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三滩先生集卷之十
三滩先生集卷之十 第 x 页
三滩先生集卷之十
 记
  
三滩先生集卷之十 第 471H 页
椧石寺万景轩记
戊子冬。源庵上人见余于大宁之客馆曰。不三宿桑下。此吾师之教也。然老亲在乡。何敢决然远去。遂请于朝。得住持神光寺。以便菽水之养。今已有年矣。第念。住持朝家所遣。代递有期。不可以私久处也。寺之东有小兰若。幽静可栖。因就居。为终养之计。乃捐私橐。募工鸠材。陊剥者理之。漫漶者改之。又辟兰若之后。规为小轩。地颇高旷。可以远眺。于是。牛耳诸山。峻拔雄伟。歭若虎踞。走若龙翔。排檐闯户。竞献奇状。沧溟万里。烟波浩渺。岛屿萦回。渔舡商舶。往来如织。皆在几席之可俯而掇。寒暑推移。景物随变。接乎吾之耳目者。左右逢源。有万不齐。故遂扁以万景。吾子亦乡人也。愿为吾记之。将以介于缙绅诸先生。求诗文以侈吾轩。余甫丧毕。有风树之悲。闻上人之言。不自觉涕之无从也。曰万景之义。登临徙倚之际。一寓目而得之。何待于余言乎。请源作轩之始而言之。庶以警于薄俗。可乎。盖上人以亲既年老。则不可以远离膝下。身既为僧。则不可以苟处村庐。于是乎卜其山。近于亲之所居而居焉。饮食必具其甘旨。衣服必问其燠寒。疾病必尝其药饵。此上人所以构轩之始意也。噫。亲之当孝。孰不知之。然气昏欲炽。不能保其良心。教衰俗漓。无以起其善行。德色锄耰。谇语箕帚
三滩先生集卷之十 第 471L 页
者。滔滔皆是矣。则如上人之致爱致养而尽其孝者。固不可一二得也。此余所以拳拳于作轩之始。面不暇于万景之说者也。后之读吾文者。将必有感于上人之行。而孝亲之心油然不可遏。则民德不几于归厚乎。况近世缁流。类以辞亲割爱为尚。而不顾父母之养。尤当于上人乎取法。若以余言为儒者之腐说而不之信。则归而求诸父母恩重之经。前艺文提学,忠清道观察使李某。记。
倾海堂记
天生圣主。以开景运。则其间必有鸣世者出。相与一德同心。用集大勋。我 世祖之兴也。仁山府院君洪相公实左右之。以成中兴之业。真所谓鸣世者也。一日 世祖与群臣曲宴于内殿。公侍坐。 世祖以倾海名公之堂。谓公之饮酒能多而不为困也。虽出于一时之善戏。亦所以状公之弘量。而宠异之于群臣也。 睿宗即祚。帝赐诰命。公奉表如京师谢恩时。东吴陈先生鉴为翰林学士。盖尝奉使于我国。乐公之为人。以意气相与。欢若平生。心之而不忘。故及见公厚礼之。数遣人问慰于客馆。于其归也。作诗并序以送之。又书倾海堂名。以为赆公。东还。持以示余。且求言。予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今陈学士。掌帝诰侍经幄。天下之人。皆诵其名而钦其风。则亦可谓天下之善士矣。公生于海东一隅之地。而能使 帝之经幄重臣。悦之
三滩先生集卷之十 第 472H 页
深而待之厚。如此其勤。则公之名不但重于东方。而亦必重于天下矣。岂非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者乎。公曰。非此之谓也。饮酒先哲攸箴。而以倾海为名。人将惑之。君其为我解之。予曰。器之大者。不可以小受。器之小者。不可以大受。人之饮酒。亦有限量。皆天所赋。非可以力强而至者也。是故。稍过其量。则或迷而丧其仪。或狂而易其性。唯夫量足以胜之。而德足以将之。然后能不为酒之所使。故尧舜千钟。孔子百觚。而美孔子之德者。亦曰惟酒无量。不及乱。即所谓人之齐圣。饮酒温克者也。如此则酒何过乎。况公佐 世祖平大乱。出将入相。措世雍熙。以致主于王道。则固非器小如管仲者所可几及也。 世祖深知公之可大受而不可小受。故因饮酒而寓其名。以见公之弘量大器。若徒以饮酒求倾海之名。则非知言者也。公曰。起余者。君也。请识之。使后之登斯堂者。有所稽焉。于是乎书。成化七年辛卯冬。阳城李某。记。
典校署板堂记
署古称秘书监。或称校书馆。称号虽不同。所职则专以雕印书籍。以广其流布也。国初。创馆于国都南薰陶坊洞源之西。厥地面东。健大厅三间于中。以为听事之所。其西构板堂五间。又其下构四间。又析而北构七间。以藏四书五经与诸史子集板刻。我 世宗朝。大明 文皇帝钦赐新撰四书五经大全及性理大全等书。 上思欲广惠今世与后来。乃命全罗庆
三滩先生集卷之十 第 472L 页
尚两道。镵诸梓。输于本馆。于是。新旧板子。委积如云。每当印书。搜阅出纳之际。至相撑探拶磨。漫灭破碎者甚多。人皆病焉。于是。疏北板堂之东构四间。又于其东构四间。然犹不足。岁甲午。上党府院君韩公明浍为都提调。与提调西平君韩公继禧,南原君梁公诚之。议欲广印书籍。条其可行之事以启。 上特赐全罗道罗州灵光两邑盐税。以补其费。不数岁。所收賨布几数百匹。一日。府院君谓西原,南原两公曰。板堂尚隘。无以容板子。须增构分藏。以便出纳。即具由取旨。亦得蒙允。于计是其印书经费外嬴馀若干匹。用以鸠材募工。令别坐宋昌著作潘佑亨等董其役。就西板堂之南。建阁六间。自丁酉六月始役。至其年十月讫功。与西板堂。甍连庑接。础砌巩密。栋宇宏敞。向之委积者。今则分类别置。累岁弊之一朝而尽祛。悉由两三公之规画也。窃观。天地阴阳之道。民彝物则之叙。百王为治之迹。千圣立教之言。皆在于书五经。孔孟之训。固无得而议。至于诸史百家之说。虽醇驳之不同。亦或有一曲之可观。况其不悖于圣经者。固足以扶世道而赞王教乎。故古之王者。皆聚而藏之。以备稽古。且绣诸梓。以广流布。舍此则为君者。无以宪天而出治。为学者。无以希圣而进业。伥伥乎如瞽者之无相。夜行之无烛。人皆异端之归。而世道日趋于污下矣。上党相公有见于此。以兴起斯文为己任。首建白于 上。增修泮水。至捐私财。以为儒林倡。
三滩先生集卷之十 第 473H 页
又建阁于明伦堂之侧。名曰尊经。印经史群书各百件以藏之。今又建此阁。以庋板子。盖板刻既多。则书籍之布益广。书籍广布。则斯文之化益盛。相公所以辅相天道。弥纶王化。而开来学于无穷。作成人才。以为邦家之基者。其蔑以有加矣。后之官于斯。提调于斯者。当忍趾美而务广其传云。
洗心亭记
都城之南。距城不数里。有大江东来抱山趾而西。其渡曰汉江津。津上有亭曰济川。距济川数百许步。有亭曰洗心。江山形胜。割据而有之。然其林壑之幽。眺望之宽。又济川所不逮。即王孙银川君之别墅也。君尝以书徵于余曰。余知遇 世祖。宣劳十有馀年。今既衰病。倦游宦途。欲退处宽闲寂寞之滨。以乐馀生久矣。幸得遂愿。乃卜筑江上。构小亭以为游洎之所。而扁以洗心。予为我演其义。噫。余以卤莽之学。亦尝求其洗心。而不得其彷佛。况敢言其义乎。请言其似者。夫人之所以灵于万物。而与天地并立为三者。唯心而已矣。其体灵明而不昧。其用光大而无累。若无待于人之洗之也。然而气拘物弊。反覆垢污。于是。明者日益昏。灵者日益顽。卒归于愚不肖之域。此古之人所以致力于洗之之功者也。今君公退之暇。幅巾黎杖。逍遥亭上。江山明媚。风景清妍。嚣尘不到。与世相遗。触乎目而悦于心者。足以陶湮郁涤烦襟。则其于洗心亦庶几焉。而犹未也。盖心之用。不出于好
三滩先生集卷之十 第 473L 页
恶二者之间。而好恶一有所偏。则反累乎心夫乐江山之趣烟云花鸟之赏者。与汨没尘埃营营于衣食之求者。虽所好有清浊之殊。然其不能无待于外物则一也。况以悠悠之心。坐于亭上。左顾右眄。应接不暇。憧憧往来于客气之感。则不几于与接为构。日以心斗者乎。唯夫物我不立。好恶无偏。能应物而不物于物。然后朝市也山林也。莫非洗心之所。而湛然虚明之体。自然呈露矣。易于系辞。极替蓍卦之德曰。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蓍之所以告人吉凶。使知趋避而成天下之亹亹者。唯在乎无思无虑。应之以公而已。圣人之心亦然。无一毫私累。前知如神。故曰。圣人以此洗心。由是观之。唯无心于应物。而物不能累心者。然后可与言洗心矣。今君以圣人洗心之法洗其心。而又处乎清旷无尘之境。则内外交相养。可与圣贤同归矣。若徒徙倚亭上。而俯瞰长江曰。清波万斛可以洗心。则吾不知也。
三滩先生集卷之十
 序
  
送许都事序
程子尝言曰。一命之士苟存心于爱物。于人必有所济。予之诵此久。当今亲民之职。莫重于守令。得其人。则民受其赐。不得其人。则民罹其害。是故。朝庭慎于选授。而又虑其得人之难。则遣重臣。假以赏罚之权。察民之休戚。而黜陟其幽明。使守宰皆为循良之吏。而吾民得蒙至治之泽。此监司之职也。而其幕下
三滩先生集卷之十 第 474H 页
宾佐曰都事。实与监司分其权。上而朝廷庶司之文移。下而一方郡邑之咨决。劭农兴学之政。断狱均赋之繁。簿书云委。牒诉倥偬。悉先考阅。辨其是非。然后白监司。相可否而行。挈其权衡而低昂之。总其纪纲而弛张之。一号令之出。而闾阎之利病判焉。一言语之微。而守令之观望属焉。非才且有德者。莫能当其任。今许侯早捷贤科。翘英翰苑。累升萃贯。闻望日驰。由是。擢授是职。予与侯同僚最久。知侯之才且有德也。又知侯之存心于爱物也。其于佐幕何有哉。但湖南。地广且沃。民庶以富。我国财赋之渊薮。四方商贾之走集。朝廷有事。则下南方责办。视他道倍之。夤缘蠹政者。间或有其人。而吾民之受病。不一而足也。侯亦尝闻而有慨于心矣。归而咨询。详究病源而治之。行之以公。持之以诚。而不为权势豪强之掣肘。则庶乎充其爱物之心而有所济矣。程子之言。将于侯验之。
送许正字赴平安道都节制使幕序
岁在庚辰夏。西北路帅臣从事官有考满当迁者。选部拟数人以进。 上皆不听。手笔吾子姓名。下选部。以春坊正字。出佐戎幕。于是。朝之士大夫旧相交游者。莫不伟其知遇之宠。而壮其有是行也。咸歌诗以赠。仍命予序之。予惟。士生斯世。夫孰不欲结明主之知。以有为于世。而济斯人之急哉。然时有隆替。道有通塞。是以。士或抱负甚大。而不遇乎可为之时。则遑
三滩先生集卷之十 第 474L 页
遑栖栖。老死而无闻。虽遇可为之时。而不获乎明主之知。则凿圆枘方。龃龉而难合。此古之人所以辙环于天下。即潜而皓首者也。君臣相遇。岂不难哉。今吾子博学强记。翘英士林。弱龄登第。令闻休畅。 主上知其可用。擢置金闺。累升不次之秩。鹏褰鹄举。亨衢万里。已在脚下。所谓遇可为之时而结明主之知者。古今所难。而子皆有之。决非偶然也。矧今北门有烽燧之警。军务方殷。苟不有借箸运筹之略。磨楯草檄之才。其何以赞主帅折冲之谋。而解 宸旒北顾之忧哉。 主上特举吾子于侍从之班。以为帅臣之参佐者。谓非吾子之才之学。莫能当其任也。是岂陈腐之儒。守章句之陋。事雕篆之伎者所可彷佛其万一也耶。吾子之归。其必上得主帅之心。下叶士卒之志。辕门无事。幕府多闲。雅歌投壶。从容谈议之间。足以振王灵于殊俗。置吾民于奠枕之安矣。相如喻蜀之檄。燕然颂功之铭。特馀事耳。而又非所望于今日也。若予者。麭瓜一偶而又老矣。其于从军之乐。无复望矣。然亦尝登塞垣之埤。临大江之汹涌。望毳裘之穷乡。酒酣击筑。慷慨高吟。不自觉志在伊吾之北也。况吾子正从军请缨之龄乎。吾子勉旃。
送上党府院君奉使关西诗序
天顺四年秋。北戎犯塞。 上赫怒。命将徂征。遗孽逋诛。假息溪洞之阻。越明年。将复啸聚凶徒。潜噬边郡。上以为夷狄面人心兽。不可以文绥。不可以武服。其
三滩先生集卷之十 第 475H 页
孰能处玆文武之间。以惩不恪而安反侧耶。于是。以相国上党府院君为都体察使。授钺以行。公既至。则不务兵征。不事姑息。以宣扬国威。覃施王化为急。明约束远斥候。诇知动静。审察情伪。凡所规画措置。皆中虏人之心。故虏人以公为神明。畏之如雷霆。慕之如父兄。虽自负桀骜。旷年不服者。莫不畏爱于公之威惠。而益感 圣上再造之德。奔走偕来。稽颡辕门。悼前之迷。而愿今之效顺也。戎虏既平。民获奠居。楛矢之贡。旅于明庭。而 圣上北顾之忧。亦以舒矣。昔李绩守并州。寇准镇大原。虽得长城锁钥之誉。然皆久于其职。仅而致之。岂若我公朝驾夕至。不劳一卒而有此肤功欤。公既还朝。西人又传言北寇将至。上复遣公往视师。且以公为黄海平安江原咸吉四路都体察使。凡军民之政。一以委公。将行。朝之士大夫。相与乐公之德。而伟公之绩。咸歌诗以美其行。仍俾予序。予惟。房杜赞帷幄之谋。而不亲介胄之劳。耿贾著钟鼎之勋。而不受经纶之奇。岂不以将相殊器。军国异宜。非才德全而文武兼者。末易当之也耶。相公抱不世之才。遇三顾之宠。佐平内难。登翼景运。擢自下寮。置诸股肱之地。鱼水云龙。相得益深。入而补衮。则论思启沃而王度以熙。进退予夺而群公以釐。出而赋政。则煦濡抚摩。巡宣 上德。而民生阜焉。从容折冲。大振 王灵。而群丑屈焉。房杜之谋。耿贾之勋。固不足以彷佛其万一也。是盖上天赉弼。俾全才
三滩先生集卷之十 第 475L 页
德而兼文武。以辅我 圣明大平之治者也。不然则何以能树将相之勋业。若是其光明峻伟欤。今又仗节。往督西陲。其所以抚吾民而化犷俗者。不在他焉。特举前日东北之政而措之耳。虏虽顽。闻相公之风。而诵相公之名。久矣。将革面来款之恐后。何敢自绝以速天讨乎。此 圣上所以必遣相公。而士大夫所以相与庆幸焉者也。然吾闻之。宋司马公入相于朝。而辽人相戒曰。慎勿生事。吾徯其相公之归而坐庙堂之上。以镇抚夷戎也。
略大平广记序
儒者所以明性理之源。通古今之变。修之身而措诸天下国家者。经与史而已。外此而他求。则吾道之弃。而异端之归尔。然天下之理无穷。而事物之变。亦与之无穷。故经史之外。又有百家众枝之流。各随所见。立言著书。虽未能尽合于圣人之经。未必无一曲之可观。犹足以资闻见之博。而益知道之至大无处而不在焉。是固儒者之所不癈也。此大平广记之所以作也。由其广记众说而不遗故。泛滥支离。至五百卷而已焉。读者鲜能毕其说。吾友昌宁成侯。好古博雅君子也。尝读广记。喜其文之富丽。事之瑰诡。而病其汗漫寡要。于是。芟其繁芜。约为五十卷。以便观阅。持以示予。且求序。予受而读之。若牛渚犀然。幽怪靡遗。骊山冢发。珍贝自献。愈出愈奇。使人亹亹忘倦。上下数千载间。幽而鬼神之情状。明而人物之变态。凡可
三滩先生集卷之十 第 476H 页
喜可愕可敬可贱者。燎然毕陈于前。不必读五车书而后。免于管窥蠡测之诮也。侯之用心。亦可赏已。侯曰。怪力乱神。夫子所不语。后之人将指而议之曰。此所谓非圣之书。则乃何。予应之曰。易著龙图。书载龟文。诗歌玄鸟武敏。记礼者。言四灵之应。作史者。书六鹢之飞。圣人修经。皆存而不削。岂无谓欤。诚以天下之理无穷。而事物之变。亦与之无穷。未可以执一论也。其不语者。恐人不明乎六经。而惑于索隐行怪之说耳。若能先明六经之道学。已造乎正大高明之域。则虽街谈巷说鄙俚之甚者。皆理之所寓。必有起予之益。况于岑寂伊郁之际。得此而观之。则如与古人谈笑戏谑于一榻之上。无聊不平之气。将涣然永叙。而足以疏荡胸怀矣。斯岂非一张一弛之道乎。不然则稗官之职。将不设于古。而小说之家。亦不传于后世矣。侯曰。然。因书而归之。
昌宁曹侯(变安)觐亲诗序
凡人之生。所深愿欲者。曰寿。曰富。曰多男子。华封人之祝尧。是已。是故。臣之于君。子之于亲。以至乡党宗族婚姻僚友。交际之间。相与称愿而颂祷之者。皆是物也。然是物也关于天命。不可以侥倖而得。不可以知力而取也。而人之所以有得乎此者。则必其先世积庆之馀。而子孙食其报也。不然。必有阴功厚德。足以动天地感鬼神而得其祐也。夫岂偶然而致之哉。今昌宁曹侯严君提学先生。早擢魁科。历践华贯。绯
三滩先生集卷之十 第 476L 页
衣银鱼。跻于峻品。可谓显于世矣。教养诸子。博学能文。联名桂籍。蜚英云路。可谓有其子矣。于是。先生喟然曰。身已显矣。而年亦衰矣。倦而不知还。可乎。诸子皆成名宦。而家业有所托矣。足而不知止。可乎。即命驾归乡。有田园足以具甘旨之养。有林泉足以供吟啸之娱。岁时伏腊。率同闬父老。与其子弟。击鲜酾酒。以乐馀生。优游怡养。至于期颐。而尚康宁无恙。亦可谓富且寿矣。夫寿也富也多男子也。人之所深欲而不可必得者。而先生皆得之。是必有所以然。而人莫知其所以然也。一日。曹侯袖诗卷来。语予曰。吾尝归觐而旋也。严君作诗以送。因寓劝戒之意。吾谨装褙。以求言于朋友间。子必序之。予受而读其诗。一则曰忠。二则曰孝。忠孝之外无他语也。予即敛衽。作而言曰。先生之语。先生之心也。夫人出而事君则忠。入而事亲则孝。惟忠与孝。人道尽矣。能尽人之道。则可以与天地合其德。可以与鬼神合其吉凶。天地鬼神。恶得而不祐乎。宜先生之富且寿而多男子也。曹侯又尝闻过庭之训。以忠孝饬其行。故能于是诗。拳拳焉以图传久如此。非但欲其服膺于一身。将以遗诸子孙。使知曹氏之所以能大其门而垂裕来裔者。在此而不在他也。吁。观是诗者。忠孝之心。可以油然而生矣。况为子孙者乎。父以是训其子。子以是训其孙。子子孙孙。继继绳绳。皆以忠孝存心。谨守勿失。世济其美。则曹氏之庆讵有涯也。侯曰。然。请书之。以为吾子
三滩先生集卷之十 第 477H 页
孙之劝。于是乎书。
林亭诗序
永川卿。一日以书来曰。吾所居西北隅。颇夷旷幽静。因规为小亭。列植花卉。以为燕息之所。春而红芳。夏而绿阴。西风朔雪。景物之相。裸代于四时者。足以供吟啸之玩。而又凭轩远眺。则连峰叠巘。若排檐而窥牖。信可乐也。予其诗之。以叙其吾亭之胜。而起予之志焉。予辞之不可得。则书四绝以归而复之曰。卿天性不喜纷华。日以诗画自娱。萧然有儒雅之风。今斯亭也。岂为夫藏歌舞醉红裙而为之哉。正欲左右图书。优游偃仰于其中。以乐夫吾亭四时之景。而消遣世虑耳。然四时之景。寓诸目而成色。入于耳而为声者。末也。卿之意。不在是也。必将因物反观。以寓夫无穷之趣于声色之表。而其乐之所存。人固不可得而知之。而虽卿亦有所不能以语于人者矣。视世之人留连光景而不自觉志之丧于玩物者。不亦辽乎。卿又以书来曰。诗不可无序。遂次其往复之语以为序。
送永川卿游松京诗序
癸未秋。永川卿将游松京。徵言于予。予曰。观古人事业于方册之间而尚友焉。不如寻居处之地。而想其遗风。闻山川形胜于道听之说而遐思焉。不如躬登览之游。而尽其景物。此太史公所以游江淮上会稽。讲业齐鲁之都。过梁楚以归。而陶渊朋所以欲寻圣贤遗迹于中都也。松京。五百年之旧都。有表里山河
三滩先生集卷之十 第 477L 页
之壮。有古今人物之迹。是以。好古君子多往游焉。予亦以家在关西。道出松京。尝谒 圣祖龙潜之邸。山川拥佑。佳气郁葱。庙貌如昨。天威咫尺。瞻望拜伏。徘徊而不忍去。遂历访丽氏之遗墟。颓垣败础。满目荆榛。而千门万户之壮丽。不可得而见也。虽兴替去来之相寻。有数存焉于其间。而不能不起后人之感慨也。且夫公卿贵游之第。园林泉石之胜。以甲乙相高。而数百年来。陵谷变迁。存者无几。往往蓬蒿之下。遗址依然。询诸故老。则曰。噫。此。某之居也。彼。某之居也。而夷考其事业之成败。有可景慕者焉。有可哀吊者焉。有不足置齿牙间者焉。有使人怒发如植。撠手唾骂而不能已者焉。呜呼。当其得意。势焰燀赫。皆自以为雄跨一世。而岂知身没之后。流芳遗臭之不可掩如此哉。予于是。益有所感。而知富贵之不足恃也。至如山川之胜。则每以行迈悤悤。未暇蜡其游屐。而信马行看。天磨圣居诸山。云腾波涌。迤逦数百里。抵松京而雄峙。群峰竞秀。众壑争流。攒青蹙翠。望之如画。疑有飧霞茹芝之流。鞭笞鸾凤。逍遥世表。而笑予之局促于樊笼之内也。又况摩阿岬之幽胜。九龙渊之瑰壮。常往来予怀。而未得一至偿所愿焉。岂造物者靳之。不使尘踪污其清虚之境也耶。今卿虽处富贵。雅志林泉。脱略纷华。匹马而游。予之所愿游而不得者。将一一探讨。名区异境。仙圣所栖。琪花琼树。莫辨其名。足以广见闻之瑰博。而凌绝顶俯汗漫。众皱堆
三滩先生集卷之十 第 478H 页
前。万象呈露。宇宙高深。风云变化。尤足以畅舒精神。疏荡胸襟。气益豪而思益奇。发而为诗文。混混乎其来之不穷也。浩浩乎其成之若有神助也。登高能赋。当不让于古之人。而奚囊之什。必成卷轴。予将拭目以待。卿之还也。因诗文之伟丽。而得山川胜槩之髣髴。则予之不得游观之恨。庶乎十摅其八九矣。
皇华集序
东方自殷太师受封以来。代事上国。衣冠文物。悉尊华制。逮我国家之兴也。明王继作。尽藩宣保釐之寄。明会同述职之礼。事大以诚。侯度罔愆。故朝庭待之。与内诸侯不异。凡有诏命。必遣使来。而皆文章才行有重望于当时者为之使。若倪侍讲,陈内翰及陈给事,张舍人是数先生。皆经幄之臣。金闺之彦。圭章闻望。斧藻词华。东人仰之如景星仪凤。实一代之高选也。是虽出于朝庭宠绥之惠。而亦以我国家素秉礼义。文献所在故也。今 皇上新登宝位。与天下更始。用祖宗旧典。首遣使布德音。于是。太仆金先生,舍人张先生。亦以侍从之贵。出膺专对之选。双凤联翩。止于海东。敷畅纶音。大霈鸿恩。周旋升降。充乎有客。可谓乐只君子邦家之光也已矣。 殿下感皇仁之深眷。乐诏使之为人。自始至暨竣事。凡所以致敬于先生。达诚于朝庭者。无所不用其极。又命有司。取记行题咏之什。袖为一帙。付以东人酬答之篇。名曰皇华集。仍命臣序之。钦惟。 皇明抚有亟夏。混一车书。三
三滩先生集卷之十 第 478L 页
光五岳之气全。而加以 列圣重光。文教大振。海涵春育。罔间遐迩。人才之作。于斯为盛。蕴而为道德。发而为文章。上自明庭赓载之歌。下及康衢击壤之谣。沨沨乎有雅颂之遗音焉。是以。使于四方者。无非大雅之儒。今太仆舍人两先生。继倪陈数先生之后。其学行之高。文雅之美。蔚然前后相望。由燕山抵鲽域。凡四千里之间。触乎目而感于心者。奋笔而书之。长篇短章。烂若编贝。采掇风谣。述宣 上德。使圣朝一视同仁之化。吾 王畏天保民之忠。赫然炳耀于天下。可以被之八音。传之万世。而东人之诗。亦得以同垂于不刊。即国风鲁颂并列于三百篇之义也。何其幸哉。
送林侯赴兴德郡守诗序
凡吏于土者。人知其专城之贵。纽章之荣。而不知其分忧之重。理民之难。是以。乘势以作威福。谋身之计益密。而民之愁戚若无关于己者。总总也。间有知其重且难矣。而或訹于利害之诱。制于权豪之挑。竟不得行其志。呜呼。吾民之苏息于抚字之政者。宁有时欤。今 圣上代天育物。釐旧布新。以为邦之本在乎民。而民之命悬于守令。每畴咨在庭之臣。期得其人。以付元元之寄。吾契友林侯。乃膺是选。出守兴德。知林侯者咸曰。林侯。才大夫也。宜在朝。不宜屈之于一郡。此皆为林侯私之。而同于世俗之见之言也。若以为才太夫。而不授之守令之职。则理民之重且难者。
三滩先生集卷之十 第 479H 页
将付之何如人哉。吾恐吾民之生。日困于罢劣贪残之手。而邦本渐至于不巩。岂 圣上畴咨得人。务欲宁民之意欤。吾与林侯相从久。知平生所操卓然不同于流俗。今其往也。将行其志。达其政。敷惠于一郡。上不孤 圣上选授之宠。下以副吾民爱养之望。必矣。他日。第一之治。流闻京师。达于宸聪。特荷宠徵。然后前之为林侯惜其去者。始知吾言之不诬矣。
送敏上人还五台山序
五台山上人敬敏。随缘到京师。于其还也。介竹溪安侯。赠近体诗一首于予。以致郑重之意。且求一言以为赆曰。世出世间。道既不同。行藏亦异。虽未能从容一榻之上。接慇勤之欢。然其悬悬之恳。未尝忘于怀也。若得一言以归。则不啻拱璧。他日宴坐方丈。时时披阅。以慰永怀。吁。上人之求于予者。如此其至。予乌得而无言。予闻。五台山在中州雁门郡。五峰耸出。象菩萨顶有五髻。乃谓五方如来之坐。学佛之徒多归焉。吾东方表海为邦。去中川甚远。而又有所谓五台山者。在国之东方。未知吾东方之人闻中州有五台山。欣慕而取以为名耶。抑山形偶同而名亦偶同耶。然吾东方学佛之徒。亦相率而归之。与中州无异。何耶。岂不以名之所存。实亦从之耶。夫大雄氏。视旷劫如一朝。融大千为一界。纳须弥于芥子。现刹土于毫端。无彼无此。无远无迩。亦无无彼此。亦无无远迩。则又安知此是而彼非。彼是而此非欤。上人归五台。萧
三滩先生集卷之十 第 479L 页
然一室。澄神静坐。尘嚣永息。万虑俱寂。则妙湛不动之地。即见五方如来同时现前。炽然说法。如在灵山会上。亲闻海潮之音矣。安知东方之五台不是中州之五台。又安知五台之不为灵山欤。此吾所谓名之所存实亦从之者也。不必论五台彼此之同不同也。上人其志之。
送张行人使还诗序
昊天纯佑九有民。乃眷皇明。笃生神圣。赫叶重光。今上皇帝嗣守丕搆。益恢前烈。至治惟馨。昭升于上。天监厥德。载锡祚胤。以衍亿万世无彊之庆。越十有一年冬。册为皇大子。播告天下。加恩海内。以我朝鲜世笃忠贞。畏天事大。不愆侯度。虽越在外服。视同中华。特遣使诏诰。并赐锦䌽以宠嘉之。于是。行人左副司张先生与户部郎中祈先生。擎诏而来。我 殿下仰惟皇储之建。实为吾民之福。而又锡赉便蕃。恩出非常。祗率群臣。躬迓于郊。肃使者以入。俯伏拜舞。相与庆忭。先生奉芝检宣纶命。貌庄而和。辞简而畅。周旋登降。咸中规度。使人起敬。可谓使于四方不辱命者矣。暨竣事而还。都中士大夫。皆重先生之为人。爱其专对之才。清介之操。辞藻之丽。视如仪凤翔于千仞。邈焉不可攀。则相与诗而美之以为赆。属予叙。予惟。男子生而射六矢。示有志于上下四方也。昔太史公周游海内。历访名山大川。以尽天下之壮观。故其吐而为文章。疏荡奇伟。人莫能及。今先生出燕山。过卢
三滩先生集卷之十 第 480H 页
龙。抵平襄。度鸭绿以归。凡四千里间。海岳崇深。山川流峙。城郭楼台之殊制。风土民物之异宜。古今兴废之迹。往往彷佛而犹存。莫不穷探远讨。以极瑰诡之观。亦足以增其奇气而发其壮怀矣。则其动于中而见乎文辞者。必将日大以肆。雄放清丽。可以鸣国家之盛矣。他日皇明雅颂之什。铿轰炳蔚。掀入地而揭日月。流声光于不朽者。未必非先生之制也。
农蚕书序
衣食者。民之所天。而农桑者。衣食之原也。苟一夫一妇。不耕不蚕。必有受其饥寒者。故古之明君。制民之产。为之沟洫。以井牧其田。为之历象。以敬授其时。辨十有二壤之物。而知其种。以教稼墙树艺。骍刚用牛。赤缇用羊。其粪种有法马。宅不毛者有里布。田不耕者出屋粟。其劝课有法焉。然犹以为未也。君亲耕籍田。后亲蚕公桑。躬以率之。故民皆弃末趋本。敏于作劳。男力耕耘而有馀粟。女勤蚕织而有馀布。养生送死无憾焉。夫民有恒产而有恒心。故五品以之而逊。九功以之而叙。礼乐以之而可兴矣。恭惟。我 圣上嗣大历服。宠绥多方。轸念四民之生乃在二农之务。畴咨臣庶。勤求利病。闻一利则必与之。闻一病则必袪之。保之如赤子。扶持安全。跻干寿域。尚虑憸民乃逸乃谚。不尽力于南亩。躬率群臣。祀先农。耕籍田。以讽励四方。又虑农夫红女昧于节序之早晚。种植之异宜。杂然而施之。则虽搰搰然终岁勤动。而见效少。乃命
三滩先生集卷之十 第 480L 页
儒臣。撰农蚕书。其规模节目。悉禀睿旨。博采古书。会粹撮要。类萃成编。事易而可行。力省而功倍。实牧民者之所当知也。书上。乃命臣序之。臣窃惟。昔周公作无逸之书。言稼穑之艰难。以戒成王。又作七月之诗。自于耜举趾。以及乎涤场纳禾。其言农事备矣。自执筐条桑。以至于为公子裳。其言蚕事悉矣。使人日诵于前。俾成王知民生之不易。不敢顷刻肆于人上。其为虑至深远矣。然此以臣而戒乎君者也。曷若我圣上性本生知。明照蔀屋。洞见民之攸依在乎耕桑。出自睿断。特命撰书。以训于在位。以惠于元元者哉。其配天泽民之心。与帝尧之授时平秩。文王之即康功田功。同一揆也。分符字民者。能体 圣上之心。推广是书。道谕农民。躬行阡陌。以劭农桑。则含生之徒。皆得饱暖。熙熙皞皞于春风田里间。而谓帝力何有于我矣。则我朝大平之治。比隆唐虞。而无彊之休。自此伊始。东民之福。宁有既欤。
送法囧上人游金刚山诗序
凡国于天地间者。多如粟散。而独我国在东方日出之隅。天竺在西域日没之陲。自我国抵天竺。不知其几千万里。非惟舟车足力之所不能通。亦见闻之所不可及。而我国金刚山名。标于天竺释氏之书。则诸佛世遵。乃以慧眼洞观大千。知玆山也独钟秀宇内。为阎浮界上最胜福地。故不但宣说于金口。又笔之于贝叶。以诏后世。然则由古暨今。天下之人。闻其名
三滩先生集卷之十 第 481H 页
而钦慕渴仰。愿一见而不得以死者。常总总也。其幸而生于我国者。可不振策于迈。快睹山王。以想夫金刚之喻。而生其净信之心。结胜缘于今。而植善根于方来乎。然或有生于数十百里之内。可以朝发夕至。无嬴粮茧足之劳。而不一至焉。如我者。又何心哉。一日。囧上人袖诗。谒予于南山里第曰。吾尝游金刚山。见其千峰竞秀如植圭叠雪。草树泉石之清奇。风月烟霞之潇洒。凡接乎目而入于耳者。莫非清净之色。和雅之音。足以涤尘烦而发深省。宜其擅胜天下而标名内典者也。今复往游。以尽前日所未尽参访者。以庶几一宿之觉焉。愿吾子书一言。以发吾志。吾将以是为先容。以叩山中之诸尊宿。噫。予为尘缘所縳。每引领东望。愿一见而不可得。则上人之归。乌得无言。予闻。释氏以金刚喻真如佛性。是性也永之于前。而不见其所始。推之于后。而莫知其所终。山河大地。有时毁灭。而此性常存。非劫火所能烧。则所谓金刚山王。在我而不在于山也。苟能明吾心而悟自性。则披剔万象。独露真身者。即山之高大。而八万四千法门者。即山之万壑千峰也。不必远求诸山。而自有馀师。反是则厌喧求寂。离世独往者。无非见惑。而未免于永嘉见山忘道之哨矣。上人归山。以是问于诸尊宿。则当有一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