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卷二 第 x 页
李评事集卷二
 策
  
卷二 第 171H 页
[天人]
  问。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可坐而致尧之历象也。四仲皆有中星。而至后世。中星不同。何欤。先儒曰。星不是贴天。若不贴天。则丽于何处。其形象躔次。可得闻欤。若宋之星陨如雨。鲁之星孛入于北斗。星陨为石。而祖龙死。星陨垒壁。而武侯殂。有何所感而然欤。荧惑之退舍。五星之聚奎。德星见于高阳。客星犯于帝座。亦何所由而然欤。书曰。星有好风好雨。商之七年之旱。则极无好雨之星。周之大雷以风。则极备好风之星。是何故欤。近者。风雨不齐。水旱相仍。果何应而又何以应之欤。诸君子。博古通今。其于天人之理。讲之熟矣。详著于篇。
愚对。愚闻天道无好恶。而祸福随其人。人事有善恶。而吉凶应乎天。天人之理。岂有二哉。执事先生。发策春围。首举天文。次及感应之
卷二 第 171L 页
故。谓诸生必有能言者。盛哉。问也。愚虽欲尽平昔所闻。寸晷之下。乌得毕其舌乎。姑举其大者言之。窃谓天者。人之本也。人者。天所命也。故天子乎人。而垂象于下者。日月星辰之文也。人父乎天。而禀受于上者。仁义礼智之性也。人失其性。则天必变其文以戒之。何者。性之所在。天之所在也。人得其天。则天必动其文以劝之。何者。天之所在。道之所在也。故曰。以天而言天。则天为天而不为人。以人而言人。则人为人而不为天。愚谓以人而言天。可乎。若稽帝尧继天立极。敬授人时。则朱鸟苍龙。为春夏之中星。玄武白虎。为秋冬之中星。至秦吕氏月令。则春。弧中。夏。亢中。秋。牛中。冬。东璧中。其所不同者。盖天有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岁有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天渐差而西则衍。岁渐差而北则缩。故天岁始别于虞喜。衍缩合数于刘焯。然古历简易。星家杂出。后世之论。莫正于考亭。其言曰。星不贴天。天是阴阳。气在上面。人见其随天去耳。那得定体推实乎。张子亦以斯言得
卷二 第 172H 页
之矣。则中星之运。星之所丽。可见也。而其形象则左氏曰。在天为星。在地为石。横渠曰。精英凝气。正如灯光。其躔次则朱子曰。天道左转。经纬随回。张子曰。北极为枢。依旧微动。此其大槩也。然天之文。岂易言哉。其理则一而已。如春秋之时。鲁宋陈蔡。旅拒王命。齐桓,晋文。更霸中国。而天使星陨如雨者。以示王室法度陵迟之象也。宋齐及晋三国之人。将弑其君。则天使星孛入斗。以示中国纪纲废弛之象也。秦始皇。灭绝斯道。盲聋天下后世之耳目。故其身之将死也。天使刻促丧日。非哀之也。乃戒其虐也。诸葛亮。鞠躬尽瘁。扶汉家四百年之宗社。故其命之将穷也。天使星陨营中。非灾之也。乃吊其数极也。宋景引咎归已。则荧惑退心。而彰修德之应。赵祖风化民草。则五纬聚奎。而昭文明之验。陈寔讲义于荀家。则德见高阳。而徵玄德之符。子陵横足于帝腹。则客犯帝座。而戒紫微之紊。若汤之圣。而未免凶旱。则先儒以为数也。愚意以为桀孽未消于汤时。则天有七年之旱。及其六
卷二 第 172L 页
责于桑林也。大雨方数千里。则好雨之星。未必不应汤之德也。成王惑谗于管蔡。则天有三日之风。及其迎周公于郊外也。风反而岁熟。则好风之星。未必不应成王之改过也。古人有言。应天以实。则天佑之。以文而不以实。则天灾之。洞视万古。不亦然乎。恭惟我 国家。 群圣继述。治教休明。颁仲尧历。齐政舜玑。宜天之降佑。早跻寿域之盛。奈何近年以来。风雨不齐。水旱相仍。饥寒之叹。未绝于白屋。宵旰之念。致勤于宸衷。是星之所好然欤。抑天之难忱欤。何 圣德之孤也。虽然。愚闻人有得失。天无古今。若吾 君与吾贤大夫必早夜而思曰。刑狱之中。无乃有冤滥者耶。权幸之中。无乃有不肖者耶。内外臣妾。无乃有幽废者耶。军阵士卒。无乃有纵暴者耶。土木之役。无乃有屡兴者耶。赋税之法。无乃有过重者耶。六者之中。有一于此。是天之谴(谴下疑有阙文)为心。则安知天之所以佑商周者。不以佑 国家耶。吾 君与吾贤大夫必朝夕而思曰。贤能在野。何以位之。德泽未普。何以周
卷二 第 173H 页
之。礼乐未纯。何以明之。文教未远。何以风之。为民父母。何以子之。其或不幸而至于冻馁。何以衣食之。六者之中。有失于一。皆吾之过。而足以致天灾为心。则安知天之所以应宋祖者。不以应 圣德耶。不然。愚恐荧惑。非独前戒于宋景。而商旱周风。不远于 圣代矣。执事以诸生讲之有素。详著于篇。愚不敢烦引星家之说。而以天人感应之理。既略陈于右矣。请以天人无间。为篇终献焉。传曰。诚者天也。诚之者人也。则天人之性一也。记曰。人心之静。出乎天。则天人之心一也。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则天人之道一也。书曰。天道福善祸淫。则天人之好恶一也。故曰。天之性。即吾之性。天之心。即吾之心。天之道。即吾之道。天之好恶。即吾之好恶。然则吾人方寸间。亦有一天也。喜怒哀乐。吾天之中星也。仁义礼智信。吾天之五纬也。吾之中星。动得其中。则其光华为庆星(庆星之庆疑当作景)庆云也。其声音为和风瑞雷也。而其道立。不得其中。则其邪气为妖宿彗辰也。其淫声为迅雷烈风
卷二 第 173L 页
也。而其道废。吾之五纬。动得其序。则诚敬。北斗也。文章。奎星也。威仪。德星也。而清润之文。具于冥冥矣。不得其序。则其陨如雨。其孛入斗。好风好雨。为水为旱。降灾之兆。应于昭昭矣。故圣人。不天之天。而明在吾之天。不星之星。而察在吾之星。何则。吾之天明。则在天之天。不待应而应矣。吾之星乱。则在天之星。不待动而动矣。故曰。莫见乎隐。莫显乎微。为人上者。得此说而求之。则天人之际。亦庶几焉。管见如是。惟执事进退之。
[治乱兴亡]
  问。天下国家之治乱兴亡。有自来矣。其治乱兴亡。皆由于人事之得失欤。抑亦关于天数之预定欤。谓之关天数也。则与治兴。与乱亡之说。为不足信耶。谓之由人事也。则周有传世三十。卜年七百。秦有亡秦者胡。汉有百六之会。赤伏之符。晋有玄石之图。隋有二传三十。唐有桃李子皇后。宋有一汴二杭三闽四广丙子赵出之语。至于高丽之将兴。有历年五百。龙孙十二尽之说。其治乱兴亡。
卷二 第 174H 页
先有定数。如合符契。何欤。然则为天下国家者。尽委之天数。而不修人事欤。诸生博通经史。讲之有素。其各悉心以对。
愚对。愚闻伊尹之告太甲曰。与治同道。罔不兴。与乱同事。罔不亡。知此说然后。可与论天下国家治乱兴亡之说矣。恭惟执事。发策承学。远自姬周。迄于前朝。欲闻其治乱兴亡之说。乃曰。人事之得失欤。天数之预定欤。愚虽不敏。敢不悉心以对乎。窃观记曰。修德者兴。逆德者亡。则知天下国家之兴亡。固在于人事之修不修如何矣。又观朱子曰。尧,汤之水旱。虽天数之或然。而不能害雍熙之治。则知圣人修德之实。足以胜夫天数之预定矣。何则。或然之变。天数也。必然之理。人事也。故善为天下国家者。不拘于或然之数。而修吾必然之理而已。善观治乱兴亡之迹者。亦不求诸苍苍之天。而求诸人事之昭昭者而已。然则明问所及历代之兴亡。不外乎人事之得失也。岂可委之于天。而使后世谶纬符箓之邪说。行于天地间乎。请因明问。一一陈之。曰
卷二 第 174L 页
若稽古周之成王。定鼎郏郤。(郤当作鄏)卜年七百。传世三十。而其子孙为天子者。三十七世。历年至于八百六十七年之久。果与成王时之卜不远。则周之亡。似乎天数矣。始皇之六年。卢生自海上得谶语来报曰。亡秦者胡。而其后始皇之子胡亥卒以亡秦。果如卢生之言。则秦之亡。似乎天数矣。汉之光武。实景帝九世之孙▣。而彊,华奉赤伏符曰。刘秀发兵捕不道。百六之会。四七之际。火为主。而其后枭王莽之首。成中兴之业。果如赤伏之符。则光武之兴。似乎天数矣。晋之元帝。琅耶牛金之子也。玄石牛马之图。先见于魏。而其后果以牛易马。中兴晋室。果如魏氏之图谶。则元帝之兴。似乎天数矣。先隋之世而有二传三十之说。其后隋文。果传二世。而历年三十。先唐之世而有桃李子皇后之说。其后李唐果有天下。先宋之亡。而陈图南,邵尧夫。有迁都离合之说。丙子赵出之语。而宋果一汴二杭三闽四广。而亡于丙子。先高丽(丽下疑有之字)亡。而道侁(侁当作诜)有历年五百龙孙十二尽之谶。而王
卷二 第 175H 页
氏果五百年而亡。然则隋,唐,宋及我前朝之治乱兴亡。亦似乎关于天数矣。虽然。愚尝涉猎经史。游心千古。尝自为之说曰。姬周历年之久。非天数也。由后稷,公刘,大王,王季,文王,武王累世积德之实。洽于人心。人心之归。则天命亦从而归矣。故虽春秋之强。七国之暴。而不敢加兵者。岂非先王大修人事之报乎。秦之二世而亡。非天亡也。始皇之鸱悍。胡亥之残忍。足以自灭之也。至于焚弃圣人之道。拔用赵高之奸。则人心去矣。人心之去。天命亦从而去矣。故山东豪杰。并起而亡秦族矣。岂非不修人事之失乎。新莽之篡。天下之人。讴吟思汉。光武以帝室之胄。日角天表之姿。鏖战昆阳。人服其武。司隶入洛。人服其度。持节渡河。人服其德。史臣以此三者。为光武中兴之本。至于投戈讲艺。息马论道。何莫非人事之修也。司马氏之末。骨肉相残。五胡乘衅。宜乎以吕易嬴之祸复起于当时也。元帝器虽孱劣。而能任王导之贤。尽收江东之彦。则其中兴也亦岂非人事之修乎。至于杨广之
卷二 第 175L 页
恶。浮于胡亥。弑父自立。其覆宗绝祀。历年之短。非天数也。人也。唐高祖乘隋之乱。太宗以豪杰之才。行仁义之术。民心之所归。英雄之所托。万目张矣。人事修矣。不必待桃李之谶。而后其为天下之主。可知也。宋之南北也。前有契丹之强。后值金虏之侵。又有王安石,蔡京之奸。韩侂胄,贾似道之用。故徽,钦见虏于鬼门。帝炳浮尸于崖海。纷纷迁都。卒为胡元之所有。其守国长久之道。不修故也。何待陈,邵之先见而后知也。王太祖统三为一。应天顺人。当时之民。视弓裔犹桀纣之虐。戴太祖如汤武之仁。其所以兴学校养人材。救三韩鱼肉之盛德。固足以垂五百年之统矣。至于忠宣,恭悯之际。奸臣弄柄。朝纲不振。祦,昌父子。以辛易王。其与秦,晋之易姓者。容有异乎。然则王氏之兴亡。亦不待道侁之说而可见也。呜呼。观国之兴亡者。观人事之如何耳。则岂关于天数乎。君子观文王二南之化。则知足以基八百之鸿业矣。观光武之修德。则知刘氏之复兴矣。观唐宗之修仁义。则知李氏
卷二 第 176H 页
之为天子矣。观王太祖之修行。则知丽祚之五百矣。观秦,隋之无道。则知二世而亡矣。若使秦之二世修德。则岂有汉乎。使汉之桓,灵修德。则岂有晋乎。使晋修德。则岂有隋乎。使隋修德。则桃李子安得为王后。使宋修德。则赵氏不出于丙子矣。故司马光曰。使周遵行文武之法。虽至今犹存。可也。由是观之。则虽圣人复起。亦必曰。古今天下兴亡治乱之机。不在于天数。而关于人事之得失也无疑矣。呜呼。为人君者。可不畏而修之乎。愚故曰。必如伊尹之一言。然后可与议乎此也。方今 圣主在上。群贤在下。人道既修。天心总合。固将驾文,武而踰成,康。历年之数。与天地相终。始彼八百之周。五百之前朝。不足道矣。愚何幸亲见之。
[人才得失](燕山乙卯)
  
 王若曰。盖闻人才。国家之利器。自古帝王之致治也。未尝不以得人为先务也。成周之乡举,里选。汉魏之贤良,方正。其规画施措之方。可得闻其详欤。其获人才之用。孰优孰劣欤。隋,唐科举之法。大槩
卷二 第 176L 页
以词章为主。其于实用。似末也。而经邦之村。多由是出。然而用人之效。终有愧于三代以上者。何欤。 国家取法隋,唐。以科举为得人之路。犹以为未尽也。又有门荫,保举之法。其取士之方亦广矣。而有司注拟之际。患于乏人。其故何欤。无奈搜求未尽。而有遗逸之材欤。如古之乡举,里选。贤良,方正之法。今可行欤。何以则贤材登进。蔚为世用。以辅成 国家之治乎。子大夫商确古今。悉著于篇。余将亲览而致用焉。(燕山乙卯科。擢龙头时 殿策。)
臣对。臣闻工欲尽其巧。必先利其器。君欲得其人。必先养其才。才苟不养。则无以为取士之本。士苟不取。则无以为致治之要。而养育人才。又在人君躬行心得之如何耳。恭惟 主上殿下以聪明仁孝之资。承 祖宗艰大之业。兢惕初政。羹墙 恳慕者。将一年于兹矣。朝夕纳诲。即舜之好问。而犹恐言路之未广。再 诏求言。济济相让。即周之多士。而犹虑人才之或逸。乃进臣等于庭。不以寒贱而
卷二 第 177H 页
忽之。问以古今人才之得失。乃曰。人才。国家之利器。可谓明帝王致治之先务。而诚千载大有为之 君也。臣虽愚昧。既叨有司之举。斋沐涤虑。待 圣问之日。久矣。敢不罄竭其愚忠乎。臣伏读 圣策。曰。自古帝王之致治。止终有愧于三代以上者。何欤。臣有以见殿下之志在三代以上之盛治。薄汉,唐而不居也。 殿下固守此志。终始如一。则三王不足为四。五帝不足为六。诚一国臣民之福也。臣谨俯伏称贺以对。臣观成周之时。家塾,党庠,术序,国学。无一人之不教。无一地之非学。而乡大夫又以时率其耆老与其子弟。教之以饮射读法。使斯民耳目观感。无不薰蒸涵濡于礼义之泽。自序而升于学。自乡而升于司徒。升之非一朝。选之非一手。此成周乡举里选之法。人才卓冠千古。非后世所及者也。然其要不外乎时君躬行心得之实也。诗之棫朴。可见也。若汉魏之贤良方正。隋唐之设科取士。则不先养其才。而欲人才之得。比如不耕而欲粟之熟。不蚕而欲衣之暖。(暖下有臣字)
卷二 第 177L 页
见其可也。非徒不能养也。虽或有之。又不能用也。故汉之求贤良也。进阿世之曲学。而反摈仲舒之醇儒。唐之取宏辞也。退直言之刘蕡。而反引誉主之张均。噫。汉唐尚然。则彼曹操之魏。杨广之隋。不求实用。专尚词章。其规画施措之方。乌足为 殿下道哉。其间或有经邦之材。由贤良科举而出为世大用者。虽或一二之可称。而比诸成周。则不啻若天冠而地履。何优劣之暇言乎。 圣策所谓终有愧于三代者。岂非时君躬行心得之无其本哉。臣伏读 圣策。曰。国家取法隋唐。止以辅成国家之治乎。臣有以见 殿下慨然陜(陜疑作狭)当今取士之路。思古昔帝王之治。而欲大得人才之志也。然臣愚妄以为不可者三焉。若 殿下不务行关雎麟趾之意。而欲行周官之法。则臣恐不可也。若不务求 祖宗设科之本意。而以为徒取法于隋唐。则臣恐不可也。若于嗣服之初。欲遵汉魏取士之虚名。而轻变 祖宗之法。则臣恐不可也。以 殿下之明圣。岂不知此哉。然臣窃闻我 世宗
卷二 第 178H 页
朝有一大臣。请行乡举,里选之法。 世宗曰。我国取士之法。非为不具。而尚不得实用。何暇行圣人之法乎。臣尝以为真圣人之言也。何者。成周之乡举里选。汉魏之贤良方正。本朝之设科取士。门荫保举之法。其名虽殊。而其意一也。大抵取士之名。有古今之异。得人之意。无古今之殊。师其意。可也。循其名。不可也。况我 国家乡试之法。即周家乡举之意也。门荫之法。即周家世禄之意也。然则我 朝取士之法。诚无让于成周。宜乎多士之济济也。奈何注拟之际。犹有乏人之患乎。臣窃观我 宣陵二十六年作成教养之德。虽文王作人之盛。蔑以加矣。 殿下求之。岂有不足之理乎。但有司或不能实行 祖宗取士之法。使 殿下尚劳遗逸之问也。臣愚以为殿下此问。固足以继 宣陵作成之盛德。 法关雎麟趾之美意也。如是则今日取士之法。亦足以致人才之盛。何必求于前代乎。或曰。乡举里选。三代之良法。程朱之所欲行。今圣问及此。诚千载一日也。臣愚辄以为不可。
卷二 第 178L 页
何也。曰时不可也。今取人之法。莫公于科第。然而荆围之严。或有假述之弊。况望乡举里选之公乎。臣愿 殿下推躬行心得之实。明教化以正人心。正人心以养人才。人才辈出。比屋可封。则 殿下取人。如富家之取物。无不如意。何注拟乏人之足忧乎。 殿下以得人为问。而臣以育才区区者。亦以此也。臣伏读 圣策。曰。子大夫。止致用焉。臣草泽鲰生。萤窗管见。固不足以奉大对。然臣猥忝礼部选。获立玉阶下。躬瞻 天日之光。眷眷之忠。自不能已。复有献焉。昔舜致大和之盛。宜无可言之事。而益犹戒之曰。罔失法度。禹犹戒之曰。无若丹朱傲。况 殿下虽圣。而年未至于舜为帝之时。则宜乎有益,禹之相。朝夕以戒。(戒下有之字)此圣益圣之道也。故司马光曰。为治之要。在于得人。而得人之要。又本于得贤相也。苟能相得其人。则人才之出。不足患也。昔殷之高宗。谅闇三年。恭默思贤。见于宵寐。图其形像。果得傅说于板筑之下。加之百官之上。而天下大治。书曰。帝赉良弼。韩愈曰。得
卷二 第 179H 页
良弼于宵寐者。是也。今 殿下亦值谅闇之日。思贤如渴。是今日之高宗也。臣闻天无古今。 殿下求之以诚。则安知天之所以赉高宗者。不以赉 殿下耶。近者。 国家不幸。天夺良相。三公位缺。此诚 殿下恭默思贤。求傅说之日也。古今异宜。虽不可求之于板筑之贱。而济济多士之中。穆穆布列之位。岂无济川之舟楫。大旱之霖雨欤。在 殿下深思之广求之如何耳。臣非敢乐为迂阔。而以得贤相赘 圣问也。臣愚闻舜虽大圣。贤伪之杂。不能自辨。而必举皋陶。然后不仁者远。汤虽大圣。邪正之混。不能自治。而必举伊尹。然后不仁者远。至于称汉之治者。必曰萧,曹,魏,丙。称唐之治者。必曰房,杜,姚,宋。此犹异代也。我 世宗大王。诚东方之舜,汤也。三十馀年之大平。莫不以得贤相为本。故如许稠之正大。黄喜之识大体者。出而为相。当是时。人才之盛。不容胜言。故许稠之卒。虚其位者二年。世宗岂不知心腹之重。而欲久旷其位哉。盖深知 社稷元气之所系。一日或非其人。则
卷二 第 179L 页
所损甚大。又虑贤相之难得而审择之尔。故我 宣陵之初政。慨然欲尽法 世宗。而令有司书启 世宗朝故事。朝夕省览。然则我宣陵雍熙之盛。亦出于 世宗。此 殿下家法。何待臣言。但 殿下以 列圣之道。行 列圣之法。永坚此志。终始不移。则我朝鲜无彊之休也。臣非不知科举之文自有程式。然岂可以擢第之高下。而不尽言于 殿下之初服乎。故不觉言之支离。谨昧死上对。
李评事集卷二
 记
  
续唐明皇游月宫记
天宝元年秋八月庚子。上用道士罗公远术。游所谓月宫者。其额曰广寒清虚之府。其栋宇以不夜之香。其帘箔以水晶。其屏以云母。其筵以玳瑁。其庭以琉璃。其阶除门阑之饰。皆非人世所有也。有树焉。其高五百丈。下有人斫之。树创随合。问之。西河人吴刚也。学仙有过。谪令斫树。树之名。桂也。南望有水焉。曰银河。若素练横乎东西。古有乘槎客张骞过处云。上入宫中。有一仙娥。容貌甚端丽。自称
卷二 第 180H 页
素娥。素娥者。羿妻姮娥也。羿得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娥窃之奔月。更名素娥。以药之馀。与玉兔捣之。捣数千年。药未就。上素闻之。及见且喜曰。幸分我灵药何如。娥曰。此岂烟火食者所宜服耶。然天子自有社稷臣民。亿兆系命。其责甚重。何用仙为。深仁厚德。亦子之灵药也。上亦不复请。俄有玉女数百人列庭中。星貌绝艳。霓裳而羽衣。各乘白鸾一只。舞桂树下。有若飞而上下者。有若翱翔而南北者。有若新荷出清波之上。遇风而动摇者。有若飘絮缓蝶。得意于春空者。有若朝云暮雨盈盈脉脉乎阳台之下者。其状千千万万。节奏甚雅。曲有数十谱。上默记其一二。歌曰。晓拂扶桑兮。夕崦嵫。惟天之眼兮。开阖有时。一年十有二望兮。不如今夕。乘白鸾兮归去来。下视浮世兮千万劫。又歌曰。素娥兮孤栖。玉兔兮连连。挥玉斧之灵人兮。户八万有二千。百虾蟆兮谁何。徒桂影兮婆娑。曲未阕。素娥引上上琼楼。上喜津津出眉宇间。欲与语。不可。须臾王母至。直入广寒殿。素娥起从之。不知
卷二 第 180L 页
谁主人也。母坐于西。素娥东上北面。公远跪而后诸娥。复奏于庭。唯玉兔。性气虽仙。而形兽也。不与焉。亦不辍其事。母指曰。彼捣者何药。素娥不能对。母谓左右曰。吾昔游蓬莱。得此药献诸舜。盖欲使天地间万物。永被其化也。不幸见窃于羿。羿。鄙人也。无仙分。尊君独享其福。娥奋然曰。吾厌人间喧杂。宅于太清。上帝不鄙。使司夜以配大阳之明。子乃欲以微疵浼我耶。汉武帝性素多欲。不合真府。子敢以青鸟结期。使其气溢而志满。卒致海内虚竭。是何厚虞之万物。而薄汉之人民耶。母曰。下界与上清相绝。何自致尘土人在侧。反责我耶。其意盖指上也。公远正襟。遽谓母曰。是唐天子某也。有宿缘。故至此。然公远罪耳。非主娥意也。公远闻之。天子者。犹天之子。而父乎天者也。月宫者。天之宫也。以子而入父之宫。何有焉。母谢自责。促从者御风而去。上亦骨冷魂清。凛乎其不可留也。起且辞曰。下土之人。久留仙宫。恐渎清仪。请还。素娥然之。因语上曰。吾邻有太白者。字长庚。尝与文氏
卷二 第 181H 页
酒氏。通游河汉间。数月不反。帝怒黜下界。今三十年不归。岂无念耶。遂用冰绡折简以寄之。上跪受。与公远再拜出。下视尘土。则苍苍焉茫茫焉。不知中国之何在。况辨夫洛城宫阙耶。其在天而视地。亦犹在地而视天也。遂复蹑前桥。则须臾已至华清宫矣。上惧失其曲节。自调玉笛。急召伶官习之。翌日。太史奏曰。月下。有妖气如白虹者。纵横良久乃灭。殆阴胜阳之兆也。上笑曰。朕游月宫。公远所造桥尔。左右之闻者。皆欲贺曰。月宫去人寰九万八千里。人但见圆而白者。曰是月也。可以咏可以饮。可以歌舞之。虽秦皇,汉武竭精图仙。曾未知月中有琼楼玉宇也。况能传其乐。播于世。超韶濩而洗郑,卫者耶。太史独曰。不可。月者。阴之精也。君者。阳之宗也。以阳而慕阴。又以其声音而移之耳目。则妇道盛而君德衰。易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然则人不可升天。又不可游月。虽有其曲。不可听。夫以人所不可为。而独为之则民惑。民惑则上下乱而盗贼兴。上不听。有司奏曰。公远以黄白之
卷二 第 181L 页
术。欺日月之聪。请刑之。上亦不听。诏求所谓太白者。果有之。方醉卧酒家楼。上闻之。大惊异。急召入金銮殿。赐坐七宝床。上亲调羹。及夜。同舟太液池。上举酒指月曰。汝知仙府中有人乎。白曰。然。上因出袖中书。其末曰。碧天红尘两渺然。谪在人间三十年。阳狂好在醉乡中。夜夜问我我在天。以示白。白。达人也。素不说神怪之事。读之无异色。上以此益奇之。欲大用。会力士以脱靴之故沮之。然白自得姮娥书。益爱月。四明狂客云。
李评事集卷二
 解
  
象耕鸟耘解
管氏篇曰。舜耕历山之野。象为之耕。鸟为之耘。陆鲁望曰。象行必端。履必深。耕者法之。鸟之喙。务疾畏夺。耘者法之。非实象耕鸟耘也。牛僧儒亦为之论曰。圣人岂有怪异等事乎。解者曰。易著龙图。诗歌玄鸟。语有河不出图之叹。书载百兽率舞之验。记礼者言四灵之应。作史者书六鹢之飞。此圣人修经而不削。贤者陈理而不疑。岂无谓欤。诚以天下之理
卷二 第 182H 页
无穷。事物之理。亦与之无穷。不可执一论也。况孝子之为德。岂易言哉。幽而感鬼神。明而感人物。小而得休祥。大而动天地。孝子之为德。岂易言哉。近古。姜诗善养而双鲤供膳。文壤等坟而群乌含土。袁师含戚而白狼入庐。呜呼。以舜之德而独不能感于物。则吾信乎。吾不信也。吾观舜之父顽母嚚。其弟象傲。此二者皆下愚。日以杀舜为事。而舜顺适而不失子职。仰慕而不失亲心。得以致顽父嚚母傲弟于允若底豫郁陶之地焉。当是时也。是象也无顽嚚之意于舜。是鸟也无欲杀之心于舜。则舜之孝。足以化顽嚚之亲。而不足以化无顽嚚之恶之兽乎。其诚足以感欲杀之弟。而不足以感无欲杀之心之禽乎。此其无疑者。一也。记云。仁者。天地之心。言其理也。孝者。百行之首。言其大也。唯圣人尽其理。极其大。则天地即吾之心腹也。万物即吾之手足也。安有心腹而违我。手足而逆我哉。故象非可耕之物。而于舜则以为耕。鸟非可耘之物。而于舜则以为耘。非力以求之。智以诱之也。
卷二 第 182L 页
来自乎方寸之仁。驯扰乎玄德之化。岂非所谓吾之气和。则天地之气亦和。吾之性顺。则天地之性亦顺者欤。此其无疑者。二也。孔安国曰。至孝格上下天地也。周茂叔曰。阴阳别于禽兽。释之者曰。禀阳者翼。禀阴者走。由是观之。象非阴物乎。鸟非阳物乎。阳者。天之所使也。阴者。地之所使也。曰何也。天之称父者。以为有父之义也。地之称母者。以为有母之义也。人以子处其间者。亦有子之义也。然则为父而不悦其子之孝乎。为母而不悦其子之孝乎。吾以是知天也感其号泣。而使之鸟耘。地也感其怨慕。而使之象耕焉。此其无疑者。三也。不如是。天何天。地何地。舜何舜为。牛僧儒言。古之孝。犹良田之禾。功薄而利博。今之孝者。犹瘠田之禾。功博而利狭。不仁哉。言之至于此也。子之事亲。何谓功。孝之感天地。何谓利。苟如是。象必不耕。鸟必不耘矣。但舜无心于感天地。而天地亦感之。天地无心于报舜。而舜自致之。若天少有私于舜。则是一舜之天地。非天地之天地也。若舜谓天必我
卷二 第 183H 页
应。而为之心。则是贼天地之心。岂吾所谓舜哉。噫。天地无古今。人性无古今。苟有遇舜之变。而得舜之心。则安知有舜之事也。有为者亦若是也。
李评事集卷二
 祭文
  
祭尹政丞壕文( 中庙外王父)
惟公。寿逾七旬。位极三台。生尊一国之贵。死荣九重之哀。有许史之势。而不改旧第。如贾,马之风。而无加骄人。此吾等所以哭进觞而尽惜者也。惟公尚飨。
李评事集卷二
 颂
  
凤鸣朝阳颂
于皇㜯周。圣神绍休。百福是遒。奄甸中土。为亿兆主。恩覃率普。仁政大施。百工允釐。泰和雍熙。玄化沕穆。与灵契合。天地位育。惠泽远敷。政洽驺虞。天锡休符。百祥骈集。间见层出。皇敛诸福。维彼朝阳。有鸟翱翔。其名凤凰。五彩煌煌。翙翙跄跄。声中宫商。四灵之一。瑞世之物。体乃尚德。昔在盛时。览德之辉。含图来仪。今其来鸣。式表文明。维周之祯。昭哉嘉瑞。
卷二 第 183L 页
王所献○。德莫与比。臣拜稽首。天子万寿。受天之佑。洗心颂功。垂示无穷。铭诸鼎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