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别洞先生续集卷二
别洞先生续集卷二 第 x 页
别洞先生续集卷二
 附录
  
别洞先生续集卷二 第 302H 页
行状
先生姓尹氏。讳祥。字实夫。号别洞。初名哲。醴泉人。有讳忠。 赠礼宾少尹。讳臣端 赠户曹参议。讳善。 赠工曹参判。是为先生曾祖祖考。三世不显。以德善闻于乡。先生贵 赠如例。洪武六年癸丑十月十日。先生生。聪悟绝出。戏嬉异辈流。入学。学日通管。于役虽剧。不辍读。退食。必取松明。藏之官廨密处。以资夜读。乃就六经四书微奥穷格之工。不格不已。 太祖大王元年壬申。并中生进。丙子。中乙科。前后掌学教授十馀年。以文任兼国子长二十馀年。 显陵在春宫。英庙教曰。世子今当蒙养之时。宜选端士为僚属。又 教曰。八岁入学。古也。世子须今入学。于是 上特命先生以兼大司成为博士。 世子率寮属以儒服。行文庙酌献礼。次行束修礼于先生。升堂受小学还。 国朝入学之礼始此。自后文衡例为博士。因 国家作佛事。先生遂上辟佛疏。疏略曰。佛者戎裔一法耳。恭惟我
别洞先生续集卷二 第 302L 页
 太祖大王创业之初。凡所有害于人者。无不革除。独于事佛。未免因循。逮至 恭定大王。以精一之学。洞见道真。沙汰浮屠。尽收其田民。是将渐枯其枝。将拔其本也。今我 殿下善继善述。崇信圣经。采摭善行。以敦三纲。臣以为三代之治。指日复见。乃者兴天塔殿。金银眩耀。虽曰重修。倍加草创。又设大道场。集缁徒览大藏。礼展庆赞。令诸司排设供亿。赍进布施。上自贵戚。下至市井。耸动观听。备饷赍帛。不可胜数。费物伤财。固不足道。其为乱人心伤风俗。可谓流涕。传曰。上有好者。下必甚焉。今为人上而崇佛示下。则下之人。孰不观感而趋入于佛者哉。举世信佛。男为比丘。女为僧尼。是无夫妇之伦。绝生生之源。百年之后。天地间只山川邱陵草木禽兽耳。无父无君。殆非人道。 圣上辑前古以备劝戒。述要览以垂后世。而勤于事佛若梁武。可以示劝乎。可以示戒乎。传曰。畜君何尤。畜君者。爱君也。夫畜。止其君之欲。宜若不顺君。然匡救其失。不陷于不义。则是诚爱君。时 陵寝傍寺之设。因大臣柳廷显议 命罢。凡供佛祝釐之类。
别洞先生续集卷二 第 303H 页
至 成庙尽废。识者谓先生此疏启之也。 英庙尝行贡法。为年分九等。土分三等之制。民多不便。先生因旱陈戒曰。孟子曰。仁政必自经界始。又引龙子之言曰。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我国田制。自 太祖以来。始立给损收租之法。民心安而邦本宁。是则损实收租。与古之助法一例也。今以贡法。欲改成宪。虽年分九等地品三等。乃都田之数。非若损实每田加减之平也。况我国山川。险阻高下不齐。虽一道一邑。膏瘠各异。槩以年分等第都田之数。定其租税。则固民心蹙頞怨咨者也。继论边镇筑城之失曰。今者筑城之役。江原黄海两道之民。连年裹粮。暴露不堪。流离转徙。天灾又如此。尤宜寝以待丰年。又以左辅德晋讲周易。讲毕。太学生为之言。仍泮长兼如故。尝以儒生游山再被推。待诸生一如前。诸生益敬感循规。 端庙入学。 上又命先生为博士。受 元孙师礼。 显陵元年庚午。先生年七十八。告老致仕。 上命政院宣酝。岁赐米二十斛。仍令所居官月致食物。 国朝退老宰相之致食物。自先生始。 端庙二年。
别洞先生续集卷二 第 303L 页
大司宪权蹲上疏曰。尹祥。 殿下所执贽。待以师礼者。曩以年老辞退。气力尚健。聪明不减。宜复致国学。教授儒生。下政府议。朝议重其老难致。乙亥三月九日卒。享年八十三。葬郡北山甲向之原。嗟呼。以先生道德位业。其平生事功。必多有伟然可传于后者。而今几先生世五百年。又其子孙微约。家传荡然。则其草草一二之见于年谱者如此而止。然惟其国乘。贤记之所表著者。舆地胜览曰。尹提学祥退老于乡。教诲不倦。学者云集。近代师儒之最。文献备考曰。 世宗朝。尹祥久掌教胄之任。一时达官闻人。皆其弟子。为 国朝以来师范之最。名臣遗迹曰。 世宗朝。 东宫入学。特命尹祥为博士。士林荣之。四佳徐文忠公居正曰。尹提学为胄监之长。学问甚精。诸生争先抠衣。缕分丝析。耳提面授。终日矻矻不知倦。虚白文戴公成伣曰。高丽文士。皆以诗骚为业。惟圃隐始倡性理之学。至我 朝。任函丈者尹祥最精。佔毕斋金先生彝尊录曰。尹公之守黄涧。司艺公徒步学易。公为尽其奥。穷探阴阳变化之数。原始要终之说。由是
别洞先生续集卷二 第 304H 页
易学大明东国。毕斋又序其遗集曰。经术之士。劣于文章。文章之士。闇于经术。以余观之。不然。居今之世。踊励振作。上探孔孟之阃奥。而优入作者之域者。尹先生其人也。其为文章。虽出于绪馀。而皆自六经中流凑而成。先生可谓有兼人之才之德者也。其平生所作。亦不为少。旋作旋弃。不畜一纸。而至今东人仰之如泰山北斗。又曰。口授经书。精粹之语。搢绅学士韦布之徒。无不笔之书而传诵之。又曰。作人之盛。太史氏记诸汗竹。不一再焉。终之曰。余亦私淑之人。退陶李先生答 天使许检讨官国,魏给事中时亮东方有能知孔孟心学洪范畴数之贤者问。而特以高丽禹倬,郑梦周。 本朝尹祥,金宏弼,郑汝昌,赵光祖,李彦迪七贤而录示之曰。是数子生千载之后。处穷海之中。谓之能传心学。固难矣。然其一生用力于此。则岂不可为心学者之徒也。李先生又答李憙书曰。尹先正理学渊源。佔毕四佳及舆地诸书所称诩如此。其人必有取异。故 天使问心学答说中。亦举尹公。呜呼。此足想先生之为学也。佔毕自称曰。私淑之
别洞先生续集卷二 第 304L 页
人。退陶称先生曰。先正既又举似其祭酒圃隐寒蠹静晦心学。而比而同之。使之闻于天下。则退陶之所尝徵信于毕佳舆地之言者。百世后学。其孰不有尊信于退陶之言者哉。我东方自箕子设教以后数千百载。以儒名世者寥寥无闻。惟圃隐郑先生挺生丽末。始创道学而为之祖。先生盖尝学于圃隐之门人。有闻有见。奋然力学。以续夫乌川之绪。以启夫江毕之传。以及乎寒蠹静晦者。其渊源继开。有不可诬矣。呜呼盛矣。先生始崛起卑微。栖遑下僚。而惟其学成德立。故大小教授。不离于身。终之以教胄之任。师傅之重。而斯文斯道之责。为尊且久矣。李讷隐光庭曰。先生大儒也。其时盛际也。使先生而生乎今之世。地不金张。族非崔李。而谁能假以匠石之任。资以岁月之深。而致斯世文明之盛哉。以是知国初 列圣之规摹弘远。与季世夐然异矣。读先生集。亦可以反覆流涕于盛衰之际云者。使人读之。实不胜累欷而三叹也。是庸就其内外历官之见于年谱者。则内则西部五部儒学教授校书馆校理礼曹刑曹正郎成均
别洞先生续集卷二 第 305H 页
馆直讲司艺司成大司成宗簿寺少尹庆昌府少尹府尹中枢院佥知同知集贤殿直学士知制 教世子春坊左辅德艺文馆提学 元孙入学博士。外则善州,甫州,尚州,安东教授。山阴,黄涧监务。金山,荣川,大邱郡事。以正朝使书状官赴京。一官屡拜。则礼郎者再。直讲者四。司艺者再。佥知者三。司成者八。直集贤殿者三。大司成者三。艺文提学者三。兼带则自郎阶至通政者知制 教。自朝奉至通政者直集贤殿。自通政至嘉善者大司成。而以文任常兼师儒长者。国朝五百年。惟先生及郑守梦晔赵浦渚翼赵松谷复阳父子四五人耳。 正庙朝所辑俎豆录曰。尹祥。官右参赞文衡。补遗及朝野会通亦曰。右参赞。是则先生固尝进阶为二品矣。先生以侍读。讲易 离筵。以博士受礼 元孙。夫以 文端之睿圣。假之以历数之永。以先生之道学。从事于告老之前。其所以生荣死哀。岂特为甘盘之旧而已哉。先生卒而丙子之祸作矣。呜呼。尚复何言哉。配安东全氏。郎将敬忠女。五男三女。男伯殷生员青松教授。仲殷生员。叔殷太
别洞先生续集卷二 第 305L 页
一殿直。季殷军威县监。兴殷醴泉训导。女太一殿直权孝当。别侍卫林泂。承仕郎高永硕。伯殷二男。遂生善生。叔殷二男。起夫勉夫参奉。兴殷三男。莘亨莘耕参奉。莘▣进士。遂生二男。时佐时佑。善生一男。辅商部将。勉夫一男。彭锡参奉。莘耕一男。昌文佥正。莘▣二男。祯直长。禧奉事。玄孙以下不尽录。惟五代孙庭兰生员。以文学称。钦信钦道。俱节死壬乱。 赠正并旌闾。先生远矣。尚未举 赠谥之典。今其十三代孙泰东。十四代孙道圣道翼。以厚祚为乡里后人。以遗集年谱。俾有所阐述。不敢辞。谨就太史采录。诸贤称述。道德学问继开功业之大者。撰次如右。顾年代荒邈。闻见湔劣。凡于先生言议事行。十不传其二三。而先生文稿。有作旋弃。遗逸不传。然苟使学者读先生遗文。而讽味毕翁之所称道。则残篇不传。庸何伤者。真知言也。谨次其大槩。以俟立言君子财正云尔
 上之四年丁卯二月下浣。大匡辅国崇禄大夫议政府左议政兼领 经筵事监春秋馆事丰山柳厚祚。谨状
别洞先生续集卷二 第 306H 页
行录
先生讳祥。字实夫。号别洞。初名哲。其先醴泉人。有 赠礼宾少尹讳忠。 赠户曹参议。讳臣端。 赠工曹参判。讳善。是为先生曾祖祖考。参判公积德恭慎。人咸称之。及先生贵 赠如式。洪武六年癸丑十月十日。先生生。幼聪悟绝出。戏嬉异辈流。八九岁。已慨然有务学之志。以乡役在官廨。虽务剧。读不辍。退食。必取松明而藏于密处。夜以继之。业成。同列皆敬伏焉。日取四子六经诸性理书。沈潜温绎。摘隐钩深。得之而后已。二十。并中 太祖元年壬申生进。丙子。中乙科。前后掌学教授十馀年。以文任掌国子长二十馀年。 世宗三年。 文宗在东宫。 上教曰。世子今当蒙养之时。宜选端士以为寮属。既而又 教曰。人生八岁入学。古制也。须于今年择日入学。于是先生以兼大司成为博士。 世子备仪卫。率寮属。以儒服入大成殿。酌献毕。行束脩礼于先生。升堂受小学乃还。 国朝入学之礼始此。俄以左辅德。进讲周易。讲已。诸生为之言。仍泮长。兼如故。自是先生常处太学。专任教
别洞先生续集卷二 第 306L 页
诲事。言者惎之。有以儒生游山劾先生者再。先生不以色。待诸生如前。诸生益感奋。而远近皆愿为之师。其作兴之盛。前后未尝有也。四佳徐文忠公居正曰。公为胄监之长。学问甚精。诸生争先抠衣。丝分缕析。耳提面授。终日矻矻不知倦。今之达官闻人。皆公弟子也。 国朝以来。为师范之最云。初高丽之士。尚文辞而外性命。圃隐郑先生始倡以圣贤之学。先生尝私淑而得其传焉。顾以时当更革之初。犹有前代诵经设斋之馀风。公卿大夫未得以遽正也。先生亦少时承 命。草 王后荐斋文。至 世宗十九年。先生与太学诸生乃上疏曰。佛者。戎裔一法耳。恭惟我 太祖康献大王创业之初。凡所有利于国者。靡不兴举。有害于人者。无不革除。独于事佛一事。未免因循。乃于国中。创寺造塔。以安 陵寝。是固 圣神之一欠也。逮至 恭定大王。以英明冠古之姿。精一缉熙之学。洞见道真。沙汰浮屠。尽收其田民。是将渐枯其枝。而将拔其根也。今我 圣上善继善述。运抚盈成。崇信圣经。采摭善行。以畜前言。以敦三纲。臣等以为
别洞先生续集卷二 第 307H 页
世跻雍熙。道升大猷。三代之治。可指日而复见也。乃者兴天塔殿。谓之重修。金银丹雘。眩耀人目。虽曰重修。而倍加初创。今又设大道场。招集缁徒。披览大藏。礼展庆赞。各令诸司排设供亿。赍进布施。上自宗室贵戚。下至市井贩夫。耸勤观听。欲备饷赍帛。引领瞻望者不可胜数。费物伤财。固不足道。其为荡乱人心。以伤风俗。则可谓流涕者也。臣等窃念有善无恶之理。虽原于天。而斯民为善为恶之机。实系于君。传曰。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今乃为人上而崇信佛教。开示于下。则下之人孰不观瞻感化而趋入于佛哉。举一世之人。果信佛教。男为比丘。女为僧尼。是所谓无夫妇之伦。绝生生之源。百年之后。殆灭人类矣。天地间山川丘陵耳。草木禽兽耳。无父无君而殆非人道。于此可见矣。近者。乃闻 圣上搜辑前古以备劝戒。述治平要览以垂后世。勤于事佛若梁武者。可以示劝乎。可以示戒乎。传曰。畜君何尤。畜君者。爱君也。夫畜。止其君之欲。宜若不顺君矣。然匡救其失。不陷于不义而成其美德。则是诚爱君矣。时 陵寝傍寺之
别洞先生续集卷二 第 307L 页
设。因大臣柳廷显议 命罢。而凡供佛祝釐之类。 朝廷次第建白。至 成宗朝而方尽废。识者谓先生此疏启之也。 世宗尝行贡法。为年分九等土分三等之制。民多不便。先生因旱陈戒曰。孟子曰。仁政必自经界始。又引龙子之言曰。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我国田制。自 太祖以来。始立给损收租之法。民心安而邦本宁。是则损实收租。与古之助法一例也。今乃以贡法。欲改成宪。虽年分九等地品三等。乃都田之数。非若损实每田加减之平也。况我国山川。险阻高下不齐。虽一道一邑一面一里。至于一田。膏瘠各异。槩以年分等第都田之数。定其租税。则多寡不均甚矣。固民心之蹙頞怨咨者也。继论边镇筑城之失曰。天时不如地理(一作利)。地理(一作利)不如人和。今者得城之役。江原黄海两道之民。连年裹粮。暴露于野。流离转徙。而今天灾又如此。尤宜停寝。以待丰年。戊辰。 端宗将入学。 上命先生再为博士。受 元孙师礼如上仪。自后凡入学文衡。例为博士。 文宗元年庚午。先生告老致仕。 上命政院宣酝。岁 赐米二十斛。
别洞先生续集卷二 第 308H 页
仍令所居官月致食物。 国朝退老宰相之致食物始此。四方学者闻先生归。云集请教。壬申。先生年八十。准例宜加阶官 教逸不传。惟 正庙朝所辑俎豆录曰。尹祥。官右参赞文衡。补遗朝野会通诸书亦同。馀无得以考也。 端宗二年。大司宪权蹲上疏。言尹祥。 殿下所执贽。待以师礼者。曩以年老辞退。气力尚健。聪明不减。宜复致国学。教授儒生。下政府议。朝议重其老难致。先生以乙亥三月九日卒。享年八十三。葬郡北山甲向之原。后 赠议政府左赞成。配安东全氏郎将敬忠之女。生五男三女。男伯殷生员青松教授。仲殷生员。叔殷太一殿直。季殷军威县监。兴殷醴泉训导。女适太一殿直权孝当。别侍卫林泂。承仕郎高永硕。伯殷二男。遂生善生。叔殷二男。起夫勉夫。兴殷三男。莘亨莘耕参奉。莘(缺)进士。遂生二男。时佐时佑。善生一男。辅商部将。勉夫一男。彭锡参奉。莘耕一男。昌文佥正。莘(缺)二男。祯直长。禧奉事。玄孙以下不尽录。其以文学著者曰。五代孙生员庭兰。壬乱节死曰。钦信钦道。并 旌赠。呜乎。先生当 国朝
别洞先生续集卷二 第 308L 页
文教之始。卓然以斯道自任。而一时学者靡不信服。意其择之精习之正守之固而说之详者。必有微言妙旨之嘉惠后人。而未尝自为论著。遗集一册。仅成于子县监公季殷所编次。而其后子孙单约。文籍荡然。年谱墓表之所追述。特出于屡百馀年之下。故参之于太史氏。其牴牾者甚多。何以得先生之万一哉。然先生道学文章之盛。冠冕一世。记载者未尝乏也。其最著者佔毕斋金先生曰。经术之士。劣于文章。文章之士。闇于经术。世之人有是言也。以余观之。不然。诗书六艺。皆经术也。诗书六艺之文。即其文章也。居今之世。踊励振作。上探孔孟之阃奥。而优入作者之域者。尹先生其人也。先生资禀纯笃。学问该通。其于义理之精微。多有所自得。故能奋起于乡曲。而羽仪于朝著。处胄监前后二十馀年。提撕诱掖。至老不倦。当时闻人。皆出其门。为文章虽出于绪馀。而皆自六经中流凑而成。平生所作。亦不为少。旋作旋弃。不畜一纸。而至今东人仰之如泰山北斗。口授弟子。精粹之语。无不笔之于书而传诵。备矣哉。此先生实录也。
别洞先生续集卷二 第 309H 页
其任黄涧。金江湖先生叔滋闻先生明于易。徒步请教。先生知其志笃。乃穷探阴阳变化之数。原始要终之说以教之。彝尊录。以为易学由是大明于东国。而毕翁之学。得之家庭。故尝自谓予亦私淑之人也。其后毕翁先生传于寒暄堂金先生。金先生传于静庵赵先生。渊源所自。盖可推也。隆庆元年丁卯。诏使翰林院检讨许国,兵科给事中魏时亮。问东方有能知孔孟心学。箕子畴数之贤者。退陶李先生录示高丽禹倬,郑梦周。 本朝金宏弼,郑汝昌,赵光祖,李彦迪及先生。而为书答之曰。吾东自箕子来封。九畴设教。八条为治。必有心学畴数之名世者。四郡二府三国分争。干戈糜烂。文籍散逸。罗丽之间。见称为文献之邦。君子之国。二代之儒。其归重终在于言语文字之间。逮于丽末。程朱之书。稍稍东来。故如禹倬,郑梦周之徒得以参究性理之说。至于 国朝。士之诵习。无非孔孟程朱之言。然或习俗因循。而不著不察。或狂简斐然而不知所裁。其中超然独见。慨然发愤。而从事于圣贤之学者往往有之。而亦不多得。今所举数
别洞先生续集卷二 第 309L 页
子者。生千载之后。处穷海之中。不得亲授受薰炙于圣贤之门。谓之能传心学。固难矣。然其一生用力于此。则岂不得为心学者之徒也。又答李憙书曰。尹先正理学渊源。佔毕四佳及舆地诸书等所称许如此。故其于魏天使问心学答说中亦举之。夫东方之学。至退陶集成。而其表章如此。讵不为百世之公案哉。先生履历之见于谱表者。内则西部五部儒学教授校书馆校理礼曹刑曹正郎成均馆司艺司成大司成宗簿寺少尹庆昌府少尹府尹中枢院佥知同知集贤殿直学士知制教 世子春坊左辅德艺文馆提学 元孙入学博士。外则善州,甫州,尚州,安东教授山阴,黄涧监务金山,荣川,大邱郡事。以正朝书状官赴京。一官屡拜。则礼郎者二。直讲者四。司艺者二。佥知者三。司成者八。直集贤殿者三。大司成艺文提学兼带如故。文献备考曰。 国初兼大司成或至一品仍带。慎简之意也。中废不举。 仁祖元年。乃 命郑晔,赵翼以实职。兼大司成。俾复古制。 正宗二十四年。领相李秉模 启。言故相臣徐志修因 先朝
别洞先生续集卷二 第 310H 页
下询。引 世宗朝尹祥以堂上为春坊兼辅德之例仰对。请依此例。以 东宫堂上寮属。差兼辅德。 命依启。由此观之。先生之以崇品仍带泮长或兼辅德。实 国初之制。而后来记载之家。未及考出收录。斯已失之略矣。且夫谱表者。史之馀也。先生之以兼大司成。受 文宗师礼于 世宗三年辛丑。出于文献备考 国朝宝鉴。而年谱是年无所系。至乙卯始系以大司成本职。上下相距为十五年也。其间内外班资之崇卑先后。皆不推自辛丑。而淮以乙卯。夫如是。史果以足凭乎。故今于先生 除拜之序。不敢辄依谱表日月之次。而总叙如此。以从信史之传。亦变例也。嗟夫。自三代立贤无方之义。废用人颇狭。魏晋以降。始有门地之议。而我东尤甚。惟先生起自孤寒。不藉尺寸之力。徒以性理渊源之学。取重当世。身任教胄。既专且久。儒风丕变。门路克正。 国朝斯文之蔚兴。繇此权舆。是固先生天品之有以过人。而亦可以论其世也。李讷隐光庭曰。先生大儒也。顾其时乃盛际也。使先生而生于今之世。地不金张。族非崔李。而
别洞先生续集卷二 第 310L 页
谁能假以匠石之任。资以岁月之深。而致斯世文明之盛哉。以是知国初 列圣之规摹弘远。与季世夐然异矣。读先生遗集者。亦可以反覆流涕于盛衰之际。诚知言也哉。先生既受知于 太宗世宗。又继以 二圣甘盘之旧。使卒其辅导于告老之前。而天假以历数之永。其所以生荣死哀者。尤足以增光简册。先生乃退而即世。其明年景泰之祸作矣。人谓先生之能知几远引。而凡当日之为景清孝孺者。多先生之集贤弟子也。呜乎。岂非天哉。今距先生之世。几五百年。尚未有易名之典。后孙道舜道翼等用士林议。将揭谥状于当世秉笔之门。乃谓先生之事行。布在竹帛。初无待于状。今欲会萃而记述。则不可以无按本也。以周钟生在舂陵婺源之乡。山仰有素。且尝与闻乎其末议。谬属以收摭纂次之役。周钟以后生灭裂。恶敢当此托。屡辞而不获命。谨采遗集疏对之一二与夫史乘贤记之所载。而列其大者。附以谱表传录之梗槩。以俟笔削之有所去取焉尔。乡后学咸阳朴周钟。谨识。
别洞先生续集卷二 第 311H 页
神道碑铭(并序)
先生姓尹氏。初讳哲。改讳祥。字实夫。其地也微。故家乘世谱无所徵。而以居醴泉本醴泉。有讳忠。 赠礼宾少尹。讳臣端。 赠户曹参议。讳善。 赠工曹参判。于先生为父祖曾。而以先生贵追荣而显其名。然参判公以厚德恭谨。誉溢乎乡党。积善家馀庆。宜其生先生。先生生于 洪武癸丑十月初十日。生有异质。聪悟出伦。幼时嬉戏。已占大人地步。才入学。不待劝读。孜孜矻矻。盖其天性然也。早管衙役。昼则勤于服事。夜则公退后爇松明。咿唔不撤。尤致力于圣贤经传。探赜微奥。不得不措。学与智长。智与行成。而早岁令闻。已日鬯矣。我 太祖建极初壬申。进士。癸酉。中生员试二十四。中乙科及第。其后履历则善州,甫州,西部,尚州,安东五部之教授。山阴,黄涧之监务。金山,荣川,大邱之郡事。庆昌府之少尹府尹。正朝使书状官。校书校理成均直讲司艺刑礼曹正郎宗府少尹。而四十六岁后。仍兼知 制教。以文学之望益隆也。四十九。 文庙以世子入学时。命为博士。六十三。升通政
别洞先生续集卷二 第 311L 页
大司成。六十五。以诸生之游山。再度被推。小不为嫌。诸生益加敬服。时有兴天塔重修之命而甚宏丽。与诸生上辟佛疏。极其严正。大有卫道之功。六十六。 上又以世子讲周易而被 睿奖。升左辅德。讲毕。以诸生愿。还拜司成。七十。引年不许。而改 批前职。七十二。升嘉善艺文提学知中枢。七十五。进阶嘉靖。又每官仍兼大司成。以德行之望益尊也。七十六。 端庙以世孙入学时。 上特命再为博士。受 元孙师礼。七十八。告老。而 上命政院赐酒馈送。退归襄阳别洞。教授后进矣。 端宗二年。宪府 启曰。前提学尹祥。气力聪明。尚且不减。请复置国学。奖进儒生。而政府议以年高难致。竟不果焉。考诸史家。有右参赞之称。而未知谱系缘何漏脱。然史岂无据而称之哉。乙亥三月九日卒。享年八十三。葬于城北山东向之原。其后 赠议政府左赞成。娶安东人郎将全敬忠之女。生五子三女。子伯殷教授。仲殷生员。时佑叔殷殿直。季殷县监。兴殷训导。女太乙殿直权孝当。别侍卫林泂。承仕郎高永硕。伯殷二男。遂生善生。叔殷二男。起
别洞先生续集卷二 第 312H 页
夫勉夫。参奉。兴殷三男。莘亨莘耕参奉。莘▣进士。遂生二男。时佐时佑。女参奉金继元。善生一男。辅商部将。勉夫一男。彭锡参奉。莘耕一男。昌文佥正。莘(缺)二男。祯直长。禧奉事。馀不尽录。而五代孙庭兰生员。以文学称。钦信钦道。俱节死壬乱。 赠正并旌闾。呜乎。今距先生之世。五百有馀年。则后生末学。无以寻其影响之万一。然爰考国史野乘及先贤评骘之记迹。信笔缀拾而据验焉。徐四佳笔苑杂记略曰。尹公为胄监之长。学问甚精。丝分缕析。 国朝以来。为师范之最。成慵斋丛话略曰。高丽文士。皆以诗骚为业。惟圃隐始倡性理之学。其后任函丈者黄铉,尹祥,金钩,金末,金泮。而祥最精。海东名臣录略曰。金司艺叔滋海东名臣录笃志经传。求濂洛考亭之学。闻尹公祥守黄涧。往受周易。穷探阴阳变化之数。原始要终之说。为尽其奥。佔毕斋彝尊录略曰。尹公经学精深。诲人不倦。金公叔滋往受易。尹公为尽其奥。由是易学大明云。凡此皆当时及见或私淑诸贤公正之笔。已是徵信于百世。况吾先祖退陶夫子。即吾东方集大成之贤。一字
别洞先生续集卷二 第 312L 页
之褒。尽是金枰五尺。而 隆庆元年。答魏天使心学箕畴之问略曰。罗丽二代之儒。终在于言语文字之间。逮于丽末。程朱之书。稍稍东来。故禹倬,郑梦周。 本朝金宏弼,郑汝昌,赵光祖,李彦迪,徐敬德及尹祥之徒。得以参究性理之说。由是士之诵习。无非孔孟程朱之言。又答李憙书略曰。尹先正理学渊源。佔毕四佳及舆地诸书等所称许如此。故其于魏天使问心学答说中。亦举尹公之名云云。吾夫子则距先生之世。不甚遥远。且据诸贤闻见之实。而为之评證者也。百世之后。则准信乎吾夫子之书。想像兴慕。庶几得先生道德文学之大较也。且其后讷隐翁后叙。有曰经述文章。冠绝一代。又曰。诎去浮华。究极理趣。薰蒸浸灌。陶成大雅。又曰。归乡未几。有 庆泰之事。殆知几之神欤。凡此皆可以悉尽无馀缊矣。第恨先生后承未克昌大。沈湮不振。墓前仪物。尚此未遑。近始营度。欲竖碑于神道。而冑孙大进与其族叔道景屡送又进学进。请铭于余。余固非立言垂后者。但平日山斗景仰之馀。有难终辞。遂滥冒而为之铭曰。
别洞先生续集卷二 第 313H 页
大岭高洛水长。所以毓精英欤。五季衰宋德隆。方其向文明欤。拔身于侧陋之地。应期乎鸿鬯之运。先生生也。倡易畴精微之学。斥禅佛诐淫之教。先生功也。导迪乎 胄筵。矜式乎太学。道既行于一时。私淑者毕翁。阐扬者溪门。名可传于百世。后学真城李中麟。谨撰。
闻见录
世宗三年。 上教曰。世子今当蒙养之时。宜选端士以为寮属。至于扈卫之官亦慎简。又 教曰。人生八岁入学。古之制也。今世子年八岁。宜择日入学。以兼大司成尹祥为博士。 王世子入学之礼。盖自此。(东国文献备考学校考入学条。 英宗朝纂辑。)
世祖三年。 王世子行入学之礼。以大提学崔恒为博士。 文宗入学之时。尹祥以大司成首为博士。至是崔恒以大提学为博士。自此大提学为博士。而五礼仪亦曰。知馆事(大提学例兼)为之云。(东国文献备考)
世宗朝。尹祥为大司成。久掌教胄之任。一时达官闻人。皆祥之弟子也。 国朝以来。为师范之最。(东国文献备考学校考学官第一条。)
别洞先生续集卷二 第 313L 页
世宗三年辛丑。 上教曰。世子今当蒙养之时。宜选端士以为寮属。至于扈卫之官。亦须慎简。初 上封世子。谓代言等曰。人生八岁入学。古制也。今世子年八岁。须于今岁择日入学。至是 世子备仪卫率寮属。至成均馆。以儒服入大成殿。酌献毕。遂行束修礼于博士。升堂受小学而还。(国朝宝鉴)
端宗壬申。以金泮为大司成。成均生员郭琦等上疏。言泮为师儒二十年。诲人不倦。今虽年老。请 命还处函丈。用慰士望。从之。依 文宗朝尹祥例。 赐米二十斛。(国朝宝鉴)
二年甲戌春正月。大司宪权蹲上疏言。前艺文提学尹祥。当 殿下入学之时。为博士。 殿下所执贽而待以师礼者也。曩以年老辞退于乡。宜特加 恩数。进秩拜官。祥气力尚强。聪明不减。令所在官。敦谕起送。复致国学。教授儒生。以彰 圣朝崇重师儒之美意。疏下政府议。重其老难致。寝之。祥醴泉人。 文宗初。致仕还乡。令所在官。月致食物。退老宰相致食物。自此始。(国朝宝鉴)
别洞先生续集卷二 第 314H 页
正宗二十四年。领议政李秉模 启言。春坊兼辅德。往在 先朝。故相臣徐志修等。因下询。引 世宗朝尹祥以堂上兼带之例仰对。今依此例。 东宫堂上寮属中差出。从之。(国朝宝鉴)
尹提学祥。退老于乡。教诲不倦。学者云集。近代师儒之最。与 (一作舆)地胜览
尹祥字实夫。初名哲。醴泉人。号别洞。我 太祖二年。以郡吏登第。学问精深。诲人不倦。长成均十有六年。官至艺文提学。退老于乡。学者云集。寿八十三而卒。近代师儒之最。(大东韵玉)
尹公祥自幼务学。穷究经传。通易理。成文章。壬申。进士生员。丙子。文科授三州五部儒学教授知制教。乙卯。拜大司成。上疏辟佛。经学文章。世罕兼掌。公以儒行。每职兼带。及掌胄监。耳提面授。终日矻矻不知倦。满朝闻人。皆弟子。国朝以来。为师范之最。(姓苑贤录)
世宗二十年。以尹祥为大司成。祥字实夫。官右参赞。生有异质。聪悟迥出。及为是任。诸生争先抠衣。耳提面授。终日矻矻不知倦。一时达官闻人。皆其弟子。 国朝以来。为师范之最。 文宗
别洞先生续集卷二 第 314L 页
朝。致仕还乡。(朝野会通)
尹祥字实夫。初名哲。号别洞。醴泉人。官参赞艺文大提学。(俎豆录 正庙朝纂辑)尹祥醴泉人。官右参赞。告老归休。学者云集。(文衡补遗)
云云。伏以为乡先儒艺文提学别洞尹先生立祠事也。夫乡贤之立祠。尚矣。而设为书院。庙焉而享先儒。斋焉而聚学徒。使之景慕而依归。则始见于唐末。而大盛于宋朝。以迄于我 大明而极焉。一统志所载中国书院。总六百馀所。凡此或出于其苗裔之请建。或因其乡党士子之倡议。亦或有宦游其地。钦揖芳躅而为之者。皆禀诸朝廷而承天子命者也。当时君相好贤育才之盛意。亦可想矣。惟我东方。国于偏荒。仁贤遗化。虽号中华。三国以前。儒宫寂寥。逮至丽氏之末。不待文王。自能兴起。敦尚儒术。阐明理学。或有其人。而贸贸当世。生不知其可师。则死安知其尊享哉。及于我 朝天运启休明之期。 列圣推躬行之化。文教聿兴。正学斯明。名贤巨儒前后相望。有以研性理之蕴奥。究程朱之学
别洞先生续集卷二 第 315H 页
绪。为之师表而倡率之。以变化其习尚。故下至韦布之士。莫不知师道之当重。师儒之当尊。而其于建立祠字。享祀先贤则犹未也。式至 明庙初。慎斋周先生守于丰基。创建前朝安文成公庙干竹溪之上。此吾东书院之权舆也。自玆以后。凡先儒之从事于性理之学。有卫于圣贤之道者及其高风峻节可以激励后人者。无不宗崇而毖祀之。不惟薰炙所及之乡邦。而或因其平日游历之地。不惟其当时风韵之所加。而亦追乎先代彪炳之烈。故先贤之无祠庙者固少。而列郡之无贤祠者亦鲜矣。东方之儒道文治。于斯为盛。而 朝家右文。亦可谓至矣。当此之时。而地于邹鲁之国。乡有名世大儒。而尚阙一豆之享。此生等慨然多日。而有此烦渎大人先生者也。惟别洞先生。生于洪武之癸丑。筮仕于洪武之丙子。退归于正统之庚午。考终于景泰之乙亥。距今百四十馀年。生等以藐尔晚生。敢议其学问德业之所至哉。然出处之正。进退之义。可见其大略。而尝阅其云仍所藏之遗稿。则有以知其平生议论文章皆有渊源根柢。而
别洞先生续集卷二 第 315L 页
及观舆地所载。则又知其学术德望蔚为一代之宗师矣。且吾东之立言吐辞可为经法者。前孰如佔毕。后孰如退陶哉。佔毕先生序于其文集。有曰踊励振作。拔乎流俗。上探孔孟之蕴奥。优入作者之域。又曰。资禀纯笃。学问该通。其于义理之精微。多有所自得。又曰。提撕诱掖。至老不倦。又曰。东人仰之如泰山北斗。退陶先生列录东国传道之名贤。以示 天使。而于尹先生。称其学问精深。为近代师儒之最。二先生之取重而深许也如此。则尹先生之德业学术。既有契于二先生矣。为二先生之徒者。欲以尊二先生。尊尹先生其独不可乎。又况当时如梅月堂辈。讲明经传。精粹之语。后来学者。无不笔之于书而传诵之。五世之泽未斩。而私淑之化犹及。则先生之有功于斯文。为何如哉。立庙乡邑。享祀不殄。以为瞻依之地。以伸向慕之诚者。固下学之所同愿也。而大人先生之有论道弘化之责于今日者。亦岂可不为之致意哉。生等之有此议亦已久矣。往在丙寅中。尝以此事告夫郡宰金侯克一。侯亦可之。以书取裁于退陶先生。
别洞先生续集卷二 第 316H 页
先生以尹先生尝制 先王后荐斋之文为疑。然先生既以学问精深。录示华使。则岂真以尹先生为崇信释氏哉。生等窃观尹先生之在 世宗朝。知制 教其职也。其制斋文。承 上命也。其辟佛一疏。实出先生之肝膈。而严正凛烈。足以张吾道之气。褫异类之魄矣。一篇斋文。恐未足为先生之疵病也。欲以此议再正于退陶先生。楹梦才罢。此议亦寝。呜乎。先生之学术德业。固明公之素所商确。而退陶先生之议。亦未必不与闻也。是故生等以前日未及再禀于退陶先生者。敢陈于左右深。冀其乐成美而与之为善也。夫襄阳。岭外之大郡也。文献之称。有自来矣。生等虽鲁。景贤向善之心。宁独后于他邦哉。其有兴学卫道如尹先生。笃志精进如尹先生。虽在百世之上。千里之外。犹且钦慕而爱乐之。况于挺生此土。而铭于古老之口者犹未绝焉。则其可视其泯灭寂寞。而不为之追尚乎。生等于前十馀年。与乡之斯文父老齐会。而谋得溪山之胜于郡城之北。先构数十栋精舍。以为吾徒藏修之所。而惟以乡先生未有庙享。蒙学
别洞先生续集卷二 第 316L 页
群居。不知向方。务欲云云。而事重体大。所以必就于明公者。盖以明公。 朝廷之模范。士林之宗匠也。其必有所教命。为之规则。然后事不苟而议无异矣。伏惟匀慈上以发先贤之潜光。下以许诸生之向道。而辱一言之及。俾遂其区区之愿。其为一郡之幸大矣。惟閤下察之。(李白石㠍上柳西厓书。论鼎山立祠事。)
伏以书院之设。为养才也。将正士趋。必尊有功于斯文者。立祠以享之。盖为多士景慕矜式之地尔。醴之郡。古以文学著称。顷者一乡之人。建议创院以为藏修之所。远近来栖之士。将与绍修伊山无异矣。所惜者。未举入享之议。非但此院之欠事。多士之来游者。亦何所向慕而依归哉。谨按郡名儒别洞尹先生。以经学倡于 国初。一时搢绅之士。皆出于其门。则先生师道之尊可知。而学行颠末。详载舆地志及佔毕斋所撰文集序。退陶李先生亦于华使之还。并录先生于东国名贤之列以示之。今若立祠于此地。则不可舍是他求矣。第以创院之初。金侯克一曾有立祠之议。以尹先生事。禀于退溪先生。则
别洞先生续集卷二 第 317H 页
先生求见集中有荐斋之文。议未定而金侯递。未得再禀而先生易箦矣。自今观之。先生之为此事。非惑于异教也。有 君命也。最后辟佛一疏。辞严义正。明白剀切。后生颛蒙。虽不敢妄议。而可想先生不为异教之所挠矣。古之真儒如欧阳子真西山。其卫道之勤。向学之正。为如何哉。而详其文集。则醮青词道场文。杂用道佛之语。而后生亦无异辞。国学从祀之人如崔文昌。以文章倡议一时。薜弘儒以方言解六经。而至今从祀于文庙。先生则文章经术。兼二子之所能。而奖进之功则过之。又况退陶先生所录诸贤。已享于列邑书院。而以经术倡后为近代师儒之最如尹先生者。独未能享一豆于贤祠。岂非后学之不幸哉。惜其立院之始。未能历举此意。更禀于陶山。而山摧之恸奄至。故迁延岁月。遂至于今。想当日言论梗槩。则左右亦必预闻。故敢罄鄙见。以未得再质于退溪先生者。仰禀如是。伏惟高明下察其是否。而辱一言之赐。不胜幸甚。(曹颐斋友仁上柳西厓书)
上言(朴山泉周钟代儒林作)
别洞先生续集卷二 第 317L 页
伏以我 圣朝受命御极。丕兴文教。既崇五贤之从祀。仍举诸儒之表章。凡有理学阐明之功。渊源启开之业者。莫不追加 锡命。垂示程范。扶植万世之吾道。而惟先正艺文提学 赠左赞成臣尹祥褒崇节惠之典。迄未克举。呜呼。祥即 文宗端宗两朝之师傅。而先正臣李滉之所称尹先正也。上而太史书其声烈。下而儒贤记其传受。今环东土。粗事经籍。稍习典故之学者儒童。咸知究源溯本。爱慕尊诵之不已。而顾此 褒隆一事。尚致稽后。岂非广缺之甚也哉。臣矣身等请冒万死。一闻于 清跸之下。盖东方性理之学。始倡于丽季之禹倬郑梦周。 本朝诸贤。阐而章之。而 世宗文宗之际。及其第一初也。于斯时也。祥起孤寒之门。而挺命世之才。笃信圣经。沈潜义理。钩深抉微而尽发其精蕴。正纪扶纲而严辨乎异端。主敬有大对。辟佛有陈疏。体用有发问。物则有著说。审于理气之分。谨之公私之间。所以开门路之正的。立条段之综密者。已卓然独得乎洙泗洛闽之馀旨。而为 国家明斯道之功。尤有大焉。其入而教胄焉。
别洞先生续集卷二 第 318H 页
则 文宗之为世子。而创受国朝入学之礼。 端宗之册元孙。而再行博士授经之典。其出而诲人也。则掌学教授者十馀年。兼大司成艺文提学者二十馀年。而以为斯道不可以不任。斯文不可以复兴。孜孜教督。终始罔懈。诎浮华而敦本实。究理趣而析肯綮。使当时学者无不覃思聚精。浸灌磨砻。陶成一世之大雅。而宏儒硕士次第辈出。经术之兴。自此权舆。盖亦盛矣。文忠公臣徐居正曰。尹提学祥为胄监之长。学问甚精。诸生争先抠衣。缕分丝析。耳提面授。终日矻矻不知倦。今之达官闻人。皆公之弟子也。 国朝以来。为师范之最。文戴公臣成伣曰。高丽文士。皆以诗骚为业。惟圃隐始倡性理之学。至我朝。任函丈者尹祥最精。皆知言也。且以 国朝理学渊源之绪考之。赵光祖学于金宏弼。宏弼学于金宗直。宗直学于其父叔滋。而叔滋学于尹祥。盖若朱子之于韦斋。而韦斋之学。得之豫章龟山者也。故宗直于祥。自言余亦私淑之人也。又书其事于彝尊录曰。祥之守黄涧。叔滋徒步学易。祥知其志笃。为尽奥妙。穷其阴阳变
别洞先生续集卷二 第 318L 页
化之数。原始要终之说。由是易学大明于东国云云。又为祥遗集序曰。经术之士。劣于文章。文章之士。闇于经术。世之人有是言也。以余观之。不然。居今之世。能踊励振作。上探孔孟之阃奥。而优入作者之域者。尹先生其人也。先生资禀纯笃。学问该通。其于义理之精微。多有所自得。故能奋兴于乡曲。而羽仪于朝著。处胄监前后二十馀年。提撕诱掖。至老不倦。其为文章虽出于绪馀。而皆自六经中流凑而成。先生可谓兼人之才之德者也。又曰。其平生所作。亦不为少。旋作旋弃。不畜一纸。而至今东人仰之如泰山北斗。口授弟子经书。精粹之语。自搢绅学士。以至韦布之徒。无不笔之书而传诵之。作人之盛。太史氏又记诸汗竹。不一再焉。今此残篇短简虽不传。庸何伤云。盖祥之学。以敬为宗。以谦为德。虽于此道有独悟精透之见。只为口授。未尝轻为论著。而厥或著之。辄毁而不留。故传于世也甚罕。其幸传者。特今之若干篇耳。诚为可恨。然宗直所见推如此。则祥于此学。果有尊足者存。而初不系著述多少也。故隆庆丁卯。诏使许
别洞先生续集卷二 第 319H 页
国魏时亮问李滉曰。东方有能知孔孟心学洪范畴数者否。滉乃录高丽禹倬郑梦周。 本朝金宏弼郑汝昌赵光祖李彦迪及尹祥以示之。且为书答之曰。是数子者生千载之后。处穷海之中。不得亲授受薰炙于圣贤之门。谓之能传心学。固难矣。然其一生用力于此。则岂不得为心学者之徒也。又答门人李憙书曰。尹先正理学渊源。佔毕四佳舆地等所称许如此。故其于魏天使问心学答说中。亦举尹公之名云云。呜呼。至此而祥心学之名。闻天下矣。夫祥既有心学之如是绍受。又有大贤之如是称扬。而不得与以上六君子。一体褒隆于后来。已足为斯道斯文之欠阙。揆之于 文端两圣朝尊师重道之义。为何如哉。臣矣身等谨按。 国朝宝鉴 端宗二年大司宪权蹲上疏。言尹祥当 殿下入学之时为博士。 殿下所执贽。待以师礼者也。曩以年老辞退于乡。气力尚健。聪明不减。宜进秩拜官。复置国学。教授儒生。以彰 圣朝崇重师儒之美意。疏入。朝廷重其老寝之。然其尊师之礼。未尝替也。又祥之归也。 文宗岁赐米
别洞先生续集卷二 第 319L 页
二十斛。令所在官月致食物以宠之。 本朝退老宰相之致食物。自祥始也。臣矣身等窃尝以此 两朝之隆遇。推之祥身后之哀荣。则似亦加以崇典。 锡以美谥。贲以乡祠之璿额。跻以瞽宗之庑享。以矜式一国之多士。非幸也宜也。而惜乎。 二圣人履端御世之日未久。祥又卒于集贤诸臣祸作之际。庙堂未遑以 先朝甘盘之旧。此道传受之懿。陈列请褒。而向后孱孙。仍复流落遐土。无路上彻。荏苒为四百年未遑之阙典。噫。士君子崇终之遇不遇。亦岂非天哉。方今 圣神首出。邦箓重兴。 列祖之巩基载复。奕世之宪章重新。苟系前 圣当行而未行之遗志。宠命当施而未施之韪典。靡不修举。尹祥之事。若或有待者存也。臣矣身等以凡民好懿之彝。有百世抑郁之感。敢举祥事实之见于国史儒集之赫赫表著者。略陈如右。伏愿 圣慈俯察公议。仰禀 东朝。特依李滉所录孔孟心学诸贤 褒宠之已例。先正臣尹祥。亦 赐易名之典。以章 睿德。以光儒教事云云。