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懒斋集卷之一
懒斋集卷之一 第 x 页
懒斋集卷之一
 [赋]
  
懒斋集卷之一 第 370H 页
独鹤赋
鸟有雪毛霜羽。缟衣玄裳。夺素质于白璧。露丹顶于红房。万松岭上。独自戏风而舞月。层霄云外。岂云婴罗而擉罾。虽欲左提希有。右挟大鹏。前鸩鸟以作媒。后雄鸠以为朋。嶰谷千层。攀附仪凤之翼。天门九重。挟辅阳乌之灵。然而雌雄未辨。黑白难明。斥鴳笑我之高飞。鹪鹩嫉余之善鸣。纷二鸟之光荣。谁识昂昂之高姿。眩百舌之谗佞。不知皎皎之明心。于是灰心尘土。敛迹山林。巢孤岛之明月。梦九皋之闲云。时入道士之帐。对岂若鹏。忽过苏仙之舟。趐则如轮。其或侧身入云。鼓翼冲天。任回翔于寥廓。岂拘恋于林泉。遥向杨州之路。腰缠十万贯。始归华表之柱。去家数千年。彼欲见知于人。不惜其身。辞物外之烟霞。慕世上之风尘。驾晋缑山。欲奋飞于万里。乘轩卫国。愿受禄于千钟。终必系之长绳。闭以雕笼。灰劲翮而不飞。断长胫而莫行。入于沙苑。必中唐皇之矢。鸣于华亭。宜伤陆机之听。曷若只影单形。处幽守独。庶免俗士之煮。不期高人之畜。以鸟养鸟。而无钟鼓之忧。以遂江山之乐哉。
懒斋集卷之一
 [记]
  
友莲轩记
友之道多端。古之高尚之士。眼无全人。一世中无可
懒斋集卷之一 第 370L 页
与友者。则或尚友古之人。或友竹石风月焉。黄卷中对圣贤。尚友者也。何可一日无此君。友竹者也。袍笏拜奇石。友石者也。入吾室者。唯有清风。对吾饮者。唯当明日。友风月者也。今金侯之以友莲扁轩。其亦此意乎。昔先君守庆也。吾与侯相从游乐。见其田良宅广。财饶僮多。日享歌舞丝竹之乐。已而先君去任。余随以还。侯亦游宦。持符于金化。一朝忽起归欤之兴。弃官还家。凿池种莲。搆亭其上。日会乡党朋友。以琴棋自娱。噫。人生一世。正如泡幻。而或奔走衣食。贪恋爵禄。役役乾没者。举世皆然。古人所谓林下何曾见一人。岂不悲哉。惟散金东海。急流勇退者。仅数人而止耳。今侯生于 圣明之朝。乃能决然弃荣利。与古之高士相揖让。而闲适之乐则过之。其与世之终身役役不悟者。相距何但万万。又能以莲为友。乐其在泥不染。通中香远。真有得于濂溪之雅趣。而其视爱菊之陶。爱梅之林。何异哉。古人云。莲。花之君子也。今侯脱屣名缰。优游乡曲。岂非君子哉。然则莲友侯乎。侯友莲乎。将两君子者。志同气合。混而为一乎。是未可知也。侯名谨独。
至乐轩记
前镇岑县监卞君。簪缨华胄也。少仕于朝。不乐宦游。退居于尚之山阳县。日以渔猎为娱。但所居之宅。介
懒斋集卷之一 第 371H 页
于残山断垄之间。以无爽垲闲旷为恨。乃相旧宅之西三里许大江之边。盘石之上。夷其岩崖。缭以垣墙。搆四十馀间。凉房温室。宜于冬夏。其南累石数丈。营高轩三楹。可坐三十馀人。又其南搆层楼。可坐十馀人。皆飞甍峻宇。凌轶霄汉。曲栏横槛。窥映漪涟。又其东岩石高平敞豁。因而剔之为台焉。于是。君日与乡友。游宴于此。宾从多则坐于轩。少则登于楼。日落风凉。酒后耳热。则上高台而骋望。以畅浩气焉。君之相地取乐。可谓至矣。耆之于壬寅。由宪长以言事落职。来居于咸宁村墅。距山阳十里馀。至近也。耆之弟。为君之婿。通家也。亦参乡友之末。一日。与君坐轩上。举酒极目。则丹崖碧岭。环拱前后。晴川白石。映带左右。农夫渔翁。或耕或钓。红鳞跃盘。绿蚁浮尊。丝管噭嘇。觥筹交错。乐而忘返。不知夕阳之没而皎月之升矣。君曰。子游遍四方。凡佳山胜水。高台崇楼。无不登览。而乃于此称美赞扬。口之而不置。始信弊庐之不僻陋也。子盍名而记之。耆之曰。大丈夫之处于世。入坐庙堂。出拥旌旄。珠翠满前。从者塞路。此退之所谓得志者之乐也。采山可茹。钓水可食。登高望远。临流赋诗。此退之所谓不得志者之乐也。然坐庙堂者。虽有富贵珠翠之乐。而责重忧大。役役名缰。而不得遂江湖之游。而况刀锯鈇钺之相随。其所谓富贵珠翠。亦
懒斋集卷之一 第 371L 页
不得有焉。采山钓水者。例皆枯寒淡泊。而过于疏荡。或饥寒之逼身。而口腹之为忧。则又何暇乐其江山之胜致哉。此二者虽曰乐矣。而皆非真乐者也。今君则处江湖之间。而有公侯之富。享珠翠丝竹之乐。而无刀锯鈇钺之忧。宾朋满坐。或棋或诗。或酒或歌。春花秋月。夏雨冬雪。四时之景。变化于江山之间。而皆入于轩窗之内。以供人之乐。君于此。凭栏徙倚。优游自得。宠辱不知。是非不闻。而日与鱼鸟。相忘江湖之上。不羁天地之间。岂非乐之至者哉。于是。取庄周至乐之语。名其轩曰至乐。楼曰澄波。台曰旷远。轩取其意。楼取其水。台取其高也。嗟夫。地无古今。理有废兴。故此地在昔为榛莽之所蒙翳。狐兔之所窟穴。嶙峋而高者。但知为山而已。潺湲而流者。但知为水而已。岂知形胜之藏于中乎。一朝危楼高阁。背山临流。丹碧映日。照耀川谷。行人望之。如琳宫仙刹。莫不咨嗟而叹赏。则信乎天悭而地秘。以遗于君也。虽然。山川之流峙。穷天地不变。而人事之得丧。相寻于无穷。故此地昔为榛莽者。不知其几千万年。然后遇君而为歌台舞馆。从此而又过千万年。则又安知不复为榛莽之地乎。使后之樵童牧竖。踯躅而歌于其上曰。古之某也某也。乐游之处也。则岂不悲乎。此孟尝之所以涕泣于雍门琴也。然则至乐之中。又有至悲存焉。呜
懒斋集卷之一 第 372H 页
呼。日月如飞梭。百年如过隙。人生如逆旅。但当痛饮无何。不知某事为至乐。某事为至悲。陶陶兀兀。以终天年。则此又至乐也。君以谓何如。
石假山瀑㳍记
清虚子平生酷爱山水。凡东国之名山。如三角,金刚,智异,八公,伽倻,琵瑟,黄岳,俗离之类。皆登绝顶。乐其出坌埃。览八极。知天地之高深广大。又乐其奇岩怪石。迥拔万仞。间以松桧。云霞晻映。晴川白石。幽涧深林。皆足以澡雪尘虑。增长志气。若遇游方之士及仙释者流。谈说山水则清虚子甚乐。相与质论。口津津不已。世人皆笑其癖。及年老脚软。不善行步。则无如之何。不得已为卧游之计。乃聚古今名流所画山水。挂壁见之。虽少慰游赏之志。而亦但取其笔力之精健。景物之依俙而已。亦难见生动逼真之状。心常恨之。终南别墅。有泉出于南。墙外石缝。甘香冷洌。乃于厅事前。凿池储流。种以芙蕖。取怪石作假山于其中。种松杉黄杨老而矮小者。又测泉之出石缝处。高于地面三尺许。引水由地中潜流。到池东边。截竹而屈曲之。埋于地下。水入筒中。而激上于假山之上。流为瀑布凡二级。落于池水。既不知泉之在墙外。又不知水由池下筒中而来。忽见清流涌出于假山之上。皆惊怪不测。疑其水直从假山而出也。古今爱山而石
懒斋集卷之一 第 372L 页
假者多矣。虽或作瀑布。而例皆高其山后地面。引水出于山前而为瀑布。此则四面环以池水。而瀑水清澈。异于池水之浑浊。上出山顶而为瀑布。殊为奇绝。想古亦无此也。喻大于小。图难于易。此池周仅数丈。深仅数尺。山高五尺。周七尺。瀑流二尺馀。林木四五寸。而髣髴乎峰峦崷崒。洞壑窈窕。飞瀑争流。藏溟渤于数丈之地。缩蓬瀛于数尺之石。虽郑虔,王维专精极巧。不能状其万一矣。呜呼。孰为真。孰为假。毕竟天地皆假合。人身四大皆假合。则何必论其细大真假也。只取吾之所好而已。何况凡物或适于口。而不适于目。适于目。而不适于耳。此泉既甘冷。吾家及邻。朝夕皆资焉。则可谓适于口矣。流于怪石松桧之间。直落数尺。炯如一条界破青嶂。日夕相对而无厌。则可谓适于目矣。静夜不寐。高枕而听之。玱玱琅琅。如箜竺之声则可谓适于耳矣。清虚子家寒官冷。无珠翠粉戴之色可以悦目。无膏粱甘脆之味可以悦口。无管弦丝竹之声可以悦耳。只赖此一泉。适三者之乐。真淡而有味。世之豪士。皆笑吾之冷。而吾自乐之。亦不以此易彼。
快哉亭记
有川东走。如垂虹也。有山临流。如蚕头也。有亭翼然。名快哉也。东望鹤驾。西俗离也。南瞻甲长。北大乘也。江山纡郁。罗脚底也。主人者何。蔡耆之也。少年登科。
懒斋集卷之一 第 373H 页
滥龙头也。位至封君。荣过分也。年老辞禄。来故乡也。衣食才足。馀无望也。琴棋诗酒。一闲人也。是非毁誉。总不知也。优哉游哉。聊卒岁也。正德甲戌。清虚子记。
望洋亭记
是亭缭以八柱。瓦用其旧。材不新聚。虽不壮不丽。而景物之奇。莫可端倪。亭之小北。环搆八间。名迎晖院。缘崖而下。又有一石突起。上可坐七八人。下临无地。名临漪台。北望百步外。有险栈欹云。人行如在半天。名鸟道栈。凡行旅游观之乐极矣。每风恬波静。云消雨止。举目一望。则其东无东。其南无南。蜃楼隐见。鳌屿出没。或洪涛怒号。鲸鲵喷薄。则隐隐轰轰。如天摧地裂。如素车奔风。银山碎岸。近而视之。鸣沙铺白。海棠翻红。群鱼族戏于波间。香柏蔓生于石隙。披襟一登。悠悠乎若与灏气游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俱而不知其所穷。然后始信亭之奇。而天地之大且广也。嗟夫。我国号蓬瀛山水之窟。而关东为最。关东之楼台以百数。而此亭一朝冠焉。天不能悭。地不能秘。呈奇献异。悦人多矣。岂非此邑之幸欤。是不可不志以传于后也。
养花轩记
壬寅秋。予以宪长。因言事解职。来于咸宁村庄。撝光来访曰。我则无意世路。已免荣辱。但村居阒寥。无以
懒斋集卷之一 第 373L 页
遣怀。种百花于轩前。手自灌之。花开而知春。叶落而知秋。觞于斯。咏于斯。闲步于斯。偃息于斯。亦可以度一生而傲百世矣。子盍观焉。于是。匹马单僮。往见所谓养花轩者。架以两栋。檐以松枝。插钓竿。布棋局。或盏或斝。罗于末上。以为雄饮之所。又回山麓。筑土阶。篱于其外。杂植花草于其间。形形色色。纷披左右。或如君子之清淑。或如美人之妖艳。或如富贵者之华丽。或如隐逸者之幽独。信撝光之养花勤且笃矣。撝光之玩世放且达矣。虽然。吾闻古人。以天地为之幕席。以日月为之灯烛。八荒入我之房闼。万物铸我之陶钧。飞潜动息。自生自育。各得其所。我乃持壶曳杖。逍遥自在。或山或水。或丘或垄。乘兴而往。兴尽而返。陶然而醉。醒然而觉。与万物同其归。造化同其流。则凡天地间奇花异草。皆我之草木也。珍禽奇兽。皆我之禽兽也。何必役其精神。劳其筋力。移花而拔其根。接果而剥其皮。笼禽而绕其足。絷兽而失其性。逆万物之理。伤天地之化。而后乃可乐耶。古人云。无事日月长。不羁天地阔。又云。野花啼鸟一般春。若以野花啼鸟为一般之春。无事不羁于天地之阔之间。不亦快哉。何事于养花乎。虽然。其视营营于苟得。役役于利欲。卖李钻其核。日食十八种者。何其远哉。撝光者何。姓李名谦。与予竹马于京洛。酒徒于咸宁。而醉睡翁。其
懒斋集卷之一 第 374H 页
号者也。癸卯仲夏。书。
四雨亭集记
富林君之子淮安正,道安正。一日。踵门而告曰。先君与子姻亲。交契至密。不幸早世。幸有遗稿。号曰四雨亭集。今欲刊板。以为子孙家藏。子盍序之。以垂不朽。余闻之。不觉恸绝。君乃 世宗之孙。而 成庙之堂叔也。 成庙天纵好文。于时月山大君。成庙之兄也。与君皆工文。 成庙特所眷爱。相与唱和往复。篇什甚多。 御制则如日星昭回。二君之作。亦锵金鸣玉。名振一时。月山又不幸。妙年不禄。仁粹王妃。痛悼不已。乃集平生所作。号为风月亭集。印颁文士。盛传于世。今复集四雨亭诗。流芳于后。岂非幸欤。尝闻古人论诗曰。穷则工也。此言恐不然也。诗者。发于性情。而流出肺腑者。岂必郊寒岛瘦。不堪穷饿。而出于不平之鸣。然后工哉。若周公则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而富于王室。今观七月东山之作。岂郊岛所可及哉。下至陈思王。魏武之子。文帝之弟。旷世奇才。与一时名流应刘辈。并驾争驱。而奔走绝尘。诸子皆僵汗不及。岂富贵绮纨者。不能于诗文耶。今风月亭,四雨亭。有周公,陈思之富贵。而其上赓 御制。下酬朋友者。或有若初出芙蓉。或有若铺绵列绣者。与一时业文而工者。竞其锱铢。而又多有发越者。岂非性情
懒斋集卷之一 第 374L 页
肺腑之发者哉。若周公之诗。夫子不编于三百。子建诸作。萧统不载于文选。则后世亦何由知其胸中之蕴乎。今君之诗。不有诸子收集寿梓。则与宗室少年之臂苍牵黄。怜花惜玉者。同泯灭而无闻。岂能传于后哉。此吾所以嘉诸子述之之孝也。君平生所亲爱者。若权公叔强,申公次韶暨吾等数人。花朝月夕。相与诗酒娱乐。数年之间。君与次韶。相继化去。吾以老病。幸而不死。每与叔强相遇。则言必及畴昔游从。未尝不怅然垂泪。此古人所以恸山阳之笛也。今因诸子之请。不计荒拙。书以寄之。以寓夫慕忆之情耳。
懒斋集卷之一
 [杂文]
  
拔齿文
   
吾年五十四。右车第一齿无故动摇。痛不可忍。令医拔之。感而有作。
吾生三岁。汝始生焉。为我口关。五十馀年。兴出戎好。职汝所为。酸咸甘苦。由汝得知。吾方强健。汝亦坚牢。乾肉劲饼。截之如刀。吾常宝爱。不啻珙璧。不曾啮被。不曾漱石。伊谁掷梭。我不任达。我不戏侮。谁比窦出。曾不齽齘。任汝龃龉。终始相资。亦不负汝。如何吾衰。汝反予毒。骨内相残。莫汝之酷。碍于语言。防于咀嚼。如眼中钉。不得不拔。昔为一体。今为他物。人生世间。幻泡须臾。生灭有数。岂独汝乎。一身如寄。四大假合。沕穆胚胎。涣散莫测。阴阳相交。偶然而成。风火相离。
懒斋集卷之一 第 375H 页
忽焉无形。有生有死。或来或往。孰真孰伪。谁实谁妄。齿发皮肉。成此鸱夷。汝先吾去。继去者谁。与汝永别。能不依依。幸不死者若存。吾又何叹乎落晖。
懒斋集卷之一
 [录]
  
游松都录
松京。前朝所都也。山水奇丽。甲于东方。五百年繁华胜迹。虽已扫地。其遗风馀俗。犹有存者。尝欲一往探讨而不得。适仁川蔡耆之,阳川许献之,夏山曹大虚。受假读书。竹溪安子珍。官亦闲。昌宁成磬叔。将荣坟于坡州。州距开城不远。遂相与约游。三月十四日辛巳。磬叔,耆之,子珍先发。至长浦川边。察访宋逶。张幕待之。邀入设食。饮数巡而罢。暮投留守别墅。壬午。耆之,子珍。凌晨先发。到籍田。磬叔上坟致奠。日晡随至。判官郑希仁设酌。炰鳖脍鲤。柸盘甚盛。与希仁乘月而出。马上口占联句。入保定门。已闻钟声。癸未。周览城中。成如晦与弟世源亦来从。初到演福寺。登层阁。俯瞰都城。阁西树大碑。阳村所制。而独谷所书。阁东悬大钟。稼亭所铭。至花园。园已荒废。唯入(一作八)角殿岿然独存。年久半摧。殿后聚石为假山。花卉犹在。高丽辛祦。常在此园。日事沈湎。而妄为攻辽之计。及我 太祖回军。围园数百重。崔莹不胜其愤。杀门者而入。当此时。内外离叛。莹以乌合市井之卒。欲拒天人助顺之师。不亦难哉。至 穆清殿。谒 御容。殿即  
懒斋集卷之一 第 375L 页
太祖旧宅也。至成均馆谒圣。五圣十哲。皆土塑。元人所造也。过紫霞洞。溪水潺湲。奇花满洞。而多石砌古基。不知中和堂在何许也。至王轮寺。寺昔为大刹。今独一殿在。水落石。石在安和洞口。清泉一派。泻出崖窾。其下成小泓。小鱼数百。游泳其底。相与濯足垂竿。日晡。到昭格殿。洞口泉石甚清奇。至本阙古基。基因松岳南麓。厥势甚高。人言初创时。不欲伤地脉。故累石为阶。高皆数十尺。础砌纵横数里。其最据冈上者曰乾德殿。殿门陛级俨然。其下曰威凤楼。其东甃石为堤者曰东池。今为稻畦。其南平衍之地曰毬庭。苍松万株。荟蔚搀天。所谓山呼,赏春,玉烛等亭。皆不可寻。相与吊古遐思。感叹不已。经历林君秀卿。携酒寻至。登乾德殿古址。饮于松间。俗号满月台。丰德训导具继重。携琴来会。日晚将散。大虚,献之。自京而到。留饮数杯而罢。甲申。蓐食。至福灵寺。佛殿有十六罗汉。乃元人所塑。精巧无比。遵天磨西麓。迤北踰桧岭。路上不堪困暍。下马坐溪曲。树阴扶疏。寒流净澈可爱。舀水渍乾糇而饮。自此山蹊险巇。攀缘而升。人马颠踬。到朴渊洞口。洞自昔蒙翳。人不得入。今皆芟刜。遂成大路。渊在天磨,圣居两山之间。两山崒嵂对峙。攒如剑戟。望若画图。山断势阻。峭壁陟绝。削立千仞。上有石潭。潴而为渊。广可数十尺。状如铁钁。水色澄碧。
懒斋集卷之一 第 376H 页
其深不测。而可鉴其底。当心有石突起。可坐数十人。潭水溢为瀑布。落于绝壁。宛若银潢倒挂。喷珠散雪。喧豗岩洞。声如怒霆。可怪可愕。不可殚说。耆之叹曰。不知造物之至此也。若不来观。真瓮中之醯鸡耳。缘崖有虬松倒乘。从者猿▒下窥。发竖魂悸不可近。石上多志游人姓名。谚传昔有朴姓儒。吹笛渊上。为龙女所诱。入潭不返。其妻号泣。投崖而死。故上曰朴渊。下曰姑母潭。高丽文宗。尝登石上。龙振其石。李灵干以祝法鞭龙。渊水尽赤。此即潭心石也。上数十步。有石佛二躯坐岩窦。东曰怛怛朴朴。西曰弩盻夫得。至观音窟寺。即我 太祖潜邸时愿剥。而牧隐作记。寺后有窟深广。中有石大士。故名之。谷中泉石奇绝。而因日晚。不得遍游。寺前有盘石可坐。流水沿回而触石有声。遂携酒酬酢其上。燃松明。写联句。俄而东峰月上。光辉散林壑。照耀如昼。大虚困于索句。横卧石上。磬叔脱巾露顶。散步彷徨。献之抱膝沈吟。若有所思。如晦持觞导饮不已。世源不醉。整襟而坐。具公大醉抚琴。奇态横发。耆之亦操数弄。清雅可听。希仁不觉前膝。子珍亦醉。取琴而弹。颇不中节调。具公曰。凡学艺者。唯无耻则可成。君之琴。终大成矣。一坐绝倒。乙酉。至云居寺。西室有达磨画像。宋孟珙作赞。而元至正间所书也。遂傍山而行。至佛会寺洞口。经历
懒斋集卷之一 第 376L 页
林君。已来候矣。坐柳阴。临流设酌。猎雉兔。网小鳞。剧饮而还。暮过广明寺。寺乃高丽太祖故居。道诜所谓种穄之地。寺前有井。人传龙女所游处也。丙戌。朝雨乍晴。俱轻装短服。出炭岘门。至五冠山洞口。翠崖环拥。石泉潴洄。而踯躅倒影于水者曰花潭。行数十步。有岩屃屃。皱如襞积。奇诡不可状者曰皱岩。崔大尉雪中骑牛处也。东峰有石浮空独立曰鼓岩。至灵通寺。寺在五冠山下。洞府深邃。殿宇宏敞。有古碣。乃文宗子释煦功德碑也。金富轼所制。而吴彦侯所书。寺前有土桥遗址。高丽时。崇信术家言。欲连地脉。故跨涧筑之也。西偏有楼。累石为基。溪流萦回。树阴蓊翳。虽盛暑。爽气袭人。壁上有阳村,真逸,释月窗等诗。还至归法寺前溪。寺乃光宗所创。穆宗为康肇所逼。奉太后执鞚而行。出宿于此。中叶以后。文士聚儒生。每校夏课。赋诗唱名。又辛祦携群妓。来游水中。皆此地也。寺废已久。坏瓦颓垣。无复存者。相与坐川边石上。戏作酒令。罚筹交错。痛饮而还。是日。希仁,具公不从。丁亥。陪留守相公。观猎于龙遁坪。临流张幕。今后。合围而下。争献所获。狼藉于前。暮还太平馆。经历,都事与察访。设宴以饯。适有乐工数人自京而来。皆一时妙手。众乐寥亮铿訇。响彻云霄。酒酣。经历出笺索诗甚苛。各赋一篇以留。戊子。出承济门。行二十馀里。至
懒斋集卷之一 第 377H 页
敬天寺。寺经火。但存一室。庭中有石塔。光莹如玉。高十三层。雕刻十二会相。穷极精巧。殆非人力所造。寺乃元奇皇后愿刹。而塔亦中国人所作。渡海来建于此。当国步臲杌之日。惑于内宠。劳民力。以事无用如此。元祚之不长宜矣。僧出所藏宝珠长幡以示之。珠径数寸。光艳照人。幡亦织金为之。皆当时奇后所施者也。又出脱脱丞相画像。半已脱落。不可辨识。至饼岳南。有行宫故基。即所谓长源亭。岳西数里。断陇低枕海曲。其上平衍。晴莎净绿。有小峰斗绝控海。曰堂头。舟人赛神之所也。碧澜江。自北南入于海。曰礼成江。汉水,洛河交流而西注于海。曰祖江。堂头正据其冲。近则乔桐,江华海上诸岛。庚横出没。远则延安,海州之境首阳诸山。历历可数。是日。云烟淡抹。镜面如拭。南北樯帆。蔽海而来。落日倒射。金涛滉瀁。眼界敞豁。一望无碍。虽君山,洞庭之壮观。想不能过也。丰德郡守宋叔琪与许士谔。来迓设食。肴馔甚丰。各传觞相劝。引满大醉。及暝。向丰德。令人吹笳角前导。火城连亘数里。己丑。磬叔,耆之,子珍。发还京城。献之,太虚。为主人所挽。与士谔观渔于大桥。以事向长湍。壬辰。还京。首尾不满十日。而松京佳胜之地。足迹殆将遍焉。噫。俱以绳墨之身。而得为方外之游。以偿夙昔之愿。岂非吾侪之幸耶。但以役于观览而丧其所守。则
懒斋集卷之一 第 377L 页
古人所戒。吾侪之游。无已太康耶。因纪所历。且志吾辈之过。以自勖耳。
懒斋集卷之一
 [碑铭]
  
文贞公神道碑铭
公讳谌。字君谅。姓金。延安世家。高祖讳涛。当丽季。以文名世。入天朝。登制科。授丘县丞。以亲老辞。既东还。官至密直提学。恭悯眷遇异常。御翰赐号。曰萝葍山人。牧隐作赞。提学生文靖公讳自知。文靖生赠参判讳侅。参判生参议讳友臣。是我 成宗旧时甘盘。平生受 宣陵眷注颇隆。参议聘知郡事李公讳继忠之女。生三子。伯氏即公也。仲氏讳某。字君节。少伯氏三岁。皆养于外祖家。同师共学。皆英达夙成。闭门读书。穷研极探。公之文。酝藉端重。仲氏逸群绝尘。岁戊子成化。仲氏年二十一。中莲榜壮元。公中第三。辛卯。仲氏又擢文科壮元。甲午。公亦中文科。己亥。又擢重试亚元。两公皆文名振世。风彩端雅。人目为双璧。仲氏人品甚高。志气超迈。坦荡明白。表里洞然。为诗文。精到映发。一时侪辈皆景慕。自弘文校理。至直提学。常兼艺文应教。国制。择才高将主文者授之。乃高选也。尝选日本通信使书状官。人皆危之。仲无难色。在海洋遇风涛。死仅一发。舟中皆苍黄叫号。独端坐吟啸自若。其在经筵。论事 上前。危言触讳。 上震怒。左右皆颈缩。噤不出声。独婉辞辨执。回 天霁威。人
懒斋集卷之一 第 378H 页
服其刚直。 成庙深眷重。累加特授。至工曹参议。已感风疾。乞解不许。送医数问證。联赐药饵。经年不效。移上护军长赐廪禄。岁壬子正月。遂不幸。闻者知与不知。莫不叹惜。葬于交河朽栗里。即其外祖茔域。季氏讳诠。字仲伦。少仲氏十岁。亦登己酉科壮元。为弘文典翰。参议公见三子一为亚元。二为壮元入弘文。皆带艺文应教。近古所无也。而高官大爵。荣养兼至。惟公为最。公为人沈静寡言。遇事略不动心。居官执法。不为权贵所挠。历史官,经幄,纳言,吏,户,兵,刑,工五曹。皆有声绩。其为大司宪也。上为方怀墓。立孝思庙。公率台谏。执以为非。  成庙意立。争数日。下僚或有不能堪者。而公庭立十馀日。无倦色。亲自剡章。言甚切至。上问前宪长知母子之情。卿独不知。何也。公对曰。前长。但知有母。不知有父故也。时论伟之。后以副总管。再为大司宪。又抗疏论事。以不获俞允。请辞者再。上慰之曰。卿欲还总府耶。何苦辞为。竟不许。其见重如此。其按岭南也。明于断决。革去弊政。务从宽简。南民大悦。天性简严温毅。不事产业。不近声色。奉参议公至孝。非甚疾病。不废定省。食上而下箸者。无一日非公所进。时节上寿。盛集倡伎。戏舞蹁跹。祭先妣。务丰洁。必及于外祖考妣以为常。周给亲族。无不应其求。苟见其穷。先意施之。皆过其望。平居。整冠
懒斋集卷之一 第 378L 页
肃容。绝口不言时事。尝戒诸侄曰。吾但以浅学。猥至二品。汝曹宜强学力行。又劝读诗书曰。汝辈他日立朝。终身行之。岂特用之科举而已乎。吾少时。粗尝涉猎。而立朝行己。无一近似者。深愧也。其不自满如此。再使天朝。辛勤靡监。积劳成疾。沈绵更寒暑。至壬戌二月壬戌。忽不起。卒之日。言动不乱。左右有垂泪者。公以死生之理譬晓之。却药不服。左右问以后事。但戒诸侄读书。更无言。翛然而逝。公卿士大夫。无不痛惜。上辍朝赙祭。发畿卒治葬事。赠谥文贞公。公娶承旨安质之孙女。无嗣。仲氏孤三。长曰安国。次曰安世。次曰安老。皆幼稚无依。悉收而诲养。无异亲子。到今成立。俱登莲榜。夫人痛无嗣。劝立后。而人亦劝娶妾冀生支嗣。公曰。有嗣之家。未必长享孝祀。有嗣无嗣。天也。吾于天何。安世中子。可干吾家事。卒不立后。公亦葬近于外祖茔域。与仲氏皆在十步之内。生养一室。没同一域。岂非数欤。吾忝伯仲两公莲榜同年。平生交分甚笃。又公之侄安老为家婿。以此通家。知公尤详。故不揆鄙拙。敢书始末。悲夫。岂料吾之衰病。犹存喘息。而公遽尔耶。铭曰。五十八非夭阏。二品资不为卑。揆以仁寿不臻。拟之德位不极。天难知理参差。垂千龄只芳名。一片石吁可惜。
懒斋集卷之一
 [檄书]
  
拟马援征交趾檄(应制。限未中二刻。公居首。)
懒斋集卷之一 第 379H 页
盖闻明主禁暴而除乱。圣人用夏而变夷。黔黎被祸而不救则非仁。蛮夷相残而不击则非武。曩者。炎祚中废。汉鼎潜移。大盗根据乎中原。戎狄交侵乎四域。皇帝。宗室之胄。神人属心。至仁轶乎羲皇。神略迈于汤武。龙兴宛洛。虎视关中。手握瑶图。应百六之会。首出庶物。登九五之尊。摧劲敌于昆阳。馀威振乎犀象。迎巨猾于熊耳。积甲拟于丘山。攻无坚城。战无强敌。遂西平陇蜀。东破燕齐。殊俗争修梯航。旧物尽归版籍。独尔交趾女子。窃据一州之地。跳梁五溪之间。不戒苗民之窜分。敢希尉佗之馀烈。恃其重关之险。盗弄潢池之兵。虔刘我士民。侵轶我海宇。边圉孔棘。虽由将帅之无良。天诛自干。抑亦尔曹之乐祸。伏波将军臣援。受天子之严命。奉大汉之威灵。骑士如林。猛将如雨。颁声振而北风动。剑气横而南斗平。旌旗舞于半天。鼓角轰于大地。陆由兖县。水由壶头。直指南荒。期报北极。正如覆沧海而注熛炭。何异举炎火而焚飞蓬。但以圣人恶教而好生。王师有征而无战。虽或犬羊之可丑。尚念玉石之俱焚。姑戢如熊之师。以待含璧之举。尔其审众寡之势。察存亡之几。泥首军门。输诚宸阙。则福及黎庶。庆流子孙。若或昧于逆顺之几。暗于夷夏之分。奋攘螗臂。敢拒鹰扬。则罪恶滔天。祸败涂地。身膏鈇锧之上。死为凶逆之魂。可不戒哉。
懒斋集卷之一
 [疏]
  
懒斋集卷之一 第 379L 页
弘文馆艺文馆合司上疏
伏以 主上殿下。近以雨土。 下教求言。臣等谨按前史。或称蔽贤之应。或称劳民之应。或称不肖者食禄之应。以此观之。则雨土非细故也。而灾不虚发。宜殿下之惕虑而欲闻时弊。以答 天谴也。 朝廷之上。闾巷之间。细微之事。害政病民者。盖亦多矣。难以尽言。固当先其急后其缓。举其大略其细。以论豺狼。而姑置狐狸可乎。臣等伏闻今月二十一日。 经筵台谏。启请数事。皆得蒙 允。都承旨任士洪。论驳于外。又托公事。亲入密 启。臣等伏闻士洪所言。皆古奸臣之语。而 殿下所答。皆圣帝明王之训。臣等为殿下不胜拜贺。为士洪不胜痛愤。夫灾变之出。古人以谓天心仁爱人君者。以其能侧身修行也。故虽日月之食。皆有常度。而圣人书之春秋。以为大变。则人君不可以常事忽之也。且有天之灾。有地之灾。有人之灾。日月星辰风雨水火昆虫草木之现异于上。告变于下。贻害于民。而骇人心目者。皆可谓灾。故古之圣王。兢兢业业。不以灾小而不戒。况所遇之灾如是乎。大抵忠臣之心。惟恐人君不畏灾异。如魏相之以逆贼风雨告宣帝。是也。奸臣之心。惟恐人君知畏灾异。如杨国忠谓霖雨不害稼。以欺明皇。是也。 殿下有尧,汤警惧 德。而士洪不能导 殿下如二圣。而
懒斋集卷之一 第 380H 页
欲导 殿下如明皇。臣等不胜痛愤。谨条列而陈之。今者。禾才发苗。麦未登场。时之丰歉。未可预知。而士洪乃曰。年将有秋。麦则甚美。铺张丰饶。以悦 殿下。雨土未几。加之以火起。民家延烧数百。屡有灾变。 圣躬惕厉。台谏请行酒禁。而士洪乃曰。庆云氛祲。陨星雨土。皆运数适然。人家连接。不谨失火。风乱延烧。无足怪焉。不须侧身修省以禁酒也。此则王安石三不足之说也。士洪既预言来秋之有成。以媚 殿下。又以天变人灾。为不足惧。以欺 殿下。未审士洪之所以自处者。奸臣乎。忠臣乎。其待 殿下以圣主乎。暗主乎。臣等闻之。不胜痛愤。夫文武之道。不可废也。而帝王则以道德仁义为文。威断勇决为武。未闻以汉武之手搏猛兽。隋炀之词藻华丽。为文武也。顷者。殿下屡制诗章。臣景祐 启以人君不可示人以艺。殿下深以为然。命撤悬板。近日观射。 殿下与宗亲𣕃射。而台谏亦以为大阳不可下同万物。人君不可兴臣下较其胜负。此言亦甚有理。而士洪乃曰。 殿下制诗则台谏以为不可。 亲射则以为不可。然则文武之道。其可废乎。欲以此激怒 殿下。此乃所以排摈台谏之术。而乃以 制诗亲射。为 殿下之文武。何待 殿下之浅乎。近者士风不美。贪富之馀。奢侈转甚。宫室之制。竞尚壮丽。故国家定其间数。而法
懒斋集卷之一 第 380L 页
之不行。自贵近始。小公主之家。嫌其间数之少。皆为七梁四楹之制。僭拟宫阙。而比之便殿。抑又过之。都人士女。莫不骇叹。大臣郑昌孙,洪应及台谏于 经筵。论其僭侈。请定尺数。而 殿下即从其言。则是尺数之法。由于小公主之家。而小公主之家。乃士洪之子光载之家也。士洪乃偃蹇骄抗。不以为嫌。即 启曰。间数已定。不必更定尺数。且奸谋难测。此法虽立。必有法外之巧造者。所谓奸谋难测。法外之巧造者。乃所以自状其子之家也。呜呼。以其子之家之故。 殿下欲立法。以杜僭拟之端。而士洪敢论驳。欲沮阁不行。其轻 殿下而无忌惮。亦甚矣。臣等闻之。不胜痛愤。台谏者。人主之耳目。国家之元气也。若言路塞则耳目蔽。而元气索。其能久乎。故圣主必虚心以从之。和颜色而接之。使人人皆得尽其怀。所言当则取之。虽不中。亦不罪之。以天下之视听。为己之视听。外间之事。无不周知。而奸臣无所操弄于其间。若以忠言苦口。始虽勉从。而终不能堪。或以细碎谴之。不情责之则雷霆万钧之下。言则有罪。不言则免祸。又安知我言之必中君上。而敢开口药石之乎。如是而内外阻隔。堂上远于千里。堂下远于万里。阙门之外。生民休戚。国家利病。人君皆不得知。然后奸臣乘间。窃弄威福。斥去异己。招引党类。以成大祸。 殿下即位以来。
懒斋集卷之一 第 381H 页
从谏如流。言虽不当。亦无受罪。三韩臣庶。莫不欢忻忭悦。以为不世出之 主。而翘首企足。想望太平之治也。士洪密 启曰。近日台谏。言事甚易。不可尽从。如其言之不中。当示之以谴责之意。可也。呜呼。此乃亡国之言。赵高,李林甫,仇士良之所尝为。而敢为 殿下忍言者。其心不难知也。 国家不任三公六曹之事。皆总于政院。而士洪身为其长。一国之权。多在其手。欲揽威福。横恣无忌。而恐有议己者。欲先蔽 殿下之聪明。使台谏莫敢言其过。思之百计。未得其隙。近因 殿下累次观射。而台谏或请禁酒。或言耦射之失。士洪以小人之心。窥 殿下之心。为必厌苦其烦矣。于是。投间密奏。排斥台谏。欲以中 殿下而试其意焉。臣等深喜 殿下所答之言。即尧,舜之言。而亦恨其时不能即 命科罪。以快臣民之愤也。臣等窃意 殿下聪明圣智。灼知邪正。岂如明皇知林甫之奸而不能去也。而至今未去者。以为台谏侍从必有言者。而待之欤。金守温妖邪无行。身为宰相。而至欲剃发出家。以遵无父无君之教。其不可以入圣门。而坐明伦堂。以参盛礼。亦明矣。台谏论之。而 殿下嘉纳。是诚辟异端。崇正道之盛心也。士洪乃以守温。为可参宴。台谏为不可论驳。臣等以谓此言。亦非右守温而发也。专为摈斥台谏而言也。臣安琛,臣景祐
懒斋集卷之一 第 381L 页
等。前日与士洪。同为台官。士洪于平日。约曰。若有可启之事。不必同僚共议。当于经筵朝参。虽独 启可也。臣安琛等。辄因事独 启。而退语同僚。则士洪必曰甚善。及臣安琛与仇子平。论其子之家之事。士洪乃愤怒。往诱大司宪李崇元。即令两司。皆会朝房。一一面责其独 启之非。而并责其子之家之事。其心以为台谏受面责。则坐迁例也。故欲以此一网打尽。而幸赖 殿下之明。臣等与士洪一时别叙。而臣等得侍经幄。以至今日。当其 亲问之时。士洪欲掩其迹。敢以约束为名。而欺罔 天聪。若真约束。则何不于本司。而必令两司一会乎。自古岂有两司合坐朝房。一一面责而云约束者乎。此乃欺 殿下之言。而凡言之属己者。皆欲摈之之术也。其为恶无忌。不惮众论。以轻朝廷。亦甚矣。真开国以来未有如此之奸也。而人畏势焰。莫有议其是非者。故别叙未几。 殿下复置喉舌之地。是 殿下至今犹未之悟也。自古人君之用小人。初岂以为小人而用之哉。以为有才有德。可以亲信。或以大奸佞。为忠为直。而付以大权。一有忠愤激烈。不忍坐视。而抗章论列者。人君或以居下讪上非之。大臣或以邀名沽直斥之。为奸臣者。亦不自省躬。反以言者为有嫌。为诬陷。百计巧饰。眩惑上聪。故疏远之言。无自而人。遂至于败国而后已。
懒斋集卷之一 第 382H 页
其实以传万世。而反虑势位难动。忧谗畏祸。不以上闻。则臣等负国之罪大矣。敢以书闻。无任激切屏营。谨上言。
懒斋集卷之一
 [行状]
  
私淑斋行状
公讳希孟。字景醇。晋州右姓。高祖。高丽重大匡凤山君,谥文敬,讳君宝。曾祖。门下赞成事谥恭穆讳蓍。祖。东北面都巡问使,讳淮伯,号通亭。考。知敦宁府事,谥戴慜,讳硕德,号玩易斋。戴慜娶领议政谥安孝公沈温之女。于永乐甲辰正月庚辰。生公。安孝公。即我 昭宪王后皇考也。公内外门阑赫赫。朱紫满朝。才免髫稚。皆登仕版。公自少专意读书。不事他技。性又聪慧。一览辄记。年十二。斯文先生金礼蒙。见公于山房。奇之。寺前有古木。即占韵口号。公应声曰。一株古木带春风。独立空山杳霭中。想得年年花雨后。几枝零落几枝红。金先生叹赏不已。年十八。中司马试。公虽长纨绮。不以爵禄介于怀。年二十四。犹布衣抱屈。时。国家聚门荫子弟。设忠顺卫。仕路颇捷。戴慜谓公曰。汝年踰弱冠。功名难必。可属此卫。公对曰。皓首穷经。儒者分内事。敢为一资一级。伍于陛楯之列。戴慜喜曰。吾试汝志耳。是年秋。擢别试第一名。时。 昭宪王后已宾天。 世宗喜谓 世祖曰。王后若在。恩数必重。乃赐表里。恩遇甚隆。累历清要。皆兼馆职。公起自儒素。骤登宦途。居官莅职。人服其老成。朝廷。皆以公辅期之。
懒斋集卷之一 第 382L 页
历吏,礼曹参议。升中枢院副使。以进贺使赴帝京。华士闻公善属文。求诗者云集。先是。公兄仁斋如京。文章书画。大为华士所称赏。及见公文雅。相与叹服。后见我国使臣。必问姜宰相兄弟安在。历吏,礼曹参判,世子宾客。擢礼曹判书兼知成均馆事。盖典文衡也。时。 世祖设拔英,登俊科。以试文臣。公中拔英第三。登俊第二。 世祖日接儒臣。论治道。仍赐酒。诸公醉后。庸或不谨。公终日侍筵。无懈色。 世祖益重焉。尝品题诸臣曰。予有臣三第一。韩继禧则微妙第一。卢思慎则豁达第一。姜希孟则刚明第一也。 世祖不豫。公入侍侧。昼夜不离。及 上疾瘳。宠锡便蕃。赐内帑犀带。仍加崇政。已而移刑曹判书。时。盗贼肆行畿甸之内。劫略无虚日。公治狱严明。奸徒窜伏。踰年而京狱空虚。旧例狱空则 启之。必有恩命。郎官请启空狱。公深拒之曰。若非皋陶淑问。安敢居此耶。僚佐愧服。先是。公启兵曹判书南怡非端人。不宜典兵。怡果谋不轨。伏辜。赐翊戴功臣号。封晋山君兼经筵春秋馆事。修 世祖,睿宗两朝实录。今 上即位。赐纯诚明亮佐理功臣之号。寻为永安道观察使。高灵君申叔舟启曰。希孟。帷幄之臣。不宜外补。命改之。未几。擢拜兵曹判书。历判中枢府事,吏曹判书。倚任甚重。有奸人忌公者。作匿名书。假称生员李元佐之名。投
懒斋集卷之一 第 383H 页
大内。毁谤万段。时。 世子来寓公第。 上即命世子侍宦刘孙。 御书敦谕。至有予不疑卿。卿莫疑我之言。公奉阅感泣。即诣 阙称谢。朝野闻之。莫不骇愕。上亦震怒。布告中外。悬赏购捕。奸人竟不获。公自遭毁谤。益厌权要。再三上书辞职。 上不允曰。今若递卿。奸计得行矣。委任益加。累历判敦宁。升左赞成。成化十九年二月。以疾卒于正寝。年六十。讣闻。辍朝二日。赠谥文良公。赙赠倍加常例。公恭谨慎密。当官莅职。动合事宜。勤学强记。博览经史。多识典故。参定礼制。为文章。精深雅古。操纸立就。一时老手。皆推让于公。待人接物。浑是和气。谈论古今。霏霏如锯屑。听之终日不厌。待亲戚不以亲疏。遇故旧不以穷达。笃于友爱。处兄弟姊妹间。欢欣愉悦。出于至情。学问之暇。兼治医术。父母有疾。遍阅诸方。手剂以进。戴慜感风疾。十年弥留。公侍药不懈。宗族叹其至孝。通亭,玩易斋,仁斋。皆以文章高雅鸣于世。至于公。尤著其美。人皆称之。公尝自号私淑斋。或号云松居士。或号无为千。或号菊坞。或号万松冈云。公娶观察使安崇孝之女。生二男四女。男长曰龟孙。登己亥年文科别试。今为司饔院正。次曰鹤孙。今为内赡寺主簿。女长适正言成世明。次适别提金诚童。次适幼学申濂。次幼。侧室。生二男一女。男长曰鳌孙。次曰螽孙。馀幼。院正。娶尚州
懒斋集卷之一 第 383L 页
牧使宋遥年之女。主簿。娶观察使申㴐之女。生四男二女。男长曰永寿。次曰享寿。馀皆幼。
懒斋集卷之一
 [策]
  
[强柔之道]
   问。强柔者。人君之道也。汉文帝。以柔而治。元帝。以柔而衰。唐太宗。以明而兴。宣宗。以明而衰。晋武伐吴。以断而胜。符(一作苻)坚伐晋。以断而败。强柔之道同。而成败之迹不同。何也。
对。执事先生。发策秋围。首举强柔之道。以及汉唐晋秦之事。欲闻治乱之迹。愚也营窗末学。何足以知之。虽然。刍荛之言。圣人择焉。敢不悉心以对。窃谓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此言强之不可不用也。孔子曰。宽则得众。此言柔之不可不用也。书曰。宽而有制。从容以和。传曰。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此则强柔之不可不兼用也。是故。强柔俱用则天下治。强柔俱无则天下乱。专用柔则刑政衰。专用强则人民残。虽其天下之生已久。治乱之迹不一。而究厥所由。不外是矣。曰若稽古汉文。宽弘恻怛。慈祥仁恕。不以严威为政。专以德化抚民。见刑罚之重。而命除肉刑。值吴王之叛。而赐以几杖。至于委将帅之任。则都尉得以拒乘舆之行。辨嫡妾之分。则小臣得以撤夫人之席。此柔之至矣。而天下治。元帝。遵文武之行。守盈成之业。多才多艺。善于书史。宽弘遇下。出于恭俭。号令温雅。有古之风。而汉业始
懒斋集卷之一 第 384H 页
衰。若夫唐太宗。以英明盖世之资。恶其奸伪之欺罔。欲以明辨而为治。博求贤能。修明庶政。以天下之耳目。为己之视听。以天下之心志。为己之思虑。群臣之邪正。帝为明鉴以照之。小民之艰难。帝为日月以临之。至于臣下之进祥瑞。则虑其百姓之愁怨。弓矢之未得精。则知其治道之未精。四夷宾服。而以强盛自惧。士及誉树。而以谀佞折之。此则明之至矣。而唐室用以昌焉。宣宗。继太宗之后。精于听断。而以察为明。用法无私。而从谏如流。爱惜官爵。而节俭惠民。亦可谓英明之主。而唐室因而衰焉。至于晋武。承祖宗之业。受魏室之禅。并吞蜀汉。而又欲取全吴之地。遣王浚,杜预等。大举舟师。顺流而下。四面而攻之。遂使铁锁沈于江底。降旗出于石头。可谓断之至矣。而终成混一之功。符(一作苻)坚。起自北方。荐食中原。吞灭燕凉。已得天下十分之九。而乃谓东南一隅。未沾王化。欲为并吞之计。虽王景略临终之言。阳平公三难之谏。皆不听焉。而内自断之。责其臣下之不通。则可谓断之至矣。而卒之淝水之战。全师溃散。身且不保。以此观之。文帝,元帝之柔逊同矣。而治乱殊迹。太宗,宣宗之强明同矣。而兴衰有异。晋武,符(一作苻)坚之能断同矣。而成败不同。此则历代行事之大者。诚有如执事之所疑也。愚请得以陈之。夫强柔之道。虽是人君之德。而强柔之
懒斋集卷之一 第 384L 页
用。不可执一论也。盖强于所当强则治。柔于所当柔则兴。断于所当断则成。反是者。难乎免于乱亡之祸矣。是以。文帝当秦政苛急之后。承高祖百战之馀。天下之人。呻吟者未绝。疮痍者甫起。当此之时。若专用刚而制之以政刑。则天下将何以治之。文帝深知是理。不以强克。而务施德化。故民之化之也。如饥者之易食。渴者之易饮。此其所以烟火万里。家给人足。而比之于成,康者也。虽然。文帝岂专于柔者哉。虽恬静渊默。而躬骑射之习。虽勤恤民隐。而调集良家之子弟。及其凶奴犯境。则亲御六飞。锐志雪耻。人臣逆命。则虽其至亲。皆得以诛之。此则刚明之德。隐然在于柔逊之中矣。元帝。当汉室衰微之际。德礼不举。刑政不肃。是犹御委其辔。马骀其衔。不可清和銮。调节奏之时。而乃欲以柔道治之。牵制文义。优游不断。虽用明经之士。而王吉,贡禹敷奏之言。皆后其所先。先其所后。故谗佞用权。外戚恣横。而汉等衰焉。此则知有文帝之柔。而不知有文帝之刚者也。太宗。当隋室之末。教化陵夷。风俗颓败。则岂可专用柔道乎。于是。施之以德教。齐之以刑政。察之以刚明。故朝廷严肃。而海内清明。使斗米三钱。而道不拾遗。此则刚明而治也。虽然。太宗岂专于刚者哉。定律则除断趾之刑。杀人则为五覆之奏。听魏徵仁义之言。而爱民之政。稽
懒斋集卷之一 第 385H 页
诸史可见。此则仁恕之意。隐然在于刚明之中矣。宣宗。当藩镇大乱之后。天下未宁。生民疲弊。不可急之以刑政。而乃不务宽裕之政。但以聪察为明。虽听纳规谏。而性实猜忌。虽吝惜官爵。而人多侥倖。有矜己自善之心。而无宽弘深沈之量。有综核操切之弊。而无优游和易之乐。此则知有太宗之英明。而不知有太宗之仁恕。以至于衰微也。至若晋武帝。受魏室之禅。缵禹旧服。而财用雄富。兵力既足。则是正混一之时。而江淮之险。不如剑阁。孙皓之暴。过于桀,纣。至为凿目剥面之刑。而南方之民。陷于涂炭之中。则一举而灭之。不亦宜乎。此乃能断而取胜者也。符(一作苻)坚。以胡羯之人。窃据神州。而为囊括之计。誇百万之众。发投鞭之语。顾谓三吴之地在于目中。殊不知晋虽微弱。而乘舆无甚失德。群臣尽忠于内。不可以遽取。而乃犯天时。御疲民。以攻无衅之国。此其所以十倍之众而败于谢玄之偏师也。古人云。师出无名。事故不成。岂不信欤。由是观之。庸暗之主。多失于优游。明察之君。多伤于辨急。若夫备刚柔之德。兼宽猛之政。古今天下。岂可多得乎。吾于汉得文帝。于唐得太宗而已。向使元帝兼行文帝之刚明。则汉室岂至于遽衰哉。使宣宗并守太宗之仁恕。则唐祚岂至于微弱哉。使符(一作苻)坚知天命民心之去就。而不为无名之举。则秦国
懒斋集卷之一 第 385L 页
岂至于灭亡哉。惟其不当柔而柔。不当刚而刚。不当断而断。以至于衰亡。不亦悲乎。噫。世之人主。当苛急之后。则施之以柔逊。当颓微之际。则矫之以明察。以刚明为药石而治其乱。以柔逊为粱肉而酿其治。则其于为国乎。何有。谨对。
[鬼神,巫觋,卜筮,谈命,地理,风水]
  问。鬼神,巫觋,卜筮,谈命,地理,风水。
对。执事先生。发策秋围。首举鬼神之道。以及风水之说而乃曰。儒者所当讲也。其问其意。岂无谓欤。窃谓鬼神者。阴阳之所以行也。卜筮者。吉凶之所以辨也。地理者。圣人之所以视民利。为之奠居者也。奈何圣人示之以正。而后世继之以邪。圣人示之以常。而后世继之以茫昧之说。于是乎有巫觋之风。于是乎有谈命之说。于是乎有风水之言乎。此乃邪说之殄行。正道之蓁芜。风俗之不美。士习之不正。诚如执事所以发问。而愚生之所当陈者也。以鬼神一事言之。神者。阳之灵也。鬼者。阴之灵也。则凡物之纷纷总总盈于两间者。孰非造化之为也。是故。春夏秋冬。寒暑昼夜。皆其所为也。风雨霜露。雷霆霹雳。皆其所为也。呼吸屈伸。盈虚消息。亦莫非是理之所使也。此则鬼神之全体。二气之良能。而山川之神。亦岂外于是哉。若其慎终追远之道。报本反始之仁。莫不在于祭先祖。则天子之祭宗庙。大夫之祭家庙。士之祭先祖。莫非所
懒斋集卷之一 第 386H 页
当祭之神。而临之在上。质之在傍。降福降灾。各以其类。故齐明盛服。以承祭祀。而以介景福。此则鬼神之一端。而盘庚之所谓崇降罪疾。周公之所谓能祀鬼神者。皆为是也。至于花月之妖。石木之怪。啸于梁而有声。窥其室而无睹者。是乃天地间一妖怪耳。岂可谓二气之良能乎。乃何后世之人。谄事不当祭之神。以求侥倖之福禄。今之士夫夫之家。亦惑于巫觋之妖诞。信之深。事之笃。陷于流俗。而恬不为怪欤。子曰。丘之祷久矣。记曰。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无福。然则巫觋之风。岂其可乎。以卜筮一事言之。龟曰卜。蓍曰筮。皆天下至神之物。而以至诚之道。可以前知。故凡有稽疑。皆托蓍龟。以占吉凶焉。此皆至正之道。非若后世之怪怪也。乃何后世之人。不求于常。而求于隐怪。至有三命之说。而今之谈命者。皆以是为数。而多其书。繁其说。谓人之寿夭福禄。皆系于生日月之如何耳。嗟夫。人受天地之理以为性。禀天地之气以为形。而得其清者为圣人。得其浊者为愚人。故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名。必得其禄。必得其寿。而栽者则培之。倾者则覆之。莫不各因其才而笃焉。岂如今谈命者之言欤。若其颜渊之夭。盗蹠之寿。孔子之不得位。则皆出于变耳。岂其常道欤。而况同年同禄。贵贱悬殊。共命共胎。寿夭更异。则禄命之不验。
懒斋集卷之一 第 386L 页
亦已明矣。吕子曰。长平坑卒。不必共犯三刑。南阳贵士。何必俱当六合。此古今不易之确论也。然则谈命之说。岂可信乎。以地理一事言之。先王之建都也。或观其道路之惟均。以为天下会同之所。或观其土地之肥瘠。以为民生奠居之利。故周公之营洛邑。宅中图沿。而乃卜涧水东,瀍水西。无不利焉。则其所卜者可知矣。公刘之徙豳。相其原隰。观其流泉。而察阴阳寒暖之气。以为永久之计。则其所利者可见矣。此则皆关人事之利害。而初不计山川之向背也。乃何西汉之后。创为风水之说。而今之言地理者。专以山川向背为言。至有龙头龙耳之说。谓人之吉凶祸福。皆系于地利之如何耳。至于葬时。皆用风水之法。当哀痛躄踊之时而择地选时。以希后日之富贵。则伤风败俗。莫此为甚。嗟夫。山川之流峙。穷天地不变。而人事之治乱得失。万万不同。故长安之地。秦皇建都。二世而亡。汉高开基。历年悠久。洛阳之地。光武建都。以致永久。而隋文开基。才及三世。此则已然之明效也。易曰。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然则运祚之长短。国家之祸福。皆系于民心天命之去就。而民心天命之去就。岂在于善不善之外哉。世之人。莫此之顾。不求于己。而求之于渺茫之际。岂不悲哉。而况古之葬者。皆于国都之北。而兆域有常处。则不观于
懒斋集卷之一 第 387H 页
风水亦明矣。然则地理之说。岂可信哉。由是观之。古之所谓鬼神者。天地之正气耳。后之所谓巫觋者。谄鬼之资耳。古之所谓卜筮者。吉凶之先见耳。后之所谓谈命者。妖诞之说耳。古之所谓地理者。观其人事之利害耳。今之所谓风水者。观其山川之向背耳。惟其幽怪之求。而不求于昭明正大之理。故更千百代。未有明效。然而盛行于世而不废。何哉。凡以教化不立。而习俗之所致也。吕氏曰。治世。公道昭明。民晓然知祸福之所由。不求杳茫冥昧之间。然则为今之计。莫若明教化。以革巫觋之风。则人知敬事家庙。而不祭淫邪之鬼矣。明教化。以革谈命之说。则人皆顺受其正。而不信茫昧之言矣。明教化。以革风水之言。则人皆修善作福。而不求侥倖之福矣。呜呼。上之人。修显明之理。使人不惑于茫昧之说。辅经常之道。使人皆知其天理之正。则巫觋也。谈命也。风水也。岂能行于世也。诚有望于圣君贤相也。愚之所见如是。幸进而教之。
[问保邦备边]
  问保邦备边
臣对。恭惟我 主上殿下。涣发德音。进臣等于庭。策以保邦备边之要。臣职在铅椠。军旅之事。未之学也。然于保邦制治之方。窃尝讲诸师友矣。敢不对扬圣问之万一。臣伏读圣策曰。予以寡昧止未得其要。此敬戒无虞。绸缪未雨之盛心也。 殿下以圣神之资。
懒斋集卷之一 第 387L 页
操可致之势。何为而不成。何欲而不遂。在加之意耳。臣伏读圣策曰。顾惟我国止刍粟抑何如耶。臣闻将者。国家之爪牙也。将得其人。则虽弱必强。赵有廉颇,李牧而胡人不敢南牧。是也。将不得其人。则虽强必弱。赵括以四十万众。尽抗于长乎。是也。其在东国。有乙支文德。有如姜邯赞之徒。能以千百之众。抗中国百万之师。制鸱张难制之虏。其所以制胜克敌之方。何可少耶。此非将得其人之效耶。今建州毛怜。人面兽心。搆衅结怨。狺然于边境。 国家尝应天朝徵师之诏。特遣偏师。覆其巢穴。而且被虏唐人之来投者。一一解送。其所以攘夷狄。尊 王室之义。一举而两得矣。然脱有边尘一起。如契丹,蒙古之祸。则将何以御之。诚不可不虑也。臣闻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何况我国壤地数千里之广耶。如乙支文德,姜邯赞之徒。古亦有其人矣。今独无其人乎。在用之之如何耳。若夫刍粟之费。有司存焉。临机措办。有馀裕矣。臣不敢逆料而臆说也。臣伏读圣策曰。岛夷之患止孰缓而孰急欤。臣谓岛夷之祸。极于丽季。不有我 太祖之神武。生民之涂炭。宁有既耶。智异之战。云峰之捷。克清大憝。靖夷大东。诚千载未有之功也。开国以来。向风慕义。投诚纳款。受廛为氓。散处诸浦。厥数渐多。诚如晋之处戎于内也。江统之论。郭钦之策。可以鉴矣。臣
懒斋集卷之一 第 388H 页
谓天下之事。人之所共见者。势似急而实轻。人之所不能见者。势似缓而实重。势似急而实轻者。易图。势似缓而实重者。难图。故明者。见人之所不能见。而图难于其易。故向之所谓难图者。常不至于难图矣。臣谓北虏。虽强悍难服。关防甚峻。城障亦固。固未易长驱而深入矣。此臣前所谓势似急。而实轻者也。岛夷。虽蕞尔小丑。处于塞内。无关防城障之严。怀羊狠狼贪之心。是犹痈疽结于心腹。终于溃败而后已。岂不深可畏也哉。臣愿 殿下。察轻重缓急之势。虑患于未萌。图难于其易。宣谕岛主。除前约六十户外。悉令刷还。申加禁约。无使滋蔓。国家之福也。臣伏读圣策曰。用兵之道止五德兼脩乎。臣谓兵之勇怯。系乎将。故天下无必胜之兵。有不可败之将。盖非智则不可以应变。非信则不可以训人。非仁则不可以抚士。非勇则不可以震众。非威则不可以服卒。此将之五德者然也。勇将不如智将。智将不如德将。德将者。兼五德而一之者也。考之于古。周公旦,太公望。是也。自此以降。代各有将。如韩,白,卫,霍之徒。垂名后世。然徒得其一。未得其二。何足议于其间哉。伏惟 殿下。并用文武。留心戎略。策其才于暇逸之际。养其气于升平之时。或畜之于宿卫。如汉人羽林之选。或擢之于科目。如唐人武举之制。或要职剧任以试之。或高官厚
懒斋集卷之一 第 388L 页
爵以宠之。其所以策励之者。蔑以加矣。将见禁中。颇,牧于于焉而辈出矣。何暇拊髀而称叹乎。臣伏读圣策曰。古之帝王。将将为难止悉心以对。臣闻古称善将将者。莫若汉祖。然御之以术数。故虽得韩,彭之功。终受韩,彭之祸。焉足为 殿下导哉。诗曰。维尚师父。时维鹰扬。又曰。方叔元老。克壮厥猷。夫尚父之鹰扬。方叔之壮猷。诚万世之良将也。武王,宣王之所以将将之术。岂有他道欤。臣愿 殿下。潜心圣学。缉熙单心。行宣王侧身之道。以承武王无竞之烈。则回周道于东方矣。岂特能将将而已。能备边而已哉。臣诚愚昧。不足以奉 圣对。臣谨对。
[养民均赋弭盗]
  王若曰。予承先业。思有以继志述事。而未得其道。窃念为政莫如养民。年不至凶。而民食不裕。何欤。将由徵敛无节欤。三农失时欤。赈救无术欤。裕民莫如均赋。赋非不均也。而民苦输纳。何欤。将由所收不因所产欤。所产不足支所收欤。安民莫如弭盗。法非不严也。而成群之盗。剿掠居民。何欤。将由弭盗之法。不密欤。官吏慢于奉法。而遂使滋蔓至此欤。必有救之之术。子大夫其悉陈之。
臣对。臣闻有志者。事竟成。人主之致治。莫先于立志。故善观人主之治者。必先观其志。夫人主。以能致之资。
懒斋集卷之一 第 389H 页
操可致之势。所欲无不成。所图无不获。以求乎天而天应之。以求乎人而人从之。是故。三王之志。在乎王天下。则王者之规模自定。五伯之志。惟在乎伯。则其规模。亦在于伯耳。今我 主上殿下。初登宝位。孜孜图治。乃进臣等于庭。策以养民,均赋,弭盗。为初政之急务。猗欤休哉。 殿下此志。可与四三王。可与六五帝。而一国之福也。万民之幸也。臣虽愚昧。敢不悉心以对 殿下之休命乎。臣伏读圣策曰。予承先业止未得其道。臣闻凡人之立志。莫先于孝。而王者之大孝。惟在于善继志善述事耳。窃惟我 太祖大王。当丽季颓靡之际。生民涂炭之日。应天顺人。肇基王业。慄慄危惧。夙夜匪懈。而其志则惟在于民事。故凡所以养民,均赋,弭盗之政。靡不毕举。而生民被泽。国家升平。以及 世宗,世祖。持盈守成。以兴礼乐。而世道雍熙矣。今我 殿下承祖宗之业。当谅阴之日。恭默思道。而其志则亦在乎民事。故凡所以养民,裕民,安民之策。于 圣虑计之熟矣。而乃曰。未得其道。臣有以见 殿下求治之心切矣。臣伏读圣策曰。为政莫如养民止赈救无术欤。臣闻国依于民。民依于食。则民者。国之本也。食者。民之天也。故古之圣王。莫不以民事为重。其曰食哉惟时。其曰视民如伤者。此虞舜,周文之所以为圣王也。其或节俭爱民。其或力行仁义
懒斋集卷之一 第 389L 页
者。此汉文,唐宗之所以为贤君也。今 殿下当初政之日。拳拳于牧民之政。则虽舜,文之心。亦不过此。区区汉唐。不可同年而语矣。奈之何未九年七年之水旱。而下民或伤于艰食也。徵敛之无即而然欤。三农之失时而然欤。赈救之无术而然欤。国家制赋有恒。制用有节。则岂可谓徵敛之无节乎。守令承劝农之命。行劝农之政。则岂可谓三农之失时乎。设义仓,社仓。而赈穷乏之民。则岂可谓赈救之无术乎。其故在下之人不能体圣上之意。所谓守令者。不能得徵敛之道。而奸吏为滥取之资。不能尽劝课之道。而或有徭役之妄兴。不能得敛散之宜。而贫穷者无所仰贷。则圣上养民之意安在乎。此则守令之罪也。臣闻富弼之在青州。活民饥者甚众。朱子之守南康也。一邑受其赐。 殿下诚得如此之人。而使任守令之职。则何患乎徵敛之无节。三农之失时。赈救之无术乎。臣伏读圣策曰。裕民莫如均赋止不足支所收欤。臣闻先王之制赋也。各因其土地之所宜。以为多寡之数。故青州之贡。与豫州异。杨州之贡。与雍州不同。其常赋之数。则或助或彻。皆以什一为常。此贡赋之所以惟均。而生民之所以遂业也。我国家山川狭隘。虽不能复井田之制。而其实皆什一也。则可谓赋敛之薄也。因水陆之宜。而观其某物之产某州。则为常贡焉。
懒斋集卷之一 第 390H 页
某郡之产某物。则为定赋焉。则亦可谓所收之因所产矣。然而下民或伤于输纳。何也。此亦守令之不得其人而然也。大抵凡物。有产于古而不产于今。有不产于古而产于今者。故荆,杨之地。三代以上。为要荒之地。而后世为财赋之所出。至于我国家。何独不然。古之所产而今之不产。无足怪矣。而守令不能以报奏。而视古为例。不税其所产。而责其所无。是犹求萍于中逵。而植橘于江北也。小民安得不为之困苦乎。臣闻制民之产。在乎法。推以行之。在乎人。 殿诚能择人而任守令之职。各因其土而更定贡赋。又能体圣上仁民之心。而取之有其制。则何患乎所收之不因所产。而下民之苦于输纳乎。臣伏读圣策曰。安民莫若弭盗止遂使滋蔓至此欤。臣闻盗贼之兴。其来尚矣。虽唐虞三代之时。固不能无也。在乎弭之之得其道耳。我国家圣圣相承。勤恤民隐。而既庶既富。家给人足。则弭盗之方。可谓得其本矣。而间有盗窃而摘发者。则严刑以罪之。不数赦以纵其恶。则亦可谓法之严矣。然而成群之盗。摽掠居民。以干邦宪。而以动圣上之虑。何也。臣闻全罗之盗。啸群聚侣于月出之山。昼则潜形匿迹。夜则伤人劫人。至为南方之巨害。此非细故。而所谓守令者。既不能尽字牧之任。弭之于未然。又不能行便宜之政。救之于已然。此亦在
懒斋集卷之一 第 390L 页
下之罪也。为今之计。莫若择守令如虞诩者。使任弭盗之责。施之以德化而晓喻上意。则不必严刑而盗自弭矣。何患乎滋蔓而救之之无术乎。 殿下于篇终。又教之曰。必有救之之术。臣闻汉宣帝尝曰。小民之所以安于田里。而无愁叹之声者。政平讼理也。与我共理者。其惟良二千石乎。夫民食之足。贡赋之均。盗赋之弭。皆所以小民之安田里。而其要在于守令之贤否如何耳。臣故曰。三者之弊。在乎守令之不得其人。而救之之术。则亦在乎守令之得其人也。虽然。臣闻心者。万化之源。而出治之本也。则国家之治乱。生民之休戚。岂在于人主一心之外哉。 殿下当初政之时。即以养民,裕民,安民为意。臣愿 殿下。永坚此志。养民之心。终始如一。体无逸之书。图豳风之诗。日新一日。则彼守令者承流宣化耳。何患乎养民之无术乎。臣愿 殿下。节用而爱人。轻徭而薄赋。稽禹贡随土之赋。思所以损上而益下。则彼守令者承流宣化耳。何虑乎民苦于输纳乎。臣愿 殿下先德化。而后刑政。使民衣食既赡而有廉耻之心。则彼守令者承流宣化耳。何忧乎盗贼之成群而遂至于滋蔓乎。臣叨奉大对。不敢嘿嘿。故粗陈瞽说。而归之于 殿下之立志。伏惟垂览焉。臣谨对。
懒斋集卷之一
 [墓志]
  
懒斋集卷之一 第 391H 页
赠嘉靖大夫兵曹参判兼同知义禁府事朴公墓志
公讳昕。阴城人。考判承枢府事淳。仕 太宗朝时。 太祖在咸吉道。朝臣往使者。皆不得全。人人畏避。淳以云剑侍从。自请入归。亦不得还。 太宗悼其为国亡身。录功赠职。兼赐奴婢及田。府事。娶大司宪任献女。癸未。生公。公于己酉。中司马试。以清简孝信为行。荫授南行职。历监察。娶延安府使全卿女。生四男四女。年才不惑。早世。哀哉。正统壬戌。葬于高阳西村山麓。夫人全氏。天安世家。妙年寡居。持身有节。教子有方。四子敬承不怠。皆得显达。成化甲辰。以病卒。寿八十三。其年九月。并葬于先人之右。长男叔蔡。癸酉登科。历都承旨。升为吏曹参判。官至大司宪。事亲以孝。处兄弟以和。娶礼宾寺尹金致知女。生二男一女。长稠。次秬。女适李垦。次男叔楙。初授宣传官。今为宗亲府典签。髫稚从仕。所守清简。不坠家法。娶县监陈苞山女。生一男胤陈。次男叔达。壬午登科。历舍人。官至执义。性鲠直。取重当世。娶佥知尹义孙女。生二男。长稛。次秠。次男叔畅。乙酉登科。选入承文院。官至庆尚道评事。娶生员吴时俊女。生二女。长适典籍姜景叙。次幼。一女适教授朴庾章。生一男四女。长训导。宗孙。女适县监朴熙文。次适司直陈克勤。次适通赞李次
懒斋集卷之一 第 391L 页
衡。次适尹勋。二女适翊戴功臣竹城君朴之蕃。生二男二女。长护军琮。次璨。女适奉事尹喜男。次适边昊孙。三女适主簿许休。四女适护军赵寿昌。生五男一女。长邦桢。次邦辅。次邦彦。馀皆幼。成化二十▣年九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