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保闲斋集卷第十五
保闲斋集卷第十五 第 x 页
保闲斋集卷第十五
 序
  
保闲斋集卷第十五 第 115H 页
发岩瀑布诗轴后序
大抵观其好尚。则可以知其所蕴。匪懈堂尝扈驾伊川。道经发岩。而爱其瀑布。即以上闻。 大驾为之住跸移时。行仗臣民。莫不瞻望咨嗟。及还京都。为之命图为轴。而徵诗于文士。得若干首。描画之精。歌咏之妙。各造其极。其幽闲清胜之趣。举在数幅之间。凡得见是轴者。恍若身在发岩。而观其所谓瀑布者焉。天下之物可爱者甚多。而必于山水焉致其爱。则其所蕴可知已。一日。匪懈堂侍东宫。因语及是。即取而览之。书古风长句于别简。以授匪懈堂。秪承而出。就附轴末。命余叙其后。余以得一窥为幸。不敢辞。遂俯伏奉读。天葩焜煌。辉映签轴。山若增而高。水若增而泽。歌咏诸作。亦若增光。试欲极口称颂。则非特以近谀自嫌。实非贱见之所能形容也。退而叹曰。好尚之不可苟。而亦不可不笃也如是哉。匪懈堂是举。仁智者之事。而又能终始不违。故其始也。 天颜一顾。其终也。前星垂耀。遂使称颂相传。为东方美谈。千万世之下。亦必有因其好尚而得其蕴者矣。
义州牧使俞益明诗卷序
国之有方镇。犹家之有藩篱门户。未有撤藩蓠去门户。而能守其堂陛者。况大而难于家者有国乎。
保闲斋集卷第十五 第 115L 页
方镇之于国。所系可谓重矣。其可轻以授人哉。义州。吾东方西北塞巨镇也。北捍山戎之藩篱。西通中华之门户。实非他方镇之比也。故 朝廷除授。每难其人。岁在癸亥。旧牧当替。有司荐今牧使公。凡在 朝廷。万口一辞。公既视事。曾未几时。仁威播扬。誉言日至。叔舟忝列近侍。亦得饱闻。常欲一造境上。历民居以观仁政。诣麾下以听号令。而不可得也。乃于今年孟春之初。受 命赴辽阳。路出名区。私心窃喜。始至境上。民居按堵。田畴以辟。及诣麾下。号令严肃。军校缉睦。益以得曾所未闻焉。以公事未办。淹留数日。得侍樽俎。于时东风扇和。积雪未消。渚柳初黄。野鸟春声。长江回练。限界东北。公于其间。风咏悠然。曾不以军机民政介于怀。而亦不遗漏。非游刃恢恢者。焉能然乎。犹不自满。乃命叔舟叙其所学。将以自警。且为后日吟咏之资。虽展尽叔舟浅见。实不能备管蒯。然敷杨盛美。托名甘棠。以垂不朽。固所愿也。而王程甚迫。未暇操笔。既复 命未阅旬。又赴辽阳。自京城至义州。近千馀里。为极边之地。而一春之间。再谒麾下。则可谓大幸矣。遂以故人见称。情意甚笃。且以前日所命强之。叔舟虽欲以荒拙为辞。其可得乎。叔舟尝闻为将。有道德与才俱优。宽与猛相济。宽而不猛。无以御士卒。猛而不宽。无以和人心。使人亲其上死其长。则不可以无德。将不勇。三军不武。则不
保闲斋集卷第十五 第 116H 页
可以无才。俱是四者。而行之以忠信。然后姶可以专制方面。为国家壮藩篱门户矣。夫军民一体。为牧帅者。不当外是四者而求牧民御军之道也。是虽公之所已能。叔舟亦不当外是四者。而敢以他说进也。方今事大以礼。鸿儒硕德。冠盖络绎。必由乎此。请以妄见就质而择焉。谨以此塞命云。正统乙丑季春下浣有日。书。
佥知中枢卞公诗卷序
正统癸亥冬。佥知中枢院事卞公。奉使日本而还。上赐宴公母于第。缙绅亲族之贺者毕集。晋阳河相国在座赋诗。公将求和于文士也。徵拙文为序。叔舟莩葭末属。尝蒙待遇之笃。当兹盛事。虽不能敷扬高美。曾忝幕下。窃得见闻。请粗记颠末。以资歌咏可乎。是年春。 上闻日本国王薨。嗣王新立。欲遣使通好而难其人。乃命庙堂共举。物望归公。上以公母年老难之。而无以易之。当陛辞之日。亲命曰。凡大小臣僚有亲老者。予必不欲远使。今闻日本国乱政紊。非卿不能专对。予岂不知卿母老为可悯。实出于不得已也。卿往钦哉。公避席拜曰。臣母闻命。谓臣曰。使命。国之大事。而 上属之汝。汝其竭心力。死而后已。果能胜任。以副 圣上知遇。则吾死且不朽。况吾年虽甚老。气力未尽衰耗。又无他病。犹可及相见也。人之死生。自有天命。戒之慎之。勿以我为念。臣亦以死自誓。不复顾望。
保闲斋集卷第十五 第 116L 页
上嘉叹之。公既受命。 遇事难易。一以诚处之。视苍溟若坳堂。自我国巨济岛。至彼国所谓王都。海道三千馀里。天日浩浩。四面无际。舟师必侯风顺。逆则舟不行。必待天晴。雨则多狂风。而公每冒雨逆风。人皆惑之。公喻之曰。风雨。天道也。固不可必。今观波势。我苟迟留淹滞。必有他变。身则不顾。于王命何。遂行不辍。风雨亦从而顺之。然盗贼蜂起。道路梗塞。间关数月。始得达于国都。果如公所料。前王薨不以正。嗣王幼弱。强臣擅权。公以义折之。以诚待之。始而轻之。终而慕之。于是祭故王吊新王。竟致上礼意而还。彼亦报聘款诚。公又于接待之暇。访其古迹。始自肇国。以至于今。沿革兴亡。总而记之。图其地理以进。及复命。 上引见便殿。备问首尾曰。卿奉使往还。不出八月。自古未有如是之速。矧彼国方乱。非卿安能及此。卿母亦无恙。予甚喜焉。 命赐宴以宠之。受命复命。凡两引见。(叔舟)皆得与闻焉。退而叹曰。 上以礼使下而体其情。公以忠许国而复其私。大夫人又能割慈母之爱而以义训子。其君臣子母之间。为如何哉。昔吾夫子语曾子以孝。必曰立身扬名。以显父母。公立身于 圣朝。扬名于绝域。遂使大夫人。尝君之美。荣及亲族。为人子而至于斯。斯可矣。况公事业。岂止是而已乎。将见立节建功。书之竹帛。其显父母于后世。为尤无穷矣。
保闲斋集卷第十五 第 117H 页
送安进士(宽厚)陪尊君归金山序
大抵人之立身。在乎学问。而学问之成废。在乎志耳。志专则成。志分则废。故古人皆尚志焉。大哉士之任也。上而君父。下而兄弟朋友。日用酬酢之间。万物事为之际。幼而学之。长而行之。以至于参天地。赞化育。功加一时。名垂后世。岂有志不立而能尽其道者乎。吾友栗甫氏。慷慨有志之士也。与吾同庚。结发并游。其聪明特达。闳博精熟。而学问之笃。立志之确。无与为比。如此而连举不第。以我之鲁钝荒芜。反先君解褐。人事好倒。盖亦有命矣。去年之秋。 国家初设忠顺卫。以待大夫士之子弟。咸乐属焉。栗甫氏亦以尊君之命。与二三兄弟隶焉。不数月。忽弃之。归于大学。人皆骇之。一日见枉。问之曰。 国家待忠顺卫。其礼甚优。可兼以读书习业。且有父命。君何苦而中弃乎。栗甫氏曰。自予隶武。势有羁縻。志亦不得专于学问。且严君之心。吾岂不知哉。吾兄弟。自幼谆谆教诲。勉其读书。庶几见其有所成就。今是命。岂真所欲哉。苟必欲是。亦有二三兄弟者在。夫科举之得失。仕路之亨塞。人自有数。不可强而求之。若夫修吾身检吾行。以无负严君教诲之勤。则特在我耳。吾不以小名废吾志矣。后数月。再枉曰。今吾严君。出守南州。吾将撤业而随之。君何以送我乎。我谓之曰。明春举日已迫。不可以区区温清小节废业也。栗甫氏曰。自
保闲斋集卷第十五 第 117L 页
此至彼。计数百里。晨昏离膝下。安于心乎。吾不以学业废吾志也。吾闻而叹曰。所谓学问。岂专在读书而已哉。栗甫氏其真知学问之道乎。初不欲以小名而废学业。又不肯以学业而废晨昏。至是而子之志大矣至矣。虽古之人。无以加矣。吾不知所以送子矣。吾尝与栗甫氏兄弟。托交既久且笃。每服其醇实有信。及拜尊君。温良岂弟。好古博雅。乃知所以致此也。尊君曾宰关西。政有遗爱。今南方之民。必将蒙其泽。而其为子孙者。亦必有闻君之风而起者矣。叔舟早失钦爱。每见人具庆。未尝不叹羡怀悲。玆当送子岭南。秋风杮栗之美。景概之好。亦未暇及。姑书往复之言以为赠。吾闻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栗甫氏勖之哉。正统丙寅孟秋上浣有日。奉训郎。集贤殿副校理,知制 教,经筵司经高阳申。序。
成修撰(三问)临江玩月图诗序
正统丁卯仲夏既望。阴霖溽暑不可当。予素患热。若身在烘炉上。适昌宁成谨甫氏袖一轴示予。轴首有图。谨甫氏掩其尾曰。子能辨乎。予熟视之。山高水静。明月高悬。高人邀客临江。贰客侍坐。方举酒指月。有雁从西北来。悠扬欲下。远者小。近者大。一一可数。汀洲窈窕。风露高凉。气象变化。莫穷一幅尺寸耳。生江湖万里遐想。令人发竖肤粟。不觉世间更有炎热。噫。天下岂有此。人言九州外有蓬
保闲斋集卷第十五 第 118H 页
瀛者。不已则其是。谨甫氏发掩笑曰。昔吾扈 驾喜雨亭。与子深任氏从匪懈堂。临江玩月。酒酣。东宫命内竖徵诗。仍赐橘一盘。橘尽而诗见。一坐惊且荣之。各进诗一篇。今图其迹记其诗。以久其传。子为我演其说。吾观世之游山水者。或凿岩穷源以为高。或乘流纵缆以为放。所谓高且放。果真有得于山水之乐者乎。今子非穷源纵缆。直于辇毂之下。啸咏湖山。与道逶迤。高情雅兴。得彻前星。天葩垂艳。照映人目。此岂穷源纵缆。自以为高且放者所可致也。况橘之为物。独立不迁。深固一志。譬之于人。淑离不淫。秉德无私之君子也。岂止可口可鼻之已哉。赐而必以橘。谨甫氏宜以为像。若夫当时清远幽闲之趣。吾拙矣。不能形容。然图其糟粕。尚足使人涤烦襟而祛炎热。序其可已乎。
全罗监司奇公诗卷序
尝闻孔子曰。君子不器。器则必有所拘碍。至于瑚琏。亦不能推而通之。虽在大贤。或不免焉。黄霸之为州郡。治最天下。唐介之居谏院。名动一时。然至大用则声名遂减。器之难免也如是夫。今湖南使相公尝守延安。寻牧耽罗。清白威惠。所至属望。出而为监司也。湖南之民。畏之如神明。爱之如父母。湖南。百济故国。地广民众。号为难治。而监司实邦伯连帅之任也。岂易以为哉。公之为政。击强扶弱。惠先鳏寡。揽辔未阅岁。而贪戢屏。风化行。一道为
保闲斋集卷第十五 第 118L 页
之澄清。夫为州郡掌方面。规画各异。而公则施之小而小治。施之大而大治。随所遇而无不可者。诚可谓遗瑚琏而不器矣。 国家方以资格为重。而特升枢密。仍尹巨州者。必有谓也。由玆而至廊庙。功业声名之盛。不减而益著。愚请以是而卜之。是年戊辰秋。 朝廷大正田制。吏判郑相。受 命南下。会公于完山。当筵赋诗。五从事相继而和。郑相文章巨手。五从事亦朝之选也。其推演公美。以著于诗者。宁无所稽哉。叔舟适于是秋。因赐浴得拜幕下。还未月。又以事往拜焉。则公出是诗。付叔舟求和于銮坡。叔舟方慕公之信义。则不敢辞。人亦乐公之命。争和得若干篇。仍记其由以献云。
庆尚监司李公诗卷序
大抵致理之道。在乎仁威。仁则民附。威则政肃。自古及今。未尝外是而求理者也。庆尚一道。即古新罗之国。民物之繁夥。事务之丛剧。冠吾东方。号为难治。而一方之寄。黜陟使专之。守令贤否。生民休戚实系焉。此 国家所以重其选也。今李公以戚里之彦。雄伟之才。才出银台。遂膺是选。缙绅之士。莫不手额想望其施设。夫公牧尚州未数年。建节重临。南方之民。固已熟公仁威。不待更有施设而后可理也。然一州之与一道。其势不同。其治之也。规模节目。亦宜颇异。公于是乎不可不思所以大之。况近年 国家多事。天灾流行。南方民力几殚。
保闲斋集卷第十五 第 119H 页
公尤不可不为之致其虑焉。自一州而一道而一国。顾举而措之尔。三载政成。而叔舟提壶江滨。当为公相贺矣。安平大君。首以诗为赠。文士和之。属余叙。以知待之笃。不敢辞。遂书以献云。景泰三年壬申仲春下浣。中直大夫。集贤殿直提学,知制教,世子右辅德兼春秋馆记注官,知承文院事高阳申谨序。
权正卿荣亲诗序
自设科取士。士之有志于行道济世扬名显亲者。外是则人不以为荣。故名臣硕儒。其进也率多由之。国家著令。凡中科者。必官给酒乐。以荣其父母。盖因人所荣。以劝读书为儒者也。左副承旨吉昌权公揽。 文宗恭顺大王初年庚午冬。中魁科。太夫人在堂。而国恤相仍。未敢以为荣。及 上王嗣位四年乙亥夏四月二十日。以太夫人初度之辰。招亲族僚友。设宴以为荣养。 上王特赐内酝内乐。在坐者若左议政河东府院君郑公麟趾,右议政西原府院君韩公确,驸马云城府院君朴公从愚,宁阳尉郑公悰,铃川尉尹公师路,坡平尉尹公岩,花川尉权公恭,左赞成甄城君李公思哲,右赞成李公季疄,左参赞姜公孟卿,吏曹判书郑公昌孙,知中枢安公止,李公桦,宗室镇南君终生,户曹参判李公崇之,兵曹参判南阳洪公达孙,府尹闵公骞,中枢韩公瑞龙,鸡林君李公兴啇,左承旨朴
保闲斋集卷第十五 第 119L 页
公元亨,同副承旨韩公明浍,兵曹参判杨公汀,知兵曹事李公礼长,佥知中枢奉公石柱,柳公洙,李公行俭,公之叔父吏曹参判安川君蹲,从兄府尹聪。暨诸亲族僚友。宿德名士倾一国。我 殿下在潜邸。以领议政府事。亦亲临压坐。酒半酣。 上王又命内臣判内侍府事田畇。就赐缠头内帑若干及宫酝禁脔。于是我 殿下以周公之亲。宗英重望。入内厅手爵称寿于大夫人。内臣亦传 上王命称寿。其为荣耀。千古所罕见。岂为寻常儒士例以脱麻荣其亲者比哉。公之先。蝉联奕业。著忠勋敦儒雅。文章节义。名臣硕辅。前后相望。其始祖金幸。以新罗宗姓。佐高丽太祖有功。赐姓权。拜壁上三韩三重大匡住太师。六代祖。高丽左政丞文正公菊斋先生讳溥。道学勋业。冠冕一时。至祖文忠公阳村先生讳近。以性理之学。倡率东方。屹为儒宗。佐我 太宗恭定大王。扶翊兴运。丹青王化。名载勋籍。入觐天庭。大为太祖高皇帝所重。锡宴游街。命题赋诗数十篇以进。皇帝深嘉叹赏。至御制诗三篇赐之。考文景公止斋先生讳踶继业。魁永乐甲午秋别试。历扬中外。昵侍银台。提衡铨曹至宰辅。继典文衡。蔚为名臣。公以纯粹笃厚之资。宏伟博达之才。早承庭训。读书为文。博古通今。雅喜广达。游学四方。不以荣利为意。一朝。自乡试至会试,殿试。连三居魁。又值风云际会。攀附我 殿下。
保闲斋集卷第十五 第 120H 页
于靖难与一等。功在社稷。 上王深加倚重。不数月间。擢置喉舌。恩遇稠重。迨我 殿下龙飞。又于佐翼。亦与一等。此又岂寻常儒士得一科为父母荣者所可企望哉。人之所荣乎是固以是。而 国家之劝为儒者。为益无穷。其所以行道济时。扬名显亲者。亦足以小售其志矣。然止乎是而已乎。公勉之哉。诸公咸即席赋诗以荣之。以仆于公为僚友也。且方在席。目睹其盛。命叙其端。辞不敢则识以为序云。时景泰六年苍龙乙亥季秋上浣。输忠协策靖难同德佐翼功臣。通政大夫。承政院都承旨, 经筵参赞官,宝文阁直提学,知制 教,编修官兼尚瑞尹,判奉常寺事,知吏曹事,直司樽院事高灵申叔舟泛翁。序。
御制诗序(世祖潜邸时)
上嗣位之年秋九月。 天子遣使来锡命。副以冕服表里。故事谢恩。必议政为使。所以敬天子之命而重其事也。适议政皆以故不得行。首阳大君。先王之介弟。主上之叔父。上亦敬重之。不欲烦以事。大君毅然曰。兹惟国家莫大之事。异姓卿不得行。不可以次。将命岂不在臣。于是请行。大君自我 世宗,文考。咸器重之。凡国有大事大议。必咨之。国人之仰之也久矣。命下。中外以庆。既行到关西。有君寄永膺诗一篇。其副今议政府右参赞李公暨从事之能诗。莫不和之。平安道监司郑公亦既赓
保闲斋集卷第十五 第 120L 页
韵。又欲传之不朽。以耀后观。则列书唱和若干篇联为卷。命(仆)为之序。仆自 世宗朝。忝为近臣。每有雠校异同。必命大君总裁。而仆亦与僚属之后。奔下风而望馀光者。馀十年于兹。于大君之德之才之美。虽不敢自谓尽得其全。而窃获窥其万一。此一诗。特馀事耳。不足为大君称扬也。然亦足以见国耳忘家。友于兄弟之至情。后之观者。孰不兴起其同然之天。则其有补于世教。不为少矣。而与皇华,常棣之什。同垂于永世矣。夫何疑哉。若夫观风采诗。监司职也。况此诗乎。宜郑公之拳拳也。是为序。
厖村先生诗卷序
右赞成南原君黄公。一日。以卷授叔舟曰。近阅家书。得先公出按平安赠别诗。诗皆一时名贤所作。计今四十三年。观其陈叙时事。若在当时。目睹其盛。如存之感。有切于中。谨为妆潢为卷。君先人亦有诗。君亦不可无言。以竟予追慕之诚。叔舟捧读已。辞不敢则曰。诗以赠。率皆论叙别怀而已。是卷。人惜公出。莫不敷陈德美。期以远大。非止叙别而已耳。翼成公之在庙堂。为国柱石。身佩安危垂三十年。其名德勋业之盛。盖于是卷。已可卜矣。今公之追感兴怀。岂无所自欤。叔舟闻孝莫大乎继志述事。扬名显亲。公今亲搏日驭。登名勋籍。入处庙堂。佐圣明致太平。以光家业于无穷。其所以继述
保闲斋集卷第十五 第 121H 页
扬显。斯为极矣。而公之诚孝。又无所不用其极。使叔舟托名卷端。继叙先人。以垂不巧。夫慕其亲。施及于人。乃与永封人之纯孝匹休矣。孝子之不匮锡类。其是之谓乎。至是而叔舟不知所以为言。天顺己卯孟夏有日。谨书。
御制诗序
天顺初元丁丑孟冬下旬。 上以除授事。召见吏,兵曹于思政殿。移席庆会楼北墙底。命宗亲及入直诸将睹射。以次进爵。酒酣。 上亦时时操彀。矢无虚发。发必贯革。群臣莫不欢悦称贺。 上顾取箭匣有诗。召授吏曹参议李克堪命曰。此予旧时之物。予年少。阅经史有暇。时习弓马。戏作诗写在箭匣。今垂二十年矣。尚想当时事。宛然如昨。令人不觉怆然。况今筋力已不如旧。岂无感叹。卿以文墨从我久矣。宜和之。又命在坐者属和。于是各依韵和进。后数日。又召射候。 御制诗一首。写箭匣以示诸臣。命曰。予非好为此游宴。卿等皆予功臣。从我游既久。今君臣礼隔。恐上下情不相孚。且虽安。不可忘武备。思欲有以振起之。予非留心小艺。好为此游宴也。诗以见志。诸臣皆拜贺和进。命承政院作轴录诗。命臣叙其颠末。臣叔舟窃观 主上殿下自在潜邸。好学不倦。博通经史。以至弓马众艺。无不各尽其妙。属当世道不靖。乃奋英武。累定大乱。发政施仁。振起颓纲。旋致太平。而不以为
保闲斋集卷第十五 第 121L 页
安。霄衣旰食。开广言路。以尽下情。钦刑恤民。兴学振武。犹恐不及。今伏睹 御制诗。前篇词义豪迈。气盖一世。后篇词严义正。寡欲简事。敬天勤民之意霭然。振古圣王之治世。亦如是而已耳。乃知圣人所为。随所处而宜。出寻常万万也。岂特游宴而已哉。振起武备而已哉。 圣上永坚此心。日念在玆。既有始亦有终。使圣子神孙。不失乎兹。以永丕基。实我东方万世之福也。臣不胜大庆。顿首顿首。是年仲冬上旬有日。输忠协策靖难同德佐翼功臣。崇政大夫。议政府左赞成,集贤殿大提学,知春秋馆事兼判兵曹事,成均大司成高灵君臣申(叔舟)。谨序。
新刊三峰郑先生集序
尝观古之英雄豪杰有建功于世者。多不能保其终。是或满损盈亏有以自招。亦或关于运数。有不能自脱者。然建大功者。必享其福。苟不及其身。必于其后。有施必获。固天道也。三峰先生。天资磊落魁伟。实王佐之才。前朝之季。国祚将终。东方糜沸。民坠涂炭。我 太祖闷时之艰。东往西讨。芟夷大难。先生手抟日毂。廓清区宇。以拯我东方亿兆苍主。及开国之初。凡大规模。皆先生所赞定。当时英雄豪杰并起云从。而无与先生比者。虽终有蹉跌。功过亦足相掩矣。其亦关于运数。如古豪杰之不能脱者欤。吾同年庆尚观察使郑君。于先生为曾
保闲斋集卷第十五 第 122H 页
孙。常痛先生不得终享。凡所以继先业而盖前愆。无所不用其极。今又撰先生诗文杂著。将绣诸梓。驰书命序。先生之诗文。固绪馀耳。然其诗之高淡雄伟。文之通畅辩博。亦可因以窥其学问胸次之万一矣。况先儒如牧隐,陶隐,圃隐,阳村诸公。皆所推服乎。郑君早捷科第。历扬云路。今自谏议。出按庆尚。谏议卑阶。庆尚大道。君尚鬓青。而腰金揽辔。荣亦至矣。岂非先生之馀庆。将享于君耶。天道施获之理可验。而国家报勋之意。于是可见矣。然所谓继业盖愆者。将止是而已乎。君勉之。先生讳某。字某。郑君讳某字某。成化元年乙酉季夏有日。
送金同年(好仁)安抚济州序
济州。即耽罗古国也。在南海中绝远。浮海数百里而至。产奇村海错。商舶络绎。海贼纵横。非文武大才。莫能镇之。故每择朝贤。往安抚之。吾同年金君。应选而往。告别徵言。仆闻为政。宽猛相济。然后威惠并著。内治既修。然后外侮可御。宽而不猛。其政流。猛而不宽。其政剋。流与剋非政也。内苟不治。何以御外侮哉。济州自元季。放马置吏卒。为避乱之计。蒙汉杂处。恃险反覆。至于我朝。被 列圣煦抚之恩。民安于化。同于内服。然商贩辐辏。王客杂沓。地瘠民贫。遗风悍俗。尚有存者。一于猛。贫民无以存。一于宽。悍俗无以惩。不能以宽猛相济。民何所赖。况州西值中国之明州。东当日本之九州。南通
保闲斋集卷第十五 第 122L 页
琉球诸岛。海贼出没。沧波阻隔。救援不时。是必人和可保。然后足以外御矣。能称任者。岂不在文武大才欤。朝廷择贤。而必以君者应有说矣。前年春。日本之对马岛主新立。国家将遣官吊故贺新。而难其人。海崄俗鸷。人亦难之。至有诈病以避之。君受命即行。果能处事合宜。得其欢心而还。今又远赴海外。而一无难色。可谓达道若命之君子矣。于宽猛之说乎。何有。其能安抚以镇之也。修内以御外也。盖可卜已。尝闻汉挐山在州之中极高。山有异木。日正烘。香气满山。山之顶。有池甚奇。登而望之。四面黑水际天。正北湖南之山。隐见云外。真为胜地。世称蓬瀛。无已则其在是乎。政成多暇。为我一登。记遗迹胜概。以副怅别之怀。交代李君亦同年也。寄语亥酿方熟。春事将殷。可毋滞也云。
清卿先生集序
尝闻有德者必有言。盖德之精华。发而为言。故听其言。足以知其德。况诗文之于言。又其精华者乎。世之承家业者。凡于珍宝。皆知以为重。青毡旧物。亦欲家传不失。而忽于先人精华之发者可乎。文度公苦学清修。为世名儒。遇知两 朝。其道德积躬。发而为事业者卓卓巍峨。为文章者彬彬典雅。国家赖之。人所瞻仰而传诵。公则不以为意。常不置稿。公之嗣副正公。痛念不传于世。为之收拾于人见闻相传。辛勤数十年。仅得若干篇。方欲编次
保闲斋集卷第十五 第 123H 页
成稿。未遂而殁。今茂松公继其志。手自纂定。又为公行状。悉录世系派裔。冠诸遗稿之首。于是公之道德精华之发。可传于无穷。后之欲窥公道德之蕴者。庶有所徵。而副正公之志毕矣。可谓承家而知所重也已。叔舟以家世之旧。结发受业于公。遂赘公门。特为公所知待。训诲备至。乃得绪馀。以至今日。窃见公遗稿新成。将永于传。感慕内激。不自己巳。成化八年岁在壬辰孟秋有日。谨序。
永慕录序
成化八年岁在壬辰春。 上命崔泾,安贵生。奉画昭宪王后, 世祖大王, 睿宗大王粹容。为轴妆䌙既讫。以是年夏五月丙辰。备仪卫奉安于浚源殿 先王先后之次。 上哀慕罔极。乃命升泾,贵生职。赐以鞍马。内自三宫。下至在朝之臣。凡及见闻。莫不悲感兴怀。 上又以浚源殿旧有案。只记奉审节目。命考次序始末。悉追记之。 太宗以上。岁月既久。不可更考。但录其画样轴数。自 世宗以后。乃得详录以进。赐名永慕录。誊写藏之。将以传后。命臣叔舟识其事。臣窃谓曾子释治国平天下。首言上老老而民兴孝。朱子解之曰。上行下效。捷于影响。盖孝者。出治之本。而人心之所同也。我圣上天性仁孝。即政之初。遂及于是。其哀慕之诚。自无所不用其极。不假营为。而感发于人者如是。诚能推此心。以孝为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则人
保闲斋集卷第十五 第 123L 页
之观瞻感化也。将不能自已矣。因严因亲之教。不肃而成。及其至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宗庙享之。子孙保之。其所因者本也。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况于人心之所同哉。所谓捷于影响者。岂不信欤。亦在 圣上扩而充之而已尔。具衔臣申叔舟。拜手稽首谨识。
江华府使申允宗诗卷序
方外友一庵专师一日来访。出一轴授予曰。今江华府使申君允宗。得其外祖参赞尹公迥出按江原时赠行诗于家籍中。为尘蛊所蚀。乃召工糊妆。联纸为轴。求一言为序。将继其诗于儒林。欲以荣其先。试展而观之。则独谷成公石磷首唱。莲溪金公赡,骑牛李公行,西原郑公擢,苇村柳公伯淳,闾左陈公义贵,永嘉权公湛。继而和之。皆明公硕儒所为。玩其词。则其期待之重。惜别之怀。风景之丽。霭然如在当时亲承其酬酢。而目睹夫人物德望风彩之懿。宁不有感于怀耶。申君非徒能表诸贤题咏于尘埃中。以荣孝其先。盖亦起予者欤。闻申君之治华也。严于吏而仁于民。政为畿甸最。其果能移孝为忠者欤。诗以归之。
姜景醇登第谕书序
吾友姜景醇氏手简来命。若曰。 世宗大王三十年岁丁卯秋。我先君留守开城府。闻国家方设初重试。一日。府人走告谕书至。先君苍黄出拜开缄。
保闲斋集卷第十五 第 124H 页
见卿子壮元及第。可速上来。先君惊喜。入语先妣。相对下泪。驰至京则希孟为初试壮头。前希孟而抚之曰。希颜亦赴重试。初未知谁为壮元。然汝兄既释褐。情重于汝。今果然矣。青云万里。发轫在此。移孝为忠。岂止是而已哉。勉之。遂以谕书见付。世祖大王。时在潜邸。亦以谚文示谕。请联为轴。求诗缙绅。先君曰。盛名难居。况又扬之。闻命藏诸巾箱。三十年矣。希孟缪蒙列圣知遇。今侧诸卿。终不为之发挥。将无以小纾龙湖蓼莪悲慕之思矣。尚守先君一时谦抑之戒可乎。知先君。在今盖寡。请书颠末。以毕吾志。叔舟早事戴敏公。游景愚,景醇氏伯仲间最久。窃念数十年来。事往时逝。而今独与景醇氏。晨夕相从。亦岂无心助君悲慕者。自乡举里选废。而科目起。科目非进大贤之路。然非科目。其进也无路。苟有志于世。虽大贤。不得不由科目而进。致君泽民。行道济世。扬名显亲。皆由于是。故士之得科目也。父母亲戚故旧知识。以至闻见者莫不荣之。然观古之名卿硕辅。得科目者盖寡。而得壮元者尤寡。况在戚里。能攻苦自修。得名贤硕辅之所尤寡者乎。又况巍才景望。感动宸衷。天书远下。为旧都父老之所耸观者乎。戴敏之喜庆垂涕。景醇氏之思欲慰亲意侈君恩。愈久而愈切也。岂不宜哉。嘻。 世宗感动先见之明。戴敏戒勉成就之效。于是而小验矣。今我 圣上临政思治。
保闲斋集卷第十五 第 124L 页
将大有为。其所以眷倚于景醇氏者方隆。中外之望。亦益以重。戴敏戒勉之意。其将止是而已乎。景醇氏勖哉。成化十年甲午季春上浣有日。高阳申叔舟泛翁。序。
晋山世稿序
工必箕裘。医须三世。古之所以重乎是者。岂不以业隶于专。术精于久欤。小者犹然。况其大者乎。世之读书为儒。以文章立名者。前后相望。而至有集行于世者。千百之一耳。况能继世者乎。如三苏袭美。二陆联芳。世共钦仰。以为旷古所无。而亦父子兄弟而已尔。况能继三世者乎。晋山姜公景醇。以一卷书来示曰。我先祖通亭,先父玩易斋,先兄仁斋并有诗文。而皆不置稿。今为收拾。得之家籍及人之传诵。所记凡若干首。谨编缉誊写。总号曰晋山世稿。将以传后。请序其端。受而寻绎。则通亭之端丽。玩易斋之高雅。仁斋之平淡。三世相继。各有所立。而其骨格之清健。气象之森岩。如出一手。(叔舟)尝及事玩易斋。与仁斋结发同游学。又与景醇同僚共事。每叹家训异于寻常。今观是集。益有以知其渊源之所自来矣。比之小者。其专且久也如是。论其大者。可谓袭美联芳。一千百旷万古而擅美者也。嘻。仁斋早逝。景醇方秉文笔。为儒林所宗。而诸子又能勤学。此岂止三世而己哉。谨序。
海东诸国记序
保闲斋集卷第十五 第 125H 页
夫交邻聘问。抚接殊俗。必知其情。然后可以尽其礼。尽其礼。然后可以尽其心矣。我 主上殿下命臣叔舟。撰海东诸国朝聘往来之旧。馆谷礼接之例以来。臣受 命祗栗。谨稽旧籍。参之见闻。图其地势。略叙世系源委。风土所尚。以至我应接节目。裒辑为书以进。臣叔舟久典礼官。且尝渡海。躬涉其地。岛居星散。风俗殊异。今为是书。终不得其要领。然因是知其梗概。庶几可以探其情酌其礼。而收其心矣。窃观国于东海之中者非一。而日本最久且大。其地始于黑龙江之北。至于我济州之南。与琉球相接。其势甚长。厥初。处处保聚。各自为国。周平王四十八年。其始祖狭野起兵诛讨。始置州郡。大臣各占分治。犹中国之封建。不甚统属。习性强悍。精于剑槊。贯于舟楫。与我隔海相望。抚之得其道。则朝聘以礼。失其道。则辄肆剽窃。前朝之季。国乱政紊。抚之失道。遂为边患。沿海数千里之地。废为榛莽。我 太祖奋起。如智异,东亭,引月,兔洞。力战数十。然后贼不得肆。开国以来。 列圣相承。政清事理。内治既隆。外服即序。边氓按堵。 世祖中兴。值数世之升平。虑宴安之鸩毒。敬天勤民。甄拔人才。与共庶政。振举废坠。修明纪纲。宵衣旰食。励政图理。治化既洽。声教远畅。万里梯航。无远不至。臣尝闻待夷狄之道。不在乎外样。而在乎内修。不在乎边御。而在乎朝廷。不在乎兵革。而在乎纪
保闲斋集卷第十五 第 125L 页
纲。其于是乎验矣。益之戒舜曰。儆戒无虞。罔失法度。罔游于逸。罔淫于乐。任贤勿贰。去邪勿疑。罔违道以干百姓之誉。罔咈百姓以从己之欲。无怠无荒。四夷来王。以舜为君。而益之戒如是者。盖当国家无虞之时。法度易以废弛。逸乐易至纵恣。自修之道苟有所未至。则行之朝廷。施之天下。推之四夷。安得不失其理哉。诚能修己而治人。修内而治外。亦必无怠于心。无荒于事。而后治化之隆。远达四夷矣。益之深意。其不在兹乎。其或舍近而图远。穷兵而黩武。以事外夷。则终于疲敝天下如汉武而已矣。其或自恃殷富。穷奢极侈。誇耀外夷。则终于身且不保如随炀而已矣。其或纪纲不立。将士骄隳(一作惰)。横桃(一作挑)彊胡。则终于身罹戮辱如石晋而已矣。是皆弃本而逐末。虚内而务外。内既不治。宁能及外哉。有非儆戒无虞。无怠无荒之义矣。虽欲探情酌礼。以收其心。其可得乎。光武之闭玉门而谢西域之质。亦为先内后外之意矣。故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日月所照。霜露所坠。莫不尊亲。是乃配天之极功。帝王之盛节也。今我 国家。来则抚之。优其饩廪。厚其礼意。彼乃狃于寻常。欺诳真伪。处处稽留。动经时月。变诈百端。溪壑之欲无穷。小咈其意。则便发忿言。地绝海隔。不可究其端倪。审其情伪。其待之也宜按 先王旧例以镇之。而其情势各有重轻。亦不得不为之厚薄也。然此琐琐
保闲斋集卷第十五 第 126H 页
节目。特有司之事耳。 圣上念古人之所戒。鉴历代之所失。先修之于己。以及朝廷。以及四方。以及外域。其于终致配天之极功无难矣。何况于琐琐节目乎。成化七年辛卯季冬。云云申叔舟。拜手稽首谨序。
洪武正韵译训序
声韵之学。最为难精。盖四方风土不同。而气亦从之。声生于气者也。故所谓四声七音。随方而异宜。自沈约著谱。杂以南音。有识病之。而历代未有釐正之者。洪惟 皇明太祖高皇帝。悯其乖舛失伦。命儒臣一以中原雅音。定为洪武正韵。实是天下万国所宗。我 世宗庄宪大王。留意韵学。穷研底蕴。创制训民正音若干字。四方万物之声。无不可传。吾东邦之士。始知四声七音自无所不具。非特字韵而已也。于是。以吾东国世事中华。而语音不通。必赖传译。首命译洪武正韵。令今礼曹参议臣成三问,典农少尹臣曹变安,知金山郡事臣金曾,前行通礼门奉礼郎臣孙寿山及臣叔舟等。稽古證阅。首阳大君臣(讳),桂阳君臣璔。监掌出纳。而悉亲临课定。叶以七音。调以四声。谐之以清浊。纵衡经纬。始正罔缺。然语音既异。传讹亦甚。乃 命臣等。就正中国之先生学士。往来至于七八。所与质之者若干人。燕都为万国会同之地。而其往返道途之远。所尝与周旋讲明者。又为不少。以至殊方
保闲斋集卷第十五 第 126L 页
异域之使。释老卒伍之微。莫不与之相接。以尽正俗异同之变。且 天子之使至国。而儒者则又取正焉。凡誊十馀稿。辛勤反复。竟八载之久。而向之正罔缺者。似益无疑。 文宗恭顺大王。自在东邸。以 圣辅圣。参定声韵。及嗣宝位。命臣等及前判官臣鲁参,今监察臣权引,副司直臣任元浚。重加雠校。夫洪武韵用韵并析。悉就于正。而独七音先后。不由其序。然不敢轻有变更。但因其旧。而分入字母于诸韵各字之首。用训民正音。以代反切。其俗音及两用之音。又不可以不知。则分注本字之下。若又有难通者。则略加注释。以示其例。且以 世宗所定四声通考。别附之头面。复著凡例。为之指南。恭惟 圣上即位。亟命印颁。以广其传。以臣尝受命于 先王。命作序以识颠末。切惟音韵。衡有七音。纵有四声。四声肇于江左。七音起于西域。至于宋儒作谱。而经纬始合为一。七音为三十六字母。而舌上四母。唇轻次清一母。世之不用已久。且先辈已有变之者。此不可强存而泥古也。四声为平,上,去,入。而全浊之字平声。近于次清。上,去,入。近于全清。世之所用如此。然亦不知其所以至此也。且有始有终。以成一字之音。理之必然而独于入声。世俗率不用终声。甚无谓也。蒙古韵与黄公绍韵会。入声亦不用终声。何耶。如是者不一。此又可疑者也。往复就正既多。而竟未得一遇精通韵
保闲斋集卷第十五 第 127H 页
学者。以辨调谐纽摄之妙。特因其言语读诵之馀。溯求清浊开阖之源。而欲精夫所谓最难者。此所以辛勤历久而仅得者也。臣等学浅识庸。曾不能钩探至赜。显扬 圣谟。尚赖我 世宗大王天纵之圣。高明博达。无所不至。悉究声韵源委。而斟酌裁定之。使七音四声。一经一纬。竟归于正。吾东方千百载所未知者。可不浃旬而学。苟能沈潜反复。有得乎是。则声韵之学。岂难精哉。古人谓梵音行于中国。而吾夫子之经。不能过跋提河者。以字不以声也。夫有声乃有字。宁有无声之字耶。今以训民正音译之。声与韵谐。不待音和,类隔,正切,回切之繁且劳。而举口得音。不差毫釐。亦何患乎风土之不同哉。我 列圣制作之妙。尽美尽善。超出古今。而 殿下继述之懿。又有光于 前烈矣。景泰六年仲春既望。输忠协策靖难功臣。通政大夫。承政院都承旨,经筵参赞官兼尚瑞尹,修文殿直提学,知制 教。充春秋馆,兼判奉常寺事,知吏曹事,内直司樽院事臣申叔舟。 拜手稽首敬序。
宛陵梅先生诗选序
宛陵梅先生生盛宋。与欧,王,苏,黄。并驱一时。诗声最著。而欧阳诸子诸集。盛行于东方。独先生遗稿不传。世之有志于诗者常恨之。一日。匪懈堂手简抵予曰。诗之体。盛于唐而兴于宋。然其间所赋之诗。豪放美丽。清新奇怪。则或有之矣。至如简古精
保闲斋集卷第十五 第 127L 页
纯。平淡深邃。寄兴托比。自与唐人无校。则独圣俞一人而已。余之欲见是集久矣。于去年冬。始得寓目。不觉屈膝。遂掇其精英。选为一帙。有所难晓。略加注解。欲与鲤庭初学者共之。子为我序之。叔舟尝观古之评宛陵诗者。或曰工于平淡。或曰句句精鍊。或曰如朱弦疏越。一唱三叹。大抵诗之豪放美丽。清新奇怪者。则固有以动人耳目。夫人得而悦之。若简古精纯。平淡深邃者。则知之者鲜矣。而好之者尤鲜矣。至于好而乐。则非深得夫天几于牝牡骊黄之外者。未易以到也。今观匪懈堂所论之切。所选之精。真可谓知而好。好而乐矣。惟其知之也深。故其论之也切。其好之也笃。故其选之也精。欧阳公云。梅穷独我知。古货今难卖。为宛陵知己于千百载间者。岂特欧阳而已哉。吁盛矣。丙寅仲春乙丑。行集贤殿修撰高阳申叔舟。序。
追慕录序
成化己丑冬。我 主上殿下。自潜邸人守丕绪。于是群臣。上请展敬 私亲。追上封册。 上以义专大统。不暇顾私。 命待服阕。及三年壬辰。乃下群臣议。遂追崇为 温文懿敬王。立别庙于延敬宫。以 赐月山大君 奉祀。四年癸巳秋。庙成。卜吉备仪卫。以九月二十日戊申。 命右议政昌城府院君臣成奉祖。诣旧祠奉 晬容移安于新庙后殿。 命臣叔舟与清川府院君臣韩伯伦。诣旧
保闲斋集卷第十五 第 128H 页
祠奉 神主移安于新庙正殿。十一月朔日戊子。亲诣新庙。 祀以大牢。于是宗统之重。天性之 亲。恩义并尽。无所欠缺矣。前是。 命悉录 先王先后晬容为籍。号永慕录。今又以 新庙晬容之将永于传。亦录为籍。号追慕录。 命臣记其颠末。初在天顺丁丑之秋七月。 懿敬王偶因感冒失和。八月之初。自东宫出处 世祖旧邸。 世祖亦移御。 亲视医药。 命臣叔舟与议焉。十馀日而疾瘳。又数日疾复。至九月初吉。大亟。 世祖知不救。掩泣呼臣入视。 玉颜如平生。而气息已尽。 世祖曰。修短命也。其嗣皆幼。不可不传其貌以遗之。即召画师崔泾,安贵生。占分寸草。图而藏之。及壬辰之春。 上命画 先王晬容也。遂并依草为图。奉安于旧祠。 命赐泾,贵生爵。言官于 经筵论之。 上曰。予生才阅月。乃失 顾复。不意今日。得睹 天颜髣髴。悲慕之怀。将无所小抒。则泾,贵生。不可不录。在 经筵闻 天语者。莫不泪下。知圣上至孝。而 世祖虑事精密。无所不用其极也。臣窃闻德厚者流光。惟我 懿敬王天姿端重。德艺宿成。其为世子也。适当 世祖靖难之后。国势臲卼。密赞镇静。人心以定。宗社以安。虽不享寿。庆有所钟。历数竟归我 圣上。上继 列圣。抚临东夏。新庙有赫。万世不替。苟非厚德之至。其流之光也能若是乎。今我 圣上诚孝天至。权思义之
保闲斋集卷第十五 第 128L 页
重轻。定礼情之隆杀。 悲慕之诚。随事而著。尝观孟子论齐王舍牛曰。是心足以王矣。曰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夫势有亲疏。事有难易。孟子欲齐王推爱物之心。以及仁民而亲亲。齐王既无克复之功。正如无源之水。其涸可待也。而犹谓之是心足以王。况我 圣上。诚孝既隆于亲。则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亲疏难易之序顺矣。其本已立。推之岂不霈然易易哉。故古之人。行仁必自孝弟始。今既有始。其竟有终。以承 厚德之光也。岂不在于善推也哉。成化九年岁在癸巳孟冬有日。输忠协策靖难,同德佐翼,保社炳几定难翊戴,纯诚明亮经济弘化佐理功臣。大匡辅国崇禄大夫。议政府领议政兼领 经筵,艺文馆,春秋馆,弘文馆,观象监事。礼曹判书,高灵府院君臣申叔舟。奉 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