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山堂集卷之二 第 x 页
山堂集卷之二
书
书
山堂集卷之二 第 587H 页
上佔毕斋先生书
愚闻。古者后进之士之师先达也。不惟其同里闬相慕悦。父兄之慈爱。然后仰而师之也。虽疏远富贵之人。苟有道义之高者。则固不以富贵而为高也。必忘其贱陋之才。而将欲抠衣于阶前也。其为先达之士之待后进也。不惟其同里闬相慕悦。子弟之亲爱。然后俯而教之也。虽疏远贱陋之人。苟以是心而至者。则固不以贱陋而拒之也。必忘其富贵之势。而将欲教诲之于门下也。若是者何哉。势虽相远。而道相同也。均是人也。均是道也。则天下之人。莫非同道。而于此独谓之同者。何也。韩愈氏有言曰。古之教者。处其一。今之教者。处其三。愚亦谓古之学者。趋于一贯之道。今之学者。趋于多岐之中矣。所谓多岐者。不特异端之害正也。至于青衿之术业也。有训诂之学者。有词章之学者。背本而趋末。谋利而不向其道。举世之人。滔滔皆是。然则天下之道。岂可谓一而已哉。均是人也。而所趋各异。均是道也。而所学各异。本同而末异。理一而业殊。此仁人君子之所以贵同道之人也。
愚闻。古者后进之士之师先达也。不惟其同里闬相慕悦。父兄之慈爱。然后仰而师之也。虽疏远富贵之人。苟有道义之高者。则固不以富贵而为高也。必忘其贱陋之才。而将欲抠衣于阶前也。其为先达之士之待后进也。不惟其同里闬相慕悦。子弟之亲爱。然后俯而教之也。虽疏远贱陋之人。苟以是心而至者。则固不以贱陋而拒之也。必忘其富贵之势。而将欲教诲之于门下也。若是者何哉。势虽相远。而道相同也。均是人也。均是道也。则天下之人。莫非同道。而于此独谓之同者。何也。韩愈氏有言曰。古之教者。处其一。今之教者。处其三。愚亦谓古之学者。趋于一贯之道。今之学者。趋于多岐之中矣。所谓多岐者。不特异端之害正也。至于青衿之术业也。有训诂之学者。有词章之学者。背本而趋末。谋利而不向其道。举世之人。滔滔皆是。然则天下之道。岂可谓一而已哉。均是人也。而所趋各异。均是道也。而所学各异。本同而末异。理一而业殊。此仁人君子之所以贵同道之人也。
山堂集卷之二 第 587L 页
于此有一人焉。居仁由义。秉道践礼。而辟异端正人心以为己任。使先觉觉后知以为己任。致君泽民以为己任。移风易俗以为己任。下以问弊于四方。上以陈弊于九重。而使一夫一妇皆被其泽。此岂非所谓先达之士。而后进之所仰慕哉。于此又有一人焉。志伊尹之志。而不能行之。学颜子之学。而不能得之。欲辟邪说。而不能辟之。欲入圣域。而不能入之。欲得大贤为之依归。而不能得之。为盲为聋。而欲一开者。此岂非所谓后进之士。而先达之所矜怜哉。是二人者。不以训诂而为学。不以词章而为业。徒知做功于圣贤之域而如恐不及。安有馀力于他技哉。虽然。明道先生曰。道之不行。异端害之。邪诞妖妄之说。涂人民之耳目。溺天下于污浊。是皆正道之蓁芜。圣门之蔽塞。辟之而后可以入道。然则先达之训后进。后进之学先达也。敢不先去其蓁芜之蔽乎。愚也游于穷巷学于穷巷。系如匏瓜。见同井蛙。年逾二十。道不得成焉。不知其伊尹之所志何志也。颜子之所学何学也。异端何以辟之。圣道何以学之。安得大贤而为之依归。而启其盲聋也。且愚也生于罗州。居于光州。其于全罗之民之好异端之弊。耳闻而目睹。计之熟矣。上
山堂集卷之二 第 588H 页
无听余之言者。下无同我之志者。踽踽独行。空言无施。虽切何补。今年夏。仰闻相公阁下观察于湖南。私自感激。终日忘食。终夜不寐。喜吾道之得行南方也。既己私自语人曰。辟邪说。正人心。相公之志也。湖南之邪说。其庶几息矣。而湖南之人民。其庶几正矣。欲觉其未觉者。相公之任也。湖南之为士为民者。其庶几觉矣乎。移风易俗。相公之道也。湖南之污俗。其庶几新矣。而又安有一夫一妇之不被其泽者乎。虽然。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湖南去长安。三百有馀里矣。湖南之风俗。岂吾相公之所能尽识哉。居其土者熟于弊。陈弊于相公之前者。非湖南之民而谁乎。况愚也志于正道。欲息邪说。盖亦有年。而今为相公之民。则时乎时乎不可失也。窃谓湖南之地。山岳不峻而田野广远。土气肥膏而人民富盛。士不知道而异端兴焉。以不知正道之心而听彼之邪说。则邪说易入矣。以富盛之财而听彼因缘之说。则财不足惜矣。是故。凡为异端之诱民资食者。必萃于此。其如为亲之死。而设斋供佛。则今有禁令。不必更论。而请以他事陈之。其如名之曰水陆。名之曰安居。无处不行。无人不惑。愚民之费财。其可量乎。其为诱民之僧曰化
山堂集卷之二 第 588L 页
主也。春夏诱民。著名于劝文。而并录其财谷之数。秋冬输粟。而民有不充其数者。则或卖其牛马。或卖其田土。尽倾家产而以充其数。然后尚且官税不足而称贷于人。衣食不赡而冻饿无赖。是何等风也。今之法曰。寺刹不许开创。惟重创者。必告本守。本守报于本曹。本曹入启。然后得以重创。今之寺刹。开创者几多。重创者几多。而卒未见其告于本守。报于本曹者也。为民为僧。各以私意。而林泉丘垤。遍是寺社。是何等风也。又有半僧半俗。名为居士者。不事家人。横行山寺。日以念佛为业。卒使妻子离散。而莫之保。是何等风也。又有名为王子王孙之代身者。横行闾阎。恣行己欲。如有不称于意者。得以驱之。不足于心者。得以害之。自以为守令虽欲罪我。而岂无投鼠忌器之心哉。固无畏惮。无所不为。此何等风也。愚闻释氏之法曰。去而父子。禁而相生相养之道。而离尘出世。入山修道。则髡首之恣行闾里者。不亦有违于其法乎。其法又曰。春而移寺。秋而转山。不敢久住。则髡首之恒居一寺。广占产业者。不亦有违于其法乎。愚愿凡为髡首之徒。使不得行于民间。如有行于民间者。人人得以告之。不告者罪之。则造佛造塔安居水陆之
山堂集卷之二 第 589H 页
害。几乎息矣。凡为寺刹。无问新旧。而苟不报于礼曹者。令皆毁之。则经营寺刹之害。几乎息矣。凡为居士者。痛禁而痛惩。许令邻里告之。不告者罪之。其为代身者。尽刷而送于京师。许令各寺不接。接之者罪之。则佛氏之诬民者。不亦浸衰而渐微乎。又有淫祠巫觋之害俗者。甚于佛氏矣。罗州之锦城山。光州之无等山。民之争趋者如归市焉。远方之人。乃裹糇粮而岁再至焉。由罗而至光。由光而至罗。两州往来之道。人肩相磨。连衽成帐。有失其婴儿者。有失其妻妾者。愚不知是何等神也。而民之钦慕若是乎。民非钦慕。而实惧于祸福之邪说也。其为仁人君子之所闻。岂不恻然而欲正之乎。今闻相公閤下。自下车以来。即移祠宇于山下。愚窃有惑焉。不绝其源而但移其所居。是民徒知祠宇之不可在高。而安知夫淫祠之不足奉也。昔仁杰之巡河南也。尽毁淫祠而人心正焉。道辅之佐宁州也。以笏击蛇而耶说息焉。今亦不可以毁之乎。可以绝之而不绝。邪说何由而息。人心何自而正乎。愚闻相公之游于海印寺也。题诗于经刊之匮云。须烦鬼呵护。免使后王勤。见之者咸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苟不绝其根而但毁其经刊。则恐后
山堂集卷之二 第 589L 页
王之复劳民而作也。此相公欲绝佛氏之源。而力不能绝。则爱民之体。当如是矣。今之淫祠则不然。苟欲绝之。在于一令。苟不绝之。虽逐于下。而徒劳后人耳。安能系后人之手足哉。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孟子死。圣人之学不传。以其道不行而学不传。故异端之害正者。纷纷然杂出于其间。佛氏之道。始于汉明。巫觋之说。兴于武皇。是犹苗之有莠。粟之有秕。剪之而后。可以为正也。凡今之世。为师者处其三。为学者处其三。出此入彼。将信将疑而未定于一者。滔滔皆是也。必有先达之士。辟异端。正人心。唱孔孟之道于上。然后可使后进而知所宗也。其为后进之士。亦必志于辟异端。正人心。学孔孟之道于下。然后可使先达而知所教矣。而愚民之为相公乐道此者。良以是故也。世常说孟氏好辩而杨墨息焉。夫孟氏。有德而无位。空言而费辞。其安能辟之廓如也。虽然孟氏。当时之所矜式者也。孟氏之所好。人亦好之。孟氏之所恶。人亦恶之。杨墨者。孟氏之所辟则人人必曰。孟氏大贤。而尚辟二家。则知二家之不正甚矣。此孟氏有功于斯道者也。今惟相公。以孟氏之道。有孟氏不有之位。而遵孟氏之好辩。人人孰不仰之如景星威凤哉。
山堂集卷之二 第 590H 页
今夫异端之害。甚于湖南。而相公于是乎辟焉。则吾知其一人之所慕。一方慕之。一方之所慕。一国慕之。而向所谓出此入彼。未定其业者。相与语曰。相公大贤。而尚辟异端。则异端之不正。盖可知矣。人心自此而正。邪说以之而息。岂非伟然耶。不然则人人孰不曰。相公大贤也。操可辟之柄。而终不辟之。则异端之为可学也明矣。民风自此而不正。吾道以之而日衰。小子后进。于何考德而问业哉。愚也将欲扫除蓁芜。而期至于正道。以其穷哀之甚。而空系于一方。安得求大德至道之君子。而为之依归哉。尝登智异之山。泉源林底。遍见寺刹。大社小庵。尽设水陆。则知异端之所以为弊也。又登山顶。历观祠宇梁上之题名。则知相公之又于壬辰之岁而游山也。以相公之游山。而谓相公亦必知山中之弊矣。每欲薰炙于门下。而仰陈鄙怀者。不日不月。地隔而势远。云如之何哉。幸今为相公之民。而被其化者天也。以民情而可达于上者理也。达之而若夫其情之可哀与否者。命也愚岂敢自度其情之不见哀于上。而默默然退坐哉。或疑以贫贱之士。而求进于门下。有近于谀矣。彼岂知后进之士苟求其道。而慕先生也。则必忘人之势。而
山堂集卷之二 第 590L 页
愿登龙门哉。又岂知先达之士苟乐其道。而训后进也。则必忘己之势。而欲觉其未觉哉。上能忘己之势。下能忘人之势。非道同而乐天者。安能若是哉。愚也谨献旧所为文若干篇。而又献此书。愚民之情。观此可知。愚民之志。从此可见矣。
上湖南方伯求药书
弘治岁庚戌月日。某谨斋沐奉书相公閤下。愚闻。禹思天下有溺者。犹己溺之。稷思天下有饥者。犹己饥之。伊尹思天下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纳之沟中。若是者何哉。盖人之生也。同受天地之理气。而并生于天地之间。则天下之穷民。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以兄弟之情。视彼之困穷。则欲仁之心。乌可已乎。虽然。有是心而无可救之势。则此心虽萌。而无如之何。是故。古之圣贤。幼而博学。壮而达行。以济天下之民。若孔席之不暇暖。墨突之不得黔。孟氏之好辩者。以是故也。降自季世。圣王不兴。暴君代作。申韩刑名。变为经国之宪章。虽老者病者。呻吟而卧在衽席。饥者寒者。冻馁而填于沟壑。孰施手援之仁哉。如越人视秦人之肥瘠。而曾不动念矣。至于我国则兴盛以来。道洽而恩深。民安而物阜。政
上湖南方伯求药书
弘治岁庚戌月日。某谨斋沐奉书相公閤下。愚闻。禹思天下有溺者。犹己溺之。稷思天下有饥者。犹己饥之。伊尹思天下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纳之沟中。若是者何哉。盖人之生也。同受天地之理气。而并生于天地之间。则天下之穷民。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以兄弟之情。视彼之困穷。则欲仁之心。乌可已乎。虽然。有是心而无可救之势。则此心虽萌。而无如之何。是故。古之圣贤。幼而博学。壮而达行。以济天下之民。若孔席之不暇暖。墨突之不得黔。孟氏之好辩者。以是故也。降自季世。圣王不兴。暴君代作。申韩刑名。变为经国之宪章。虽老者病者。呻吟而卧在衽席。饥者寒者。冻馁而填于沟壑。孰施手援之仁哉。如越人视秦人之肥瘠。而曾不动念矣。至于我国则兴盛以来。道洽而恩深。民安而物阜。政
山堂集卷之二 第 591H 页
必先鳏寡孤独之流。而各安其业。虽文王之世。蔑以加矣。窃念愚生。生同涸鲋。夙遭悯凶。身在襁褓。遽失爷娘。累累然若丧家之狗。如愚之穷民者。求之天下。不多得也。年入小学。从兄而北游长安。晚知读学。闻今之世。有佔毕斋与相公先生共相从游。上下其议论。论文如炙輠。谈理如钜屑。时人指以为谈薮理窟。后人仰之如山斗。望之如景星威凤。而愿为执鞭之士者。不知其几多也。愚亦欲扫门。而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求升斗之禄。自度其无以进容于阶前一尺之地。然而愿随车马之后。望拜其尘者久矣。旅食京华。强修苦业冀逢朱衣之运。愿立玉笋之班。再举而连不得志于有司。则驷马之志。既惭乎长卿。而还乡之日。又未闻道东易东之言。郁郁退伏于穷巷。适佔毕斋揽辔于湖南。湖南之人。欣欣然相告曰。吾相之来也。后学皆有所依归。小民将得其乳也。而已。令行于湖山千里之外。而穷民果自得于泰山长谷之间。愚亦把卷而自售。先生以奖劝后学之道。与之座而赐之褒。此所谓一经品题。便作佳士者也。自兹以来。尽弃伎俩之枝。而将以大肆其力于文章。不幸而为天所弃。魄遁神返。与人世不相关者。将一新兔华。侥
山堂集卷之二 第 591L 页
倖于万一。虽得以苏。神思恍憁。志气耗损。虽徘优之文。尚不得成章。则无复有志于儒术矣。万顷之波。中流而失楫。千里之程。半途而丧骑。足以动仁人之心也。今相国先生之建节也。民之称道者。如佔毕受钺之初也。既已。果皆允合其素望。愚以是自多南民之长于料计也。愚以寒疾。怯于风雨。足迹未尝一出于闺闼之外。故纵未得目睹疲癃残疾之民蹈舞于街头之状也。有耳而尚闻疲癃残疾之民歌呼于花村之声。而自不觉病臂之从振也。不图禹稷伊尹千载之下。复见济人之大道也。秪怪夫愚也左臂瘫痪而不仁。步趋郤克而不正。怕寒怯风。缩首深穴。而悲哀之容。瘦瘠之形。不见于相国之眼。故不足以动相国之仁。则其死于沟壑也审矣。人生必有一死。残馀之命。不足惜也。惟恐其生逢圣代。身遇贤相。而独以医疏药乏。夭死于寿域之中也。又恐其病民之哀号于湖南之陲。或害其相国之仁声仁闻也。以此惴惴焉夭绝之是恐。非贪其生也。愚不悲号于相国。而甘死于穷巷。则后世之责。不在彼而在此也。愚故向著汲黯矫制开仓论及杂说一篇。谨因幕佐。仰达悲哀之呼于阶下。翘首企足。待命而不至。抑其辞不足以动
山堂集卷之二 第 592H 页
相国之仁也。不欲再烦而止之者久矣。既而反覆思之。相国才高秩卑。怨尤不形于色。能与卑鄙庸陋相应答如影响。必有乐乎道者也。岂独偏疾于愚乎。必于簿书倥偬之间。不暇乎省记也。是故。忘其鄙陋。敢渎于藻鉴。而望其仁之也。若夫其仁之者命也。其不仁之者亦命也。一生一死。莫不在命。而愚何必焉。敢此区区者。愚以穷民。妄业儒术。而误陷于疾患之中。疑足以动相国之仁也。愚命如线。而百药不得。唐产则可以债求之于日边。乡产药草则虽易而难得。贡献之馀。栉积于府。苟欲仁之则在于一命耳。以四海我闼之心。虽海隅苍生之命。尚欲济之。况斯文后进之士乎。若曰。多士济济于王国。万民熙熙于春台。唯尔一民之死。何害于至治。则愚不敢知。犹己溺之之禹。犹己饥之之稷。若己推纳之伊尹。岂待万民之愁叹。然后有是忧哉。虽一夫有饥溺者。遑遑焉若不自容者。以为(缺)一身。比人之全体康胜。而一指之痛痒。诚足以动(二字。缺)伏惟相国閤下。裁之度之。不使禹稷伊尹济人之道徒为古谈也。
山堂集卷之二
序
拟送张舍人归江东序
山堂集卷之二
序
拟送张舍人归江东序
山堂集卷之二 第 592L 页
吾于平日。尚论古之人。而诵其诗。读其书。而考古人之行。则固万万不相同矣。伯夷。高蹈远引。而若将浼焉。伊尹则憣然而起。以天下为己任焉。柳下惠则油油然与之偕。而不自失焉。是三子者。均是圣也。而其行之不同。何也。其行之不同。各出于志之所安也。志之所安。既不相同。而同谓之圣人可乎。吾于此。窃有疑焉。而由一乡至于天下之善士。莫不与之上下其议论。盖无一人之能知古人之行者也。吾友张季鹰仕于朝。官至舍人。一朝以不胜鲈鱼之念。乞骸而归于江东。朝之士大夫。莫不出饯。酒半。有惜先生之归而欲留者曰。张君张君。食君之禄。而不正其国可乎。方今戎狄乱华。奸臣篡窃。此忠臣义士协力共谋匡救之时也。何其自爱其身。而勇于敢退若是乎。先生曰否。丈夫之生斯世也。事业不一。而志之不同。固万万矣。孔子曰。殷有三仁焉。夫微子,箕子,比干皆贤人也。或去或死或佯狂之不同。而孔子同谓之仁者。岂不以三仁之志同出于天理。而无私心之故欤。是故。左右明主。进退百官。号令于庙堂之上。沛泽于荒服之外。使天下之民。无一夫不被其泽者。圣贤之所乐也。不然则卷而怀之。遁于荒野。养性于饱暖之馀。乐
山堂集卷之二 第 593H 页
道于山林之间。不求闻达而独善其身者。是亦圣贤之所安也。吾于是。固无一能焉。虽然。易曰。用则行之。舍则藏之。天下有道。朝廷清明。束带结发而凫趋于鹓列。高冠振笏而凤鸣于朝阳。致吾君于尧舜。熙鸿号于无穷者。是余之志也。若夫挂冠而归者。岂余之志乎。当今之时。必不合吾志。则尸位素餐。立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者。岂非大丈夫之耻乎。其所以退之者。不可幸而致也。秋风飒飒。寒气凛凛。青天万里。白云扫尽。碧水清波。共长天一色。唤白鹇于笼中。伴沙鸥于江上。网得松江之鲈。剪取园畦之菰。把白酒而吟风。临清流而赋诗。涤世上之尘虑。卧湖间之皓月。屈抑欠伸。惟适之意。动容周旋。不关于人。如是则可以凌霄汉出宇宙之上矣。岂可以旅进旅退。患得患失。蝇营狗苟。而作堂上之燕哉。此其大丈夫之处世也。事业不一。志趣各异。而要其致则一也。子以执一而论之。不谬矣乎。于是欲挽而止之者。知终不可留。而执盏言曰。张君张君。爵禄可辞。其谁能之。贿赂公行。区区苟得。知进而不知退。以见钱神之讥者。滔滔皆是。而子独脱然而归。岂不诚大丈夫哉。先生曰否。非敢自以谓爵禄可辞也。贵适志而已矣。吾于是。闻
山堂集卷之二 第 593L 页
先生之言。壮先生之义。而以为圣贤之不同也。或远或近。或去或不去。归。洁其身而已。向所谓圣之清。圣之和。圣之任者。吾于先生。解之矣。然则先生其谁之似乎。庶几乎用舍行藏之道欤。座上之人。各赋短篇。以道其行。吾亦记先生之言。而为之序云。
山堂集卷之二
记
蒸室记
病焉而医者。情也。医之而痊者。理也。既病而不治。治之而不勤者。以父母之遗体。弃之道路者乎。治之,虽勤而反添违𤺌者。其又不幸乎。谁当其责。今余是已。余自桑弧之初。志于四方。年未一纪。从兄而北学于长安。结友二三子。读书于学宫。而文房潇洒。书斋凛洌。罅风隙冷。浸入肌骨。既及长也。读圣贤之书。解诸子百家之传。知古人志大量远。虽拳土块石。无不欲观以畜其有。慨然欲效之。癸卯而月出。甲辰而涌岩。乙巳而汉都之三角,白岳。松都之天磨,圣居。丙午而瑞石。丁未而头流。寻师从友。负笈横行。旅况殊恶。山气高爽。触雾犯风而寒湿积聚。戊申春。又在方丈。晚闻金先生大猷丁忧。义当匍匐。忙剧之至。未遑取马。徒步往哭于岭南。归来。足已茧而气已惫矣。其年。亦
山堂集卷之二
记
蒸室记
病焉而医者。情也。医之而痊者。理也。既病而不治。治之而不勤者。以父母之遗体。弃之道路者乎。治之,虽勤而反添违𤺌者。其又不幸乎。谁当其责。今余是已。余自桑弧之初。志于四方。年未一纪。从兄而北学于长安。结友二三子。读书于学宫。而文房潇洒。书斋凛洌。罅风隙冷。浸入肌骨。既及长也。读圣贤之书。解诸子百家之传。知古人志大量远。虽拳土块石。无不欲观以畜其有。慨然欲效之。癸卯而月出。甲辰而涌岩。乙巳而汉都之三角,白岳。松都之天磨,圣居。丙午而瑞石。丁未而头流。寻师从友。负笈横行。旅况殊恶。山气高爽。触雾犯风而寒湿积聚。戊申春。又在方丈。晚闻金先生大猷丁忧。义当匍匐。忙剧之至。未遑取马。徒步往哭于岭南。归来。足已茧而气已惫矣。其年。亦
山堂集卷之二 第 594H 页
复莺月而完山。季夏而玉川。孟秋而雪山。强从诸生。随行逐队。仲秋而昌平监试。菊秋而金堤文场。自春暨秋。横行东西。占席驴背。卜鼎道傍。暂无休暇。气因困乏。形容枯槁。颜色黎黑。不知自止休养气息。反以井蛙之见。妄意蟾宫之桂。与友生金子虚,俞翼之。鍊业于月出山精庐。慎富仁,李可售,成放翁。自光山继至。侄子义叔。携李伯元自凤城最后而至。诸友咸集。志穿铁砚。然犹未警司马之枕。或不免孙康之睡。余以为于凉处处之。志气爽垲则心自惺惺。而可以避睡乡也。常自占冷座。而蚤暮起居。呼风逼寒。气又不调。素积之风。忽尔乘隙。始焉咳嗽。中焉喘急。反覆相因。终焉中风。四肢不仁。五关闭塞。魄遁神返。与人世不相关。几五六日。幸赖吾兄奔救之力而得苏。复见天地日月。则如万物既冬而复春。两曜既晦而复明矣。乌飞兔走。奄至于春。语渐期期。视渐䀮䀮。步虽萍梗。而倚杖则可行。不啻涸鳞得西江之决。而圉圉焉洋洋焉。悠然而逝。吾兄又以为荒村独庐。医疏药乏。治疗无计。请军于路官。担轿载疾。得与兄弟叙尽心怀。则恍若出自覆盆之下。而睹青天白日之光矣。涉远历险。身尚康胜。亦足为喜。而所可恨者。如飞鸟折
山堂集卷之二 第 594L 页
右翼矣。千方万药。靡有馀力。人言汗蒸。则可以立效。余以为信然。于是。构蒸室二间。一为休憩之所。而一为燠室。厚涂四壁。俾无容锥之隙。垒石作突。而以沙石填罅。可容坐三四人矣。燃薪许多。令极热而塞灶口。俾不泄气。积菖蒲,苍耳,桔梗,生艾于突上而倾注盆水。乃裎身入处其中则气蒸于上。如烟如雾。凝结为露。兼之以汗流如浆如雨而注于颐下。如卒然暴雨。而倾屋霤之水矣。焰气外炽。而呼吸喘息尚不能自擅。必须以帨巾掩口。而后可以通吾气也。与余共耐其苦者数人。而强者了一饭之顷。弱者行百步之间。甚者。虽须臾之刻。尚不能堪忍也。余以为忍苦无据则尤难。以心念原道一篇为期。将庶几毕念也。心热肠烂。即促念了则出。用以盐汤浴洗。而重绵挟纩。漱口歠粥。良久休歇。而又还入焉。如是者日四五度矣。连九日困于炎蒸之中。自兹以来。𤺌日益沈痼。气日益失和。将以愈疾。而适以资夫疾之尤甚。真所谓非徒无益。而又害之者也。余尝观医书吐,汗,下,三法。所以该尽天下治病之源也。夫蒸所以汗者也。汗而可疗者。卒然伤风寒。冷客于皮肤之间。而未之深入者。非若吾病之谓也。呜呼。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康子
山堂集卷之二 第 595H 页
馈药。孔子不敢尝。古人之所以谨疾者如是。而今我始既不能戒慎。而驯致此疾。傍有伯兄。款曲而手救之。远有仲兄。慇勤而命药之。诸父诸兄。莫不赐念。而今又轻信樵童野夫之言。自招其旧疾之复焉。非徒见责于吾兄。抑亦前修之一罪人也。噬脐莫及。书以为记。聊以为后人如我者之戒云。
警虑焚刻记
弘治岁在己酉冬。余以霜露之疾。寝伏于凤城。怕寒怯风。足不外闼。缩首守寂。而无聊不平之念。并萌于心头。然而白日之朝。则呼童子环坐。以浮辞喧哗。足以消日。而念虑不暇乎起也。至如夜长如竿。群动咸息。儿童鱼贯而弄蝶。余以岁虚。独无梦寐。则念虑之来。讵能堪欤。游赏之适志。山居之闲邪。文章之华丽。理学之玄妙。醉吟之豪逸。羁旅穷饿之愁。歌舞战斗贫富贵贱礼乐算数书画射猎樗蒲杂剧百工技艺之平生已经未经可喜可愕可怒可悲千绪百端之念。交相争起于心上。煎战集恼。前念未了。后虑继至。心若稊米。而攻之者众。势若大风振驱岩壑。而弱草纤尘之不能自处也。病由是而愈甚。𤺌以之而益违。若此不已。知死之无馀日矣。古人之调持病𤺌者。莫
警虑焚刻记
弘治岁在己酉冬。余以霜露之疾。寝伏于凤城。怕寒怯风。足不外闼。缩首守寂。而无聊不平之念。并萌于心头。然而白日之朝。则呼童子环坐。以浮辞喧哗。足以消日。而念虑不暇乎起也。至如夜长如竿。群动咸息。儿童鱼贯而弄蝶。余以岁虚。独无梦寐。则念虑之来。讵能堪欤。游赏之适志。山居之闲邪。文章之华丽。理学之玄妙。醉吟之豪逸。羁旅穷饿之愁。歌舞战斗贫富贵贱礼乐算数书画射猎樗蒲杂剧百工技艺之平生已经未经可喜可愕可怒可悲千绪百端之念。交相争起于心上。煎战集恼。前念未了。后虑继至。心若稊米。而攻之者众。势若大风振驱岩壑。而弱草纤尘之不能自处也。病由是而愈甚。𤺌以之而益违。若此不已。知死之无馀日矣。古人之调持病𤺌者。莫
山堂集卷之二 第 595L 页
不以少思虑为戒。今余如此。将何以养气。百计千思。却念之无缘。潜心默虑。庶得其计。谓作焚刻。更更而警悟。则庶无夜如何其之叹矣。于是。架两竿于二丈许高壁中。其上插小板。长尺馀。广约六寸有奇。名曰刻板。又以大如拇指许木。刀斲一面。令空其腹。状似剖管。长亦尺馀。甚正直且滑。名曰刻升。拾得橡栗壳捣筛为末。名曰刻末。取数寸许板制柄。尖而尾则差广。状如小匕。名曰刻匙。以其匙匙末倾泻于升。提升之两头。覆于刻板上。一边推敲之。扣㧻之。令筑之坚牢。然后去其升。三面皆如是。逶迤四围。上尖下盘。名曰刻城。乃分五更。各于更头内面。下竹钉寸许。又以粘土。陶弹丸十五个。以丝纲丸。冒于钉头。令丸垂于刻板之下。初更则挂一。每逐更各加一丸。更与丸数准焉。初曛。下火于刻城。刻城尖弦。与丸缨承接。故焚至于初更。则缨爇而丸落。每更皆如是耳。其下悬一板。形如斗制而斜。锐其一隅。小大长短广狭刻板一寸。名曰丸斗。斗头差仰。尾则暂低。低尾端斲一孔连竹筒。筒大一围。长几六尺。尾向西(缺)而东。且转避曲折而还西。凡三折横悬。而一节之间。(二字缺)尺焉。名曰丸途。丸缨被烧。绝而落于斗。沸跃而由于途。转轮奔
山堂集卷之二 第 596H 页
▒而丁丁然。轰轰焉有声可听。其终落也。以鍮器承之。铮铮然铿锵而振声。其声大而远。馀响清而永。和而不群。如秋蝉之噪。始大而终纤。呜呜然不绝如缕。而又连落焉。至于夜半将晓。四丸五丸连连而落于途。续续而击于器。铮然之声。不绝于耳则足以破幽愁。遣万念。无思无虑。心自惺惺。而调护病矣。然则当合而名之曰。警虑焚刻。呜呼。此最宜于病子羁旅忧愁之处。而又合于读书修鍊之士也。吾亦读书之生。而前此较计之未遑及此也。使吾不处忧患则此作亦未可必矣。吾于是。记而志之。著今日因穷之甚。聊以为异日勿药之(恐有缺字)后之览(恐有缺字)焉。
山堂集卷之二
墓志
拟齐王田横墓志
公讳横。姓田。其先田和事齐。擅权而卒行三晋之事。传至五世。见吞于秦。及其豪杰蜂起。兵戈四塞。田儋,田荣。以齐之族。欲复其国而事未济焉。公亦齐田之后。不能无意于复国。而继儋为王。间关战场。盖亦有年矣。龙兴沛上。云垂未央。天下之民。统于汉家。公则齐之田也。既不能复国。而又恐其累及于己。故不食汉粟。逃于海上。天下之为士者。闻而感之曰。公义人
山堂集卷之二
墓志
拟齐王田横墓志
公讳横。姓田。其先田和事齐。擅权而卒行三晋之事。传至五世。见吞于秦。及其豪杰蜂起。兵戈四塞。田儋,田荣。以齐之族。欲复其国而事未济焉。公亦齐田之后。不能无意于复国。而继儋为王。间关战场。盖亦有年矣。龙兴沛上。云垂未央。天下之民。统于汉家。公则齐之田也。既不能复国。而又恐其累及于己。故不食汉粟。逃于海上。天下之为士者。闻而感之曰。公义人
山堂集卷之二 第 596L 页
也。不可失也。从之者如归市。义士实五百也。天子嘉其行谊。遣使招之曰。公来。大者王。小者侯。不来。且举兵屠之。公以力之不赡。应诏而来。壮观中原则昔齐之墟。黍稷离离。今汉之都。文物郁郁。公于是。拔剑斫地。奋然而叹曰。齐之子孙。其丽不亿。而不能复齐之地。终为汉家之所有。惜乎。彼丈夫我丈夫。彼则起自布衣。提三尺剑。诛秦斩羽。号令天下。而我以齐田之后。既不能复其旧物。则无面目可立于天下矣。反为彼之所劫。而屈心抑志者。岂丈夫之节乎。况乎秦鹿之初遁也。彼与我并立而争帝。君臣之分尚未定也。今我屈节而从之。其不嫌于求利者乎。忘义而求利。我不忍为也。遂自刎而死。五百之士。从而至之。闻公之死。感慨悲痛。而遥圣皇城则昔之发纵者。裂土而封。昔之汗马者。佩组而侯。济济缨冠之士。皆昔日疮馀之卒。于是。五百之士不谋不咨。同声而叹曰。汉之三杰。尚且相其君。以显于天下。可传于后世。又使其身功盖一世。名垂万岁。而安富尊荣。况我五百之士。几多三杰。而不能使其主为天下之君也。事既不济。而反使其主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此岂丈夫之义乎。人而无义。不死何俟。公既逝矣。吾生之何荣。相
山堂集卷之二 第 597H 页
向而哭失声。而后皆自临穴而自引焉。呜呼。公之得士也如此。士之服公也如此。天下可得。四夷可平。而匹夫匹妇之心。不可得也。况五百之心乎。以士之服公。知公之有高义也。以公之高义。知士之所以服公也。不然则公无后藟。气势无所可倚矣。子孙无所可托矣。而能以死相从若是乎。天子闻而感之。以王礼葬于某原某丘。吾于是刻石而志之。
山堂集卷之二
疏
拟褚遂良谏立武氏为后疏
臣某。诚惶诚恐。拜手稽首。伏闻。陛下废皇后立武氏。臣不胜感慨。无任战慄。臣以狂言。妄犯龙颜。固知罪当万死。然而一臣之命。不足惜也。三纲之道。不敢不正。故敢进狂言。冀回圣听。臣闻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传曰。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臣谓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身不修。道不行于妻子。故曰家之本在身也。一家之所慕。一国慕之。一国之所慕。天下慕之。故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也。盖心正则身修。身修则家齐。家齐则国治。国治则四夷之远。万民之众。可运于掌。而不然则虽亲戚之中。亦有反者矣。尧
山堂集卷之二
疏
拟褚遂良谏立武氏为后疏
臣某。诚惶诚恐。拜手稽首。伏闻。陛下废皇后立武氏。臣不胜感慨。无任战慄。臣以狂言。妄犯龙颜。固知罪当万死。然而一臣之命。不足惜也。三纲之道。不敢不正。故敢进狂言。冀回圣听。臣闻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传曰。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臣谓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身不修。道不行于妻子。故曰家之本在身也。一家之所慕。一国慕之。一国之所慕。天下慕之。故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也。盖心正则身修。身修则家齐。家齐则国治。国治则四夷之远。万民之众。可运于掌。而不然则虽亲戚之中。亦有反者矣。尧
山堂集卷之二 第 597L 页
欲试舜而先降二女者。良以此也。盖其心以为夫妇者。几微之际。生民之始。苟于此而不成其道。则其馀不足观也已。圣人之于天下也。固无所不用其心矣。然而必先于夫妇者。夫妇之道正。然后父子之道亲矣。父子亲然后君臣之义。长幼之序。自此而正矣。夫妇之际。岂偶然哉。昔隋之衰也。三纲已沦。九法亦斁。天下贸贸焉莫知所之。惟我太祖皇帝。武以涤之。太宗皇帝。文以定之。其所以应天顺民。拨乱反正之功。于汤于武。不显其光。然而疮痍不起。礼乐未遑。而以四方观化。万民取则之道。贻之于陛下。此正正其心以正其身。正其身以正其家。正其家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万民之时也。陛下胡不动念于此乎。欲正万民。而不先其家。是犹汩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也。陛下胡不念小弁之怨乎。皇后虽有可去之道。而固当去之。武氏亦不当立也。武氏经事先帝。众所共见。不可以长发。况纳之后宫乎。不可以纳之后宫。况母仪天下乎。孔子曰。合二姓之亲。以承宗庙。不亦重乎。婚礼亦曰。斋戒以告鬼神。夫鬼神者。宗庙之谓也。今陛下欲立武氏。则当告之宗庙也。先帝之灵。洋洋如在其左右。而陛下何面目告之乎。以先帝之才人。为陛下
山堂集卷之二 第 598H 页
之后。而告之先帝之灵。陛下纵不愧也。先帝九泉之灵。尚谓有其子乎。礼曰。父没而不能读父之书。手泽存焉尔。曾子不食羊枣者。以不忍食也。况以父之所御之人。而使治予栖乎。先帝之朝。陛下之视武氏。则为庶母也。武氏之视陛下。则为嫡子也。子母之间。至亲而尊。今者先帝弃弓。而使武氏共御一榻。其相视也谓如何哉。昔我太祖之举义兵也。隋之士女。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者。岂有他哉。慨三纲之沦。而欲见更始之化也。今陛下三纲之道若是。则天下万民。宜何所法守也。李绩之言曰。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呜呼。家事不必议于朝则何事可议于朝乎。天子以胡越为一家。而天子。天下之父也。皇后。天下之母也。天下即天子之家也。即祖宗之重器也。立之皇后。天下之大事也。父子夫妇。天下之大道也。居祖宗之重器。而行天下之大事。敢不顾天下之大道乎。天下之事莫重于此。而谓之家事。不必更问于外。则臣谓朝廷无一可议之事矣。李绩非不知不可。而欲阿陛下。故其言若是。先帝以李绩为可托孤。故托之于陛下。惜乎其知人之难也。先帝宁意其绩之言之至于此乎。陛下有尧舜之资。而李绩顾命之大臣也。宜格君心。
山堂集卷之二 第 598L 页
致君尧舜。而反致陛下于乱伦之道。臣愿斩李绩。上告宗庙。下示军民。则三纲可正。四夷可服。而臣无谄容之意矣。不然则奸臣争进而谄佞。陛下谁与共位乎。奸臣不惩则贤士不进。贤士不进则朝廷宁可正乎。必也纲常颠倒。上下乖隔。而名分紊矣。孔子以是为惧。而欲先正名曰。名不正则言不顺。事不成。民无所措其手足。臣不知今日之名。可谓正欤。武氏之于陛下。为庶母而今且为后也。礼有庶母之丧。若使武氏一朝不讳。则臣不识陛下名之以母丧乎。名之以后丧乎。名分一至于此。民安所措其手足乎。使孔子生于今日则其欲正之也。岂偶然哉。不知陛下肯用孔子之言乎。如不用之则已。若以孔子为可用之人。则臣之所言。皆出于孔子之书也。诗书经传。皆是孔子之徒所定。故臣尝读其书而究其迹。夏以妹喜而亡。商以妲己而倾。赫赫宗周。褒姒灭之。夫前世之王以色亡国者。莫如桀,纣,幽,厉。而然亦不闻其名分之有如今日者也。传曰。三代之庠,序,学校。皆所以明人伦也。是故。赞大舜之德者。必称二妃。称文王之化者。必赞关雎。舜,文之治。至矣尽矣。而然亦必始乎正家之法。呜呼。治乱兴亡之迹。昭然可考。而其所以兴者。由
山堂集卷之二 第 599H 页
其正家之法也。其所以亡者。亦由于失家之道也。此岂非国之本在家者乎。圣经贤传。必载乎此者。欲使后世知所择而从之矣。其为后世之君。读书至此。而宁不寒心哉。夏,商之衰。女戎煽祸。虽不至于干名犯分。而亦足以致其亡。况名分之紊者乎。祖宗躬擐甲冑。亲犯矢石。而创始乎亿万年之业。至于陛下。不以先王之道守之。是弃天下也。祖宗在天之灵。其肯曰有子有孙。而肯构肯堂乎。史官秉直。君举必书。陛下读舜,文之史则其如何也。读桀,纣之史则亦如何也。今日之事。可喜可愕。皆垂于后。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可不畏哉。伏愿陛下鉴前代之迹。惧后世之讥。决然断之则其前之过。如日月之食。及其更也。民皆仰之矣。三纲焕焕乎有明。礼乐秩秩然有章。舜文之治。不独专美。而前圣后圣。其揆一也。伏愿采纳焉。臣固知罪当万死。岂爱一身。而坐视三纲之沦乎。臣某▣手稽首。
山堂集卷之二
传
山堂书客传
书生不知何许人。姓字莫解。贯源难评。又未知所自来也。其在山堂也。以读书为业而衣缝掖之衣。冠章
山堂集卷之二
传
山堂书客传
书生不知何许人。姓字莫解。贯源难评。又未知所自来也。其在山堂也。以读书为业而衣缝掖之衣。冠章
山堂集卷之二 第 599L 页
甫之冠。庶几乎有儒者气像。故自号山堂书客。其为人也性喜澹泊。心绝浮华。人虽誉之而不以为喜。人虽毁之而不以为忧。喜怒不见于荣辱。忧乐不系于得失。不求人之知。不求名之显。故尝爱吟古诗云。自知寡足真堪笑。赖有颜瓢一味长。其为养真也则布被百结。藜羹一盂。一箪食。一瓢饮。得之则饱焉。冬一裘。夏一葛。得之则服焉。不以饥渴而苟得于人。不以困穷而改其初心。忍饥忍寒而讲读不撤。故尝爱吟古诗云。直在胸中穷亦乐。何须戚戚向平生。其为读书也则穷探圣经。尽阅贤传。上师圣人。下友群贤。以弟子之问。为己之问。以圣人之答。为己之耳闻。求其意于言语之间。探其理于文字之外。岂可以博闻强记。巧文丽辞。致力于词章之末。而不知其本哉。故尝爱吟古诗云。欲为天下屠龙手。肯读人间非圣书。其为学业也则正其衣冠。尊其瞻视。起居必中于理。动静无违于礼。早夜孜孜。而思颜子之所学者何学。穷年兀兀。而求孟氏之必称尧舜者何道也。终夜不寐。终日不食。仰而思之。幸而得之。去其不如圣贤者。就其如圣贤者而兢兢业业。惟日不足。故尝爱吟古诗云。术业贵及时。勉之在青阳。希颜亦颜徒。要在用心
山堂集卷之二 第 600H 页
刚。其为存心也则邪思妄念。不作于意。淫谋谗术。不留于胸。事未来而其体之寂然不动者。如鉴之空而理无不具焉。事方至而其用之感而遂通者。如鉴之照而物无不见焉。体用相须。内外一体。随事而存。靡他其适。岂以一时而应两事哉。故尝爱吟古诗云。人心妙不测。出入乘气机。至人秉元化。动静体无违。其为立志也则宁学圣人而未至。不以小善而为名。宁以天下为己任。而不以一己之利害为计。阳德方亨而虎啸风冽。则可出而兼善。以觉其未觉者。岂可以高不事之心。踰墙而避哉。北风其凉而詑詑拒人。则可退而保身。自乐其身也。岂可以立齐而操瑟。献璧而求售哉。过门闭户。随时而处。素富素贫。惟义所适。故尝爱吟古诗云。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为论道也则曰。用具于未始之前。体立于有形之后。太极流行于阴阳之中。阴阳不出乎太极之内。二气交感。理亦赋焉。于是乎万物生矣。万物之中。飞者走者。动者植者。厥类非一。而明三纲五常之道。习六艺九畴之法。强不吞弱。下不陵上。此人之所以为贵者也。人而不知则其何以异于禽兽哉。此书生之所以致力于学问者
山堂集卷之二 第 600L 页
也。故尝爱吟古诗云。若识无中含有象。许君亲见伏羲来。又云。由来道理非高远。须向人间事上求。或问曰。欲明三纲五常之道而去父子。离妻子。独居山中。恶在其为求道也。欲定其心而去声色。断外物。寂在深林。其非反鉴而索照者乎。子之学。无乃有几于释氏之空寂耶。书生曰然。父子之亲。夫妇之别。长幼之序。亲亲然。友友然。怡怡然。和而睦之。然后家可齐也。耳之于声。目之于色。口之于味。固人之所不可无者也。但于其间。识其真伪。而不以此累其心。然后心可得而定矣。吾非恶此而不为也。又非有所托而逃之。是亦有说焉。不可幸而致也。家在某州。门户零丁。内乏甔石之储。外无应门之童。冬暖而儿号寒。年登而妻啼饥。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鲁斋先生曰。学当先治其产业。产业不赡而衣食于奔走。则虽欲学。其可得乎。今者书生之穷。若是其甚焉。则必也荷锄带犊。躬自耘耕而手胼足胝。然后可以免死而已。虽欲诵圣人之书。求圣人之道而以至于圣人之域。不亦难矣乎。此书生之所以乐于山间。而忘其家者也。胡安定之裂家书。范文正之断齑羹。而居于山间。终成其道者。岂非以是故欤。故书生尝自吟云。青山叠叠。
山堂集卷之二 第 601H 页
绿水汩汩。尘喧不到。世虑不接。无思无虑。独行独乐。仰观俯察。不愧不怍。风来山亭。于焉而卧。云横山腰。于焉而坐。鹤舞山颜。与之共嬉。猿号山岭。与之相宜。郁郁山松。为庐为室。盘盘山石。为床为席。月挂山上。可以看诗。花落山庭。可以疗饥。山中之乐。乐且无央。游于斯乐于斯。终吾生以徜徉。此其为山堂书生之乐乎。书客不知其何者。而傍有山人。遂为之传云。
山堂集卷之二
[书]
附上山堂书[卢伯玉]
余自少时。闻人有瑰玮绝特之称。虽不吾与。吾将强而附。有愿交之心。初入太学。太学。贤关也。无不瑰玮绝特。而湖南之士。在贤关者若干人。而称吾子之名。以瑰玮绝特许之。吾始闻之。其欲见也如饥欲食。如渴欲饮。而绝不相闻已五六年矣。况见之耶。安知弼卿为造化儿所苦若是酷耶。又安知天涯海陬。得与相见耶。呜呼。弼卿以五六年欲见面目。得展于此则可喜。而子之罹恙若是。其郁伊之情。曷胜道哉。今聆其音声。接其颜面。则快如披云雾而睹青天。视其病中讲理精深。则濂然如执热者之濯清风也。于是。始信湖南之士之不我欺也。然其记传。展读未终。不能无慨然于怀。何者。大抵凡人得其疾则心昏气乱。虽
山堂集卷之二
[书]
附上山堂书[卢伯玉]
余自少时。闻人有瑰玮绝特之称。虽不吾与。吾将强而附。有愿交之心。初入太学。太学。贤关也。无不瑰玮绝特。而湖南之士。在贤关者若干人。而称吾子之名。以瑰玮绝特许之。吾始闻之。其欲见也如饥欲食。如渴欲饮。而绝不相闻已五六年矣。况见之耶。安知弼卿为造化儿所苦若是酷耶。又安知天涯海陬。得与相见耶。呜呼。弼卿以五六年欲见面目。得展于此则可喜。而子之罹恙若是。其郁伊之情。曷胜道哉。今聆其音声。接其颜面。则快如披云雾而睹青天。视其病中讲理精深。则濂然如执热者之濯清风也。于是。始信湖南之士之不我欺也。然其记传。展读未终。不能无慨然于怀。何者。大抵凡人得其疾则心昏气乱。虽
山堂集卷之二 第 601L 页
自谓立志坚定者。不能无丧其所守。子之疾病矣而笔力遒紧。叙事幽渺。非所守益坚而不为忧患侵乱者。安能若是乎。夫病莫重于失明。而左氏作国语。疾莫危于身殆。而照邻赋病梨。其他如张籍之目盲。相如之伤渴。皆以文章。宣其愤郁之气。垂名千古。亦何异于吾弼卿哉。岂非瑰玮绝特者。能如是乎。呜呼。弼卿勉乎哉。子今年与德俱富。而所谓病者十去七八。则子之业将尽复矣。能无喜耶。弼卿勉乎哉。辛亥夏月日。凝川卢伯玉。书。
山堂集卷之二
[跋]
山堂集跋[朴世采]
山堂书客崔公者。讳忠成。字弼卿。完山府人。烟村先生德之之孙。寒暄堂先生金公之门人也。公生当成化,弘治之际。家于湖南之光州。天性高洁无累。惟以读书山堂为乐。穷昼夜不舍。故以自号焉。少已学为文章。诸子百氏。无不染指。下笔辄数百千言。汪洋自肆。并事博士零业。及从金先生于汉师。始闻为学大要。与李绩,尹信齐名。遂究心于性情理气之蕴。尤以明人伦。辟异端为主。一时士友争推之。佔毕斋金先生。尝巡按湖南。公上书极言佛,巫之弊。请亟屏绝。佔毕先生待之加礼。公既久游山堂。凡国内三角,白岳
山堂集卷之二
[跋]
山堂集跋[朴世采]
山堂书客崔公者。讳忠成。字弼卿。完山府人。烟村先生德之之孙。寒暄堂先生金公之门人也。公生当成化,弘治之际。家于湖南之光州。天性高洁无累。惟以读书山堂为乐。穷昼夜不舍。故以自号焉。少已学为文章。诸子百氏。无不染指。下笔辄数百千言。汪洋自肆。并事博士零业。及从金先生于汉师。始闻为学大要。与李绩,尹信齐名。遂究心于性情理气之蕴。尤以明人伦。辟异端为主。一时士友争推之。佔毕斋金先生。尝巡按湖南。公上书极言佛,巫之弊。请亟屏绝。佔毕先生待之加礼。公既久游山堂。凡国内三角,白岳
山堂集卷之二 第 602H 页
天磨,圣居,瑞石,头流诸名山。皆徒步跋涉。其迹几遍。或再三至焉。以此得风病。至辛亥岁。益剧寻卒。年三十有四。惜哉。秋江南处士孝温。与公善。后著师友名行录。乃以公名殿焉。灵岩士子。又配公于所谓存养祠。即烟村先生专享之所也。余尝闻公遗藁尚存。介人求见。既而公之后孙秀华。因其同宗邦彦氏。请釐其编而跋其尾。况今兵燹之馀。惟公师弟估毕,寒暄间事。几于扫地尽矣。只字片言。益可贵重。兹敢不辞而书之如右云。时崇祯乙丑腊月初吉。潘南朴世采。识。
崇祯纪元后三乙丑六月日刊
崇祯纪元后三乙丑六月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