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贞斋先生逸稿卷之二
贞斋先生逸稿卷之二 第 x 页
贞斋先生逸稿卷之二
 附录
  
贞斋先生逸稿卷之二 第 516H 页
本传(见高丽史列传)
朴宜中字子虚。初名实。密阳人。父仁杞。版图总郎。宜中恭悯朝擢魁科。授典仪直长。累转献纳,司艺。王祦时。除门下舍人。升左司议大夫。与郑釐上疏曰。近日宪司所申数事。允合公论。而殿下未尽俞允。玆竭愚衷。辄冒言之。书曰。明王奉若天道。树后王群公。承以大夫师长。不惟逸豫。惟以乱民。是以。古之人君。无轻民事而惟难。无安厥位而惟危。怵惕惟厉。中夜以兴。坐以待旦。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万民。奚暇为逸豫哉。我国家自圣祖创业已来。列圣相承。持盈守成。殿下以明睿之资。幼冲嗣位。亦克持守。九年于玆。比年以来。倭贼日炽。深入为寇。杀掠天民。焚毁庐舍。州郡凋弊。田野荒芜。加之水旱饥馑荐臻。而饿殍相望。仓廪虚耗。而用度不足。又草贼窃发。私相屠戮。人民离散。父子不保。祸乱之极。莫此为甚。矧惟上国不许通好。屯兵近境。窥伺衅隙。又况天灾人妖地怪与夫鸟兽泉鱼之异叠见谴告。一国人民。大小战慄。罔不忧惧。殿下诚宜兢兢业业。无敢逸豫。广延
贞斋先生逸稿卷之二 第 516L 页
众论。以图治安。以消变异。不可一日之或怠。一事之或忽。况可为不急之务。纵耳目之娱。恣心志之欲。而盘乐怠仿哉。昔在有夏。太康尸位。以逸豫灭厥德。厥弟五人。述大禹之戒以作歌曰。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饮。峻宇雕墙。有一于此。靡或不亡。大禹之训如是其严。而太康乃盘游无度。罔有悛心。卒以不保。商之太甲。欲败度纵败礼。伊尹训之日。敢有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敢有殉于货色。恒于游畋。时谓淫风。敢有侮圣言逆忠直。远耆德比顽童。时谓乱风。惟玆三风十愆。卿士有一于身。家必丧。邦君有一于身。国必亡。太甲以是为戒而克终允德。为商之令王。夫太甲太康之所以有间者。顾训之行与不行耳。先儒谓以此二训。揭之座隅。铭之楹席。若古圣人俨临乎前。则保国之金汤。全生之药石也。伏望殿下以太甲为法。太康为戒。日以二训。三省于身。辍酒色歌舞之乐。绝鹰犬游畋之戏。无侮圣言。无逆忠直。无远耆德。无比顽童。崇素俭戒逸豫。远谗听谏。任贤去邪。夙夜孜孜。小心翼翼。常以敬天勤民为务。则可以答上天立君之意。可以胜祖考付托之重。可以慰臣民期望之心。而盈成之业。可永保矣。不报。迁成
贞斋先生逸稿卷之二 第 517H 页
均大司成。拜密直提学。如京师请还铁岭迤北。自恭悯朝奉使者多赍金银土产。市彩帛轻货。虽有识者。迫于权贵所托。私装居贡献十分之九。中国人以为高丽人假事大。贪贸易来耳。及林,廉用事。其弊尤甚。宜中不赍一物。辽东护送镇抚徐显索布。宜中倾橐视之。解所着苧衣与之。显叹其清白。以告礼部官。天子引见。待之有加。显出语人曰。契宰相以下。吾所见高丽使臣多矣。至尊待礼。未有如朴宰相者。帝又命礼部官享宜中于会同馆。坐之前元平章院使上。遂寝铁岭立卫之议。时张子温死于锦衣卫。其从行二人。尚未东还。帝附宜中遣之。行数日。辽东以崔莹举兵闻。宜中到辽海。从者恐为辽东所执。中路皆逃。宜中单骑到辽东。略无惧色。王昌立。赐推诚补祚功臣号。恭让王时为同知经筵。一日王御经筵。谓侍讲官曰。予年齿已暮。虽读圣经。恐无益也。宜中对曰。昔晋平公谓师旷曰。吾年七十七。歚学恐年耆矣。师旷日。何不秉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戏其君者乎。帅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吾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平公然之。今殿下春秋尚富。学未
贞斋先生逸稿卷之二 第 517L 页
晚也。王嘉纳。书云观上疏曰。道诜密记。有地理衰旺之说。宜幸汉阳。以休松都地德。王谓宜中曰。卿以迁都为如何。对曰。古昔人君。以谶纬术数。保其国家。臣未之问。况今下民多疑。有书来自上国。则曰必有事西北界。有报牒急骑。则曰天兵将至。禁宫门阑入。则是必有以也。民心既如是。又动众以迁。则下民尤惑矣。供亿之费。搔扰之弊。不可胜言。书曰。匹夫匹妇。不获自尽。人主罔与成厥功。愿殿下察焉。王曰。吾非不知其弊。阴阳之说。岂可尽诬也。不听。寻拜艺文馆提学兼成均大司成。入本朝。拜检校参赞议政府事。不就卒。年六十七。天资明敏。学问笃实。廉清慷慨。夷险一节。为文章。精深典雅。
挽章
  哭朴提学(宜中○卞春亭季良)
 圃逝陶亡牧已非。三峰南望也依依。十年双袖怀恩泪。扶柩今朝又一挥。
诸贤投赠
  勉朴子虚新恩(柳淑)
 王业中兴似汉刘。况今经济有伊周。远方玉帛观光日。盛代衣冠复古秋。魂梦渐疏枫叶密。衰羸自
贞斋先生逸稿卷之二 第 518H 页
爱草庐幽。先生年少才名大。莫学闲人物外游。
  寄密阳朴中书(郑圃隐梦周)
 平生亲旧晓星疏。老圃如今叹索居。陶隐西游若斋死。令人每忆朴中书。
  送朴子虚金堤(李樵隐仁复)
 籍甚芹宫客。飘然桂榜魁。斯文今未丧。吾子故多才。祖席西风急。归鞍后骑催。嗟余独何事。欲去更徘徊。
  酬朴子虚(金惕若斋九容)
 人生聚散本无期。此日逢君更赋诗。白石沧江从放浪。紫萸黄菊得娱嬉。光阴荏苒浑如梦。身世蹉跎只自悲。握手登临须酩酊。劝君且莫举杯迟。
惕若斋金九容上疏
 伏以臣至愚极陋。才学扫如。病伏田里。恒人不齿。不意误恩承召。来往道路。观者讥笑多矣。为臣之计。岂不知量力揆分。甘心丘壑。杜门事亲。养鸡种黍。优游此生。忘世肆志之为便。而贪恋宠荣。已去复来。不但人笑之。臣亦自笑之。惟是圣君一念。根于秉彝。销铄不得。迟回辇下。不忍遽归者。亦何心哉。 天恩罔极。图报无路。苟有一毫裨益吾君。则
贞斋先生逸稿卷之二 第 518L 页
摩顶放踵。亦且不辞。目见时事。已至于不可为之地。痛心疚怀。私自出涕。此而不言。臣实有罪。呜呼。殿下之国。危哉危哉。满江风雨。漏船载溺。而副手梢工。谁胜其任。思之剽剽。见之惨惨。不言则心塞。欲言则言长也。门下侍中郑梦周,艺文提学朴宜中,翰林李穑。精忠节义。道德事业。求之前代。复有几人。虽在千载之上。亦可尊而敬之。爱而慕之。精神会之。梦寐求之。懦可立。顽可起。贪可廉。足以为百世之师。而虽谓之昭乎日月不足以为明。萃乎泰山不足以为高。不为过语矣。退在田野。清名懿声。藏佩一身。士林仰如北斗。天下问其死生。如此而生。如此而死。其谁敢侮之。其谁敢辱之。 殿下尊之敬之。致之以诚。仰之以礼。强而后至。则此岂贫恋官爵。亦岂喜败国事者哉。以为当今可言者非一。而惟是天官进退人材举措。实关治道之大。故见其行私。一言斥之。实三臣爱君忠国之心。所以不能自已者也。河时万,卞贞基,马仁国。何人也。讥之斥之。侮之辱之。悖理咈性。至于如此。臣未知其心之所在也。至于前博士金得荣。一回邪人也。权势在倖门。则甘为门客。多结子弟。而惟所欲之。
贞斋先生逸稿卷之二 第 519H 页
辞曰无他谪议。未免因循者。一字一句。无非抑扬。阴附铨官。显斥大臣。臣切痛之。且时万之辈。为自欺其心。又欺其君。则侵侮大臣。使不安于朝者。亦非细事也。小人之恶。莫甚于欺其心。臣子之罪。莫大于欺其君。今日之祸。莫甚于护其党。 殿下何不痛绝之。明示好恶之正。而必待于前门下侍中郑梦周,艺文提学朴宜中,翰林李穑忠谏之疏。而只罢马仁国。又不加罪于河时万乎。是故。数人暗窥 殿下之浅深。又为之张皇辞说。隐然有讥斥大臣之志。臣实悯之。呜呼。 殿下之国危哉。天下之名儒。被人讥侮。攻斥。至于如此。而朝廷大臣。视之寻常。则其他亦复何说。臣恐有志识之士。恐入山林之深而不肯来矣。来者亦望望去之矣。此三臣。天下之名儒。士林之领袖也。况明主之千载一时。三臣之退。人心所在也。正阴阳交争。风雨方晦之日。而皆思退归。不念国家。则奈圣恩何。奈社稷宗庙何。不敢不尽其学问浅深。而杜门讲学。消遣世念。若将终身。至被先朝累召之勤。而不敢一出者。岂是忘君父乐违慢哉。夫子使漆雕开仕。曰。吾斯之未能信。三臣盖有所受也。顷者首被新命。眷
贞斋先生逸稿卷之二 第 519L 页
意甚恻。国有大戚。不敢不来。及拜清宦。累辞不获。则出谢之后。即请入对者。亦岂欲纳师友之私疑。叙平生之坚誓者哉。 殿下悔悟。深自咎责。至遣承旨。勉留慇勤。待士之礼。迥出百王。所以风动四方。感激人心。而谤诬此臣之言。从而出矣。然 殿下待时日复光。不以常规。而此臣之自处。不称其礼。则反为 殿下之羞矣。一出城门。则终于退归而已。若复贪慕殊眷欲去不去。着已挂之冠。带已致之职。入已出之门。偃然行号唱于道路。则人复谓之何哉。廉耻礼节。关系世道。此臣虽欲自轻。奈朝廷何。古人之言曰。将军有揖客。顾不重欤。 殿下之待士。愈卑愈盛。此臣之自处。愈高愈懿。世间无大耳目。故以为创见而异之。又有不乐士流者。从而和之。讥议嘲骂。溢世盈耳。使 殿下之礼意。不胜权舆。而士林之颙望。至于落漠。臣切叹之。三臣归卧林泉。怡养自适。乐与村秀才寻行数墨。等功名于浮云。终吾生而徜徉。亦不负天界矣。惟是殿下既失此老于山林之后。又不致士千里之外。则臣恐国家之事。税驾无所也。 殿下何不特下召旨。曲尽诚意。期于必致而后已乎。臣于公退之
贞斋先生逸稿卷之二 第 520H 页
暇。见其动静。则前后进退。节次曲折。大槩言之。至于流涕曰。圣眷如许而终乃退归。洁身乱伦。非为自使计也。低回复留。恐为朋党之祸将及己也。已晓其心之所在矣。呜呼。圣贤之学。帝王之治。固 殿下今日急务。而臣不暇进其一言。而乃敢汲汲于此者。三臣之朝夕讲求。乃可以进学功明治道。故甘受一时之谤。冒渎哀疚之中。而冀 殿下授以相当之职。勿轻许递。询以当为之事。而必务听从焉。臣之前后所进仪礼二册仪注甚详。其中朝祔祭及群臣丧服等三事。最不可阙者。竟不见施。识者恨之。欲圣 殿下更议大臣。断然行之。第无少憾于大事焉。窃谓三事。实是大节目。而 殿下犹此不行。则圣贤之学。帝王之治。虽日进其说而恐无补于受用之地。此臣所以感于中而达于上也。伏愿 殿下加察焉。
字说(见东文选)
 贞斋朴先生。高丽壬寅科壮元也。资禀端谨。学问精博。为一时缙绅之秀。初讳实字子虚。后改宜中字仍旧。尝谓予曰。吾尝取鲁论实若虚之说以为名若字。后改今名而字不改。子为著其说。以贻吾
贞斋先生逸稿卷之二 第 520L 页
子孙。予以鄙拙辞不获。告之曰。君子之学。德欲其务实。而心欲其谦虚。虚者。即吾心之本体而众理之所具也。故欲正其心者。必虚其中。而后私欲不留而天理常存。行道者。亦虚其心。而后骄吝不生而己德益尊。是虚者实之本也。故先生之前也。既以是为名字而自勉之。然君子之为学。将以措诸事业也。能措诸事而不失其时宜者。唯其中而已矣。上而尧舜汤武之所以治。下而孔颜思孟之所以传。皆以此中也。然所谓中者。有体有用。方其未发而极其虚。以守其无所偏倚之体。然后有以发而中节。以全其无过不及之用。是虚字亦中之体也。故先生之后也。又以是为名字而益勉之。先生进德修业之序。明体适用之学。观其名字而可以知其用力矣。盖先生之学专用心于内。故持守既密。而不敢以是自足。充积既实。而不敢以是自满。彝伦日用之常。动静语默之际。以至夫穷通患难之中。凡所以自处者。每欲必合乎其宜。是以。魁大科。历显仕。以登相府。而其气无蹻矜。奉使于兵交之日。拘留敌国。命在晨夕。其志不少挫。卒能以专对之才。完我封疆。为功既大。敛而闲居。穷约自守。
贞斋先生逸稿卷之二 第 521H 页
若寒士然。是繇其心能虚而有主。故其德能实而有常。所以现乎事为之上者。皆合乎时措之宜。如此其卓也。昔先生之为讲官于成均也。予以鼓箧而受业。由是从游者数十年之久。故知先生甚详。为著其学问事业之大略以为其说。非敢佞也。建文三年秋八月既望。阳村权近。谨著。
贞斋记
 予既冠之明年。鼓箧辟雍。易。家学也。未得师。会先君同年宇文子贞先生。以学官召至。予上谒。进而自请曰。穑。高丽李稼亭牛马走也。愿从先生受易。先生曰。中甫。明易者也。吾所畏也。汝年少。汝父未必授。同年之子犹子焉。无患吾不汝授也。数日有所求正。先生曰。可教也。然易非少年所可学。吾且训汝句读。既踰时。进易义一篇。先生欣然曰。义理其殆庶几矣。措辞失其序尔。因援笔而书。如行云流水。略无点缀。予拱立案前。喜形于色。先生曰。章不已就乎。然此易之粗也。汝数年后。当自知其精者矣。侥倖科第。奔走职事。而前功尽弃。况于新得。日消月磨。卒与未学者。无少异焉。惜哉。壬寅科壮元朴子虚。号其所居曰贞斋。盖取诸易也。一日谓
贞斋先生逸稿卷之二 第 521L 页
予曰。子尝理易。幸为我衍其义。予曰。乾坤。易之门也。乾坤废。易不见。六十四卦。贞之著也。言之长也。且就乾坤言之。乾之贞。大也。至于坤则如牝马焉。尊无二上也。诗之二南。风化系于后妃之贞也。是以配乾坤之重卦焉。礼之一人元良。形于万国之贞也。是以。对乾坤之交泰焉。乾坤二卦。足以见贞之训也。而况虞夏商周之书。纪此贞也。故其理教如天地之贞观焉。颜曾思孟之学。传此贞也。故其道学如日月之贞明焉。贞之用。其大矣哉。子虚氏明敏之资。笃实之学。勤而贞夫一也。故其操履之确乎不可拔也如松柏之有心也。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雨露沾濡而不加荣。风霜摧败而不加瘁。是以。华衮贲如也而子虚无慕焉。斧钺威如也而子虚无怵焉。所以周旋士林。和而不苟同。清而不苟异。凛然有不可犯之色。人固以贞目之矣。予也学易未卒业。欲贞莫能贞也。故于子虚氏。深有望焉。子虚氏能保其贞也。则予也受赐多矣。异日撰中州集者。书子虚之传曰。大夫贞者也。知其贞而勖之者。韩山李穑也。岂非予之幸哉。子虚曰。先生止矣。是足以记吾斋矣。于是题其目曰朴子虚贞
贞斋先生逸稿卷之二 第 522H 页
斋记。或问先生以易主而引诗书礼以畅之。独不及春秋。何也。予曰。吾志在春秋。读者不之察。雨露风霜。天地之春秋也。华衮斧钺。王法之春秋也。春秋奉天时明王法。一出于正而已。非春秋而何。并以著之。丁巳仲冬下浣。韩山李穑。谨记。
  附演义
 余尝观范至能桂山志云。桂山之奇。宜为天下第一。心窃怪之曰。天下之山。不为不多。而其最奇者如太行,常山及衡岳,庐阜,天台,雁荡之属。无不瑰怪峭拔。佳丽明秀。虽矮人之不能行。盲者之不能视。犹皆闻而知之。则岂江南僻陋之邦。复有此第一名山哉。及得罗景纶鹤林玉露。有以知岩洞之奇诡。实出于鬼刻神镂。又窃览东国史及密州舆地志云。大提学朴宜中学问笃实。文章典雅。倡明道义。如兴程朱之学。以至华人之称海东夫子。心窃惑之曰。前朝之儒。不为不多。而其拔尤者如郑圃隐,易庵先祖及李牧隐,郑郊隐,李陶隐诸贤。靡不名传今古。声动华夷。虽雕虫之儿。牧羊之群。犹皆闻而知之。则岂海东偏僻之乡。复有此硕德鸿儒哉。及得牧隐贞斋记与青邱风雅。有以知先生
贞斋先生逸稿卷之二 第 522L 页
之学文。实出于继往开来也。呜呼。物有显晦。时有否泰。桂山之形奇则奇矣。而非范石湖,罗鹤林。几乎无闻。先生之德高则高矣。而得志史记览。始乃大著先生之阐名于中华者。得无类于桂山之擅胜于南国者耶。其立朝事迹。俱载于兰台金匮。则不必赘说。而第观博学宏词科榜。其为同年者如圃,牧以下诸贤。莫不血食千秋。德位俱高。则先生之学问文章。从可知矣。先生号其斋曰贞。贞字之义大矣哉。贞。正固也。贞固足以干事也。乾元亨利贞。元亨利之道。非贞何以成终始哉。如草木之发生者为元。而成熟者固贞也。日月之始出者为元。而沈晦者固贞也。贞而为元。元而复贞。元必须于贞。贞又成于元也。观天下万物之道。而可以知乾坤之贞。观先生来德之美。而可以知学业之贞。则先生可谓得其贞者矣。先生生而用贞于当世。没而遗贞于百世。使后人披阅方册。尚能兴起而景仰。道学文章。亘万世而不泯。如草木之能落而复发英华。日月之沈没而复回光明。贞之义抑亦在此欤。余有感于牧隐记说而且附数语。以演其义云尔。戊申复月上浣。昌宁成最烈。谨记。
贞斋先生逸稿卷之二 第 523H 页
李牧隐送朴子虚诗序跋(见东文选)
 道传奉阅牧隐先生送子虚诗序。至其称子虚缜密精切。一毫不尽。欿然如不得。未尝不一日三复曰。维天之命。于穆不已。是其道体之妙。充塞天地。贯彻古今。其所以流行发见者。无一息之间断。而在于人。则方寸之间。虚灵不昧。莫非此道之体。与天地周流而无间。惟是气质有偏。而物欲为蔽。此心之灵。不能无操舍收放之时。而道之本于吾心。见诸日用之间者。于是乎有晦明绝续之几也。是以。君子之心。兢兢业业。惟恐一毫之未尽。而窒天命之流行。无一动之敢慢。所以协天行也。无一息之敢怠。所以顺天时也。学者而求至于此。岂有他哉。亦存一毫不尽。欿然如不得之心耳。充是心而广之。则其戒惧乎不睹不闻之前。致谨乎隐微幽独之际者。自不容已。日用之间。真有以见天理之流行。果无一毫之不尽。而心亦无所欿然。广大宽平。自有不可形容之乐矣。抑尝切念。是道也。虽非窈冥恍惚之物。而其所以为微妙者。不可以泛滥求也。虽在平常日用之间。而其所以远大者。亦不可以卑近得也。惟其高明卓绝之士。潜深笃至之
贞斋先生逸稿卷之二 第 523L 页
资。然后可与有为而亦有所达矣。是吾道之兴丧。在于人才。而天下之才。自古以为难。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牧隐先生主盟吾道。以兴起斯文为己任。有忧于此。其亦久矣。今称达可则曰豪爽卓越。子虚则缜密精切。盖亦乐得英才。深喜之之辞也。古人于斯文之兴丧。未尝不推之于天。而以得人为难。今二子之遇先生天也。先生之得二子亦天也。先生曰。斯文之兴。子虚既与其始。当与子虚终之。是天也。吾数人者听命于天而已。此其所喜者甚至。而所期者亦远矣。二子勉矣哉。三峰郑道传谨跋。
神道碑铭(弁序)
贞斋朴先生当高丽末。以正学直道。为当时名贤。而至若晚年。矢心罔仆。不仕我 朝。大节卓然。则今此大书深刻于隧道之碑者。乌可已哉。先生讳宜中。字子虚。贞斋号也。系出密阳。门下侍中密城府院君彦孚为中祖。大观殿直奇辅。死国事。公其五世孙也。检校军器监諴,版图判书华,版图总郎仁杞。曾祖祖祢也。生于忠肃王丁丑。恭悯王壬寅。擢魁科。授典仪直长。屡转献纳,司艺等职。时方重建成均馆。极择学官。
贞斋先生逸稿卷之二 第 524H 页
牧隐为大司成。先生与圃隐,潘南,惕若斋,陶隐诸贤。皆以他职兼教官。分授士子经。洛闽之学始兴焉。国政渐乱。先生辞职。退居田里。惕若斋上疏曰。郑梦周,李穑,朴宜中精忠节义。道德事业。求之前代。复有几人。虽在千载之上。亦可尊而敬之。爱而慕之。精神会之。梦寐求之。懦可立。顽可起。贪可廉。足以为百世之师。而虽谓之昭乎日月不足以为明。崒乎泰山不足以为高。可也云。历门下舍人。陛左司议。上书戒逸豫。不报。迁大司成。拜密直提学。时自王公以至臣庶。莫不崇饮。先生作诫酒书。入艺文馆。会诸生戒之。戊辰。皇明太祖以铁岭迤北本属于元。并令归之辽东。立铁岭卫于东北面。先生奉国书入 中朝。陈双城反复曲折。请勿立卫。帝许之。盖自恭悯朝。奉使入中国者。多赍金银土产。虽有识者。迫于权贵所托。不能脱然。林,廉用事。其弊尤甚。及公之行。辽东镇抚索布。公倾橐示之。解所着苧衣与之。镇抚服其清高。告礼部。以是 帝待之有加礼。遂寝铁岭立卫议。丽朝封疆之得完。先生之力也。恭让王时。为同知经筵。王谓讲官曰。予年老。虽读圣经。恐无益。先生以师旷所云老而好学。如秉烛之语告之。王嘉纳。除艺文馆提学
贞斋先生逸稿卷之二 第 524L 页
兼大司成。先生复以讲官入侍。参论科法。即文学武科吏科门荫四条也。书云观引僧道诜谶说。请迁都汉阳。王问于先生。对曰。自古人君。以谶纬术数保其国者。臣未之闻也。今民情多疑。有书来自上国。则曰必有事西北界。有报牒急骑。则曰天兵将至。禁宫门阑入。则曰必有以也。民心既如是。又动众以迁则尤惑矣。供亿之费。骚扰之弊。岂可胜言哉。王不听。当丽运告讫。先生与叔父谏议公仁翊。归隐于碧骨湖。作诗见志。我 太宗拜先生检校参赞议政府事。屡徵不起。癸未卒。享年六十七。 赠谥文敬。墓在金堤三水洞东麓枕坎原。有二配。延安李氏。别将寿昌女。清州韩氏。其考大提学塔。皆封国夫人。葬并用鲁附礼。有三男。景文。文参议。景武。文府使。景赟。文参议。长房男柱楫。教授。撝谦。录佐理功。仲房男亨孙。郡守。季房男处谦。生员。中枢府事居谦。知中枢策佐理功,封密山君,谥平简守谦。曾以下不录。窃念先生与圃,牧为。道义交。圃隐则以讲论经学。尤得其精。王题其卷曰。实而孚于理。虚而祛其私称之。牧隐则以明敏之资。笃实之学。和而不苟同。清而不苟异推之。史臣云。廉清慷慨。夷险一节。为文章。精深典雅。观于此。可以知先
贞斋先生逸稿卷之二 第 525H 页
生之为人。而亦可徵信于百世也。先生之后孙元植,勉植。来谒桓楹之铭。屡辞不获。乃力疾叙次而为之铭曰。
在昔丽季。昏若长夜。遗风善政。靡有存者。虽有君子无处着手。先生其时。望重山斗。掌教泮宫。士趋始正。专对 皇朝。封疆得请。登筵陈谟。引君以道。社屋归隐。失心已早。 除官不就。守罔仆义。圃翁牧老。先生同志。迹其终始。正学大节。世无公论。沈湮奚说。有史炳然。千载芳名。我笔不愧。铭于桓楹。
     通政大夫成均馆大司成侍讲院原任司书金福汉。撰。
博学宏词科榜目(恭悯王四年)
李穑(牧隐)廉兴邦郑梦周(圃隐)朴实(贞斋)金涛(萝葍山人)李崇仁(陶隐)安景温契长寿(艺斋)郑道传(三奉)尹绍宗(兵判)河崙(领相)成石磷(领相)卞仲良(承旨)权近(阳村)徐甑(掌令)李行(骑牛子)南在(左相)柳宽(右相)廉廷秀(兴邦弟)金子粹(桑村)郑以吾(郊隐)赵浚(领相)
文科榜目(恭悯王十一年壬寅)
  乙科三人
(圆融府录事)朴实(字子虚。改名宜中。父仁杞。艺文馆提学兼成均馆大司成。密阳人。)
贞斋先生逸稿卷之二 第 525L 页
(成均进士)金涛(字长源。父光厚。延安人。丽泽斋生)金祇(改名祉。父思顺。灵光人。)
  丙科七人
(成均进士)郑履(军器寺事罗州人成均进士)李崇仁(字子安。号陶隐。同知春秋密直官。有文名。郑圃隐党杖流。父星山君元具。进士)金仲权(副令侍聘斋生)朴希道(注书成均进士)康好文(字子野号梅溪进士)赵德谦(别将别将)许时(参赞。阳川君应兄。父乔。阳川人。)
  
同进士二十三人
(服膺斋生)李猷(县监。父珍。骊兴人。成均生员)郑可宗(礼判。父▦。东莱人。前尚礼直长)李柔(丽泽斋生)金顺生(成均生员)李处谦(进士)黄吉荗(前寿官录事)方得珠(改怐。舍人。父彦晖。温阳人。进士)安景温(密直提学。父宗源。顺兴人。永福都监判官)金文铉(大司成。父达祥。善山人)
贞斋先生逸稿卷之二 第 526H 页
(行廊都监判官)金存诚(礼判父▦庆顺府舍人)契长寿(天民。判官三司。有文名。回鹘人。本朝赐庆州。父逊。成均进士)郑道传(崇之。本朝奉化伯。父云敬。奉化人。求仁斋生)金乙貂(正录堂纠正官推戴。江陵人。谆谕进土)朴元彬(尚衣奉御)李芳垓(谆谕进士)罗仲佑(知制诰。号乐天窝。本朝右议政。不就。父锦阳君硕。罗州人。监行卫录事)韩理(判书。父公义。清州人典客主簿)李福海(改怙。庆尚节制使。父寿山。遂安人。郎将)金子盎(缮工署令康津人)   宋明谊(宜之。司宪府执瑞。父春卿。恩津人。乡贡进士)崔自卑(通礼门祇侯)权揆(养心斋生)裴仲线(掌令父世星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