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梅月堂文集卷之十六 (自动笺注)
梅月堂文集卷之十六
 雜著
  
無思第一
淸寒子曰。
古人之於爲道也。
惜寸陰
未嘗放逸
今之人。
終朝兀兀
無思無慮
何時徹悟
有客難之曰。
夫道。
自然無思無慮也。
凡有思慮者。
妄也。
可以道而思慮乎。
無思無慮者。
道之體也。
精慮不怠者。
立功之要也。
觀世間之事。
不經慮。
萬事瓦裂
至眞無妄之道。
其可怠惰而得乎。
季文三思之行。
宣聖九思之目。
曾子記慮得之語。
夫子遠慮之戒。
自非天性聰明
無待勉強
能不思。
且人之氣質
昏明愚智不同
苟非孜孜兀兀
安得齊於上聖乎。
硏精思慮
日鍊月磨。
以造乎自得之域。
然後可以言道者無思也無慮也。
客曰。
方內之敎。
禮術風規
粲然有序
三綱五常
八條九經
自始至終
條理章然
父子以至君臣
格物以至平天下
自尊以至諸侯
上自帝王
下及庶民
爲學有序
今日一事
明日一事
日漸月磨。
必至於聖而後已。
故易贊精義入神之妙。
傳記
公元1439年
思明辨之功。
使天下之事。
章章有條不紊
然後可以居於世上
不與鳥獸夷狄同群
方外之士
坐斷世網
百慮俱閑。
上無折腰侯王
下絶致敬親戚
鳥獸同歡
淡泊爲眞歸。
何所留心乎。
何所思慮乎。
淸寒子曰。
方外人淡泊
固爾。
己未得到向上田地
可不思乎
世人稱禪。
禪定安閑之意。
未知禪字乃思修靜慮之稱。
天地之間。
人爲最靈。
智超萬物
顯晦殊塗
其可一日不學乎。
其可一日思乎
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
思非邪思
乃思其所以爲道。
慮非狂慮。
乃慮其所以爲學。
雖復彷徉戶庭
夷猶原野
目覩心思
以漸頤養
未嘗敢廢於學也。
登山思學其高
臨水則思學其淸。
坐石思學其堅。
看松思學其貞。
對月思學其明。
萬像齊現於瑩然方寸之間
各有所長
皆悉而學之。
精硏其妙。
以入於神。
不知爲道窮域也。
山林第二
淸寒子曰。
古人雖處山林
飮峯啄澗。
必整規矩
故出而爲一代師。
動而爲萬世法。
今則淨室
朗。
簟席溫慗。
弛慢怠惰
何能進修
客又難之曰。
規矩準繩
處世常典
放曠散誕
山林逸態
焉有掬溪而飮。
而食。
身在樗散之地。
顧視規繩乎。
淸寒子笑而問之曰。
所謂規繩者何。
曰。
法度也。
曰。
法度者何。
曰。
慗其衣冠
尊其瞻視
執玉
如奉盈。
有威可畏
謂之威。
有儀可則
謂之儀。
山林之士。
麻衣襤縿
僅容於踵膝。
葛巾岸倒。
不庇於鬢耳。
焉有束帶矜莊
衣冠儼然之理乎。
䴢鹿魚鳥
不是立軌之群。
巖壑危深。
非可慗步之場。
所言規矩
何所施哉。
淸寒子大噱曰。
子徒知在世方準
不悟出世繩律也。
姑爲汝敎之。
夫道無方軌。
無定準
子知飾身有度
不知大道標格者也。
蓋士之所守者道也。
所操者志也。
守其道則雖無服飾
威儀有章
操其志則事越規矩
法度粲然
斷髮文身
雖非象服之宜。
孔子稱其德。
鼓刀飯牛
豈有將相之容。
齊桓擧爲輔
此其規矩也。
方外之士
守道不篤。
立志不確
飢困適足以棄吾命。
窮迫足以此生耳。
焉有掬溪而飮。
三詔之寵。
而食。
一生之歡哉。
必也飯糗茹蔬。
其量則廓如也。
蓽榻衡門
而其志則泊如也。
陶鑄唐虞
俛仰古今
逍遙自然之勢。
恬淡無爲之場。
不待規矩
人望儼然
不擇草木
而物仰之彌高
魚鳥猿玃
感其德。
人天衆庶
慕其道。
如是
可以一代萬世則。
客曰。
有道之士
跧伏山林
大忘人世
未嘗一利動其心。
以一榮虧其節。
奈何遽以一代萬世則。
議彼方外乎。
淸寒子曰。
爾之言。
美則美矣
未知道者之爲有道也。
有道之士
跧伏山林
非所願也。
行道於世。
亦非志願也。
可以行則行。
可以止則止。
煨芋垂涕長往者。
亦有欣然曳杖而出山者。
時而後動
不乖其道。
信然後言
不戾其化。
爲利
故其言硬而直。
不愛名。
故其事正而嚴。
偸生
故其談足以皇王
不畏死。
故其法可以塵機
王侯禮敬
不爲高。
瓦合輿儓
不爲卑。
異端百毀。
而其道愈堅
邪謗交攻
而其宗不磨
夫是之謂有道之士
一代師。
萬世則。
則其道德滂沱
不能掩者耳。
非如自衒自媒
以邀榮利者之比也。
三請第三
客曰。
古者高僧
三請不赴者。
有影不出山者。
無乃違於化物
獨善其身乎。
且世之賢士
隱於畎畝版築之間。
三聘而出者。
一招而赴者。
爲行道也。
爲蒼生也。
致君堯舜之上也。
俗士尙爾
況誠如上所謂高僧乎。
若有識者聞。
則不懷寶迷邦之譏。
如之何
淸寒子曰。
是何言之固滯也。
覺皇之法。
在於淸淨寡欲
不與物爭。
故卷於山阿則其道尊
行於人世則法嚴
世溷而不遵其法。
非可憂。
時平盡行其道。
非可歡。
以道而處也。
窮居山野
不改其樂。
以法而出也。
對御談經
不驕其志。
優哉游哉
無縛無拘。
高僧去就也。
賢士則不然。
幼而學之。
壯而欲行。
不幸世亂時危
國君無從諫之心。
朝廷豺虺之跡。
投竿北海之濱。
掛冠東門之上。
而其志願則欲致君羲軒
濟世雍煕而已
故雖投老山林
長懷君國之心。
委身徘優。
而不忘匡輔之懷。
身雖去矣。
而心懸魏闕之上。
迹已遁矣。
而志在藎臣之列。
士君子立心也。
主聖臣賢。
旁求俊彥
猶大高談
終不出世
士君子之願。
安得幡然
而起哉。
高僧則不然。
三有一家
四生爲一幻。
淡然離世
翛然絶俗
旣忘彼此之情。
又絶窮達之懷。
出無軒蓋之華。
隱無負國之乖。
談話可以牖人。
則激而揚之。
世道可以去矣。
浩然而返。
坦坦怡怡然。
如鳳之鳴。
如麟之現。
自去自來
如雲如鶴。
何關係之有。
而參於現晦之論哉。
曰。
然則其道恬淡
乏輔君濟民之術。
安能一代師。
萬世則哉。
且所師者何物
所則者何事
曰。
所師者。
心也。
夫心者。
虛明洞照
出入無時
莫知其鄕。
迷之則狂蕩忘返
悟之則圓明而匪失。
自非上智之質大過人者。
知力行。
猶且不逮
所謂伊人者。
洞徹深源。
硏窮萬化
操守未形之前
神用無窮之變。
定慧均等
精探萬法之根。
智行兩全
默契冥濛之始。
語其神也。
毫髮充於大千
語其妙也。
性相融於三際
語其道也。
鬼神所莫窺。
語其德也。
龍天所欽仰。
然則師事也。
非徒問禮問政
當時之務。
受業解惑
一時之用而已
實乃得受用無盡之寶。
萬世無彊之珍耳。
以此在上
高而不危
以此在下
則順而不悖
施之五倫
五倫
極其敍。
制之五典
五典極其秩。
乃至統理萬事
帥御萬夫
莫非寶之妙用乎。
第四
客曰。
傳心之妙。
固已聞命。
然世與出世
迥如
可能施之於物。
爲之於邦乎。
其所則者。
爲何事耶。
淸寒子曰。
所則者。
如子之言。
離塵染也。
爭利貪生
衆物常情
世紛競。
群迷之所溺。
而此則不然。
高蹈遠引
無求於世。
名利谷響
死生如湯焰。
衆皆汶汶
而我獨陶陶
衆皆役役
而我獨閑閑
城市則如虛舟駕浪
山林則若孤雲蕭散
天子不得臣。
諸侯得友
觀其心則置玉壺氷壑
聽其言則懸臣淙於龍門
顒顒卬卬
令聞令望
具人性者。
不願則而法之乎。
如其轡勒而可駐。
必如聖門之顏,孟矣。
客曰。
然則出世高雅
已聞其詳。
賢聖過化存神之妙。
未易窺測
若使一世之人。
漸摩其道。
薰陶德性
則將見朝無賢佐
野無遺俗。
擧爲釋子
懷遠逸之志。
皆蹈淸淨之行。
然如是則三綱淪。
九法斁矣。
敢問福祐王祚
永綏生民之要。
淸寒子曰。
一隅
可反其
三。
告諸往。
可知其來。
子何識之淺陋也。
且如上古雍煕之世。
聖明之主。
賢哲之臣。
置之莫論。
自周以後
秦漢以下
以迄于今
安有一世不競刀錐之利。
尺寸之功哉。
至如晉室陵夷
群雄割據
強者爲君。
弱者爲民。
才辯者爲謀主
貪利欲者爲驅使
俗旣痹矣。
人旣愁矣。
不有釋氏敎使安其分。
則將見勇者奮而鬪。
智者靜而謀。
阡陌之人。
紛紛蠭起矣。
如何而可保哉。
于斯時。
西晉支遁道安輩。
與王,謝遊
東晉惠遠慧持輩。
與劉,雷隱
淸談高論
感人口耳。
盡趨慈悲寡欲之場。
勇者守其分。
智者得其
賢哲俊彥之士。
得以息心
相與娛樂林泉之境曰。
人生如寄耳。
自頃風流得意事。
殆磨將盡。
終日戚戚
遲君一來
晤言消遣之。
一日千載也。
(謝安支遁書)或曰
君臣相疑
贅疣相虧。
晉室盤石之固
物情累卵之危
何爲官祿哉。
(劉遠民投惠遠語)豈至人之敎。
激於危世。
浸於骨髓
而有不知所以之者乎。
契嵩遠公影堂曰。
四海秋色
神山中聳。
遠公淸高也。
白雲丹壑
王樹瑤草
遠公棲處也。
使千萬載之下聞
風韻者。
慨然興起
扶世祐民之迹。
有見矣。
釋氏本意
慈愛爲先。
使君者知所以愛民
父者知所以愛子
夫者知所以愛婦。
無悖戾之政。
下絶弑逆之懷。
使天下之人。
按堵妥帖
務農
妻子
長長幼幼。
則雖無仁義之談。
不殺不盜之警。
已形仁義之迹。
福祐王祚
永綏生民之功。
亦莫加焉。
扶世第五
客曰。
扶世祐民之說。
聞命矣。
只如悉達之捨國。
爺妻共悲。
梁武捨身
朝廷失據
魏后之營寺
珠房千間
隋帝之建塔
梵樂盈路
亂天常
動擾萬姓
勝處安在
四者之善。
蓋有反經合道之權乎。
有得失泥罔之論乎。
與前子之所言。
何其反之甚也。
淸寒子曰。
且如禍福報應
昇沈輪廻之說。
或涉於怪。
或失之誕。
通人達士
頗或驚焉。
置之莫論。
若論悉達之事。
悉達
西域之子
東夏而論西域胡羌也。
西域而尊伽維則上國也。
胡人指伽維爲中國
指其主爲轉輪聖王
突厥酋長可汗
吐蕃君長贊普之類。
西胡部種。
性多悖逆
貪位
弑其父者。
(阿▦世王)或爭寶而害其兄者。
(惡友太子)或貪淫女色
(阿難)或攻劫不厭
(戰勝)或慳恡無慙
(盧至)無所不爲者。
以其地遠
禮樂文物所不及。
綱紀典章所不到故也。
且如秦俗之悍。
鄭聲之淫。
中國尙爾
風土之異。
聲音之殊。
墳典王化所不漸者哉。
俗尙之惡。
可知矣。
若非悉達輕其寶位
慕其至道
以警愚民
則誰能開牖盲聾
而使格其非心乎。
故君其所化民者博。
其所失者小則爲之也。
其所失者大。
所化者小則不爲也。
故舜有不告而娶。
禹有不子而勞。
湯有慙德之事。
武有蒙面之弑。
不獲已也。
且父悲妻怨。
一時反常
開悟群生
千載盛事
所謂事能濟其功。
功能掩其過也。
是故
太子洞視其機。
不顧身命
春坊安妥之位。
雪嶺嵳峨之境。
麻麥爲飧。
不憚飢餓切身
麟鶴爲友。
不顧恩愛相纏
六載勤修
一旦豁然
桂月懸空
似蓮葩之出水
卽詣道樹
升于寶座
颺言曰吁。
凡厥有生
各具眞性
但汨妄想而不了悟
我拊法鼓
我雨法雨
用啓爾蒙。
於是
群生莫不響應而作曰。
悉達
聖王之子
猶且棄貪
去愛。
欣求至道
我亦何人
甘此苦輪。
於是
強勇者息戰。
悖逆者息篡。
智者安於分。
賢者守其常。
西戎廉恥之邦。
敎臊胡歸聖哲之域。
導以慈悲
率以淸淨
則彼割恩背義
湯武施權之事。
一點殘雲
何累太淸
梁武第六
梁武之事。
先哲已非之矣。
梁公蕭衍
籌略
文武
乘齊之亂。
受帝之禪。
奄有區宇
天下主。
及其卽位
天性聰慧
博學能文
孝慈恭儉
多能過人
釋敎禍福報應
利益幽冥之說。
擬欲追報親恩。
利人民。
討論佛敎
窮其宗趣。
長齋捨身
無所不至
其志則專矣。
惜乎其溺於筌蹄
不究眞趣
大失覺皇用心之源也。
然則覺皇之志則如何
大覺能仁
應世化生
鹿苑金河
說理說事
說玄說妙。
但究此心。
明此理而已
究此心者。
盡其天性
明此理者。
全其固有也。
故三百餘會。
不說斷滅之敎。
四十九年。
常演還源之妙。
爲着有者說空法。
着無者說有法。
隨順機宜
看病施方而已
南能曰。
佛法世間
不離世間覺。
離世菩提
猶如兔角
梁主旣
富有四海
尊爲天子
曾以眞俗二諦
太子統。
咨議群臣。
詢諸耆德
互相鼓磨。
不捨俗諦
不忘眞諦
以眞冥如理。
以俗應萬機
遂使兆民之衆。
敦本息末。
安其恒業
永戢干戈
固守封疆
可也
奈何慕名好事
專尙浮華
善非弘道
德非利物
飾智驚愚。
衒譽煩民。
無所不至
難可殫論。
壽陽之襲。
梁城之取。
命將出師
爭殺無窮
可謂貪矣。
而又禁綉人物
罷牲宗廟
殺之惜之。
何其反哉。
旣已哀憫物命
至於此極。
而數年攻
刀兵不息
十載築堰。
死殍盈野。
貪憤之心。
熾如火烈
視人之死
視草
則體佛慈悲
又何乖刺之甚也。
正月
豫州
二月
彭城
三月
捨身於寺。
前之侵伐是。
則後之捨身非也。
後之捨身是。
前之侵伐非也。
爭奪無窮
捨身不已
至於三贖而後還。
且捨者何物
取者何事
如欲捨之。
國城妻子
猶且不恡
疲民之力。
奪人
可乎。
如欲取之。
一毛之拔。
猶且不爲
天位
聖人大寶
宗社
人神依歸
可輕捨之乎。
惟恐失之。
復欲捨之。
何心哉。
所謂覺皇道者
堅固心。
決烈志。
以至慈修已。
以實相待
物。
雖永斷生死。
常處生死之場。
已捨煩惱而常棲煩惱之境。
爲輪王。
或爲長者
隨緣濟物
普利無窮
故其行也質直無僞
其德也廣博有容
夫是之謂佛乘
梁主以詐僞之心。
爲善之名。
不慮邦本失據
不思宗社傾危
區區二乘方便門
欲入如來大圓之海
迥如刻糞求香。
炊沙作飯
胡可得哉。
然則達摩之逢。
眼目定動。
侯景之圍。
蒼黃殂逝
是其常勢耳。
何足怪。
人主第七
客復問曰。
然則後世人主梁武者。
歸佛盡誠。
體佛慈悲
不作當世之泥。
不速後人之譏。
如之何
淸寒子曰。
事佛當盡仁愛
安民濟衆爲本。
法當智慧
鑑徹事機爲先。
梁主旣知慈悲佛心
至於牲牢
蔬果
以儉制身。
以卑自捨。
當字惠小民
載戢干戈
導以仁義
勸以農桑
使家給人足
天淸地寧
匹夫匹婦
得其所
則天下之民。
靡然嚮風
願爲聖人氓。
於是
敎之以仁義
導之以忠信
使四境無虞
人神胥說。
則梁主但拱手法宮
尊嚴如佛耳。
何必攻城
略地
俯行伯道
而後封疆自廣乎。
正如佛經所謂金輪御世
不威而服。
是其驗也。
旣知不殺佛心
好生之德
洽于民心
施仁之澤。
流于四表
刑罰中。
賞賚公。
鳥獸若。
神人和。
四海黎庶
登春臺
四海禽魚
如在靈囿
生自育。
自飛自走。
風雨時。
陰陽序。
麒麟可羈
鵲巢可攀。
騶虞麟趾之化。
汪洋八極矣。
何必禁牲啗蔬。
然後不殺乎。
旣知捨身佛學
當善推其能捨之心。
謙謙自牧
而下濟。
日愼一日
惟休勿休。
淸問下民
唯恐一政之或弛。
詢于蒭蕘
尙慮一德之或虧。
周謀博訪
以求其不逮
則上以合佛心
以定民志
何必一人之尊。
匹夫之下。
然後佛道哉。
易曰。
謙尊而光
卑而不可踰。
此君子之所以有終
佛法所以喜捨也。
不務是心。
區區小善
取誚萬世
可謂之善乎。
文中子曰。
詩書盛而秦世滅。
孔子之罪也。
戒修梁國亡。
釋迦之罪也。
易不云乎
苟非其人。
道不虛行。
胡文定之論曰。
捨身於寺。
爭奪于外。
爲佛之道如達摩者。
不取也。
斯言是夫。
晉石虎嘗事佛以柄國
殺罰不止
疑事佛無祐。
問於佛圖澄
澄曰。
王者當心大順
動合三寶
兇頑不順
安得不誅
但刑其可刑。
罰其可罰。
刑罰不中
雖傾財奉佛。
何以益乎。
宋文帝求那跋摩曰。
孤媿身徇國事。
雖欲齋戒不殺
安得如法也。
曰。
帝王匹夫
當異。
王者
但正其出言發令
使人神悅和。
人神悅和
風雨順。
風雨順則萬物遂其生。
以此持齋
齋亦至矣。
以此不殺
德亦大矣
何必半日之餐。
全一禽之命。
爲之乎。
兩公之言。
可謂知權
斟酌事機者乎。
魏主第八
魏主永寧瑤光之役。
亦非佛之本心也。
釋迦佛。
金輪位。
衮龍服。
六年苦行
不厭飢害。
一生猊座
常被壞衣
初脫珍御則曰。
如我斷煩惱
爲衆授戒則曰。
不蓄金銀錢
但爲衆生除去奢華
敦其本業而已
如是永寧瑤光宮室之美。
土木之麗。
珠綴玉。
炫人觀聽
豈佛之願哉。
財帛錢穀
刮民之脂。
倉廩囷庾
浚民之血。
上之蓄斂厚則下之箱盎斯竭。
上之奢華甚則下之衣褐不完。
故人修福
欲祚邦家
但愛萬姓
赤子
四海如一身。
一民飢則曰。
我之飢。
一民寒則曰。
我之寒。
使四海之廣。
兆民之衆。
悉入煦嫗陶甄之內。
眞修福善
奈何當魏之時。
主弱臣強。
勢如懸瓴。
太后淫恣無度
嬖倖盈朝。
政出多門
賞罰無章
綱紀大壞
守令貪殘
黎民愁怨
盜賊蠭起
干戈不息
朝野冤憤
上下相疑
王室幾傾而不墮。
國變將萌而未起
不是慮。
而復崇奢華之費。
以擾萬姓
有爲之福。
不及無爲之門。
萬民之歎。
愈於有爲之福者乎。
蓋嘗聞之。
之爲戒有十。
而三爲其首。
曰殺,盜,淫也。
三惡貫盈
不能救。
干戈不息
殺之甚也。
盜賊蠭起
盜之甚也。
淫欲無度
淫之甚也。
負此三大罪。
歸依於佛。
佛其受之乎。
珠房千間
金碧相耀。
奚益於善哉
曰。
然則有因種福之說。
懺悔前罪之談。
似子之言。
皆是虛談乎。
淸寒子曰。
衆生愚癡溺於惑網。
不能透出。
開方便門
欲示實相
權設因緣種福之事。
使長惡不悛者。
所以返省。
爲善不及者。
所以依歸
百行殊塗
其致則無非懲惡從善
得神明之護助也。
且福者。
百順之名。
君得其君之道則君道
順矣
臣得其臣之道則臣道順矣
由是以推之。
男女長幼
各得其道。
萬類順矣
以至乾坤定位不亂
陰陽有序不錯
尊卑以別。
雨暘以時
萬物蕃滋
此福之極也。
倘或失君之道。
臣失臣之道。
以至男女長幼各失其道。
萬類逆矣。
至於寒暑反常
陰陽失序
妖孼屢現。
萬彙俱瘁。
此禍之極也。
故佛如來出現於世。
勸人以智慧徹了其性。
使各遵其道。
各守其常。
故經云。
我今實言告汝。
若有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
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
不曰甚多
世尊佛言。
若人於此經中。
乃至受持四句
而此德勝福德
蓋此經者卽般若也。
般若者卽智慧也。
眞智以破愚闇。
則將見天理存人欲遏矣。
以之修身
身可修矣。
以之齊家
家可齊矣。
以是之國天下
無不治而平矣。
是之謂種福
夫是之謂無爲實相
苟得福祐
人天敬仰
兩足矣。
易曰。
天佑之。
無不利。
夫子繫之辭。
者。
助也
天之所助者順也
人之所助者信也。
履信思乎順。
又以尙賢也。
是以
自天祐之
無不利。
魏后當魏之衰。
主弱臣亂。
婦人
履尊位。
可言順乎。
太上於其父。
復弑太后
延及其主。
可言信乎。
不用良臣規諫
以至於危亡
可言尙賢乎。
處身如此
天其乎。
天之不
非所種福也。
懺悔
西言懺摩
華言悔過
謂之斷相續心。
一斷不復續。
一悔永不復造。
此吾佛懺悔之意也。
太甲克終允德
衛武作詩悔過之事也。
太后不悛其心。
拒諫矜已。
其可懺乎。
不改人事之非。
其可懺於佛法乎。
其罪無窮
故卒逢寇賊之亂。
終以滅亡
後之人主
不達佛心
溺於方便
徒事虛名而泥於外飾
因以失位者。
其鑑玆哉。
隋文第九
隋文之事。
雖非至道綱要
君國急務
當時善善之主。
好善之時。
一盛事耳。
隋文帝旣受周禪。
明敏儉約
勤於政治
隨才任官
賞罰必信
江南三百年之國
易於反掌
一統天下
萬姓繁庶
勸農
輕賦役。
使開皇仁壽之間
衣食豐衍
家給人足
外夷之君。
稽顙稱臣
梯航納款
三代以後未有之主也。
又復歸依正覺
思與四海之民。
同趨菩提之場。
禮樂文物
旣有先王
之制。
慈悲濟世
復遵古皇之風。
亦何傷哉。
佛敎中國也。
可以行則行之。
不必之而爲害
可以已則已之。
不必盡行而爲得也
之而不用
未必盡滅而塞源如三武
之而得宜
未必耽溺不返二主
無偏無側。
不泥不罔。
可謂聖哲主有餘力而爲之也。
客曰。
嘗聞檀。
六度之首。
得無量福。
其言妄乎。
曰。
非也。
捨有三捨
一捨心。
放下心中煩惱
二捨身。
頭目手足
不悋與人
三捨財。
珍寶錢物
人情忸於貪欲
驕慢生。
故勸捨心。
汨於生死
憂憤生。
故勸捨身
貪於財寶
則慳鄙長。
故勸捨財。
若能先捨其心。
不期捨二。
而自無塵累
如來破昏惑。
三捨法
不捨捨身捨財。
百千萬計。
奚益於道。
曰。
如子之言。
後世君民。
崇佛作福
蓋寡矣。
子當以實語告我
淸寒子曰。
汝有大勢
爲衆所敬仰
汝許之乎。
曰。
許之。
曰。
有人於此
恐懼修省
依於汝。
汝許之乎。
曰。
許之。
曰。
有人於此
掩惡著善
沽名衒利。
依於汝。
汝許之乎。
曰。
不許也。
曰。
有人於此
始有不善
悔過自責
革其舊染
擬欲自新
依於汝。
汝許之乎。
曰。
許其
來者
曰。
然則汝之心。
聖人之心也。
烏可文過飾非
以爲求名而受之乎。
仁愛第十
客喜而問曰。
佛氏之道。
旣有慈悲仁愛之方。
將使高僧預於國政
可乎。
曰。
同是獸也。
麋鹿來場。
則人共怪之。
犬羊居山則人共訝之。
其所居之處不同故也。
脫若用之。
其可俯受韁鎖乎。
曰。
宋之慧琳
周之懷義
皆僧也。
出將入相
與議朝政
但取其能。
何論黑白
曰。
慧琳
才學者也。
懷義
巧思者也。
才能卓越
處之失道
或有黑衣宰相之嗤。
或有取勢爲閹之譏。
而義則終有不順之言。
遂抵於死。
三敎罪人
安得高僧同年而語哉。
客曰。
然則擇其賢者能者。
釋服而用之如何。
曰。
三軍可奪帥。
匹夫不可奪志也。
許由
窮民
猶能不屈放勳
嚴光
俗士耳。
亦且不仕光武
二帝賢聖
不能一高士。
況其餘者乎。
且人之生斯世也。
窮且益堅
危能守節
豈可蒼黃反覆
其出而釋服者。
至人也。
曰。
宋之楊休。
唐之浪仙
釋服而出。
用於當世
君子待時而動
又何過耶。
曰。
德者。
才之本。
者。
德之餘事。
蓋自上古以來
才有餘而德不足者。
未免先貞後黷之歉。
二人能文而才者也。
道德則蔑聞。
賈生曰。
使麒麟可繫而羈兮。
豈云異夫犬羊
曰。
唐之靈一,貫休
宋之可久,惠洪
高僧也。
士大夫往來
呼爲詩老
豈非才華也。
何以才爲謏也。
曰。
靈一。
律僧
淸高爲世所推。
貫休高僧
德行賜紫
以至可久。
蕭然一室
不留餘物。
惠洪優於禪學
長於詩話
其才足以侔德
其德足以容才。
非如瑣瑣之徒徒事藻華。
以耀一時者之比也。
曰。
古之高僧
名士交相往來者。
無慮數十人
道安也。
支遁也。
惠遠也。
以至唐之大顚,宋之了元
皆興俗士遊戲
得非好交名士
欲以釋氏取重於世。
曰。
非也。
明敎嵩匡阜十八。
遠公風烈
六事題之。
其略曰。
陸脩靜。
異敎學者
而送過虎溪
不以人而棄言也。
陶淵明
沈湎于酒而與之交。
蓋簡小節而取其達也。
贊寧曰。
爲僧莫若道安
習鑿齒交遊
崇儒也。
爲僧莫若惠遠
送陸脩靜過虎溪
重道也。
自餘先德
或爲佛光而赴請。
或爲談笑交遊
或以詼諧而伏之。
或以詩禮
而誘之。
辯惑而柔之。
詩式而友之。
馴致優柔而入。
於道也。
豈與流輩放浪跌宕
揚波激浪而爲哉。
客曰。
三代以上
聖相傳。
心法無二
爭競不作
及乎周衰。
九流迭興
各呈夸大
以驕其能。
入者主之。
出者奴之。
末流之弊。
奈何韓子自比孟子
與僧留衣。
歐陽弘大道。
遇僧屈膝乎。
願聞始末
曰。
韓子旣忤憲宗之旨。
竄于潮陽
颶風鰐魚
患禍不測
毒霧瘴氛
怪異難狀。
將欲以保殘生
及其遇大顚也。
其言足以激揚性理
千古不平之氣
其德足以涵濡道義
一生壹鬱之胸。
南海之上。
無人之境
大顚者。
豈易逢哉。
歐陽宦於洛中
欲遊嵩山
漢吏
放意而行。
至一山寺入門
脩竹滿軒。
霜淸鳥啼
風物鮮明
公休殿陛
旁有老僧閱經自若
與語。
不甚顧答。
問曰。
古之高僧
生死之際。
類皆談笑脫去
何道致之耶。
曰。
定慧力耳。
又問曰。
今乃寂寥無有
何哉
笑曰。
古之人。
念念常在定慧
臨終安得亂。
今之人。
念念常在散亂
臨終安得定。
大驚
不自知膝之屈。
且之人也。
之德也。
之境也。
之辯也。
旣有如此尊嚴
如此閑雅
木石夔罔。
安得信服
好古博雅
通達性理二公者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