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大峰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x 页
大峰先生文集卷之二
疏
疏
大峰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1H 页
应 旨[再疏]
臣以微诚。更渎 睿鉴。死罪死罪。臣伏睹 殿下顷以雨土之灾。下旨求言。今又申之。言甚恳至。此圣德事也。凡我中外臣僚。莫不承 命感叹。各条所怀。以进匡救之策者前后几人。而终未蒙 殿下之领纳而采施焉。是 殿下之求言。不过为一时之文具。而非出于恻怛之诚心也。 殿下诚若有侧身修省之实。则当此忧惧岌嶪之际。何故爱惜一佞臣任士洪。上不顾天谴。下不副舆情也。士洪之奸。古今天下。宁复有是。今者雨土弥春跨夏。以病民而害农者已极矣。 殿下曰灾也。大臣曰灾也。谏官曰灾也。玉堂曰灾也。国人皆曰灾也。乃士洪独曰非灾也。是适然耳。沮遏已变通之时弊。断案未及至之年丰。阿谀壅蔽。无所忌惮。阴险纵肆。不有 殿下。臣未知士洪此事。与赵高之指鹿为马何如。而正与杨国忠之霖不害稼。同一欺罔。其治第之壮丽宏侈。虽是法外之僭窃。而犹为薄物细
臣以微诚。更渎 睿鉴。死罪死罪。臣伏睹 殿下顷以雨土之灾。下旨求言。今又申之。言甚恳至。此圣德事也。凡我中外臣僚。莫不承 命感叹。各条所怀。以进匡救之策者前后几人。而终未蒙 殿下之领纳而采施焉。是 殿下之求言。不过为一时之文具。而非出于恻怛之诚心也。 殿下诚若有侧身修省之实。则当此忧惧岌嶪之际。何故爱惜一佞臣任士洪。上不顾天谴。下不副舆情也。士洪之奸。古今天下。宁复有是。今者雨土弥春跨夏。以病民而害农者已极矣。 殿下曰灾也。大臣曰灾也。谏官曰灾也。玉堂曰灾也。国人皆曰灾也。乃士洪独曰非灾也。是适然耳。沮遏已变通之时弊。断案未及至之年丰。阿谀壅蔽。无所忌惮。阴险纵肆。不有 殿下。臣未知士洪此事。与赵高之指鹿为马何如。而正与杨国忠之霖不害稼。同一欺罔。其治第之壮丽宏侈。虽是法外之僭窃。而犹为薄物细
大峰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1L 页
故也。 殿下之撤诗板停亲射。可见从谏如流之圣。而士洪以为文武不可废也。谏臣之斥守温请酒禁。寔出闭邪陈宜之诚。而士洪以为台论不足听也。彼士洪亦少慧子耳。岂不知制诗耦射之不系于圣人文武之道。守温酒禁之果合于台谏献替之体。而眩是饰非。挤人伸已。自是小人之常态也。虽堂堂正论之利国家惠生灵者。苟不自其口而人或先之。则必猜忌之。摈斥之。俾不能通。操弄国柄。钳制台省。欲人主不得闻我之恶。而知我之奸也。然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如见肺肝。难掩情迹。 殿下试察士洪忠乎。佞乎。君子乎。小人乎。以 殿下则哲之明。必有所审处于可近不可近。可放不可放之间矣。噫。使士洪一日在朝廷。则 殿下有一日之危。二日在朝廷。则 殿下有二日之危。宗社之忧。近在萧墙。乱亡之患。迫于朝夕。失今不除。后必有悔。臣待罪侍从。不能借尚方斩马剑。以断佞臣士洪头。以踵朱云故事。此又臣不忠之罪也。臣与士洪父子。非无班行之熟。而衷肠所激。不暇顾恤。此非臣之私也。实为国家也。为生民也。
大峰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2H 页
伏愿 殿下。念负乘寇至之戒。体去邪勿疑之义。 特命有司。亟正邦宪。以为弭灾保国之地。臣不胜千万祈恳之至。谨稽首上言。
辞职陈情疏
伏以庸陋微臣。猥荷不世之 恩宠。前后清选。每因特简。强颜厕迹。骇惶靡措。揣分量才。非荣伊灾。人臣遭遇之盛。自古何限。而率多人器相称。望实兼孚。未闻如臣卤莽。百无一能。滥窃冥升。至此之极也。况乎草诏撰辞之任。既非臣所可堪。而又非循阶例迁。则臣虽欲贪荣冒据。其拂公议玷名器。非细事也。方今圣化作成。鸿儒林立。江湖一雁。有无非关。伏愿 圣明。俯察愚衷。亟收新 命。以重国体。不胜幸甚。抑臣窃有恳迫之情。仰吁 仁覆之天。臣有寡母在庆尚道蔚山地。年今七十有一矣。丧祸早衰。疾病恒缠。风眩痰隔。迭相侵苦。顷臣趋朝之日。委身枕席。不能临门送别。垂泪勉旃。犹来无止。千里离违。言犹在耳。而幸近日月之光。思竭犬马之力。 天恩至重。私情又薄。因循低徊。久未决归。虚负倚闾之望。徒切瞻云之怀。昨见乡书。母病转增。
辞职陈情疏
伏以庸陋微臣。猥荷不世之 恩宠。前后清选。每因特简。强颜厕迹。骇惶靡措。揣分量才。非荣伊灾。人臣遭遇之盛。自古何限。而率多人器相称。望实兼孚。未闻如臣卤莽。百无一能。滥窃冥升。至此之极也。况乎草诏撰辞之任。既非臣所可堪。而又非循阶例迁。则臣虽欲贪荣冒据。其拂公议玷名器。非细事也。方今圣化作成。鸿儒林立。江湖一雁。有无非关。伏愿 圣明。俯察愚衷。亟收新 命。以重国体。不胜幸甚。抑臣窃有恳迫之情。仰吁 仁覆之天。臣有寡母在庆尚道蔚山地。年今七十有一矣。丧祸早衰。疾病恒缠。风眩痰隔。迭相侵苦。顷臣趋朝之日。委身枕席。不能临门送别。垂泪勉旃。犹来无止。千里离违。言犹在耳。而幸近日月之光。思竭犬马之力。 天恩至重。私情又薄。因循低徊。久未决归。虚负倚闾之望。徒切瞻云之怀。昨见乡书。母病转增。
大峰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2L 页
少失将摄。便至危急。气息渐缀。形骸只存。冉冉西晖。其留几何。家本贫窭。救疗灭策。臣受常禄。远亦难及。夙夜兢悯。神魂靡定。病未能相恤。禄不能相养。有子如此。不如无子。不孝之罪。至此而又不得逭矣。噫。君亲一体。恩义极大。固无轻重之殊。然事君日长。事亲日短。是古人陈情恳到之言。则以 殿下孝理之圣。亦岂无恻然矜怜于此。而子享饩廪之荣。母有菽水之艰。则人情已乖。天理何安。伏乞 圣慈。天地父母。幸授以本道便邑。俾臣得遂病母一日列鼎之供。则衔恩镌髓。殒结图报。自今至死之年。无非臣愿忠之日也。臣无任激切恳祈之至。
大峰先生文集卷之二
劄
乞递玉堂劄
伏以臣以气窒之病。退伏于邸舍之中。昨日初昏。礼曹下吏持陪香差牒。来报曰。明日早朝。可来待也。臣展牒审谛。则不言某所。故怪而问之。答曰。不知也。臣意以为再明为望日。必是文庙陪香。而别有 圣教故耶。今日日出后。强疾促驾。行至中路。又逢昨来下吏。始闻陪香之所。非
大峰先生文集卷之二
劄
乞递玉堂劄
伏以臣以气窒之病。退伏于邸舍之中。昨日初昏。礼曹下吏持陪香差牒。来报曰。明日早朝。可来待也。臣展牒审谛。则不言某所。故怪而问之。答曰。不知也。臣意以为再明为望日。必是文庙陪香。而别有 圣教故耶。今日日出后。强疾促驾。行至中路。又逢昨来下吏。始闻陪香之所。非
大峰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3H 页
文庙也。乃圆觉寺也。臣不觉怃然骇惑曰。下吏误耶。岂有是也。止歇道傍闾家。急使人探问于礼曹。则俄者下吏之言。果非误也。噫。此真出于 圣教否。或云。有 内旨。其然乎。臣实孤陋。未知前亦有此规。而国家之置玉堂。亶为供佛而设欤。佛不足供。韩愈论佛骨表在。臣不必更进腐说。而 殿下试观历代崇佛者几君。能享其利益也。佛虽神灵。自是名教外异端也。臣虽弊劣。犹是礼法中士类也。矧今幸际昌辰。添列清班。则以士类而尊异端。臣所不忍。岂容以堂堂 大朝玉堂之官。乃反束冠带陪佛香。以甘心抗颜于白日之下周行之上乎。臣之一身。固不暇顾。而其贻累 圣朝。取讥后世。非细事也。臣子之于国家事。惟当趋走承顺。鞠躬尽瘁。赴汤蹈火。何所规避。而苟或所令之反其所当。则君命亦有所不受者。此非慢蹇也。义理诚然也。臣于平日。讲究此义已熟。今何可屈心抑志。舍所学。以徇于不当徇之地也。王良。不过一御夫耳。且羞与射者比。而况不为王良者。而供佛又非比射者比乎。惟我 殿下。圣学高明。如日中天。
大峰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3L 页
四方拭目。将见大圣人之所作为。出寻常万万。而今此一事之失。未免九仞之亏。 殿下纵欲归之于 内旨。其孰曰在家不知也。臣窃为 殿下惜之。惜之不足。继之以太息流涕也。臣愚区区死难承 命。以此伏锧。亦所荣幸。一片忧爱。秉彝不泯。衷肠所激。言不知裁。伏乞 圣明。恕而纳之。亟罢圆觉寺供佛之 命。仍递臣所带之职。而兼治臣违越之罪。千万祈恳之至。
救持平金彦辛劄
伏以持平金彦辛之罪。何可道哉。论覈大臣。少无顾藉。就鞠 殿庭。声气逾厉。是谓罪上添罪。不可容护。而第念。彦辛。本非巧回软巽之类。曾以慷慨直遂。特蒙 睿奖于便殿别讲之日。则今其举措。虽有狂妄之失。而实出于断断为国之诚矣。若以狂妄之失而成其罪案。既系之。又鞠之。必欲杀之乃已。则汉廷斥贵臣折殿槛之朱云。顾何以保全其首领也。彼一介彦辛。固不足恤。千秋万世。 殿下将不免杀谏臣之讥。而自此台臣相戒。噤其口矣。以我 殿下之明睿。岂不念及于此耶。伏乞 殿下。少霁雷霆之威。试
救持平金彦辛劄
伏以持平金彦辛之罪。何可道哉。论覈大臣。少无顾藉。就鞠 殿庭。声气逾厉。是谓罪上添罪。不可容护。而第念。彦辛。本非巧回软巽之类。曾以慷慨直遂。特蒙 睿奖于便殿别讲之日。则今其举措。虽有狂妄之失。而实出于断断为国之诚矣。若以狂妄之失而成其罪案。既系之。又鞠之。必欲杀之乃已。则汉廷斥贵臣折殿槛之朱云。顾何以保全其首领也。彼一介彦辛。固不足恤。千秋万世。 殿下将不免杀谏臣之讥。而自此台臣相戒。噤其口矣。以我 殿下之明睿。岂不念及于此耶。伏乞 殿下。少霁雷霆之威。试
大峰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4H 页
推转圜之盛。罪人金彦辛。 特命放释。
因灾异进言劄
伏以自今年来。天灾物怪。叠生层现。正月之黑雹。四月之赤雪。彗星之昼出。水鸟之内集。种种乖常。已极惊惨。而今又大旱弥月。暴雷终日。坠石于镇山之下。震人于阙门之外。实皆往牒之所未闻。而亦非 圣世之所宜有也。噫。此何兆象。而何其荐也。何其酷也。若使天人之际。漠不相关则已。如云灾不虚生。必有应验。则岂非上下之所可大畏。而无或冤气之沈郁有以感召也欤。 殿下庸是兢惕。既减常膳。又避正殿。犹以为未足。前后冤狱。悉加疏决。枯骴复肉。死草生花。仁声惠渥。洋溢寰宇。而第其中。亦不无更容商量。别施分拣者。如戊午迸裔之类是也。此类负犯。无论自作与连坐。均之为三尺之所难贷。则其所末减安置。亦已太宽典矣。是固 圣上包容之量。出寻常万万。而实非群下之所可窥测也。然臣伏闻八道失稔。西北为甚。流离转徙。间多有之。本土居民。犹不聊生。则编配羁踪。尤所难堪。窃念戊午此类。死固非惜。而今既幸
因灾异进言劄
伏以自今年来。天灾物怪。叠生层现。正月之黑雹。四月之赤雪。彗星之昼出。水鸟之内集。种种乖常。已极惊惨。而今又大旱弥月。暴雷终日。坠石于镇山之下。震人于阙门之外。实皆往牒之所未闻。而亦非 圣世之所宜有也。噫。此何兆象。而何其荐也。何其酷也。若使天人之际。漠不相关则已。如云灾不虚生。必有应验。则岂非上下之所可大畏。而无或冤气之沈郁有以感召也欤。 殿下庸是兢惕。既减常膳。又避正殿。犹以为未足。前后冤狱。悉加疏决。枯骴复肉。死草生花。仁声惠渥。洋溢寰宇。而第其中。亦不无更容商量。别施分拣者。如戊午迸裔之类是也。此类负犯。无论自作与连坐。均之为三尺之所难贷。则其所末减安置。亦已太宽典矣。是固 圣上包容之量。出寻常万万。而实非群下之所可窥测也。然臣伏闻八道失稔。西北为甚。流离转徙。间多有之。本土居民。犹不聊生。则编配羁踪。尤所难堪。窃念戊午此类。死固非惜。而今既幸
大峰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4L 页
免斧锧。尚容覆载者。特以 圣明有所斟酌于根本枝叶之间。况其关系。自与潢池弄兵辈。迥有所间隔。(其所关系。无异于潢池弄兵。当日教文中语。)而犹是簪裾于昔时者也。 先王尝礼遇之矣。 殿下又器使之矣。随罪正法。何所不可。而若乃置之于饥馑之地。使之自抵于饿死。则恐或有歉于大圣人好生之德也。至于旷荡昭释。何敢轻议。臣愚区区妄以为一依他罪人例。并 命量移于内服稍丰之邑。以示钦恤之典。不害为弭灾之一道。未知何如。古之君。遇非常之变。则有非常之政。今我 殿下既遇非常之变矣。亦岂无非常之政乎。伏愿 殿下。留心而省察焉。臣素与此类。同朝相熟。敢此渎扰。殊涉护私。罪当万死。而古人所谓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者。是臣一片血悃。则宁有秋毫私意于彼。而以负我 殿下也。苍天在上。实鉴此心。惟 殿下试加裁择。则幸甚幸甚。
大峰先生文集卷之二
书
与徐太史(居正)
谨伏问神相尊候万福。跧伏遐陬。离违德宇。岁
大峰先生文集卷之二
书
与徐太史(居正)
谨伏问神相尊候万福。跧伏遐陬。离违德宇。岁
大峰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5H 页
已及矣。往在都中。犹恨扫门之或稀。而今思都中又不可得。人事渐觉疏远。秪尔大可叹也。就达惶恐。先生倘记吾蔚州有太和楼否。曾于己亥旬宣时。襜帷暂驻。同李,柳诸从事。烂熳觞咏。咨嗟其颓圮者即是也。惜其岁月愈久。栋桷愈欹。使胜榭清赏。几无所寻逐矣。今幸地主朴侯复卿。下车未期。政成瘼祛。官府廨宇。次第修缮。而所谓太和楼。亦已重新。丹碧才施。精彩立异。实是兹楼之有遇。而抑先生之前所慨然者。至是无憾矣。夫修举废坠。守令之责。褒美劝后。太史之事也。今先生。职长太史。不可使朴侯之茂绩。兹楼之改观。同归于埋没。幸先生。赐之言而张之也。且念辛巳之重修也。阳村先生实记之。先生。是阳村先生之外孙也。亦乌得无情于此也。谨遣使者。奉币攀请。不任猥屑之至。伏惟谅恕而俯循焉。不宣。
答权君饶(景裕又字子汎)
辱书。承新凉动息佳相。大慰瞻翘。熙止无能窃廪。深愧特简之 圣渥也。罪负罪负。年来。久不见秋江。今见其诗。如见其人眉宇。诚荷足下盛
答权君饶(景裕又字子汎)
辱书。承新凉动息佳相。大慰瞻翘。熙止无能窃廪。深愧特简之 圣渥也。罪负罪负。年来。久不见秋江。今见其诗。如见其人眉宇。诚荷足下盛
大峰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5L 页
念。但讽咏反复。过于怫嵂。而少温厚之味。失于中正。而多愤慨之旨。其视古人乐不淫。哀不伤之义。果何如也。秋江与东峰。长往高蹈。睥睨一世。啸傲山水之间。放浪形骸之外。要不失为身中清行中权。而其心悲。其迹露。每为之嗟惋不已。噫。世果弃君平耶。抑君平自弃世耶。秋江今在何处。如相见。以此语语之。文炳昨日来访。论皇极书数篇而归。约以重九会款。足下亦图之如何。取斯直言可尚。其诗送呈。可共和之也。不宣。
答金君谅(谌)
蒸热。多贺患候差复。令侄三兄弟奉书来问。亡友典刑在此。怆感怆感。况其所著文字。各占体裁。伯。精而深。仲。平而雅。季则奔放驰骤。如澜如云。足令藉湜辈。汗流走僵。此三子者之拾科第取青紫。直一反手间。而亦足以贲饰皇猷。鸣国家之鸿休于他日。有子如此。吾友为不死矣。此固渠辈才识之超卓。有以成就于藐藐孤蒙之馀。而若非公教导之得其方。抚育之尽其心。则又安能乃尔耶。艳叹艳叹。然窃瞯季也。举止言
答金君谅(谌)
蒸热。多贺患候差复。令侄三兄弟奉书来问。亡友典刑在此。怆感怆感。况其所著文字。各占体裁。伯。精而深。仲。平而雅。季则奔放驰骤。如澜如云。足令藉湜辈。汗流走僵。此三子者之拾科第取青紫。直一反手间。而亦足以贲饰皇猷。鸣国家之鸿休于他日。有子如此。吾友为不死矣。此固渠辈才识之超卓。有以成就于藐藐孤蒙之馀。而若非公教导之得其方。抚育之尽其心。则又安能乃尔耶。艳叹艳叹。然窃瞯季也。举止言
大峰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6H 页
议之间。多有浮薄凌厉之态。不独文辞然也。虽是古人所谓年少气豪之攸使。而大非吾儒家谨拙规度。亦非吾亡友凝重风旨。为之隐忧深虑。劝令归读小学。未知渠肯服膺吃紧。而不以区区为迂远否。幸加谆谆诲诱。期有式谷之誉。如何如何。江上之招。诚所乐赴。而得无职事之魔否。仲伦。几日可还也。不宣。
与郑伯勖
直北三千里。倍日并行而能不死者。天也。明时窜逐。昔贤所不免。平生读书。用之何处。幸须自爱。此外更何言哉。不宣。
与金大猷
昨日。伯勖向钟城。今日。足下向熙川。自此万事已矣。然惠州不在天上。忠宣毕竟生还。想必含笑就途。不贰所操于穷阨之际矣。大虚朝夕当渡江。如相见。亦以此语之。顾此焚林烂雀。亦未知终安所归宿也。只此不宣。
附具公书朴彦胄(绍)家所藏手札后识
此二书。一蠹,寒暄两先生赴谪时。大司宪杨公所贻者也。戊午之祸。尚忍言哉。当两先生
与郑伯勖
直北三千里。倍日并行而能不死者。天也。明时窜逐。昔贤所不免。平生读书。用之何处。幸须自爱。此外更何言哉。不宣。
与金大猷
昨日。伯勖向钟城。今日。足下向熙川。自此万事已矣。然惠州不在天上。忠宣毕竟生还。想必含笑就途。不贰所操于穷阨之际矣。大虚朝夕当渡江。如相见。亦以此语之。顾此焚林烂雀。亦未知终安所归宿也。只此不宣。
附具公书朴彦胄(绍)家所藏手札后识
此二书。一蠹,寒暄两先生赴谪时。大司宪杨公所贻者也。戊午之祸。尚忍言哉。当两先生
大峰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6L 页
离乱之初。士皆气丧心摧。虽平日骨内视者。亦不敢出一头相嗟劳。而乃杨公独能奋不顾身。频烦亲问于被逮之际。至送手书于边行之中。岂不诚毅然难及。而又其寂寥数行语。含蓄无限伤念。带得无限勉勖。先辈志节之磊落。交道之郑重。从可以推得其万一。况乎庚申独劄。能回昏主之听耶。偶于朴友箧笥中见其书。不胜感叹。谨题陋言于其下而表章之。噫。后必有把玩而酿涕者矣。彦胄从寒暄先生学。故得保存此书于文籍荡失之馀云。绫城具寿福。谨识。(朴公号冶川。具公号屏庵。 中庙朝名类。)
大峰先生文集卷之二
序
送曹大虚,蔡耆之游松都序。
松都。余所愿游也。往年。特蒙 赐暇读书之 命。与许献之,俞克己,权叔强,曹大虚,蔡耆之诸君。日夜同游处。时时语及松都。尤不禁发兴。约以明春偕往。及期。大虚,耆之二君则果。而吾四人则未果。盖以直宿之縻。而无休告之路也。余以市醪野蔬。送饯于西门之外曰。吾辈幸而生逢 圣明。优游鼓舞于棫朴化育之中。而又以暇
大峰先生文集卷之二
序
送曹大虚,蔡耆之游松都序。
松都。余所愿游也。往年。特蒙 赐暇读书之 命。与许献之,俞克己,权叔强,曹大虚,蔡耆之诸君。日夜同游处。时时语及松都。尤不禁发兴。约以明春偕往。及期。大虚,耆之二君则果。而吾四人则未果。盖以直宿之縻。而无休告之路也。余以市醪野蔬。送饯于西门之外曰。吾辈幸而生逢 圣明。优游鼓舞于棫朴化育之中。而又以暇
大峰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7H 页
日。远作游赏之行。备享福缘之清。凡故都瑰观胜迹。举将为二君囊橐间物。何其奇也。虽然。游赏亦有道焉。苟不随遇而会心。触景而兴感。则耳目而已。閒漫而已。夫松都。王氏五百年建国之所也。今其崇殿壮阙。鞠为茂草。而遗风馀俗。犹有可徵者存。今二君登临乎满月之台。经过乎善竹之桥。其必有徘徊踯躅。感慨不自已者。而世道之兴废。人物之盛衰。歌谣之美恶。可以观可以戒者。一一采取归来。以备他日 清问之对扬。则 圣朝殊遇之恩。庶几有报于万一。而斯可谓真得游赏之实。惟二君。行矣勉之。余将拭目而俟之。
书文司艺荣 恩录后
司艺文君。本名彬。余三十年久要也。今上四年。有坐法抵罪者。其名姓与君同。君嫌之。欲改称而未也。无何。奉命检田于永安道。及陛辞。上问其名。顾谓左右曰。此人淳实无华。真善人也。不可与凶丑混姓字。即以御笔书杰。亲授曰。以此易之。此名所以志也。君拜手稽首而受。实不世之殊渥也。凡朝之卿大夫咸为文以叹美之。君
书文司艺荣 恩录后
司艺文君。本名彬。余三十年久要也。今上四年。有坐法抵罪者。其名姓与君同。君嫌之。欲改称而未也。无何。奉命检田于永安道。及陛辞。上问其名。顾谓左右曰。此人淳实无华。真善人也。不可与凶丑混姓字。即以御笔书杰。亲授曰。以此易之。此名所以志也。君拜手稽首而受。实不世之殊渥也。凡朝之卿大夫咸为文以叹美之。君
大峰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7L 页
编为一录。而过余曰。子亦不可已也。余作而言曰。盛矣哉。 圣上之惠顾。吾子之荣恩。诸公巨擘。已尽铺张。又何赘一辞。然余于此。窃有所感激而不容嘿者。非徒久要为也。余亦本名熙止。字可行。往在释褐初。 先圣王一见谬赏。改名曰稀枝。改字曰桢父。申以 天章一句。后虽有行之久。从初名之 命。而又岂非不世之殊渥耶。噫。君果善人也。杰士也。知臣莫如主。宜其荷实褒获嘉名于清禁乍进之际。而若余。一虮虱耳。何以蒙 先圣王异数于立身之初至此哉。所以感泣惶兢。以荣为惧。至今殁世而愈不胜惝恍摧咽之怀也。今夫人之冠也。虽父兄而名之。师友而字之。犹为之敬受而服膺。顾名而思义。况于君上之命之乎。况于宸翰之申之乎。况于举其实而奖许之乎。况于并与表德而面谕之乎。吾与君。各以遐方微踪。策名清朝。亦已滥矣。而又能受知 圣明。获叨 特眷。锡名之恩。吾与君所同。而善人之褒。君所独也。 宸翰之荣。君与吾所同。而表德之宠。吾所独也。然其为人臣之极幸。旷世之隆遇。均矣。然则吾与君。将何
大峰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8H 页
以效涓埃而答鸿造也。吾闻受非常之恩者。有非常之报。吾与君。盍思所以自靖自献之地也。君曰。诺。请书诸录后。
大峰先生文集卷之二
祭文
祭俞克己文
惟灵钟河岳毓英之气。挺鸾凤瑞世之姿。本之以儒雅。缘饰以经纶。早遇 圣明。自致身于青云之上。阔步高翔。令誉愈隆。如八骏腾云。瞥影超忽。五花散地。芳香郁烈。 睿念倾注。班行耸尚。方且历阶增秩。庶几为国家之桢干。作士林之标的。而何一疾之不起。怆百身之难赎也。已矣已矣。痛哉痛哉。自始面识。许以心交。逮藏义之读书。偕六人而承 恩。相与激昂今古。扬扢风雅。夙夜王室。一心共贞。各名节之砥砺。指岁暮以为期。曾未几时。人事靡常。以公一代之英。三绝之才。栖迟州府。未展素韫。而年才知命。养又不卒。已矣已矣。痛哉痛哉。当人物眇然之时。失千载知己之友。牙弦永断。徐剑孰悬。登白云之嵯峨。頫灆溪之潺湲。物是人非。我思悁悁。公之文章。 圣主所赏。烂其盈箱。不巧在是。奠以椒
大峰先生文集卷之二
祭文
祭俞克己文
惟灵钟河岳毓英之气。挺鸾凤瑞世之姿。本之以儒雅。缘饰以经纶。早遇 圣明。自致身于青云之上。阔步高翔。令誉愈隆。如八骏腾云。瞥影超忽。五花散地。芳香郁烈。 睿念倾注。班行耸尚。方且历阶增秩。庶几为国家之桢干。作士林之标的。而何一疾之不起。怆百身之难赎也。已矣已矣。痛哉痛哉。自始面识。许以心交。逮藏义之读书。偕六人而承 恩。相与激昂今古。扬扢风雅。夙夜王室。一心共贞。各名节之砥砺。指岁暮以为期。曾未几时。人事靡常。以公一代之英。三绝之才。栖迟州府。未展素韫。而年才知命。养又不卒。已矣已矣。痛哉痛哉。当人物眇然之时。失千载知己之友。牙弦永断。徐剑孰悬。登白云之嵯峨。頫灆溪之潺湲。物是人非。我思悁悁。公之文章。 圣主所赏。烂其盈箱。不巧在是。奠以椒
大峰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8L 页
醑。倘明灵之歆右。已矣已矣。痛哉痛哉。
祭曹大虚文
呜呼。使公而盛于白玉堂者。命也。使公而死于青海滨者。命也。使公而死而无子者。亦命也。公于命何哉。余于公何哉。所不朽者。烂烨之文。言不可长。一哭天涯。
大峰先生文集卷之二
墓碣铭
奇夫人墓碣铭(并序)
时守石城县朴子衣。有贤梱奇氏。奇籍幸州。高丽壁上三韩三重大匡门下侍郎景懿公洪寿之后。工曹参议某。监察某。持平某。其高曾祖也。父司录温。娶司仆司正平壤赵云敬之女。生夫人。十九。归于子衣。子衣早孤而贫。有祖母性严。夫人承顺无违志。勤女工。治家业。劝子衣游学四方。不以事细大扰其心。 子衣之擢第膴仕。皆夫人助也。今 上二年。子衣以司艺。出宰石城。夫人从焉。未菰而病痈殁。年四十六。返葬于丰德南面末讫山背坎之原。生一子一女。子夭。女未笄。尤可悲也。子衣来请表其墓。余与子衣交最久。遂不辞为之铭。铭曰。
贞州之阳。有睪如封。后之人。勿樵而勿牧。贤夫人
祭曹大虚文
呜呼。使公而盛于白玉堂者。命也。使公而死于青海滨者。命也。使公而死而无子者。亦命也。公于命何哉。余于公何哉。所不朽者。烂烨之文。言不可长。一哭天涯。
大峰先生文集卷之二
墓碣铭
奇夫人墓碣铭(并序)
时守石城县朴子衣。有贤梱奇氏。奇籍幸州。高丽壁上三韩三重大匡门下侍郎景懿公洪寿之后。工曹参议某。监察某。持平某。其高曾祖也。父司录温。娶司仆司正平壤赵云敬之女。生夫人。十九。归于子衣。子衣早孤而贫。有祖母性严。夫人承顺无违志。勤女工。治家业。劝子衣游学四方。不以事细大扰其心。 子衣之擢第膴仕。皆夫人助也。今 上二年。子衣以司艺。出宰石城。夫人从焉。未菰而病痈殁。年四十六。返葬于丰德南面末讫山背坎之原。生一子一女。子夭。女未笄。尤可悲也。子衣来请表其墓。余与子衣交最久。遂不辞为之铭。铭曰。
贞州之阳。有睪如封。后之人。勿樵而勿牧。贤夫人
大峰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9H 页
之宫。
大峰先生文集卷之二
记
殇儿圹记
此。吾殇儿荣大之藏也。成化十二年丙申。余承 恩读书于藏义寺。曹大虚自金山来。传家书。儿以九月四日午时生矣。余喜甚。名之曰荣大。盖是夕。有 宣酝赐笔之荣。而因大虚闻其生。故所以志也。腊月纳由还。见其骨格清俊。眉眼如画。笑谓家人曰。善育之。不是庸凡物。二岁。能识数千字。三岁。能运笔书大字。字画轩然飞动。四岁五岁。能作诗著说。皆惊人语。六岁能解交易变易之理。洪兼善,许献之。交口称之。以为子安居实。无以过之。而余亦心奇其警敏也。辛丑秋。余取达城山川之夷旷。挈寓于美理。今年夏。儿随其兄。往栖仙槎庵。庵有崔孤云洗砚池。儿日倘佯啸咏于池上。谓其兄曰。梦一道人。挟我飞上天。仍病归家。不数日而夭。是壬寅六月十七日也。呜呼惜哉。蔡耆之慰之曰。道人分明是崔仙。而爱其才。相感相携而去。何悲焉。此则强作诙诞之语耳。假使儿虽有太白长吉之才。崔仙之仙。去已千秋矣。焉有不眛精魄。眷顾于一少儿。
大峰先生文集卷之二
记
殇儿圹记
此。吾殇儿荣大之藏也。成化十二年丙申。余承 恩读书于藏义寺。曹大虚自金山来。传家书。儿以九月四日午时生矣。余喜甚。名之曰荣大。盖是夕。有 宣酝赐笔之荣。而因大虚闻其生。故所以志也。腊月纳由还。见其骨格清俊。眉眼如画。笑谓家人曰。善育之。不是庸凡物。二岁。能识数千字。三岁。能运笔书大字。字画轩然飞动。四岁五岁。能作诗著说。皆惊人语。六岁能解交易变易之理。洪兼善,许献之。交口称之。以为子安居实。无以过之。而余亦心奇其警敏也。辛丑秋。余取达城山川之夷旷。挈寓于美理。今年夏。儿随其兄。往栖仙槎庵。庵有崔孤云洗砚池。儿日倘佯啸咏于池上。谓其兄曰。梦一道人。挟我飞上天。仍病归家。不数日而夭。是壬寅六月十七日也。呜呼惜哉。蔡耆之慰之曰。道人分明是崔仙。而爱其才。相感相携而去。何悲焉。此则强作诙诞之语耳。假使儿虽有太白长吉之才。崔仙之仙。去已千秋矣。焉有不眛精魄。眷顾于一少儿。
大峰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9L 页
与之相感而相携也。只缘余平生罪恶。移于儿而短其命也。不然。岂以儿俊骨奇才而玉折于十岁之前也。儿降之日。家人梦。伟然皓眉翁。来言奇男子生。意者道人。无乃此皓眉翁而为之消息于来去否。呜呼绝悲矣。厥八月既望。瘗于八公山卯麓向离之坎。儿姓杨氏。父熙止。以弘文馆校理。乞郡出守泗川县。以事递。母李氏。
大峰先生文集卷之二
策文
[辟异端]
问。三代以前。道一而已。三代以后。岐而为三。曰儒。曰释。曰道之三者。其名昉于何时。帝王治天下国家。必须兼斯三者乎。今中国于道教。至设官以奉之。其教果有补于治道欤。吾东方崇奉释教。其来已久矣。至 圣朝右文。其教稍息。然僧尼如古寺刹尚存。伊欲永绝其根株。必如古人诛沙门坏塔庙乎。若道教则不必释氏之盛也。然昭格署设于内。太一殿设于外。是亦不可已乎。旧史。汉文用黄老之术而致富庶。其说然欤。巫觋之风。亦尚矣。而其弊尤甚。当如古人沈巫坏祠而后止耶。今欲尽去他术。而
大峰先生文集卷之二
策文
[辟异端]
问。三代以前。道一而已。三代以后。岐而为三。曰儒。曰释。曰道之三者。其名昉于何时。帝王治天下国家。必须兼斯三者乎。今中国于道教。至设官以奉之。其教果有补于治道欤。吾东方崇奉释教。其来已久矣。至 圣朝右文。其教稍息。然僧尼如古寺刹尚存。伊欲永绝其根株。必如古人诛沙门坏塔庙乎。若道教则不必释氏之盛也。然昭格署设于内。太一殿设于外。是亦不可已乎。旧史。汉文用黄老之术而致富庶。其说然欤。巫觋之风。亦尚矣。而其弊尤甚。当如古人沈巫坏祠而后止耶。今欲尽去他术。而
大峰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0H 页
治出乎一。其道安在。愿从诸君子。闻其说。
对。执事先生。奉 纶音策多士。特举曰儒曰释曰道者。发为问目。大哉问也。其抑邪与正之意。溢于辞表。愚虽不敏。有意孔孟之道久矣。敢不敷心腹以悉陈哉。窃谓宇宙之间。道一而已矣。天得之为天。地得之为地。凡有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得之为性。圣人于是。能尽其性。修己以治人。立法以垂世。成参赞化育之功。而无有异端干其间焉。三代远焉。圣人又不作矣。三纲沦而九法斁。礼乐崩而夷狄横。其曰无为无欲。曰慈曰俭者。此黄老清净之道也。其曰三生六道。因缘果报者。此释氏寂灭之说也。不入于此。则必入于彼。而天下靡然日趋于异端。甚矣。作俑之为害也。其亦幸而出于三代之后。不见正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今执事先生。慨然以欲去他术问焉。此孟子辞而辟之之盛心也。愚将先举历代之事。而后及于今日。可乎。昔汉明帝始迎沙门于西域。或有舍身而为奴者。或有舆骨于禁内者。尚未知修明先王之道。而从夷狄之道。以图福利。鼓天下之众而从之。吾儒之
对。执事先生。奉 纶音策多士。特举曰儒曰释曰道者。发为问目。大哉问也。其抑邪与正之意。溢于辞表。愚虽不敏。有意孔孟之道久矣。敢不敷心腹以悉陈哉。窃谓宇宙之间。道一而已矣。天得之为天。地得之为地。凡有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得之为性。圣人于是。能尽其性。修己以治人。立法以垂世。成参赞化育之功。而无有异端干其间焉。三代远焉。圣人又不作矣。三纲沦而九法斁。礼乐崩而夷狄横。其曰无为无欲。曰慈曰俭者。此黄老清净之道也。其曰三生六道。因缘果报者。此释氏寂灭之说也。不入于此。则必入于彼。而天下靡然日趋于异端。甚矣。作俑之为害也。其亦幸而出于三代之后。不见正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今执事先生。慨然以欲去他术问焉。此孟子辞而辟之之盛心也。愚将先举历代之事。而后及于今日。可乎。昔汉明帝始迎沙门于西域。或有舍身而为奴者。或有舆骨于禁内者。尚未知修明先王之道。而从夷狄之道。以图福利。鼓天下之众而从之。吾儒之
大峰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0L 页
道。一荡然矣。东周之末。游说之徒。学黄老之术。以倡于天下。而汉之文景。躬修玄默之道。专尚清净之习。虽小致富庶之术。治不古若。以至于晋。而王刘嵇阮之徒。日事清谈。以基江左之乱。天下乐慕其风。而吾儒之道。再荡然矣。岂特如此而已哉。今也。有自中国而来者咸曰。中国之于道释二教。至设官以崇奉之。噫。其信然耶。抑传之者非其真耶。曾谓大明之离天。亦崇异道之教耶。何信奉之深而不觉其非耶。始闻而不觉涕泗沾襟也。以吾东方之事言之。新罗之崇信浮屠。高丽之营建塔庙。考诸史籍。班班可见。恭惟我 国家兴运以来。 列圣相承。右文兴化。崇孔孟之道。兴尧舜之治。然僧尼如古寺刹尚存。其流波漫。其植根固。不可朝令而夕禁也。则世之欲去其害者。孰不以魏王焘之诛沙门与夫唐武宗柴世宗之坏塔庙。为可行于今日欤。然崇其道。而不知行尧舜孔孟之道。则实非愚生之所敢望于明执事也。若夫道教。则虽不如释氏之盛。然内而设昭格之署。外而置太一之殿。遣行香之使。修醮祭之仪。而又有巫觋之风。
大峰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1H 页
恒舞酣歌。虽在士大夫之家。亦皆风靡酷信之。则世之欲去其害者。孰不以西门豹之沈巫觋。狄仁杰之坏淫祠。为可行于今日耶。然徒事其末。而不知明尧舜孔孟之道。则亦非愚生之所敢望于明执事也。考史传之载。参师友之说。权衡于胸中。欲去道释二教之为害者。则不过曰吾儒之道而已。何者。尝闻程伊川之言。曰。道不行。百世无善治。学不传。千载无真儒。夫道者。尧舜禹汤文武相授之道也。学者。尧舜禹汤文武相传之学也。圣人既出。则道亦行矣。学亦传矣。邪说从而不作矣。圣人不出。则道不行矣。学不传矣。异端从而并起矣。为君而不知道。则不能治天下国家矣。为臣而不知道。则不能齐家矣。为。士而不知道。则不能修身矣。然则道者。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律令格例。而非所谓老与佛之道也。欲去二教者。舍是道。何以哉。由是观之。诛沙门。末也。坏塔庙。末也。沈巫觋坏淫祠。亦末也。特在夫行吾道明吾学而已。执事之问愚以策。粗陈其梗槩矣。于篇终。又教之曰。愿从诸君子。闻其说。噫。愚非能言距杨墨者也。尚能以
大峰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1L 页
道为己任。而开先圣之道哉。姑即明问所及而复有献焉。其毋以我为好辩也。谨按。子思子曰。道其不行矣。韩愈氏曰。明先王之道而道之。盖自孟子之死。斯道不得传焉。荀与杨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吾儒之道。榛芜矣。幸而于汉得董江都。于唐得韩昌黎。于宋得程朱数君子。吾儒之道。赖而不坠矣。执事以董韩程朱之心为心。而行孔孟之道。明孔孟之学。则彼二教自不得行于今日矣。尧舜禹汤文武之法。岂独专美于前哉。谨对。
[帝王符瑞]
问。自古帝王之兴。必有符瑞之应焉。舟中之白鱼也。大泽之老妪也。彊华之赤伏也。陈桥之日光也之类是已。倘使四圣。无此符瑞。则孟津之师。其不渡乎。望夷之鹿。其授楚乎。新移汉鼎而有天下者。不必卯金刀欤。黄袍虽加。而方面大耳之点检。终不为天子欤。泰封之无道已极。而昌瑾之镜文不著。则王公之义旗莫举。而操鸡搏鸭之功。其谁尸之欤。五百年来。应期挺生。而惟我 太祖金尺有梦。克著厥符。化家为
[帝王符瑞]
问。自古帝王之兴。必有符瑞之应焉。舟中之白鱼也。大泽之老妪也。彊华之赤伏也。陈桥之日光也之类是已。倘使四圣。无此符瑞。则孟津之师。其不渡乎。望夷之鹿。其授楚乎。新移汉鼎而有天下者。不必卯金刀欤。黄袍虽加。而方面大耳之点检。终不为天子欤。泰封之无道已极。而昌瑾之镜文不著。则王公之义旗莫举。而操鸡搏鸭之功。其谁尸之欤。五百年来。应期挺生。而惟我 太祖金尺有梦。克著厥符。化家为
大峰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2H 页
国。再造东方。于戏。符瑞之为符瑞也至矣。虽然。天与焉。人归焉。应天顺人之圣人。不赖符瑞。而犹兴也决矣。逮我 世祖之靖难受命也。兹未闻符瑞之应焉。前圣后圣。同一揆也。符瑞之或应或不应。何也。将天恩于前。而啬于后欤。抑适来适去而然欤。庸讵知符瑞之不为符瑞。而非符瑞之反为符瑞者乎。董江都对三代受命之策。班彪著王命之论。河东柳子厚撰贞符之文。以矫二子之非。而黄壮元唐。亦非柳子之非。将何所折衷欤。若以数子之刍狗。欲眯先圣之眼。则是拘儒瞽生。终不免褦襶之称。愿置此而断其说。
对。愚闻一代之兴亡。必有圣人。圣人之兴。必有祯祥。夫祯祥者。乃得国之先见者也。执事先生。发策秋闱。以帝王符瑞为问。历举四圣人受命之符。以及我 朝之休。欲辨诸生是非之见。伟哉。先生之问也。愚虽不敏。请尝辨之。窃谓大德者。必受命。帝王之兴。莫先于大德。故善观帝王之兴者。必先观其德。夫王者。以尺寸之地。提一
对。愚闻一代之兴亡。必有圣人。圣人之兴。必有祯祥。夫祯祥者。乃得国之先见者也。执事先生。发策秋闱。以帝王符瑞为问。历举四圣人受命之符。以及我 朝之休。欲辨诸生是非之见。伟哉。先生之问也。愚虽不敏。请尝辨之。窃谓大德者。必受命。帝王之兴。莫先于大德。故善观帝王之兴者。必先观其德。夫王者。以尺寸之地。提一
大峰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2L 页
旅之兵。所图无不获。所欲无不成。以求乎天而休徵应焉。以求乎人而四方从焉。所以然者。以其德之先大也。其或一己之德。偏有未至。天人之间。偶有未和。则当思其德之所以大。以俟其休徵之应焉。未可疑贰妄动。故有是德。则有是应。有是应。则天位可图也。请以历代之事。先明之。在昔周王承肇基王绩之后。当商罪贯盈之日。奋龙虎之威。率同德之臣。举兵于孟津之上。八百诸侯不期而会。则白鱼之祥。不得不应也。秦失其鹿。天下纷纷。惟汉高宽仁大度。素称长者。初顺民心。约法三章。亦由好谋能断。知人善任。使天下之士。云合而归汉。则大泽之老妪。不得不哭也。炎祚中微。大盗移鼎。民皆讴吟思汉。其徯之也至矣。于是。光武以仁厚之器。济英雄之志。扫滔天之恶。而身恢大业。则握乾符阐坤珍。非幸也。亦宜也。至于天下抢攘。世道糜烂。惟宋祖应祝天之愿。生夹马之营。有聪明仁孝之资。中外推戴之意。迫于陈桥之一举。则日光之相荡。此瑞之先见者也。以是观之。白鱼也。老妪也。赤伏也。日光也。即武王之有道。高祖之宽大。
大峰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3H 页
光武之仁厚。宋祖之仁孝。有以致之也。若无武王也。高祖也。光武也。宋祖也四君之德。则白鱼之不跃。老妪之不见。赤伏之不献。日光之不照。愚知其必然也。四圣人符瑞之见。是有德自然之应也。然则孟津之师。容有不渡乎。望夷之鹿。其果授楚乎。有汉鼎王天下者。非刘而谁欤。加黄袍为天子者。非宋祖而谁欤。此理数之常。无足怪者也。以我东方之事言之。弓裔之暴乱已极。戈鋋日寻。乱亡相继。使东土数千里赤子。为血为肉。言之可谓于悒。天佑东方。降子于辰马。太祖以神武之略。宽大之量。操鸡搏鸭。克刬群凶。统合三韩。拯民涂炭。以上天鉴于有德之意。宁不降镜文之祥乎。五百年来圣人有作。恭惟我太祖应期挺生。白龙呈瑞于前。金尺协梦于后。应天顺人。化家为国。中外宁谧。可谓吾东一再造也。其所以大德之效。符瑞之应。诚无让于数君子矣。噫。古今天下。圣人同一揆也。奈之何我 世祖受命之时。未闻一有符瑞之应也。愚以为白鱼之祥。始见于师渡之日。而未闻再跃于宣王。日光之瑞。始见于陈桥之举。而亦未闻
大峰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3L 页
再荡于高宗。则金尺之祥。岂非先瑞于太祖。而后启我 世祖中兴千万世不拔之基乎。况我 世祖。文足以致太平。武足以戡祸乱。则雍容受禅。永永万世。固其宜也。何待符瑞之应。而为之受命哉。是未必皇天恩于前圣人。亦未必啬于后圣人也。抑适来适去。亦或然之理也。是以后世诸儒。论至于此。未尝无疑于其间也。故董仲舒以江都之贤。对天人之策曰。白鱼入于王舟者。此周王受命之符也。班彪著王命之论曰。有赤伏之符者。此汉家受命之符。是则论帝王之兴。寓于符瑞之应者也。至于子厚撰贞符之文曰。受命不于天。于其人。休符不于人。于其仁。是则论帝王之兴。不在于符瑞。而在于仁德也。然则仲舒,班彪之论是。则柳子之说非也。柳子之说是。则二子之论非也。至于后世黄壮元唐。亦非柳子之非。彼是则此非。此是则彼非。互说是非。莫之同辞。此诸儒刍狗之论。而后世所共疑焉者也。吁。仲舒天人之学。班彪不世之才。子厚琼琚之文。犹不能班说。而或是或非。愚也。萤窗末学。学海微踪。虽欲折衷。而不亦难乎。虽然
大峰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34H 页
请以臆见陈之。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罔常怀。怀于有仁。此言惟有德者。能得国得民也。是以舜禹之受禅也。有文明之德。有克俭之德。商汤之代夏也。有圣敬日跻之德。然则德者。本也。符瑞者。末也。符瑞者。德之应也。是故虽无是祥。有武王之德。则足以师渡孟津。虽无是瑞。有高祖之德。则足以先得秦鹿。虽无是符。有光武之德。则足以光复旧物。虽无是休。有宋祖之德。则足以为天子。然则符瑞之不为符瑞。有德之为符瑞。章章明矣。明问所谓天与焉。人归焉。应天顺人之圣人。不赖符瑞而兴者。以此也。后世之君。矇不之察。徒以符瑞为崇。而不务实德之修。神雀之诬。天书之伪。一何多也。呜呼惜哉。善乎。唐太宗之言曰。家给人足而无瑞。不害为尧舜百姓。愁怨而有瑞。不害为桀纣。徒有符瑞之应。而无实德之效。则彼所谓周,汉,大宋之瑞。特虚名而已。故愚于符瑞之问。深有感焉。谨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