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濯缨先生文集卷之七
濯缨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x 页
濯缨先生文集卷之七
 附录
  
濯缨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76H 页
请谥疏(疏首幼学金相闰。制疏进士金在田。三南合疏。○ 纯庙庚寅二月日。)
伏以崇贤奖节。有国之令典。励世之要道。庆尚道清道郡故吏曹正郎臣号濯缨金驲孙及其祖故南台持平臣号节孝金克一及其侄故正言臣号三足堂金大有三贤。道学文章。忠孝节义。咸萃一室。举世尊仰。而至今照人耳目。允合于节惠之典。盖驲孙。以先正臣金宗直之高弟。早年登第。 赐暇湖堂。校雠纲目。而为辽东质正官。得小学集说而来。我东之有小学集说。自此始焉。为功斯文。不亦大乎。噫。当昏朝戊午。竟以史狱。身弃东市。时年三十有五。至今说之者莫不流涕。先正臣文正公宋时烈序遗集曰。先生生乎程朱之后。与寒暄,一蠹诸老先生。磨砻浸灌。则其择之精而无驳。先贤臣南孝温曰。先生以希世之姿。有庙堂之器。论议之正。识见之明。可比于青天白日。先贤臣曹植曰。濯缨生有凌霜之节。死有通天之冤。观此先正先贤之言。而驲孙之姿禀节行。槩可见矣。亦粤持平臣克一。幼有至行。事亲极孝。母疽吮血。父病尝痢。前后丁忧。庐于墓侧。晨夕号哭。若在始殡。诚
濯缨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76L 页
感殊类。至有虎驯之异。事闻。 光庙特命旌闾。事在三纲行实。而一自亲没之后。绝意世事。潜心性理之学。行谊日彰。乡邻宗党。莫不薰化。及卒。乡人私谥曰节孝先生。先正臣文忠公金宗直尝称曰。其纯孝实行。可与曾,黔。颉颃千载。就此观之。克一可谓尽人伦之至。而树风声于百代者也。至若正言臣大有。孝友出天。学问渊博。 中庙改玉之初。始除荫职。旋擢贤良科。召以谏官。辄辞不就。固穷自守。乐以终年。曹植又言办局宏深。勿勿乎其仁。言论激昂。僩僩乎其义。容容大雅。讨论经史之弘儒。仡仡伟表。射御不违之豪士。好善而独善。弘济而自济。至谓之遁世无闷。则儒贤赞美之盛。于斯至矣。夫一门三贤。在古唯罕。真所谓德不孤而世济其美者也。逮我 显庙朝。正郎臣驲孙。 赠都承旨兼直提学。持平臣克一。 赠执义。正言臣大有。 赠应教。并 宣额。啜享于清道紫溪书院。紫溪。即三贤臣桑梓之乡。而从多士之请也。其 宣额文。若曰。蔚为国器。夏瑚鲁璠。正气不泯。撑柱乾坤。此驲孙之谓也。有若曰。行感神明。化及鸡豚。猛兽且格。来卫丘原。此克一之谓也。有若曰。贤良策士。善类是援。与夺何顿。时有亨屯。此大有之谓也。猗
濯缨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77H 页
我 祖宗朝。褒奖三贤臣之举。非不盛矣。而驲孙无嗣。伯兄直提学臣骏孙第二子县监臣大壮。奉其祀。而子姓零替。士气浸降。未遑 上彻。式至于今矣。噫。戊午名贤。皆蒙加 赠易名之 恩。而独以驲孙卓异之迹。尚稽节惠之典者。岂非 朝家之阙典。而士林之赍恨乎。方今 睿聪临下。凡系儒贤之事。褒隆备至。臣等闻风遐远。欣跃鼓舞。裹足千里。齐声号吁于 跸路之前。伏愿 离明。俯垂鉴谅。亟 命攸司。上项金驲孙。特施加 赠节惠之典。金克一,金大有。一体施以加 赠易名之 恩。以彰 国家崇贤奖节之德。俾伸多士积年抑郁之忱事。伏蒙 睿恩之至。
请谥疏[再疏](疏首星州幼学李浚。制疏上同。◇同年八月日。)
伏以崇贤奖节。有国之令典。貤爵褒谥。励世之要道。庆尚道清道郡故吏曹正郎臣金驲孙号濯缨。即 成庙朝名臣也。其祖故南台持平臣金克一称节孝。其从子故正言臣金大有称三足堂。俱以道学文章。忠孝节义。为百世之师表。享一堂之俎豆。今道州紫溪书院。是耳。以若三贤臣卓立之行。尚未蒙加 赠易名之 恩者。岂不为 朝家之阙典乎。臣请据实
濯缨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77L 页
而条陈之。噫。驲孙年十七。游文忠公臣金宗直之门。与文敬公臣金宏弼,文献公臣郑汝昌。为道义之交。伉励奋发。期以远大。及夫大阐。众望蔚然。在玉堂六七年。史笔直截。动法春秋。应 旨撰四十八咏跋。蔼然有纳牖之意。恳恳乎玩物丧志之戒。而至郑汝昌释褐之日。乃曰。代我掌史者此人。仍荐翰苑代之。此可见渊源之正也。为辽东质正官。得小学集说而来。我东之有集说。自此而始。其于斯文。为功甚大。尝隶网目校雠之役。论议正直。出乎等夷。紫阳笔意。焕然益明。是以驲孙。又配享于朱文公公忠道木川县道东书院矣。先正臣宋时烈。乃于遗集弁卷之文。以为先生生乎程朱之后。与寒暄,一蠹诸老先生。磨砻浸灌。择之精而无驳。文正之于濯缨。推诩之如彼其恳挚。则驲孙之节义道学。无复馀蕴。而其他先贤臣之语。多有折节相下者。号南冥曹植曰。先生生有凌霜之节。死有通天之冤。号秋江南孝温曰。先生以希世之姿。有庙堂之器。又曰。濯缨之节义。如青天白日。就此而见之。则节义道学之造诣。槩可知矣。呜呼。戊午群小党恶之祸。祸惨东市。至今思之。莫不气塞而哽咽。尚忍言哉。尚忍言哉。亦粤克一。生有至行。母疽吮
濯缨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78H 页
血。父病尝痢。庐墓号哭。诚感殊类。至有虎驯之异。事闻。 光庙特命旌闾。昭载于三纲行实。及卒。乡人私谥曰节孝先生。金宗直尝称以纯孝实行。可与曾,黔。颉颃千载。至若大有。孝友出天。学问渊博。 中庙改玉之初。经术才行。为文正公臣赵光祖之所推诩。荐拜持平。不就。旋擢贤良科。 召以谏官。又辞不就。固穷自守。乐而终年。曹植又云。办局宏深。勿勿乎其仁。言论激昂。僩僩乎其义。好善而独善。弘济而自济。至谓遁世无闷。儒贤赞美。斯其至矣。噫。一门三贤。在古唯罕。真所谓德不孤而世济其美者也。逮我 显庙朝。吏曹正郎臣驲孙。 赠都承旨兼直提学。持平臣克一。 赠执义。正言臣大有。 赠应教。并 赐院额。其 宣额文若曰。正气不泯。撑柱乾坤。此驲孙之谓也。行感神明。化及鸡豚。此克一之谓也。贤良策士。善类是援。与夺何预。时有亨屯。此大有之谓也。猗我 祖宗朝。褒奖三贤臣之举。非不盛矣。窃惟戊午诸贤。皆蒙节惠之典。而独以驲孙卓卓之节。炳炳之迹。尚稽易名之 恩者。实为士林之赍恨。且驲孙无嗣。伯兄直提学臣骏孙第二子县监臣大壮。奉其祀。而子姓零替。士气浸降。迄未 上彻矣。今春。仰吁于 跸
濯缨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78L 页
路之前。特蒙 达下禀处之 令。而尚此寥寥。远道舆情。不胜纡菀。兹又齐声号吁于 法驾之前。伏愿 圣明。俯垂鉴谅。亟 命攸司。金驲孙。特施超 赠节惠之典。金克一,金大有。亦施以加 赠易名之 恩。俾伸多士积年抑郁之忱事。
吏曹回 启[判书徐能辅]
金驲孙危行直节。备著于前后儒贤之称述。至今炳朗。照人耳目。褒赠之典。极其崇显。夫孰曰不可。而既与死节人稍异。则八座正卿加 赠。事系特典。臣曹有难擅便。议于大臣处之何如。
议政府领议政献议(南公辙)
金驲孙。在燕山朝。惨被史祸。积忤群小。后人之尚论有在。然而师友渊源。百世可徵。文章气义。照耀至今。真希世之姿。卓异之人也。加 赠正卿。施以节惠。允合 圣朝崇儒奖义之道。而愚见未敢自信。伏惟 上裁。
左议政献议[李相璜]
金驲孙。其死则人至今悲之。其文章气节道义之盛。则人又至今诵慕不已。况师友之间。渊源有自。与文敬,文献两先正。丽泽相契。有功斯文。今此士林齐吁。
濯缨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79H 页
知出公议。加 赠许谥之为。 朝家崇奖之政。愚见亦无异同于领相。然事系特典。伏惟 上裁。
右议政献议[郑晚锡]
金驲孙道学之醇正。文章之灏咢。冠冕当世。脍炙中州。此先贤所称宇宙间间气。而卓节竟罹奇祸。其死也绝悲。士林赍恨。至今未已。加 赠节惠。尽合慰幽奖义之道。而事系特例。未敢质对。伏惟 上裁。
吏曹覆 启[判书徐能辅]
赠都承旨金驲孙加 赠事。议于大臣处之事。 允下教郎官收议于诸大臣。则议政府领议政南公辙。以为金驲孙。在燕山朝。惨被史祸。专由于积忤群小。后人之尚论有在。盖其师友渊源。百世可徵。文章气义。照耀至今。真希世之姿。卓异之人也。加 赠正卿。施以节惠。允合 圣朝崇儒奖义之道。而愚见未敢自信。伏惟 上裁云。议政府左议政李相璜。以为金驲孙。其死则人至今悲之。其文章气节道义之盛。则人又至今诵慕不已。况师友之间。渊源有自。与文敬,文献两先正。丽泽相契。有功斯文。今此士林齐吁。知出公议。加 赠许谥之为。 朝家崇奖之政。愚见亦无异同于领相。然事系特典。伏惟 上裁云。议政府
濯缨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79L 页
右议政郑晚锡。以为金驲孙道义之醇正。文章之灏咢。冠冕当世。脍炙中州。此先贤所称宇宙间间气。而卓节竟罹奇祸。其死也绝悲。士林赍恨。至今未已。加 赠节惠。尽合慰幽奖义之道。而事系特例。未敢质对。伏惟 上裁云矣。大臣之议如此。 上裁何如。 传曰允。
赠职 教旨
赠通政大夫。承政院都承旨兼 经筵参赞官,春秋馆修撰官,艺文馆直提学,尚瑞院正。行通训大夫。吏曹正郎金驲孙。 赠资宪大夫,吏曹判书兼知 经筵,义禁府事,弘文馆大提学,艺文馆大提学,知春秋馆,成均馆事, 世系左宾客,五卫都总府都总管者。
赠贴旁注
道义之醇正。文章之灏咢。冠冕当世。脍炙中州。卓节竟罹奇祸。其死也绝悲。士林赍恨。至今未已。加 赠正卿事承 传。
谥状[吏曹参判赵寅永撰]
金公驲孙。戊午冤死之首也。尤庵宋先生时烈。序其集。略曰。濯缨先生。以文章节行。冠冕一时。不幸遭逢燕山。身弃东市。祸延士林。实祟于吊义帝一篇。未知
濯缨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80H 页
毕斋之作此文何意。先生之录是文。又何见欤。皆非后学所敢窥测。岂定,哀微其辞事者。非圣人达权大用。则终不可师法。而秉史笔者。惟直是职欤。先生。宇宙间间气也。其生也非偶然。其死也岂人所能哉。噫。斯言其尽之矣。虽然。自公昭洗之后。既 貤赠之。又俎豆之。所以为崇报者。靡有憾矣。惟谥典未及焉。此圣朝之缺事而学士大夫之耻也。 上之三十年庚寅秋。三道儒生李浚等上言言之事。下攸司。吏曹判书臣徐能辅。请议大臣。欲重其体也。于是。领议政臣南公辙。以为金驲孙。惨被史祸。而师友渊源。百世可徵。文章气义。照耀至今。加 赠正卿。施以节惠。允合崇儒奖义之道云。而左议政臣李相璜,右议政臣郑晚锡。议略同。 上允之。盖公殁之三百三十有馀年矣。公于 中庙改玉之初。首蒙复爵。 显庙朝。以筵臣言。特 赠都承旨。至是。加 赠吏曹判书兼衔如例。公字季云。系出驾洛国王。在新罗。大角干庾信。以功业大显。而高丽之季。有讳管。仕至版图判书。于公为六世祖也。曾祖讳湑。县监。是生节孝先生讳克一。荐拜持平。有至孝。事载邑志。考讳孟。文科执义。 赠吏曹参判。公以天顺甲申生。未弱冠。闻佔毕斋金先
濯缨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80L 页
生宗直。居忧密阳。与仲氏翰林公骥孙。往从之。得闻为学之方。而所磨砻而浸灌者。即惟寒暄金先生宏弼,一蠹郑先生汝昌也。方是时。我 成宗大王。尊尚儒术。作兴人材。上自朝廷。至于乡党。韦布彬彬。多宏博雅饬之士。号称 国朝盛际。而裒然为众论所推。甫二十三。中生员第一,进士第二。其冬。擢文科第二。公之夙就。由此可知。明年。出补晋州学官。时仲氏乞养监昌宁县。公为便省母计也。戊申。病辞。己酉。以非罪幽金宁。旋赦。 召为辽东质正官。赴京师。辛亥。又朝元正。由龙骧司正。选隶纲目校雠。癸丑春。奉 旨颁谕岭南。又 赐暇湖堂。而前后践履。今虽未得其月日之详。大槩在翰林最久。历遍三司。而末职天官郎也。岁戊午。公新除内艰。养疾于咸阳之乡庐。而史狱起。始公为献纳。疏论李克墩,成俊。互相倾轧。将成牛李之党。暨修 成宗实录。克墩管史事。见公史草。书其秽行甚悉。且载 世祖朝秘事。欲因此为修隙地。议于总裁官鱼公世谦。鱼公愕然不应之。乃与柳子光谋。子光阴险乐祸者也。视以奇货。相与怂恿于尹弼商等。告公以诬 先王。激主怒。时燕山政荒。性猜暴。尤恶文士。思因事一逞。遂令金吾郎驰传。往拿
濯缨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81H 页
公鞫之。而别遣掖隶。察道中迟速云。今以野乘之杂出者考之。公爰辞有曰。贵人权氏。事闻于贵人之侄许磐云。有曰。请复 昭陵事。欲 圣朝行仁政云。公尝为忠清都事。上疏请复 昭陵故也。有曰。后殿曲事。昔在西湖也。茂丰副正总。携琴相访。弹后殿曲。其曲哀。非治世之音。故并及之云。又问同议史草之人。公曰。既输情矣。请独死。凡此事实。皆得之断烂之馀。无以究其颠末。而毕斋所著吊义帝文。亦在史草。子光摘其语。自为注释。逐句解之曰。某之恶。皆宗直诲而成之也。其祸遂至滔天。公先以大逆论处极律。毕斋戮及泉壤。而一代搢绅以名流为号者。诛窜殆尽。即是年七月十七日也。是日昼晦。雨下如注。大风起。拔木飞瓦。都市人无不颠仆股慄。儒林丧气。重足屏息。学舍萧然。数月无诵读声。而公所居前川血流三日云。公尝与郑文翼公光弼。受两南御史之 命。同日辞朝。同宿于龙仁之馆。公慷慨论时事。语多激。文翼屡止之曰。言不可若是。公奋曰。士勋亦为卑下之论耶。达一宵。竟不相契。士勋。郑公字也。南秋江孝温之言曰。公真希世之才。庙堂之器。论议国事。是非人物。如青天白日。曹南冥植之言曰。公生有凌霜之节。
濯缨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81L 页
死有通天之冤。野乘又云。公倜傥有大节。魁伟有器局。文章汪汪若河海。在书堂著秋怀赋。气象于此可见。其立朝。好尽言。不避权贵云。公所以为公者正在此。而亦所以取祸也欤。公于著述。立草千言。沛乎无碍滞。见者望洋。中华人。至以东国之昌黎称之。每腹藁成。磨墨满砚。一笔挥之。不复视。投之箧中。经累月始出而点化之。或问之。曰。始起草。犹有私意。不自见其当改。久然后私意除。公心生。乃明知其醇疵也。其用工之精如此。尝与两兄赴别举。欲以壮头让之。公则不制焉。伯氏遂魁。仲氏联之。而后围初场。公醉眠曳白而归。中场亦如之。至终场。尽粘三场试券。连数十幅而入。考官问策以中兴为目。而宋高宗齿焉。公卷其题。诣前曰。宋高宗。偷安一隅。忘亲释怨。乞和于犬羊。岂与殷宗,周宣。并列于中兴之主哉。考官大惭改之。公乘半酣挥洒。日未斜矣。榜将揭。使人觇之曰。第一名非我。勿复观。果然。其后静庵赵先生光祖掌试。得宋公纯对策曰。季云后。无此作。公之为世企慕。又如此。及殿试。考官忌而置第二。公耻之。常以坡公之居第二自拟焉。足见公平日气槩也。配礼安金氏。参奉尾孙女。无育。伯氏直提学公骏孙次子县监大
濯缨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82H 页
壮。主其祀。其兄三足堂大有。命之也。公葬始在木川。与夫人墓同冈。而公墓后返清道之上北。以从先兆。尹公凤朝铭其碑。而学者即其旧居。又建祠享之。礼堂之请 宣额者。尹公绛,宋先生浚吉,赵公复阳。而郎官金公寿兴也。李公殷相撰侑文。至以趋义之勇。有过黝贲。正气不泯。撑柱乾坤赞之。世以为确论。公禀绝异之姿。抱有为之志。蚤得贤师。学有指授。所与交皆当世之选。而妙岁蜚英。翱翔乎珥笔横经之列。清裁峻议。倾动朝野。不啻若圭琏之登庙。鸾凤之仪庭。清粹之蕴于中。足以格君。彪炳之著于外。足以华国。进足以谋谟岩廊。退足以领袖士林。斯可谓河岳英灵之所钟聚。而反以厄运乘之。淫刑酷罚。中途摧折。千载之下。闻公事者。莫不掩抑呜咽而不忍言。不能不致疑于天道人事之际。呜呼。殆非公一人所关也。然而当时群奸如墩,光之类。构诬煽祸。诩诩然自为得计者。或于其身。或于其子孙。皆不免刀钜之典。情状毕露。昭在史牒。虽妇孺下贱。皆为之唾骂。而公之一节。秉直不回。弥久而弥彰。磨灭不得。则天人之理。信不舛矣。寅永先祖恭肃公。亦以毕斋门人。罹史案。今于公请谥之状。义不容辞。略掇前辈记述之可
濯缨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82L 页
据者。以备太常氏采择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