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寅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寅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x 页
寅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启
  
请罢科举恩赐启
谨稽历代科举。并无恩赐之制。惟宋开宝三年。太宗阅举人久不中第者。心怜之。赐本科出身。特进科名。自此始。然此特出于一时之恩命。非经常可久可行之事也。前朝之时。每当式年。听举人自愿。不拘其数。例赐科目。谓之恩赐及第。非徒无益于取士。抑亦有乖于自上恩赐之意。我 朝因循。迨今未革。实为未便。自今科举。停罢恩赐。
请探满住贼状启
满住窟穴。今来凡察。必详知之。其伴人亦岂不知。俟其留馆日久。使馆侍者及其相识者。从容接话。偶尔言及。则其居处庶可悉矣。会宁地面。必有满住族亲。或有同类交通者。令都节制使。熟察其志虑直谅可以辨事者。啖以厚利。心诚附我。然后以之用间。则非惟得知其穴。凡百情状。亦可详矣。会宁等处。去满住之穴。不甚相远。或以交亲。或以婚姻。相通往来。想亦多矣。
请改 宗庙亲祀仪注启
寅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84L 页
本朝亲享 宗庙仪注内。参神辞神。皆四拜。晨祼奠币及献爵饮福。皆再拜。 太宗朝。依事林广记公侯及品官祀神仪。晨祼及献爵后。俛伏兴。出户就前楹外。都呈再拜。其后献议者。以祀先仪。非侯国之制。据唐,宋古制。每室晨祼及献爵饮福。皆再拜。其四拜与再拜。相间行礼。今按中朝刊行 皇帝时享太庙仪。奠币献爵读祝后。无再拜。只行俯伏兴平身。百官同赐福胙时。 皇帝跪。饮福酒受胙后。 皇帝俯伏兴平身四拜。百官同。乞依中朝之制。 宗庙每室晨祼及献爵。 殿下跪。众官皆跪。晨祼及献爵读祝后。殿下俯伏兴平身。众官皆俯伏兴平身。亚,终献。亦依此例。但无百官同诣饮福位。 殿下跪。众官皆跪。饮福受胙后。 殿下俯伏兴平身。众官皆俯伏兴平身。降复位。 殿下四拜。众官皆四拜。其馀祭仪。亦依上项例修改。(上从之。即命判承文院事郑陟,判内赡寺事卞孝文。改修 宗庙亲祀仪注。)
磨勘校书馆字学启
校书馆字学劝励未尽条件。更加磨勘以闻。 一。凡事久则必熟。今本馆参外官。满四年去官后。全不顾虑。故竟无成效。自今曾经本馆。篆字习熟。三品以下六品以上者。依成均馆兼宗学博士例。三四品则兼
寅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85H 页
校理。五六品则兼郎。俾掌其任。必须本馆荐望。方许叙用。 一。大篆。用之于碑碣。小篆。用之于图书。方篆。用之于印章。皆不可阙。每当四孟朔。本曹其与学提调试取。先书大篆。次小篆。次印篆。次八分。给分数。分为三等。及当殿最。凭考施行。又于岁终。通考分数等第。当去官时。通计四年分数。以四十分以上为一等。虽当外补。乃拜京官清要职。仍兼馆职。 一。常时全不肄习。故不知书字者颇多。本馆提调。每月一次坐本馆。令录官兼官。书写篆文。次其等第。每月季启闻。又于岁终。移文吏曹。以凭陟黜。 一。野人书契到礼曹。令本馆审视印迹。若印画明白。而不识别者附过。至五次罢其职。仍习篆字。待次年叙用。 一。礼曹及本馆取才时。一二次托故不书者。囚其次知。三次不书者。启闻论罪。 一。香室入直及因公有故。令后期追书。 一。新及第分馆时。令吏曹择年少者差定。
赏赐民田。勿许世传启。
勤劳王事。臣子职分之当为。虽有安民定远之功。固无心于褒赏。然赏罚。人主之大权。古昔圣帝明王。亦未尝偏废。其于行赏。或以田民物货。或以官爵。惟其轻重大小。一用权衡而已。今有小功。辄赐田民。恐违
寅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85L 页
权衡。今详畿内各品科田元数。不过六万八千馀结。而三功臣田外。其他以一时功劳赏赐之田。大槩已至三千馀结。其臧获殆至五百许。子孙相传。一时之功。或轻或重。无代无之。自今至千万世。有功者必赏。以畿内有限之田。与有限之贱。必将难继。高丽五百年间。有功赐田民者数人。亦未闻有传于子孙者也。且原从功臣回军功臣。皆自 太祖潜邸。积年服事。或一心推戴。或倡义回军。其功甚大。非一时之功之比。然其赏赐田民。皆止其身。不许子孙相传。乞自今功劳重大。时议翕然者。方许田民。然亦止其身。勿令世传。其佗一时之功。或官爵。或厩马钱帛。随宜行赏。
宗室女请定称号启
自大君以下。至于参外之妻。官制已备。独宗室之女。只称郡主县主。固无差等之别。谨稽汉制。皇女称县主。诸女称乡亭翁主。唐制。太子女为郡主。亲王女为县主。今依古制。正宫之女。称公主。嫔媵宫之女。世子之女。称郡主。世子宫人之女及大君正室之女。称县主。诸君正室之女及大君之子之女。称乡主。其馀宗室之女。并称亭主。国家有庄所部曲之号。以庄所部曲称亭。
国祀香祝官差定启
祭祀。国之大事。关系匪轻。内侍别监一人。校书馆官员一人。全掌香祝。然或有新进之辈。屡致错误。实为未便。自今校书馆参外八人。勿论佗务。乃以受职年久。鍊习其事者。俾供其任。香室别监。乃于内侍中择文理通晓六人。以为定额。相处供职。校书馆则随例迁转。虽无劝赏之法。可也。至若内侍院。则既是到宿衙门。且六人相递入番。其任又重。请每一日因前别仕。一又加给二。以为劝励。
寅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86H 页
二品官以上乘轺。请设方盖启。
二品以上。许乘轺轩。已有定法。然其制未备。无遮障之具。如值雨雪。必有沾湿之患。谨稽古制。杜氏通典梁制。骠骑将军及诸王除剌史带将军。给龙雀轺。御史中丞。给方盖轺。形小如伞。乞仿此制。轺轩左右。各树二柱。上设方盖。用青木绵。状如有屋轿子。柱下横木为拦。又用薄板。填塞空处。四面垂绿色帘。柱添以交墨朱土。薄板漆以靛青。不施绘画。务要俭素。庶为便益。
论为人后者为所后家及本宗服制启
凡士大夫无后者。令同姓继嗣。已曾立法。但其为后
寅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86L 页
者。为所后者之诸亲及本宗服丧之法。则未有定制。谨按仪礼经传通解续丧服篇斩衰章曰。为人后者。斩衰三年。传曰。何以三年也。受重者。必以尊服服之。为所后者之祖父母妻,妻之父母昆弟,昆弟之子若子。注云。若子者。为所后者之亲如亲子。疏曰。死者祖父母。则为后者之曾祖父母。齐衰三月也。妻即为后者之母也。妻之父母。妻之昆弟。妻之昆弟之子。于所后者。外祖父母及舅与内兄弟。皆如亲子。为之著服也。然经直言为人后。不言为父。传不言死者缌麻小功大功及期之骨肉亲者。传举疏以见亲。言外以包内。骨肉亲者。如亲子可知。齐衰不杖期章曰。为人后者。为所后者之昆弟。为所后者之昆弟之子。又曰。为人后者。为其父母服。传曰。何以期也。不二斩也。何以不二斩也。持重大宗者。降其小宗也。注云。降其小宗者。此则继为人后。为父母。父母尚降。明馀皆降也。齐衰三月章曰。为人后者。为所后者之祖父母。大功章曰。为人后者。为其昆弟。传曰。何以大功也。为人后者。降其昆弟也。疏曰。按记云。为人后者于兄弟降一等。故大功也。若然。于本宗馀亲。皆降一等。小功章曰。为人后者。为所后者妻之父母。又曰。为其姊妹适人者。
寅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87H 页
注云。不言姑者。举其亲者。恩轻者降。可知。缌麻章曰。为人后者。为所后者之妻之昆弟。为所后者妻之昆弟之子。自今依古制。凡为人后者。为所后者之夫妻如亲子例。父则斩衰。母则齐衰。皆服三年。自所后者之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下至所后者之同姓六寸兄弟之子。以至所后者妻之父母同姓兄弟及兄弟之子。又如亲子而为之服。其于本宗则为所生父母期。期如父在为母之期。而馀亲皆降一等。但通解续曰。为所后者之昆弟之子。齐衰不杖期。为所后者之祖父母。齐衰三月。注云。不言高祖。同服故也。为所后者之妻昆弟。缌麻三月。元礼典则依家礼。高祖父母。齐衰三月。曾祖父母。齐衰五月。同姓四寸兄弟大功。异姓三寸叔小功。与通解续不同。然本 朝士大夫服制日数。依六典给暇。已曾成例。右高祖父母曾祖父母及同姓四寸兄弟异姓三寸叔服制。一依六典施行。
请拣选师儒启
谨按。明道先生言于朝曰。治天下。以正风俗得贤才为本。宜先礼命近侍贤儒及百执事。悉心推访有德业充备足为师表者。其次有笃志好学。才良行修者。
寅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87L 页
延聘敦遣。萃于京师。俾朝夕相与讲明正学。以此而观则贤才之出。皆由于学校。而学校之兴。莫先于择任。师得其人。则蒙养正而风俗美。不得其人。则蒙养不正而风俗不美。人才贤否。风俗美恶。皆系于此。然则师儒之任。不可不重。近来儒生。专尚制述。不事经学。而训诂尚此不明。故可为师表者。得之为难。部学及外方教官备员者。为多如此。而欲望得贤才正风俗。难矣哉。乞令诸曹及台谏,集贤殿,艺文,春秋,成均馆。不拘守令及个月衙门。悉心推访经明行修可为师表者。各呈吏曹。吏曹与本府。一同选拣录名。取旨差任。作成人才。培养风俗。如有教诲不怠。而诸生乐聚仰慕者。则特加褒奖。不次擢用。以责成效。今后京中师儒之任。不由是选而出者。勿差从之。国家师儒之任。率皆寒贱迂儒。学问孤寡。人皆轻贱之膏梁子弟及善事权要者。虽经学精明。皆飞扬台阁。其视五部教授官。蔑如也。优人指为教授官戏。故搢绅儒士。皆耻为之。至是虽重是选。然不能革旧弊也。
请检察平安道人民移逃者启
平安道江边人民。近因入堡。生理艰窘。又其族亲多在辽东。故或有逃移者。所在守令边将等。于人民名
寅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88H 页
数及生理之状。不能周知。虽有逃移。茫然不知。甚为未便。若因土著众所推服有恒产有智略人。各以附近分管。其所管民户之数。明白置簿。使之周知人口名数。问其疾苦。辄告于官。常加完恤。如有不得已出入事。必告所管人。传报其官。以为恒式。有能考察。累年无一逃移者。验其实迹。随宜褒赏。不能考察。以致逃移者。计其口数。依律重论。责令一一刷还其所管人职名及管内户数。都节制使及观察使。移文兵曹。以凭考察。
请覈实定谥启
谨按唐书百官志。太常博士按王公三品以上功过善恶。为之谥。唐文粹。按旧仪。凡殁者之故吏。得以行状请谥于尚书省。而考行定谥则有司存。韩愈以故吏。撰董晋行状。请牒太常议所谥。牒史官请垂编录。柳宗元以从孙。撰右散骑常侍柳浑行状。上尚书考功。下太常谥。议曰贞。奉敕依。今我本 朝凡大臣之卒。令亲戚述其行状。呈于吏曹。吏曹报议政府。移文礼曹。下奉常寺。考行定谥。又移文春秋馆。垂诸编录。则谥号之法。悉遵古制。宜无可议。但行状或有溢美之辞。而议谥之际。未免名实相浮之弊。臣等又按论
寅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88L 页
语。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注曰。凡人性敏者多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故谥法。有以勤学好问为文者。孔圉得谥为文。以此而已。苏氏曰。孔文子使太叔疾。出其妻而妻之。疾通于初妻之娣。文子怒。将攻之。疾奔宋。文子使疾弟遗。室孔姞。其为人如此。而谥曰文。孔子不没其善。能如此。亦足以为文。非经天纬地之文也。语录。问孔姞事。如此不好。便敏学好问。经得甚事。曰。古谥法甚宽。所谓节以一惠言。只有一善。亦取之。孔文子固是不好。只敏学下问。亦是他好处。周礼。谥只有二十八字。不成说孔文子与文王一般。盖人有善多者。则摘其尤善者一事以为谥。亦有只有一善。则只取其一善以为谥。而隐其恶。如孔文子是也。惟无一善可称而纯于恶。然后名曰幽,厉耳。唐书百官志。吏部考功郎中。员外郎各一人。掌文武百官功过善恶及其行状。若死而传于史官。谥于太常。则以其行状质其当否。又唐文粹。承相吕諲谥议。独孤及议曰。吕諲。聪敏肃给。能以才智。润饰吏道。在台司龊龊。虽无匪躬之能。然其为荆州。一年有成。号令明具。大抵以威信为主。戮陈希昂。按申太芝之奸。而三楚
寅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89H 页
之人悦服。按谥法。威德克就曰肃。禁暴威也。爱人德也。考礼议名而请谥曰肃。严郢驳议曰。故相国吕諲。昔事先朝。累当大任。至德之初。天步艰难。公首披荆榛。扈跸灵武。忘躯尽忠。一日三接。今太常议荆南之政。详矣。而在台司龊龊无匪躬之能者。乃披瑕掩瑜之论。非中适之言也。国家故事掌臣之谥。皆有二字。以彰善旌德焉。夫以吕公文能无害。武能禁暴。盛烈弘规。不可备举。传叙八元之德曰。忠肃恭懿。若以美谥拟于形容。请谥曰忠肃。独孤及重议曰。魏,晋以来。贾翊之筹算。贾逵之忠壮。张说之政能。程昱之智勇。顾雍之密重。王浑之器量。刘剡之鉴裁。庾翼之志略。彼八君子者死之日。并谥曰肃。当代不以为贬。何尝徵一字二字。为之升降乎。参之礼经。而求其行事。请依前谥曰肃。今我本 朝谥法行状。则考功无可否之论。议谥则奉常只书谥号字义。取旨而已。至其人实德行事之迹。则略无及之。诚为未便。乞自今令吏曹考功司。以其行状质其当否。磨勘覈实。然后下奉常寺。奉常议所谥。使遵圣人不没其善之义。参用古制驳议重议之法。节取其人之行实。若善多者。则摘其尤善者以为谥。只有一善。则只取其一善以为谥。
寅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89L 页
惟无善可称而纯于恶。然后加恶谥。各于三谥之下。并录谥议行实。依前取旨施行。则庶有合于古制。而无名实相浮之弊。
寅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文
  
以抚御吾都里策。赐咸吉道都观察使及都节制使文。
其一曰。留住吾都里等。宜量给种粮布帛盐浆等物。以慰其心。然其欲无穷。不可多给。且无因许给。未便。宜谕之曰。汝等因凡察煽乱。耕农失时。种粮或有不敷者。国家必当周给。或有犯法者。姑从末减。 其二曰。予欲依古质子之例。将授吾都里等职。令侍卫于京。侍卫日久。醇谨者。亦令升职近侍。其选子弟有才干。族属疆盛者。敦遣之。 其三曰。童于虚里子所老加茂。吾沙介子加时波子一人。亡乃子副司直伊童时可。也吾佗长子阿何里弟毛多吾赤。李贵也弟也吾乃。愁音佛伊子一人。高早化子副司直吾同古。童于虚取子松古老风。其取崔宝老妹所出子沙乙下等。宜善谕。连续上送。如或不从。勒令上送。 其四曰。沿边各镇将帅。度彼可移之时。托言兀狄哈出来。预先厚集兵卒。盛陈旌旗。以示威武。使留住吾都里。不
寅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90H 页
得逃窜。如或潜逃。或兀狄哈引诱而去。则及期追捕。虽抗拒不顺。要须生擒。彼若用兵拒捕。势不得已。则临机处置。追捕之后老。弱者仍留旧穴。曲加存恤。宜择父子兄弟之壮勇者以遣。如又举兵。抗拒不服。亦宜临机区处。然务要委曲布置。勿令生事。若居隔远一二残户逃匿。势难追逐者。佯若不知。不必强追。 其五曰。新设稳城郡及钟城者米下洞口,会宁吾弄草,今钟城,新徒,愁州等四处。至为要害。戌卒不可不多。稳城。前定八居七百户。又加一百户。者米下,吾弄草等两处。前定各二百户。又加一百户。其愁州则前已加二百户。且钟城。举邑迁移。人物精悍。亦有馀丁。不必加数。其农民入保各场及新入居农民各场。戌卒多少。与都体察使亲审启达。
寅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杂著
  
与李青园戏赋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沈香亭北倚栏干这一首。是李青莲咏杨太真之清平词绝作也。余于昭阳大荒落之仲夏哉生明越翼日庚戌。庭花初烂。绰约可赏。余爱其花而问其名。则曰杨贵妃也。胡为乎取哉。其或香魂未散。托于物
寅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90L 页
而成耶。抑亦后人爱是花之美。比诸杨贵妃而因名焉耶。何其色其态。如是其妍美也。徘徊赏玩之际。李友青园适至。余指而语之曰。奇哉异哉。此花之色态也。真不愧为杨贵妃也。君其摹写焉。既成。使余评之曰。青莲赋清平词。则咏其人也。其人其花。总是杨贵妃。而既咏其人。则可无咏其花乎。前咏其人。后咏其花。不亦可乎。乃为之赋曰。名是玉真姓是杨。九重春色醉新妆。可怜当日红粉面。寄得野花万古香。是句虽不足于文章之万一。而其咏人咏花之趣。亦足与清平词互相伯仲耳。仍书末。俾作发绝之意云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