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卷二 第 1a 页 WYG0460-0025a.png
钦定四库全书
 闽中理学渊源考卷二
          广平府知府李清馥撰
  文肃游广平先生酢学派
 谢上蔡先生曰昔在二程门下明道最爱中立伊川
 最爱定夫观其二人气象亦相似又前儒尝论程门
 高弟传其学者惟龟山为最盛次之而上蔡谢氏今
 考先生门徒所传莫详仅录一二考简肃黄公母游
卷二 第 1b 页 WYG0460-0025b.png
 氏为文肃公之妹每嘱简肃视乃舅而师法之简肃
 幼时文肃特爱其厚重今录附学𣲖之列焉再考志
 乘游朱蔡刘四世家为崇安旧族游氏世有𨼆德执
 中为定夫先生族父杨文靖公志其墓称其行脩学
 富读书求心到自得其成就门徒盖非碌碌口耳之
 习维时定夫与龟山承伊洛之传而执中亦卓然自
 立开游氏家学之先厥后少监及文靖文清又与紫
 阳南轩讲切特至盖潜德之光久而弥茂矣
卷二 第 2a 页 WYG0460-0025c.png
   文肃游广平先生酢
游先生酢字定夫建阳人与兄醇俱以文行知名所交
皆天下士伊川先生以事至京师一见谓其资可与适
道时大程子知扶沟县事偕弟伊川方以倡兴道学为
己任设庠序聚邑人子教之乃召先生俾职学事先生
欣然从之得其微言遂尽弃其学而学焉元丰六年第
进士调越州萧山尉县有疑狱十馀年莫能决先生摄
邑事一问得其情释之用侍臣荐召为太学录除博士
卷二 第 2b 页 WYG0460-0025d.png
以奉亲不便求知河清县范忠宣公判河清待以国士
移守颖昌辟先生为教授未几还朝复秉钧轴即除先
生太学博士已而忠宣罢政先生亦丐外授齐州判官
丁父忧服阕调泉州签判徽宗立召为监察御史出知
和州岁馀管勾南京鸿庆宫久之知汉阳军以母老丐
祠提点成都府长生观丁母忧服阕知舒州移濠州罢
归侨历阳因家焉先生自幼不群读书一过辄成诵比
壮益自力心专目到仪容词令粲然有文望而知为成
卷二 第 3a 页 WYG0460-0026a.png
德君子也其事亲无违交友有信莅官遇僚吏有恩人
乐自尽时新法方行编民 于征敛所在骚然先生历
知四郡处之裕如即有兴建民若不知而事集惠政在
民故戴之若父母去则见思伊川先生尝谓龟山曰游
君德器粹然问道日进政事亦绝人远甚其见重如此
宣和五年卒年七十一谥文肃学者称广平先生所著
有易说诗二南义论语孟子杂解中庸义及文集十卷
祠在建阳禾平里即先生旧时倡学处也嘉熙二年敕
卷二 第 3b 页 WYG0460-0026b.png
扁廌山书院弟醳元祐进士(杨文靖公撰墓志/名儒传 闽书)
   备考
临川李氏穆堂识游杨授受考曰朱子大全集载云伯
谟家所藏胡文定公帖云昔事定夫先生未尝以言色
相假由此观之则文定为游氏门人也晁公武读书记
题胡文定春秋传谓文定师事伊川误矣胡氏春秋传
亦与程传不甚合然二程子高第弟子称游杨侯谢学
者谓朱文公得统于程由杨中立传罗豫章豫章传李
卷二 第 4a 页 WYG0460-0026c.png
愿中愿中以授文公是固然矣不知游定夫传胡文定
文定传从子籍溪籍溪亦以其学授文公盖兼承游杨
之统者也文定又以其学授子五峰宏宏授张南轩栻
 按穆堂先生考胡文定公手帖以文定为文肃门人
然考渊源录载吕氏本中撰文定墓志云公自谓吾于
游杨谢诸公皆义兼师友宜尊信之若论其传授却自
有来历据龟山所见在中庸自明道先生所授吾所闻
在春秋自伊川先生所发云云据此则前帖所谓事之
卷二 第 4b 页 WYG0460-0026d.png
者似亦致钦仰尊礼之意尔再考公本传云某出处自
崇宁以来皆内断于心虽定夫显道诸丈人行皆不以
此谋之此亦是前帖事之之意今姑录此备考大抵当
以朱子之言为断朱子尝言文定之学得之上蔡为多
焉又答汪尚书书论周程受学曰受学之语见于吕与
叔所记二先生语中云昔受学于周茂叔故据以为说
从游盖所尊敬而不为师弟子之辞故范内翰之于二
先生胡文定之于三君子某皆用此字读此则朱子评
卷二 第 5a 页 WYG0460-0027a.png
订文定于游杨谢三君子端的有在矣(建宁郡志/)
   进士陈复之先生侁(以下门人/)
陈侁字复之长乐人擢进士第娶吴人林旦女与陈了
翁交从甚密了翁谪廉州侁以书贺之至千馀言由此
得罪又从游定夫先生学得治气养心行已接物之要
(三山新志/)
   游执中先生复(以下家学/)
游复字执中建阳人定夫先生之族父性资孝爱总角
卷二 第 5b 页 WYG0460-0027b.png
强学砥砺竭力养亲家乏经月之储而亲意未尝不怡
既壮学富行脩乡里旁郡见服闻者悦而信之遣子弟
从游者远近相属其学以中庸为宗诚意为主闲邪寡
欲为入德之途昼验之妻子夜考之梦寐其与人谋不
啻自己其教人禁切其不善而开其善不啻如其父兄
亦或以忠诲成怼憾复终不改曰宁人负我我毋负人
盖直道不苟如此以故乡曲之士尝受经其门者往往
率德自好读书亦求心到自得以善其身其成就人才
卷二 第 6a 页 WYG0460-0027c.png
盖非碌碌口耳之习也少不事举业晚徇亲意一举于
有司不第而止年六十有五卒龟山杨文靖公志其墓
(杨文靖公/撰墓志)
   奉议大夫游质夫先生醇
游醇字质夫建阳人执中犹子醇夙以文行知名所交
皆天下士从弟定夫得游程门与杨中立先生倡道闽
南而醇私淑家庭上下议论参考互订文章理学一时
推重仕至奉议大夫(建宁志/儒林传)
卷二 第 6b 页 WYG0460-0027d.png
   少监游定斋先生操
游操字存诚醳之子少为定夫先生奇爱长工于文绍
兴中与潘良能沈介黄景伯俱为秘书省正字同日赴
馆职自秘书少监权礼部侍郎侨居盱江奉祠晚号定
斋居士
   上舍游子蒙先生开
游开字子蒙操季子同上舍出身从朱文公游编集中
庸文公尝答张孟远书云友人游子蒙定夫先生从孙
卷二 第 7a 页 WYG0460-0028a.png
议论文学优赡可与晤语者计当自识之(建宁郡志/儒林传)
   文靖游默斋先生九言
游九言字诚之初名九思文肃三世孙也尝于武夷重
搆水云寮为继述之所九言开爽慷慨方十岁即为文
诋秦桧及长锐志当世熟南北事初筮古田尉入监文
思院被旨视行在诸邑灾伤归白都堂放苗八分以上
孝庙攒宫有司妄费希赏九言上书极谏张栻帅广西
辟幕下栻弟杓帅金陵复辟抚干时禁方严九言记上
卷二 第 7b 页 WYG0460-0028b.png
元县明道祠痛讥之调全椒令开禧初为淮西安抚机
宜寻知光化军充荆鄂宣抚参谋官卒端平中特赠直
龙图阁谥文靖九言始学于栻栻教以求放心久之有
得尝序太极图曰周子以无极加太极何也方其寂然
无思万善未发是无极也虽云未发而此心昭然灵源
不昧是太极也欲知太极先识吾心读者称之号点斋
弟九功(闽书志武/夷山)
   文清游受斋先生九功
卷二 第 8a 页 WYG0460-0028c.png
游九功字勉之一字禹成用荫补官累迁咸宁令辟充
荆鄂宣抚司时德安遣戍兵溃归有反意九功即绝江
抚谕众皆帖服嘉定中兴元失利九功知金州州无城
以便宜遣兵备禦收复邻疆除河北运判知鄂州被论
予祠起为兵部郎入见首言守边必先结人心今征役
无艺以资苞苴囊橐而民心失将帅朘削功赏不以时
下而军心失倚重谀佞护疾忌医而士大夫之心失出
知泉州在郡有清严之称端平初召为司郎少卿疏论
卷二 第 8b 页 WYG0460-0028d.png
奸贪多佚罚诸贤或号召未至又论沿边夫役之弊兼
枢密副都承旨出知庆元府以循吏称入权刑部侍郎
丐祠再调不赴除待制加宝谟直学士卒九功清慎廉
恪与兄九言自为师友讲明理学平生真体实践出于
诚意及门之士皆心服之学者称受斋先生宝祐中谥
文清(道南源委/建宁郡志)
   学正游子善先生应翔
游应翔字子善酢七世孙也值宋元兵革未靖结屋武
卷二 第 9a 页 WYG0460-0029a.png
夷澄川之上耕𨼆自晦人称其操履端方无愧先世后
繇武夷直学迁学正(建宁府志/)
   邑令江处中先生侧(以下交友/)
江侧字处中建阳人性纯一以儒学教授其乡熙宁中
以学究出身尝与游定夫施景明叶祖洽讲肄于邑之
石壁山官将作监主簿历饶信洪三邑令与族子汝舟
号二先生
  朝奉王信伯先生蘋学派
卷二 第 9b 页 WYG0460-0029b.png
 按叶文忠公福清县学记略曰建溪之业肇自道南
 同时及门实推信伯信伯再传而亦之又再传而希
 逸星辰没矣又考杨文靖公当时为程门先进尝曰
 同门后来成就莫踰信伯者矣今录其门徒可考者
 著于篇
   朝奉王信伯先生蘋
王先生蘋字信伯福清人自其考徙平江先生资禀清
粹充养纯固为程门高弟平居恂恂儒者及语当世之
卷二 第 10a 页 WYG0460-0029c.png
务民俗利病若习于从政者然不邀名誉世罕知之绍
兴间知府事孙祐列先生学行于朝召见赐进士出身
除秘书省正字上言曰人心广大无垠万善皆备盛德
大业由此而成故欲传尧舜禹汤文武之道扩充是心
焉尔帝王之学与儒生异尚儒生从事章句文义帝王
务得其要措之事业盖圣人经世大法备在方册苟得
其要举而行之无难也未几兼史馆校勘迁著作郎丐
外补通判常州主管台州崇道观致仕官至左朝奉郎
卷二 第 10b 页 WYG0460-0029d.png
时中书舍人朱公震宝文阁直学士胡公安国徽猷阁
待制尹公焞皆举先生自代胡公荐尤力谓先生学有
师承识通世务使司献纳必有补于圣时杨龟山常曰
同门后来成就莫踰吾信伯矣绍兴二十三年五月卒
年七十二葬于胡州长兴县茅栗山所著有论语集解
及著作集(墓志委道/南源)
 (吴氏瑞登诸儒述槩云/所记有春秋录拾遗)
   教授陈齐之先生长方
卷二 第 11a 页 WYG0460-0030a.png
陈长方字齐之长乐人父侁见游氏学派长方长外家
从王信伯蘋游绍兴中举进士授江阴教授寻归居吴中
步里终日闭户研穷经史著书名步里客谈及春秋礼
记尚书传汉唐论俱行世学者称唯室先生弟少方字
同之亦端慧不群孝宗朝为东宫讲官号二陈(三山新/志)
 
 
 
卷二 第 11b 页 WYG0460-0030b.png
 
 
 
 
 
 
 
 闽中理学渊源考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