寅斋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x 页
寅斋先生文集卷之一
诗
无题
济时肠更热。作法政惟凉。北阙行看近。长留姓名香。
柳絮联句
晴日还迷深苑落春波不动小池塘
寅斋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36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046A/ITKC_MO_0046A_A008_362H.gif)
题永春县
春来犹薄宦。梦断是佗乡。万虑栏干凭。斜阳欲下塘。
又
山行水涉过千重。沃野谁教著个中。忠信如丘民寿耇。闾阎扑地亩南东。
题石城燕喜楼
十载重登百尺楼。世情人事水奔流。独怜元帅青山色。万古兴亡只么留。
含杯转觉此心宽。把镜还羞久客颜。不用更登楼上望。北来何限有云山。
次朴粹翁
莫言今日睡为伴。有意人来隐逸家。言水言山惟国事。莫叹论政著乌纱。
贺资宪中枢院事李贞干庆寿慈堂分韵
寅斋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36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046A/ITKC_MO_0046A_A008_362L.gif)
天地氤氲转一气。万物各正分品汇。脩短厚薄谁所赋。栽培倾覆安敢觊。夫人早配李侯门。执德幽贞主中馈。饬身训子有义方。奕业名家不骄贵。所以九旬尚疆康。子孙之繁世罕比。伯氏真个硕人颀。鸾鹤矫矫披两翅。娱亲时作彩衣舞。七十而慕情不匮。臈天生日展绮筵。春风蔼蔼凝作瑞。白发相辉照欢忻。红颜有酡共妩媚。众孙百人俨成列。芝兰玉树风前委。一觞称寿如冈陵。五冠高调动清吹。母慈子孝各臻极。一家驯致育与位。共道此庆世希有。须信眷眷造物意。君不见全义山高立万仞。磅礴衮衮生俊异。
寅斋先生文集卷之一
记
养拙堂记
老子自幼性疏阔。而常厌市朝之机巧。卜得城南閒僻一陋巷。构成养拙堂。日用动静。惟拙与之同。顷刻不相忘。夜静月明群动息。欹枕高卧听松风。世人颇有诮余养拙久。余亦有疑。谢之使去焉。拙又恋恋不肯去。似有愠色焉。余乃翻然悔之曰。余之好拙。积有年矣。将恐巧也慊而不肯来矣。苟然则深恐拙去巧不来。至于两失。使余遑遑然无所依倚。若丧家之狗也。不若仍留拙养之如初。不失约之为愈也。尔虽无
寅斋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36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046A/ITKC_MO_0046A_A008_363H.gif)
形声之可观。其机神明鉴。高出于人矣。余欲近利。则尔举蹠,夷之行而规之。余欲求名。则举范蠡,大夫种之事责之。余欲行诈。则历举古之大奸之被害。大愚之终其天年者以谕之。非特此也。凡害义而背理伤道者。无不以谆谆然救解之。余之爵高而且寿。惟拙扶护之力居多焉。今闻世人之言。必是恼我也。于是。深自责之曰。我诚鄙人也。背恩而忘义。不祥之大者也。仍与之养拙于堂。乃亟谢过而还留之。与之终吾生以徜徉。且欲以此堂传之永世。使子子孙孙无或递焉。如有不从余言者。则非孝也。非忠也。余将告于神明矣。今先生以养拙立志。其志善乎善者也。老子景慕先生之志。不意与老子同也。今欲永永陪游。以期不坠斯志云。
六松亭记
丁未夏。余谪于江阴县。时方亢旱。流金焦土。而登途之后。伏热方炽。举六合之内。如烘炉之煽。日高则人行且绝矣。押吏督之。力暍而行。暨至县。寓于民家。隘而陋。蒸郁之毒。殆甚于路。又有蝇蜹臭虫之属。从而雠之。遂遘疾伏枕呻吟者浃旬矣。人见之。无不悯焉而曰。县之西偏。有良人家。虽小。后有松冈。可风以凉
寅斋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36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046A/ITKC_MO_0046A_A008_363L.gif)
也。余辄徙焉。主人欣然相邀。坐之于松下。阴稠气爽。忽有清风飒然。蝇蜹之类。亦屏矣。似觉肌骨苏醒。自是病稍间。遂谋构榭。以为夜寝之所。且以备雨露。而难于材。乃楹其直柯。而莛其横枝。上盖之以结茅。旁蔽之以缀蓬。昼于斯。夜于斯。宴息逍遥。惟意之适。不羡乎渠渠。而虽吾之庐。殆且忘也。异日。主人谓余曰。吾家之北之冈。虽未峻绝。而四郊皆平衍以广。实八风之会也。吾尝欲亭于巅。以庇雨旸。而力不能。树以六松。今有二十甲子矣。吾闻松有君子之节。而六君托在农家。家于穷僻。士君子未尝有倾盖者也。子素有君子之名。而尝为达官矣。今寝于此。食于此。朝夕共之者有月矣。且子既亭之矣。盍记之。以畅其神宣其郁。而因以侈农夫之亭也。余曰。虽为达官。无君子之行。而至于窜逐。且文非吾能也。主人曰。子诳我耶。吾于朝廷之事。未之闻也。观州县之责罚人多矣。摈斥者未必皆非君子。而不摈斥者未必皆为君子也。唯在贞与不贞耳。若以光焰富丽之文。施之于桃李风姿。则非子之志。而吾亦不敢请也。至如松柏落落岁寒之操。则固君子所当乐道而笔之者也。矧玆六君。阅二纪之久。而今始见子。则后日得迎如子者。亦
寅斋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36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046A/ITKC_MO_0046A_A008_364H.gif)
且难矣。子义不可以不文而辞焉者也。余乃骇而叹曰。主人生长于农。不识字。而其言之激昂如此。其中必有以异于人。而君子之徒也欤。遂引主人。与之坐而语之曰。夫六。在易为老阴之数。而阴以贞为德者也。木之可树以阴者众矣。而必以松。松而必用六。主人可谓贞乎贞者矣。今观山麓自东逶迤数十馀里。直家之北而屹起于平原。形如台峙。而其中可坐数十人。六松周匝。而中一树。亭亭无枝而高可二丈。至巅而枝条茂密。盘旋远扬。近而视之。若伞盖之张也。远而望之。如大将俨立。树牙旗大纛而指挥三军也。易曰。师。贞。丈人。吉。传之者曰。丈人者。尊严之称。主人所以位一尊于中者。盖象夫丈人之贞者也。五树环列于侧。高不过丈许。而枝柯盘结。畅茂低铺。坐其下则若幕庐之周也。观其外则如三军筑垒坚壁。整其行伍而卫将之帅也。易曰。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传之者曰。得众心服。从而归正。主人所以班五卑于边者。盖取夫众人之贞者也。若夫东接天神。南连雪山。黄衣控其西。蔑岳抱其北。皆崇山峻岭。相去或十馀里。或数十里。倚斯亭以矫首。则岩石之巉岩。树木之葱茏。四时之异状。朝暮云岚之晦明变化。尽在眄
寅斋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36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046A/ITKC_MO_0046A_A008_364L.gif)
瞩之间矣。主人曰。亭之状尽矣。子之托兴于松。寄傲于亭。亦多状矣。何无一语及之。予曰。何也。主人曰。夜沈沈。月穆穆。屐疏影而盘桓。或长舞凌乱。或浩歌激烈。不知夜之将阑。此一状也。雨萧萧。风飕飕。枕寒声以偃仰。或和以长吟。或杂以鼻息。不觉日之西也。此一状也。日永风微。松影在地。四顾无人。奇禽怪鸟。种种来鸣。而白发乌帽。焚香危坐。竟日泥塑。此一状也。田夫野叟。提瓦缶。絜匏樽。浊醪豆糜。杂然而来馈。则予引与列坐。饮酒必醉。啜茶必饱。或脱帽露顶。或袒衣箕踞。慢礼法而外形骸。此一状也。而子不列者。将恶人之讥其多变而无特操也耶。余曰。噫。主人之言。信然矣。余惟不能贞固。故至于此也。今语君子之节。而又继之以不一之态。能无赧赧乎。主人又曰。子之始来。精神之困竭也。形容之憔悴也。自寓斯亭。经酷热而阅秋暑。不见其有虑也。则松之德于子。不小矣。又何略之乎。余曰。何敢忘焉。但以君子之交。将神会而心融。气感而道合。不必屑屑于笔舌之间也。于是。主人坐我于中。招农友四人。列坐于侧。置酒为寿。而请书以为记。酒六行而余大醉。书之归诸主人。坐中最老而长者余也。四客皆环居于亭。而其齿其贞。与
寅斋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36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046A/ITKC_MO_0046A_A008_365H.gif)
主人相侔者也。主人。良家之裔。姓吴而敬忠其名者也。
寅斋先生文集卷之一
疏
请赦平壤民冤狱疏
培养国脉。在于重民命。重民命。在于慎刑辟。一夫无辜。至于冤死。尚致伤和。今平安道平壤之民。诬陷疆盗。拘系桎梏。重遭箠楚。卒致陨命者十人。岂不召伤大和。以病 国家元气哉。刑曹则冤狱重罪。茫然不察。议政府止准刑曹决案。更不磨勘。倘非 殿下日月之明。则生存五名。亦将为冤鬼矣。言之至此。实为痛心。不图 圣朝刑狱冤滥。至于此极也。其治狱官吏与监司。已蒙罪责。惟刑曹政府恬然居位。有乖于法。伏望 殿下将刑曹判书郑钦之,参判朴葵,参议李叔畤,正郎闵伸,朴根,佐郎李仁孙,郑箴,李宗蕃,议政府右议政孟思诚,赞成许稠,参赞吴升,李孟畇,舍人尹炯,赵瑞康等。特加 责贬。以示警戒。以垂后法。
请禁山野淫祀疏
礼妇人书不游庭。无故不出中门。所以谨妇道也。本朝经济礼典内。两班妇女。除父母亲兄弟姊妹亲伯叔姑亲舅姨外。不许往见。违者以失行论。今士大
寅斋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36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046A/ITKC_MO_0046A_A008_365L.gif)
夫之妻。謟惑鬼神。山野淫昏之鬼。无不祀之。其中松岳,绀岳。尤极崇事。每当春秋。躬亲往祭。盛设酒馔。托以娱神。作乐极欢。经宿而还。誇耀道路。俳优巫觋。前后杂沓。张乐马上。恣行嬉游。其夫非惟不禁,恬然偕行。不以为怪者。比比有之。非惟妇女失德莫此为甚。昏惑邪媚之积习。巫觋歌舞之淫风。将不可禁。请自今中外名山神祠。妇女来往。悉行痛禁。如有违者。依六典以失行论。并罪其夫。其神祠所在官吏。不用心禁制者。依律论。又有山棚傩礼。凡诸盛观之事。大小妇女。或张幕路傍。或于行廊楼上。腼面纵观。略无羞愧。甚乖妇道。尤宜痛禁。违者亦依上项例论罪。
乞递大司宪疏
风宪之职。上而朝廷得失。下而中外庶官是非邪正。靡不得言。其任大责重如此。而臣以庸碌。承乏长官。已多愧意。今又被诬。晏然复职。义所未安。前日具陈鄙怀。乞解职事。未蒙 俞音。惶恐陨越。措躬无地。天地神祗。昭布森列。崔值赠遗锱铢之物。未尝及于臣之家。只字片纸。未尝及于臣之眼。但以攸司拘于赦例。不使受者对诘于值。终未释然。此臣之所以痛恨也。事既未明。人言可畏。伏望 圣慈怜臣惭赧抱痛。
寅斋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36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046A/ITKC_MO_0046A_A008_366H.gif)
递臣宪职。
请行署谢疏
窃惟太上立教化。其次明政治。政治得失。系于士夫。士夫淑慝。由于劝惩。劝惩之方。虽曰多端。而不行明讨。不加显戮。而断其恶萌。长其善心。恶者以惩。善者益劝。未有如告身者也。夫攻人之恶。势有难易。凡阳必刚。刚必明。明则易知。人之所为。有光明正大。疏畅通达。磊磊落落。无纤芥疑者。阳之类也。其过也。人皆见之。故攻之为易。凡阴必柔。柔必闇。闇则难测。人有心术之微。操行之秘。似德而非德。似才而非才。若大奸之似直。大巧之似拙。或依阿淟涊。回互隐伏。闪倏狡狯。不可方物者。阴之类也。如欲纠治。则无言可执。无迹可寻。其非也人未得见。故攻之甚难。矧今弹纠。禁用风闻。虽有情迹见验之事。如无文凭。不敢发焉。有此二难。故为攸司者。虽有骨鲠介特之操。莫能为也。惟告身之法。不必斥言人之心术。不必显扬人之隐匿。斧钺不加。诘责不行。而竦动思省。惭赧悔悟。不仁不义之事。自然潜消于冥冥之中。虽为阴类。一遭秋霜烈日之论。则消沮闭藏。心丧胆落而知自改矣。岂非士风之药石。诛心之斧钺。而其效侔于教化也
寅斋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36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046A/ITKC_MO_0046A_A008_366L.gif)
哉。其视刑法之惨。不啻有间也。前朝盛时。告身谓之朝谢。大小庶官。并令署经台省。其法甚严。非前朝所自创也。乃祖古昔良法遗意而制之。其称为风俗之美。而维持五百年之久者。未必不由乎此也。至其衰世。处台省者。多出权门。猥劣无知。凡所署谢。憎爱任情。是非颠倒。徒区区于世系之高下。而不论心术之邪正。我 太祖素悉台省苟且之为。且当创业之初。以英雄豪杰忠义群士。杂沓于朝。故欲以网罗镇服。审时度势。权用官教。然四品以下署谢。犹旧也。我 太宗轸念士风。敕令一品至九品。一体署谢。改而罢之。厥后行而复罢者。至于再矣。乃至四品。亦用官教。署谢止于五品以下。大抵人之有初克终者鲜矣。士方筮仕。官卑则率皆砺行取名。及其久宦位高。则多致损名亏节。尤宜署谢以示警也。法之美与不美。观诸物论则可知矣。署谢之法立。则识者欣欣。废则识者戚戚。然则旋作旋罢者。非法不美也。特有司者不能善用之耳。何者。古之圣贤。不系世系。尚矣。所以用人者。非尚其世族之美。特取其才德足以建事利物也。苟其贤也。虽荜门圭窦之贱。不害为公卿。不害为台阁。苟不才也。虽奕叶阀阅之胄。何益于国家。何益
寅斋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36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046A/ITKC_MO_0046A_A008_367H.gif)
于民生。往司台谏。狃于前朝衰季之习。偏见窒塞。昧于大体。专论父祖暧昧之咎与其琐屑不紧之事。而不为持循远猷。好作激昂高论。遂致异议沸腾。龃龉莫合。竟使良法不行于盛代。以此观之。非 国家不欲行之。实台阁废之也。可胜叹哉。臣等切复惟念。近来官吏。连犯贪墨。置诸重典者有矣。然而赃贿犯籍者继踵。又有若欺罔浮诞。淫逸荒怠。残暴傲虐。放僻奢侈。懒慢赞贼。謟佞奔竞等罪例科条。非惟载诸律文。亦且著于令甲。靡不痛治。然而前车覆而后车继覆。然则欲兴至治者。不可徒恃刑法。而必以风俗为急。欲求转移神捷之机。必以署谢为重。古人所谓护风俗如护元气。重名节如重鬼神者。舍此何以哉。伏望 殿下下教庶官。悉令署谢。明敕台阁。除工商贱隶庶孽为众所共知外。母或议及世系暗昧琐末不切之事。直论自已心行善恶关于士风者。善者先署。恶者后署。若其恶重者不署。以示激劝。执此之法。坚如金石。至于永久。则将见奸化为直。邪化为正。士风丕变。相率为君子矣。若曰二品以上。践历既久。爵齿俱迈。不必署谢。则以命官制词行之。亦可也。命官制词。其源出于殷周。自说命,康诰,微子,蔡仲之命以来。
寅斋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36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046A/ITKC_MO_0046A_A008_367L.gif)
历代靡不行之。非止命官。至于罢黜。亦有词焉。又有封还词头不草制者。则制词署谢。名虽异。而其所以奖善惩恶则一也。今上国亦有诰命。乞依前代与时王之制。二品以上。以制词行之。则 国家幸甚。士风幸甚。
请行署谢疏[再疏]
比者具疏。请行告身与制词之法。敬蒙 圣谕曰。朝谢。 祖宗皆不用。如用之。须去风闻之禁。然后可行。然风闻之禁。亦 祖宗成宪。必不可去。则署谢亦难行也。且此法之行。弊必生也。二品以上制词之法。予将议之。臣等言不达理。诚未动天。 俞音阻滞。兢惶陨越。然以区区管窥。有所未悉。忘其迂陋固滞。敢用再渎 天威。冒昧万死。以摅所怀。臣等窃惟草创之时。与守成之世不同。草创贵乎行权。盈成贵乎守正。非行权。无以总统物类。非守正。无以培养国脉。权以开其业。正以永其世。祖宗之斟酌时宜。乃所以胚胎乎子孙之矫枉以正也。帝王之道。固其法之善不善耳。何必拘泥胶固为哉。孔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然所当改者则改之也。祖宗之法。有不可变者。有可变者。经常之法。垂永世而不可变者也。损益之法。循
寅斋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36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046A/ITKC_MO_0046A_A008_368H.gif)
时宜而为可变者也。今五品以下。皆行署谢。自 祖宗以来。至于今犹尔也。然风闻之禁。不必去。而署谢固可行也。岂可行于卑官。而不行于大官乎。况大臣者。邦国之柱石。而治乱之所系。有非趋走小吏各执一事。如其才则不取其行之比也。古人云。一法立。一弊生。古今天下。岂有无弊之法乎。虽唐虞三代之法。行之今世。则不能无弊也。惟权其法弊之轻重而治之。则为善法矣。奉行者执其中而施措之。则为可行矣。今以署谢之弊。与官教之弊较之。署谢之弊轻。官教之弊重。何也。为士者或以行己不法。署谢停滞。则虽其心雠病。而外为知惧改行。及升官教之品。则意气自得而慢骂曰。尔辈今日亦署谢乎。恣行不义。无所顾忌。然此狂妄狡童之为耳。至于任重官高者。尤无畏惮。溺情恣欲。或至丧厥心者多矣。若乘其履霜之初。每当除官。必加箴警。则必不至于坚冰矣。以此论之。官教之弊。岂不反重于署谢之弊乎。借曰台谏于署谢之际。任情好恶。则亦有说焉。木必自朽而后虫生焉。人必自失而后人毁之。虽至阴狡徇私者。必不以无根之恶。敢加于人。况台谏之风。执法持正。直言义色。凛冽之气。生于其中矣。设有不肖混于其间。
寅斋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36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046A/ITKC_MO_0046A_A008_368L.gif)
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岂至凿空提出。陷人于恶。被诬者亦岂肯缄口而受恶乎。假使阴诬者有之。痛治其罪。可也。以此观之。发伏阐幽之弊。虽略行于士大夫之身。劝善惩恶之益。大有关于风化之机。其弊也。其益也。轻重利害。不待较计而明矣。伏望 殿下念草创盈成之异宜。察国脉元气之所关。勿以小弊废其大。益特降 俞音。一如前章。行之如有疑难。则下询元老大臣及诸有见识者。其物情所归。亦可见矣。臣等又观各品官教。用纸裂幅。草书而降。虽为简质。恐非所以重爵命之义。亦非盛代文明之制也。又凡教敕。出于九重。播于四方。礼当极重其制。极美其文。使之竦动观听。敬仰如天。今用白纸。不加文饰。无知民庶之观。稍同官府之文。殊无风动鼓舞之意。视古昔与上国之制。似有慊焉。乞凡 教敕与命官制词体例。命有司参考历代与时王之制行之。幸甚。
请免金土官职疏
孟子论用人之道曰。共天位。治天职。然则爵禄予夺。不可不谨也。窃见金土。无奇功异能闻于人者。今以四品之资。超授典农判事。士林莫不惊骇。异日如有功优于土者。何以酬赏。伏望 殿下以天位天职之
寅斋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36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046A/ITKC_MO_0046A_A008_369H.gif)
言为戒。免土判事之职。称其才品。从宜以叙。
请收赵末生爵命疏
赵末生。手握政柄十有馀年。怙宠逞欲。欺天罔上。弄权卖爵。凡于营生贪婪之计。靡所不至。富商大贾。出入家庭。趋赴之徒。不绝其门。役兵卒如奴隶。斫伐木石。崇侈室家。凡为士林。罔不鄙贱。天厌人怒。终以败露。赃赂狼藉。罪至于死。特蒙 矜宥。止于流窜。固宜置之边裔。以终其生。流窜未久。乃蒙 召还。召还未久。又授职牒。不厌人望。物议纷纭。诚宜痛自刻责。悔悟改行。乃与姻亲吴侪妻。又争金帛财货。吝惜久借之物。以至斗讼于官。其肯悔过自新。以尽节于 上者乎。今者遽忝爵命。宜当悚惧逊避。以谢前恶。而乃从容自得。齿立朝班。腼然不愧。尊卑大小。孰不嗤诋。实小人无耻之大者也。臣等窃恐此人复用。则贪墨之风。由是日滋。廉耻之道。由是日丧。污浊者无所惩。身洁者无所劝。而纲纪不立。赏罚无章矣。臣等又念 殿下用此人者。必以其改行自新也。今观于丧败之馀。争不争之物。无异前日秉权之时。 殿下试察其情。其为悔过者乎。抑为顽然如昨者乎。伏望 殿下察末生往日贪渎罔上之情。今日不改旧恶之心。
寅斋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36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046A/ITKC_MO_0046A_A008_369L.gif)
追收爵命。置之散秩。公道幸甚。
请收赵末生爵命疏[再疏]
窃惟人臣欺罔之恶。朝廷所不容。王法所必诛。贪婪之恶。国家之蟊贼。士林之粪土。自古犯此者。或诛灭其身。或迸诸四裔。或废锢终身。或不录子孙。未闻以此等之人。忝冒官职。以乱邦宪。以污朝廷者也。赵末生身犯大恶。得保首领。亦足矣。流窜未久。遽蒙 召还。宜当自新。以报再生罔极之恩。曾不虑此。乃与吴侪妻忿争金银财货。至欲对讼公庭。顽然无耻。朝廷所鄙。士林所讥。曾不数年。复受职牒。士林愤之。民庶骇之。今乃位列大官。职掌军务。未知其有何勋劳。足以赎大罪。有何才德。足以庛大恶。臣等深恐国人将曰。犯大恶负重罪者。得为高位大官。奸邪何害。廉洁何为。此风俗升降美恶之机也。臣等窃为 国家惜之。孔子曰。虽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馀不足观也。欺罔甚于骄。贪黩甚于吝。况无才美而欺罔贪婪。将何以哉。古人云。不廉之吏。如蒙不洁。虽有佗美。莫能自赎。况不廉之吏。不复叙用。已为著令。 殿下何至末生而毁弃成宪乎。近日 殿下谕臣等曰。末生。 太宗随从之旧。是以用之。臣等以为随从。人臣
寅斋先生文集卷之一 第 37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046A/ITKC_MO_0046A_A008_370H.gif)
之职。假使有旧勋。不足赎欺罔 太宗与 殿下之罪也。 殿下以臣等之言为是耶。为非耶。臣等之言非。则臣等固当罢黜。臣等之言是。则末生不宜在朝。伏望 殿下鉴古今小人乱政之由。念盈成小人履霜之戒。一如前章依 允。国家幸甚。风俗幸甚。
乞递大司宪疏
臣资性朴愚。学术粗浅。谬蒙 主知。历任中外。滥侧清班。讫无丝毫之效。何意 宠渥屡沾微躯。长于风宪。尤所不堪。窃惟耳目之官。纪律之权。自非刚毅之志。骨鲠之风。介特不群。雅望义色。动于朝端者。莫可处也。而臣敢以蚊背谬负太山。遂致处事不敏。被劾法官。何逃史职之谴。况臣素患寒热。顷在全罗。遽发沈绵。殆滨于死。数月乃间。渐热馀气。今犹不止。乞令免职以保孱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