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四佳文集卷之六
四佳文集卷之六 第 x 页
四佳文集卷之六
 序
  
四佳文集卷之六 第 270H 页
双塘集序
双塘集者。永嘉权文顺公所著也。公早擢第。以文学鸣于世。笔法高古。有江左风。仕丽季。再入谏院。封章慷慨。虽屡遭颠沛。而物论多之。遭遇 列圣。蜚英显赫。位至极品。早卜宅于南山陲。洞府幽深。杉松荟郁。凿双塘种莲。幅巾黎杖。啸咏其间。客至。辄壶觞联句。淡然无营于世。年俯九帙。白鬓红颊。逍遥自适。人拟之白香山。平生著述。不为不多。及卒。家无干蛊。今庶子祈。裒集散逸若干首。编为一帙。示予求一言。予惟孔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文者。言之精也。积于中。畅于外。公以和顺之德。廉洁之操。怀奇抱艺。见诸设施。又能推其底蕴。发为文章。从容闲雅。优游不迫。有悠然旷然之趣。无华藻斲削之病。尽乎有德者必有言矣。予又闻。韩退之曰。王公大人。志盈气满。于文章。非性能而好之者。不暇以为。又曰。和平之音淡薄。欢愉之辞难工。公以椒房之亲。富贵之极。排膏粱。摋纨绮。寓兴于花卉泉石之间。而寄欢愉于淡泊之中。真所谓性能而好之者矣。今采东人诗者。必于是集乎有取。是以序。丁酉。
骑牛先生赠玩易斋诗序
居正尝从先生长者。闻骑牛李文节公。有耆艾宿
四佳文集卷之六 第 270L 页
德。晚节居闲。优游翰墨。日与独谷成文景公,郊隐郑文定公。往复酬唱。风流雅想。为一代斯文之领袖。文节平生以文章自任。为诗文。清瘦简淡。摆落尘俗。得古人之体。玩易斋姜戴敏之学。出于文节。戴敏早以豪迈之才。不事媒进。肆意于文章。诸子百家。靡不搜括。晚年遭遇。有大设施。其发为词藻者。高古简洁。笔法精诣。得江左法。公之二子。伯氏景愚。仲氏景醇。皆居正同年执友。居正以父视公。公亦以子视居正。尝从伯仲氏。得玩易斋稿而读之。至味淡泊。不假雕琢。如周鼎,殷彝。古貌大存。予以谓公之诗文。非今之诗文。即古之诗文也。自后居正评论近代人物。必推两先生为首。人不敢异议者。盖公论也。一日。景醇氏持骑牛赠玩易斋一诗。示居正求一言。居正平生仰慕两先生。如泰山北斗。其于著述。虽片言只字。不啻拱璧。今读是篇。如侍两先生杖屦。获闻謦咳。予欲无言。得乎。居正尝读春秋传。列国大夫其于交际相与之间。皆赋诗以见其意。如角弓,嘉树之传是已。朋友相赠。起于汉之苏,李。盛于魏,晋。极于唐,宋。然皆出于亲戚故旧邂逅酬酢之间。能知音相得。感会神交者。百无一二。后之论者。以江东,渭北之句。为李,杜神交。以蚷蛬之篇。云龙之诗。为韩,孟知音。欧阳公赠梅都官诗曰。梅穷独我知。古货今难卖。则谓之知音。亦可也。今以文节,戴敏交际之厚。赠遗之勤。而益
四佳文集卷之六 第 271H 页
有感于李杜诸公神交知音者。非偶然也。予岂可以他求吾两先生哉。景醇氏诗礼传家。虽残藁剩馥。殷勤护惜至此。岂非可喜也哉。丁酉。
送忠清道监司李公诗序
今之观察使。即古之方伯也。 国家分八道。道必有使。其所隶。州若府。郡若县。多至七八十。少不下三四十。观风察俗。黜幽陟明。整纪纲。脩法令。惠养人民。荐拔贤才。皆使之职。使贤则一方理。不贤不理。其所系之重如是。出则杖节钺。建牙纛。驺马仆从。呵卫塞道。所至牧守令监。腰金曳绶。骈肩累足。骇汗奔走。敬之若神明。巍巍乎。堂堂乎。大丈夫得志荣宦者之为也。以如是之任。享如是之荣。可不思尽其责乎。况忠清一道。介在四道之中。轮蹄辐凑。簿领云委。其为务至繁且剧。非有盘错之才者。莫能谐。 圣上特命工曹参议李公遣之。李公讳陆。字放翁。早登黄甲。历台阁。长国学。擢六曹。声名藉甚。今膺是选。 朝议皆宜之。诗以为别。属居正序。予曰。君之曾祖铁城李文敬公。仕高丽。出按庆尚道。辛丑红寇之变。恭悯南迁。所经州县。苍黄失措。供进不继。入其道。文敬迎乘舆。仪卫甚盛。设彩棚歌谣。声乐铿鍧。一如升平巡游盛事。观者啧啧称美曰。不图流离播迁之馀。见此礼乐文物之盛。当时称廉使之贤。必推文敬为首。君祖容轩相国。继为观察使。有遗爱。至今南民。称二公之德不置。
四佳文集卷之六 第 271L 页
放翁氏诗礼箕裘。其于使事。亦绰乎有馀。奚待予赘。然观昔者仲山甫之有行。吉甫作诗送之。道其德性之美。职业之脩。而劝勉之意寓焉。今诸公之诗。实祖吉甫。予非子夏之俦。安能序其首乎。姑以召公之事告之。周之初。召公为方伯。循行南国。能布文王之化。其泽之入人深。故至不忍伐其舍棠。而百世之下。称文王之德。召公之功不衰。尼圣曰。见贤思齐焉。今 圣上。有文王脩身齐家之化。其仁民之馀恩。无远不被。放翁氏履召公之履。能以忠厚之心。奉行仁义之政。则忠清一道。亦 圣化所在也。节俭正直。岂无如羔羊之大夫。贞静自脩。岂无如采蘋之女子。庶类繁育。岂无如驺虞之所咏者哉。其赋甘棠之诗者。亦必有人矣。能继二祖之风。远绍召公之烈。则予于放翁氏。复何望哉。丁酉。
双溪李先生居官训诫序
双溪者。李先生宗俭自号也。先生早擢巍科。扬历清显。长薇垣。登枢府。人皆以远大期之。先生在急流之中。浩然有归志。退居于南谷别墅。别墅。李氏世业。山水之高深也。田宅之肥饶也。松楸丘垄之所在也。乡党宗族之所聚也。先生居之。惬如也。适如也。先生之弟岩谷先生宗谦。亦谢笏归田。伯仲氏分居东西。又构亭于双溪之傍。名曰孝友。伯仲氏日杖屦于其间。从容樽殂。怡怡然其湛且孺者
四佳文集卷之六 第 272H 页
矣。于是。鉴箕豆之诗。悲荆树之分。桃李也而叙天伦。风雨也而话对床。花萼其辉。鹡鸰其急。埙篪唱和。盖不知其友于。而友于者矣。两家子弟。熟闻诗礼俎豆之事。朝夕讲劘。吾伊之声。不辍灯火。伯仲氏卧而听之。欣欣如也。两家雍睦。毋或有勃溪。一乡化之。蔼然为邹鲁。伯仲氏之孝友也至矣。然则伯仲氏之清风雅尚。可伯仲于二疏。而孝友之实。则君陈,张仲。不独专美于前矣。居正尝见双溪先生诫子仲浩诗五章。拳拳以思亲勤学。慎言行。诫酒色。见得思义为言。今观先生居官训诫一篇。为其孙南平县监凤孙。而著其说。皆本于东莱吕先生家训。言简而旨远。词严而义正。居正圭复叹赏曰。先生其知所以诏子孙之道乎。尝闻以身教者从。先生之于孝友。一家化。一乡称。若子若孙。皆孝皆顺。又何事于教诲也。而先生之箴警之。药石之。丁宁如是。先生其知所以诏子孙之道乎。历观世家之兴衰。靡不由祖先忠孝友爱而得之。亦莫不由子孙骄奢侈汰而失之。乌可不预养于平素。而开其积庆之端乎。易曰。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者。非一朝一事之谓也。积之深。然后泽之远。子不见夫潢潦之水乎。其积也浅。故易涸。洞庭,彭蠡。其积也深。故其旁达也无穷。李氏之源。出于二水。潴于南谷。积于双溪乎。岩谷乎。又积于仲浩也。凤孙也。其流之旁达无穷。又何量哉。予于先生之训诫。深
四佳文集卷之六 第 272L 页
有所感矣。今双溪已逝。而岩谷独存。仲浩氏。凤孙氏。不忘先训。服膺勿失。亦甚可嘉也。是以书。戊戌。
送金堤金郡守诗序
居正之忝长艺苑也。金侯选为脩撰。与之同侍 经帷者数年。侯学问精研。议论发越。予固心之矣。侯又工于著述。清新可爱。予以谓他日以文章擅鸣当代者。必侯也。后日。侯以兼吏能。历郎诸曹。声名藉甚。再转为金堤郡守。斯文交游之士惜侯者。皆曰。以侯之才之文。宜居近侍。谋猷献替矣。而今辍而为小郡。其屈也哉。居正独曰。尝读班固汉史。其序儒林传曰。公卿大夫。彬彬皆文学之士。至于传循吏。则不过曰七八人。盖为文章难。而为循吏为尤难。是以传儒林者非循吏。传循吏者非儒林。岂非难于兼有乎。况汉之公卿。多起于循吏。而起于儒林者盖寡。今侯始以儒林著名。而终必以循吏著称。文吏之责。萃于一身。其才名。优于汉名贤已万万矣。矧 圣上笃意民事。守令之选。必自台谏,六曹始。侯首膺其选。未必不为历试之地也。卿相之阶也。是则侯之此行。非屈也。荣也。予虽不才。尚当秉笔。为侯著循吏传。以继黄丞相之后。诸公以居正之言为不诬。书以别。戊戌。
送权校理荣坟诗序
恭惟 圣朝崇文教。重孝理。士由科目以进者。亲在则 赐恩荣宴。殁则 赐祭荣坟。甚盛举也。吾
四佳文集卷之六 第 273H 页
族侄弘文馆校理权侯吉昌。翼平公之子。止斋文景公之孙。阳村文忠公之曾孙也。侯早擢巍科。声名籍甚。大夫人在堂。荣已至矣。今又荣坟向忠州。文忠,文景,翼平三府君之墓皆在焉。侯承 国家之宠恩。以贲先茔。亦荣矣哉。将行。斯文交游之彦。诗以为赆。求予一言。予惟人子之于父母。事亡如事存。宜无所不致其思焉。见宫室则思其所居。见车马则思其所乘。书焉而思手泽。柸圈焉而思口泽。盖目之所接而思从之。思之所存。即亲之所在也。况丘垄。为体魄之所藏。夫安得而不尽其所思乎。古君子有徙于他乡。则必哭墓而后行。返必展而后入。其致意于先垄如是。侯今扫松柏。奠苾芬。能无怵惕霜露之感乎。呜呼。子孙之视祖考。犹水木之有本源。江河之源。深远逶迤。故其流奔放肆大。踰千万里入于海。松柏生于高冈。植根盘据。故其枝叶敷畅旁达。至于大百围。历千古而长存。本深则末茂。源远则流长。理固然也。权氏自太师以后。历六百馀年。圭组相承。传芳袭美。文忠以道德文章。为开国元勋。文景相业箕裘。领袖斯文。翼平佐 世祖。靖难佐翼。隆功伟烈。昭映简策。侯以妙龄。登金步玉。居侍从华近之班。其所进。又未易量。权氏之庆。其有艾乎。兹侯之行。必先感 朝廷右文崇孝之大理。又感祖考积累之庆之笃。思尽继述之责而已。居正亦文忠外孙也。盗文墨虚名。至
四佳文集卷之六 第 273L 页
于今日。亦文忠诗书之泽。文景,翼平教诲之力也。君其行矣。亦为我一酹之。戊戌。
送卞上人诗序
一庵专上人。语予曰。吾徒策卞者嗜禅学。将游方。欲求言于先生。幸有赐。予不识卞。欲誉之。则不知所以誉之者。规之。则又不知所以规之者。复何措一辞。然予熟识庵。庵名墨而行儒。又善禅学。而能出入于文章之士。游戏自在。知庵则亦知卞矣。予惟自达磨氏传心西来。而不立文字。故后之禅学之流。惟究直指之道。淡然若无与于世。以文字鸣于时者盖寡。至唐宋。有文畅,浩初,觉范,惠勤之徒。喜与吾儒者游。而文名籍甚。斯文大儒如韩,柳,欧,苏诸君子。亦莫不委心内交焉。吾东方益,牧诸先生。亦与坦上人,幻庵,龟谷。为方外交。日与之相从。有韩柳欧苏之风。寥寥数百年之间。又得一老。而吾儒之申泛翁,金文良,姜景醇,洪应之,李胤保。如居正者。亦与之相从。可谓儒释相从之一中兴矣。予之知庵如是。卞既出庵之门。予当以求庵者求卞。复何言哉。予又闻释氏之道。以清争无为为宗。释氏之求入于吾儒者。例以文章绮语。誇诩于人。虽取誉于吾儒。而得罪于释氏斯大矣。予交庵将四十年。庵之风韵绝人。工于词藻。然恂恂若不能。不欲以绮语动人。是虽三昧自在。其志之所存。亦可知也。卞既为庵之徒。其不待予言。而必有所得
四佳文集卷之六 第 274H 页
矣。卞嗜禅学。能文字。故用是并规之。戊戌。
真逸集序
呜呼和仲。予尚忍序其诗乎。予与和仲之兄重卿氏相善。和仲氏少予八九岁。尝兄予。又与和仲兄弟。同在銮坡者数年。相知最久。相得最深。和仲氏平生有大志。于学无所不通。于书无所不读。驰骋纵横。辩博精深。为文章。益自奋锐。务似古人。不落时俗窠臼。至于谈论时事。出入经史。上下古今。矻然有经世之志。但其用心勤苦。疾病沉绵。遽尔长往。重卿氏哀其早逝。裒集遗藁为一帙。属予序。呜呼和仲。予尚忍序其诗乎。予尝以谓天地英灵之气。钟于人而为文章。发而为功名事业。天既予斯人以文章。宜其不夺于时命。奈何文人才士。或困于屡空。或阨于不遇。或痼之以疾。或不假以年。怀奇抱艺。不大以远者。古今常有。是何造物者之戏剧于人者至此耶。和仲之于文章。所养既深。所见亦卓。根于心。发于辞者。高古冲澹。温厚雅赡。蔚然成家。有古作者之风。若使遭遇显隆。奋肆揄扬。以鸣 国家制作之盛。则其所施。夫岂小哉。斯人也。有是才。无是命。阶不过六品。寿不踰三十。不尽所长。不大厥施。是不亦天之与和仲者虽厚。而夺和仲者甚薄耶。呜呼和仲。予尚忍序其诗乎。予徐思之。古君子贵立言。立言者名不朽。今是集之传。足以动人耳目。垂耀后世。其视侥倖富贵。誇诩一时。
四佳文集卷之六 第 274L 页
死无令名者。不啻霄壤矣。是宁知天之夺和仲者。乃所以厚和仲也。和仲氏真不亡矣。是可书也。
送平壤芮少尹诗序
平壤。三朝鲜高句丽古都。高丽氏置西京。入 本朝为府。府为西北一道之都会。其地广。其民夥。环府数十州奔走服事于庭者。以千百数。其临莅。悉冗以剧。且境连上国。王人使华之所途。馆待送迎。晨昏不暇。而往往以是得苛谴。古称烦剧难治。 朝廷遣尹。必待宏材伟望。人所慑服者。然后为之。其参佐亦如是。今年秋。吾同僚芮君。膺少尹之命。搢绅诸君子相与言曰。平其大理也哉。芮君曾守尼山县。六载十考。考皆居上。尼为县。地狭而产少。民嚚而吏猾。自开县以来。无一人能考满递还者。甚至四五载之间。八九易守宰。芮君之政。能掩前光而独步。今君移其理于平。平不足为也。芮君将行。朋僚毕会。或曰。谏官。高选也。平壤。外寄也。辍谏官。俾外寄。前无例也。芮君之于尼。勤亦至矣。曾未周岁。又处剧地。其独贤也哉。居正独曰。士君子之立志读书。不能为宰相。当为守令。宰相。泽润斯世。守令。恩施一方。虽有大小名位之不同。能行其志。一也。芮君以盘错剸治之材。其为县。如庖丁按刀批窾。却决肯綮。芒刃发硎。盖无难处矣。于尼尚然。如平之烦且剧者。行其志。展其材。尤必恢恢乎有馀裕矣。假使芮君。得一馆阁。居一郎吏。荣则荣矣。
四佳文集卷之六 第 275H 页
于行其志。何。芮君。行矣勉之哉。若大书特书。为循吏立传。予亦忝在史局。复何让。戊寅。
送赵判官之任晋州诗序
殿下之四年春。赵君舜卿。以成均直讲。调授晋州判官。将之任。朋僚毕会。酒半。有起而贺者曰。晋为州。山川秀异。人物豪华。土宜饶富。擅南纪之美。且处一道枢辖之地。宾客轮蹄之走集。莅甚繁。而事甚夥。官于是者。有牧焉。有判官焉。判官贰于牧。为务倍屣。非剸治盘错之才。不能也。舜卿氏首膺廷选。其荣矣哉。有或唁者曰。舜卿氏怀奇抱艺。早缀巍科。历台谏。坐胄庠。誉望蔚然。宜出入禁闼。蜚英清显。今乃佐百里。居栖棘之地。其屈也哉。居正独执盏进之曰。士君子有志读书。得时行道。非独为一身之谋。盖欲立扬显荣。以悦亲心而已。夫往而不可返者年。逝而不可追者亲。古之人。有乐三釜。而悲千钟之不逮。喜负米。而叹驷马之不及。意可知也。君之两亲居咸阳。春秋俱高。君远离膝下。宦游东西。违朝夕滑瀡之奉者有年。一举足。一出言。何尝忘乎爱日者哉。今晋距咸。才数十里。君剖符专城。荣之以昼锦。养之以五马。为州之乐。将父母之愿。一举而兼有之。斯不亦荣矣哉。 朝廷选用。以孝为先。故辍君华近之班。俾遂荣养之志。非屈也。宠也。今若论州县之美恶。班资之崇卑。屑屑轻重于其间。非知君与 国家之盛意也。抑闻书云。
四佳文集卷之六 第 275L 页
孝乎惟孝。友于兄弟。克施有政。君之为晋。推此心以及于下。使南方之民。晓然知百行之源。移孝为忠之大。莫不于于而兴起焉。则其有裨于冶化。为何如耶。君在家为孝子。在朝为贤士。在外为循吏。声名闻望之尤益彰著者。必自晋始。斯亦不为美乎。敢奉卮酒以贺。舜卿氏笑而颔之。遂书为别。戊寅。
赠行上人序
景泰壬申孟春。居正与同游五先生。读书兴德寺。释有德行者。来问讯。致殷勤。其貌古。其守真。吾辈亦爱之。日招之在坐。善玄谈。听之若蔗境渐佳。日不足。则继以夜。如是者阅数月。予窃试行之爱慕于诸先生者。非面也。心也。而尤勤于不肖。亦私怪之。一日。行从容谓余曰。行今教宗。甲子大选也。闻先生亦甲子乙科。虽儒释之莫齿。忝试幸与先生同年。行滥以同年。望先生。先生其亦同年行乎哉。余怃然惊曰。善哉师言乎。予尝读唐史李绛之言曰。同年。偶同科第。情于何有。余心非之。夫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盈于覆载。圣贤凡愚。物也。夷狄禽兽。物也。山川草木。物也。生乎其中。不为夷狄,禽兽,山川,草木而为人焉。岂非幸欤。虽同为人。或古今夐越不同时。或秦楚辽绝不同域。虽同时同域。或老少不同。或贵贱不侔。或南北异居。或隐显殊轨。虽有其人。乌可得而相善哉。今吾与师。同为人。
四佳文集卷之六 第 276H 页
同其时。同其域。年相若也。势相似也。游宦同于京。选试同其年。岂非幸之幸欤。是乌可儒释异同于其间哉。绛之言。特一时之快论耳。师之师。以爱无差等为训。而师尚有私于同年。况予泛爱孔子徒欤。诸先生。皆为师赠诗。余以同年之说为序。
送顺天府使郑君诗序
殿下之四年春。月城郑侯出守顺天。荐绅诸君子诗以赆行。侯族侄修撰郑君。以顺天之命。求予序。居正久叨侍从之班。伏睹 圣上。慎简百僚。尤重守令之选。选必政府干曹同荐有文理吏治俱优者。州若府。郡若县。视品秩铨局。而量授之。遣必引内殿。温淳告谕。勉以五事。有六期十考。考皆居上者。必加超擢。内官无此例。盖重之也。呜呼。守令之选。于是至矣。余尝以谓士君子立志扬名。不能为宰相。为守令足矣。宰相。泽润斯世。守令。恩施一邑。虽有大小名位之不同。能行其志。一也。第以余区区谫薄之才。未能见诸用。有当是任者。必以是望之。侯公廉慷慨。有剸治之手。尝守灵,怀,理,宁,旌数邑。所至声绩蔚然。今兹之行。益展所蕴。又奚吾赘。然吾闻顺天。全罗之剧邑。其土广。其民夥。又滨海。御侮之责。悉烦且重。 国家选守。每难其人。侯能膺是选。其亦荣矣哉。被至荣之选。居至重之地之任。其称报何如。侯当深体 上意。益求所以承宣者。不急于近名。不徇于邀誉。一以五事为念。斯能
四佳文集卷之六 第 276L 页
为古之循吏矣。余尝怪循吏之无称于世久矣。其失。自不务实。急近名始。侯能痛祛而新之。为南方诸郡之唱。则后日作史传。大书特书曰。循吏郑某者。必有人矣。侯其勉哉。
独谷集序
文运之于时运。相为表里。而有升降。盖光岳气全。而人才盛。人才盛。而雅音作。文辞之与政化。乃流通无间矣。我 国家之始兴。天地运盛。异才间出。当时以文鸣世者。皆勋臣硕辅。如三峰郑先生,浩亭河文忠公,松堂赵文忠公,独谷成文景公,星山李文景公及我外祖阳村权文忠公。皆以雄伟杰出之才。遭遇显隆。功烈炳炜。其发而为言语文辞者。舂容博大。有治世之音。呜呼。岂特文章而已哉。三峰阳村集。盛行于世。馀皆散逸不传。为博雅君子惜之。今平安监司金公连枝。独谷外甥也。欲寿遗藁。属居正序。尝闻世之谈公者皆曰。公姿相瑰奇。气度豪迈。风流文彩。迥出尘表。人望为神仙。又或拟之曰。公诗酒跌宕。学太白。真草妙绝。法羲之。功名终始。比白傅。闻之未尝不拱手加额。公早仕高丽。已跻显膴。及相我 太宗。有佐命勋。入居廊庙。利泽声名之加时见后者。吁甚盛矣。诗之传不传。何足论哉。然诗非徒诗也。心之发。气之充。辞之达。而读其诗。可以知其人。今是编。气雄以放。词赡而丽。不屑屑于雕篆。而精采烂然可喜。非他文人
四佳文集卷之六 第 277H 页
词士。安一字。下一句。苦心撚须者之比也。抑因是槩见公道德之高。勋业之大。文章之富。而能鸣一代之盛者矣。诗果传不传乎。后之论时运者。盖亦于是有徵。
赠熙上人序
浮屠氏善治心。其为道。与吾儒者略相近。古浮屠上首。多慕吾儒。喜与游者。晋,宋间。有道林,道安,远法师,休上人。下有无本,文畅,佛印师。其所与游者。皆达人君子。吾儒之名望也。吾东方。近代亦有韵释。坦上人,幻庵,龟谷辈。尝从吾益老,陶,牧诸先生游。余久怪今之不然。意以谓方今 圣明。崇正教。斥异端。吾儒者外释氏甚癖。士家子弟亦耻为童发夷服。虽有之。不少致意于吾儒也。不然。何无一人乎释氏。而相疏之若是。余自游山来。日与释氏居。时挑灯煎茶。谈经论诗。颇有可意者。于开庆。得智牛氏。于兴德。得信连氏。德行氏。楚牛氏。伊悦氏。一日。在寺楼。荷花盛开。皓月当中。引数师联句。有一师来间席。其貌枯。其神清。余固心之矣。俄而属对。出口辄惊。余喜得师也。讯其名。演熙。智轩。其号也。问其族。士家。试其为。通儒术。善楷法。呜呼。士族也。多才也。如师与数上人者。岂易得哉。余然后知非无人乎释氏。特无知释氏者存也。子韩子曰。浮屠氏善幻多技能。信哉。秋八月。师以练脩。选入内佛堂。余恨知之晚别之遽也。书以为别。
四佳文集卷之六 第 277L 页
送郑从事赴平安咸吉两道诗序
知兵曹事郑侯。弱龄捷巍科。入翰苑。践台阁。选为中书舍人。为人精敏有盘错之才。所至称职。时当朝之宰相与士大夫公论。论一代人物。必曰郑某。正统庚申。 上以平安,咸吉二道。 国家翰藩。顷缘野人构隙。未尝抵宁。控御不可疏虞。 命兵曹判书皇甫公。为巡察使。方面大事。一委之。以郑侯为从事官。论者曰。皇甫贤宰相。郑侯人杰。相与经略筹画。赞 国家戎政。恢拓边疆。可指日为也。未几。平安道设新邑三。移旧邑二。沿江置堡十三。烟台八十五。咸吉道辟故封。置钟城二。镇堡二十。台四十。限鸭绿,豆满二江为襟带。筑行城。延袤数百里。边境自息。至是。 圣上之任于相公。相公之资从事。从事之效功能者毕得。而论者之言。为有验矣。己巳。鞑靼犯上国。窥向我疆。 国家戒不虞。贼庭要害。设险置守。预为之所。而以郑侯久掌两道管钥。委任遣之。朝中士大夫诗以烨行。 命居正序。予惟古称才难。非才之难。得其时。展其才为尤难。侯当 国家盛际。宰相荐其名。 圣上器其能。运筹决策。出入宣力。其所立之功。卓卓如是。今西北备御一事。侯之所讲熟。措置经营。必恢恢有馀地矣。能解 圣上北顾之忧。固边疆。安生灵。在此行矣。兵判公今入居台鼎。镇定 邦国。侯能接武蹱贤。如相国而后止。岂但参谋帷幄而已哉。若徒
四佳文集卷之六 第 278H 页
以参佐谋议之贤。而论吾侯。是琐琐者。乌足置齿牙间。而荣吾侯哉。将使辟国赋政之功。继周雅炳史策。真可慕也。如吾者。徒事铅椠。空言无用。视吾侯。宁不发一愧耶。
汉江楼宴集序
岁辛巳仲春之下浣。上党韩相国。以事在汉江楼。一日。吉昌权相。晨兴小坐。忽时雨滂霈。情境造到。悠然有携壶径访之兴。作绝句二首。邀高阳左相同访。左相辄意会。亟令命驾。两相联鞍。伞雨出城南。取次而行。居正叨陪杖屦。鸡林君李公兴商亦道会。既至则南原黄相国守身,中枢李公允孙,韩公终孙先往。上党迎入后楼。设小酌。两相命去丝竹。促膝而坐。往复联句为乐。杯盘又不甚盛。山殽野蔬。略取诸左右而已。至如览物兴怀。俯仰畅叙。则有汉江涨绿。终南浮翠。千汇万状。供于几案之间者。不可一二言矣。呜呼。江楼之胜冠天下。然人事不齐。胜友难集。今兹春风扇和。时雨泽物。上相如高阳,吉昌。亚相如南原。勋业如上党。显荣如诸公者。会遇一时。心驰魏阙之下。聊相忘于江湖之上。其乐为如何也。盖其气象似舞雩。行乐似兰亭。文雅似赤壁。而风流富贵过之。居正不才。得与盛会。不胜自庆。谨步前韵。奉献于列相执事下。且述鄙怀。以寓区区蝇附骥尾之愿云。
送郁上人游妙香山序
四佳文集卷之六 第 278L 页
吾闻上人之名。未尝目其面。耳其言。今有以上人之说。求予言者曰。之上人早持戒脩行。又好参访。往年。之岭南。访伽倻,头流。前年。之关东。访金刚,五台。今复振锡西迈。游妙香山。幸子有言。予闻浮屠氏。不三宿桑下。东西南北之人也。其上人之谓乎。然予业儒。不学佛。浮屠氏有求言于予者。必以吾儒之说复之。吾儒有司马子长者。有志气。能文章。尝游江淮。上会稽。探禹冗。窥九疑。浮沆湘。涉汶泗。讲业齐鲁。乡射邹峄。使巴蜀。略邛笮。以尽天下之大观。增益其意气。故其文奔放浩汗。渟滀渊深。或豪健壮丽。崭绝峻拔。或典雅温淳。悲愤感激。千态万变。可怪可愕。如山河岳渎。气象无穷。此非独之人之文之雄。特所见者博也。今上人形枯而神淡。道高而行独。释林之最秀者也。然法可住。相不可住。历访名胜。参访知识。南踰岭。寻新罗之故境。睹山河灵异之迹。东入关。登枫岳瞰苍溟。今又西游。访檀,箕,东明松壤之遗踪。涉浿江。津浐水。遂入妙香山。山在鸭绿南岸。实长白之所由分。对辽阳为界。山多香木。冬雪茜葱。仙台佛刹。灵迹颇存。东国之山之大。莫之与京。上人搜奇索异。以穷遐瞩。所见其必益壮。所得其又何如耶。不知周流乎。汗漫乎。反诸身。约之心。弘扬至道。饶益人天。能大明其教耶。其视吾儒子长氏之所得。又何如耶。若其自得之妙。我非鱼。焉知鱼乎。
送连上人觐亲之洪州诗序
余尝闻金仙氏之道。辞亲割爱。无汲汲于世。拘拘于三纲五常也。及读恩重经。释氏亦非淡然于之二者也。景泰壬申夏。余识上人于兴德寺。上人年最芳。学甚硕。于释氏。已探其蕴奥。而亦有志乎吾道者也。余引之坐。告之以父子君臣之义。朋友长幼之序。礼乐文物之盛。义理性情之正。上人闻之。充然有得。余已知其为上人也。一日。语予曰。吾慈亲在忠清之洪州。春秋近期颐。余不堪顾复之恩。怀省侍之礼。拂衣言旋。请子有言。余既佳上人之为上人。今又不忘吾道之源。法其师意。有是行也。则虽不请。张皇之。况请之勤耶。是以书。
桂庭集序
诗言志。志者。心之所之也。是以读其诗。可以知其人。盖台阁之诗。气象豪富。草野之诗。神气清淡。禅道之诗。神枯气乏。古之善观诗者。类于是乎分焉。自唐宋以来。释氏之以诗鸣世者。无虑数百家。贯休,皎然。唱之于前。觉范,道潜。和之于后。往往与文人才士。颉颃上下。然峭古清瘦之气有馀。而无优游中和之气。终未免诗家酸饀之讥。然是岂强为而然哉。蔬笋之气。不得不尔也。桂庭。国初诗僧。与千峰雨上人齐名。论者以谓千峰之诗。高古简洁。清新峭峻。有本家风骨。桂庭之诗。飘飘俊逸。随意放肆。无方外之气。居正少游山读书。谒千峰于开
四佳文集卷之六 第 279L 页
庆寺。时年八十馀。尚游戏翰墨。为诗。出口辄惊人。如清冰出壑。檀香有液。无一点尘俗气。清乎清者也。桂庭已示寂。不得接绪纶。于诗亦不多见。今从允上人。得阅是编。造语平淡。不刻斲为巧。纤织为丽。终无寒乞饥鸢之声。其与千峰齐名。真不虚矣。然千峰之诗。世无传者。而师之诗。传之不朽者如此。将以续休,然,范,潜之遗响。鸣于东方无疑矣。若夫蔬笋酸饀之有无。予非具眼者。安能掉舌于其间哉。
送日本球上人诗序
我 殿下即位之六年秋。日本氏遣使脩聘。有球上人者。衔命航海而至。 殿下嘉其国王之信。与夫上人使事之勤。特遣朝臣迎慰之。又令监司惇礼以送。暨至都下。 命礼官馆待有加。既而上人传国王之贽。达国王之意。敷奏详明。周旋甚度。 宸情悦怿。恩渥隆至。缙绅士大夫亦莫不慕其为使也。及事竣将还。价礼官。求道其行而咏歌之。夫上人。墨其名。而缁其服。其事。则士大夫交邻聘问之义也。语上人以释氏之说。则恐戾于仗其君命脩好两国之旨。而未免于渎告。语上人以吾儒之事。则恐戾于沙门息心达本之功。而未免于泛告。吾于上人。实难其言。然上人浮海而来。云涛烟浪。浩浩汤汤。渺莫涯涘。上人于是。知九九瀛海之钜。天地之博大矣。及至我 国。睹城郭宫室之壮丽。礼
四佳文集卷之六 第 280H 页
乐制作之明备。山河之巩固。民物之殷富者。则上人于是。而亦知帝王功德之盛。治道之隆矣。盖天地之大。即吾心之大。释氏所谓于一毫端转大法轮者是也。帝王之法。即吾儒推己及物之效。而中庸所谓中和位育之极功也。上人触于目。而感于心。感于心。而易其思虑。其奋激变化之妙。有不可以言语形容者矣。然则缁其服。而儒其行。尚何置疑于上人哉。能使交邻之好。永世不替。两国为一家。必在上人。上人勖之。
赠张院正序
成化十一年冬十有二月。 圣天子肇建元良。示天下端本。 命户部郎中祈公顺,行人司左司副张公瑾。来使我 邦。明年春正月二十五日庚午。辽东都司来报义州。义州报监司转闻。二十七日壬申夜二鼓。 上命臣居正为远接使。以前司译院正张君自孝,张君有华。为通事遣之。越四日丁亥。迎两使于鸭江。至京都。留七日。三月十三日丙辰。送于江上。凡与之偕行者。盖四旬。以居正之短拙。其于周旋礼仪往复交际之间。不一获谴。繄两张是赖。及其别也。祈正使赠张君有华近体一首。张公示居正求序。居正窃念。天地。至大也。九州。至广也。风声气习。有万不同。古之圣人。建万国。亲诸侯。又设重译之官。以通蕃汉之情。周之大行人。历代之四方馆。是已。钦惟 皇明。混一函夏。文轨攸
四佳文集卷之六 第 280L 页
同。一视同仁。罔间遐迩。乃眷朝鲜。比之内诸侯。我朝 列圣相承。至诚事大。于是锡贡相望。使车络绎。重译之官。所系至重。国家设司译院。择有学问艺能俱优者。委任责成。张君世专其业。独精且能。居正承乏为提调。每见张君学优才赡。固已心之矣。张君尝被选如京者数矣。同列称其贤能。宰相器其干局。声名又达于 宸聪。今兹之行亦重选。张君又首膺焉。居正始与之同事。试其言语之精熟也。应对之便捷也。从容酬酢。施无不可。然后知居正素取于张君者不诬也。同列之称也。宰相之器也。遇知于明主者。非偶然也。祈奉使。乃中原文献礼乐之所在。其爱慕于君。慇勤郑重者至此。其为人。可知也已。呜呼。君子之才。不器也。故无适不可。以我张君之才之能。其所施岂但止于是而已哉。他日奉 王命。仗使节。专对四方者。必绰乎有裕矣。张君勉之哉。
泰斋集序
天地精英之气钟于人。而为文章。文章者。人言之精华也。是故有遭遇盛时。赓载歌咏者。则其文之昭著。如五纬之丽天。而烨乎其光。不遇而啸咏山林。托于空言者。则其文之炳耀。如珠璧捐委山谷。明朗而终不掩其炜矣。其所以骇一时之观听。而垂名声于不朽。一也。泰斋先生。思庵文僖公之后。天资英敏。学问精博。早游阳村,春亭两先生之门。
四佳文集卷之六 第 281H 页
得师友渊源之正。及登司马科。华问日播。人皆以大器目之。不幸而不获乎时。尤肆意于经籍中。诸史百子。靡不研究。至于医药,卜筮,阴阳,地理之书。亦皆搜刮无馀。 朝中文学之士。如有所疑。皆诣先生而质之。先生已无意于媒进。退居村野。优游泉石之间。凡天地之运化。物理之消息。人事之得失。心思之忧乐。一于诗发之。有孤旷闲适之趣。悲愤激烈之音矣。岁己未冬。居正谒先生于北原别墅。陪杖屦者数月。先生口授指画。乃击余蒙。其后相继造谒。获闻纶绪于先生。所著亦时得一脔而尝之。恨不得完藁而见。先生竟不能设施而卒。今季子允谦。裒稡诗文若干卷示余。始得隽永而味焉。先生之于诗。本之以性理之学。推之以雅颂之正。不怪诡为奇。藻饰为巧。清新雅淡。高古简洁。虽古作者。无以加也。昔之论诗者。有曰。有朝廷台阁之诗。有山林草野之诗。夫所处之地不同。则发而为言辞者。不得不尔也。先生以超迈卓绝之才。宏深博大之见。不能施于台阁之上。而于草野之中。岂不深可惜哉。论者亦曰。欢愉之辞难工。穷苦之辞易好。然岂有工于穷。而不工于不穷者哉。使先生跻膴显。立乎制作之列。以鸣国家之盛。则舂容富丽。将有锵金戛玉之美者矣。岂但止于此而已哉。惜天之俾于文。而独靳于时命耶。然观是集。槩见先生道德之懿。矩矱之正。其所存。岂浅浅也哉。
四佳文集卷之六 第 281L 页
庚午。
送权仲平出牧黄州序
吾外祖阳村权文忠公道德文章。为百世儒宗。文景,翼平。相继主文盟。仲平氏早承庭训。擢巍科。跻显膴籍。甚有朝誉。铨曹,政府尝荐可为台阁,近侍者矣。可为监司黜陟者矣。一日。出牧黄州。亲戚朋友之爱仲平者。咸会饯之。或有惜仲平者曰。仲平。人物也。怀奇抱伟。可大设施。非直百里之才。宜居宥密。为喉舌。启沃献替矣。而今则仆仆焉为外吏。居栖棘之地。何耶。居正独曰。诸君子皆惜仲平之去。而居正独为仲平贺也。盖今之刺史。即古之诸侯。刺史之于民。有君道焉。有父母之道焉。 朝廷之制。任外寄者六。曰府尹。曰牧使。曰府使。曰郡守。曰县令。曰县监。而牧使则秩正三品。又有通判。为之僚佐焉。为界首焉。为首镇焉。所管亦不下数十州。其任不既重乎。黄为州。山水平衍。土地膏腴。有粳稻之饶。海错之利。在高丽时。为王府财赋之地。四五十年之间。凶歉疾厉相仍。疮痍甫起。渐就彫谢。又在通逵大道之中。轮蹄辏集。供亿糜费。其为务。悉烦且剧。宽失之缓。猛失之苛。官于是者。呜呼艰矣哉。此 朝廷所以难于得人。而仲平氏首膺其选。不亦荣矣乎哉。况今 圣上。笃意民事。尤重守令之选。荐举有法。褒奖有道。近有二三守令。以政最。蒙玺书之褒。匪颁之恩。或超升为枢密者。或
四佳文集卷之六 第 282H 页
入为列曹者。其待遇。示内班犹重也。且吾闻。人才犹器也。无适不可。人固有能于少者卑者。而不能于远者大者乎。无也。以卿相示州郡。犹少且卑。然安有能于州郡。而不能于卿相者乎。此黄霸所以由列郡。升为御史丞相者也。今兹仲平氏之行。未必非卿相之阶。而历试之地耶。诗曰。左之右之。君子宜之。仲平氏有焉。若或计班资之崇卑。较内外之轻重。屑屑有议于其间。非知仲平氏者也。居正所望于仲平者。乃自小者近者。而期至于远者大者耳。借寇之请。徵黄之诏。可指日期也。续汉史。为仲平立传。先书黄州之治。后书御史卿相之名。必有人矣。夫然后。诸君子当知平仲之所立者卓卓。而居正之言为不诬矣。诸君曰。然。书以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