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一蠹先生遗集卷之二
一蠹先生遗集卷之二 第 x 页
一蠹先生遗集卷之二
 附录
  
一蠹先生遗集卷之二 第 469H 页
事实大略
 皇明代宗景皇帝景泰元年(我 世宗大王三十二年)庚午某月某日。先生生于咸阳德谷里介坪村第。
 英宗睿皇帝天顺四年(世祖大王六年)庚辰。先生随大人通判公。到义州府。 天使张宁适到州。见先生而异之。抚弄移时。通判公仍请锡名。张公命之曰汝昌。遂著说而与之。其说曰。义州通判郑六乙。有子甫八岁。颖悟善应对。过于常儿。真韩文公所谓可念者也。余与副使武公(名忠)客边。一见皆惊喜之。抚弄不忍舍去。明日。其父且求名曰。此儿尚有弟一人。今六期矣。如见念。并赐之。因感其言之勤也。命长曰汝昌。命次曰汝裕。将期其能昌郑氏之门。而克裕其后也。然人能贵名。名不贵人。为父者须加教养之。而昌裕他日知好学之年。其以吾言而顾名思义哉。毋弃毋忽。 天顺四年。奉敕正使浙西张宁书。(按先生八岁时。乃 天顺元年也。而名说下。书以 天顺四年。未详其由。)
一蠹先生遗集卷之二 第 469L 页
先生聘宗室桃平君末生之女。即 恭靖大王之孙。(聘年未详。姑付于此。)
 宪宗纯皇帝成化三年(世祖大王十三年)丁亥夏五月。通判公立慬于施爱之乱。先生攀擗号呼。排入积尸中求遗体。返葬于郡东升安洞丑坐之原。◑通判公尝为咸吉道虞侯。至是贼臣施爱以会宁府使反。据吉州。通判公与本州兵使康孝文,牧使薛丁臣。抗义而死之。(国朝宝鉴)先生师事佔毕斋金先生。亦尝受学于李进士宽义。与金寒暄堂为道义之交。与南秋江孝温,朱溪君深源,茂丰副正总诸贤。相推重若弟兄。李宗,尹克昌。亦所绝喜也。同时金季云,李仲雍,许文炳诸贤。以文章节义自高。见先生则必改容起敬。(实纪。此下记诸贤氏名及事行。而移书为师友录。)先生取伊川程子天地间一蠹之语。自号一蠹。又号睡翁。
 十四年(成宗大王九年)戊戌夏四月。被任士洪等弹劾。先是。朱溪君深源。上疏。以为郑汝昌,丁克仁,姜应贞,朴演。皆圣贤之徒也。孝子庆延。乃社稷之器也。盖深源与南孝温。欲议复昭陵。故
一蠹先生遗集卷之二 第 470H 页
斥 世祖朝勋旧诸臣。而请进用林下儒贤。特为此疏。由是勋旧韩明浍等。嗾都承旨任士洪,同副承旨李琼同启曰。复 昭陵事。非臣子所敢言。且深源,孝温与姜应贞,郑汝昌,朴演等。别为一群。创为诡异之行。推应贞为夫子。指演为颜渊。战国处士之横议。复起于圣世。请鞫深源,孝温。以遏其流弊。 上曰。谓之朋党则不可。且予既求言。从而罪之。非来谏之道也。遂不问。 下旨于议政府。俾韩上党等诸勋臣。晓予不信之意。(国朝宝鉴)
 十六年(成宗大王十一年)庚子。 上谕成均馆。求经明行修。馆中举先生为第一。知馆事徐居正。将进先生讲经。辞不就。○是岁。金濯缨驲孙。始就金先生学。尝谓同门知旧曰。予性本小许可。十七岁。始游佔翁之门。得神交十有三人焉。道德。金大猷,(宏弼)郑伯勖,(汝昌)李伯渊。(深源)文章。姜士浩,(浑)李胄之,(胄)李浪翁,(鼋)李仲雍。(穆)遗逸。南伯恭,(孝温)辛德优,(永僖)安子挺,(应世)洪馀庆。(裕孙)音律。李伯源,(总)李正中。(贞恩○濯缨年谱)
 十八年(成宗大王十三年)壬寅秋。先生自花开。访楸溪
一蠹先生遗集卷之二 第 470L 页
尹公有庆(孝孙)于南原之中方里。相与讲论朱书。(楸溪年谱)
 十九年(成宗大王十四年)癸卯。中进士试。李瑺榜中二等第二十人。
 二十二年(成宗大王十七年)丙午。丁母夫人崔氏忧。葬于升安竹冈子坐。先生哭泣呕血。几至灭性。勺饮不入口。庐墓三年。不出山口。○先生曾入智异山。养性读书。至于三年之久。既遭内艰。外除才毕。即携二弟。复入山中。体道益笃。又就蟾津之口。筑室构亭。扁以岳阳之号。有俞㵢溪诗并序。
 孝宗敬皇帝弘治二年(成宗大王二十年)己酉夏四月庚子。与濯缨发头流之行。丁巳。因泛舟下蟾津赋一绝。己未。至晋州访姜木溪。木溪能文章。时以注书辞还已数日矣。夜论诗文。壬戌。谒毕斋先生于密阳。是行也。历览山川。讲论不撤。因与木溪。共诣师门。时毕斋先生。以刑曹判书。辞病致仕。退卧乡庐。四方学者益众。遂留受教。旬有五日而归。戊寅。还云溪。(今紫溪)己卯。濯缨饯至昌宁。(濯缨年谱)
一蠹先生遗集卷之二 第 471H 页
 三年(成宗大王二十一年)庚戌。同郡赵寺正孝仝与尹参议兢。俱上疏荐先生学行。除昭格署参奉。先生上疏辞之。 上优答不允。十二月。登文科别试。选补艺文馆检阅。迁侍讲院说书。○时濯缨带是职。闻先生释褐曰。代我掌史者此人也。因荐以自代。 上深纳其言。升濯缨为待教。以先生为检阅。(濯缨年谱)
 七年(成宗大王二十五年)甲寅。拜安阴县监。时寒暄堂金先生。在陜川郡冶炉县之末谷。先生屡与约会于居昌加祚县之山际洞。颇有泉石之胜。而为两地之中。徜徉晤语。从容讲论。
 十一年(燕山四年)戊午七月二十七日戊午。先生坐史祸。流配钟城府。○六月。濯缨来访。因共留青溪精舍。濯缨乐与先生从游。而又爱灆溪山水之胜。尝遣人卜筑此舍。使先生题其额。曰青溪精舍。至是濯缨来访。而适有疾。调养于精舍。七月五日丙申。濯缨以史事被逮。先生遂与之别。先生尝与濯缨。日夕讲磨于精舍。或语及时事。相对流涕。濯缨偶作聚星亭赋示之曰。昔朱夫子。作聚星亭赞。其意盖有
一蠹先生遗集卷之二 第 471L 页
在也。此亦余之寓意也。先生曰。何过虑也。濯缨曰。子不闻大猷之言乎。大猷非无识人也。尝谓德优曰。观今士气。正类东汉之末。伯源,伯恭,正中,文炳。皆有晋风。不出十年。祸在此辈。此言诚然。而余谓非独士气然也。 先王。好贤如色。从谏如流。吾辈年少有志之士。自以为身逢明主。展布所蕴。可使唐虞之治。复致于今日。尽言不讳。积忤权奸。不幸皇天不祚。 仙御遽宾。时移事变。群壬得志。今祸已迫矣。乌得免乎。先生曰然。相与嗟叹者久之。是日。使命至。逮捕濯缨。先生适在座。谓濯缨曰。士流之祸。自此始矣。濯缨曰。此必克墩发史事也。吾其不还矣。愿伯勖。为道自爱。先生曰。勿多言。吾亦从此逝矣。(濯缨年谱)
 十七年(燕山十年)甲子夏四月一日。先生易箦于谪所。六月。返葬于郡东升安洞艮坐之原。九月。史祸再作。祸及泉壤。○子光等。踵继恶习。网罹贤类。(见毕斋集)
史祸首末
李克墩。尝于金濯缨之为献纳。重被论劾。及
一蠹先生遗集卷之二 第 472H 页
修 成庙实录时。为堂上。见史草书已恶甚悉。(一云。 成庙之丧。克墩为全罗监司。不进香京师。而载妓而行。濯缨书之于史。克墩私请改而不从。衔之。及修实录。遂起士祸。)又见书 光庙朝事。载佔毕斋吊义帝文。欲藉为祸胎。问于鱼世谦。世谦。不答。又谋于柳子光。子光尝衔毕斋焚其所作悬板于咸阳郡。闻克墩言。扬臂从之。卢思慎,尹弼商,韩致亨。亦闻而从之。俱诣差备门。密嘱都承旨慎守勤(亦尝衔于士类)启之。燕山尝愤为文士所拘。不能纵恶。欲一施快。而未得其衅。闻子光等所启。大喜。锻鍊成狱。子光摘佔毕集中吊义帝文与述酒诗。以为皆指 世祖而作。自为注释。逐句解之。启以不道。论以大逆。即令剖棺。金驲孙,权五福,权景𥙿。以党恶相济。称美其文。书诸史草。并置极刑。李穆,许磐,姜谦。以诬饰 先王所无之事。传相告语。笔之于史。皆按律。(李许极刑。姜决配。)表沿沫,洪瀚,郑汝昌,宗室总。罪犯乱言。姜景叙,李守恭,郑希良,郑承祖。知乱言而不告。并论决远配。李宗准,崔溥,李鼋,李胄,金宏弼,朴汉柱,任熙载,康伯珍,李继孟,姜浑。俱以门徒。朋党谤
一蠹先生遗集卷之二 第 472L 页
讪。分轻重论决。或极边。或远方付处。并定烽燧庭炉干之役。(戊午七月十七日传旨。七月二十七日颁教。)先生决杖一百流三千里。(钟城)甲子九月。缙绅祸再起。祸及泉壤。
褒赠祀典
 武宗毅皇帝正德二年(中宗大王二年)丁卯夏六月初十日。艺文馆奉教金钦祖,郑忠梁,待教李希曾,金瑛,检阅权橃,李沫,郑熊,尹仁镜,尹止衡等。上疏以为戊午修史之官。徒以私嫌。不顾公议。阴嘱大臣。使之挑怒。子光从而唱之。同议密启。终致大祸。是则阴欲掩过。而卒不得掩。更使暴扬于后世。累及于 先王。一以毁万世史家之法。一以启人主喜杀之心。罪当不原。赏反及焉。臣等不胜痛悒。比来。皆以戊午之祸为戒。士气摧折。臣等非以驲孙为惜。恐史家之法。从此尽废。而万世之公论。泯泯云云。大臣朴元宗等亦论启。 上乃命还给金宗直,金驲孙等七人家产。追夺李克墩爵。收尹弼商,卢思慎,韩致亨,柳子光等赏赐田宅。 教曰。辞连被罪者。果是暧昧。宜追赠其
一蠹先生遗集卷之二 第 473H 页
爵。因复先生及表沿沫,洪瀚茂丰副正总,姜景叙,李守恭,郑希良,郑承祖,李宗准,李仁亨,崔溥,李鼋,李胄,金宏弼,康伯珍,朴汉柱,任熙载,李继孟,姜浑等官爵。(实纪所载颇疏略。故因国朝宝鉴间补。) 赠先生通政大夫。承政院都承旨兼 经筵参赞官,尚瑞院正。
 十二年(中宗大王十二年)丁丑二月。经筵官赵光祖 启曰。士习颓靡。莫大之患也。变化之道。岂无其方。如金宏弼,郑汝昌褒奖。则可以扶植斯文矣。八月二日。 上以庙见节仪等事。延访群臣。金安老曰。金宏弼,郑汝昌。被罪于废朝。其子孙。不可以被诛人子孙例录用也。当以贤者之后。而使其妻孥。得免于饥寒。可也。 上顾谓郑光弼,申用溉曰。于大臣意何如。光弼等同辞以对曰。操守践实之人。褒奖可也。金诠曰。其人所学醇正。不趋名势。得其正派之人也。学者以为宗师。终以其学行而祸及之。甚可痛惜。李耔曰。金宏弼,郑汝昌。学术醇正。东国无如此人。儒者知所向方。专赖二人之功也。古有赠职褒美之事。此何预于贤者
一蠹先生遗集卷之二 第 473L 页
乎。然有国者所当为也。其子孙亦可录用。 传于政院曰。金宏弼等子孙。录用可也。六日。传于政院曰。郑汝昌,金宏弼。皆贤者也。其子孙录用。不可如他被诛人子孙例。当刻别录用。且褒赠官爵。存恤妻子等事。并捧承 传。十日。臣光弼,臣用溉,臣诠,臣荆山,臣继孟,臣瑭,臣继商议。金宏弼,郑汝昌。学术醇正。践履笃实。一时学者所共推服。废朝。以金宗直门徒被罪。当代悯其无辜。例加赠爵。已命录用其后矣。但此等人。数世所罕出。没齿之后。志于道学者。尚多慕之。例赠未足表异。加赠其爵。岁廪其妻。搜访其子孙。录用何如。伏惟 上裁。二十日。郑光弼,申用溉,高荆山,南衮,韩世桓议。儒臣郑汝昌与金宏弼。生于一时。其相与切磋之益。如考亭之于南轩也。今既奖异宏弼。而不及汝昌。则恐为阙典。伏惟 上裁。二十六日。郑光弼等议。金宏弼,郑汝昌。例赠都承旨。未足表异。请依前议施行。加赠崇品。子孙录用。岁廪其妻何如。启依 允。  赠先生大匡辅国崇禄大夫。议政府右议政
一蠹先生遗集卷之二 第 474H 页
兼领 经筵,监春秋馆事。
礼曹报议政府。金宏弼,郑汝昌。所居乡讲道之处。置立祠宇。春秋仲月。官为致祭何如。
十月二十八日。议政府 启金宏弼,郑汝昌。未有聚弟子讲道之所。强指某处为讲道之所。置立祠宇。似非其实。各于家庙。春秋仲月。官为致祭何如。同副承旨柳云。次知 启依允。金宏弼。家在玄风。郑汝昌。家在咸阳。各其官乡校及境内穷村僻巷。挂榜知委。使学者尽知国家褒贤重道之意。一变旧习之陋。专尚性理之学事。本道袳文。
 世宗肃皇帝嘉靖三十一年(明宗大王七年)壬子。士林建书院于灆溪。姜介庵(翼),与朴公(承任),卢徙庵(祼),郑梅村(复显),林灆溪(希茂)议曰。吾乡乃一蠹先生之乡。而先生之殁。已至五十年。尚无建院立祠之举。实吾乡之羞。咸曰然。乃创立书院。是时也。我东方书院。惟周茂(一作武)陵设竹溪之外。无有焉。见闻未熟。不无异议。介庵毅然不动。决意举役。乡之儒士。争致米谷。邻邑之来助者亦众。郡守徐侯。尽心以助。既立讲
一蠹先生遗集卷之二 第 474L 页
堂。而徐侯递去。时又不稔。故堂未瓦而遂停其役。殖馀财以待赡。而期讫功。(姜介庵年谱。下同。)
 四十五年(明宗大王二十一年)丙寅秋七月。 宣额灆溪。盖自一蠹,寒暄被祸之后。虽有 正德丁丑昭雪之典。而当时大臣议。以为无立祠之地。令各于家庙。春秋致祭。今既立祠。则当致祭于院。而擅陈俎豆。不合礼法。故陈疏丏请。不知其几。而世罕好德之贤。未遇转达之期。幸赖金侯宇弘来守。朴公启贤观风。始得上达宣额。令春秋致祭。其间周旋之际。玉溪卢公慎(一作禛),九拙梁公喜,青莲李公后白。皆有诚焉。后肃宗元年乙卯。配郑桐溪蕴于西序。十五年己巳。配姜介庵翼于东序。
 穆宗庄皇帝隆庆二年(宣祖大王元年)戊辰。馆学儒生赵宪等。疏请金宏弼,郑汝昌,赵光祖,李彦迪从祀文庙。累月陈请。自是之后。每年陈疏。或新榜入泮之后。率新生员陈疏。逐榜吁恳。以为常规。(国朝宝鉴)
六月。天使来问通事曰。汝国。乃文献之邦。学术如程朱者有之乎。对曰。有之。问姓名为谁。
一蠹先生遗集卷之二 第 475H 页
必有著文行于世矣。吾欲知人才之盛。学问之高。七月。臣希春与奇大升,卢守慎。特被选。议以东方十大儒为对。即禹倬,郑梦周,吉再,金宗直,金宏弼,郑汝昌,赵光祖,李彦迪,金安国,徐敬德也。(柳眉岩经筵日记。下二条同。)
 四年(宣祖大王三年)庚午四月二十日。副提学柳希春。奉 教搜访金,郑,赵三先生著述。是时馆学儒生等。累上疏章。乞崇奖儒贤。金宏弼,郑汝昌,赵光祖,李彦迪从祀文庙。以为明士趋养元气之地。末云。国家自己卯斲丧之后。又经乙巳之祸。国是未定。士气摧折。为学尚怀于疑惧。检身犹戒乎骇异。伏愿 殿下。更加重道之诚。益隆崇儒之礼。许以四臣从祀文庙。一以追报其功。一以劝励斯世。则士林知有所宗。而学术皆出于正矣。辞恳意正。三复叹赏。仍有是教。五月四日。进陈曰。顷承 命搜访金宏弼,郑汝昌,赵光祖等著述。金宏弼疏则李忠绰得之。其他每人之作。臣各得数首。盖此人等。皆遭史祸。故所著散亡零落。所得至小。臣于卷末。添录行实行状。所作虽小。
一蠹先生遗集卷之二 第 475L 页
记其行实虽略。观此可知有德有学。兴起斯文之功矣。八日。与李仲虎,申湛,宋应溉,柳成龙。同校正入 启。十五日。陈进(进陈)曰。金郑赵文字进入矣。请 御览后还降。臣略载李彦迪文。正书更入。自 上命印出。颁赐公卿大夫。则人皆知四贤之实。
 神宗显皇帝万历二年(宣祖大王七年)甲戌正月二十三日。 启曰。儒先录。久欲印进。而以金宏弼,郑汝昌 赠谥。然后并录为计。金宏弼行状则已呈于该曹。独郑汝昌则子孙一门。无能具行状以呈者。其实汝昌之行状事实。已具于儒先录。乞 命该曹。考儒先录而为之。不胜幸甚。二月二十四日。政院以昨日朝讲。诸经筵官所建白事无发落。取禀。臣希春所 启。校书著作赵宪。质正官改差。使监校朱子语类郑汝昌儒先录所载行状。遣奉常寺议谥。 上特从之。
 三年(宣祖大王八年)乙亥。赐谥文献。道德博闻曰文。聪明睿哲曰献。
 七年(宣祖大王十二年)己卯。鹤峰金(诚一)以巡抚使。倡
一蠹先生遗集卷之二 第 476H 页
率多士。以为河东。先生之贯乡。创立永溪书院。设俎豆焉。后追配鹤峰。(金鹤峰集)
 十年(宣祖大王十五年)壬午。安阴县乡祠堂成。葛川林薰书其碑。略曰。先生于 弘治甲寅。出宰于县。居五年而罹史祸。五年之间。施仁政。兴文教。使吾民心悦诚服。追慕先生而立祠。后配享林葛川,林瞻慕堂,郑桐溪。 显庙朝。赐额龙门。(林葛川集)
 十一年(宣祖大王十六年)癸未。鹤峰金(诚一)知罗州。追慕五贤。建景贤书院于州西大谷洞。未讫而任允臣来代踵成。设俎豆。以为士子藏修之所。(金鹤峰集)
 十四年(宣祖大王十九年)丙戌。寒沙姜(大遂)与陜川章甫。慕先生及寒暄而建书院于陜川冶炉县。设俎豆焉。 显庙庚子。赐额伊渊。(姜寒沙集)
 三十八年(光海二年)庚戌。馆学及八道儒生。台谏政府。交章共请从祀 文庙。七月十八日。依 允。命先生与金宏弼,赵光祖,李彦迪,李滉并列从祀。八月十三日。到礼曹行移本道关内。去六月一日。两司合启。臣等将五贤从祀一
一蠹先生遗集卷之二 第 476L 页
事。伏閤吁呼。已踰旬月。而俞音尚閟。不胜闷郁焉。自在 先朝。馆学儒生。连章沥血者。今几年乎。盖道学如天之有日星。一日不明。则将无以扶国家精神命脉。故 先王深知道学之当尊。公议之难遏。以待后日为教。而今我圣上。亦于三年之内。答儒生疏曰。上下之间。诚意既通。则 先王未遑之典。庶见举行于今日矣。小大胥庆。翘首以待。而圣批一向牢拒。臣等切惑焉。从祀与否。于五贤臣学问功德。固无损益。而崇报之举。尚阙于拭目之日。岂非明时之一大欠乎。尊尚之得失。而斯文之盛衰系焉。尤不可少缓。请先正臣金宏弼,郑汝昌,赵光祖,李彦迪,李滉。并命从祀 文庙。以答舆望。答曰。议大臣以启。礼曹启曰。传教云云。议于大臣。则完平府院君李元翼。以为臣前于下问时。已尽陈达。今无他议。惟在圣上断然行之。更何待乎。伏惟上裁。领议政李德馨。以为吾东方道学。历新罗,高丽以来。罕见为士子矜式。逮我圣朝。始有五贤臣者出。而濂洛关闽之遗绪。得大明于世。其尊
一蠹先生遗集卷之二 第 477H 页
尚崇报之举。当趁即议施。而迁延至今。实盛世之阙典也。在昔薛聪,崔致远。非醇于道德之学。而亦以一时之功。与于从祀之列。乃如五贤臣。而尚不举论。此士论之日激。而国言之佥同者也。今无他议。惟在圣明断然行之。伏惟上裁。左议政李恒福。以为五臣之事。臣尝于榻前。适承圣问。已尽陈之矣。言不必复。虽申前说。岂尽如面陈之详乎。今则士论已定矣。国言已同矣。所未行者。只是圣上一言耳。圣上既知其然。则尚谁俟乎。伏惟上裁。领中枢府事尹承勋,清平府院君韩应寅。以为五贤臣从祀一事。士论已定。国言亦同。惟在圣上断然行之而已。伏惟上裁。右议政沈喜寿。以为朝家大小论议。岂无皂白之异同者。而至于五贤臣从祀 文庙之举。夫孰有异议之人也。臣等。在圣上嗣服之初。因草野陈疏。联名献议以不可不速行之意。而臣于上年春。并陈此事于劄辞中矣。今者。中外韦布之士及耳目论思之官。沥血封章。不谋同辞。此岂人力之所可致者哉。殿下亦岂不知五
一蠹先生遗集卷之二 第 477L 页
贤臣道德学问之懿。不容无崇报矜式之典。而似若有迟难之意者。非但慎重其莫大之事。亦未必不以五人一时并举。为近于繁夥欤。是则大不然。天之生大贤也。疏数无常。从祀 文庙之举。亦随以多寡焉。但观其贤之当祀与否。不问人数之多寡。唐三百年。只有一韩愈从祀。不为寡。宋三百年。濂洛诸贤。荐行从祀。亦不为多。吾东方邈在海外。历三国至丽季。从祀者不过若干人。而国朝二百馀年。得此五贤臣之辈出。岂非以圣神化隆。光岳气全。致有文明之盛而然也。 宣祖大王崇儒重道之诚。远出寻常万万。特 命儒臣。撰出儒先录。而常 赐观省。大加叹赏。则四臣之见遇于异世者。可谓至幸矣。其时士林颙若。咸谓从祀之举。不朝则夕。而淹延至此。岂不可惜。而亦必有待于今日也。至于李滉。则遭际 先朝。最见尊信。无所不用其极。即今见存之人。亦多目睹睟盎光辉。或有亲被薰染。仰之若泰山北斗景星庆云者。容有极哉。后生末学。虽未能测知其践履之何许。造
一蠹先生遗集卷之二 第 478H 页
诣之何许。而观于律身行道之绪馀。著书立言之大要。亦可验其粹然一出于正。实非汉,唐诸儒各有一才一艺者之所可比并也。有此五贤臣道德之美。学问之功。而不得与于从祀之列。则未知何人方可得以从祀也。历先朝以及当宁。而犹不行其应行之典。则又未知等待何日而得见盛事乎。经乱以来。士学迷方。道脉坠地。其尊尚先哲。扶植斯文。作新一代风教。耸动万人瞻聆之意。百倍平昔。伏愿圣明。亟命举行。士气幸甚。国典幸甚。大臣之意如此。敢启。传曰。依议施行。礼曹启曰。以本曹草记五贤从祀事。大臣收议入启。传曰依议施行事判下矣。举国群情积年颙望之举。始成于圣上嗣服之初。中外相贺。士气百倍。此实扶植世道。挽回至治之一大机会也。臣等待罪典礼之地。适逢旷世之盛事。欢欣感激。不知所达。从祀之典。今当急速举行。第其节目。未有考据之例。似当别为祭文。遣礼官致祭于各其家庙。且设祭告由于 文庙。造作位板。分配于东西两庑。而或以为依
一蠹先生遗集卷之二 第 478L 页
顷日功臣配享之例。造作位板。送于家庙行祭。然后奉来为当云。其他曲折。今方查考古事。而此两款。未能以臆意擅断。议大臣定夺何如。传曰允。礼曹启曰。传教云云。议于大臣。则完平府院君李元翼,左议政李恒福。以为遣官致祭。且告 圣庙。然矣。至于造位板送家庙。情文恐不然也。且从祀大礼。古必有可考之文。博考行之为宜。伏惟上裁。领议政李德馨,领中枢府事尹承勋,清平府院君韩应寅。以为当此盛礼。应有遣官祭告之事。至于造位板。行祭于其家庙而奉来。则未知其必如此否也。第难以臆断。惟在该曹博考古礼处之。今此之举。斯文盛事。千载一时。两庑从祀之列。马融,杜预等。已被中朝釐正贬出之人。犹此因旧袭谬。尚未有处置则诚欠事也。依仿中朝成宪。使耳目一新。此亦其机。宜令礼官察而行之。伏惟上裁。右议政沈喜寿。以为从祀 文庙之举。实系道统盛典。我国大事。应行礼节。不容草草为之。而无旧例明文之的据。诚为可虑。姑以事理推之。则如另具
一蠹先生遗集卷之二 第 479H 页
教书。致祭于各其家庙。祭告端由于 圣庙等事。决不可已。至于造送位板。行祭后奉来。如配享功臣之为。则事例相悬。恐不然也。今且五贤臣之家。皆在岭南。而李彦迪之家。最为绝远。似当急急驰遣祭官。以及来月之初。而自此一边造神板。分配东西庑。亦于来月上丁之前。则似甚便当。此在该官博问古事。商度而审处之也。伏惟上裁。大臣之意如此。敢启。传曰。知道。令儒臣博考古礼。参商举行。弘文馆启曰。因礼曹启辞。五贤从祀仪节定夺事。令儒臣博考参商举行事传教矣。臣等取考诸书。则大学衍义补。理宗淳祐元年。诏曰。朕惟孔子之道。自孟子之没。不得其传。至我朝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真见力践。深探圣域。千载绝学。始有指归。中兴以来。又得朱熹。精思明辨。表里混融。使中庸,大学,语,孟之书。本末洞彻。孔子之道。益以大明于世。诏令学宫。列诸从祀。以示崇奖之意。大明集礼。后汉明帝幸阙里。以大牢。祀孔子及七十弟子。章帝,安帝因之。此弟子从祀之始也。唐贞观
一蠹先生遗集卷之二 第 479L 页
二十一年。诏以左丘明以下二十一人从祀庙庭。开元八年。以十哲为坐像。享于堂上。七十子及二十一贤。并图于壁。宋元丰间。又以荀况,扬雄,韩愈。从祀于左丘明等之次。理宗淳祐初。以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从祀。景定中。复以张栻,吕祖谦。度宗咸淳初。又以司马光,邵雍。元武宗至大间。复以许衡从祀。大学衍义补。正统中。以宋胡安国,蔡沈,真德秀。元吴澄(一作澄)从祀。自汉唐以来。至于 皇明。先儒从祀之举。无代无之。而从祀仪节。别无现出处。无从可考矣。敢启。传曰。知道。此启辞下礼曹。礼曹启曰。从祀节目。儒臣已为博考入启。而其位板送于家庙与否。则未有所考焉。此是仪节间事。似无著载之处。大臣收议。咸以为遣官具教书。致祭于其庙。且祭告端由于 文庙为当云。本曹之意。亦只如此。若依此为之。则上丁之前。可以造作位板。升配于圣庑。而然须待祭告之后。方为入庙。则道里甚远。日势未及。莫重之礼。恐不可忙迫举行也。今此从祀之典。实二百年所未有之举。扶
一蠹先生遗集卷之二 第 480H 页
植道脉。振作斯文。国家之庆。无大于此。昔宋理宗淳祐初。以周,程,张,朱。从祀 圣庙。黜王安石从祀。因颁诏天下。今亦似当陈贺颁教。布告中外。然臣等不敢擅便。议大臣定夺何如。传曰允。礼曹启曰。传教云云。议于大臣。则完平府院君李元翼,领议政李德馨,左议政李恒福,领中枢府事尹承勋,右议政沈喜寿,清平府院君韩应寅。以为颁教则可矣。陈贺似不当为。伏惟上裁。大臣之意如此。敢启。传曰。依议事启下。向前五贤臣致祭事。曹郎厅二员。分左右道。受香下去。祭物措备。执事差定待候。今此赐祭。非寻常例行者比。凡祭物。各别精洁措备事预先知委。急急举行事本家知委施行。
八月二十日。命遣礼曹正郎琴恺致祭。先告从祀 文庙事由。
九月四日。命列从祀于 文庙西庑。颁教中外。
是岁。牙山章甫。为五贤建仁山书院。配以奇服斋(遵),李土亭(之菡), 诸贤。(牙山志)
一蠹先生遗集卷之二 第 480L 页
 四十年(光海四年)壬子。重建灆溪书院。先是。 宣庙丁酉兵燹。乡儒郑庆云与陈庆胤。惧祸将及院。移安位牌以免祸。越三年庚子四月。士林权奉祠宇于院北莲花山。后六年乙巳三月。又移奉于罗村。至是还建旧址。(郑庆云日记)
 四十四年(光海八年)丙辰。愚伏郑(经世)与士林。创书院于尚州治东。并享先生及郑圃隐,金寒暄,李晦斋,李退溪。后配柳西崖(一作厓),卢苏斋,郑愚伏。 肃庙二年丙辰。 赐额道南。(郑愚伏集)
 毅宗烈皇帝崇祯三十二年(孝宗大王十年)己亥。居昌士林。追慕先生及寒暄两先生。建书院于山际洞。配郑桐溪。 显庙朝。赐额道山。(景贤录)
 崇祯五十七年(肃宗大王十年)甲子。关北士林。追慕先生之德。建书院于涪溪。配以服斋奇(遵),清阴金(尚宪),桐溪郑(蕴),文节公柳(希春),文肃公郑(晔),忠贞公郑(弘翼),乐静赵(锡胤),市南俞(棨)八贤。翌年丙寅。因院儒金鼎昌,朱艗等上疏。赐额钟山。遣礼官致祭。
 一百十六年(英宗大王十九年)癸亥。重刊实纪。
先生遗文。逸于史祸。寒冈郑文穆公。甚惜其
一蠹先生遗集卷之二 第 481H 页
言行之无传。与先生曾孙秀民。遂收拾亡失之馀。为一卷。刊行于世。旅轩张文康公。跋其后。是年重刊。陶庵李文正公。又修正并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