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山堂集卷之四
山堂集卷之四 第 x 页
山堂集卷之四(上)
 附录
  
山堂集卷之四 第 611H 页
家状[崔钟翼]
公讳忠成。字弼卿。姓崔氏。其先系出全州。上祖讳阿。高丽门下侍中。谥文成公。见丽史。曾祖讳霮。我朝官至通政大夫。检校,户曹参议,集贤殿提学。号月塘。祖讳德之。以生员登文科。分隶槐院。历翰院,玉堂,台阁。尝以南原府使。退居灵岩永保村。筑书楼扁存养。杜门讲学。践履笃实。文宗元年。召拜中直大夫。艺文馆直提学。未几。告老还乡。同朝诸贤如朴醉琴彭年,成梅竹三问诸贤。为诗若序。以道其出处之高。遂长往不返。世所称烟村先生者是也。其兄匡之,直之。俱登文科。皆为集贤提学。以故。世称提学崔氏之官云。考讳潎。进武副尉司勇。司勇公娶密阳朴氏某官某女。生四男。公其季也。公以天顺戊寅某月日。生于罗州。身在襁褓。司勇公与母夫人朴氏。奄忽违世。育于诸兄。自桑弧之初。志于四方。年甫八岁。从兄而北游长安。稍长。天性高洁无累。读圣贤之书。解诸子百家之传。并治公车业。年未胜冠。闻寒暄堂先生金文敬公始倡绝学于岭南。就而师事之。先生敬重之。公受其
山堂集卷之四 第 611L 页
旨诀。学以小学为本。尤用功于心经,近思等书。探索性情理气之奥。讲论到意会处。终夜不寐。终日不食。兢兢业业。惟日不足则其所造已深远矣。家于湖南之光州。喜读书山堂。而自号曰山堂。著山堂书客传。盖寒暄先生以小学律身。而与一蠹郑先生。为志同道合之友。倡明正学。训后进不倦。授门弟小子。未尝以易,小学书也。公亲煮其间。而与鸣阳正贤孙,李绩,朴汉参,尹信,闽龟孙,金安国,定国诸贤。日与讲磨。相有丽泽之益焉。又与南秋江孝温友善。秋江服其超诣。其智异山日课中有曰。闻崔忠成弼卿,金键子虚等在知及庵。使人寒暄。又曰。夕。弼卿,子虚访余焉。夜半明灯。弼卿等讲论小学,近思录。又曰。弼卿,子虚备酒馔。要余留奉天。余与弼卿辈夜观近思录。噫。公笃学穷理之迹。此亦可见矣。公既久游山堂。知古人志大量远。虽拳土块石。无不欲观以畜其有。慨然效之。癸卯(公年二十六)是岁。而游月出。甲辰而涌岩。乙巳而汉都之三角,白岳,天磨,圣居诸名山。丙午而瑞石。丁未而头流。寻师从友。负笈横行。戊申春。又在方丈。闻寒暄先生丁忧。忙剧之至。徒步往哭于岭南。孟夏而游完山。季夏而玉川。孟秋而雪山。仲秋而赴昌平监试。菊
山堂集卷之四 第 612H 页
秋而赴金堤文场。冬与友人金子虚,俞翼之。讲学于月出山精庐。诸友咸集。志穿铁砚。公以为于凉处处之。志气爽垲则心自惺惺。而可以避睡乡。常自占冷座。而早暮起居。其刻苦工夫。真实心地。有如是者焉。应试数场。而不复赴举。无意于世。而专心于性理之学。著书客传,招宦游子文以自娱焉。己酉之冬。以霜露之疾。寝居于凤城。足不外达。蹜首守寂。而作焚刻以警虑焉。庚戌月日。奉书求药于湖南方伯。而陈禹稷,伊尹济人之道。至辛亥岁益剧。卒于三月二十四日。年三十有四。呜呼。公性喜澹泊。心绝浮华。人以瑰玮绝特称之。其立志为学也。穷探圣经。尽阅贤传。早夜孜孜。而思颜子之所学者何学也。穷年兀兀。而思孟氏之必称尧舜者何道也。积之以穷理谨思。至于体用相须。内外交养。随事而存。微他其适。则其所自期者。实不寻常矣。故其论道也曰。用具于未始之前。体立于有形之后。太极流行于阴阳之中。阴阳不出乎太极之内。二气交感。理亦赋焉。于是乎万物生矣。其论四端七情心性理气之说曰。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人受是气而生。则为仁义礼智之性焉。体之之谓性。用之之谓情。至于中而统其性情之谓心。
山堂集卷之四 第 612L 页
未发之谓中。已发之谓和。人生而静。澹然而无欲。此圣人之主静也。形既生矣。外物触形而动其中矣。其中动而七情出焉。情既荡而其性凿焉。物欲引之。昏昧蔽之。茫然不知。漠然无觉。其可痛哉。此公之所以致力于学问者也。盖公天资超越。不惟得于家庭。而早游贤师之门。闻为学之要。则于小学书。用功最深。赞而成书。有读小学诸条篇文而尝曰。如有致力于此书者。由是而进于大学。终成智行之功。则是书岂特五四书七六经哉。尤以明人伦。辟异端为意。著正名论。拟遂良疏。以明三纲五常之道。作天堂地狱辨。解其惑而正其心焉。佔毕斋金先生。尝巡按湖南。公上书极言佛,巫之弊。请亟屏绝。佔毕先生待之甚礼。噫。以公清明之美质。从容于函丈之间。而所闻皆义理之奥。则学益进。道益明。其所造诣。固不可量。而天不假年。中途而夭。才过颜子之二岁。岂不惜哉。配全义李氏。兵曹参议若水女。一男演文。一女婿。忠顺卫薛俊也。演文男彦潾。进士。一女婿。生员尹巷也。彦潾男福男。参奉不就。有文行。祉男。奉事。吉男。主簿。内外曾玄总若干人。其年某月日。葬于罗州可芝洞先茔卯坐之原。寒暄先生书其旌曰。处士山堂书客。题其
山堂集卷之四 第 613H 页
主而亦如。盖悼道无传之意也。秋江著师友名行录。殿以公名而有曰。茂才笃行如其师。士林配公于存养祠。祠即公王考存养先生俎豆之所也。肃宗大王癸巳。赐额曰鹿洞。其侑公文曰。薰德师门。志道妙年。识高行笃。遹绍家传。呜呼。圣朝崇报之典。亦可谓盛矣。公既绍家庭之学。又从寒暄受业。其才器之高。学问之正。克称入室之高弟。虽不幸短命。而渊源造诣。有不可诬者矣。有著述文字刊行于世。而只寂寥,数篇而已。玄石朴文纯公世采釐其编而跋其尾。性潭宋文敬公焕箕序其弁。赞善宋公稚圭表其墓。而颇有脱略处。岂魏艮斋墓文意耶。第行状尚阙。后之人无以备见。故兹敢掇拾遗文及家牒所传录者如右。以俟当世立言君子之采择焉。
崇祯纪元后四戊子五月上浣。十一代孙钟翼。谨识。
山堂处士崔公行状[宋来熙]
公讳忠成。字弼卿。崔贯全州。高丽门下侍中。谥文成公讳阿。为上祖。其玄孙讳霮。入 我朝。集贤殿提学。号月塘。有子四人。季曰讳德之。早登文科。历践台阁。尝为南原府使。因退居灵岩。 文宗初载。召拜艺文馆直提学。旋即告老还乡。同朝诸公如朴醉琴彭年,
山堂集卷之四 第 613L 页
成梅竹三问诸贤。为诗文道其志节之高。世所称烟村先生者也。考讳潎。进武副尉司勇。妣密阳朴氏。某官某女。举四男。公其季也。公以 天顺戊寅某月日。生于罗州。未离襁褓。奄遭内外艰。育于诸兄。才及龆龀。气槩瑰玮。稍长。恒有四方之志。虽拳土块石。无不欲观。域中山水之名胜处。足迹殆遍。亦岂非超然出尘之标哉。淹惯经传。兼治举业。未胜冠。闻寒暄堂金先生以小学律身。而与一蠹郑先生。倡绝学于岭南。负笈抠衣。先生敬重之。公受其旨诀。学以小学为本。尤用功于心经,近思等书。探索微奥。到意会处。终夜不寐。终日忘食。不得不措。渐造深远矣。公既亲炙于贤师之门。又与鸣阳正贤孙,慕斋金安国,秋江南孝温。日相讲磨。有丽泽之益。其相从讨论。见于秋江师友名行录。恒少留家而多在山堂。与诸友约会于精庐。自占冷座而处之。以作避睡惺心之方。而刻苦工夫。期于透穿。数次应举。更不赴。专心性理之学。著书客传,招宦游子文以自娱焉。公既久处山堂。又游遍胜区。徒步跋涉。缘此受损。己酉冬。忽遘霜露之疾。守寂无聊。念古人之调持病證者莫不以小思虑为务。作焚刻而警虑焉。弥留数岁。疾势渐谻。竟以辛亥三
山堂集卷之四 第 614H 页
月二十四日卒。享年三十有四。其年某月日。葬于罗州可芝洞负卯之原。从先兆也。公生有高洁之资。加之以博学躬行之功。早夜孜孜。穷年兀兀。其所自期者。实不寻常而浅鲜。故如续原人,读小学诸作。皆致力学问。究极事理。正名论,天堂地狱卞,上佔毕斋先生书。扶正辟异之意。大有裨补于世教。其劬工进德。发于言语文字之间者如此。其平日之正见明识。不可诬也。专由得力于从游函丈之间。若假之以年。其进当不可量。而中途遽夭。岂不惜哉。配全义李氏。兵曹参议若水女。生一男一女。男。演文。婿。忠顺卫薛俊。演文生一男一女。男彦潾。进士。婿尹巷。生员。彦潾生三男。福男。佥知。祉男。奉事。吉男。主簿。婿文后素。县监。内外曾玄以下。多不尽录。曩在 崇祯庚午。灵岩人士。立烟村祠院于月山之麓。其后远近章甫。以山堂公之能继祖武。齐发配享之论。积为年久。而至乙巳。始举妥侑之礼。 肃庙辛酉。以鹿洞二字 赐额。而致酹于公则有曰。薰德师门。志道妙年。识高行笃。遹绍家传。 朝家崇奖。实无馀憾。何敢更赘一辞哉。公之学行。至是克阐。以孙配祖。尤为有光矣。公早殁而世且远。如干遗稿。仅为刊行于年前。而其十一代孙
山堂集卷之四 第 614L 页
基一。又收拾散佚。将谋续刊于原集。其意甚勤。今具其拾遗中鹿洞配享时祭文。有弟丧师治。旅榇还乡等句。意或公丧出于寒暄先生学舍。故寒暄先生书其旌曰山堂书客者。其以是欤。虽未及采入于家状中。而颇为考信之迹。故今此姑附于叙录之末云尔。
崇祯纪元后四甲子十月。恩津宋来熙撰。
请赐额疏(农岩金昌协)
伏以臣等窃观自古以来。朝廷之士。入而不出。怀禄耽宠。以失其世者多矣。其能决然勇退。不为富贵所没溺者。廑可指数。然考论其世。又皆遭时衰乱。怵迫祸患。思所以自全。而不者亦以名位已极。无所觊于后耳。若乃处明圣之世。向用未艾。而能从容自引去者。千百无一焉。况能不以一节自喜而志乎大道。不以閒散自适而力于实践者。岂不益卓绝难觏哉。臣等下邑蒙士。耳目不远。而独闻我 世宗 文宗之世。有臣崔德之。其仕尝自翰苑。历玉堂,台阁而后以南原府使。退居本邑。筑书楼。扁以存养。杜门不出。时则 世宗晚年也。及 文宗即位。召拜艺文直提学。奖以纯实。且将留用。而在朝不二年。上书乞骸骨归。遂不复起焉。臣等窃念 本朝治化。莫盛于 世 
山堂集卷之四 第 615H 页
文两庙之际。当是时。才俊应运。鳞集云蒸。经学文章之士。瑰玮卓荦。比肩立朝。咸以功名自奋。盖亦千载一时也。以德之之贤。翱翔其间。亡所与让。使其从容逶蛇。附会时运。亦可以致位卿相。功名烂然矣。顾乃弃而不取。高蹈远引。栖遁山海。以没其身。此非审乎外内之辨。超乎荣辱之境者。不能也。彼世之审机逃祸。与位极乃止者。殆不足道也。且自古退遁之士。率多自标其高。以为极致。而优游放旷。无所用心。是虽贤于没溺富贵。终身不返者。而去道则亦远矣。今德之之归也。乃取孟氏所称存心养性者。名其所居之室则其留心正学。不忘进修之实。槩可见矣。昔朱子有言曰。取舍之分明。然后存养之功密。存养之功密。则其取舍之分益明矣。若德之者。其庶乎此矣。惜乎史乘疏略。其言论风旨。无得以考其详也。然其所立之高。所存之正。亦既远过于人。而足为后来之师范矣。是以。及其孙而有忠成者。学于文敬公金宏弼之门。茂材笃学。克称高弟。是其师友渊源。固有然者。而亦不可谓不渐于先训矣。盖自德之之世。今已二百馀年。而人犹慕之不衰。士大夫之道南州者。必问其所谓存养楼者。瞻礼其遗像。咨嗟叹息而不能去。其
山堂集卷之四 第 615L 页
遗风馀韵。感人亦深矣。往在庚午年间。一邑章甫。协力建祠。以祀德之。且以忠成配焉。俎豆之事。久益不懈而顾以遐远固陋。尚未能请额于朝。以为多士羞。今者窃见 圣明。尊贤重道。凡斯文旷典。士所愿行者。无不乐施。臣等以为此时不可失也。遂敢相率以来。请命于阙下。伏惟 殿下览察德之出处本末。学问大致。宜为多士所尊奉。特命有司。宣赐恩额以褒奖之。使下邑之士。得遂尊贤之诚。而来者有以观感兴起。不胜大愿。臣等无任仰首祈恳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