阻东国之纤巧河朔之强悍
将安设施哉斯率土之滨莫不皆然岂惟青齐之地
古今盛衰有足诧也抑尝譬之土地其躯干人民其
精魄也精魄去矣躯干犹存其何用哉彼有争地以
战杀人盈野是犹舍精魄而争其躯干岂可谓知务
也哉
卷三十四 第 46a 页 WYG0969-0680a.png
论韩魏
河南豫州之地平夷洞达九有一毂八面受敌之场
也而战国之时韩魏以区区陋邦北萦南齐环绕数
千里界于秦楚齐赵四大国之间无再会不受敌而
虎狼之秦搏噬尤亟其势可谓危矣而终能鸡唱荷
戈月沉击柝继世相承为二百年之战国及与齐楚
皆亡夫以二百年韩魏之君岂皆贤哉咸能不失疆
土则以生于忧患故耳下至李唐之乱梁王朱温亦
河南豫州之地平夷洞达九有一毂八面受敌之场
也而战国之时韩魏以区区陋邦北萦南齐环绕数
千里界于秦楚齐赵四大国之间无再会不受敌而
虎狼之秦搏噬尤亟其势可谓危矣而终能鸡唱荷
戈月沉击柝继世相承为二百年之战国及与齐楚
皆亡夫以二百年韩魏之君岂皆贤哉咸能不失疆
土则以生于忧患故耳下至李唐之乱梁王朱温亦
卷三十四 第 46b 页 WYG0969-0680b.png
割据河南潜窥唐室天下环起而攻之腹背首尾举
为敌国而温转战万里出入十年亦能劫据中原以
倾唐祚然后知无山河之恃者所以固疆埸之防无
守禦之志者所以启开拓之心天下之势固有不安
之安不固之固存焉在王者处之何如耳
论淮蔡
河南之地天下之中其生民禀中和性安舒逸豫而
不能为乱故古名其州为豫自秦汉以还天下有变
为敌国而温转战万里出入十年亦能劫据中原以
倾唐祚然后知无山河之恃者所以固疆埸之防无
守禦之志者所以启开拓之心天下之势固有不安
之安不固之固存焉在王者处之何如耳
论淮蔡
河南之地天下之中其生民禀中和性安舒逸豫而
不能为乱故古名其州为豫自秦汉以还天下有变
卷三十四 第 47a 页 WYG0969-0680c.png
常为兵冲而其民不工战斗大抵易为勘定王师甫
至则箪食交迎虽有奸雄不能割据岂非习俗和平
不能为乱故耶爰自李唐中叶而后两河淆乱李忠
臣节度淮西统其下暴掠以启众心而蔡人始乐为
不轨忠臣既败李希烈承之益逞由是申蔡之人纵
乱如归吴少诚继世遂以跋扈淮西之民习久为常
但知为贼之利不复知有逆顺之理及王师压境则
城自为守人自为战父子相视死不为悔其钳乱锢
至则箪食交迎虽有奸雄不能割据岂非习俗和平
不能为乱故耶爰自李唐中叶而后两河淆乱李忠
臣节度淮西统其下暴掠以启众心而蔡人始乐为
不轨忠臣既败李希烈承之益逞由是申蔡之人纵
乱如归吴少诚继世遂以跋扈淮西之民习久为常
但知为贼之利不复知有逆顺之理及王师压境则
城自为守人自为战父子相视死不为悔其钳乱锢
卷三十四 第 47b 页 WYG0969-0680d.png
祸乃与羌夷无异故唐朝环天下兵以事三州历三
世五将五十馀年仅乃克之顾其人如此则所谓昔
人安舒逸豫之性果何在也嗟乎河南之地自古名
为豫州而习俗之弊乃至甚于幽燕惨杀之气而况
不为豫者乎为人上而以风俗为任者其可不戒哉
论汴梁
郦食其荀文若之徒皆称陈留为天下之冲四通五
达之郊盖言其平夷洞达而坐九围之中也故从古
世五将五十馀年仅乃克之顾其人如此则所谓昔
人安舒逸豫之性果何在也嗟乎河南之地自古名
为豫州而习俗之弊乃至甚于幽燕惨杀之气而况
不为豫者乎为人上而以风俗为任者其可不戒哉
论汴梁
郦食其荀文若之徒皆称陈留为天下之冲四通五
达之郊盖言其平夷洞达而坐九围之中也故从古
卷三十四 第 48a 页 WYG0969-0681a.png
盟会战争此地尤亟傅称夏禹有钧台之亭今阳翟
县(京西三/百里)有钧台陂春秋齐桓公会诸侯于葵丘今
雍丘县(京东/七里)有葵丘聚吴晋争战于黄池即今之封
丘县也(京北六/十里)晋文公会诸侯于践土即今之荥阳
也(京西北百/六十里)晋败楚师于鄢陵即今之鄢陵县也(京/东)
(南百六/十里)楚败晋师于邲即今之管城县也(京西百/四十里)袁
曹相持于官渡在今之中牟县北(京西七/十里)刘项画界
于鸿沟在今之荥阳县西(京西百/九十里)祖逖镇雍丘而黄
县(京西三/百里)有钧台陂春秋齐桓公会诸侯于葵丘今
雍丘县(京东/七里)有葵丘聚吴晋争战于黄池即今之封
丘县也(京北六/十里)晋文公会诸侯于践土即今之荥阳
也(京西北百/六十里)晋败楚师于鄢陵即今之鄢陵县也(京/东)
(南百六/十里)楚败晋师于邲即今之管城县也(京西百/四十里)袁
曹相持于官渡在今之中牟县北(京西七/十里)刘项画界
于鸿沟在今之荥阳县西(京西百/九十里)祖逖镇雍丘而黄
卷三十四 第 48b 页 WYG0969-0681b.png
河以南尽为汉有即今之雍丘县也南北朝力争河
南而滑台兼为重镇即今之白马县也(京北二/百里)若此
之类前史班班未易殚举则荀郦之言为不诬矣故
秦汉以还讫于南北朝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四面搏
击莽为战场王伯之兴未有都于汴者盖惮其四通
五达而无险可恃也爰自隋炀帝大开汴河直达淮
泗而大梁实坐要会扼南北水陆之冲形势百倍既
焉李唐中偾奄山东百州大梁屹为重镇逮黄巢逆
南而滑台兼为重镇即今之白马县也(京北二/百里)若此
之类前史班班未易殚举则荀郦之言为不诬矣故
秦汉以还讫于南北朝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四面搏
击莽为战场王伯之兴未有都于汴者盖惮其四通
五达而无险可恃也爰自隋炀帝大开汴河直达淮
泗而大梁实坐要会扼南北水陆之冲形势百倍既
焉李唐中偾奄山东百州大梁屹为重镇逮黄巢逆
卷三十四 第 49a 页 WYG0969-0681c.png
乱中原分扰梁高祖僭窥唐室遂据汴地以为根本
既而征伐四克卒拓中原自后常为帝居迤于宋朝
勃兴卜都仍旧开宝九年三月驾幸西京有事于南
郊遂有留都之意议者谓东京汴渠引漕东南宿卫
百万实所仰给帑藏军兵皆在枢握本不可摇即日
下诏东还呜呼古先哲王所以更都三河之间者盖
务求水陆便利之乡所以便国用而纾民力也尝考
尧都平阳命夏禹治水每一州所至必导决川流直通
既而征伐四克卒拓中原自后常为帝居迤于宋朝
勃兴卜都仍旧开宝九年三月驾幸西京有事于南
郊遂有留都之意议者谓东京汴渠引漕东南宿卫
百万实所仰给帑藏军兵皆在枢握本不可摇即日
下诏东还呜呼古先哲王所以更都三河之间者盖
务求水陆便利之乡所以便国用而纾民力也尝考
尧都平阳命夏禹治水每一州所至必导决川流直通
卷三十四 第 49b 页 WYG0969-0681d.png
于河以达平阳皆所以便诸侯之职贡也宋祖之兴
混一宇内而犹都大梁诚得唐尧之遗志焉
论睢阳保障江淮
春秋以还议者纷纷莫不以名城要害之为尚谓天
下国家藩篱举在于此而不知险非人不守人无险
不固险在于人而不在于城也何则睢阳之城自春
秋有之历秦汉魏晋暨于南北朝其间中原变故多
矣初未闻其为要害之地及禄山反陷没两京威焰
混一宇内而犹都大梁诚得唐尧之遗志焉
论睢阳保障江淮
春秋以还议者纷纷莫不以名城要害之为尚谓天
下国家藩篱举在于此而不知险非人不守人无险
不固险在于人而不在于城也何则睢阳之城自春
秋有之历秦汉魏晋暨于南北朝其间中原变故多
矣初未闻其为要害之地及禄山反陷没两京威焰
卷三十四 第 50a 页 WYG0969-0682a.png
赫然而张巡许远持孤旅扼危城困十万之众于一
埤之下俾江淮克全中兴实赖以济则所谓要害者
果在于睢阳乎抑亦有赖于巡远也泛观前史所谓
要害大率得人则重失人则轻蕞尔危城屹为重镇
者无世无之如盱眙玉璧钟离宛丘诸侯自秦汉以
还皆蔑然无闻及魏太武南渡长驱江淮江北尘溃
南朝大振而臧质乃固守旴眙(宋朝/泗州)西魏之初齐神
武扫国西下气吞关陜而韦孝宽乃固守玉璧(故城/在宋)
埤之下俾江淮克全中兴实赖以济则所谓要害者
果在于睢阳乎抑亦有赖于巡远也泛观前史所谓
要害大率得人则重失人则轻蕞尔危城屹为重镇
者无世无之如盱眙玉璧钟离宛丘诸侯自秦汉以
还皆蔑然无闻及魏太武南渡长驱江淮江北尘溃
南朝大振而臧质乃固守旴眙(宋朝/泗州)西魏之初齐神
武扫国西下气吞关陜而韦孝宽乃固守玉璧(故城/在宋)
卷三十四 第 50b 页 WYG0969-0682b.png
(朝绛州稷/山县西)萧梁之初元英提山东数十万众乘胜而
南江淮震骇而昌义之乃以三千兵固守钟离(宋朝/濠州)
李唐之季黄巢讧乱剽击万里宇内瓦裂而赵犨乃
固守宛丘(宋朝/陈州)皆能挫锐摧敌收不世之功则四城
之要害为何如以至隗嚣保冀李宪阻舒吴守须濡
坞魏争滑台城吴大义窃咸阳王武俊僭真定或攻
之连年而不下或讨之再世而不宾或环天下兵束
之而无功或数十百年争之而不已自当时观之宜
南江淮震骇而昌义之乃以三千兵固守钟离(宋朝/濠州)
李唐之季黄巢讧乱剽击万里宇内瓦裂而赵犨乃
固守宛丘(宋朝/陈州)皆能挫锐摧敌收不世之功则四城
之要害为何如以至隗嚣保冀李宪阻舒吴守须濡
坞魏争滑台城吴大义窃咸阳王武俊僭真定或攻
之连年而不下或讨之再世而不宾或环天下兵束
之而无功或数十百年争之而不已自当时观之宜
卷三十四 第 51a 页 WYG0969-0682c.png
若险夷巩固之甚真所谓名城要害者而前此未有
闻也后此不复有闻也故知地利无常惟人所制吾
险不足恃敌险不足畏苟得其人函关虽大拳泥可
封也苟失其人黄河虽广一苇可航也故善设险者
择良将善守城者固民心城不下虽云屯百万其孰
能乘之哉嗟乎前史班班议论要险守禦之术多矣
莫不据一时成败而言非可为万世通论也得其要
者孟轲氏而已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
闻也后此不复有闻也故知地利无常惟人所制吾
险不足恃敌险不足畏苟得其人函关虽大拳泥可
封也苟失其人黄河虽广一苇可航也故善设险者
择良将善守城者固民心城不下虽云屯百万其孰
能乘之哉嗟乎前史班班议论要险守禦之术多矣
莫不据一时成败而言非可为万世通论也得其要
者孟轲氏而已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
卷三十四 第 51b 页 WYG0969-0682d.png
勿去此则万世不易之要害也若张巡许远之徒岂
非所谓与民守之效死而不去者乎愚感巡远睢阳
之事故备论于此而人事地利之分庶可见矣
论河朔
甚矣乱离之势不可以久而兴复之功不可以缓也
盖常人之情骇于骤见而狃于常闻作于始而怠于
终方其祸乱之初天下之人骇然而奋虽匹夫匹妇
莫不有忠义奋激之心则奸雄之徒劫以从乱也难
非所谓与民守之效死而不去者乎愚感巡远睢阳
之事故备论于此而人事地利之分庶可见矣
论河朔
甚矣乱离之势不可以久而兴复之功不可以缓也
盖常人之情骇于骤见而狃于常闻作于始而怠于
终方其祸乱之初天下之人骇然而奋虽匹夫匹妇
莫不有忠义奋激之心则奸雄之徒劫以从乱也难
卷三十四 第 52a 页 WYG0969-0683a.png
及其久也天下之人习乱为常因循顾望之心生而
忠义敢为之气阻则奸雄之徒劫以从乱也易及其
又久也天下之人荡而忘反耆旧既没而少壮生长
乱离视犯顺逆节之事以为当然则操戈为仇者唯
知各为其主矣于是有一危而不可复安一乱而不
可复理历观前古例有此弊而李唐河北之祸尤为
昭然方安史首乱两京沦没宇内大震唐祚不绝仅
若缀旒而肃宗匹马北方提孤军横抟强敌不数年
忠义敢为之气阻则奸雄之徒劫以从乱也易及其
又久也天下之人荡而忘反耆旧既没而少壮生长
乱离视犯顺逆节之事以为当然则操戈为仇者唯
知各为其主矣于是有一危而不可复安一乱而不
可复理历观前古例有此弊而李唐河北之祸尤为
昭然方安史首乱两京沦没宇内大震唐祚不绝仅
若缀旒而肃宗匹马北方提孤军横抟强敌不数年
卷三十四 第 52b 页 WYG0969-0683b.png
间遂清大憝者盖民心未变因而取之易以成功故
也及代宗瓜分河朔付诸叛将涵养二十年间群起
而肆逆则虽穷天下兵累世争之终不能克盖民心
已变则难以成功故耳切观贞元之初朱滔召燕人
以叛号于众者三皆不应遂劫之以前既乃大噪而
还滔诛戮数百人然后定则知河朔之人本无负唐
之心不幸因循以至此耳且以德宗之初去天宝之
乱几三十年矣而河朔之民犹未始忘唐者岂不以
也及代宗瓜分河朔付诸叛将涵养二十年间群起
而肆逆则虽穷天下兵累世争之终不能克盖民心
已变则难以成功故耳切观贞元之初朱滔召燕人
以叛号于众者三皆不应遂劫之以前既乃大噪而
还滔诛戮数百人然后定则知河朔之人本无负唐
之心不幸因循以至此耳且以德宗之初去天宝之
乱几三十年矣而河朔之民犹未始忘唐者岂不以
卷三十四 第 53a 页 WYG0969-0683c.png
太平之老犹在而斯民犹有所闻故邪逮四十五年
之后耆旧既没少壮生长离散不复知有太平涵养
之恩于是狼心始逞而不可谁何矣愚故曰乱离之
势不可以久而兴复之功不可以缓者此也
统论河西
杜氏通典言唐之土宇南北如汉之盛时东不及而
西则过之唐史取其说以序地理志此盖开元天宝
时事也然愚尝考之河西在汉本匈奴休屠所居武
之后耆旧既没少壮生长离散不复知有太平涵养
之恩于是狼心始逞而不可谁何矣愚故曰乱离之
势不可以久而兴复之功不可以缓者此也
统论河西
杜氏通典言唐之土宇南北如汉之盛时东不及而
西则过之唐史取其说以序地理志此盖开元天宝
时事也然愚尝考之河西在汉本匈奴休屠所居武
卷三十四 第 53b 页 WYG0969-0683d.png
帝始取其地置郡县自东汉以来民物富庶与中州
不殊窦融张轨乘时多难保有其地融值光武中兴
亟归版图而轨遂割据累世其后又有吕光秃发沮
渠之徒迭据其土小者称王大者僭号盖其地势险
僻可以自保于一隅货贿殷富可以无求于中土故
五凉相继夷夏不同而其所以为国者经制文物俱
能放效中华与氐羌角立中州人士之避难流徙者
多往依之盖其风土可乐如此唐天宝以后河西陇
不殊窦融张轨乘时多难保有其地融值光武中兴
亟归版图而轨遂割据累世其后又有吕光秃发沮
渠之徒迭据其土小者称王大者僭号盖其地势险
僻可以自保于一隅货贿殷富可以无求于中土故
五凉相继夷夏不同而其所以为国者经制文物俱
能放效中华与氐羌角立中州人士之避难流徙者
多往依之盖其风土可乐如此唐天宝以后河西陇
卷三十四 第 54a 页 WYG0969-0684a.png
右没于吐蕃大中虽复河湟而名存实亡流传五代
以及于宋而河陇为西夏所据元昊倔强搆逆兵势
甚锐竭天下之力不能少挫其锋然至绝其岁赐互
市则不免衣皮食酪几不能为国是以亟亟屈服盖
河西之地自唐中叶以后一沦异域顿化为荒莽沙
漠之区无复昔之殷富繁华矣唐自安史之乱西北
土地皆不能如旧然北方如卢龙沧景虽世为强藩
所据自据其兵赋而奉正朔请旌莭犹唐之臣也风
以及于宋而河陇为西夏所据元昊倔强搆逆兵势
甚锐竭天下之力不能少挫其锋然至绝其岁赐互
市则不免衣皮食酪几不能为国是以亟亟屈服盖
河西之地自唐中叶以后一沦异域顿化为荒莽沙
漠之区无复昔之殷富繁华矣唐自安史之乱西北
土地皆不能如旧然北方如卢龙沧景虽世为强藩
所据自据其兵赋而奉正朔请旌莭犹唐之臣也风
卷三十四 第 54b 页 WYG0969-0684b.png
声气习文物礼乐犹承平之旧也独西陲沦于吐蕃
祖宗功德所昭垂尽没于委靡不振之气遂使数百
年间不能自拔虽骁悍如元昊所有土地过于五凉
(五凉止有河西/五郡无灵夏)然不过与诸蕃部落杂处于旱海不
毛之地兵革之犀利财货之殷富俱不能如曩时是
以北事辽南事宋仅足以自存然则凉州之地自乱
而至治始于汉而殷富者数百年自治而复至乱始
于唐而抢攘者复数百年谓唐之土地西过于汉者
祖宗功德所昭垂尽没于委靡不振之气遂使数百
年间不能自拔虽骁悍如元昊所有土地过于五凉
(五凉止有河西/五郡无灵夏)然不过与诸蕃部落杂处于旱海不
毛之地兵革之犀利财货之殷富俱不能如曩时是
以北事辽南事宋仅足以自存然则凉州之地自乱
而至治始于汉而殷富者数百年自治而复至乱始
于唐而抢攘者复数百年谓唐之土地西过于汉者
卷三十四 第 55a 页 WYG0969-0684c.png
非要终之论也
荆扬统论
三国之季吴主孙皓自建邺溯流移都武昌而土地
埆塉民间苦之当时谣曰宁饮建邺水不食武昌鱼
宁还建邺死不止武昌居诚以地薄而民穷也据禹
贡荆州厥土涂泥厥田下中而武昌乃荆州之壤即
宋朝之鄂州是鄂州之塉振古则然矣然而李唐长
庆中崔郾为观察治陜以宽继治鄂更以严或问其
荆扬统论
三国之季吴主孙皓自建邺溯流移都武昌而土地
埆塉民间苦之当时谣曰宁饮建邺水不食武昌鱼
宁还建邺死不止武昌居诚以地薄而民穷也据禹
贡荆州厥土涂泥厥田下中而武昌乃荆州之壤即
宋朝之鄂州是鄂州之塉振古则然矣然而李唐长
庆中崔郾为观察治陜以宽继治鄂更以严或问其
卷三十四 第 55b 页 WYG0969-0684d.png
故曰陜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鄂土沃而民剽非
用威莫治也夫陜郡古雍州之界厥土黄壤厥田上
上而鄂土比之犹且为沃则土腴可知矣彼唐尧以
来至于三国之季二千五百馀年矣鄂土之塉自若
也孙皓而下至于崔郾之时才五百五十年矣而土
壤腴塉若此其不侔何哉盖三代以前东南荒凉为
甚春秋而下又为吴楚之境两汉之际未经辑理自
吴主孙权以来始倚武昌为重更三国东晋西晋南
用威莫治也夫陜郡古雍州之界厥土黄壤厥田上
上而鄂土比之犹且为沃则土腴可知矣彼唐尧以
来至于三国之季二千五百馀年矣鄂土之塉自若
也孙皓而下至于崔郾之时才五百五十年矣而土
壤腴塉若此其不侔何哉盖三代以前东南荒凉为
甚春秋而下又为吴楚之境两汉之际未经辑理自
吴主孙权以来始倚武昌为重更三国东晋西晋南
卷三十四 第 56a 页 WYG0969-0685a.png
朝之时常为重镇舟车所凑人物聚焉积壤流膏耕
凿滋利岁时浸久遂为沃壤则亦宜然也虽自东汉
以还东南民物渐以蕃息至于隋唐宋朝大为丰美
人力既备皆为沃壤方之往古全不相侔固非特鄂
土为然也按禹贡扬州厥田下下是东南之地天下
最塉薄者也而隋志乃称江浙之间川泽衍沃有陆
海之饶与古相反如此岂不以两晋南朝之时人力
有致于此耶尝观汉武帝时赵过能为代田比他亩
凿滋利岁时浸久遂为沃壤则亦宜然也虽自东汉
以还东南民物渐以蕃息至于隋唐宋朝大为丰美
人力既备皆为沃壤方之往古全不相侔固非特鄂
土为然也按禹贡扬州厥田下下是东南之地天下
最塉薄者也而隋志乃称江浙之间川泽衍沃有陆
海之饶与古相反如此岂不以两晋南朝之时人力
有致于此耶尝观汉武帝时赵过能为代田比他亩
卷三十四 第 56b 页 WYG0969-0685b.png
倍收固非土地有腴塉而人力有勤怠也特谋画有
工拙耳振古中原之地种植所加尽为沃壤者讵皆
其质然哉抑由历代帝王所都朝觐会同九有辐辏
百巧所聚万货所通人力脩而地利尽故也及汉魏
以还天下有变常首难于西北则衣冠伎巧转而南
渡四方习俗所利举萃东南农桑工贾由尽其便人
物之繁与京华无异而土壤亦从而沃矣加之乱离
少弭上下浸安井里环萃以粪其田鸡豚畜之牛羊
工拙耳振古中原之地种植所加尽为沃壤者讵皆
其质然哉抑由历代帝王所都朝觐会同九有辐辏
百巧所聚万货所通人力脩而地利尽故也及汉魏
以还天下有变常首难于西北则衣冠伎巧转而南
渡四方习俗所利举萃东南农桑工贾由尽其便人
物之繁与京华无异而土壤亦从而沃矣加之乱离
少弭上下浸安井里环萃以粪其田鸡豚畜之牛羊
卷三十四 第 57a 页 WYG0969-0685c.png
牧之荆棘芟而草莱辟种植时而灌溉利虽欲不为
沃壤得乎哉且以有隋盛时总江浙闽中不盈三十
万户则人力之不宁几何自唐朝以来浸以休息更
五代至于宋朝增至五百馀万户州县郡镇整焉相
望则其陆海之名益不虚矣故知今之东南全非昔
之东南若欲议东南之实必舍古之名然后可也
统论江淮襄阳巴蜀
自京口而至秣陵控带荆扬引辅江湖咫尺淮甸应
沃壤得乎哉且以有隋盛时总江浙闽中不盈三十
万户则人力之不宁几何自唐朝以来浸以休息更
五代至于宋朝增至五百馀万户州县郡镇整焉相
望则其陆海之名益不虚矣故知今之东南全非昔
之东南若欲议东南之实必舍古之名然后可也
统论江淮襄阳巴蜀
自京口而至秣陵控带荆扬引辅江湖咫尺淮甸应
卷三十四 第 57b 页 WYG0969-0685d.png
接梁宋人皆知其为长江之险也自武昌而至于江
陵东通吴会西连巴蜀南极湖襄北控关洛人皆知
其为荆湖之险也自涪陵而极于成都土地险塞沃
野千里控渝扼泸联接关陇人皆知其为巴蜀之险
也然知有长江之势而不知所以为守淮之计则非
知江之险者也徒知有荆湖之势而不知所以为襄
汉之计则非知荆湖之险者也徒知有巴蜀之势而
不知所以为汉中之备则非知巴蜀之险者也盖长
陵东通吴会西连巴蜀南极湖襄北控关洛人皆知
其为荆湖之险也自涪陵而极于成都土地险塞沃
野千里控渝扼泸联接关陇人皆知其为巴蜀之险
也然知有长江之势而不知所以为守淮之计则非
知江之险者也徒知有荆湖之势而不知所以为襄
汉之计则非知荆湖之险者也徒知有巴蜀之势而
不知所以为汉中之备则非知巴蜀之险者也盖长
卷三十四 第 58a 页 WYG0969-0686a.png
淮所以为江浙之藩篱襄汉所以为荆湖之唇齿汉
中又所以为巴蜀之门户陈宣帝失淮甸之地而致
隋人之祸南唐罢把浅之师而启周师之衅盖弃淮
而守江则江左亦难以自立矣吴人不得襄阳杜预
得以成江陵之捷苻秦会师淮北而朱序必欲以严
城中之守盖弃襄阳而守荆湖则荆湖必不能以自
固矣曹操既破汉中故蜀人皆无自固之志姜维退
保汉乐二城故钟会如履无人之域盖弃汉中则巴
中又所以为巴蜀之门户陈宣帝失淮甸之地而致
隋人之祸南唐罢把浅之师而启周师之衅盖弃淮
而守江则江左亦难以自立矣吴人不得襄阳杜预
得以成江陵之捷苻秦会师淮北而朱序必欲以严
城中之守盖弃襄阳而守荆湖则荆湖必不能以自
固矣曹操既破汉中故蜀人皆无自固之志姜维退
保汉乐二城故钟会如履无人之域盖弃汉中则巴
卷三十四 第 58b 页 WYG0969-0686b.png
蜀必不能自存矣惟守江以为门户备淮以为藩篱
则长江之险可得而保也以荆湖为重镇以襄阳为
唇齿则荆湖之险可得而固也以巴蜀为要害以汉
中为门户则巴蜀之险可得而有也晋人能守合肥
寿阳以为重地故刘石终不能踰淮以图晋陶侃使
桓宣以镇襄阳故赵人不能越汉沔以取荆蜀以魏
延镇汉中故魏人不敢踰南郑以谋蜀合历代之得
失而并观之则荆襄江淮蜀汉之相为用其效可观
则长江之险可得而保也以荆湖为重镇以襄阳为
唇齿则荆湖之险可得而固也以巴蜀为要害以汉
中为门户则巴蜀之险可得而有也晋人能守合肥
寿阳以为重地故刘石终不能踰淮以图晋陶侃使
桓宣以镇襄阳故赵人不能越汉沔以取荆蜀以魏
延镇汉中故魏人不敢踰南郑以谋蜀合历代之得
失而并观之则荆襄江淮蜀汉之相为用其效可观
卷三十四 第 59a 页 WYG0969-0686c.png
矣昔祖逖自淮阴进兵以复河南到彦之自汉入泗
以平司兖则在淮之形势为可用也桓温自江陵以
趋霸上柳元景自襄阳以克潼关则在荆襄之形势
为可用也汉高祖自南郑以克三秦诸葛孔明自汉
中以镇关陇则汉中之形势为可用也为今之计自
淮泗以捣青徐自寿春以取汝颍取财于蜀合军于
陜以遏河陇出师襄阳困粮唐邓以趋京洛则天下
之大势一矣
以平司兖则在淮之形势为可用也桓温自江陵以
趋霸上柳元景自襄阳以克潼关则在荆襄之形势
为可用也汉高祖自南郑以克三秦诸葛孔明自汉
中以镇关陇则汉中之形势为可用也为今之计自
淮泗以捣青徐自寿春以取汝颍取财于蜀合军于
陜以遏河陇出师襄阳困粮唐邓以趋京洛则天下
之大势一矣
卷三十四 第 59b 页 WYG0969-0686d.png
论江淮
江淮之险天地所以限南北也而长淮之地又天地
所以蔽长江也昔立国于南则守江以为家户备淮
以为藩篱是故轻重之权不在江而在淮知有江而
不知有淮是未知有重险者也夫江东西东极于海
上流江陵归峡则襄阳随郢为之藩蔽中流武昌九
江则舒蕲光黄为之藩蔽下流建康京口则真阳楚
泗庐寿为之藩蔽昔三国时吴不得淮南至晋太康
江淮之险天地所以限南北也而长淮之地又天地
所以蔽长江也昔立国于南则守江以为家户备淮
以为藩篱是故轻重之权不在江而在淮知有江而
不知有淮是未知有重险者也夫江东西东极于海
上流江陵归峡则襄阳随郢为之藩蔽中流武昌九
江则舒蕲光黄为之藩蔽下流建康京口则真阳楚
泗庐寿为之藩蔽昔三国时吴不得淮南至晋太康
卷三十四 第 60a 页 WYG0969-0687a.png
兵出广陵寿春而吴亡东晋经刘石苻姚之乱长淮
以南一彼一此而合淝寿阳淮阴常为晋氏镇守至
陈宣帝始尽失淮南之地其后贺若弼等自扬庐渡
采石京口而陈亡南唐罢把浅之师寿春失守而江
北之地遂入于周此淮南之得失系江左之安危也
今自淮而东以楚泗广陵为之表则京口秣陵得以
蔽遮自淮而西以寿庐历阳为之表则建康姑熟得
以襟带江西之镇莫重于浔阳而舒蕲者浔阳之表
以南一彼一此而合淝寿阳淮阴常为晋氏镇守至
陈宣帝始尽失淮南之地其后贺若弼等自扬庐渡
采石京口而陈亡南唐罢把浅之师寿春失守而江
北之地遂入于周此淮南之得失系江左之安危也
今自淮而东以楚泗广陵为之表则京口秣陵得以
蔽遮自淮而西以寿庐历阳为之表则建康姑熟得
以襟带江西之镇莫重于浔阳而舒蕲者浔阳之表
卷三十四 第 60b 页 WYG0969-0687b.png
也湖北之镇莫重于武昌而齐安者实武昌之表也
愚观三国六朝之间争战攻守尝从事于此矣恨其
未知所以用之也吴氏自孙策驻足江东而于淮之
地则又有庐江之守故魏氏虽窃取中土而不能以
得吴世率以为守淮之利足以蔽长江也而不知用
淮之利以图取江东此吴氏之失也刘宋自刘裕立国
于建邺而于淮之地则有盱眙之蔽故元魏虽有虎视
之意而终不能窥宋世率以为守淮之地足以蔽长江
愚观三国六朝之间争战攻守尝从事于此矣恨其
未知所以用之也吴氏自孙策驻足江东而于淮之
地则又有庐江之守故魏氏虽窃取中土而不能以
得吴世率以为守淮之利足以蔽长江也而不知用
淮之利以图取江东此吴氏之失也刘宋自刘裕立国
于建邺而于淮之地则有盱眙之蔽故元魏虽有虎视
之意而终不能窥宋世率以为守淮之地足以蔽长江
卷三十四 第 61a 页 WYG0969-0687c.png
而不知用淮之利以争中原此刘宋之失也萧梁自武
帝立国于江左虽与元魏交争于两淮之间互有胜
负而钟离之守元英退缩敛衽而不敢争世之议
者又以为淮右之势诚足以禦敌人之冲也而不
知用淮以为恢拓之计则其失殆与孙吴刘氏等耳
愚考之孙权踵孙策之遗绪而无争冲攻取之才观
孙策晚岁嘱咐之语止以自保之能许之而鲁肃帷
幄之谋亦止于保守江东之计故庐江之地吕蒙虽
帝立国于江左虽与元魏交争于两淮之间互有胜
负而钟离之守元英退缩敛衽而不敢争世之议
者又以为淮右之势诚足以禦敌人之冲也而不
知用淮以为恢拓之计则其失殆与孙吴刘氏等耳
愚考之孙权踵孙策之遗绪而无争冲攻取之才观
孙策晚岁嘱咐之语止以自保之能许之而鲁肃帷
幄之谋亦止于保守江东之计故庐江之地吕蒙虽
卷三十四 第 61b 页 WYG0969-0687d.png
守之而合淝之役一为张辽所败遂终身不敢以窥
魏此长淮之地在吴而吴不能用也宋文帝绍刘裕
之遗业虽有争战之意而无规恢之大志观王玄谟
之徒率师进取以经略中原而止欲图河洛之地刘
兴祖径取河北之策则置而不论故臧质盱眙之守
仅免败缺竟未足多而元嘉之政从是不振卒不能
挫元魏虎狼之势此长淮之地虽在刘宋而刘宋不
能用也萧梁自武帝创有基业初年英武似亦可嘉
魏此长淮之地在吴而吴不能用也宋文帝绍刘裕
之遗业虽有争战之意而无规恢之大志观王玄谟
之徒率师进取以经略中原而止欲图河洛之地刘
兴祖径取河北之策则置而不论故臧质盱眙之守
仅免败缺竟未足多而元嘉之政从是不振卒不能
挫元魏虎狼之势此长淮之地虽在刘宋而刘宋不
能用也萧梁自武帝创有基业初年英武似亦可嘉
卷三十四 第 62a 页 WYG0969-0688a.png
然自其既有天下之后志气凋落无复囊括宇宙之
志虽席钟离天险之势而略不能用险以挫北敌之
锋元澄之围钟离虽以失利而自退元英之围钟离
虽以韦献之救而自解不过仅仅自守耳此长淮之
地在梁而梁不能用也宋边之东有淮阴盱眙西有
钟离蕲春西北自襄阳抵樊城自丹阳而抵广陵自
广陵而抵淮阴自淮阴而抵盱眙此全淮之右臂也
自采石而抵历阳自历阳而抵钟离自钟离而抵蕲
志虽席钟离天险之势而略不能用险以挫北敌之
锋元澄之围钟离虽以失利而自退元英之围钟离
虽以韦献之救而自解不过仅仅自守耳此长淮之
地在梁而梁不能用也宋边之东有淮阴盱眙西有
钟离蕲春西北自襄阳抵樊城自丹阳而抵广陵自
广陵而抵淮阴自淮阴而抵盱眙此全淮之右臂也
自采石而抵历阳自历阳而抵钟离自钟离而抵蕲
卷三十四 第 62b 页 WYG0969-0688b.png
春此全淮之左臂也自武昌齐安而达信阳自江陵
而至襄阳此汉沔之关梁也故淮阴盱眙之城固则
自淮而东可以无患钟离之城固则自淮而西可以
获全至于信阳樊城之垒全则汉沔以南无敌虞矣
虽然岂特自固而已哉王羲之与殷浩书曰保淮之
志非复所及莫若还守长江羲之劝浩因长江以保
大业此言是也至谓舍淮而守江岂不谬哉
论荆襄
而至襄阳此汉沔之关梁也故淮阴盱眙之城固则
自淮而东可以无患钟离之城固则自淮而西可以
获全至于信阳樊城之垒全则汉沔以南无敌虞矣
虽然岂特自固而已哉王羲之与殷浩书曰保淮之
志非复所及莫若还守长江羲之劝浩因长江以保
大业此言是也至谓舍淮而守江岂不谬哉
论荆襄
卷三十四 第 63a 页 WYG0969-0688c.png
昔诸葛亮劝刘备取蜀结吴跨有荆益周瑜亦劝孙
权分以荆州资刘备以发兵争蜀还据襄阳以蹙曹
操北方可图也由是观之坐制吴楚通西蜀而守襄
阳英雄之资而帝王之业也昔荀彧说曹操则曰先
取河北南临荆州诸葛说备曰跨有益州鲁肃说孙
权曰荆州与国邻接据而有之天下可定及曹操破
荆州顺江东下则遣周瑜逆之刘备领荆州牧则躬
擐甲胄与鲁肃吕蒙陆逊辈数十年间以死据战
权分以荆州资刘备以发兵争蜀还据襄阳以蹙曹
操北方可图也由是观之坐制吴楚通西蜀而守襄
阳英雄之资而帝王之业也昔荀彧说曹操则曰先
取河北南临荆州诸葛说备曰跨有益州鲁肃说孙
权曰荆州与国邻接据而有之天下可定及曹操破
荆州顺江东下则遣周瑜逆之刘备领荆州牧则躬
擐甲胄与鲁肃吕蒙陆逊辈数十年间以死据战
卷三十四 第 63b 页 WYG0969-0688d.png
而荆州卒为吴有魏不复南渡蜀不敢南下者以不
失上流之势也此岂非荆州之形势乎孙权初有江南
而周瑜吕蒙劝权取襄阳以抗曹操晋羊祜灭吴果
自襄阳始桓温之领荆州也决策北征自江陵通襄
阳直抵关中进至灞上而还柳元景自襄阳率诸军
据潼关战于陜下南国之威少振焉苻坚乘陷蜀之
势兴兵寇襄阳则江表之势固可忧矣此岂非襄阳
之形势乎尝闻吴纪陟之言曰自西陵至江都五千
失上流之势也此岂非荆州之形势乎孙权初有江南
而周瑜吕蒙劝权取襄阳以抗曹操晋羊祜灭吴果
自襄阳始桓温之领荆州也决策北征自江陵通襄
阳直抵关中进至灞上而还柳元景自襄阳率诸军
据潼关战于陜下南国之威少振焉苻坚乘陷蜀之
势兴兵寇襄阳则江表之势固可忧矣此岂非襄阳
之形势乎尝闻吴纪陟之言曰自西陵至江都五千
卷三十四 第 64a 页 WYG0969-0689a.png
七百里疆界虽远而险要必争之地不过数四犹人
有六尺之躯其护风寒亦数处尔如此则上流所备
可得而言矣夫荆湖之地为州者十而其镇则江陵
武昌是也京西道为州者八而其镇则襄阳是也江
西道为州者十而其镇则九江是也凡画野分土必
据其津涂而扼其喉襟今所谓险要必争之地不过
江陵武昌襄阳九江是己何以明之江水源于岷山
下夔峡而抵荆楚则江陵为之都会故诸葛亮谓荆
有六尺之躯其护风寒亦数处尔如此则上流所备
可得而言矣夫荆湖之地为州者十而其镇则江陵
武昌是也京西道为州者八而其镇则襄阳是也江
西道为州者十而其镇则九江是也凡画野分土必
据其津涂而扼其喉襟今所谓险要必争之地不过
江陵武昌襄阳九江是己何以明之江水源于岷山
下夔峡而抵荆楚则江陵为之都会故诸葛亮谓荆
卷三十四 第 64b 页 WYG0969-0689b.png
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
之国也嶓冢导漾东流为汉汉沔之上则襄阳为之
都会故庾翼谓襄阳西接益梁与关陇咫尺北去河
洛不盈千里方域险峻土沃田良水路通流转运无
滞进可以扫荡秦赵退可以保据上流故也沅湘众
水合洞庭之波而输之江则武昌为都会故吴常都
于此而东晋宋齐梁陈之际号称盛府者此也豫章
西江与鄱阳之浸浩瀚吞纳而汇于湓口则九江为
之国也嶓冢导漾东流为汉汉沔之上则襄阳为之
都会故庾翼谓襄阳西接益梁与关陇咫尺北去河
洛不盈千里方域险峻土沃田良水路通流转运无
滞进可以扫荡秦赵退可以保据上流故也沅湘众
水合洞庭之波而输之江则武昌为都会故吴常都
于此而东晋宋齐梁陈之际号称盛府者此也豫章
西江与鄱阳之浸浩瀚吞纳而汇于湓口则九江为
卷三十四 第 65a 页 WYG0969-0689c.png
之都会晋人谓浔阳北抚群蛮西运荆郢亦藩屏之
要地以此守江陵则可以开蜀道守襄阳则可以控
川陜守武昌九江则可以蔽全吴夫蜀汉吴楚并而
为一则东海之守亦固矣
两广统论
汉魏以还守官广南者多以贪墨坐激利民之变启
蛮獠之寇实由于此盖古今之同患也抑尝考其故
嬴秦以来以守令为治台省铨除莫不以内地为重
要地以此守江陵则可以开蜀道守襄阳则可以控
川陜守武昌九江则可以蔽全吴夫蜀汉吴楚并而
为一则东海之守亦固矣
两广统论
汉魏以还守官广南者多以贪墨坐激利民之变启
蛮獠之寇实由于此盖古今之同患也抑尝考其故
嬴秦以来以守令为治台省铨除莫不以内地为重
卷三十四 第 65b 页 WYG0969-0689d.png
以边远为轻而广南之地去京华为尤远瘴疠蛊毒
种种秽恶内地之人南辕越岭不啻斥逐必罪戾孱
庸不得已然后膺其选既百舍登途往返重费不过
厚取于民耳而又地产珍奇掌握之物足当数世疆
域旷邈按察稀临京阙万里赴诉莫及则无聊汩没
之人何惮而不为贿乎历古交广之间民獠多叛致
骚扰江淮震骇朝省职由此也尝观汉顺帝永和中
日南象林群蛮并反四府议发江淮甲卒致讨李固
种种秽恶内地之人南辕越岭不啻斥逐必罪戾孱
庸不得已然后膺其选既百舍登途往返重费不过
厚取于民耳而又地产珍奇掌握之物足当数世疆
域旷邈按察稀临京阙万里赴诉莫及则无聊汩没
之人何惮而不为贿乎历古交广之间民獠多叛致
骚扰江淮震骇朝省职由此也尝观汉顺帝永和中
日南象林群蛮并反四府议发江淮甲卒致讨李固
卷三十四 第 66a 页 WYG0969-0690a.png
驳之以为前尹就讨益州叛羌蜀人谚曰羌来尚可
尹来杀我乃召还以兵付刺史张乔旬月之间寇虏
殄败宜精选牧守以安殊俗乃以乔刺史交州祝良
为九真守乔至开示慰谕并皆降散良单车入贼中
降者数万人皆为良筑起府寺由是岭表无虞至灵
帝中平中屯兵作乱岭南大扰三府乃精选贾琮为
刺史琮至蠲复徭役选良吏谨守诸县远近翕然巷
路为之歌曰贾父来晚使我先反今见清平吏不敢
尹来杀我乃召还以兵付刺史张乔旬月之间寇虏
殄败宜精选牧守以安殊俗乃以乔刺史交州祝良
为九真守乔至开示慰谕并皆降散良单车入贼中
降者数万人皆为良筑起府寺由是岭表无虞至灵
帝中平中屯兵作乱岭南大扰三府乃精选贾琮为
刺史琮至蠲复徭役选良吏谨守诸县远近翕然巷
路为之歌曰贾父来晚使我先反今见清平吏不敢
卷三十四 第 66b 页 WYG0969-0690b.png
叛自后岭表之民又获安堵审顾张乔祝良贾琮之
事而人情可见矣然则岭南历世多乱岂皆蛮獠之
罪抑当时朝廷制置失宜矣嗟乎监司守令九重之
指臂也所以抚育斯民全赖良吏其休息安危莫不
由之又可易其选耶内地之民伊迩阙庭监司往来
如织号令所宣闾阎必达借使守令或非其人冤抑
易诉诣监司而不获则裹粮走阙下耳是内地亲民
之吏犹可非其人也至岭表则不然远者去京华万
事而人情可见矣然则岭南历世多乱岂皆蛮獠之
罪抑当时朝廷制置失宜矣嗟乎监司守令九重之
指臂也所以抚育斯民全赖良吏其休息安危莫不
由之又可易其选耶内地之民伊迩阙庭监司往来
如织号令所宣闾阎必达借使守令或非其人冤抑
易诉诣监司而不获则裹粮走阙下耳是内地亲民
之吏犹可非其人也至岭表则不然远者去京华万
卷三十四 第 67a 页 WYG0969-0690c.png
里终岁道涂仅能一诣阙庭而又荒陬绝域程驿邈
焉监司不能周及守令苟非其人则冤民无由申诉
屈抑既甚则其势将必为乱是远地亲民之吏不可
非其人也而历代铨除反以内地为重以边方为轻
是何倒置之甚哉切观宋朝开宝中太祖命钱文敏
知泸州召见讲武殿谓文敏曰泸州最近蛮獠尤宜
抚绥闻知州郭思齐监军郭重迁掊敛其民恃其遐
远谓朝廷不知尔至为朕鞠之苟一毫剥民朕不以
焉监司不能周及守令苟非其人则冤民无由申诉
屈抑既甚则其势将必为乱是远地亲民之吏不可
非其人也而历代铨除反以内地为重以边方为轻
是何倒置之甚哉切观宋朝开宝中太祖命钱文敏
知泸州召见讲武殿谓文敏曰泸州最近蛮獠尤宜
抚绥闻知州郭思齐监军郭重迁掊敛其民恃其遐
远谓朝廷不知尔至为朕鞠之苟一毫剥民朕不以
卷三十四 第 67b 页 WYG0969-0690d.png
远赦夫泸州去京师四千一百里可谓远矣而官吏
贪墨宋祖尽知之虽僻远小郡凡差守臣必亲自处
分其谨慎如此则边民安得不理蛮獠自何而叛措
方内太平之盛东南一尉西北一候端有馀矣呜呼
两广四十州之地皆宋朝泸州之地其选任守臣可
不戒哉
百粤总论
秦并百郡岭南有三郡桂林今广西地南海今广东
贪墨宋祖尽知之虽僻远小郡凡差守臣必亲自处
分其谨慎如此则边民安得不理蛮獠自何而叛措
方内太平之盛东南一尉西北一候端有馀矣呜呼
两广四十州之地皆宋朝泸州之地其选任守臣可
不戒哉
百粤总论
秦并百郡岭南有三郡桂林今广西地南海今广东
卷三十四 第 68a 页 WYG0969-0691a.png
地象郡今安南地也夫自秦汉以来所以为中国害
者北曰匈奴南曰越然匈奴之势与南越不同西北
之国皆居中国边塞之外有所限制则彼不得越其
界而入我内地也惟越之地在古种类实多故有百
越之名曰南越曰瓯越曰闽越曰东越曰于越其地
非一处其人非一种然自秦汉以来所谓于越东越
瓯越之类皆已久入中国与齐鲁宋卫无异惟所谓
南越者其地西连湖湘直抵滇贵越之境山深而地
者北曰匈奴南曰越然匈奴之势与南越不同西北
之国皆居中国边塞之外有所限制则彼不得越其
界而入我内地也惟越之地在古种类实多故有百
越之名曰南越曰瓯越曰闽越曰东越曰于越其地
非一处其人非一种然自秦汉以来所谓于越东越
瓯越之类皆已久入中国与齐鲁宋卫无异惟所谓
南越者其地西连湖湘直抵滇贵越之境山深而地
卷三十四 第 68b 页 WYG0969-0691b.png
险犹有不尽归王化者时时为郡邑居民害盖今日
湖南北广东西其郡邑皆错列山岭之间与蛮夷杂
居但有险易之异耳时或窃发难于备禦非若西北
边塞之有限隔也闻闽越今福建地其入职方已久
非复汉时旧矣然刘晏所言南方湿毒兵入其地不
待兵刃先自病死与夫兵至则潜藏兵退则复聚持
久则士卒疲倦民苦兵事今日湖南广右云贵其山
箐之瘴疠苗獠之情状省民之受害实与汉时无异
湖南北广东西其郡邑皆错列山岭之间与蛮夷杂
居但有险易之异耳时或窃发难于备禦非若西北
边塞之有限隔也闻闽越今福建地其入职方已久
非复汉时旧矣然刘晏所言南方湿毒兵入其地不
待兵刃先自病死与夫兵至则潜藏兵退则复聚持
久则士卒疲倦民苦兵事今日湖南广右云贵其山
箐之瘴疠苗獠之情状省民之受害实与汉时无异
卷三十四 第 69a 页 WYG0969-0691c.png
也明主在上以天地为量以宇宙为境遇有远人梗
化则如晏言以方寸之印丈二之组镇抚方外不劳
一卒不烦一戟而威德并行以一使之任代千万之
师毋使中国之民惧蝮蛇猛兽之毒染呕泄霍乱之
病亲老涕泣孤子啼号迎尸千里之外弃骨无人之
境如晏所虑者非独远夷之幸实中国之幸也
化则如晏言以方寸之印丈二之组镇抚方外不劳
一卒不烦一戟而威德并行以一使之任代千万之
师毋使中国之民惧蝮蛇猛兽之毒染呕泄霍乱之
病亲老涕泣孤子啼号迎尸千里之外弃骨无人之
境如晏所虑者非独远夷之幸实中国之幸也
卷三十四 第 69b 页 WYG0969-0691d.png
图书编卷三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