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不忧轩集卷首
不忧轩集卷首 第 x 页
不忧轩集卷首
 序
  
不忧轩集卷首 第 5H 页
不忧轩集序[黄胤锡]
不忧轩丁公考终之三百有五年。而后人。始克谋行遗集。以胤锡忝列弥甥。属以校而序之。自夫书若诗有序以来。是集也亦乌独不然。而世远迹晦。重惟小谫。有未敢径遽。则谨依集中本编及诸所唱酬。以为之主。而参以不知何氏家状之挂漏。孙咏归碣文之破缺与夫李容斋荇新增胜览。宋讷庵世琳乡约跋。岭南前辈群豹一班。旁孙碧梧璿述先录。凡表表可徵者。会通是正。成行状一道。如朱子追为周子事状。而公之学行事功出处。方隐约可举。然后乃得泚笔而弁卷。盖先贤始末。虽一字半句。不可苟故也。序曰。诵其诗读其书。可知其人。又继以论世。此古今观言考行者所同云然。而于公集尤信。公之为人。虽若莫得而知乎。而是一二精神心术之遗。有诗焉渊悫而鲜华。有文焉疏达而当理。有歌曲焉亦古淡和平而可咏。窃试潜味之久。居然若复觌公于三席之侍。其殆纯而朴。如金之在矿。闇而章。如锦之尚絅。以汉儒淳固廉直之风。而希宋儒高正超实之域者乎。故其为学也。不汲汲于传注笺疏之缴绕。而大原有以默见。其设教也。不切切于理气象数之凌躐。而彝伦有以必惇。以之御家。则既慈既孝而子孙承其诫。以之
不忧轩集卷首 第 5L 页
临官。则亦德亦威而僚寀成其契。师道明矣。馆学闾塾。莫不服其令。乡饮行矣。劝规交恤。又莫不如约。以期乎天理得人心正者。而本立而道生。体明而用适。一言蔽之。不过曰壹乎质。几乎仁而已。若乃斥行乎请斩之疏。尤炳烈礧硠。可见仁者之勇何哉。天启 本朝。一治伊始。而人文未朗。如浑沌才辟。则三国以还。数千年痼佛之俗。其孰免者。间有出入。亦只彼善于此尔。公则独有大焉。奋一个抗 千乘。引孟据朱。监汉惩唐。一进再进而犹不已。一 谴再 谴而滋不挫。斯岂一毫有所为而为之。故能卒之致夫 天意回。国论定。而 明 宣以下。孔道遂以大明。彼普雨之伏罪。休静之助义。未必不自一行乎流殛而导之。则公之功。其又孰得而少之。宜乎 文宗之不次旷举。 睿 成之清选隆谕。或以奏于 皇朝。或以书于 国史。而俎豆扁额。又愈久愈光也。顾公所以办此者。亦惟求仁而后为能。夫圣者无欲。贤者寡欲。寡之又寡。可至于无而仁。而仁体至大。非圣曷尽。然刚毅木讷。不近仁乎。箕奴微去。不与比干同仁乎。古之大丈夫其不以富贵贫贱威武而为动者。皆是道也。公于平日。固周旋夷惠之间。而十年乃调则庶乎
不忧轩集卷首 第 6H 页
为惠。然出处何常。所常者寡欲。故无疚乎内省。无慕乎外至。富贵则薄之。贫贱则安之。虽威武所施。于三大臣六臣之殉 主。大司成徐冈之斥佛者。不以戮不止。而我舒我卷。自如而无屈。无屈者何。以心而非以迹也。使其一有外慕。则迹虽伸而心已屈矣。即冗官散秩。有不以为病乎。则公之自附于绮皓。人之必拟于夷潜者。讵无以哉。于是而不曰寡欲。吾不信也。呜呼。百世之后。有欲知公者。请自一质字究仁。则亦必曰有是集在。是为序。
大统馀分三乙巳十一月日南至。箕一度四十四分。前行 世孙翊赞越松黄胤锡。敬书于吴东山雷室中。
不忧轩集卷首
 墓碣
  
不忧轩集卷首 第 6L 页
朝散大夫司谏院正言致仕丁先生墓碣铭(并序)[黄景源]
庄宪王十有九年。建兴天寺。令禁军严守寺门。禁人往还。出内帑金银珠玉锦绣。造袈裟。 宣赐甚多。方是时。妖僧行乎为住持。恣行无忌。上自宗戚。下至闾巷。称弟子如恐不及。一岁中。剃发为僧者数万人。布衣丁公。在太学。乃率诸生。上疏曰。佛氏之害。固非一端。而其教无父无君。必辟之而后。可以兴学也。孟子曰。我欲正人心。息邪说。释之者日。佛氏之害。甚于杨墨。诚以吾道行。则彝伦叙而天下治。异端兴。则彝伦斁而天下乱矣。若使其道大行。一世从之。虽尧舜复起。其将谁与为君哉。臣等窃谓。人主。万民之表。京师。四方之本。人主所好。万民慕之。京师所尚。四方效之。捷于影响。可不谨哉。近年以来。水旱相仍。饥馑尤甚。民之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今 殿下创兴天寺。大兴土木。供亿之费。必将浚民之膏泽。故其时台谏进言。而 殿下教以 祖宗所创。不忍坐视其毁也。 臣等初以为然。宁知其弊之至此极也。矧今农事方兴。连月不雨。哀我人斯。诚可怜悯。今僧徒巧为劝文。虚张诳惑。以诱愚民。乃于大都之中。设安居之会。无贵无贱。靡然从风。噫。京师风化
不忧轩集卷首 第 7H 页
之源。反复为香火之场。近者。台谏上章廷争。而 殿下非徒不听。使禁军严守寺门。禁人出入。则彼将恣行不义。无所忌惮。谁得以禁之乎。 臣等闻前朝之季。有僧懒翁号为生佛。幸赖有道之士。绝其根株。竟使自毙。诚衰世之一大幸也。恭惟 太祖康献王。犹虑浮屠之害。严立僧徒之禁。 太宗恭靖王。灼知其弊。革去寺刹。什存一二。土田臧穫。俾充军需。其所以辟异端者。可谓盛矣。今 殿下承 二圣之统。谓革弊宜自内始。于是 下教。废佛堂而减宗门。令僧徒禁入城市。故僧徒敛迹缩首。莫敢恣行。又孰知异端复兴。出内帑珠玉锦绣。造法衣乎。 臣等寤寐伤叹而不能已也。况金银本非国中之所有。故请免金银之贡已久矣。若使上国闻此事。将谓 殿下何如也。自汉唐以后。事佛者盖已众矣。而未闻以慈悲之力。享国长久者也。楚英信佛。而终致大狱之诛。梁武事佛。而未免台城之饿。则佛氏无益于国。亦可知也。今僧徒新受度牒。一岁中几至数万。是未必不自此僧召之也。前朝尚能诛懒翁。况我 圣上乎。伏愿 殿下令攸司断行乎一僧之头。永绝邪妄之根。国家幸甚。 王不从。公与诸生约捲堂。 王召见。诘以空馆。公对
不忧轩集卷首 第 7L 页
曰。 殿下崇佛。诸生欲归而为僧耳。又抗疏极谏。 王震怒欲致之死。时国相黄翼成公。牵 王之裾。争之曰。 殿下若杀丁克仁。则史策何以书之乎。 王悔悟。竟窜北方。寻赦还。乃流妖僧于济州。公由是。名震一世。虽韩文公。不能过也。公讳克仁。字可宅。自号曰不忧轩。高祖讳时胤。朝散大夫。知杆城郡事。曾祖讳赞。恭悯朝知密直司事西北面都巡问使。封灵城君。祖讳光起。正宪大夫。判典农司事兼知经筵事。考讳坤。少举进士。妣安氏。开城少尹挺之女也。以建文辛巳八月生。宣德四年。成进士。游太学。为诸君子所推重。遂上章请斩妖僧。窜北方。及放还。屏居田园。植松竹。混耕樵而忘忧。 恭顺王时。举逸民。公以经明行修。 召拜广兴仓副丞。 恭懿王元年。中第。补全州府教授。既十年。调成均馆主簿。十年后乃仕。盖意有在也。 襄悼王元年。特拜司谏院献纳。改正言。又坐斥佛氏下狱。久之乃得释。 康靖王元年。致仕。归泰仁寓第。 王命礼曹判书李承召。供帐祖道都门外以送之。 王下谕书曰。予闻尔廉介自守。不求闻达。聚乡子弟。教诲不倦。予甚嘉焉。欲招用之。然年老难于任事。故特加三品散官。又令本道时致惠养。成
不忧轩集卷首 第 8H 页
化辛丑八月。以病卒于家。享年八十一。葬于泌水之阳竹寺洞原。丁氏之先。出于唐。始祖大阳君德盛。当宣宗时。流新罗西海之中。至高丽为灵光人。公娶九皋林氏尼山县监殷女。有二子。长三俊。生员。因居泰仁。季七贤。司饔院正。公尝以量田过兴阳县。见其风土之美。命七贤居焉。六女婿。长赵辅荣。通赞。次卢以显。直长。次柳吉淮。次金润孙。司正。次金和雨。进士。直长。季金硕孙。庶子曰孙。居顺天府。而金司正,金直长皆有后。司正之后尤盛焉。始公之墓有碣铭。年久剥落不可考。今年四月。公后孙生员孝穆。使胤子翼祚。请铭于余。余既慕公之德美。又感先祖翼成公力救之谊。乃不辞而为之铭。
铭日。有美丁公。危言抵佛。遂投北方。令名四溢。殖殖其正。斩斩其严。弘我周行。永有光爓。
崇祯纪元后三丙午四月日。辅国崇禄大夫。判中枢府事兼判义禁府事,吏曹判书,知 经筵事,弘文馆大提学,艺文馆大提学,知春秋馆,成均馆事, 奎章阁检校提学,五卫都总府都总管, 世子左宾客黄景源。撰。
不忧轩集卷首
 行状
  
不忧轩集卷首 第 8L 页
有明朝鲜国故通政大夫行司谏院正言不忧轩丁公行状[黄胤锡]
 本贯。全罗道灵光郡。高祖考讳时胤。 高丽文科。朝散大夫。知杆城郡事。妣  李氏曾祖考讳赞。 文科。宣力佐理功臣光禄大夫。知都佥议使司事。灵城君。 本朝 赠大匡辅国崇禄大夫。领议政府事。妣竹山全氏。府院君侑女。祖考讳光起。 正议大夫。判典农寺事兼知 经筵事。妣安东金氏。府使彦龙女。考讳坤。 进士。 本朝彰信校尉忠武侍卫司中领副司直。妣竹山安氏。开城府少尹挺女。
公讳克仁。字可宅。自号不忧轩。亦曰茶轩,茶角。姓丁氏。唐宣宗大中年间。有大官德盛。东流新罗西海中押海岛古郡。殁而葬郡。入高丽为县。属灵光郡。其裔籍灵光始。此后又移属罗州牧以废。而有分贯罗州,
不忧轩集卷首 第 9H 页
昌原者。公谱之始曰晋。一名瑨。中生员。免乡役。当高宗朝。与柳卿老使蒙古。为世名臣。寔五代祖也。郡事因乱卒于官。葬杆城。灵城历密直副使,知密直司事,西北面都安抚使。鞫金镛党诸贼。御德兴君崔濡之乱。载恭悯王世家。葬广州府。或丰德府。失蕝。典农,司直。并葬广州豆毛浦。安氏育六子。长克宽。县监。三克明。护军。四克已。司正。五克忠。六克敬。(敬一作慎)生员。其二则公也。以 惠宗建文三年我 太宗元年辛巳八月初六日。生于豆毛浦里第。长归贯乡。天资粹美。学问精明。永乐十六年丁酉。年十七矣。已首冠场屋。宣德四年我 世宗十一年己酉。中生员游太学。用布衣知名。蔚为同年金大司成礼蒙,金判书吉通及具议政致宽,朴承旨仲孙,姜大司成老,辛提学硕祖诸友所推重。咸期以远大。而二十馀年。累试累屈。则又莫不嗟讶。自丙辰大饥。民既流殍。而丁巳。 特旨以 太祖所创旧 贞陵兴天寺。重建于汉城西部皇华坊。大兴土木。不以农隙。犬臣默不言。惟台谏廷争。 上终不听。乃令禁军步卒。严守寺门。禁人出入。出内帑金银珠玉锦绣。大造钵匙饬念珠袈裟。宣赐无纪。而妖僧行乎。以天台教宗。有 宠为住持。自拟
不忧轩集卷首 第 9L 页
前朝僧惠勤。恣行无忌。上自宗戚。下至闾巷。施舍归仰称弟子。如恐不及。于大都中。大设安居之会。饭僧斋佛。其一岁中受度牒剃缁者。几数万人。而又有主掌官。以礼曹及政院承旨成念祖所奉 传教。自今生徒游诸寺。即令禁止者。遍诸寺榜示。每三年一试两宗僧徒。如文武科。公率太学诸生。抗疏几二千言。先引孟子正人心息邪说一章。集注所谓佛氏之害。甚于杨墨。邪说害正。人人得而攻之。不必圣贤。如春秋之法。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不必士师。学者于是非之源。毫釐有差。则害流于生民。祸及于后世。因陈 太祖禁僧徒。 太宗革寺社土田臧穫。充军需。山陵亦不建寺。 当宁先废内佛堂。减宗门。禁僧入城市。年少勿令剃发者。以惜今之异端之复兴。又言金银非我所产。既以恳 上国请免。若 上国闻此。谓 殿下何如也。君举必书。千载之下。谓 殿下何如也。倘曰行乎已得佛道。然汉唐以后。奉佛非一。而未闻以佛力享国者。请去邪勿疑。除恶务本。令攸司断行乎一僧头。永绝邪妄之根。终又曰。自古国家之业。积之百年而不足。毁之一日而有馀。诚以处泰和之时。持盈成之业。有至可畏之几。生于一念之忽也。
不忧轩集卷首 第 10H 页
愿 殿下至诚自强。益坚前日之心。辞既切至。 上犹不允。公又与诸生约捲堂。独自留待。上命引入。诘以空馆。对曰。 上崇佛教。诸生欲归而为僧耳。又袖疏极谏。大忤。 上震怒。下吏传死议。时相黄翼成公喜牵裾力争曰。杀丁克仁。史策何以书之。先是。行乎倡言。有佛腾空自在。 上以为神。亲临观之。公曰。是铁躯镀金而顶尻独否。必顶上尻下。暗贮大磁石。使之牵吸。不上而不下也。掘而去之。佛果坠地几碎。 上稍悔悟。竟薄窜北道。寻赦还。流行乎济州以死。方其赴谪。过泰仁县西泰居川桥上也。公先已从妇家赘寓县南之泰山古县。而川上流一派来自古县。行乎渴甚且掬。闻之径去曰。此吾仇家前川下流也。宁忍饮诸。至今传为美谈。公既南归。壹意幽贞。不乐赴举。筑草舍三间。名其轩日不忧。名其川日泌水。植松竹。混耕樵。怡神养性。居易俟命。徘徊夷犹。乐而忘忧。惟子侄及乡子弟。是聚是诲。孜孜不倦。为修乡约契轴。而勉之以诚信。父母丧则又庐墓三年。 代宗景泰二年我 文宗元年辛未冬。 命举逸民。有学行而老不第者。犬臣与礼曹成均馆合辞。以经明行修。才学俱精。荐公。擢授从仕郎守广兴仓副丞。是故
不忧轩集卷首 第 10L 页
事隐逸六品不次之典也。金公谨守。诗以贺 召。以为虽商之传说。周之吕望。蔑以加矣。既以奏闻 皇朝。则有大官叹曰。此圣君事也。翌年壬申。 文宗升遐。史书 圣德曰。封王氏后孙。举逸民丁克仁。庙号曰文。以此云。 端宗元年癸酉春。试士。有劝公赴之。而不应。秋又有试。试法先讲后制。公友汉城判官成顺祖力劝曰。子在山林则已矣。既登于 朝。应选何病。劝之滋益勤。公不获已赴汉城试所。备陈久废举业之实。既讲且制。乃以仁寿府丞得试。中 殿试金寿宁榜丁科第十三人。时 世祖在首阳大君潜邸。新策靖难功为领议政。参试 殿对。申叔舟亦座主之一。而公年五十三矣。乙亥闰六月。 端宗禅位于 世祖。公自全州府教授。参赈事罢归。十二月二十七日。以仁顺府丞。录佐翼原从功券二等。而非其志也。越十年。乃调成均馆注簿。降司宪府监察。为骢马契轴二诗。以寓交勉。移通礼门通赞。复三入成均注簿。再兼宗学博士。又教授训导各再。而其三为量田敬差官。则疑戊辰年间云。 宪宗成化五年我 睿宗元年己丑八月。公方为泰仁县训导。特拜司谏院献纳。寻转朝散大夫行司谏院正言。湖南膺是 命
不忧轩集卷首 第 11H 页
者。当世独公而已。公遂幡然入京。作薇垣契轴诗。又斥佛下吏。无几得释。而十一月。上升遐。 成宗入承大统。十二月二十四日。公自以明年年七十。诣政院。预先呈辞。请致仕乞身。元年庚寅正月初六日。得 许乃归。 上命礼曹判书李三滩承召。供张祖道都门外以送之。承召亦有诗四绝。人谓疏广后一人也。辛卯。有 旨求言。公疏论朝政得失四条。一曰。学校训导。宜选生员进士过四十。稍通经传者。二曰。近自佛教大兴。有名卿钜儒亦言。金口所说无上甚深微妙法。贤于孔孟远矣。愿革罢刋经都监。三曰。守令黜陟。上等多而中等少。下者一道仅一二。愿十分为率。务要至公。四曰。原从功臣虽不及八功臣之宠异。然愿贱妾所生。从父为良。又论民生疾苦四条。一曰。量田案付。愿分起陈。二曰。正兵宜申明精选。优其奉足。三曰。各道都蚕室。姑以泰仁县观之。革之已久。桑木老朽。尽为民田。今复种桑。闵不可言。愿距蚕室二百馀步东西山。久陈土厚。种可十万馀株。数年后无穷之利也。则上不失公赋。下不失民业。四曰。漕船公造之法新立。而 国家之利则一。民间之弊则七。大学论财用絜矩之道。引孟献子言以终之。堂堂 大
不忧轩集卷首 第 11L 页
朝。何必吝船价一利。而不恤七弊乎。史鱼犹以尸谏。况老臣适当陈言之时。敢不精白一心。以待 休命。疏入。 传曰。致仕亦陈时弊。宜加褒宠。特赐原从功臣号。荫子孙宥后世。即佐理新券也。公自既归。犹且徘徊夷犹。乐而忘忧。无异于前之为也。不求闻达。若将终身。亦无异于前之为也。因记不忧轩。以叙闲而无忧之意。壬辰。有上书荐公者。 上以询大臣。佥曰贤矣。但无奈老何。三月二十四日。 内降谕书曰。谕前正言丁克仁。予闻尔廉介自守。不求闻达。聚乡子弟。教诲不倦。予甚嘉焉。欲招用之。然年老难于任事。故特加三品散官。又令其道时致惠养。尔宜知悉。四月。公闻  命祗受。盖自中直大夫。升通政大夫也。每念 天恩罔极。倚高丽翰林别曲音节。作不忧轩曲。先以短歌。以时歌咏其荣。申祝 上寿。乙未十月。又设洞中乡饮酒礼。立约而序之曰。礼之文。礼之器。礼之用。虽未能尽合于古。而敬也礼也洁也孝也悌也逊也。则遵而勿失。侈也淫也欲也。则戒之慎之。岂但亲睦乡闾而已。其效至于天理得人心正。而忠臣也孝子也善与人交也。源源而不竭。周之风化。复见于今日矣。戊戌。 上以遇灾又求言。公复应 旨上疏。
不忧轩集卷首 第 12H 页
犹未始赴京。常叹曰。我虽在野。得拜三品。不撤肉食。实 君恩也。欲一赴阙谢 恩。我若奄然辞世。则抱恨泉壤之下矣。时年八十。能自力跨马。入京以谢。兼论时弊数条。 上赐酒慰奖。公归则曰。今吾志遂矣。辛丑八月十六日。以病卒于古县里第。寿八十一。葬里西不四里银石山壬坐泌水之阳。与夫人墓同冈稍下二十步许。斥佛事遵丧制。并用公遗命也。有诗文歌曲并知旧唱酬一册。阅倭燹仅传一二。后二年癸卯。承旨孙咏归比长。以公子三俊谒文。而铭其碣。今残破无别本。有家状。不知作者。尚可参碣文考略。又二十七年。为正德五年我 中宗五年庚午。而校理宋讷庵世琳。修乡饮礼约而跋于序。又二十年。为嘉靖九年 中宗二十五年庚寅。而右议政李荇,洪彦弼等新增舆地胜览。录公于灵光及泰仁寓居。 明 宣之际。旁玄孙校勘碧梧堂璿作述先录。又有岭南士林编群豹一斑。并称公甚盛。盖崇祯以后湖南士林。配享于崔文昌致远武城书院。而申灵川潜,宋讷庵及郑默斋彦忠,金诚斋若默,金鸣川灌。亦先后啜食。我 肃宗二十二年丙子。以本道生员柳之春等疏请。 赐额 致祭。自公卒至是二百一十六
不忧轩集卷首 第 12L 页
年。而 朝野崇奉之举。始无复遗憾矣。原公德性纯厚。志操廉介。言辞简质而不俚。诗文古雅而可法。笃于好善之诚。通于处事之宜。宽洪若河海之广。信果如蓍龟之公。学足以明体而适用。才足以经邦而济世。此人之公诵者然也。涉猎经史。师友圣贤。藏器于身。见几而作。浮云乎身世。弊屣乎轩冕。奴耕婢织以代劳。父慈子孝以敦伦。尹之任惠之和。非曰能焉。孔之时颜之乐。乃所愿也。而又以不怨不尤。不忮不求。而不忧不惧者为法。此公之自道者然也。则其进德修业。而无疚乎内省。乐天知命。而无慕乎外至者。亦庶几聚辨居行之功。出处语默之节。而总之大易之时义焉尔。即始之延之以逸民。无可以荣公也。中之屈之以冗官。无可以浼公也。末之申之以清选 崇褒。而公又曷以是加重哉。若曰。 世祖之季。数年之縻。有可以为疑。则此固同时如金毕斋一队所未免者。而公顾有不然。使公重望。一有求者。何至于一归十年而乃调乎。调亦何至于寡浮多沈。而无复 文宗不次之隆乎。心未始求禄。故禄虽至而有不与之俱往。所谓弃世而世亦弃者。而虽其发诸诗文歌咏之际。类多自誉而自嘲。复引商山四皓。所谓富贵畏
不忧轩集卷首 第 13H 页
人。不如贫贱之肆志。而申未舟诗。又直以彭泽首阳而拟议。则尤可见矣。况公所录佐翼从勋。鲜不勒混。有如元雾巷昊,奇眩庵虔,柳绿筠桂芬,李冬青延孙之皭然者乎。此已灼无可疑。而及 睿 成两朝一初之化。则中外想望。廪廪乎 世宗。东方尧舜之世矣。公虽欲略试所学。而七十之年。忽焉已至。礼有大防。只有浩然而归耳。小官犹尔。彼贪功趋利。钟漏不休。而不省致仕之谓何者。果何人哉。若曰。公之为学。其本末终始。他未有以可徵。则亦大有不然。何也。箕畴久泯。竺教横流。自崔文昌先后若而人者。虽各不可谓无功于一时。而要其近理。则当断自郑圃隐,李牧隐为始。然牧隐之贤。犹以佞佛受讥。馀可知矣。且如禹倬,白颐正,朴忠佐,崔诚之,权溥,吉再,金淑滋,权近,黄铉,赵庸,尹祥,金钩,金末诸公。其前后诵说。亦马,郑传经之类耳。颇自谓斥佛。然皆未闻有深明廓辟如孟,朱然者。夫以 世宗之上圣。犹且袭丽之故。则彼在下而无力量气魄者。竟奚足道哉。惟公之在太学。眇然一匹夫耳。能独祖孟而宗朱。援汉而稽唐。知有道学而不知有魔外。知有义理而不知有罪罚。知有民国而不知有身家。卒之致夫日月回光而山斗
不忧轩集卷首 第 13L 页
归望。则自非明天理正人心。而默见大意于洙泗洛建之学者。能乎哉。故其晚节。愈拳拳扶抑。而 两朝亦为之深察。使国论士趋。久然后大定。则己卯以后诸贤之辈出。斯道之大明。公其不有以先启乎。抑公在朝在外。壹是推其所存。以及于人者。而家训所谓子孙诚一篇。学政所谓学令一篇。又皆诚以谕之。威以董之。本人伦常行而指示之。参邦国选法而歆动之。虽近而可远。虽卑而可高。虽粗而可精。大约其言恳恳喣喣。易以入人。胡安定,许鲁斋之为教。殆亦无以远贤。故公乡塾之中。风韵有继。自宋郑二金。以迄于崔宽谷瑞琳,殷柏溪鼎和。而闻知见知。代不乏其人者。夫孰非公之赐也。噫其盛矣。公配淑夫人九皋林氏。尼山县监殷女。后公九年庚寅生。先公十四年丁亥正月二十六日卒。同冈上下窆。有二子。长即三俊。生员。因居古县。季七贤。公尝以量田过兴阳县。见其风土之美。命七贤居焉。六女婿。长赵辅荣。通赞。次卢以显。直长。次柳吉淮。次金润孙。司正。康津人。次金和雨。进士,直长。清道人。季金硕孙。庶子曰孙。用公从勋从良。居顺天府。三俊五子。长子松。次子粹。并生员,参奉。次子文。训导。次子淑进士,参奉。季子净。七贤二
不忧轩集卷首 第 14H 页
子。长希德。习读。季性。进士。子松传奉事士温,县监宗逸而宗嫡绝。子粹生进士士良。子文生生员鲤及鰅。鲤生贵根,贵南。鰅生进士光逸。子淑生进士参奉士俭及参奉士让。士俭生主簿钦逸。士让生训导希逸。子净传士杰,应逸。希德传世蕃,锡臣及梦臣。性生副正自衍及 赠工曹参议自行及自衡。自衍生参军铁硕。自行生佥正有祖及 赠刑曹参判崇祖,县监亨祖。自衡生润祖。有祖生府使龟寿。龟寿生监察浩及汉。浩生进士,参奉孤舟,运熙及判官运隆。崇祖生察访俊,兵使杰。杰传府使渊,郡守弘禄。三世并以武进。而金司正,金直长亦皆有后。司正之后尤盛。盖距公十馀世而内外裔孙不可胜纪。公之不试之报。其在是欤。呜呼。胤锡生晚学陋。亡能为役。而七世以来。三为金司正外裔。先子晚隐府君。又尝从外氏寓古县矣。庭训所及。已慕公风烈。而出入师友间。多闻前辈所称道。亦既五十馀年。以故每过武城书院。未始不祗谒太息。而不觉相后三百年之远也。今公后人应甲。与兴阳宗人孝参。来示遗稿。属以校而序之。而家状既略。碣文亦缺。不可不先修行状。故辄不揆僭妄。谨叙次年月先后。出处本末。因间以记闻一二如
不忧轩集卷首 第 14L 页
右。以俟百世大君子论世知德者考焉。谨状。  大统馀分三乙巳。我 圣上九年十一月 日。御侮将军。前行世孙翊卫司翊赞越松黄胤锡。状。
不忧轩集卷首
 家状
  
不忧轩集卷首 第 15H 页
不忧轩家状草(不忧轩一号茶角。亦号茶轩。)
不忧轩讳克仁。字可宅。姓丁氏。系出灵光。其先盖唐人也。宣宗大中年间。有大阳君讳德盛。受玦东来。居于押海。(新罗文圣王时)是其鼻祖也。后世至高丽。有讳晋。(丽史作瑨)中生员。高宗朝。与柳卿老使蒙古。为世名臣。即公五代祖也。高祖讳时胤。朝散大夫。杆城郡事。曾祖讳赞。恭悯朝。官知密直司事,西北面都安抚使。靖难功臣。封灵城君。至宣力佐理功臣。光禄大夫。知都佥议司事。本朝 赠领议政。(镇双城。拒德兴君崔濡。大破之。御红巾贼。为麾下睦忠所诬。在狱卒。敦诗悦礼。时推为山西第一。)祖讳光起。正宪大夫。判典农寺事兼知经筵事。考讳坤。举进士。官忠武侍卫司中领副司直。妣竹山安氏。开城少尹挺之女。以建文三年辛巳(我 太宗元年)八月初六日生。宣德四年己酉。(我 世宗十一年)捷司马试。(时年二十九)自是。居馆二十馀年。为侪友所推重。时有妖僧行乎。(行乎。即兴天寺佳持。能诗。见舆地胜览。)得宠于 上。恣行无忌。公率诸生。抗章斥之。 上不听。公又与诸生约空馆。独在以待。 上知之。引入殿庭。诘其由。对曰。今 上崇信佛教。诸生皆欲为僧。还归故土耳。因又袖疏极谏。 上震怒。命传死罪。时相黄翼成公喜牵裾争之曰。杀丁克仁。史册何以书之乎。 上悔
不忧轩集卷首 第 15L 页
悟。薄窜北道。寻赦还。乃流行乎于济州以死。自是。退卜居贞。不乐赴举。有子孙诫以垂正家之训。有乡饮序以立睦邻之规。修契轴以成诚信之风。设家塾以严开蒙之法。礼之器。礼之文。无不合于古制。而其效期至于天理得而人心正矣。景泰二年辛未。(我 文宗元年)以明经行修。举于逸民。(大臣与成均馆礼曹合辞俱荐)拜广兴仓副丞。(今主簿)闾阎耸闻。大小争贺。皆以为虽商之传说,周之吕尚。蔑以加矣。以此事闻于 天朝。大官叹曰。此圣君事也。及 文宗宾天。史称其 圣德曰。封王氏后子孙。举逸民丁克仁。谥曰文。以此云。四年癸酉。(我 端宗元年)为旧友成顺祖所劝。不得已应举。因中第。(时年五十三。以仁寿府丞。中丁科十三人金寿宁榜。丁科。今第三等。)历官四成均主簿。再宗学博士,司宪府监察,通礼门通赞。量田三。教授三。跻斯文根本之地。掌儒生教诲之任。怀龙子贡赋之法。解生民疾苦之心。(六年乙亥。 端宗三年而 世祖受禅。参佐翼原从功臣二等。)成化五年己丑。(我 睿宗元年)以泰仁县训导。拜司谏院献纳。寻转正言。时湖南绝无有任此职者。公独膺是 命。物论多之。(时年六十九)有薇垣契会及骢马契轴诗。以见其尽心同寅之义。 成宗即祚初。预以年满七十。诣政院呈辞。因疏陈朝政得失民间疾苦。致仕还乡。 
不忧轩集卷首 第 16H 页
上褒宠特赐佐理原从功臣之号。使礼曹判书李承召设祖道。供帐都门外以送之。人以为疏广后一人也。及归泰山。以不忧名轩。志闲也。八年壬辰。(时年七十二) 上降谕书曰。予闻尔廉介自守。不求闻达。聚乡子弟。教诲不倦。予甚嘉焉。欲招用之。然难于任事。故特加三品散官。(三品即从三品中直大夫。后加通政大夫。)又令其道。时致惠养。公不胜感激。拜稽以谢。又作歌曲。以咏其荣宠。常叹曰。我虽在野。得拜三品。不撤肉食。实 君恩也。欲一赴阙谢 恩。乃于庚子。(时年八十)跨马入京肃谢。兼论时弊数条。 上赐酒慰奖。及归则曰。今吾志遂矣。十七年辛丑八月十六日。考终于泰山私第。寿八十一。葬于泌水之阳壬坐原。后以多士之议。配享武城书院。(崔孤云致远。尝为泰山守。邑人立武城祠以祀。)有兄曰克宽。县监。生一枝,四辅,五琦,六行四子。有弟曰克明。护军。生二公一子。曰克己,司正。生八元,九楅二子。曰克忠。生十哲一子。曰克敬。(敬一作慎)生忠国一子。夫人九皋林氏。尼山县监殷之女。永乐八年庚寅生。成化三年丁亥卒。寿五十八。同冈上下窆。生二子。长三俊。生员。季七贤。司饔院正。六女婿。长赵辅荣。通赞。次卢以显。司直。次柳吉淮。次金润孙。司正。次金和雨。直长。季金硕孙。三俊有五
不忧轩集卷首 第 16L 页
子。曰子松。生员,参奉。曰子粹。生员,参奉。曰子文。训导。曰子淑。进士,参奉。曰子净。分居泰仁,万顷。七贤有二子。长希德。习读。季性。进士。公尝以量田过兴阳。见其风土之美。命季子居焉。又有庶子曰孙。居顺天府。申高灵叔舟尝为顺天府尹。以公录原从功臣。国有荫子孙宥后世之法。奏请许洗从良。今其后尚有存者。
不忧轩集卷首
 墓碣
  
不忧轩集卷首 第 17H 页
不忧轩墓碣缺文[孙比长]
(缺)学问夙成。年十七首乡。(缺)(缺)中莲榜登太学。(缺)布衣知名。时望以远大期公。而试之(缺)屈于人。人咸以怪。而公(缺)舍三间。名之曰不忧轩。公于是徘徊夷犹。乐而忘忧。聚子侄及乡族子训诲。忘(缺)初年。命礼曹访有学行而老不第者以闻。乃以公闻。 徵拜广兴仓丞。翌年。 文宗升遐。鲁山元年春。试士。朋旧多劝公赴。而公不应。其秋又试。试法先讲后述。公旧友汉城判官成顺祖力劝曰。子在山林则已矣。既登于朝。应选何病。因督入甚急。不得已诣试所。备陈久废举业之由。又(缺)讲且述。果卓汉城因中第。时 世祖在邸。以靖难功领议政。参试 殿对。及即位。阖(缺)公以全州教官。因罢归十年。调成均主簿。转司宪府监察通礼门通赞。复拜成均注簿兼宗(缺)司谏院正言。冬。 上即祚既月。公以明年年七十。乞身归田。既归。 上录侍从功策。(缺)徘徊夷犹。乐而忘忧。无异于前之为也。不求闻达。若将终身。亦无异于前之为也。盖(缺)不忧也。因记轩以寄其心焉。壬辰。有人上书荐公者。 上问诸相府。佥曰贤矣。但既老(缺。)天恩罔极。乃被之于词。名曰不忧轩曲。时时歌咏。以祝 上寿。戊
不忧轩集卷首 第 17L 页
戌。 上因遇灾求言。(缺)人。公斥其人以对。而廷议公(缺)耄言竟不行。常曰。我虽在野。得拜三品。不辍肉食。实 君恩也。欲一赴阙谢 恩。吾(缺)辞人世。则抱恨泉壤之下。庚子。公年八十。乃强气力。乘马赴阙谢 恩。且陈时弊数条。 赐酒荣慰。公还。且曰。逮今吾志已遂矣。辛丑八月既望。以宿疾终。葬于银石山南原。(缺)去公宅未四里。以遗命葬公于是原。且斥佛事。遵丧制。亦命也。不违遗命。死葬之以礼。(缺)生员三俊。即吾儿世基丈叔父也。生员因世基索铭于吾。吾曰。怀宝者必求一售。抱才者必求一用。公有绝世之才。其未徵也。卷怀也高尚也。其既徵也。用舍进退。咸适其宜。(缺)能权也。盖凡人之在世也。未得而忧其得。既得而忧其失。然则何时而不忧也。公之在世也。未得而不忧。其得既得而不忧其失。然则何时而忧也。易曰。遁世而无闷。语曰。不忧不惧。公其以之也。公其以之也。此公之出于寻常万万也。闻公(缺)之后。犹当起而慕之。况吾拜公不一。亲者(缺)老虽文拙。敢辞其铭耶。遂铭曰。性品天峻。道界神融。学海有本。词源不穷。得心书(缺。)游艺芹宫。独步之才。一时推雄。人谓捷(缺。)髭。公于礼围。屡负其期。人怪公裕。谓命如斯。不复借一。
不忧轩集卷首 第 18H 页
退卜居贞。推想寒怀。玉(缺)世荣。 文圣礼聘。至勤兮旌。逸民之举。(缺)竟迫朋僚。遂得科名。且仕且罢。进退任时。事历累朝。拜止拾遗。谢老而林。发蒙(缺)表。 上闻其贤。恨晚其知。特 赐宠(缺。)感恩腾歌。祝 圣多年。奉谢之情。垂死弥虔。既朝于 阙。乃归于泉。嗟公之(缺。)
皇明成化十九年癸卯。(缺)将军行忠武卫大护军,知制教孙比长。谨撰。
(缺)司谏院正言丁公之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