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十三
卷三十三 第 1a 页 WYG0969-0630c.png
钦定四库全书
 图书编卷三十三
             明 章潢 撰
  都邑总叙
 建邦设都皆冯险阻山川者天之险阻也城池者人之
 险阻也城池必依山川以为固大河自天地之西而
 极天地之东大江自中国之中而极中国之东天地
 所以设险之大者莫如大河其次莫如大江故中原
卷三十三 第 1b 页 WYG0969-0630d.png
 依大河以为固吴越依大江以为固中原无事则居
 河之南中原多事则居江之南自开辟以来皆河南
 建都虽黄帝之都尧舜禹之都于今皆为河北昔皆
 为河南大河故道自碣石入海碣石今晋州也所以
 幽蓟之邦冀都之地皆河南地周定王五年以后河
 道堙塞渐移南流至汉元光三年徙从顿丘入渤海
 今滨沧间是也成周以来河南之都惟长安与洛阳
 或逾河而居邺者非长久计也汉晋以来江南之都
卷三十三 第 2a 页 WYG0969-0631a.png
 惟有建业或据上流而居江陵武昌者亦非长久计
 也是故定都之君与议都之臣惟以此三都为最此
 三都者皆以江河之险阻为可恃也舍此则唐末博
 士朱朴迁都疏云去已衰之衰就未王之王有取于
 襄邓之间是或一道若止信在德不在险如宋都汴
 梁一无足恃易曰王公设险以守其国独不可信乎
  历代帝王所都
 大昊伏羲氏今陜西巩昌府秦州人都河南陈州
卷三十三 第 2b 页 WYG0969-0631b.png
 炎帝神农氏今湖广德安府随州人都陈州徙山东
 曲阜
 黄帝轩辕氏今陜西中部县人都涿州
 少昊金天氏今陜西秦州人都曲阜
 颛顼高阳氏都今河南开封府杞县
 帝喾高辛氏都今河南开封府偃师县
 帝尧陶唐氏都今山西平阳府
 帝舜有虞氏今山西蒲州人都今山西平阳府
卷三十三 第 3a 页 WYG0969-0631c.png
 夏禹王今四川成都人都今山西平阳府安邑县
 商汤王都今河南归德州(契初封商后世迁亳西亳/汤迁南亳故名曰殷仲丁)
 (迁亳河亶甲迁于相祖乙迁于耿/至盘庚复都南亳纣居于朝歌)
 周武王今陜西岐山县人都今陜西西安府咸阳县
 秦始皇都咸阳
 汉高祖皇帝今直𨽻徐州沛县人都今陜西西安府
 长安县
 汉光武皇帝今湖广枣阳县人都洛阳 西晋都洛
卷三十三 第 3b 页 WYG0969-0631d.png
 东晋宋齐梁陈都建康今应天府
 唐太宗皇帝今陜西华阴县人都西安府徙洛阳
 宋太祖皇帝今河阳人都开封府 高宗徙都临安
 今杭州府
 元世祖皇帝蒙古人都燕京
 明太祖高皇帝都金陵今南京应天府 成祖文皇
 帝都燕今京师
卷三十三 第 4a 页 WYG0969-0632a.png
 
 
 
 
 
 
 
 
卷三十三 第 4b 页 WYG0969-0632b.png
 
 
 
 
 
 
 
每方千里广袤万馀里
卷三十三 第 5a 页 WYG0969-0632c.png
  舆地都会总考
 须弥山是大地骨中镇天心为巨物如人背脊与项
 梁生出四枝龙突兀四枝分出四界南北东西为四
 𣲖西北崆峒数万程东入三韩隔杳冥惟有南龙入
 中国胎宗孕祖来奇特黄河九曲为大肠川江屈曲
 为膀胱分枝劈脉纵横去气血勾连逢水住大为都
 邑帝王州小为郡县居公侯其次偏方小镇市亦有
 富贵居其地与君略举大形势举目一望皆山河天
卷三十三 第 5b 页 WYG0969-0632d.png
 下江山几万里我见破军到处是禄存文曲辅弼星
 低小山形总相类只有高山形象殊略举大纲与君
 议昆崙山脚出阗颜只只都是破军山连绵走入瀚
 海北风俗强悍人粗顽生儿三岁学骑射骨硬刚方
 是此间山来陇右尖如削尽是狼峰更高卓此处如
 何不出文只为峰多反成浊高山大岭峰多尖不似
 平原一锥卓行行退卸大散关百二山河在此间大缠
 大护到函谷水出黄河如玦环低平渐渐出熊耳万
卷三十三 第 6a 页 WYG0969-0633a.png
 里平洋渐如砥大梁形势亦无山到此寻龙何处是
 若无河流与淮水渺渺茫茫不见山河流冲决俱断
 绝又无石骨又无脉君若到此说星峰一句不容三
 寸舌黄河在北大江南两水夹行势不绝行到青齐
 忽起峰兖州东岳插天雄分枝劈脉钟英气圣贤多
 在鲁邦中自古英雄出西北西北龙神少人识南龙
 高枝过葱岭黑铁二山雪峰盛分出秦川及汉川五
 岭分枝入桂连山行有断脉不断直至江阴大海边
卷三十三 第 6b 页 WYG0969-0633b.png
 海门旺气连闽越两两水夹相交缠北走海门南缴
 络货财文武相交错请君更将旧地覆狼星乳头巨
 钤局外县京师多平洋也有城邑在高冈淮甸州县
 在水尾夔峡山岭是城隍随他地势看高下不可执
 一拘挛也千万随山寻穴形此说断能辨真假冀州
 壶口洛低下盖缘辅弼为垣马太原落处尖似鎗(木/头)
 (两锐/也)盖缘廉破龙最长建康洛在坡平洋盖缘辅弼
 星为体太垣平垣古战场熊耳为龙星可详长安帝
卷三十三 第 7a 页 WYG0969-0633c.png
 垣星外峙巨武山龙生出势京师落在垣局中狼星夹
 出巨门龙太行走入河中府入首连生六七存入首
 虽然只是山落处却在回环间此与锅钤无以异只
 在大小识形难古人建都与建邑先寻顿伏识龙关
 升虚望楚与陟巘此是寻顿与山面降观于桑与降
 原此是寻伏下平田度其夕阳揆以日南北东西向
 无失乃陟南冈景与京此是望穴识龙形相彼北泉
 观水去涉彼溥原观水聚或涉南冈与下原是寻顿
卷三十三 第 7b 页 WYG0969-0633d.png
 伏非苟然吉人卜宅贵详审经旨分明与后传
 朱子曰冀都是正天地中间好个风水山脉从云中
 发来云中正高脊处自脊以西之水则西流入于龙
 门西河自脊以东之水则东流入于海前面一条黄
 河环绕右畔是华山耸立为虎自华来至中为嵩山
 是为前案遂过去为泰山耸于左是为龙淮南诸山
 是第二重案江南诸山及五岭又为第三四重案
 尧都中原风水极佳左河东太行诸山相绕海岛诸
卷三十三 第 8a 页 WYG0969-0634a.png
 山亦皆相向右河南直至泰山凑海第二重自蜀中
 出湖南出庐山诸山第三重自五岭至明越又黑水
 之类自北缠绕至南海 河东地形极好乃尧舜禹
 故都今晋州河中府是也左右多山黄河绕之嵩华
 列其前 河东河北皆绕太行山尧舜禹所都皆在
 太行下 太行山一千里河北诸州皆旋其趾潞州
 上党在山脊最高处过河时便见太行在半天如黑
 云然 上党即今潞州春秋赤狄潞氏即其地也以其
卷三十三 第 8b 页 WYG0969-0634b.png
 地极高与天为党故曰上党上党太行山之极高处
 平阳晋州蒲坂山之尽头尧舜之所都也河东河北
 诸州如太原晋阳等处皆在山之两边窠中山极高
 阔(伊川云太行/千里一块石)山后是忻代诸州泰山却是太行之
 虎山或问平阳蒲坂自尧舜后何故无人建都曰其
 地硗瘠不生物人民朴陋俭啬故惟尧舜能都之后
 世侈泰如何都得 前代所以都关中以黄河左右
 旋绕所谓临不测之渊是也近东独有函谷关一路
卷三十三 第 9a 页 WYG0969-0634c.png
 通山东故可据以为险又关中之山皆自蜀汉而来
 长安而尽(他录作关中之/山皆自西而来)若横山之险乃山之极高
 处(横山皆黄石/不生草木)东南论都所以必要都建康者以建
 康正诸方水道所凑一望则诸要害地都在面前有
 相应处临安如入室角房中坐视外面殊不相应武
 昌亦不及建康然今之武昌非昔之武昌吴都武昌
 乃今武昌县地势迫窄只恃前一水为险耳鄂州正
 今之武昌亦是好形势上可以通关陜中可以向许
卷三十三 第 9b 页 WYG0969-0634d.png
 洛下可以通山东若临安进只可通得山东及淮北
 而已 天下之山西北最高自关中一支生下函谷
 以至嵩少东尽泰山此是一支又自嶓冢汉水之北
 生下一支至扬州而尽江南诸山则又自岷山分一
 支以尽乎两浙闽广 大凡两山夹行中间必有水
 两水夹行中间必有山江出岷山岷山夹江南岸而
 行那边一支去为江北许多去处这边一支为湖南
 又一支为建康又一支为福建二广 岷山之脉其一
卷三十三 第 10a 页 WYG0969-0635a.png
 支为衡山者已尽于九江之西其一支又南而东度
 桂岭者则包湘源而北经袁潭之境以尽于庐阜其
 一支又南而东度庾岭者则包彭蠡之源以北尽于
 建宁其一支则又东包浙江之源而北其首以尽会
 稽南其尾以尽乎闽粤也 仙霞岭在信川分水之
 右其脊脉发去为临安又发去为建康 江西山皆
 自五岭赣上来自南而北故皆逆闽中却是自北而
 南故皆顺 闽中之山多自北来水皆东南流江浙
卷三十三 第 10b 页 WYG0969-0635b.png
 之山多自南来水多北流故江浙冬寒夏热 荆襄
 山川平旷得天地之中有中原气象为东南交会处
 耆旧人物多最好卜居但有变则正是兵交之冲
 蔡伯靖言山本同而末异水本异而末同 西北地
 至高地之高处又不在天之中 地有绝处唐太宗
 收至骨利干直坚昆都督府其地夜易晓夜亦不甚
 暗盖当地绝处日影所射也其人发皆赤至铁勒则
 又北矣极北地之人甚少所傅有二千里松木禁人
卷三十三 第 11a 页 WYG0969-0635c.png
 砍伐此外龙蛟交杂不可去 通鉴有人适外国夜
 热一羊胛而天明此是地之角尖处日入地下而此
 处无所遮蔽故常光明及从东出而为晓其所经遮
 蔽处亦不多耳 问周公定豫州为天地之中东西
 南北各五千里今北边无极而南方交趾便际海道
 里长短夐殊何以云各五千里曰此但以中国地段
 四方相去言之未说到极边与际海处南边虽近海
 然地形则未尽如海外有岛夷诸国则地犹连属彼
卷三十三 第 11b 页 WYG0969-0635d.png
 处海犹有底至海无底处地形方尽周公以土圭测
 天地之中则豫州为中而南北东西际天各远许多
 至于北远而南近则地形有偏尔所谓地不满东西
 禹贡言东西南北各二千五百里不知周公何以言
 五千里今视中国四方相去无五千里想他周公且
 恁大说教好看如尧舜所都冀州之地去北方甚近
 是时中国土地狭想只是略羁縻至夏商已后渐渐
 开辟如三苗只在今洞庭彭蠡湖湘之间彼时中国
卷三十三 第 12a 页 WYG0969-0636a.png
 已不能到三苗所以负固不服
 东莱吕氏曰关中是形势之地洛是都会之中欲据
 形势须都关中欲施政令须都洛
 九峰蔡氏曰河北诸山根本脊脉皆自代北寰武岚
 宪诸州乘高而来其脊以西之水则西流以入龙门
 西河之上流其脊以东之水则东流而为桑乾幽冀
 以入于海其西一支为壶口太岳次一支包汾晋之
 源而南出以为析城王屋而又西折以为雷首又次
卷三十三 第 12b 页 WYG0969-0636b.png
 一支乃为太行又次一支乃为恒山此大河北境之
 山也其江汉南境之山则岷山之脉其北一支为衡
 山尽于洞庭之西其南一支度桂岭北经袁筠之地
 至德安之敷浅原二支之间湘水间断衡山在湘水
 西南敷浅原在湘水东北孔氏以为衡山之脉连延
 而为敷浅原者非也
 临川吴氏曰天下之山脉起于昆崙山脉之所起即
 水源之所发也水之发自昆崙者其源为最远惟中
卷三十三 第 13a 页 WYG0969-0636c.png
 国之河为然汉之发原于嶓冢江之发原于岷山以
 西视他水亦可谓远而非极于山脉初起之处则不
 得与河源并也故天下有原之水河为第一古人祭
 川先河后海重其原也
卷三十三 第 14a 页 WYG0969-0637a.png
 
 
 
 
 
 
 
 
卷三十三 第 14b 页 WYG0969-0637b.png
 冀州龙脊堰黄河不得直趋入海横之中国远绕冀
 州西南东盖河以龙堰而曲流龙以河绕而截住夹
 身则左有小东河右有西恒水南有小南河拦截于
 内而大河经之龙将焉往其他桡棹手足得无名之
 水界画分明者不可以数计但眼目难检点墨楮难
 以描画今姑举其堂局形势可想而知也
 发挥曰冀州分昆崙之左脉绵亘万里之远屈曲出
 夷入貊始回中国而尽于冀州古之帝王其兴也以
卷三十三 第 15a 页 WYG0969-0637c.png
 德而不以力其守也以道而不以地尧舜圣人承袭
 授受揖让相逊亦未必虑及风水然圣人之兴自合
 造化圣人所作自为法则风水固不拘而密恊于龟
 卜即天地造化设之自然故易曰王公设险以守其
 国此理固先天地而有即风水之攸始矣或曰正缘
 圣人略于风水冀都要未是大地去处若都于内河
 之外大河之内如何予曰如此却不合法度冀都如
 舌西南东三面之地如齿若舍舌而以齿门为可安
卷三十三 第 15b 页 WYG0969-0637d.png
 排之地其说谬矣中心一舌横六百馀里自恒山至
 小河八百馀里而西恒水小东河小南河之外其地
 自西而南自南而东自东北而止于海此一大勾股
 曲绕中舌正护龙也此护盖自本身分出者耳常人
 眩于目前则内外之地在大河之内者方千馀里宜
 其茫不可见也(玉髓/经)
 魏庄渠曰大地之脉咸祖昆崙而南北二络最大大
 河出昆崙东北墟屈而东南至积石始入中国此天
卷三十三 第 16a 页 WYG0969-0638a.png
 下大界水也北络发于昆崙之阴折而东南行其中
 结为冀都其左结为燕京冀都则恒山发祖龙脉若
 从天降下为平阳而大河三面环绕以绝龙气天文
 北极不动而众星拱焉冀都正北南面以临天下上
 应薇垣此第一都会也尧舜禹由是兴焉而后世德
 薄弗能都矣其地表里山河而四旁多阻朝贡转输
 弗便后世人主垂裳无为能如古之人乎吾恐不能
 矣俭啬无欲能如古之人乎吾恐不能矣夏后氏以
卷三十三 第 16b 页 WYG0969-0638b.png
 后废而莫都冀在北边尧舜盛德远覆北地皆为要
 荒后世讵能及也北络极于幽燕而大河至此入海
 与鸭绿会诸岛为其下沙此山水一大交会也其北
 崇冈千叠而其前平夷千有馀里泰山耸于南诚国
 家万年之基也但河徙而南气不交固今其势且北
 以害于漕河则障之使南况国家北都燕而远漕江
 南粟民力易罢地则有遗利矣以漕河故多逆水性
 大河淮济皆拂经是于天时人事无乃有未尽乎桑
卷三十三 第 17a 页 WYG0969-0638c.png
 田之变碣石入沦海中中国水口不固世道升降天
 人固相孚也
卷三十三 第 18a 页 WYG0969-0639a.png
 
 
 
 
 
 
 
 
卷三十三 第 18b 页 WYG0969-0639b.png
 周洛邑乃飞龙格势手脚本自分明迎送却从外假
 合也凡大地皆取诸外而不取诸身所谓本身脚手
 一屈曲萦回辄五六十里或七八十里故人不见其
 为脚手也况远外迎送其得见乎
 发挥曰凡大地必有关拦其规模愈大则堂局愈阔
 堂局愈阔则关拦愈远故冀州关拦乃在碣石长安
 关拦乃在荆山洛邑关拦乃在太华盖如荆山太华
 等山动占据百千里而手脚支𣲖皆有风水大地非
卷三十三 第 19a 页 WYG0969-0639c.png
 孤然一山之比碣石亦有石山绵亘在海其深无底
 人不能见所可见者山上之石如婆娑之树耳沧海
 扬尘陵谷变迁宁有此理此冀以兵戎之迫风水之
 变河溢之患而不可都洛以封建之罢独守之难而
 不可都惟长安天险实为金城之固天运周流何能
 复睹丰镐威仪也
 魏庄渠曰南络发于昆崙之东委蛇南行其背为西
 戎其面为中国而其馀气为南蛮葱岭𥤮起为祖南
卷三十三 第 19b 页 WYG0969-0639d.png
 起雪山其东为江源地脉因界为二江以南仍为南
 络其北别为中络与大河分为两界中络岷山为祖
 自蜀入陇结于初龙则为长安四塞以为固金城千
 里天府之国也结于中龙则为洛阳风雨之所会阴
 阳之所和天地之中也南络傅大江放于海北络传
 大河放于海惟中络止于嵩高其前平夷凡几千里
 而泰山特起东方张左右翼为障以天下大势言之
 长安龙首穴也洛阳龙心穴也兹其大龙之腹乎古
卷三十三 第 20a 页 WYG0969-0640a.png
 之神圣多起于东土宋都大梁亦在龙腹而国势弱
 者汴垣无备其势必重兵民力坐而困矣余尝至洛
 阳相其形势熊耳祖龙发自终南远则太行为后托
 进则嵩高为左障然终南自为长安前朝太行亦为
 平阳左障嵩高虽回障洛阳而大情自欲东出与万里
 平原作祖然后默识天道之公大地相为句连其融
 结非一处王气发久而歇又转而之他帝王有德而
 兴无德而亡世不一姓宇宙所以无穷也
卷三十三 第 21a 页 WYG0969-0640c.png
 
 
 
 
 
 
 
 
卷三十三 第 21b 页 WYG0969-0640d.png
 秦都咸阳非长安之正以宫属渭跨渭为飞桥复道
 以象天阙道而属阿房如骊山温泉又长安之支龙
 也长安之下则有岐梁荆诸山为托沣泾漆沮河水
 界限为卫以高临卑百二之固沃壤千里可以积储
 此秦所以能并吞六国至今为天府也
 发挥曰咸阳之地龙合之玄格左右前后诸山包护
 天造地设以为大城郭而渭水浸溉地高而田众今
 长安又在咸阳之左乃得其正即咸阳旧基则接龙
卷三十三 第 22a 页 WYG0969-0641a.png
 者也即长安今址则尽龙者也其龙则发于昆崙经
 回黑水绵络正河横山始起祖宗转萦貊泽自西而
 东尽于雍州之地此易所谓天险不可升地险山川
 丘陵王公设险以守其国者然耳洛邑居天下之中
 为大龙之腹四望平夷近则熊耳居其右取诸远则
 上洛在其西大华在其东终南惇物在其北内方则
 在河南周公所取制天下之中耳犹腹为人身都会
 之所也以水而言则洛水自西而经其前瀍涧界其
卷三十三 第 22b 页 WYG0969-0641b.png
 东汾水黎水绕其后伊水陈其西面如平洋无蔽有
 德者易以兴无德者易以亡如以风水言之则瀍涧
 伊洛界限分明其进送护卫不取诸身而取诸外耳
 但今之洛阳非周之洛邑亦非周居顽民之洛阳居顽
 民在洛水之阳伊水之地东都洛阳在河南又隔伊
 水周洛邑最合风水法度后人不敢居者周家封建
 诸侯东西南北皆我守卫侯国灭而后能及于周故
 以秦之强又以无道行之不灭六国周不可并也后
卷三十三 第 23a 页 WYG0969-0641c.png
 世罢封建而制郡县所守皆须自备故力有不及则
 难于守若立国于河南有诸水在后而地方之备差
 完然终不如长安可恃今之西京即周公所卜涧水
 东瀍水西而墨食者亦可立京畿之地盖下有太华
 一臂力量甚重洛邑则又添得西京一臂也然无太
 华亦非京邑之地(玉髓/经)
 武夷熊氏曰雍州秦地周之岐丰镐京汉之三辅皆
 此焉娄敬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合天下形势言之
卷三十三 第 23b 页 WYG0969-0641d.png
 秦得百二实以据地势之上游当天下之要脊四塞
 以为固全一面之险以东制诸侯故言定都必先焉
 但其地迫近边垂周秦汉唐世有外患必尽阴山唐
 三受降城灵夏河西五都为塞乃可尔
卷三十三 第 24a 页 WYG0969-0642a.png
 
 
 
 
 
 
 
 
卷三十三 第 24b 页 WYG0969-0642b.png
 古者京畿为历代帝王所都得名于万世者莫如冀
 州其次莫如秦雍其次莫如洛邑今洛阳非周洛邑
 也冀州之地右则西河左则东河前则南河逾河而
 为壶口近河而为覃怀入河而为衡漳以古都言之
 则三面距河一面背山其发龙于昆崙而大尽于此
 所背恒山相距甚远逶迤而下其平如砥方广千里
 其手足桡棹之可见然夹水之外皆有名山巨镇迎
 送护卫但堂局宽阔非凡俗所能检点耳(玉髓/经)
卷三十三 第 25a 页 WYG0969-0642c.png
 京畿之地在虞氏为幽州域在禹贡为冀州域黄帝
 都幽州之涿鹿尧舜都冀州之蒲坂我成祖迁都于
 燕京盖复黄帝尧舜之故都于千八百年之后左环
 沧海右拥大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形胜甲于天下
 苏秦所谓天府百二之国杜牧所谓王不得不王之
 地也
  帝都总论
 已上建都之地其槩如此唐虞之都以河溢为患周
卷三十三 第 25b 页 WYG0969-0642d.png
 洛邑以备守之难大梁平夷无险临安僻处一隅金
 陵形胜虽优而垣气多泄两淮龙气大尽而地势卑
 下东鲁中干最尊而已钟孔圣且今河水穿龙皆非
 建都之宜他如武昌成都等处则又不足论矣故惟
 我京师为上而关中次之东汉所都之洛又次之馀
 非愚之所能知也虽然在德不在险圣帝明王皆以
 道化天下未必恃其地之美而已焉史记魏武侯浮
 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山河之固魏国之
卷三十三 第 26a 页 WYG0969-0643a.png
 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
 禹灭之桀之居左河济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
 其北汤放之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恒山在其北大河
 经其南武王杀之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皆敌国也武
 侯善之愚谓君子不以人废言起虽不足道若斯言
 者诚亦确论苟不以德则秦隋亦尝都雍之关中金
 元亦尝都冀之燕京矣风水之美形胜之固何独不
 验于彼哉是故形胜风水之说在于地固有国者所
卷三十三 第 26b 页 WYG0969-0643b.png
 当择而祸福得丧之机存乎人尤有国者所当修省
 矣洪武初御史胡子祺上书请都关中其略曰天下
 形势之地可都者四河东地势高厚控制西北尧尝
 都之然其地苦寒江淮士卒不便汴梁襟带河淮宋
 尝都之然其平旷无险可守洛阳周公尝卜之周汉
 尝迁之然嵩邙诸山非有殽函终南之固瀍涧伊洛
 非有泾渭灞浐之雄故惟关中据百二山河之胜可
 用以建都者莫此若也
卷三十三 第 27a 页 WYG0969-0643c.png
 王氏鏊曰自古中原无事则居河之南中原多事则
 居河之北自然之势也成周以来河南之都惟长安
 洛阳江南之都惟建康其次则有襄邓唐朴之议曰
 襄邓之西夷漫数千里其东则汉兴凤林为之关南
 则菊潭环屈而流属于汉西有上洛重山之险北有
 白崖联络诚形胜之城沃衍之墟若广陵河渠漕挽
 天下可使大集此建都之极选也虽然皆未有燕冀
 之形势岂非天遗其胜以贻我朝万世帝王之业乎
卷三十三 第 27b 页 WYG0969-0643d.png
  周诸侯国都
 鲁都曲阜(鲁本少皞摰居之谓之少皞之墟又大庭/氏居之鲁于其上作库故为大庭氏之库)
 (至周成王以周公之功而封伯禽于此其地本名鲁/乃作都于曲阜宋祥符中改曲阜为仙源今𨽻兖州)
 齐都薄姑迁于营丘(齐本颛顼之墟营丘今临淄/薄姑亦谓之蒲姑在其西北)
 都商丘(杜预云梁国睢阳县按睢阳隋改为宋城本/陶唐氏之火正阙伯之墟相土因之武王伐)
 (纣封武庚于弼武庚叛成王杀之改封纣/兄微子启于宋以为商后故谓之商丘)卫都朝歌
 及懿公为狄所灭宋桓公迎卫之馀民渡河立戴公
 以庐于曹后齐桓公城楚丘而居文公焉至成公又
卷三十三 第 28a 页 WYG0969-0644a.png
 迁于帝丘(朝歌故城在汲县西二十里本纣故都曹/亦作漕今滑州白马是也楚丘今澶州城)
 (武帝丘本颛帝之墟故曰帝丘/夏昆吾氏居之今澶州濮阳县)郑都本西周畿内之
 地周宣王以封母弟桓公友及幽王有犬戎之变郑
 武公遂迁于济洛河颍之间谓之新郑(故郑今华州/郑县新郑即)
 (今之/荥阳)晋都唐谓之夏墟大名也本尧所都谓之平阳
 成王封母弟叔虞于此初谓之唐其子燮立始改为
 晋以有晋水出焉其地正名翼亦名绛而平阳者是
 其总名及昭侯立封其叔父于曲沃后武公灭翼遂
卷三十三 第 28b 页 WYG0969-0644b.png
 有晋都至景公迁于新田(唐今定州唐县平阳今绛/州翼今绛州翼城曲沃今)
 (绛州县新田一/名绛今绛州县)楚都丹阳成王封熊绎以子男之田
 至熊达始盛强僣称王迁都于郢昭王为吴所灭迁
 于郧楚本立荆至成王頵始改号楚(卅陵今江陵枝/江县郢江陵县)
 (北十馀里郧今襄阳宜城/县东楚州怀王孙心所都)秦周孝王封非子居于秦
 谷至襄公赴幽王之难以兵助送平王故平王与之
 以岐丰之地列为诸侯庄公居犬丘文公居汧渭德
 公迁于雍献公迁栎阳孝公乃迁咸阳(秦谷故陇西/县秦亭是也)
卷三十三 第 29a 页 WYG0969-0644c.png
 (汧渭今𨽻陇州犬丘今兴平县雍今/凤阳治咸阳今皆为县𨽻永兴军)虞都虞(今平陆/县东北)
 (有故/虞城)吴都吴(即今/苏州)虢都上阳(在凤/翔县)曹都曹(即今/定陶)许都
 许后迁于叶又迁于城父又迁于白羽又迁于容城
 (许今许州白羽一名析邓州浙川/是或云内乡是容城华容县是)邾都邾(今兖州/邾城是)
 都莒后迁盐官故谓之南莒(今密/州县)纪都纪迁于剧(纪/本)
 (东海即赣榆纪城剧在/临朐县东寿光县西)滕都小邾迁于公丘(小邾即/滕县公)
 (丘今兖/州龚丘)薛仲虺之都本在鲁地奚仲迁于邳(今徐州/有薛城)
 (是/)州都淳于后迁华容(淳于即今高密/华容今监利)蔡在畿内之
卷三十三 第 29b 页 WYG0969-0644d.png
 地以为蔡叔之采邑至蔡仲改封汝南迁州来则以
 州来为下蔡汝南为上蔡(蔡州上蔡县西南/州来即下蔡县)徐都临
 淮(今泗临淮/有徐城)葛都宁(宁陵县故/宁城是)越都会稽(即越/州城)陈都
 宛丘(今陈州治本/大昊之墟)南燕都胙(胙城𨽻/滑州)遂都乘丘(今齐/州治)
 谭都谭(历城县有/古谭城)管都管(郑州管/城是)郐都郐(新郑东城/有古郐城)
 戴都戴(开丘县/有戴城)任都任(今济州/有任城)宿都无盐(在郓州/须城东)
 句都须朐迁于须昌(寿昌县西北有须朐城/须昌今郓州舒城也)颛臾都
 费(沂州费县有/故颛臾城)鄫都鄫(今沂州承县/东有鄫城)向都向(今沂州/古向城)
卷三十三 第 30a 页 WYG0969-0645a.png
 鄅都开阳(在临沂/县北)萧都萧(徐州/萧县)顿都南顿(今陈州/南顿县)
 都新息(今蔡州/新息县)沈都平舆(在汝阳/县东)项都项城(项城县/东北有)
 (故项/城)随都随(今随/州)邓都邓(襄阳邓/县界)夔都夔(归州东有/故夔子城)
 北燕都冀(幽州/治)邢都襄国(今邢/州治)梁都新里(同州下阳/有新里城)
 韩都韩城(在韩城/县南)魏都魏城迁于大梁(今陜州平陆/有魏城大梁)
 (即开/封)赵都赵城迁于平棘(赵城今𨽻晋州/县平棘𨽻赵州)郕都郕(武/王)
 (封季载今雷泽/北有故郕城)郜都郜(今单州成武/有二郜城)应都叶(汝州叶/县有故)
 (应/城)耿都耿(在河中府/龙门县南)蒋都期思(在光州固/始西北)申都申(今/信)
卷三十三 第 30b 页 WYG0969-0645b.png
 (阳/军)吕都吕(蔡州有/古吕国)焦都焦(陜州/东北)霍都霍(今晋州/有霍邑)阳都
 阳(洪洞县东南/有故阳城)冀都冀(今河中府/有冀亭)芮都芮(临晋县/有芮乡)贾都贾(蒲城/县有)
 (贾/城)荀都荀(在绛/州西)黎都黎(洛州黎城县/有黎侯故县)邘都邘(野王县西有故/䢴城今怀州治)
  周四裔都附
 戎都戎城(陈留济南县/东南有戎城)夷都夷安(即夷/安县)介都黔陬(诸/城)
 (县/东)根牟都安丘(今密州/安丘)莱都黄(登州黄县有故/黄城即莱子国)
  历代国都歌
 若考国都地理要书契以前难论究自从太昊伏羲
卷三十三 第 31a 页 WYG0969-0645c.png
 来历代国都方可考伏羲建都还在陈神农都陈徙
 曲阜黄帝涿鹿以为都曲阜为都是少昊颛顼帝丘
 高辛亳尧平阳舜蒲坂道夏都安邑商都亳仲丁徙
 嚣亶甲绍亶甲徙相祖乙耿盘庚复亳周武镐成王
 以镐为宗周还从东都会诸侯平王徙向东都建秦
 都咸阳关中汉东汉洛阳后汉益曹魏邺都以洛换
 孙吴东晋宋齐梁与陈六朝都建康西晋后魏洛阳
 置东魏北齐徙邺乡西魏后周隋文帝建都长安至
卷三十三 第 31b 页 WYG0969-0645d.png
 炀皇或如江都或如洛还向江都覆所将唐都长安
 昭徙洛辽平五代金汴梁宋都汴徙杭闽广元立大
 都自北方大明太祖凤阳起定鼎应天置都位成祖
 迁都今顺天上考历代国都全
  论帝都
 夫地理之大莫先于建都立国稽之古先哲王将营
 都邑罔不度其可居之地以审其吉凶如公刘将居
 豳也其诗曰于胥斯原大王将居岐也其诗曰聿来
卷三十三 第 32a 页 WYG0969-0646a.png
 胥宇武王将居镐京其诗曰宅是镐京成王将营洛邑
 书曰召公既相宅卫文公将营楚丘其诗曰升虚望楚
 见于经者如此则宅都诚不可不重也虽然子微有
 云帝王之兴也以德而不以力其守也以道而不以
 地尧舜圣人承袭授受揖让相逊亦未必虑及风水
 之说但圣人之兴自合造化圣人所动作为法则风
 水固不拘而密协于龟卜即天造地设之自然者也
 故易曰王公设险以守其国此理固先天地而有即
卷三十三 第 32b 页 WYG0969-0646b.png
 风水之攸始矣今将历代所都录以补考云
  论北龙帝都垣局
 北龙有燕山即今京师也以燕然山脉尽于此故曰
 燕山昔燕昭王筑黄金台以招贤者故又称金台古
 冀州地舜分冀东北为幽州故又谓之幽都按丘文
 庄公大学衍义补云虞夏之时天下分为九州冀州
 在中国之北其地最广舜分冀为幽并营故幽与并
 营皆冀境也杨公云燕山最高象天市盖北干之正
卷三十三 第 33a 页 WYG0969-0646c.png
 结其龙发昆崙之中脉(以内外共视为中脉盖鸭/绿江外有大干为护矣)
 亘数千里至于阗历瀚海之玄屈曲出夷入貊又万
 馀里始至燕然山以入中国为燕云(北京为山前曰/燕大同为山后)
 (曰/云)复东行数百里起天寿山乃落平洋方广千馀里
 辽东辽西两枝关截黄河前绕鸭绿后缠而阴恒太
 行诸山与海中诸岛相应近则滦河潮河桑河易河
 并诸无名小大夹身数源界限分明以地理之法论
 之其龙势之长垣局之美干龙大尽山水大会带黄
卷三十三 第 33b 页 WYG0969-0646d.png
 河扆天寿鸭绿缠其后碣石钥其门最合风水法度
 又按衍义补云朱子语录冀都天地间好个大风水
 山脉从云中发来前面黄河环绕泰山耸左为龙华
 山耸右为虎嵩山为前案淮南诸山为第二重案江
 南五岭诸山为第三重案故古今建都之地皆莫过
 于冀都就朱子所谓风水之说观之谓无风以散之
 有水以界之也冀州之中三面距河处是为平阳蒲
 坂乃尧舜建都之地其所分东北之境是为幽州太
卷三十三 第 34a 页 WYG0969-0647a.png
 行自西来演迤而北绵亘魏晋燕赵之境东而极于
 医无闾重冈叠阜鸾凤峙而蛟龙走所以护拥而围
 绕之者不知几千万里也形势全风气密堪舆家所谓
 藏风聚气者兹地实有之其东一带则汪洋大海稍
 北乃古碣石沦入海处稍南则九河既道所归宿之
 地浴日月而浸乾坤所以界之者又如此其直截而
 广大焉按此皆以风水之美言之也若以形胜论之
 则幽燕自昔称雄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南襟河济北
卷三十三 第 34b 页 WYG0969-0647b.png
 枕居庸苏秦所谓天府百二之国杜牧所谓王不得
 不可为王之地杨文敏谓西接太行东临碣石距野
 亘其南居庸控其北势拔地以峥嵘气摩空而崱屴
 又云燕蓟内跨中原外控朔漠真天下都会桂文襄
 公谓形胜甲天下扆山带海有金汤之固盖真定以
 北至于永平关口不下百十而居庸紫荆山海(俱关/隘)
 喜峰古北黄花镇(俱口/子)险阨尤著会通漕运便利天
 津又通海运诚万世帝王之都自昔之都燕者始于
卷三十三 第 35a 页 WYG0969-0647c.png
 召公诸侯也金元乃杂霸之气皆不足以当其大惟
 我皇明得国之正同乎尧舜拓地之广过于汉唐功
 德隆盛上足以当天心下足以乘地气真万世不拔
 之洪基而议者乃谓北太近边距塞不二百里无藩
 篱之固而天子自为之守然不知今之北门管钥为
 急倏忽来去边备须严若畿甸去远而委守将臣则
 非居重驭轻之道故我成祖文皇帝睿意建都于此
 良谟远猷岂凡愚之所能及哉然当时未必谈及风
卷三十三 第 35b 页 WYG0969-0647d.png
 水之说而默契若此是盖圣王之兴动自合法而天
 地造化有自然相符之理耳抑论尧舜禹三圣之都
 皆北龙今我朝家畿甸亦北龙而形胜与夫风水法
 度又皆迈之宜其驾唐虞追三代全盛如此是固我
 列圣之峻德神功鸿休盛烈之不可及然地理之应
 亦或然也愚何幸躬逢其盛北龙之次有平阳蒲坂
 安邑亦冀境乃尧舜禹所都之地按朱子曰河中地
 形极好乃尧舜禹故都今晋州河中府是也左右多
卷三十三 第 36a 页 WYG0969-0648a.png
 山黄河绕之嵩河列其前又曰河东河北皆绕太行
 山尧舜禹所都皆在太行山下又曰上党太行山之
 极高处平阳蒲坂山之尽头尧舜之所都也又曰尧
 都中原风水极佳右河东太行诸山相绕海岛诸山
 亦皆相向右河南绕直至泰山凑海第二重自蜀中
 出湖南庐山诸山第三重自五岭至明越又黑水之
 类自北缠绕至南海此皆以其大形势而言之也宋
 国师张子微曰河中之地右则西河左则东河前则
卷三十三 第 36b 页 WYG0969-0648b.png
 南河逾河而为壶口近河而为覃怀入河而为衡漳
 三面距河一面背山所背恒山相去甚远逶迤而下
 其平如砥方广千里夹水之外四面皆有名山巨镇
 迎送护卫但堂局宽阔非凡俗所能检点若两腋无
 水夹截即是水不交会大龙如何得住故夹身之左
 有小东河右有西恒水南有小南河关截于内而大
 河经之龙将焉往其他挠掉手足得无名之水界夹
 分明者又不可以数计眼目难于检点举其堂局形
卷三十三 第 37a 页 WYG0969-0648c.png
 势可想而知此则以其亲切者而言之也是故河中
 诚亦天地间大都会而尧舜禹三圣人以道化天下
 后世罕及虽圣人巍峨未必系于风水然天造地设
 自然默契之理有不可诬者但今河水为患风水变
 迁无复可都矣盖河源于昆崙星宿海又入地伏流
 不见其派者凡数百里禹之所𨗳始于积石初不曾
 穷河源也河至于此其势横放冲溢外则泾渭沮之
 会于渭汭又有伊洛瀍涧汾黎之会于底柱所泄惟
卷三十三 第 37b 页 WYG0969-0648d.png
 汝泗二流内则淮济内河滹沱恒绛从而益之至于九
 河逆河势虽远而逾盛故有河患非人之之所制者
 是以河决之患三代已然自汉唐宋元及今频年冲
 决而沿河之民沦于鱼鳖况可都乎
  论中龙帝都垣局
 中龙有关中曰丰曰镐曰咸阳长安皆今陜西地通
 曰关陜古雍州也杨公云关中原是太微垣又曰长
 安落在垣宿中盖中干之尊也其龙发于昆崙由黑
卷三十三 第 38a 页 WYG0969-0649a.png
 水绵络西河横出始起祖宗转萦貊泽自西而东尽
 于雍州宋国师张子微曰长安之龙起于横山其山
 皆黄石绵亘八百馀里不生草木及至雍州之地泾
 水出安定在雍州之西自西而南入渭水而北是为
 渭汭水出鸟鼠同穴而为雍州之西山至泾水所属
 之地则为北惟此依山挟水号为天府之国又曰秦
 咸阳非长安之正以宫属渭跨渭为飞桥复道以象
 天阙道而属阿房如骊山温泉又长安之枝龙也长
卷三十三 第 38b 页 WYG0969-0649b.png
 安之下则有岐梁荆诸山为托沣泾漆沮河水界限
 为卫蔡文节公曰咸阳之地龙合之玄格左右诸山
 包护此皆谓其风水之美也若以形胜言之则娄敬
 所谓披山带河四塞为固张良所谓左殽函右陇蜀
 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
 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乃金城千里天府之国者是
 也故史称关中阻山带河四塞之险东有函关西有
 散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吕成公亦谓关中是形势
卷三十三 第 39a 页 WYG0969-0649c.png
 之地欲据形势须都关中桂文襄公谓其山河四塞
 形胜甲于天下易曰天险不可升地险山川丘陵王
 公设险以守其国惟此为然耳故关陜之地形胜全
 龙局美王气攸萃而文武周公列圣笃生自文王都
 岐徙丰武王迁镐京成王实都于镐以据天下形势
 当西周全盛时特往来朝诸侯于洛邑至平王避犬
 戎始迁都洛阳号曰东周则周日微弱而雍州王气
 为秦得之盖秦先世有非子者善育马为周孝王主
卷三十三 第 39b 页 WYG0969-0649d.png
 马马大蕃息分土为附庸邑之秦历三世至秦仲始
 大历庄襄犬戎杀周王襄公救周有功封为诸侯赐
 以西周畿内八百里之地秦即其地日以强盛兼并
 天下统一区宇然无功德肆暴虐不足以当其王气
 之大汉兴以娄敬张良之议遂因其故都都之传十
 二帝历二百一十四年其后唐又都之传一十八帝
 历二百六十九年宋人亦尝议欲都此而以横山未
 入版图故都大梁以经营横山盖横山当宋时诸戎
卷三十三 第 40a 页 WYG0969-0650a.png
 所依为戎夏必争之地不得则不可都故尔丘文庄
 公曰秦地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所谓金城千里天
 府之国得天下之百二者也周人初起于邠继都丰
 镐天下形势之地盖莫有过焉者也至平王东迁而
 弃其地与秦秦地始大战国之世山东之国六而秦
 居其一六者为纵而独为衡焉卒能以少制众并而
 有之非独人力盖亦地势也自高帝用娄敬言西都
 关中后世言形胜者必归焉唐起晋阳亦居于斯自
卷三十三 第 40b 页 WYG0969-0650b.png
 宋人都汴之后王气消歇者五六百年于今矣详䆒
 文庄兹论各有所见而议者乃谓漕运不便然不知
 周与汉唐各数百年而其储积岂无其道且禹贡著
 雍州厥田惟上上史称沃壤千里可以储贮而秦号
 富彊顾所处之何如耳大抵雍州非直形势险固风
 水融聚为美已也且其水深土厚民性质朴易于从
 化尤为可嘉朱子曰岐丰之地文王用之以兴二南
 之化如彼其忠且厚也秦人用之未几而一变其俗
卷三十三 第 41a 页 WYG0969-0650c.png
 尚气槩先勇力忘生轻死悍然有招八州朝同列之
 气其故何哉诚以雍州土厚水深其民重厚质直无
 郑卫骄惰浮靡之习以善𨗳之则易兴起而笃于仁
 义以猛驱之则其强毅果敢之资亦足以彊兵力农
 而成富彊之业非山东诸国所及也后世欲为定都
 立国之计诚不可不监乎此而于𨗳民之路尤不可
 不慎其所之旨哉言乎
 中龙之次有洛阳即周营洛邑之地也前值伊阙后
卷三十三 第 41b 页 WYG0969-0650d.png
 据邙山左瀍右涧洛水贯其中以象河汉此紫薇垣
 局也张子微曰洛邑是飞龙格势脚手本自分明迎
 送却从外假合凡大地迎送皆取诸外而不取诸身
 所谓本身脚手一屈曲萦回辄五六十里或七八十
 里故人不见其为手足况远外迎送其得见乎此其
 平夷之地一望无际惟审其水源而后识之也然洛
 居天下之中为大龙之腹四望平夷近则熊耳居其
 右西京在其左取诸远则上洛在其西太华在其东
卷三十三 第 42a 页 WYG0969-0651a.png
 终南惇物在于北内方则在河南周公所以取制天
 下之中犹腹为人身都会之所也以水而言则洛水
 自西而经其前瀍涧界其东汾𤂱绕其后伊水陈其
 面最合风水法度但以形胜论之则平夷无险四面
 受敌故周营洛邑特以宅中图治道里适均之故乃
 于此朝会诸侯非建都也按大学衍义陈大猷曰成
 王实都镐京特往来朝诸侯祀清庙于洛故镐京谓
 之宗周以其为天下所宗也洛邑谓之成周以周道
卷三十三 第 42b 页 WYG0969-0651b.png
 成于此也洛邑天下之至中丰镐天下之至险成王
 于洛邑定鼎以朝诸侯所以承天地中和之气宅中
 以莅四海其示天下也公于镐京定都以壮基本所
 以据天下形势据上游以制六合其虑天下也远诚
 哉言也后平王避犬戎徙都于洛则周室日衰驯至
 不可为矣汉初高帝亦欲都洛以娄敬张良之言都
 于关中光武中兴始于洛建都谓之东都洛阳却在
 周都河南又隔伊水有诸水在后而地方之备差完
卷三十三 第 43a 页 WYG0969-0651c.png
 颇为可取然皆平洋无蔽有德易以王无德易以亡
 不可用也故东周都洛而能延数百年之久者诚以
 文武之德民不忍忘故尔温公历年图曰周自平王
 东迁日以衰微至于战国又分而为二其土地人民
 不足以比彊国之大夫然天下犹尊事之以为共主
 绵绵然久而不绝其故何哉文武之德植本固而发
 源深也不然以区区数邑处于七暴国之间一日不
 可存况于数百年乎此确论也
卷三十三 第 43b 页 WYG0969-0651d.png
 中龙之又其次者有汴梁其龙自熊耳至此平坦万
 里天河在其北淮河在其南亦天苑垣也五代梁唐
 晋周皆都于此而年代不永宋都之传九帝历一百
 六十七年而南迁临安是时汴在河之南犹差可取
 今河水冲决而在于河之北无复当时风水形胜耳
 (旧说黄河在开封城北四十里宋元以来河徙穿淮/驯及我朝洪武二十四年河决原武东经开封域北)
 (五里又南行至项城经颍川以入淮而黄河故道遂/淤正统十三年又决荥阳过开封城之西南而城北)
 (之西河又淤自是汴梁城在河之北龙脉/经河穿坏形胜亦无河绕可恃不可用也)
卷三十三 第 44a 页 WYG0969-0652a.png
  论南龙帝都垣局
 南龙有金陵即今之南畿我太祖高皇帝建都之地
 也战国楚威王时以其地有王气埋金以镇之故称
 金陵汉改曰秣陵吴曰建业晋曰建康其形势前辈
 与洛阳同廖氏云建康形势洛阳同王气古云钟盖
 紫薇垣局南干之尽也苏伯衡谓刘迪简云金陵地
 脉自东南溯长江而西数百里而止其止也蜒蜿磅
 礴既翕复张中脊而下降为平衍所谓土中于是乎
卷三十三 第 44b 页 WYG0969-0652b.png
 在西为鸡笼覆舟诸山又西为石头城而钟山峙其
 东大江回抱秦淮玄武湖左右映带两淮诸山合沓
 内向若委玉帛而朝焉诸葛孔明谓钟山龙蟠石城
 虎踞真帝王之都昔始皇见金陵有王气东游以压
 之其后三国吴都之传四世东晋又都之傅十一世
 历百馀年南朝宋齐梁陈南唐皆都之而年代不永
 盖以其虽合垣局而垣气多泄故尔杨筠松云长江
 环外有三结垣前水中列垣中已是帝王都只是垣
卷三十三 第 45a 页 WYG0969-0652c.png
 城气多泄是也若以形胜论之则江限南北古今恃
 为天险朱子曰东南论都必要都建康者以建康正
 诸方水道所凑一望则诸要会地都在面前有相处
 刘诚意伯谓襟带长江势甚险固桂文襄公谓金陵
 江北则有徐颍二州地跨中原瓜连数省并称雄镇
 为藩篱有控扼之势江南则有安庆当长江委流西
 控全楚为江表门户按诸君子所论形胜是诚英雄
 用武之地可以驾驭四方号令天下而兴王业者我
卷三十三 第 45b 页 WYG0969-0652d.png
 太祖高皇帝以之定鼎良有见也但以地理家言之
 虽合紫薇垣局奈垣气多泄故成祖文皇帝再建燕
 京为万世不拔之基岂偶然哉盖天眷皇明故二祖
 动即合法而初非有意于地理之说耳南龙之次有
 临安(今浙江/杭州府)其龙脉自天目山分入钱塘而海门有
 龛赭二山在中郭景纯记云天目山前两乳长龙飞
 凤舞到钱塘海门更点巽峰起五百年间出帝王经
 云海门环合似天市天目天池生侍卫万里飞来垣
卷三十三 第 46a 页 WYG0969-0653a.png
 外挹海外诸峰补垣气廖氏云大江以南天目峙海
 门似天市故临安亦天市垣耳若以形胜论之则僻
 处一隅尔朱子谓如入屋角房中坐视外面殊不相
 应宋高宗南迁建都于此其卜相京畿国师吾邑傅
 公伯通也有临安行在表谓其地只可驻跸不宜建
 都不过偏安之地且主奸相弄权武臣多咎后宋竟
 未能恢复而奸相如秦桧贾似道诸人不忠皆操弄国
 柄武臣多不善其终果符傅公之言
卷三十三 第 46b 页 WYG0969-0653b.png
  古今都会总论
 班孟坚著汉史叙列国之地各有都会盖谓其财货
 之所阜水陆之所凑山河之所襟带足以指臂四域
 冠履一方而独隆者也夫土地腴瘠道里远近山川
 夷险皆一定而不可易者则名都要会之所宜古今
 之所同也然而兴废随时升降不一郡方都会代有
 不同前王之所升者或后王之所废今之所重者乃
 古之所轻如宋北京古之元城县也(西汉时已有元/城县应劭以为)
卷三十三 第 47a 页 WYG0969-0653c.png
 (即魏公子/元之食邑)自有书契以来逮夫隋唐之交两河变故
 实多其王霸之所重督帅之所治战争守城不免前
 史载之详矣初未闻所谓元城者当时河朔都会代
 有其所或称濮阳(宋朝开德府即古之帝丘焉乃高/阳及昆吾氏之墟春秋魏国常迁)
 (于/此)或称朝歌(宋朝卫州黎阳县镇商自武丁已/后至纣都之周初卫国亦都于此)或称
 邯郸(宋朝磁州邯郸县战/国赵尝建都于此)或称襄国(宋朝邢州即汉/襄国县也西楚)
 (常山王张耳后赵石勒皆都之春秋时谓之夷仪即/邢所迁也古谓之邢商帝祖乙迁于邢即此也)
 或称邺城(宋朝相州临朝县之邺镇商帝河亶/甲曹魏后赵前燕东魏北齐皆都之)或称
卷三十三 第 47b 页 WYG0969-0653d.png
 中山(宋朝定州战国时中山国/都后燕慕容垂亦都之)斯六城者屹然据赵
 代之间古今更相倚以为重岂元城之足云哉李唐
 之季魏州始稍隆重更五代至于宋朝形势益壮遂
 建上京而历代所称六城者反蔑然无闻矣夫邺城
 一地也而始建为都又降而为州(后周降/为相州)又降而为
 县(后周又移州/为安阳县)降而为镇(宋朝熙宁中省邺/县为镇入临漳县)何其前
 重而后轻也元城亦一地也始建而为县又升而为
 郡(曹操就置/武门郡)又升而为州(后周就/置魏州)又升而为府(唐升/为大)
卷三十三 第 48a 页 WYG0969-0654a.png
 (都督/府)又升而为京(宋朝庆历二/年升为北京)何其前轻而后重也
 夫土壤腴瘠山川夷险古今不殊而前后轻重若此
 是不无其说也易曰田囿之芜治城池之修废民物
 之聚散甲兵之利钝风俗之美恶皆在人事如何耳
 此非地利所能移也人事既有工拙而形势轻重亦
 随时而迁矣历观往古皇帝王霸之都兴废无常类
 皆如此岂惟邺城而已哉试因此而备论之三皇五
 帝三王之都十有二(曰陈宋朝陈州伏羲所都曰曲/阜宋朝改为仙源县𨽻龙庆府)
卷三十三 第 48b 页 WYG0969-0654b.png
 (神农少昊所都曰涿鹿宋朝燕山府黄帝所都曰新/郑宋朝郑州新郑县即古之有熊氏也黄帝所都曰)
 (帝丘宋朝开德府高阳所都曰亳宋朝西京偃师县/帝喾成汤所都曰安邑宋朝泽州安邑县帝禹皆都)
 (是曰平阳宋朝晋州唐尧所都曰蒲坂虞舜氏都曰/阳翟宋朝颍昌府阳翟县夏禹所都曰丰曰镐丰在)
 (宋朝京兆府之西北灵台乡丰水上镐在昆明池北/镐坂上相去才二十五里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
 至春秋战国时为大国之都者才五城而已(曰曲阜/曰安邑)
 (曰新都/曰蓟)春秋战国之时大国之都十有七(曰曲阜鲁/国都曰新)
 (安韩国都曰安邑魏国都曰陈楚自邺徙于此曰蓟即/涿鹿也燕国都曰吴宋朝平江府吴国都曰绛宋朝)
 (涿州绛县晋国都曰雍宋朝燕府秦国都曰郢宋朝/荆南府江陵县地楚国都曰睢阳宋国都曰临淄宋)
卷三十三 第 49a 页 WYG0969-0654c.png
 (朝临淄县齐国都曰会稽宋朝越州越国都曰邯郸/赵国都曰大梁魏自安邑迁于此曰寿春宋朝寿春)
 (府之寿春县楚自陈徙于此曰栎阳宋朝京兆府之/栎阳县秦自雍而徙干此曰咸阳宋朝京兆府之咸)
 (阳县秦自栎/阳迁于此)至西汉之初为藩王之都者才三城而
 已(曰邯郸曰/临淄曰蓟)西汉之初为藩王之都十有四(曰邯郸/赵国都)
 (曰临淄齐国都曰蓟燕都曰许宋朝徐州楚王刘交/所都曰下邳宋朝淮阳军楚王韩信所都曰定陶宋)
 (朝兴仁府之定陶县梁国都曰晋阳宋朝平定军韩/国都曰丹徒宋朝镇江府荆国都曰广陵宋朝扬州)
 (吴国都曰临湘宋朝岳州临湘县长沙国都曰番嵎/宋朝广州南越国都曰代晋魏以后夷狄侵其都代)
 (国都曰闽宋朝/福州闽越王都)至魏晋南北之时为王霸大国之都
卷三十三 第 49b 页 WYG0969-0654d.png
 者一城而已(蓟是/也)魏晋南北之时王霸大国之都者
 十有七(曰蓟前燕国都曰许宋朝颖昌府之许昌县/魏太祖奉汉献帝都于此曰邺注已见前曰)
 (公安蜀先主初治于此曰成帝宋朝成都府蜀王李/特谯纵皆都于此曰武昌宋朝鄂州吴国孙权宛都)
 (乎此曰秣陵宋朝建康府吴晋宋齐梁陈皆都之曰/洛阳宋朝西京曹魏皆都之曰平阳后汉刘聪都之)
 (曰襄国后赵都之曰广固宋朝青州益都县南燕都/之曰中山宋朝宋州后燕都之曰江陵宋朝荆南府)
 (元都都之曰统万宋朝夏周赫连夏都之曰平城宋/朝云中府拓拔魏都之曰柳城宋朝营州前燕后燕)
 (北燕皆/都之)至隋唐五季之时为王霸僣窃之都者总六
 城而已(魏郑隋唐后汉石晋皆都之洛阳隋唐皆都/之长安前蜀后蜀皆都城都伪燕辽国皆都)
卷三十三 第 50a 页 WYG0969-0655a.png
 (之吴南唐皆都建康伪/梁南平皆都江陵)唐去宋为甚近也而唐时三
 都存于宋朝者一而已东都洛阳是也其西都则降
 为京兆府其北都则废为平定军而宋朝四京因于
 唐者一而已东都洛阳是也馀三京则皆当时之郡
 治耳夫以数十年之间其兴废之骤也如此矧以悠
 悠往古而较于今是必有大不相侔者矣夫然后知
 地无常重亦无常轻挈其轻重之权者在斯民而已
 民无常重亦无常轻挈其轻重之权者在政理而已
卷三十三 第 50b 页 WYG0969-0655b.png
 观姬周以前帝王之作莫不更都三河之间未始有
 宅西土者也爰自后稷居邰太王居岐文王都丰武
 王都镐而关中浸以休息自后雍土常为王霸之都
 则以后稷之稼穑太王之迁豳文王之子来武王之
 求定有以臻此之盛也自周至唐洛阳为帝居垂二
 千载矣而代宗遭吐蕃之乱徬徨陜服欲东迁洛阳
 而郭子仪以为东都乘大乱之馀千里萧条百遭荒
 榛其何以备万乘供百官井舍代宗遂西还而不复
卷三十三 第 51a 页 WYG0969-0655c.png
 倚洛阳为重由是观之则班史都会之论特可施之
 一时而不可施之万世也若欲隆上都而观万方峙
 都府以制四履则要当以政事为先岂以古为泥哉
  天下各国形胜
 中国之地左滨海右通流沙方而言之万五千里尧
 别九州舜为十二秦前有蓝田之镇后有胡苑之塞左
 崤函右陇蜀西通流沙险阻之国也蜀汉之土与秦
 同域南跨邛笮北阻褒斜西即隈碍隔以剑阁穷险
卷三十三 第 51b 页 WYG0969-0655d.png
 极峻独守之国也周在中枢西阻崤谷东望荆山南
 面少室北有太岳三河之分雷风所起四险之国也
 魏前枕黄河北漳水赡王屋望梁山有蓝田之宝浮
 地之渊赵东临九州西瞻恒岳有沃瀑之流飞狐井
 陉之险至于颍阳涿鹿之野燕却背沙漠进临易水
 西至君都东至于辽长蛇带塞险陆相乘也齐南有
 长城巨防阳关之险北有河济足以为固越海而东
 通于九夷西界岱岳配林之阪险固之国也鲁前有
卷三十三 第 52a 页 WYG0969-0656a.png
 淮水后有岱岳蒙羽之向洙泗之流大野广土曲阜
 尼丘宋北有泗水南迄睢涡有孟诸之泽砀山之塞
 也楚后背方城前及衡岳左则彭蠡右则九疑有江
 汉之流实险阻之国也南越之国与楚为邻五岭已
 前至于南海负海之邦交趾之土谓之南裔吴左洞
 庭右彭蠡后滨长江南至豫章水戒险阻之国也东
 越通海处南北尾闾之间三江流入南海通东治山
 高海深险绝之国也卫南跨于河北得洪水南过汉上
卷三十三 第 52b 页 WYG0969-0656b.png
 右通鲁泽右指黎山
 
 
 
 
 
 
 图书编卷三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