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二乐亭集卷之七
二乐亭集卷之七 第 x 页
二乐亭集卷之七
 赋
  
二乐亭集卷之七 第 63H 页
焚书坑儒赋(应 制)
猗至道之原于天兮。寓圣人而乃行。厥初画三而启蒙兮。揭万象于文明。自五帝而三王兮。极道备而治亨。明彝伦以照后兮。亦礼乐之大成。嗟圣去而言留兮。曰坟典与诰训。所贵载道而不遗兮。孰精微之幽隐。该诗礼而达百家兮。羌条贯而不紊。顾后儒之诵法兮。志抽绪而发蕴。虽未全于古之道兮。并遵教而仪刑。宜后王之崇右兮。恢治化于六经。何世降而醇𣻏兮。纷众欲之役于形也。善治浸淫而日下兮。道又岐于九流也。功利于春秋兮。孔圣卒老于删修。纵横于战国兮。子舆终返乎鲁邹。王之道霸而不返兮。又继之以暴秦。残仁义于首功兮。祖刑名于韩申。鞭四海以一之兮。合万邦以为臣。灭侯王而郡县兮。销锋镝为金人。宫阿房以壮内兮。城万里以威边。自以为德兼三皇兮。视百王余谁先。登泰山而告天兮。巡东海而问仙。驱寰宇于一法兮。摈千古而独理。灭裂诗书之正道兮。陈迹圣贤之遗轨。弃修齐而不本兮。恶经制之害己。既所行之乖刺兮。又焉用夫典记。惟斯也之背师道兮。鼓群心而益肆。穷旁搜而远
二乐亭集卷之七 第 63L 页
收兮。付炎火之烈炽。灰万书于一焰兮。鏖心法而同弃。士学古而触网兮。人习令而师吏。嗟先王之善度兮。若苏者之刍狗。涂堙天下之心目兮。将以愚夫黔首。然斯道之在人兮。固心传而不口。与天地而同运兮。岂随烬于文字。欲烧书而塞源兮。秪自见其不智。诸生之不量力兮。复何为乎讥议。既刚戾莫与仁兮。谁与之回其志也。道之厄如火之益炎兮。非口舌之扑灭也。徒鼓乱而起暴兮。触忤君之酷烈。一网张天而掩地兮。连四百以自列。邈骊山之硎谷兮。瓜胡为乎冬实。哀吾儒之不辜兮。惨同坑于一穴。自生民以来兮。祸谁酷于此极。君之心忌克而暴怒兮。发于政而残刻。视吾道如仇雠兮。拟根株之并绝。知祸机之伏兹兮。见防川之大决。缅怀古之哲王兮。咸扶翼夫斯道。心典学而尊儒兮。德易成于日造。遵善制于羲轩兮。式圣谟于典诰。环率土以归极兮。若禹水之顺导。极治功于熙皞兮。齐历年于覆焘。夫何背道而追曲兮。操刑戮以为教。子产列国之卿相兮。犹不毁夫乡校。因取善而改恶兮。卒理国而收效。闻下民之怨骂兮。宜敬德而自淑。彼重威以止谤兮。适危亡之自速。观嬴氏之御世兮。足兴嗟而起讟。夫既逆行而倒施兮。又济之以淫虐。人心与天命俱去兮。曾不知国
二乐亭集卷之七 第 64H 页
脉之自铄。岂民愚而可欺兮。岂人杀而我从。泽乡之戍夫一呼兮。挥棘矜以争锋。鹿走原而横逸兮。众掎角而机陷。囚独夫于函关兮。掷乾坤于一剑。中裂于记姓之项王兮。卒输于马上之乃翁。岂料夫传祚之才二兮。倏宫火之照红。祸自伏于不虑兮。术反资于英雄。是谁为之厉阶兮。亦可伤夫焚坑。然天心未丧斯文兮。岂秦威而重轻。超兵燹于孔壁兮。或寓传于伏生。抑炎汉之表章兮。焕文治之有声。惟石渠与白虎兮。亦三老与五更。咸世重而不怠兮。足贲饰乎治平。况董韩与周程兮。复张朱之迭鸣。总培根而导源兮。续不传之圣学。是固知道心之不泯兮。不秦熸而汉复。然后世之无善治兮。道不行于天下。虽文化之间见兮。或名存而实寡。皇天眷东而圣作兮。志每箴于满假。述尧舜于帝典兮。宪文武于周雅。学缉熙而日就兮。心精一而执中。开道原于往圣兮。阐文教于吾东。自秘书而八方兮。盛经史之旁通。心孔孟而口诗书兮。蔚庠序之儒风。兹圣化之酝酿兮。轶汉唐而三五。顾微臣之颛蒙兮。嗟学芜而心鲁。乏赡才于杨马兮。愧善讲于祖禹。久吹竽于金闺兮。恐负恩于圣主。常存心于赞扬兮。庶摹写乎天地。驾文武之全德兮。颂礼乐之明备。复何说夫狂秦之自愚兮。唯寄兴
二乐亭集卷之七 第 64L 页
于美刺。
饿死台城赋(应 制)
皇天降衷于下民兮。曰三纲与五常。自心身而家国兮。道无微而不彰。古圣王之建极兮。敷五教以设防。国有仁义之政兮。民趋礼法之场。遵正道而不颇兮。若日月之行天。世逾降而滋伪兮。胡人心之数迁。异端纷其害正兮。路多岐而横穿。蔓杨墨于周季兮。或神仙于秦汉。尧舜不可作而治兮。孰明道之一贯。逮永平之喜祸兮。迎竺法于西方。架空虚以设教兮。根万世之膏肓。报果之说惑人深兮。沦九法其谁伤。绝人道于无为兮。遗君父于相忘。兹夷狄之一法兮。空万有而寂灭。小不济于一身兮。大无成于为国。观楚英之酷好兮。竟无救于身戮。车覆前而不戒兮。嗤梁武之复溺。既为政于天下兮。复何资于冥道。心慈悲于五戒兮。种福田于三宝。屏牲牢而代面兮。哀庙享之不血。弛政刑而无纪兮。纵吏民之骄恶。释龙衮而缁素兮。身大舍而金赎。日长斋而一食兮。学苦修于耆腊。屈万乘而受戒兮。倾四海以趋服。捐庶政于度外兮。每身侪于四众。岂甘沦于夷教兮。实祸福之所中。究厥心之始终兮。并同归于多欲。心一萌于取国兮。灭四恩而禅夺。利一动于受降兮。纳叛虏以
二乐亭集卷之七 第 65H 页
阶乱。所行之既与心异兮。孰收敛于畔涣。佞臣谋国而不臧兮。来候景于江北。授利器以长奸兮。媚盗贼以入室。卒亲离而外叛兮。见金瓯之多缺。才尘飞于寿杨兮。倏兵陷夫台城。虽得失之自我兮。奈名辱而身倾。动遭牵于人手兮。若匹夫之穷囚。裁饮膳亦不自由兮。口思蜜其何求。闭净居而长殂兮。听哀音之荷荷。终不能借力于慈航兮。溺苦海之长波。既结缘于三生兮。何不脱夫此穷。嗟迷生而惑死兮。亦帝心之不聪。养天下而卒馁兮。贻后人之深讥。信祸福之非佛兮。世胡为乎归依。讲仁王以应灾兮。彼之昏焉足非也。念救苦以却兵兮。复无赖于解围也。慨波漫而根固兮。孰高智而独违。惟唐武之灭僧兮。与周宗之毁像。然事末而不本兮。竟稂莠之潜长。猗我王之首出兮。原万理之一性。悬至明以烛邪兮。揭大公以为政。培纲常于万世兮。续道统于千圣。辟淫诐之惑人兮。无病道而干正。改旧弦于鬻度兮。期反化于孝忠。欣万姓之咸睹兮。共鼓舞于文风。将见异教之绝根兮。绥万福于圣躬。
二乐亭集卷之七
 箴
  
寡欲箴
有心难养。有欲难寡。一为外迁。神不宅舍。凡人受形。耳
二乐亭集卷之七 第 65L 页
目口鼻。以物交物。志不为帅。欲之将萌。如垢未始。既放而肆。坚冰入水。义利战内。胜负何在。操存舍亡。其几孔殆。牛山有木。斧斤伐之。夜气梏亡。朝昼所为。先哲是惧。绝伪存诚。如鉴内莹。刮垢生明。百尔君子。非礼勿居。胜私克己。以复其初。欲无大小。才萌即是。天理人心。消长由己。慎尔之独。防意如城。收敛方寸。达于七情。然后寡欲。存养得要。惟诚惟敬。庶免于诮。
二乐亭集卷之七
 赞
  
太监李珍父真赞(并叙)
 李公原卿。其先出于元。来寓本国平安道之德川郡。遂为郡人。传世至公。从军伍为展力副尉。性宽和颇识文字。事亲孝。又善治家。勤于稼穑。不事末业。以谨厚笃实。推于乡里。有子三人。其季曰珍。年八岁景泰丙子。选入 皇朝。给事掖庭。承 列圣宠眷。升补太监。弘治乙卯。衔 帝命以来。以不及养为恸。倩画工写真以还。就加绘饰。朝夕瞻礼。以寓追慕之诚。岁癸亥之再使来也。 国王欲慰太监风树之思。赠公为议政府领议政。今年。又奉使。以其真来。求叙述先德行以显扬其亲。公可谓积善而食其报者欤。赞曰。
威容山立。和气春开。善积乡闾。官褒鼎台。厖眉而秀。丰
二乐亭集卷之七 第 66H 页
下而方。宜其有后。殁而不亡。
自真赞
尔形天所赋。尔貌道斯俱。鬓雪而心惺。官荣而身枯。有纷华义理战于中。滓秽去而直清臞者耶。咀嚼乎道味。老而不得其腴者耶。形可使寓诸影。心难写其范模。冠裾而坐拱。人将于尔为智愚。
二乐亭集卷之七
 记
  
司谏院题名记
谏有官。非古也。以言为讳。于是乎置官而使之言。自是无官而言。有越职之诮而官而不言。则天下无言者。然则官所以通其言。而局于官。反有不尽天下之言。官得其人则天下之言。一人而可尽。不得其人则虽累十员何裨。官之重若是。自古难于其选。我 国建司谏院。掌谏诤论驳。为员。宪六谏五相论议。务尽其言。失于下。必得于上。漏于上。必完于下。庶几无遗言也。若主听不聪。唯喜于莫违。则言不行而祸及之。官备员而苟容焉。虽无官可也。何用空名为哉。废朝晚年。忌言尤甚。追罪前日之论事者不遗。犹虑气锐者或敢于进言。于是革正言。加置献纳一员。将以钳言者口。而旋复革其官。以塞言路。言路塞而过不闻。终失大器。言之有关于国家如
二乐亭集卷之七 第 66L 页
是。 圣上新登宝位。首虑于此。复旧员。开言路。虚怀听纳。恐一言之不尽闻。诸君首膺是选。诤是非论得失。直辞正色。犹恐一言之不尽达。 上有纳谏之明。下不失尽职之名。此诸君所以题名于轴。而图不忘者也。员革于乙丑之正月十三日。官废于是年之九月初二日。复旧于 圣上即位之初政。夫官之沿革。随言之通塞。而言之通塞。在主之明暗。主有明暗。而臣之直与谄分焉。今既有 圣明在上。言之直而正。其不在诸君乎。毋使后之观是轴者有所议焉。斯可也。
殡殿都监题名记
寮友相厚。善情也。处同而情自亲。亲之久则意更密。密之至而志不相睽。则虽胶漆不可能喻其固也。平时游官尚如是。况同忧患悤棘之务者乎。惟正德乙亥春三月初二日。遭 章敬王后之忧。兹我若干人。充 殡殿庀丧之任。哀痛遑迫。事皆悤遽。谨守总护公指教。赖诸寮友之贤。得完 殡事。一无亏缺。处同情亲。意密志胶。将图久远于后者。无是记。恐湮没不传也。故谨书颠末。以诏后云。
二乐亭集卷之七
 序
  
送领敦宁卢(公弼)赴 京序
二乐亭集卷之七 第 67H 页
世之论人之器。或以德行。或以文艺。或以干能。有有其一而亡其二者。二得矣而一欠焉者。若兼乎三者而备具焉。则是名全人而世难得也。然文艺干能。无其一犹可。而无德行则本不立。其措诸事业。将必苟焉而已。昔公孙弘,儿宽。皆儒者。通于世务。以经术润饰吏事。为汉家名公卿。然公孙饰诈。儿宽无所匡谏。而其德行无闻。世不以儒术吏事高其人。昔之人难备论。我于今世。得领敦宁府事卢公。是全乎三者也。公乃文匡公之胤。文匡公恢廓大度。世无比双。勋业卓然。名位并隆。公夙承过庭之训。远有源委。其得诸心律诸己者大而正。早以文举进。由馆阁至于大用。历长六卿。其文艺干能。播人心口。而是不足以为公称也。公天性纯孝。至诚不匮。大夫人久婴沈痾。不离床褥。公晨夕膝下。亲调甘旨。数年无怠。其得之天而本诸行者如是。于艺能乎何有。公在燕山朝。尝有长沙之行。而非其罪。时政苛急。虑在朝夕。而公不少贬损。操志益坚。天启 圣主。复阐 祖宗盛治。眷公耆德。升位极品。公之名望。于是乎稍始称也。 圣上新主宗社。请命中朝。而 皇帝以继序事重。更下咨问。 朝中择重望能专对。以公充其使。是其行也。非德行文艺干能全备者。其有能当是选也耶。 皇明有
二乐亭集卷之七 第 67L 页
天下。馀百年于兹。自海外诸国。有世一聘者。有数岁而一再通者。亦有贪利赐赉而朝献无时。不以礼者。我 国守东藩。秉礼循义。世修侯度罔愆。其贺元正,圣节,千秋之使。岁三其行。冠盖接武。而道里脩远。自发 王京。将五六十日可到 皇城。以故咸惮于行。或规避免。而人亦不暇择焉。公之此行。既不为岁例。而朝论之注公。亦深有倚望焉者。公年踰耳顺。鬓发星白。而国耳忘身。少无惮劳之色。跋涉万里。如将乘轩车入公府。朝行而夕返于家者。岂非公之所本者为孝。而润饰以文艺干能。移而为许国之忠者欤。公之入帝京也。必上允 帝听。下惬群论。亟蒙 赐诰。将不日式遄其归。我国之倚望于公者。如持左契交手相付。而中朝士大夫。亦知东国有斯人也。必将内服。然则公可谓天下之士也。非一国之士也。若其过辽阳而探管邴之高踪。道孤竹而揖夷齐之清风。阅秦险于山海。观周礼于玉京。凡道途所经。心目所采者。则此恒人士夫之所自饫也。若公者。心藏万古。身备典礼。涵四海胜迹。如在目前。此何足为公赘。然子长远游采奇。以增其气。其或者亦有得于兹乎。公之还也。当首贺为国成命。复将下走往年心目所采之糟粕。以正于奚囊所拾之馀论。兹行也。朝中能言诗
二乐亭集卷之七 第 68H 页
者。咸赠言以别。属某为序。因演言者之意。以弁于首。
送左议政朴(元宗)赴 京序
天以才智英豪之气与之人。非只才智英豪其身而已。盖将用于世也。如使不遇时。虽有出众之智。超世之才。将无所展其一二。不得与平人别。幸而乘有为之时。遭遇明圣。于是济屯难拯斯民。建不世勋。为万代基业。以展夫天之所与才智英豪之气。噫。天所以责望于是人也亦大矣。吾左相平城府院君朴公。少有英资。人皆知为宏远之器。遇知 成庙。已司喉舌。后多扬历。所莅底绩。其观察节度于外。左右京兆于内。错节盘根。恢恢有游刃之地。缓带轻裘。屹然为锁钥之固。天所与才智英豪之气。庶于此见。而时无弊政。民安事理。遵守旧规。策无可施则此未足以见公之槩也。遭值国运中否。主荒政虐。人心崩角。靡所归命。宗社无依。罔保朝夕。不于此时。有才智英豪者起而运扶倾之策。废昏翊 圣。弘济时艰。则不几于负天责望之大。而虚其付与之重耶。于是相公慨然以社稷为念。以 祖宗基绪生民性命为重。乃与右相菁川府院君柳公,昌山府院君成公。决策协谋。扶翊 明主。亲捧日毂。上之天衢。转国步于既危。措之盘石。反苛政。率旧章。使吾人出于水火。同囿于春
二乐亭集卷之七 第 68L 页
台熙皞之中。至是见公之才智英豪之气始展而大施。盖一世无蹑其踵者。可谓无负于天。无负于国。无负于人。而其勋庸德业博陆。不足论也。 圣上既即宝位。请命 皇朝。使盖两返。封章未降。于是以昌山公。充奏闻使往奏。恩命即下。太监李珍,陈浩擎 诏来宣。实我 邦家大庆祥也。遂以相公为使。汉城右尹李公坫为副。往谢 皇恩。故事封册谢恩。例以议政充遣。而亦时有假摄而行者。相公为国家元勋。 圣上所倚重。朝廷所栋梁。下民所瞻仰。不欲一日去于朝。万里行还。动经数月。众心所料。不须以公。而公乃毅然不顾其身。不惮跋涉之劳。饬束装李。衔命远赴。其不以功勋自高。富贵自侈。国耳忘家。公耳忘私。不以夷险为易节。不以宴安为身谋。以基夫远大之业者如是。而其与国匹休。保功终始。亦于此行可卜也。由鸭绿而西也。至辽阳。至山海关。至 皇都。城镇之规模。民风之同异。山川地理之控带。礼乐文物之彬郁。接于目而经于心者。皆所以增益公至大之气。而中朝人士。睹公仪容宇量。必明目额手。口诵而心服。知吾东有英豪如斯。将相如斯。而赞叹之无已。则公之此行。虽朝有惜送之情。而隐然有重国家之势者存焉。不其韪哉。将行。 上锡宴于议政府。酒半行。
二乐亭集卷之七 第 69H 页
公顾左右。索赆以言。仍嘱用溉为序以张之。用溉既副昌山公请命而来。今送公谢恩之行。实有终始之义。亦不可无言。谨序。
送庆源府使赵(元纪)之任诗序
余常恨身为丈夫。不能运奇谋。立功异域。徒守拙笔墨。与蟫蠹枯死篇简中。见有受寄边城。横戈赴镇者。未尝不壮其行而扬其志。然 国家选边将。例先骁健武力。不数儒智。凡以文途进。率属意清要地。若一补边。辄色丧气沮。内惜名途不进。外怯黠虏跳梁。或百计巧避。何其器之小也。班定远,杜征南,李赞皇,韩忠献,范文正。皆儒者。能威信敌虏。干城王国。垂令名后世。至今称道其美。岂独今时无其人欤。我 国南北邻胡夷。实用武之邦。经燕山苛政。中外俱伤。而北陲尤弊。脱受任非人。抚御乖方。阶患必钜。理之。文士。武非素业。 圣上北顾。常务得人。而提庆源一境必付之者。非以理之骁健武力。能斩将搴旗。独取其胆智威信抚绥之策耳。仆少与理之游。理之虽不操弓学射。跨马习驰。与游艺者较。而有挽强力能引百钧。然则此实理之蕴韬中隐才。而今将大展。然则理之岂但胆智威信筹策之良而已乎。理之尝从事海浪岛。增益其坚确远大之气。佐幕本道。备谙
二乐亭集卷之七 第 69L 页
北鄙情势。胸中藏甲兵千万。虽阃寄。亦将恢恢有馀地。其为庆源乎何有。将轻裘缓带。雅歌投壶。而敌人畏怀。上马击贼。下马草檄。而威名远振。人知理之于是乎骋其所蕴。而报 国家镇边陲也。军民彫耗。虏情狡黠。修攘之策。于斯更难。戎落环城。虽藩篱我境。而喜动恶静。视利为向背。抚得宜则为我鹰犬。抚失宜则为虎为狼。理之其必有所思矣。仁以怀之。威以畏之。信以结之。静以镇之。此理之之所长。北人之所望。而 国家之所倚任。亦无过是。吾观理之戴银顶玉。衔 国恩赴塞垣。扬扬然若趋乐地。无愁远内顾之色。知其器可大授也。他日杜,李,韩,范之名。其不在理之乎。行矣其勉之。诗曰。
猿臂曾嫌力挽强。挥毫较艺战文场。光明赋就豹斑变。天路云垂鹏翼长。
文武有才难自卷。囊中处颖须先见。君今锁钥纾北忧。笑我龙钟守笔砚。
庆寿诗序
余见古今人名孝亲者多矣。然以卿相为养。能显亲悦志。荣于世者常罕。而得亲之寿为尤难。若高年执子道。养期颐之亲。身立名扬。极其荣孝。晨夕膝下。玄曾满眼者。世复知有几人。昔老莱子希年事亲。常作婴儿戏以
二乐亭集卷之七 第 70H 页
娱。而无官以荣之。王文献,富文忠两公为相。亲皆康强。而犹未得寿养。何其兼之难也。余少孤。育小慈亲。仅至成立。风木缠悲。奄然背世。余今从六卿之列。官显俸厚。每抱曾参,子路之思。以不逮亲为悲。未尝斯须宽。一日。江原监司李公继福。告余以行期。且曰。吾高祖中枢院使讳贞干。曾观察兹道。子士宽,孙諴长。相继出按。吾今又继之。是江原一道。似为吾一家世守之官也。而得继踪祖先。幸亦多矣。仍出中枢公庆寿荣宴两部分韵诗示余曰。我高祖侍养母夫人金氏。孝诚纯至。时母夫人寿近期颐。高祖亦过希年。常弄雀雏于前。为老莱戏。子孙趋庭者。馀百有五十。又续开寿筵。慰养其志。 世宗是嘉。赐书褒奖。超爵旌孝。徵诸诗可见。而卒谥孝靖。亦其实也。今持此以东。庶于事暇。鸠工绣梓。以永其传。非但欲显我祖先名。庶几起世人孝思。少补俗化。且子之曾祖公。既序庆寿诗。子盍为序以张之。余闻言起敬。中心羡慕。遂展读一过。益信中枢公诚孝愈老而愈笃。母夫人福庆。身康而享荣。为一世欣慕。知监司公之言不溢。两部诗总四十九章。各有序为弁。皆一时名公钜卿搢绅之英。褒扬中枢公纯孝荣寿之辞。褒书谢笺。并载左端。独荣宴诗逸四十章。失传今久。难索完为可恨。然
二乐亭集卷之七 第 70L 页
不为损其实。噫。中枢公既兼人所不能兼者。而又得人所不能得之褒书。此不独为一时荣。将为子孙万岁荣。不独为子孙荣。将为世人见闻者所荣。则监司公所以欲传其荣为永久计者。庸可已乎。自始祖棹。树功高丽太祖朝。奕世勋阀。传十有五代至中枢公。天之毓庆于先世者久而远。今其后孙。至不可数。又有如监司公者。能以显亲立扬为心。得非天所以厚公门者将益远而无替也欤。然则是诗之刊。特馀事尔。而亦不可泯灭无传。不使后人有矜式也。况吾曾祖公既有序。监司公之意。亦不可孤。兹略书其由。兼寓余羡慕之怀。若庆寿之荣。已详旧序。今不赘。
后续录序
夫法者。帝王所以因时制宜。抚世酬物。于以通天下之变。成天下之务。理政事而行教化者也。然其纲虽主一。而目散于万殊。御之虽至简。而事之来无穷。此昔之为治者。不能无损益而济时务者也。前乎三代。民心淳悫。治化易行。下少诈伪之作。上无事为之繁。任人而不任法。未闻有立条例著令章。以饰其治也。世降时异。治具渐张。至周而极备。建六卿掌六典。各率其属。以综理机务。陶成至治之隆。宜为后世之律令格例。而自汉唐来。
二乐亭集卷之七 第 71H 页
法章如毛。建革不常。虽上之人。不能守一道以定规制。亦由于俗漓民讹。事随日异。令出而势阻。法久而弊生。变而通之。与时宜之。虽明哲之主。亦所当先务。恭惟我朝自 太祖康献大王创业垂统。 列圣守成。兴礼乐行仁义。酿回三五之风。使大东民俗。归于皇极。诚近古未有之盛治也。而立经纪定制度。所以为治之具者。至精且备。观元续六典,大典续录。亦足以知 祖宗宏规睿谟。经其法而权损益。以通世务者也。噫。 祖宗良法美意。半毁于废朝之乱政。自我 圣上中兴。尽去其荒杂而改纪之。一遵 先王旧章。然间有未尽删者。教令犹在簿案。官吏不免因循。且自续录以后。新立科条亦非一二。而前后相乖。与时异宜。奉行者伤于浩杂。眩于执守。不约而要之。难以行也。 圣上惟是之虑。 命左赞成李荪,右赞成李諿等。裒集诸条。芟其芜冗。复 命三公六卿。精其取舍。一其牴牾。务令简要。悉蒙 允可。书进。 命名后续录。猗乎美哉。其 祖宗权损益以通世务之盛心乎。臣窃惟为治之道。有本有末。德者本也。法者末也。本立则末必举。不务本而徒事于法制之末。未有能善治者也。古之哲王。必先明己德以为之本。由是而齐家。由是而治国。由是而平天下。天下平。新民之
二乐亭集卷之七 第 71L 页
功极矣。民既新矣。则法无所用。而无法则民或不率。道德齐礼。新民之事。政刑又其鞭策也。然则虽可以无法。而亦不可以无法。中庸九经。修身为首。尊贤次之。若能明德于上。任贤于下。则民自化而法自行。俗之登于大猷也不难。不然则虽日更一法。日祛一弊。弊与法生。将不胜其救矣。 圣上既能明德于上。以立新民之本。正法于下。以权损益之宜。如是而能使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则法之行。将百岁而无弊。岂但施于一时而已欤。孟轲氏曰。徒善不足以为法。徒法不能以自行。又曰。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此万世帝王之所当规。可不念哉。正德八年癸酉十一月下浣。臣某。拜手稽首谨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