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十四
卷二十四 第 1a 页 WYG0969-0395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图书编卷二十四
             明 章潢 撰
  历总叙
 历之名始于黄帝历之算定于容成上稽天象下正
 人时历可以无作乎故有起之以律而累实于黄钟
 者矣有积之以数而较算于分毫者矣又有验之以
 象而作仪于浑天者矣此皆历法所不可少者然由
卷二十四 第 1b 页 WYG0969-0395b.png
 古迄今言天者几而造历者尤非一家终不能保其
 历之不变何哉历法不容以不变也是故黄帝起辛
 卯颛帝用乙卯夏用丙寅殷用甲寅周用丁巳鲁用
 庚子此历元之可验者也夏四百三十二年日差五
 度商六百二十八年日差八度周讫春秋日差八度
 战国及秦日差三度此历差之可證者也斗分未易
 考也古历谓在建星贾逵谓在牵牛中星范晔谓在
 斗十一度则言斗分者有不同焉日度未易稽也秦
卷二十四 第 2a 页 WYG0969-0396a.png
 晋以孟春在营室五度三统以孟春在危斗六度元
 嘉以正月中在室一度则言日度者有不同焉虽数
 千百年推历之至精至密如汉大初唐大衍厥后亦
 未尝不差他又可知也盖以历取更历之义故世代
 更历群言不厌其纷诸家不恶其异否则治历明时
 之训圣人何以特取诸革哉知治历明时取诸革则
 知天时盈虚消息变动不居必观会通以求其故斯
 可以律天时也兹编备采经书所载与诸家之说若
卷二十四 第 2b 页 WYG0969-0396b.png
 不相协孰知诸在当时揆诸天与日未尽暌也特以
 今视昔见其舛焉耳然则以后视今其舛不犹是哉
 信乎岁不容以不差历不容以不革也然则历家之
 论差法果委诸天与日之行度有不齐乎抑亦治历
 者不能悉依天日之行度以明其时故有差也夫天
 日本皆活物其错行密移必有毫忽之差实无时不
 然今特莫之觉耳岂必待三五十年后始有所差也
 耶是天与日之行度必有差者乃其自然之运治历
卷二十四 第 3a 页 WYG0969-0396c.png
 者果如元历多方揆测日影以为之准而岁月日时
 一依乎天与日之行度则差法不待辨矣虽然以元
 人测日之法求诸今之日度可也执今之日度以议
 元人测日之法则又差失安得真知历理知历数者
 与之论哉
卷二十四 第 4a 页 WYG0969-0397a.png
 
 
 
 
 
 
 
 
卷二十四 第 4b 页 WYG0969-0397b.png
 古今惟历家未尝有定法也非无定法也法虽定于
 一时定于一人而未久即差谓其有定法也可乎汉
 大初历以钟律起唐大衍历以蓍策起元授时历以
 晷影测洛下闳僧一行郭守敬皆推极验之精而用
 之三五十年即有岁差故或以为百年差一度或以
 为五十年差一度或以为七十五年或以为八十三
 年或以为六十六年久而验之均之弗合也虽以时
 分刻刻分分分分秒非不至精至悉惟差之半秒积
卷二十四 第 5a 页 WYG0969-0397c.png
 以岁月则躔离朓朒皆不合原算矣精历者何若此
 其难乎先儒谓三代而下造历者纷纷莫有定议愈
 精愈密而愈多差由不得古人一定之法也又谓康
 节历十二万九千六百分太周密今历家所用只是
 万分历万分历已自是多了他如何肯用十二万分
 吾恐用十二万分亦安必其不差乎何也欲为一定
 之法以律乎难定之天吾固知其不可也况天与日
 月星辰乃阴阳积气皆活物也其行度迟速或过或
卷二十四 第 5b 页 WYG0969-0397d.png
 不及自是不齐安可为一定之法以齐之乎尝读易
 至革之象曰泽中有火革君子以治历明时于是知
 圣人教人治历明时取诸革也而非取其一定之法
 也时序寒暑之变迁离兑夏秋之更易其象本至著
 也观火在泽中革之则生息不革则灭息其象之不
 容不革也亦昭昭矣所以卦辞曰革巳日乃孚爻辞
 曰六二日乃革之彖傅曰天地革而四时成由离中
 原有巳土故火生土土生金离革而夏兑革而秋此
卷二十四 第 6a 页 WYG0969-0398a.png
 所以四时各顺其序者天地自然之革也君子观革
 之象乃知天运之不息日月星辰行度之不齐而顺
 天地以治历数则四时之序无不明而人之作事一
 顺乎天时而不失矣何先儒乃曰泽中有火自与治
 历明时不甚相干圣人取象处只是依稀地说不曾
 确定指杀是岂圣人设象立教之意哉盖六十四卦
 独于此卦示以治历明时之象曾谓只是依稀地说
 也耶惟其不信治历明时取诸革所以必欲为一定
卷二十四 第 6b 页 WYG0969-0398b.png
 之法使天与日月星辰之行度必依乎我之历数及
 其有差则又谓数之未精统之未大而纷纷于人力之
 探索也亦劳矣哉噫古今历更六十馀家而法不定
 必有其故也且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苟授时不
 差则历之无定法者乃其一定之理也治历者果能
 洞明革卦之象确信圣人垂教之旨但当顺天时自
 然之运以治乎历而不为一定之历以必乎天则时
 可明而岁不差矣岁之所以不差者历之革也此圣
卷二十四 第 7a 页 WYG0969-0398c.png
 人之深意也否则天地不革则四时不成历家欲不
 革以明时焉无是理也故谓古今历家无定法也
卷二十四 第 8a 页 WYG0969-0399a.png
 
 
 
 
 
 
 
 
卷二十四 第 8b 页 WYG0969-0399b.png
  (虚斋蔡氏曰本是癸亥年但明年气候始于此故/云岁亦甲子也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是也岁月)
  (日时皆甲子亦时有但要占古/甲子年月日时方为历元耳)
 孟子曰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
 至可坐而致也
 朱子曰造历者以上古十一月甲子朔夜半冬至为
 历元也
 步历之始谓之上元必以日月全数为始于前更无
 馀分以此为端首由汉以来以历数名家者惟大初
卷二十四 第 9a 页 WYG0969-0399c.png
 历以四千六百一十七岁为一元以八十一为分岁
 已尽都无丝发之馀重新起历是时定十一月甲子
 朔旦夜半冬至日月合璧五星如连珠乃新历之第
 一日故谓之历元汉元封七年适当其时故改秦历
 用汉历改秦正用夏正非谓夏亦然也
 后汉志曰天之动也一昼一夜而运逾周星从天而
 西日违天而东日之所行与天同运在天成度在历
 成日居以列宿终于四七受以甲乙终于六旬日月
卷二十四 第 9b 页 WYG0969-0399d.png
 相推日舒月速当其同谓之合朔舒先速后近一远
 三谓之弦相与为衡分天之中谓之望以速及舒光
 尽体伏谓之晦晦朔合离斗建移辰谓之日月之行
 则有冬有夏冬夏之间则有春有秋是故日行北陆
 谓之冬西陆谓之春南陆谓之夏东陆谓之秋日道
 发南去极弥远其景弥长远长乃极冬乃至焉日道
 敛北去极弥近其景弥短近短乃极夏乃至焉二至
 之中道齐景正春秋分焉日周于天一寒一暑四时
卷二十四 第 10a 页 WYG0969-0400a.png
 备成万物毕改摄提迁次青龙移辰谓之岁岁首至
 也月首朔也至朔同日谓之章同在日首谓之蔀蔀
 终六旬谓之纪岁朔又复谓之元是故日以实之月
 以闰之时以分之岁以周之章以明之蔀以部之纪
 以记之元以原之然后虽有变化万殊赢朒无方莫
 不结系于此而禀正焉
 按自古造历者必先立历元自黄帝调历起辛卯颛
 顼用乙卯虞用戊午夏用丙寅殷用甲寅周用丁巳鲁
卷二十四 第 10b 页 WYG0969-0400b.png
 用庚子秦用乙卯汉太初用丁丑三统用庚戌四分
 用庚辰史谓四分历元上得庚申有近于纬则或不
 得于天历之废兴以疏密课固不主于元也孟子谓
 苟求其故可坐而致也朱子必谓言日至者造历者以上
 古十一月甲子朔夜半冬至为历元也欧阳氏亦谓
 历家之说虽世多不同而未始不本于此史谓历之
 废兴以疏密课盖以历之终言也若推原其始不本
 于元何所造端乎是以黄帝以来立元虽若不同而
卷二十四 第 11a 页 WYG0969-0400c.png
 皆准度于甲子也然则历乌可无元乎但其假托以
 同于谶纬则不可耳先儒有言历元只据目前考验
 无证其术失之浅上推开辟以测鸿濛其术近乎迂
 必也用太史公三纪大备之法范史纪元之目推上
 元甲子四千五百馀年则其时不远不近矣
 唐志曰汉历始以八十一分为统母其数起于黄钟
 之龠盖其法一本于律矣其后刘歆作三统又以春
 秋易象推合其数盖傅会之说也至唐一行始专用
卷二十四 第 11b 页 WYG0969-0400d.png
 大衍之策也则历述又本于易矣盖历起于数数者
 自然之用也其用无穷而无所不通以之于律于易
 皆可合也然其要在于候天地之气以知四时寒暑
 而仰察天日月星之行运以相参合而已然四时寒
 暑无形而运于下日月星有象而见于上二者常动
 而不息一有一无出入升降或迟或疾不相为谋其
 久而不能无差忒者势使之然也故为历者其始未
 尝不精密而其后多疏而不合亦理之必然也不合
卷二十四 第 12a 页 WYG0969-0401a.png
 则屡变其法以求之自尧舜三代以来历未尝同也
 唐自太初至麟德历二十三家推天虽近而未密也
 至一行密矣其倚数立法固无以易也
 宋志曰历者岁之积岁者月之积月者日之积日者
 分之积又推馀分置闰以定四时非博学妙思弗能
 考也夫天体之运星辰之动未始有穷而度以一法
 是以久则差差则蔽而不可用历之所以数改造也
 物铢铢而较之至石必差况于无形之数哉
卷二十四 第 12b 页 WYG0969-0401b.png
 按自古帝王必先正历象将以前民用授人时也夫
 圣人之治其于天地之理阴阳五行之运日月星辰
 之纪考验推测无有不尽立法倚数固宜立万世而
 无忒往往傅之稍久其应辄差何哉盖天地之数其
 妙有不可测者常在于秒忽毫釐之际而其象与气
 推移盈缩亦有时而不齐故虽圣智不能尽穷焉积
 之岁月则历之不能无差理固然也圣人不能使历
 之无差然尝因其差而正之先儒程氏有言历数之
卷二十四 第 13a 页 WYG0969-0401c.png
 法大抵主于日月一事正则其他皆可推洛下闳之
 作历言数百年后当差一日何承天以其差遂立岁
 差法其差后亦不定独邵尧夫立差法冠绝古今却
 于岁月交感之际以阴阳亏盈求之遂不差朱子曰
 历不能无差今之学历者但知历法不知历理能布
 算者洛下闳也能推步者甘公石公也洛下闳等但
 知历法扬雄知历法又知历理
 元至元三年平宋诏许衡王恂郭守敬改治新历乃
卷二十四 第 13b 页 WYG0969-0401d.png
 与南北日官参考累代历法复测候日月星辰消息
 运行之变参别同异酌取中数以为历本十七年历
 成赐名曰授时历
 按古今历法至于元郭守敬可谓度越千古矣参以
 古制创立新法所谓类其同而知其中辨其异而知
 其变授其时历虽汉大初唐大衍皆莫有过焉者也
 盖以今历与古历相较比而其疏密自见也其说曰
 上能合于数百载之前则下可以行之永久此前人
卷二十四 第 14a 页 WYG0969-0402a.png
 定说古称善治历者若宋何承天隋刘焯唐傅仁均
 僧一行之流最为杰出今以其历与至元庚辰冬至
 气应相较未有不舛戾者而以新历上推往古无不
 吻合又曰自春秋献公以来几二千一百六十馀年
 用大衍宣明纪元统天大明授时六历推算冬至凡
 四十九事大衍历合者三十二不合者十七宣明历
 合者二十六不合者三十二纪元历合者三十八不
 合者十一大明历合者三十四不合者十五授时历
卷二十四 第 14b 页 WYG0969-0402b.png
 合者三十九不合者十事以前代诸历较之授时为
 密嗟乎数往所以知来考古所以验今今授时历上
 而求之千载之前既无不合则下而推之千载之下
 其必不忒可知矣虽然天时不齐不齐则不能以皆
 同不同而更元立法随时考验以合于天不能无望
 于今日之许平仲郭守敬焉然则更元立法随时考
 验果何从而致力耶杜预曰治历者当顺天以求合
 非为合以验天蔡邕曰以筹算为本以天文为验算
卷二十四 第 15a 页 WYG0969-0402c.png
 之既精验之皆合则在人之天审而在天之天定矣
 按洪武中刻漏博士元统言一代之兴必有一代之
 历随时脩改以合天道我朝承运以来历虽以大统
 为名而积分犹授时之数授时历法以元至元辛巳
 为历元至今洪武甲子积一百四年以历法推之得
 三亿七千六百一十九万九千七百七十五分经云
 大约七十年而差一度每岁差一分五十抄辛巳至
 今年远数盈渐差天度拟合脩改矧今又历一甲子
卷二十四 第 15b 页 WYG0969-0402d.png
 而过其半其年愈远其数愈多其所差者当益甚也
 臣愚以为历者国家之大事所以膺在躬之数承上
 天之托以敬天道以授人事者端有在于此臣请诏
 求天下通星历之学如郭守敬者以任考验之责明
 天人之理如许衡者以任讲䆒之方失今不为后愈
 差舛
 一阳生于子节交冬至已属次年亦犹夜半以后即
 属次日然人事一日始于寅时一年始于建寅之月
卷二十四 第 16a 页 WYG0969-0403a.png
 为正子丑二月虽属次年而纪历则犹在旧岁如月
 食于夜半后虽属晓犹以夜言之也三统谓夏正建
 寅商正建丑周正建子商周虽以子丑为颁朔授时
 之首而月朔未尝改也至于历法则因气朔有差必
 随时而改革周衰之末司天失职汉大初历初为可
 取固未密也唐大衍历当时以为密矣自今观之尚
 为甚疏自古及今凡更六十馀历盖岁必有差久而
 积差渐多故为历者必随时测验以求天数之真不
卷二十四 第 16b 页 WYG0969-0403b.png
 得不改也
 古今善治历者三家一曰汉太初历以钟律起二曰
 唐大衍历以蓍策起三曰元授时历以晷影测就日
 体测之毫忽微𦕈不可得而遁者元史所谓自古及
 今推验之精盖未有出于此
 自昔帝王承天御极必以治历明时为先乾坤奠位
 之后四时七政随天而运寒暑代谢为岁亏盈互易
 为月昼夜还转为日经纬错列为星辰步算周审为
卷二十四 第 17a 页 WYG0969-0403c.png
 历数天子燮理阴阳时以作事事以厚生抚世治时
 苟不明晦朔弦望失其节分至启闭乖其期则无以
 该洽生灵而世乱矣夫历之来由黄帝讫秦末凡六
 改由宋太祖讫宋末凡十八改由金熙宗而讫元末
 凡三改一历之改广集众见思无遗智法无遗术宜
 其永久不变然历代长于历者不数岁而辄差杜预
 曰阴阳之运随动而差差而不已遂与历错欧阳修
 曰事在天下其易差者莫如历夫所以差者由天周
卷二十四 第 17b 页 WYG0969-0403d.png
 有馀日周不足也天周有馀则天常平运而舒日周
 不足则日常内转而缩天日之差于中星验之焉尧
 之冬至初昏昴中而日在虚七度虚者北方之宿则
 日行北陆缠于玄枵之子也今之冬至初昏室中而
 在箕三度箕者东方之宿则日行东陆缠于析木之
 寅也计今去尧未四千年而差五十度矣再以赤道
 考之胜国至元辛巳改历天正冬至赤道岁差一度
 五十秒今退天三度五十二分五十秒也黄道岁差
卷二十四 第 18a 页 WYG0969-0404a.png
 九十二分九十八秒今退天三度二十五分七十四
 秒也故洪武中漏刻博士元统上言我朝承运以来
 历虽以大统为名而积分犹授时之数年远数盈渐
 差天度以元辛巳至元统上言时岁在洪武甲子仅
 一百四十年迄今则二百四十二年授时历法每岁
 差一分秒约七十年差一度今合差三度馀矣年逾
 远而数逾盈然则治历者岂可不随时脩改以求合于
 天哉夫不随时脩改求合于天则历必差是以正德
卷二十四 第 18b 页 WYG0969-0404b.png
 戊寅日食庚辰月食时刻分秒起复方位多与钦天
 监推算不合
 天行最健日次之月又次之以月会日以日会天天
 运常舒日月常缩历家以其舒者缩者之中气置闰
 以定分至然后以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之日
 乘除之积三岁而得三十二日五十九刻者其法常
 活以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天分南北二极日
 行中道冬至行极南至牵牛得四十刻为日短夏至
卷二十四 第 19a 页 WYG0969-0404c.png
 行极北至东井为日长春秋分则行南北中东至角
 西至娄为昼夜均古者以历名家必以其变者立差
 法以权衡之则变者常通而差者得其所矣
 按十有九岁七闰则气朔分齐是为一章但章法虽
 云气朔齐然犹有分秒之馀至二十七章为会三会
 为统三统为元积四千六百一十七年则日月皆无
 馀分却得十一月甲子朔子时半冬至则又为历元
 矣若甲子年月何有哉
卷二十四 第 19b 页 WYG0969-0404d.png
  历代历
 古历有六家黄帝颛帝夏殷周鲁是也秦用颛帝历
 汉初因之或云用殷历故通鉴编年数目两存之也
 自武帝更造大初历(前历与/天不合)迄东汉之末历凡四改
 成帝三统历平帝四分历(因大初三/统疏阙)灵帝乾象历(晋/书)
 (志言四分计分大祖而改作此历乃/刘洪蔡邕共为之八代多仍此法)自魏至隋历凡
 十三改魏文帝有黄初历(韩翊以乾象灭斗分大过/而更造此校议未定帝崩)
 明帝有景初历(杨锋/造)晋武帝有正历(刘志造即景初/旧法也以五景)
卷二十四 第 20a 页 WYG0969-0405a.png
 (疏阙故元帝渡江更/以乾象法推五星)穆帝有通历(王朔之造元是后/秦姚兴时羌岌亦)
 (从三/统历)秦姚兴当晋武帝太元九年羌岌造三记甲子
 元历(专授刘/歆三统)宋元嘉中何承天造甲子元历(迄宋末/相仍用)
 梁武帝改行宋祖冲之甲子元历(其子祖睢奏请行/之以何承天历绝)
 (差设也陈/氏因之)北齐文宣高氏用宋景业天宝历(妄引元/命包言)
 (齐受历之期董峻郑元/伟非之乃上甲寅元历)郑元伟董峻又上甲寅元历
 (时又有刘季孙张孟宾同知历事孟宾受/业于张子信与宋景业争论未定属国亡)西魏入
 关行李兴业正光历(于时宇文周明帝使/庾秀彦等造周历)宇文周武
卷二十四 第 20b 页 WYG0969-0405b.png
 帝时甄鸾造天和历(以甲寅/为元)周天象初马士显又上
 丙寅元历(迄于隋开皇四年/始更用张宾历)隋开皇行张宾历(张宾/盛称)
 (高祖非人臣相自陈代谢之證帝乃下诏颁行宾历/历本之何承天而刘孝孙刘焯改其本宾方有宠孝)
 (孙焯议/竟不行)十七年后用张胃元历(胃元因言日景长之/事帝大悦令与刘晖)
 (秀才等相駮难会颜敏上书言太初历八岁之事帝/欲视其事下诏褒美颁行胃元历胃元与袁充更相)
 (引重先是刘焯与胃元进乃更名刘孝孙历法曰十/曜历主之冑元唐之遂罢焯又增修其书曰皇极历)
 (駮正胃元之短袁充左右胄元共排/前历更不行焯皇极历历法见隋志)唐历凡八改高
 祖戊寅元历(道士傅仁/均所造)高祖麟德甲子元历(李淳/风造)
卷二十四 第 21a 页 WYG0969-0405c.png
 宗开元大衍历僧一行造(以前历日蚀不验/此下皆因其法)肃宗
 至德历(韩颖益/大衍相)代宗宝应五记历(以前历不与天合/郑献之造写大衍)
 (旧/法)德宗建中正元历(徐氶嗣等造因前历气朔/稽后也又杂麟德大衍术)宪宗
 元和观象历穆宗长庆宣明历(以前历测验不合/也皆因大术旧术)
 宗景福崇元历(以元历/数差)五代初用唐历并闰国历凡
 有八家晋高帝调元历(马重镇因历上荐符天小历/不复推古上元起唐天宝十)
 (四年乙未为主元以正月雨水为/气首行之五年辄差复用崇元历)周有明元历(王处/讷私)
 (撰/)又有万分历蜀有永昌历正象历南唐有齐政历
卷二十四 第 21b 页 WYG0969-0405d.png
 周世宗有钦天历(王朴/造)宋朝一祖十宗历凡十一改
 太祖造应天历(后置闰差乃/王处讷所造)太宗乾元历(王素造后/以朔望有)
 (差/)真宗仪天历(历家造朱帛为之/序后以星矅有差)仁宗崇天历(历家/造晏)
 (殊序并/见要会)英宗改为明天历(以日/蚀差)神宗改为奉元历(因/日)
 (蚀有/差)哲宗改为观天历(因冬/至差)徽宗改为纪元历(以时/气之)
 (差/)高宗改为纪天历(以定腊/有差)孝宗造乾道历(以统元/日食有)
 (差/)又改淳熙历(曾子固尝云王处讷见王朴造钦天/历谓之同此历可且行久则差矣已)
 (而果然宋朝命王处讷正之于是有应天历久之又/差苗守信等氶诏论定于是嘉元历淳化至道间王)
卷二十四 第 22a 页 WYG0969-0406a.png
 (浚郑安之徒校其疏密日官韩显符晦定浑/仪之器杨交遂增用甲子之数皆施行焉)天之高
 也日月星辰之远也寒燠雨旸气数之不齐章蔀纪
 元馀分之所积以千百计之有可运之掌上及其久
 也有非智巧之所能计者此历久则必差势所必至
 也治历明时之君子因其差之未远革而正之无难
 也其或尽更前人之法而更复疏远其或增损前人
 之旧而更加诋毁则非矣自昔黄帝以来历凡五十
 馀家皆由气朔躔度或先天或后天微有不应历象
卷二十四 第 22b 页 WYG0969-0406b.png
 则历法从而变也夫黄帝始调历颛帝为历宗至汉
 则不能无疏密汉人课之详矣由汉以来太初历法
 为第一三统四分乾象或因革焉而复有疏密之间
 盖三统则甚疏而乾象则甚密也乾象之历为推步
 之师表韩翊杨伟成遵其旧法而不及深妙翊又复
 据其术而背其言唐自开元大衍之历行算数备悉
 其后虽屡有变更皆不外于一行之数改历者又从
 而指其疏谬不特此也北齐文宣悦宋景业谶纬之
卷二十四 第 23a 页 WYG0969-0406c.png
 佞而改行天宝历隋高祖喜张宾陈代谢之證而改
 行开皇历上之人所以改历者悦喜谀耳不为敬天
 爱民而设也刘孝孙历法甚精辄为刘晖所抑刘焯
 推占至详常不为张胄元所容下之人所以造历者
 冒宠嗜利初不揆其法之是非也操是心以往其何
 以议历为哉是以知天道远历法推测不能每事中
 程其曰日食不效更考日度可也其曰斗分有差更
 定密率可也其曰五星疏远更验星躔可也其或一
卷二十四 第 23b 页 WYG0969-0406d.png
 事不中程乃尽更前人之法大抵因其实而易其名
 异其所入之门而同其所归之极如宋何承天历法
 齐用之则为齐历隋张宾用之则为隋历也如刘孝
 孙历法刘焯更名七曜历其后又更为皇极历也一
 法而异用一历而数名大抵然也然则自古迄今五
 十馀历其立法之异者大初历本于律大衍历本于
 易是也其馀皆袭旧法而增损焉耳
  总论诸历
卷二十四 第 24a 页 WYG0969-0407a.png
 大初历为张寿王所诋清台课疏密而是非乃定徐
 禹治太初第一寿王下吏大衍历为瞿昙撰南宫所
 非灵台校簿而当否始决(大衍历颁行说等伏罪侍/御史李麟之等校之也)
 东汉历元为冯晃冯光所驳熹平校议得失遂分(诏/作)
 (蔡邕议邕等/议光晃之罪)此历之方行而迭相诋刺者如是也大
 初历是非既定而朱浮以为后天四分仪式既备刘
 洪以为与天疏阔班固谓三统最密而杜预以为疏
 一行独指杜预之谬郑玄谓乾象穷幽深妙而韩翊
卷二十四 第 24b 页 WYG0969-0407b.png
 指其失此历行既久而递相诋刺者又如是也其馀
 如祖睢之非何承天刘孝孙刘焯之驳张宾王孝通
 李淳风之讥傅仁均递递相非无穷己也要之两汉
 之历太初乾象其最也隋唐之历皇极大衍其冠也
 虽更相是非而是非自有定论矣然则太初乾象皇
 极大衍之历果能穷尽千万年之数未及百年咸悉
 更变何哉杜预之言曰天行不息日月星辰各运其
 舍皆动物也物动则不一虽行大量可得而限累日
卷二十四 第 25a 页 WYG0969-0407c.png
 为月不得无毫毛之差历差始于毫毛积而弦望晦
 朔不得不改宪从之书钦天象易治历明时言当顺
 天以求合非求合以验天者也唐志曰四时寒暑无
 形而运于下日月星辰有象而见于上二者常动而
 不息一有一无出入升降或迟或速不相为谋其久
 而不能无差忒者势使之然也故为历者其始未尝
 不精而其后多疏而不合亦理所当然不合则屡变
 其法以求之自尧迄于唐此历所以未尝同也杜预
卷二十四 第 25b 页 WYG0969-0407d.png
 唐志言异世而一事也是知立推步之法者求之千
 万年之上以为上元自谓无毫釐之差行之未十百
 年而乖违己见盖数往者无所辨而推来者有所證
 也一行是非诸历之得失其论甚备而唐志亦称其
 立法之密一行之言乃曰乾度盈虚与时消息告谴
 于经数之表变常于潜遁之中则圣人且犹不知非
 筹策所能及矣
  历代历元
卷二十四 第 26a 页 WYG0969-0408a.png
 东汉志曰黄帝造历元起辛卯颛帝用乙卯虞用戊
 午夏用丙寅商用甲寅周用丁巳鲁用庚子汉承秦
 初用乙卯(秦用颛/帝历也)武帝元丰七年作太初历元以丁
 丑章帝四分历元以庚申太初以上诸历所谓六历
 也六历之书前汉艺文志载之详矣其起历之元必
 于此乎见之自太初以来历起皆有元诸志所载历
 法必先推其元之所起以为积算之纪纲故太初元
 法四千六百一十七年(范晔以四千五百六十为元/与古不同太初并闰岁之月)
卷二十四 第 26b 页 WYG0969-0408b.png
 (总计之也三/纪大备之意)三统上元十四万三千岁(见汉/志)乾象元
 法七千三百七十八年正历元法九万七千一年(晋/武)
 (帝太始中/刘智远)通历甲子元法推开辟之始亦九万七十
 年(晋王/朔之)三纪甲子元法八万三千八百四十一年蔡
 邕张宾甲子元法积四百万馀算刘焯甲子元法积
 一百万馀算一行历本议积算至千万亿岁夫数往
 所以知来也考古所以验今也积算之多于以见密
 率之详推步之审焉耳自三皇五帝至于汉方数千
卷二十四 第 27a 页 WYG0969-0408c.png
 年而汉世历家以三纪之数推之亦已多矣王朔之
 复以九万馀年为开辟之始张宾刘焯一行又以数
 百万亿为积算岂开辟之上复有开辟耶按后汉顺
 帝汉安二年宗䜣等议建历之本必先正元元正然
 后定日法日法定然后度周天以定分至也又按灵
 帝冯光言盗贼之起由历元不正蔡邕力辨其非以
 为咎不在此范晔作东汉志亦曰历之兴废以疏密
 课固不在乎元二子之论或以为历必正元或以为
卷二十四 第 27b 页 WYG0969-0408d.png
 历不主于元何者为是尝观唐傅仁均作戊寅历所
 以武德元年为历始(高祖以戊寅/岁甲月登极)而岁朔迟疾交会
 及五星皆有加减至九年复用上元积算五代晋高
 祖时马重绩作调元历不复推占上元止以唐天宝
 十四载为元行之辄差遂复用唐末崇元历揆此二
 事则推历起元止据目前考验无证则其术失之浅
 上推开辟冥测鸿濛则其术近乎迂必也用太史公
 三纪大备之法范晔纪元之日推上元甲子四千五
卷二十四 第 28a 页 WYG0969-0409a.png
 万馀年以时考之不近不远以术言之不浅不迂矣(四/分)
 (历仲纪之元起孝/文帝后元三年)自刘歆作三纪历推易以合春秋
 然后知作历不可无所本自杜预序长历以为天运
 必有差而后知用历之不可有所拘计秦汉以来古
 历不傅所存者自黄帝至鲁凡七家其用于汉初惟
 颛帝历耳然度数之失服色之乖议者已非之岂非
 法久则弊必变而通通而久固有所待耶且太初之
 历非不密也然可行于武帝之时至章帝则复失矣
卷二十四 第 28b 页 WYG0969-0409b.png
 四分之历非不精也然可用于章帝之时至百年而
 复差矣唐高祖始用夫衍历至高宗之麟德则变至
 中宗之景龙则又变迨明皇时大衍用而景龙又废
 矣大衍之精密宜可傅远也未几而复差则为五纪
 为正元唐观象为崇元又何其纷纷耶盖随时变通
 正大易革象之义宋朝之历率二十年一差又复订
 正其以是欤惟元历测景法默孚易象至我朝用
 之有差又当随时变革历家不可执一法以为
卷二十四 第 29a 页 WYG0969-0409c.png
 定算也明矣
  辨甲子历元
 历元之说以岁月日时皆起于甲子为造历之元考
 之甲子作于大挠而已有甲子之后曾有是历元否
 欤或者其在洪濛开辟之初欤夫十二月建子则甲
 子年当为丙子月矣说者谓古历家例以子月为首
 本是癸亥年但明年气候始于此故云岁亦甲子是
 甲子年月犹可解也历家谓汉武帝元封七年适当
卷二十四 第 29b 页 WYG0969-0409d.png
 其时故改秦历用汉历改秦正为夏正而太初历肇
 于兹矣考史记用书载武帝改太初历之诏曰十一
 月甲子朔夜半冬至其更以元封七年为太初元年
 年名焉逢摄提格月名毕聚日得甲子夜半冬至为
 元夫焉逢者甲也摄提格者寅也是以太初元年为
 甲寅年矣安得有甲子年月也况考之通鉴编年高
 祖即位之年以乙未文帝后元三年以庚辰武帝太
 初元年以丁丑则甲寅且非实矣唐一行日度议引
卷二十四 第 30a 页 WYG0969-0410a.png
 洪范傅曰历始于颛帝上元太始阏逢摄提格之岁
 毕取之月朔日乙巳立春七曜俱在营室五度盖颛
 帝历以甲寅为元故汉历亦以甲寅为元而甲子年
 月谓为上古历元犹可解也然冬至乃仲冬中气中
 气即当在望日乃为得正若朔日冬至则冬至反差
 前十五日季冬望日即立春矣欲求中气归中当在
 一岁以外是反以不中之气为历元奚可哉虽前十
 月为闰月六甲月朔皆无馀分故以之为元则甲子
卷二十四 第 30b 页 WYG0969-0410b.png
 或在望日而冬至无馀分者曷为其非元乎孟子所
 谓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不知其果指上
 古之历元如朔日冬至之说否也蔡虚斋乃曰岁月
 日时皆甲子亦时有但要上古年月日时皆甲子方
 为历元果如此说又何止千岁也耶虽然古岂无徵
 者哉黄帝造历元起辛卯颛帝用乙卯虞用戊午夏
 用丙寅商用甲寅周用丁巳鲁用庚子汉承秦用乙
 卯武帝用丁丑所谓上古历元者不知何据故王朔
卷二十四 第 31a 页 WYG0969-0410c.png
 之以九万馀年为开辟之始张宾刘焯一行又以数
 百万亿为积算岂开辟之上复有开辟也耶况用元
 之说尚有可疑者汉顺帝二年宗䜣等议建历之本
 必先正历元元正然后定日法日法定然后度周天
 以定分至又灵帝时冯光言盗贼之起由历元不正
 蔡邕力辨其非以为咎不在此范晔东汉志亦曰历
 之兴废以疏密课固不在乎元是二家之说一以为
 历必正元一以为历不主于元至于用元者或以为
卷二十四 第 31b 页 WYG0969-0410d.png
 只用目前不必推占上古或以为纪元之日必以上
 元甲子为定诸说纷纷如聚讼然何可执一论也呜
 呼汉历凡四变唐历凡十三变宋历亦十馀变而历
 果可拘以一定不变之法哉
卷二十四 第 32a 页 WYG0969-0411a.png
 
 
 
 
 
 
 
 
卷二十四 第 32b 页 WYG0969-0411b.png
 尧典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
 注曰历所以纪数之书象所以观天之器如下篇玑
 衡之属是也日阳精一日而绕地一周月阴精一月
 而与日一会星二十八宿众星为经金木水火土五
 星为纬皆是也辰以日月所会分周天之度为十二
 次也人时谓耕穫之候凡民事早晚之所关也
 周礼冯相氏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
 二十有八星之位辨其叙事以会天位
卷二十四 第 33a 页 WYG0969-0411c.png
 吴澄曰岁谓岁星所在寅曰摄提卯曰单阏辰曰执
 徐巳曰大荒落午曰敦牂未曰协洽申曰涒滩酉曰
 作噩戌曰掩茂亥曰大渊子曰困敦丑曰赤奋若岁
 星在行于地凡历十二舍而为一纪则有十二岁之
 位月谓斗柄所建自正月建寅至十二月建丑凡历
 十二朔而为一岁则有十二月之位辰谓日月所会
 子曰玄枵亥曰娵訾戌曰降娄酉曰大梁申曰实沈
 未曰鹑首午曰鹑火巳曰鹑尾辰曰寿星卯曰大火
卷二十四 第 33b 页 WYG0969-0411d.png
 寅曰析木丑曰星纪为十二辰之位自甲乙丙丁戊
 己庚辛壬癸为十日之位东方角亢氐房心尾箕南
 方井鬼柳星张轸翼西方奎娄胃昴毕觜参北方斗
 牛女虚危室壁为二十八宿之位盖天象有定位则
 人事有定序辨其序事而会之者如仲春之月平秩
 东作厥民析则知其月之建卯日月会于降娄而为
 奎娄之次仲夏之月平秩南讹厥民因则知其月之
 建午日月会于鹑首而为井鬼之次仲秋之月平秩
卷二十四 第 34a 页 WYG0969-0412a.png
 西成厥民夷则知其月之建酉日月会于寿星而为
 角亢之次仲冬之月平秩朔易厥民隩则知其月之
 建子日月会于星纪而为斗牛之次以至十二岁十
 二月所会天位皆仿乎此
 保章氏掌天星以志日月星辰之变动以观天下之
 迁辨其吉凶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
 星以观妖祥以十有二岁之相观天下之妖祥以五
 云之物辨吉凶水旱降丰荒之䘲象以十有二风察
卷二十四 第 34b 页 WYG0969-0412b.png
 天地之和命乖别之妖祥凡此五物者以诏救政访
 序事
 吴澄曰天星天文星度也步占之法以星为主故曰
 天星十有二辰经天左旋常度不移不足以见吉凶
 惟日月五星行乎十二辰之次纬天左旋而日有薄
 蚀晕珥之变月有盈亏朓朒之变五星有盈缩圜角
 之变故总言日月星辰之变动变动即所谓迁也顺
 则为吉逆则为凶二者相参变之矣星土十二土也
卷二十四 第 35a 页 WYG0969-0412c.png
 合而言之曰九州星土之书虽亡可考然十二国之
 分载诸傅记灾祥所应亦皆可证若昭十年有星出
 于婺女郑裨灶曰今兹岁在颛顼之墟姜氏任氏实
 守其地此玄枵为齐之分星而青州之星也昭三十
 二年吴伐越晋史墨曰越得岁而吴伐之必受其凶
 释者曰岁在星纪此星纪为越之分星而扬州之星
 土也昭元年郑子产曰成王灭唐而封叔虞焉故参
 为晋星实沈为参神此实沈为晋之分星而并州之
卷二十四 第 35b 页 WYG0969-0412d.png
 星土也襄九年晋士弱曰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
 丘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此大火为宋之分星而豫
 州之星土也昭十七年星孛及汉申须曰汉水祥也
 卫颛顼之墟故为帝丘其星为大水此娵訾为卫之
 分星而冀州之星土也郑语周史曰楚重黎之后也
 黎为高辛氏火正此鹑尾为楚之分星而荆州之星
 土也尔雅曰析木为津释者谓天汉之津梁为燕此
 析木为燕之分星而幽州之星土也以至周之鹑火
卷二十四 第 36a 页 WYG0969-0413a.png
 秦之鹑首赵之大梁鲁之降娄无非以其州之星土
 而为其国之分星以星土而占灾祥其应有可徵矣
 岁星在木则水为相之类五星顺度为祥流逆失度
 为妖襄二十八年岁在星纪而淫于玄枵是谓蛇乘
 龙梓慎以为宋郑必饥则言其所属以为周楚所恶
 则言其所冲其岁星乖次之应乎岁在星纪而吴伐
 越史墨谓不及四十年越其有吴乎以岁星十二年
 一周存亡之数不过三纪非岁星顺次之应乎以类
卷二十四 第 36b 页 WYG0969-0413b.png
 求之则岁星太岁皆可参决妖祥之事物色也视日
 旁云气之色左氏所谓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占法
 青为虫赤为兵荒白为丧荒黄为丰黑为水既言辨
 吉凶水旱又言降丰荒之䘲象盖水旱之降为荒年
 荒年之降为丰年其序如此十二风者艮为条风从
 大吕大蔟之律离为景风从蕤宾之律坤为凉风从
 林钟夷则之律兑为阊阖风从南吕之律乾为不周
 风从无射应钟之律坎为广莫风从黄钟之律所谓
卷二十四 第 37a 页 WYG0969-0413c.png
 八风从律是也又法于缇室之中因逐月管入律地
 之浅深月气至则葭灰飞以此察天地之和气然左
 氏载师旷歌北风又歌南风而知晋楚之胜负妖祥
 之应可决于此乖则异别则离此天地之不和而为
 妖祥也故命之使知所趋避上文五事即救政叙事
 之所从出也政者国之本诏救政于上则人君知脩
 省之道事者有司之常职访叙事于下则人臣知警
 戒之意君臣交脩而天降祥矣
卷二十四 第 37b 页 WYG0969-0413d.png
 尧舜相授受曰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
 穷天禄永终是历数乃帝王所重而膺历数者要在
 执中使四海不困穷也故其命羲和历象日月星辰
 首之以钦若昊天此固其作历之本旨也所谓授民
 时者谓某时行某政令民兴某事凡东作南讹西成
 朔易各以其时夏小正与夫月令所载是也后之精
 于历法者何代无之区区于算数之末以求天之行
 度必不我违而钦天授时之意未之闻焉故虽明知
卷二十四 第 38a 页 WYG0969-0414a.png
 岁差犹确守其法而不求变通之道则其授时作事
 之差不待言矣此岂圣王作历之意哉无益于七
 政之齐民时之授历亦可无作矣易治历明时书历象
 授时圣训昭然苟不顺天之变革以治历而拘于律
 法以求不差使一行郭守敬复生能正之于一时而
 积之三五十年则亦难必其悉合矣噫天本无穷也
 历本无形也执有穷以尽数执有形以求天岁之差
 有由然也不曰历差而曰岁差果钦若之道欤
卷二十四 第 38b 页 WYG0969-0414b.png
  历象日月星辰
 历不可以执一论也曰象曰气曰数均之不可缺也
 尝读尧典知古今之历法定于斯而善历者宜取法
 于斯焉可也何也所谓象者日月星辰之轨度是也
 所谓气者春夏秋冬之寒暑是也所谓数者时刻分
 秒俱有定算是也夫象本有迹之可据气则有序而
 可推二者皆动物也因其象与气之运动推迁而为
 之数以算其分至启闭之节候则岁月日时无易章
卷二十四 第 39a 页 WYG0969-0414c.png
 蔀纪元不差而历无不善者矣盍自尧典观之所谓
 历象日月星辰日中星鸟日永星火宵中星虚日短
 星昴非其星象之可见者乎所谓以殷仲春以正仲
 夏以殷仲秋以正仲冬非气序之可推者乎所谓三
 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非其数之可
 积者乎且其宅嵎夷宅南交宅西宅朔方所以观星
 象审气序者又必求之东西南北之四隅而未尝执
 一定之数以为历也明矣凡为历者果能占天象顺
卷二十四 第 39b 页 WYG0969-0414d.png
 时序一晷度之差吾志焉一星辰之动吾志焉夕夕
 而观之旦旦而求之因其已往推其将来而毫发无
 遗算者一皆顺其象与气而明之所谓因天以求合
 不执一定之数以必天之我验也夫何后来历家其
 初未始不验而久之必差岂其数不精算不审哉由
 其不顺天象之运动不察气序之变迁徒欲执其定
 数以求之故耳可见尧典乃万世历法之祖也至舜
 典又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所以观天象察时序者
卷二十四 第 40a 页 WYG0969-0415a.png
 为愈密矣故后世浑天仪亦祖璿玑之制而随时以
 变通也又何也历象日月星辰不可变也执尧时之
 中星以验于今则非也因其不验于今并废其历象
 日月星辰之法也奚可哉在璿玑玉衡以七政不可
 变也执舜时玉衡所指以验于今则非也因其不验
 于今并废在璿玑玉衡之法也奚可哉但后之人非
 不观天象要非象之以治历也惟象有不合则委罪
 于数之不精者有之而不能顺乎天之象也非不在
卷二十四 第 40b 页 WYG0969-0415b.png
 璿玑要非察之以授时也惟察之有不合则委罪于
 制之不巧者有之而不能顺天象以立衡也此所以
 岁愈差历愈不验也知钦若敬授之道者顾如是哉
 要之七政之迟速四时之循环久而必差者天道之
 常也立差以追其已往之变因象以改夫见在之差
 而随时变通者历法之常也故曰历不可执一论也
  星历总论
 夫天以轻清之气而运乎上一昼一夜而过一周其
卷二十四 第 41a 页 WYG0969-0415c.png
 道在行日月五星亦以轻清之气而丽乎天日不及
 一度月不及十三度随天而左转日有中道月有九
 行日月相推岁凡十二会方会则月光尽灭而为晦
 已会则月光复苏而为朔舒迟先后近一远三则月
 斜倚而为弦相与为对当天之中则月光满而为望
 晦朔而日月之行东西同道南北同度则月掩日而
 日为之食至望而日月之对同度同道则月亢日而
 月为之食日至角牛之方月行青赤之道则为春为
卷二十四 第 41b 页 WYG0969-0415d.png
 夏日至娄井之方月行白黑之道则为秋为冬日道
 发南去极弥远其景弥长远长乃极冬乃至焉日道
 敛北去极弥近其景弥短近短乃极夏乃至焉二至
 之中道齐景正春秋乃分焉日月之光聚而为星中
 元为北极上元为太微宫下元为天市垣二十八宿
 众星者言乎其经也金木水火土五星者言乎其纬
 也其曰会者言乎日月星辰之所会也其曰客者言
 乎星辰之不出大白也其曰主者言乎星辰之出乎
卷二十四 第 42a 页 WYG0969-0416a.png
 太白也金水附日一岁而周天火二岁而周天木十
 二岁而周天土二十八岁而周天故曰有迟有速北
 极则出地上三十六度常见而不隐南极则入地下
 三十六度常隐而不见故曰有伏有见朝出曰赢夕
 出曰缩西行曰迷日月同度曰陵不顺不逆曰留芒
 及曰犯妖变曰孛含誉之射示其喜也格泽之生示
 其怒也执法郎官象其官也明堂灵台象其物也此
 其理之精深而存乎物感者也后世之言天者吾惑
卷二十四 第 42b 页 WYG0969-0416b.png
 焉盖天之说有其术而无其验宣夜之言有其名而
 无其傅而况谓断鳌炼石尤为不经日月蚁行晋志
 之妄烛龙衔火天问之诬也而况谓挥戈弃挟尤为
 不稽蟾蜍玉斧未知借光地影之理也支石天槎未
 知天演地纪之义也草木生落谈风之谬也石牛黑
 蜧论雨之诞也仙火金门言雷者未确也尧璧汉鼎
 言云者无徵也铜驼玉马言雪者非真也以十二邦
 系十二次郑玄之分星失之拘受封之日岁星属之
卷二十四 第 43a 页 WYG0969-0416c.png
 贾氏之分星失之罔月令作于不韦而所举中星异
 于尧典图籍精于马绩而所论星数异于张衡大角
 一星也两朝志以为属亢而中兴志则属角库楼十
 星也丹元子以为属角而两朝志则属轸星官之书
 迄无定论此无他泥于数而遗其理执其迹而弗通
 以心又何足以上达天载之神也哉马融有言上天
 之理不可测知天之事者惟有璇衡一事则求夫得
 天之实者惟浑天仪近之矣盖璇衡之制起于高辛
卷二十四 第 43b 页 WYG0969-0416d.png
 氏而虞舜察之以璿为玑而用以转动是之谓玑以
 玉为管而横置其中是之谓衡玑以定天体衡以齐
 七耀即今之所谓浑天仪也是故黄帝得之历起辛
 卯颛帝得之历起乙卯历之所作非浑天不可也青
 道二出黄道东朱道二出黄道南道之所出非浑天
 不可也钱藻则以朱黑白而别二家星葛衡则以青
 白黄而别三家星以考星宿非浑天不可也自轸十
 二度至氐四度则知为寿星自氐五度至尾九度则
卷二十四 第 44a 页 WYG0969-0417a.png
 知为大火而其馀莫不皆然是考躔度非浑天不可
 也秦火之后其法荡然汉洛下闳始经营之鲜于妄
 人又度量之至耿寿昌始铸而为之象转而望之以
 知日月星辰之所在也唐李淳风因之而为三重仪
 在外曰六合其内曰三辰其最内曰四游而一行复
 益之以黄道仪焉其为论亦密矣靖康之乱仪象归
 于金元人袭之而规环不协难复施用于是郭守敬
 乃创为简仪仰仪及诸仪表其说以为昔人以管窥
卷二十四 第 44b 页 WYG0969-0417b.png
 天宿度馀分未得其的乃用二线推测于馀分纤微
 皆有可考又当时四方测景之所凡二十有七东极
 高丽西极滇池南踰朱崖北尽铁勒古人所未为者
 其法具载元史而仪表至今用之岂天启中国文明
 之治而预生是人以创为一代之器乎
卷二十四 第 45a 页 WYG0969-0417c.png
 
 
 
 
 
 
 
 
卷二十四 第 45b 页 WYG0969-0417d.png
 尧典曰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按律历诸书与周髀皆云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十
 九度之七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故日一
 周天为岁岁十二月而无整数故以闰月定四时三
 岁一闰五岁再闰及十九年而馀一百九十日一万
 五千七百十三分以日法除之共得二百六日六百
 七十二分为七闰之数是谓一章然必以十九岁而
 无馀分者盖天数终于九地数终于十十九者天地
卷二十四 第 46a 页 WYG0969-0418a.png
 二终之数积八十一章则其盈虚之馀尽而复始推
 此以定四时岁功其有不成乎
 定岁之法以冬至为第一日逐日记之第三百六十
 六日中昼景复最长是为次年冬至记夏至亦然故
 曰三百六旬有六日二至初未可以时定以午景验
 之似皆在午矣虽曰三百六十六日为一期然第一
 日午数至第三百六十六日午实满三百六十五日
 积二期满七百三十日积三期满一千零一十五日
卷二十四 第 46b 页 WYG0969-0418b.png
 积四期满一千四百六十日第一日为第一冬至第
 三百六十六日为第二冬至第七百三十一日为第
 三冬至第一千九十六日为第四冬至第一千四百
 六十一日为第五冬至五次冬至实得四期满一千
 四百六十日当一千四百六十一日测午景尚未极
 长第一千四百六十二日始为冬至如是则四期之
 日实满一千四百六十一每年三百六十五日有馀
 积四年之馀馀一日一日十二时四分之则每年有
卷二十四 第 47a 页 WYG0969-0418c.png
 三时为馀数故曰三百六十五日四分之一盖以一
 日分与四年为馀数每年各得四分之一也夫既以
 一目分加于四年斯每年二至当定其时而二至之
 时最所难准要亦约量以定之耳
 积日之法每年馀三时一时得八刻有馀三时总二
 十五刻故一年为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五日盖月一
 次不及三十日实二十九日有馀十九年积六千九
 百三十九日七十五刻数内月圆二百三十五次均
卷二十四 第 47b 页 WYG0969-0418d.png
 为二百三十五朔每朔计二十九日五十三刻有奇
 而其馀数均分不尽若以百刻变为二百三十五画
 如总朔之数则每朔则得二十九日百二十四画每
 朔该二十九日四百九十九画矣所以四其二百三
 十五者盖每年有馀数四之一其四之一细为二百
 三十五画而如总朔之数则一日该九百四十画方
 可均而无馀故以九百四十名为日法每年三百六
 十五日馀二百三十五画乃九百四十之二百三十
卷二十四 第 48a 页 WYG0969-0419a.png
 五此即每年馀数四之一每朔二十九日有馀亦云
 九百四十之四百九十九苟以整数二十九日亦分
 细画则每朔该二万七千七百五十九画矣每年三
 百六十五日有馀均分二十四气每气十五日馀二
 百五画六十二秒半此又复以一画细为百秒也两
 气计三十日四百一十一画馀二十五秒为一节若
 一朔以之相较八百五十二画二十五秒名曰一月
 之闰数盖一节三十已有馀数四百一十一画二十
卷二十四 第 48b 页 WYG0969-0419b.png
 五秒名曰气盈一朔不及三十日是三十日内有亏
 乃亏四百四十一画名曰朔虚并气盈朔虚之数得
 八百五十二画二十五秒即一月之闰数也每年十
 二月总计闰数十九万四千三百一十三画若二万
 七千七百五十九画除为一朔则该得七闰无馀矣
 夫月光晦而复苏为朔朔在本日四百四十一画以
 前者则第三十日为后朔朔在四百四十一画以后
 者则第三十一日为后朔盖画少是本日早时虽加
卷二十四 第 49a 页 WYG0969-0419c.png
 一朔之朔后朔止是第二十日内书多是本日晚时
 既加一朔之数则后朔在第三十一日矣后朔在第
 三十日本朔止领二十九日谓之月小后朔在第三
 十一日本演乃领三十日谓之月大月大则干名与
 后月同月小则不同也月朔之时刻非可真知亦约
 量而定于本日之刻画耳一年二十四气为节气者
 十二为中气者十二十九年之内为中气二百二十
 八名若一朔之后置一中气则七朔无中气有正月
卷二十四 第 49b 页 WYG0969-0419d.png
 中气者为正月有二月中气者为二月他月皆然月
 无中气者必为闰月是故三年一闰五年再闰十九
 年必七闰矣凡十九年为一章初年甲子日子时朔
 旦冬至谓岁次甲子谓之至朔同日第二十年为第
 二章首复得至朔同日然非甲子之日先期夜半乃
 癸卯日酉时第三十九年为第三章首复得至朔同
 日乃是癸未日午时第五十八年为第四章首复得
 至朔同日乃是癸亥日卯时第七十七年至朔又复
卷二十四 第 50a 页 WYG0969-0420a.png
 同日乃癸卯日子时因其至朔同在夜半与第一章
 初年同遂以七十六年名一蔀日法九百四十故九
 百四十朔为蔀一蔀为四章蔀者以至朔同在夜半
 蔀蔽暗昧之时也第七十七年为第二蔀首亦曰第
 一章首每章甲子差三十九日九时一蔀总差一蔀
 百五十九日于内甲子整数两周除一百二十日每
 蔀止差三十九日总二十蔀名一纪通差七百八十
 日计甲子十三周整数无馀乃无差矣一纪凡一千
卷二十四 第 50b 页 WYG0969-0420b.png
 五百二十年至朔必同于甲子日之先期夜半然犹
 非甲子岁首也总三纪积四千五百六十年至朔乃
 同于甲子日之先期夜半又在甲子岁首总会如初
 是名一元一元之内岁次甲子者七十六与蔀年同
 积一百六十六万五千五百四十九日日为甲子者
 二万七千七百五十九其数与每朔之积画相同蔀
 之内积日亦同此数盖一元为六十蔀矣观众星之
 昏旦出没知天体日运一周又观中星四时所在不
卷二十四 第 51a 页 WYG0969-0420c.png
 同知日之所躔渐异岁终中星复旧知日亦复旧而
 行年一周矣盖每年三百六十五日馀四之一故亦
 以周天分为三百六十五度馀四之一岁数与天数
 相合故曰天周岁终也天日一日行天一度分寸尺
 丈弓名曰五度分天为度者后亦度量之义若以日
 为尺其一度即日圆之经数也于日行之道定二十
 八宿之名宿之星数多寡不等于其数内定一星距
 者隔越之义二十八距星既定其界各宿度数由此
卷二十四 第 51b 页 WYG0969-0420d.png
 而分如斗星从柄起以第三星为距前二星及为距
 之半星未离于箕而尚属于箕馀三星半乃在本宿
 之度内然本宿星数少而占度多者盖斗牛之间又
 有建星等不在玄武七宿之数而附于斗故斗虽星
 少而占度多他宿亦犹是也若夫月之所躔昏旦渐
 异见其行六七度遂知一日之内行十三度有奇月
 与日同躔之时谓之合朔月与日同躔相对两轮相
 望而光满谓之望近一远三月体黑白各半似弓张
卷二十四 第 52a 页 WYG0969-0421a.png
 弦谓之弦月行及日光尽体伏谓之晦此晦朔弦望
 之义也一章之内日在天一十九周月在天二百五
 十四周于月周之内减去日周则为二百三十五朔
 十九日之内日行十九度月行二百五十四度与十
 九年周天之度数相同以二百五十四均为十九则
 知月行每日十三度馀十九之七每年行十三周十
 九之七每日远日十二度十九之七每年多日十二
 周馀十九之七故每年之日月合十二朔馀十九之
卷二十四 第 52b 页 WYG0969-0421b.png
 七为闰积十九年为七闰也旧云天道左旋日月右
 转盖谓日月附著于天体天则一昼夜而周日于天
 止移一度月则移十三度有奇其后推测知日月与
 天相远而未尝附著故日每日周天为三百六十五
 度馀四之一而每年亦总为三百六十五周馀四之
 一天体则每日周地三百六十六度馀四之一而每
 亦三百六十六周馀四之一多过于日之周则是日
 每日不及天运一度月每日与日相多十二度馀十
卷二十四 第 53a 页 WYG0969-0421c.png
 九之七日速而月迟也故日月右旋之说乃历家用
 逆推之术取其省筹耳且日速月迟譬之二马日骏
 而月驽以一度比一里每里分为十九段分为百小
 刻日月行天一周犹马循环封疆一周骏马一日行
 一次计行三百六十五里四段七十五尺驽马每日
 不及一周止行三百五十二里十六段七十五尺较
 之迟十二里七段即所谓不及十二度十九之七也
 以段计之每日渐多二百三十五段以天计之每日
卷二十四 第 53b 页 WYG0969-0421d.png
 渐多二万三千五百尺二马一处同时并发乍分先
 后不甚相远历十四日七百四十九画半骏驽相距
 半周又历此数至二十九日四百九十九画驽不及
 骏一周而复同一处矣此即一朔之喻然一朔之内
 日行二十九度馀九百四十之四百九十九而月行
 一周外馀数与日同止该二十七日馀三百二画有
 奇至次朔复相会但不会于元所会九百四十次方
 与元所相会则一蔀之数也若夫天与日会天体每
卷二十四 第 54a 页 WYG0969-0422a.png
 日绕地一周三百六十六度馀四之一而日每日一
 周三百六十五度馀四之一天体不可知验之经星
 天速而日迟每日不及一度一年则不及一周而日
 复旧躔故曰天与日会要之亦可以二马为喻也至
 十九年天与日会而月亦会是谓一章之数但相会
 近非子时四章为一蔀则日月与天皆相会于夜半
 又皆在地下于是日月与天地四者俱相会也夫谓
 二马九百四十会乃会元所者以九百四十会比蔀
卷二十四 第 54b 页 WYG0969-0422b.png
 之朔会于元所比日月与地会而不及天会故不踰
 及一章之数
 尧典期三百六旬有六日夫日之馀盈也六则月之
 馀缩也亦六若去日月之馀十二则有三百五十四
 乃日行之数以十二除之则得二十九日
 元城刘氏与马永卿论历法曰古今历法各不同其
 闰法亦从而异秦用颛帝之历水德王天下以十月
 为岁首故遇闰年即闰九月而谓之后九月盖取左
卷二十四 第 55a 页 WYG0969-0422c.png
 氏归馀于终之意至于汉初因而不改永卿曰书云
 以闰月定四时成岁谓之定四时则是四时之间有
 闰也曰非也盖谓无闰月以春为夏以夏为秋矣故
 曰定四时非谓四时之间有闰月也
 朱子曰问历所以数差古人岂无人考得精者曰便
 是无人考得精细而不易所以数差若考得精密有
 个定数永不会差伊川说康节历不会差或问康节
 何以不造历曰他安肯为此古人历法疏阔而差少
卷二十四 第 55b 页 WYG0969-0422d.png
 今历愈密而愈差因以两手量桌边云且如这许多
 阔分作四段被他界限阔便有差不过只在一段界
 限之内纵使极差出第二三段亦只在此四界之内
 所以容易推测便有差容易见今之历法于这四界
 内分作八界内又分作十六界界限愈密则差数愈
 远何故以界限愈密而愈越多也其差则一而古今
 历法疏密不同故尔看来都只是不曾推得定只是
 移来凑合天之运行所以当年合得不差明后年便
卷二十四 第 56a 页 WYG0969-0423a.png
 差元不曾推得天运定只是旋将历去合那天之行
 不及则添些过则减些以合之所以一二年又差如
 唐一行大衍历当时最为精密只一二年后便差只
 有李通说得好当初造历便合并天运所差之度都
 算在里几年后差几分几年后差几度将这差数都
 算做正数直推到尽头如此庶几历可以正而不差
 今人都不曾得个大统正只管说天之运行有差造
 历以求合乎天而历愈差元不知天如何会有差自
卷二十四 第 56b 页 WYG0969-0423b.png
 是天之运行合当如此说得极是不知当初因甚不
 曾算在里但尧舜以来历至汉都丧失了不可考缘
 如三百四十八通计得三百五十四日九百四十分
 日之三百四十八是一岁月行之数也岁有十二月
 月有三十日三百六十者一岁之常数也岁有十二
 月与天会而多五日二百三十五分者为气盈月与
 日会而少五日五百九十二分者为朔虚合气盈朔
 虚而闰生焉故一岁闰率十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八
卷二十四 第 57a 页 WYG0969-0423c.png
 百二十七三岁一闰则三十二日九百四十分日之
 六百一十五岁再闰则五十四日九百四十分日之
 二百七十五五十九岁七闰则气朔分齐是为一章
 也愚谓天体圆如弹丸半覆地上半在地下以二十
 八宿分周天之度共为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
 朱子云天无体只二十八宿便是体是也四分度之
 一者天行每一度计九百四十分分为四分则计四
 个三百三十五分而得其四分之一也天行过一度
卷二十四 第 57b 页 WYG0969-0423d.png
 者天行健一日一夜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
 一而又过一度也朱子曰日月皆从角起则一日运
 一周依旧只到那角上天则周了又过那角些子日
 日累将去到一年便与日会又云而今若就天里看
 时只是行得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若把天外
 来说则是一日过了一度李通尝论日月则在天里
 论天则在太虚空里若去那太虚空里观天自是日
 日滚得不在旧时处所谓日之二百三十五者在天
卷二十四 第 58a 页 WYG0969-0424a.png
 为度在岁为日天有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岁
 亦有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也天一度有九百
 四十分岁亦有九百四十分均之四分分之每分计
 二百三十五分是天与日所行之馀分也所谓二百
 三十五者即四分度之一耳日与天会者一期内二
 十四气必有三百六十六日虽遇置闰年亦同如自
 今年冬至至来年冬至前一日必三百六十六日也
 日与天在来年冬至三百六十六日上会而成一岁
卷二十四 第 58b 页 WYG0969-0424b.png
 也十九分度之七者以九百四十分分为十九分内
 中取七分总为三百四十六分三釐一毫五忽七丝
 六秒此月行一日不及与日常度之馀分也如是则
 月行一日不及日十二度三百四十六分坐每月积
 至二十九日四百九十九分上其不及日者三百六
 十五度二百三十五分则日所进过之度恰周得本
 数而月所不及之度亦退尽本数恰恰与日会而成
 一月合十二个二十九日计全日三百四十八十二
卷二十四 第 59a 页 WYG0969-0424c.png
 个四百九十九分积五千九百八十八以日法九百
 四十分除之得六日零三百四十八通计三百五十
 四日三百四十八分此一岁月行之常数也月与日
 会处系于每月二十九日四百九十九分上会如正
 月斗柄指寅寅与亥合日月则会于亥其辰为娵訾
 二月斗柄指卯卯与戌合日月则会于戌其辰为降
 娄积十二会皆于斗柄所指之宫合宫上会也三百
 六十为一岁之常数者以五行之气言之各旺七十
卷二十四 第 59b 页 WYG0969-0424d.png
 二日则五其七十二为三百六十以六甲之数言之
 每甲六十六其六十亦三百六十以乾坤二篇之策
 言之乾二百一十六坤百四十四亦合三百六十所
 谓一岁之常数也气则二十四气自今年冬至前一
 日计三百六十五日二百三十五分是于三百六十
 日外多五日二百三十五分者为气盈朔则十二月
 朔自今年十一月初一至来年十一月初一前一日
 计三百五十四日三百四十八分是于三百六十日
卷二十四 第 60a 页 WYG0969-0425a.png
 内少五日五百九十二分者为朔虚合气盈朔虚而
 闰生者一岁闰积气朔之后计十日八百二十七分
 三岁一闰积气朔之数三个十日八百二十七分计
 三十二日六百单一分五岁再闰积气朔之数五个
 十日八百二十七分计五十四日二百七十五分但
 五岁内无再闰而易系乃有五岁再闰之文者盖以
 气盈六日朔虚六日而再闰在五岁内者举成数也
 气盈五日者二百三十五分朔虚五日五百九十二
卷二十四 第 60b 页 WYG0969-0425b.png
 分而再闰在六岁内者举本数也十九岁七闰为一
 章者盖九为天数之终十为地数之终十九岁而天
 地之数俱终故当七闰也自一岁馀十日零八百二
 十七分积十九年得全日一百九十日零分积一万
 五千七百一十三分以日法九百四十分除之计成
 日一十六日零六百七十三分通前所得全日总计
 二百单六日零六百七十三分将此计于十九年内
 分作七个闰月计三七二百一十日内少三日二百
卷二十四 第 61a 页 WYG0969-0425c.png
 六十七分七闰月之中合除此三日二百六十七分
 均作三个月小尽正恰好故气朔分齐定星冬至在
 十一月朔是为至朔同日而为一章之岁也尝论一
 日月皆丽乎天者也日之行比天只不及一度月之
 行乃不及日十二度何哉盖天秉阳而在上日为阳
 之精月为阴之精也造化之间阳大阴少阳饶阴乏
 阳得兼阴阴不兼阳此日行所以常过月行所以常
 不及也且一岁朔虚五日五百九十二分固月之所
卷二十四 第 61b 页 WYG0969-0425d.png
 不及行者矣气盈五日二百三十五分亦月之所不
 及行者也使日之运常有馀月之运常不足不置闰
 以齐之积之三年春之一月入于夏子之一月入于
 丑矣又至于三失闰则春季皆入于夏十二失闰子
 年皆入于丑矣何以成造化之功哉故圣人作历必
 归馀于闰以补月行不及于日之数则月之行也始
 可与一岁日与天会之数相参为一至十九年而气
 朔分齐无毫发之差矣圣人裁成辅相之功岂浅浅
卷二十四 第 62a 页 WYG0969-0426a.png
 哉或云历家之说则以为日行迟一日行一度月行
 速一日行十二度十九分度之七何也曰陈安卿尝
 问天道左旋自东而西日月右行则如何朱子云横
 渠说日月皆是左旋说得好盖天行甚健一日一夜
 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而又过一度日行
 速健次于天一日一夜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
 之一正恰好被天进一度则日却成每日退了一度
 积至三日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则天所进过之度
卷二十四 第 62b 页 WYG0969-0426b.png
 又恰周得本数而日所不及之度亦恰退尽本数遂
 与天会而成一年月行迟一日一夜三百六十五度
 四分度之一行不尽此之天却成退了十三度有奇
 进数为退天而左退数为逆天而右历家以进数难
 算只以退数算之故谓之右行且曰日行迟月行速
 也然则日行即得其正愚谓欲知日速月迟其迹有
 易见者且日月会于晦朔之间初一晚最好看起日
 才西坠微茫之月亦欲随之而坠矣至初二便相隔
卷二十四 第 63a 页 WYG0969-0426c.png
 微阔初三生明以后相去渐远一日远似一日直至
 十五日月对望则是日行速进而远至半天月行迟
 退而不及亦远半天矣日十六至月晦日行全远尽
 一天月行全不及亦尽一天即所谓日进尽本数月
 退尽半数而复相会也
 岁月与天会法也月日与月会法也日日与度会法
 也时日与辰会法也故时与日二日有三十月有十
 二岁有三百六十
卷二十四 第 63b 页 WYG0969-0426d.png
 岁日与天会之法也以节气为定年月与日会之法
 也以朔望为定故年必以元旦岁则有后先也交于
 立春岁必三百六十五日零三时而交春月必三十
 日五时二刻而交节此天道常行之数也日与天会
 法也
  求闰馀分要法
 超法一十万零八千七百五十三分八十四抄
 讲曰置闰馀分一十万零八千七百五十三分八十
卷二十四 第 64a 页 WYG0969-0427a.png
 四秒在位用流年乘之得数加准一十四万八千四
 百四十一分八十六秒如满朔策二十九万五千三
 百零五分九十三抄累减不及者便是当年闰馀分
 也
 闰馀分在一十八万六千六百五十二分零九秒已
 上者有闰月也若在已下无闰月也
  闰月诀
 每月算闰月 休将本月论 雨水定闰丑
卷二十四 第 64b 页 WYG0969-0427b.png
 春分却在寅 榖雨闰二月 小满闰三辰
 夏至多四月 大暑五月真 处暑多六月
 秋分七月申 霜降八月酉 小雪九月均
 冬至闰十月 大寒子月逢 月内无中气
 便是闰月经
 (经朔有闰加二十三万八千九百七十七分零九秒秒/经朔无闰加五十四万三千六百七十一分一千六)
 雨水定闰丑者如万历三年乙亥岁正月初一日雨
 水节则去年闰十二月也凡月内无雨水定闰丑月
卷二十四 第 65a 页 WYG0969-0427c.png
 也月无春分定闰寅月也故曰月内无中气便是闰
 月
 一年之间朔虚五万六千三百二十八分四十秒气
 盈五万二千四百二十五分合之得闰馀八十分故
 曰积盈虚而成闰也
 以朔虚气盈置闰者天不用之而用之者人也人用
 之者使农桑之候不失其序也
 何谓朔虚一年十二个月有六小共少六日此朔虚
卷二十四 第 65b 页 WYG0969-0427d.png
 之亏数也
 何谓气盈二气为一月(正月立春/雨水之类)必有三十日零五
 时二刻二十四气共该三百六十五日零二十五刻
 每年十二个月六大六小只有三百五十四日三十
 六刻是多十日八十九刻约计三年之中共多三十
 二日六十七刻合节气之有馀与月小之不足因此
 有馀不足而置闰其间三年之一闰五年之再闰与
 十九年之七闰而为一章皆此法也二十七章为一
卷二十四 第 66a 页 WYG0969-0428a.png
 会(该五百/十三年)三会为一统(该一千五百/三十九年)三统为一元(该/四)
 (千六百/十七章)章也统也元也运于无穷也
 
 
 
 
 
 
卷二十四 第 66b 页 WYG0969-0428b.png
 
 
 
 
 
 
 
 图书编卷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