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再思堂先生逸集卷之一 第 x 页
再思堂先生逸集卷之一
诗
初春感兴。二绝。
阳生混沌窍。万物自陶镕。谁知有形物。生此无形中。日月互相代。往来无臭声。猗欤伏羲心。信合天地情。
与金季云,崔子真。秋集丹丘酌酒。三绝。
两岸蒹葭响。秋雨菊残时。浮世身难料。清泪对君悲。
万事秋风落。君山晚眺时。皇天岂无悔。乘酒暂逃悲。
秋晚仙送雨。丹枫夕阳时。客间逢胜日。呼酒不须悲。
诗
初春感兴。二绝。
阳生混沌窍。万物自陶镕。谁知有形物。生此无形中。日月互相代。往来无臭声。猗欤伏羲心。信合天地情。
与金季云,崔子真。秋集丹丘酌酒。三绝。
两岸蒹葭响。秋雨菊残时。浮世身难料。清泪对君悲。
万事秋风落。君山晚眺时。皇天岂无悔。乘酒暂逃悲。
秋晚仙送雨。丹枫夕阳时。客间逢胜日。呼酒不须悲。
再思堂先生逸集卷之一 第 659H 页
登浮碧楼
阴阴老树荫苍苔。日晚江山翠霭开。数点轻鸥横岛去。一天疏雨渡江来。暖沙水溅潮初落。古寺扉关僧未回。来往只凭千载塔。行藏付与谪仙杯。
百祥楼
半帘疏雨冷侵楼。瘴海腥烟午未收。万古湖山来醉眼。百年天地入搔头。江城秋晚霜敲叶。野渡潮生浪打舟。一抹斜阳归棹远。好风吹送白蘋洲。
无题
一盏灯初暗。孤臣泪未乾。囱虚多受月。衣薄不辞寒。酒尽愁犹苦。更长梦欲残。怀人人不见。回首望云山。
犬岘。( 光庙巡狩关东。降香榆岾时去辇乘马处也。此下十七首。出于金刚录。)
太平真主采民风。玉节金戈照海东。辇前文武皆周召。不识何人断靷忠。
自卢偆井登岭上
众山森似画。碧溪璆𤨿鸣。清风杖头起。白云脚底生。灵籁爽我怀。幽鸟弄阴晴。依然驾黄鹤。半岭闻吹笙。
榆岾洞口
功名危似剑头炊。泉石膏肓鬓欲丝。衰老此生惟笔砚。为怜山水渡桥迟。
阴阴老树荫苍苔。日晚江山翠霭开。数点轻鸥横岛去。一天疏雨渡江来。暖沙水溅潮初落。古寺扉关僧未回。来往只凭千载塔。行藏付与谪仙杯。
百祥楼
半帘疏雨冷侵楼。瘴海腥烟午未收。万古湖山来醉眼。百年天地入搔头。江城秋晚霜敲叶。野渡潮生浪打舟。一抹斜阳归棹远。好风吹送白蘋洲。
无题
一盏灯初暗。孤臣泪未乾。囱虚多受月。衣薄不辞寒。酒尽愁犹苦。更长梦欲残。怀人人不见。回首望云山。
犬岘。( 光庙巡狩关东。降香榆岾时去辇乘马处也。此下十七首。出于金刚录。)
太平真主采民风。玉节金戈照海东。辇前文武皆周召。不识何人断靷忠。
自卢偆井登岭上
众山森似画。碧溪璆𤨿鸣。清风杖头起。白云脚底生。灵籁爽我怀。幽鸟弄阴晴。依然驾黄鹤。半岭闻吹笙。
榆岾洞口
功名危似剑头炊。泉石膏肓鬓欲丝。衰老此生惟笔砚。为怜山水渡桥迟。
再思堂先生逸集卷之一 第 659L 页
山映楼
白云抱幽石。岚气湿人衣。寒泉出石窦。十里跳珠玑。落日下波心。山翠映涟漪。东冈海月窥。清辉生两涯。
见兴仁殿宏壮奢丽。有吟。
十载经营费万缗。孰云财力不吾民。灯前点检招魂录。半是当年转死人。
将游内山。僧竺潜,戒悦送余于溪头。请余求诗。赋一律以赠。
云山无事处。胜事足堪誇。水碓风舂韵。茶铛月散华。清霄闻鹤唳。白日见天花。一别清溪路。明朝两可嗟。(右赠竺潜)
白云抱幽石。岚气湿人衣。寒泉出石窦。十里跳珠玑。落日下波心。山翠映涟漪。东冈海月窥。清辉生两涯。
见兴仁殿宏壮奢丽。有吟。
十载经营费万缗。孰云财力不吾民。灯前点检招魂录。半是当年转死人。
将游内山。僧竺潜,戒悦送余于溪头。请余求诗。赋一律以赠。
云山无事处。胜事足堪誇。水碓风舂韵。茶铛月散华。清霄闻鹤唳。白日见天花。一别清溪路。明朝两可嗟。(右赠竺潜)
再思堂先生逸集卷之一 第 660H 页
慇勤相送渡桥西。万壑云山路自迷。个中一笑无人识。隔水清川是虎溪。(右赠戒悦)
普德窟。伏次先祖益斋先生韵。
白云涨川谷。青山生晚绿。飞泉落万涧。细路穿众木。
附原韵
阴风生岩谷。溪水澄(本集作深)更绿。倚杖望层巅。飞檐驾云木。
百川洞口长句一篇。书于隐者壁间。
洞里真人颜如童。乘云御风迢鸿濛。朝随青鸟宴瑶池。黄昏醉卧烟霞中。平明下山采黄精。日暮耕云种白璧。归来坐石弄玉篴。明月一声山更绿。
长安寺
携筇藉草石桥边。千尺危岩入紫烟。云碍四山天自暮。一竿松月照前川。
四仙亭。次洪先生(贵达)韵。(二首。)
落日下蘋汀。爽气满幽亭。冷风起微波。翠云低石屏。俯视群鱼动。仰看天宇清。岩边留仙迹。云际认旧楹。鸥鸣一何哀。素琴有馀声。长风捲细雾。海月樽中明。壶眠樽欲耻。候火罗沙汀。但愿醒复醉。何必寻蓬瀛。
昔闻三日浦。今上四仙亭。水泊白银盘。山围青玉屏。
普德窟。伏次先祖益斋先生韵。
白云涨川谷。青山生晚绿。飞泉落万涧。细路穿众木。
附原韵
阴风生岩谷。溪水澄(本集作深)更绿。倚杖望层巅。飞檐驾云木。
百川洞口长句一篇。书于隐者壁间。
洞里真人颜如童。乘云御风迢鸿濛。朝随青鸟宴瑶池。黄昏醉卧烟霞中。平明下山采黄精。日暮耕云种白璧。归来坐石弄玉篴。明月一声山更绿。
长安寺
携筇藉草石桥边。千尺危岩入紫烟。云碍四山天自暮。一竿松月照前川。
四仙亭。次洪先生(贵达)韵。(二首。)
落日下蘋汀。爽气满幽亭。冷风起微波。翠云低石屏。俯视群鱼动。仰看天宇清。岩边留仙迹。云际认旧楹。鸥鸣一何哀。素琴有馀声。长风捲细雾。海月樽中明。壶眠樽欲耻。候火罗沙汀。但愿醒复醉。何必寻蓬瀛。
昔闻三日浦。今上四仙亭。水泊白银盘。山围青玉屏。
再思堂先生逸集卷之一 第 660L 页
天晴彩云立。石老秋光清。仙人去已远。古亭今无楹。当时游戏地。云外笙箫声。千载复吾人。六字看犹明。风高永郎湖。月上安祥汀。孤樽泊舟处。此固云蓬瀛。
又作近体一律。以呈左右。
十载金丹鍊未销。更寻仙迹听寒潮。一边白雨天垂野。疋马青山人渡桥。沧海月明鳌背阔。碧空云尽玉箫遥。此身若得刀圭许。定待双凫访子乔。
丛石亭。与金太守(润身)共赋。
四仙峰下忆仙游。鳌背青山点点浮。沽酒晚来天更远。白鸥声里坐生愁。
金训导(大用),僧行淡追送于歙谷县。余嘉其情义之笃。遂留诗以别。
清狂嗜酒老斯文。性癖江湖爱水云。数日青山同杖屦。他年何处更逢君。(右赠金大用)
萧疏微雨下江天。宛转清溪接海壖。青山一别空樽酒。明月相思正可怜。(右赠行淡)
再吟普德窟
饱德清寒我友师。一生行业在书诗。如何卖举浮图说。反使人伦化入夷。
再思堂先生逸集卷之一
赋
圣主得贤臣赋(逸不传)
[本文缺]
次韵牧隐先生观鱼台赋(逸不传)
[本文缺]
又作近体一律。以呈左右。
十载金丹鍊未销。更寻仙迹听寒潮。一边白雨天垂野。疋马青山人渡桥。沧海月明鳌背阔。碧空云尽玉箫遥。此身若得刀圭许。定待双凫访子乔。
丛石亭。与金太守(润身)共赋。
四仙峰下忆仙游。鳌背青山点点浮。沽酒晚来天更远。白鸥声里坐生愁。
金训导(大用),僧行淡追送于歙谷县。余嘉其情义之笃。遂留诗以别。
清狂嗜酒老斯文。性癖江湖爱水云。数日青山同杖屦。他年何处更逢君。(右赠金大用)
萧疏微雨下江天。宛转清溪接海壖。青山一别空樽酒。明月相思正可怜。(右赠行淡)
再吟普德窟
饱德清寒我友师。一生行业在书诗。如何卖举浮图说。反使人伦化入夷。
再思堂先生逸集卷之一
赋
圣主得贤臣赋(逸不传)
[本文缺]
次韵牧隐先生观鱼台赋(逸不传)
[本文缺]
再思堂先生逸集卷之一 第 661H 页
述志赋
哀余命之不淑。胡独遇此艰难。岂时世之莫可。良所行之非端。昔余志于初学。誓不由乎他岐。仰孔孟以为师。指圣门而为期。惧中途之自画。绵日月而不衰。天何高而不求。渊何深而可已。勉升降而上下。究一贯之微志。知得反乎吾初。谓前修之可企。不虞质之菲薄。遂游心于登仕。非漆雕之自明。安敢见乎大义。才添名于末班。不旋踵而祸至。伤余趾于屦校。劳余身于梏桎。喧嚣敲朴。纵横铁锧。纷火焰而孔炽。孰为玉而为石。幸 皇恩之如天。乃免身于鼎钁。朝受玦于虎阙。夕余至乎碧蹄。无朋友之来吊。有父兄之聚啼。呱呱稚子。哀哀弱妻。华山隐映而渐远。君门邈以深邃。知不可以速返。顾京师而涕泪。落日晻晻而将颓。怪鸟飞鸣于林间。望关西其几里。路漫漫其二千。凌浿江而渡萨水。抵陵汉之翠黛。涉东濑而南望。有孤城之如块。压南海之瘴烟。通北戎之毳庐。多秦雍之劲气。小邹鲁之诗书。借隙地而葺茅。冀一膝之可容。嗟罹祸之孔大。孰肯哀余之穷也。衡门寂兮雀罗。
哀余命之不淑。胡独遇此艰难。岂时世之莫可。良所行之非端。昔余志于初学。誓不由乎他岐。仰孔孟以为师。指圣门而为期。惧中途之自画。绵日月而不衰。天何高而不求。渊何深而可已。勉升降而上下。究一贯之微志。知得反乎吾初。谓前修之可企。不虞质之菲薄。遂游心于登仕。非漆雕之自明。安敢见乎大义。才添名于末班。不旋踵而祸至。伤余趾于屦校。劳余身于梏桎。喧嚣敲朴。纵横铁锧。纷火焰而孔炽。孰为玉而为石。幸 皇恩之如天。乃免身于鼎钁。朝受玦于虎阙。夕余至乎碧蹄。无朋友之来吊。有父兄之聚啼。呱呱稚子。哀哀弱妻。华山隐映而渐远。君门邈以深邃。知不可以速返。顾京师而涕泪。落日晻晻而将颓。怪鸟飞鸣于林间。望关西其几里。路漫漫其二千。凌浿江而渡萨水。抵陵汉之翠黛。涉东濑而南望。有孤城之如块。压南海之瘴烟。通北戎之毳庐。多秦雍之劲气。小邹鲁之诗书。借隙地而葺茅。冀一膝之可容。嗟罹祸之孔大。孰肯哀余之穷也。衡门寂兮雀罗。
再思堂先生逸集卷之一 第 661L 页
石砌荒兮苔封。火寒宿灰。月满孤床。蛛丝瓮口。苔绿鼎肠。块独处而无地。涣余涕之盈眶。若乃春深极浦。日暮残城。汀草怒发。江雨乍晴。云沈沈兮水府。绿萋萋兮蘋渚。思美人兮不见。结幽兰而延伫。且如风鸣蕉叶。雨滴寒囱。雁叫长空。灯暗残缸。叹我生之不辰。念父母之劬劳。悲鹡鸰之在原。泣蓼莪之伊蒿。恒辗转而不寐。心燥热而煎熬。已矣乎。天之赋物。有万不一。穷者自穷。达者自达。小者自小。大者自大。达则伊商吕周。穷则孟齐孔蔡。大而鹏翼垂天。小而蟭螟集蚊。万岁之椿。朝夕之菌。周公之富。原宪之贫。物之不斋。有命存焉。下不尤人。上不怨天。乐天知命。固夫子之彖辞。依前圣之节中。安所遇而若玆。
再思堂先生逸集卷之一
启
佔毕斋金先生议谥启
云云。士习之不明。由于道学之不行。道学之不行。源于斯道之不传。宗直始倡正心之学。诱掖后进。以正心为本。身任斯道。以兴起斯文为己责。其功反有贤于功名事业之卓然者矣。谥法。有博文多见曰文。博闻多能曰文。道德博闻曰文。若以多见多能名之。则宗直正心为本。身任斯道之功。泯灭于后。故以道德
再思堂先生逸集卷之一
启
佔毕斋金先生议谥启
云云。士习之不明。由于道学之不行。道学之不行。源于斯道之不传。宗直始倡正心之学。诱掖后进。以正心为本。身任斯道。以兴起斯文为己责。其功反有贤于功名事业之卓然者矣。谥法。有博文多见曰文。博闻多能曰文。道德博闻曰文。若以多见多能名之。则宗直正心为本。身任斯道之功。泯灭于后。故以道德
再思堂先生逸集卷之一 第 662H 页
博闻议谥。
再思堂先生逸集卷之一
供辞
戊午被鞫供辞
云云。宗直同知成均。臣以生员居馆。次韵牧隐观鱼台赋。就宗直科次。宗直称之。(缺)其文集臣未尝见。所谓六君亦未知也。臣为奉常参奉。议宗直谥云。宗直天资粹美。温良慈爱。早学诗礼。身任斯道。据德依仁。忠信笃敬。诲人不倦。以兴起斯文为己责。其为学也。贵王而贱霸。其莅事也。至简而御烦。其教人也。博文以约礼。事亲克其孝。事君尽其诚。不掩人善。不扬人恶。清而不隘。和而不流。文章道德。高出于世。真三代遗才。其有功于斯文重矣。沿沫所撰行状。极口称美。故因此议之如此。其时臣以溢美坐罪。
再思堂先生逸集卷之一
杂著
游金刚录
金刚山。江原一道之镇山也。北接安边。南抵江陵。东临大海。西通春川之界。歙谷,通川,高城,杆城,淮阳,金城,杨口,狼川诸郡。纳于内外之麓。延袤三百馀里。分东西之地。以岭为界。以定内外水站。以西为之内山。以东为之外山。仙翁释子毕会之地。骚人墨客所往
再思堂先生逸集卷之一
供辞
戊午被鞫供辞
云云。宗直同知成均。臣以生员居馆。次韵牧隐观鱼台赋。就宗直科次。宗直称之。(缺)其文集臣未尝见。所谓六君亦未知也。臣为奉常参奉。议宗直谥云。宗直天资粹美。温良慈爱。早学诗礼。身任斯道。据德依仁。忠信笃敬。诲人不倦。以兴起斯文为己责。其为学也。贵王而贱霸。其莅事也。至简而御烦。其教人也。博文以约礼。事亲克其孝。事君尽其诚。不掩人善。不扬人恶。清而不隘。和而不流。文章道德。高出于世。真三代遗才。其有功于斯文重矣。沿沫所撰行状。极口称美。故因此议之如此。其时臣以溢美坐罪。
再思堂先生逸集卷之一
杂著
游金刚录
金刚山。江原一道之镇山也。北接安边。南抵江陵。东临大海。西通春川之界。歙谷,通川,高城,杆城,淮阳,金城,杨口,狼川诸郡。纳于内外之麓。延袤三百馀里。分东西之地。以岭为界。以定内外水站。以西为之内山。以东为之外山。仙翁释子毕会之地。骚人墨客所往
再思堂先生逸集卷之一 第 662L 页
来游赏者也。余远祖高丽文忠公益斋先生。亦吟风纵笔于其间。而长韵短篇。往往著于乱藁。余思一登览。以快吾志。将欲继先人之踵者久矣。牵于官事。縻于斗米。未遂如志。今年春。备员太常。以文词获罪。私窃以为喜。浩然有东行之志。卜日戒行。遵海而东。某月某日。行至高城郡。太守金侯智童。乃上洛文靖公礩之季子。其子。于余少时交也。待我甚勤。翌日。训导金大用与。沿江而上。江之源出于山之水站。经榆岾寺。东流逦迤而南。又北转百折。东注于海。日午。至山之洞口。江之西岸有一寺。楼观峻整。仓库丰隆。问之则乃榆岾寺稤库也。我 世祖所建。春秋敛散。以为朝夕奉佛之资。自稤库南向。渐转西入。川流喷薄。草木蓊郁。十里之间。小见天日。但觉清凉逼骨。不知夏日之可畏也。道傍有积石为塔。筑石为台。平堧可坐处。问之则乃文殊坪也。洞之西南一岭。偃蹇横空。高可万仞。名曰犬岘。悬崖巨石。若坠若立。飞流荡石。声撼坤轴。又石径斜倚岭上。龙奔马突。盘屈百转。广淮一匹布。少有差跌。则如转石于九万仞之上。身与水石俱糜矣。僧云。昔 世庙巡狩关东。降香榆岾时去辇乘马处也。余闻言惊怖。卒然悲感。遂题一绝
再思堂先生逸集卷之一 第 663H 页
句。(诗见上)未及岭上五里许。有一台。曰尼台。削地平土。亦筑石为台。凡往来僧俗游息之所也。岭上有一小井。曰卢偆井。但沮洳于松尘之下。才可流沃四五人渴肺。遂登岭上。拄筇少憩。三面皆山。一面通海。顾瞻左右。了无人迹。但溪水呜咽。鸟鸣轧轧而已。有诗云云。(诗见上)日晚踰獐岭。沿溪而下。南转西入。乃榆岾洞口也。众山竞秀。万壑争流。危峰绝壁。傍溪匝立。瞻后顾前。遂失所入之路。如高人烈士敛衽而立。一动一静。仪形言色。殆非人间之境也。有诗云云。(诗见上)溪北有一岭。曰欢喜岭。可步不可骑。日暮。至榆跕寺。未及寺门二十步许。有小阁。削石为砌。截流横渡。虚其中以通往来。仰视而千峰竞入。俯临而群鱼可数。题其额曰山映楼。有诗云云。(诗见上)俄而僧竺潜,戒悦。迎我入门。重楼复阁。峥嵘翚飞。雕栏曲槛。映接云霞。周回二千馀步。连络四百馀间。中有一殿最尊。四面八囱。殿之央。刻木为山。穿木为窟。间以金银珠翠。安五十三佛像。题其额曰兴仁之殿。其宏壮奢丽。甲于东方。噫。夫生财有限。民力有尽。一转石之勤。一榆木之劳。皆出于民力。而非神运鬼输。则无惑乎东民之贫且困也。有诗云云。(诗见上)殿之东廊外。背北向南搆小阁。
再思堂先生逸集卷之一 第 663L 页
中有素像。帽冠皂衫。束带搢笏。春秋朔望。香火不绝。题其主曰高城太守卢偆之位。余问僧曰。古者人臣有功德于民。则立祠治下。以答其功。今偆有何功德。而乃至于此乎。僧赍一册来示余。乃山中事迹也。其略曰。初铸像五十三佛。乘金钟。自西域泛海而来。至高城浦。曳钟入此洞。太守偆。追不及。至文殊坪而见文殊。至犬岭而见犬。至尼台而见尼。至獐岭而见獐。问佛之所归。皆指其路。因所见之物而名其地。渴甚。以杖刺地。寒泉涌出。掬水而饮。至寺之前岭。闻钟声而欢喜踊跃。故名其岭曰欢喜。既至则佛挂钟于榆枝。列坐于树上。偆因榆树而建寺造塔。以安其佛。故名曰榆岾寺。呜呼。金石之不能运。禽兽之性与人异。愚夫愚妇之所知。不可欺也。岂铸佛之能步。而犬獐之能言乎。事涉怪诞。不可信也。既而阅其卷端。则高丽斯文默轩闵渍所撰也。噫。渍学孔子者也。既不能斥则亦已矣。又从而笔之于书。岂徒斯文之罪人。欺世之一老汉也。明日。将游内山。僧竺潜,戒悦送余于溪头。请余求诗。各成一律以赠。(诗见上)既与二僧别。沿溪逆流而上十里许。溪之南有一洞。山川窈窕。岩石愈奇。问之则乃九龙洞也。初榆岾道场。乃九龙所居。
再思堂先生逸集卷之一 第 664H 页
为五十三佛所夺。移入此洞。故九龙名其洞。亦默轩闵渍所撰也。日午至水站。站上宽缓平堧。四面为树所遮。虽无观望。亦可游息。自榆岾寺至此。凡三十里许。未及岭上。路欲穷而势不尽者三。名曰三水站。路虽艰涩。而心诚于采奇。目役于山水。不知体之倦也。日暮至摩诃衍。僧八九辈。面壁趺坐。横尺木于头颅。以验其眠。木落则以白板警其惰。终日危坐。若有所思。余问之曰。所思何事。座首僧曰。思赵州之无字。余应之曰。释之见性思无。犹吾道之性与天道也。性与天道。圣人所罕言。岂庸夫凡类之所与知乎。师何不教之以易知可行之事。而勉人以高远难知之事乎。无乃欲其入而闭门者乎。僧不答。既而问于余曰。君之目。睹万物乎。万物入君之目乎。余答曰。目亦睹万物。万物亦入目。何也。观物而穷理。穷理而物不遗。此吾道所谓格物致知。物格知至者也。僧亦不答。明日。将登正阳寺。欲观山势。寺在山之尊处而望通故也。中道绝粮。从者颇有愠色。余解之曰。穷达在天。饥饱在命。达则饱。穷则饥。今日之饥。岂非命也。日午。路经狮子岩。浴于火龙渊。风于万瀑洞。清川怒吼。翠岩嶙峋。云影蘸水。谷鸟不鸣。真山水之最奇也。遂作山中
再思堂先生逸集卷之一 第 664L 页
辞一章曰。有洞深深。有岩磷磷。青山如屏。涧草成茵。露湿桂丛。风飏茶烟。花阴月树。鹤唳啼鹃。白云横而不散。松风飒而有声。目渺渺兮愁余。心摇摇而若惊。瞻高山而仰止。俯长流而舒情。洞之南有一庵。曰普德窟。挂于千仞之上。以铜为柱为瓦。凭虚而成。又以铁锁系柱及栋宇。钉于岩石之上。少有侧身。与楼游移而转。铿然有声。又凿石成路。间置铁锁。以通往来。我益斋先生尝有题诗。余步其韵。遂成一绝。(诗见上)遂与僧溯流而下。僧云。溪之阳有一峰。曰金刚台。鹤一双。巢于青壁之间。呼其名而使之出则出。使之入则入。出入动止。在僧指挥。余初不以为然。至而验之则果如僧言。观其羽毛。背上纯青。腹下白。长颈丹觜。脚高而赤。顶锐而红。形如野鹤而差小。与林处士鹤谱。小同大异。似鹤而非鹤者。僧曰。果如其言。则是凡鸟也。何晓解人言若是也。余应之曰。鸡犬微物也。然呼来斥去。在人指挥。此鸟长生于此山。驯习于僧久矣。朝呼暮招。安知出入动止不如家之鸡犬乎。噫。僧不知鹤。而以此鸟为鹤。鸟信其僧之呼。而不自知其身之非鹤。俱可笑也。日晚。至表训寺。住持义熙闻余至。扫床出迎。先设茶果。以慰行李之勤。次问姓名。欲證
再思堂先生逸集卷之一 第 665H 页
后日之面。遂与义熙。登正阳寺。住持祖仁。亦我洛中面交僧也。二僧坐余于寺之南台。于时山川开霁。风日明朗。草木增辉。岩石呈奇。千峰万壑。历历于顾眄之间矣。雄深遒健。偃蹇而最尊者毗卢峰。其次观音峰。望高台其次。日月诸峰地藏达摩峰又其次也。四面铁削。千峰玉立。如春入庾岭。群梅争发。汉高举义。六军皓素。又有诸峰隔溪而立。高者突者利者狮吼者虎喷者畜怒者扬臂者。项王自刎而愤气未消。樊哙拥盾而怒啖彘肩。如符坚,谢玄之夹淝水而阵。千枪万剑。束立左右。游兵铁骑。横纵驰突。真天下之壮观。而造物之创智寓巧者也。日暮。还至表训寺而宿。有一沙弥自榆岾而来。眉目清秀。笑语铿锵。年可二八。稍解文字。可与共谈笑者。且非庸贱之人也。问其名则行淡其僧。孝终其俗。问其族则河议政演之外孙。朴中枢去非。乃其皇父也。余嘉其聪慧。同床而卧。问其为僧之故。俛而不答。明日。欲向长安寺。义熙闻余橐空。以斗米资之。行淡请余从行。愿陪数日之杖。余从其请。遂游于百川洞口。山水清奇。草木老苍。洞深水远。大槩与万瀑洞同。而幽深閒静则过之。僧云。有一人入此洞六十馀年。花朝月夕。或有相逢者。颜
再思堂先生逸集卷之一 第 665L 页
色不改。鬓发如漆。余知其为隐者。且疑其为仙。遂作长句。书于壁间。(诗见上)日暮。至长安寺。入于内殿。四面设榻。安一万二千佛。表山之一万二千峰也。楼阁榻庙之奇。与榆岾同。而川水岩石之趣优焉。有诗云云。(诗见上)明日。寻旧路。复至摩诃衍。行橐再空。行乞于僧。僧云。今年何绝粮之儒多也。余笑而问曰。吾等之外。亦有他人乎。答曰。昨日姓杨名彪者。自京而来。寄宿乞粮。今向钵渊矣。僧言虽近于戏。亦吾道之一穷也。明日。追寻彪迹。至雁门岭。岭之北有一峰。赑屃崱屴。其势摩空。视毗卢犹父。视望高犹兄弟。地藏,达摩犹子也。草木为北风所侵。拳曲蒙密。南枝长而北枝短。日午。至大藏岩。由柏田至钵渊。日已暮矣。自摩诃衍至此。八十馀里。其间往来。山水草木之奇。不可胜言。寻其所谓杨彪者。则乃余十年友杨浚也。厥明。遂与浚游于寺之瀑布。长仅四十步。寺僧好为水戏。自上至底。滑流而下。或头先而足后。或足先而头后。纵横颠倒。及底而止。虽风樯阵马。不足拟其速。然岩石宽缓。少有峻急。为水石砻磨。腻滑如脂。故终日为戏。人无伤折者。日暮。至高城而宿。明日。太守金公。具舟三日浦。邀余于四仙亭。浦在治之北五里许。周回八九
再思堂先生逸集卷之一 第 666H 页
里。三十六峰。屏列左右。朝烟暮雨。气像千万。真仙境也。亭在浦之中。南有四仙峰。北望梦泉寺。东临安祥汀,永郎湖。未及亭西南有一峰。亦在浦中。四面青壁。高可十丈。枯松秃桧。为风雾所病。拥肿矮短。其上有一碣。名曰埋香碣。其文曰。高城某洞。埋香百条。杆城某洞。埋香百条。江陵某洞。埋香百条。襄阳某洞。埋香百条。当来弥勒代掘香饭佛。其无稽不经甚矣。考其所立之人。则高城太守某而字缺。不识其名矣。疑卢偆辈所立。而闵渍所撰也。碑之西。有一岩如壁。壁间呀然成凹。中有丹书六字。曰述郎徒南石行。其下亦有伐石镌诗文填于岩隙。灰以四面。吾儒宗洪先生贵达所记也。日午。舟至四仙亭。四面亦青壁。老松十馀条森列其上。因地势而筑台。削其高峻。以补缺处。幽静宽平。可坐十五人。张侯设酌。数巡而日已暮。遂吟洪先生诗。即步其韵。(诗见上)酒酣。解缆放舟。信其所如。清风乍起。素月东流。须臾。舟至安祥汀。如凭虚御风。身游鸿濛之外。不知身之非仙也。明日。与太守别。杨浚向襄阳。金有采薪之忧。余与金大用,行淡。行至通川而宿。明日。遂登丛石亭。盖金刚山一支流入于海。若骇若奔。拳然成峰。号为丛石亭。亭之北。有石
再思堂先生逸集卷之一 第 666L 页
人立水中。六面如削。高可十丈。相依附著。并立如束。其数逾三之四。故谓之四仙峰。南有金兰窟。东有卯岛。登眺。胜景难可述。太守金斯文润身继踵而来。采鳆于水。猎雉于山。斗酒慰之。酒酣。主人请与赋诗。遂吟一绝。(诗见上)吟讫。遂与主人别。金大用,行淡。追送于歙谷之县。余嘉其情义之笃。遂赠诗以别。(诗见上)与二人别。向安边村庄。凡往来山水之间二十馀日。噫。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登高而知行远自卑之意。观水而思逝者如斯之旨。一以起半途自画之懦。一以勉盈科后进之学。此岂探奇采胜。而务观游哉。体仁智穷事物之一助也。弘治六年癸丑五月既望。鸡林李鼋。书于再思堂。
再思堂先生逸集卷之一
记
间竹亭记
谪里多病。久废举笔。一日。吾友朴侯而经。手简抵余曰。吾先人弊庐。在灵岩治西二十里许。前对德津壮潮。后对月出奇峰。中有一溪。源出道岬。跳珠成滩。渟滀为渊。盘旋百折。逶迤而西。又有月出北条。连络凝聚。如拳如疣。耸于家之东隅。亭间于竹。竹间于松。仰观而天机自动。俯临而游鱼可数。传云。神僧道诜之
再思堂先生逸集卷之一
记
间竹亭记
谪里多病。久废举笔。一日。吾友朴侯而经。手简抵余曰。吾先人弊庐。在灵岩治西二十里许。前对德津壮潮。后对月出奇峰。中有一溪。源出道岬。跳珠成滩。渟滀为渊。盘旋百折。逶迤而西。又有月出北条。连络凝聚。如拳如疣。耸于家之东隅。亭间于竹。竹间于松。仰观而天机自动。俯临而游鱼可数。传云。神僧道诜之
再思堂先生逸集卷之一 第 667H 页
旧址也。吾舅朴君彬。始卜筑于玆。先君继之仍家焉。剪荆斩竹。广其旧址。以搆小亭。扁其名曰间竹。自号五恨居士。吟咏其间。有若将终身之意。晚捷科第。蹇踬利途。幅巾南还。随意自适。未几。先人去世。亭又随而毁矣。呜呼痛哉。余亦留心举业。未暇修葺。盗名桂籍。患失利禄之间者有年矣。岁戊午。获罪 朝廷。流落关北。孤亲在堂。只影谁吊。幸蒙 圣恩。得还田里。萱堂依旧。慈颜不改。顾瞻桑梓。先君之手泽尚存。则哀慕之心。可胜言哉。况是亭。先君之所亲搆。而朝夕吟咏之处。则其于手泽之存。比之桑梓。不啻万万。余方谋新旧址。以寿其后。欲追先人之志。子盍为我详其颠末。以记余哀慕之情乎。余端坐披阅。读之再三。不觉其涕之零也。嗟呼。穷达有命。富贵在天。人之遇不遇。时也。道之修不修。在己。是故。君子不求在彼之人爵。而求吾心之天爵。不求在天之富贵。而尽吾心之性命。不以穷达而易其心。不以富贵而贰其操。彼以其爵。我以吾仁。彼以其富。我以吾义。吾何慊于彼哉。尽吾心而已。浮云富贵。泥涂轩冕。穷山水之乐。尽仁智之用。专动静之机。达万化之原。俯仰乾坤之内。逍遥一世之上。则可谓穷乎。可谓达乎。观先生自咏
再思堂先生逸集卷之一 第 667L 页
云。东卧竹亭西泛舟。南溪濯足北园游。平生浩荡不羁志。南北东西任去留。其豪迈绝俗之气。与浴沂者同。而其自然无我之心。直与天地万物同机。非不物其物。自乐其乐者。能如是乎。真可谓达人大观者也。而经勉乎哉。昔李德裕聚花石于村庄。戒其子孙曰。一花一石。吾子孙不能守。则非继吾志者。其戒子孙可谓勤矣。不一再传。子孙不能守。花石散于人家。则其子孙能继德裕之志乎。今观而经谋新旧址。欲追先人之志。则而经之志。不亦悲乎。而经继述之志。亦可谓至善至美矣。至于风月江山之胜。非可耳听而臆说之也。他日幸邀于亭上。目睹而更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