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三
卷十三 第 1a 页 WYG0968-0508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图书编卷十三
             明 章潢 撰
  三礼总叙
 潜学稿曰曲礼古礼经篇名经先曲礼曲礼礼之本
 也礼天体也天体物不遗故物必有则自内心外猊
 思虑视听饮食衣裳之有其节若语默进退取舍生
 死之有其介与凡亲疏贵贱交际事使之有其体各
卷十三 第 1b 页 WYG0968-0508b.png
 品节之以立教盖赜不厌动不乱而几微毕察委旋
 时中也命之曰曲礼槩其目曰三千非实三千言微
 乎微耳盖德性之精微中庸毕具而高明广大备焉
 时著时察之谓知隆此由此之谓行故致曲者知微
 也仪礼者先王训齐天下之具经纶人义之大端也
 为之冠以重成人为之婚以合二姓为之乡饮乡射
 以教德让为之塈夕器服以哀死亡为之馈食飨奠
 以傧鬼神其亲邦国之交秩上下之体又为聘觐焉
卷十三 第 2a 页 WYG0968-0509a.png
 以将之是仪法之大者譬天仪象乎则二十八舍以
 经天而治要在论官故周礼经官建冢宰之官以仪
 天建司徒之官以象地建宗伯春官以成仁建司马
 夏官以成圣建司寇秋官以成义建司空冬官以干
 事而六官三百六十属上法乎天行盖周礼制而仪
 曲有官仪礼制而人义有纪曲礼制而人道有理三
 礼者周公明天道察民故以与人治之大顺也仁者
 人也由礼则复于礼而仁全仁全而天全矣周衰礼
卷十三 第 2b 页 WYG0968-0509b.png
 废迨春秋晋韩起适鲁犹及见旧典礼经叹之曰吾
 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盖其感也孔子欲
 观周道适周学礼焉叹之曰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
 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
 叹道尽于礼也又赞之曰郁郁乎文己梦寐志之世
 莫能遵明于是乎作春秋以维周礼如此至战国诸
 侯恶其害己经用播绝自孟子未之及见斯亡久矣
 汉兴河间献王笃记古始博购得周礼五官而亡其
卷十三 第 3a 页 WYG0968-0509c.png
 冬官得考工记附经后备冬官之记高堂生实始传
 仪礼经仅十有七篇大小戴次曲礼仅上下二篇残
 缺失次甚矣
 
 
 
 
 
卷十三 第 3b 页 WYG0968-0509d.png
 汉志曰帝王质文世有损益至周曲为之防事为之
 制故曰经礼三百威仪三千及周之衰诸侯将踰越
 法度恶其害己皆灭去其籍自孔子时而不具至秦
 大坏汉兴高堂生传博士礼十七篇
 韩愈曰尝苦仪礼难读又其行之于今者盖寡沿袭
 不同复之无由考于今诚无所用之然文王周公之
 法制粗在于是孔子曰吾从周谓其文章之盛也古书
 之存者希矣百氏杂家尚有可取况圣人之制度耶
卷十三 第 4a 页 WYG0968-0510a.png
 真德秀曰韩子可谓好古矣然以于今无所用则亦
 考之未详也
 朱熹曰仪礼礼之本根而礼记乃其枝叶又曰仪礼
 经也礼记传也
 朱熹子尝跋其书曰仪礼之为今书也于奇词奥旨
 中有精义妙道焉于纤悉曲折中有明辩等级焉不
 惟欲人之善其生且欲人之善其死不惟致严于冠
 婚乡射朝聘而尤严于丧祭后世徒以其推士礼而
卷十三 第 4b 页 WYG0968-0510b.png
 达之天子以为残缺不可考之书徐而观之一士也
 天子之士与诸侯之士不同上大夫与下大夫不同
 等而上之固可得而推矣
 按古礼之传于世也有三仪礼礼记周礼也然仪礼
 止有士大夫礼而无天子礼必合彼二礼与他书有
 及于礼者然后成全礼焉朱子自辑家乡邦国王朝
 礼其馀丧祭二礼以付其门人黄干杨复仅以成书
 名曰经传通解后之言礼者不至弃经而任传违本
卷十三 第 5a 页 WYG0968-0510c.png
 而逐末而欲复古礼尚有考于斯书(以上论/仪礼)
 文中子曰先师孔子以王道立极是也如有用我则执
 此以往又曰吾视千载已上圣人在上者未有若周
 公焉其道则一而经制大备后之为政有所持循
 按周礼一书后世假而用之者王莽也轻而用之者
 苏绰也误而用之者王安石也未有能善用之者窃
 恐时异势殊官政事体民情土俗不皆如古惟宜精
 择其切要者而审行之必执其书而一按其制其流
卷十三 第 5b 页 WYG0968-0510d.png
 之弊安知不与三子同归乎
 唐太宗曰周礼真圣作也首篇云惟王建国辨方正
 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诚哉言乎不井田
 不封建不肉刑而欲行周公之道不可得也
 唐书曰周礼者周公致太平之书先圣极由衷之典
 法天地而行教化辨方位而叙人伦其义可以幽赞
 神明其文可以经纬邦国备物致用其可忽乎
 程颐曰必有关雎麟趾之意然后可以行周官之法度
卷十三 第 6a 页 WYG0968-0511a.png
 张载曰周礼是的当之书然其间必有末世增入者
 如盟诅之类必非周公之意
 朱熹曰周礼乃周家盛时圣贤制作之书又曰周礼
 一书周公立下许多条贯皆是从广大心中流出又
 曰周官遍布精密乃周公运用天理烂熟之书又曰
 比闾族党之法正周公建大平之基本如棋盘摆布
 定后棋子方有放处此书大纲是要人主正心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使天下之民无不被其泽又推而
卷十三 第 6b 页 WYG0968-0511b.png
 至于鸟兽草木无一不得其所不如是不足谓之裁
 成辅相参赞天地又告其君曰周礼天官冢宰一篇
 乃周公辅导成王垂法后世用意最深切处欲三代
 人主正心诚意之学于此考之可见其实
 范祖禹曰天地有四时百官有六职天下万事尽备
 于此如网之在纲裘之挈领虽百世不可易也人君
 如欲稽古以正名苟舍周官未见其可
 吕祖谦曰朝不混市野不踰国人不侵官后不敢以
卷十三 第 7a 页 WYG0968-0511c.png
 干天子之权诸侯不敢以僭天子之制公卿大夫不牟
 商贾之利九卿九牧相属而听命于三公彼皆民上
 也而尺寸法度不敢踰一毫分守不敢易所以习民于
 尊卑等差阶级之中消其偪上无等之心而寓其道
 德之意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贱不亢贵卑不
 踰尊举一世之人皆安于法度分守之内志虑不易
 视听纯一易直淳庞而从上之令父诏其子兄授其
 弟长率其属何往而非五礼六乐三物十二教哉方
卷十三 第 7b 页 WYG0968-0511d.png
 位国野设官分职何往而非以为民极哉尝读晋国
 国语每叹绛之富商韦藩木楗过朝之事以为富商
 之饶于财使之泽其车而华其服非不足也而必易
 车服于过朝之际不敢与士大夫混然无别焉民志
 之定而中道之存成王周公之遗化固隐然在此也
 按周礼一书或以为周公作或以为非或谓文王治
 岐之制或谓成周理财之书或谓战国阴谋之书(何/休)
 或谓汉儒附会之说或谓末世渎乱不经之书(林存/孝)
卷十三 第 8a 页 WYG0968-0512a.png
 或作七论七难以排之
 朱熹曰后人皆以周礼非圣人书其间细碎处虽可
 疑其大体非圣人做不得又曰谓是周公亲笔做成
 固不可然大纲却是周公意思由是观之是非明矣
 古人有言周礼一书有阙文(军司马/之类)有省文(遂人匠/人之类)
 有互见(九等品/举之类)有兼官(公孤不备数教/官无府史胥徒)有豫设(凡千/里封)
 (公四封侯八/百十一之类)有不常置(夏采方相/氏之类)有举其纲者(四两/为卒)
 (之/类)有副相副贰者(自卿至下士各随/才高下同治此事)有常行者(垂象/法卫)
卷十三 第 8b 页 WYG0968-0512b.png
 (之/类)有不常行者(合民诟国/迁之类)今观诸经其措置规模不
 徒于弼亮天地和洽神人而盟诅雠仇凡所以待衰
 世者无不备也不徒以检柅君身防绝祸患而米盐
 丝枲凡所以任贱役者无不及也使之维持一世则
 一世之人安维持百世则百世之人安维持千万世
 则千万世之人安贻谋燕翼后世岂无辟王皆赖前
 哲以免则周公之用心也所谓兼三王监二代尽在
 于是是书之作于周公与他经不类礼记就于汉儒
卷十三 第 9a 页 WYG0968-0512c.png
 则王制所谓朝聘为文襄时事月令所说官名为战
 国时事曾未若周公礼之纯乎周典也由此观之则
 后儒疑周礼细碎者可以洒然矣
 吴澄曰周公相成王建六官分六职即其设位言之
 则曰周官即其制作言之则曰周礼周衰诸侯恶其
 害己灭去其籍秦孝公用商鞅正与周官背驰始皇
 又恶而焚之汉河间献王好古学购得周官五篇武
 帝求遗书得之藏于秘府哀帝时刘歆校理秘书始
卷十三 第 9b 页 WYG0968-0512d.png
 著于录略然冬官已亡以考工记补之而五官亦复
 错杂传至于今莫敢是正今本尚书以考之周官一
 篇成王董正治官之全书也执此以考周礼之六官
 则不全者可坐而判也夫冢宰掌邦治统百官均四
 海执此以考天官之文则其所载非统百官均四海
 之事可以知其非冢宰之职也司徒掌邦教敷五典
 扰兆民执此以考地官之文则其所载非敷五典扰
 兆民之事可以知其非司徒之职也宗伯掌邦礼治
卷十三 第 10a 页 WYG0968-0513a.png
 神人和上下司马掌邦政统六师平邦国执此以考
 春夏二官则掌邦礼邦政者皆其职也舍此则非其职
 司寇掌邦禁诘奸慝刑暴乱司空掌邦土居四民时
 地利执此以考秋冬二官则凡掌邦禁邦土者皆其
 职也舍此则非其职是故天官之文有杂在他官者
 如内史司士之类亦有他官之文杂在天官者如甸
 师世妇之类地官之文有杂在他官者如太司乐诸
 子之类亦有他官之文杂在地官者如闾师柞氏之
卷十三 第 10b 页 WYG0968-0513b.png
 类春官之文有杂在他官者如封人大小行人之类
 亦有他官之文杂在春官者如御史大小胥之类夏
 官之文有杂在他官者如衔枚氏司𨽻之类亦有他
 官之文杂在夏官者如职方氏弁师之类至如掌祭
 之类吾知其为秋官之文县师廛人之类吾知其为
 冬官之文缘文寻意以考之参诸经籍以證之何疑
 之有(周礼有官联以会官/治不宜如此之区分)
 按刘歆以考工记补冬官未始有异议者宋淳熙中
卷十三 第 11a 页 WYG0968-0513c.png
 俞廷椿始著复古篇谓司空篇实出于五官之属且
 因司空之复而六官之讹误亦可以类考嘉熙间王
 次点复作周官补遗元泰定中丘葵又参订二家之
 说以为成书吴澄作三礼考注且谓冬官未尝亡而
 地官之文实亡由是以观则冬官实未尝亡所亡者
 冬官首章尔(以上论/周礼)
 程颐曰礼记杂出于汉儒然其间传圣门绪馀及格
 言甚多如乐记学记之类无可议者檀弓表记之类
卷十三 第 11b 页 WYG0968-0513d.png
 亦甚有至理惟知言者择之如王制礼运礼器亦多
 传古意又曰礼记除中庸大学惟乐记为最近道表
 记其亦近道乎其言正
 朱熹曰礼记要兼仪礼读如冠礼丧礼乡饮酒礼之
 类皆载其事礼记只发明其理读礼记而不读仪礼
 则许多礼俱无安着处又曰或谓礼记乃汉儒说话
 恐不然汉儒最纯者莫如董仲舒仲舒之文最纯者
 莫如三策何曾有礼记中说话来如乐记所谓天高地
卷十三 第 12a 页 WYG0968-0514a.png
 下六句仲舒安能到此必是古来传流得此文字如此
 吴澄曰汉兴得先儒所记礼书二百馀篇大戴氏删
 为八十五小戴氏又损益为四十六曲礼檀弓杂记
 分为上下马氏增以月令明堂位乐记郑氏从而为
 注总四十九篇秦火之馀区区掇拾存十一于千百
 虽不能以皆醇然先王之遗制圣贤之格言往往赖
 之而存
 周行己曰圣人制为冠婚丧祭朝聘乡射之礼以行
卷十三 第 12b 页 WYG0968-0514b.png
 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义其形而下者见于饮
 食器服之用其形而上者极于无声无臭之微众人
 勉之贤人行之圣人由之故所以行其身与其家与
 其国与其天下者礼治则治礼乱则乱礼存则存礼
 亡则亡
 按礼记一书当以礼为主而分四科以类考之先儒
 谓四科礼也仪也乐也制度也以此四科读此四十
 九篇思过半矣(以上论/礼记)
卷十三 第 13a 页 WYG0968-0514c.png
 礼也者理也理也者性也性也者命也维天之命于
 穆不已而其在于人也谓之性其粲然而条理也谓
 之礼其纯然而粹善也谓之仁其截然而裁制也谓
 之义其昭然而明觉也谓之知其浑然于其性也则
 理一而已矣故仁也者礼之体也义也者礼之宜也
 知也者礼之通也经礼三百曲礼三千无一而非仁
 也无一而非性也天叙天秩圣人何容心焉盖无一而
 非命也故克己复礼则谓之仁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卷十三 第 13b 页 WYG0968-0514d.png
 尽性则动容周旋中礼矣后之言礼者吾惑焉纷纭
 器数之争而牵制刑名之末穷年矻矻弊精于祝史
 之糟粕而忘其所谓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
 本者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人之不仁也如礼何哉
 故老庄之徒外体以言性而谓礼为道德之衰仁义
 之失既以堕于空虚漭荡而世儒之说复外性以求
 礼遂谓礼止于器制度数之间而议拟仿像于影响
 形迹以为天下之礼尽在是矣故凡先王之礼烟蒙
卷十三 第 14a 页 WYG0968-0515a.png
 灰散而卒以煨烬于天下要亦未可专委罪于秦火
 者僭不自度尝欲取礼记之所载揭其大经大本而
 疏其条理节目庶几器道本末之一致又惧其德之
 弗任而时亦有所未及也间尝为之说曰礼之于节
 文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非方圆无以见规矩之用
 非节文则亦无从而睹所谓礼矣然方圆者规矩之
 所出而不可遂以方圆为规矩故执规矩以为方圆
 则方圆不可胜用舍规矩以为方圆而遂以方圆为
卷十三 第 14b 页 WYG0968-0515b.png
 规矩则规矩之用息矣故规矩者无一定之方圆而
 方圆者有一定之规矩此学礼之要盛德者之所以
 动容周旋而中也宋儒朱仲晦氏慨礼经之芜乱尝
 欲考正而删定之以仪礼为之经礼记为之传而其
 志竟亦弗就其后吴幼清氏因而为纂言亦不数数
 于朱说而于先后轻重之间固已多所发明二子之
 见其条规指画则既出于汉儒矣其所谓观其会通
 以行其典礼之原则尚恨吾生之晚而未及与闻之
卷十三 第 15a 页 WYG0968-0515c.png
 也虽然后圣而有作则无所容言矣后圣而未有作
 也则如纂言者固学礼者之箕裘筌蹄而可以少之乎
 礼者理也即吾心之天理也吾人莫不受天地之中
 以有生而威仪定命孰能一日越斯礼哉论礼者必
 究其礼之原则周礼仪礼礼记可得而言之矣先儒
 谓周礼其纲也盖亦有见于六官之制辨方正位体
 国经野故谓之为纲耳又以冠礼婚礼士相见礼乡
 饮酒礼乡射礼大射礼备载于仪礼而礼记则有冠
卷十三 第 15b 页 WYG0968-0515d.png
 义婚义士相见义乡饮酒义乡射义大射义等篇故
 谓仪礼为经礼记为传但论礼不失其原则不特六
 官之属疑其各有所杂封建之制与王制殊虽各自
 一书言之或疑其为治岐理财阴谋附会之书或疑
 丧服皆讲师问答语或疑曲礼作于曲台月令记于
 吕不韦其中多汉儒所杂今且无论已然礼原于天
 而具之人心无古今无贵贱一也三礼虽同出于圣
 人而周礼详六官之统属仪礼严一朝之制度故各
卷十三 第 16a 页 WYG0968-0516a.png
 有司存惟礼记一书自曲礼而下多述古礼之遗与
 夫变礼之由大而朝聘享祀微而周旋曲折养生送
 死交神接人莫不由自然之品节焉自生民以来君
 君臣臣父父子子得以顺其此心之条理节文而不
 沦于禽兽者赖有此理以匡正之耳或诸篇各有所
 指然圣贤相与发明斯礼之大本大原以承天道以
 治人情而一归诸大中至正之矩乃礼记之所以立
 教也信哉礼记为经与五经并列而不可以纲目经
卷十三 第 16b 页 WYG0968-0516b.png
 传分也明矣况礼莫大乎伦虽官制仪节皆所以品
 节乎五伦而人性自然之条理所以恭敬撙节退让
 者一皆其性情不容自已者也善乎皋陶篇曰天叙
 有典敕我五典有敦哉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
 自天子至庶人同此五典也其不同者五礼之等杀
 耳可见五礼之庸也虽至于经礼三百曲礼三千而
 要不出于五伦之外凡五服五章五刑五用皆此礼
 也皆所以敦此典也然典曰天叙礼曰天秩其等杀
卷十三 第 17a 页 WYG0968-0516c.png
 不齐岂作而致其情哉天理之节文人心所自有者
 也本吾心之天则而声为律身为度周旋折旋率履
 不越由是行之君臣父子之间夫妇长幼朋友之际
 秩然各得其礼自其宏纲大要名之为经礼自其纤
 悉备具名之为曲礼自朝廷颁之即为万邦之纪纲
 法度自一人行之即为一家之规矩准绳虽尊卑上
 下进退升降以至朝聘祭享车旗服色之繁而其秩
 然不乱者一皆揆之天理而安即之人心而顺所以
卷十三 第 17b 页 WYG0968-0516d.png
 谓之为天秩也晏子对齐侯亦曰礼之可以为国也
 久矣与天地并君命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
 妻柔姑慈妇听礼也诚哉是言也足以发明曲礼诸
 篇之旨也若夫吉凶军宾嘉则皆以此时措之耳是
 礼也匪特斯人为然试观之乾坤定位卑高以陈其
 间如日月星辰之布列山川土石之奠载飞潜动植
 之群分类聚莫不有条理也此犹有形可睹有迹可
 观者也昼夜寒暑之往来刚柔燥湿之消长孕鬻化
卷十三 第 18a 页 WYG0968-0517a.png
 生之乘除皆并育并行不害不悖孰主张是孰纲维
 是而天秩可默会矣本天秩以明礼则三礼中或杂
 或缺或为汉儒所错乱者如尺度权衡孰得而淆之
 此所以论礼贵识其原而礼记不可以传言也否则
 或逞己见或执旧闻徒致详于仪文度数之末品物
 器用之微解名义定规制遂以为礼在是不知见礼
 知政与天地同节者果安在也是故求礼者无求礼
 于书而求诸吾心之天则浑然大中之道已在乎我
卷十三 第 18b 页 WYG0968-0517b.png
 虽至敬无文而繁文缛节实自此出也彼三礼所载
 皆吾心已试之节文而先王制礼不敢过不敢不及
 者不在兹乎然非谓制度文章可尽废而不讲也礼
 无本不立无文不行欲人反诸身心以达之五伦而
 求其所谓礼之本故于礼记尤有所当潜神者耳不
 然制度文为自汉儒以来议之亦详矣孔子何以欲
 从先进而大林放之问
卷十三 第 19a 页 WYG0968-0517c.png
 
 
 
 
 
 
 
 
卷十三 第 19b 页 WYG0968-0517d.png
 读古人之书者须识古人之心焉而后书中之精蕴
 庶几可默会也然古人之书传之已久不无错乱残
 阙欲见其全已不可得矣又徒执其仪文品节从而
 信之疑之亦末矣岂善读古人之书者哉果能会其
 心师其意而不泥其文与迹虽谓仪礼至今存可也
 古者述朝飨聘祭之仪车旗服饰之制谓之仪礼亦
 先王经世之遗典也自秦焚禁以来至武帝表章六
 经此书尚未出况马郑叙述周礼而不及仪礼刘歆
卷十三 第 20a 页 WYG0968-0518a.png
 叙述仪文而不及仪礼丧服终篇无天子诸侯之文
 可见在汉时已不免残阙错乱非全经也明矣至宋
 又禁之不列学宫今欲求全经于千百年之下也难矣
 哉然韩愈尝苦仪礼难读以为文王周公之法制粗
 在于是班固艺文志以鲁高堂生所传博士礼十七
 篇其篇数与仪礼同则此书固非全经亦必古人之
 所遗也所以信仪礼者则曰仪礼经也礼记传也故
 仪礼有冠礼有昏礼礼记则有冠义昏义仪礼有士
卷十三 第 20b 页 WYG0968-0518b.png
 相见礼有乡饮酒礼礼记则有士相见义乡饮酒义
 仪礼有乡射礼有大射礼礼记则有乡射义大射义
 仪礼有燕礼有聘礼礼记则有燕义聘义礼必有义
 义以释礼缘文义以考之礼记特仪礼之传耳人知
 信传而不知信经焉何欤然宋乐史谓仪礼有可疑
 者五岂无见而然哉以汉儒传授曲台杂记后马融
 郑众始传周官而仪礼未尝以为教授一疑也周礼
 缺冬官求之千金不可得使有仪礼全书诸儒不献
卷十三 第 21a 页 WYG0968-0518c.png
 之朝乎班固七略刘歆九种并不著仪礼魏晋梁陈
 之间是书始行二疑也聘礼篇所记宾行饔饩之物
 禾米刍薪之数笾豆簠簋之实铏壶鼎瓮之列考之
 周官掌客之说不同三疑也其中丧服一篇盖讲师
 设问难以相解释之辞非周公书四疑也周官所载
 自王以下至公侯伯子男皆有其礼而仪礼所谓公
 食大夫礼及燕礼皆公与卿大夫之事不及于王其
 他篇所言曰主人曰宾而已似侯国之书使周公当
卷十三 第 21b 页 WYG0968-0518d.png
 大平时岂不设天子之礼五疑也今考其书犹有可
 疑者在焉吉凶军宾嘉皆有礼也而军礼独阙自天
 子至士皆有冠礼而大夫独无乡饮酒礼有党正以
 正齿位而今独不载焉宾礼之别有八燕礼之别有
 四皆冠以士夫射之礼独名曰仪朝遇之礼不录而
 独存觐礼其他礼食不载而独有公食大夫礼谓是
 书无残阙杂乱也可乎哉但古之全经不可见而人
 心天理之品节犹之古也彼信之者止信其仪文必
卷十三 第 22a 页 WYG0968-0519a.png
 出自古人耳果自信于心而真知其为天秩之礼乎
 疑之者亦疑其非古之全礼云耳果反之吾心而真
 见其天则之相悖乎盖经虽不全亦赖汉晋诸儒补
 缉之力犹及见古礼之遗所以朱子与草庐吴氏惓
 惓于是书也我朝礼仪定式大明集礼是即今之仪
 礼也考礼仪者考之国典及文公家礼而用之于今
 焉则虽谓仪礼至今存也非谩语矣噫真会古人之
 心师古人之意则仪尚不足以尽礼也况于仪礼之
卷十三 第 22b 页 WYG0968-0519b.png
 遗经哉
  读礼记叙
 尝闻礼记非全经亦非醇乎经也壮年细心诵绎渐
 通大意盖古先圣王承天道治人情典制经曲虽不
 复睹其全然亦未尝不因记载而获睹其绪馀焉虽
 多杂于汉儒之补缀而圣贤之邃言奥旨炳然如赤
 日行空岂皭火能淆其明哉或曰礼乐不可斯须离
 缺者补之杂者剔之不亦赖于后之人乎曰礼乐通
卷十三 第 23a 页 WYG0968-0519c.png
 乎造化作述赖乎圣明未易言也近于四十九篇各
 因其类以相属分为八款庶诵习者易为力耳若夫
 订證遗经则自有精通礼乐者在
  礼记大旨
 尝玩易系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此礼之所自来而先圣法天以制礼乎故皋陶谓五
 礼为天秩中庸谓亲亲尊贤之等杀礼所生也孔子
 所定礼乐莫可考矣世传三礼如礼记一书得非古
卷十三 第 23b 页 WYG0968-0519d.png
 礼之遗乎当夏商之衰孔子尚叹杞宋之文献不足
 徵矣今于千百年后犹得见古人之遗礼亦何幸也
 想汉庭经师转相与撰次所闻故高堂生后苍辈记
 述秦灰之后获存什一于千百皆不可知然其初积
 二百馀篇至大戴删为八十五篇小戴复删为四十
 九篇今赖其传述得以好古而敏求焉然其撰述于
 高后者文辞意义果无所增损二戴所删定果一无
 阙失错杂乎但记者融滞浅深弗齐而纯疵自不可
卷十三 第 24a 页 WYG0968-0520a.png
 掩然精义良法渊源所自要皆古先圣贤之绪馀决
 非汉儒所能创始以肇后世之宗也善学者得先圣
 遗意于掇拾煨烬之馀而此心无体之礼得徵之古
 礼以定准则间有庞辞赘语略之可矣礼一也周礼
 仪礼礼记既各一其编集则其作述志意各有攸当
 何必以经传纲目分属之也矧礼记自有纲目存焉
 析之虽三百三千不足尽其详总之只一理而已矣
 何也天则蕴之德性典则著之训谟统同之中固有
卷十三 第 24b 页 WYG0968-0520b.png
 散殊者在而散殊之内未尝无统一者寓也予尝病
 其篇章浩博未易会归因各以其类别之为八曲礼
 内则少仪玉藻一也哀公问燕居閒居檀弓曾子问
 二也礼运礼器大传缁衣表记坊记三也乐记四也
 冠义昏义乡饮酒义射义聘义投壶五也丧大记丧
 小记服问间传三年问问丧奔丧服四制杂记六也
 祭法祭义祭统郊特牲七也王制月令学记文王世子
 明堂位经解儒行深衣八也盖亦取其意义相近者
卷十三 第 25a 页 WYG0968-0520c.png
 统归一类不特便于诵习检阅而先圣制作本旨亦
 易以领会且俾学者精神并归一款不至涣散已尔
 若夫原次篇目曷敢紊乱之哉
 礼犹体也体不备君子谓之不成人曲礼篇先儒取
 以冠礼记者岂徒记古人之虚文哉盖曲礼三千其
 体备于一身者委曲详悉不如此不足以曲尽其必
 至之情也夫人德性中森然天则毕具如心神之思
 虑经纬百端如耳目口体之视听言动亲疏贵贱之
卷十三 第 25b 页 WYG0968-0520d.png
 交际事使天人幽明之对越骏奔以及衣服饮食升
 降进退大而死生常变小而洒扫应对至纤至悉至
 广至赜皆出乎天理人情之自然也只举动稍越乎
 礼而曲折之未当则耳目无所加手足无所措赧然
 不可以为人矣何也此心自乱其天然之条理而行
 道间当其回旋转折稍不循其涂辙则一步不可行
 也然致曲者岂徒取诸周身之仪度而安排布置于
 其间哉篇首曰无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此礼
卷十三 第 26a 页 WYG0968-0521a.png
 之所以自然曲尽而散殊中自有统同者在况以此
 求之四十九篇何一而匪一敬之曲成哉内则记闺
 门之轨范即曲礼行于家庭之间也少仪记小学之
 支流馀裔即曲礼行于仪节之小也玉藻记天子诸
 侯之服冕笏佩诸制即曲礼行于朝宁之表也故三
 篇统属曲礼一类皆人身随时随处所以曲致其自
 然之敬也人见曲礼若此乎严肃未免谓圣人有意
 以敛束乎天下之身心不知先圣亦因人心之敬有
卷十三 第 26b 页 WYG0968-0521b.png
 不容自已者故著之章程为万世法耳学者诵习此
 类而有得焉不特古礼仪文节度一一可循即由此
 心之无不敬以发见于四体周旋折旋中规中矩自
 然与天则吻合讵止肌肤有会筋骸有束己哉
 人受天地之中以生以为动作礼仪威仪之则所谓
 命也即所谓礼也在天谓之天则在物谓之物则圣
 人承天道治人情不过乎物则而已虽礼之曲折千
 变万化与时皆宜孰知物则自有不可过者在乎观
卷十三 第 27a 页 WYG0968-0521c.png
 哀公问大礼如何又问人道谁为大故孔子曰古之
 为政爱人为大所以治爱人礼为大所以治礼敬为
 大即首篇无不敬之意也中间虽由大昏以及仁人
 孝子不过乎事亲如事天事天如事亲而礼于是乎
 至矣燕居记孔子以礼教子张子贡子游然礼所以
 制中而礼有九大飨有四未易言也閒居记孔子以
 礼教子夏然必达礼乐之原以致五至而行三无未
 易窥也檀弓记大礼之曲而中也曾子问记夫礼之
卷十三 第 27b 页 WYG0968-0521d.png
 变而通也夫孔子雅言不越执礼而百王典礼赖以
 折衷此类六篇皆孔门问答之语其中微辞奥义渊
 乎莫测约言之不过乎物则焉耳苟学匪物格知至则
 不能神明其本原洞晰其变化拘拘乎仪节之末欲
 动容周旋中礼也难矣哉
 礼原于太一合天地四时阴阳日月五行万物而浑
 乎一体惟人者天地之心鬼神之会万物之所体也
 但本诸矢者谓之运备诸人者谓之器虽云道本运
卷十三 第 28a 页 WYG0968-0522a.png
 而无所积器则滞而有所拘然天道其运乎人道其
 器乎运非精器非粗天人合一器即运之有体者是
 也礼运记帝王礼乐之因革及阴阳造化之流通于
 以原夫礼之所由起礼器记学礼者成德器之美行
 礼者明用器之制而一器二义不可泥也大传言人
 道有三无非记祖宗人亲之大义缁衣记在上之人
 为下民之则效表记记君子之德有表仪之著见坊
 记则谓礼禁乱之所由生犹坊止水之所自来盖取
卷十三 第 28b 页 WYG0968-0522b.png
 以礼坊民之义也此六篇大约统论天地帝王以及
 人之所以体备乎礼者谓非曲礼之大原哉学礼者
 必器以乘运而究竟乎人道之大始斯可以系民好
 树民表而礼之大坊于兹乎定矣
 阴阳之气充塞乎天地和敬之德贯彻乎人心宣之
 为声乐其天地人之声教乎凝之为象礼其天地人
 之象教乎然非礼自礼乐自乐也人心之和畅发之
 为德音而乐之肃肃清明即礼也人心之庄敬发之
卷十三 第 29a 页 WYG0968-0522c.png
 为德容而礼之雍雍温柔即乐也何也一阴一阳之
 谓道天地之阴阳不能离孰谓礼乐之可离哉乐记
 具载礼记中正礼乐不相离之意也但详玩乐记自
 由人心生以至手舞足蹈不过乐声乐舞音容节奏
 已尔其于声气之元制器之法俱未之及焉然于礼
 乐相须同节同和主盈主减谆谆乎皆古先圣人之
 遗意且谓人生而静天之性也乐主反情以归性而
 精义具存文亦醇雅不杂惟于此潜神默会真识夫
卷十三 第 29b 页 WYG0968-0522d.png
 阴阳礼乐通一无间则声律身度凡五音六律自合
 乎天地之中和庶古乐之全经在吾心矣于乐制乎
 何有
 先圣制礼各有义存焉然其数可陈其义难知苟徒
 习熟其仪文度数而不达其义则亦不过宗祝有司
 之事尔已是故冠者礼之始也圣王重冠所以明成
 人之道也昏礼者礼之本也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
 宗庙下以继后世也乡饮酒礼明君子之相接尊让
卷十三 第 30a 页 WYG0968-0523a.png
 洁敬所以使民知尊长养老以成教也射必行乡饮
 酒之礼所以明长幼之序而各射己之鹄各绎己之
 志也燕礼者所以明君臣之义而旅行献酬皆有差
 等不敢紊也聘礼所以明贵贱而联邦交也投壶则
 又其射之细者耳此类以义名篇其礼文制度咸载
 诸仪礼兹各陈其义以释之虽谓仪礼为经义为传
 亦可矣惟射于仪礼不相涉然射侯者射为诸侯也
 此果射之义乎若郑氏释昏义以夫人嫔世妇御妻
卷十三 第 30b 页 WYG0968-0523b.png
 悉归之后宫而为天子之昏且为之分夕诬经甚矣
 学礼者其慎辨诸
 子之于亲无所不用其至孟子谓养生不足以当大
 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故必诚必信凡棺椁衣衾之
 设擗踊哭泣之节亲疏冠服之等皆丧礼当慎重者
 故周官以丧礼哀死亡也丧大记记曲礼行于大丧
 丧服小记固记丧事之小然释丧服传也丧服问记
 始丧及丧服之制间传记丧服轻重之宜三年问记
卷十三 第 31a 页 WYG0968-0523c.png
 丧必三年之义问丧记悲哀敛袒免杖之节奔丧记
 在外闻丧而奔之礼丧服四制记丧服之制必有仁
 义礼智四者而后可以当送终之大事杂记虽以记
 丧为主然兼言三患五耻观蜡取盗之事故谓之杂
 也要之此类十篇悉丧中之曲礼也夫圣人制礼文
 必称情一本乎哀恸迫切之衷而为之品节云尔惟
 读其文绎其义始见作者之意皆人子真情不容自
 已者其如行不著习不察何哉
卷十三 第 31b 页 WYG0968-0523d.png
 周礼大宗伯专职理幽故祭祀之典教著十伦礼重
 五经至云惟圣人为能飨帝惟孝子为能飨亲祭典
 岂易言哉祭法记祭祀之法也凡禘郊祖宗庙祧坛
 墠靡不具列祭义记祭祀之义也凡疏数敬怠反始
 报魄靡不详明虽法见于外义存于中而有其法必
 有其义故相次以名篇祭统记祭祀之本有法有义
 统之则本于心故曰外则尽物内则尽志此祭之心
 也郊特牲虽记祭天之礼而杂冠与昏当各以类附
卷十三 第 32a 页 WYG0968-0524a.png
 但即郊礼之杂他篇杂可例推矣郊社宗庙三才之
 道也非识天地之心洞性命之理欲飨帝飨亲以接
 三才之奥也难矣惟于此类研穷古人记礼之精蕴
 不徒举其法且析其意会其统则不待对越在天而
 其心常若与神明交幽明感通理之必然矣
 易曰嘉会以合礼又曰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岂仪
 节云乎哉凡帝王之创设天地之时令学制经解何
 一非礼何一而非吾之所当会通者彼王制虽记于
卷十三 第 32b 页 WYG0968-0524b.png
 汉太常博士弟子未必尽合乎王者之制而历代法
 制亦赖以流传月令虽记于秦吕不韦未必真合乎
 古明堂之法而十二月所行之政令亦藉以记载学
 记虽无当于大学然古者建学造士之轨范亦得有
 所据文王世子虽中杂周公践祚之语而文武为世
 子与周公教世子皆至教所在明堂位虽适以彰鲁
 国之僭而君臣上下尊卑前后各有定位亦因以存
 焉经解中云霸王之器恐非孔子所道而六经之教
卷十三 第 33a 页 WYG0968-0524c.png
 实分别不爽儒行其条十有五旨意重复必非孔子
 之言而古儒之重行是或一道也若深衣则纯记其
 制焉此类八篇篇各一义果有志典礼须博识兼收
 萃众美而观会通焉古礼庶几其可以复矣
 问孔子谓人之生也直又谓斯民也三代直道而行
 者也孟子谓直养而无害且易云直方大书云寅直
 清诗云其直如矢均之乎以直为尚也礼独有取于
 曲焉何哉曰子独不闻直而无礼则绞乎彼子为父
卷十三 第 33b 页 WYG0968-0524d.png
 隐父为子隐曲亦甚矣孔子何为谓直在其中也真
 信得父子相隐直在其中则曲礼不待辨矣譬之梓
 匠轮舆必以规矩成其方圆然规无圆之形也苟为
 不曲安能成其圆乎矩无方之形也苟为不曲安能
 成其方乎子无局于方圆之器惟执规矩以运明巧
 斯曲成万物而不遗矣
 问凡学礼记者莫不病其纰缪庞杂之太多也子析
 其类得不思以祛其杂欤曰他书之阙误难识礼记
卷十三 第 34a 页 WYG0968-0525a.png
 之错杂易知矧人皆知之矣何必决去之为快耶想
 秦法大严汉惠始弛其禁文景时诸儒尚只以口耳
 相为授受难必字句之不讹也然各篇匪出一人虽
 本圣人之意实皆汉儒之文见有浅深故理有通塞
 笔有工拙故辞有纯疵况敷衍波澜太多未免华而
 失实可尽律以圣门之记述哉虽然圣经久湮蝌蚪
 残缺得似经者皆经也况其传流各有自来也但师
 门各守章句或古礼中杂以时制而莫之察或古文
卷十三 第 34b 页 WYG0968-0525b.png
 参以今文而莫之辨传久失真岂一朝一夕之故哉
 二戴虽明礼然匪深于圣人之学者或删述间杂以
 己意亦不可知愚谓篇章皆汉儒之组织礼制必先
 圣之流传依今文求古礼得意忘言何必讹舛之尽
 祛而后深于礼哉
  曲礼
 至哉礼之曲也人肌肤有会筋骸有束耳目手足以
 视听行持有则也由衣服饮食由执事居处毕有轨
卷十三 第 35a 页 WYG0968-0525c.png
 有物也猗其曲也以有至也猗其至也以能曲也故
 不曲不足以为礼非礼而曲君子谓之辟若谄不谓
 曲也是故奉之当心也天子上之矣国君取其衡大
 夫绥之矣乃士则当带而提何曲也性之直者靡然
 矣君之与尸也接武耳大夫继武矣士间一武曰中
 武无徐趋皆然谓必接武也继也中也其则也何其
 曲也性之直者靡然矣其疾趋欲发成其为趋也而
 手足无移以不失其庄圈豕行不举足成其为圈豕
卷十三 第 35b 页 WYG0968-0525d.png
 也而齐如流襜如以不失其齐端行颐霤如矢直也
 乃弁行屦剡剡起矣执圭玉则举前曳踵蹜如也诸
 布武有则也一何曲也性之直者靡然矣古席地而
 坐奉席如桥衡平也设席有乡顺阴阳乃其间函丈
 也若尽后也尽前也如有则不得过何曲也盖奉席
 一天授坐而坐以为恭也乃授立受立而坐勤之矣
 故立受立也不坐何曲也性之直之者靡然矣饮食
 之有祭也敬让道也其饮之食之也欲其饮食之也
卷十三 第 36a 页 WYG0968-0526a.png
 乃客祭主人顾兴辞曰疏食不足祭其飧兴辞曰飧
 食不足为飧也何曲也品食有水土之品焉岂必备
 尝不质问其尝否曰子亟食于某乎嫌亿其未尝也
 道术有六官之分岂必兼通不质问其能否曰子习
 于某乎善于某乎嫌亿其未学也何曲也性之直者
 靡然矣故曰一之于性情则两失之矣一之于礼义
 则两得之矣此之谓也礼义者性情之极也夫礼之
 有曲也由物之有则也引类而申之众动交于身而
卷十三 第 36b 页 WYG0968-0526b.png
 动于前何非则也其曲何可得爽也毕公之命曰惟
 公懋德克勤小物彼以小物为无当而忽之者穷大
 而失其归者也惟毋不敬乃见天则
  曲礼
 礼也者所以约束人之身心使一循乎天理中正之
 则者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一敬焉尽之矣礼记四
 十九篇虽其中多孔门师弟问答语要皆古礼之遗
 或亦不免为汉儒杂乱而其不可易者自有在也然
卷十三 第 37a 页 WYG0968-0526c.png
 必首曲礼二篇岂无谓哉曲礼之为教也凡升降进
 退食息起居应对唯诺至纤至悉莫不有一定之规
 矩存焉自天子至庶人自幼学至期颐未有一人能
 越斯礼亦未有一息能越乎斯礼者也故曰道德仁
 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
 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
 亲班朝治军涖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
 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
卷十三 第 37b 页 WYG0968-0526d.png
 明礼甚矣礼之切于人也后之人犹以此为仪文度
 数之末节何哉盍思人之所以为人自吾心之念虑
 以达诸一身随所应接各有条理三千三百夫固天
 然自有之等杀也所以谓礼犹体也体不备君子谓
 之不成人诗曰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
 遄死极言人不可无礼也且学者习斯礼亦各不齐
 有见于礼可固人肌肤之会筋骸之束则谓致礼治
 躬检束不可不严不免矫强拘迫之劳有见于至礼
卷十三 第 38a 页 WYG0968-0527a.png
 不让至敬无文则谓礼以制心仪节非其所尚不免
 乎疏略简亢箕踞跛倚之病是皆不知正心修身直
 内方外其礼本一致也观孔子尝谓恭而无礼则劳
 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是礼
 本自然而劳葸乱绞则非礼矣又谓非礼勿视非礼
 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即四勿字其所以克己复
 礼何尝无勉然之功哉况礼谓之复于以复还吾性
 之所固有匪由外铄我者知此斯可与语礼也斯可
卷十三 第 38b 页 WYG0968-0527b.png
 与语礼记之全经也说者又谓孔子大林放之问以
 知本也曲礼谓非礼文不可而曲则仪节烦矣不知
 曲礼正俭戚之意也所以首云毋不敬俨若思安定
 辞安民哉孰谓敬非礼之本哉惟毋不敬则穆穆缉
 熙翼翼昭事而俨若思安定辞其模写居敬样子可
 谓最亲切矣凡修己安人安百姓一以贯之而程子
 谓一言可以蔽三千三百之全经者此也信斯言也
 将以礼为外乎视于无形听于无声其心之所以齐
卷十三 第 39a 页 WYG0968-0527c.png
 庄而中正者固纯乎天则而不踰将以礼为内乎坐
 如尸立如齐其身之所以整齐而严肃者一安乎天
 则而不过是以动容周旋中礼非盛德之至不能苟
 动不以礼虽知及仁守庄涖未善也尚可以为仪文
 末节而少之耶或又以为天理在人心原有大中至
 正之则率履之间自与礼合虽曲礼少仪内则诸篇
 亦不能于人心有加也是又不知规矩准绳之制岂
 能于人心之明巧有所加乎世之欲为方员平直者
卷十三 第 39b 页 WYG0968-0527d.png
 不能不藉规矩准绳以运其明巧于不已周旋曲折
 之礼岂能于人心之条理有所加乎而世之欲周旋
 中规折旋中矩者不能不由曲礼以达其条理于不
 穷但规矩非圣人之明巧不能制而曲礼非圣人之
 天理中正孰能定之使世之人莫不由之哉可见是
 礼也圣人不过先得我心之同然自曲礼以下诸篇
 要皆反覆以发明斯礼至曲之蕴耳圣人制之庶民
 由之无贵贱无古今日用乎曲礼不见其繁且劳此
卷十三 第 40a 页 WYG0968-0528a.png
 所以为圣人易简之学
  月令举要
 中星孟春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日月会于陬/訾斗建寅)
 仲春日在奎昏弧中旦建星中(日月会于降/娄斗建卯) 季春
 日在胃昏七星中旦牵牛中(日月会于大/梁斗建辰) 孟夏日
 在毕(昏/翼)中旦婺女中(日月会于实/沈斗建巳) 仲夏日在井昏
 亢中旦危中(日月会于鹑/首斗建午) 季夏日在柳昏火中旦
 奎中(日月会于鹑/火斗建未) 孟秋日在翼昏建中旦毕中(日/月)
卷十三 第 40b 页 WYG0968-0528b.png
 (会于鹑尾/斗建申) 仲秋日在角昏牵牛中旦觜觿中(日月/会于)
 (寿星斗/建酉) 季秋日在房昏虚中旦柳中(日月会于大/火斗建戌)
  孟冬日在尾昏危中旦七星中(日月会于析木/之泽斗建亥)
 仲冬日在斗昏东壁中旦轸中(日月会于星/纪斗建子) 季冬日
 在婺女昏娄中旦氐中(日月会于玄/枵斗建丑)
 帝神春帝太皞神勾芒 夏帝炎帝神祝融 中央
 帝黄帝神后土 秋帝少皞神蓐收 冬帝颛顼神
 玄冥
卷十三 第 41a 页 WYG0968-0528c.png
 日春甲乙 夏丙丁 中戊己 秋庚辛 冬壬癸
 数春八 夏七 中央五 秋九 冬六
 音春角 夏徵 中央宫 秋商 冬羽
 律孟春大蔟 仲春夹钟 季春姑洗 孟夏仲吕
  仲夏蕤宾 季夏林钟 中央律中黄钟之宫
 孟秋夷则 仲秋南吕 季秋无射 孟冬应钟
 仲冬黄钟 季冬大吕
  十二月听朔之处
卷十三 第 41b 页 WYG0968-0528d.png
 孟春青阳左个仲春青阳太庙季春青阳右个孟夏
 明堂左个仲夏明堂太庙季夏明堂右个中央土太
 庙太室孟秋总章左个仲秋总章太庙季秋总章右
 个孟冬玄堂左个仲冬玄堂太庙季冬玄堂右个
  月令辨
 月令一书其所记时令之正政事之善虽传之后世
 有不可得而废者然以为周公作则自蔡伯喈始也
 以为吕不韦作则自陆德明始也尝以二氏之言质
卷十三 第 42a 页 WYG0968-0529a.png
 之将以为周公耶孟夏令大尉则大尉乃秦官非周
 人之司马也季夏令百县则郡县为秦制非周人之
 乡遂也季秋受来岁之朔日则建亥为秦正非周人
 之建子也而蔡之说其果然欤将以为吕不韦耶则
 参木赭衣之世何取于孟春之布德坑儒焚书之世
 何取于仲春之释菜罢侯置守之世何取于季夏之
 封侯况始皇十二年不韦已死矣至十六年秦始兼
 并天下以十月为岁首而陆之说其果然欤然则是
卷十三 第 42b 页 WYG0968-0529b.png
 书始于何代作于何人也曰补葺而订證之者汉儒
 力也夷考其世大尉之职郡县之制汉实因之布德
 之诏释菜之礼汉实有之岁朔始于建亥诸子分王
 受封汉初实行之谓其出于汉儒之补葺者此也但
 其中有可訾议者不容不辨彼四时所主之帝所祀
 之处所祭之物天子所居之室所乘之车所驾之马
 所载之旂与夫衣玉食谷牲器何其拘琐鄙陋一至
 此也是故东方之帝必曰大昊者出于邹衍五行之
卷十三 第 43a 页 WYG0968-0529c.png
 说后儒推其相生以德始于木故大昊主春夏火也
 炎帝以火继木故主夏中央土也黄帝以土继火故
 主中央秋金也少昊以金继土故主秋冬水也颛帝
 以水继金故主冬古者盛德之君亦多矣何特于此
 数君专主四时又安知木德必始于太昊也且黄帝
 少昊父子也父子之间必主土金之相继也耶德莫
 备于尧舜又何四时之配祀乃不得与也曲礼之五
 祀曰户灶中霤门行是矣祭法加为七祀古无有也
卷十三 第 43b 页 WYG0968-0529d.png
 惟见于汉儒之记礼乃于春则祀户夏则祀灶中央
 则祀霤秋祀门冬祀行又以阴阳出入盛衰言之而
 所祀各一其处何哉且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此
 五脏属五行不可易者也今乃春祭先脾夏祭先肺
 季夏祭先心秋祭先肝冬祭先肾郑氏曰此以五脏
 之上下次之春为阳中于藏值脾故脾为尊据五脏
 肺最居上何为不尊肺而四时所祭之物果合其序
 否也王者南面听天下向离而治自有常居何至春
卷十三 第 44a 页 WYG0968-0530a.png
 居青阳夏居明堂秋居总章冬居玄堂又列大庙左
 右以配十有二月而使其每月迁徙往来无定所哉
 天子所乘之车不过五辂或祀天或即位或田猎之
 事取其所宜则有之若车马旂章衣玉必欲四时各
 一其色所食各一其味所用各一其器不亦失之太
 拘忌耶噫汉去古未远故诸儒之得于传闻者尚多
 古人善政但以己意證订附会不免为见闻所局而
 可訾议者亦不少耳善观月令者能别纯訾而于古
卷十三 第 44b 页 WYG0968-0530b.png
 人顺时之意实可会而通矣
  明堂位辨
 成王幼周公为冢宰摄政以王命赏罚天下何尝去
 北面之礼而居非常之位哉明堂乃曰周公朝诸侯
 于明堂之位天子负斧依南面而立又曰周公践天
 子位果如是则周公居尊矣曾谓周公如果有是乎
 金縢曰武王既丧管叔及其弟流言于国曰公将不
 利于孺子公乃为诗以贻王蔡仲之命曰惟周公位
卷十三 第 45a 页 WYG0968-0530c.png
 冢宰正百工群叔流言继以蔡仲克庸祇德周公以
 为卿士乃命诸王邦之蔡书曰公作诗以贻王乃言
 命之王而后封仲于蔡周公曷尝负斧依南面而立
 当时以为天子哉以周公为天子则成王何以处此
 周公特辅政耳群叔且有不利之言使实践祚而朝
 诸侯岂特群叔流言已哉谬之甚也又曰以周公有
 勋劳于天下封周公于曲阜地方七百里命鲁公世
 世祀以天子礼乐此又谬乱之甚者予尝辨其不然
卷十三 第 45b 页 WYG0968-0530d.png
 矣鲁昭公曰吾何僭哉子家驹曰设两观乘大辂朱
 干玉戚以舞大夏八佾以舞大武皆此天子之礼也
 观春秋书初献六羽书郊书望书新作南门新作雉
 门及两观无非恶鲁人之僭天子所谓礼乐征伐自
 诸侯出也何得谓鲁用天子礼乐兼虞夏商周之制
 也孟子以鲁俭于百里彼乃以为七百里周书以唐
 虞官百夏商官倍彼则以有虞官五十夏后官百戾
 经违古莫此为甚至其大可怪者乃曰鲁之君臣未
卷十三 第 46a 页 WYG0968-0531a.png
 尝相弑也天下以为有道之国其果然乎夫春秋一
 书鲁只十馀君隐为桓所弑子般闵公公子赤皆戕
 于乱臣昭公哀公皆见逐十二公之中相弑害己如
 此而谓未尝相弑何也盖彼未尝观春秋故妄说至
 此后世不察乃据以为礼经其谬乱又何如哉
  王制
 论古帝王之制必有文献可證斯可以信今而传后
 也孔子欲言夏商之礼而杞宋不足徵正以文献为
卷十三 第 46b 页 WYG0968-0531b.png
 不足耳孟子欲言周制而诸侯已去其籍其详不可
 得而闻焉可见王制之书古无有也其作始于汉文
 帝令博士诸生采辑古典而附益之也何疑哉今观
 其书言爵位则采孟子之文言官则采左氏之文言
 巡狩则采书之文其馀杂以公谷等说纵使于诸经
 传一无所悖尚不可以语周之成书也况其杂乱牴
 牾不可胜言耶夫孟子以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
 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彼则分子男为二位而
卷十三 第 47a 页 WYG0968-0531c.png
 不及天子孟子以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
 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彼则不言君之位而
 惟五等此其等位既以异矣其馀则皆孟子之全文
 也又以大国次国小国无异制而皆有上士七十二
 人若诸侯上士七十二人则中士下士又当何如吾
 恐一国之内安足以禄养之也谓四海之内九州州
 方千里州建百里之国三十七十里之国六十五十
 里之国百有二十州凡二百一十国并九州计之则
卷十三 第 47b 页 WYG0968-0531d.png
 为千七百七十三国周制诸侯已不可知矣其见于
 春秋者并附庸不过百八十国见于左氏传不过倍
 加之耳借谓僻陋小国未尝尽见于经而又或见侵
 于彊大恐亦未必如其所定之数也天子之县内方
 百里之国九七十里之国二十有一五十里之国六
 十有三凡九十有三国古者畿内不以封建诸侯虽
 有公卿采地而谓之百里七十里计九十有三国也
 有是事哉谓天子使其大夫为三监监于方伯之国
卷十三 第 48a 页 WYG0968-0532a.png
 国三人古亦何尝有三监之名乎惟周封武庚于商
 虑其煽乱乃命管叔蔡叔霍叔监之安得谓国各有
 三监而谓其为古之制乎此亦因周礼有立其监之
 语而推演之亦安必其为天子立监之定命也又谓
 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无事而不田曰不敬夫田
 狩之举虽乘农隙以讲武然天子一日二日有万几
 劳民不暇果何时得无事也文王不敢荒于游田至
 于日昃不遑暇食而谓之无事不田曰不敬而且以
卷十三 第 48b 页 WYG0968-0532b.png
 不敬归之乾豆宾客君庖之需吾又不知蒐田狝狩
 之礼果何为而设此也谓诸侯祫则不禘禘则不尝夫
 禘之为祭大祭也王者当禘其祖之所自出乃谓之
 禘春秋书皆讥其僭也何得为诸侯之祭乎若指虞
 夏之制固如是恐亦不至以天子之祭为诸侯之祭
 也已然则古制之善虽赖此以存者不少孰知皆孔
 子之无徵也孟子之不闻也则又安必为古之制哉
 况所记与诸经传多相背驰而必欲执此为古制亦
卷十三 第 49a 页 WYG0968-0532c.png
 何以信其无也耶至杂之为礼经而谓为孔子所定
 之礼则谬实甚矣
  鲁僭礼乐
 礼记曰成王以周公有大勋劳于天下故赐鲁世祭
 以天子之礼乐或曰此鲁惠公时周平王命史角赐
 以郊庙之礼故史角留于鲁要之鲁用天子礼乐谓
 其出于天子之赐者皆非也夫武王末受命至成王
 时周公制礼作乐而教典大明人咸知名分所在不
卷十三 第 49b 页 WYG0968-0532d.png
 敢僭踰乃公力也岂有周公方薨成王遽以天子礼
 乐赐鲁即大坏周公之典礼乎诚如是则周公谥当
 何称葬用何礼必王而后可也然庙谥曰公葬礼亦
 公天子礼乐何用哉成王非庸君伯禽非庸臣毕公
 召公非庸相必不为此悖礼乱常之事以启后世僭
 窃而𨗳之以乱阶也或疑非成王时是矣谓平王赐
 惠公也亦岂然哉其意以治朝贤君则典礼不紊而
 衰世庸主则赏赐滥行故疑在平王之世独不思周
卷十三 第 50a 页 WYG0968-0533a.png
 辙虽东鲁在当时不过为次国耳大国如齐楚晋宋
 敌国如郑卫陈蔡设周平王以私意厚鲁而各国岂
 肯嘿然而已乎又肯以上世无功德而甘处弱鲁后
 乎以晋文之霸襄王藉其功以反正至请隧则曰王
 章也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恶也惠公于
 平王何有哉然则孰赐之也曰未尝有赐之者鲁自
 为之也孔子曰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
 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
卷十三 第 50b 页 WYG0968-0533b.png
 矣此圣人所以正名分惧乱贼而作春秋也惟名分
 一有不正礼乐征伐不出于天子故诸侯僭拟相仍
 冠履倒置而春秋书禘书郊正以见鲁之僭用礼乐
 云尔厥后乘大辂载弓矢作丘甲设两观并用天子
 礼乐其势乃至此极岂惟鲁哉晋用六军僭天子之
 军也晋人曰以寡人之未禘祀僭天子之祭也甚者
 吴楚乃僭称王而无所顾忌矣苟不明春秋书郊书
 禘之旨而直以鲁之礼乐有所赐为荣则晋之六军
卷十三 第 51a 页 WYG0968-0533c.png
 禘祀亦有所赐乎此所以谓成王平王之赐二说皆
 非也或者又以鲁颂有云龙旂承祀六辔耳耳春秋匪
 懈享祀不忒皇皇后帝皇祖后稷然则鲁人之所以
 颂美僖公者亦非欤曰鲁僭郊禘已非一日后人又
 皆安常习故莫觉其非以为君之功德而颂美之矣
 借曰出于天子所赐其于僖公功德何与也观春秋
 书公会齐侯于淮以见僖公服楚之役而颂乃谓淮
 夷卒获则诗人之颂果可尽信否乎噫孔子于诗之
卷十三 第 51b 页 WYG0968-0533d.png
 鲁颂则存而不删春秋于鲁之郊禘咸笔而不削惟
 合诗与春秋并观之则汉儒记礼之谬不待辨而见
 之矣
  诸侯专征
 天子握命讨之权诸侯无专征之义诸侯专征大无
 道之世也谓诸侯赐弓矢得专征伐孰为此说耶毛
 苌释诗孔安国释书郑康成释礼杜预释左氏皆有
 是说焉诸儒皆有是说宜必有所见矣孰知是说一
卷十三 第 52a 页 WYG0968-0534a.png
 倡适以启僭乱之萌哉惟辟作福惟辟作威臣如有
 作福作威则害家亡国之道也凡人臣行一爵赏施
 一刑罚不由上命则有专作威福之罪况征伐大事
 天子重权诸侯方得弓矢之赐即可专之乎诸侯专
 之则非有道之天子矣天子有道则人不得而专也
 稽诗书之训可辨矣仲康之世夏少衰矣如嗣侯之
 征羲和书谓之嗣征史官嫌其若嗣侯之专征必曰
 嗣后承王命徂征有周之盛猃狁猖獗矣周王为出
卷十三 第 52b 页 WYG0968-0534b.png
 车之诗命将以讨猃狁而南仲之令众也乃谓自天
 子所谓我来矣可见治世明主必不以征伐之权假
 人也迨东周无政日以凌迟诸侯始僭乱妄相侵伐
 不由王命至于叔季大夫执其权矣故圣人伤之曰
 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礼乐征伐
 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
 世希不失矣深痛周之失政一至此也于是始作春
 秋初则述诸侯之僭中则议大夫之专也奈何谓诸
卷十三 第 53a 页 WYG0968-0534c.png
 侯可得而专乎彼诸儒之见或以弓矢为征伐之物
 弓矢赐于天子则征伐即可专矣不知古者诸侯有
 大功天子赐之弓矢及圭瓒盖殊礼也赐之圭瓒也
 使得为鬯以祭先也赐之弓矢也使得以待王命征
 不庭也故王制曰诸侯赐弓矢而后征伐谓之而后
 未尝不本于王命也安得遽谓其得专乎哉晋文侯
 有攘戎之大功平王赐之弓矢作文侯之命未尝有
 专征之语彤弓之诗亦以锡有功之诸侯未尝有专
卷十三 第 53b 页 WYG0968-0534d.png
 征之命也盖诸儒不究诗书之旨特因王制之语而
 失之故耳况春秋一经书征书伐书灭书取书入书
 战书围书讨无非罪其无王命而擅兴师也若有弓
 矢之赐即可出征则当时王室弱而诸侯彊欲弓矢
 之赐也何难哉得赐弓矢之国即可专征春秋之战
 皆义战而敌国亦可以相征矣此所以诸儒之说倡
 而后世恃彊跋扈皆得藉口实而启僭乱之萌也岂
 小小哉或曰史记崇侯虎谮西伯于纣纣囚西伯于
卷十三 第 54a 页 WYG0968-0535a.png
 羑里后纣赦西伯赐之弓矢斧钺得专征伐于是伐
 崇作丰何也曰崇固当伐而命之伐者必纣有是命
 也向使纣无是命文王一得弓矢之赐即敢擅伐崇
 密以修谮己之怨而纣岂能容之乎或曰左氏尝载
 管仲之言曰昔召康公命太公且曰五侯九伯汝实
 征之此言又何也曰太公之贤使有王命得征伐五
 侯九伯可也何尝使太公得以专之乎若晋文侯之
 子孙恃其先世得弓矢之赐齐太公之子孙恃有康
卷十三 第 54b 页 WYG0968-0535b.png
 公之言皆可以专征诸侯是乃周成王平王教之僭
 而导之乱孔子有道无道之言亦不足信也已通于
 帝王大纲纪者慎毋惑于诸儒之说
  五至三无
 尝诵孔子閒居篇辞若与论语不类绎其旨渊乎微
 矣可以神明未可以意识测可以默体未可以言说
 尽也及体会久之乃知圣训虽浩无涯涘而流派脉
 络实出一源是故志之所至诗亦至焉诗之所至而
卷十三 第 55a 页 WYG0968-0535c.png
 礼而乐而哀亦罔不至焉然则诗礼乐哀之皆至谓
 其一源于志也非欤乐主声也而无声礼主体也而
 无体丧主服也而无服可谓至矣究其所起无声之
 乐气志不违无体之礼威仪迟迟无服之丧内恕孔
 悲是五至悉起于气志谓其源于志也非欤天无私
 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奉斯三者以劳天下可谓
 无之至矣然嗜欲将至有开必先天降时雨山川出
 云而奉三无私一出于清明在躬志气如神谓其德
卷十三 第 55b 页 WYG0968-0535d.png
 参天地者一源于如神之志也非欤可见志根于心
 发言为诗履之为礼乐之为乐悲之为哀总之为性
 情之德一也虽曰礼也乐也哀也皆以无为至而三
 无不越五至外也天地日月其覆载照临至公无私
 而奉三无私之神志与天地日月同归于无也明矣
 则是无也岂无无亦无之谓乎噫神本无方如春夏
 秋冬之运于天如神气风霆之载于地瀰漫六合化
 生百物孰得而私议之哉气志在人至于如神不可
卷十三 第 56a 页 WYG0968-0536a.png
 测识拟议非孔子从心所欲不踰矩无可无不可者
 其谁能之然揆厥所自一根乎志学于兹益信虽然
 匹夫不可夺志一念颛精且能贯金石通鬼神矧至
 圣于志之所至精神融结如鸟覆卵孚化翼飞不可
 窥测此所以谓之如神而圣不可知也故曰哀乐相
 生正明目而视之不可得而见也倾耳而听之不可得
 而闻也虽志气塞乎天地惟其无私所以谓之无惟
 其无也此所以谓之极至无以加也讵知是无也在
卷十三 第 56b 页 WYG0968-0536b.png
 孩提不学不虑在圣人不思不勉一毫人力不与哉
 非无乐也乐在其中不知手舞而足蹈也何声之有
 非无礼也亡于礼者之于礼也无不中何体之有非
 无丧也墟墓兴哀道墐死伤为我心恻何服之有要
 皆本于如神之志充塞天地不期至而自至也特患
 志之有未至耳惟志至焉则五志三无如鼓答桴如
 钟应梃一出乎天性自然即喜怒哀乐未发之中发
 皆中节之和是也谓之未发不睹不闻而非有也故
卷十三 第 57a 页 WYG0968-0536c.png
 乐无声礼无体丧无服也谓之发皆中节莫见莫显
 而非无也故诗礼乐哀之相生不可得而睹闻也真
 志学者惟戒惧乎不睹不闻吾慎吾独而中和位育
 乃其所自至者极之为天载无声无臭而中庸赞其
 至也视彼专志以求虚无者奚啻天渊所以学莫先
 于辨志
  人者天地之心
 天高地下庶物化生类聚群分不可数计韩退之原
卷十三 第 57b 页 WYG0968-0536d.png
 人以鸟兽之微总归人类人最灵秀不过庶类中之
 一耳虽参赞天地惟至诚能之礼运篇乃谓人者天
 地之心五行之端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是人人
 皆天地之心矣果天道阴阳专指气言地道柔刚专
 指质言人道仁义专指心言乎哉盖太极两仪分为
 五行五行滋为五味感为五声形为五色而色声臭
 味又区别万殊人在天地间未有不食味别声被色
 而生而别有所谓人也然其所以为天地之心者岂
卷十三 第 58a 页 WYG0968-0537a.png
 离色声食味外别有所谓心乎何也心不在焉视不
 见听不闻食不知味与草木鸟兽夫复何异是故人
 之为人莫不具腑脏肢体以成身具灵明知识以成
 心形色天性浑身皆心而其窍则发于耳目口也凡
 有血气者同得万物之味以为食而辨其味者非人
 乎五味不可胜穷苟匪人焉味亦莫知其甘旨不过
 充腹之需已矣同得万物之色以为视而辨其色者
 非人乎五色不可胜穷苟匪人焉色亦莫知其美恶
卷十三 第 58b 页 WYG0968-0537b.png
 不过娱目之具已矣同得万物之声以为听而辨其
 声者非人乎五声不可胜穷苟匪人焉声亦莫知其
 邪正不过悦耳之资已矣即此观之人之为人而异
 于庶类者为其有是心也然亦止为人之心耳谓为
 天地之心何欤夫人之心非块然血肉之谓也天地
 灵明之气充满宇宙惟人独禀其精英寂然廓然浩
 无涯涘随感随应惟变所适方寸灵觉与六合神明
 浑沦无间故人之听声存乎耳所以能听者天地之
卷十三 第 59a 页 WYG0968-0537c.png
 聪也视色存乎目所以能视者天地之明也食味存
 乎口所以能嗜而化为精神者天地之变化也是心
 之灵觉寓于形气流通两间卷舒阴阳往来今古巨
 囊寰宇微透毫芒广博渊深莫测其底止一人如是
 人人皆然一世之人如是世世皆然此所以人为天
 地之心也宜乎人人皆为天地立心矣其如人本大
 而咸自小何哉五色令人目盲五声令人耳聋五味
 令人口爽众欲交攻令人驰骛奔轶不可救药间有
卷十三 第 59b 页 WYG0968-0537d.png
 知自检饬而操存之者收视返听节食持斋未能自
 见本心洞晰天地虽坐忘坐驰彼善于此莫能究竟
 根源卒与草木同朽腐然则天地之心竟澌灭殆尽
 乎彼色声臭味人纵欲绝之终有不能绝者讵知声
 投乎耳耳本无声惟不为声所引焉则虽听以人之
 心实天听也色过乎目目本无色惟不为色所诱焉
 则虽视以人之心实天视也味入于口口本无味惟
 不为味所夺焉则虽嗜以人之心实天地为之变化
卷十三 第 60a 页 WYG0968-0538a.png
 而滋养之也斯人也浩气充塞天地道心吻合乾坤
 列为三才参为三极天地且赖以位也非天地之心
 而何可见心不离乎色声臭味实超然声色臭味之
 外此心之所以为心也人虽产于天地灵于万物实
 天地万物之主宰此人之所以为人也人可因声闻
 食色牿亡天地之心哉
  射义
 古人于射义必设侯以命中即诗猗嗟章所谓终日
卷十三 第 60b 页 WYG0968-0538b.png
 射侯宾筵章所谓大侯既抗是也汉儒记作射义乃
 曰射侯者射为诸侯也侯取诸侯之义已失之矣郑
 康成因之注周官司裘曰谓之侯者天子中之则能
 服诸侯诸侯以下中之则得为诸侯不亦愈失而愈
 远哉夫天子之于诸侯其初皆其兄弟子侄其后继
 世或祖父之列其在异姓必皆功德之后而为甥舅
 之国故天子待之不曰伯父叔父则曰伯舅叔舅所
 以亲之敬之宾之友之而后责之以臣顺岂敢于大
卷十三 第 61a 页 WYG0968-0538c.png
 射礼取射诸侯之义而待以禽兽之类哉周苌宏尝
 以诸侯不朝乃设狸首射之狸者不来也将以警不
 来者晋人怒杀苌宏而愈不服况无故而不以人道
 待诸侯耶且天子中之则能服诸侯盖天子固己服
 诸侯矣奚必射之中而后服也使万一不中则不能
 服诸侯矣奚可哉天子建万国亲诸侯使之世世守
 而勿失乃谓诸侯以下中之则得为诸侯则虽无功
 德而但于大射一中便得列土而封建乎郑氏之说
卷十三 第 61b 页 WYG0968-0538d.png
 盖亦祖射义而不知其非者也射义曰射中则得为
 诸侯不中则不得为诸侯观其下文犹以诸侯贡士
 于天子天子使射中者得与于祭则君有庆而益地
 不中者不得与于祭则君有让而削地得为诸侯者
 以有庆也不得为诸侯者以有让也即天子之赏罚
 诸侯惟在射之中否揆之书云五载一巡狩群后肆
 朝敷奏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孟子云入其疆土
 地辟贤俊用则有庆土地荒芜掊尅在位则有让己
卷十三 第 62a 页 WYG0968-0539a.png
 不相合况郑氏因其说诸侯以下射中则得为诸侯
 尤不可也昔晋侯齐侯相与投壶晋人谓寡君中此
 则为诸侯师齐人谓寡君中此则与君代兴皆中之
 识者谓晋人失辞晋固为诸侯师矣何待中壶为隽
 耶自是齐人与晋干戈相寻投壶之语启之耳以此
 知古人射侯必不取诸侯之义天子诸侯中之必不
 如郑氏之说明矣射义一篇虽中多古典而其大义
 已乖何可以垂训也况射特六艺之一耳稷契伊周
卷十三 第 62b 页 WYG0968-0539b.png
 未必其能射也羿逢蒙由基之徒皆射绝天下果得
 为诸侯者皆若人乎今而曰诸侯岁贡士于天子天
 子试之其容体比于礼节奏比于乐中多得与于祭
 不然则不得与选士以祭殆其然者但礼乐不实有
 于内而徒行于弓矢之间恐古之选士有不然者惟
 周礼乡大夫献贤能之书退而以乡射五物询众庶
 则有之何至如射义进爵绌地盖由于射也耶或曰
 古者不以射取士何谓侯以明之乎曰书谓钦四邻
卷十三 第 63a 页 WYG0968-0539c.png
 庶顽谗说若不在时侯以明之挞以记之书用识哉
 欲并生哉盖以四邻之臣若不在庶顽之重罪者则
 犹可㨵拭而勿弃之侯以明其艺挞以记其过书以
 识其非庶几与之并生可见试以射又挞其过侯与
 挞并施而据此为古之人选士之法也可乎哉汉儒
 据此以证二礼信哉愈失而愈远也已
  昏义
 天子听男教后听女顺天子理阳道后治阴德天子
卷十三 第 63b 页 WYG0968-0539d.png
 听外治后听内职故天子之与后犹日之与月阴之
 与阳相须而成此不易之理也昏义曰古者天子后
 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
 天下之内治天子立六官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
 十一元士以听天下之外治据本文亦无可疑但后
 儒谓夫人嫔世妇御妻即天子六宫中有名位之妾
 媵夫以天子之尊臣妾天下岂百二十人之足多哉
 但以理揆之一人御众女为古帝王定制其不可疑
卷十三 第 64a 页 WYG0968-0540a.png
 甚明奈何郑康成又注为当夕之说谓后当一夕三
 夫人当一夕九嫔当一夕二十七世妇当三夕八十
 一御妻当九夕每十五日而一周是说也何其鄙悖
 谬妄一至此极哉夫易之剥六五贯鱼以宫人宠非
 谓天子自后以下所以备数宫中者必无其人但大
 昏之义载为定数非徒当夕之说甚悖于理而以一
 人御众女古帝王必不以此立教也况内之夫人九
 嫔世妇御妻与外之公卿大夫元士其数一一相配
卷十三 第 64b 页 WYG0968-0540b.png
 虽以名义言之不应如此之舛而有名位者既定为
 百二十人则其馀服役又不知当有几千百人矣或
 以昏义本文既无可疑而世儒之说又不可信将以
 何者而折衷之哉盖天子统六官后统六宫特以阴
 阳内外而别言之耳苟真知世儒与康成所说之非
 则有三公必有三夫人有九卿必有九嫔有二十七
 大夫必有二十七世妇有八十一元士必有八十一
 御妻合一朝之外治不外乎六官而莫非天子之所
卷十三 第 65a 页 WYG0968-0540c.png
 统合廷臣之内职不外乎六宫而孰非后之所统哉
 即群臣百僚皆天子之命臣其妻莫非天子之命妇
 合百官朝于天子所以辅天子明章天下之男教合
 百官之命妇朝于后宫亦以助后明章天下之妇顺
 也使天下之百官悉敬承天子之男教则外和而国
 治矣使百官之命妇悉敬承后之妇顺有不内和而
 家理者哉以此言之则又何必夫人嫔与世妇御妻
 必为天子宫中有名位之妾媵而后可也尝读书有不
卷十三 第 65b 页 WYG0968-0540d.png
 迩声色之训中庸有去谗远色之言是圣人于色荒
 惟恐防之不早乃于昏义以此垂训万世吾不信也
 噫即此推其馀汉儒释经而经亡可胜慨哉
  封建疑议
 古今论三代封建之制惟孟子曰公侯皆方百里伯
 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其大略可据者如此质之武城
 列爵惟五分土惟三之说相吻合天子地方千里质
 之商颂邦畿千里之说无间然也王制封建之法则
卷十三 第 66a 页 WYG0968-0541a.png
 一循乎孟子然曰四海之内九州州方千里州建百
 里之国三十七十里之国六十五十里之国百有二
 十凡二百一十国天子之县内方百里之国九七十
 里之国二十有一五十里之国六十有二凡九十三
 国九州千七百七十三国天子之元士诸侯之附庸
 不与以应周千八百诸侯之数定为画一之法斩然
 不易何拘泥不通至此也夫以九州之地容千八百
 诸侯犹有近似者若如周礼大司徒建国之制则诸
卷十三 第 66b 页 WYG0968-0541b.png
 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诸侯四百里诸伯三百里诸
 子二百里诸男百里职方氏凡千里封公以方五百
 里则四公方四百里则六侯方三百里则十一伯方
 二百里则二十五子方百里则百男以周知天下夫
 以千里之地封公者四是四公各得二百五十里六
 侯各得一百六十六里十一伯各得八十九里二十
 五子各得四十里百男各得十里而男之国果止十
 里职方氏果与大司徒之说不相妨乎以职方言之
卷十三 第 67a 页 WYG0968-0541c.png
 虽海内之地止封六公九侯二十二伯五十子二百
 男地犹不足而周之诸侯果止于二百八十馀国而
 已乎若以大司徒之制言之春秋时有年表可考者
 止二十二国耳为公者三为侯者八为伯者五为子
 者五为男者一是二十二国已去七千三百里矣而
 周果二十馀国而已乎是皆不通之说也奈何后儒
 必欲以周礼大司徒职方氏所载与王制孟子之说
 强而合之有曰于天子言千里者兼军赋而言之于
卷十三 第 67b 页 WYG0968-0541d.png
 诸侯言百里七十里五十里者独举军制而言也于
 天子言万乘者以赋法通率也于诸侯言千乘者兼
 军赋而言也于诸公言五百里诸侯言四百里伯言
 三百里子言二百里者包山川土田附庸于疆理也
 于诸男言百里者独举出军赋之封疆也似乎不相
 倍矣然公侯之封如此其广则折海内九千里之地
 不足以容数十国而名山大川方数百里者果可以
 一国包之封疆之内焉否乎有曰周礼封疆方五百
卷十三 第 68a 页 WYG0968-0542a.png
 里径只百二十五里方四百里者径只百里方三百
 里径只七十五里方二百里径只五十里方百里者
 径只二十五里似与王制孟子不相倍矣然侯伯子
 之地虽已吻合而公之地多二十五里男之地仅得
 五十里之半况二十五里果可以为国君乎有曰天
 子畿内方千里者开方实万里也然则公侯方百里
 者开方则千里矣岂长则百里阔则一里之谓乎是
 皆求之不得其说故牵合傅会必欲强而通之而数
卷十三 第 68b 页 WYG0968-0542b.png
 说之龃龉不相合如故也噫以义揆之岂数说尽非
 耶盖今之去古时已远矣制已不可详矣九州之地
 截东南以补西北万里之幅𢄙犹相等也必曰公五
 百里侯伯三四百里则以今之地封三四十国而不
 足矣有是理哉惟孟子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
 男五十里庶几近之是故封疆虽有定制而山川土
 田附庸之锡则不在定数之中如鲁颂曰乃命鲁公
 俾侯于东锡之山川土田附庸曰泰山岩岩鲁邦所
卷十三 第 69a 页 WYG0968-0542c.png
 瞻奄有龟蒙遂荒大东如大雅曰王锡韩侯其追其
 貊奄受北国曰告于文人锡山土田可见山川土田
 附庸则又天子展亲报功之特典而不可以定制拘
 之矣设使天子尽以九州之地封建诸侯而无馀则
 巡狩述职有当庆而益以地者果削彼国之地以益
 此国亦不论土地远近为何如哉立国之初封建以
 定继世而王者欲以分封子弟必须灭他国而后可
 哉观周襄王以阳樊温原攒茅之田锡晋文原人不
卷十三 第 69b 页 WYG0968-0542d.png
 服乃至兴师以伐之亦以世守其地不肯遽从他人
 而山川土田犹有不属诸侯封疆之内者在也要之
 九州广狭本有不齐山川阻隔势亦靡定安得尽如
 周礼画疆分界若此其整齐耶孟子论井田曰此其
 大略也若夫润泽之则在君与子矣予于封建亦云
 然惟善考古者无泥于旧说而后可
  周礼总叙
 周礼一也古今论者不一是之者固未必天下之真
卷十三 第 70a 页 WYG0968-0543a.png
 是而非之者抑岂天下之真非乎稽诸孔孟之言其
 是非可辩矣何也彼谓是书非周公制作也窃恐法
 制周密详尽三代而下未有如此之尽美者孔子曰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安知是书非其方策之遗乎若
 以为尽出于周公之手也不惟封国建官中多可疑
 孟子曰诸侯恶其害己而皆去其籍岂籍去战国孟
 子止得闻其略秦皇焚禁书籍汉儒反得其详也耶
 可见是书也在春秋时尚有存者至战国而后澌灭
卷十三 第 70b 页 WYG0968-0543b.png
 无馀也已不然孔子所谓方策果何所指孟子所谓
 去其籍者非周礼之类乎意者汉虽承秦焚禁之馀
 然去古未远故诸儒犹得以习闻其说其体国经野
 大典宏纲未必非周家良法所仅存者而捃摭东迁
 以后如战国时制以杂乱乎其中者岂尽无也耶况
 周历八百馀载其礼制初虽定于周公而沿革润色
 时异世殊安知非东周之方策典籍又安知非汉儒
 所补辑也耶噫读周礼者于其是而真知其为前代
卷十三 第 71a 页 WYG0968-0543c.png
 之所流传于其非而真知其为后代之所杂乱师其
 意不泥其迹周公之心法不即此而会通哉
  周礼原委
 贾氏正义云按书传周公一年救乱二年伐商三年
 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所制
 之礼即此周礼也汉兴高堂生传十七篇自高堂生
 萧奋孟卿后苍戴德戴圣是为五传弟子所谓十七
 篇即仪礼也若夫周礼其出特后者马融传云秦自
卷十三 第 71b 页 WYG0968-0543d.png
 孝公以下用商君之法其政酷烈与周官相反始皇
 禁挟书特疾恶欲绝灭之故焚烧之独悉是以隐藏
 百年孝惠除挟书之律开献书之路时有李氏上周
 官五篇复入于秘府五家之儒莫得见焉孝成时刘
 向子歆校理秘书始得列序著于录略然亡冬官一
 篇以考工记足之时众儒并出共排以为非是唯歆
 年尚幼务在博览乃知其为周公致太平之迹具在
 于此柰遭天下兵革并起疾疫丧荒弟子死丧彼有
卷十三 第 72a 页 WYG0968-0544a.png
 里人河南缑氏杜子春尚在永平之初年且九十能
 通其义颇识其说贾徽及子逵大中大夫郑兴及子
 大司农众往传其业又以经书传记转相證明为解
 其时议郎卫次仲侍中贾景伯南郡太守马季良亦
 皆作周礼解诂然犹有参错同事相违二郑明理于
 典籍觕识周官之议存古字发微正读郑氏康成
 作周礼注多引杜子春郑大夫司农之义以赞而释
 之焉然则周礼起于刘歆而成于郑玄然孝存以为
卷十三 第 72b 页 WYG0968-0544b.png
 末世渎乱不经之书作十论八难以排弃之何休亦
 以为六国阴谋之书唯有郑玄遍览群经故能荅林
 硕之难作为训注使其义得条通焉其后唐太学博
 士贾公彦又撰周礼疏五十卷是为注疏云(觕粗通/)
  周礼考
 郑氏曰周公营洛邑于土中七年作六典谓之周礼
 致政成王以授之
 王文中子吾视千载而上圣人在上者未有若周公
卷十三 第 73a 页 WYG0968-0544c.png
 焉其道则一而经制大备后之为政者有所持循矣
 明道程子曰必有关雎麟趾之意然后可以行周官
 之法度
 横渠张子曰天官之职须襟怀洪大方能包罗统贯
 规模至大若不得其心欲事事上穷究凑合使如是
 之大必不能也
 蓝田吕氏曰周礼直欲使无一物不得其所故其书
 无一言而非仁
卷十三 第 73b 页 WYG0968-0544d.png
 朱子曰周礼一书皆是从容广大心中流出 又曰
 周官遍布精密乃周公运用天理烂熟之书
 昆山王氏曰六官治教礼政刑事上下四方覆藏宥
 密如天地四方之六合缺一不可大如六乡六遂六
 军小如六牲皆六官合而后具如六出之花六瓣具
 而后花成缺一不可也一职修可以扶颠持危拨乱
 世而反之正六职修则天下大和万物咸若矣 又
 曰周官物各付物如天地之化大之日星垂教河岳
卷十三 第 74a 页 WYG0968-0545a.png
 效灵小之草木之一华一实鸟兽之一羽一毛靡不
 相对成文非物物刻而雕之 又曰周礼有必不可
 复者如后妃夫人与尸宾献酬天子与邦君送迎揖
 让是也至宫府为一体王后世子之动有式法寓兵
 于农取士以贤选用宦寺府史胥徒制驭诸侯四夷
 后世舍此无以为治 又曰周官中有原兼官不别
 设官者有其官相联不得不兼者有平日不设临事
 设之事毕复罢者皆使人以其所能用人以其馀力
卷十三 第 74b 页 WYG0968-0545b.png
 故事治而功不妨官设而禄不费所以善也
  周礼本旨
 古籍备载先代建置法纪独周礼一书最为详密是
 非存亡姑置无论然读是书不可先有是非存亡之
 成心横于胸臆惟依周礼究竟周礼俾一官一职明
 其司掌总其统属多之若增一赘疣少之若缺一成
 数此亦未可以己意裁决之也须从书外洞见作者
 本意于六官源委透彻底里自度可与周公面相质
卷十三 第 75a 页 WYG0968-0545c.png
 疑问难周礼全书尽在我胸中经之纬之一无所眩
 然后度其时势审其治体是非存亡灼然如烛黑白
 庶不为后人论议所挠乱矣不然徒逞意见是今非
 古移前补后祗见其妄也反以滋后生之惑也予甚
 闇陋于各经书不敢自衒小慧妄加删补革易旧章
 或露管窥则直述所见以就正有道然欲于是书而
 提揭纲领晰其会归尤为急务近世王明斋氏于周
 礼颇得肯綮鄙见多与之合又何必别自为说耶
卷十三 第 75b 页 WYG0968-0545d.png
 天官冢宰天统万物天子立冢宰以统御百官曰天
 官冢宰取其调剂邦治协于中和也大宰之职掌建
 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小宰掌建邦之宫刑以治
 王宫之政令宰夫掌治朝之法以正王及三公六卿
 大夫群吏之位掌其禁令其官属凡六十皆王宫后
 宫之事冢宰无所不统宫正而下主宿卫及王之左
 右内宰而下主内政及后之左右膳夫主食酒正主
 饮宫人主宫室典妇功主女功内司服主衣服医司
卷十三 第 76a 页 WYG0968-0546a.png
 主疾病罔有一事一物出于他门违于法式者俾王
 及后率由天道也其大府而下八职皆财赋之官而
 亦属焉盖九贡九赋九式已见于大宰小宰之文八
 政以食货为先欲均天下必自理财始万物皆天物
 故宰致国用有大府掌出入之权百官府皆天职事
 皆天工故宰百官听邦治而特司会一职总焉六十
 属皆主在上之事天覆象也
 地官司徒地载养万物安扰地道也天子立司徒以
卷十三 第 76b 页 WYG0968-0546b.png
 安万民徒谓统徒众也大司徒之职掌建邦之土地
 之图与其人民之数以佐王安扰邦国小司徒掌建
 邦法乡老各掌其所治乡之教而听其治其属七十有
 五俱主教养万民士农工商四民尽乎民矣六乡多
 士故卿大夫之属详于教六遂多农故遂人而下详
 于养市商也司市而下治商人之教工则见于冬官
 司保氏主辅王躬及教其左右司谏司救掌畿内之
 教也地之所生莫大于土载师任地也土均均人平
卷十三 第 77a 页 WYG0968-0546c.png
 土也封人守畿封之土虞衡主山林川泽之土门关
 守土者也仓廪土地所出牧人畜养牺牲土所产也
 牛土畜六十属皆邦本之事也
 春官宗伯春出生万物宗尊伯长也天子立宗伯掌
 邦礼以事神为上报本反始亦反其所自生也大宗
 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礼以佐王保邦
 国小宗伯掌建邦之神位肆师掌立国祀之礼以佐
 大宗伯其属六十九秩序皆天所命天府奉若天道
卷十三 第 77b 页 WYG0968-0546d.png
 也大卜筮占梦视祲冯相保章听命于天和同天人
 之际也典命典瑞司服巾车司常礼之秩序也郁人
 司尊彝司几筵行礼之器也巫祝致礼之辞也诸史
 守礼之官也礼必有乐大司乐教王世子及国子以
 礼乐者也世妇内外宗教六宫以礼者也送死大事
 冢人职器专其礼都宗人治都惟宗礼家宗人治家
 惟宗礼鸡人春畜六十属合敬合爱春生象也
 夏官司马夏大也长万物也天子立司马掌邦政以
卷十三 第 78a 页 WYG0968-0547a.png
 平诸侯正天下大一统也官以马名兵所重莫有急
 于马者大司马之职掌建邦之九法以佐王平邦国
 小司马掌凡祭祀会同飨射师田丧纪掌其事如大
 司马之法其属六十有三大司马主天下之大事量
 人原师制畿封国也职方氏分职也都司马家司马
 简稽乡民也司勋司士诸子进贤兴功也皆大政也
 大仆节服氏格王正事也司士正朝仪之位正朝廷
 百官也九伐正万国也服不氏而下正禽兽也兵司
卷十三 第 78b 页 WYG0968-0547b.png
 马之用器则有司甲司兵司弓矢马司马之乘畜则
 有马质校人战司马之事戎仆主军政之御司右主
 车之右环人挈壶皆有事于战者也兵莫大于自卫
 守险虎贲旅贲备辇毂以卫王掌固司险掌疆设险
 以守国也兵莫大于防微杜渐怀方氏训制治于未
 乱匡人掸人消息于未萌也它若司爟主火夏气也
 小子羊人主供羊夏畜也弁师首服夏象也六十属
 万物相见品汇咸亨之象也乃司马辨论官材进士
卷十三 第 79a 页 WYG0968-0547c.png
 之贤者于王诏爵诏禄诏事奠食司士掌其版王制
 记之矣
 秋官司寇象秋气严肃收聚敛藏乎万物天子立司
 寇掌邦刑义以正万民也大司寇之职掌建邦之三
 典以佐王刑邦国诘四方小司寇掌外朝之政以致
 万民而询焉士师掌国之五禁以佐右刑罚其属凡
 六十有一司刑以定罪司刺以参伍赦宥掌囚以拘
 系司厉以收孥掌戮司圜以收教皆刑官遂士县士
卷十三 第 79b 页 WYG0968-0547d.png
 方士讶士朝士各掌其地之刑也司𨽻禁杀戮禁暴
 氏野庐氏蜡氏雍氏萍氏司寤司烜条狼脩闾衔枚
 主巡察布宪主警戒司约司盟主结信皆禁于未发
 刑期无刑也夫杀以止杀岂徒刑戮之是务乎司民
 掌民数属若曰王刑者民之司命以生生为心期于
 治而已杀敢不慎乎大行人掌邦交之礼又主以刑
 诘四方朝大夫都则都士家士主以法则驭圻内诸
 侯冥氏而下十二官刑及禽兽也职金五行秋属金
卷十三 第 80a 页 WYG0968-0548a.png
 犬金畜也六十属皆主裁物之过各正性命之象也
 冬官司空大宰事典曰以富邦国以生万民冬者万
 物之所终也万物成终必归其根亶空土也司空掌
 邦土天下之事所由成故命曰冬官空之言空也相
 天下之势所空缺而修治补助之是冬官之义也冬
 官官属其亡久矣汉孝惠除挟书律时李氏上周官
 五篇复入秘府五家之儒莫得见焉至孝成时刘歆
 校理秘书始得列序著于录略亡冬官一篇以考工
卷十三 第 80b 页 WYG0968-0548b.png
 记足之夫工特司空之一耳冬官讵止考工已耶或
 谓各属混于五官之中即欲于五官中摘其有关冬
 官者以补其缺是谓冬官原未亡也或欲象天文有
 土司空土工二星拟其属必有掌大均之事者有器
 府星拟其属必有掌器府之事者诸如此类皆补于
 五官之外也二者皆有定说孰敢必其然哉考工记
 虽不足以尽冬官而工其属也然则六官阙一如之
 何孔子尝叹吾犹及史阙文吾其阙之而已矣
卷十三 第 81a 页 WYG0968-0548c.png
 
 
 
 
 
 
 
 
卷十三 第 81b 页 WYG0968-0548d.png
  周礼是非
 周官书列于经几千百年矣戾于经而列于经此予
 所以不得不辨其非也予岂得已哉贾氏曰六经祸
 于秦惟周礼最后出也以始皇特恶之故禁绝加严
 也此理不然北宫锜问周室班爵禄之制孟子谓诸
 侯恶其害己而皆去其籍可闻其略而不闻其详方
 战国时周室犹存诸侯彊大不禀周制已灭去其故
 籍也是周公所制之典夫子所正之经已不传于世
卷十三 第 82a 页 WYG0968-0549a.png
 也故虽孟子博学大儒不得闻其详何待秦之祸而
 后亡始皇禁绝之严故后出乎岂当时有周礼而孟
 子不见之乎孟子且不见周礼汉世焉得而有之有
 之则非周公之旧后儒为之章章矣然秦汉去周未
 远使其洪儒硕学请闻周礼之旧作为一书使后知
 所本又何幸耶故虽非周公之亲笔谓之周礼亦可
 也今乃不然所载之典大抵以衰世之制为盛世之
 典其背理伤教甚众以理度之特出于汉儒之才高
卷十三 第 82b 页 WYG0968-0549b.png
 而不深于道者欤所以不能使人尽信也夫成周之
 制语其最大者莫若建都也又莫若封国也又莫若
 设官也仿其言皆与他经不合言建都之制则戾书
 洛诰召诰之旨言封国之制则戾书武成与孟子之
 说言设官之制则戾书周官之六典此其事之最大
 理之最明而皆与古书戾则其小者可知矣
  建都之制(周人求地中以建国畿方千里故郑氏/曰周公居洛营邑于土中七年使成王)
   (居洛邑其说信矣然犬戎作难平王始迁居洛/邑盖前此未以为都故也然则谓成王居之何)
卷十三 第 83a 页 WYG0968-0549c.png
   (哉若但测景求地中而不居顾/谓之王畿王国宁有是理哉)
 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由是
 建王国制其畿方千里土圭之法不见于地经惟见
 于周礼大司徒及典瑞玉人之官以是测日景长短
 求与土圭等盖谓周公营洛邑之事郑氏谓周公居
 洛营邑于土中七年使成王居洛邑夫周公营洛邑
 未尝与成王居之也至犬戎之难西周已丧平王始
 迁居焉今指洛邑谓之王国王畿即谓成王居之岂
卷十三 第 83b 页 WYG0968-0549d.png
 不戾乎若但测景求地中而不居则不得谓之王畿
 王国也此其说失之明矣且王者之居必求地中何
 耶古之圣人定都建国特取其便于时尔尧都平阳
 舜都安邑文王居丰武王居镐何必其地之中耶贾
 氏谓五帝以降惟汤亳得地中尧舜虽不得地中而
 政令均天下治者以并在五岳之内周之岐镐处
 五岳之外故周公东居洛邑此因郑氏而愈失之也
 尧舜文武之治若不施仁政于民则居地中何益徒
卷十三 第 84a 页 WYG0968-0550a.png
 居地中与五岳之内即能令政教均天下治者陋儒
 之见也且先儒谓今颍川阳城为地中故置中表若
 然周公何不即都阳城乃营洛邑乎洛邑去阳城亦
 远矣既求地中而不以为都何耶又曰日南则景短
 多暑日北则景长多寒日东则景夕多风日西则景
 朝多阴说者谓凡日景于地千里而差一寸南表千
 里景短一寸北表千里景长一寸有是理乎若千里
 即差一寸万里乃差一尺也此已不可况谓东表去
卷十三 第 84b 页 WYG0968-0550b.png
 中表千里昼漏半中表景得正时东表日已昳矣是
 地于日为近近故得景夕西表去中表千里昼漏半
 中表景得正时西表日未中是地于日为近西仍得
 朝时之景此甚不可也日月丽天万里同晷才去千
 里之间地中得正时在东之景已夕在西之景方朝
 若然是夏日之至昼漏方半东去地中千里之人以
 西方之朝为夕西去地中千里之人以东方之夕为
 朝使相去数千里之外则当以昼为夜以夜为昼矣
卷十三 第 85a 页 WYG0968-0550c.png
 即虽蛮夷之地穷日际月窟之所居亦不至是昔尧
 命羲和宅嵎夷命羲叔宅南郊命和仲宅昧谷命和
 叔宅幽都皆以观日景之出入短长阴阳气候之偏
 正未尝闻四方日景之异如此又曰天地之所合也
 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夫谓
 之中国居天地之中者以外有东夷南蛮西戎北狄
 之为中也其蛮夷之地或相蓓蓰或相什百在四夷
 之域广狭自不同中国之内但止一洛正为天地之
卷十三 第 85b 页 WYG0968-0550d.png
 所合四时之所交其果然乎故营王邑者欲居天下
 之中使四方道理均此则可矣而谓天地必合于此
 四时必交于此恐无是理也况于风雨之会阴阳之
 和无亦在人君德政应天心如何耳但居洛邑以求
 风雨之会阴阳之和空言也此无他盖见书召诰有
 王来绍上帝自服于土中之言故作周礼者衍其说
 也不知书所谓土中者但谓道里均耳使周公必以
 土圭测景求地中则书载营邑之事详矣岂得不言
卷十三 第 86a 页 WYG0968-0551a.png
 今观洛诰之书特云卜涧水东卜瀍水西何尝如大
 司徒及诸儒之说学者苟知成王未尝营居洛邑之
 说自可知其非也
  封国之制
 周礼封国之制先儒固有能言其非者俗学又为之
 委曲求通以误后世亦不能无辩焉夫子以大国为
 千乘之国又曰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
 者至孟子荅北宫锜及慎子之言与武王列爵分土
卷十三 第 86b 页 WYG0968-0551b.png
 之制无少差异则大国不过百里次七十里次五十
 里周法固然也又曰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则
 孔孟非特闻武王周公之制盖亲见当时之诸侯则
 然汉儒作王制亦同独为周官书者以公五百里侯
 四百里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百里与书论语孟子
 礼记之言并戾无有疑其为非者何也陋儒郑氏释
 王制方曰武王初定天下更以五等之爵增以子男
 而犹因殷之地以九州之界尚狭也周公致太平斥
卷十三 第 87a 页 WYG0968-0551c.png
 九州之界封有功诸侯大者五百里最小者百里盖
 据大司徒之文夫尧舜夏商周之地不过九州考周
 职方掌天下之图无以过于禹贡之域禹之疆域东
 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夫既已穷于海至
 于流沙将何所斥广哉借能斥大边境取荒外之地
 亦不可增封于内此必不然也或曰诸侯之地当如
 孟子之言至开方之说则如司徒所记故其言封疆
 皆言方者开方之法也王制云方千里者为方百里
卷十三 第 87b 页 WYG0968-0551d.png
 者百若据实千里而言则不得有方百里者百亦开
 方法也此百里之国开方得百里之国者四公当为
 四百里此言五百里者锡之以附庸故也伯七十里
 开方得七十里之国者四则为二百八十里举成数
 可为三百里子五十里开方得五十里之国者四故
 为二百里据此说亦非也以公侯之地开方已不得
 五百里之数又益之以附庸若公侯有附庸则自伯
 而下亦当有附庸合以公侯则又不合于伯子矣况
卷十三 第 88a 页 WYG0968-0552a.png
 子男同五十里今以子五十里开方得二百里而男
 开方止于百里何哉说者又强通以为男实有二十
 五里何所据而云然王制有曰古者以周尺八尺为
 步今以周尺六尺四寸为步古者百里当百二十一
 里六十步四尺一寸三分然则孟子周官里数之不
 同抑尺之有短长耶借谓尺有短长其百里当后之
 百二十一里有奇周官祇但云诸公之地封疆方百
 二十里何至相去数倍辽远之甚乎是又不可也不
卷十三 第 88b 页 WYG0968-0552b.png
 知为此异说者盖汉儒见周之衰诸侯相侵吞灭小
 国开疆拓地至于数百里之广乃以为周制乎子产
 曰古者列国一同今大国数圻若无侵小何以至焉
 孟子曰周公之封于鲁为方百里者五又曰今海内
 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观此则春秋之大国
 非复一同也战国时鲁乃五百里齐乃千里此则周
 官书执以为据也又职方氏曰千里封公方五百里
 则四公方四百里则六侯方七百里则七伯方二百
卷十三 第 89a 页 WYG0968-0552c.png
 里则二十五子方百里则百男皆非古之制不可信
 也故曰举衰世之典而为盛时之制此类是也
  建官之制
 周礼事之最大者莫如建都封国之制予既辨其非
 古矣然未为甚也至其言设官则甚矣据书周官称
 唐虞官百夏商倍之继之曰仰惟前代时若训迪厥
 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少师少傅少保曰三
 孤而后及于六卿周之官制可据惟此成王仰惟前
卷十三 第 89b 页 WYG0968-0552d.png
 代则大率依唐虞夏商之制耳今观周礼乃无三孤
 三公之官不志其大而志其小于理安乎为之说者
 乃曰三公之尊坐而论道故不列于官谬说也成王
 言六卿所治之职何尝以配天地四时今以冢宰曰
 天官而天事反在春官乃曰天取兼总之义夫天之
 至尊惟万乘可称曰天王曰天子岂以人臣而得称
 天乎司徒谓之地官尤无意义古者司徒掌教教以
 人伦今乃掌土地之事则是司空掌土地非司徒掌
卷十三 第 90a 页 WYG0968-0553a.png
 教也宗伯掌礼谓之春官春者物之生五行以象仁
 今谓之礼岂主教也哉司马掌兵而谓之夏官夏方
 物之盛反用兵乎惟司寇掌刑谓之秋官犹可矣司
 空掌土谓之冬官又无理也使成王有职于天地四
 时则书言之矣书既不言所取又无义汉儒臆说可
 知也又小宰谓天官以下其属各六十计为三百六
 十官说者谓象日月星辰之度今观自太宰至履人
 官凡六十有三自大司徒至藁人官凡七十有九自
卷十三 第 90b 页 WYG0968-0553b.png
 大宗伯至宗人官凡七十有一自大司马至家司马
 官凡七十自大司寇至家士官凡六十有六计五官
 之属已三百五十有二而冬官尚不与小宰之言自
 戾矣且其趋走之吏仆𨽻之职皆列于官内小臣内
 竖男巫女巫之类何为者耶甚者蝈氏去蛙黾壶涿
 氏除水蛊柞氏攻草木而方相氏蒙熊皮黄金四目
 为一官乎渎乱不经甚矣然此虽不可犹可强道也
 若乃乡官之制五家为比有下士为比长五比为闾
卷十三 第 91a 页 WYG0968-0553c.png
 有中士为闾胥四闾为族有上士为族师五族为党
 有下大夫为党正五党为州有中大夫为州长五州
 为乡有卿一人谓之乡大夫六乡之民不过七万五
 千家耳今每乡卿一人中大夫五人下大夫二十五
 人上士一百二十五人中士五百人下士二千五百
 人一乡之中自卿至下士凡三千一百五十六官合
 六乡计之则有万八千九百三十六官不知七万五
 千之家何似供之也虽尽土之所产赋之所入不足
卷十三 第 91b 页 WYG0968-0553d.png
 以给之至遂人言六遂之制又云五家为邻有邻长
 推而上之为里为酂为都为县为遂为鄙于乡之制
 并六家计之亦万八千九百三十六官六遂又能供
 之耶合乡遂之数则为三万六千八百七十二官据
 孟子王制诸侯而下士比上农夫食九人使六乡六
 遂之官皆食诸侯下士之禄则三万七千八百七十
 二官盖食三十万有馀人乡遂之中耕者凡几万人
 乃食三十万不耕之人乎况又不止皆食诸侯下士
卷十三 第 92a 页 WYG0968-0554a.png
 之禄况又乡遂之外他官至众内而三公三孤之属
 外而诸侯之臣不知其几借谓尧舜之世事简而建
 官少周之世事烦而建官多夏商不过倍唐虞之制
 周人亦不过倍夏商之制何得与夏商相甚乃数万
 倍耶盖彼但见成周建官之多而不计其数乃诞谩
 至此世儒酷信之不亦伤乎王氏曰王畿受天下财
 赋不当以财不足禄为疑不知官冗至此禄之当以
 何术世之陋学随人东西未有如汉郑氏近世王氏
卷十三 第 92b 页 WYG0968-0554b.png
 也作周礼者正以欺若人耳
  内宰之职(周人以辩宫九嫔九御之教责之内宰/然乎否乎夫以宫禁之密房帷之事非)
   (外官所治也女子未嫁教以妇言妇德妇容妇/功者女师之事也今内宰二人下大夫也其属)
   (又有上士四人中士八人府史胥徒之众而使/之出入宫禁以阴礼教皇后及九嫔无是理况)
   (谓之妇织纴组紃之/事内宰其果能教乎)
 夫男女之别正家所先先王以宫掖使令扫除之事
 不可无人于是不得已而用奄官以为之防未闻使
 外官治内事也后夫人以下欲无骄伪无嫉妒无谗
卷十三 第 93a 页 WYG0968-0554c.png
 言无私谒在人君正身以率之耳不正身以率之而
 使内宰之徒教之非也舜以匹夫妻帝之女使执妇
 道于虞书曰嫔于虞盖以德化之也文王能使太姒
 之有德亦身率之耳诗曰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
 于家邦皆非使人教之也在易之家人曰男正位乎
 外女正位乎内男女正天地之大义六二之爻辞曰
 无攸遂在中馈言妇人凡事无所专持主馈食于中
 耳今天官之属乃使九嫔世妇女御如女祝女史与
卷十三 第 93b 页 WYG0968-0554d.png
 焉春官之属乃使世妇世吏内宗外宗与焉在世妇
 则每宫卿二人是禁帏之内男女杂列其职岂分别
 内外之理哉古者内外言不出入于梱今使宫嫔而
 属六卿使朝臣而化九嫔周公必不为是也又曰凡
 宾客之祼献瑶爵皆赞说者谓王同姓及三王之后
 来朝觐为宾客者行祼礼时后则亚王礼宾王享燕
 之后则亚王献宾瑶爵后所以亚王酬宾也此又不
 可之甚者方宗庙之事后助王祭礼也宾客何得与
卷十三 第 94a 页 WYG0968-0555a.png
 后相酬即为王同姓三王后乎以在中馈正位乎内
 之妇人使之外接宾客杂与有司行祼献之礼则易
 家人之道不足为训也释者又引阳侯来朝于穆侯
 穆侯享阳侯夫人助君子酬于宾阳侯见夫人色美
 遂杀穆侯而窃其夫人故自后废享夫人之礼诚如
 是说则周礼制未足以经国家其弊乃至于使其臣
 窃君之夫人岂防乱之礼意乎予谓君有宾客必无
 后夫人祼献之礼此果有之则阳侯窃夫人之乱亦
卷十三 第 94b 页 WYG0968-0555b.png
 宜至于此矣盖此特汉儒以后夫人有助祭祼献之
 礼而谓宾客亦然世人惑其说不见其礼行于世故
 为阳侯窃夫人而废夫享之说也又曰凡建国佐后
 立市设其次置其序正其肆陈其货贿出其度量祭
 以阴礼此又不可也妇人无外事何得以立市乎说
 者谓后职主阴王立朝后立市阴阳相承之义若然
 凡事之属于阴者皆后主之也祭天阳也祭地阴也
 祭日阳也祭月阴也祭祖阳也祭社阴也然则祭地
卷十三 第 95a 页 WYG0968-0555c.png
 祭社祭月等事何不归之后乎吾闻神农教人日中
 为市者矣未闻后之立市也闻舜之巡狩同度量衡
 者矣未闻后之出其度量也王之事后不得与犹后
 之事王不得与也日昱乎昼月昱乎夜各不相侵而
 后得阴阳之义也是故牝鸡之晨周王数其恶哲妇
 倾城诗人记其乱历观圣经之训未有妇人与政者
 独汉儒序诗以求贤审官知臣下之勤劳为后妃之
 事盖悖礼乱常之谬说不可以训也作周官书者之
卷十三 第 95b 页 WYG0968-0555d.png
 说与序正同愚意所不可者三以阴礼教六宫教九
 嫔以妇职教九御一也凡宾客之祼献瑶爵二也凡
 建国佐后立市三也以为诚如此则阴阳非以相成
 乃以相侵为乱之本秦汉以来女祸相仍盖不知道
 者之说有以启之也可不戒哉
卷十三 第 96a 页 WYG0968-0556a.png
 
 
 
 
 
 
 
 
卷十三 第 96b 页 WYG0968-0556b.png
 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
 极四海之治归于王畿王畿归于王朝王朝归于王
 躬而王建其有极故辨方正位则前王后宫内外不
 相渎前朝后市义利不相干而朝廷正矣体国经野
 则王国王畿各止其所而邦畿千里正矣设官分职
 则天下之治大纲小纪靡不毕举矣所以大中至正
 为万民之表极焉而治道不出于此故六官之首皆
 以此语冠之也
卷十三 第 97a 页 WYG0968-0556c.png
  周礼六官
 绎曰易首乾象天礼首天官建冢宰法天易坤承乾
 地配天礼天官掌邦治象覆帱司徒掌邦教象持载
 盖教以宣治而地守卿配天也君治教天之道也天
 地设位而易行易乾元亨利贞礼宰统百官礼政刑
 事物有其官上法乎天行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
 通莫大乎四时宪天聪明法时顺布分职联事为民
 极莫大乎六官曰天官卿于六官并列何也曰易乾
卷十三 第 97b 页 WYG0968-0556d.png
 坤于六子亦并列也天地四时一不具即覆载生成
 之德讵有偏乎其并列象分异也其联事象功同也
 譬则风雨露雷共而化工宣生长收藏合而岁功成
 经脉奇络相传输而百体清和咸理也然何独事联
 也天官者以治教礼政刑事为其治者也地官者以
 教治礼政刑事为其教者也春官者以礼治教政刑
 事为其礼者也夏官者以政治教礼刑事为其政者
 也秋官冬官者以刑事治教礼政为其刑事者也譬
卷十三 第 98a 页 WYG0968-0557a.png
 言天而五土四时统于天言地而五运四气统于地
 春夏秋冬各以其时行而覆载生成之德各正具备
 也播五行于四时而木火土金水岁月日时干支子
 母迭而运也易先天图天地定位而雷风水火山泽
 错列以成体后天图帝出震齐巽相见致役说战劳
 坎终始乎变化成万物也其道一也宗伯掌其礼曰
 春官何也曰乾元统天礼三千三百一天故礼者体
 仁长人之纪也记曰宗伯之官以成仁司马掌邦政
卷十三 第 98b 页 WYG0968-0557b.png
 曰夏官何也曰政者正也司马掌政张皇六师赫赫
 濯濯而后能以万国宁大正人之道也譬则夏之日
 乎伊可畏而助长物也抑雷霆乎时雨乎殚迅动而
 震动优渥过化而不留也夏盛德在火故兵犹火火
 烈具举而民勿之有犯也故兵藏于民大设不用而
 诸侯自为正夏官卿之道也记曰司马之官以成司
 寇曰秋官司空曰冬官何也天地之气收而肃肃渐
 以威而终之藏以固也秋揫也司寇义刑义杀驱而
卷十三 第 99a 页 WYG0968-0557c.png
 纳之善象之曰秋官冬固藏司空居四民时地利藏
 而固之富有生之其象也大哉乎冬官之事典三富
 万民而夏官之董兵曰政秋官之制刑曰禁也明兵
 设不用刑有禁欲无犯也达天德矣易曰天地之大
 德曰生后世极兵刑之用于水德而世嗣竟殄则逆
 天用焉故也曰书周官有三公而礼经无列何也曰
 三公无官也天以紫宫枢极统万象而居其所不动
 不自显其光所以为神也帝以道揆法纪统六合而
卷十三 第 99b 页 WYG0968-0557d.png
 师保疑丞左右密勿不自劳于事所以为圣也周官
 论道而不及以六政以尊道也九经尊贤而不列之
 大臣惟贵德也故三公无官也天地者道之本也阴
 阳者道之运也三公者洞幽明之故握元化之统备
 渊浩之德神而明之默而成之不言而躬行之者也
 三孤者慎观三师之德行而审谕之于道者也公调
 而燮之孤审而亮之公微言而笃行之孤审象而弼
 丞之然后能襄于天道揆立焉是奥枢之任也孔子
卷十三 第 100a 页 WYG0968-0558a.png
 曰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曰前儒言之三公不备
 官也三公之有官皆六卿之上摄者也谅乎曰唯唯
 否否三公道揆之所出六卿法纪之首也议道揆者
 本天质道主格王心焉敷道治于民是故六卿老外
 倦勤于政内深喻于道则使之释政而任道其任矣
 奥者明之根明者奥之符不求端于奥而求于理明
 者末也既握枢于奥而兼以理明者悖也以师保之
 尊而复尸宰司之事即胡以平政是明圣之所不处
卷十三 第 100b 页 WYG0968-0558b.png
 也任六卿之务而复议调燮之道则何以凝道是明
 圣之所不能也且王者之于道也吁谟密勿靡息而
 豫怠焉师保傅者时省微而辅危以一之于道者也
 盖昔者武王克殷甫下车访箕子受洪范焉践祚三
 日就师尚父斋宿三日折行西向再拜受丹书焉而
 壹不备其官将王德无于此阙乎是明圣之所不为
 也其谓官不必备者难其人即不必其备可也而何
 可一无设也故三公不设而以为兼官若加官也周
卷十三 第 101a 页 WYG0968-0558c.png
 季世之事非公本所为建官意也曰周六服有群辟
 经不具何也曰六服有分土矣群辟有君道矣教不
 易政俗各因方王何敢知焉六卿分职列属王朝王
 畿井井秩秩而九牧有倡也且建牧立监太宰主之
 正畿疆立社稷大司徒专之太史掌其典职方掌其
 籍大行人掌其礼盖邦国六典咸受成于六官于王
 治岂有外哉记曰天子三公合以执六官均五政齐
 五法倡九牧以御治此之谓也
卷十三 第 101b 页 WYG0968-0558d.png
  周礼六官存亡
 周礼之亡也非真亡也杂之者诬之也周礼之不果
 行也非不可行也泥之者累之也以周礼之仅存而
 亡于不善学者之杂废于不善用者之泥也则圣王
 之法将遂至于坏乱而其心思之所继于是乎益穷
 古先圣王治天下之大经大法其可见于今日者莫
 如周礼周公相成王明圣述作跻世太和一时生养
 斯民之道固已备矣然犹虑天下之大后世之远无
卷十三 第 102a 页 WYG0968-0559a.png
 经制以维之则其势必不能无敝于是兼三王施四
 事夜以继日竭吾精神心术而为之举其大纲则其
 建官以六典其兵农以井田其取民以什一其养士
 以学校其治天下以封建其威民以肉刑及其节目
 则八法八柄九贡九两之序祭祀朝觐冠昏丧纪师
 田行役之详内而王宫阍寺嫔御丝枲之事外而畿
 甸侯卫要荒蛮貊之宜繁而星躔卜筮医巫工作之
 技细而昆虫鱼鳖鸟兽草木之微罔不具备彼其处
卷十三 第 102b 页 WYG0968-0559b.png
 心积虑上彻唐虞下垂万世纵嗣有辟王而其法制
 犹可维持而未坠者赖有周礼在也孔子去周公未
 远而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当时周礼在鲁所谓方
 策者岂即周礼耶孟子当战国时始言诸侯去先王
 之籍岂周礼在战国时诸侯即已去其籍耶遭秦焚
 书至籍散逸汉人得之煨烬之馀断简残篇编帙散
 乱而冬官遂亡河间献王购以千金不得刘德辈乃
 以考工记补之夫使冬官而果亡也则其补之也固
卷十三 第 103a 页 WYG0968-0559c.png
 无不可郑玄又从而注之夫使考工记而果可以补
 冬官也则其注之也亦宜今以周官考之自冢宰司
 徒宗伯司马司寇而下曰司空掌邦土居四民时地
 利则掌邦土者司空职也又以六典考之自治典教
 典礼典政典刑典而下曰事典以富邦国则富邦国
 者司空事也夫所掌而曰邦土则凡任土度地封域
 之广轮民物之众寡井牧之所经画焉者皆邦土之
 职也而所谓建邦土地之图与其人民之数制其畿
卷十三 第 103b 页 WYG0968-0559d.png
 域设其坛壝与夫土会土圭之法井邑丘甸之制正
 冬官之所专掌也而何以杂于地官之职乎以至载
 师封人遂人里宰之类此任土之职也何以属之邦
 教土方形方之类此封域之职也何以属之邦政野
 庐蜡氏墓大夫之类此道路茔域之职也何以属之
 邦礼邦禁其他如掌次掌舍幕人之类则皆以居舍
 供王之役者又何以属之邦治乎观此则其掌邦土
 之职散见于五官者可知矣邦国而曰富则凡山林
卷十三 第 104a 页 WYG0968-0560a.png
 川泽百材所自生庶物所自出财用之所取给焉者
 皆富国之事也而所谓辨九土之名物制天下之地
 征教之树艺敛其财赋与夫土宜土均之法鸟兽草
 木之繁正司空之所有事也而何以概之司徒之事
 乎以至虞衡兽䱷场圃司稼稻人之类则树畜之事
 也何乃属之安邦国山师川师之类则珍贡之事也
 何乃属之服邦国雍氏萍氏柞氏薙氏之类则薮泽
 之事也何乃属之诘邦国其他如巾车典路司裘司
卷十三 第 104b 页 WYG0968-0560b.png
 服追师染人之类则皆制车服以供王之用者又何
 乃属之平邦国和邦国乎观此则其富邦国之事杂
 出于五官者可知矣且以小宰所掌之六属考之一
 曰天官其属六十二曰地官其属六十三曰春官其
 属六十四曰夏官其属六十五曰秋官其属六十六
 曰冬官其属六十六官属合三百六十大事从长而
 小事专达未尝有馀欠也今以周礼所载之五官观
 之天官之属六十而羡其三教官之属六十而羡其
卷十三 第 105a 页 WYG0968-0560c.png
 十有九政官之属六十而羡其九刑官之属六十而
 羡其六冬官之属乃独全阙焉馀羡于彼而全阙于
 此独不可取盈乎故冬官错杂于五官而其职尚在
 是名虽为亡而实未尝亡也汉儒补以考工记而其
 职遂亡是名虽为补而实则已亡也盖徒以司徒之
 为地官遂以土地物产之事尽归地官职掌之中而
 不知司徒之掌邦教岂以度地居民之职皆为司徒
 教化之事乎矧以司空之官而槩之以饬化八材之
卷十三 第 105b 页 WYG0968-0560d.png
 事则其所以率属者其止于百工之职已乎以冬官
 之典而尽之于审曲面势之能则其所以佐王者其
 止于工事之式已乎或者因此遂指为汉儒附会之
 说不知其所附会者止于考工记一编而不可以病
 此书之全也或者又谓为文王治岐之书不知其所
 载者皆为天子之事而不可以言侯国之旧也或又
 因其九伐正邦四时教战遂诋为战国阴谋之书不
 知寓军政明教化此先王仁义之师也岂可以阴谋
卷十三 第 106a 页 WYG0968-0561a.png
 毁哉或又因其九赋敛财九式均用遂指为成周理
 财之书不知倡九牧阜兆民此先王惠养之政也岂
 专为理财设哉井田世业万世之良法也而王莽以
 之稔新都之乱则以土田劫夺既失民心而泉府市
 司扰害流于市里大非先王养民之本意矣况其以
 篡窃之奸而播毒痡之政其致乱岂特不善用周礼
 之失哉阜通货贿九职之所任也而王安石以之酿
 靖康之祸则以均输专利已非国体而青苗手实搜
卷十三 第 106b 页 WYG0968-0561b.png
 括遍于闾阎大非先王足国之常经矣况其以偏执
 之资而引凶邪之党其酿祸岂特不善用周礼之失
 哉善学者诚能因其缺以求其全师其意而不泥其
 迹则先王之治法复明而圣人之心法可见矣呜呼
 有关雎麟趾之意然后可以行周官之法度周公之
 制礼其仁天下之心为之也欲求圣人之法者求之
 圣人之心而已矣我国家稽古建官六卿分职礼乐
 明备典则昭垂其于成周建都立极之意固已得之
卷十三 第 107a 页 WYG0968-0561c.png
 而损益尽善至于冬官之书则俞廷椿吴幼清诸先
 生相继申明之而圣王仁天下之心可复睹其全矣
 虽然周公以内宰嫔妇宫正宫伯皆颁于天官而内
 府外府之出入服御庖膳之上供亦皆与焉其意微
 矣人君之寝处起居食息赐予冢宰莫不与闻而所
 以防微杜渐者得以预为之所至于师氏保氏之职
 所以诏王美而谏王失者又谆谆焉其所以养君心
 而正朝廷以及天下者固大臣职也成王之为令主
卷十三 第 107b 页 WYG0968-0561d.png
 也有由然哉
  周礼总意
 善读古人之书者在师其意而已矣苟得其大意而
 观会通焉则参互变易而法制之周莫非美意之敷
 施也若徒泥其迹则或详于此而略于彼或行于古
 而不可行于今或原错简阙文或后人增窜杂乱俱
 莫之能辨矣曾谓读周礼者可以局见拘泥之哉况
 先儒一是一非各有成说其书出自周公与否无论
卷十三 第 108a 页 WYG0968-0562a.png
 已彼体国经野设官分职后代法虽变更意多沿袭
 独官府一体兵农一致教士于乡而选举之三事于
 治体所关尤切乃后王皆莫之祖述焉则深可慨也
 尝读天官篇见其浩然广博靡不并包森然详密靡
 不贯彻真如天之含容遍覆无一物不在其生生中
 也非圣人既竭心思何其法之美善一至此哉盖惟
 王宫后宫莫非冢宰所统故宫正而下主宿卫及王
 之左右内宰而下主内政及后之左右无非欲王之
卷十三 第 108b 页 WYG0968-0562b.png
 赞襄使令罔非哲人常变守卫罔非吉士一匡王以
 正也所以王后世子动有式法寺人内竖悉有禁令
 王谁与为不善哉视后代宫中事宜虽宰相莫得预
 闻者相径庭矣然此惟得其宫中府中相为一体之
 意而变通之可也不然古今时势悬隔非特天子与
 邦君送迎揖让后妃夫人与尸宾献酬后世不可通
 行如宫阃之内岂府史胥徒所得与九嫔世妇岂内
 宰所教乎但宫府统摄内外联比此则天下根本所
卷十三 第 109a 页 WYG0968-0562c.png
 系真世世不刊之典也大司徒地官主土与民大纲
 在分土居民之法比闾族党州乡以施教化遂沟洫
 浍以正疆界通水利井邑丘甸县都以稽民畜起徒
 役而伍两卒旅军师之法寓焉是民制起于比闾邻
 里兵制起于伍两卒徒居则相与荷耒耜以相耕耨
 出则相与荷戈盾以相战守所以人服习而政便安
 上易事而下易使也以此较之后世民自为民出粟
 以养兵兵自为兵出身以卫民兵农两病者大不侔
卷十三 第 109b 页 WYG0968-0562d.png
 矣何先儒之论止知王国六军取足于六乡是六乡
 七万五千家出六军七万五千人则六乡人人尽用
 岁无更休县遂都鄙居然无事何劳逸不均也况王
 国止此六军则公私之田孰与耕穫天子巡狩征讨
 之类孰为之迭用哉不知比闾族党州乡惟以服役
 守禦犹后世京军主居守王畿为国本也伍两卒旅军
 师实通王畿千里之内更休而迭调之犹后世郡国
 调遣更番上直之兵也乡言教而遂言农彼此正可
卷十三 第 110a 页 WYG0968-0563a.png
 互观以民数起兵数乡遂实非偏重此兵农合一周
 制所以为至善也得此意而变通之非治世良法而
 何王教莫先于乡故以乡三物教万民岁时读法于
 以考其德行察其道艺凡有贤者能者则书之三年
 大比则兴其贤者能者而宾之由是乡老乡大夫献
 贤能之书于王王再拜受之豋之天府是教之于乡
 莫非德行道艺之术而宾礼于乡莫非德行道艺之
 人其视后世上之所教下之所学竞习辞章猎取声
卷十三 第 110b 页 WYG0968-0563b.png
 利不知六德六行六艺为何事及举宾兴之典则糊
 名易书若将以奸窃待之而士一进用则尽弃向之
 所习以徼功利于宦途者胡可同日语哉世主不欲
 比隆成周则亦已矣如欲亲睹圣主德化则乡举里
 选之法舍周礼将安取衷哉但乡遂一也遂亦有秀
 民之可教有贤能之当举也何为德教止行于六乡
 而不被之于六遂乎若曰六乡在国国多士故乡大
 夫之属主乎教六遂在野野多农故遂大夫之属主
卷十三 第 111a 页 WYG0968-0563c.png
 乎事又曰遂之秀民悉升之乡而教焉则遂之民何
 不幸而见弃于王教耶即此变而通之教之乡举之
 乡者亦可行之遂则是法也虽万世可无弊也可见
 三者之善亦当师其意不泥其迹周公良法美意迄
 今犹存周礼可行之古亦可行之今矣故程子曰必
 有关雎麟趾之意然彼可以行周官之法度
  非周礼辨
 圣王治法自大德而川流不俟更改而后定其礼经
卷十三 第 111b 页 WYG0968-0563d.png
 自神化而模写非有思勉而后成欲穷之者如登太
 华即之而愈峻如涉沧溟测之而愈深故先儒读经
 无疑至有疑有疑至无疑思而不得鬼神将通之然
 后为庶几耳岂若史书集文粗略浅近一览而尽得
 其旨义乎非周礼者若林孝存何休辈不下数家指
 摘瑕衅无如胡仁仲之详著书数十万言辨析精微
 无如季德明之苦移易周礼者若吴幼清余寿翁王
 次点辈亦不下数家参互演绎集成后出莫如舒国
卷十三 第 112a 页 WYG0968-0564a.png
 裳之备以愚观之胡氏谓大宰六十属无一官完善
 者其说浅陋未见其的然不可破才高之人乍见而
 不领略遂置不复思任意剖决虽欲自绝于经何损
 哉舒氏作序辨图释剔伪继之定本夫先王之法本
 安也而人自不安圣人之书本明也而人自不明各
 以其意见为之更定初若快意以语不知似乎可观
 回视作者精义其谬何啻千里
  王畿侯国地方里数
卷十三 第 112b 页 WYG0968-0564b.png
 先儒纷纷之说以为王畿中乡遂都鄙轻重异制畿
 内外宽简异法三等侯国亦有多寡不同大率不明
 里数以四面方里而计地少三倍夫孟子方里而井
 此方字为实故谓四面方一里为一井地方千里地
 方百里此方字为虚犹地面地土之云故以午贯一
 直而计四面各皆千里百里斯乃为实若以四面总
 计则方千里者止二百五十里方百里止二十五里
 而已又泥于同十为封封十为畿之说地又少数倍
卷十三 第 113a 页 WYG0968-0564c.png
 不知同十为封者言自此以上乃可以封国若上公
 当有四十封之地十同者极小之封耳封十为畿者
 诸侯封国大者食实封一百二十五里小者五十馀
 里故十倍之为畿耳苟封国止十同之地一直不过
 七十馀里齐鲁诸国若费邑即墨皆原封疆也数百
 里之广奚止于七十里十封之地为百同四面总一
 千里一直止二百五十里周都关中沃野千里又兼
 成周之地岂若是小耶包咸何休谓一同百里即诸
卷十三 第 113b 页 WYG0968-0564d.png
 侯百里之地诸侯合有车千乘一同之地亦当出车
 千乘故谓一同出车十乘一通出车一乘夫一乘百
 人数不可缺也地有上中下约之为一井四家数不
 能增也以四十家而出百人二家内应出五人有是
 理哉其弊皆因指定四面为百里又限于诸侯千乘
 遂为此说以合之也季氏以方里为井为一里故谓
 公侯之国方百里提封万井为里者万大国三军则
 每井当出三人七十里之伯国当积五十里是半于
卷十三 第 114a 页 WYG0968-0565a.png
 公侯次国二军则每井当出四人子男方五十里为
 方里者二千五百里又半于伯也小国一军每井亦
 当出四人此则计侯国原出车之数止计其三军二
 军一军又谓每军止万人遂生出三四人之说独不
 思一井有上中下受地止于四家而出四人止可以
 供军将何以耕田而别有所为乎马氏则据司马法
 成方千里出革车一乘以百井而出一车百里之封
 为方十里者百仅出车百乘不及千乘之数因增为
卷十三 第 114b 页 WYG0968-0565b.png
 三百一十六里有奇以附于周礼封疆方四百里之
 说季氏亦据成方十里出车一乘同方百里提封万
 井出车百乘同十为封十万井出车千乘封十为畿
 畿方千里百万井出车万乘遂以谓成出车一乘积
 至百同为万乘此畿内之制通出车一乘积至十同
 出车千乘此诸侯之制谓畿内地宽侯国地窄所以
 不同夫谓通出车一乘者固不足道若谓成出车一
 乘民亦不堪命谓天子之车止此万乘亦限于以四
卷十三 第 115a 页 WYG0968-0565c.png
 面总计为千里故不知有更休之法且天下之民一
 也岂有内轻外重遂差十倍之远哉愚之计地以午
 贯一直而论中间所包有数倍之多故天子之地四
 面一直千里上公一直五百里至男邦一直百里其
 地既广名山大川不以封封内惟有小山川除其三
 分之一故以天子计之为田一千六百同每同出车
 百乘此乃备车之数犹今十排年人尽兵也通王畿
 一十六万乘司马法所陈是也有简稽之数为更番
卷十三 第 115b 页 WYG0968-0565d.png
 调遣而设即府兵之制犹今之该年每十乘而稽其
 一通王畿内一万六千乘经传所称天子万乘是也
 有用军之数为大师大田征行而设即后世从征之
 士犹今里甲之当直者天子止于六军为大司马教
 阅之军大雅棫朴云周王于迈六师及之是也其调
 遣之法于该年轮流而遍侯国之制亦每同出车百
 乘当有数千乘亦犹今之十排年也其简稽之法十
 年一轮故止称千乘至于所谓三军二军一军者亦
卷十三 第 116a 页 WYG0968-0566a.png
 该之当直者耳是故王畿侯国乡遂都鄙出车之数
 并无多寡不同斯民之役并无劳逸异制自王国以
 达于四海均平普遍所以为万国咸宁之道也或疑
 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武王伐殷诸侯不
 期而会者八百如周礼封侯之大安得有此国数耶
 盖公食者四之一侯伯食者三之一子男食者半则
 其馀皆为附庸且附庸之封必小不过一二同之地
 故寰内无害其为数千国矣
卷十三 第 116b 页 WYG0968-0566b.png
  诸侯封地实封食禄
 按书武成孟子王制所言畿封之制多有牴牾愚尝
 以周礼为据而后得其说也凡封国有管辖之地有
 实封之地有所食之田周礼上公之地方五百里侯
 方四百里伯方三百里子方二百里男方百里即诗
 之锡之山川土田附庸司马迁所谓周封伯禽康叔
 于鲁卫地四百里太公于齐兼五诸侯地正与周礼
 制合此管辖之地也其言食者半三之一四之一此
卷十三 第 117a 页 WYG0968-0566c.png
 其实封之地今观春秋齐鲁等国封疆皆可验也孟
 子所言君十卿禄者大国君田三万二千亩次国君
 田二万四千亩小国君田一万六千亩此一岁君所
 自食之禄也故以司马法同封之制合职方氏封国
 之法而计之天子千里之地为田一千六百同出车
 一万六千乘徒一百六十万人诸公地方五百里为
 田四百除附庸之国其食者四之一实封田一百同
 出车一千乘徒十万人故为王畿十分之一若如王
卷十三 第 117b 页 WYG0968-0566d.png
 制拘以百里止得天子百之一而已侯之地四百里
 为田二百五十六同除附庸之国其食者三之一实
 封田八十五同出车八百五十乘徒八万四千人伯
 之地三百里为田一百一十四同除附庸之国其食
 者三之一实封田四十八同出车四百八十乘徒四
 万八千人子之国二百里为田六十四同除附庸之
 国其食者半实封田三十二同出车三百二十乘徒
 三万二千人男之地百里为四十六同其食者半实
卷十三 第 118a 页 WYG0968-0567a.png
 封田八同出车八十乘故以千里之地大约封公者
 四国其食者四之一封侯者六国封伯者十一国其
 食者三之一封子之国二十五封男之国百其食者
 半自所食皆为附庸之国矣若如王制之说州方千
 里州建百里之国三十七十里之国六十五十里之
 国百有二十凡二百一十国即如方百里之国为田
 十六同出车一百六十乘大国三军合用三百七十
 五乘将安取办乎此其说诚不可通矣畿田采地孟
卷十三 第 118b 页 WYG0968-0567b.png
 子云天子之卿受地视侯大夫受地视伯元士受地
 视子男王制云天子三公之田视公侯卿视伯大夫
 视子男元士视附庸周礼载师以家邑之田任稍地
 以小都之田任县地以大都之田任畺地大约公处
 于大都孤卿处于小都大夫处于家邑夫天子畿内
 之地不过千里苟三公之田视公不几于半天子之
 疆乎是不然王畿之县都不世量山川人民以为都
 邑而使掌其治教赋税非若诸侯之封国割其地以
卷十三 第 119a 页 WYG0968-0567c.png
 与之故天官九两一曰牧以地得民二曰主则以利
 得民而已所谓受地者但可言其所食与出封耳且
 孟子王制所述视地有不同者尝观春秋所书王臣
 三公称公卿称伯中大夫称子下大夫称字元士中
 士称名下士称人列国惟命卿以名登于册大夫谓
 之微者称人而已故周礼掌客云三公视上公之礼
 卿视侯伯之礼大夫视子男之礼士视诸侯之卿礼
 庶子一视其大夫之礼典命云王之王公八命其卿
卷十三 第 119b 页 WYG0968-0567d.png
 六命其大夫四命及其出封各加一等故三公在朝
 则食大国君之禄出封则为上公之国六卿在朝则
 食次国君之禄出封则为侯伯之国中大夫在朝则
 食小国君之禄出封则为子男之国下大夫食大国
 孤之禄出封附庸之国元士之爵视诸侯之卿中士
 之爵视诸侯之大夫下士之爵视诸侯之上士而其
 禄则自下大夫而下并与诸侯之臣同何尝如王制
 所云天子县内凡九十三国耶盖惟畿内不以封也
卷十三 第 120a 页 WYG0968-0568a.png
 故大而县都小而公邑皆可以治如召公之循行南
 国毕公允釐东郊衔命而往单车可代自无僭逼之
 嫌苟如孟子所言万取千焉则非惟无是地而亦必
 至于篡弑之相寻矣苟如王制所封之地又何必设
 朝大夫都宗人都司马都则都士等官而以八则驭
 之乎惟其禄视夫诸侯之所食是故公食三百二十
 井三公为田九百六十井孤卿食二百四十井三孤
 六卿为田二千一百六十井中大夫食一百六十井
卷十三 第 120b 页 WYG0968-0568b.png
 周礼五官共中大夫三十一人合冬官不过四十人
 之数为田六千四百井虽举朝公卿中大夫之禄不
 过九井五百馀井尚不及十同公田故虽告老而犹
 食于家必有大故而后收其田里八柄所谓夺以驭
 其贫也及其身没而子孙犹得世其禄盖非世其公
 卿大夫之禄也记曰天下无生而贵者天子之元子
 士也是故无大夫冠礼而有其士礼盖但世其士之
 禄耳故仕者之子孙贤则命之爵不贤则禄足以代
卷十三 第 121a 页 WYG0968-0568c.png
 耕圭田足以祭祀所谓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也故
 以畿外邦国言渐远所尊者虽大如上公不过天子
 十分之一已执夫居重驭轻之势小如子男亦出兵
 车百馀乘而足以守宗庙之典籍以畿内县都言密
 迩所尊者子弟虽贤而不世自足以待无穷之贤县
 都虽大而不有自不虞夫僭逼之患至其后世王畿
 则子弟袭封侯国则大夫世爵而有孟子大家弑夺
 之说诸侯则并吞附庸大夫则分裂公室而有孔子
卷十三 第 121b 页 WYG0968-0568d.png
 陪臣执国命之讥与夫王章一扫而空而封建遂为
 一大弊矣大抵孟子之说略王制之说拘惟一据夫
 周礼以图考之然后知其立法之妙而可以尽见夫
 先王精意之全也或疑诸公方五百里其食者四之
 一为一百二十五里诸侯方四百里其食者三之一
 为一百三十三里则侯国地反多于公乎是不然经
 文于封疆定其里数而其食则就其中为之等而未
 尝定其里数盖地大则中包广而外之里数反少地
卷十三 第 122a 页 WYG0968-0569a.png
 小则有四边而外之里数反多不可以里计也故公
 田四百同四之一为实封一百同侯田二百五十六
 同三之一则为实封八十五同此其多寡之数自有
 等级而不相混矣或又以诸男实封八同出车八十
 乘小国一军合有一百二十五乘此则一军而不足
 何以立国乎盖八十乘之车为三师而有馀故或益
 之地以足一军之数或止于三师亦可以应敌其制
 不可得而详矣
卷十三 第 122b 页 WYG0968-0569b.png
  畿内畿外班禄之制
 按司禄虽缺然以孟子春秋考之则炳如也孟子曰
 大国地方百里君十卿禄卿禄四大夫次国地方七
 十里君十卿禄卿禄三大夫小国地方五十里君十
 卿禄卿禄二大夫自大夫而下则三等之国皆大夫
 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与庶人在官
 者同禄禄足以代其耕而耕者之所获则有食九人
 至五人之五等庶人在官者其禄以是为差夫国有
卷十三 第 123a 页 WYG0968-0569c.png
 实封之地大司徒其食者半三之一四之一是也有
 所食之禄君十卿禄而下是也自卿而上大臣与君
 同休戚故三等之国随其大小下于君十倍自大夫
 而下少则无以为食故三等之国命虽不同而禄无
 隆杀自下士而下则取足以代耕而以耕者之所入
 为差畿外君臣之禄不过如此至于畿内臣庶之禄
 孟子所述卿大夫元士之禄与诸经不合考之春秋
 三公之爵称公则当同大国君之禄卿之爵称伯则
卷十三 第 123b 页 WYG0968-0569d.png
 当同次国君之禄中大夫之爵则当同子男之禄下
 大夫称字则其爵视附庸之君与大国之孤而禄之
 所入亦当视附庸之君盖半于小国之君也观秋官
 掌客诸侯待王臣之礼三公视上公卿视侯伯大夫
 视子男亦与春秋合当以之为證可也其元士以下
 若依命数而赐禄欤则元士视列国之卿中士视其
 大夫下士视其上士若以人众不可有加于侯国欤
 亦当视其三等之士惟此为不可考耳夫公卿大夫
卷十三 第 124a 页 WYG0968-0570a.png
 士庶之禄皆给自公田官吏有更易而田赋无增减
 田为母而官吏为子苟给之以田永为常业亦已足
 矣必入于司禄而后给之者盖岁有丰凶功有上下
 故必收于官而给之所谓家削之赋以待匪颁且以
 示君上养贤之意也其公卿大夫各有采地而其所
 以治夫采地者又各有官盖治王朝官府之事则食
 在朝家削之匪颁治甸稍县都之地则又当食采地
 之常禄如宋朝之兼官则有兼禄亦优厚君子之道
卷十三 第 124b 页 WYG0968-0570b.png
 而其所统乡遂都鄙之吏则各食于其地八则所谓
 禄位以驭其士大约一视其爵以为禄也然则司禄
 所掌亦不过此而周室班禄之制庶几无不可得闻
 者乎
 已上数段虽孟子之说不以为然其尊信周礼亦至
 矣且其说各有据故并录之亦以见考古者不可执
 泥一说也
  周礼总论
卷十三 第 125a 页 WYG0968-0570c.png
 马端临氏曰经制至周而详文物至周而备有一事
 必有一官毋足怪者如阉阍卜祝各设命官羞服泉
 货俱有司属自汉以来其规模之琐碎经制之繁密
 亦复如此特官名不袭六典之旧耳固未见其为行
 周礼而亦未见其异于周礼也独与百姓交涉之事
 古今异宜盖三代之时寰宇悉以封建上之人所以
 治其民者不啻如祖父之于其子孙田土则少而授
 老而收又从而视其田业之肥瘠食指之众寡而为
卷十三 第 125b 页 WYG0968-0570d.png
 之斟酌区画俾之均平货财则盈而敛乏而散又从
 而补其不足助其不给或赊或贷而俾之足用所以
 养之者如此司徒之党州县乡遂岁时读法考其德
 艺纠其过恶而加以劝惩司马之乡旅师军四时大
 田行其禁令而加以诛赏所以教之者如此其事又
 似繁扰而不见其为法之弊者盖以私土予人痛痒
 相关脉络常相属虽其时所谓诸侯卿大夫者未必
 皆贤然既世守其地世抚其民则自不容不视为一
卷十三 第 126a 页 WYG0968-0571a.png
 体既视为一体则奸弊无由生而良法可以世守矣
 自封建变而为郡县国家之法制率以简易为便慎
 无扰狱市之说治道去太甚之说遂为经国庇民之
 远猷所以临乎其民者未尝有以养之也苟使之自
 无失其养斯可矣未尝有以教之也苟使之自无失
 其教斯可矣盖壤土既广则志虑有所不能周长吏
 数易则设施有所不及竟于是法立而奸生令下而
 诈起处以简靖犹或庶几稍涉繁夥则不胜渎乱矣
卷十三 第 126b 页 WYG0968-0571b.png
 则知周礼所载凡法制之琐碎繁密者可行之于封
 建之时而不可行之于郡县之后必知时适变者而
 后可语通经学古之说也
  周礼总论
 自汉惠除挟书之律孝武建藏书之策齐鲁诸儒执
 经竞进传仪礼者始于高堂生传大戴礼者始于瑕
 丘萧奋周礼之书未出也河间献王得诸李氏而因
 以上诸秘府维时学官博士颛门持业非其师说不
卷十三 第 127a 页 WYG0968-0571c.png
 称而謷然求所以相胜一有异闻随声群诋汉武帝
 以为渎乱不经之书盖诸儒之说误之也自刘歆好
 之贾郑父子习而宗之其说遂稍传于世至王仲淹
 氏曰周礼其敌于天命乎朱仲晦氏曰周官布濩周
 密乃姬公运用天理之书盖至于是而其论始定矣
 然六官之中惟冬官缺焉河间献王补之以考工记
 取工匠器械之事与治教政刑跻而并列遂使其书
 不信于天下故世儒讥之曰累周礼者刘德也非此
卷十三 第 127b 页 WYG0968-0571d.png
 之谓耶乃潜心是经者又网罗遗失探讨寻绎各以
 意见而为之说宋叶时之补亡元吴澄之考注其最
 著者也时之言曰秋官有典瑞夏官有量人天官有
 染人地官有鼓人以至巾车司裘司弓矢之职秩然
 具在盖谓冬官实未尝亡而散见于五官之中也澄
 之为书丽内史司士于天官丽大司乐诸子于地官
 丽封人收人于春官丽衔枚司𨽻于夏官丽司𧇭司
 稽于秋官而县师廛人等职则以为冬官之属盖谓
卷十三 第 128a 页 WYG0968-0572a.png
 五官互见而冬官亦未尝缺也主叶氏之说则冬官
 独专而五官反淆主吴氏之说则诠次失伦而意义
 乖析矧俞廷椿之复古编王次点之订义丘吉甫之
 全书纷纭错综莫知所适与之论议其不为聚讼者
 几希矣此愚之所未解也夫诗书六艺之教必折衷
 于孔氏矣孔氏之春秋也终于获麟距隐桓之世未
 甚远也甲戌己丑夏五纪子伯之讹皆因之而不改
 故其言曰多闻阙疑又曰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
卷十三 第 128b 页 WYG0968-0572b.png
 也六经自秦火以后书亡四十三篇二雅各亡其六
 篇于圣人之经则何尝有所损哉孟子之言班爵禄
 曰其详不可得而闻也班固之论礼经以为自孔子
 时而不具也诸儒生于数千载之下乃欲掇已去之
 籍辑煨烬之馀而以己意为之傅会是其智有加于
 孔孟然则圣人之经终不可明乎盖圣人之经圣人
 之心为之也尝观周礼一书纤悉具备自天官大宰
 以逮于薙氏柞氏自八典八则以逮于草木昆虫品
卷十三 第 129a 页 WYG0968-0572c.png
 式条贯布濩流衍而渊然盎然者实充塞于其间膳
 馐至琐也何与于天官钜细一也内政至密也何与
 于大宰宫府一也冯相保章司天也何与于春官天
 人一也遂师司田野也何与于夏官兵农一也山泽
 仓庾民所需也何与于司徒富与教一也当姬公制
 作之日竭心思以通于三王其精神贯彻而无所壅
 阏其统纪相维而无所隔阂即五官之篇皆冠之曰
 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极之为言中也洪范
卷十三 第 129b 页 WYG0968-0572d.png
 所谓建其有极者也建极之义宜专属于教典而奚
 各冠于五官嗟乎此其义难言矣沉思于度数之外
 而冥会于义象之表则冬官虽缺无害也固不必强
 为之解亦不必更置而互易之也必欲栉字比句以
 今人之法而配诸古人则其钜者已析之而使二而
 矧其琐琐者也窃恐侵寻不已全书遂乱是昔之周
 礼亡其一而今之周礼亡其六圣经之不明吾不知
 其所终矣自是书之出习而用之者何限刘歆著录
卷十三 第 130a 页 WYG0968-0573a.png
 略而六干五均托名于泉府王介甫训释万馀言而
 青苗市易藉口于国赋苏绰用其五六而不足以治
 周苏威用其八九而不足以治隋彼周与隋循迹用
 之犹曰无益于治耳刘歆王安石穷年矻矻敝其精
 神于训诂而卒以其术祸天下穷经不明之害一至
 此极乃世之逞其说者犹纷纷而未已也可怪也夫
 今之言学术者必曰黜百家尊孔氏然庄周斲轮之
 喻至今学者称焉顾沿袭口耳醊圣人之糟粕而又
卷十三 第 130b 页 WYG0968-0573b.png
 以己意乱之上之背阙疑之训下之蹈斲轮之讥其
 惑也亦甚矣藉谓愚之言均之臆决然犹就古人之
 成书而论之也盖太史公论帝德帝系二纪曰总之
 不离古文者近是而申公之授诗也疑者则阙而弗
 傅是孔氏信而好古之教也
 
 
 图书编卷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