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拭疣集卷之二
拭疣集卷之二 第 x 页
拭疣集卷之二
 记类
  
拭疣集卷之二 第 75H 页
民和楼记
吾儒申君子吴以选监文义县。余曰。今之士大夫。出而为州县之守。不开治道路。以俚行旅之口。则必大起楼台亭榭。以要誉于宾客。殊不知役民重事也。南门兴废。似为微末。特书曰新作。则人谨民之意可见矣。楼可无矣。而民不可无。台可低矣。而民不可劳。流金烁玉。炎景炽矣。挥吾扇亦可以凉。而必为之增旧址扩新基。务为崇侈。使吾民之财已渴。而吾民之力已困者。亦独何心哉。申君其知此。而不为于此矣。既近。申君走书来。则君治县适五年于玆矣。乃曰。今者。临大路作一楼。名以民和。不过仍旧贯而巳。倘公录其始末。为记以述其义。则为赐大矣。余又驳之。以为申君作宰。岂变平昔所为者乎。何余之能料前。而不能料后也耶。申君。儒者也。读圣贤之书。明圣贤之旨。先后本末。为治之序。讲之熟矣。申君之于文义。武城之子游也。文义之于申君。子游之武城也。故其治文。欲以试割鸡尔。盖安民然后可以富民。富民然后可以化民。故其兴利除害。锄彊扶弱者。安民之道也。敦本抑末。轻徭薄赋者。安民之业也。老老长长。兴孝兴弟者。化民之方。于是乎立矣。生民不安。则富无所施。民财不富。则化何以兴。故安之富之。又能化之
拭疣集卷之二 第 75L 页
使其兴孝弟而乐忠信。则不禁而止吾禁。不令而从吾令。不事耳。有事则民争趋之。书曰。惟动。丕应徯志。此之谓也。 如此则楼之。可也。台之。可也。亭榭之。亦可也。申君早作而夜寐。勤力而殚虑。凡民之事。知无不为。岁且连稔。夫有馀粟。女有馀布。民既熟化而悦服。则一楼之兴。盖乐民之乐。而民亦乐其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反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方今 上有熙文之君。则其承流宣化。以尽其职者。有如申君。得有以播民和。以彰斯楼之名。不亦宜乎。余故曰。申君之作楼。非所谓治道路起楼台。以要誉于宾客之比也。若夫燕山在北。朝晖夕阳之变态。荆水在南。春渔秋钓之可赏。则陟降斯楼者。必不待烦吾记而逢原矣。玆不及云。
福泉寺记
山之灵。不在于高大。有㝫篮巨刹。擅形胜于其中则灵。寺之名。不由于崇丽。有高流宿德。隆道誉于其间则名。至若有稀今罕古之伟迹。旷世难逢之奇会。则向所谓㝫篮巨刹之擅胜。高流宿德之广誉。曾不足为喻。而其所以流于后世者。为益无穷矣。俗离山雄跨忠清庆尚两道之境。浮屠氏多屋于其间。福泉寺正在山之中。岁庚午。 世宗大王不豫。移御孝宁之第。 文宗及我 主上殿下侍
拭疣集卷之二 第 76H 页
侧。医药祷祀。尚未得效。于是。招集净侣。至诚精勤。果获灵应。 圣躬乃安。诸宗室争出金帛。乃成阿弥陁,观音,大势至三像。慧觉尊者眉公。来相是寺。允为胜地。乃撤旧以新之。层楼杰阁。飞耸山谷。遂邀安三像于此。初 世宗大王闻尊者名。自山 召至。赐坐从容。谈辨迅利。义理精畅。奏对称 旨。自是。宠遇日隆。 文宗赐号慧觉尊者禅教都揔。俾领袖于缁门。及我 圣上。自在潜邸。相与知音之至。及 即位。恩顾弥至。以玆寺为为 世宗所成佛像所在。而尊者又 先王所眷遇。天顺八年春二月。巡狩于忠清。 大驾到清州留二日。踰皮岭道怀仁。本月二十七日庚戌。 驻跸于报恩之屏风松。越翼日辛亥。留大军于山下。 命狮子卫控弦卫,壮勇队,司仆及孝宁大君臣补,临瀛大君臣璆,永膺大君臣琰,永顺君臣溥,永川卿臣定,龟城君臣浚,银川副正臣彻,领议政府事臣申叔舟,云城府院君臣朴从愚,河城尉臣郑显祖,仁山君臣洪允成,文城君臣柳洙,行上护军臣李允孙,兵曹判书臣尹子云,工曹判书臣金守温,户曹判书臣金国光,行上护军臣任元浚,兵曹参判臣宋文琳,都承旨臣卢思慎,右承旨臣李坡,右副承旨臣申㴐,佥知中枢府事臣尹钦,忠清道观察使臣辛永孙等 扈驾。 上与中宫殿下王世子。幸是寺。日正午。 上御衮龙袍。诣佛前献香。且 命是日
拭疣集卷之二 第 76L 页
为起始。定三十三员为上堂。四事咸备。大设法会。约三日而罢。 传旨于户曹。给田二百结米三百石。又令刑曹属藏获三十口。俾为常住芗火之资。遂 洒宸翰。诞成十行。奎章璧藻。辉映天地。以留镇于山门。尊者臣信眉禅德臣斯智,大禅师臣学悦,学祖等。顿首称谢。愿托文臣记于是寺。乃 命臣守温笔之。臣伏惟。自古帝王之治天下国家也。莫不崇仁义以臻治道之美。亦莫不本清净以澄出治之原。昔黄帝之访具茨。唐尧之接务光。稽诸典谟帝王之治之学。可见。况佛氏为三教之尊。万德之主乎。故历代帝王。或崇或信。非徒苟焉而已也。惟我 主上殿下。圣德神功。卓冠百王。仁文义武。格于上下。 即位以来。中外乂安。风雨顺时。以致自有东方未有之大平。尚虑吏治之或未戢。民生之或未裕。巡临外服。省其耕敛。亦东方未有之盛举也。虽万机踏臻。潜神大乘。尊礼三宝。屈至尊迎耆德。咨问奥义。求决心要。其所以澄心原。以浚出治之本者。虽具茨之访。务光之接。何以加之哉。呜呼至哉。盖以有此寺故。四方之人。皆知报恩之有俗离山。以有尊者故。四方之人。地无远近。人无缁素。皆知有此寺。岂非以人轻寺轻人重寺重而山亦为之重欤。况我 圣上。至道是崇。宿德是咨。亲举玉趾。照临山谷。风云为之动色。洞壑为之争辉。昭回乎日月。拥卫乎天龙。实此山此寺千百载
拭疣集卷之二 第 77H 页
稀有之盛事也。旷世难逢之奇会也。呜呼。自有天地。不知其几千万年。而乃有此寺。自有此寺。不知其几千百年。而乃有今日。其休声伟迹。当与天地相蔽。亿万年无疆之胜庆也。岂此山此寺所可得而拟其长短哉。南有马岘。侧石布道。山中古老相传。昔丽祖尝幸于此。故为治御路如此。又未知功德之盛。治学之美。班我 圣朝与否矣。并论之。同以为山中之乘云。是年春二月有日。奉 教谨记。
舍利灵应记
上之三十有一年秋七月十九日癸卯。 传旨于议政府曰。 太宗尝建佛堂于 文昭殿之侧。所以追冥福于 列圣者也。文昭殿今既徙建。而佛堂未营。于恐坠 先王之愿。即 命议政府左参赞臣郑苯,中枢院使臣闵伸,判内侍府事臣崔湿,司直臣权欢,副司直臣边大海,行直长臣李命敏。经度之。安平大君臣瑢领之。又 命内侍府谒者臣李春,护军臣安坚,行司勇臣李扬美,臣张吉生,行司炮局丞臣黄思义。掌丹雘之事。锦城大君臣瑜,义昌君臣玒领之。瑢等卜地于宫城之北。始于七月二十八日壬子。毕于冬十一月二十日壬寅。总二十六间。凡百制度。极一时之盛。初。 太祖康献大王。以黄金铸三身如来。未就而 宾天。至是。上命行佥内侍府事臣韩洪,同判内侍府事臣田畇,坚,行司直臣金南洽,行副司直臣姜升,左副承
拭疣集卷之二 第 77L 页
直臣崔浥,行内侍府谒者臣金洁。率巧冶。踵成遗制。兼造药师,弥陁及菩萨,罗汉像。瑢,临瀛大君臣璆领之。 命大慈庵住持臣信眉及臣守温。撰三佛礼忏文。又 亲制新声仰鸿慈之曲,发大愿之曲,隆善道之曲,妙因缘之曲,布法云之曲,演甘露之曲,依定慧之曲。其乐章则有九。曰归三宝。曰赞法身。曰赞报身。曰赞化身。曰赞药师。曰赞弥陁。曰赞三乘。曰赞八部。曰希冥资。 命行上护军臣朴堧,行右副承直臣林童,典乐臣金允山,臣黄贵存行内侍府给事臣安忠彦。率伶人肄焉。首阳大君奉新谱领之。执乐器者四十五人。执竹竽者二人。歌者十人。童子执花而舞者十人。一执青莲花。一执黄莲花。一执红莲花。一执白莲花。一执黄牧丹。一执白牧丹。一执黄芍药。一执红芍药。一执白芍药。乃于十一月二十八日庚戌。 阙内始斋戒。十二月初二日甲寅。百官禁刑戮屠杀。是曰信眉及判禅宗事臣垣珠等五十一比丘。会于新寺。 命瑢往会。与苯,伸,堧,判内侍府事臣岩自治,湿,行左承直臣安璐,洪,行同判内侍府事臣印平,都承旨臣李思哲,行同知内侍府事臣李贵畇,少尹臣郑孝康,童行内侍府谒者臣李芸,欢,浥,大海命敏,注书臣成任及臣守温等。布置诸务。三日乙卯晓。首阳大君。率洪,孝康,坚,南洽,童,浥及臣守温。迎佛于阙。 上命孝宁大君臣补,璆,瑜,永膺大君臣琰,光
拭疣集卷之二 第 78H 页
德大夫臣安孟聃。侍佛而往。佛像自交泰殿由园中。出玄武门向寺。童与允山,贵存。率伶。望人立玄武门外。佛奏新乐先导。瑢与比丘等及苯,伸,堧,湿,思哲,畇,欢,大海,命敏,任等。以香火幢幡。吹法螺击法鼓。大作梵呗。迎于寺后岭上。亲近侍行众皆感泣。都人士女。奔波瞻望。稽首礼拜。乃妥佛像于新殿。四日丙辰。 命首阳大君行香。大君诣阙。奉香而来。五日丁巳。三点眼已。六日戊午。设法筵以落成。是夕。召瑢,琰命之曰。汝等奉衮龙袍二件,沈水香一封。往献世尊。且谓信眉及一会大众曰。予之孝诚。岂敢自谓能格于佛鉴耶。然冀凭众力。获睹感应。则不亦满足于荐往之心乎。欲求舍利。才于今日。更须何时。可于今夜。精勤垦乞。于是。大众顿首感泣。即出更衣灌洗。竞发虔诚。相与约言。今者。圣上以追远罔极之情。发大誓愿。创建福田。思与臣民。爰及幽显。共崇胜业。以结善因。实与菩萨弘愿。同符无异。世尊慈悲。应物即现。如月印江。如谷答响。以本愿力。亘求度脱之几。现大神通。拔济群生。苟有致诚。无微不照。今日 圣上至诚恳恻于世尊。求见真身。世尊之应不应。有何疑也。只恐吾等致诚之未至耳。我等若不得舍利。则将为三界罪人。生受殃祸。死堕地狱。永无出期矣。何颜复见世间人乎。我等应当以死为限。期于必得。即聚所在大众。无贵贱共入佛前。凡二百六十一人。然臂
拭疣集卷之二 第 78L 页
忏悔。于是。瑢与信眉奠袍讫。首阳大君更肃恭焚香。以告所事。梵呗一声。唱南无释迦牟尼佛。即时舍利塔间。白气横亘。缁素齐和。踊跃后先。精勤苦祷。铮鼓转急。众志益励。初场之始。莫不气塞。或有仆于床上者。或有开口未闭者。或有倚委他人者。自二更一点至三点。作二场已。如是之间。中外四众。皆言殿上放光。指仰观赏。至心膜拜。异香弥布。内外咸闻。遂进见舍利塔前袱。舍利巳权身二粒。挺烛以映。匀圆莹彻。光曜逸发。一会大众。且拜且泣。生希有心。叹未曾有。赞言我等得见毗卢遮那无上世尊。旷劫积业。皆悉消灭。我佛如来怜悯一切。故现斯瑞。专是 圣上至诚所感。稽首礼拜。深心仰对。即闻于上。 上遣浥奉衮龙段二匹䌽帛二匹。献设利罗。即以香花音乐。种种供具。恭敬供养。欢喜之庆。何能尽述。神光昭映。罔间遐迩。普佛世界。同一庆幸。封殿以退。至翼明又得二枚。合四枚矣。 上又遣浥奉衮龙段二匹䌽帛二匹。香花音乐。种种妙供。至诚供养。并以绡布。施诸大众。一切大会。同发愿言。我等今日。蒙我 上德。得参华藏之会。亲供世尊。其与阿难迦叶。何以异乎。共愿此场之人。永世劫劫。同行不离。达觉迷显济沈。同入如来正遍如海。于是證分身舍利及十方诸佛菩萨。缘觉声闻。天龙八部。缁素相向。为同行拜。恭惟我 主上殿下。善继善述。措世雍熙。跻民仁寿。
拭疣集卷之二 第 79H 页
礼备乐作。升于大猷。以致东方所无之大平矣。而孝思罔极。追远无已。霜露之感愈深。羹墙之慕益切。凡所以推隆三宝。奉先资祐。无所不用其极。故致玆瑞贶。若是其盛。臣伏睹自肇役以来。日督三千馀夫。无有一人触于石木损一毛者。亦无一人感冒者。至佛像之将安寺也。先期三日。云晦雾黑。愆阳蒸郁。及其日晨前夜半。大风忽作。天宇廓清。冱寒之气。如截如割。佛像登路。风犹觱发。将至寺后之岭。寂然风止。日光冲融。建场凡七日之间。阳和之气。布满六合。蜂蝶草虫。飞游场内。此即世尊之在忉利天,欢喜园中。为母说法之日。诸妙花果。非时敷熟之祥也。及其罢会。溧冽其寒。大雪层积。感应之相现著如此。又乞舍利之事。决于 宸东。外人无由得知。然瑢琰之奉 命。未出阙也。寺中喧言。安平,永膺。将奉香弊之函。为乞舍利而来也。及舍利初现二枚之夕。喧言分身四枚至。翼明。果得四枚。神矣哉。如是灵奇。言之非一。皆由我 圣上至德无间。道合大雄。孝诚之感。彰彰赫赫。至于此极。实古今超越之胜缘。而我 国家亿万世无疆之休也。夫寂灭场中。固莫能测。解脱境界。本不思议。岂臣赞叹所能及者。然而臣等属玆奇遇。不胜抃庆。叨弄劣毫谨如右。仍继之以诗。将以垂后世。冀对扬之万一。其诗曰。
天启东方。肇我隆运。 圣作神承。如尧如舜。我 
拭疣集卷之二 第 79L 页
王诞兴。德兼三五。凡厥猷为。动必迈古。道洽政治。礼备乐作。民乐大平。时升妥帖。吁嗟 列圣。永秘仙扃。感兴霜露。哀慕于情。爰发神断。载营佛刹。跋翼高标。映于深谷。乃启道场。揭扬圣谛。法筵清净。高流济济。鼓乐弦歌。奏微妙音。其音和雅。悦可众心。伟设利罗。有赫其灵。岂其有他。王心之诚。佛身无碍。与虚空同。十方横遍。三际竖穷。叩之即响。如谷之声。人曰此应。维佛之精。我曰不然。吾 王德馨。乌呼德馨。有此耿光。万有千劫。永播无疆。
观风楼记
岭之南。雄藩钜牧。雾列而鼎峙。至于大都护之号。则唯永嘉府之是称。而他郡不与者。何也。前朝恭悯王。避寇南幸。驻跸是邑。命将出师。克复京都。乘舆返正。以其吁谟定命于此。而能复安大东。故赐号安东。升大都护。以为岭南诸邑之冠。自是。府之著姓大族。蜚英中外。位之将相者。代不乏人。则其人物土产之盛。又非他邑之可比矣。客舍之东。旧有楼五楹。名曰德民。岁辛卯。燎人失火。一夕而黔。越明年癸巳。鸡林君孙公昭以牧使。一善金君成庆以通判。共莅府事。孙公下车未久。弊祛利兴。民和岁熟。召府之父老曰。下邑小县。尚有楼。以登王人。尔府之大而独无哉。于是。乡有寿俊。闻而交谒。杂然以请。孙公曰。无以子烦。自守令之苛于法令而繁于赋敛。齐民逃寄于山林。以缁其服者众。尔
拭疣集卷之二 第 80H 页
府之内。必有髡而能陶埴。能攻木。能执绳墨。以度长短者。以名来。翼日。陶者木者。度长短者。数十人进。孙公序其技能。而分任其事。众工齐奋。人各竞心。伐木而民不知。输材而民不知。搏土而埏埴。筑块而陶瓦。民皆不知。乃改卜客舍大门外。起楼五楹。曾不数月。杰阁翚飞。屹然以立。及其告讫。孙公饮众工人。以落其成。而适监司相国金公永濡入府。乃陟斯楼。顾瞻徘佪。一府之形胜。在于左右。谓孙公曰。楼则成矣。名又袭回禄馀乎。孙公曰。府之无楼。府人闷之。今楼成而大宾戾止。请易以观风。以彰今日相公之美政。何如。公曰。以余之故而名观风。似若嫌于指美于己。然实通号也。何害。遂以观风。署其额。夫楼台亭榭。固无关于治道。然其兴废也。则有可废而不可兴。有可兴而不可废。而吏政之得失。又可以观于此。府因平地为邑。又环以子城。其所谓官廨舍宇。皆卑隘堙郁。当其暑月。虽牧通判。亦无爽处。其或天地为炉。火日烧空。王人之鞅掌者。四牡騑而原隰广。驿舍荒而棠茇弊。间关乎道途之远。出入于河山之险。白汗翻浆。黄尘满袂。身又疲而气又困。于是。舍马登楼。披襟当槛。清风飒然。飘飘若羽举于霄汉之上。可以涤烦苦。可以畅精神。诗云。谁能执热。逝不以濯。此之谓也。是岂可以楼台亭榭。不关于治道而可无于州郡乎。况以孙公游手是役。而民不知。煨烬是兴。而不
拭疣集卷之二 第 80L 页
创新者乎。守令得人。则庶民安而享礼乐无为之化。监司得人。则黜陟公而绝守令横滥之弊。乃何无愁叹之美。仅现于文景之世。狱讼息。颂声作。不复见西周之盛乎。此无他。非独守令之不畏法。而监司亦未得人也。今公以府人。为时名卿。出按是道。律贪以岩。故吏畏于法。而无渎货之人。赋征以宽。故民得安业。而无转徙之苦。剖决明。而囹圄鲜滞囚。驺从简。故传舍有肥马。凡便民之政。旌别之方。靡所不举。岭南七十馀州。皆席于安居乐业之中。异日公还朝。为公为卿。而斯楼突兀留于大府。当与甘棠如召公遗爱之地欤。仆四世祖判三司孙公洪亮。以正一品退居是府。恭悯王赐几杖以宠之。则仆亦府人也。故乐道公之贤。而因以观风者之俪美于金公。而亦幸挂名于斯楼也。
戒溢亭记
水于五行。其体最微。而其性无定。坳而渟之。则为池为沼。决而行之。则为溪为涧。夫行水之动也。则有周流无滞之义。故智者于是乎有所乐。止水之静也。则有盈虚减满之道。故君子于是乎有所鉴。吾壮元延城府院君李公园中有亭。亭下有池。同年乖崖子造焉。则引而觞之于其上曰。吾池之水。方塘数丈。积波数尺。其小无匹。然且寓其情兴。绕水徘佪。尝沟其下流。障之以石。水满则开之。水减则障之。不满不减。常使水平。以为玩。他日。亲朋萃
拭疣集卷之二 第 81H 页
止。与坐而弹棋。置酒饮欢。石乎忘其开。水乎忽其满。则须臾之间。莎沈岸没。漫淫于几席。而宾主为之忙忙。因思世之或门阀之融赫。或禄位之崇高。或道艺之赡敏。或钱财之富厚。有他人所未有。而恃其封己。则鲜有不盈而满满而骄者。是岂非吾池之溢而可以为戒之大者乎。且人之或兼其有而不得不骄。犹吾池之塞其已流者不得不溢。吾故曰。人无于人。当于水鉴也。昔者。赤之适齐。乘肥衣轻。士之溢也。管仲相桓。三归反玷。大夫之溢也。问鼎大小。楚子之僣也。而非诸侯之溢乎。穷兵黩武。秦皇汉武之好大也。而非天子之溢乎。是则其所当戒。宜无大于溢。故吾夫子之拳拳以高而不危。满而不溢。为先王至德要道之本。而语于曾子也。且吾荫吾亭而且临之。得于水性悉矣。其或[风和景明。波恬绿静。天光云影。昭回照映。]则是水之平而性之清也。其或街童巷子寻春。戕花贼柳。狂块悖石。杂然而投。则泥汨浊起。鱼惊鳖缩。龟黾皆遁。虽芙蕖蒲苇之生乎四渚。茎倾叶败。亦且殃及。何暇澄涵万类而得其本然乎。故水平则体静。体静则性清。性清则众物来照。比之于心。喜怒哀乐之未发。无所偏倚。天下之理。皆由此出。天下之大本也。若其泥汨之浊。则陷于人欲之累也。虽然。水之清浊。人所易见。而水之满溢。人所易忽。欲清心以得本体之明。非嗜学之士。不能。小不谨则骄溢
拭疣集卷之二 第 81L 页
自至。乃人人之所当戒。此吾之不此之取。而取函波。戒溢名吾亭也。子其演其义。乖崖子曰。壮元以三科壮元。文章勋业。蔚为一代之名卿。而位极人臣。宜其自视坎然而深戒于溢德也。夫流水之不舍昼夜。固可以为智者之所乐。而止水之盈虚消息。又可以为反省之功。若其清浊之分。亦吾心理欲之辨。宜乎壮元之善观于水而取比之切也。虽然。今壮元所说。水之泽者也。几天下之物。莫不先静而后动者也。夫水汇而为七泽五湖。然后沛然流而为江淮河海。以达于溟渤而为大瀛海。则吞吐日月。出没鲸鲵。大旱焦土而不为减。大浸稽天而不为溢。无池沼之可渟。无溪涧之可行。则虽欲求夫盈虚之道。顾安所取。而彼一石之开障。而辄为之减满。特水之小者也。恶足为大方道乎。壮元莞尔而笑曰。吾与子言者。吾池之水也。若其瀛海之说。请俟异日更理之。乖崖子遂笔之。为戒溢亭记。
琴轩记
夫先王所以垂世立教者。灿然备具。而其宏纲大节。则不过曰礼乐而已矣。然礼之为之。自二戴之外。无虑数千馀家。而于沿革度数之变。殆无馀论矣。至于乐。其传盖寡。礼乐二者。相为本末而体用。不可偏废也。何后世之言礼乐者。独于礼之详而乐之缺如此乎。盖乐者。声音而已矣。而清浊高下
拭疣集卷之二 第 82H 页
之谓也。是其体乎性情而为之者也。清浊高下之疾徐。岂言语文字之可载。而性情之发之妙。则又有如风之捕。如雷之追。虽使游,夏命文。班,马操觚。亦不若之矣。盖其人亡。则性情之道。亦随而亡。而无怪乎古乐之不传于今也。夫乐之声。莫尚乎丝。而丝之声。又莫尚乎琴。琴诚乐之者也。余于他艺。一不假矣。而窃于琴。乐之有年矣。朅来京师。得与金君子固为友。金君则能琴者也。一日过其家。君命酒有间。乃冁然笑曰。小子今为先生之痒。一枝之矣。于是。御银甲促珠徽。为鼓宫声之数引。[油油乎若春云之敷空。浩浩乎若薰风之拂野。忽然变之。扬而激之。则如迅霆骤雨。震荡乎山岳。惊涛巨浪。蹴涌乎天地。]盖使人辟易而毛竖也。然后皦如绎如。以至于一成。则又如[风恬而波定。天开而日曜。]其忧深思远。则舜与文王孔子之遗音。而[淳古淡泊之旨。盖在于唐虞三代之天矣。]噫。琴之道一至此乎。盖子固之不数数于故法之拘。得之心。应之手者也。若夫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则又本之吾心性情之正。故其形于声音之谱者如此。初岂有其法之传于谁某哉。其亦在乎自得而已矣。呜呼。礼乐。一致也。礼本于敬。乐本于和。惟和与敬。即此心之谓也。礼之不可不本于敬。犹乐之不可不本于和也。自尧舜而来。大而朝廷君臣之际。小而夫妇居室之间。何尝一日而去礼乐哉。非不曰周旋
拭疣集卷之二 第 82L 页
拜俯。吾有文矣。然二帝三王礼乐致治之盛。终不复见。则岂非发于威仪度数之末者易为礼。而本于精神心术之微者难为乐乎。宜乎礼盛其传。而乐传之寡也。吾于子固氏。深有感也。余之椎鄙而得以司成均之艺。古者。司徒掌教胄子。即典乐之职也。于礼乐之污隆。吾岂漠然哉。因釐吾说而录之以为子固之轩记云。
友莲堂记
夫寓物以为友。古未之有。而至秦皇爵大夫于松。子猷目此君于竹。而植物始有人之之意。既已人则从而寓其友之之义者。岂为诬哉。天官卿郑公。于燕寝之傍。起楼五楹。辟其东垣。以为除地。凡春敷夏荣。霜秀雪傲之卉。与夫嵚岑磊砢。形峭而质怪者。莫不周莳而列置。凿池其下。种以芙蕖。红粹翠盖。掩映照耀。朝退则公必楼焉于其间。虽以奇柯异艳。媚公之众。而尤笃于莲之爱。遂以友莲而名其堂。间求记于乖崖子。乖崖子方治易。因以察于俯仰者而质之曰。天壤之旷。物类之繁。凡声色貌象而盈于两间者。其品固不同矣。而此理之流动者。又无不各赋焉。今夫指山而问焉曰。理在山乎。曰。在山。山有松柏椿桂之属。皆举之矣。指水而问焉曰。理在水乎。曰。在水。水有菱芡蒲苇之属。皆举之矣。然则物有大小。理无大小。物有动植。理无动植。盖万物虽多。同出于一大极。庶品虽殊。各具
拭疣集卷之二 第 83H 页
于一大极。己之理不异于人。而人之理。即已之理也。人之理不异于物。而物之理。即人之理也。若必以圆顶方足而谓之吾人。阳敷阴敛而谓之彼物。则是自生畦町。而非君子体道之弘也。盖理之所在。即吾之所友。又安有动植物我之间哉。至若薰风始至。菡萏初开。赪姿浩态。嫣然醮水。亭亭净植。濯濯涂土。近而不狎。远而可观。清水芙蕖之想。泥而不滓之喻。顾眄之间。默契于心。不言不笑。其意已呈。则虽无几席樽俎之欢。揖让酬酢之侑。而此理呈露。已无遗矣。况其餐挹剩馥。又可以馨吾德而闰于身。则莲之为物而资于公者深矣。岂夫子所谓益者之三欤。余故曰。楼而曰堂。公之谦德也。莲而曰友。公之达道也。或曰。子纪公堂则可矣。莲微物而赋其理。言入于太极无极之先。无奈费于辞而过于径廷者乎。余应之曰。昔濂溪周夫子。卓然自立。续洙泗不传之绪。尝作大极图。以贻二程。而爱莲有说。以寄其意。公。河东府院君令胤也。河东公。以文章道德。领袖一世。而喜谈于羲文之奥。以牖后学。则公学问之高。造理之明。其师友渊深。有自来矣。而莲之纳交。有同于茂叔。故余将舍亵爱而执敬友之义。介公而求正于上大人之函丈。幸而有得于吟风弄月之馀。则退而与公讲论。以辅公之仁矣。何为其不可也。
妙寂寺重创记
拭疣集卷之二 第 83L 页
八谷山在杨州治之南。西距兴仁门仅五十馀里。山中有寺。名曰妙寂。八谷水合于寺前。而下有瀑布三层。相传观音浴濯之处。足迹宛然。普照大古两国师奇览所在。常住锡。不幸猎火所燹。寺随以毁。而山亦为讲武场矣。正统戊辰春。余以兵曹正郎。陪 驾驱禽于妙寂北峰。俯视一寺基。榛莽郁焉。狐兔窟焉。其后闻慎嫔金氏为 世宗大王。出钱谷付道人觉宽欲重创。宽立法堂僧堂。事未即绪而宽死。又闻密城君以母慎嫔未究之愿也。又得宥法主者。以为化主。往往于城中。见宥劝缘。而未知果能集事与否也。后六七年。宥拆书曰。妙寂寺成。今欲设会。愿公一荣山门。至则巍然杰阁。照耀山谷矣。宥之言曰。寺则成矣。苟无碑记。后之人何知施主功德。与贫道创造之勤乎。自妙寂山为讲武场。不得伐斧柯。况斫以辟寺乎。幸 世祖朝。许复旧基。于是。密城君。俾觉宽主缘化之务。宽粗立数梗。贫道暂款密城。强委以亡宽之任。宥不得已受材水金石之费。与敦善有志者。偕愿斥小以为大。申短以为长。贵者转而为贱。远者输而为近。间有乏缺。虽囊钵之储。亦无所惜。积六七载。而所就间阁如左。密城君则固寺之大檀越。而贫道不可不谓之化主也。佛殿三间前后退。东西上室。有把针。禅堂僧堂。皆如他寺。横立长廊其南。以鬳内外。钟阁二间。立于廊外。又建十二间于外南。名曰
拭疣集卷之二 第 84H 页
外行廊。中为沙门。亦如他寺。涂塈丹青楗椎什器。亦皆如他寺。观音殿层阁。则化主未毕而出去。以俟后来之续成。缭以周墙。以防虎豹之虞。经始于某年月日。告讫于某年月日。此其大略也。宥之言如此。余因思世之有钱巨万者。欲有所为。则宜无有不就。而有能有不能者。何也。其人之才。有短有长也。若夫财非其有而因人之财。力非其力而籍人之力。无尺寸之资。以子然立于世。而能成人之所不能成。非其才之出于人。智虑之兼于众者。乌能如是哉。迹宥之所为。一个山水之徒耳。茕茕瓶锡之伍耳。其所成就。则虽财累钜万者。有所不能。而宥能之。昔荆公以为彼之徒。得才如彼之盛。而吾圣人之门。则寂乎其无有。今宥年六十馀。头发种种矣。纵使衣冠之。安所用哉。余既嘉妙寂结构功绩之允成。而惜宥年暮而无用。遂为记云。
桧庵寺重创记
迦文氏之王索诃也。发慈悲清净之政。以淑人天。及其化缘既周。则以正法眼藏。付于摩诃迦叶。以大法隆兴。属诸国王大臣。岂不以出世之道。非处世之人。无以传。法王之教。非人王之重。无以行乎佛佛出世。皆此道也。我 国山川之胜。名于天下。而佛庐之处于其间者。又不知其几百十。至于极仁祠制度之备。而具法王行化之体。则未有如桧庵者也。昔天历间。西天薄伽纳提尊者。见此寺之
拭疣集卷之二 第 84L 页
基。以为酷似西天阿兰陁寺。且曰。迦叶佛时。已为大道场。于是。执绳量地。以定其位。时得劫前础砌。当时暂庇屋宇。以识其丛而已。有玄陵王师普济尊者。受指空三山两水之记。遂来居此。乃欲大创。分授栋梁。奔走募缘。功未及半。而王师亦逝矣。其徒伦绝涧等。念王师未究之志。踵其遗矩。以毕其绩。牧隐文靖公记之曰。普光殿五间面南。殿之后设法殿五间。又其后舍利殿一间。又其后正厅三间。西方丈之西。大藏殿三间。由普光殿东西。分左右。诸殿角起。众寮参差。钟楼沙门。厨库之所。宾客之位。秩乎有序。栋宇连亘。廊腰蔓回。高低冥迷。不知东西。凡为屋二百六十二间。自是之后。干善之士。世不乏人。然或始佛殿而未及于僧寮。或补钟楼而不逮于客室。治东而西已倾。更南而北又堕。盖寺大故功钜。功钜故人不能遍构而尽缉。遂使一国大丛林。几为旷宇。成化壬辰春。我 太王太妃殿下。传懿旨于河城府院君臣郑显祖。若曰。予一妇人。承祖父馀休。佐我 世祖大王。诞毓圣子神孙。是虽皇天眷佑东方。亦未必非夙世植德。本于佛乘也。自古。慈母欲保于其孙。忠臣欲寿于其君。莫不惟三宝是归。桧庵。东国大伽篮也。三和尚相继开山。三山两水之记。肇于指空。实寿君福国之地也。颇闻筑基不固。殿舍阶砌。积以杂石。故创造未久而屋已老。今欲间阁制度。罔改于旧。庭除
拭疣集卷之二 第 85H 页
所履。悉易熟石。计其功课倍于初创。卿亦必有种善之因。得尚公主。卿其戮力俾遂于弘愿。显祖对曰。世皆言重修之绩。难于肇兴。财谷虽多。苟不得人。罔以有成。今正阳住持处安。勤敏通达。干事之才。鲜有及者。 懿旨允可。遂以安移住桧庵。财谷所费。内需司专掌。随乏随给。以济其用。府院君亦倾其私畜。以供其缺。安奏募僧俗自愿。计功以偿。日役万有指。不督自劝。始于其年月日。阅几十有三朔而告讫。殿舍间阁。无所更改。栏墙广侠。无所增损。而房栊门闼。益为之洞豁。涂塈丹雘。益为之绚焕。百馀年颓败之旧寺。一朝变为重新之宝刹。以某年月日。 太王太妃殿下。命府院君同内需司专掌。大设法会以落成。翌年月日。住持安又设弟二会落之。府院君曰。虽非 上命。亦 太王太妃之大功德所在。幸笔其事。以示后世。余惟佛兴于天竺。设无上道。开觉人天。及汉明帝。其教始及震但。而播于天下。自昔。圣帝明王未尝辟之以兴。吾圣人之至治。亦未尝不奉之以归依。出世之大教。岂不以其道所谓五戒十善。有可以阴翊王化。而寿君福国之说。有可以扶树人之大伦乎。惟我太王太妃殿下。天纵圣德。卓冠千百。事我 世祖。克定大难。措国家泰山之安。置生民衽席之上。鸿猷伟烈。自有东方未有之 圣后也。今我 主上殿下。春秋鼎盛。圣德方新。金枝玉叶。益茂益昌。然
拭疣集卷之二 第 85L 页
我 太王太妃祝釐之诚。 圣历之长。则必欲如天地之无疆矣。本支之庆。则必欲如螽斯之益繁矣。受天百禄。于万斯年之念。曷尝斯须替哉。以桧庵我 国佛法之所会。而重新桧庵。则其弘扬三宝。以尊释氏。以培养 国家之福禄者。不外于此。此我 太王太妃殿下之意也。若夫 太王太妃所以为 世祖大王超生极乐。见佛闻法。 祖宗列位同成正觉。与夫法界含灵。饶益无边之意。则大菩萨四无量之誓愿如此。吁其盛哉。
悦云亭记
亭何在乎。在乎伊川。亭何景乎。在乎白云。乖崖子停骖于县。旬有五日。及夫酷爱于云。则朝而凌晨。暮而为昏。常在斯亭之上。于是。云虽无心。而其卷舒也若有媚于人者。夜则冥濛于溪壑之间。暨东方始明。则云亦辟而为散。乍离乍合。或东或西。拖[而为长。则疋练横于山腹。突而为高。则巍冠戴于山顶。]少焉日出东峰。祥光杲杲。炳然而明。黯然而阴。倏忽之顷。气像千万。以为山泽之吹嘘欤。则即人之呼吸也。安有出入之气乎。以为鬼神之变化欤。则即人之运动也。安有形影之迹乎。乖崖子悦而乐之。换古诗一字曰。亭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难与俗人言。既以谂县监李君。仍以悦云二字。文亭之额。夫县在高山巨水之间。云为斯亭之所对固矣。然晴亦如是。雨亦如是。朝横暮
拭疣集卷之二 第 86H 页
羃。无一日之无云。使山皆有云。则一县皆云矣。讯之父老。曰。亭之南山。旧有蛰龙之湫。今为樵牧所踏而夷矣。则非龙云也。又曰。官舍之北。高峰崭然突出。即县望也。山灵故山常含云。则县之四方。皆必有云。而独亭之常起。何也。是亦不然。不曰溪云乎。大山之云。触石而生。肤寸而起。其兴也无所自。其散也无所归。浮游大虚间耳。何兴散之可言哉。旁有童子问曰。云果无所生乎。余对曰。生于生处。童子曰。何谓也。即伊川所谓起于起处也。何有于亭乎。因书为悦云亭记。
登俊试题名记
上即位之十一年丙戌秋七月二十三日。 御康宁殿。相臣将臣。文恬武嬉。 朝廷之上。文物郁郁河东府院君臣郑麟趾,蓬原府院君臣郑昌孙,绫城府院君臣具致宽,上党府院君臣韩明浍,仁山府院君臣洪允成,判中枢府事臣金守温等入侍。上教若曰。卿等或以文进。或以武举。位至将相。官盛则骄生。禄厚则逸至。既骄且逸。安得不荒其业。今欲设一大科。名曰登俊。以试卿等文武之才。入格者优加旌赏。臣等惶恐辞谢。明日。 上御思政殿。令宗亲宰相二品以上皆入,出御制策题一通。各制对策。翌日,代读官河东府院君臣郑麟趾,蓬原府院君臣郑昌孙。仁山府院君臣洪允成。取判中枢府事金守温等十二人以启。 上喜曰。拔英
拭疣集卷之二 第 86L 页
似泛。登俊则抡选极精。命吏兵曹文武榜。各加一资。 御勤政殿放榜。 赐恩荣宴于议政府。押宴官臣郑麟趾,郑昌孙,高灵府院君臣申叔舟,上党府院君臣韩明浍。领议政府事臣具致宽,右议政臣朴元亨等。奉宣酝而至。旧制。政丞坐北壁。是日。上命押宴官政丞,曾经政丞。皆位东壁。登俊举人。皆坐西壁。所以宠异之也。壮元各 赐鞍马米十石。副壮元以下。皆 赐儿马。翌日。诣阙谢恩。 上问永顺君臣溥曰。外间称座主谓何。溥对曰。座主则曰恩门。举子曰则门生。 上曰。于亲策卿等。卿等入国家彀律。宜称予为恩殿。命永顺君等上笺。请进丰呈。为门生献寿之礼。两榜各进酒一壶,膳一盘。 两殿御康宁殿。二品以上皆入。 命工人奏五冠山曲。壮元以下。次次进寿爵。极欢而罢。明日献名簇。 上命赐画沙盏一事曰。卿等会同年。必举此盏。即与我同饮也。古人曰。外托君臣之义。内实父子之亲。今以将相为举子。于一人为恩门。许卿等以座主。门生献寿之礼。进爵 两殿。作斯文骨肉。于古外托内实之义。何如。臣等承 命。顿首辞谢。臣等退伏惟念。自古英雄豪杰之主。其德如天地。其明如日月。智虑渊弘。气像从容。君臣之义虽严。上下之情无间。今我 主上殿下。躬靖大乱。遂致大平。盛德隆功。卓越千古。以臣等为文武之才。乃 降屈至尊。谦光下烛。亲与臣等为座主
拭疣集卷之二 第 87H 页
门生之礼。所以激昂士气。发舒英华。文经武纬。建国家千万世治安之大计也。抑国家旧制。以布衣登礼围。谓之初试之人。更加抡选。谓之重试。今者。别为科目。此我 主上殿下选之又选。思得真才实用。以臻至治之隆。而顾臣等庸妄。何以副 圣上之隆委乎。此臣等所以思日赞赞。冀辅 圣德之万一云尔。是年九月上浣。谨记。
清远楼记
楼台亭榭之作于州郡。徒以观美是崇。而或不可以宣甄郁遥眺望。以慰主人之鞅掌则有之。不足为其邑之重轻。宁无之。以为其邑之仍旧也。余判冬官。尝以是建议于朝。 启移中外。族子朴君永亨。剖符于顺川。越二年。政平民乐。乃撤客舍南门。架楼五间。翼楹前后。仍门其下。以通出入。沼其左右。莳以芙蕖。而筑岛屿于其中。浮以鹅鸭。奇花异卉。列于南岸。功既告讫。君用五色真彩。垩塈粉雘。极其明丽。登览之胜。冠于一道。郡据平安之极东。崇山峻岭。经纬其间。而大川横流。唯营邑之处稍平旷。然官舍古制。卑鄙阨塞。别相之道途。鞍马之困急。欲开襟者。则必登斯楼也。然后山峰高下。列于远近。洪河陵阜。参差映带。樵牧之歌于道。农桑之布于野。加以荷香馥郁。来袭左右。可以发舒精神。开豁烦敲。自是东西宾客。莫不称顺楼之为新。而民之居顺者则曰。我不知也去年冬。朴君奉本
拭疣集卷之二 第 87L 页
道笺。来贺京师。谒余曰。侄赴邑。年幸荐稔。乃役佛而游手者。造官厅楼三间,稤库二十间,乡校东斋七间。南门楼则为王人之奉使命者。今已讫功。但无名与记。请命楼额。且衍其义。余曰。使君叔好事。闻君建楼。大诩以为诸人所不及。而誉君不暇矣。然一兴作。春秋必书。以民力之重也。今君构楼而吏民不知。楼成而宾客乐登。信乎爱民如子。达政治之本末。信乎君政之敏。君贤之卓卓也。遂取濂溪先生莲说之香远益清。以清远文其楼。先生续圣人之统于千百载之下者也。一修身谨行。一临民赋政。不法于圣人之道。则菑必逮夫身矣。因楼之莲而及于濂溪。因濂溪而又溯于春秋笔削之旨。此所谓言语之支离也。虽然。顺邻于野人之地。世平则习孝悌忠信之行。时危而彀甲胄干戈之属。边尘以清。远人以服者。又顺守吏顺民之所当知。则清远又不独楼莲之意而已也。
道成庵记
覆鼎山东有大洞。名曰牛耳。巨石当道。人不易行。而溪流暴激潺湲而下。延昌尉安公孟聃外家许氏之田庄。在其下。天顺己卯。安公丁许氏忧。步陟洞南谷口冈峦起伏。风气不凡。徘徊顾瞻。欲构精舍。间以是咨于贞懿公主。曰。吾亦惟之。驸马言之是也。乃命相地卜龟。乃辟址得古壁一双。面有圣殿二字。公与公主尤奇喜。即定寺基。输材购工。以
拭疣集卷之二 第 88H 页
其年十月肇役。公主惧其不给。命撤别室为用。未踰年而告讫。无虑卅间。公憾其狭小。将欲增广未果。而岁壬午。公仙去。公主益悲哽。及葬。安厝于许氏茔域之傍。从治命也。岁甲申春。公主因其旧制更长大。其材木间阁之垫隘者。辟而宏之。房舍之奥塞者。通而合并之。础砌之差退。门户之低压。皆为扩新。僧寮之不足者。又添造之。总九十馀间。别起大藏殿。亲 启新编藏经。庋安其内。饰以丹雘。辉以金碧。非惟视公旧制而倍光。虽以三山诸刹而比之。皆莫能及。其金银铸成佛像及金字银字写经。又皆公主为驸马及驸马先 世祖考兼暨已身超生净界永离三途之愿也。及丁酉春二月。公主殂逝。嗣子佥枢安君桑鸡。哭泣尽哀。丧葬一循古礼。以寺为先父母所刱。尤切感慕。以先考妣平昔所玩屏簇珍宝之类。亦不敢自私而尽纳于寺。益邀僧或二七或三七。服内三年。未尝辍法会。追福于公主及安公。益敬益诚。安君求寺记于余。余以老昧。不事文墨巳久。夫以一寺之始末。驸马发意于其初者。欲为愿堂以种先祖考之善根也。公主踵成于其后者。承驸马之意。因以荐驸马生善地也。至于佥枢哀痛之诚。恻怛之怀。则又以归依三宝。为先父母心。可以超生净域。一志不分。不知其他。是亦孝子之道也。世或以公侯富贵之家。徒以誇多斗美。侈无用之佛氏。至以毁民彝灭
拭疣集卷之二 第 88L 页
天理。今安氏一门。为妇则尽顺于其夫。为子则尽孝于其亲。纲常伦纪。粲然明盛。其可以坏彝伦讥哉。其可谓不知言矣。若其继自今居是寺者。晨昏作法。上以祝 圣寿于无彊。下以推利泽于群生。则公主安公之意也。亦佥枢之意也。
报恩寺重创 赐额记
骊之为州。居国上游。山明水丽。号称乐土。而神勒寺正居形胜之中。昔玄陵王师懒翁,韩山牧隐李公二人。相继来游。由是。寺遂为畿右名刹。越成化九年。 太王太妃殿下命有司因旧更创。 赐额报恩。为 先王陵寝之道场焉。初。 世祖大王梦见 世宗大王。昵奉晤旨。欢如平昔。 世祖追感益切。为 世宗大王昭宪王后。欲于 英陵之侧。创建佛宇。以为荐福之所。乃 命有司伐材。流桴积于江岸。一夕潦涨。尽为狂涛所逸。既而明年。 世祖又晏驾。国家多故。未遑经始。会日官上言。 英陵坐局所直之宿。有不应古经者。宜改建玄宫。以膺丕休。 睿宗下群臣议。皆曰。改葬古矣。葬故有阙。则尚且改葬。况今风水之司有言。必有所稽。不可不从。 睿宗分遣宰相。求择厥地。群臣 启曰。骊兴之北。有一大洞。冈峦列势。主对粲然。法曰。山顿水曲,子孙千亿。以臣等所相。陵寝所安。无右于此。 睿宗传旨于朝曰。可。以成化五年己丑。迁世宗梓宫于骊州。襄事既讫。 太王太妃殿下懿
拭疣集卷之二 第 89H 页
旨若曰。 先王见父王于梦。将欲创寺 英陵之下。仙驭遄回。奄弃群臣。未及营缔。今 先王在天。而我等不亟从事于遗旨。其何以奉 先王于地下乎。即命上党府院君臣韩明浍,西平君臣韩继禧等。令母远寝园。择定置寺之处。臣明浍等启曰。陵室坐地之内。无可立宇之地。神勒一寺。一名甓寺。古贤游赏之迹宛然。且去 先王茔域甚迩。钟鼓之声可达。若即而修之。则因旧为新。事半功倍。莫此为便。壬辰二月。懿旨传今 陵室甫毕。不可又使齐民。今刊经都监已罢。所用钱谷尚多。其馀其内需司专掌出纳。偿役游手。无或告弊。 命臣明浍,臣继禧为提调。骊州牧使臣李慎孝,原州牧使臣金春卿,内侍府尚膳臣李孝智为监役官。以其年二月始役。告讫于冬十月。因旧而修葺者几间。创新而改构者几间。总二百有馀间。钟鼓道具。与夫日用什器之类。悉皆新铸。以某年月日。设某会以落成。臣谓寺刹之兴废。固有待于其时。而又有数关于其间。神勒风景之美。闻于我国。而士大夫风帆往来。舳舻相御。未有一人就而兴创。幸今黄骊大府千百年山川磅礴之气。潜藏秘伏。乃发于 圣明之日。 先王玄宫。载营厥邑。大事已定。大处己始。开我 国家亿万年无彊之基。于是府升为州。寺亦为之一新。是乃时之所待。而数之所阙者然也。我 太王太妃殿下不以时有古今。
拭疣集卷之二 第 89L 页
地有彼此。而尽念 先王之遗旨。 陵室既迁。亟创佛寺。其善继善述。丕承丕显。光于 列圣。卓越千古。臣虽老昧。敢不拜手稽首。敬书于策。明示后世乎。
中隐庵记
平之申氏。大族也。至齐靖公。奕世富贵。财累钜万。然雅性清俭简素。不喜华靡。教子孙岩厉笃至。期以文艺擢门。而诸子席其豪奢。终不蹈父志。克己务学以有成。尝戒。尔曹以吾故。不复勤若萤雪。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也。乃翁廪庾陈腐。诚一朝尘也。尔宜铭骨。且祖考之荫子孙。犹木之远条。何世以风水之说为谬妄。殊不知祖考之托于子孙。树木之根于地。祖考安而子孙福利。岂误于理哉。环畿甸数息。躬亲险阻。出入河山洞壑之幽。卑而窥潜。高而眺远。靡所不至。到杨根之北。距郡治二十馀里。山曰某山。里曰某里。峨洋盘郁。所谓山顿水曲。峰峦拱揖。宾主待对。公乃班马四顾曰。阴阳得局。水土深厚。真吉地。遂以年月。葬先考某官某公,先妣某郡夫人某氏。某坐某向之原也。距某公茔域几步。占某坐某向之地。封土为识曰。他日不讳。当下于此。公之初来相也。未获正穴。于此于彼。持疑数日。梦有青衣天人。目公指其一处。明发寻之。足之所履。目之所瞩。依然若神导而阴告之者。今公窀穸之地是也。故公谓山名当以青帝山。盖
拭疣集卷之二 第 90H 页
以梦见青衣。必此山之主。而尊之谓帝。依俗语也。公又谓此山自台山中台。南岭之脉。逶迤六百馀里。落为此穴。其势隐微。人所难知也。山名当曰青帝。峰名当曰中隐。中台之隐伏也。后七八年。公之冢子赠右议政自守。与弟中枢公自谨谋曰。先君既择胜而葬先考。实庇吾今日之子孙也。盍啚冥福先君。募族人亦有追孝先祖考者。得布若粟若于。距齐靖公之原几里。创佛宇几间。极其明净。名曰中隐。立宝以苫计者若干。每岁春秋良日。必设无遮会。值先世忌日。则又用以藏其饼果。毋敢或堕。如是三十馀年。子孙益敬益谨。成化十六年庚子。右议政长子佥知申公允保。遣人寄意。请记其事。余惟齐靖公臧获土田之富。甲于一时。居积累万。浮于王候。然其自视邈乎无有。益以谦光自守故其后嗣之繁荣贵赫无比。婚媾姻娅。又有以联乎崇门大族。世宗第五子广平大君。娶右议政申公之女。生永顺君。永顺君娶右赞成崔公之孙。生南川君,桧元君。当时门阀之盛。又非宗戚大家之所敢拟。人或以为齐靖公奥神鉴。明于地理之术。其所以藏先世者。皆得龙虎正气。故致子孙之盛如此。余以为不求诸人事之可必。而付命于天。固不可。岂可不要于齐靖公修德行善之明效。而委之阴阳术数乎。天且不可委命。况地可福申门乎。不知其理之甚也。
拭疣集卷之二 第 90L 页
上元寺重创记
台山在江原之境。盘根三百馀里。其雄深高大。与枫岳相甲乙。枕山而邑者。州若郡县。无虑十数官。山有五峰。高下均敌。大小相侔。望之若芙蓉之出水。台阁之浮空。故号五台。其中台之南。有寺曰上元。再罹郁攸之灾。时则有干善之士。从而创造。随废随起。然其制阨狭而卑塞。僧不乐居。天顺建元之八年四月。我 世祖惠庄大王。不豫弥旬。 太王太妃殿下忧惧。遣内官咨于慧觉尊者信眉,大禅师学悦等。虽中外寺社。作法祝 上。皆然。于欲于名山胜地。创一茄蓝。以为别愿之所。如有国家祈请。则就之于此。卿等游历四方。必知其处。其缺实闻。信眉等对曰。台山。我国名山。而中台上元。地德尤奇。僧徒结际。必有警枕之异。不幸厨人失火。化主力寡。急于取办。仅得庇人。若因其旧基改构。广其规制。以为一山名刹。当其祈祝。别降香弊作佛事。无如此寺便。 太王太妃殿下传旨。僧言允当。即启 世祖。命僧学悦。主营缔之务。谕庆尚监司。舟米五百石。运于江陵。济用监出布一千匹。以资经始。既而。 世祖疾间。渐至平善。 太王太妃殿下且惊且喜。疑其山灵佛化默感于一言之顷。世祖亲制功德之疏颁示。宗亲宰枢。钦承 圣旨。占出所有。 仁粹王妃殿下。承 两殿注意之隆。益施租五百石。以济其乏。于是。悦公早作夜思。躬
拭疣集卷之二 第 91H 页
加督勉。始于乙酉三月。告讫于翌年丙戌。先是。佛殿东西。皆置上室。公别寓巧智。撤上室两壁。代以障子。若大精进。则揭其两障。与佛殿通为一场。南廊之间。起楼五间。以栖钟磬道具。仍门其下。通其出入。东上室之东。立罗汉殿。西上室之西。立青莲堂。青莲之西。又有斋。厨室,僧堂,禅堂,厨库,泡湢之处。无不各得其宜。以楹计者。总五十有六。于廥厂之傍。凿石为槽。刳木为桶。冷泉激射。取用不竭。以至日用什器之属。悉赡悉具。江陵旧有葑田数百结。公请属于寺。治为水田。播种数百石。岁收其熟。以为常住之资。 仁粹王妃殿下为寺有愿成愿佛。又纳租一百五十石。为先考妣每夕施食。纳租六十石。 世祖闻寺功巳毕。 赐米五百石布一千匹。使衣钵座具汤药四事咸备。聚韵释五十二员。大说落成会。是年。 世租巡行江原。驻跸于山下省乌之原。与 太王太妃殿下及王世子。扈从文武群僚。幸上元寺。是日。适落成开堂。山水秀丽。洞壑清幽。殿舍靓密。僧徒济济。法器齐鸣。梵呗偕作。 世祖躬诣佛殿。三爇香。行礼拜。令侍从群僚亦许膜拜。仍 召公赐对移时。公举山中故迹。本寺兴废始末。与夫佛祖东西密付心法之要。谈锋迅利。理致邃奥。言皆称旨。 世祖大悦。即赐内帑布帛。以贲其会。 大驾还驻次。明日。学悦等率徒众。诣 行宫谢恩。成化五年庚寅。今我 主上殿下
拭疣集卷之二 第 91L 页
以上元为 世祖大王愿刹。且畴昔 陪大驾临览之地。特 赐内需奴婢十五口。奴婢杂徭及属寺田地税外常敛。与夫盐盆之税。并下 王牌。皆得永免。后八年。公 启寺事已完。愿 赐骸骨。随意卧云。 上特赐允。公衲衣飘然南迈。请作记传远。于是。 命臣笔其事。臣闻。仁圣之君之治天下国家也。莫不躬行仁义之德。以立大化之原。亦莫不崇奉清净之道。以致无为之治。惟我 世祖惠庄大王。身定大乱。克靖国家。检身修德。力于为善。立经陈纪。垂训万岁。大化之本已立。而为治之具已张。遂致东方所无之大平。间念释氏。域外之大圣。其道以慈悲清净为贵。而推其利泽。又可以福邦家而寿君亲。天纵圣学。首出庶物。其于三藏九部之文。一心万法之宗。莫不研究其微。而心领神会。台山虽远。上元虽僻。以道众所集。则必为之改造。优赐其费。以营其始。暨其告讫。大施 内帑之珍。设会落成。弘扬梵采。普与法界含灵。同沾利乐于无边。 亲举玉趾。照临山谷。风云动色。草木生辉。自有天地。即有此山。前乎千百载之既往。后乎千百载之方来。而未知有此盛事与否。不宁惟是。遐陬僻壤。山巅水涯之民。何幸见车马之音。羽旄之美。得以蒙二天之泽而留为美谈。传于亿载。是宜付鸿儒钜笔。作为雅颂。托于岩石。以垂不朽。而臣之愚昧。诚不足以发扬大美。然光奉 圣旨。不
拭疣集卷之二 第 92H 页
敢以文拙辞。
灵鉴庵重创记
台山五朵之峰。峰峰奇秀。浮屠氏多屋于其间。其南台之南。有号灵鉴庵。昔普济尊者。嗣法平山处林禅师。暨其东还。遂入台山。寓于是庵。恭悯王封为王师。具法像就庵以迎。至今传为古事。由是。道侣赢粮坐禅。无岁无之。第其创造之久。云霾所蚀。颓壤几尽。丙戌春。 世祖大王东巡。亲幸上元寺因讯寺僧。颇知灵庵。尚衣曹氏心窃以谓幼入宫掖。游于日边。雨露之恩。卵翼之私。啚报无由。愿得山水灵异之处。以为愿堂。以祝 上寿万年。且为先亡父母。超生净界。兼及身无灾障。永被圣恩。而获闻庵之殊胜。此正其地。即舍亲身衣服并谷若干布若干。于是。优姿姨金氏宝背。赵氏石乙今。随喜助缘。比丘尼惠明,信还。比丘信云等。奔走殚力。越丁亥三月春。始功。至己丑秋。告讫。前后退三间。中为佛殿。栖地藏一躯。西为祖室。垂懒翁影。东为正厨。又立四间于其东。二间为柴厂。二间为湢浴之处。日用什器与夫釜鼎之属。亦皆尚衣所施也。庚寅春。尚衣又出布粟。首设水陆。仍安居初度庆赞。甲午春。又上堂十五员,外护三十人。皆具一色衣缠。造缨珞佛盖。献地藏。设二度庆赞。凡建立门事无不周。则又纳水田十石落种之地。以为庵中常住之资。欲供三宝。祝 圣寿于无穷也。呜呼
拭疣集卷之二 第 92L 页
尚衣。一妇人耳。区区啚报 上德之心。未尝忘于怀。故能遂其愿如此。后之居是庵。以参佛祖面目者。朝参暮参。念念皆参。忽至于无可。则佛祖面目。可则参而庶无负佛祖垂手度人之指。亦无负尚衣为 上之诚矣。若其荐先世之福。则晨昏施食。又无废云。
乐志亭记
监察御史金君。平壤人也。以田土在瑞兴。因居焉。而家傍大路。有冈垄隐起于后。登而望之。则山之青耸。水之萦回。与夫烟云林樾之掩霭。禽鱼翔泳之飞潜。如在杖屦之下。天顺戊寅。监司李公礼孙。弭节于其上。徘徊顾眄。进金君而谓之曰。形胜无等。但君何不亭之于此。以荫游人乎。当以铁矿助其费。材木则虽松亦无禁。后数年。君创茅一间。翼四方而为宇。望之如画。自是。东西使命之往来。莫不停骖访君。而亭遂为当道最。今户判金公吉通由黄牧。未几。观察来巡。道经于玆。特以君亭而税驾。君之为奉常也。公犹问亭之存否。啧啧叹不得再陟。壬辰夏。患恒阳。余之受 命祈雨于昭格也。君适别提于署。由是。与之从容者数日。语及村居之乐。君亟称是亭之美。不置口。欲余悉其胜槩。以手画地曰。某山在吾亭之北。某水在吾亭之南。其东其西。莫不指授。而余昏。尚不能通晓。于是。命画工貌之。则道途迂直之曲折。峨洋来去之远近。与
拭疣集卷之二 第 93H 页
夫田庄野店之邻君亭而鸡犬者。历历明于尺幅之间。君亭于是乎在吾目中矣。君曰。啚则如是矣。公盍名吾亭而记之乎。前日。金公,李公。杖钺驻旆。既为吾亭之幸。公若侈之以一言。岂非吾亭之尤幸乎。余诺之而未果举笔。明年癸巳。君受新溪县监。又申前语以促之。余曰。君亭在遐陬僻邑。当君未仕优游畎亩之日。登于斯。降于斯。以乐其志之所存。则请以乐志扁之何如。(以下失)
菊斋记
延城府院君李公之宅。在泮水之西。同知洪公之宅。在其南。判中枢鱼公。又宅洪公之宅之东。三公居同里闬。道又相合。庭除园苑之间。苟有一花卉枝叶之秀葩药之艳。则三公必指摘而攻发某公有奇玩。折简相邀。置酒开怀。以永今日。洪公种菊一丛。枝柯硕茂。满树开花。粲粲可爱。鱼公至谓二公曰。菊发于霜后。而有此繁英之美。岂非洪宅之异花。而非但我等之所赏。亦当推以名公之斋乎。延城君押二公之席。殿然以笑曰。可矣。后数年。洪公以余同于生甲。以斋记来请。余惟天地之间。一气而已。分而为二。则为阴阳。春夏为阳。主于生物。而元亨属焉。秋冬为阴。主于成物。而利贞属焉。虽然。当春夏之时。阳气发达。无物不生。靡草死焉。当秋冬之日。阴气肃杀。无物不零。菊乃有花。何也。以濂溪大极之说推之。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一动一
拭疣集卷之二 第 93L 页
静。互为其根也。是则春夏未始不为秋冬。而秋冬未始不为春夏也。易曰。天地之大德曰生。王者之大宝曰仁。盖一元生物之德。未尝以阴阳生成之异气而有所间断。故春夏阳和。固此德之流行。秋冬阴肃。亦此德之充满。但求生物于春夏。而不求生物于秋冬之闭塞。则岂知天德之不见者哉。由是推之。则凡有声色垂象而盈于霄壤之间者。如冰之有虫。火之有鼠。东海不潮。南方火炽。物之不齐。亦可以秋之有菊而识之矣。洪公方以易道牖诸生。其于阴阳变化。尤精索而力辨。故因公之斋名而献阴阳互根之说。程子曰。造理深则一草一物。莫不有至理。洪公其勿为赘。若夫渊明采繁于东蓠。举目有悠然之兴。屈原飧英于南国。纫佩有日洁之操。二人亦未尝不以菊之一花而流芳于千载。三君子之玩夫菊。则亦异乎人之玩之。实有以玩天地造化之妙。将馨其德性。而薰芹泮七十子之徒欤。
狎鸥亭记
凌嵩华以求登临之旷者。必历参井之高。蹈江河以亲鱼鸟之观者。必蹑舟楫之危。若夫不高之凌。不危之蹑。咫尺阛阓。毋远城邑。有地可以兼湖山之胜者。殆盖天作而地藏之。以遗其人者也。夫岂易得哉。 王都南去五里。杨花之北。麻浦之西。有一丘穹㝫爽垲。环以涟漪俗号火岛。先是。为牛羊
拭疣集卷之二 第 94H 页
所牧。上秃而下葑。未有即而爱者也。上党府院君韩公。作亭其上。以为游衍之地。公之登斯亭也。有白鸥飞鸣而过者。公曰。异哉。鸥之为鸟也。是盖[乾坤江海以为家。风月古今以为生。载沈载浮。相亲相近。]其来也随潮之至。其去也随潮之退。盖天地间一闲物也。人孰有忘机如鸥者乎。及其入朝。问名于翰林倪公。倪以狎鸥为请。公尤欣然诺曰。名吾亭固当。遂以狎鸥扁之。间欲余招。俾之作记。余观斯亭胜状。在汉水一江。由亭而下。水益弘阔。汪洋荡潏。连于大洋。其岛屿之列于海上者。隐现出没于苍茫杳霭之间。其或商帆货舸。舳舻相御。鼓棹往来。不知其几。北望三峰。层峦叠嶂。巑岏崷崒攒青蹙翠。如可承揽。葱葱郁郁以拱卫乎宫阙。至若浓光欲滴。翠色如润。如马奔突以驰者。冠岳之拱于南也。[惊涛吼雷。骇浪沃日。滔滔汨汨。以赴于海]者。汉源之注于东也。凡山光水色。近可玩。远可挹。以至二仪之高深。三光之代明。鬼神之幽显。阴阳风雨。晦明变化者。莫不呈露显现于几舄之下。公于休暇之隙。驾言出游。却驺从上斯亭。逍遥徜徉。俯仰周旋。方其襟袍江山。户牖天地。发舒精神。涵泳物象。[翛然如驭风而游汗漫。浩乎若插翼而登蓬壶。其高情雅怀。直欲遗世独立。超鸿濛混希夷。]有不可以言语形容者矣。盖公存志于经纶。而其所以瞻眺江山者。适足以资于野谋。故虽数
拭疣集卷之二 第 94L 页
出游。而人不以为傲。盖公潜心于道体。而其所以察乎鸢鱼者。适足以资于默契。故虽简其车徒。而人不以为啬。昔谢公之登东山也。必以妓女。则是流连光景而已矣。贺监之赐镜湖。以漫 日遇。则是清狂形骸之外而已矣。是皆尚一吷于千载之上矣。岂可与公同年而语哉。自古国家之兴。必有雄才硕德之人出于其间。始则佐帷幄。决胜负。终则坐庙堂。赞化育。成大功而享荣名。为邦家之柱石。系社稷之安危。若汉之萧酂候,宋之赵韩王。其人也。唯公为国冢宰。再为 国舅。重扶日毂。勋名德业之盛。罕有俪于古今。盖将以伊傅周召为期。而汉宋之臣。有所不屑也。位极人臣而节愈下。功振人主而德愈谦。不惟忘其势。又有以忘其富贵。不惟忘其当贵。而其志恒存于江湖丘壑之僻。余故曰。泰山岩岩。峻极于天者。乃公勋名德业之盛也。苍波万顷。白鸥游泳者。乃公相忘于江湖之外者也。惟能不以勋庸禄位累其心。此岂非所以能光辅国家。而永奠斯民于无穷者也耶。
圆通庵重创记
由汉都而南。仅三十里。有一山。峰峦岌嶪。如火赴薪而炎起。如马跃出而惊骛。其层崖叠嶂。与冠岳相甲乙。名曰青龙。山之中有巨刹。名曰清溪。盖因山之号而异一溪也。由清溪而西。未一二里。有洞壑之幽焉。有泉水之冽焉。而圆通庵实间其中。庵
拭疣集卷之二 第 95H 页
无史乘。又无碑塔。其所创始。无以考年代之远近。去洪熙乙巳。有道人某将欲重建。募善来京。奔走士大夫之宅。事闻于 内。我 昭宪王后为 上寿万岁之愿。特出内帑之珍。 命内需。更拣干办之人。而臣僧海幢首其选。幢奉 王后之旨。劝于四众。争贽米若布以助。越四年戊戌而告功讫。佛殿三间。南向翼然。禅僧两堂。东西相峙。以至厨厂库阁与夫缁素湢濯之处。牛马喂养之所。悉赡悉新。无不具备。遂为畿右诸山兰若之胜。己酉秋。 王后梦十六圣众。其状环伟。寤而异之。未几。内需以幢言。欲成应真。别构殿于庵侧以安。以为植福之地来启。 王后闻之。益惊喜。即出帑藏。且施御衣一袭。幢未逾年。得美石。斲而砻磨。极为端丽。造声闻像二八而殿亦成矣。自是。 王后为 大殿。令月朔。必圣斋。至于 升遐。罔敢或废。岁癸酉。永膺大君谓寺僧曰。圆通庵。我母后所以为 先王祝釐之处。子而臣而不念我 先王先后之遗迹。岂臣子奉 上之忠乎。于是。以粟若干。委于前龙门住持大禅师戒眼。主其事。师分任于门徒。缘化经营。阅九年而凡殿堂寮舍之未备者益备。常住什物之未足者益足。危者益安。疏者益密。巍然焕然。又玆庵之一新也。壬午秋九月。大君大设法会以落成。四方蒙释之种善。远近耋艾之观者。充牣洞壑。殆不能容。凡三日乃罢。惟我 王后慈仁恭
拭疣集卷之二 第 95L 页
俭之德。出于百代之上。其所以裨赞 圣化。母仪一国者。三十馀年。泽洽于民心。功存于社稷。虽甚盛德。蔑以加矣。玆庵乃 两圣同御之日。密为 上寿。别愿所建。盖其祝 圣寿。庇本支。归依三宝之诚。出于至性。故至有以致罗汉现梦。而灵异之报。昭昭于现应之际。吁其至哉。大君感 圣母覆育之恩。孜孜汲汲。未遑于他。亟以是庵之为急。重而新之。以究其愿。以毕其事。其忠爱恻怛之德。足以表率流俗。夫岂怵于祸福。徒事佞佛者之比哉。虽然。大君之志。宁止是乎。 先王,先后。是荐而超生极乐也。今我 主上殿下,中宫殿下。是祝而万寿无彊也。至于身之永享于福禄。子孙之永茂于繁昌。是皆大君誓愿之所在。功德之自应。不期然而然者也。后之望青龙山之为好。悦圆通庵之为美。以即夫石路之峙岖。以阴其殿阁之轮兴者。徒曰是大君愿堂而已矣。而不察于此。非举一反三之君子也。乌可与语游哉。成化元年乙酉良月初吉。谨记。
正因寺重创记
寝园有寺。何也。盖嗣王追孝先王。侧近陵寝。制为仁祠。以崇三宝。以导冥游也。自汉唐以来。英君谊辟。莫不皆然。乃帝王报本追远。无所不用其极之道也。天顺纪元秋九月。我 懿敬大王薨逝。葬高阳郡治东蜂岘之原。既葬之明年。 世祖大王传
拭疣集卷之二 第 96H 页
旨于内需司。若曰。我子懿敬不幸。天啬其寿。奄至于斯。丧葬事钜。不欲重烦国家。尔内需司。其距玄室不远。造寺一区。毋或告弊。以迄于成。遂以其年月日。攻位于 坐地之东。辟址肇役。阅十有二朔而毕。仍为 懿敬大王。每年春秋。水陆设行。 赐给田二百结,食盐十五石。兼以香火守寺之供。岁辛卯春。我 仁粹王妃殿下发自哀衷。以谓寺因当时务于速就。而营造材木。未甚脩良。盖丸(一作凡)缔构。未甚精致。设使未久而雨漏腐壤。况且国行 忌晨水陆时。则缁素丛集。殿舍隘陋。无有人接。莫辨清豁。其于净设佛供。追荐冥福之场。何以示后世心乎。不得已乃更出 宫中尝所约损供御之物。将剋日撤旧创新。 太王太妃殿下以为 懿敬大王,睿宗大王两陵玄室密迩。一寺钟鼓。可以相闻。若因 仁粹王妃改造之愿。并力共财。以助正因之事。功亦易集。而于所以为 懿敬,睿宗荐福之诚。亦庶几有遂。仍别敕内需司。益出钱谷。其年二月起始。 命毋使国人。募民偿役。适畿甸岁俭。无问老幼。争先雇食。荷锸成云。挽縆蚁附。不示扣朴。人乐赴功。至冬十月有日。考成。正殿层阁三间。则梵雄殿。东西各有翼。东上室四间。名圆澄堂。西上室四间。名法乐堂。僧堂三间。名探玄堂。禅堂三间。名法云堂。则东西分庭相向。南横长廊十七间。以为饭僧食堂之处。中正门一间。名曰圆寂门。东
拭疣集卷之二 第 96L 页
别室二间。名曰八还寮。长廊外。纵立钟阁一间。名振法楼。上栖钟鼓。下通出入。钟阁之东楼室三间。名曰伴鹤寮。西楼室三间。名曰琢磨寮。横立外廊十八间。中为中门。名曰妙觉门。中门之东二间曰断感寮。次二间曰七徵寮。次二间曰枕云寮。西二间曰玩珠寮。次二间曰发真寮。次二间曰待客虚室斋。厨室五间。三宝正厅三间。名曰双清寮。西上下楼库各三间。熟设房四间。正殿后罗汉殿三间。名曰应真殿。外沙门三间。名曰四弘门。寺外南造泡牛马舍并十五间。客室三间。宝长库东西并九间。总一百十九间。碓硙溷湢。皆各有处。涂暨丹雘。辉煌炫耀。殿堂廊庑。通豁崇丽。房舍轩户。鲜明靓密。栋宇嶙峋。像设俨焕。寺刹之美。与奉先寺相甲乙。其殿堂制度。间阁广侠。皆前判教宗事都大师雪峻之奏允也。其及告讫。 仁粹王妃殿下,王大妃殿下亲幸于寺。至沙门下辇。入御正殿。周览既讫。怡然还驾。 太王太妃殿下以为有寺无谷。僧无所资。特施米谷并一千石。存本用息。又 仁粹王妃殿下施几石不绝食轮。凡什器之类。悉赡悉备。岁癸巳四月初八日。 仁粹王妃殿下大设落成会。上堂三十三员。四事皆具。第二日散施印成大乘诸经。是日。云有五色。异香满洞。瑞气烛天。远近缁素数万馀人。瞻仰膜拜。叹未曾有。臣伏惟母子之恩。夫妇之伦。本乎天之经地之义。而自天子
拭疣集卷之二 第 97H 页
达于庶人。惟我 懿敬大王,睿宗大王春秋鼎盛。圣德方新。而奄弃群臣。此 太王太妃殿下,仁粹王妃殿下悲怜感慕之意。发于至情。虽穷天地亘万古而不可渝者也。虽然。一国臣民。徒知两圣为先王冥福。而崇信三宝。庄岩法宇之盛。至于如此。而不知 两圣所以敦母子之恩。谨伉俪之义。以明民彝物则之道。为亿兆群生观感之机。至于大役毕矣。而犹恐一事之有劳于民。大功完矣。而犹虑尺布之或费于国。其爱民忧国。兢业战慎之怀。则又岂臣民之所得知哉。今我 主上殿下承 两殿之至意。念先王之至恩。时节 亲举玉趾。躬奠牲币于 陵上。宸情依依。不胜霜露怵惕之感。以寺在寝园之侧。乃, 降明旨曰。我 仁粹王妃殿下所纳田地奴婢。税外诸徭。并皆除免。安处徒众。无有恼害。 恩赐便蕃。不一而足。是盖嗣王追念先王报本及始之至德。诚千载未有之 圣也。又为 懿敬大王睿宗大王两忌晨国行水陆。所用杂物。俾令各司进排。每年玆寺设行。亦令昭格署每日施食。香米进排。以为常规。是盖孝理之极。通于神明。格于佛乘。受天百禄。时万时亿。享子孙万世无彊之庆也。吁其盛矣哉。是年孟春有日。奉教谨记。
同知成均林公守谦所受 谕书后记
夫经学与词学。皆儒者之重事。盖圣人之道。载之
拭疣集卷之二 第 97L 页
六经。能通六经之文。则所以能明圣人之道。而其效可至于为斯世斯民之幸。词学虽重。非经学之可比也。昔夫子删定述作。以立六籍之教。至于后世。郑成康,孔颖达群儒。竞起而羽翼之。其人无虑八百馀家。其书又不下千有馀卷。学者童而习之。皓首皤然而有未得要领者。况望其悉通而尽习者乎。间有悦圣贤之馀绪。知古书之可读。兀兀穷年。焚膏继晷。腐唇齿弊精神。问之帝王传授之旨。性命道德之微。则曰我不知。宜乎武人俗吏指以为嗤而不之重。此乃章句之徒。腐儒之辈。非吾所谓经学也。同知成均林公。受学于集贤直提学金公汶。金公又学于司艺李公阳明。李公游于牧隐圃隐,陶隐,阳村之门。潜心圣道。深造自得。其言曰。天地之间。莫大于五行运化之妙。收视返初。则鍧鍧然如大雷之响。于是。穷探力索。非止六籍注疏之文。旁及百家之书。苟有发明经旨。亦莫不商确而考订。今同知之学。实得于金公。而尤极其博。至其深奥妙冥之会。则颇发前人所未至。六经之文。圣人之言也。圣人得之于心。行之于身。施之于事业。又欲天下后世之为人君为人臣者。必如今日吾身之所亲验。故笔之于书。述二帝三王之政。则有典谟之训刑。人伦性情之正。则有雅颂之音。尊王黜霸。于是乎作春秋。开物成务。于是乎赞易。治天下之大经大法。皆在于此。吾故曰。能通六经之
拭疣集卷之二 第 98H 页
文。则能知圣人之道。能知圣人之道。则必有以讲明治天下国家之法。时君用之。则得以闻安富尊荣之义。子弟从之。则得以学圣贤之成法。此吾所以眷眷于林公经学之重也。昔申公以力行一言。基汉家四百年之业。林公受我 圣上玉帛之招。特蒙 召对。首陈经义。以正心诚意之要。开发圣学之源。及 命公为师于胄子。则又有以详说其理。以淑学者。夫林公出处进退。合乎义之经。出言吐辞。又不负平日所学之正。以植我 国家太平万世之本。是不可不谓斯世斯民之幸乎。宜其为一代之所推重而称大雅之君子者也。林公妆褫论书。作为一轴。二相徐公跋其下。一日携以示余。求记其后。余因道经学之有补于世。非空言之可比。及夫公遭遇 圣明。展布所学之功。书以贻之。呜呼。圣人之道。其明如日月。其利如布帛菽粟之养于人。苟因其说而行之于天下国家。要非有甚高难行之事。特在一念操舍之间。吾未知林公之于函丈。作是说与否乎。
青山县白云亭记
吾乡去青山。仅十馀里。而余之往来也。必由其宇下。故夫人之来县监务者。吾未有不面焉以交。今年夏。崔君观政于青。适及二稔。拆书于乖崖子曰。今改东轩上小亭。公所曾上处也。盍名亭而记其义。使两县子弟诵之乎。余复之曰。名公之亭。必用
拭疣集卷之二 第 98L 页
字牧之意。夫字民牧民。乃君夙夜心于是而期于实效。将以应监司。将以承 圣化。则君于字牧。心饫之矣。欲以甘澹泊守清素。以砺耻为义。则一介取与。尚不敢苟焉。而冰蘖之操。君所裕为也。亭临旷野。近带大川。攀明月抱清风。以骋眺望者。固斯亭之清景也。取以名亭似矣。而然亦非亭之大者也。夫县号青山。若名县亭。不以白云而取他义。非博物君子也。何则。青山未有无白云。白云未有无青山。古人之诗曰。[青山青青白云外。白云白白青山中]。此之谓也。县在高山巨水之间。重峰叠嶂。郁郁苍苍。君若晨上斯亭之上。衡盱而望。白云油蒸而生。空蒙然叆䨴然。须臾如白衣。须臾如苍狗。其出也无心。其行也无迹。青山愈青。白云益白。情境陶陶。有不可名言者矣。世有爱青山白云者。传神于屏障者。君以宰青山而上白云亭。君岂非活画中一个儒仙也耶。余以老病。五六度上笺乞骨。倘蒙 上恩。许归桑梓。得与君一酌于斯亭之上。苍颜黄发。尤有宜于青山白云也。诗曰。
辟址坤灵望北宸。松椽茅盖不知民。山围古县青当户。云对高亭白悦人。苦竹未堪留彩凤。芳蒪聊可慰王宾。苍颜况复兼华发。早晚归来乞退身。
水多寺相传记
尚,善两邑之间。有山蔚然深秀。延袤数十里。名曰渊岳。其下有僧居。号水多。水出谷中。经于寺门。为
拭疣集卷之二 第 99H 页
善山府之前川。相传此水雨少辄多。在善山方位之吉。故土多名宦。寺亦以之为号云。见庵住持学谊。吾友也。别来辽阔。一夕惠然曰。禅教之业。长为寺持任。非以良畴数十顷。则必求杮栗枣杏之茂。视禅诵。为何事。亲耒耜。躬稼穑。耕稻粟于田。畜鸡犬于门。与俗家无异。其于修葺三宝。安处徒众。不绝焚诵。以祝釐于 国家。则漠然曾不介怀。余甚不是。水多寺虽非大山。而去人居甚远。以其无田地。故无权差以求持任者。以其有塔庙。寮舍旷而山水美。僧徒乐居焉。始者。有名和翁。华严僧统也。久住是寺。缮理门阁。不使颓败。道众之居。尝不下百馀。和翁老不治事。传门生海乳。及乳之将寂。又传门生性宽。宽乃谊之师也。僧之有弟子。犹世之有父子。师传之弟子。弟子又传于其弟子。如是不绝。谓之法孙。此僧家传授之道也。谊于癸巳年。受是寺于性宽。即以绵布四十馀匹。分授干善。凡寺之颓败。率加完葺。又亲造三十馀间。又以木三十匹。奔走士大夫。得绵布四十匹。欲以留镇于寺。存本用息。以为长年春秋水陆之宝。谒孝宁大君。白置宝之意。大君曰。余亦为 先王先后超生净域之愿。兼及已身无病延寿。欲设水陆。顾未得其人。与其幸处。吾当出布粟以助君矣。谊尤幸大君之同善。前日公制功德疏。即是寺水陆之缘也。其自和翁以及于谊。相传次第。与夫水陆立宝。长年祝
拭疣集卷之二 第 99L 页
上作法之意。大君助善同愿之志。则未之有及。若又托之于公作文以记。使后之人见而知之。则谊之愿周矣。余于己卯之春。以母老乞牧尚州。是岁夏旱。祈雨于州之胜场寺。登寺后崇冈。老僧指一峰茜葱耸出。且言水多寺之美。而恨以簿书悤剧。无由一造。今住持历言之。恍然如梦中。仆年今七十矣。膏盲山水之癖。久未得痊。纵使得之。其复少年为客乎。独佳其住持不坠先师之嘱。不惟谨守其旧。又有以张皇其法。是亦青出于蓝矣。他日。住持又得如住持而传之。则其传也不穷。而住持亦得人也已。
竹西楼丹青记
大抵海东山水。江原之岭东为胜。而其中丛石亭三日浦,镜浦台,竹西楼。尤为奇绝。斯楼西据大岭。东临巨川。八景萃于一室。其形胜可知也。去永乐癸未。府使金孝孙。因旧址而创之。洪熙乙巳。府使赵贯。又丹雘之。至今四十馀年。雨洗风磨。不堪登览。今府使梁公瓒。来莅是府。翼年辛卯。政成民和。与乡中父老谋之。乃改丹青。焕然可观。凡楼阁之有名称者。或在郊外。或在山谷之间。今此楼则在本府邑城上。所以作之新之丹漆之者。非为游宴计也。为迎劳皇华也。其所关岂与在通川,高城,江陵郊外者比哉。今梁公。吾同年南原君之第三子也。年才弱冠。以武勇事 世祖。特承恩遇。及 睿
拭疣集卷之二 第 100H 页
宗即位。方立兵制。公首蒙奖拔。以部将升堂上官。遂宰是邑。公年甚少而志益老。勤奉公而谨民事。邑人爱而畏之。趋事不怠。楼于是乎一新。楼之南有燕谨堂。去癸亥岁。府使闵绍生所营也。公于馀力。又并新之。是年壬辰秋。乖崖金守温。喜闻而详书之。遂为记。
如来现相记
上即位之十年夏四月有日。孝宁大君臣补来 启曰。臣尝与同愿缁素供佛于桧庵寺。乞舍利即分身若干粒。相兴谋所以安之。咸曰。桧庵。我国之大刹。而三和尚浮图之所在。盍安于是。乃募诸善。树石钟于西南隅。以妥舍利。用是月二十八日庚戌。会缁素数万馀指。设圆觉道场以落之。时 降香弊。令臣献佛。以贲其会。是夜二鼓。新厝石钟上。忽放光属天殿堂。山木皆可瞭辨。至四更。其光尤煜煜。且有异香芬馥。轻电闪㸌。甘露降庭。又于石钟上空中。神僧五六行道。若有若亡。见卓子上舍利分身八百五十枚。翼日辛亥。供养石钟。又有瑞气空濛掩霭。及夕。瑞气从石钟而起。盘旋缭结。向西南而去。其上现释迦金色丈六真身。相好圆满。威光煜赫。四众惊喜。奔波膜拜。谨将分身舍利若干粒以进。 上与中宫。御康宁殿。开封视之。光明莹彻。辉映交射。如来全身。不违咫尺。 两殿尤加敬重。数其枚。则又已分身三百七十粒。及供养于
拭疣集卷之二 第 100L 页
含元殿。又得分身四十六枚。于是。 上手制赦文。宥中外。都城中。旧有寺曰兴福。废毁巳久。即令重创。赐额圆觉。百官具笺陈贺。越五月初九日辛酉。特遣臣补及仁山君臣洪允成。赍香弊。供养石钟。又有祥光四溢。山川大虚。煜煜如昼。舍利又分身三百粒。补及允成复 命。以分身舍利进。 上益大喜。命大臣董役。经始圆觉寺。且浩佛像。乃于六月十三日乙未。直造佛之处。黄云叆叇。天雨四花。时有瑞气。出自石钟。三道横亘。属于其上。都人士女。瞻仰欢喜。叹未曾有。 上又制文。赦中外。赐百官爵一级。百官具笺陈贺。 命臣守温志之。臣窃惟。佛如来之道。遍于天下而无彼此之殊。佛如来之体。充于刹土而无隐显之间。盖非显非隐。非非显非非隐者。如来之体。而或显焉或隐焉者。则系乎世道之隆污焉。恭惟我 主上殿下。天纵圣智。卓冠群伦。临御之馀。手不释卷。内外之典。靡不博通。既超二帝三王之至学。以致二帝三王之极治。雨晹时若。日月贞明。民物咸轨。四夷宾服。礼备乐和。刑措不用。是故。佛日感通。真身显现。舍利屡应。天花交坠。祥光瑞气。不一而足。臣闻。自古祥瑞之应。在天则为庆云。为景星。为甘露灵雨。在地则为龙凤。为麒麟。为嘉禾芝草焉。今我 圣朝之瑞。则不祥于天。不瑞于地。光明遍照。唯常住真身是现。而舍利之产。灵花之雨。旷世希有之祥。一时骈臻。
拭疣集卷之二 第 101H 页
岂以我 圣上有诸佛之德。故诸佛应 圣上之瑞。若是其特异也耶。经曰。唯佛与佛。乃能知之。臣于此而益信焉。
见性庵灵应记
广平大君。乃 世宗第五子。而我 主上殿下同母弟也。年既冠。不幸早世。夫人永嘉申氏。哀悼罔极。及既葬则益无所依归。就茔域之侧。大建伽蓝。岁寓僧三四百指。晨夕荐广平君之灵。以愿生于净土。此见性庵之所由作也。天顺八年甲申夏四月十四日乙卯。夫人为 世宗大王,昭宪王后。超升极乐。先母夫人王氏,广平大君。皆得涅槃之愿。邀苾刍五十员为上堂。请圆通智大师为讲主。设法华道场于是寺。于时大檀越。则有若贞懿公主。有若临瀛大君及夫人。有若永膺大君及夫人。各以舆卫仆从而来诣。其信善四众。又无虑千有馀人。先是天旱。及开筵作法之夕。雷雨大至。四郊泽洽。祥飙袭人。和气普畅。至于修会之日。或晴或雨。气象变迁。皆以为夫人诚意之感。佛天歆格之应也。是日午。供养。梵呗既作。四众翘诚头而敬礼。忽于佛前卓上辉光。灿烂四射于外。大众辍行道。就视之。则舍利已分身五十八粒。香水灌洒。拾而盛之于盘上。玲珑透彻。光明皎洁。照烛于人。无有其比。在会之人。奔走惊骇。叹未曾有。欢呼祝釐之声。振动山谷。或有焚顶燃指。以忏既往之愆。或有捐
拭疣集卷之二 第 101L 页
衣解佩。以结当来之果。流闻京师。男女老少。来者往者。络绎于道。数日未已。及既罢会。仍坐三七员结夏。且禅且诵。至七月十五日俗号百终。是十方菩萨游行散处。求访大德。咨决心疑之约也。大开盂栏盆斋。又于佛卓前舍利又分身干有馀粒。夫人手自封缄。俱迹其异以启。于分上。上加欣庆。供养于含元殿。还遣本寺安邀。按舍利。或云宝利罗。或云设利罗。皆其梵语。而唐泽之则曰灵骨。又曰灵身。即佛如来所遗骨分之谓也。如来尝曰。我有真心空寂灵知者。是我有真身广大圆满者。是夫法身之体。等于虚空。既无生灭之相。安有去来之迹哉。比之于月。水清则月现。月有不明。非月之过。众生之水浊也。方之于钟。扣之则鸣。钟有不鸣。非钟之咎。众生之莛小也。今申夫人所以祝釐于 两圣及与追慕于 先王先后及与广平君先母夫人王氏之者。诚之至。故感之深。感之深。故格之易。是盖不疾而自速。不期而自至。亦佛神通妙用不可思议之道。欲知夫人之诚敬。当观灵异之降。欲知诸佛之变化。当观设利之妙。岂至诚之德。足以通天地。而如来空寂之体。充于法界者乎。是不可以无记。创寺始终。与夫前时作法之盛。我 主上殿下潜邸时。亲幸是寺。敷为一章奎璧之彩。皎皎然照耀于殿楣之间。又实玆寺千百年无穷之庆也。苍龙旃蒙噩作律中无射之月。谨记。
拭疣集卷之二 第 102H 页
见性庵安居祖师礼忏记
自达磨西来。不立文字。单传直指之道。唱于梁朝。相传至于六代惠能大师。居于曹溪。片言辨于风幡。一句折于身心。于是。教外别传之旨。大被天下矣。盖其为道。潜孚密契。不存声色。故攻其学者。以寂嘿壁观为尚。奉其人者。亦徒供衣钵具粥饭而已矣。虽曰有悟之迷之之异。偏圆顿渐之不同。亦皆不显其迹。超然于言语思议之表矣。及世之奉佛者。则又不过于二道。或崇殿舍。严像设。以树净土之因。或具四事。飨四众。以冀未来之福田。至于西天四七,东土二三,四椫八定之宗。则概未有敷施而显扬者。遂使二祖安心。三祖忏罪。南岳磨砖。青原垂足。一千七百公案。仑于脱空妄语矣。有永嘉府夫人申氏。发广大心。禀聪明灵利。有大信解。乃于玆寺。设祖师礼忏。禅本无为而使之有为。禅本无心而使之有心。无文字之总持。使讲于文字。无思议之解脱。使依于思议。其善行也至矣。其方便也极矣。或曰。寂灭场中。不摄有为。而今乃开佛事门。种种庄岩。种种轨则。其于东西密付之旨。果有补乎。余曰。一真法界。无诸公。无众生。无表无里。无巨无细。经曰。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以无我无人。修一功善法。安有一法不是真性之流行。亦安有一法不为禅门之大用乎。然则张皇梵采。欢喜人天。乃至幡花之互列。灯烛之辉煌。未始不为清
拭疣集卷之二 第 102L 页
净无为之道场也。化主大禅师义昆袖劝疏。周游四方。既合众缘。得粟石数百者。亦于是。请云水衲上堂三七凡众若干。专为祝 三殿万万岁。其次为三韩国大夫人王氏灵驾,广平大君章懿公灵驾,抚安君章惠公灵驾,永顺君恭昭公灵驾及法界亡灵。咸跻净土之愿。水陆起始。继以坐禅安居。结制于是年四月。回向于七月。夫人之特设礼忏。则所以开圆顿最上之机。直證自已具足之道也。虽然。今世之所谓安居。则不过饭僧而已矣。不过转经而已矣。不过结制以过九旬而已矣。至于设水陆以通益于冥阳。开祖师会。使灵山独付迦叶之心法。又明于世。则绝无而仅有矣。是不可以无记云。
见性庵法会记
仁祠遍于天下。故趋仁祠而事仁祠者。又有以遍于天下。其意率曰。吾君福而万寿无彊也。吾民安而四兵不用也。吾亲宁而寿考作禖也。知诸佛之无量。则必尽欲其归依。知众生之无边。则必尽欲其度脱。岂徒糜财谷。美观听。以事夫空虚无用之地者哉。其意盖如是而已矣。世以邀云水而结制。坐九旬而禅诵者。谓之安居。而必有若蒙若释。来蛊其务。谒公候。募士庶。奔走四方。经营数载。然后乃克为之。永嘉夫人申氏。则谓如是则是人之功德。非己之功德。特掠其有。以市吾之惠尔。于是。布
拭疣集卷之二 第 103H 页
出于室。粟取于农。百尔所需。未尝一毫贷请于他。虽夫人积之之厚。亦仁者能散之效也。四事既具。遂以是年四月八日。开会于广平大君墓侧见性寺。上堂则诸山之韵释。无不臻也。起而趋事。亦必赴其勤敏具戒。以员计者千有馀指。霄尔禅尽尔讲。至其昏晨。必釐夫 主上殿下万万岁。中宫殿下万万岁。世子邸下千春。宗室百禄。贞夫人尹氏无病长寿。广平大君灵驾超生净界。王氏灵驾。见佛闻法。盖夫人之愿。既极其广大。故夫人之诚。无所不至。夫人之诚。无所不至。故诸佛之感。无所不周。其法筵盛供办之精。檀主发愿之弘。缁素辐凑之众。自畿辅诸山诸寺之薰勤三宝。张皇梵采者。未有肩于此会。夫人之事佛。佛之福人。率谓之杳茫莫究而无所标。遂使有善者怠。为恶者稔。余则谓[谓佛必能福人者。固为不可。而谓佛必不能福人者。亦岂知言哉。]越丁亥夏。 上谓朝臣之冒名儒籍者。率多卤莽而不堪其职。乃聚文臣自宰相而下至大夫士于思政殿。下亲制策题以试之。名曰登俊。永顺君中第七人。明年戊子。设重试于温阳宫。永顺君褒然又擢壮元。宗室之登科者。自永顺君始。而登重试擢壮元者。自我国以来。绝无而仅有于永顺君。是则不特夫人一家之庆。而乃为邦家之光。我 主上眷遇之隆。锡与之宠。罕有其比。盖夫人虽以区区五障之身。为 君上祝釐之
拭疣集卷之二 第 103L 页
道。为子孙保祐之慈。投佛乘归仰之恳。无所不极。故其承三宝也。无一法不为于君亲。而无一事不闷于含灵之流转若趣。至诚所感。佛天感祐。福庆之蕃。至于如此。虽然。夫人岂一毫邀福利于佛天。而天与佛所以阴骘于夫人。则盖有所不期然而然者矣。其曰。能福兴不能枢人。则固有所不暇论者焉。而与夫通天下趋事仁祠者之心之愿。则又岂有先后彼此之间哉。是不可以不传于后世。以永其芳于无穷也。其与会名德。与夫同发大心之姓氏。则列之如左云。成化四年孟秋下浣。记。
训鍊院权知先生案记
夫既举于有司。题名金榜。其褒然擢秀曰壮元。其次曰亚元。其次曰探花。三人谓之一等。而直拜流品。其第四以下。未免分院。以本院南行而去官者曰禄官。禄官有数。而武科之分于各卫者甚众。故或以其所任。或以其前御而与禄官以间。都目以去官者曰权知。莫不积岁月之久考贤否之绩。以次而升至七品则直除六品。而先生之名。于是乎立矣。禄官厅则久有先生之案。而权知则无有。人或怪而疑之曰。权知则无先生案。而禄官则有之。岂禄官以有禄。而权知以无禄欤。曰。非也。岂禄官多达官。而权知皆下位欤。曰。非也。事固弊于古而兴于今。忽于此而举于彼者。古之弊者。非不足于贤。而今之兴者。未必有馀于智也。忽于此者。未必
拭疣集卷之二 第 104H 页
悉昧于事。而举于彼者。非必务胜于此也。后之人苟有断而行之。则亦自我作古矣。又何论前之有无与有无于彼此乎。权知厅有断简所录古昔去官者若干人。因考院中公簿所载诸君。又各以耳目所记忆而撰次。于是自某拜某官为始。以为权知先生案头之记。虽去官之次。续而尾之。则不能不有候于来哲之出蓝矣。呜呼。数十年后。人之指其壁上曰。某也初拜某官。而其终至某官。某也初得某职。而其后进某职。某也忠。某也诈。某也以清风峻节。为世所重。而仕至将相。某也以贪墨污行。名位败破。而终身坎轲。或烨然华衮。或凛然斧钺。因往辙之臧否。起当时之劝戒。则权知也。禄官也虽以时散而异名。忠诈也。贤愚也。终由劝戒而一致也。先生案之作。乌得以好事视之。而以谓无补于世道之隆替也哉。
石假山记
夫真其真以号于物。不若真其假以名其物者其趣深。何则。盈天地之间者。其物有万。皆有自性。如山有山之性。水有水之性。若指山而谓之山。指水而谓之水。则巍然高大。孰不知其为山。汪然流下。孰不知其为水。无以见似异而有同。似同而有异。变化无定之妙者矣。昔老泉取沙沈水齧之查。以为木假山。作文以记。其以木为山。固以其异而为同。又以中峰之特秀者。自比于父。旁两峰之争峭。
拭疣集卷之二 第 104L 页
喻子瞻之兄弟。则于物异之中而同之于物。于人异之中而又同之于人矣。吏判成公。于燕寝之旁。聚石之奇古者。积而高之。其壮若山。峰峦洞壑之幽。依然如望嵩华。名曰石假山。诗曰。节彼南山。维石岩岩。又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子思曰。今夫山一拳石之多。则山本石之所积也。言石者又曰山骨。则石实山之所以为山也。公欲号之。则直曰真山。可也。而谓之假。何也。或曰。山实峻极于天。乃在于庭除之间者。非真山也。故谓之假。或曰。山有土而皆石。故谓之假。或曰。石实山骨。而今纯以石。则安有无肤而骨立者乎。故谓之假。公学问精博。其于物理之不齐。辨之悉矣。岂不知山本大而小不可谓山。山本有土而石不可谓山。凡有血气之类莫不有肤肉骨骼。而单肉不可以成躯。单骨不可以就体。则尤公之所细究而明柝者也。是则尤不可以无肤土而昧公之诬名于山也。盖公之意。不在山。不在石。患世之学者眩于名实之分。如一人曰。此是山则皆以为山。而不知皆石之非山也。如一人曰。此是石则皆以为石。而不知石之为山也。是知名而不知实。执其实而遗其名者也。所贵于圣人之学者。明乎物理之真假。而皆有以底其蕴。察于人伦。而皆有以极其本然之理。此表里一体。精粗同贯。物各其而理无不赋也。苏老泉比父子于三峰。而今公亦有三子。而山实一山。则公意三
拭疣集卷之二 第 105H 页
子之学问功名。皆欲一样而难为兄难为弟也。夫苏公自记其假山。故其言如此。若他人述公之假山则何言哉。余于是。妄为说曰。使三子幼而学问。则如石之确而不亏。道德节义。又如山之不拔。是不区区以三子比山。而三子之学问节义。自有以同于山。其所真假。虽若混然。而三子之取(以下缺)
奉先寺记
奉先寺者。我 大王大妃殿下为 世祖大王而创之者也。成化纪元之四年。我 世祖大王升遐。群臣择地于杨州之地。东距州治三十有馀里。山曰注叶。原曰云岳。以其年十二月有日。奉葬 世祖大王玄宫于此。礼也。 大王大妃殿下懿旨。以为我 大行大王躬遭大乱。克正大憝。圣德隆功。自有东方。莫之与京。国家不造。奄弃群臣。呜呼痛哉。稽诸古制。先王陵寝之所。必有精庐之设。今大事已毕。卿等其相造寺之基以闻。于是。 上命河城府院君臣郑显祖,上党府院君臣韩明会,绫城府院君臣具致宽等为提调。陵室之南。有一奥区。山回水冽。允宜佛宇之壤。臣显祖等奏蒙允可。经始于己丑六月。告讫于秋九月。正殿层阁三间。四面附楹。名曰大雄宝殿。 睿宗大王所命也。东上室三间。四面有退。名曰普应堂。西上室三间。四面有退。名曰海空堂。东曰僧堂三间。前后有退。名曰访迹堂。西曰禅堂三间。前后有退。名曰云霞堂。常
拭疣集卷之二 第 105L 页
距长廊六间正门一间。名曰圆寂门。钟楼层阁三间。名曰清远楼。中行廊十三间,内天王门一间。名曰證真门。门东廊三间。名曰云集寮。次三间。名曰猿歇寮。西廊三间。名曰海纳寮。次三间。名曰尘静寮。东楼房三间。名曰虚寂寮。西楼房三间。名曰燕寂寮。佛供殿六间。名曰香积堂。正厅二间,房一间。名曰兴福寮。正厨二间并五间办都房。前后有退四间。名曰转熟堂。庖厨之所。有楼库地库并十六间。倾廊造饼厅,汤子房,洗阁并十五间,沙门三间。名曰离幼门。以楹计者。总八十有九间。涂堲黝雘。极其鲜明。佛殿僧寮。晖映洞达。铃铎琴筑。风至自响。以至荐席簦榻。无不精丽。楗椎道具什器之类。悉赡悉备。诸山寺刹。无与为比。其出田奴婢钱谷常住之资之数。永为佛僧供养。则别有文簿。玆不及。以其年九月初七日。大设荐 世祖以落成。 懿旨又以为寺则既立。然距 陵寝冈峦相隔。宜构真殿于寺侧。使 大行在天之灵。亦得遂归依之。敬以利乐冥游。乃立 影殿于寺东。名曰崇恩殿。设参奉二员。以备晨昏之谒。朔望必遣献官。与陵室同体。于是。提调臣郑显祖等还奏事毕。 睿宗大王赐额奉先寺。 大王大妃殿下亲幸谒 陵所。驻辇于寺。周咨览观。仰瞻 真殿。睹 大行帧影。悲哽呜咽。不胜哀痛。侍从群臣。莫不洒泪。时节别荐。 大王大妃殿下或亲诣 陵下行祭。呜
拭疣集卷之二 第 106H 页
呼痛哉。臣闻。自古王者之兴。未有不自后德之贤。夏之涂山。周之太姒。见于经传。其事章章有之。我大王大妃殿下佐我 世祖。爰自晋邸及登宝位。英谋果断。裨赞圣德。化家为国。景命有仆。求之史籍。圣德之隆。内助之功。卓冠百王。虽涂山之于夏后。太姒之于成周。无以过之矣。臣闻。全生事之敬者。必尽死事之礼。遵处世之教者。必奉出世之法。此忠臣孝子所以事君亲能全其德之道也。我 大王大妃殿下为先王哀痛之诚。追慕荐祷之志。既有以尽其诚敬。而至于创大伽蓝。密迩莹域。张皇三宝之教。以起超升之便。此又事君事亲。尤全其德而班诸后德之贤。亦前代帝王罕有之盛事也。
燕谨堂记
燕谨堂者。三陟府竹西楼之别馆也。故府使闵绍生所创也。岁癸亥也。屋七间也。冬则温而夏则凉也。大小使客之所安处也。火于辛卯后九月也。改于明春增八间也。十月之交。乃落成也。州中之人。咸来会也。起而称觞于太守者。仓使金子钧也。醉而舞者。将军咸孟谦也。醒而咏者。教授于敬良也。侍左右而掌筵席者。前丞朴仲明也。厥初监督者。户之长金生丽也。金得江也。又金圭等数十人也。太守谓谁。姓则梁而名则瓒也。闻其声而记其事者。乖崖子金文良也。将施采而永有光。则新太守
拭疣集卷之二 第 106L 页
黄先生也。黄先生。允元其名也。是成化八年冬至后七日也。
双清堂记
市津宋氏。士族也。至公年未冠。始筮仕。游朝行数年。官不甚达。既而退归于怀川之别墅。大治第宅馀卅年。怀之地山高水深。土肥衍。宜五谷。锄耨以时。岁常稔穫。冠昏宾祭之用裕如也。即其东皋。别为构屋。为楹凡若干。夏炎冬冷。各有攸处。涂塈丹雘。有轮有奂。前榆柳后松竹。凡花卉植物之可玩者。亦且杂艺于阶除庭戺之间。绿阴香雾。空濛掩霭。正统九年癸亥之秋。枢府相公朴堧。浴沂濡城。道经于此。遂以双清名其堂。仍赋四言。安平大君又从而和。甲子春。余丁先君忧。来于枫川。则公致书曰。相国。儒林之伟干。朝著之仪形。而乃屈襜帷。赐之堂额。大君乃紫云英胄。朱邸天人。岂谓草泽之名。得以上达。而雍容蕴籍。赓咏两篇。奎章粲烂。辉映山谷。不唯吾一家子孙永世之宝。盖将阖吾一,邑山川草木之耸睹也玆幸矣。子其文之。而义无辞。余惟风月天地间一长物也。今夫[蓬然而起。骤然而散。周旋乎大虚。披拂乎六合。吹之而草木偃。触之而金石鸣]者。风也。其来也固无时。然言风之好。必曰春者。以其和也。[冰轮皎洁。桂影婆娑。出于东山之上。徘徊牛斗之间。川陆为之辉朗。物象为之凌乱]者。月也。其明也同乎四时。然言月之明。
拭疣集卷之二 第 107H 页
必曰秋者。以其清也。是其耳得而为声。目遇而为色。同一风而一月也。然随人心之变与其处之不同。则所以为风月者亦异。盖公之制此堂也。深其牖。故风来而易为清。虚其檐。故月出而易为明。或披鹤氅。或戴华阳。隐乌皮。散素发。有风冷然左右而至。侵我衣裳。凉我枕席。涤烦歊于暂遇。怀爽垲之逸兴。则虽渊明高卧者。亦无以过此矣。其或佳宾萃止。过客停骖。琴棋既张。酒亦爵有。[举杯相属。襟韵益清。飘飘如遗世而独立。御气而游汗漫。等万事于浮云。忘身世之眇然。]则盈宇宙者此风也。而吹吾堂者益清。明宇宙者此月也。而照吾党者益清。此公之所以自乐地者。而相公命名之意也。自有天地。便有此风月。而娱风月之乐者。亦不知其几何。然或得于此而遗于彼。宋玉作赋。极雄风之大。然不及三五扬明之说。则专于风而失于月也。魏武咏歌。状南飞之哀。然不知巽二鼓物之盛。则偏于月而略于风也。苏公赤壁之游。庶几兼之二者之趣。然舟楫之危。不若堂阶之安。梦鹤之怪。何有册樽之乐。则公之为乐。不唯求之当世而罕俪。概之古人。亦鲜其比矣。不宁唯是。公少谢簪笏。膏盲泉石。居常辞受取与之间。苟非道义。虽一毫而不苟。此心超乎万物之上而不累一尘。则是心迹之双清也。老母在堂。年俯八旬。苍颜白发。康强无恙。公晨昏色养。莱衣舜慕。惟日不足。则是子母
拭疣集卷之二 第 107L 页
之双清也。公有二子。长曰某。廉能致用。扬历中外。岸然功名自许。季曰某。英英武干。补于黑衣。为王侍坐。以特百夫。则是昆弟之双清也。盖公一家清德周流。洞彻无间。则其于纲常伦理之懿。岂不增重矣乎。而其与洁身高蹈。枯槁山谷。嘲弄晨夕。追馀飙仰末光。自以为得风月之乐者。固不可同年而语矣。顾余学识荒落。固不足发扬盛美。当今作者如云。补霞裾。剪秋水。以是也。公不丐于彼而求于余。岂以姻戚之故。相知之深欤。抑阶吾文。以求当代之盛作也。是不让云。苍龙丙寅春三月有日。记。
拭疣集卷之二
 序
  
东人诗话序
吾东方自殷太师歌麦秀以来。历三国高丽氏。至于作者不啻数百家。其评品。观破闲裨说话书。可知也。今达城徐先生。生于东国太平之年。家传阳村诗礼之训。独步诗坍。名动中原。乃于弘化之馀。手撰东人诗话二篇。其记闻之博。识见之高。有所谓在堂上而卞曲直。诗道之集大成者也。仆一日。与姜晋山。会先生于承文院。见所谓诗话者。二人圭复不已。相谓口。斯文之宝。当与万世共之。不可以秘藏于文房而已也。
拭疣集卷之二 第 108H 页
予尝谓知诗之恶后。可以得诗之正。得诗之正。然后可与言诗之道。是故。博雅君子。不能无评品之权衡。雌黄之点化。四佳相公以诗学登坛。为一代之所宗。间取古今词人墨客之所述。有全篇之粹然者。有一字一句而警策者。与夫意虽正而辞或蹐驳。言虽切而指或贱俚。其间相去不能以寸。而公则议论之精。细于毫釐。升黜之威。严于衮钺。且公之博闻。过人远甚。不唯先贤本集。与夫传记所载。而见闻所及。无问俚雅。随即举笔。杂以闲言调笑之说。读之愈多。愈觉其新而不知倦。比之于规规之掇拾腐纸。唇吻于糟粕而无所发明者。为有间矣。于是。观公之所贬驳。则必有以知诗道之不可如是。见公之所褒美。则必有以知诗道之决不可不如是。即所谓不加绳墨而方圆直正者也。一日。造公门。公不之靳。出示予。予甚珍之。以谓虽古之诗林玉屑。亦无过之。而益知公文章之美。于是。戏之曰。予有一语。公能驳之如古人乎。公曰。何谓也。公凿池种莲。作堂其上。而名曰亭亭亭。若能对亭亭亭则已。若不能对。如速改之。公曰。亭名何与于诗。三百篇中。无三字诗。其可诗而又及亭名乎。予亦不能强公也。成化纪元之十一年苍龙乙未暮下浣。乖崖老人。记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