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颜乐堂集卷之二
颜乐堂集卷之二 第 x 页
颜乐堂集卷之二
 杂著
  
颜乐堂集卷之二 第 239H 页
神仙有无辨
谓仙为有。则世未有一人见安期生之面。从赤松子而游者。其果有乎。谓仙为无。则驾紫凤骖苍蚪。御风而凌云者。古有言之者。其果无乎。其果有也。则察往而知来。推生而知死。天不能久。在人何疑。则其不可谓之有也明矣。其果无也。则物生于天地间。有万不同。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又安知不有神仙者乎。是二说皆非也。余则异于是。直就其家之说。破之可乎。夫仙者。必换其骨。蜕其形而后可。则既变化其身也。无以异魂升而魄降矣。安在其长生乎。必离人世。超太虚而后可。则与魑魅为群矣。是亦鬼而已。何贵乎神仙乎。设使有之。犹曰如此。而况于未必有乎。由是言之。谓仙为有。固不可。谓仙为无。亦不可。惟曰始于有。终于无。然后神仙有无之说定。孔子曰。索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不为之矣。故乐天而知命。脩身而俟死。是之谓大中
颜乐堂集卷之二 第 239L 页
之道。
送苏子由使契丹诗序
皇帝即祚之四年。遣使于契丹。修邻好也。苏君子由实承命以行。于是。朝廷夙夜之贤。都邑游居之良。咸赋诗赠焉。而属余序。愚不肖。虽不敢自附于仁者之列。亦尝闻诸夫子矣。于吾子之行。可无一言以相赠乎。则尝闻于夫子者。告之曰。言行。治之大者。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言出于己。加乎民。行发于迩。见乎远。故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故曰。言忠信。行笃敬。则虽蛮陌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则虽州里。行乎哉。言苟忠信。行苟笃敬。天地可以动。而况于州里乎。况于蛮陌之邦乎。子由言温而辨。行醇而方。博学之。笃行之。以成其文。以辅其质。以直言方正。举于其乡而来也。羽仪天朝。笙镛治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使朝廷倚以为重。缙绅取以为则。可谓不负所学矣。吁。吾子之言与行。既能信于乡里矣朝廷矣。而不能行于契丹。吾不信也。专对之馀。咨
颜乐堂集卷之二 第 240H 页
诹原隰。宣布朝廷威信。使虏益知敬慕焉。可企而待也。殆与我富郑公。俪美联芳。炳烈于青史。汉之苏子卿辈。风斯下矣。岂不伟哉。虽然。此不足以期吾子也。将见庸言之信。庸行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馀不敢尽。德已进矣。思所以益进焉。业已修矣。思所以益修焉。慎微以至著。尽小以致大。而坐庙朝。佐明天子。发大号。行大政。声律身度。德泽洋溢。覃及四夷。使虏益信中国之有人。而隐然如虎豹之在山者。必吾子也。吾子其勉之。
送成子强赴京序
恭惟我 殿下召礼官。若曰。 皇帝新嗣位。以我国事大以诚。首遣近臣。播德音。加恩私。泽至渥也。其选重臣。亟往以谢。于是。吾子强氏实承命以行。余于子强氏。有葭莩之亲。接从游之旧。不啻若芝兰之臭。胶漆之坚也。今兹之行。何以送之。既无富者之财。又无仁者之言。姑叙道途所经由。以道其行。可乎。余惟。男子生而有弧矢之志。岂匏瓜也哉。是以。夫子在斋然后闻韶。季札适鲁。乃得观礼。下逮
颜乐堂集卷之二 第 240L 页
司马子长。周览名山大川。以养其气。虽其所见有大小。所得有浅深。而皆周流历览之助有以发之也。今子之行也。击楫鸭江之波。叱驭辽阳之野。北窥阴山。则泉甘草美。胡虏射猎之地。乍隐乍现。东望渤海。则珠宫贝阙。神仙缥缈之居。若有若无。过碣石之傍。则念神禹之丕绩。抵长城之下。则笑秦皇之侈心。憩息乎孤竹之墟。而挹夷齐采薇之清风。彷徨乎昌黎之县。而仰吏部山斗之高标。历渔阳而唾骂。歌易水而叹咤。孽胡之遗臭。不可道也。猛士之馀愤。犹有存乎。触目兴怀。可喜可愕。使人怒。使人悲。使人瞻仰徘徊而不能自已者。尽揽而纳之方寸之地。其所以感发激烈者。为如何哉。以之造天都。觐帝庭。见宫室之壮。苑囿之大。城池之高深。山河之绵亘。▒夫土宇幅员之混一。仓廪甲兵之富庶。济济乎文武衣冠之际会。郁郁乎礼乐文物之明备。而退与贤士大夫。接其馀论。日闻所未闻。则子之襟怀豁然。必超越乎寻常万万矣。若齐鲁者。虽吞八九。曾不芥滞于胸中。况子长
颜乐堂集卷之二 第 241H 页
之游。安足置齿牙间哉。他日坐庙堂之上。建大议行大政。蔚然为国蓍龟者。未必不由此行始。待竣事东归之日。当刮目以叩焉。
翻译杜诗序
惟 上之十二年月日。召侍臣若曰。诗发于性情。关于风教。其善与恶。皆足以劝惩人。大哉。诗之教也。三百以降。惟唐最盛。而杜子美之作为首。上薄风雅。下该沈宋。集诸家之所长而大成焉。诗至于子美。可谓至矣。而词严义密。世之学者患不能通。夫不能通其辞。而能通其诀者。未之有也。其译以谚语。开发蕴奥。使人得而知之。于是。臣某等受命。分门类聚。一依旧本。杂采先儒之语。逐句略疏。间亦附以己意。又以谚字译其辞。俚语解其义。向之疑者释。窒者通。子美之诗。至是无馀蕴矣。凡阅几月。第一卷先成。缮写投进。以禀 睿裁。 上赐览曰。可令卒事。仍命臣序之。臣于子美之诗。卤莽矣。灭裂矣。何能措一辞于其间哉。然待罪词林。不敢以不能为解。则谨拜手稽首。飏言曰。臣窃观子美博极群书。驰骋
颜乐堂集卷之二 第 241L 页
古今。以倜傥之才。怀匡济之志。而值干戈乱离之际。漂泊秦陇夔峡之间。羁旅艰难。忠愤激烈。山川之流峙。草木之荣悴。禽鸟之飞跃。千汇万状。可喜可愕。凡接于耳而寓于目者。杂然有动于心。一于诗焉发之。上自朝廷治乱之迹。下至闾巷细碎之故。咸包括而无遗。观丽人行。则知宠嬖之盛。而明皇之侈心蛊惑于内。读兵车行。则知防戍之久。而明皇之骄兵穷黩于外。北征书。一代之事业。而与雅颂相表里。八哀纪。诸贤之出处。而与传表相上下。谓之诗史。不亦可乎。而其爱君忧国之诚。充积于中。而发见于咏叹之馀者。自不容掩。使后之人。有以感发而兴起焉。此所以羽翼乎三百篇。而为万代之宗师也。然一语而破无尽之书。一字而含无涯之味。虽老师宿儒。有不能得其门而入。况室家之好耶。观于八阵图一诗。待子瞻之梦而后定。则其他盖可知也。恭惟 主上殿下潜心圣学。日御经筵。六经诸史。靡不毕究。又能留意于诗道有关世教。而特命词臣。首译子美之集。而千载
颜乐堂集卷之二 第 242H 页
不传之秘。一朝瞭然如指诸掌。使人人皆得造其堂而哜其胾也。噫。子美之诗晦而不明者。历千有馀年而后。大显于今。岂非是诗之显晦。与世道升降。而 殿下所以夐掩前古。卓冠百王。振起诗道。挽回世教之几。亦可因是以仰窥万一也。学者于是乎章句以纲之。注解以纪之。讽咏以挹其膏馥。涵濡以探其阃奥。而必以稷契许其身。而以一饭不忘君为其心。则子美庶几可学。而辞语之妙。声律之工。特其绪馀尔。将见赓载之歌。大雅之作。黼黻王道。贲饰大平。而大鸣国家之盛者。于于焉辈出矣。何其盛也。若夫驰骛于风云月露之状。而求工于片言只字之间而已。则其学子美亦浅矣。岂 圣上所以开示学者之意耶。
寿康宫上梁文
周宣考室。雅歌君子之宁。卫文营宫。诗纪国人之美。惟宫室之修建。睹时运之兴隆。恭惟我 太祖应天顺人。深仁积德。化家为国。握乾元之贞符。建邦定都。据坤灵之正位。既作
颜乐堂集卷之二 第 242L 页
室之底法。乃鸠工而僝功。爰始爰谋。草创盖勿暇之计。肯堂肯构。善继在弗弃其基。久莫能修。时盖有待。方国家閒暇之日。而明良熙康之时。苟不图鼎新之规。何以表泰平之盛。宸衷独断。众谋佥同。于以相阴阳之宜。抑亦得时日之吉。经始勿亟。来庶民而争趋。佚道不劳。连百堵以皆作。规矩绳墨斧斤刀钜以佐其艺。欂栌侏儒椳闑扂楔之得其宜。仰稽羲经。取上栋下宇之象。远陋汉武。侈千门万户之名。虽因旧而谋新。夐光前而掩后。丹楹刻桷。商丰约而折中。远廉高堂。知等级之异制。重威非因于壮丽。昭俭可期乎久长。大厦迄成。脩梁乃举。敢扬万口之欢讴。聊荐六方之嘉颂。
儿郎伟抛梁东。万姓欣瞻瑞日红。大厦即今高突兀。愿言恩庇与民同。
儿郎伟抛梁南。南山佳气正相涵。五弦弹罢薰风操。侧席还应昼接三。
儿郎伟抛梁西。危构平看华岳低。化被流沙功业盛。重华文命不难齐。
颜乐堂集卷之二 第 243H 页
儿郎伟抛梁北。斗魁错落环宸极。威声远及雁门关。戍卒閒眠鼙鼓息。
儿郎伟抛梁上。蔽日干云高百丈。已将馨德格皇天。天上台阶平两两。
儿郎伟抛梁下。祥风吹拂鸳鸯瓦。熊罴吉梦已先呈。燕雀微诚应共贺。
伏愿上梁之后。神明幽赞。福禄来绥。丕基措磐石之安。洪业系苞桑之固。耕田凿井。囿群生于康衢之中。航海梯山。朝万国于明堂之上。千仓万厢之充牣。三革五兵之寝消。纪纲四方。本支百世。
大行 大妃谥册文
追远慎终。固所自尽。易名定谥。惟以至公。祗循旧章。用申哀恳。伏惟柔嘉赋性。窈窕凝姿。夙储沙麓之祥。式符河洲之咏。初应选于先邸。妇道克修。遂正位于中闱。阴教弥著。内助允迈于提甲。中兴实资于脱簪。卷耳勤劳。有求贤审官之志。麟趾信厚。由翼子贻孙之谋。三纪母临。万姓孺慕。属降周家之割。继罹杞国之忧。定危疑于屏帷。臣民颙若。制政教于
颜乐堂集卷之二 第 243L 页
房闼。边陲晏然。首阐节俭之风。躬行清静之化。覃厚泽于四域。绝私恩于外家。鍊五色以补天。功光不宰。含万物而配地。德合无彊(一作疆)。犹存冲挹之怀。丕示谦光之道。撤帘复辟。深烛进退之几。含饴弄孙。乐御清闲之燕。美流彤管。吉协黄裳。顾惟冲藐之资。仰荷慈和之训。嗣守无彊(一作疆)之历。迄至有成。徒怀罔极之恩。末由图报。谨按永平之故事。虔奉长乐之盛仪。方期王母之筹。遽传织女之奈。瑶池日晏。俄成不返之游。梧野云愁。永抱无涯之戚。攀号莫及。创钜奚胜。嗟永閟于音容。盍追崇于位号。兹扬莫大之德。俾永无穷之传。云云。仰冀明灵。俯受宝册。申锡繁祉。衍本支瓜瓞之绵。幽赞鸿图。系宗社苞桑之固。
祭大监文
仰惟 皇明。仁推一视。眷我小邦。异恩沓至。维时太监。为 天子使。导宣德音。谅非一二。今兹之行。定我储贰。感荷实深。报效无地。馆待惟谨。少伸微志。岂意一疾。遽入膏肓。沈绵旬月。展侧在床。严程有期。莫稽归装。蒙犯风
颜乐堂集卷之二 第 244H 页
霜。摄调乖方。脩途未半。奄尔云亡。呜呼哀哉。锦衣东来。荣映故乡。旅榇北旋。丹旐悲凉。兴言及此。宁不恸伤。爰遣重臣。遥奠椒浆。灵其不昧。庶歆一觞。
贞熹王后神主祔太庙礼成。 车驾还宫。儒生歌谣。
閟宫有侐。已闻升祔于姜嫄。朱芾斯皇。举欣就望于尧帝。瞻聆所暨。蹈舞帷均。恭惟性本生知。爱自亲始。高行超于今古。至孝通于神明。三年宅忧。俯就有终之制。七世观德。永绥如在之灵。式严享祀之仪。丕示显承之义。笾豆之荐既毕。和鸾之驭载回。日临东井之躔。风协南薰之掺。千官云从。环佩肃鹓鹭之行。九陌尘清。旌旗动龙蛇之影。欢心遍于万姓。盛典垂于千龄。臣等。惭非掝朴之材。叨沐鸢鱼之化。日月之明。天地之大。虽莫罄于名言。松柏之茂。冈陵之增。窃自形于颂祷。词曰。 于赫我 王。天纵将圣。践行仁孝。实出至性。念兹先后。嬛嬛在疚。隙驹易驰。奄阕忧期。乃从圣制。乃举彝章。爰契我龟。日吉辰良。于穆
颜乐堂集卷之二 第 244L 页
清庙。至止肃肃。躬执百礼。登降拜伏。既洁粢盛。载登俎豆。烝畀祖妣。以妥以侑。酒醴苾芬。笙管备举。惟德可飨。非馨黍稷。神具醉止。熙事备成。六飞回驭。哕哕鸾声。乾清坤夷。日正中只。维士与女。欢呼失喜。垂髫戴白。伛偻携持。踊跃后先。咸曰咨嗟。我 王克仁。惠此万民。濯痍煦寒。与物皆春。天锡我 王。与天齐寿。于万斯年。为父为母。我 王克孝。躬率以教。万民所望。是则是效。天锡我 王。百禄来宜。于万斯年。作君作师。顾臣狂简。于乐在泮。歌咏 圣德。实维其职。是用作诗。穆如清风。匪我言谀。天下之公。
耆老歌谣
圣德无加于孝乎。得欢心于民庶。经礼莫重于祭也。称殷典于宗祊。天地开除。神祗悦豫。恭惟德钟天性。道冠人伦。宅忧夐越于常情。制礼率遵于故事。瞻彼文王之清庙。于穆于昭。念兹太姒之徽音。以妥以侑。玉瓒既奠。金舆载回。众乐轰豗。恍钧天之九奏。千官肃穆。齐嵩岳之三呼。凡在瞻聆。举欣蹈舞。臣等桑
颜乐堂集卷之二 第 245H 页
榆景晚。蒲柳质衰。就如日望如云。幸睹龙光之盛美。高配天厚配地。愿献鹤算之灵长。词曰。天祚东方。笃生我 王。受命溥将。在疚嬛嬛。慕切墙羹。实出至诚。岁月骎骎。吉期奄临。哀感益深。乃辑盛规。式展褥仪。率礼无违。玄衮赤黻。秪事大室。躬奠圭璧。陈簋及簠。登降拜俯。乃祔神主。磬筦锵锵。吹笙鼓簧。万舞洋洋。我享我将。有飶其香。是飨是皇。锡兹祉福。时万时亿。自天申锡。六龙旋归。瑞日增辉。欢腾九围。士女云霭。无小无大。咸呼万岁。臣等皤皤。获觐光华。伛偻拜嘉。是用长讴。失喜噎呕。抃舞康衢。松柏之茂。天地之久。愿献 圣寿。
环翠亭记
恭惟 主上殿下。诞膺宝位。夙夜图治。罔敢自暇自逸。绥来动和。用底于太平。越十有五年春。命有司治昌庆宫成。乃别构小亭于后苑之东。椽采而已。不加斲。墙圬而已。不加白。昭其俭也。树木掩映乎其内。山岳环绕乎其外。翠色满亭。蔚然可掬。因命名曰环翠。取其色也。臣窃惟翠者。青色也。于方为东。于行为
颜乐堂集卷之二 第 245L 页
木。于时为春。故在乾为四德之元。在人为五常之仁。元为万物之始而天道行焉。仁为众善之长而人道立。故乾之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为人君者。以生物之心为心。而无一物不在所爱之中者。体天而已。命名之义。其在于此乎。臣请毕仁之说。古之仁君。莫周文若也。然考之于书。不过曰惠鲜鳏寡。曰卑服。即田功康功。曰不敢盘于游畋。以万邦惟正之供。曰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万民而已。盖不敢盘游。不遑暇食。而卑服康田。则仁之体立矣。惠鲜鳏寡。咸和万民。以万民惟正之供。则仁之用行矣。诗曰。王在灵囿。麋鹿濯濯。白鸟皓皓。王在灵沼。于牣鱼跃。文王之民。乐其有台池鸟兽鱼鳖。而称美之。以至于形于歌咏。则其为仁之效。可想也已。今我 殿下之登斯亭也。发舒精神。从容礼法。以弛张文武之道。而游豫为度。宴安为戒。览物兴感。无不寓其仁爱之意。而布德施泽。使斯民。咸囿于熙熙皞皞之域。而不知帝力
颜乐堂集卷之二 第 246H 页
之我加者。寔出于斯亭之中。而灵台之诗。将复作于今日矣。诗曰。惟天之命。于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天与文王一而已。 殿下能与文王为一。则亦天而已矣。不亦显哉。彼柏梁建章。高则高矣。结绮临春。华则华矣。然止于穷土木之巧。极游观之美。不旋踵而乱亡相寻。其视斯亭。为何如也。春秋新一厩。作一门。必书。臣虽不敏。职忝载笔。于法得书。况承 教旨。其敢以鄙拙为辞。谨拜手稽首。为之记。
拟弘文馆进新注吴子笺应 制(限刻命制。详诸葛庙诗注。)
修文偃武。允属休明之期。居安思危。盖为绸缪之计。兹殚管见。庸彻 宸聪。历观兵家之书。莫如吴子之说。治军制国。揭战胜守胜之方。应变出奇。备礼服谦服之道。顾深辞隐语之多涩。而浅见薄识之难通。 世祖大王。圣敬日跻。勇智天锡。乾旋坤转。乘六龙以御天。雷厉风飞。扫群奸而靖世。乃于万机之清燕。
颜乐堂集卷之二 第 246L 页
特命诸臣而纂修。然音训之略加。而注解之尚缺。恭惟聪明时乂。强健日新。嗣守大历之无彊。惟休惟恤。遹绍先志而善述。肯构肯堂。遂令庸愚之资。滥膺校雠之任。臣等寻章逐句。极意覃思。节解支分。窃或附其臆说。纲提领挈。第谨奉于 睿裁。数篇之辞义大明。千载之舛讹复正。倘赐乙览。许颁羽林。制治保邦。庶赞鸿图于亿载。折冲御侮。将见虎略之万全。
弘文馆谢赐宴笺
虎观侍言。猥荷三接之殊遇。龙墀锡宴。丕讲一时之盛仪。进退周章。俯仰惭惧。伏念臣等宠承华烛。恩忝细毡。朝满夕除。窃自愧于潢潦。月将日就。固无补于光明。方怀殒越之忧。复冒便蕃之贶。九酝浓含于雨露。束帛增贲乎丘园。笙簧瑟琴。有同鹿鸣之飨。鲿鲨鰋鲤。维其鱼丽之嘉。叨此稽古之蒙。秪益素餐之诮。恩遇若此。报称谓何。伏遇缉熙单心。终始典学。多闻时惟建事。或资农马之专。为善无非取人。不废刍荛之贱。致令驽钝。获被龙光。
颜乐堂集卷之二 第 247H 页
敢不勉务朴忠。仰承德意。樽酒纳约。期共尽于愚衷。烹饪养贤。庶无惭于异数。
谢赐姜活愈风汤笺
臣本以无似。久忝侍从。曾无丝毫裨补。瘝旷之罪。实所难逃。天道祸淫。降之灾疾。遂至沈绵。指日待死。猥蒙 圣慈。遣医问疾。屡赐药饵。又许汤浴。就村调理。 睿恩稠重。曲全残喘。以有今日。今又获赐姜活愈风汤七十五服。臣不胜感激。谨上笺称谢者。伏以樗栎散材。已分枯朽。乾坤大造。曲遂生成。縻粉难酬。佩铭曷已。伏念臣铅椠末技。韦布孤踪。误蒙冕旒之知。叨侍帷幄之侧。力微任重。恒怀非据之忧。宠过灾生。果罹无妄之疾。居然失邯郸之步。久矣效庄舄之吟。乞骸屡渎于 舜聪。赐告窃愧于汲直。身在田里。籍向通于禁门。迹滞江湖。心则悬于魏阙。何图珍剂之降。远及荒徼之滨。壮骨轻身。期收十全之效。沦肌浃髓。获沾再生之恩。顿觉寒谷之回春。共惊涸辙之流润。喜溢村巷。光动山川。兹盖伏遇大德好生。至仁育物。无废菅蒯。尚记簪履
颜乐堂集卷之二 第 247L 页
之微。不弃盖帷。亦收狗马之贱。致令庸质。荐被殊私。臣敢不砥砺初心。激昴素节。虽退处于畎亩。一饭不忘。苟有益于国家。九死未悔。
谢再赐姜活愈风汤,大正气散笺。
天语丁宁。不违咫尺。 睿恩稠重。夐出寻常。双泪旁流。中情内激。伏念臣惷愚下品。寂寞残生。千里孤村。久抱沈绵之苦。九重双阙。屡降剂和之珍。枯槁生华。噎呕失喜。兹盖伏遇至仁含垢。大度包荒。谅臣实无他肠。怜臣而有斯疾。致令微喘。获被洪私。臣敢不荷戴龙光。策砺驽钝。心悬北阙。恒切江湖之忧。寿献南山。倍添海屋之算。
谢 御书赐马妆笺
天章下烛。荣动衡茅。 睿泽旁流。光生珂勒。身轻草芥。施重丘山。窃惟圣笔有踰于华衮之褒。明主亦爱于弊衿之赐。盖非虚美。必待有功。而臣尚抱宿痾。久尸厚禄。铅椠末技。曾何补于涓埃。犬马馀年。竟难酬于覆载。分将甘于沟壑。望已绝于盖帷。岂期衰朽之微踪。更叨便蕃之异数。 宸翰示宠垂云汉昭回
颜乐堂集卷之二 第 248H 页
之末光。内府颁珍。分晋昼蕃庶之馀饰。恩出意表。愧溢颜间。兹盖伏遇朽索临民。长策御士。舍短用长。而片善必录。含垢匿瑕。而小器兼收。谓臣虽无羁靮之劳。怜臣颇有簪履之旧。致令驽蹇。获纡鸿私。臣敢不矍铄据鞍。少图驱驰之后效。慷慨揽辔。庶展澄清之夙心。
辨邪正疏
臣窃惟天下之人。不能皆君子。亦不能皆小人。虽圣明之世。未尝无小人。衰乱之季。亦未尝无君子。自古天下。失之小人常多。而得之君子盖鲜。由不能辨之于早也。昔。工兜舜禹。杂处于唐尧。能舍工兜而用舜禹。故以大治。孔子季孟。偕仕于鲁定公。任季孟而舍孔子。故以大乱。用舍之际。治乱系焉。可不慎哉。唐之卢杞。天下皆知其奸邪。而德宗独以为忠清。任之不疑。卒召播迁之辱。宋之王安石。德行文章为一时所推。众望以为相。神宗用之。以乱天下。当时抗疏争之者。独吕诲一人而已。以司马光之贤。尚且不知其误国之至于斯也。人之难知也有如此。倘使二主。知卢杞,
颜乐堂集卷之二 第 248L 页
安石之奸。则不惟不用。亦将屏逐之矣。唯其蔽也。故卒底危亡而不悟尔。伏闻日者。金彦辛。指玄硕圭为小人。以比于卢杞,安石。臣未知硕圭果小人耶。君子耶。其为卢杞,安石。固未可知也。 殿下性本生知。智周万物。群下之情。举不能逃于 圣鉴。然四凶接迹于虞朝。管蔡并列于周位。硕圭虽不为卢杞,安石。又安知不有如卢杞,安石者。复起于今日乎。伏愿 殿下。考治乱之机。察用舍之方。勿谓时已泰矣。而思所以常泰之理。勿谓时无小人矣。而思所以远小人之道。进退之际。其难其慎。人所誉者。未必遽用之。人所毁者。未必遽弃之。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亦必察焉。知其果贤也则用之。惟恐其不速。知其果不肖也则去之。惟恐其不远。若或好恶一有所蔽。取舍一有所偏。谀佞者未必不为贤。正直者未必不为不肖。将至于黑白淆而是非倒矣。使 圣心之明。如日中天。言出而知其所指。事至而要其所归。则比之权衡不可欺以轻重。法度不可欺以长短矣。又何君子小人之
颜乐堂集卷之二 第 249H 页
足辨乎。中庸曰。取人以身。脩身以道。是也。
论创寺疏
臣等窃谓。安岩之创。有二大不可焉。从内人之请。营建寺刹。一也。夺民田。以绝衣食之源。二也。曩者。累将瞽说。仰干 天威。而 殿下亲御宣政殿。开谕丁宁。曲示优容。臣等不胜感激。臣等久侍经幄。固知 殿下不真心好佛也。其异端之非。 殿下所洞照。故不敢更渎聪闻。请以国家之典。反覆明之。臣等谨按大典寺社条云。唯重修旧基者。告两宗。报本曹。启闻。既已告两宗矣。又必报该曹。又必启闻云者。所以抑异端而重难其事也。 祖宗良法美意可想已。若使古基。不问可否。一切修建。则何必告两宗。何必报该曹。又何必启闻云乎哉。今权氏不告两宗。报该曹。直启于上。而其言曰。为 上重创。是不过欲以福田利益之说。求媚于 殿下也。 殿下严谴痛责。以绝其计。可也。而 殿下不下该曹审其可否。而即 御书令量给民田。不惟不责之。又从而特许之。不惟特许之。又从而夺民田
颜乐堂集卷之二 第 249L 页
以给之。臣等不胜痛惜。安严寺丘墟已久。而未闻有损于国家。臣等不识今有何不得已之故。而必须夺民田以营建之乎。百姓愚冥。易惑难晓。谁谓 殿下不真心好佛也。又按大典田宅条云。凡讼田宅者。过五年则勿听。过三年陈田。许人告耕。无主田。移给他人。今安严旧基陈荒已久。即过三年陈田也。即无主田也。民之耕之也。固其所也。非冒禁也。今不问年限。一切夺之。则其于过五年勿听之法之意。何如也。执此之法。坚如金石。信如四时。犹惧奉行之有所未尽。况 殿下亲自毁之。则将何以责有司之不谨奉行者乎。法之不行。自贵近始。今权氏请建寺刹。则特许之。请给民田。则特给之。则 殿下之法。将自此不能行矣。下之从 上。如影随形。若响应声。内而嫔嫱。外而佞幸。必相慕效。争媚竞谄曰。某民之田。即古之寺社。请为 上重构。则寺社之建。将不胜其多。而吾民之失业流徙者。又不知几何人也。 殿下其念及此乎。若曰本非民田。乃侵耕寺基。虽夺之可也。则臣等
颜乐堂集卷之二 第 250H 页
窃深惑焉。侵耕寺基之禁。虽已著令。固当革之。况未有典耶。三国高丽之际。佞佛之主。营建寺刹。殆半民居。遗基废址。今尽为田。亦将一一禁民耕种。以为后日营建之地也耶。臣等必知其不可也。重修古基者。告两宗。报本曹。启闻。典也。而今则不由有司。不问可否。而特许之。讼田宅。过五年者勿听。典也。而今则不拘年限。而特夺之。岂监于成宪之意耶。役僧给度。则其徒日繁。差人写经。则其书日增。夺民田建寺社。则其居日稠。虽不能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岂可恣之。转令盛也。 殿下虽无好佛之心。其所为奉佛。乃至于此。则亦何有于不好佛也。臣等不胜痛心。伏愿 殿下。更留三思。
论丧制疏
臣闻周之太姒。赞文王成二南之化。以至三分天下而有其二。其功德可谓盛矣。而武王周公之治丧。不闻有加。疑若歉矣。而孔子称武王周公为达孝。何哉。诚以先王制礼。不可过也。古之制礼者。莫若周公孔子。后有如周
颜乐堂集卷之二 第 250L 页
公孔子者复起。犹不敢易。而况下于周公孔子者。敢轻议先王万世不易之礼。而变更之耶。臣窃惟 贞熹王后当国家危疑之际。首定大策。权同听断。保佑乂安。功在社稷。而 殿下悲伤念慕。出于至诚。以群臣服期之典为歉。欲从三年之制。以拟于大王焉。臣职忝侍从。其于 贞熹保佑之功。与夫 殿下念慕之诚。固已窥其万一矣。臣虽无状。亦岂以期年之服。为足于心欤。然君亲之恩罔极。臣子之情无穷。苟循无穷之情。而欲报罔极之恩。则服丧之期。未知其终。故先王酌人情而立其中制。使贤者俯而就之。不肖者企而及之。而天下后世。不敢有所踰越。故伯鱼于出母之丧。当不哭而哭。孔子非之。子路有姊之丧。可以除而不除。孔子亦非之。岂不以礼尽则已不可加也耶。然则以后而从王制。非先王制礼之意也。议者曰。礼缘人情。或有从权适变之时。又曰。母后听政事。既出于非常。则其丧制亦不可局于常制。至以祖功宗德。文武世室。百世不迁之说傅会之。臣窃惑焉。臣闻。权
颜乐堂集卷之二 第 251H 页
即经也。先王所制礼法。常久当行者。经也。先王所未制。适变而处之当者。权也。安有反先王所已制万世不易之礼以为权者乎。其在宋朝。母后听政非一。其尤卓然者。曰曹。曰高。当时之臣。有若韩琦,司马光,吕大防,范纯仁辈。堂堂立朝。而丧制之变。寂无闻焉。而当时无异议。后世无贬辞。何也。周人以文王武王。为有功有德。别立世室。以为百世不迁之主则然矣。何不为文武别立一丧制。以寓其忠诚也哉。以武王成王为子。以周公召公为臣。而曾不为文武别立一丧制者。夫岂忠诚不足而然欤。亦岂不达权变而然欤。此臣之所未解也。先王酌其轻重。制为三年,期,功,缌之服。以隆杀之。若可以缌为不足。而服功之服。以期为不足。而服三年之服。则其势必有以三年为不足者矣。臣不识以三年为不足者。当服几年。议者若曰。女主听政。有君道焉。丧服之制。自可同于大王。则末流之弊。将至于立武氏七庙而后已。其为害可胜道哉。臣非不知默默之为可保身。亦非不知诺诺之为
颜乐堂集卷之二 第 251L 页
可顺旨也。敢为瞽说。以干斧钺之诛者。诚以先王之典不可变也。伏愿 殿下留心焉。
论赈恤便宜疏
今岁。旱魃为虐。赤地千里。而下三道尤被其灾。命遣赈恤使以救恤之。物议纷纭。争言利害。莫能相一。言遣使之利者曰。监司。按察一道。簿书云委。牒诉倥偬。固未暇专赈恤之事。郡邑之多。人民之众。驱驰抚恤。未易周遍。必遣赈使。然后可。臣愚以为不然。朝廷置守令。以寄字牧之任。犹虑其未也。遣监司察之。黜陟其能字牧不能字牧者。则字牧者。乃监司之职。而簿书牒诉。非所先务。况值荒饥。悉停杂讼。政之大者。宜莫如赈恤。而赈恤。特字牧一事尔。监司苟贤矣。何乃不自行其职。而必假赈使以行之欤。臣奉使岭南。见监司。问以是语。某之所言。与臣意合。夫土地之大。莫若岭南。而苟得贤监司。处之犹有馀裕。况不及岭南者乎。若一道凡几邑。一邑凡几里。一里凡几家。必欲家到而户抚之。则虽遣使十辈。尚且不足而可乎。言者又曰。发仓赈给。监司不
颜乐堂集卷之二 第 252H 页
得擅。必别遣使然后可。臣愚以为不然。监司,赈使。均为宰相。其位等。其职同。岂可为监司则不得发仓。为赈使然后乃可发耶。若以为监司私一道之民。苟以生活为意。不顾储畜匮竭。将倒廪倾囷以赈之。则赈使以赈恤一道之民为任。独不私其民乎。矧今旱荒连年。公私储畜不敷。虽遣赈使。固不得神输鬼运。则亦何以加于监司乎。言者又曰。前此遇少凶荒。例遣赈使。今年之荒。近岁所无。而若不遣赈使。则无以示恤民之意。臣愚以为不然。事之施行。惟其可而已。安用例为。赈使可遣。则虽无例。固当遣之。若不可遣。则何可以旧例而必遣之乎。是不务实而徒徇名也而可乎。言者又曰。若使监司得人则已。若不得其人。而又不遣赈使。则民何所赖。臣愚以为此言最为得理。然监司若不得人。则当以堪为赈使者代之。可也。何可以监司之任。委之非人。而又别遣赈使。以分其职乎。是一道两监司也。不已冗乎。言遣使之害者曰。赈使之行。虽甚简约。有傔从。有驮载焉。文移往来。亦必
颜乐堂集卷之二 第 252L 页
有吏以主之。邮传之卒。当不下五六。从事官亦然。其支供之费。何从以出。郡邑素无数年之畜。今年之税。一无所收。守令妻孥之奉。尚且不赡。未免刻削赈救之资以奉之。而且闾里民物之众庶。赈使从事之耳目所不周。则必分遣吏及从者以察之。吏及从者。率皆小人。一见饥民。辄以为封殖之资。恐吓守令。以求货利。守令利于蒙蔽。争相贿赂。赈使虽甚明察。安能尽知。守令患其然也。则载输备荒之具。自东徂西。移赈使往来之路。以应廉问而已。甚者。驱饿殍流离之民。置之岩壑夐绝之地。使不得出入。以待自毙。其赈恤之意安在。臣愚以为虽未必如言者之甚。亦不可谓尽是诬妄。而厨传支供迎迓之弊。所当不免。由是观之。赈使之遣。未必有利而害又随之。不若不遣之为愈也。臣闻。日南至。赐宗宰近臣酒乐。期于必醉。或有失仪者。呦呦鹿鸣。雅有其什。而以德音孔昭为贵。需于酒食。易称贞吉。而以濡首不知节为失。是夫沈湎于酒。在平时。尚且不可。况今百姓。饿殍流离于郊
颜乐堂集卷之二 第 253H 页
野之。外。而群臣相与号呶婆娑于殿陛之下。遂近观听。必以为 圣泽偏于贵近。而不能下究万民也。可不惜哉。臣顷罹疾恙。久不得入侍经席。未由敷对。粗书所怀。仰渎 圣聪。不胜殒越之至。
请勿罪宪长疏
臣闻。罢大司宪权健职。寻窜之于外。不胜惊惜。臣窃惟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君臣之分。犹天地然。天道下际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故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为泰为否。在天地上下交不交如何耳。故为人臣者。固止于敬止于忠。而稽颡拜手非敬。牵裾断靷为敬也。唯唯诺诺。阿意顺旨非忠。謇謇谔谔。面折庭争为忠也。故有不奉诏者。不以为慢上。有封还敕书者。不以为方命。当时不加戮。后世无异议。何者。人主威如雷霆。势重万钧。苟震之以威。压之以重。无不摧折糜灭者。谁敢抗天威批逆鳞。以取必亡之祸哉。必至于争媚取容。谀佞成风。咸以俯伏听命为敬。逢迎顺旨为忠。而
颜乐堂集卷之二 第 253L 页
国事日非也。国家置台谏。以寄耳目之任。而凡举劾弹奏之际。其言之所从出。俗谓之言根。或得之于亲旧隐密之间而难于轻发。或得之于平昔闲话之中而莫敢的指。若一一推其言之所自出也。则必疲于应对。利于含默。而罪人无以惩。朝纲易以弛矣。故前此台谏。累请不问言根。已被允俞。永为成法。所当守而勿失。近有一二台谏。建白以为可问。是自坏之也而可乎。 殿下以从谏如流。迩言必察之盛心。用一二台谏之言。特赐清问。而健敢抗拒不对。事涉不敬。然原其情。则不过欲守其法也。守法之吏。虽赏之。犹惧不能。况从而罪之乎。赏一人而千万人劝。罚一人而千万人惧。千万人之劝之惧。在一赏罚转移之机。健之得罪。不足惜也。其所以摧刚直之气。长阿谀之风者。在此一举。岂不深可惜哉。伏惟 殿下留神垂察焉。健既得罪。臣区区论奏。疑于党罪人矣。臣非不畏死。然知而不言。臣罪亦大。臣数年以来。风湿交侵。腰下不遂。死亡无日。而猥蒙 睿慈。曲垂鸿私。赐医
颜乐堂集卷之二 第 254H 页
药以治疾病。颁廪禄以救饥饿。得至少间。以有今日。实 殿下再造之恩也。今虽受鈇钺之诛。死犹晚也。安敢隐默以负 殿下哉。臣气力羸弱。足不能行。恨不得瞻望阙庭。仰陈得失。而遥上封章。书不尽言。言虽有尽。意则无穷。忠愤所激。不觉呜咽。臣不胜殒越之至。谨昧死以闻。
论政院不和劄
臣闻。唐虞之世。万邦协和。九官相让。和之至也。皋陶曰。同寅协恭。和衷哉。伊尹曰。惟和惟一。夏商君臣相与告戒之意。亦可见已。降逮于周。济济多士。罔不肃和。以至田者让畔。行者让路。此文王之所以基也。武王曰。子有臣三千。同心同德。成王曰。庶官惟和。康王曰。三后协心。同底于道。然则唐虞三代之治。罔不以和为贵。及乎周衰。朝廷不和。转相谗怨。故曰。民之无良。相怨一方。又曰。无罪无辜。谗口嚣嚣。见刺诗人也深矣。平王之末。祭伯乖离。出奔于鲁。春秋讳之。伤其殃祸自此始也。由是观之。治乱之机。在和与不和而已。今夫政
颜乐堂集卷之二 第 254L 页
院。 殿下之喉舌。而百僚之仪表也。居是职者。相与循蹈礼让。同心协和。以辅 殿下清明之治。可也。近者。自生疑贰。渐成乖戾。竞蓄愤怨之心。数设危险之言。或忿争于官府。或辨别于 上前。是非纷纠。黑白杂糅。交相厌苦。阴肆倾挤。此风寝长。为害甚大。臣闻。朝有变色之言。则下有争斗之患。上有克胜之佐。则下有伤害之心。理所必至也。堂堂盛朝礼让之风。一朝扫地。由内达外。如响斯答。转相仿效。不令而行。岂可不寒心哉。伏望崇推让之风。消忿戾之习。使群贤和于朝。万物和于野。以兴唐虞三代之治。毋使诗人之刺。春秋之笔。复见于今日。幸甚。
辞兼艺文应教劄
臣窃惟。艺文馆应教。职掌丝纶。非华国手段。莫克为之。故建置之初。命择弘文馆应教,副应教中将主文衡者一人兼带。以为恒式。臣顷蒙不次之恩。擢自校理。以带是职。才劣秩卑。无以塞责。拜命之日。兢惶失措。即欲仰陈。以避贤路。重烦 天听。嗫嚅有日。伏见馆应
颜乐堂集卷之二 第 255H 页
教金宗直。才学卓然。冠冕一时。黼黻文章。宜出其手。而臣猥以不才。尸位备员。未免血指汗颜之诮。腼然在职。心实未安。乞解臣兼应教之职。以授宗直。以副舆望。不胜幸甚。
上魏徵十思疏劄
臣父友臣。召臣谓曰。吾少鞠于外王父成概家。概以善书名。一时屏障碑碣。皆出其手。字体楷正。颇得柳公权遗法。吾所蓄魏郑公上太宗疏一轴。乃其手迹也。吾宝而藏之久矣。汝以不才。遭遇 圣明。获侍帷幄。职在论思。汝所当师者。莫郑公若也。今以付汝。汝当惕然思齐。动必循蹈。嘉言谠论。朝陈暮献。然后庶无负于吾外王父缮写之意矣。臣祗受以退。三复者有日。臣窃惟魏徵。三代之遗直。其所论奏。皆经世之言。格君之道也。太宗之所以为太宗者。以用其言也。太宗之所以止于太宗者。亦由不能尽用其言也。观于征辽之举。可知也。三代以降。称纳谏之主。必以太宗为首。而又止于如此。深可叹也。夫人有存亡。而道无古今。后世欲治之主。傥有能用其言
颜乐堂集卷之二 第 255L 页
而行其道。则庶可复古之治矣。何患乎无其人也。寂寂千载。莫之闻焉。岂天不欲治耶。将有待而然耶。恭惟 主上殿下求言如渴。从谏如流之美。远迈太宗。而臣之愚惷。虽欲策砺驽钝。以期魏徵之万一。然才有限而道无穷。心欲言而口不逮。徒自激昂。莫知所为。臣窃念。传曰。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诚能使其言用。其道行。而举吾君于三代之隆。则吾之能事毕矣。何必矜自己口出哉。此魏相条奏贾董所言之义也。伏愿 殿下揭徵此疏。置诸左右。反覆观省。常若见徵之面。闻徵之言。而处崇高满盈之位。思止足谦损之道。节逸欲而戒宴安。防壅蔽而黜谗邪。以至刑赏公而毋或以喜怒挠之。贤能用而毋或以私昵间之。则徽虽亡而未尝亡也。臣虽愚昧。可以坐见 圣明之治。超贞观而跻三五矣。岂不幸哉。
杜躁进
乡举里选之法。不可尚已。远方下士。跧伏山林。无自达之路。故朝廷设科目以取之。第其
颜乐堂集卷之二 第 256H 页
高下。授职有差。甚盛举也。然其间不无可议者。功臣子弟。随例荫补。累升高秩。或有窜名行伍之中。而冒占资级者。才中科第。骤迁高官。或升堂上。向之所尝抠衣而师事之者。反出其下。或才脱儒冠。一朝骤贵。或皓首郎潜。十年不迁。故今之学者。习知先生长者之一朝吾亦乃可以加于此也。不务修己。而急于干进。不务穷经。而趋于荣利。一资半级。将不遗馀力而求之。顽然无复廉耻。乘肥衣轻。扬扬自以为得意。谩不知道德仁义为何事。未闻有一人童习白纷老于一经者。士风之坏职此之由。臣愚窃谓。今之仕进之路有三。曰门荫。曰吏治。曰科目。由门荫吏治而进者。盖不必由科目矣。必欲由科目而进者。并勿计前资。随科除授。以杜躁进之门。以绝陵蔑之渐。
谏用兵
建州野人。蜂屯蚁聚。狺然犯中原之境。可以威服。不可以仁义说之也。我国家以帝命。遣偏师击之矣。熊罴数万。直捣其穴。天朝堂堂之众。复邀其前。逆顺之势既异。猗角之形已
颜乐堂集卷之二 第 256L 页
成。彼蕞尔之徒。直鼎中游鱼耳。固不足以贻圣虑。然兵凶战危。圣人所慎。万一今年失利。明年复有请兵之命。则将一一顺之乎。臣愚谓。事有轻重。势有难易。不可执一论也。中原脱有犬戎之祸。则我国家将扫。一国之众。裹疮饮血。声罪致讨。以树晋文之勋。可也。鼠窃狗偷。狺然边圉者。夷狄之常。不足为中国损益也。而我国家徒徇敌忾之名。不恤吾民之力之所不及。今年如是。又明年如是。年年动众。无有休息。卒至于民疲卒困。国非其国。则所谓崇虚名而受实祸也。
三峰岛。邈处海中一发之微耳。逋逃者往焉。漂流者寄焉。尺咫之书。可以招降。何必远劳王师。以蹈不测之险耶。脱有负固之志。崛强不服。而一兵一卒。或有蹉跌。则讨逆之举。在所难已。而后日亦安可保其万全乎。古之人。有以一成之旅而兴者。有以天下之众而亡者。由是观之。国之兴亡。不在民之众寡。必有他在也。孔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安。臣愿 殿下。轻徭薄赋。益修仁政。使匹夫匹妇。无有不
颜乐堂集卷之二 第 257H 页
获其所。则四方之民。将襁负其子而至矣。岂特三峰一岛之民哉。
辟异端
或曰。天有景星卿云。而不能无彗孛。地有芝兰蕙茝。而不能无荆棘者。天地之理也。圣人法天地。而儒者学圣人者也。而于异端则必辟之。无乃非圣人所以法天地之道乎。曰。非是之谓也。彗孛。乖气也。故彗孛不灭。则景星卿云。不呈现焉。荆棘。恶木也。故荆棘不去。则芝兰蕙茝。不繁滋焉。善恶邪正之不可并立。此天地之道也。儒者之辟异端。乃所以明吾道也。吾道明。则于变时雍。而跻天下于仁寿之域矣。唐虞三代是已。吾道不明。则三纲沦。九法斁。人道或几乎熄矣。汉晋隋唐之季是已。由是观之。儒者之辟异端也。非灭其人也。乃所以化其人也。非害其人也。乃所以安其人也。既化之。又安之。则亦吾民而已。由周公而上。得其位而行乎上者。此道也。由周公而下。不得其位而讲明乎下者。亦此道也。圣人庸何心于其间哉。乃所以为仁义也。乃所以
颜乐堂集卷之二 第 257L 页
法天地也。
策题
问。书曰。与治同道。罔不兴。与乱同事。罔不亡。然则视昔人之所以治者而袭之。所以乱者而反之。其可乎。周文王之徽柔懿恭。汉元帝之优游不断。其为柔一也。虞舜之明月达聪。唐宣宗之聪明强察。其为明一也。梁武帝之断重罪不怿。无异于大禹之泣辜。而其身衣布衣。与汉文之弋绨何择。汉宣帝综核名实。即大舜之敷奏以言。明试以功也。秦始皇销兵铸人。即武王之倒载干戈。包以虎皮也。文王事昆夷也。则徽钦臣服仇虏。不以为耻。高宗伐鬼方也。则武皇征讨四夷。不知纪极。公刘好货。而宋神宗青苗之法。有同商贾。大舜赓歌。而陈后主璧月之词。贻笑后世。凡此帝王。考其行事。虽若不异。而兴亡治乱。若此之相反。其故何欤。诸君子。通古今达事理。其于治乱之源。相反之几。讲之熟矣。愿闻其说。 问。人君莫不欲安而恶危。亦莫不欲存而恶亡。然而常至于危亡而不可救者。何也。所忧
颜乐堂集卷之二 第 258H 页
者。非其所以危亡。而其所以危亡者。常出于其所不忧也。试借秦言之。始皇初并天下。欲传万世。忧天下之难合。而诸侯之难制。于是。废封建。置郡县。而其亡也。陈项之徒。起于匹夫。忧处士横议是古非今也。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坑儒生愚黔首。而其亡也。出于安事诗书之汉祖。忧锋镝之利终为后世患也。于是。收天下之兵。铸以为金人。而其亡也。斩木为兵者。已满于山之东矣。中国不足忧也。而吾之忧。犹有四夷也。于是。郡桂林。城碛石。却凶(一作匈)奴于千里之外。而其亡也。祸起萧墙之内也。始皇之所忧。可谓备矣。而其所以危亡。出于其所不忧。何也。设使始皇。忽其所忧。而忧其所不忧。则亦可递二世三世。以至于千万世欤。抑安危存亡。自有其数而不可救欤。将委之于天。而拱手俟之欤。愿因论秦极言其所以然。
殿试对策
臣对。恭惟。 主上殿下发德音。策多士。首访帝王之道。期臻至治之隆。而终之以裕军储
颜乐堂集卷之二 第 258L 页
待岛夷之方。皆非愚臣之所能及也。然迩言见察于圣人。荛言可询于周雅。臣虽愚昧。敢不精白一心。以对扬圣问之万一乎。臣伏读圣策曰。帝王之为治。止一有所失。则终累善治。臣闻。帝王之治本乎道。帝王之道本于诚。是故。善为治者。未有不本于道。善行道者。未有不本于诚。五帝之所以帝而跻世雍熙者。此诚也。三王之所以王而俗臻康乂者。亦此诚也。后世之君所以成治者。庶几有得乎此诚。而其所以终累善治者。庸非有所失于此诚欤。由此言之。诚者。诚治天下国家者之所当服膺勿失而不可斯须离也。臣伏读圣策曰。予以幼冲。止可以成盛治欤。臣草茅贱微。何敢上揆渊衷。然窃观。 殿下以不世出之资。绍 祖宗之大统。行高而恩厚。知人而下士。夙兴夜寐。兢兢业业。省游畋之乐。罢土木之役。实惠及民。而黎民怀之。至诚动物。而蛮夷来格。为政可谓得矣。盛治可谓成矣。犹且拳拳焉下询草茅。此尧舜安百姓犹病之心。文王望道未见之心也。臣愿 殿下诚能扩
颜乐堂集卷之二 第 259H 页
充此心。继之以无倦。行之以不息。则虽尧舜三王之治。无以过也。又焉有不获其道哉。臣伏读圣策曰。比年凶歉。南方尤甚。止军储有裕欤。臣窃谓。凶歉之灾。国家代有。而今年倍于去年。南方甚于他方。蒸黎嗷嗷。开口望哺。国家既发义仓以赈之。又罄军储以继之。爱民之诚。至矣。然仓无馀粟。库无馀积。卒然边境有急。刁斗有警。石城汤池。谁与守之。带甲百万。何以馈之。是宜 殿下之轸虑也。臣闻。财者。民之心也。民者。财之所从出也。故曰。财散则民聚。有民斯有财。是以。周武发钜桥之粟。而多黍致丰年之美。汉文下减租之令。而廪粟有红腐之陈。臣愿 殿下诚心恻怛。勤恤民隐。宽其力役。弛其逋负。捐不急之费。省无名之赋。厚之而不困。扶之而不危。慰悦其心。感召和气。以致丰穰。则民食裕矣。军需其有不裕哉。将见府库充溢。兵食自足。以守则固。以战则克矣。 殿下以裕军储为问。而臣以恤民隐为对者。臣岂诚乐为迂阔于事情之说哉。诚以秦皇设箕敛之法。而终为楚汉
颜乐堂集卷之二 第 259L 页
所资。汉武创均输之制。而卒之海内虚耗。是皆前车之覆辙。后人之殷鉴。安敢渎圣听哉。臣伏读圣策曰。倭人来往。比前为多。止待之得其道而无弊欤。臣闻。诗曰。憬彼淮夷。来献其琛。书曰。岛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待岛夷之道。诚古帝王所不废也。我国家声教远被。覃及岛夷。慕义输诚。使者相望。国家嘉其来附。馆焉以留。厚加劳慰。待夷之道。可谓诚矣。然近年以来。无名之使。比旧为多。千百为群。项背相望。邮传疲于迓劳。郡邑困于供亿。财用调度之烦。民力科取之困。殆由于此。措置之宜。诚不可不讲也。稽之于古。有闭关不纳者。汉光之谢西域。是也。有岁致金币者。汉文之待凶(一作匈)奴。是也。然以臣观之。蛮夷之性。易怨以变。帝王之量。来者不拒。是固不可绝之也。府库之财有限。溪壑之欲无穷。又岂可浚民之膏血。以徇蛮夷无厌之求哉。臣窃谓。非恩无以悦其心。非威无以服其志。恩过则骄。威胜则怨。臣愿 殿下诞降德音。宣谕岛主。至诚以感动之。约束以防禁之。制其出入。节
颜乐堂集卷之二 第 260H 页
其往来。外严防守之威。内示怀绥之惠。则恩威并至。招抚得宜。自无其费矣。何患待之之未得其道乎。臣伏读圣策曰。子大夫止悉心以对。臣圣策既陈其梗槩矣。请毕其说。臣谨按。中庸曰。来百工则财用足。又曰。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绥远人也。又继之曰。所以行之者。一也。一者。诚也。臣愿 殿下悠久不息。始终无间。求治以实意为主。行道以实践为贵。出一言也。无非实理之所发。行一事也。无非实理之所著。则五帝可六。三王可四。水旱可变为丰穰。阻饥可变为足食。军储何患其不裕。待夷何患其不得其道乎。臣诚愚昧。不足以奉大对。臣不胜战慄之至。
悲易水辞
萧萧兮风悲。咽咽兮波寒。缟衣冠兮送子去。去不易兮归亦难。虎视兮耽耽。六王兮且将灭。燕秦之不敌久兮。顾一耻兮谁为雪。马生角兮太子东。虹贯日兮荆轲西。挟己首以图一快兮。怀慷慨兮色惨悽。暗相视以悲歌兮。渡易水兮行栖栖。往而不返。孰知其他。倚柱
颜乐堂集卷之二 第 260L 页
而笑。时也奈何。暴虎冯河而无悔兮。匪夫子之所取。惟卿所重者然诺兮。甘捐生兮不顾。易水兮东流。哀此恨兮亘万古与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