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观澜先生遗稿事迹卷之三
观澜先生遗稿事迹卷之三 第 x 页
观澜先生遗稿事迹卷之三
 实纪(二)
  
鲁陵志(鲁陵志今改名庄陵志)[尹舜举]
元昊。原州人。 光庙受禅。以集贤殿直提学。弃官还乡。退伏于原州之南松村。杜门谢世。不出户庭。亲知之仕于朝者。多来请见。绝不引接。有观察使简其徒。微服往见。昊初不知出迎。面之则观察也。便挥却走而入。若将浼焉。观察裸然而归。 光庙特拜户曹参议微之。不就。厌其近于官府。遂入酒泉县山谷中。以终身焉。墓在南松。(出生六臣集)
庄陵志(正宗朝命编辑)
元昊号雾巷。原州人。 世宗癸卯。登第。(明谷集)世祖受禅。以集贤殿直提学。弃官还乡。(师友言行录)端宗逊于宁越。就越之西。筑石名观澜。或临流啸咏。或闭户著书。晨夕瞻望涕泣。 端宗薨。服丧三年。制毕。复归原州旧庐。不出户庭。人莫得见其面。其侄子原城君孝然。屏其徒御踵见。坚拒不许。 世祖特除户曹参议召之。以死自誓。不应命。坐必东向。卧必东首。以 庄陵在东也。(明谷集)肃宗戊寅。命旌其闾。(谥状)今上辛丑。 赠吏曹判书。甲辰。 赐谥贞简。享原州七峰书院,咸安
观澜先生遗稿事迹卷之三 第 242L 页
西山书院。(俎豆录)后享龙溪书院。
为人雅重寡言。气度精明。文学声望。大为侪友推重。扬历清显。常侍经幄。独审乎几微之际。尽节乎传禅之后。高举远引。丙子。就越之思乃坪。树屋以居。处明夷之艰。利箕子之贞。以晦其迹。得大雅之明哲。
致命遂志。与成谨甫诸公。异涂而同归。后之笃论者曰。悦卿。今之伯夷。六臣。今之方练。又曰。烟村,雾巷。比六臣较高。雾巷。即公。烟村。崔直学德之云。(出庄陵史补,列传补遗。)
原州邑志
元昊号观澜。登第。 文宗朝。官至集贤殿直提学。逮事 端宗。及逊位。隐居州南雾巷村。为 端宗服丧三年。目不接冠冕人。口不言朝廷事。 世祖特除户曹参议召之。不就。 肃宗己卯。 庄陵复设后。相臣崔锡鼎进达。 命旌闾。
七峰书院请享疏(肃宗癸未○生员元釴,进士尹亿等。)
伏以臣等。跧伏畎亩。顷闻 圣上举累朝未遑之典。追上 端宗大王位号。跻祔 太庙。甚盛举也。大臣继以其时节义人可以旌表者两臣闻。 特赐旌闾。阐幽隐表风声。使得列于六臣之后。听闻攸暨。远迩
观澜先生遗稿事迹卷之三 第 243H 页
耸动。两臣事既在数百年之外。其详虽不可得。而元昊。即臣等同州人也。臣等得之于父老之口诵。参之以诸人之志述。则亦可以斑斑考之矣。盖元昊释褐于 英庙初载。历扬于 文宗朝。文学声望。见重当世。官至直提学。 端宗嗣服。即谢病归梓乡。逮至 端宗逊位于越也。即就越之西思乃坪。居焉。号其亭曰观澜。灌园锄圃。以给其生。潜身匿迹。人莫见面。后服 端宗丧三年。然后复归于家。 光庙以户曹参议召之。不起。抱西山之苦节。终没东冈之坡。高风馀烈。凛然如昨。此同乡之士。所以向风慕义。怜之至今也。今幸旌表之典。延及泉壤。泯没之迹。焕然复章。显遂之恩。可谓无憾矣。然而以臣等爱慕斯人之心。亦有所歉然于中者。相与谋之曰。事固有旷百世越千里而相感者。若斯人所立之卓然。虽使楚越闻之。而若不感激嗟惜。则诚无人心者也。而斯人也近出吾乡。杖屦所憩。衣冠所藏。磊落之节。尚今照人耳目。其乡往之诚。当复何若。然则乡先生没而可祭者。非斯人谁欤。州之北。有七峰书院。即高丽进士元天锡俎豆之所也。之节之义。前后并美。配而食之。复谁曰不可。况我 圣上。嘉六臣死节之义。赐以鲁湖之额。俾
观澜先生遗稿事迹卷之三 第 243L 页
受中丁之享。 文皇帝奖孝孺之义。复见于今日。而圣人作为。出寻常万万也。元昊与六臣异迹同心。忠节并炳。则逮六臣享祀之后。配食于先贤之庙。事理即然。灼乎无疑。此非臣等阿其所好。徼惠 王朝。假宠眷于 九重。以显耀于一方者也。仍此旅节之后。更推众贤之典。啜食旧祠。以大褒扬。则非独臣等一州之士。有所矜式。四方闻之。亦将有想风兴起者矣。其在 朝家崇奖义烈之道。曷可少补哉。臣等玆敢不避猥越。裹足封章。仰溷 宸严。伏愿 圣主。明察臣等慕节之忱。推 圣朝表忠之典。特使异代之忠灵。乃得并食于同堂。则岂独臣等之私荣。斯乃 国家之光也。臣等无任激功屏营之至。谨昧死以闻。批答曰。省疏具悉。令该曹禀处。
  礼曹回启(癸未十月日)
 云云。观此儒生元釴等疏辞。则所为故直提学臣元昊。当 端宗嗣服。谢病归乡。逮 端宗逊越。即就越西。居焉。号亭曰观澜。灌园锄圃。以自给生。潜身匿迹。人莫见面。后服 端宗丧三年。然后归家。光庙以户曹参议召之。不起。抱西山之苦节。终没东冈之坡。与六臣异迹同心。今幸旌表之典。延及
观澜先生遗稿事迹卷之三 第 244H 页
泉壤。而本朝有高丽进士臣元天锡俎豆之所。之节之义。前后并美。仍此旅节之后。更推众贤之典。许令啜食旧祠。亦为白有卧乎所。元昊当变故之际。洁身尽节。六臣金时习以外。最为卓绝。其视杀身毁形。表著于当世者。隐显虽殊。而若夫超然远引。闇然自靖。终能建六臣之义。树伦常之重。则亦庶几乎朱子所谓行不同。而同出于至诚恻怛之意者也。况其移家就越。服丧尽制。事迹尤奇。高风峻烈。久而愈彰。远迩之人。莫不想慕感叹。而同乡章甫。尤为兴起。有此啜食旧祠之请是白乎所。元天锡。乃前朝完节之士。所成就略同。而又是同乡之人。并列俎豆。以为东土之士依归矜式之所。实合事宜。似当依疏辞施行是白乎矣。事系 恩典。自下未敢擅便。 上裁何如。
 康熙四十二年十月初七日。同副承旨臣黄一夏次知 启。依回 启为良如教教事。 启下为有置。 启下内辞意奉审。即为合享事祠宇良中知委施行。
奉安文(甲申)
文学著望。进退惟义。独扶纲常。所立卓尔。遗风凛然。
观澜先生遗稿事迹卷之三 第 244L 页
闻者激昂。表厥宅里。褒典孔彰。式遵 朝命。跻享七峰。仰惟耘谷。百世攸宗。堂堂大节。前后同符。陟降有灵。维德不孤。一体禋祀。苾芬惟馨。千古佑启。惠我光明。
 耘谷。即元天锡号也。当丽朝恭悯之时。学文精深。道德纯粹。而高蹈远引。隐居雉岳山之弁岩。我 朝太宗大王。以甘盘旧恩。荐加宠眷。亲劳圣驾。而踰垣以避。不奉命。 王亦不加以爵禄。以遂其志。终始不渝之节。于是益著。而与公徵不起之意。悬合云。
常享祝文
伏以义合进退。道存扶植。遗风立懦。士林矜式。俎豆之享。永世无斁。
西山书院请享疏(癸未)[郭亿龄等]
云云。奥在景泰。进士臣赵旅。遁迹于咸安地。守志以没。而其乡又有所谓伯夷山者。噫。赵旅之节。既无让于孤竹。玆山之名。隔宇宙而相符。至今数百载之后。因山而想其人。因人而仰其山。莫不赍咨景叹。旷世兴感。而尚无报祀之地。未举苾芬之仪。非特一方之欠事。而实是国家之阙典也。遂相与谋于一道章甫。
观澜先生遗稿事迹卷之三 第 245H 页
思所以妥其灵酹其节。而既又相议曰。在 端庙逊位之日。其死而合节者。有若成三问,朴彭年,李垲,河纬地,柳诚源,俞应孚六臣也。其生而守义者。有若元昊,金时习,李孟专,成聃寿,南孝温暨赵旅六人也。彼成,朴等六人。葬焉而连其陇。享焉而同其庙。则此六人。亦当视其例而并祀之。况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则想惟六人之贞魂义魄。必将𧐖蜷于冥漠之中。不相离矣。何独慕其人之所居。而遗其节之所同哉。于是。稍广其创建之制。并拟其啜享之典。自春经始。不日乃成。将以秋初。亟行缛仪矣。仄伏闻。朝家新有建祀之禁。必使上闻取旨。然后乃行。今此院祠。已成于下令之前。又非叠设之比。而其清风誇节。实合于表章而崇报之。则臣等固知 圣明。必将兴感于斯。不违多士之情愿。而朝令既下之后。亦不敢径情而擅行。故玆敢裹足千里。申恳 九重。伏愿 圣上开纳焉。且成,朴诸臣。本非同乡同里之人。而其中朴彭年。乃大邱人也。为之建祠于其地。而推其一节之所同。并安六臣之位。 赐之恩渥。一体同祀。今赵旅。咸安人也。即其地。建数间之庙。尚其节而并六人之享者。固非新创之规。况其所谓伯夷山者。名符异代。壁上千
观澜先生遗稿事迹卷之三 第 245L 页
仞。将与六人之节。并峙而长存。则此地之不可不建赵旅之祠。此祠不可不并六臣之享者。固已审矣。伏愿 殿下。益恢崇节之规。俯谅慕义之诚。无拘条令。特 赐俞音。因其已创之庙屋。并享同节之诸人。使明时盛典。无所欠缺。而烈士英灵。有所凭依。则其于扶树风声。激励世教之道。大有助矣。岂不美哉。
  礼曹回启(判书闵镇厚)
 赵旅之特立独行。至今赫赫。照人耳目。今以儒疏中所采录者见之。亦可以想其为人。元昊,金时习,李孟专,成聃寿,南孝温诸人。与赵旅生而同志。死而同传。则一体祠享。于礼固宜。一方多士。既以合谋始役。则因其疏请。特为许施。似合表忠尚节之典。 上曰。依回启施行。
奉安文(甲申)[郭寿龟]
耕隐李先生。身际昌辰。运值艰危。退伏田野。犹恐人知。托疾终老。称著炳几。渔溪赵先生。早撰国子。适丁时变。分剂出处。卓尔先见。寄怀诗律。晦迹无悯。观澜元先生。点检时事。夬决进退。避官如雠。迹断门外。为君制服。终始无愧。梅月金先生。自是道骨。天分不俗。藏光匿影。心儒迹佛。避世高风。懦夫则立。文斗成先
观澜先生遗稿事迹卷之三 第 246H 页
生。遘先罹祸。已有超识。身如田夫。居则土屋。悠然自适。沧浪一曲。秋江南先生。一生高标。千丈拔俗。请复昭陵。危言懔剽。遭遇不幸。终身苦节。德不孤邻。同志有六。专心旧君。独行特立。扶万古纲。树百世风。焉愧屋漏。可质苍穹。顾念往古。谁与等列。惟殷孤竹。在晋靖节。今我谓贤。前后一辙。贞心姱节。秋霜烈日。奥在当年。死义亦六。生死虽异。节操同致。寓慕后人。宁有彼此。独欠俎豆。几兴嗟惜。始焉立祠。西山之麓。天悭至今。地名依昔。连床合啜。齐光并烈。馀风末照。永世柯则。谨荐粢盛。精灵降格。
常享祝文[辛梦参]
逃世托眸。向阙忌面。惟一操苦。旷百节擅。  耕隐信道其笃。就义其深。钓鱼之迹。采薇之心。  渔溪裁服旧君。却纶 新朝。一介贞节。千秋寡调。 观澜放浪人世。扶植天纲。光争两耀。名凛千霜。  梅月忠孝家风。隐遁身世。一丝伦扶。万宇刑励。  文斗昭陵请复。毋岳伤情。卓尔节立。凛然义明。  秋江
请额疏(癸巳)[孙庆章等]
云云。臣等曾在癸未年间。以营建 赠吏曹参判臣赵旅俎豆之所于其所居咸安伯夷山下。仍以元昊,
观澜先生遗稿事迹卷之三 第 246L 页
金时习,李孟专,成聃寿,南孝温等五人。同祀一庙之意。封章陈请。而幸赖 圣上快 赐俞允。遂创建院宇。而并举啜食之仪。及夫营创之役毕。揭虔之礼成。则又与之相议曰。凡 朝家之所以靳许 赐额者。乃不禀而擅营者。与夫叠设之类耳。今此本院。既禀于朝。又非叠设。而该曹覆奏其宜建。 圣上又许其施行。则 恩额之颁。不过为次第事耳。不意再疏之下该曹也。该曹防 启曰。赵旅等守义全节。即 列圣之所以表章者。或 赠爵赐祭。或旌闾贲恩。其崇奖激劝之方。亦已至矣。而至于颁额之典。事体重大。有难轻易许施。其所谓事体重大者。何所据而言也。既曰 列圣之所以表章。则独于颁额为之重大者。亦何意也。今我 圣上。于赵旅等六人节义。前后褒崇之者。可谓至矣。而祇缘该曹之慎重。反靳数字之额号。至使 朝家已许之庙享。不得列于祀典。而又视朴彭年等并祀之庙。有所异同。则臣等窃恐我 殿下褒忠崇节之方。有始无终。而其于扶树风声。激励世教之道。亦不免有歉矣。伏乞 殿下。益恢尚节之规。特 赐恩额。以尽 圣朝终始褒崇之典。
  礼曹回启(判书金宇杭)
 
观澜先生遗稿事迹卷之三 第 247H 页
赵旅等六人。守义全节。无愧于成三问等。则一体祠享。礼所当然。初因疏请。既许建祠。则与不禀 朝廷。擅自营建者有异。又非叠设之比。依大邱朴彭年祠宇六臣连享之例。使之并享一庙。颁降扁额。特施褒崇之典。恐为得宜。 批依允。
宣额 赐祭文(癸巳)[郑维渐]
尚德褒贤。必以庙祠。风声用树。世教有裨。念我 光庙。应运龙飞。尧禅舜受。天与人归。然惟气节。盛于斯时。时有六贤。秉志不移。晦迹钓矶。举目有诗。没齿自废。竟扶伦彝。闭门松村。谢却亲知。不就 恩召。弥坚操持。焚书华岳。潜混髡缁。迹佛心儒。人莫测窥。投身陇亩。烛未然几。托盲终老。贫居自怡。坡山屏处。不到京师。海外清梦。白鸥相随。 昭陵未复。永辞礼围。登山痛哭。论激言危。高风凛烈。义名同垂。俎豆以奉。微斯而谁。眷彼洛东。山号伯夷。事类让粟。名符采薇。矧惟臣旅。玆土栖迟。地存遗躅。士邦馀徽。一堂齐享。有庙祈祈。章甫崇报。实贲于玆。爰采士论。亟命有司。曰予顷岁。肇举缛仪。成朴诸贤。一体飨之。今玆合祀。于礼亦宜。特赐华扁。俾焕柱楣。首阳清风。万古不衰。抒辞侑酌。神其格思。(知制 教郑维渐制进)
观澜先生遗稿事迹卷之三 第 247L 页
庙宇上梁文[权斗经]
学遁东鲁。俱为昭代之逸民。用享西山。载举明宫之缛礼。辟异境数亩之隙地。妥同志一体之群贤。盖二仪七曜之维持。在三纲五常之扶植。耻食周粟。孤竹恐万世之无君。归卧晋墟。五柳揭一节于亡国。雉岳避世。耘谷灭迹于青峰。乌山闭门。冶隐陈情于紫阙。斯皆守义于易姓之后。不忍染迹于新京之中。至于庙社不改。而国祚方隆。甘与朝市相违。而身名俱泯。若我五六公所处。在古犹稀。殆玆二百年有馀。于今为烈。耕隐李先生。际昌辰而鸿渐。避危机而鸾栖。自托盲聋。虽妻孥莫窥其际。不出户庭。绝交游用晦而终。渔溪赵先生。始为国学之游。适丁世道之变。勋华不见。空传九日之诗。清圣堪齐。谁识千秋之义。直提学元先生谢馆阁鹓鹭之列与山林鹿豕为群。避达官如雠。却走于门墙之内。为旧君制服。含哀于土室之间。梅月堂金先生。身中清而废中权。心是儒而迹是佛。生知上品。自是世外之天人。透脱中行。浪托山间之仙老。进士成先生。申屠隐遁身世。谨甫忠孝家风。碧山数椽。隔红尘而自适。沧浪一梦。与白鸥而齐飞。秋江南先生。苦节穷居。一生高标。拔俗千丈。 昭
观澜先生遗稿事迹卷之三 第 248H 页
陵请复。进忧国之危言。毋岳登临。发伤世之长痛。惟其遭遇之不幸。所以树立者尤奇。大业灵长。讴歌者讼狱者。莫不归附。孤怀耿介。林薮焉湖山焉。各自栖迟。行为四海所宗。言为四海所称。是为四海所准。奋乎百世之上。风乎百世之下。岂非百世之师。虽与成,朴,河,李,柳,俞诸臣。死生殊轨。自有廉顽立懦敦薄之效。节义齐徽。玆傍一老之桑乡。遂营六贤之蘋荐。山名则依俙采薇之地。宅里则密迩钓鱼之矶。勿谓东西南北之人。魂气无不同也。均是幽贞隐遁之士。祭祀其在斯欤。采列邑之舆情。定一堂之合享。关山北眺。隔 庄陵以暮云。江汉西流。望鹭梁而凄雨。精灵不碍于来往。观感自激于瞻依。庸述父老之言。敢陈儿郎之颂。抛梁东。馀航山色聋青空。翠屏千古仪形静。想见当时隐晦踪。抛梁西。防御层峦落照齐。从古山榛馀恨在。至今长忆美人兮。抛梁南。面前空翠滴晴岚。林栖涧饮当时意。不许寻常俗子谙。抛梁北。越峡迢迢望不极。禹穴千秋在此中。朝宗路绕关山黑。抛梁上。仰视中天白日朗。不知何物可争光。诸公气节无多让。抛梁下。嘤嘤谷鸟鸣相和。不待闻他求友声。群贤一室长联坐。伏愿上梁之后。风声所及。物色
观澜先生遗稿事迹卷之三 第 248L 页
维新。想像欣慕之馀。人多兴起。藏修游息之际。士争琢磨。挽世教于一丝。措国势于九鼎。
龙溪书院并享奉安文(正祖丙午升院)[郑熺]
恭惟靖简公耕隐李先生。节并二子。行同三仁。收视废听。拜日终身。贞节公渔溪赵先生。诗传九日。义炳千春。杭节长逝。晦迹钓纶。贞简公观澜元先生。闭门松村。谢绝朋辈。 恩召在门。确乎靡改。清简公梅月金先生。逃世就义。迹佛心儒。清权一节。方外云游。靖肃公文斗成先生。忠孝家风。鸥鹭宿盟。一发坡山。与世相忘。文清公秋江南先生。苦节居穷。高标拔俗。伤时溅泪。复 陵沥血。猗欤六贤。并世垂名。生不让死。成,朴与京。松竹共贞。冰玉同清。忠肝相照。义色忘形。人纪是扶。树厥风声。秉彝同好。仰若日星。噫彼西山。一庙并啜。同气相求。神人理一。如水在地。永何独阙。矧玆龙溪。碧珍氏宅。有幽一宫。为靖简设。公议齐发。并举缛仪。一体以祀。于礼则宜。剋日将祀。号揭柱楣。报祀伊始。精爽如在。清风竖发。兴俯敢怠。于荐馨香。惠我光明。
常享祝文
心丹拜日。义全托疾。清风百世。凛乎竖发。  耕隐
观澜先生遗稿事迹卷之三 第 249H 页
抗节自遂。抱道长终。一丝扶纲。牗我大东。  渔溪投荣玉署。含哀土室。与世长辞。确乎其节。  观澜四游孤筇。独树寒香。庸振风声。山高水长。  梅月家传忠孝。身托沧浪。闭门苦节。视彼秋霜。  文斗拔俗高标。复 陵危言。义形于色。可质青天。 秋江
请额疏[洪万宗等]
伏以褒忠尚节。 盛代之徽典。钦风慕义。章甫之秉彝也。窃伏念。故忠臣 赠吏判靖简公臣李孟专。乃 端庙朝守义之臣。而与贞节公臣赵旅,贞简公臣元昊,清简公臣金时习,靖肃公臣成聃寿,文清公臣南孝温。世所称生六臣也。若其事迹。则俱载于 庄陵志及海东名臣录与诸先贤所撰文字中。盖贞心苦节。实无异同于死六臣朴彭年等。臣等所居之乡。有李孟专妥灵之所。名曰龙溪书院。建院之必于此者。盖因子姓之居也。一仿大邱之洛滨有朴彭年之书院也。远近士林。由是而有依归观感之地。而凛然清风。尚今立懦廉顽。卓然苦节。亦能励世激俗。一道之士论齐发。与赵旅,元昊,金时习,成聃寿,南孝温五人。并庙而享之。盖以其节义之相符。而窃念金时习,成聃寿,南孝温三人。不幸无嗣。故公议所发。因与之
观澜先生遗稿事迹卷之三 第 249L 页
同享于一庙。使其忠魂义魄。有所依凭于冥冥之中。实体我 圣上降谥李孟专时。特命太常。并使三贤一体颁谥之意也。窃伏覸前后 列圣朝恩典。愈久益眷。 赠之以爵。降之以谥。褒扬崇奖之典。无异于死六臣。则其为励世教而振风声者。诚旷代之 盛典也。第伏念六臣一庙。庙宇已古。而未及申吁。尚阙延额。惟彼洛滨死六臣之院。特揭额号。顾此龙溪生六臣之祠。独无额号。窃恐有歉于一视之泽矣。隆眷 之盛典。阐扬之殊恩。即无间于生死。而惟此宣额一节。独有彼此之相殊者。由于士林之未及陈请故也。玆因众论。裹足千里。联吁于 凝旒之听。伏乞 圣明。益恢尚节之规。 俯察慕义之诚。亟 命有司。特降 恩额。使生死六臣一体褒崇。炳然共著于世。臣等谨冒死以 闻。不胜陨越。下批令该曹禀处。(时礼曹以体重回 启。事遂寝。)
讲堂上梁文[南景羲]
清标并时而齐辉。一体祭祀。舆情怀风而仰德。百世依归。惟玆上栋下宇之经营。即为圆冠方领之游息。念吾党矜式所在。盖节义感发为多。天经地纪之昭垂。实赖扶植之效。志士忠臣之想像。倍切激仰之怀。
观澜先生遗稿事迹卷之三 第 250H 页
邹圣称伯夷之风。所取顽夫之兴起。晦翁建靖节之庙。必欲学者之瞻依。奥我六先生靖献之忱。在昔二圣人授受之世。谢簪笏而若浼。确乎三十年托盲。悲勋华之莫追。慨然重九日言志。土室持服。寓深哀于苍梧暮云。尘世灭缘。留清芬于白莲净界。循墙之素志盖固。依父墓而终身。守閤之丹忠靡摅。登毋岳而发哭。伟哉节士之并作。展也师表于后来。符敷丙子致命之贤。义胆忠肝之相照。身佩国家扶纲之责。民彝物则之赖存。同德验不孤之休。既树立之俱卓。异世兴旷百之感。宜崇奉之惟均。所以龙溪之傍。得寓羊毡之慕。曾焉李氏之肇创。忠魂格报本之诚。末乃蘋荐之并行。公论广尊贤之礼。异憩马啸咏之有迹。盖仿大邱之祀六臣。想肸蚃往来之无方。政与西山之享一庙。是岂但崇报前哲之意。实则为激励后学之图。来冠儒服儒之徒。孰不闻其风而竖发。仰求仁得仁之节。端宜反诸已而服膺。玆数架之于度于营。将多士之爰居爰处。吉壤龟食。对阳方而定基。华构翚飞。承明宫而增彩。二三子之模范斯在。讵忽慕贤之心。左右挟之制度初成。始得游艺之所。物色顿改。益觉山高而水深。人谋佥同。聿见民趋而工劝。虹梁
观澜先生遗稿事迹卷之三 第 250L 页
将举。燕贺是陈。抛梁东。朝朝白日上青空。终身展拜无他意。下照孤臣一寸衷。抛梁西。一带秋江望眼迷。恨结王孙归未得。汀洲芳草绿萋萋。抛梁南。素梅清月一孤庵。丹青莫状撑天节。可擎鳌山插蔚蓝。抛梁北。松老何村留黛色。恰似当年偃蹇人。岁寒心事看孤直。抛梁上。长空去鸟将何向。因思海外白鸥飞。高躅难亲惟可望。抛梁下。泼泼鱼游溪水泻。我欲垂纶学古人。高贤岂是真渔者。伏愿上梁之后。俎豆益尊。衿佩咸集。齐室无空虚之日。常闻弦诵之声。贤范多观感之休。永笃羹墙之念。四书六经之讲习。作人材于明时。三纲五常之维持。树风声于穷宙。
书堂上梁文(辛丑)[许薰]
义所在道与同。咸仰风节之卓。境虽新号仍旧。庸寓羹墙之思。爰就獐项之墟。复搆翚飞之宇。念昔二圣人相禅受之际。有若六君子自靖献之忱。托盲聋而长终。孰夺卅年闭户之志。望勋华而不见。政切九日登高之悲。独含哀土室之深。必东坐而东卧。虽混迹丛林之里。实中权而中清。手抱沧浪之竿。片梦同飞白鸟。血沥 昭陵之疏。高义凛贯苍穹。缘所处纵有异同。猗厥忠无间生死。所以朝家爵谥之 赐。雨露
观澜先生遗稿事迹卷之三 第 251H 页
均沾。肆乃士林尊崇之方。俎豆并设。顾玆永阳之县。亦建栋杗。遂与洛滨之祠。一例祀飨。嗟乎成毁有数。久矣精灵靡依。衰草寒烟。难寻习弦诵之地。废础破瓦。无复荐蘋藻之仪。万怯穷尘。固知贞魂之长在。一区荒谷。终恐壤土之非宜。何幸鹤眠之傍。果获龟食之吉。乃营乃度。已费父老苦心。为室为堂。可容子弟肄业。洞壑若有待于后。是固得所哉。规模虽不及于前。亦足寓慕也。恍若神格于是。岂非人谋之臧。明月残花。宛听杜鹃之叫。空洲芳草。几回风马之游。遮却尘声之纷。螺鬟竞列于槛外。占取溪流之胜。龙气常绕于檐端。斯述贺燕之辞。用助修虹之举。抛梁东。乙旨山光插碧空。呜咽锦江鸣不尽。至今御气渚云红。抛梁西。山名却是隐夷齐。扶纲制行同今古。摘埴群生赖不迷。抛梁南。缥缈鳌岑结小庵。白树题诗诗罢哭。似狂如戏尽奇男。抛梁北。金乌万丈云间崱。三仁生出百年间。元气名乡培养得。抛梁上。玉宇青苍星斗朗。烈士胸衿元若斯。高标晢晢世皆仰。抛梁下。寒流瑟碧澄波泻。矶头蓑笠彼何人。虽是垂纶非钓者。伏愿上梁之后。神祈有佑。瓴桷无亏。洒落清风。顽可廉而懦可立。冲瀜淑气。山益妍而水益明。入此室。知
观澜先生遗稿事迹卷之三 第 251L 页
其所勉。微斯人。吾谁与归。
八贤祠记略[大提学南有容](出郑雪谷实记。祠在宁越。生六臣及权栗亭,郑雪谷八贤并享焉。)
为人臣者。于其所事之地。不幸而值变故。则或有损躯而立名者。或有洁身而自靖者。均之为得其心之所安。无疚乎义命耳矣。然损躯者。其迹显而易见。自靖者。其事微而不彰。在昔 光庙受禅之际。有所谓六臣者。视白刃如康庄。褰裳疾趋。糜碎而不悔。其名固已轰轰烈烈于妇孺之口矣。又有八贤者。其迹与六臣不同。而其心则无不同焉。金东峰之避世佯狂。南秋江之放迹物外。千载之下。想其心事。令人泪蔌蔌沾前襟。而成公聃寿。晦迹邱原。赵公旅。渔钓洛东。其贞心苦节。又与悦卿,伯恭。同其风。(此下缺)
请额疏略(宁越儒生丁载述等)
臣等谨按。先正臣李珥,先正臣成浑,文敬公臣申钦,文简公臣李晬光,故副提学臣李峻,掌令臣尹舜举所述杂志中。当 端宗之末 光庙之初。守匹夫之志而洁身自靖者。有八人焉。处士臣金时习。佯狂为僧。浮游不返。处士臣南孝温。上书请复 昭陵。不报。没身不举。燕山时。戮其尸。直提学臣元昊。杜门谢客。
观澜先生遗稿事迹卷之三 第 252H 页
坐必向 鲁陵。进士臣赵旅。尝游大学。揖诸生归。终身不出。正言臣李孟专。托以两目不见。不出户三十年以死。处士臣成聃寿。除官不拜。游神越海。隐于渔钓间。校理臣权节。 光庙语以国事。佯醉不对。终又佯狂不仕以死。监察臣郑保。闻变出涕。几为奸臣所诬诛。 光庙闻其郑梦周之孙而时原之。然亦窜配。此其大略也。(此下缺按当日庄陵丁阁外。各设生死六臣祠而祭之。故有是请额之疏。而缘何未克蒙 允也。窃意自 上又有生死六臣并享之成 命故耶。盖 列圣之判教。如是申严闵恻。而又献议诸臣皆曰。夫孰曰不可云云。则抑士林未能剋期奉请遵行故耶。终为 朝家之欠典。士林之赍恨。则实为为世道者慨也。)
彰节祠事迹
正宗辛亥正月十七日。京畿儒生黄默等。上言和义君追配。 判付曰。和义君之追配于是地是祠。神理人情。可谓俱当。而可合追配者。岂独和义一人乎。日前驾过鹭梁。路出六臣祠与墓之傍。移时驻跸。眺望咨嗟者久之。行殿宿次。不禁起感。六十句侑祭之文。呼烛呼写。以如广想之心。有若郑重之典。六臣固赫赫卓卓。涂人耳目。如锦城,和义等。似此节义之出于宗英。尤岂不奇壮。此两人外。亦多不下于死六臣者。
观澜先生遗稿事迹卷之三 第 252L 页
今于追配之时。一体施行。实合 朝家奖节褒忠之政。令内阁,弘文馆。博考公私可据文迹。指一单抄。斯速禀旨。
二十二日。奎章阁 启。略曰。臣等谨考公私可据文迹。则(锦城君瑜,汉南君𤥽,和义君璎,永丰君瑔云云。)先正臣李珥所撰金时习传曰。 鲁山逊位。时习方读书三角山中。节闭门不出者三曰。尽焚其书。托迹缁门。故相臣申钦所撰独言曰。南孝温请复 昭陵位号。不报。弃科业。从悦卿游。悦卿曰。公异于我。何不为世道计也。孝温曰。复 昭陵之后。赴举不晚。故监司臣崔现所撰李孟专传曰。景泰甲戌间。时事一变。托迹盲聋。谢绝亲朋。朔日。每向朝日拜曰。祈祷已疾。虽家人莫测。故判书臣李縡所撰赵旅碑铭曰。景泰癸酉。进士。一日揖诸生归。终身不复出。 肃庙己卯。岭儒以节行闻。特 赠吏参。建祠咸安伯夷山下。与金时习,元昊,李孟专,成聃寿,南孝温享焉。故相臣崔锡鼎所撰元昊碣铭曰。
 端宗逊于宁越。筑室于越之西。晨夕瞻望涕泣。乙亥。服丧三年。归旧庐。不出户庭。坐必东向。卧必东首以终焉。戊寅复位后。以节义旌闾。先正臣成浑所撰杂著曰。成聃寿有至性高识。屏居父墓下。未尝至京
观澜先生遗稿事迹卷之三 第 253H 页
师。除职不就。(许诩及权自慎,宋石同,权节,郑保,曹尚治云云。)窃念当时诸贤。或生或死。特以所处之地各异。而尽忠所事。以自靖献于 先王之义。则生死一也。(止)至若金时习,南孝温,李孟专,赵旅,元昊,成聃寿者。世所称生六臣也。或放浪以泯其迹。或隐沦以洁其身。之忠之节。人无间然。并享一祠。夫孰曰不可云云。
同日。弘文馆启。略曰。臣等取考公私文迹。以采其节义之最著。事实之可徵者。则六臣及锦城君,和义君外。盖多有殉节与自靖之人。其见于 庄陵志者。殆过百馀人。而名存迹晦。率多难稽。只取其表显者言之。则(皇甫仁,金宗瑞,郑苯,朴中林,成胜,安平君瑢,汉南君𤥽,永丰君瑔云云。)清简公臣金时习。五岁。以神童被 英庙殊知。及 端庙逊位。托迹缁髡。终身不仕。先正臣李珥云。标节义。扶伦常。虽谓百世之师。近矣。文清公臣南孝温。十八。上书请复 昭陵。遂废举。尝作六臣传曰。吾岂惜死。没大贤之名乎。竟行于世。贞简公臣元昊。以集贤殿直提学。 端庙初。退居原州。逮 升遐。入宁越服三年丧。光庙特授户议。屡召。誓死终不至。 肃庙戊寅。特 命旌闾。靖肃公臣成聃寿。校理熺之子也。先正臣成浑杂著曰。熺坐三问事。废锢终身。其子聃寿。有至性
观澜先生遗稿事迹卷之三 第 253L 页
高识。屏居坡州。其时罪人之子弟。例除参奉。以观志趣。无不俛首服役。而独聃寿竟不拜。未老而死。 当宁甲辰。 命赠职赐谥。靖简公臣李孟专。早擢高第。选补翰林。自景泰甲戌。有忧违之志。托疾盲聋。终身不仕。 当宁辛丑。 命赠职赐谥。贞节公臣赵旅。以大学士。当 端庙逊位。揖诸生。归隐咸安郡。优游以终身。 肃庙壬辰。特 赠吏参。 当宁辛丑。 赠吏判。赐谥。金时习以下至赵旅。即世所谓生六臣也。(权节,曹尚治,成熺,郑葆,郑悰,权自慎,金文起,宋玹寿云云。)凡此如干抄举之外。亦必有名节相班之人。而世代既远。文迹未备。虽以抄举者言之。至于彰节祠追配之典。体例尤重。如三大臣之最卓节。朴中林,成胜之两世奇节。宜可以啜食。而位次相妨。有不敢轻议。安平及汉南,永丰。既与锦城同是兄弟。则一体追配于竹溪之祠。亦足以永树风教生六臣则并享于死六臣。夫孰曰不宜。而就考先正臣宋时烈所撰六臣祠记。有曰。若以梅月堂,南秋江啜享于此。而又为一坛于祠傍。滚荐权自慎,宋石同等。略如公州鹤寺之为。则事又完备。梅月则时习号。秋江则孝温号也。然则金,南之当享。已经先正定论。无容更疑。而若四臣之一体清节。亦宜有并享之
观澜先生遗稿事迹卷之三 第 254H 页
公议。其馀诸人。无非殉身与自靖之卓然可称者。而系是祀典。有非臣等浅见所敢臆断。 圣旨之下。终不克指一仰对。敢 启。答曰。知道。别下纶音矣。二月二十一日。 传曰。六臣之事。所不敢详。而 光庙有教。若曰。后世之忠臣。又论宁阳家事。若曰。不可以乱臣论。大哉训谟。昭揭日星。有以仰达权扶经之圣人微旨。其阐扬发挥之者。岂不在于予后人欤。向于辇路。过悯节祠。起旷想。遣官致侑之。仍欲以锦城诸人。追配于越中之祠。命史官奉考名山秘藏。史官返面之日。东伯以寻基形止闻焉。巧凑一时。事若待今。理有不诬。吁亦奇且异矣。更思之。世所称生六臣五宗英。危忠大节。咸推伯仲。有不可容易取舍于或配或否之际。则别求无于礼而合于礼之礼而行之。不亦可乎。(止)噫。礼缘于情。神人无间。不惟彼烈烈精灵之壹郁不昧者。永有依归。恭惟 庄陵陟降。亦必悦豫于芬苾焄蒿之时。是举也。夫孰曰无稽乎。其令本道及礼曹。照此举行。
请享疏略[进士柳膺睦等]
伏以人臣尽节。死生虽殊。而其心则同。国家褒贤。前后或间。而其典则一。此殷之三仁。或死或生。而孔子
观澜先生遗稿事迹卷之三 第 254L 页
并称之。宋之祀贤。有前有后。而理宗并举之。洪惟我国家 列圣朝。褒忠奖节。靡不用极。而独于宁越府彰节祠跻享之礼。犹有所未遑之典。此臣等所以始焉而疑之。终焉而慨之。继之而有今日陈请之举者也。奥在 端庙逊位之时。伏节秉义之臣。有所称死六臣,生六臣者。皆足为卓越千古之节。而臣等窃伏见 鲁陵事实。有曰。誓死同志。期会子规楼者。赵旅也。向日面壁。日拜朝暾者。李孟专也。坐卧必东。倾心越中天者。元昊也。游神越海。梦与白鸥飞者。成聃寿也。于乎四臣之贞忠大节。其心则死六臣之心。而事之难处。反有甚焉。其迹则金时习,南孝温之迹。而考之载籍。明如日星。宜其褒扬之典。啜享之礼。似无异同。而彰节祠死六臣列享之席。金时习,南孝温。既蒙升配之典。而赵旅,李孟专,元昊,成聃寿四臣。则尚未有跻享之举。玆岂非朝家数百年未遑之事乎。是以。 正庙辛亥。以锦城,和义两宗臣追配于本祠事有教。若曰。锦城,和义外。亦多有不下于死六臣者。今于追配之时。一体施行。实合 朝家褒奖之典。即令内阁,弘文馆。博考公私文迹以进。又 命立生六臣传。别下 传教。若曰。生六臣,五宗英危忠大节。咸推伯
观澜先生遗稿事迹卷之三 第 255H 页
仲。有不可容易取舍于或配或否之际。则别求无于礼而合于礼之礼而行之。不亦可乎。又教曰。礼缘于情。神人无间。不惟彼烈烈精灵之壹郁不昧者。永有依归。恭惟 庄陵陟降。亦必悦豫于芬苾焄蒿之时。是举也。夫孰曰无稽乎。又于锦城 赐祭文曰。读鲁陵志。不涕非人。死六生六。为臣尽臣。 纯庙甲午。礼曹因幼学臣徐相悦等上言。回 启若曰。生六臣赵旅,李孟专,元昊,成聃寿等。追配于彰节祠事。四人之贞忠大节。与死六臣。并为伯仲。而或生或死。虽有时势之差异。其褒其奖。宜无彼此之各殊。况其同志六人中。金时习,南孝温。既蒙升配之典。而止四臣之不得并享。非特有欠于 朝家一视之泽。无怪赍郁于多士共公之论云云。况四臣之一生心神。只在越中山川。则不昧精灵。亦必上下于苍梧珠邱之乡。而于彰节祠一体君臣之席。岂不与同志死六而并享。又不与同节二臣而共配。则此非特志士之赍恨。抑亦为 朝家之欠典也。臣等每伏读 正宗大王追配之教。至于烈烈精灵。永有依归。 庄陵陟降。亦必悦豫等句。未尝不三复感涕。而独惜乎同节四臣之灵。徘徊于密迩之云乡。而不得依归之所也。方今 圣
观澜先生遗稿事迹卷之三 第 255L 页
明在上。幽郁毕阐。臣等裹足千里。相率呼吁于黈纩之下。伏乞 圣明。特命有司之臣。生六臣中四臣。即令追配于彰节祠。上以遂 朝家未遑之典。下以循百世公共之论。 批。省疏具悉。齐论容或其然。而追啜亦系难慎。尔等谅此退去。
请享疏略[进士金景洛等]
伏以往牒考之。先正臣李珥云。标节义扶伦常。为百世之师。先正臣成浑云。尽忠所事。生死一也。先正臣宋时烈云。合天理无人欲。可谓生同传死同志。先正臣李縡云。所秉大义。即所谓撑天地亘万古而不可泯也。忠文公臣闵镇厚之回 启曰。生而同志。死而同传。则一体祝享。于礼固宜。判书臣李命植之回 启曰。与成,朴六臣。迹异心同。虽生犹死。赞政臣闵蓍重之述志。文忠公臣闵镇远之铭。文贞公臣崔锡鼎之记实。班班可徵。足以为百世公案。则于臣等之意。似无难慎于今日也。大抵宁越之有此祠。亶为一体君臣祭祀同之义也。有是君则不可以无是臣。有是臣则不可以无是祠。有是祠则生六死六。同志同节。六臣合享一祠。固是不易之正论也。而况咸安之西山。永川之龙溪。已啜俎豆。哀此四臣之灵。独抱向隅
观澜先生遗稿事迹卷之三 第 256H 页
之冤。彷徨于密迩之云乡。岂非 朝家之欠典。士林之赍恨乎。 正庙朝教文曰。礼缘于情。神人无间。不惟彼烈烈精灵之壹郁不昧者。永有依归。恭惟 庄陵陟降。亦必悦豫于芬苾焄蒿之时。是举也。夫孰曰无稽乎等句。臣等每三复感涕者也。载之国乘。而 列圣纶批。昭乎如日月。著于记史。而诸先正立论。炳然若丹青。环东土舆诵之口耳雷同。则生同志。死同传。祭同庙之义。正所谓建天地。质鬼神。俟百世不惑者。而且东国文献录中。有生六臣并享于彰节祠追配之文迹。此乃一国刋行之方册也。窃意其时 上有成命。而下未及奉行欤。抑有待于此疏。而符合于今日欤。又伏想清泠浦寒流呜咽如昨。子规楼冤魂啼恨至今。则今此彰节祠。一体君臣祭祀同之席。独配二臣。而未及四臣者。臣等所以不避斧钺。冒渎 宸严也。伏乞 殿下。 特追列圣朝累降之教。且据诸先辈既定之论。使此赵,李,元,成四臣。追配于彰节祠。一体同祀。 批。彰节祠追啜。事体慎重。已有前 批。未可遽议。尔等退修学业。
招魂阁通文[本院绅儒等]
伏以。一间茅屋祭昭王。固知非所敢于典礼。岁时伏
观澜先生遗稿事迹卷之三 第 256L 页
腊走村翁。顾乃不容已于彝常。唯我 端宗大王。法尧禅舜受。裂冕脱屣。冲年至德。非适为遗民之追慕。懿亲之深恫。盖已经 圣祖之睿裁。奥我 世祖大王。特为之设招魂阁于公州之东鹤寺。其所以荐享。政类 皇明成宗皇帝。多集西藏僧。醮荐建文帝之为也。今 庄陵志所载魂记者是已。而尤庵集中。有曰。旋命东鹤寺僧。设饭而食之。李疏斋,金梦窝两相公。筵禀中。有曰。 世祖亲幸东鹤。招魂设祭云者。即其事也。谨按。东鹤之招魂。昉于吉冶隐。招圃,牧两隐。而柳琴轩。从而祭三隐焉。迨 世祖朝。命招 端宗之魂。而暨三相六臣而招之。继而有金东峰。七贤为之祭焉。今于 魂阁下。遂为建立书院。以享三隐三相六臣七贤。而若乃 魂阁。则本是 朝家之命设。而初非臣民之私创。故一经郁攸之后。有不敢自下举论者。而第伏念东鹤院之所享。首位三隐之外。皆是 端宗大王之故卿也。其获蒙招魂之命者。先后于 端宗。忠魂义魄。必将陪卫乎 仙驭之陟降也。诸臣之魂记。皆得列在于祀典。而独我 冲王之魂阁。不复见岿然俨临乎其上。则其在一体君臣祭祀同之义。为如何。而遗民无穷之怀。庸有其极乎。所以
观澜先生遗稿事迹卷之三 第 257H 页
书院啜享之日。衿绅诸会者。莫不赍咨掩泣。思有以登闻焉。际此而适有禁儒疏之新 命。则是将可以中沮而已乎。此非私家请褒请赐之比也。乃是仰体 世祖大王之遗意。追复 端宗大王旧享。而上以光 祖宗之祀典。下以伸臣民之追慕者也。其在秉彝之天。孰不闻而兴起。而 朝令所禁。亦不应为此等疏举而设也。但愿士论之裁处。本在乎大学。而 朝家之所许。亦由于大学。则伏望佥君子。同激彝情。另究典礼。俯采荛说。仰副舆愿。幸甚。
招魂阁东西庑创建记(高宗甲申三月○晋城)[郑奭铉]
惟忠与义。民生之彝伦。有国之纲常。人之秉执。国之褒崇。从古何限。而有如胜国之三隐。我朝 庄陵诸臣。皆鲜矣。熊州东鹤岳下。有称东鹤寺。即三韩刹也。山岳磅礴。淑气积聚。为一方大镇。而岩岩乎忠义之士。挺然特立。中有魂阁。琴轩柳公方泽。于是乎祭三隐。用寓慕义之忱。(一说。柳琴轩于冶隐十九岁。先没云。祭三隐之说。甚所疑惑也。)逮我 圣祖端宗大王逊位以来。金梅月,曹静齐,南秋江诸先生及吾先祖逋翁公。与严兴道。仗忠秉义。每于 庄陵 讳辰。筑坛于寺之傍。奉 御袍。哭而祭之。即一间茅屋祭昭王之义也。于后蒙 圣褒。建阁
观澜先生遗稿事迹卷之三 第 257L 页
而妥 先王陟降之灵。配祭二百八十二臣于庭。是即魂阁。而乃一体君臣祭祀同者也。 圣祖所以重义树风。至矣尽矣。不幸遭戊申贼火。阁与寺。俱入于火烬。上下六十年间。邱墟蓁芜。往在丙戌。金侍郎道喜。按廉而归。仰吁 天陛。重建 魂阁。创立院宇。越十年丙申春。 宣额崇奖。而四道从祀。后阁前院。庙貌肃然。桧柏森森。岩壑秩秩。俨然若望 珠邱而拜紫宸。中焉有存阁撤院之 命。盖缘申莹李勉一辈故也。使缁徒供粢盛。而配诸臣于一堂之内。诸公之灵。必不能自安于咫尺之地。而识者之寒心。久矣。岂神明有骘耶。柳学士𤩵。来按是省。适往本寺。时壬午十月之享日也。慨然兴感。如金公前事。特给三万钱。而阁之前。作为东西庑。妥安三隐三相六臣位于斯焉。堂陛之仪定。灌将之际。秩然有序。其非义之与比也哉。余以忠庄公后。窃有所感。于是。遂为之记。
掌礼院公文(辛丑十二月)
鸡龙山东鹤寺。即 端宗大王招魂阁奉安之地。三相六臣荐享之所也。所重与他迥别。以鹤岩为界。界内山地。永付于招魂阁。使为守护之资。诸般守护凡节。禁养等节。观察使及地方官。各别斗护。无废享祀。
观澜先生遗稿事迹卷之三 第 258H 页
以慰千秋 哀魂。俾无疏忽事。
掌礼院公文(甲辰三月)
公州鸡龙山东鹤寺 招魂阁。今改以 肃庙殿事。奉 有旨悬板改揭次。前参奉朴鲁学。专派下送。到即转饬该郡守。使之眼同举行。形止报来事。
东西庑告由文(重建时)[月城金商德]
云云。庭配节文。盖有援照。东越坛制。是可以仿。 招魂之地。 庄陵之侧。忠节诸臣。一切配食。揆以神理。庶几不忒。彼坛标记三十二人。此庑牌题二十九臣。或增或减。各有意义。班制既定。虔行告事。
西庑位次
忠定公臣皇甫仁 忠翼公臣金宗瑞 忠庄公臣郑苯 忠正公臣朴彭年 忠文公臣成三问 忠简公臣李垲 忠景公臣柳诚源 忠烈公臣河纬地 忠穆公臣俞应孚 忠庄公臣权自慎 贞悯公臣宋玹寿 献悯公臣郑悰 忠毅公臣严兴道 节悯公臣赵崇文
东庑位次
章昭公臣李瑢 贞悯公臣李瑜 忠景公臣李璎 贞悼公臣李𤥽 贞烈公臣李瑔 忠敬公臣李
观澜先生遗稿事迹卷之三 第 258L 页
穰 清简公臣金时习 靖节公臣赵旅 贞简公臣元昊 靖简公臣李孟专 靖肃公臣成聃寿 文贞公臣南孝温 忠贞公臣曹尚治 忠刚公臣宋侃 正郎臣郑之产
现时配享位次
  西庑(宋府院君玹寿 权忠庄公自慎 郑宁阳尉悰 闵遁庵伸 赵判书完宽 金白村文起 朴闲硕堂仲林 成忠肃公胜 朴别云釰峥 朴醉琴轩彭年 成梅竹轩三问 李白玉垲 河丹溪纬地 柳琅玕诚源 俞碧梁应孚 许贞简公诩 朴清斋审问 李大田甫钦 赵竹村崇文 宋大将石同 严忠毅公兴道 赵坡西  成仁齐熺 金直提学  朴景春轩  奉默轩汝谐 朴  永年 金校理  李双溪宗俭 郑司成从韶 徐居正皞 朴  希权 朴骆村忠元)
  东庑(安平大君瑢 锦城大君瑜 和义君璎 汉南君𤥽 永丰君瑔 河宁君穰 皇南芝峰仁 金节斋宗瑞 郑爱日堂苯 李耕隐孟专 赵渔溪旅 元观澜昊 金梅月堂时习 成文斗聃寿 南秋江孝温 曹静斋尚治 宋西斋侃 李望越蓄 郑逋翁之产 闵佥知甫昌 许修撰慥 赵龟川哲山 权五峰策 李孤隐智浩 孙博士叙伦 赵仁村   洪湖隐寅 申竹堂淑胥 崔东台善问 申醉隐  宋逊壑庆元 姜玩休斋升)
肃慕殿碑铭(甲辰○安东)[金福汉]
维公州东五十里鸡龙山中东鹤之寺。有庙三间。奉
观澜先生遗稿事迹卷之三 第 259H 页
 神牌以祀我 端宗恭懿敦孝大王 定顺王后宋氏。每岁孟冬季春。远近士民。趋进祠下。荐笾豆。呜呼惟 王。 世宗之嫡孙。 文宗之长子。早册储贰。冲年嗣位。 睿质聪明。 圣学将就。一国臣民。伫见德化之盛。不幸为运气所迫。天命人心。已有所归。则谦让禅授。至于丁丑十月二十四日之变。则实非臣子之所忍言。亦所不敢详说者也。然以 光庙尊为上王。月三行起居之礼者观之。末梢 处分。恐非 本意也。于是乎当时贩君卖国者之罪。上通于天矣。始清简公臣金时习。闻变痛哭。佯狂为僧。与文清公臣南孝温,靖节公臣赵旅,忠贞公臣曹尚治,忠刚公臣宋侃,监司臣李蓄,校理臣成熺,正郎臣郑之产等奉御袍。望宁越而招魂。祭之以川鱼山果。及 光庙驻 跸于寺中。戚然伤感。 书下 端宗御讳及冤死诸臣凡三百馀人。付寺斋祝。其后追付记又百馀人。环山二十里。特为 赐牌。又除给田四十结。每 讳辰。使儒生缁徒。祭之以及诸臣。此是招魂阁之所由设也。 肃庙戊寅。前县监申奎。上书请复 位。命收议于诸臣。议多同异。而惟户曹参议臣权尚夏。 一意对扬。断自 圣衷。亟举褥仪。三百年神人之冤。
观澜先生遗稿事迹卷之三 第 259L 页
于是快伸。可以有辞于后世矣。 光武八年。 命揭额以肃慕。殿奉 定顺王后位牌祔之。事体益尊重矣。又有东西庑。前后以殉靖诸臣从享。若安平大君瑢,锦城大君瑜,和义君璎,汉南君𤥽,永丰君瑔,赞成君穰。六宗英也。献悯公郑悰,贞悯公宋玹寿,忠庄公权自慎。三懿戚也。忠定公皇甫仁,忠翼公金宗瑞,忠庄公郑苯。三相臣也。忠正公朴彭年,忠文公成三问,忠烈公河纬地,忠简公李垲,忠景公柳诚源,忠穆公俞应孚。死六臣也。清简公金时习,靖简公李孟专,靖节公赵旅,贞简公元昊,靖肃公成聃寿,文靖公南孝温。生六臣也。忠庄公李甫钦,忠毅公金文起,忠贞公闵伸,判书赵克宽,忠肃公成胜,忠刚公朴峥,文悯公朴仲林,贞简公许诩,节悯公赵崇文,贞武公奇处,忠贞公曹尚治,忠刚公宋侃,李蓄,成熺,郑之产等。被祸及自靖之最著者。而忠毅公严兴道。赖此人而有乔山。则其功尤可尚也。呜呼。千乘国君之祠。寄在于下邑穷山寂寞僧舍之中。此天地之大变也。然桂州既有虞帝庙。楚民茅屋。犹祭昭王。而蜀主之祠。亦在于野寺之傍。此可以为据。而质无疑。俟不惑矣。祠殿岁久颓圮。京乡缙绅章甫。同谋修改。将树庭碑。而终始
观澜先生遗稿事迹卷之三 第 260H 页
主事者。幼学臣宋柱宪。即宋侃之后裔也。朱子曰。君臣之大伦。天之经。地之义。而所谓民彝者也。若使入此庭而行礼者。仰瞻 庙貌之肃肃。生于戏不忘之思。审是两庑之烈烈。发油然忠义之心。人人而忠君爱国。家家而亲上死长。则乱臣贼子。将不得接踵。而永有补于天下万世之风教矣。臣谨叙立祠颠末。而敢附此义。以示来者于无穷。铭曰。
东鹤之谷。鸡龙之山。有庙巍然。萧寺之间。惟我 端宗。睿质孔仁。其奈否运。呜呼不辰。白马无影。冤禽空啼。一坏 鲁陵。所不忍提。有臣草野。闻变而狂。声声招魂。吾君难忘。设位而祭。暨厥同志。川鱼山果。和以血泪。至于 肃庙。亟举缛仪。神人鼓舞。百岁有辞。亦奥 定顺。有徽壶范。备经艰险。玉度无玷。岁在甲辰。跻之配位。殿揭肃慕。崇奉备至。从与享之。同心同德。三相后先。宗英懿戚。生六死六。为臣尽臣。及同被祸。自靖诸人。有事 祠下。季春孟冬。风轮霓旌。彷佛陟降。衿绅奔走。各尽其诚。一区幽壑。君臣义明。修举废坠。式虔精禋。无贰尔心。永叙彝伦。
  
(附)招魂阁改肃慕殿事迹
 
(太祖三年甲戌。冶隐吉先生再。始来东鹤寺。与僧影月云禅。招魂祭其先王丽主,先师圃隐。其后遂
观澜先生遗稿事迹卷之三 第 260L 页
称招魂阁。 定宗庚辰。知州李公贞干。始建閤。并祭牧隐,冶隐两先生。世遂称三隐阁。 世祖丁丑。梅月金先生。祝发入寺。感冶隐招魂。又设坛祭 端庙及六臣。戊寅。 光庙自五台驻跸。见招魂坛墠感伤。锦鞋八幅。 书下丙子冤籍二百馀人。 赐牌二十里。印信一颗。复给二十五结。使儒释并祭。其后梅月先生。与赵静斋,赵渔溪,成仁斋,宋西斋,李望趋,郑遁翁诸先生。以山果川鱼。逐年以祭之。 英宗戊寅。有申贼冲火之变。魂记印信。奉藏于土窟与天▦大悲等庵矣。丙甲。又有郑贼厚谦之变。撗夺位田。魂阅与寺。尽废几十年。 纯祖甲戌。僧月印。诉礼曹。庭阁奉安魂记。又经火灾。尽为权奸所占。月印又诉于礼曹。仅推半局。以鹤岩为定界。丙戌。直指金道喜。与道伯徐俊辅,通判李鲁俊。重建魂阁。奉安魂记。庚寅。参判李愚在,参护洪䅿圭诸公。与儒绅始设书院于鹤岩下。追享三隐三相六臣及诸先生。 宪宗丙申。有院变。命薇书院。 哲宗庚戌。东阳尉宫舍音奴英伊。诉于公州。尽付于本宫。 高宗甲子。曾万仡。重建本寺与魂阁三间。北壁奉安 端庙位牌。东壁下。奉安三隐,三相,严忠毅七位。西壁下。奉安死六臣位及梅月佛影。其后士林以一室奉安。为未安。三隐位。移安子僧办道房。壬午。忠清御史柳奭。出三百金。始建东西庑各一间。奉安三隐,三相,严忠毅位于东庑。奉安六臣及梅月影帧于西庑。辛丑。东阳后孙申庆秀等诉内部。尽付于贞淑翁主宫。僧万愚诉郡营及内部。十二月。自掌礼院奉 旨。全还付于魂。阁甲辰三月。因京讥儒绅疏。特 命魂阁为 肃慕殿。以 定顺王后奉安合椟。悬板日。同年八月初二日巳正二刻。奉安召。同月初三日辰初一刻。大小忠魂慰侑。同月十五日子时。奉安祭官。公州郡守署理木川郡守朴正彬。庄陵参奉朴鲁学。悬板陪行。金光植。
观澜先生遗稿事迹卷之三 第 261H 页
京儒生李范彧。奉掌礼院训令。奉安李靖简,赵靖节两先生于东庑。乙卯。奉安金清简,南文清,元贞简,成贞肃,宋忠刚,曹忠贞,郑逋翁诸先生。其后奉安六宗英,三懿亲,三重臣,三云釰诸先生。庚申辛酉祭享时。士林会议。以官次齿德。为定次。东庑六宗,三相,生六臣。西庑三懿亲,三重臣,三云釰,死六臣。其后诸先生追享。不尽录。▦▦位碑,奉安三▦▦,丙辰八月。)
  正殿祝文
 维岁云云。某拜手稽首。敢昭告于 端宗恭懿温文纯定安庄景顺敦孝大王, 懿德端良齐敬定顺王后宋氏神位。天序流易。雨露既降。追感岁华。悽怅于衷。惟此魂阁。创自 祖宗。在天 圣灵。陟降洋洋。臣邻左右。忠贯日星。葛祠古例。茅屋今享。民庶缁徒。齐诚鞠躬。式荐薄仪。敢伸微诚。尚 飨。
  东庑
 云云。惟此魂阁。创自 祖宗。年年此日。苾芬灌将。俯仰今古。忠贯日星。礼贵与享。义取配庭。追感岁序。不胜悽怅。式荐薄仪。用伸微诚。
  西庑
 云云。惟此魂阁。创自 祖宗。年年今日。苾芬灌将。君臣一体。而祭祀同。礼贵与享。义取配庭。追感岁序。不胜悽怅。式荐薄仪。用伸微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