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十七
卷二十七 第 1a 页 WYG0969-0478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图书编卷二十七
             明 章潢 撰
西汉历法
 汉武帝元封元年大中大夫公孙卿壶遂太史令司
 马迁等言历纪坏废宜改正下御史御史大夫宽与
 博士赐等议皆言古帝王创业改制前后不相复所
 以明受命于天也三统之制后圣复前圣者以二代
卷二十七 第 1b 页 WYG0969-0478b.png
 在前可推明今二代之统绝而不序惟陛下发盛德
 考宣天地四时之极则顺阴阳定明制为万世法诏
 卿遂迁与侍郎尊大典星射姓等议姓等奏不能为
 算愿募治算者造密度乃选治历邓平及长乐司马
 可酒泉候宜君二十馀人方士唐都巴郡洛下闳与
 焉乃分东西立晷仪下漏刻以追二十八宿相距于
 四方举终以定晦朔分至躔离月行弦望乃以前历
 大初四千六百一十有七岁至元封七年复得阏逢
卷二十七 第 2a 页 WYG0969-0478c.png
 摄提格之岁仲冬十一月朔旦冬至日月在建星大
 岁在初得本星度于是都分天部闳运算其法以律
 为宗曰律容一龠积八十一寸则一日之分也与长
 相终长九寸八十一分而终复三复而得甲子夫律
 阴阳九六爻象之所从出也故黄钟纪元气之谓律
 律者法也物莫不取法焉盖以律转历也与邓平所
 治同于是观察星度日月之行以推算如闳平法法
 一月之日二十九日八十一分日之四十三先籍半
卷二十七 第 2b 页 WYG0969-0478d.png
 日名阳历先朔月籍生不籍阴历朔而后月生而以
 阳历朝诸侯王郡臣便议上上使校律历官淳于陵
 渠覆校之陵渠言大初历晦朔弦望最密而冬至之
 夕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乃诏邓平所造八十一
 分历罢废尤疏远者十七家遂下诏以元封七年为
 大初元年其后元凤三年大史丞张寿王言更历非
 是诏使者鲜于妄人治历大丞相麻光等二十馀人
 杂候日月晦朔弦望八节二十四气于上林清台课
卷二十七 第 3a 页 WYG0969-0479a.png
 诸历疏密十一家尽六年而寿王课最疏远大初𠩵
 第一即墨徐万且长安徐禹治大初历亦第一盖自
 大初起历尽元凤六年三十有六岁而是非定至孝
 成之世刘向总六历列是非作五纪论子刘歆究其
 微𦕈作三统历及谱之以说春秋步法密要
东汉历法
 东汉志曰天之动也一昼夜而运过一周星从天而
 西日违天而东日所行与天运周在天成度在历成
卷二十七 第 3b 页 WYG0969-0479b.png
 日居以列宿终以四七受以甲乙终于六旬日月相
 推日舒月速当其同谓之合朔舒先速后近一远三
 谓之弦相与为冲分天之中谓望以速及舒光尽体
 复谓之晦晦朔合离斗建辰移谓之一日月之行则
 有冬有夏冬夏之间则有春有秋日道发南去极弥
 远其景弥长远长乃极是为冬至日道敛北去极弥
 近其景弥短近短乃极是为夏至长短之中道齐景
 正春秋分焉日周于天一寒一暑四时备成万物毕
卷二十七 第 4a 页 WYG0969-0479c.png
 改摄提迁次青龙移辰谓之岁岁首至也月首朔也
 至朔同日谓之章同在日首谓之蔀蔀终六旬谓之
 纪岁朔又复谓之元是故日以实之月以闰之时以
 分之岁以周之章以明之蔀以部之纪以记之元以
 原之然后变化万殊嬴朒无方莫不结系而禀正焉
 极建其中道营于外璇衡追日以察发敛光道生焉
 孔壶为漏浮箭为刻下漏数刻以考中星昏明生焉
 日有九道月有九行九行出入而交生焉朔会望冲
卷二十七 第 4b 页 WYG0969-0479d.png
 邻于所交亏薄生焉月有晦朔星有合见月有弦望
 星有留逆其归也步术生焉金水承阳先后日下速
 则先日迟而后留留而后逆逆与日违违而后速速
 与日竞竞又先日速迟顺逆晨夕生焉日月五纬各
 有终原而七元生焉见伏有日留行有度而率数生
 焉参差齐之多少均之会终生焉引而伸之触而长
 之探赜素隐钩深致远无幽辟潜伏而不以其精者
 也夫然后阴阳有分寒暑有节天地贞观日月贞明
卷二十七 第 5a 页 WYG0969-0480a.png
晋历
 晋杜预作春秋长历有言曰天行不息日月星辰各
 运其舍皆以其象动者也新故相涉固不容无毫末
 之差积久而差遂失晦朔则不得不改宪以从之亦
 其理也易于革系之曰君子以治历明时革之言更
 也言当随时更革顺天以求合而不当为合以验天
唐历法
 开元中诏僧一行作新历盖自大初至麟德凡二十
卷二十七 第 5b 页 WYG0969-0480b.png
 有三家矣而一行所为历其倚数立法皆本易大衍
 而立术以应之盖以易转历也尽七年较经史所书
 气朔日行宿度可考者皆合而历成其本议曰易大
 传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
 地十天数始于一地数始于二故合二始以位刚柔
 天数终于九地数终于十故合二终以纪闰馀天数
 中于五地数中于六故合二中以通律历天有五音
 所以司日也地有六律所以司辰也参伍相周究于
卷二十七 第 6a 页 WYG0969-0480c.png
 六十圣人以此见天地之心也自五以降为五行之
 生数自六以往为五材之成数错而乘之以生数衍
 成位一六而退极五十而增极以一六为爻位之统
 (爻始于初/成于六)五十为大衍之母(中五衍母/次十衍子)成数乘生数
 其算六百为天中之积生数乘成数其算亦六百为
 地中之积合千有二百以五十约之则四象周六爻
 也以二十四约之则大极包四十九用也综成数约
 中积皆十五综生数约中积皆四十兼而为天地之
卷二十七 第 6b 页 WYG0969-0480d.png
 数以五位取之则复得二中之合也蓍数之变九六
 各一乾坤之象也七八各三六子之象也故爻数通
 乎六十策数行乎二百四十此大衍之所以为天地
 之枢如环无端而为律历之大纪也夫易象微于三
 四而章于七八卦有二微策有四象故二微之合在
 始中之际焉蓍一以七备卦以八周故二章之合在
 中终之际焉中极居五六之间由阖辟之交而在章
 微之际则人神之极也天地中积千有二百揲之以
卷二十七 第 7a 页 WYG0969-0481a.png
 四为爻率三百以十位乘之而二章之积三千以五
 材乘八象为二微之积四十兼章微之积则气朔之
 分母也以三极参之倍六位除之凡七百六十是谓
 辰法而齐于伐轨以十位乘之倍大衍除之凡三百
 有四是谓刻法而齐于德运半气朔之母千五百二
 十得天地出符之数因而三之凡四千五百六十当
 七精返初之会也易始于三微而生一象四象成而
 后八卦章三变皆刚大阳之象三变皆柔大阴之象
卷二十七 第 7b 页 WYG0969-0481b.png
 一刚二柔少阳之象一柔二刚少阴之象少阳之刚
 有始有壮有究少阴之柔有始有壮有究兼三才而
 两之神明动乎其中故四十有九之象而大业之用
 周矣数之德圆故纪以三而变于七象之德方故纪
 之以四而变于八人在天地之中阅盈虚之变则闰
 馀之扐而虚朔之所虚也以终合通大衍之母亏其
 地十凡九百四十为通数终合除之得中率四十九
 馀十九分之九终岁之弦而斗分复初之朔也夫十
卷二十七 第 8a 页 WYG0969-0481c.png
 九分之九盈九而虚十地于中极之际亏十而从天
 所以远疑阳之战也乾盈九隐乎龙战之中故不见
 其首坤虚十以道潜龙之气故不见其成周日之朔
 分周岁之闰分与一章之弦一蔀之月皆合于九百
 四十盖取诸中率也一策之分十九而章法生一揲
 之分七十六而蔀法生一蔀之日二万七千七百五
 十七以通数约之凡二十九日馀四百九十九而日
 月相及于朔此六爻之纪也以卦当岁以爻当月以
卷二十七 第 8b 页 WYG0969-0481d.png
 策当日凡三十二岁而小终二百八十五小终于是
 与卦运大终二百八十五之数合则参伍二终之合
 也策以纪日象以纪月乾坤之策三百六十为日度
 之准乾坤之用四十九象为月弦之检日之一度不
 盈全策月之一弦不盈全用故策馀万五千九百四
 十三则十有二中所盈也用差万七千一百二十四
 则十有二朔所虚也综虚盈之数五岁而再闰中节
 相距皆当三五弦望相距皆当二七升降之应发敛
卷二十七 第 9a 页 WYG0969-0482a.png
 之候皆纪之以策而从日者也表里之行朓朒之变
 皆纪之以用而从月者也(积算曰演法纪曰法曰通/法月气曰中朔朔实曰揲)
 (法岁分曰策实周天曰乾实馀分曰虚分气策曰三/元一元之策则天一遁行也月策回象一象之策则)
 (朔弦望相距也五行用事曰发敛候策曰天中卦策/曰地中斗卦曰贞悔旬周曰夕数小分母曰象统)
 曰行曰躔其差曰盈缩积盈缩曰先后月行曰离其
 逶迤训屈行不中道进退迟速不率其常过中则为
 速不及中则为迟积迟谓之屈积速谓之伸徒以土
 圭之法测土深日至之景尺有伍寸谓之地中郑氏
卷二十七 第 9b 页 WYG0969-0482b.png
 以为日景于地千里而差一寸一谓尺有五寸者南
 戴日下万五千里地与星辰四游升降三万里之中是
 以半之得地中焉在今颍川阳城宋元嘉中南征林
 邑以五月立表望之日在表北景居表南于交州景
 在表南三寸于林邑九寸一分交州距洛水陆九千
 里盖山川回折使然以表考其径当五千里也今所
 测交州夏至在表南长三寸三分与元嘉所测略同
 而使者还言于交望极才高二十馀度八月海中望
卷二十七 第 10a 页 WYG0969-0482c.png
 老人星下有列星灿然明大者甚众古所未识乃浑
 天家以为常不见者也盖随所至为见如此大史监
 南宫说择河南平地设水准绳树八尺之表以引度
 之自滑台白马县夏至之景尺有五寸七分自滑台
 表南行百九十八里二百七十九步得浚仪岳台晷
 尺有五寸微强自浚仪又南百六十七里二百八十
 一步得许州扶沟晷尺四寸四分自扶沟又南百六
 十里至上蔡武津晷尺三寸六分半大率五百二十
卷二十七 第 10b 页 WYG0969-0482d.png
 六里二百七十步而晷差二寸馀则旧说日千里而
 差一寸者妄矣今以勾股法校阳城中略夏至尺四
 寸七分八厘冬至丈二尺七寸一分半定春秋分五
 尺四寸三分以覆矩斜视出地三十四度十分度之
 四自滑台浚仪扶沟诸表视之大率三百五十一里
 八十步而北极差一度极之远近既异则黄道晷景
 固随之而变矣又以图经校安南日在天顶北二度
 四分极高二十度四分冬至晷七尺九寸四分夏至
卷二十七 第 11a 页 WYG0969-0483a.png
 在表南三寸三分定春秋分二尺九寸三分差阳城
 十四度三分其径则五千二十三里矣又南一至于
 林邑北至于铁勒之地各差十七度四分则在铁勒
 五月日在天顶南二十七度四分极高二十二度周
 圆百有四度常见不隐北至晷四尺一寸三分南至
 晷二丈九尺二寸六分定春秋分晷五尺八寸七分其
 没地才十五馀度夕没亥西晨出丑东校其里数已
 在回纥之北而骨利干极南之地犹在其南矣则知
卷二十七 第 11b 页 WYG0969-0483b.png
 常侍王番本郑传万五千里为勾股斜射法考周径
 之率以揆天度径五万里者所谓以蠡测海者也不
 知目视不能及远远则微差其差不已遂与术错譬
 游于大湖之中广袤不盈百里已见日月朝夕出入
 于湖中及浮大海不知几千万里犹见日月朝夕固
 出入其中也令于朝夕之际俱设重差而望之必将
 大小同术无以分矣横既如此纵亦宜然原古人所
 以步圭影之意将节宣和气辅相物宜不在于辰次
卷二十七 第 12a 页 WYG0969-0483c.png
 之周径其所重历数之意将欲恭授人时钦若乾象
 不在于浑盖之是非也而或者各信所传以术天体
 谓浑天可任数而测大象可运算而筹是述无稽之
 法于视听之所不及君子所当阙而不议者也诚以
 为盖天耶则南方之度渐窄果以为浑天耶则北方
 之极寖高此又浑盖家尽智毕说而未有能通其说
 者也则王仲任葛稚川之徒区区于异同之辨亦何
 益于人伦之数哉今为覆矩图南自丹穴北冀幽都
卷二十七 第 12b 页 WYG0969-0483d.png
 每极移一度辄累其差于以稽日食之多少定昼夜
 之长短而止则天之晷皆协其数矣
 唐志曰一行历专用大衍之策其要在于候天地之
 时以知四时寒暑而仰察夫日月星辰之运行以相
 参合而已然四时寒暑无形而运于下天日月星有
 象而见于上二者常动而不息一有一无出入升降
 或迟或疾不相为谋其久而不能无差忒者势使之
 然也故为历者其始未尝不精密其后多疏而不合
卷二十七 第 13a 页 WYG0969-0484a.png
 亦理之然也不合则累变其法以求之自尧舜三代
 以来历未尝同也唐自大初至麟德历二十三家与
 天虽近而未密也至一行密矣其倚数立法固无以
 易也
宋历
 宋志曰历者岁之积岁者月之积月者日之积日者
 分之积又推馀分置闰以定四时非博学妙思弗能
 考也夫天体之运星辰之动未始有穷而度以一法
卷二十七 第 13b 页 WYG0969-0484b.png
 是以久则差差则敝而不可用历之所以数改造也
 物铢铢而较之至石必差况于无形之数哉
元朝历法
 元承用金历岁久寖疏世祖欲釐正之命王恂杨恭
 悫郭守敬领其事恂等言历家知历数而不知历理
 愿得通天道精历理大臣如许衡者总之历宜精于
 是命衡领大史院而是时守敬于历象特精诸历事
 受成焉当是时守敬言司天莫大于测景古今历以
卷二十七 第 14a 页 WYG0969-0484c.png
 唐一行所造大衍为称首则以唐开元间令南宫说
 行天下测景所历地最广也今国家一统疆宇比唐
 尤广袤宜遣使者四往测景成一代之制而测验莫
 先于仪表今司天仪本宋皇祐中于汴京所造与大
 都天规环不协比量南北极差四度有奇又表石年
 深欹侧难遵用请别创仪表相比覈宜可精于是创
 简仪仰仪及诸仪各臻其精妙以为天枢附极而动
 昔人尝展管候之宿度馀分终未得其的用二线测
卷二十七 第 14b 页 WYG0969-0484d.png
 馀分纤微可考作候极仪极辰既位天体斯正作浑
 天仪仪象形似莫适于用作玲珑仪以表之矩方测
 天之正圆欲合也实难法当以圆求圜作仰观仪古
 有经纬仪相连络而不动作新仪东西运转南北低
 昂而七政列舍中外宫去极度分灿然作立运仪日
 有中道月有九行用为测验其致一也作證理仪表
 高景虚罔象非真作景符月虽有明测景则难作窥
 几历法之验在于交会作日月食仪天有赤道轮以
卷二十七 第 15a 页 WYG0969-0485a.png
 当之两极低昂标以指之作星晷定时仪诸皆创以
 意为之又作仰规覆矩图异方浑盖图日出入永短
 图与诸仪互参验而弥精其仰仪铭曰不可体形莫
 天大也无竞维人仰釜载也六尺为深广自倍也兼
 深广倍絜釜兑也凿环为沼准以概也辨方正倍曰
 子卦也衡缩度中平斜再也斜起南极平釜镦也小
 大必周入地画也始周浸断浸极外也极入地深四
 十太也北九十一赤道齘也列刻五十六时配也衡
卷二十七 第 15b 页 WYG0969-0485b.png
 竿加卦巽坤内也以负缩竿本午对也首璇玑板窾
 纳芥也上下悬直与镦会也视日透光何度在也𤾉
 谷朝宾夕饯昧也寒暑发佥验进退也薄蚀起自鉴
 生杀也以避赫曦夺目害也南北之偏亦可槩也极
 浅十五林邑界也黄道夏高人所载也夏永冬短犹
 少差也深五十奇铁勒塞也黄道浸平冬画晦也夏则
 下没永短最也安浑宣夜昕穹盖也六天之象言殊
 话也一仪一揆孰善悖也以指为告无烦喙也闇资
卷二十七 第 16a 页 WYG0969-0485c.png
 以明疑者沛也智者是之胶者怪也古今巧历不亿
 辈也非让不为思不建也将穷神巧造化变也其有
 俊明昭圣代也泰山砺平河如带也黄金不磨悠久
 赖也鬼神诃禁谨勿坏也于是设监候官十四人分
 道行测景东至高句骊西极滇池南踰朱崖北尽
 铁勒凡二十七所而守敬作悬正仪坐正仪令行四
 方测景者用之仰察躔离近取晷景微入刻秒远周
 寰海遍参历法酌稽中数盖五年而历成衡守敬具
卷二十七 第 16b 页 WYG0969-0485d.png
 疏言天体难测古历家于天往往各有测悟而未备
 精察今创以新仪木表与旧仪所测较得数岁冬至晷
 景及日躔所在月离迟速与列舍分度之差自大都
 校北极出地高下之度四时昼夜刻之长短参古制
 立新法非测悟一本其故常考正者七事创法者五
 端非敢谓能然方之前代全踵故历增损傅会为法
 者较然易知诚得每岁测验修改积三十年庶几可
 使如三代日官世专其职验气法曰天道运行如环
卷二十七 第 17a 页 WYG0969-0486a.png
 无端治历者必就阴阳消息之际为之法而始于候
 景候景之法不过植表测景以究其气至之始而已
 知作能述前法略备而植表已短尺寸之下所为分
 杪太少未易分别表长则分寸稍长而晷景虚淡难
 得其实人于虚景之半或设望筒或置小表或以木
 为规皆取表端日光下彻圭面然皆其浮阳之数非
 足准也今以铜为表高三丈六尺端挟以二龙举横
 梁一由表端下至圭面为四十尺于古八尺之表一
卷二十七 第 17b 页 WYG0969-0486b.png
 寸引伸之为五即毫釐易分而别创景符取实其制
 以铜叶博二寸长加博之二中穿十大衍之数也道
 居一而不用其馀四十有九所用也故蓍之为数两
 之以象两参之以象三四之以象四归奇象闰十九
 (孟康曰岁有闰分七分满十九/则为闰也师古曰奇音居宜反)及所据加之因以再
 扐两之(刘攽曰两之得九十八三之得二百九十四/四之得一千一百七十六象闰所一据加之)
 (为一千一百九十六两/之为二千三百九十二)是为月法之实如日法得一
 则一月之日数也而三辰之会交是以能生吉凶易
卷二十七 第 18a 页 WYG0969-0486c.png
 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
 十天终九地终十并数终为四十有九易穷则变为
 闰法参天九两地十为会数参天数二十五两地数
 三十为朔望之会以会数乘之周于朔旦冬至为会
 月(孟康曰会月十七章之月/数也得朔旦至日与岁复)黄钟初九之数也经于
 四时虽无事必书时月时所以纪启闭也月所以纪
 分至也启闭者节分至者中也节不必在其月而中
 必在其正数之月故圣王重闰也以五位乘会数而
卷二十七 第 18b 页 WYG0969-0486d.png
 朔旦得冬至是为章月四分月法以其一乘章月是
 为中法参闰法为周至以乘月法以减中法而约之
 则六扐之馀为一月之闰月其馀七分此中月相求
 之术也朔不得中为闰言阴阳虽交不得中则不生
 故日法乘闰法是为统岁三统为元岁元岁之闰阴
 阳灾易九厄曰初入元百六阳九次三百七十四阴
 九(孟康曰易传岁谓阳九之厄百六之会也初入元/百六所有厄者则前元之馀气也若馀分为闰易)
 (爻有九六七八百六与三百十四六乘八/之政也六八四十八合为四百八十岁)次四百八
卷二十七 第 19a 页 WYG0969-0487a.png
 十阳九(如淳曰六八四十八为/四百八十岁有九年旱)次七百二十阴七次
 七百二十阳七次六百阴五次六百阳五次四百八
 十阴三次四百八十阳三凡四千六百一十七岁与
 一元终经岁四千五百六十灾岁五十七春秋传曰
 闰月不告朔非礼也闰以正时时以作事事以厚生
 生民之道于是乎在不告闰朔弃时正也何以为民
 日南至极于牵牛之初斗端之纲连贯营室织女之
 纪指牵牛之初以纪日月故曰星纪起其初日月起
卷二十七 第 19b 页 WYG0969-0487b.png
 其中凡十二次日至其初为节至其中斗建下为十
 二辰视其建而知其次故制礼上物不过十二天之
 大数也三统合于一元而三代各据一统三统常合
 而迭为首登降三统之首周还五行之道也故三五
 相包而生天统之正始于子半日萌色赤地统受之
 于丑初日肇化而黄至丑半日牙化而白人统受之
 于寅初曰蘖成而黑至寅半曰生成而青天施复千
 子地化自丑毕于辰人生自寅成于申故历数三统
卷二十七 第 20a 页 WYG0969-0487c.png
 天以甲子地以甲辰人以甲申孟仲季迭用事为统
 首三微之统既著而五行自青始序亦如之三行与
 三统相错传曰天有三辰地有五行易曰参伍以变
 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
 之象大极运三辰五星于上元运转三统五行于下
 而皇极建三德五事于中故三辰之合于三统也日
 合于天统月合于地统斗合于人统五星之合于五
 行也水合于辰星火合于荧惑金合于大白木合于
卷二十七 第 20b 页 WYG0969-0487d.png
 岁星土合于镇星故历三辰五星相经纬也天以一
 生水地以二生火天以三生木地以四生金天以五
 生土一五胜相乘以生小周乘乾坤之策而成大周
 阴阳比类交错相成故九六之变登降于六体三微
 而成象二象十八变而成卦四营成易为七十二参
 三统两四时相乘之数也参之得乾之策以阳九九
 之为六百四十八两之得坤之策以阴六六之为四
 百三十二凡一千八百阴阳各一卦之微算策也八
卷二十七 第 21a 页 WYG0969-0488a.png
 之为八千六百四十而八卦小成引而伸之又八之
 为六万九千一百二十再之又十三万八千二百四
 十为大成五星会终触类而长之以乘章岁为二百
 六十二万六千五百六十而与日月会三会为七百
 八十七万九千六百八十而与三统会三统二千三
 百六十三万九千四十而复千大极上元九章岁而
 六之为法大极上元为实如法得一阴一阳各万一
 千五百二十当万物气体之数天下之能事毕矣
卷二十七 第 21b 页 WYG0969-0488b.png
  郭守敬叙历法沿革
 帝王之事莫重于历自黄帝迎日推策帝尧以闰月
 定四时成岁舜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爰及三代历
 无定法周秦之间闰馀乖次西汉造三统历百二十
 年而后是非始定东汉造四分历七十馀年而仪式
 方备又百二十一年刘洪造乾象历悟月行有迟速
 及魏黄初间始以日食课其疏密及魏杨伟造景初
 历始立交食起亏术又百八十年姜岌造三纪甲子
卷二十七 第 22a 页 WYG0969-0488c.png
 历始悟以月食术检日宿度所在又五十七年何承
 天造元嘉历始悟以朔望及弦皆定大小馀及以晷
 影验气又六十五年祖冲之造大明历始悟太阳有
 岁差之数极星去不动处一度馀又五十二年张子
 信始悟日月交道有表里五星有迟疾留逆又三十
 三年张胄玄造大业历始立五星入气加减法及月
 应食不食术刘焯造皇极历始悟日行有盈缩及立
 推黄道月道术又三十五年傅仁均造戊寅元历颇
卷二十七 第 22b 页 WYG0969-0488d.png
 采旧仪始用定制又四十六年李淳风造麟德历以
 古历章部元首分度不齐始为总法用进朔以避晦
 晨月见又六十三年一行造大衍历始以朔有四大
 三小定九服轨漏交食之异及创立岁星差合术又
 九十四年徐昂造宣明历始悟日食有气刻时三差
 又七十二年边冈崇玄历始立相减相乘法以求黄
 道月道又六十三年王朴钦天历始变五星法迟留
 逆行舒亟有渐又九十八年李宗造明天历始悟日
卷二十七 第 23a 页 WYG0969-0489a.png
 法积年自然之数又三十六年姚舜辅造纪元历始
 悟食甚泛馀差数以上计千一百八十二年历经七
 十改其创法者十有三家自是又百七十四年元朝
 专命郭守敬等改治新历守敬用创造简仪高表凭
 其测实数所考正者凡七事一曰冬至自丙子年立
 冬后依每日测到晷景逐曰取对冬至前后日差同
 者为准得丁丑年冬至在戊戌日夜半后八刻半又
 定丁丑夏至在庚子日夜半后七十刻又定戊寅冬
卷二十七 第 23b 页 WYG0969-0489b.png
 至在癸卯日夜半后三十三刻己卯冬至在戊申日
 夜半后五十七刻庚辰冬至在癸丑日夜半后八十
 一刻各减大明历十八刻远近相符前后应准二曰
 岁馀自大明历以来凡测影验气得冬至时刻真数
 者有六用以相距各得其时合用岁馀今考验四年
 相符仍自宋大明壬寅年距至今日八百一十年每
 岁合得三百六十五日二十四刻二十五分其二十
 五分为今历岁馀合用之数三曰日躔用至元丁丑
卷二十七 第 24a 页 WYG0969-0489c.png
 四月癸酉望月食既推求日躔得冬至躔赤道箕宿十
 度黄道箕九度有奇仍凭日测到太阳躔度或凭星测
 月或凭月测日或径凭星度测日立术推算起自丁丑
 正月至己卯十二月凡三年共得一百三十四事皆躔于
 箕与日食相符四曰月离自丁丑以来至今凭每日测
 到逐时太阴行度推算变从黄道求入转极迟疾并
 平行处前后凡十三转计五十一事内除去不真的外
 有三十事得大明历入转后天又因考验交食加大
卷二十七 第 24b 页 WYG0969-0489d.png
 明历三十刻与天道合五曰入交自丁丑五月以来
 凭每日测到大阴去极度数北疑黄道去极度得月
 道交于黄道共得八事仍依日食法度推求皆有食
 分得入交时刻与大明历所差不多六曰二十八宿
 距度自汉大初历以来距度不同互有损益大明历
 则于度下馀分附以太半少皆私意牵就未尝实测
 其数今新仪皆细刻周天度分每度为三十六分以
 距线代管窥宿度馀分并依实测不以私意牵就七
卷二十七 第 25a 页 WYG0969-0490a.png
 曰日出入昼夜刻大明历日出入昼夜刻皆据汴京
 为准其刻与大都不同今更以本方北极出高地下
 黄道出入内外度立术推求每日日出入昼夜刻得
 夏至极长日出寅正二刻日入戊初二刻昼六十二
 刻夜三十八刻冬至极短日出辰初二刻日入申正
 二刻昼三十八刻夜六十二刻永为定式所创法凡
 五事一曰太阳盈缩用四正定气立为升降限依立
 招差求得每日行分初末极差积度比古为密二曰
卷二十七 第 25b 页 WYG0969-0490b.png
 月行迟疾古历皆用二十八限今以万分日之八百
 二十分为一限凡析为三百三十六限依垛叠招差
 求得转分进退其迟疾度数逐时不同盖前所未有
 三曰黄赤道差旧法以一百一度相减相乘今依算
 术勾股弧矢方圜斜直所容求到度率积差差与天
 道实吻合四曰黄赤道内外度据累年实测内外极
 度二十三度九十分以圜容方直矢接勾股为法求
 每日去极与所测相符五曰白道交周旧法黄道变
卷二十七 第 26a 页 WYG0969-0490c.png
 推白道以斜求斜今用立浑比量得月与赤道正交
 距春秋二正黄赤道正交一十四度六十六分拟以
 为法推逐月每交二十八宿度分于理为尽
国朝历
 洪武初召集天下通知律历名家者赴京议历法
 占天象三年立钦天监设官凡玄象图书非其职不
 得习其习业者分四科曰天文曰刻漏曰大统历曰
 回回历自五官正而下至天文生各专科肄焉灵台
卷二十七 第 26b 页 WYG0969-0490d.png
 郎辨日月星辰之躔次分野以占候保章正专志天
 文之变辨吉凶之占挈壶正知漏孔壶为漏浮箭为
 刻以考中星昏明之度而统于监正丞博士元统言
 一代之兴必有一代之历随时修改以合天道今历
 以大统为名而积分犹踵授时之数非所以重时敬
 正也授时历法以元至元辛巳为历元至今洪武甲
 子积一百又四年以历法推之得三亿七千六百一
 十九万九千七百七十五分经云大约七十年而差
卷二十七 第 27a 页 WYG0969-0491a.png
 一度每岁差一分五十抄辛巳至今年远数盈渐差
 天度拟合修改矧今又历一甲子而过其半其年愈
 远其数愈多其所差者当益甚也臣愚以为历者天
 下之大事所以膺在躬之数承上天之托以敬天道
 以授人事者端有在于此臣请诏求天下通星历之
 学如郭守敬者以任考验之责明天人之理如许衡
 者以任讲究之方失今不为后愈差舛
 嘉靖初光禄少卿管监事华湘言自昔圣王承天行
卷二十七 第 27b 页 WYG0969-0491b.png
 极必以治历明时为先乾坤奠位之后四时七政随
 天而运寒暑代谢为岁亏盈互易为月昼夜环转为
 日经纬错列为星辰步算周密为历数天子燮理阴
 阳时以作事事以厚生而世从治也时苟不明将晦
 朔弦望失其节分至启闭乖其期则无以该洽生灵
 而世乱矣历之由来黄帝讫秦末凡六改汉高祖讫
 汉末凡五改由魏文帝讫隋末凡十三改由唐高祖
 讫周末凡十六改由宋太祖讫宋末凡十八改由金
卷二十七 第 28a 页 WYG0969-0491c.png
 熙宗而讫元末凡三改一历之改广集众见思无遗
 智法无遗术宜其永久不变然历代长于历者不数
 岁而辄差杜预曰阴阳之运随动而差差而不已遂
 与历错欧阳修曰事在天下其易差者莫如历夫所
 以差者由天周有馀日周不足也天周有馀则天常
 平运而舒日周不足则日常内转而缩天日之差于
 中星验之焉尧之冬至初昏昴中而日在虚七度虚
 者北方之宿则日行北陆躔于玄枵之子也今之冬
卷二十七 第 28b 页 WYG0969-0491d.png
 至初昏室中日在箕三度箕者东方之宿则日行东
 陆躔于析木之寅也计今去尧未四千岁而差五十
 度矣再以赤道考之胜国至元辛巳改历冬至赤道
 岁差一度五十抄今退天三度五十二分五十秒矣
 黄道岁差九十二分九十八秒今退天三度二十五
 分七十四秒矣哉洪武中博士元统上言我朝承运
 以来历虽以大统为名而积分犹授时之数年远数
 盈渐差于度以元辛巳至元统上言时岁在洪武甲
卷二十七 第 29a 页 WYG0969-0492a.png
 子仅一百四十年迄今则二百四十二年授时历法
 每岁差一分五十秒约七十年差一度今古差三度
 馀矣年逾久而数愈盈然则治历者岂可不随时修
 改以求合于天哉夫不随时修改求合于天则历必
 差是以正德戊寅日食庚辰月食时刻分秒起复方
 位多与钦天监推算不合臣伏揆古今善治历者三
 家汉大初以钟律唐大衍以蓍策元授时以晷景而
 晷景为近其所因者本也欲正历而不登台测景窃
卷二十七 第 29b 页 WYG0969-0492b.png
 以为皆空言臆见非事实已伏望许臣暂住朝参督
 同中官正周濂及遴选畴人子弟谙晓本业者及冬
 至前诣观象台昼夜推测日记月书至来年冬至以
 验二十四气分至合朔日躔月离黄赤二道昏旦中
 星七政紫气月孛罗候计都之度视元辛巳所测差
 次录闻昔汉固作汉志言治历有不可不择者三家
 专门之裔明经之儒精算之士臣三者无一蚤夜皇
 皇罔知所措伏乞敕礼部延访有能知历理如扬雄
卷二十七 第 30a 页 WYG0969-0492c.png
 精历数如邵雍智巧天授如僧一行郭守敬者徵赴
 京师令详定岁差成一代之制
总历代历考
 古历有六家黄帝颛帝夏殷周鲁是也秦用颛帝历
 汉初因之或云用殷历故通鉴编年朔日两存之也
 自武帝更造太初历(前历与/天不合)迄东汉之末历凡四改
 成帝三统历平帝四分历(因太初二/统疏阙)灵帝乾象历(晋/书)
 (志言四分计分大祖而改作此历乃/刘洪蔡邕共为之八代多仍此法)自魏至隋历凡
卷二十七 第 30b 页 WYG0969-0492d.png
 十三改魏文帝有黄初历(韩翊以乾象减斗分大过/而更造此校议未定帝崩)
 明帝有景初历(杨锋/造)晋武帝有正历(刘智造即景初/旧法也以五景)
 (疏阙故元帝渡江更/以乾象法推五星)穆帝有通历(王朔之造元是后/秦姚兴时羌岌亦)
 (从三/统历)秦姚兴当晋武帝太元九年羌岌造三记甲子
 元历(专援刘/歆三统)宋元嘉中何承天造甲子元历(迄宋末/相仍用)
 梁武帝改行宋祖冲之甲子元历(其子祖睢奏请行/之以何承天历绝)
 (差设也陈/氏因之)北齐文宣高氏用宋景业天宝历(妄引元/命包言)
 (齐受历之期董峻郑元/伟非之乃上甲寅元历)郑元伟董峻又上甲寅元历
卷二十七 第 31a 页 WYG0969-0493a.png
 (时又有刘李孙张孟宾同知历事孟宾受/业于张子信与宋景业争论未定属国亡)西魏入关
 行李兴业正光历(于时宇文周明帝使/庾秀彦等造周历)宇文周武帝
 时甄鸾造天和历(以甲寅/为元)周天象初马士显又上丙
 寅元历(迄于隋开皇四/年用张宾历)隋开皇行张宾历(张宾盛称/高祖非人)
 (臣相自陈代谢之證帝乃下诏颁行宝历历本之何/承天而刘孝孙刘焯改其失宝方有宠孝孙焯议竟)
 (不/行)十七年后用张胄元历(胄元因言日景长之事帝/大悦令与刘晖秀才等相)
 (驳难会颜敏上书言太初历八岁之事帝欲视其事/下诏褒美颁行冑元历胄元与袁充更相引重先是)
 (刘焯使胄元进乃更名刘孝孙历法曰十曜历主之/胄元唐之遂罢焯又增修其书曰皇极历駮正胄元)
卷二十七 第 31b 页 WYG0969-0493b.png
 (之短袁充左右胄元共排前历/更不行焯皇极历历法见隋志)唐历凡八改高祖戊
 寅元历(道士傅仁/均所造)高祖麟德甲子元历(李淳/风造)玄宗开
 元大衍历(僧一行造以前历日蚀/不验此下皆因其法)肃宗至德历(韩颖/益大)
 (衍/术)代宗宝应五记历(以前历不与天合郭/献之造写大衍旧法)德宗建中
 正元历(徐承嗣等造因前历气朔/稽后也又杂麟德大衍术)宪宗元和观象历
 穆长庆宣明历(以前历测验不合/也皆因大衍旧术)昭宗景福崇元历
 (以前历/数差)五代初用唐历并闰国历凡有八家晋高帝
 调元历(马重镇因历上荐符天小历不复推古上元/起唐天宝十四年乙未为主元以正月雨水)
卷二十七 第 32a 页 WYG0969-0493c.png
 (为气首行之五年/辄差复用崇元历)周有明元历(王处讷/私撰)又有万分历
 蜀有永昌历正象历南唐有齐政周世宗有钦天历
 (王朴/造)宋朝一祖十宗历凡十一改太祖造应天历(后/置)
 (闰差乃王/处讷所造)太宗乾元历(王素造后以/朔望有差)真宗仪天历
 (历家造朱帛为之/序后以星曜有差)仁宗崇天历(历家造晏殊/序并见会要)英宗改
 为明天历(以日/蚀差)神宗改为奉天历(因日蚀/有差)哲宗改为
 观天历(因冬/至差)徽宗改为纪元历(以时气/之差)高宗改为纪
 天历(以定腊/有差)孝宗造乾道历(以统元日/食有差)又改淳熙历
卷二十七 第 32b 页 WYG0969-0493d.png
 (曾子固尝云王处讷见王朴造钦天历谓之同此历/可见行久则差矣已而果然宋朝命王处讷正之于)
 (是有应天历久之又差苗守信等承诏论定于是嘉/元历淳化至道间王浚郑安之徒校其疏密曰官韩)
 (显符晦定浑仪之器杨交遂/增用甲子之数皆施行焉)天之高也日月星辰之
 远也寒燠雨𤾉气数之不齐章蔀纪元馀分之所积
 以千百年计之有可运之掌上及其久也有非智巧
 之所能计者此历久则必差势所必至也治历明时
 之君子因其差之未远革而正之无难也其或尽更
 前人之法而更复疏远其或增损前人之旧而更加
卷二十七 第 33a 页 WYG0969-0494a.png
 诋毁则非矣自昔黄帝以来历凡五十馀家皆由气
 朔缠度或先天或后天微有不应历象则历法从而
 变也夫黄帝始调历颛帝为历宗至汉则不能无疏
 密汉人课之详矣由汉以来太初历法为第一三统
 四分乾象或因革焉而复有疏密之间盖三统则甚
 疏而乾象则甚密也乾象之历为推步之师表韩翊
 杨伟成遵其旧法而不及深妙翊又复据其术而背
 其言唐自开元大衍之历行算数备悉其后虽屡有
卷二十七 第 33b 页 WYG0969-0494b.png
 变更皆不外于一行之数改历者又从而指其疏谬
 不特此也北齐文宣悦宋景业谶纬之佞而改行天
 宝历隋高祖喜张宾陈代谢之證而改行开皇历上
 之人所以改历者悦喜䛕耳不为敬天爱民而设也
 刘孝孙历法甚精辄为刘晖所抑刘焯推占至详常
 不为张胄元所容下之人所以造历者冒宠嗜利初
 不揆其法之是非也操是心以往其何以议历为哉
 是以知天道远历法推测不能每事中程其曰日食
卷二十七 第 34a 页 WYG0969-0494c.png
 不效更考日度可也其曰斗分有差更定密率可也
 其曰五星疏远更验星可也其或一事不中程乃尽
 更前人之法大抵因其实而实其名异其所入之门
 而同其所归之极如宋何承天历法齐用之则为齐
 历隋张宾用之则为隋历也如刘孝孙历法刘焯更
 名七曜历其后又更为皇极历也一法而异用一历
 而数名大抵然也然则自古迄今五十馀历其立法
 之异者太初历本于律大衍历本于易是也其馀皆
卷二十七 第 34b 页 WYG0969-0494d.png
 袭旧法而增损焉耳
诸历总论
 太初历为张寿王所诋清台课疏密而是非乃定徐
 禹治太初第一寿王下吏太衍历为瞿昙撰南宫说
 所非灵台校薄而当否始决(太衍历颁行说等伏罪/侍御史李麟之等校之)
 (也/)东汉历元为冯晃冯光所驳熹平校议得失遂分
 (诏从蔡邕议邕/等议光晃之罪)此历之方行而迭相诋刺者如是也
 太初历是非既定而朱浮以为后天四分仪式既备
卷二十七 第 35a 页 WYG0969-0495a.png
 刘洪以为与天疏阔班固谓三统最密而杜预以为
 疏一行独指杜预之谬郑玄谓乾象穷幽深妙而韩
 翊指其失此历行既久而递相诋刺者又如是也其
 馀如祖睢之非何承天刘孝孙刘焯之駮张宾王孝
 通李淳风之讥傅仁均递递相非无穷已也要之两
 汉之历太初乾象其最也隋唐之历皇极太衍其冠
 也虽更相是非而是非自有定论矣然则太初乾象
 皇极大衍之历果能穷尽千万年之数未及百年咸
卷二十七 第 35b 页 WYG0969-0495b.png
 悉更变何哉杜预之言曰天行不息日月星辰各运
 其舍皆动物也物动则不一虽行度大量可得而限
 累日为月不得无毫毛之差历差始于毫毛积而弦
 望晦朔不得不改宪从之书钦天象易治历明时言
 当顺天以求合非为合以验天者也唐志曰四时寒
 暑无形而运于下日月星辰有象而见于上二者常
 动而不息一有一无出入升降或迟或速不相为谋
 其久而不能无差忒者势使之然也故为历者其始
卷二十七 第 36a 页 WYG0969-0495c.png
 未尝不精而其后多疏而不合亦理所当然不合则
 屡变其法以求之自尧迄于唐此历所以未尝同也
 杜预唐志言异世而一事也是知立推步之法者求
 之千万年之上以为上元自谓无毫釐之差行之未
 十百年而乖违已见盖数往者无所辨而推来者有
 所證也一行是非诸历之得其论甚备而唐志亦称
 其立法之密一行之言乃曰乾度盈虚与时消息告
 谴于经数之表变常于潜遁之中则圣人且犹不质
卷二十七 第 36b 页 WYG0969-0495d.png
 非筹策所能及矣
卷二十七 第 37a 页 WYG0969-0496a.png
  太玄拟卦
卷二十七 第 38a 页 WYG0969-0496c.png

卷二十七 第 39a 页 WYG0969-0497a.png

卷二十七 第 40a 页 WYG0969-0497c.png

卷二十七 第 41a 页 WYG0969-0498a.png

卷二十七 第 42a 页 WYG0969-0498c.png
 
 
 
 
 子云单思浑天三摹而四分之极于八十一首旁则
 摹三九据极之七百二十九赞当期之日又为踦嬴
 二赞以尽馀分之数其用自天元推二昼一夜阴阳
 数度星日之纪与泰初历相应其取数似与易异矣
卷二十七 第 42b 页 WYG0969-0498d.png
 其为书则欲自成一家初无意于赞易也考诸解难
 之文可见矣夫易之六十四卦八卦相错而成也玄
 之有方部家则各有分域矣不可相错也故一而三
 之自三而九又三之为二十七终于八十一而玄之
 首毕矣八十一家又离为三以极三玄之数方州部
 各三之为九又三之为二十七家此一玄之数也以
 次比之不可相易赞辞自一至九配丽五行而日星
 节换分布其间皆有成数恐其书特易中之一事与
卷二十七 第 43a 页 WYG0969-0499a.png
 易经不尽相涉也世之治历者守成法而已非知历
 也自汉迄今历法之更不知其几人未有不知历理
 而能创法也求玄于历法理之内亦恐未足以尽玄
 之妙
历象申馀太玄拟卦日星节候卦气总论
 连山六十四卦坎离震兑分御四仲以主二十四气
 其周流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以成一岁之功
 纪以章会统元而有四千六百一十七岁以成一元
卷二十七 第 43b 页 WYG0969-0499b.png
 之易者六十卦之用也盖闰有大小之馀月有小大
 之尽日一日躔一度月一日一十三度十九分度之
 七以月之疾及日之舒是以二十九日五十刻有奇
 而会朔故一岁之日三百五十有四而馀一十一日
 四分度之一积其馀而置闰故五岁再闰一十九年
 为一章而闰分尽又积五百一十三年为一会而日
 月交会之数尽自天统甲子朔旦冬至无馀分积一
 千五百三十九年为地统而十一月甲辰朔旦冬至
卷二十七 第 44a 页 WYG0969-0499c.png
 无馀分尽又积一千五百三十年为人统而十一月
 甲申朔旦冬至无馀分又积一千五百三十九年合
 合前四千六百一十七年复得十一月甲子朔旦冬
 至无馀分为天统而六甲尽是谓一元之数易之用
 也实统于斯故自天统起算一爻主十二年九月二
 十七日一卦主七十六年十一月一十二日二十卦
 主一千五百三十九年为一统六十卦主四千六百
 一十七年为一元而易之蕴尽矣故一元之易为甲
卷二十七 第 44b 页 WYG0969-0499d.png
 子七十有七而岁少三焉又积二十元得九万二千
 三百四十岁为一纪元而六甲之岁亦尽矣元之所
 以为元虚之所以为虚不能外乎是也特易以一爻
 尸一度而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以六十
 卦三百六十爻配之犹馀五日四分度之一以一日
 为八十分五日四分度之一为四百二十分均之六
 十卦率一卦得七分而六日得七分之说不可以不
 知也元以一赞准昼一赞准夜故以三百六十五度
卷二十七 第 45a 页 WYG0969-0500a.png
 四分度之一而两之得七百三十有一为一元之赞
 数以三赞为一表三表为一家三家为一部三部为
 一州而州管九家二十七章为一会得日月交会之
 数三州为一方而方管二十七家八十一章为一统
 而得朔分尽之数三方为一元管八十一家二百四
 十三章而得六甲尽之数与易之数如合契矣然元
 一家九赞积八十一家七百二十九赞尔故有踦嬴
 之二赞以其家外有二赞而均其数于一元之间故
卷二十七 第 45b 页 WYG0969-0500b.png
 每赞主六年三月二十有六日一家主五十六年十
 月二十四日一部主一百七十年八月一十二日一
 州主五百一十二年一月六日一方主一千五百三
 十六年三月一十八日八十一家主四千六百八年
 十月二十四日加踦赞六年三月二十六日又加嬴
 赞一年九月一十日而四千六百一十七年之数无
 遗策矣虚有五十二图图有七变元馀无变而齐无
 位五十二图计三百六十四变加元馀之二数亦当
卷二十七 第 46a 页 WYG0969-0500c.png
 周天之度矣故一变主一十二年七月二十日一图
 主八十八年五月二十日五十二图主四千六百年
 六月二十日加元之数一十二年七月二十日又加
 馀之数三年九月二十日通四千六百一十七年为
 一虚与元之年亦契合矣是知圣贤之作以明天道
 岂苟然哉
卷二十七 第 47a 页 WYG0969-0501a.png

卷二十七 第 48a 页 WYG0969-0501c.png

卷二十七 第 49a 页 WYG0969-0502a.png
 圣人作易本以明道其馀绪可以卜筮而已而后之
 言阴阳者言星历者言乐律莫不于易求之求之自
 以为得配之自以为合然则以为圣人之意则非也
 古之言卦气者本于何书出于何氏易纬稽览图曰
 卦气起于中孚坎离震兑各主一方其馀六十卦卦
 有六爻爻则主一日凡主三百六十日馀有五日每
 日分为八十分五日分为四百分人四分日之一为
 二十分是为四百二十分六十卦分之六七四十二
卷二十七 第 49b 页 WYG0969-0502b.png
 卦各得七分每卦得六日七分世儒传卦气六日七
 分之说盖起于此呜呼木铎无声大易不振至使谶
 纬之学本巫史之说易道以自神学者不察遂为成
 说亦可悲夫彼其意盖见夫子于大衍有谓当期之
 日于后有谓七日来复故以为说耳此甚不可也夫
 子曰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
 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据此乃言揲蓍之法乾老阳
 三少之馀得四九三十六策一爻三十六策六爻则
卷二十七 第 50a 页 WYG0969-0502c.png
 三百六十一策坤老阴三多之馀得四六二十四策
 一爻二十四策六爻则百四十四策合乾坤六爻之
 策数则为三百六十当期之日是特圣人言乾坤二
 卦爻之策数如此何尝为六十四卦之爻论乎何尝
 以一爻配一日乎圣人言乾坤二卦之策数易纬乃
 以六十四卦之爻数配之何耶岂非以二篇之策数有
 万一千五百二十不可以相配故舍圣人所言之策
 数而求圣人不言之爻数也三百八十四爻已踰一
卷二十七 第 50b 页 WYG0969-0502d.png
 期之数矣不相当也于是又以坎离震兑各主一方
 为方伯以此四卦二十四爻主二十四气损四卦主
 四方又不足于期数也于是又有五日分为四百分
 四分日之一为二十分每卦得六日七分然后足其
 数吁其亦迂曲僻怪牵强配合甚矣经曰七日来复
 言复卦自姤初六至此七变而成爻于临曰消至于八
 月有凶言一阳方长终为二阴所临也或言日或言
 月以阴阳言之耳来复者阳也为阳言故云日消临
卷二十七 第 51a 页 WYG0969-0503a.png
 者阴也为阴言故云月此乃告人以阴阳消息之义
 何尝卦气七日乃当复乎借曰卦气以七日当阳何
 得又云六日七分乎又云坎离震兑不与当日之数
 何自知之也盖不过求以足当期之数不得不强说
 也使一期之数三百八十有四日则必不省四卦当
 四方矣不知夫子谓当期之日无他特以乾坤策数
 大率与期数合亦如分而为二以象两卦一以象三
 揲之以四以象四时之意矣期三百六十有六日圣
卷二十七 第 51b 页 WYG0969-0503b.png
 人但以三百六十当之者举其大率相当耳若果以
 一策配一日则其数不足也且下云二百之策万有
 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只以万数当之足其馀
 又有一千五百二十何以能当其数耶为数气之说
 者能强相配合以万有一千五百二十以足万物之
 数然后可以当期之日配卦也不可强于彼而复强
 于此妄说可知也子云儒之勤而陋者也凡易之精
 义奥旨皆所不见而徒模效形象本易纬卦气之陋
卷二十七 第 52a 页 WYG0969-0503c.png
 说而作太极卦气始于中孚终于颐太玄亦始于中孚
 终于养吾不知卦气必始于中孚者何而子云乃法
 之巧中孚卦四阳二阴四阳处乎上下二阴处乎内
 说者皆曰中孚之象如鸟卵然二阴居中有孚故曰
 中孚此不知易者之误说也据中孚信及豚鱼圣人
 曰柔在内而刚得中二阴谓之在内则可谓之刚得
 中则非观三与四阴爻皆无诚信可言何孚之有不
 知圣人名卦曰中孚者谓居中者孚不中者不孚也
卷二十七 第 52b 页 WYG0969-0503d.png
 二五刚中故五曰有孚挛如二则有鹤鸣子和之德
 主卦之美全在九二以有成于幽隐之间也圣人名
 中孚之义如此今乃以冬至节气当之何义此已不
 可其他以某卦配某节俱非礼也太玄法之乃云信
 无不在中果易旨乎使子云而深于易必不作太玄
 溺星历而远于道也学者睹于易道而不究始为卦
 气之误说反以为易与太玄非当期数何以配之可
 怪矣
卷二十七 第 53a 页 WYG0969-0504a.png
 邵伯温曰统之于一而散之为元元之数一月为
 会会之数十二星为运运之数三百六十辰为世世
 之数四千三百二十则是一元统十二会三百六十
 运四千三百二十世一世三十年则一十二万九千
 六百年一十二万九千六百年是为一元之数一元
 在大化之中犹一年也自元之元至辰之元自元之
 辰至辰之辰而后数穷矣穷则变变则生盖生生而
 不穷也经世但著一元之数举一隅而已引而伸之
卷二十七 第 53b 页 WYG0969-0504b.png
 则穷天地之数可知矣日甲至癸日之数一岁一周
 月子至亥月之数十二岁十二周也星三百六十随
 天而转日一周岁三百六十周也一日十二辰积一
 岁之辰则岁四千三百二十辰也自子至巳作息自
 午至亥作消作息则阳进而阴退作消则阴进而阳
 退开物于月之寅星之巳七十有六闭物于月之戌
 星之戊三百一十有五月至巳之终当辰之二千一
 百六十为阳极阴阳之馀空各六月至亥之终当辰
卷二十七 第 54a 页 WYG0969-0504c.png
 之四千三百二十为阴极阴阳之馀空各六凡二十
 有四以当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之数焉除四
 正卦凡六四六二十四三百八十有四去其二十有
 四则所存者三百六十也四正卦谓乾坤坎离居四
 方之正位反复不变故谓之四正经世一元之运数
 举成数焉消息盈亏之法在其间矣所以藏诸用也
 唐尧起于月之巳星之癸一百八十辰之二千一百
 五十七推而上之尧天地之中数也故孔子赞尧曰
卷二十七 第 54b 页 WYG0969-0504d.png
 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
 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扬雄亦谓法始乎伏羲而
 成乎尧盖自极治之盛莫过乎尧先乎此者有所未
 至后乎此者有所不及考之历数稽之天时质之人
 事若合符节呜呼盛哉
 西山蔡氏曰一元之数即一岁之数也一元有十二
 会三百六十运四千三百二十世犹一岁十二月三
 百六十日四千三百六十日四千三百二十辰也前
卷二十七 第 55a 页 WYG0969-0505a.png
 六会为息后六会为消即一岁之自子至巳为息自
 午至亥为消开物于星之七十六犹岁之惊蛰也闭
 物于三百一十五犹岁之立冬也一元有十二万九
 千六百岁一会有十二万九千六百月一运有十二
 万九千六百日一世有十二万九千六百辰皆自然
 之数非有所牵合也或曰气盈于三百六十六朔虚
 于三百六十六朔虚于三百五十四今经世之数槩
 以三百六十为率何也曰所以藏诸用也消息盈虚
卷二十七 第 55b 页 WYG0969-0505b.png
 之法在其间矣唐尧始于星之癸一百八十辰之二
 千一百五十七何也曰以今日天地之运日月五星
 之行推而上之因以得之也嗟夫皇极一元之运始
 于日甲月子星甲辰子者岂特历数之用而已哉一
 阳初动万物未生是圣人所以见天地之心又以范
 围天地曲成万物者也非元气之会聪明过人者其
 孰与此岂特历数之用而已哉又曰元会运世之数
 大而不可见分釐丝毫之数小而不可察所可得而
卷二十七 第 56a 页 WYG0969-0505c.png
 数者即日月星辰而知之一世有三十岁一月有三
 十日故岁与日之数三十一岁有十二月一日有十
 二辰故月与辰之数十二自岁月日辰之数推而上
 之得元会运世之数推而下之得分釐丝毫之数三
 十与十二反覆相乘为三百六十故元会运世岁月
 日辰八者之数皆三百六十以三百六十乘三百六
 十为十二万九千六百故元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岁
 会有十二万九千六百日世有十二万九千六百辰
卷二十七 第 56b 页 WYG0969-0505d.png
 岁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分月有十二万九千六百釐
 日有十二万九千六百毫辰有十二万九千六百丝
 皆天地自然非假智营力索而天地之运日月之行
 气朔之盈虚五星之伏见朓朒屈伸交食浅深之数
 莫不由此由汉以来以历数名家者惟大初大衍耳
 惟太初以四千六百一十七岁为元以八十一为分
 大衍之历乃以一百六十三亿七千四百五十九万
 五千二百为元三千四十为分皆附会合以此求天
卷二十七 第 57a 页 WYG0969-0506a.png
 地之数安得无差
一元消长图总论
 盖以本书约之也今详本书日甲一位为一元该十
 二万九千六百年此一元总数也其所以得一元之
 数者由十二会积之也月子一位为一会该一万八
 百年至月亥十二位为十二会该十二万九千六百
 年属上日甲统之也其所以得十二会之数者由三
 十运积之也星皆一位为一运该三百六十年至三
卷二十七 第 57b 页 WYG0969-0506b.png
 十位为三十运该一万八百年属十一月子统之过
 此属月丑统之其所以得三十运之数者由十二世
 积之也辰子一位为一世该三十年至辰亥十二位
 为十二世该三百六十年属上星甲统之过此属星
 乙统之盖由世积而为运运积而为会会积而为元
 即由时积而为日日积而为月月积而为年也邵伯
 温所谓一元之数在天地之间犹一年是已然邵子
 此数何从而知其始何从而知其终耶善乎西山先
卷二十七 第 58a 页 WYG0969-0506c.png
 生之言曰以今日天地之运日月五星之行推而上
 之因以得之也故曰尧得天地之中数斯言何谓也
 盖尧之时日在甲月巳星癸辰申当十二万九千六
 百年之半以上为六万四千八百年之已往以下为
 六万四千八百年之方来是以谓中数也尧而后可
 遽而推矣
 一元之数即一岁之数一元有十二会三百六十运
 四千三百二十辰也前六会为息后六会为消即一
卷二十七 第 58b 页 WYG0969-0506d.png
 岁之自子至巳为息自午至亥为消开物于星之七
 十六犹岁之惊蛰也开物于星之三百一十五犹岁
 之立冬也一元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一会有十二
 万九千六百月一运有十二万九千六百日一世有
 十二万九千六百辰一日自子至寅为晓自戌至亥
 为夜由大挠作甲子溯之子天开丑地辟寅人生自
 开辟至我明万历丁丑一千一十五万五千四百九
 十五年
卷二十七 第 59a 页 WYG0969-0507a.png
请修改历法疏
 臣惟帝王若天授民釐工熙绩则惟历法实重陶唐
 氏命羲和历象而其仲若叔分掌四时持筹而算万
 不失一矣有虞氏承之历七十载间犹然在玑衡而
 齐七政今者陛下钦崇天道孕唐育虞此亦万世敬
 授齐政之会已臣见比者日月之交保章氏所报既
 而验之刻漏分秒稍又不相应若是毋乃历象未明
 而玑衡之象犹有所阙也臣请修历法臣见洪武中
卷二十七 第 59b 页 WYG0969-0507b.png
 刻漏博士元统尝请修改矣嘉靖中钦天监华湘又
 请修改矣迄今一百馀年而修改未闻何也意者以
 为非所急耶以为可沿无动耶以为天行微眇未易
 测耶以为无可使者耶臣谓顺时兴事历象是稽推
 验不时度数或爽积秒成分积分成度积度成日年
 远数多乖舛逾甚意非所以合天前民明昭代尽制
 垂宪来𥜥也不得谓非所急也臣观历代迭兴历法
 屡改汉四百馀年耳三改历唐三百馀年耳七改历
卷二十七 第 60a 页 WYG0969-0507c.png
 宋三百馀年耳十八改历自汉历元四十馀历矣盖
 历之不得不改也因乎岁差晋虞喜谓五十年差一
 度则五十年当改也何承天谓百年而差则百年当一
 改也隋刘焯谓七十五年而差则七十五年当一改
 也唐僧一行谓八十三年而差则八十三年当一改
 也元郭守敬谓六十六年而差则六十六年当一改
 也至元辛巳至洪武元统上言时一百四十年至华
 湘时二百四十馀年今又若干年计以授时历岁差
卷二十七 第 60b 页 WYG0969-0507d.png
 之法差当三度有奇矣如之河可沿无动耶夫天行
 数度以日月为验诚昼夜于观象台详测日景黄道
 赤道中星等日记月书至来岁冬至以验二十四气
 七十二候日月交会日缠月离之类视元辛巳以来
 究所错缪则岁差可定历元更时分刻刻分秒务极
 精密颇用回回历法参计之即细至年秒亦加酌量
 又何患微渺难测也夫明理达数代不乏人区区胜
 国犹有许衡王恂郭守敬辈兴起其间孰谓熙朝而
卷二十七 第 61a 页 WYG0969-0508a.png
 须借才异代乎今保章五官之属裨海之内安知无
 究心天文精通理数如虞喜何承天之俦诚稍窥私
 习之条广延访之令得所谓其人者俾尽观秘书假
 以岁月必能有所更定又何患乎无可使者也臣读
 易之革曰君子以治历明时革之为言改也历不厌
 改故以革系治历焉夫岁渐久差渐多改渐难失今
 不一修改盖不易为已臣愿陛下绎革象之义宪唐
 虞之典考岁差之数创一代之法为先朝所未及为
卷二十七 第 61b 页 WYG0969-0508b.png
 使天下知圣天子补偏救弊咸正无缺传之万𥜥永
 永无极臣不胜大愿惟圣明留意
历法总论
 函史曰自孟子以故言性而验诸千岁之日至曰利
 为本也盖主也后代历本千岁之日至挟荚布算庸
 考今故失其本矣盖其凿也帝典命羲和钦若昊天
 历象日月星辰若之言顺也敬而明之历而象之循
 故主利俾毋失其天常斯大智不凿哉乃命官曰嵎
卷二十七 第 62a 页 WYG0969-0508c.png
 夷曰南交曰西极幽都亦足明古测候尽四表矣天
 主日配以月播五行于四时故春寅宾日秋寅饯日
 冬夏敬致日日南北陆东西行时从改焉故平秩平
 在为兢兢岁霄日中而立二分永短极而立二至星
 中以为纪物以为候天行嬴于日而盈朔行缩于日
 而虚交矣则定之以闰乃参相得而辰从历常古如
 一日也故帝典也而历法本诸此善乎张平子(衡/)
 言之也曰夫历有圣人之德六焉以本气者尚其体
卷二十七 第 62b 页 WYG0969-0508d.png
 以综数者尚其文以考类者尚其象以作事者尚其
 时以占往者尚其源以知来者尚其流大业载之吉
 凶生焉是以君子务焉咨焉以从事受命而莫之违
 也夫能贞而明之者其兴也勃焉回而败之者其亡
 也忽焉巍巍乎若道天地之纪纲帝王之统是以圣
 人宝焉君子勤之若夫用天因地揆时施教颁诸明
 堂以为民极者莫大乎月令帝王之大师备矣天下
 之能事毕矣过此而往群忌苟禁君子未之或知也
卷二十七 第 63a 页 WYG0969-0509a.png
 
 
 
 
 
 
 
 
卷二十七 第 63b 页 WYG0969-0509b.png
 
 
 
 
 
 
 
 图书编卷二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