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濯缨先生文集卷之一
濯缨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x 页
濯缨先生文集卷之一
 赋
  
濯缨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209H 页
秋怀赋
癸丑之秋。余在书堂。苍茫岁暮。玩愒流光。破万卷之未了。羲驭忽以西藏。景晖晖以苦短。夜曼曼以渐长。梁燕翩翩以辞巢。塞雁嗈嗈以叫霜。叶摵摵以归根。蛩唧唧以近床。感时物之易变。增余怀之悲凉。对案掩卷。心焉若忘。不言不笑。忽乎迷方。乾愁苦恨。万事亡羊。木溪子在傍。怪而问之曰。何为其然耶。身际文明。主圣臣良。翘馆储材。博选朝行。溉根食实。不遗斐狂。于我厦屋。讨论皇王。珍分御厨。廪继太仓。荣幸无比。乐且无央。落霞兴杳。湖山满眶。和余倡余。峨峨洋洋。造物为徒。心与道昌。一抔乾坤。信手低昂。四时运转。天道之常。苦何为而戚戚。怀楚客之悲伤。呼童子以进酒。当浮君以羽觞。余默然不应。汪然涕滂。木溪子起而更言曰。我知之矣。霜露履怆。丘垄荒者耶。鹤发倚门。母未将者耶。鸰原情苦。陟彼冈者耶。莼鲈兴发。忆江乡者耶。閒情远别。恼闺房者耶。好古生晚。心远地偏。独伥伥者耶。行与世违。命不身谋。强趋跄者耶。佳山好水。高栖遐遁。未得其臧者耶。苍生系念。白
濯缨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209L 页
屋有冤。思济时康者耶。日耕坟典。心游宇宙。恨未置身于虞唐者耶。感慨忠良。愤疾凶邪。谩颦蹙于前代之兴亡者耶。亦或幼学无成。壮恨面墙。拟溯伊洛。反航绝潢。汩没尘埃。世累苍皇。上负 圣教。下孤时望。耗公廪而费日。省吾私兮不敢当。临长途而景迫。企古人兮力不遑。然犹得馀馥于陈编。自以为九畹之国香。抱献芹之微诚。徒哺啜而周章。思美人之迟暮兮。鹈鴂鸣而不芳。游子于是。百感集而攻肠。噫。人生天地之若寄。此身杳于秕糠。少壮不懋而老将至兮。输百年于寻常。与草木而同凋。卒澌尽于一场。岂不悲夫。吾观一元之运。不息自强。人生禀赋。气通阴阳。春思骀荡兮。夏气舒长。秋怀憭慄。冬念矜庄。一心随感。与时弛张。含生大同。不分毫芒。惟秋之气。独克以刚。共万类而于悒。实元化之所戕。然君子之节情。要中正以自防。吾将与子而赏秋。请登山临水而徜徉。余犹不应。袖手思量。取琴浪抚。万古一忙。风萧萧而打屝。有声鏦鏦若金枪也。起而开窗。则庭空叶积。天宇高旷。水落江清。野色苍黄。
感旧游赋送李仲雍
余生世之眇末。廓无与而寡俦。负弧矢于初载。迹徒
濯缨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210H 页
系于海陬。恒兀兀而无所适兮。怅此身之如拘。岁辛亥之元正。充下介而观周。出国门而西迈兮。路曼曼其阻脩。历松京之遗墟。伤麋鹿之来游。过箕都而纵目兮。馀井画之田畴。点七佛于萨水。记往事之谬悠。临九龙之斗岸。窥铁牛兮深湫。凌鸭江之洪波。冰龙鳞兮难容舟。蓬墟极兮五百里。狼烟积兮走惊麀。曰玆为渤海之旧疆兮。忆全盛于高句。地气旺而复衰。人物生而亦休。主安市兮何人。抗大邦兮为雠。婴千里之孤郭。挫百万使逗遛。婆娑故府。犹有残垒兮。埋没金虏之戈矛。凤凰新堡。谩留佳名兮。不闻岐山之啾啾。指连山以右转兮。怕草莱之奸媮。忽鼙鼓之动地。拥数千之貔貅。风光泼于旗纛。日色耀于兜鍪。知辽将之来迎。感劳来之远猷。趁落照而下营。胡笳杂于边讴。霜雪稠兮山坂涩。河渡阻兮跋涉幽。寻自达于辽阳。喜馆待之颇优。睹城郭之周遭。见民物之渐稠。鹤飞华表兮天地老。一留语兮三千秋。管幼安兮姱节。王彦方兮好修。共携手而避地。运方熄于炎刘。抱遗经兮穿床。著潜德于盗牛。检余行之莫及。望君庐而还羞。胡贞观之天子。驻清跸兮此夷犹。逞英心而未已。困小丑而悔尤。鹤野阔以茫茫兮。千里属于
濯缨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210L 页
一眸。一带水兮东西。认渡辽之前筹。至辽河而乃息。抗一苇兮常浮。媚狼娘之水庙。扣吉签而屡抽。高平岸上。极目而西望兮。黛色横天。如振鬣之驺。是谓医无闾之山兮。屹作镇于青邱。思禹迹之东至兮。念明德兮永惆。迤广野而驰骛兮。计历历兮几邮。维山海之雄关。古长城之东头。秦皇筑以御胡。尽威棱兮难比侔。胡未至而内溃。空转民于深沟。尚勤后代之增筑。要以卫乎中州。纷纷刘,石,慕容,耶律,完颜,铁木。迭入而扰攘兮。不能隔此毡裘。信重险之虚设兮。跨万里兮徒自由。逮大明之区分。先控扼其咽喉。既定鼎于幽燕。建万世之深谋。置关吏而讥察兮。鼓不惊于援枹。览平州之山河兮。实形胜而寡仇。争一州而启衅。陷五国之孤囚。不内修而外攘。犹去医而决疣。瞻孤竹而竖发。风万古兮飕飕。县昌黎兮孕韩。学远绍而旁搜。度蓟门而立马。讶禄儿之凶魗。满目太平之桑柘。杳烟树兮相樛。张家湾兮列青帘。直沽渡兮泼渌油。迷官津之舸舰。邈解缆于闽瓯。兹寰宇之通衢。集四夷之群酋。夕余极于京师。沓车马之腾蹂。繁华文物值百年之盛兮。九陌处处捲侯家之帘钩。馆乌蛮兮费大官。荷皇恩之怀柔。同万国而贺正。拜殿上
濯缨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211H 页
之冕旒。闻仙乐之飘飘。杂胡部之箜篌。仰龙衮之穆穆。咏鹿苹之呦呦。列彤墀而都俞。总肤敏之公侯。惭异言而殊制。情莫接乎绸缪。恍心醉而归馆。月一彀兮岁已遒。谒先圣于国子。慨余衣之未抠。考石鼓而摩挲。想岐阳之大蒐。陈仓野之弃物。获大厦之庇庥。景韩苏二子之大鸣于两间兮。恨吾生之蚍蜉。来逢掖之贸贸兮。相怪问兮杂薰莸。贽短章而求友。愧明月之暗投。吊文山于祠下。想仪形而增愁。一死兮终古。浑百世兮土一抔。怀召伯而不见。市骏骨兮空髑髅。客宇宙之几过。但逆旅兮长留。院太极兮无迹。堂万柳兮摧为棷。访屠狗于市上。悲歌断兮谁与酬。俗与化而推移。人向下而益偷。吾有两眼。独不见至德之世。盍早归乎锄耰。白日忽忽其西驰。春草绵绵兮玉河洲。白云飞兮海东。归梦溢于衾裯。昔孔圣之皇皇。终发叹于乘桴。固吾道之在是。初不暇乎他求。信美而不可驻兮。遂驾言而回辀。行既返乎故国。若众楚之外咻。潜一室之书史。神六合以周流。送君之归兮。起南浦之离忧。悲凉千古激君之方寸兮。落日何处兮独登楼。沿途百物困君之嘲弄兮。恐不堪乎雕锼。明年上元兮。两地相望。幸对月而思不归来兮。春
濯缨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211L 页
风披锦囊之所收。
拟别知赋送姜士浩
余取友于髫年。恒临食而忘餐。杂文学与德行。盖所取之多端。早游学于芹宫兮。奈余行之蹒跚。始得君而为友。饱学味之辛酸。既同年而同队。若入室之芝兰。望孔墙而犹未得其门兮。谩贸贸于儒冠。俄聚散之无期兮。隔几年之悲欢。岁丙午之阳月。共攀桂于广寒。然宦游之多方。嗟内外之异官。杳渭北与江东。凭日暮之阑干。幸连步于玉堂。我自折其羽翰。遂徘徊于龙骧。梦已熟于邯郸。逮忝选于登瀛。获共处而团圞。缘气禀之不类兮。我实躁而君宽。苟不内得而外誇兮。乃鬼神之所谩。推诚心以相倾。每吐出其肺肝。三杯酒兮引兴。抚千古而增叹。思尚友乎忠贤。恨不诛其权奸。道抠衣于朱,程。词袭馨于黄,韩。学不期于阿世。志唯在于责难。倘后日之前席。呈腹中之琅玕。肯徒事于文学兮。但学步于骚坛。抱医国之良方。鍊寿民之灵丹。恐白日之迟暮。感光景之跳丸。披陈编而意倦。取瑶琴而一弹。夫岂汲汲于高位兮。要垂名于不刊。时冯几而冥思。何余心之邅漫。君责我之疏慵。坐毒手之来攒。因意气而善谑。纷辞说之哗欢。
濯缨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212H 页
妙数终于仆更。玄谈极于舌乾。乱王霸之纵横。发一粲而相看。忆十年而知非。悟少壮之异观。昔陋巷之贤哲。尚自得于一箪。继台馈而致养。曷圣恩之能殚。顾无事而食俸。心常愧于伐檀。怀耿耿而不寐。夜已分而灯残。拥布衾而交足。日每高于三竿。频梦归于桑梓。见吾亲兮安未安。奄一夕而告行。怅情好之未阑。知白云之在望。挽不留兮涕汎澜。悲好会之不又。念长路之曼曼。共离亲兮来远游。君先我兮辞金銮。送夫君兮汉之曲。空尽日以盘桓。
游月宫赋
霹历火仙。水德真君。乘彼白云。游于天门。一夕广汉。共玩上元。吊姮娥之孤栖。俯下土之偏蕃。讲两君之好会。赌天下于棋局。谩推枰而落子。俄胜败之两决。二百年之基业。输孤注于一掷。各飘然而南北兮。但桂影之婆娑。彼何人兮贸贸。来纵观而烂柯。伊赵氏之浪子兮。夙慕尘于上清之家。假道术以凌虚兮。盖亦天诱其衷也。既咎徵之若此兮。胡不归而省躬也。竟自迷而不复兮。曾何戒于三风。色荒极于师师。妖声起于蓬蓬。金戈乱挥于紫陌。青衣已换乎黄袍。怅举族以北辕兮。燕云路迢。塞垣山高。一曲胡歌。旧恨
濯缨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212L 页
新愁。霜寒骨冷。万里孤囚。汴水东流。钱塘潮落。歌舞楼台。战争垒壁。一轮明月。遍照华夷。两翼既折。不能奋飞。祖宗在天之灵。应掩泣兮不掇。余尝谈遗史于赵宋兮。哀道君之窘辱。始怪月宫之游非真。终验兴亡之运有合。是何蛊心道教。蠹国权奸。摈斥忠贤。崇信宦官。土木既兴。花石又烦。启衅裔夷。涂血中原。父子为虏而同牢。啜其泣兮何嗟及。空教志士。肝胆欲裂。呜呼。唐明之于罗公远。宋徽之于林灵素。隔百年而同一惑也。悲凉剑阁之西。酸苦沙漠之北。前车兮后车。虽异归而同一覆辙也。惟彼银桥千丈。青鸾一只。怅望碧空。往事恍惚。
疾风知劲草赋
岁晏穷庐。窗扉自语。一室图书。闭户独处。忽有声兮迅疾。掠庭柯兮摵摵。鏦鏦然铮铮然。如铁骑之奔突。忽披重裘。开户骋目。旷野茫茫。万窍一号。刁刁弗弗。窣窣骚骚。草上之风必偃。举百卉而靡然。柔茎脆叶与蓬俱转兮。莫不飘飘而随烟。爰有一草。特秀前阡。其劲也曾不少摇。根着地兮枝搀天。余于是乎有所感矣。神农所尝。尔雅所传。尧朝指佞。正气凛专。哿矣寸草。今亦凌风。人之与物。理无不同。何异夫板荡之
濯缨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213H 页
世。拔千丈之孤忠。有如元圣。遭时之蹇。三监流言。冲子阙衮。大风拔木。禾黍尽偃。毅然居东。天知诚悃。楚国多谗。郢路将荒。荃蕙为茅。兰亦容长。泽畔制荷。北风其凉。麦秀故都。猗兰道傍。滔滔一世。贤圣独伤。俯视千载。人物呜呼。本初之徒。无异于千里草。元亮之忠。岂同于刘寄奴。巡远之于唐家。文谢之于宋室。风尘澒洞于六合。孰超然而不涅。满朝卿相。望风投降。甘为奴虏兮。渠独九死而全节。是皆为疾风之劲草。等岁寒之松柏。吾观夫午桥庄边。小儿坡上。茂草盈野。春风生养。争抽青而抹绿。信众草之一色。逮严霜之下降。金风索然而摧折。始知劲者本不萎苶。当朝野之清平。享高爵与厚禄。混薰莸之同班兮。尽衣冠而搢笏。一遇盘错。鲜不变节以从俗。草草浮生。如轻尘之栖弱兮。竟同腐于草木。唯不为流俗之所移者。擅芳名于今昔。唐宗一句。取赏萧直。为臣之劝。古今一律。士生斯世。慎尔所为。守死善道。勿为物移。埋轮慷慨。不必乱离。揽辔澄清。岂害明时。虽然木秀于林。风必折之。折之亦何伤兮。恨吾力之不支。方寸万古。袖手倚壁。恐鹈鴂之先鸣兮。溯西风而悒悒。
聚星亭赋
濯缨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213L 页
彼颍一曲。有亭岿然。德星所聚。名独千年。言念前修。邈焉寡俦。维荀朗陵。与陈大邱。生同一郡。来往绸缪。位卑望高。德义相侔。有子若孙。总第一流。出入扶拥。贵倾公侯。驾柴车兮云徂。薄言造乎高阳之里。发一粲而坐谈。谢浮云之世累。心平兮气和。志合兮道同。难为兄弟之双珠。名标元凯之八龙。迭赞几杖。交罗酒浆。岂徒为两家之毓庆。实一代之耿光。岂非天地钟英。日星降精。孔释抱送。间世挺生。良会一夕。象动天星。太史奏御。邦人构亭。图画百世。尚存典刑。虽然君子有道。扬于王庭。为民之命。为国之经。如何嘉遁。率彼草野。呜呼。主昏于上。士激于下。党锢祸作。崇信刑馀。三百年储养之人才。草芥之不如。天下将溺。四海奔波。侧手欲援。亦将奈何。邓杨李杜。相继蹉跎。优游卒岁。顾子则多。独恨夫文若之入曹瞒之幕兮。隳风节于乃家。
濯缨先生文集卷之一
 杂著
  
非鄠人对
唐之时。鄠人有母疾。剔股以奉之瘳。令尹以闻。旌其门。使勿输赋。愈曰。母疾则止于烹粉药石。未闻有毁伤支体以为养。其为不孝。得无甚乎。苟有合于孝道。
濯缨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214H 页
不当旌门。生人之所宜为。曷足为异。愚窃非之。凡为人子。父母有疾。千方万药。必获一效。至于迎巫祝祷鬼神。虽揣其妖妄。亦将无所不为矣。就令善医者引方书。以为非人肉合药。无良云尔。将以彼为诞。坐视其母之死而不从耶。万一冀其复生。而不惜支体耶。吾之支体。即亲之遗体。古人以全归为孝。则伤其支体。固伤于孝。然吾惜吾之支体。则他人亦自惜其支体。谁肯毁其支体。为他人母哉。然则药终不可得。而疾终不可愈。就令退之。不幸而处此。当如何。君子未尝不惜其身。然此身有时惜不得者。常出于不得已之变。于是而子死于孝。臣死于忠。即退之所谓死于逆乱者也。临逆乱。不惜身命。固也。当危疾。吾不至于死。而顾惜一块肉乎。当危疾。顾惜块肉者。其临逆乱。不苟生乎。退之。又以陷危难。能固其忠孝而不苟生。然后旌表爵名。斯为劝已。如是则为子为臣。当平居。无尽孝尽忠之地矣。如是则朝家非危难。亦不得忠臣孝子之用矣。况性分内事。莫非生人之所宜为也。常人不能充其性。惟圣人能尽其性。剔股一事。初非尽性者之所为。推其言之弊而断之。则将以尽其性者。生人之所宜为。而夷圣人于常人。不异之地耶。噫。
濯缨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214L 页
古今天下。谁无父母。谁非人子。能尽子道而孝于父母者盖寡。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者比比。夫货财外物。妻子虽一体。视吾身有分而尚私之。况于其身乎。世之知有其身。而不知有父母者何限。杯羹汉祖。截裾温峤。虽以盛帝名臣。到头一念。犹不知有父母矣。若鄠人者。虽谓知有其母而不知有其身。可矣。所患世之诡异者。残忍果敢。为不经之行。要一时之赏者或有之。是诚可罪也。如曰以一人为孝。是辨一邑皆无孝者。尤非古之圣贤。因所遇不同道。故时之人后之人。循其迹举其盛。圣贤为学。莫不于孝悌上立本。而自生民以来。独称舜为大孝。曾参养志。其馀无凭。圣贤皆非孝者耶。愈说若行。媢嫉者得志。将忌人修而蔽其行。阻天下之孝。骇众人之听。其为害不既多乎。或曰。退之立言。是也。平生好古道。为理胜之文。岂鄠人非诚于孝。内外殊观而攻之迫耶。退之攻鄠人诚迫。而子攻退之又何迫耶。大朴散而巧拙形。大素文而黑白分。夫不表一人之孝于一邑者。待一邑之人咸孝也。其意浑矣。尝见新唐史书。以人肉治羸疾。父母疾多。刲股肉以进。或给帛。或旌门。当时已不胜滥矣。以此为劝。则将尽刖天下之人。不可以
濯缨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215H 页
身教。而方尽子职之常者。将不得为孝矣。退之。岂无所见而言非耶。对曰。先王为民立教。非不浑且厚矣。乃曰旌别淑慝。未尝曰以一人为淑。是辨一邑无善也。阴阳判而善恶分。善恶既分。不能无过不及之差。故律之以中庸。中庸之道。民鲜能久矣。故曰观人。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剔股虽过。斯亦孝之党也。断以不孝。不亦过乎。生其养。病其忧。殁其哀。至于所属之发肤。不敢毁伤。敬以终身。伤足不出。启手知免。乃孝子之常经也。或不得已而以一身致于君父。则轻甚鸿毛者有之。况于股肉哉。股不剔而药有别种。可治母疾。则吾不必矫情以剔股也。药无别种。而股不可不剔。则虽得罪于中庸之君子。吾亦为鄠人矣。夫立言者。要于中庸。垂之不朽。通万世而无弊。吾观鄠人对。其言多弊。吾又疑其杜撰。而非出于退之也。不然。鄠人之行。既非中庸。而退之之对。亦非中庸也。
政堂梅诗文后
昔年落魄岭表。将游头流。先抵断俗寺。中有古楼。楼前有梅两株。长丈馀。下有古查。其不灭者半尺。寺僧目为政堂梅。诘其所以名。则乃曰。姜通亭。少时手植。其后释褐。官至政堂文学。因名焉。政堂亡百有馀年。
濯缨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215L 页
梅亦未免老死。其曾孙用休氏。承其椿府晋山君之命。来寻遗迹。慨然增感。遂栽新根于其傍。今已十年。不特政堂有子孙。而梅亦长子孙矣。时方初夏。无复暗香。余手攀低枝。戏打青子而啖之。因僧言以录。为一故事。后八年。用休氏。入政院为承旨。余为夏官郎。朝夕于政院。一日。以诸公所题政堂梅诗若文见示。仍索余书其末。余思天地间万物。虽一草一木之微。莫不有数寓焉。其荣枯其得丧。皆听造物所处分。虽托于人。而有不容人谋者。不知者。窃造物之有。以为己有焉。昔唐李文饶。用力一生。鸠四方花石。以充平泉。自以为经始平泉。追先志也。坏平泉一花一木者。非吾子孙也。维岸为谷。谷为陵然后已。其孙延古。卒以一石之故。见害于张全义之监军。陵谷未变。而平泉已无主矣。彼处富贵。招权利。其胸中一段鄙吝。又役于草木。以此追先志。以此遗子孙。可谓达造物之理者乎。方通亭之在断俗。藐然一书生。逍遥尘表。其莳梅而去也。若遗任其成坏于寺僧。非所以遗子孙。及其官高政堂。而寺僧之揭以为号。遂传芳名者。亦偶然耳。有贤曾孙更加封植。亦非有通亭之戒也。是何有心之文饶。不能使其子孙。护平泉花石。而无心
濯缨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216H 页
之通亭。反能存一梅于断俗乎。造物。本忌有心者也。噫。人去时留。事往名存。穷山绝壑。野寺荒庭。旧查新枝。冷影相对。为子孙者。当作何如怀也。所以既封植。而又求歌咏。以发其志也。吾见承旨公追远之心。恳恳不已。收印先稿。以与士类。唯恐未布。梅花新什。搢绅传咏。且将盈轴。皆所以致勤于先祖也。而非己有。实见于此。而实好之。亦莫能及此也。夫植物之可种者非一。而通亭。幼性有契于梅。必取以种。晋山君。儒雅为世所宗。而兄景愚氏。著养花录。为花评品。以梅为魁。承旨公。述乃祖父。尤眷眷于此梅。唯恐其萎折。其家世所尚风流标格。亦可想已。如某。身縻寸廪。梦绕桑梓。倘得便养南归。当寻旧游于断俗。月落参横。一赋疏影。兼嘱寺僧。从今唤做政堂梅云。
聚散说。赠李师圣。
人生聚散。岂偶然哉。其聚也必有使之。其散也必有使之。吾知其聚散之能令人悲欢。而不知其所以使之者果何物也。其聚也怡怡以欢。其散也忽忽以悲。彼聚也彼散也。而吾欢焉吾悲焉。悲欢亦果何心也。其聚也其散也。不必独以聚散之为悲欢。而各于其人其心。其悲欢又自不同。于是。悲者思欢者。欢者思
濯缨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216L 页
悲者。既散之后而思方聚之时。情何能自已哉。今年秋。高灵申溉之,晋阳姜士浩,安岳李师圣与仆共四人。蒙 赐暇聚书堂。吾与姜与李。俱同年生。而申长一年而隔一月。真同队鱼也。食则同案。寝则同榻。出则相随。坐则相对。得趣则同吟。得句则同唱。言不雷同而志则同。行不循蹈而趣则同。仕有先后而时则同。职有内外而业则同。而昼夜处。其聚也极矣。方其聚也。熙熙然皞皞然。切切焉偲偲焉。视其外则簪缨朝士也。窥其内则韦布书生也。含饱 圣德。鼓舞天真。盖四人合为乾坤乐育中之一块物也。然未几。师圣。奉晨昏归带方。师圣。欢也。而吾三人恼焉。师圣才还。而天官以郎务剧。夺溉之去。吾与士浩。师圣与溉之。俱恼焉。士浩。谒告省亲于晋。士浩。欢也。而吾与师圣恼焉。不意师圣之尊府。为当道者所斥。师圣急归慰也。而吾与师圣两恼。兹四人。一向岭表。一向湖南。一驰九陌。一守虚堂。至是而其散也极矣。明年。此身又未知其何处。聚必散。散必聚。不能常聚。不能常散。明年。此身未必不还聚也。而聚未必皆聚也。而又未必不散也。而暂时或皆不散也。必有使之者矣。浮生之在世间。如浮云之在太虚。油然而合。涣然而离。离
濯缨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217H 页
合者日无穷。而竟归于太空。呜呼。其无穷也已。
教化说。送权子汎。
子汎。今年丧其室。由校理乞县。得堤川。余往唁。且问其所以为县之故。则曰。小儿满前。持此就食于堤。堤为县。地僻而务简。吾心安焉。余诘之曰。五品校理之禄。不能畜君之十口于京。而六品县官之俸。顾能畜乎。堤川之屈而安。又岂若校书之清而閒乎。夫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守一官在周行。不得展吾之四体。宰一县亲吾民。犹可以行吾之所学矣。君为县。殆在是乎。曰。诺。所恨。县无秀民可与为教耳。余复曰。学者。莫不为民也。苟能善民。足以寿国。其道舍教化。无以。而俗吏既不足语教化。知教化者。又不能行所以然者。不过卑世而卑人耳。不卑世不卑人。则教化行矣。身率之实在上。而观感之机在下。十室必有忠信。则非人卑也。行乡饮养老之礼于令甲。则非世卑也。子游。未尝小武城而得子羽。韩愈。不卑潮州而得赵德。堤民岂不堪子之教化乎。顾所行何如耳。若夫君著绩为县。以谋他日之好爵。若汉之循吏。则吾不知也。在宋周濂溪,杨龟山。终身安于州县之职。二子之心。非安州县也。安所学之行也。子能安二子之安于堤。
濯缨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217L 页
则堤民从而安其安。不苟安而止矣。抑古之善治者。莫不推己以及物。君当因己之无室。而思一邑之鳏寡者。因己之婴孩失乳。而思一邑之赤子待哺者。眷眷焉先厚其生。而后教之。推此以往。其于教化。庶乎其可也。子汎曰。善。遂书以为赆。
书仲匀画
姜士浩。以诗求仲匀梅竹真。仲匀。分梅竹二种。配雪月风烟作八幅。逐幅以画笔。书八分四字以标之。又和士浩诗廿四韵。并写八分。封寄余送士浩。余持之抵士浩家。值士浩将南行。展看啧啧。徘徊不能去者半日。乃欲糊以罗绮。妆作障子。并和诗其头。以为没齿之玩。纵岁月育子孙。不愿遗也。余哂焉谓士浩曰。君诗足以获仲匀此画。仲匀画亦足以倒君诗。其诗其书。又副其画。可继三绝。宜君之好之入骨也。然仲匀之为此戏也久。世之索于仲匀者不多。既索而好之如君亦罕。吾尝嘲君以文雅之馋。子其信矣。夫余不知书画。犹能以精神会其妙。书画诗文。殆一样胸中之土苴也。胸中无所有。何能发其华耶。观其雪亸枝干。月传香影。风高叶蕊。烟隐色艳。有寂寥,底,洒落底,爽垲底,疏淡底。一毫造化。著了精顿。豪逸不尽底
濯缨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218H 页
意思。坐我八幅中。不知身入仲匀之胸中矣。噫。吾仲匀乎。使尔生乎吾前。常有不同时之叹也。
题士浩跋朴讷书后
昔年在纲目校雠厅。朴耕。以写手隶厅。久与处而得其为人也。殆潜夫之流也。耕家贫。书于食。而其志则不在书也。一日造其庐。见其子。真是窥牛儿也。眉目朗然。应对从容。沈郁有度。即讷也。操笔就一字如斗大。活动有神。余惊焉。知耕之有后也。使此儿生于华族。未必不显于世。使此儿生中州喜事之地。未必不为学士老儒之所尚。未必不为王公之所怜。不至饥寒如此。惜国法有拘。国俗不尚人才能。使讷父子困也。然犹未尝为一言以记美。今幸得为姜君所赏。又侈以文。乃朴家一遇也。古人文字之荣。重于爵禄。才固难而遇赏亦难。姜君之文一出。讷之名重于世。耕亦因而显。讷父子。得此文。重于得位世间。得位而无才能可纪者。古今凡几人。以此言之。造物未必不厚讷父子也。姜一日南行。余以讷帖为赆。姜郑重之。不敢自有。而欲上其亲。姜其酷于文雅。而悦亲无方者也。
题权睡轩关东录后
濯缨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218L 页
吾与向之游。惯矣。向之肝胆。即吾之肝胆也。其中所存者无毫发之不相照。当赤马年。同习时文。学明经。为举子业。向之年少而气锐。思敏而见透。吾常推以为不及。第于其所谓风骚云者。亦多让焉。吾常目为曾子固而戏之。其后。吾落南乡。向之仕于朝。未能相磨以文墨者四五年。去季秋。寄余近体数篇。展读不觉刮目焉。今季春。余始到京师。求向之近所吟咏者。得关东行录而读之。噫。斯录也岂但诗观乎哉。风振乘骢。执法而不挠。情切陟岵。将父而未遑。其所寓兴抽思。无非慷慨激切。多古人埋朱轮望白云之怀。而不少以嘲弄烟月为事。向之平生忠孝两段发于性情者。于斯录可掬。其但诗观乎哉。世有假使命而行胸臆。跻膴仕而忘亲养者。向之视之。必不啻狗彘矣。向之貌不逾中人。而心胆直包千古。此余之所以予向之也。若夫词章。特末矣。然有道者必有言。言之精而有以感发乎人者为诗。则词章。亦非与道背驰者也。今向之求余斤削。惜乎吾无郢斤可以斲向之之垩也。向之取古诗而理会。自然手熟心诣。则斧凿天成。自无其痕矣。向之勉之。濯缨子金季云。题。
书六弦背
濯缨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219H 页
古人多置琴。以其能理其性情也。舜五弦。文七弦。六弦。非古也。尝闻晋以七弦。送高句丽。国相王山岳。增损其制作。六弦今用之。传之新罗。有克宗者制曲。有平调羽调。被六弦。今亦用之。六弦于吾东。亦古矣。癸丑冬。余与申溉之,姜士浩,金子献,李颗之,李师圣。迭在读书堂。馀力学琴。权向之。亦自玉堂。时往来而学焉。乃曰。诸君好古。何不置五弦或七弦。余曰。今之乐。由古之乐也。康节不服深衣曰。今之人。当服今之服。余取焉。权又曰。山岳始奏六弦。玄鹤舞。因名玄鹤琴。后省鹤作玄。一琴一鹤。耦也。是琴只矣。余曰。鹤谋食。琴不食。鹤有欲。琴无欲。吾其无欲者从乎。然画鹤无欲。吾将画鹤于琴。以从其类乎。遂倩慵轩李居士画鹤。初欲置琴而难其材。一日得之东华门外一老媪家。乃门扉也。问媪扉久近。曰。近百年。其一板枢。坏已供爨云。为琴鼓之。清越。宾池犹有为扉时钉穴三。遇赏与焦尾无异。遂铭越右曰。物不孤。当遇匹。旷百世。或难必。噫此桐。不我失。非相待。为谁出。
书五弦背
余既置六弦于堂。又置五弦于家。长三尺博六寸。用今尺。取古象也。六弦去一而五。汰冗也。十六卦。去四
濯缨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219L 页
而十二。亦汰冗。以存十二律也。弦既五则三在卦上。而两在卦傍。卦正桐腹。无偏跛不正之失。卦。方言也。于是。虽不尽合于古。而亦不甚悖于古。乃操南风。切切然有太古之遗音焉。客曰。公六弦于堂。而私五弦于家。亦何义耶。曰。余欲外今而内古。
书唐屏
余于弘治己酉冬。以质正官使上国。在乌蛮馆。馆傍有何旺姓名者。每讨士大夫家图书。就余售日数十幅。无可意者。最末以古画十四幅来。逐幅有三人题咏。弁以八分四大字。跋以长文数百字。余不知画。读其诗若文。不觉耽玩。然行橐所有。已买经籍了了。遂脱所穿衣。酬其直。旺请益。乃以 帝赉绢子两疋取足。仍问旺画者作者今在否。曰。画者。江南人。且古不知谁某。作者冯献两公。皆文章钜公。老翰苑。即世久矣。朱奎。今为文渊阁太学士兼太傅。位望崇重焉。都中文士。日以百金转相取玩。旺今为君酬兼价而获之云。余初谓贾儿索价之谎说。后见秀才周钰。质之果信。私心以为此行第一所得也。携归东土。与同出处。不愿与他人也。既还。伯氏喜余无恙。连床夜话。仍问燕都所得。倾囊出陈。于他图籍。无一注眼。而只心
濯缨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220H 页
此画。余不敢惜焉。伯氏今为天岭。装栖短屏。提以上郡。命余志。噫。物之在两间。与人推移者。未易了也。岂知江南之画到燕北。又自北燕而到东土耶。如使画者复见此。将不禁赵侍御之感矣。又后百年。不知飘落何人之手耶。公馀郡斋。相对寓目。以适其兴。可矣。其跋文。尤可观。
如海院重创移文
郡之东五里许。有一野店名如海者。结构最古。楼其阁题其榱。登眺弘敞。旷野极目。征人之所栖止。客星之所留憩。杰然一架之阁。日迎千人之投。近者。郁攸之变。暴起恶少之手。渠渠栋宇。础龙空馀。一乡之人。每欲因旧基而新之者。盖不得已也。时屈举赢。亦一乡之所病也。适今年秋。禾稼稍有登熟之渐。兴作其时也。此店一新。非特一道之行者。愿出于是途。而搢绅之东西行过也。迎迓支供有所。而巡行南国。又不必舍甘棠之下也。然则非特一郡之人所私。乃一道之人所共也。男子桑弧。居无常处。士人于奔走王事也无方。则岂特一道之人所共。乃一国之人所利也。其所共也既非一人。则其为之也又非一人二人之所能办也。遍告同志。勉成斯役。大抵作事之始。必有
濯缨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220L 页
一人倡议于前。而必有同志者应声于后。今日倡议者有其人。则应之以声。相助以财。相营以力者。岂无人也。汉文。以四海之富。惜一台之费。则是役也。非一人一邑所能充其费也。潮州刺史昌黎之庙。民欣趋之。此则吾郡民之事也。黄陵二庙。更历诸贤之手。道出其下者。咸能新之。不问地主。则此傍邻诸使君之事也。此一店。虽不如昌黎庙,二妃祠。轩天地万古者。而非私于一人。乃共于千万人者则同也。彼西夷之人。蔑济民之术。而鼓冥昧之说于吾人。虽高明者。靡然从之。钱钜万粟钜万。尚不惜也而恐不及焉。其卒也。雕梁画栋。映焕于崇山巍嶪。其取媚于夷鬼。而有功于夷道也至矣。然于生民。实自家利。何有哉。移此无益之费。施诸有用之上。则是役也。虽吾党学孔子者。亦当倾囷而至。非世俗之所谓施主。而乃吾道之所谓能散者也。凡民之生。衣食于奔走。游宦于奔走。役事于奔走。非一道。而莫不由道路者也。是则不问吾道与异道。吾邑之人与异邑之人。近而一井之人。远而百里之外。高而卿士之流。卑而商贾之徒。苟有相助以财。相营以力者。吾不敢执竿而拒之也。同吾志者。盍兴起于斯文。
濯缨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221H 页
四十八咏跋
右四十八咏。四十八物。一物各有一物之故。传曰。诗可以观。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四十八咏。殆庶几焉。夫草木鸟兽之生与性。有远近清浊之不同。古今人物。各有贵贱好恶之殊致。而得失从可观。第其中有可疑者。臣心有疑。而若默不泄。则非事君无隐之道也。紫薇之与百日。山茶之与冬柏。一花两名。古俗异称。而今岐为四咏。岂自有别种欤。抑初立题者。狃于偶俪。以山茶配海棠。百日对三色。而不自觉其名义之重复欤。玉梅之于梅窗之梅。同名而似异。世有玉梅。其开最晚。不知立题者有取于此耶。古有砗磲。以为赤玉类。而今砗琚字不类。不知何据。怪石一咏。岖叟二韵。上下声之不相邻也而互押。臣妄意转换而叶之。此特馀事耳。然格物而致知。小可以喻大。臣窃考之。律诗始于唐。而其法渐密。虽有高下。未免规规于法律而诗病。仰观风雅。亦可以观世变。法家用法亦如是。历代法网始疏。而向下益密。虽有贤相良吏。咸束缚于绳墨。不能展布四体而治渐下。伏愿 殿下。玩心焉。臣闻。高丽忠肃王。入侍元庭。尚公主有宠。东还。天下奇花异卉。皆得赐赉以归。东方花卉之胜
濯缨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221L 页
者。多出乎此。至今民间传植燕京菊者。是其一也。噫。植物。不分风土远近。而能生养长久如此。则王道又岂间于夷夏大小哉。伏愿 殿下。留意焉。张骞。十八年于外。求葡萄石榴。以中君欲。陋矣。然非张骞致之。则葡萄石榴。终于西域。而不入于中土之载籍。如今万年松四季花玉梅等卉。致之中土。则尚清玩者取之。编花谱者载之。维其不遇也。迄无名字登播于骚家。人才亦如是。方今庶明励翼。一艺必达。然文治百年教养之久。大山长谷之间。岂无尚志之士。不登名于朝廷之通籍者哉。自乡举废。而科目与门荫。并行其间。处士孝廉束帛之徵。代不绝书。所以激砺一代风节。为不轻矣。何国家之盛而不闻乎。将拔茅汇征。野无遗贤耶。将世之尚贤。不及于花卉欤。伏愿 殿下。因此而著彼焉。其他物物。莫不有一种意思。可以观生意。可以长仁心。可以袭馨德。可以戒妖艳。观风霜不变之节。而知君子有守之操。观岩壑幽静之态。而知隐士无求之趣。观鸟兽之孳尾氄毛。而可以发政。观其野性。而又可以不畜。至晴云暮钟。声气之于天地间。所该者博矣。伏愿 殿下。随物格得至理。如何。昔蔡君谟。进小龙团。而永叔惜之。钱惟演。进姚黄
濯缨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222H 页
花。而苏子刺之。哲宗戏折柳枝。而程颐跪谏。善乎。数君子之心。皆召公玩物丧志之意也。然此特君心未定时耳。此心既定。则无入而不自得。是故。周茂叔。庭草不除曰。自家意思一般。张子厚。因芭蕉新叶。而起盘铭日新之知。月到梧桐。风来杨柳。而邵翁之天心自得。万紫千红都是春。是朱熹道体之吟。伏念 殿下。缉熙圣学。读书万卷。博而约之。一心之定。久矣。其于濂,洛,关,闽诸子道学之渊源。必有深契。臣所愿万几之馀。寻常理会事物之无穷。看得切己耳。不然而前代景阳之玉树。西苑之剪䌽。梨园之花卉。艮岳之花石。君心一溢。耽玩诗酒。则虽尽忠谠。亦何益哉。顷者。 殿下特因雷变。下求言之教。寻以四十八咏。赐臣等和进。方遇变修省之不暇。在 睿虑。岂不思前古人主狎文士而疏贤德。尚词章而忽圣学。为治之大累哉。盖古者。采风谣以考治道。臣谬意 殿下虑求言之不尽其言。而欲因性情之发以有考耳。不然。辇毂之下。斯文大老。玉堂学士。笙镛治道。赓哉于一堂。如虞朝之相庆。卷阿之进戒为不乏。而又及于草野之远。何哉。臣以此反覆而思之。不可不抒怀抱。而才识凡下。其于古人化作光明烛。清阴分四方之意。
濯缨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222L 页
不能推而寓诸四十八咏之中。则又忘其言之赘。而复演不尽之意焉。书曰。烈风雷雨。不迷。易曰。震惊百里。不丧匕鬯。方 殿下在邸时。震人于傍侧。天欲试 殿下之行于不迷。授之以大器。以福我三韩之民也。即今登极二十馀年。复震于阙庭。其变大矣。然天意不过警策 殿下之心于不丧。而勉进 殿下之治于不怠。以寿我三韩之民也。然雷震。非气之正也。天以生物为心。而阴阳之邪。有时间之。则发为雷电。暴伤木石。以及我无辜之民。人君未尝不以好生为心。而喜怒之私。有时乘之。则一念之生。害及草木群生。多矣。天人交感之几。又不可为杳远而不察。宜 殿下之省愆不宁也。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自古明睿之主。自以为吾治已足。慎终之心。多不及初。臣未知 殿下今日求愿之心。如初政惕厉之时。又未知今日之魏徵有责者。为 殿下疏十渐与否。而天所以眷 殿下始终警德者。显显无间矣。相厥小民。荷锄田头。倨肆淟涊。至无知也。卒闻雷声。未尝不竦然起恐。无他。惧而敬也。况圣人当其时。敬天之怒。宜如何。伏愿 殿下。造次毋忘此时此心之敬。敬久而诚。则体信于殿陛。达顺于天地。灾变永息。而中和之
濯缨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223H 页
气应之。兹四十八物。当与三秀四灵。共为咸宁咸若中之一物。而颂声作矣。否则四十八物。不过为玩好之归。而歌咏者。亦未免为阿世矣。 殿下一心。不可不主敬如此。万事万物之本源也。臣谨以此为四十八咏之跋。狂僭踰越。词备刍荛。不合程式。死罪死罪。诚惶诚恐。拜手稽首录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