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五
卷十五 第 1a 页 WYG0968-0640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图书编卷十五
             明 章潢 撰
  学中庸叙
 中一而已矣世之言中者何不同乎曰无过不及中
 也此自有形体者言也曰不偏不倚中也此自有方
 所者言也惟未发之中则方所形体俱泯而不偏不
 倚无过不及悉浑涵于其内也故在天谓之命曰于
卷十五 第 1b 页 WYG0968-0640b.png
 穆不已曰无声无臭者此也在人谓之性曰不睹不
 闻曰至隐至微者此也不其沦于无矣乎盖虽不睹
 不闻其实莫见莫显无而未尝无有而未尝有所以
 谓之独也是独也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皆中节
 谓之和可见虽云未发而其所以为喜怒哀乐者自
 有在矣岂若世之求中于未生身已前者沦于虚而
 随时处中于过不及之间者失之滞耶学者果于喜
 怒哀乐未发识其所谓中则戒谨恐惧之功自有其
卷十五 第 2a 页 WYG0968-0641a.png
 不敢须臾离者庶几乎君子中庸矣否则中且未识
 又何怪乎中庸之不可能哉噫知此则知择乎中庸
 信不容己矣噫世之论时中者悉后儒之中庸也子
 思子未发之旨竟莫之省惜哉
卷十五 第 3a 页 WYG0968-0641c.png
 
 
 
 
 
 
 
 
卷十五 第 3b 页 WYG0968-0641d.png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
 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
 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
 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
 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
 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中庸章句序曰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
 失其传而作也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
卷十五 第 4a 页 WYG0968-0642a.png
 传有自来矣其见于经则允执厥中者尧之所以授
 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舜
 之所以授禹也尧之一言至矣尽矣而舜复益之以
 三言者则所以明夫尧之一言必如是而后可庶几
 也盖尝论之心之虚灵知觉一而已矣而以为有人
 心道心之异者则以其或生于形气之私或原于性
 命之正而所以为知觉者不同是以或危殆而不安
 或微妙而难见耳然人莫不有是形故虽上智不能
卷十五 第 4b 页 WYG0968-0642b.png
 无人心亦莫不有是性故虽下愚不能无道心二者
 杂于方寸之间而不知所以治之则危者愈危微者
 愈微而天理之公卒无以胜夫人欲之私矣精则察
 夫二者之间而不杂也一则守其本心之正而不离
 也从事于斯无少间断必使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
 人心每听命焉则危者安微者著而动静云为自无
 过不及之差矣夫尧舜禹天下之大圣也以天下相
 传天下之大事也以天下之大圣行天下之大事而其
卷十五 第 5a 页 WYG0968-0642c.png
 授受之际丁宁告戒不过如此则天下之理岂有以
 加于此哉自是以来圣圣相承若成汤文武之为君
 皋陶伊傅周召之为臣既皆以此而接夫道统之传
 若吾夫子则虽不得其位而所以继往圣开来学其
 功反有贤于尧舜者然当是时见而知之者惟颜氏
 曾氏之传独得其宗及曾氏再传而复得夫子之孙
 子思则去圣远而异端起矣子思惧夫愈久而愈失
 其真也于是推本尧舜以来相传之意质以平日所
卷十五 第 5b 页 WYG0968-0642d.png
 闻父师之言更互演绎作为此书以诏后之学者盖
 其忧之也深故其言之也切其虑之也远故其说之
 也详其曰天命率性则道心之谓也其曰择善固执
 则精一之谓也其曰君子时中则执中之谓也世之
 相后千有馀年而其言之不异如合符节历选前圣
 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
 者也自是而又再传得孟氏为能推明是书以承先
 圣之统及其没而遂失其传焉则吾道之所寄不越
卷十五 第 6a 页 WYG0968-0643a.png
 乎言语文字之间而异端之说日新月盛以至于老
 佛之徒出则弥近理而大乱真矣然而尚幸此书之
 不泯故程夫子兄弟者出得有所考以续夫千载不
 传之绪得有所据以斥夫二家似是之非盖子思之
 功于是为大而微程夫子则亦莫能因其语而得其
 心也惜乎其所以为说者不传而凡石氏之所辑录
 仅出于其门人之所记是以大义虽明而微言未析至
 其门人所自为说则虽颇详尽而多所发明然倍其
卷十五 第 6b 页 WYG0968-0643b.png
 师说而淫于老佛者亦有之矣熹自蚤岁即尝受读
 而窃疑之沉潜反复盖亦有年一旦恍然似有以得
 其要领者然后乃敢会众说而折其衷既为定著章
 句一篇以俟后之君子一二同志复取石氏书删其
 繁乱名以辑略且记所尝论辨取舍之意别为或问
 以附其后然后此书之旨支分节解脉络贯通详略
 相因巨细毕举而凡诸说之同异得失亦得以曲畅
 旁通而各极其趣虽于道统之传不敢妄议然初学
卷十五 第 7a 页 WYG0968-0643c.png
 之士或有取焉则亦庶乎行远升高之一助云尔
 中庸修道说曰率性之谓道诚者也修道之谓教诚
 之者也故曰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中庸为
 诚之者而作修道之事也道也者性也不可须臾离
 也而过焉不及焉离也是故君子有修道之功戒慎
 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微之显诚之不可掩
 也修道之功若是其无间诚之也夫然后喜怒哀乐
 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道修而性复矣
卷十五 第 7b 页 WYG0968-0643d.png
 致中和则大本立而达道行知天地之化育矣非至
 诚尽性其孰能与于此哉是修道之极功也而世之
 言修道者离矣故特著其说
 中庸二字乃形容吾道之情状也命于天为性率乎
 性为道修乎道为教其道之本体曰中曰和其本体
 之所该贯曰天地万物其本体之至无而至有曰费
 隐其本体至无至有之灵妙曰鬼神其本体之实备
 于人为达德为达道为九经为三重为三千为三百
卷十五 第 8a 页 WYG0968-0644a.png
 其实体是道者为舜之知为回之仁为子路之勇为
 舜之大孝为文之无忧为武周之达孝其一以贯之
 者为孔子之祖述宪章上律下袭其效之至曰参赞
 曰配天曰笃恭而天下平其统括于一则谓之诚其
 行之自然勉然则有诚者诚之者之别其诚之者之
 事则在择善固执其事则在学问思辨行其学问思
 辨行之要领则在尊德性道问学其实落下手工夫
 则曰慎独而已知几者慎独也为己者实落做慎独
卷十五 第 8b 页 WYG0968-0644b.png
 工夫也知慎独者可以言中庸矣天命之谓性言性
 即命也率性之谓道言道即性也修道之谓教言教
 即道也一物也此其所以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
 也然世人类说修道卒不近者何故则以认不真在
 暏闻形气上著工夫也不睹不闻是画出个天命的
 样子也戒慎恐惧要于此著力何也以一切睹闻者
 皆从是出也至隐至微矣而实则莫见莫显也此君
 子之所以必戒慎恐惧而致谨于斯也独者何所谓
卷十五 第 9a 页 WYG0968-0644c.png
 与物无对者是也盖本无声无臭者也亦是画出个
 天命的样子也虽然亦毕竟非冥寞远于性情之间
 者也有喜怒必有所以为喜怒有哀乐必有所以为
 哀乐则未发者为之也天命也故未发非时也本无
 睹闻本自未发也中者亦不得已而名之也循是而
 发之未有不中其节者即浑然一天命用事也发而
 未发也所谓率性者也此其所以为达道也然又非
 有我之所私也致中和则天地以位焉万物以育焉
卷十五 第 9b 页 WYG0968-0644d.png
 盖本同一体者也实理实事言天而不为誇此正所
 谓真性作用非用尔手劳脚攘也笃恭而平垂衣而
 治正是此消息屑屑于事为以为位育之作用者亦
 浅之乎言位育浅之乎知性命矣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汝躬允执其中人皆受天
 地之中以有生而中其原于天乎子思子作为中庸
 其诸本家学以发明执中之旨乎不然何以首曰天
 命终曰天载言中庸之道而谆谆于天也然则孔子
卷十五 第 10a 页 WYG0968-0645a.png
 天纵之圣也犹曰中庸其至矣乎是中果为天道而
 非人之所能乎殊不知天也人也其中一也自诚明
 谓之性天道也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天人一也所以
 首言戒惧终言敬信非人道乎戒慎不睹恐惧不闻
 不动而敬不言而信非天道乎但思知人不可不知
 天也惟天之命于穆不已在人即为喜怒哀乐未发
 之中中即性也天下之大本也然而又谓之率性之
 道何道哉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
卷十五 第 10b 页 WYG0968-0645b.png
 也五者原之天焉为天秩具之人焉为人伦凡同此
 性者同此道焉随其伦之所接而率吾之天性以行
 之则发皆中节之和是即天下之达道矣若修道之
 教正所以教之使复其固有之性全其未发之中而
 五者之间不敢以一毫己私戕吾之天命也可见是
 中也洋洋优优渊渊浩浩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无为
 而成夫焉有所倚也凡所谓独也一也诚也隐与微
 也神与化也皆此中之别名也故不徒谓之中而谓
卷十五 第 11a 页 WYG0968-0645c.png
 之中庸庸者日用之常也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
 中时时此未发之中未尝须臾离乎道也试自日用
 观之择中用中岂徒饮食之味为然哉自一身以达
 诸五伦体之为庸德宣之为庸言布之为三重九经
 极之为参赞位育显之为鸢鱼之飞跃幽之为鬼神
 之屈伸统之为发育峻极之大散之为三千三百之
 精近之为愚夫愚妇所可与知与能远之为圣人天
 地之所不能尽莫不由此以达之则亦何莫而非率
卷十五 第 11b 页 WYG0968-0645d.png
 性之道哉夫何小人之反中庸者行险侥倖无所忌
 惮是以灾及其身无足怪也然智者知人之所不必
 知贤者行人之所不必行而其不明乎道不行乎道
 贤也智也愚不肖也一也此民之所以鲜能此中庸
 也君子欲明善以诚吾之身道问学以尊吾德性而
 时时允执乎中也宁能己于学问思辨笃行之功人
 一巳百人十巳千之勇哉但行远自迩登高自卑致
 曲者必欲积累而致此固入德之事也其必本吾之
卷十五 第 12a 页 WYG0968-0646a.png
 所以慎独者造端夫妇于以达诸子臣弟友之伦言
 事行道之际上下穷达之交富贵贫贱夷狄患难之
 遇虽日用之应感于外者不能皆齐而内省不疚一
 皆在于不言不动不睹不闻之隐微焉庶乎独之慎
 也时时此未发之中即时时发皆此中节之和而至
 诚无息笃恭不显凡其徵之为博厚高明悠久者其
 有以尽人性尽物性参赞化育以至于配天一皆庸
 常之达道也一皆至诚之能事而闇然日章诚之不
卷十五 第 12b 页 WYG0968-0646b.png
 可掩也然则大经大本敦化川流不其会之于一中
 乎舍中以言中庸者不有以失其命名之旨乎虽然
 执中一脉肇自帝尧而舜之受命文之无忧武周之
 继述固皆缵承之勿替惟祖述宪章上律下袭凡有
 血气者莫不尊亲而仲尼一天也子思子发家学于
 中庸首末言天首末咸归之仲尼意亦微矣噫世之
 求中庸者将以天道为高远乎达之人伦不可须臾
 离也将以人道为近易乎原之天命无声臭也信乎
卷十五 第 13a 页 WYG0968-0646c.png
 中庸不可能也惟圣者能之苟不固聪明圣智达天
 德者其孰能之
  中庸大旨
 人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中庸以中名篇溯其
 中之源流谓天命即性也此天道也率此天命自有
 之性见诸日用常行即道也但仁知各执一见百姓
 日用不知则未必皆中矣惟随日用之道而修之即
 教也非人道而何是道也不可须臾离也虽性道不
卷十五 第 13b 页 WYG0968-0646d.png
 可睹闻而修道君子则戒慎不睹恐惧不闻须臾不
 离乎道也睹闻不著若至隐而至微实莫见而莫显
 所谓独也惟君子为能戒惧慎此独也独一而已矣
 然而有中和之名焉喜怒哀乐乃性之所固有者自
 其未发谓之中自发而中节谓之和是中也不徒谓
 之本而为天下之大本是和也不徒谓之道而为天
 下之达道果能慎独中极其中和极其和则天地此
 位万物此育盖天地万物原吾一体一人中和天地
卷十五 第 14a 页 WYG0968-0647a.png
 万物都中和虽修道之极功实尽性之能事而尽人
 合天教自我立此章之旨即一书之大旨也
 问命非命令即维天之命于穆不已可证矣道即达
 道不出人伦日用之常行矣乃谓教之不待乎章程
 设施而修道只在慎独何欤曰自明诚谓之教何须
 礼乐刑政以布其款式哉独即不睹不闻莫见莫显
 之隐微也于此常存戒惧之心又何一时不自修乎
 虽修之之功在迁善改过之类万有不齐却总在戒
卷十五 第 14b 页 WYG0968-0647b.png
 惧一念既能慎独又何道之不修也○问独固贞一
 无对而中和即独之别名何欤曰人生未有无喜怒
 哀乐者发与未发即易系云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
 下之故常寂常感发常未发虽中和在凡民亦皆有
 之而大本达道非慎独君子不能也况未发在本文
 原顶喜怒哀乐言而世之谈未发者必自思虑未起
 并知且无之却非本旨○问子谓戒慎不睹恐惧不
 闻外别无慎独之功慎独外别无致中和之法慎独
卷十五 第 15a 页 WYG0968-0647c.png
 致中和外别无修道之教是矣如何便能位天地育
 万物曰依本文天地位万物育凡慎独君子皆能之
 若要位天地育万物虽尧舜仲尼其犹病诸
 问君子时中子谓此中字须承未发之中言何欤曰
 中庸本以中字名书本文则云喜怒哀乐未发之谓
 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若云随时处中谓随时处
 夫无过不及之中可也谓随时以处夫未发之中可
 乎引仲尼之言即异未发之旨何为以中庸名此书
卷十五 第 15b 页 WYG0968-0647d.png
 乎盖君子中庸正谓其时时戒惧不睹不闻故时时
 是未发之体而发皆中节时时各当天则又不待言
 此所以须臾不离道一依乎天命之性也小人惟无
 忌惮故反中庸而君子时时戒惧益明矣学者惟体
 认此中字亲切则下文中庸其至矣乎用其中于民
 择乎中庸中庸不可能也中立不倚君子依乎中庸
 俱不外乎未发之旨而于天命天载靡不吻合矣否
 则以中名书之大旨且不明岂特自离夫率性之道
卷十五 第 16a 页 WYG0968-0648a.png
 已哉
 民鲜中庸俾道不明不行于日用间指点饮食不知
 味便是日用不知便是终身由之而不知道可见道
 之不可须臾离者不外饮食间也饮食即道何事他
 求此所以中庸不可能欤
 问费隐一致也隐不可索矣费乃费用之意何以见
 之曰泛观天地之时物行生反观人身之精神知虑
 何日不费用哉故夫妇可与知能圣人天地有不能
卷十五 第 16b 页 WYG0968-0648b.png
 尽鸢鱼飞跃以察于上下造端夫妇至察乎天地子
 臣弟友之伦富贵贫贱夷狄患难之遇明而妻孥兄
 弟父母幽而鬼神体物不遗他如舜之大孝文之无
 忧武周之继述孔子对君之达道达德九经何一而
 非道之费哉亦何一非道之隐微不可窥测者此道
 之所以藏诸用君子不敢须臾离乎道也可见君子
 时中中也和也中节也天下之达道也彼谓发皆中
 节外别有未发者宁不谓费之外别有隐者存乎
卷十五 第 17a 页 WYG0968-0648c.png
 费隐之道通天彻地至语大莫载语小莫破亦已极
 矣子思子于天渊中只借诗指出个鸢鱼之飞跃便
 活泼泼地满前尽是性道之流通从来形容莫有过
 于此者下𦂳承以造端夫妇道不远人更觉亲切
 鬼神即阴阳阴阳即道世之谈鬼神信其有者便索
 其形像之俨然信其无者便以为无此理也中庸论
 其为德之盛却云视不见听不闻体物不遗又验诸
 祭祀只是个诚不可掩道之费而隐也虽鬼神曾得
卷十五 第 17b 页 WYG0968-0648d.png
 而离之哉噫真信得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此君子所以戒惧不睹不闻至诚如神
 问思知人不可不知天是知天乃知人之原也又云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下文乃分言天道人
 道何也曰天人一道也尽人道所以合天道故云诚
 者天道诚之则存乎人也明善外别无诚身之功博
 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一皆明善以诚其身下文自
 诚明谓之性即天命之性天之道也自明诚谓之教
卷十五 第 18a 页 WYG0968-0649a.png
 即修道之教人之道也天如是而生人人如是而承
 天诚则明明则诚天人一也惟至诚尽性可以参天
 而纯亦不已浩浩其天人亦天矣中庸一书无非欲
 人尽人道以合天道若判天人而二之则非道矣故
 曰待其人而后行
 问性虽原于天而尽性不过自尽其一已之性耳如
 何便能尽人物参天地也曰学以尽性为极则是性
 也天得之为天地得之为地人与物得之为人为物
卷十五 第 18b 页 WYG0968-0649b.png
 性本合天地人物而一之非一人可得而私也故致
 中和便天地位万物育经纶立本知天地之化育造
 端夫妇至察乎天地必如此而后谓之能尽其性若
 曰吾尽吾一己之性耳不能尽人尽物赞化育参天
 地且未免窒塞其性真矣何有于性之尽耶
 问尽性何必归诸至诚也曰诚者自成性之实体也
 故又曰诚者物之终始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
 成物也可见不能成物则不诚无物又何可以语自
卷十五 第 19a 页 WYG0968-0649c.png
 成哉又何有于成己之仁成物之知全外内以全其
 性之德哉信乎诚本合己与物而兼成性本合天地
 人物而兼尽此所以惟至诚为能尽性而君子诚之
 为贵
 问至诚之功业何以见其覆载成物也曰此即上文
 至诚尽性则能尽人物之性于尽人物之性处即其
 所包含便见高明之覆即其所承藉便见博厚之载
 即其所永赖便见悠久之成其实配天地即是赞化
卷十五 第 19b 页 WYG0968-0649d.png
 育与天地参也要之为物不贰一言可以尽天地亦
 可以尽圣人之道矣所以大学推其功之所先只在
 格物问生物则不测矣学圣之功只当格乎不贰之
 物何欤曰观下文自昭昭撮土以及无穷总只是个
 于穆不已之命噫为物不贰于穆不已未发之中不
 显维德合而观之中庸有馀蕴耶
 问尊德性而道问学分存心致知固未尽妥谓道问
 学乃尊德性之功何如曰天地间匪一不神匪两不
卷十五 第 20a 页 WYG0968-0650a.png
 化天人一也中庸一书原是发明理之一也中间每
 每对举言之如不睹不闻莫见莫显未发之中发皆
 中节之和道不明由贤不肖不行由知愚和而不流
 中立不倚愚不肖与知与能圣人有所不知不能语
 大莫载语小莫破造端夫妇察乎天地庸德之行庸
 言之谨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体物而不可遗善继其
 志善述其事亲亲之杀尊贤之等达道达德生知安
 行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自诚明谓之性自明
卷十五 第 20b 页 WYG0968-0650b.png
 诚谓之教诚者自成而道自道成己仁也成物知也为物
 不贰生物不测洋洋优优自用自专知天知人并行并育
 敦化川流如天如渊大经大本闇然的然不动而敬不言
 而信凡费隐显微如此等类辞常对待并举理实一致流
 通一本万殊非人力所能为也学者自心融通透彻分处
 还他分不必强为之合而失之于儱侗合处还他合不必
 强为之分而失之于支离不然都是从人意见以惑乱人
 耳信此则凡精一博约知行体用俱不必多为分辨以增
卷十五 第 21a 页 WYG0968-0650c.png
 添学问之赘疣
 问中庸论道多自不睹不闻不言不动处说人多惧其广
 大莫穷精微莫测反身难以致力何欤曰形色天性而浑
 身皆天性之流行故曰率性之谓道不可须臾离也所以
 造端夫妇达诸子臣弟友庸言庸行之间素位而行只在
 反诸身达道达德九经只在修身获上治民信友悦亲只
 在明善诚身尊德性道问学只是明哲保身三重建天地
 质鬼神考三王俟后圣只是本诸身苟自用自专生今反
卷十五 第 21b 页 WYG0968-0650d.png
 古则灾及其身矣是论道莫有切于此者但慎独之功
 其惟人之所不见乎此中庸所以民鲜能也
 问至圣至诚分敦化川流如何曰若说中庸原是此意却
 不可知然将本文潜心涵泳如何在至圣则散见若此其
 精详在至诚则包罗若此其广大且如天如渊其天其渊
 原有分别虽以川流敦化分贴亦可或谓惟天下至诚能
 尽其性五章俱自至诚言大哉圣人之道三章俱自至圣
 言不免太分析矣
卷十五 第 22a 页 WYG0968-0651a.png
 问子谓经纶立本至于知化育则一无所倚肫肫渊渊浩
 浩矣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是化育信
 难知也岂终不可知哉下文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
 显一直说下果能知微则可以入德矣夫知字承上说来
 可也若德即承上天德说不反与下相悖耶曰下文人所
 不见不言不动不赏不怒不显笃恭正所谓微也天载无
 声无臭微之至矣非天德而何到头处即入手处也况观
 其会通即首篇未发之中天命之性是矣但前云修道此
卷十五 第 22b 页 WYG0968-0651b.png
 云入德至德凝道夫何疑哉
 问中庸始终言天果勉人之希天乎曰程伯子谓吾儒之
 学本天诚哉是言也首言天命本人性之所自来终言天
 载谓至德渊微与天合德尽性至命人一天也中间知天
 配天如天其天无非勉人法天之意虽云无声无臭言天
 载也而不睹不闻非即人性之天命乎尽人道以复天道
 固为最难而时时存吾未发之中非即维天于穆不已之
 命乎然则欲存吾未发之体亦惟戒惧乎不睹不闻敬信
卷十五 第 23a 页 WYG0968-0651c.png
 于不言不动随其时出时措发皆中节吾惟须臾不离慎
 吾之独而已矣易曰效天书曰钦天诗曰敬天不备载于
 中庸之一书乎
 问中庸一书言天命天载未发不显以至位育参赞要不
 离乎喜怒哀乐子臣弟友之外谓为日用之常是矣如鬼
 神之微显武王之缵绪仲尼之祖宪律袭何可谓为常道
 哉曰性道不离须臾本通幽明贯常变合天地帝王而一
 之者也中庸原不分章人于家庭间明而妻孥兄弟幽而
卷十五 第 23b 页 WYG0968-0651d.png
 祭祀鬼神皆日用不能离者故言顺父母即言鬼神祭祀
 正是幽明合一处武王一戎衣有天下人特知其处变而达
 权耳观孔子欲言武王缵绪而先言文王之无忧由于父作
 子述所以下文善继善述正是文王之无忧也如此则知武
 周之孝达之以至禘尝郊社何一而非天下之达道哉若
 帝王之道法天地之时宜未有一人能须臾离之者人皆
 日用之不知惟仲尼为能祖述宪章上律下袭所以为大
 也噫此中庸所以不可能欤
卷十五 第 24a 页 WYG0968-0652a.png
 问中庸发明性学中间头绪甚多望指其切近者而约言
 之可乎曰悟得彻信得笃横言竖言只一性字尽之矣但不
 详不足以尽其蕴也姑即首末二章言之中节之和即是未
 发之中未发之中即是独独即是隐微隐微即是莫见莫显
 莫见莫显即是不睹不闻不睹不闻即是须臾不可离者须
 臾不可离即是性命性命即是道道即是教修道之教即
 是戒惧不睹不闻戒惧不睹不闻即是慎独慎独即是致
 中和致中和即是率性之道道即是天命之性末章尚絅
卷十五 第 24b 页 WYG0968-0652b.png
 即闇然闇然即淡简温淡简温即近自微微即潜伏不
 可见不可见即屋漏不言不动即无言无争不赏不怒
 不赏不怒即不显笃恭不显笃恭即无声无臭无声无
 臭即是闇然天载即是天命之性故曰吾道一以贯之
  中庸首篇
 中庸首大意欲人知所以修道只在慎独以致中和
 曰天命之谓性性即命也率性之谓道道即性也修
 道之谓教教即道也性命于天为天道教修于人为
卷十五 第 25a 页 WYG0968-0652c.png
 人道道曰率性合天人而为言者也人之道莫非天
 之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脩之戒
 慎乎其所不睹敬天之命不敢慢也恐惧乎其所不
 闻畏天之命不敢肆也此何以然也诚以不睹不闻
 隐矣而见则隐之见也莫见乎隐不睹不闻微矣而
 显则微之显也莫显乎微隐之见夫固微之显也是
 独之不可不慎也故君子必慎其独而戒惧所以不
 能已也慎独则合隐见贯显微无须臾之离道矣言
卷十五 第 25b 页 WYG0968-0652d.png
 乎其隐也微也为喜怒哀乐之未发未发则天命之
 性一毫不著于物而何偏倚之有故谓之中言乎见
 也显也为发而皆中节中节则天性之则一毫不与
 以已而何乖戻之有故谓之和中为和之所自生渊渊
 浩浩天下之大本也吾与天地万物为一本和为中
 之发用荡荡平平天下之达道也吾与天地万物为
 一道者也人惟不致中和斯天地万物皆不属己君
 子慎独为能致中致中所以致和也致之而至于天
卷十五 第 26a 页 WYG0968-0653a.png
 地天地有不位焉者乎致之而至于万物万物有不
 育焉者乎盖天地设位而吾成位乎其中万物并育
 乎其间皆一性之充塞无间而天命之流行不已也
 此修道之教所以为至教而圣人之能事毕矣修道
 即修身以道也脩道以仁则慎独以致中和是也后
 之言修道者谓修为品节不求诸己而徒取必于人
 物其谬也奚啻千里
  性道教
卷十五 第 26b 页 WYG0968-0653b.png
 天人一道也天道固人道所自来而尽人正以全其
 天也苟天道不明徒欲致其迈往之力譬之幼离乡
 井长欲返之使不知父母居止所在遑遑然日奔走
 长途无益也虽道之原于天者或偶得于窥测而人
 道不尽譬之祖父生身之所或稍得于传闻乃跋涉
 惮劳坐谋所适则伯叔兄弟之亲庭闱田园之景徒
 付之梦想焉耳欲祖业之复得乎是故不知天命之
 性是不明天之道也不知修道之教是不尽人之道
卷十五 第 27a 页 WYG0968-0653c.png
 也中庸言道必原诸性固欲人真知祖乡所在毋安
 于逆旅言道必示诸教正欲人裹粮择侣促驾驰驱
 毋废于半途虽曰天道未易明人道未易尽也但语
 人以家乡之乐而一动其思家之心彼虽欲辞力不
 可得矣路亦多岐虽欲不问不可得矣况安宅广居
 旷之已久虽欲不辑而理之其心能自己耶此中庸
 所以首揭性道教以指示迷途孰非训天下万世尽
 人道复天道哉故篇中有曰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
卷十五 第 27b 页 WYG0968-0653d.png
 之道也曰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曰诚者自
 成而道自道或以知天知人分言之或以知人知天
 合言之其旨义总括于首三句也明矣是故一阴一
 阳之道在天为五行在人为五常而教即五伦之教
 是也但范围曲成道亦广矣大矣独归之五教何也
 人莫切于身身莫切于伦而和者天下之达道自喜
 怒哀乐发皆中节言之也五者天下之达道自君臣
 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之交言之也道察天地不越乎
卷十五 第 28a 页 WYG0968-0654a.png
 造端夫妇道不远人不离乎子臣弟友九经之道必
 先之以脩身三重之道必始之以本身凡学问思辨
 笃行无非明善诚身尊德性道问学无非明哲保身
 富贵贫贱夷狄患难无入不自得孰非反求诸身哉
 此皆性所固有而修道者修此也圣人之教莫此为
 切以至尽人尽物参赞位育其所以教万世无穷者
 孰非修道之极功哉或者又以道而曰修惟以尽吾
 人一巳百人十巳千之功耳何必原诸天命而名之
卷十五 第 28b 页 WYG0968-0654b.png
 以中庸殊不知修之云者虽不无学利困勉之力实
 无所作为无所矫拂而戒惧于不睹不闻莫非天也
 盍观孔子之言修身乎曰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
 人也亲亲为大曰修身则道立齐明盛服非礼不动
 所以修身也即修道也果可以人为参之乎故君子
 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
 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曾谓修道之教而
 不本诸天乎或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若徒求诸彝
卷十五 第 29a 页 WYG0968-0654c.png
 伦之间何以返祖乡耶曰孩提爱敬之良不虑不学
 百姓日用之常与知与能圣人人伦之至不思不勉
 乾坤易简之学可久可大知此则知尽性至命之教
 矣胡为乎厌中华之祖里而求诸无何有之乡然后
 为快也是故维天之命于穆不已上天之载无声无
 臭天之道也性也戒慎不睹恐惧不闻不动而敬不
 言而信人之道也教也至圣立人极一本之天秩天
 叙人亦天也故曰中庸不可能也惟君子无时不中
卷十五 第 29b 页 WYG0968-0654d.png
 而学贯乎天人
  教
 教之系于世也重矣国之治乱家之盛衰人之贤不
 肖皆于此乎系而主世教者不可不慎也彼功利辞
 章之教非不足为世道害然卑陋浅近特害乎凡流
 尔不足论也自春秋以还圣教不明于上于是乎祖
 虚无尚空寂而高明颖慧之士群趋而宗之二氏之
 教兴圣道几熄矣何也圣人谓之性彼亦谓之性焉
卷十五 第 30a 页 WYG0968-0655a.png
 圣人谓之教彼亦谓之教焉毫釐霄壤其分不在性
 命在乎教也盖天命之谓性凡具此性者孰不同此
 天命乎哉率性之谓道凡具此道者孰不同此率性
 乎哉但道所同也行不著习不察终身由之而不知
 彝伦之间情性稍偏离道远矣故圣人示以修道之
 教也则是圣人之教主于修道岂曰道可道非常道
 曰大道无难惟嫌拣择而无与天下之达道又岂曰
 性命双修顿悟顿修而无庸于戒谨恐惧之功哉不
卷十五 第 30b 页 WYG0968-0655b.png
 知喜怒哀乐乃吾性固有之情君臣父子夫妇长幼
 朋友乃吾性固有之伦虽欲须臾离之自有不能离
 者凡愚夫愚妇皆可与知能而庸言庸行虽圣人且
 有不敢不勉者在矣修道之教教其修此焉尔学知
 知此也笃行行此也君尽君道臣尽臣道父尽父道
 子尽子道夫妇昆弟朋友各尽其道要皆本吾之所
 以慎独者以见诸日用或抑其过引其不及于以自
 易其恶自至其中一皆全夫性所固有者不能一毫
卷十五 第 31a 页 WYG0968-0655c.png
 加损于其间也此修道之教所以大中至正凡以尽
 人性尽物性参赞天地之化育而中和位育皆性分
 内事耳人之所以为人而异乎禽兽中国之所以为
 中国而异乎外域者不深有赖于圣人之教乎观契
 敷五教凡礼乐刑政要在弼教可徵矣彼二氏教尚
 虚寂灭情绝伦自以为留神性命之微而道其所道
 何有于达道也既离乎达道又何有于率性何有于
 天命哉非性命之异也教异之也是以修道之教不
卷十五 第 31b 页 WYG0968-0655d.png
 离乎日用之常此教之所以中庸也其究也尽性至
 命克完其天道之精二氏之教脱离乎事物之累此
 教之所以玄虚也其究也断灭种性自弃乎人道之
 大可见以言性命无不同以言教大悬绝矣况中庸
 言教必推原天命无非推本其道所自来而尽人道正
 以复天道耳非驰神天道乃以人道为幻境者比也
 噫二氏之害亦儒者所自致也何也礼乐刑政固圣
 教所不废而实非修道之旨也盖由秦汉而下凡号
卷十五 第 32a 页 WYG0968-0656a.png
 为儒者匪徒执圣门典籍为性命珍藏不知反躬以
 立人极又徒恃礼乐刑政之具以为笼络粉饰之规
 故修道之教久已绝响彼二氏之徒乃得乘其弊以
 倡其说也则凡世之高明争奔趋玄寂甘心异教者
 孰使之然哉修道之教不兴则虚寂之教不熄可见
 教之辨于圣学异端也如此其明教之系于人心世
 道也如此其重欲维持世教者尚其慎之
  未发
卷十五 第 32b 页 WYG0968-0656b.png
 天一也性一也未发之中即天之命人之性也喜怒
 哀乐孰非性乎发与未发所以名之为中和者若不
 同而性果有异乎但谓之未发即所谓天载之无声臭
 也天命之于穆不已也人性之渊渊浩浩不睹不闻
 也欲从而形容之是欲描画虚空而虚空何色象乎
 虽然虚空不可描画矣而虚空万物之有无不可以
 形容其近似乎彼由太虚有天之名则太虚即天也
 雷风雨雪亦莫非天也雷风之未动雨雪之未零寂
卷十五 第 33a 页 WYG0968-0656c.png
 然杳然一太虚而已矣时乎雷之震风之嘘雨之润
 雪之寒阴阳各以其时不其冲然太和已乎自雷风
 雨雪之藏诸寂谓之为太虚也太虚本含乎太和之
 气谓其本此雷风雨雪不可也何也及其有也由太
 虚而出非自太虚之外来也自雷风雨雪之动以时
 谓之为太和也太和即寓于太虚之中谓其始有此
 雷风雨雪不可也何也方其无也未尝不太和特不
 可以太和名也是太虚之中本自有太和者在而太
卷十五 第 33b 页 WYG0968-0656d.png
 和之外未尝别有太虚者存当雷风雨雪之寂若无
 焉斯谓之太虚固太和之所自出当雷风雨雪之动
 以时焉斯谓之太和而太虚自若也太虚太和名有
 不同天则一而已矣孰知太虚太和之即天也而太
 虚太和亦一而已矣可见喜怒哀乐亦人性之雷风
 雨雪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而谓之中非人之太虚乎
 发皆中节非人之太和乎太虚之中朕兆莫窥而无
 一不包无一非天未发之中冲漠无朕而何一不备
卷十五 第 34a 页 WYG0968-0657a.png
 何一非性乎虽未之发则不可测识而假太虚以形
 容之亦有可得其彷佛者矣然则性一也谓之中又
 谓之和者因喜怒哀乐之发与未发异其名未发非
 无也时不可以有言也虽由己之所独知也然默而
 识之无形之可睹无声之可闻亦廓然太虚而已矣
 及一有所感遇可喜而喜遇可怒而怒遇可哀而哀
 遇可乐而乐发虽在我而一无所与礼记曰哀乐相
 生正明目而视之不可得而见也倾耳而听之不可
卷十五 第 34b 页 WYG0968-0657b.png
 得而闻也则是发非有也特不可以言无也盎然太
 和而已矣是发与未发皆自喜怒哀乐言虽谓未发
 即性之未发发即性之发焉亦可也若舍此而别求
 未发之体则惑矣噫凡言性而或偏于有偏于无偏
 于动偏于静皆惑也知性不偏于有无动静则知发
 与未发中与和大本与达道不睹不闻与莫显莫见
 一也戒慎恐惧与慎独所谓工夫亦一也天命不可
 二性不可二道不可二则修道之教其可二之哉观
卷十五 第 35a 页 WYG0968-0657c.png
 之文义于慎独之后即承以发与未发可知矣若曰
 如何以养其未发又何如以养其所发慎独之外又
 有功焉且不可谓之独矣曾谓中庸有是教哉试自
 养物者观之如鸟兽之脏不可见也可见者其羽毛
 耳脏与羽毛虽有内外之分而由脏以达羽毛一也
 苟如何以养其脏又如何以养其羽毛有是理乎曾
 有欲其羽毛之鲜泽而不实其脏亦有徒实其脏不
 顾其羽毛乎草木之不可见者根也可见者枝叶也
卷十五 第 35b 页 WYG0968-0657d.png
 根与枝叶虽有本末之分而由根以达之枝叶一也
 苟如何以养其根又如何以养其枝叶有是理乎曾
 有欲其枝叶之蕃茂而不沃其根亦有徒沃其根不
 顾其枝叶者乎物之自养与人之养物且不以内外
 本末二其功何独于性学必欲人分裂支离之而自
 以为是也后儒所论工夫各有不齐要皆平生所得
 力者至谓看未发以前气象则其论为尤精然亦止
 可谓之方便法门也谓其为中庸之旨可乎哉是故
卷十五 第 36a 页 WYG0968-0658a.png
 统而观诸天散殊而观之物而性学可会通矣
  时中
 道不可须臾离何也率性之谓道性可须臾离之哉
 性之发也时喜则离乎怒时哀则离乎乐矣而喜怒
 哀乐未发谓之中中可须臾离之哉惟未发之中不可
 须臾离此君子所以时中也惟君子时时未发之中
 此君子所以中庸也故谓之中庸者日用间时时惟
 此中是用不可须臾离焉所谓用中用此也择乎中
卷十五 第 36b 页 WYG0968-0658b.png
 庸择此也依乎中庸依此也人受天地之中以生虽
 欲外中以为之用也其可得乎或曰中庸不偏不倚
 无过不及平常之理即注云随时处中是也若云时
 时此未发之中得非有体而无用乎盖未发之中天
 下之大本也时时此中则发皆中节天下之达道管
 是矣未有有体而无用者况子思子以中庸名书即
 自释乎中之名义此乃引仲尼君子中庸之言而时
 中之旨与未发之中不相合焉果子思子前后自相
卷十五 第 37a 页 WYG0968-0658c.png
 悖乎抑后儒悖其释中之旨乎今即中之义而推广
 之程子曰中字最难识须是默识心通且试言一厅
 则中央为中一家则厅非中而堂为中一国则堂非
 中而国之中为中推此类可见矣又曰中不可执也
 识得则事事物物皆有自然之中不可安排安排著
 则非中矣所谓不偏不倚无过不及随时处中莫此
 为切又必不待安排而后有以尽乎随时处中之义
 合程朱之言观之发挥中义殆尽矣不知事事物物
卷十五 第 37b 页 WYG0968-0658d.png
 之中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随时处之此乃中节之
 和时喜而喜时怒而怒时哀而哀时乐而乐一一中
 其自然之节千变万化何可名状要皆统括于未发
 之中也人无二性性无二中有自体而言者有自用
 而言者用其可少哉必自体以达之用而后无安排
 也子也过信子思子则然其于程朱之言何敢致纤
 毫疑耶特程朱之言后学孰不尊信而反致疑未发
 之旨抑以子思之意先后果不同乎必于君子中庸
卷十五 第 38a 页 WYG0968-0659a.png
 先补出心字而后能随时以处中乎况时字即时习
 时敏无时不然不离须臾之意而时措时出亦惟时
 中者能之此中庸所以为至也此中庸所以不可能
 也非孔子圣之时上律天时其孰能之哉抑维皇上
 帝降衷下民厥有恒性人与天本同此中也天运三
 百六十五度一昼一夜无时或已其于穆如故也人
 性与天同运三百六十日用不离须臾其未发如故
 也故中庸通篇曰不睹不闻不言不动不见不显闇
卷十五 第 38b 页 WYG0968-0659b.png
 然日章无为而成又曰微曰隐莫非阐明未发之蕴
 也人惟不肯反身默识以求其所谓未发者祗欲袭
 取而强为之圆融活变委婉流通自以为无著无碍
 活泼泼地而认此为时中焉其与小人之中庸何异
 哉噫执中之旨传自尧舜惟微未发得非先后之一
 揆乎合而观之始得
  道不明不行
 道之大原出于天而明道者何即天性之知也行道
卷十五 第 39a 页 WYG0968-0659c.png
 者何即天性之能也率天性之知以为知则知即性
 之实体道于是乎行矣率天性之能以为能则能即
 性之真机道于是乎明矣此所以率性之谓道也夫
 知能一性也明行一道也知能无二性而分吾性以
 为知能明行无二道而分吾道以为明行是二其性
 也二其道也何怪乎道之不行不明也所以夫子谓
 道不行者由知之过不及可见道之行也正以行乎
 性之所知而知外无行矣道不明者由行有过不及
卷十五 第 39b 页 WYG0968-0659d.png
 可见道之明也正以明乎性之所行而行外无知矣
 智愚不免外行以为知贤不肖不免外知以为行虽
 所知所行有过有不及而道之不明不行则智愚贤
 不肖无等差也故又云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即能知二字观之能非行乎知非明乎柰何夫子本
 欲合知行而一之后儒必欲裂知行而二之又谓能
 知之知在知行之先道于是乎愈晦而愈塞矣且道
 莫切于日用而饮食乃日用最切者也饮食能知味
卷十五 第 40a 页 WYG0968-0660a.png
 者即吾性之知能也圣人本欲指近易者以教人后
 儒反以繁难惑人而以饮食正味譬道之中此道之
 所以愈远愈支也试以饮食言之愚则昏昧不知味
 矣智者研穷物理而于味亦莫之知焉不肖放肆不
 知味矣贤者谨守仪度而于味亦莫之知焉以人品
 言之智贤若愈于愚不肖而不能知味则一也苟由
 此而知其味焉愚者能知性也智者夫岂于性有所
 加乎贤者能知性也不肖者夫岂于性有所损乎人
卷十五 第 40b 页 WYG0968-0660b.png
 品虽殊知味则一殆不可以过不及论矣况心不在
 焉则食不知味而知味则心在无疑矣曾谓心在而
 道有不明不行饮食知味之外又别有道在所当明
 行者乎可见道不离乎饮食之常何其近也明道行
 道不出饮食知味之外何其易也虽道之大原出于
 天而知能之良各足于天命之性信乎率性之谓道
 不可须臾离也已然则欲求中庸之道者恶可裂知
 行而二之舍日用饮食而求之哉噫愚不肖无足责
卷十五 第 41a 页 WYG0968-0660c.png
 也人顾甘心求为贤智亦可以自省矣
  造端夫妇
 天下之达道五夫妇特其一也自天地开辟以来有
 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上下易归妹
 彖传曰归妹天地之大义也天地不交而万物不成
 归妹人道之终始也此中庸所以谓君子之道造端
 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道至察天地而功乃始
 于夫妇之间曾谓中庸果不可能乎哉或曰道率于
卷十五 第 41b 页 WYG0968-0660d.png
 性原于天语大莫载语小莫破故举其全体则天地
 圣人不能尽举其一端则夫妇之愚不肖可与知能
 所谓造端夫妇其理则然而君子以参赞位育为极
 功于居室何与焉抑知明道行道岂远人以为之哉
 道不远人自夫妇达之子臣弟友之伦富贵贫贱夷
 狄患难之遇莫非用功之地也况道不离乎须臾而
 居室之近乃常情最易泄狎君子无所不致其谨于
 此尤加谨焉故戒慎不睹恐惧不闻不动而敬不言
卷十五 第 42a 页 WYG0968-0661a.png
 而信矣而视听言动其见于夫妇间者何敢忽也喜
 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皆中节谓之和矣而喜怒哀
 乐其发于夫妇间者何敢忽也惟夫妇乃人情所易
 忽者且不敢忽则子臣弟友乃人所共勉者敢不孝
 弟忠信乎哉自衽席以达之大庭广众自宴昵情欲
 以达之礼节揖让无一不慎而造端则有自耳是故
 观厥刑于二女非舜之造端乎而四方从欲以治刑
 于寡妻非文之造端乎而御于兄弟家邦二圣固已
卷十五 第 42b 页 WYG0968-0661b.png
 有明徵矣易家人彖传曰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
 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
 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
 而天下定矣孰谓察天地不始于夫妇哉尝闻千里
 之应系乎居室万化之原起于闺门造端托始其功
 信不可诬也但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端本澄源谁
 其尸之诵大学深有警于毋自欺诵中庸深有警于
 造端夫妇合而言之敢不勖诸
卷十五 第 43a 页 WYG0968-0661c.png
  达孝
 性一也未发之中发皆中节之和中和即性也所以
 率性之谓道而和为天下之达道不可须臾离也然
 达道有五不越乎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之间此
 达道所以为中庸之道而尽性者尽此焉耳但均之
 为道而中庸谆谆于大舜武周之孝何哉观孩提不
 学不虑而知能之良独于爱敬为最切可见人子孝
 亲之念一根诸天性不假强为者也故宜兄弟乐妻
卷十五 第 43b 页 WYG0968-0661d.png
 孥而父母顺焉其性然也事君不忠非孝也交友不
 信非孝也获上信友必本之顺亲而孝为五常之本
 百行之原者此也则其由爱亲之念达之天下何莫
 非孝何莫非率性之道哉然谓之达孝者果天下之
 通称之谓哉盖一书之中所云达道达德不一而足
 上文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则达之义可
 识矣所以武周于亲之志事不徒曰继曰述而曰善
 继善述此孝之所以达也是故春秋修祖庙陈宗器
卷十五 第 44a 页 WYG0968-0662a.png
 设裳衣荐时食至于序昭穆焉即其继述者达之于
 祖考也序爵则达于贵矣序事则达于贤矣旅酬则
 达于贱矣燕毛则达于老矣合宗庙之内凡子孙臣
 庶死生存亡无一不贯彻焉孰非其孝之达乎犹未
 也郊社以事上帝则大而天地此其达之禘尝以事
 其先则远而祖考所自出此其达之治国如视诸掌
 则合万国之臣民众庶莫非其所达矣继述亲之志
 事至天地祖先国人无不达孔子称武周达孝岂溢
卷十五 第 44b 页 WYG0968-0662b.png
 美哉孝经曰孝弟之道通乎神明光乎四海无所不
 通正谓此也虽然武周之达孝不过自尽其性云耳
 得此之谓德即天下之达德行此之谓道即天下之
 达道布之为三重九经极之为参赞位育莫非孝之
 所达亦孰非自尽其性哉此所以知达孝为尽性则
 知达道为中庸不必求之于玄虚也或又曰中庸之
 道无声无臭不睹不闻虽费而实隐也达孝特性道
 之一端耳恶足以窥隐微之秘乎此中庸所以不明
卷十五 第 45a 页 WYG0968-0662c.png
 于世也视于无形听于无声非孝子之所以事其亲乎仁人
 事天如事亲孝子事亲如事天无二性也无二道也此
 中庸所以不可能而徒求之虚寂者自贼其孝亲之
 性自异乎中庸之道也中庸谆谆于大舜武周之孝
 正以见隐不外乎费而为索隐行怪者发也世之溺
 心虚寂之教者殆亦未知执中之道一本之尧舜乎
 故曰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
  力行近仁
卷十五 第 45b 页 WYG0968-0662d.png
 古人言仁亦多矣曰公曰爱曰知觉曰生理曰不忍
 人之心皆仁也然而未备也独孔子对哀公曰仁者
 人也尤为明备何也天生斯人生理完具有此人即
 有此知觉而公也爱也不忍也足于斯人之身而与
 俱生者也统一人观之七尺之躯微而神气显而骨
 骸内而脏腑血脉外而爪发皮肤活泼泼地浑然盎
 然形色一天性也性即仁也观孩提之童言笑嘻嘻
 手足舞蹈浑身有恻怛之流通如向阳花木自根株
卷十五 第 46a 页 WYG0968-0663a.png
 以达枝叶莫非春意之畅达也是生意充塞乎天地
 而亦充满乎人身苟为不仁则不可以为人也明矣
 孔门言为仁之功亦多矣曰克复曰敬恕曰讱言曰
 先难后获曰事贤友仁曰恭宽信敏惠曰居处恭执
 事敬与人忠皆为仁也然皆因人而施也独孔子对
 哀公曰力行近乎仁尤为直截何也力行云者虽百
 行具备而要在以达德行达道也好学学此也知耻
 耻此也行之力不力则存乎其人耳所谓克复讱言之
卷十五 第 46b 页 WYG0968-0663b.png
 类莫非实用其力以行之也果能明物察伦修德凝
 道精神心思凝聚融结自戒惧不睹不闻而睹闻一
 涉于非礼即勿视勿听焉自敬信不言不动而言动
 一涉于非礼即勿言勿动焉人一巳百人十巳千五
 伦百行无所不用其至如狮之擒虎鹰之搏兔俱用
 全力无分于小与大也斯人也耳目口体莫非神气
 之贯通食息起居一皆精诚之恳到故志仁即无恶也
 欲仁即仁至也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
卷十五 第 47a 页 WYG0968-0663c.png
 力不足者力行近仁不信然哉或曰仁即人也何事
 力行而力行即仁何止于近耶不知孔颜为人尚发
 愤竭才他可推矣盖仁以言其浑然之体力行言其
 勉然之功行之虽力而天理之极至不免参之以人
 为其必优而游之厌而饫之俟血气浑化骨肉都融
 自然与仁合真矣是故方其用力已所不欲勿施于
 人所谓行仁是也及力到功深自然得力己欲立而
 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由仁而行斯一毫力不可著也
卷十五 第 47b 页 WYG0968-0663d.png
 或曰修身以道修道以仁矣何事于亲亲也不知仁
 固斯人生生不息之机而生身之所自曷能已于亲
 乎故曰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果能竭力以事其亲
 则事亲之孝子即事天之仁人矣故又曰思知人不
 可以不知天噫仁天道也行健即天也乾元资始乃
 统天也力行人道也自强不息近乎仁即几乎天也
 孰谓仁不在乎力行之人哉
  人道
卷十五 第 48a 页 WYG0968-0664a.png
 文武之政系其人之存亡人何为存乎存以人道之
 尽也人何为亡乎亡以人道之不尽也前云人道敏
 政后云果能此道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强且明焉文
 武之人虽亡而实存乎人特患其不果不果故不敏
 耳果则愚柔且不足以限之也况未必尽愚未必尽
 柔乎然前云思知人不可不知天后云诚者天之道
 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岂专以天道属生知安行之圣
 而人道不过以困勉择执自励云乎哉故自此以下
卷十五 第 48b 页 WYG0968-0664b.png
 天道人道分属性教判然为两途矣不知孔子本以
 人道望哀公而尽人正以合天故思知人不可不知
 天也且仁也诚也一也皆天也取人以身修身以道
 修道以仁仁者人也正以人之一身莫非天理之流
 行而形色即天性也天下之达道五凡君臣父子夫
 妇昆弟朋友之交莫非人道所当尽者然亦莫非仁
 心贯彻于其间典本天秩等杀本天之所生故云知
 仁勇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若曰好学近
卷十五 第 49a 页 WYG0968-0664c.png
 知力行近仁知耻近勇祗以尽人道而何与于天道
 哉此又以天人安勉分作两途乃后儒之见非圣门
 宗旨也盖学问思辨笃行之功人一已百人十己千
 之锐也以此拟诸从容中道若有不可企而及者观
 发愤竭才死而后已诸圣贤未有不以人道自励他
 可知矣况竭目力者正以尽天明竭耳力者正以尽
 天聪而竭心思者孰非尽吾天性之分量哉故中庸
 一书为人道发也人道尽则天道在我而天道一毫
卷十五 第 49b 页 WYG0968-0664d.png
 未合是即人道之有亏所以言致中和即曰位天地
 言造端夫妇即曰察乎天地言尽性即曰参赞天地
 言经纶立本即曰知天地化育末言闇然而终之以
 天载无声臭孰非孔子望哀公尽人合天之意乎是
 故下学上达知我其天孔子自道固如是也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凡学圣人之学者皆如是也于此
 乎益信虽然学问之道有自造诣言者有自功夫言
 者品评往古较量人材论其造诣可也考古證今因
卷十五 第 50a 页 WYG0968-0665a.png
 人反已则当循其用功节次以求进益于无穷焉是
 以造诣各殊凡圣贤安勉其等级自有不可紊者
 若自用功言之由勉正以求进于安而天道无穷人
 道亦无穷其人存者存以此耳否则自暴自弃人虽
 存而实亡宁无惧哉信乎志中庸之道当以人道自
 勉慎不可以天道自诿
  为物不贰
 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又曰乾阳物也坤阴物也会
卷十五 第 50b 页 WYG0968-0665b.png
 而通之天地一阴阳也阴阳一物也物一道也所以
 言大学之道至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
 道矣而推其所先惟在格物物格则知至矣知至则
 知止至善而大学之道备是矣中庸曰天地之道可
 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之一言即可以尽天地之
 道物也道也一乎二乎夫何世之言道者莫不曰无
 声无臭而已矣而见道于无不徒佛学为然言物者
 莫不曰成象成形而已矣而见物于有不徒俗学为
卷十五 第 51a 页 WYG0968-0665c.png
 然苟有谓物即道道即物者不鄙之为赘疣则嗤之
 为粗浅牿于见闻口耳无足怪也孰知宇宙间成象
 成形无声无臭原不贰也所以盈耳充目洋洋优优
 莫非至物莫非妙道同归于不著不察已耳盍观之
 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而察于上下者物也何与于费
 隐之道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乃鬼神之道也何为体
 物而不遗周礼六德六行六艺皆道也何以为三物
 之教耶故又曰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
卷十五 第 51b 页 WYG0968-0665d.png
 终始不成无物不贰即诚呜呼尽之矣惟其物本不
 贰所以戒慎乎不闻不睹而中和极位育之能敬信
 于不动不言而笃恭泯威劝之迹者乃吾儒格物之
 实学也或曰言物即所以言道信然矣然天阳物也
 地阴物也形气虚实方圆动静判然二之矣而谓之
 不贰不过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其理固如此也
 为物不贰岂实论哉曰天地清宁各得其一犹二之
 也何以生物不测耶盖天下至精至微之蕴奥不越
卷十五 第 52a 页 WYG0968-0666a.png
 粗鄙浅近之间吾诚即浅近者言之书泰誓曰纣有
 臣亿万惟亿万心予有臣三千惟一心不贰即一心
 之谓也此犹可以意见解也又以至粗鄙者言之一
 男一女两人也易曰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则其所谓
 构精者非不贰乎所谓化生者非不测乎知男女之
 构精化生则天地絪缊万物化醇宜无俟于言矣易
 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吾且即乾坤言之乾元资始
 坤元资生乾固尽坤之所生者以始之坤即尽乾之
卷十五 第 52b 页 WYG0968-0666b.png
 所始者而生之也一也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之知
 始固寓乎作成之中坤之作成不出乎知始之外也
 一也所以乾健坤顺乾君坤藏乾成象坤效法乾元
 统天坤顺承天而乾坤同一元也不然天地二物也
 何为泰则天地交而万物通否则天地不交而万物
 不通也为物不贰生物不测于兹可默识矣不止此
 也仰观于上日月之为物各有质也其所以合朔而
 明生者何也不贰也俯察于下山泽之为物各有形
卷十五 第 53a 页 WYG0968-0666c.png
 也其所以通气而广生者何也不贰也推而至于昆
 虫之小蜉蝣蠛蠓各安类聚群分之理而螟蛉有子
 蜾负之惟其不贰所以能变化也推而至于草木
 之微枯枝腐叶尚有气化之妙而移花接木连理同
 枝惟其不贰所以能发荣也数百十人同谋一事而
 事可集者智不贰也人非我也语言训诲可以变化
 气质人我果有贰乎物非人也饮食入口可以滋荣
 血气人物果有二乎故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
卷十五 第 53b 页 WYG0968-0666d.png
 行之者一也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一也生知
 安行学利困勉及其知之成功一也虽欲二之不可
 得也要之此皆自其散殊者言之耳交则不贰不交
 则贰非所以探其原也其实天地万类同为一物浑
 沦太极敦化川流其原本如是也孰得而贰之噫真
 知此者正所谓知天地之化育也化育岂易知哉虽
 然人人同此天命之性也同此率性之道也发与未
 发中和一原溥博渊泉时出不匮只此不贰之物也
卷十五 第 54a 页 WYG0968-0667a.png
 天地大夫妇也贤智皆能测度夫妇小天地也愚不
 肖可与知能然反而求诸身心所以为天地之絪缊
 者何在也所以为夫妇之构精者何谓也所以通天
 地万物为一体者何所从事也皆茫茫然莫之省焉
 又何有于天地为物不贰生物不测信乎为物不贰
 之一言足以尽天地之道致知格物一言足以尽圣
 人之学
  至德凝道
卷十五 第 54b 页 WYG0968-0667b.png
 中庸言道曰天下之达道也言德曰天下之达德也
 无古今无圣愚无人我一也大哉圣人之道乃曰待
 其人而后行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是道不自凝必
 以德而凝也不其岐道与德而二之乎盖有是德则
 有是道无其德则无其道此道德所以一也发育峻
 极三百三千天道虽人所共有而独归之圣人者正
 以圣人之德足以凝此大道云尔故君子尊德性而
 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
卷十五 第 55a 页 WYG0968-0667c.png
 知新敦厚以崇礼必如此而后德可修道可凝乎夫
 道在天下圣人不能为之加众人不能为之损乃人
 人所共由者在德则人之所自得也其小大厚薄浅
 深多寡人人殊焉父不能以道传诸子非不爱其子
 也臣不能以道献诸君非不忠乎君也父虽至爱不
 能必子德之必修臣虽极忠不能必君德之必至所
 以凡为人子者孰不爱其亲乎孝之道人人同也良
 知良能不待学且虑也必实爱其亲者有此孝之德
卷十五 第 55b 页 WYG0968-0667d.png
 而孝之道为能实有诸己焉凡为人弟者孰不敬其
 兄乎弟之道人人同也良知良能不待学且虑也必
 实敬其兄者有此弟之德而弟之道为能实有诸己
 焉孝弟虽同其德则异顾其人何如耳即父子兄弟
 而君臣夫妇朋友皆然故曰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
 之者三德以行道道以德凝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易
 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
 行此之谓也譬之水焉江海无穷汲之在器器有小
卷十五 第 56a 页 WYG0968-0668a.png
 大水即因之彼器之敝漏者不足言而天下虽有完
 器其如器之褊狭何以有限之器汲无穷之水多见
 其不知量也江海惟大故为众水之会圣人德犹江
 海故为斯道之宗仁知皆美德而道无分仁知也惟
 其各局于见此所以鲜君子之道也清任和皆至德
 而道无分于清任和也惟其各有所偏此所以异乎
 大成之圣也若曰道本自然不由勉强德行固有无
 俟修为此以本体言也非所以言修德凝道也或偶
卷十五 第 56b 页 WYG0968-0668b.png
 开一窍自谓真悟譬鼠饮江河自以为充量也或稍
 涉多闻自谓实得譬仆𨽻入睹武库自以为巨富也
 故孔孟慨知德者鲜不知道者众皆此类也然道无
 形也谓之凝道何哉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
 实之谓美凝即充实有诸中也犹水之冻焉天气栗
 烈大地皆冰故水之与器凝结为一不知水之为器
 器之为水坚固而不可解人之凝道犹是也但履霜
 驯至坚冰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望洋
卷十五 第 57a 页 WYG0968-0668c.png
 兴叹不知备其器者无志于水者也能自洁其器者
 每每以勺水自多又何有于水器之俱凝哉是故无
 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而人生焉天固凝而生
 之也择善固执德至道凝尽性至命践形惟肖人亦
 凝而归之也其初也与形俱形其终也无形与有形
 者相为凝成其斯以为天下之完人也所谓盛德形
 容有道气象又皆真积力久根心生色之必然者尚
 何上下否泰之不宜而参赞位育不合天地人而一
卷十五 第 57b 页 WYG0968-0668d.png
 之哉或曰志道据德至德凝道信无二也然尊德性
 道问学未免各有所重何哉盖道问学正所以尊德
 性如广大高明精微中庸新故厚礼皆德性所固有
 者非致尽极道温知敦崇以尽其问学之功则德性
 何由而尊也于此见或一偏本体功夫稍有偏重失
 则均矣又何有于道之凝也耶奈何世之论学者又
 止论其道不论其凝道之功不曰见在之良知则曰
 当下之本体不曰人人具足个个圆成则曰大道无
卷十五 第 58a 页 WYG0968-0669a.png
 难惟嫌拣择反身修德之学弗之讲焉是以谈道者
 满天下凝道者未见一人见之岂不明谈之岂不足
 以快人之听而身无实德则虚见虚谈何与于大哉
 圣人之道
  知化育
 道曰中庸乃日用所常行者与知与能无间乎夫妇
 庸言庸行不出乎彝伦其于天地化育何与哉盖人
 惟不知道也言中庸则以为近易言化育则以为高
卷十五 第 58b 页 WYG0968-0669b.png
 远孰知日用饮食以至应接伦物凡喜怒哀乐视听
 言动莫非天地之化育而人自不察也所以中庸一
 书言知天如天配天不一而足岂无见而云然哉首
 章言性乃人所同具也维天之命于穆不已人之性
 非天性乎末章言德亦人所同得也上天之载无声
 无臭人之德非天德乎化育万类生生不测者天也
 性本之天德同乎天参赞位育皆德性所固有者而
 中庸之道孰非天地之化育耶尝观之易焉太极
卷十五 第 59a 页 WYG0968-0669c.png
 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阴阳翕辟摩荡絪缊鼓之以雷
 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此所以乾元资
 始品物流形乾道变化性命各正万物群分类聚于
 天地间燥湿熏蒸变化孕育不可窥测其实昭然化
 育不可掩也故中庸曰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曰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
 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活泼乎鸢鱼飞跃彻
 上彻下费而隐微而显无往而非化育之所在也欲
卷十五 第 59b 页 WYG0968-0669d.png
 求中庸之道而不知天地之化育也可乎哉盖化育
 乃大经大本所从出也论斯道之体则由天赋之人
 故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论体道
 之极则由人以合乎天故云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
 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果于化育有真知焉大经
 一天叙也酬酢万变我无与也大本一天君也贞静
 有常我无为也夫焉有所倚而肫肫渊渊浩浩乎天
 地之化育至诚一天也然其知也岂见闻智识所能
卷十五 第 60a 页 WYG0968-0670a.png
 测度而探索之哉神明默契至诚则然苟不固聪明
 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不然中庸乃日用所常
 行者何为一则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一则
 曰中庸不可能也正以化育未易知不能时时此未
 发之中与天地合德也故从事于作用而不知大经
 者非矣经纶大经而大本未立焉可乎从事于本体
 而不知大本者非矣经纶立本而不知化育焉可乎
 惟化育之不知所以经纶不免于造作立本终涉于
卷十五 第 60b 页 WYG0968-0670b.png
 矜持经世出世各恃所长可大可久终非易简既不
 能知性而知天又安能尽性以至命无怪乎中庸不
 可能也已虽然化育岂远于人哉参赞总归于尽性
 位育不出乎中和即一饮食而知味焉则道明道行
 化育之知其庶几矣柰何喜怒哀乐易知也喜怒哀
 乐之未发未易知焉视听言动易知也戒慎于不睹
 不闻敬信于不言不动未易知焉鸢鱼之飞跃易知
 也察于上下未易知焉故云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
卷十五 第 61a 页 WYG0968-0670c.png
 味也即日用间一饮食之味且莫之知又何有于天
 地之化育又何有于中庸之道信乎中庸即天地之
 化育也特患其不诚耳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
 是故思知人不可不知天
  闇然
 中庸之道率性之道也人知君子小人其品顿殊不
 知闇然的然其学本异惟其闇然则为君子中庸惟
 其的然则为小人反中庸也是小人也岂势利之徒
卷十五 第 61b 页 WYG0968-0670d.png
 哉远人为道务外徇名所以的然日亡自戕其天性
 也闇然者何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惟人之所不见
 乎极而至于不显惟德天载无声无臭焉皆人所不
 见也龙飞九五本乎渊潜雷声大壮起于坤复而笃
 恭天下平于闇然处无加损也的然者闇然之反也
 小人之学不识性命之原每从人所共见者大其声
 色以自炫事求可功求成殚竭精神尽为世界营绊
 其初亦若可观而无源之水涸可立待久之且将自
卷十五 第 62a 页 WYG0968-0671a.png
 厌自倦不胜其消沮矣是闇然者不期章而自章的
 然者本欲求章终乃日亡而不觉耳夫闇然皆已所
 独知也其几可不慎哉诚自中庸一书会通观之中
 与和也费与隐也微与显也诚与化也大本与达道
 成已与成物也敦化与川流经纶与立本溥博渊泉
 与时出也中和与位育尽性与参赞本诸身与徵诸
 民为物不贰与生物不测也合外内之道也性之德
 也二之则不是矣但言莫见必本乎隐言莫显必本
卷十五 第 62b 页 WYG0968-0671b.png
 乎微言发皆中节必先之以未发言达道必先之以
 大本言不可掩必先之以诚言道问学必先之以尊
 德性言成物必先之以成己言治天下国家必先之
 以修身言参赞位育必先之以中和尽性言形著动
 变化必先之以致曲言天地必先之以造端夫妇言
 博厚高明悠久必先之以至诚焉其始也知远之近
 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固寂然不可窥其究也不见而
 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亦渊然不可测闇然日章其
卷十五 第 63a 页 WYG0968-0671c.png
 几断可识矣是以君子功惟慎独须臾此未发须臾
 此闇然也戒慎乎不睹不闻敬信乎不言不动子臣
 弟友之伦惟在反已而三重九经其所以徵诸民者
 莫不本诸身焉此君子为己之学以至德凝至道而
 中庸之道必待君子之人而后行也有以哉小人惟
 其的然一切求诸外一切为乎人纵有建明一皆身
 外之事而性道澌灭尽矣故曰小人之中庸也小人
 而无忌惮也君子小人系乎独之慎与不慎有如此
卷十五 第 63b 页 WYG0968-0671d.png
 虽然君子岂有意以闇然哉天命于穆性即命也君
 子知性知天敢自违乎于穆之体哉所以中庸不可
 能者不能此闇然也惟其不能闇然故曰君子依乎
 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惟圣者能之然则欲希圣
 希天以求中庸之道敢不闇然乎哉
  学孟子七篇叙
 孟氏七篇无非崇王道以黜霸术明正学以熄异端
 尚仁义以消功利而道性善与指点恻隐之心尤为
卷十五 第 64a 页 WYG0968-0672a.png
 吃𦂳此所以功不下禹也苟非善养浩然之气如泰
 山壁立安能岩岩于战国势利中揭日月以行中天
 哉要其所以大有功于斯道者却只是愿学孔子而
 已矣何也孔子万世学之的也性本至善人人自有
 孔子在也亦在乎为之而已矣又于夜气几希之际
 立片言以决之如此则为人不如此则为禽兽如此
 则为舜之徒不如此则为蹠之徒凡王道霸术正学
 异端仁义功利悉取决于兹而间不容发俾万世之
卷十五 第 64b 页 WYG0968-0672b.png
 下真信得人性本善尧舜人皆可为而孔子可愿学
 也然则善学孟子者取足于自性之善而韩子所谓
 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传当自得之
卷十五 第 65a 页 WYG0968-0672c.png
           文献通考曰晁氏曰赵
           岐谓轲以儒术干诸侯
           不用退与万章公孙丑
           之徒难疑荅问著书七
           篇按韩愈以此书为弟
           子所会集与岐之言不
           同今考其书载孟子所
           见诸侯皆称谥如齐宣
卷十五 第 65b 页 WYG0968-0672d.png WYG0968-0673a.png
           王梁惠王襄王滕定公
           滕文公鲁平公是也夫
 必死然后有谥轲无恙时所见诸侯不应皆前死且
 惠王元年至平公之卒凡七十七年轲见惠王目之
 曰叟必已老矣决不见平公之卒也后人追为之明
 矣则岐之言非也(诸谥亦恐为/后人所加)
 史记列传曰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
 游事齐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
 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鞅楚魏用吴
卷十五 第 65b 页 WYG0968-0672d.png WYG0968-0673a.png
 起齐用孙子田忌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
卷十五 第 66a 页 WYG0968-0673c.png
 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
 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赵/氏)
 (曰凡二百六十一章三万四千六百八十五字韩子/曰孟轲之书非轲自著轲既没其徒万章公孙丑相)
 (与记轲所言焉耳愚按/三说不同史记近是)韩子曰尧以是传之舜舜以
 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
 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
 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又曰孟氏醇乎醇者
 也荀与扬大醇而小疵○又曰孔子之道大而能博
卷十五 第 66b 页 WYG0968-0673d.png
 门弟子不能遍观而尽识也故学焉而皆得其性之
 所近其后离散分处诸侯之国又各以其所能授弟
 子源远而末益分惟孟子师子思子思之学出于曾
 子自孔子没独孟轲氏之传得其宗故求观圣人之
 道者必自孟子始○又曰扬子云曰古者杨墨塞路
 孟子辞而辟之廓如也夫杨墨行正道废孟子虽贤
 圣不得位空言无施虽切何补然赖其言而今之学
 者尚知宗孔氏崇仁义贵王贱霸而已其大经大法
卷十五 第 67a 页 WYG0968-0674a.png
 皆亡灭而不救坏烂而不收所谓存十一于千百安
 在其能廓如也然向无孟氏则皆服左衽而言侏离矣
 故愈尝推尊孟氏以为功不在禹下者为此也
 或问于程子曰孟子还可谓圣人否程子曰未敢便
 道他是圣人然学已到至处○程子又曰孟子有功
 于圣门不可胜言仲尼只说一个仁字孟子开口便
 说仁义仲尼只说一个志孟子便说许多养气出来
 只此二字其功甚多○又曰孟子有大功于世以其
卷十五 第 67b 页 WYG0968-0674b.png
 言性善也○又曰孟子性善养气之论皆前圣所未
 发○又曰学者全要识时若不识时不足以言学颜
 子陋巷自乐以有孔子在焉若孟子之时世既无圣
 人安可不以道自任○又曰孟子有些英气才有英
 气便有圭角英气甚害事如颜子便浑厚不同颜子
 去圣人只毫发间孟子大贤亚圣之次也或曰英气
 见于甚处曰但以孔子之言比之便可见且如冰与
 水晶非不光比之玉自是有温润含蓄气象无许多
卷十五 第 68a 页 WYG0968-0674c.png
 光耀也
 杨氏曰孟子一书只是教人存心养性收其放心论
 仁义礼智则以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为之端论
 邪说之害则曰生于其心害于其政论事君则曰格
 君心之非一正君而国定千变万化只说从心上来
 人能正心则事无足为者矣大学之脩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其本只是正心诚意而已心得其正然后知
 性之善故孟子遇人便道性善欧阳永叔却言圣人
卷十五 第 68b 页 WYG0968-0674d.png
 之教人性非所先可谓误矣人性上不可添一物尧
 舜所以为万世法亦是率性而已所谓率性循天理
 是也外边用计用数假饶立得功业只是人欲之私
 与圣贤作处天地悬隔
 孟子七篇总其大意观之无非崇王道黜霸功阐圣
 学辟异端其开卷义利之辨殆有以挽战国之颓波
 而清其源也然其中之尤要者学惟宗孔而直指本
 心以先立乎其大孔子之后一人而已何也伯功有
卷十五 第 69a 页 WYG0968-0675a.png
 似于王道而诚伪不判则王道反不如霸功之显赫
 异端有似于圣学而邪正不分则圣学反不如异端
 之信从仲尼之门所以羞称五霸深恶乡原盖以此
 也时逮战国惟势利是趋惟权力是逞国君歆慕皆
 管晏之馀风处士横议悉杨墨之邪说人心陷溺良
 有甚于洪水猛兽之灾夷狄篡弑之祸矣向非孟子
 剖析义利之几微使诚伪邪正判若黑白而存十一
 于千百则王道圣学不几于澌灭无遗烬哉是以孟
卷十五 第 69b 页 WYG0968-0675b.png
 子之好辨为不得已非徒以口舌争也人心本良人
 性本善人皆有所不忍人皆有所不为而仁义之根
 于中者本不容泯特无孔子救焚拯溺之心以启其
 火燃泉达之势耳孟子大有功于世教不过直从本
 心之善以开导之故因孺子入井而指其恻隐之端
 因嘑蹴不屑而指其羞恶之实因孩提爱亲而指其
 知能之良因妻妾相泣而指其愧耻之情因平旦好
 恶而指其几希之发因夷子厚葬而指其泚颡之真
卷十五 第 70a 页 WYG0968-0675c.png
 因齐宣不忍牛之觳觫而动其保民之念以至好乐
 好勇好货好色而欲其公诸民焉无非自其所固有
 者指点开发使其由不忍以达之于其所忍由不为
 以达之于其所为也以论道德必称尧舜论征伐必
 称汤武总之曰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陋五
 霸之驩虞比杨墨于禽兽而总之曰生于其心害于
 其政以至格君心之非同民心之好恶而幼学壮行
 自谓王齐由反手者孰非是心以运量之哉然究其
卷十五 第 70b 页 WYG0968-0675d.png
 学术所宗一则曰乃所愿则学孔子也一则曰予未
 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知言养气尽心知性
 其学既有所宗虽以清任和而圣者且曰不同道真
 有取日虞渊潜消魍魉凡管晏仪衍淳于髡之事功
 杨墨许行之邪说皆不足以惑世而诬民不然告子
 杞柳湍水与夫性无善无不善之说且出于同时谈
 道之士其祸仁义可胜言哉是故王道之所以明圣
 道之所以显万世而下不惑于霸术异端者一皆其
卷十五 第 71a 页 WYG0968-0676a.png
 宗孔之功也卒章由尧舜汤文孔子而慨见知之无
 人意可识矣虽然喻利喻义君子小人所由分正孔
 门学术之大闲也孟子终身必有事焉惟在集义而
 析义之精至充无穿窬之心虽由此行一不义杀一
 不辜而得天下不为此所以与孔子同一源流也故
 曰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曰学
 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大旨
卷十五 第 71b 页 WYG0968-0676b.png
 问子谓孟子贵王贱霸崇正学辟异端七篇实以尊
 孔子为主意可得闻欤曰孔子系易谓立人之道曰
 仁与义七篇首言去利崇仁义实本诸孔子之教末
 篇自尧舜禹皋汤文直以孔子继之谓之尊孔子非
 欤中间论天下一治一乱由尧舜武周以及孔子则曰
 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非所以尊孔子乎谓
 舜明物察伦由禹汤文武周公以及孔子则曰予未
 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非所以尊孔子乎战
卷十五 第 72a 页 WYG0968-0676c.png
 国而前未闻论道统直以孔子接帝王者发之始自
 孟氏惟信之专传之正故其学一出于孔子凡伯夷
 伊尹柳下惠皆非所愿学者曰孔子之谓集大成孰
 有尊崇若此其至者乎若夫崇王道则曰以德服人
 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贱霸功
 则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至辟异端不特推
 明孔子之仁义使杨墨之邪说不得作也千古而下
 倡老氏无为之说自许行为神农之言始孟子乃力
卷十五 第 72b 页 WYG0968-0676d.png
 排之发明孔子之皓皓不可尚者以树之的倡佛氏
 无相之说自告子性无善无不善始孟子则力辨之
 乃取證孔子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故好是懿德
 以为之准倡为讥刺狂狷之说自乡愿阉然媚世者
 始孟氏则力拒之取證孔子恶似而非之言以示之
 经谓非尊孔子不可矣他如辞受取予不见诸侯一
 一取法从猎较为委吏乘田拜阳货此类未可悉举
 至谓君子所为众人固不识而其尊信无以加焉是
卷十五 第 73a 页 WYG0968-0677a.png
 故当时亲炙孔子三千七十身发圣蕴如颜曾且不
 可多得旷世之远发之如此其详卫之如此其切挽
 赤日以中天俾万世人人知有孔子而异道异学不
 得以眩惑人心者非孟氏而谁噫孔子之学固不待
 孟氏而后尊孟氏之传实得孔子以为正
 问浩然之气乃孟氏发前圣所未发也亦可谓之尊
 孔欤曰孟氏善养浩然之气实有事于集义义集则
 能直养而塞乎天地之间义袭则失养不慊于心而
卷十五 第 73b 页 WYG0968-0677b.png
 馁矣即前段曾子闻大勇于夫子自反而缩不缩之
 旨也故曰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渊
 源所自非尊孔而何若后人所谓养气虽祖勿忘勿
 助以调停火候要皆养生之术耳至夜气之说则即
 日夜所息以见仁义之良心未尽泯观所引孔子操
 存之言亦自可见
 问孟子功不在禹下以其辟杨墨也何当时非毁仁
 义者皆莫之辟所辟专在学仁学义之人哉曰仁义
卷十五 第 74a 页 WYG0968-0677c.png
 之道天下之达道非一人之独行也彼一人之独行
 若为一世之所难而有害乎天下之达道焉适足为
 诐行邪说之异端矣此正杨墨学仁学义其流弊至
 无君无父举一废百何以为天下之达道哉故欲卫
 仁义之全不得不辟乎仁义之偏欲闲乎君父之大
 伦不得不拒乎仁义之独行与陈仲子矜小廉而离
 母与兄者类也故曰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噫后
 学反尊无君父之教以为宗较之非毁仁义不尤甚
卷十五 第 74b 页 WYG0968-0677d.png
 哉
 问五霸假仁假义不犹愈于当时之诸侯耶曰仁义
 乃人性所固有不待假借而人人各足故曰尧舜性
 之也汤武身之也无所利而为之也所以论道德必
 称尧舜论征伐必称汤武发明性善直指人心无非
 尚仁义不尚利之意至五霸则假之以立事功未免
 有所利而为之矣迨久假不归自失其身中所固有
 之性而恶知其非有焉此正五霸真假之辨也故以
卷十五 第 75a 页 WYG0968-0678a.png
 五霸视战国之诸侯似为差胜较之纯王之心何啻
 天渊然其流弊至于普天率土惟知有桓文管晏之
 功利不复知有纯王之仁义三代而下不获沐纯王
 之德泽者谓不由霸道以杂之哉所以孟子在当时
 遇人便谈性善直言利之为害拔本塞源尽于首篇
 仁义利三字其大有功于世道者以此于齐梁之君
 竽瑟不相投者亦以此
 孟子于齐梁之君随机开导不执一说因其观台池
卷十五 第 75b 页 WYG0968-0678b.png
 鸟兽则启之以与民偕乐因其移民移粟则启之以
 养民因其耻败秦楚则启之以省刑薄敛因其问天
 下之定则启之以不嗜杀人因其欲闻齐桓晋文则
 启之以是心足王因其惭好俗乐则启之以与百姓
 同乐因其问囿小大则启之以与百姓同利因其交
 邻好勇则启之以一怒安民因其侈乐雪宫则启之
 以无流连荒亡因其好货则启之以乃积乃仓因其
 好色则启之以内外无怨无非引动其不忍人之心
卷十五 第 76a 页 WYG0968-0678c.png
 以行乎不忍人之仁政正以君心为万化之原也惟
 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一正君而国定耳然则读孟
 氏七篇者推广此心引君当道之法不为当今活孟
 子耶
 孟子以齐王犹反手固谓其时势易而德行速也盖
 亦真信得人性本善人心本同在握其机而运人人
 亲亲长长天下平所以一则曰天下可运于掌一则
 曰治天下可运之掌上试观滕文蕞尔小国也一行
卷十五 第 76b 页 WYG0968-0678d.png
 三年之丧四方吊者大悦一明井地之法楚宋之民
 踵门而来虽终阻于许行陈相而其易王之机可识
 矣故曰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信
 哉
 孟子提出真心示人如乍见孺子入井怵惕恻隐见
 亲于壑其颡有泚见富贵利达者羞泣中庭见嘑蹴
 之食不屑不受见牛觳觫而以羊易之从古以来孰
 有指点如此亲切著明者乎
卷十五 第 77a 页 WYG0968-0679a.png
 学以心性为大本大原固难知亦难言也然心为人
 之主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无恻隐羞恶辞让是非
 之心非人也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则言自
 孟氏始政本因心而出也圣人既竭心思焉继之以
 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
 有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凡有四端于我
 者知皆扩而充之足以保四海则言自孟氏始圣贤
 与人同此心也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
卷十五 第 77b 页 WYG0968-0679b.png
 人先得我心之同然耳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
 之贤者能勿丧耳则言自孟氏始学莫要于心之存
 也君子之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
 心以礼存心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则言
 自孟氏始惟心为能思也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
 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以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
 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则言自孟氏始
 人性为本善也人无有不善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
卷十五 第 78a 页 WYG0968-0679c.png
 矣乃所谓善也不自孟氏始乎知能皆性之流行也
 发明良知良能本不虑不学而徵诸孩提之爱亲敬
 长不自孟氏始乎尧舜性之也每道性善必称尧舜
 人皆可为尧舜不自孟氏始乎形性不相离也形色
 天性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不自孟氏始乎心性本
 一致也尽其心者知其性也存心养性动心忍性亦
 自孟氏始焉心性当存养也仁义礼知非由外铄我
 也我固有之也君子所性仁义礼知根于心亦自孟
卷十五 第 78b 页 WYG0968-0679d.png
 氏始焉夫性与心阐扬如此详明如此后人不漓而二
 之则混而一之且曰善恶皆性曰本来无善无恶宁
 不大悖孟氏七篇之教乎
 论性虽诸说不同皆易辨也惟告子无善无不善
 却为后世所宗谓其与佛相似尝闻佛家指不思善
 不思恶恁么时是本来面目是彼以无著无象为宗
 亦非无善不善之旨也何近世儒家反祖其说以相
 高虽云蠢动含灵都是此性不知人之所以异于禽
卷十五 第 79a 页 WYG0968-0680a.png
 兽者几希以性本善也本含此仁义礼知之精灵人
 与禽兽同而异者此也生之谓性未免混人与犬牛
 无分别矣不将率天下之人为禽兽哉然而彼却以
 无为善以有为不善则当下已自悖其宗旨而不自
 觉矣惟孟子真知得人性本善故随处指点无非即
 故之利以验其本然耳舍此则人与犬牛奚择耶若
 必以仁义为矫强而无之又何怪其无君父之尊亲
 断灭其种性哉
卷十五 第 79b 页 WYG0968-0680b.png
 人性浑然一理总名之为善虽具仁义礼知之德固
 非四德角立于中虽随感而动有恻隐羞恶恭敬是
 非之情亦非四端分列于外故总名之为心而本之
 于天谓之命也凡命也性也情也才也知也能也统
 具于心其名虽殊其实一也自其事亲谓之孝事长
 谓之弟事君谓之忠交友谓之信随处异名其理万
 殊而会归一本浑然一善尽之矣但自其统同而莫
 测其朕兆便谓之无自其散见而偶得其影响便执
卷十五 第 80a 页 WYG0968-0680c.png
 之为有二者皆非也惟尽心知性者得意而忘言
 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性中仁义固无定在发为恻隐
 羞恶亦无定形自其明觉则为不虑之良知自其运
 用则为不学之良能这个知能见亲则能知爱见兄
 则能知敬爱亲谓之孝敬兄谓之弟爱亲之孝即是
 原头的仁敬兄之弟即是原头的义这孝弟之辞让
 处即是礼明白处即是知果能反身而诚便谓之天
 德施诸政事便谓之王道学者学此也问者问此也
卷十五 第 80b 页 WYG0968-0680d.png
 却只是求放心奈何人人具此良心乃甘于自暴自
 弃放其心而不知求故孟子谓之自贼
 性中仁义亦非两者并立也仁乃万善之长四德之
 元故总谓之不忍人之心孟子以仁为人之安宅义
 为人之正路正以路即安宅之路而由正路乃所以
 居安宅又谓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不由便
 放其心而不知求矣何也义者心之宜也人能时时
 事事常合乎心之所宜则心不放矣心不放非仁而
卷十五 第 81a 页 WYG0968-0681a.png
 何又谓人皆有所不忍有所不为者即不为其所不
 忍也充无穿窬即所以充无欲害人之心也充无受
 汝尔无以言不言餂人而充类至义之尽非即仁之
 至乎所以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孟子只
 是集义故心不动也曾谓集义而心不动更有仁之
 所当求乎是集义乃求仁要诀也后儒遂谓孔子专提求
 仁孟子专提集义非惟不识孔孟之旨且不识自家之良心矣
 心性亦非判然二之心即性之神明性即心之生理
卷十五 第 81b 页 WYG0968-0681b.png
 一而二二而一者也虽尽心知性存心养性动心忍
 性尝对举言之然仁义礼知性也曰仁人心也以仁
 存心曰仁义礼知根于心只此可以识心性为物不
 贰矣
 孟子以善养浩然之气发明不动心然心与气岂截
 然分为二物哉盖形色天性也自其充周布濩谓之
 气自其神明主宰谓之心自其所向专一谓之志自
 其日用常行谓之道自其时出合宜谓之义名虽不
卷十五 第 82a 页 WYG0968-0681c.png
 同而道义即其所志志即是心心即气之最清明而
 神灵者是也故浩然刚大充塞天地岂一身之血气
 云乎哉可见直养无害即是持志配道义即是集义
 必有事而心不动否则义袭而行有不慊于心则馁
 矣然则直养浩然而养性又何待言哉
 孟子全副精神只愿学孔子一语尽之但只是学得
 活而人莫能测孰谓其专得易之用也何也孔子圣
 人之时也则又谁信得集义即所以学孔子哉
卷十五 第 82b 页 WYG0968-0681d.png
 禹功万世永赖周公百姓咸宁孔子修一部春秋功与禹周
 并孟子辟杨墨亦与三圣同真信此者才知得厚民生正
 民德一也才知得见知闻知不专在默识道体已也
 细玩七篇孟子虽是辟杨墨而当年与颉颃者实
 在告子论性而辨之尤惓惓焉大势只在内外两
 端观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犹彼白
 而我白之从其白于外也凡所谓生之谓性食色
 性也性无善无不善也意以性本无善而为善皆
卷十五 第 83a 页 WYG0968-0682a.png
 从外入性犹杞柳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杯棬
 犹湍水决之东方则东流决之西方则西流为也决
 也皆外也又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
 气何莫而非外之之意乎故孟子曰仁义礼知非由
 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行吾敬故谓之内也惟其内
 也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
 也故者以利为本而恻隐羞恶恭敬是非皆从内出
 也所以辟之曰然则嗜炙亦有外与然则饮食亦在
卷十五 第 83b 页 WYG0968-0682b.png
 外也内外辩而性善了然矣
 王天下如许大事业孟子只从齐宣心上指点个不
 忍觳觫便是王的根本而其做法只要识得民物先
 后而已尧舜如许大圣人孟子从曹交性中提揭个
 孝弟出来便是人皆可为尧舜的根基而其做法不
 外乎行步疾徐而已至易简至久大此外更无秘诀
 后人不欲为圣人行王道则己苟有志于圣学王道
 恐不能越孟子之家法
卷十五 第 84a 页 WYG0968-0682c.png
  仁义利
 读孟子之书虽言论汪洋浩荡若长江倒海莫之能
 禦无非发明性善之蕴也尝总以二语括之其大旨
 要不出此即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是矣程子谓
 孟子言仁义而不言利所以拔本塞源而救其弊朱
 子谓孟子之书所以造端托始之深意皆指此也盖
 仁义性也利即戕吾之性者也人心邪正国家治乱
 悉于此乎判其源盖出于危微之训也试即其散见
卷十五 第 84b 页 WYG0968-0682d.png
 于各篇者举一二以證之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
 义以相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去仁义怀利以相
 接然而不亡未之有也是利义一分兴亡顿异乃如
 此然其几岂相去之远哉耳目口鼻四肢之欲性也
 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义礼智天道之精命也有
 性焉君子不谓命也所以孳孳于鸡鸣而舜蹠之分
 只在利与善之间也观其道性善言必称尧舜矣其
 论汤武则曰非富天下非敌百姓肫肫乎以德行仁
卷十五 第 85a 页 WYG0968-0683a.png
 故王民皞皞忘帝力于何有若霸者驩虞之治非不
 假仁假义而久假不归不免有所利而为之也其所
 愿学必孔子矣而论夷尹则曰行一不义杀一不辜
 而得天下不为所以皆为古圣人若杨朱墨翟拔一
 毛利天下不为磨顶放踵利天下为之非不学仁学
 义而流弊至无父无君以其偏于利己利人故也可
 见纯乎仁义则为王道为圣学杂乎利则为霸功为
 异端究其极乃曰由仁义行非行仁义其辨亦何严
卷十五 第 85b 页 WYG0968-0683b.png
 哉然又直从人性指点根源谓仁义非由外铄我者
 爱亲敬长一皆孩提不虑不学之良及长而丧其良
 心者利汩之也声色货利功名富贵虽不同莫非利
 也苟有所利而为之虽行仁义亦利也世之人不汩
 没利途者鲜矣而其仁义之性未尽丧也是故乍见
 孺子入井而怵惕恻隐仁也一或为纳交要誉恶其
 声则利矣不屑嘑蹴之食义也一或为宫室妻妾穷
 乏得我则利矣可见理欲之介其几甚微苟能充之
卷十五 第 86a 页 WYG0968-0683c.png
 则不忍觳觫者可以保四海一介不取与者可以觉
 斯民苟不能充之则夷子厚葬其亲己陷于二本而
 辟兄离母之廉士适与蚓同其操矣故曰人皆有所
 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
 所为义也惜乎学术不明人咸甘心于枉尺直寻之
 利方其一念餂人已同穿窬而不自知终为乞墦之
 齐人尚施施自骄而见羞于妻妾所以一则曰旷安
 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一则曰舍其路而不
卷十五 第 86b 页 WYG0968-0683d.png
 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自今观之孟子岂直为战
 国之人心哀恸之已哉信乎孟子功不在禹下所谓
 拔本塞源造端托始皆统于首章仁义利之二语真
 有以识孟子惓惓正人心之大旨矣
  浩然之气
 天地间一气而已矣静翕而动辟阳舒而阴惨屈伸
 往来絪缊摩荡迎之无首尾之无后变化周流莫知
 端倪仰观于天凡日月之照临星辰之布列雷霆之
卷十五 第 87a 页 WYG0968-0684a.png
 鼓动风雨雪霜之润泽而凛烈倏晴倏阴一寒一暑
 灿然万象昭于上孰使之然哉一气之运于天也俯
 察于地凡山岳之雄峙河海之深广土石之坚厚草
 木鸟兽之夭乔而飞走方生方死或起或灭森然万
 物化于下孰使之然哉一气之运于地也人生天地
 中不过大仓一粒耳少而壮壮而老有是形也即有
 与形俱形者凡目之视耳之听手之持足之行五脏
 百骸一爪一发生生化化喜怒哀乐异其情语默起
卷十五 第 87b 页 WYG0968-0684b.png
 居异其用以至子臣弟友随其人以应接之而不乱
 是孰使之然哉一气之运于人也夫天以是气而覆
 帱地以是气而持载人物以是气而运动若判然不
 相合矣然天地之气和畅则人物莫不展舒天地之
 气肃杀则人物靡不收敛人一呼也此身中之气固
 散之于天地人一吸也天地之气即贯彻于人身曾
 谓天地人物有二气乎哉天地人物同此气也可见
 太和之气充塞乎天地人物本至大而至刚也充塞
卷十五 第 88a 页 WYG0968-0684c.png
 吾身者即天地之气而充塞天地者孰非吾身之气
 哉然人之气有馁而不充者何也不能直养之故也
 其所以不能直养者何也不能配道与义故也岂气
 之外别有道与义哉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而义即
 浑沦升降有节次是也配之云者岂两物之相合哉
 易于阴阳初生名为姤复而配即如姤复不相离是
 也试自吾人最切近者言之人身之呼吸相息者气
 也人所知也人心之流行断制者道义也人所知也
卷十五 第 88b 页 WYG0968-0684d.png
 李延平谓配义与道即是心息相依而人莫之知焉
 何欤盖心与道相依即此心不以一息放焉之谓也
 人心常存不以一息而或放则志足以帅气动容周
 旋不涉暴慢而气常充满于吾身者皆道义之运行
 焉身心浑融内外俱彻吸即天地之入机也呼即天
 地之出机也故静而阖焉与阴阳同其收敛而卷之
 则退藏于密动而辟焉与阴阳同其发散而放之则
 弥六合至中至和天地万物位育在兹也存神过化
卷十五 第 89a 页 WYG0968-0685a.png
 上下天地同流在兹也明道所谓勿忘勿助无纤毫
 人力白沙所谓滚作一片都无分别无尽藏是也可
 见俯仰无愧怍而充塞两间不过即其至刚大者直
 养无害耳岂能于气之本然加毫末哉故曰持其志
 无暴其气曰是集义所生者曰必有事焉惟心气合
 一尽之矣此孟子所以善养浩然之气也此孟子所
 以当大任不动心溯之曾子守约孔子自反常直皆
 是道也不其至简而至易哉若夫卒然遇之则王公
卷十五 第 89b 页 WYG0968-0685b.png
 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
 失其辩此特气之最豪强耳谓之壮气侠气皆此类
 耳在告子孟施舍皆足以当之安足语孟子之浩然
 也何也平居未尝有道义以培养之终归义袭之流
 也不然天下之人莫不有气而稍自振拔者一或有
 所触发则忿不顾身亦足以犯人主之怒夺三军之
 帅当其时不知天地之大祸患之可畏也及其事势
 少宁一念计其利害不胜其消沮而困屈矣以行不
卷十五 第 90a 页 WYG0968-0685c.png
 慊于心则馁也虽然岂独人欤日月薄蚀彗孛飞流
 山崩川竭兽怪木妖雨旸寒燠愆其期盖由天地之
 气偶不循道义以致阴阳失其节度云耳况和气致
 祥则德星聚乖气致戾则彗长竟天三才一气相贯
 通也谓非道义以枢纽之哉说者又谓心息相依不
 几于老氏之说欤盖老氏以天地为炉鼎以日月为
 药物性命双脩神气各炼其志在养生也故其说以
 耳目口三宝闭塞勿发通执此为玄牝炼气之要岂
卷十五 第 90b 页 WYG0968-0685d.png
 知心不在焉则视不见听不闻食不知味故韩持国
 问道家三住之说程子谓其要只在收放心信乎心
 不以一息而或放则先立乎其大者而其小者不能
 夺矣是故人知孟子之长在养气不知其要在于养
 心
  愿学孔子
 圣人人之至也圣人之学学之至也学圣人之学者
 学为圣人而已矣伯夷伊尹皆圣人也宜其皆可学
卷十五 第 91a 页 WYG0968-0686a.png
 也孟子于伯夷伊尹曰不同道而其愿学则在孔子
 然则圣人之学得无有不同欤试即其同者言之而
 其异者必有在也世之论学者孰不曰学必经济乎
 天下而后其才猷壮然得百里之地而君之皆能朝
 诸侯有天下其有为为何如也况圣人之才猷一出
 于真诚凡鳃鳃然以勋业自树者失其为才矣孰不
 曰学必砥砺乎天下而后其节行高然行一不义杀
 一不辜而得天下不为此其不为为何如也况圣人
卷十五 第 91b 页 WYG0968-0686b.png
 之节行一出于纯正凡皎皎然以廉隅自矜者失其
 为节矣此其精神心术之广大光明昭揭天地其在
 夷尹与孔子同也然才猷足以王天下节行足以师
 天下而同者无论己曰不同道所谓孔子之道果何
 道孔子之学果何学欤盖言有为者必待时势权位
 而后显言不为者犹假事迹景象而后彰谓之非道
 不可而道非其至也若夫为而未尝为不为未尝不
 为用舍行藏我无所与盈虚消息上下同流其惟孔
卷十五 第 92a 页 WYG0968-0686c.png
 子乎是以欲知孟氏之愿学孔子亦惟求诸孔子而
 已矣孔子尝自叙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是自十五
 以至七十从心所欲不踰矩皆是学也而求其所以
 谓之学者大学一书备之矣大道在乎明明德亲民
 止至善乃孔门求仁之宗旨也自欲明明德于天下
 而由国家以推原心意知物总约之以修身为本可
 见格致诚正固所以修身也齐治均平孰有出于修
 身为本之外者乎是学也万物一体之学也不待君
卷十五 第 92b 页 WYG0968-0686d.png
 相之位而此身之所以觉斯民风万世者已无毫发
 之歉而天下国家殆有不出户庭而齐治均平之无
 难矣何也自古明明德于天下者由尧舜以至周公
 非天下君即天下相也孔子不过一匹夫也以匹夫
 而明明德于万世之天下与天地同其覆载悠久虽
 天地且赖以参赞之万古之圣君贤相且赖以表章
 之至今斯道如日中天凡一切异端杂学不得以乱
 圣人之道以有孔子之大学在也所以宰我谓其贤
卷十五 第 93a 页 WYG0968-0687a.png
 尧舜子贡谓其盛百王有若谓其独盛于生民孰非
 所以称赞其大学之道乎惟其学之大也则夷尹恶
 足与孔子班也明矣是故孟子叙古今之治乱由禹
 周孔子而继之曰我亦欲承三圣者叙舜禹汤文武
 周孔子而曰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叙
 尧舜汤文孔子而曰由孔子以来至于今百有馀岁
 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惓
 惓然致其愿学之意岂徒在于删述之功已哉况
卷十五 第 93b 页 WYG0968-0687b.png
 孟子亦以匹夫正人心熄邪说尊王道贱伯功示圣
 学辟异端而使孔子之道益明益著亦以其能推尊
 孔子之学故万世之愿学孔子者咸知所宗也要之
 不同道亦非孟子之言也孔子之于逸民其自言曰
 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则其所谓圣之时者有自
 来矣而又谓之集大成者得非大学之道异乎三圣
 之道欤所以智譬则巧圣譬则力而圣由乎智在夷
 尹犹以其智之有不足也观大学统论明明德亲民
卷十五 第 94a 页 WYG0968-0687c.png
 止至善而约之以知止详论格致诚正修齐治平而
 约之以知本孟子之愿学亦深信三贤之智足以知
 圣人尔噫圣人人之至也孔子尤为圣之至圣人之
 学学之至也孔子之学尤为圣之宗自孟子愿学孔
 子而万世之下思以宗圣学者于此乎定则凡世之
 尚才猷矜节行者视孟子之愿学为何如
  皓皓不可尚
 圣不可知也其终于莫知乎知之以言行气象者知
卷十五 第 94b 页 WYG0968-0687d.png
 以迹也因其迹而窥其中之所存则孔子神圣虽心
 服如七十子自有不能知者在矣夫孔子之道包含
 蕴蓄浩然无方本至大也净洁精微纯然不杂本至
 一也大易见一难窥故曰人莫我知也徒见其大者
 得其外而终莫测其端倪苟遇近似者一淆乱之未
 免二三其见矣惟于至一者反诸吾心有真知焉则
 凡文章之著见仪度之雍容与与肃肃变化莫测而
 何莫非一心以贯彻之哉昔赐参共游于圣门非一
卷十五 第 95a 页 WYG0968-0688a.png
 日矣观其平日之用功赐也多学近于博参也反身
 近于约故一贯之传以之语参则唯以之语赐则疑
 及孔子没门人执丧三年治任将归子贡乃独留焉
 信之何其深慕之何其切也圣门诸贤自颜渊死颖
 悟莫若子贡宜其真知孔子莫子贡若也他日同门
 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独曾子以为不
 可而其知孔子者乃独归之参焉此参之所以守约
 此参之所以唯一贯也若赐之于孔子也宗庙百官
卷十五 第 95b 页 WYG0968-0688b.png
 之喻岂不真知其富与美乎天阶日月之喻岂不真
 知其不可及不可踰乎泰山沧海之喻岂不真知一
 撮于泰山无加损一勺于沧海无减增乎绥来动和
 礼政乐德温良恭俭让之称皆形容其仪度设施而
 知其道之大焉耳欲真知其所以大而一也曷若皓
 皓不可尚一语足以入膏髓而揭底蕴乎然其所以
 不可尚者乃濯以江汉暴以秋阳而圣人终身好学
 敏求发愤忘食之心亦惟此足以发之矣况至坚至
卷十五 第 96a 页 WYG0968-0688c.png
 白磨不磷涅不缁乃孔子所自道者非参其孰知之
 谅哉参之言不特足以破同门近似之惑而万世欲
 知孔子神圣者亦莫要此矣今即二贤所称述者合
 而观之同此一贯也参也唯赐也疑不可以窥其微
 耶虽然皓皓不可尚即人之心体即人心至一之道
 而至大无外者也凡人之言行气象以至事物万变
 矣非人心至一之所贯也孔子其能于此心有所加
 乎人惟有所拘蔽不肯加以暴濯之功耳间有暴
卷十五 第 96b 页 WYG0968-0688d.png
 之濯之又不肯濯之以江汉暴之以秋阳故不免
 为外物所尚而皓皓者之难复耳孔子曰十室之邑
 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又曰我非生
 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愈信曾子不我欺也
 噫欲知孔子之大不出乎吾心之一故曰曾子独得
 其宗
  闲先圣之道
 先圣之道何道哉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
卷十五 第 97a 页 WYG0968-0689a.png
 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自生民以来未之有
 改而五伦缺一不尽非道矣非道则非人矣所以入
 孝出弟守先王之道以待后学孟子自任之重如此
 可知其继往圣为此道而继之也开来学为此道而
 开之也其有坏人心术戕贼斯道者不得不大为之
 防而闲之矣故又曰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
 放淫辞至谓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孟子岂得
 已哉昔二帝三王时上无异教下无异学虽气运不
卷十五 第 97b 页 WYG0968-0689b.png
 齐中有猛兽洪水之灾而人心未坏迨春秋寖淫凌
 迟上之教化不行乱臣贼子国多有之然犹未有倡
 异学率天下群然争趋之者下至战国人人得为异
 说以相煽惑故辩士抵掌横议诸侯倒跣出迎不敢
 少怠如仪衍申韩孙吴邓晢慎到淳于髡之徒各鼓
 唇谈舌以耸动当时翕翕訾訾如鬼如蝎孟子皆弗
 之辟独于杨墨之学仁学义者不少贷焉何哉彼习
 于纵横捭阖者不过权谋智术战阵法律与夫怪诞
卷十五 第 98a 页 WYG0968-0689c.png
 谲诳之论非不足以倾陷世主簧鼓游士然其学浅
 陋易见或有稍自树立者早已识其邪而远之矣惟
 其原不祖袭圣道非特不足辟亦无待于辟也若夫
 仁义立人之道乃孔子之道古先圣之道也杨氏学
 夫义而为我几于无君墨氏学夫仁而兼爱几于无
 父学仁义至无君父之大伦此其害道为何如者使
 其志行污浊如仪衍辈则信之未必众亦未必如此
 其坚也然其孑然特立为众所羡慕又各身为仁义
卷十五 第 98b 页 WYG0968-0689d.png
 以倡率之故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墨之道不
 熄孔子之道不著欲闲先圣之道也宁不思严拒而
 痛绝之耶说者曰无父无君诚害夫人伦之道也孟
 氏乃欲正人心何欤况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
 心义之端也杨氏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亦
 自羞恶之端充之惟恐有伤于我也墨子兼爱摩顶
 放踵利天下为之焉亦自恻隐之端充之惟恐无利
 于人也孟子谓之异端何欤盖此正圣学异端之大
卷十五 第 99a 页 WYG0968-0690a.png
 闲不得不严为之辩也人有四端犹其有是四体四
 体不备不可以成人四端不备其人心之全体乎为
 我害仁亦自此心一念之偏知有义不知有仁兼爱
 害义亦自此心一念之偏知有仁不知有义故曰所
 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且爱身者昧
 致身之义忘身者昧一本之仁其流必至无君父始
 焉各执仁义之一端终焉至无君父之大害端虽同
 而实异此所以人心不可不正也差毫釐缪千里不
卷十五 第 99b 页 WYG0968-0690b.png
 直指其诐行邪说而辟之奚可哉虽然学仁学义犹
 出乎人心之同无父无君亦推其将来之弊佛老祖
 尚虚寂其言多指摘人心之觉空窍妙以骇动夫聪
 慧隐僻之士使皆沈迷其中莫之返焉固有非俗士
 所能知者然离绝君臣父子夫妇之伦此则不待将
 来而后见也世之高明者咸溺于其说既不信执一
 足以贼道反效其单提直指标榜宗门阴假佛老之
 秘密以阐明先圣之道想孟子生值斯世其不得已
卷十五 第 100a 页 WYG0968-0690c.png
 之心又当如之何也噫邪说诬民充塞仁义孟子岂
 特辞而辟之已也入孝出弟守先王之道以待后学
 此所以其身正而天下归之也今欲辟佛老以闲先
 圣之道者必有孟子反身之学又必如孟子归斯受
 之而后可
  性故
 七篇之书孟子故非好辩而辩之不置约其要不过
 道性善焉尽之矣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故者
卷十五 第 100b 页 WYG0968-0690d.png
 以利为本正以道性善也非性之外别有故也其所
 谓故者如故吾故人故物故事皆因其旧所有者言
 之也温故知新革故鼎新以新对故而言其义可知
 矣彼认故为新者无论也但以故言性天下之所同
 以利言故则孟子之所独曰君子所性大行不加焉
 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知根于心
 曰仁义礼知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皆以故言
 性也而故者以利为本何谓哉仁乃性之故也乍见
卷十五 第 101a 页 WYG0968-0691a.png
 孺子入井怵惕恻隐见亲于壑其颡有泚而恻隐即
 故之利也义乃性之故也行道乞人宁死不受嘑蹴
 齐人妻妾相泣中庭而羞恶即故也利也孩提之童
 知能不待学虑乃其性之故莫不知爱敬其亲长即
 其故之利也虽旦昼牿亡仁义之良而夜气清明好
 恶与人相近亦莫非其故之利也惟其故之利所以
 又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
 不善非才之罪也情善才亦善故之所以利也欤是
卷十五 第 101b 页 WYG0968-0691b.png
 利之云者自然而然不容一毫矫强作为于其间耳
 顺性而动则利强性而动则不利而凿矣故曰所恶
 于知者为其凿也禹之行水行其所无事者一循乎
 水行之故道而道之也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者一
 循乎日行之故道而求之也又何于人性之故而凿
 之哉或曰言性求诸故犹论水求其源信有然矣故
 以利为本不有似于水之源以顺流为本哉盖源流
 一水也水不以源流分也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
卷十五 第 102a 页 WYG0968-0691c.png
 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源泉混混不舍昼夜
 盈科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加是知水之本则知
 性矣或者又曰知故之利则知性之善无疑也彼
 谓性犹杞柳性犹湍水生之谓性食色性也有性
 善有性不善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诸说纷纷
 皆不知故之利皆不免于凿矣彼谓性无善无不
 善也不有似于故之利乎盖谓性无善无不善犹
 云水无下无不下以无为宗谓其源本无也水无
卷十五 第 102b 页 WYG0968-0691d.png
 下无不下是故凿山以求知于水之源矣得非凿
 空以言性之源乎此告子所以为禅而虚寂之教
 所自来也世之禅者方以不思善不思恶为本来
 面目故以无相为本以无念为宗以父子君臣为
 假合求水于无水之始求性于无性之初自认以
 为不可思议为止至善均之乎以故言性实未免
 以凿而言故也已是以言知能之良者既以爱敬
 为偶然之感触而言性之故者又以知能为情才
卷十五 第 103a 页 WYG0968-0692a.png
 之流行不曰良知良能本不虑不学乃曰天命之
 性本无知无能一切归诸无为无著然即其诋
 訾认昭昭灵灵为性体者似为近之而自处于
 寂寂的的取證于无声无臭之天不自知其穿
 凿愈甚也故曰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故
 者以利为本正所以为雕镂虚空者发也戕贼
 杞柳为杯棬搏激乎水使之过颡在山此其凿
 也人易知也性无善无不善并情才知能悉以
卷十五 第 103b 页 WYG0968-0692b.png
 为流行发用而扫除之孰知其穿凿一至于此哉
 况以故言性利也凿也其辨至微不可不审盖
 不虑而知非无知也不学而能非无能也无
 欲其所不欲如无欲害人之类是也并欲立欲
 达而无之可乎无为其所不为如无为穿窬之
 类是也并见义而不为焉可乎行所无事特无
 事智巧以作为之云耳并必有事焉而无之可
 乎假禅家之似是标圣学之嫡传毫发差讹天
卷十五 第 104a 页 WYG0968-0692c.png
 地悬隔孟子岂好辩哉不得已也向使生今之世其
 好辩又当何如
  伊尹乐尧舜之道
 尧舜之道何道哉尧以天下传之舜舜以天下传之
 禹即揖逊间而观其深焉斯深于其道矣盖以天下
 与人非轻天下而喜尘劳之我去也天下如彼其大
 谓其轻天下非也受人之天下而安享之非重天下
 而喜富贵之我得也天下于我何与谓其重天下亦
卷十五 第 104b 页 WYG0968-0692d.png
 非也揖让之间即道也授之者为天下得人受之者
 代天以理民物天命人心之所在不得而轻重之也
 岂必曰允执厥中然后为道统之传哉伊尹耕莘而
 乐其道宜其不相侔矣然道一也本不以尧舜君天
 下者有所加不以伊尹耕夫而有损也耕莘之外更
 别无道故律以道义或轻于一介或重于千驷皆弗
 之论也试自尹之应迹观之汤之币聘后先一也嚣
 然于三顾之前幡然于三顾之后非有轻重于其间
卷十五 第 105a 页 WYG0968-0693a.png
 也无非尧舜之道也即其嚣然之时视天下民物与
 我漠然不相关一介之轻不是过矣及其幡然视匹
 夫匹妇之失所皆引为己辜其重岂特千驷已哉人
 或见其穷达不齐而尧舜之道何穷达也知尧舜未
 让之前既让之后其道则一故尧以天下与诸舜矣
 三年之丧百姓如丧考妣四海遏密八音可见尧虽
 殂落其道如故也舜虽欲逃尧之让而天下之朝觐
 讼狱讴歌者归焉道在重华恶得而逃诸在尧舜如
卷十五 第 105b 页 WYG0968-0693b.png
 此则伊尹之乐其道者可知矣然究所以惟道之乐
 者先知先觉焉故也况推而觉乎天下之后知后觉
 焉使匹夫匹妇有不觉乎尧舜之道尹之心不但已
 也举天下皆觉乎尧舜之道又有不信伊尹之心者
 乎所以五就汤而汤乐其道咸有一德然也五就桀
 而桀亦不疑其去就之靡常尹之心苟足以尧舜其
 君民汤可也桀亦可也虽去汤就桀人固不疑悖乎
 汤而舍桀就汤至有南巢之放人亦不疑其以臣而
卷十五 第 106a 页 WYG0968-0693c.png
 放君信其尧舜君民之道为有素耳及相太甲则以
 重臣辅少主人心最所疑忌者此其时也始焉太甲
 颠覆典刑而放之桐太甲固惟自怨自艾以听伊尹
 之训已既而处迁仁义复归于亳太甲亦惟赖其匡
 救之德而终始弗之疑若其放之而民大悦反之而
 民大悦不特无所疑畏而民且悦焉尹果何以得此
 于民哉尧舜之道尹先天下而觉之先天下而乐之
 者此也故使是君为尧舜之君矣使是民为尧舜之
卷十五 第 106b 页 WYG0968-0693d.png
 民矣上而君下而民所以后天下而觉之即后天下
 而共乐之矣尽天下而觉此道也乐此道也又孰疑
 乎尹之所为哉信乎即其达之所行而其隐居所求
 益可验矣孔子曰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尹
 之谓也是故从古以来未有天下相揖让者行之自
 尧舜始也未有得天下以征诛者行之自尹相成汤
 始也未有以臣放复其君者行之自尹相太甲始也
 道一也尧舜处其顺而急于亲贤所以忧其民也伊
卷十五 第 107a 页 WYG0968-0694a.png
 尹处其逆至于放伐其君亦所以吊其民也迹异道
 同尧舜非有馀伊尹非不足也知此者即为天下之
 先知觉此者即为天下之先觉任先知先觉之责者
 安得不以斯道而觉斯民
  孔子圣之时
 大哉时乎元气流行天地间万古不息一时焉而已
 矣时乎春也时乎夏也时乎秋也时乎冬也循环无
 端终始不穷凡阴阳之升降日月寒暑之往来昆虫
卷十五 第 107b 页 WYG0968-0694b.png
 草木之变化久而元会运世暂而一瞬息间未有一
 之能违乎时故时之所在一或违之在天为灾在地
 为怪在物为妖而况于人乎然夏葛而冬裘早作而
 夜息人之趋时若易易焉者孟氏于孔子独称之曰
 圣之时其所以谓之时者不过可以速而速可以久
 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自道亦曰我则
 异于是无可无不可夫当其可之谓时也虽夷尹惠
 均之为圣也其于清任和一有所倚则其去时也远
卷十五 第 108a 页 WYG0968-0694c.png
 矣时何若是乎难哉尝玩易而得时之义焉阴阳刚
 柔盈虚消息其所以生生不测者惟其时耳故曰易
 之为道也屡迁周流六虚变动不居上下无常刚柔
 相易惟变所适不可为典要以此观孔子孔子其即
 易矣乎然孔子曰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子思
 称颂仲尼曰上律天时惟其上律此所以天行健君
 子以自强不息而与天并运与时偕行不自足也惟
 其学易此所以洗心退密而从心所欲不踰乎矩先
卷十五 第 108b 页 WYG0968-0694d.png
 天不违后天奉时不自知也是故不厌不倦莫非天
 道之运行发愤忘食一毫人力之不著意必固我绝
 无纤尘用舍行藏浑无辙迹由孟子观之曰孔子圣
 之时而孔子自观不过学而时习不敢不勉云尔噫
 惟其学而时习故下学上达知我其天而为圣之时
 者也中庸曰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惟时时未
 发之中故发皆中节时出不匮孔子一中庸之道也
 可见孔子岂能为乎时哉能不失时而已矣孟子自
卷十五 第 109a 页 WYG0968-0695a.png
 述己志惟愿学孔子凡辞受取予一裁以义彼一时
 也此一时也变易惟时我无与也故曰知易者莫如
 孟子然则后之人愿学孔子抑亦学其时哉始条理
 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而知大始者乾也
 终而圣之时固难始而知其时为尤难果能知至知
 终乾乾因其时而惕焉其庶几矣
  夜气
 两间一气无古今无昼夜而运行不息者也孟子论
卷十五 第 109b 页 WYG0968-0695b.png
 夜气乃曰日夜之所息何欤盖一呼一吸为一息而
 吸呼交接之微乃气之所由息焉邵子谓一动一静
 其天地至妙者果指此息言也是气也浩然塞乎天
 地来而伸为阳往而屈为阴阴阳升降莫不有息此
 所以运化不测流行不穷而息其生生之机也且以
 天地言之由去岁冬至初刻至今岁大寒尽时天与
 日月运旋一周而坤复之交是为一岁之息惟其有
 一岁之息所以来岁化生无尽藏也每月三十日与
卷十五 第 110a 页 WYG0968-0695c.png
 月运旋一周而晦朔之交是为一月之息惟其有一
 月之息所以后月化生无尽藏也每日十二时日运
 一周而亥子之交是为一日之息惟其有一日之息
 所以来日化生无尽藏也翕聚为发散之源凝固为
 畅达之本观冬之肃月之晦夜之寂百物悉敛万化
 毕藏故贞元之气终而复始日月相推而明生寒暑
 相推而岁成其机故如此人之气呼通于天吸通于
 地而日夜所息者与天地同但人咸昧而不察自旦
卷十五 第 110b 页 WYG0968-0695d.png
 及暮思虑营为憧憧逐逐以劳役其形体气既扰攘
 不宁而良心反为气蔽如镜为尘迷水为风荡而本
 体不明职此之故也幸而一日一夜百脉一周固有
 自然生长之机而得以复还胎中之息矣且内焉百
 虑未萌外焉百物未接故仁义良心随现于夜气清
 明之际而好恶与人相近者日夜之所息为之也其
 如旦昼牿亡反复使夜气不足以存焉何哉噫欲
 观虚明气象非昼夜之息固不足以见其端欲存几
卷十五 第 111a 页 WYG0968-0696a.png
 希良心非夜气之存亦无以致其力故曰苟得其养
 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养气正以养心也可
 不慎哉或曰养气一端孟子诚发前圣所未发也于
 此又直指良心于日夜之息其有功圣学亦甚弘矣
 然夜气与浩然之气岂无辨欤曰浩然之气本天地
 大生之全体集义所生乃君子直养之真功平旦之
 气则自众人之失其浩然者指点其萌孽使人知所
 培养充扩之耳是浩然论其全夜气举其端而圣人
卷十五 第 111b 页 WYG0968-0696b.png
 无夜气者以其息息皆浩然刚大之气而天地之气
 且赖之以调燮也气一也系乎人之养不养也有如
 此或曰气必资乎日夜之所息矣心则通乎昼夜之
 道而知也良心夜气果无辨欤曰盈天地间莫非
 气也人即此气之凝结心即此气之灵明故曰志气之
 帅气体之充又曰志一则动气气一则动志志至
 气次实相须而不相离也所以自心为息息即此心
 生生不测之机冬至为天地一岁之息易谓复其见
卷十五 第 112a 页 WYG0968-0696c.png
 天地之心邵子曰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者此也
 亥子为吾人一日之息陈白沙谓其些儿欲问天根
 处亥子中间得最真者此也先儒又谓配义与道只
 是心息相依岂虚语哉或曰佛氏有反息观息之言
 老氏有踵息胎息之说日夜所息与二氏何异也曰
 息为天地根本造化阖辟之玄枢也岂必一一如二
 氏数息调息之为者哉向晦入宴息易且有明训矣
 尺蠖屈以求伸龙蛇蛰以存身学者果惧牿亡之害
卷十五 第 112b 页 WYG0968-0696d.png
 思以存此几希之良则乘其日夜之所息者戒慎不
 睹恐惧不闻于以养吾气而存吾心使元神元气之
 相守而息息归根不为旦昼所牿焉则夜气常存浩
 气全复而至诚无息者可几也己
  求放心
 神矣哉人之心乎虚灵洞彻一真自如合天地通鬼
 神贯古今联隐显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迎之无前随
 之无后窥之不见其象执之莫测其端变化无方心
卷十五 第 113a 页 WYG0968-0697a.png
 体本如此其神也天生烝民若各一其心也其实万
 古常存包涵无际圣人不能为之加众人不能为之
 损也然而存之则为圣为贤失之则乃禽乃兽其几
 如此可不慎哉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
 知其乡惟心之谓欤此孟子所以有求放心之教也
 然操存舍亡求也苟不识心未易言也何也放非随
 感变通之谓也苟当乎理虽万感万应圆神莫测放
 之则弥六合而非放也求非守中存想之谓也虽当
卷十五 第 113b 页 WYG0968-0697b.png
 乎理而一滞于有所则心不在焉视不见听不闻食
 不知味守灵明于一掬而非求也然不求则放非特
 物交则引如逐臭蝇蚁终日营绊莫知所为虽独坐
 一室神驰万里自生机械自添桎梏耳目手足且不
 自由心不在身形魂两脱如此而可以为人乎否也
 矧此心神明莫测岂常在腔子里而偶有所放亦岂
 自知其放而故纵之耶盖乡为身死不受嘑蹴今为
 宫室妻妾穷乏得我而受万钟此所以失其本心而
卷十五 第 114a 页 WYG0968-0697c.png
 且不自觉也孟子之哀岂得已哉但不识其心而欲
 不放也难矣然人自有心人不自识又何也非不能
 识也人特不肯反求诸身以默识之耳盍观孟子之
 论心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谓人皆有不忍人之
 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入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无恻
 隐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即其端以窥其
 全满腔子皆恻隐之心也故此章曰仁人心也但倏
 忽之间转念而纳交要誉亦此心也非特驰逐诸欲
卷十五 第 114b 页 WYG0968-0697d.png
 谓之放即一转念而纳交要誉匍匐为拯救之图亦
 放也此心之所以难识而难求也故世之有志身心
 之学者无可奈何于是闭关习静收视返听绝念息
 几谨守一窍或认气定不思善恶以为本来面目或
 认见在一切作用是即自性现在故绝人避世以缘
 识为情累而欲断之以君臣父子为假合而欲离之
 无足怪也盖亦未知仁人心也仁本广居何必瓮牖
 以自拘仁本安宅何必蔀屋以自障果能以仁存心
卷十五 第 115a 页 WYG0968-0698a.png
 无我无人浑然与物同体非人心之所以为仁乎然
 孟子此章却以由义为居仁之功也何也仁固人人
 所固有义即人人所共由仁人心义即此心之宜耳
 苟心不合宜得非其心之放乎故既曰仁人心即曰
 义人路而其所哀虽在放其心而不知求却在舍其
 路而不由也指点本体仁即是心指点功夫义即是
 路一事合宜即此心之运用也一时合宜即此心之
 流行也然则事事合宜非即事事心在而为仁之体
卷十五 第 115b 页 WYG0968-0698b.png
 事不遗乎时时合宜非即时时心在而为仁与时偕
 行乎信乎充无穿窬之心以至无受汝尔不以言默
 餂人非即充无欲害人之心乎学以聚之聚此也问
 以辨之辨此也否则世之求心者止欲守其默照之
 体存其圆虚之神好静恶动而日用间亲疏厚薄
 是非可否一切失其宰制化裁之宜纵使恩怨平等
 而于亲亲仁民爱物混然无别谓之为仁可乎谓之
 为心不放可乎可见由义正以居仁充类至义之尽
卷十五 第 116a 页 WYG0968-0698c.png
 即所以为仁之至而圣学经世与佛学出世正学术
 所由辨也噫人孰无心而真知其体用一原仁义合
 德之本心者谁也故一则曰放其心而不知求一则
 曰有放心而不知求日用不知有仁心者宁能以无
 哀哉
  五霸
 君臣天下之大分也内外天下之大防也大分严则
 臣不得以凌君而天王不至下同于列国大防峻则
卷十五 第 116b 页 WYG0968-0698d.png
 外不得以侵内而兵戈不致变易乎礼乐此其泽被生
 民功在社稷虽以义律之圣人亦在所必取也夫皇
 降而帝帝降而王至王降而霸焉天地一大变也观
 世道者不能不为之重慨叹矣圣人于霸犹有取也
 岂得已哉分已乱矣防已溃矣有能严而峻之存大
 分大防于万一则帝王遗绩犹未至尽泯征伐会盟
 之权尚统于一愈于散而无所归也以此尚论春秋
 之世五霸殆不可少矣然世之品评五霸者谓齐桓
卷十五 第 117a 页 WYG0968-0699a.png
 自北杏之会国不受兵者三十八年晋文自伐原之
 后国不受兵者至于身没是霸业之成也宋襄为鹿
 上之盟以求诸侯于盂之会遂为楚子所执秦穆三
 十六年报晋始霸西戎前此未得志也楚庄三年犹
 为戎濮所侮既而灭庸六年侵陈及宋八年伐陆浑
 之戎观兵问鼎始有欲霸之志然与晋争郑兵连祸
 结师无宁日皆霸业未成者也故曰其事则齐桓晋
 文举其成者言之耳果如斯言止以成败论也此即
卷十五 第 117b 页 WYG0968-0699b.png
 苏子由所谓桓文之兵不得已不战所以全师保国
 无敌于诸侯至宋襄则虽窃霸者之名而实非秦穆
 则虽悔过自誓列于周书而不能东征诸夏楚庄虽
 号为服宋君子以为不假道之师以此品论五霸亦
 仅似矣然霸者见取于春秋之世也果如斯而已哉
 试观当时纲常礼义荡然几尽能尊周室正君臣之
 大分者谁也能攘夷狄峻夷夏之大防者谁也使小
 国有所恃强国有所慑大夫陪臣各守其分而不敢
卷十五 第 118a 页 WYG0968-0699c.png
 踰越者谁也盖自有葵丘之会践土之盟然后天下
 始知周室之当尊自有召陵之师城濮之战然后强
 楚始不敢凭陵乎上国霸者有功名义莫此为大而
 霸之优劣亦于此乎定故不特宋襄国小德薄以求
 诸侯不自量而取败虽穆庄亦见不及此何足以望
 桓文也耶但管仲临终劝桓公以齐托之宋在襄公
 亦必有可托者穆公用孟明不以一𤯝掩大德庄王
 讨夏徵舒侵郑及宋皆服之而不取其国殆无忝于
卷十五 第 118b 页 WYG0968-0699d.png
 霸也已若止以威力言则吴夫差越勾践皆一时之
 雄而列国畏服不减齐晋胡为乎不得与宋襄齿耶
 使全以王道律之则五霸三王之罪人功之首罪之
 魁固已有定论矣虽尊周攘夷之烈何足数哉虽然
 以霸视王何啻霄壤而维持王迹存大分大防于万
 一不无取于霸之力也况列国卿大夫尚知有名分
 礼义而不敢犯故事君行已间有三代遗风存焉逮
 孟子谓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今之大夫今之诸
卷十五 第 119a 页 WYG0968-0700a.png
 侯之罪人也田常篡齐六卿分晋纪纲荡尽思见霸
 功不可得矣所以圣人之论人也公而恕功过不相
 掩也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
 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圣人称仲如此其称桓公
 可知今以二霸并称如齐桓翼王室定世子晋文杀
 叔带复王位桓服楚退舍而盟文服楚退舍而战桓
 忘仇而相管仲文释怨见寺人披均之乎不可及也
 孟子乃曰五霸桓公为盛岂独有取于五禁为然哉
卷十五 第 119b 页 WYG0968-0700b.png
 晋文初则恃樊阳之绩而请隧终则为河阳之会以
 召君若桓公则虽王人致胙命无下拜乃曰天威不
 违颜咫尺即此可以槩其生而救邢存卫庶几王迹
 故孔子有谲正之分而春秋独书齐桓公之绩此亦
 可见矣是故论世而及乎春秋则称五霸论霸而定
 以尊攘则称桓文论功而别其谲正则称齐桓公要
 皆彼善于此也至论道而辨乎王霸则圣门童子羞
 称之矣于五霸乎何有
卷十五 第 120a 页 WYG0968-0700c.png
  立命
 天与命果一乎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
 命也一之则混矣然则二之乎维天之命于穆不已
 恶得而二之也命与性果一乎命也有性焉性也有
 命焉一之则混矣然则二之乎天命之谓性恶得而
 二之也性与心果一乎存心养性一之则混矣然则
 二之乎尽其心者知其性恶得而二之也一之不可
 二之不可然则如之何理一也天之主宰谓之命命
卷十五 第 120b 页 WYG0968-0700d.png
 之流行谓之性性之统体谓之心理虽一而分则殊
 也不然匪特天与命性与心分之合之各一其见彼
 天即理也苍苍非天乎一定不易命也穷通寿夭之
 不齐非命乎纯粹至善性也五行各一其性非性乎
 道心惟微心也人心惟危非心乎知其敦化又知其
 川流则其言虽殊而至一者无增减也于此洞然不
 惑则孟子知天事天立命之说一以贯之矣虽然诸
 儒纷纷亦未尝有定论也但论学当反求诸身以
卷十五 第 121a 页 WYG0968-0701a.png
 默识其立言之意斯近之矣故学不知止则功无所
 施用力虽勤犹未能实见得是也果尽心知性而知
 天则知之真而用功有实地矣存心养性以事天正
 以实用其功犹之乎见的既审矢无虚发也用功至
 夭寿不贰脩身以俟庶心存性养而命自我立焉天
 人合一之道自然日进无疆矣是知也事也立也皆
 学问之真功夫也然岂知天之外别有事天之学事
 天之外别有立命之效乎惟知天而事天则其所知者
卷十五 第 121b 页 WYG0968-0701b.png
 为实知非顿悟之谓也惟事天而立命则其所事者
 为实事非顿脩之谓也否则方其天之未知也岂无
 所用其功乎虽强探力索要皆诚心以求之耳及其
 命之能立也功岂止于此而已乎日新又新一息尚
 存罔敢懈耳但学至立命斯心性之原于天者实有
 诸己本无寿夭而一之也又何穷通得丧所能移而
 贰之哉然则自一人言之谓造理履事仁智各造其
 极是以知天为初学立命为圣真而立命之后可安
卷十五 第 122a 页 WYG0968-0701c.png
 享其成矣自三人言之谓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困知
 勉行各有不同又以知天为至圣立命为下学则立
 命不过勉强把持其于天命尚未之知而命亦止于
 气数云尔孰知是命也天之所以为天而盈虚消息
 本不贰者此也人之所以为人而死生寿夭本不贰
 者此也果命我立则心性之原于天者不为身外变
 故所摇夺方知我命由我不由天也天地我立万化
 我出而宇宙在我矣若遽以立命责之初学之士可
卷十五 第 122b 页 WYG0968-0701d.png
 乎哉况孔子五十始知天命至从心所欲不踰矩斯
 尽性以至命也则其忘食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果一
 无所庸其功耶易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合孟子之
 言观之心性者学问用功之实地天命者心性从出
 之渊源进有渐次而学无等级功日纯熟而理无终
 穷圣学之脉络此可谓谆且悉矣
  执一贼道
 大道无方体也于无方体中而凡有方体者莫非道
卷十五 第 123a 页 WYG0968-0702a.png
 大道无穷尽也于无穷尽中而凡有穷尽者亦莫非
 道盖道也者大无不包小无不入高不可抗卑不可
 贬其本体之真不可以思为不可以名状也于此执
 其无方体无穷尽者以言道而凡有方体有穷尽者
 便以为非道焉固非真知道者况执其有方体有穷
 尽者自以为是未免隘焉而不弘拘焉而不达使其
 言行又为世所信崇足以树风声建标的其害道岂
 浅浅哉孟子恶执一贼道正有见于斯也何也言道
卷十五 第 123b 页 WYG0968-0702b.png
 至于仁义执中宜无容议也然杨子执义之一而害
 乎仁墨子执仁之一而害乎义子莫执仁义之中而
 害时中故其说为邪说行为诐行辞为淫辞恶之若
 此其严者岂恶其学仁学义学执中哉恶其各执一
 偏之见于以戕贼乎斯道之全也故夷尹惠圣人也一
 于任一于和犹谓之不同道况杨墨子莫之流
 哉可见清任和也仁义中也皆道也不执则皆
 是执之则皆非孔子所以为圣之时孟子所以愿学
卷十五 第 124a 页 WYG0968-0702c.png
 孔子也况世之学者高之为异学之玄虚卑之为俗
 学之桎梏间有睹圣学之一脔者各执一语分门树
 帜诋訾先辈自任以真宗嫡派苟人有片言不契即
 从而排之其亦未闻孟子举一废百之教乎或曰执
 一不可也孔门一贯何谓哉盖会道之全者则当举
 其要见道之偏者则当体其全孔子所谓一为博而
 寡要者发也孟子所谓一为偏之为害者防也况贯则
 无所不通执则局而不贯言若相反实互相发也
卷十五 第 124b 页 WYG0968-0702d.png
 或曰偏执之害道也如此而允执固执何谓哉盖孟
 子病其执者病其执中无权非择善而执也譬之欲
 航海者置巨舟焉帆樯篙橹无一不具苟舵有不善
 虽巨舟不足以任风波之险使执舵无活法焉难乎
 道岸之先登矣故孔子示之以一贯也若徒恃一叶
 之舟而百凡无备又欲坚执一舵以冲风冒险必不
 免胥溺之患焉孟子安得不为后之航海者示以万
 全之术哉可见吾道一贯乃圣学之要执一贼道即
卷十五 第 125a 页 WYG0968-0703a.png
 为异端之偏择善固执乃入道之功举一废百即为
 偏执之害自行不著习不察者苟能于斯道管窥一
 班亦足为进道之机而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
 谓之知且又居之不疑是即执一者流也即此会通
 观之吾人于无方体无穷尽中徒执一自贼又以贼
 人何为哉
  仁知急先务
 心之理一也固不可混焉而无别亦不可好为分裂
卷十五 第 125b 页 WYG0968-0703b.png
 而失之于支离也尝即孟子言仁知观之自其心之
 知谓之知自其心之爱谓之仁知此心也爱亦此心
 也仁知分言其心则一虽分而实未之分也尧舜智
 不遍物而当务之为急仁不遍爱而急亲贤之为务
 使所先在乎历象授时平水土所急在乎举禹皋稷
 契则仁知各一其务终判然不相合矣仁者见之谓
 之仁知者见之谓之智岂尧舜之仁智也耶且即其
 文义言之智言当务之为急仁言急亲贤之为务是
卷十五 第 126a 页 WYG0968-0703c.png
 急亲贤之为务正以当务之为急也又智言先务仁
 言急亲贤则先务之急不急在于亲贤乎盖智虽无
 所不知仁虽无所不爱而知其爱之所最当先者莫
 先于亲贤是之为善用其爱而爱无不遍是之为善
 用其知而知无不周智仁本无二心知爱亦非二务
 也故下文总以不知务承之非专言智也即莫之禦
 而不仁是不智之意也然非孟子之言也樊迟问仁
 问智孔子教以知人爱人向非子夏善发其蕴则樊
卷十五 第 126b 页 WYG0968-0703d.png
 迟终莫达乎举直化枉之旨也何为孟子言之百世
 之下皆樊迟也耶虽然樊迟疑而问此所以终明于
 圣门后儒不问不疑又从而为之辞此仁智合一之
 理愈晦于孟氏之后也亦非孔门之言也皋陶曰在
 知人在安人禹曰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
 怀之盖惟哲以官人此所以民怀其惠也观尧举舜
 舜举禹皋陶而黎民于变时雍谓知人安人各一其
 事也可乎哉况无所不知无所不爱仁智之全体也
卷十五 第 127a 页 WYG0968-0704a.png
 当务为急急务亲贤仁智之大用也如此而分之合
 之皆可也若曰智仁之德不同既欲如何以全其知
 又欲如何以全其爱是自分裂其体矣知爱之务亦
 不同既欲如何以急先务又欲如何以急亲贤是自
 琐屑其事务矣圣贤本欲去烦难以归诸易简后儒
 必欲黜易简以求之烦难学术为天下裂可胜慨耶
 或又以圣贤于仁智分言之者亦多矣何为于仁智
 而必欲合之也盖智仁本一也有意而合之与有意
卷十五 第 127b 页 WYG0968-0704b.png
 而分之皆非也但古人既合言之后人必欲分何哉
 学者果能真知存诸中也仁智无二心达诸用也知
 爱无二务则为学不厌智教不倦仁可也谓成己仁
 成物智亦可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仁且智则
 圣矣苟不能反身而默识之分之非也合之亦非也
 故曰仁智合一存乎圣
  反经
 孟氏辟异端而异端之害熄岂有他术哉亦曰反经
卷十五 第 128a 页 WYG0968-0704c.png
 而已矣譬之治病者必培养其元气惟真元一固则
 百邪不侵故曰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
 自孟氏没异端之害莫甚于佛老韩氏辟之著原道
 欧氏辟之著本论亦似乎能反经也已何为二氏之
 学愈昌炽哉近读史纂前引其论二氏颇足以发其
 微隐论寂以通天下之感静以贞天下之动微以效
 天下之显虚以御天下之实觉以神天下之应是谓
 千圣经纶无所倚之学后儒昧于自反徒以训诂为
卷十五 第 128b 页 WYG0968-0704d.png
 学掇取古圣贤已行之迹著为典要使人循而习之
 相守以为世法彼佛老者窥吾学术之弊窃取吾圣
 学精义据之为己有而为吾儒者拘滞形器之中语
 及虚寂则曰此异端之教也避之惟恐不及尝考后
 儒辟佛之说大略数端有谓不耕而食不蚕而衣以
 为民害者有谓毁形废伦以为身害者有谓琼宫瑶
 宇耗财蠹物以为国家害者此特病其迹耳请言其
 精有谓吾儒之学主于经世佛氏之学主于出世以
卷十五 第 129a 页 WYG0968-0705a.png
 为公私之辨者矣有谓耽悦禅味偏于虚静者矣
 有谓绝情去念流于断灭者矣有谓经是言诠直指
 单传不立文字者矣凡此皆不足以病佛氏也盖吾
 儒之学以见性为宗佛氏之学亦以见性为宗性为
 生理吾儒以万物各得其所为尽性有无相生此为
 方员之至也佛氏之教名无不周遍实则自外于伦
 理欲万物同归寂灭并其方员之迹而弃之要之不
 可以治天下国家佛之异于吾儒者固如此自古论
卷十五 第 129b 页 WYG0968-0705b.png
 性命者必归老氏其曰常无欲以观其妙无中之有
 性宗也常有欲以观其窍有中之无命宗也致虚守
 静以观其复有无交入性命合一之宗也复曰常常
 曰明是谓长生久视之道要其所归不出身心两字
 性以心言神之宅也命以身言气之门也神气人之
 所资以生者也道之纪也吾儒之学则中和是己未
 发之中正心边事所谓观妙也中节之和脩身边事
 所谓观窍也情归于性是谓还丹所谓观初也致中
卷十五 第 130a 页 WYG0968-0705c.png
 和则天地此位万物此育所谓宇宙在乎手万化归
 于身得一而万事毕矣后之养生者虽皆本于老氏
 未免似是而非并老氏之旨而失之其论老氏者又
 如此即其言精则精矣吾圣学与佛老之学不几于
 无辨矣乎盖老氏谓之无吾儒何尝一于有也佛氏
 谓之寂吾儒何尝偏于实也然同一性命也彼以鍊
 养为宗不过制鍊魂魄云尔非所以尽性而至命同
 一虚静寂觉也彼以寂灭灭已为大涅槃与寂然不
卷十五 第 130b 页 WYG0968-0705d.png
 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实毫釐千里恶可因其近似
 不思大为之防哉盖孟子所谓反经非专精隐微言
 也时行物生无声臭也手持足行何思为也人性之
 常虽至隐而至微实莫见而莫显经纶大经谓君臣
 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之五常也故大学明明德亲民
 止至善不外乎仁敬孝慈信中庸率性之道必造端
 夫妇以及乎子臣弟友知止者止此也尽性者尽此
 也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故曰尧舜之道孝弟而
卷十五 第 131a 页 WYG0968-0706a.png
 已矣又曰圣人人伦之至也况鸟兽不可同群吾非
 斯人之徒与而谁与故伦物之外无道尽伦之外无
 学也观诸孩提知能之良不学不虑非即老氏之无
 佛氏之寂乎知爱知敬虽有而何损于无虽感而何
 害于寂也彼老氏固以摄生为旁门实以超生为拔
 宅佛氏固以断灭为外道实以无生为大常故谓父
 子兄弟俱假合相凡一切孩提种性必绝而去之以
 求乎父母未生已前而四大皆幻也是二氏欲不著
卷十五 第 131b 页 WYG0968-0706b.png
 相离父兄绝夫妇祗自全其所谓性之寂性之无而
 反著乎父子兄弟夫妇之相则不免为斯世斯人所
 苦矣其视圣人爱亲敬长刑于寡妻凡二氏之苦海
 皆吾儒之坦途不惟不著相而即此尽性命立人极
 也其邪正难易为何如哉是言吾性之至隐微者莫
 过乎知能之良言吾性之切近者莫踰乎爱敬之实
 君子反经反乎此佛老异端异乎此何必求诸性觉
 真空应感俱寂窈冥恍惚天地悉归然后为吾性经
卷十五 第 132a 页 WYG0968-0706c.png
 常之道耶噫今之儒学特圣学中之一端且无论
 也然今之禅门且非佛氏之学也今之玄门且非老
 氏之学也今之号称圣学者乃杂乎今之禅今之玄
 其去老佛之学已相倍蓰又何怪其视吾圣人尽
 性尽伦之学皆为粗迹必求之虚无寂静以为同
 也故曰规矩方员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安得
 真志圣学者一以大经为规矩而为天下立人极
 哉
卷十五 第 133a 页 WYG0968-0707a.png
 道通天下大无穷也知本仁心明不息也惟人能弘
 道本其所自明者以大明于天下则道统在斯人矣
 柰何日用不知者牿于耳目见闻之中冥然罔觉与
 草木鸟兽同其生殖运动已尔间有能反身默识潜
 神于性命之学者又欲超脱见闻以求乎自性无知
 之真焉而道之晦也伊谁之责乎夫人孰不曰斯道
 也人孰不具此知也自孩提时知爱知敬即仁义之
 道也特患不能达之天下耳大人与天地合德日月
卷十五 第 133b 页 WYG0968-0707b.png
 合明岂有他哉不失良知之性也或见而知之焉非
 独见己也本其所独见者与天下之人共见之此之
 谓真见也或闻而知焉非独闻己也本其所独闻者
 与天下之人共闻之此之谓真闻也但知一也其时
 同其道同故谓之见知其时异其道同故谓之闻知
 道不以古今异知不以见闻殊所知即道也惟以先
 知觉后知以先觉觉后觉使斯道大明浩浩乎天地
 之包涵万象不自以为德昭昭乎日月之普照万方
卷十五 第 134a 页 WYG0968-0707c.png
 不自以为功此孟氏愿学孔子意也故以见知闻知
 叙群圣贤道统于七篇之末与论语末篇执中之旨
 一而已矣盖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孔子叙书断
 自唐虞正以二帝大明斯道于天下乃后人耳目见
 闻所及故尧舜禹汤武同一执中之学也曰四海困
 穷天禄永终曰万方有罪罪在朕躬曰百姓有过在
 予一人何谓哉执中而无与于四海万方非执中之
 学也大学言明明德于天下中庸言尽性即言尽人
卷十五 第 134b 页 WYG0968-0707d.png
 物之性参赞天地皆此意也知论语执中之传则见
 知闻知之统可得而言矣是故无穷者性道之蕴致
 其无穷之知而大明乎斯道者圣人性之之学尧舜
 性道之宗也汤文孔子其闻而知者知此也禹皋尹
 朱望散其见而知者知此也苟于斯道匪不息之明
 焉则唐虞之际其得见尧舜者不可胜记何为见而
 知者独在乎禹皋三代得闻尧舜者亦不可胜记何
 为闻而知者独归之汤文孔子也苟真知斯道而不
卷十五 第 135a 页 WYG0968-0708a.png
 能大明于天下以扩其无穷之量则尧舜汤文为天
 下君也禹皋尹朱望散为天下相也固能布德泽于
 四海建勋业于万方孔子不过一匹夫耳何为而得
 缵乎尧舜汤文之绪颜曾子思皆亲见夫孔子何为
 孟子皆不许之以见知也韩退之曰尧以是传之舜
 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
 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
 其传焉亦有以识此矣世之人非尽无志于学也灭
卷十五 第 135b 页 WYG0968-0708b.png
 知归寂性觉真空欲诱天下后世尽归诸默照之宗
 似是实非贼道莫此为甚而聪明澄彻稍开一隙之
 明者又自认为知止知性不能善与人同使斯世斯
 民共明此道由知非大始之乾知故行非至健之乾
 体自小其知即自小其道无怪乎见知闻知之鲜其
 人也孟子曰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信乎千
 百世之下无有乎见知闻知之学也韩退之曰轲之
 死不得其传信乎后之所传皆非韩氏所谓尧舜汤
卷十五 第 136a 页 WYG0968-0708c.png
 文孔子之传也是故传其自性不睹不闻之知者内
 也传其多见多闻之知者外也传其无穷之知与天
 下之人共知共闻以大明乎斯道而满其分量者无
 有乎尔也故曰人能弘道本其所自明者以大明于
 天下则道统在斯人也
  春秋诸大夫隐士
 古今人品不出隐见二途隐则俭德洁已以自高见
 则行道立业以自表圣人未尝不隐未尝不见也用
卷十五 第 136b 页 WYG0968-0708d.png
 舍行藏与时消息而我无与耳彼一于见者不知晦
 以藏其用一于隐者不知达以显诸行道不同故不
 相为谋也天下宁有二道哉圣学不明大抵弊于两
 途异端不与也尝读论语凡春秋诸大夫隐士多所
 记录此虽圣人采善之公心而圣学亦因此可窥矣
 是故鲁父母之邦也如季文季桓季康孟懿孟庄孟
 武伯孟公绰子服景伯臧文仲武仲卞庄孟之反孟
 敬子卫则蘧伯玉公叔文子宁武子史鱼公子荆孔
卷十五 第 137a 页 WYG0968-0709a.png
 文子王孙贾棘子成齐则管仲陈文子晏平仲郑则
 子产子羽裨谌世叔楚则令尹子文子西皆当时名
 大夫而叶公太宰亦其流也其中管仲之功子产之
 惠子文之忠陈文子之清孟庄之孝卞庄之勇武仲
 之知史鱼之直宁武之愚公绰之不欲公叔文子与
 孔文子之文公子荆善居室晏平仲善与人交季文
 子三思而行想圣人惓惓焉表而出之必有非人所
 易及者若君子之许则独在蘧伯玉焉隐于当时则
卷十五 第 137b 页 WYG0968-0709b.png
 晨门荷蒉楚狂丈人长沮桀溺除微生亩外逃世且
 逃名矣逸民如伯夷叔齐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隐
 于下位如仪封人而又有达巷党人之类迹有不齐
 孰非隐士之流乎即晨门荷蒉之言谓其不知孔子
 不可也然知其人不知其道谓之真知可乎哉惟仪
 封达巷党人庶几近之至如夷惠与圣人时有后先
 圣人所称许者亦自有在但我则异于是要非圣人
 时中之道矣可见诸大夫皆一于道之行也诸隐者
卷十五 第 138a 页 WYG0968-0709c.png
 皆一于道之藏也二之则非道也所以用舍行藏独
 许颜氏之子虽伯玉有道则仕无道则可卷而怀者
 犹未足与于斯也何也道一也用则行行此也舍则
 藏藏此也观之圣人虽曰用则行矣绥来动和期月
 而可而女乐一受明日遂行矣即其接淅不脱冕焉
 何其速也虽曰舍则藏矣然不欲洁身乱伦而必以
 有道易无道者其素志也故佛肸公山弗扰召即欲
 往又何汲汲皇皇如是哉可以识孔子老安少怀之
卷十五 第 138b 页 WYG0968-0709d.png
 心可以识孔子无可无不可时中之道矣故曰隐居
 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信乎隐见一道之难也奈何以此立教世之以仕为
 通者莫非富贵利达之心斗筲器量何敢望管仲子
 产之后尘也而以隐为高者又皆放浪诗酒逍遥方
 外而深厉浅揭果哉避世于耕耘者吾见亦罕矣此
 圣贤学术所以愈晦愈湮也噫人品必以圣贤为极
 则也出非富天下处非忘天下斯道必有所在也学
卷十五 第 139a 页 WYG0968-0710a.png
 可以不讲哉
  微生高陈仲子乡愿
 与人为善而不求备于人者圣贤之公心众恶必察
 众好必察不肯轻以一善与人者尤圣贤卫道之深
 意也惟其察于众所好恶一断以是非之公也故人
 皆以为直人皆以为廉人皆以为谨厚而圣贤独不
 之许反从而责备救正之深恶严辟之焉岂得已哉
 微生高以直名于世也孔子乃曰孰谓微生高直或
卷十五 第 139b 页 WYG0968-0710b.png
 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陈仲子以廉名于世也孟
 子乃曰仲子恶能廉充仲子之操则蚓而后可者也
 乡原非之无举刺之无刺以谨厚名于一乡也孔子
 乃曰乡愿德之贼孟子曰不可与入尧舜之道夫众
 皆以为直为廉为谨厚矣孔孟于众所交好而独非
 之不几于苛察过诘失隐恶之道哉是不然斯民也
 三代直道而行者也微生高素以直沽名而乞醯于
 邻仆仆焉求以自保其直名耳想平日所为莫非矫
卷十五 第 140a 页 WYG0968-0710c.png
 强乞醯一节偶露真情孔子所以为沽直名者戒也
 若谓其曲意徇物掠美市思不得为直是有取于證
 父攘羊之直矣胡为乎父子相隐直在其中乎陈仲
 子素以廉沽名虽避居于陵至食井上螬食之李不
 恤也孟子因其避兄离母恐人咸以其小者信其大
 者耳若谓其无求于世为非廉则非其道义一介不
 以取诸人而孑然不食周粟者何为哉盖二子好名
 良亦苦矣而二子之名乃为世所羡慕故孔孟不得
卷十五 第 140b 页 WYG0968-0710d.png
 不斥其非惧世人复效二子而蹈其弊也乡原则又
 不然同乎流俗合乎污世阉然媚于世盖惟欲人之
 悦己不择理义之是非故众皆悦之亦惟悦其无忤
 于众焉耳此其处心积虑尤深且劳也孔孟安得不
 恶之哉恶其似德非德有害于德虽其善名在一乡
 而恶之尤甚无非卫道之心也可见微生仲子乡原
 不过于矫则过于徇皆为名起念者也惟其为名起
 念不在已也枉用心力以欺世人耳目孳孳焉惟恐
卷十五 第 141a 页 WYG0968-0711a.png
 破缺失其所贪而其终至于丧已且名高一时起人
 效慕之心其终不免于害人好名之弊可胜言哉盖
 其劳心苦行以求身外之名自君子视之如见其肺
 肝矣则亦何益之有但好名虽同微生仲子必其质
 之近于刚者故矫世绝俗而不顾乡愿必其质之近
 于柔者也故同流合污不自知其非其名心一动皆
 殚竭生平精力以为之护持而毫芒霄壤虽以廉直
 谨厚之德反为中道之害有如此故孔孟于众好之
卷十五 第 141b 页 WYG0968-0711b.png
 中直斥其非焉亦可以见圣贤之用心矣虽然一善
 成名亦顾人何如耳夷齐饿死首阳几于绝俗柳下惠
 袒裸与偕似乎同流孔子于清之中又表其不念旧
 恶孟子于和之中又表其不以三公易其介孔孟何
 心哉苟有益于斯人推扬之惟恐不尽苟有害于世
 道拒绝之惟恐不深君子立身行已可不慎哉
  大中本言自叙
 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试观一物一物固然达观众
卷十五 第 142a 页 WYG0968-0711c.png
 物众物皆然合观天地人与万类无物不然允矣为
 物之不二也二之则不是矣惟于此不二之物真信
 不惑则知大学莫先格物物有本末而本乱则末不
 治矣故曰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中庸莫先时中
 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时时
 只此未发之中斯为君子中庸故曰立天下之大本
 是天下无二物无二中也宁有二本哉夫知本者格
 物也立本者时中也学庸同此本也诵习大学不能
卷十五 第 142b 页 WYG0968-0711d.png
 洞晰乎天下国家身心意知原为一物则不知其本
 矣几所谓明明德亲民止至善所谓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仁敬孝慈信好好恶恶
 絜矩之道皆无所著曷能知止至善耶诵习中庸不
 能洞晰乎未发之中为天下之大本则凡所谓性道
 教也明与诚费与隐也与夫不闻不睹无声无臭洋
 洋优优敦化川流皆何所指也所谓发皆中节之和
 达道达德庸行庸言鸢鱼之飞跃鬼神之显微三重
卷十五 第 143a 页 WYG0968-0712a.png
 九经知天知人至诚至圣参赞位育乎天地皆何所
 自出也曾谓中庸而不本乎未发之中耶予于学庸
 之本未能实有诸己然玩味体贴久之则独有契焉
 故记述大旨统名为本言者非强名之也亦惟阐明
 其本然者与同志共究之耳或曰修身为本以身对
 家国天下观之其本甚显若未发之中则甚隐矣安
 得谓其本之不贰耶曰此谓修身在正其心是身之
 修由心之正而心之所以得其正者以忿懥恐惧好
卷十五 第 143b 页 WYG0968-0712b.png
 乐忧患不滞于有所也心无方所非喜怒哀乐未发
 之中而何或又曰心性一也学庸各有所专而不兼
 言之何耶曰大学言正心矣至善非性乎中庸言率
 性矣戒惧敬信非心乎矧心性之隐微欺慊总名之
 曰独独宁有二乎无二独则无二本益信矣噫大则
 无外中则不倚安得真知本立本者与之同證乎慎
 独之功
  论孟约言自叙
卷十五 第 144a 页 WYG0968-0712c.png
 志学集千古之大成愿学立百代之定矩一祖一宗
 前无古后无今此学谱所由来也世之学者畴不读
 习论孟之书畴不谈说孔孟之道而究竟博约之学
 脉者每鲜其人盖由经生学士视为常谈童而习之
 达即弃若弁髦无论已学究汩没于训诂至皓首莫
 识其指归犹可说也惟高明特达者反鄙之为糟粕
 灰烬溺心佛藏不思生长覆载间既自忘其罔极之
 恩乃欲脱然宇宙外正由论孟至约之学脉未之明
卷十五 第 144b 页 WYG0968-0712d.png
 耳夫道虽博约一致而一本万殊约尤博之所归宿
 也如万物发生两间者不可胜穷苟不能见天地之
 心曷知其生生化化原自至简易哉是故论孟记载
 言言皆身心性命之发泄自朝廷达之闾巷君君臣
 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以至朋友之交凡
 一言一动未有斯须能越其范围者乃曰吾道一以
 贯之曰夫道一而已矣虽未易神明其所指要之不
 可以泛求也尝细绎其篇章如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卷十五 第 145a 页 WYG0968-0713a.png
 亦可以弗畔矣夫如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是约之一言鲁邹一辙故以约失之者鲜矣而守约
 施博乃所以为善道也傥能于论孟中默识其至一
 者以为深造之梯航虽丝缕紏纷皆由筘出枝叶繁
 夥悉自根生不出乎彝伦日用而树万世不易之纲
 常不越布帛菽粟而一日不衣则寒不食则馁俾海
 宇生灵咸蒙其饱煖之赐幸有此二书存也所以谓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学问
卷十五 第 145b 页 WYG0968-0713b.png
 之道求其放心而已矣尧舜人皆可为文武之道未
 坠于地亦在乎为之而已矣观孔门惟颜曾得其传
 然颜之竭才惟在博约之循循孟子渊源所自独宗
 皓皓不可尚而叹其不如曾之守约者正谓此耳否
 则多学而识失则泛举一废百失则僻不曰孔专求
 仁孟专集义则曰孔子言性兼夫气质孟子专道性
 善未免岐孔孟而二之矣潢也不自揣量于焉记述
 论孟旨意乃统以约言该之亦欲循其博约一致者
卷十五 第 146a 页 WYG0968-0713c.png
 以自满其志愿匪徒曰于无隐之中独契其无言之
 秘于不虑不学之内独得夫不为不欲之真也盖非
 礼勿视听言动正所谓约之以礼而反约之机凡行
 有不得皆反求诸己无馀蕴矣若夫潜神虚寂正与
 孔孟相背驰也约言乎哉
  四书总意
 国朝以经义开科学庸论孟童子时即习其句读稍
 长即能解释字义想其意谓发为文辞咸烨然可观
卷十五 第 146b 页 WYG0968-0713d.png
 其问多言而中或亦有能阐明圣贤旨趣者况以此
 课之学校举之乡进之朝堂彬彬乎英才辈出
 宜乎孔曾思孟之学大明当时矣抑知程子谓
 读论语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而今之士
 得无有读书不识字者乎即如论语开卷便提
 揭学之一字以觉群蒙所以孔子十五志学不
 如丘之好学吃𦂳教人莫有切于学焉者学果
 何所学欤大学在明明德亲民止至善而莫要于知
卷十五 第 147a 页 WYG0968-0714a.png
 止中庸天命之性孟子知性知天其义一也苟不能
 知止知性会四书而归之一焉谓之为圣学可乎哉
 但今之时说有谈性学于举业之旁者鲜不嗤笑而
 诋訾之而经义秪为取青紫之刍狗耳又孰肯以尽
 性为己责也学字且未明何有于四书之诵习哉或
 曰孔门之学惟在求仁大学之止庸孟之性本各一
 其学也必欲强而同之何欤盖孔曾思孟同一源流
 谓其有二学焉不可也孔门惟在求仁信矣论语二
卷十五 第 147b 页 WYG0968-0714b.png
 十篇其言仁能几不知随其问荅虽各有不同而同
 归之仁也所谓学习志学好学曾有外于大学者乎
 知止者止乎性之至善也求仁者求乎性之至善也
 仁者人也孔孟之所同学所以学为人也舍仁又何
 所学会通学庸而要其归宿皆示人以求仁之方也
 苟执泥言诠则孔子固言言殊矣一以贯之岂虚语
 哉或又曰明德亲民总归之止至善中和位育总归
 之尽性谓其同归于仁焉可也然孔曰求仁孟曰集
卷十五 第 148a 页 WYG0968-0714c.png
 义何欤盖仁即性之善义即仁之宜天地以生物为
 心而各得其宜圣人以求仁为学而惟义所在况义
 之与比义以为质孔子未尝专言仁亲亲仁也仁人
 心也孟子未尝专言乎义谓孔子言仁于春秋孟子
 倡义于战国各因其时亦未足为定论也知此则知
 大学专言乎心非遗性也中庸专言乎性非遗心也
 心性仁义一也统言之非泛专言之非偏惟合学庸
 论孟而约其归则默识心通庶几乎圣贤一本之学
卷十五 第 148b 页 WYG0968-0714d.png
 不徒为口耳之赘疣矣否则以隋珠弹鸟鹊固可惜
 也而以书博我买椟还珠宁无悔乎
 
 
 
 
 
 图书编卷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